医学表扬信范文

时间:2023-03-26 02:2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表扬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表扬信

篇1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一

教职员工朋友们: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献血有限,爱心无限。

在教育系统组织的20xx年义务献血活动中,我校教职工踊跃报名,他们是:吴武夫、邓若梅、李文、文华云、薛玉成、王堃、赵清、程志红等。经学校安排,有吴武夫、薛玉成、赵清、程志红等四位同志于3月4日上午参加了义务献血。

无偿鲜血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奉献。以上同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彰显出我校教师高尚的精神风貌,值得全体师生学习。同时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中来,用点滴热血筑造人间爱心长城,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倾注更多的热情。

X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二

可亲可敬的献血者:

有人说:感谢阳光和雨露,赐万物以生命;感谢生活的艰辛,让我们学会感激我们想增加一句:感谢全学院的无偿献血者,让人间充满了爱,让失血的生命重获生机!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xx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最后,真诚地感谢法政学院所有献血的和有心献血的同学们!祝愿你们今后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X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三

全体教职工:

无偿献血,利国利民,鲜血有限,爱心无限。

在高士镇组织的20xx年义务献血活动中,我校教师踊跃报名。他们是:曹金林、吴金犬、王进发、吴世平、肖蕾、吴真、梅宇、葛林峰、刘向阳、吴结苟、焦竹南、陈昌南、石轩、程建兵、朱小龙、檀兵、田为娜、王娣、沈水霞、曾军、林燕燕等21位老师。经学校研究,我校报名参加义务献血的老师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安排。本年度安排曹金林、梅宇、葛林峰、肖蕾、林燕燕、石轩、程建兵、朱小龙、檀彬等9位教师参加高士镇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

无偿献血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奉献。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以上同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他们的义举不仅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崇高美德,也充分彰显了我校教师高尚的精神风貌,值得全体师生学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无偿献血的活动中来,用点点热血筑起爱心长城,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倾注如火的热情,真情奉献自己的拳拳爱心,让人间充满爱,让社会充满和谐与温馨。

篇2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35-01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分层递进、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会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心理学表明,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格外关注、观察格外细、思考格外活跃、记忆格外牢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数学教学应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单一,学生容易乏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需要的激励下积极思维,激发创新的愿望。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改变书本上先出现2的1倍、2倍、3倍……是多少的表格式的方法,而是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你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它能否被2整除,想考考老师吗?”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都提上来了,学生每说一个整数,我马上判断,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1能,2不能,写在黑板上,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当学生说出一定数量的整数时,而又把个位是1、3、5、7、9和个位是0、2、4、6、8的数都说了的时候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数,从而得出结论。也许是教师独特的导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一轮“考老师”后,大部分学生纷纷要求:“我也会,你考我!”听到这样的呼声,再看他们充满自信的脸,我迅速调整教学程序方法,随口说一些数,学生真的能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教师也把这些数写到两大类能与不能的数中。这时,教师提出:“你们能找出规律吗?”这一设问引导学生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教“能被5整除的数”时,学生同样能很快地自己总结出方法。由此可见,教师不一定要跟着教材小步子地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可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反之,若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教师为教而教,则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呢?整节课,学生有目标、学得主动,思维活跃,激起了创新的愿望。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俗话说“授人以鱼,只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一辈子。”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教学思想,寓学法指导于教法之中。一是指导常用数学学习法“三步曲”。即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课前预习好比火力侦察,对新知识能有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明白了什么?不理解的有哪些?以便在第二天新课听讲时有的放矢,把握关键,将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在课堂听讲时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而且要会听,听得出重难点,听得出结论等,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后复习时,先复习当天学的例题,然后动笔做作业,一个单元学完后要进行系统整理复习。这好比堆放麻绳,如果不定期清理它就会容易乱结在一起,如果经常顺一顺、理一理、学过的知识就容易理顺,思路就比较清晰,也弄清哪儿易错,哪儿易混淆,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该记的记,该深钻的深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根据学习规律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指导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好的思维方法就如给人插上翅膀,使学生去自由飞翔、探索、创新。常用的思维方法如假设、迁移、化归、分析、综合、逆向、数形结合等。例如对一些行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用数形结合法行之有效,既可使学生思考问题时获得丰富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可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去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门径。

三、营造愉悦氛围,优化创新方法

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而营造这一氛围,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减法应用题”时,有一道题题是:“某苗圃栽树苗294棵,其中杨树苗有96棵,柳树苗有36棵,槐树苗有64棵,其余的是泡桐树苗,泡桐树苗有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出示例题后,我说:“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解答就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了,活动的空间大了。结果出现了多种解法:

①294-96-36-64=198-36-64=162-64=98(棵)

②294-(36+64)-96=294-100-96=194-96=98(棵)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爱国意识

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主要强调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拟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谈谈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实验育人”的粗浅体会。

关于化学实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既是一个独立的选修模块,又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足见其重要性,教师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素质成长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本人在实验教学中有几点体会,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几个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中学化学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及废弃物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虽不及工厂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大,但长此以往对环境和师生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教师口中讲着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可在设计实验、做实验时却不注意环境保护,这样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会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骨髓,功效甚微。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渗透绿色化学意识,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如,可用浓盐酸和氯酸钾制备氯气代替教材上MnO2和浓盐酸制氯气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2)激活绿色化学意识,改进实验装置。如,可给教材上Cu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增加SO2的尾气处理装置。(3)培养绿色化学意识,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强化绿色化学意识。

若我们时刻心中装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信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往绿色化学实验方面努力,让学生始终受到良好的绿色行为的熏陶,养成绿色实验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地球母亲做的一点贡献。

二、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与其他实验的最大不同在于:实验时,学生会接触到很多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和易裂、易碎的玻璃仪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仪器破损,轻者影响实验顺利进行,重者会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教师讲解结合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想方设法预防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科学严谨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识支配行动,行动加上能力,才可能产生良好的结果。所以,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创新和改进的能力。例如,“银镜反应”就有学生在实验室尝试不在水浴加热情况下进行,而是直接加热,结果也能够出现光亮的银镜;还有,在“实验室制备NO2气体”这一实验中,既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创新,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又能使现象明显等等。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带着求知的渴望查阅课本,进行自学,然后总结反思,发现问题,最后进行科学的创新,这无疑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所以,实验时的大胆创新,对于教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与创新的意识。实践表明,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要密切注视和广泛收集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探讨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立足生活的联系实际意识

我们不仅可以把学生带进实验室,更可以把化学实验融入日常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研究、探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铁的生锈、夏天食物容易腐败变质等,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事件,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等都受到了锻炼。

五、了解化学史,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化学,有必要了解我们国家化学发展的脉络及重大事件,以加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我们国家的近代化学起步较晚,清末民初主要是通过翻译外国的化学书籍开始接触近代化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在化学上是落后的。

在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出的那种积极参与、善于合作的潜在意识,乐于求真、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

篇4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的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里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全面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1.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在一定的情境联系和实际情况下进行,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而且容易迁移而新的问题情境中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起,从而愉悦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在复习整数运算定律的题目中把整数改成分数,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自己动手去试着完成,完成后与伙伴交流你的算法及想法,有的学生用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有的先运用定律计算、再利用学过分数四则运算方法进行计算验证,最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方法。又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出示这样的比例,把比例中的任意一项改成未知项,让学生思考:要知道这个未知项怎么办?想知道答案自己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动手去做,大多数学生都会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出未知项,教师在交流时强调一下在解答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书写问题即可等等。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教学的发展"。这样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时间思考、动手等,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2.巧妙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亏功于如何?"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和等于180°时,教师给每个小组学生提供两组角(一组为40°、80°和120°,另一组为30°、40°和70°)让学生用这两组角分别构建三角形,学生迅速动手,认为三角形不就是三个角,三条边组成的吗?摆着摆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个个充满了疑惑,为什么组不成三角形呢?学生认知冲突产生了,这时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思考、猜测,因为只有在学生疑之后思维才能真正的启动,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三角形呢?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转入活跃状态,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3.知识运用中独立思考,达到知识的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旨在说明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他概括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用到数学,感受到学而有用武之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根据平时学生建议学校重新装修教室的话题给出教室的长、宽、高及门窗面积,重新装修需要计算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后得出:①教室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②粉刷的面积是多少?③如果粉刷每平方米是4元,粉刷教室大概需要多少钱?④镶地板砖如果每平方米是35元,镶地板砖需要多少钱?⑤装修一间教室共需多少钱?整栋教学楼呢?学生可以自选问题来解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总,后在班里交流,形成简单的装修预算方案。又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学生学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联系当时我校要发展新队员向特校订购100条红领巾,设置特校的小朋友要我们班的同学帮计算一下,这批红领巾大概需要多少布,我拿出红领巾,学生推选两个同学合作量出计算红领巾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其他同学做好数据记录后,积极动手去算,算后交流自己的算法,这样学生觉得在学习数学是在做有意义的探索,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通过全体感官参与学习,独立地进行了数学地思考,达到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完善自我

篇5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在以下几方面有意识地开展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了年月日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02年他能否过生日?”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我则适当予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同学是1988年2月29日出生的,因为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所以除了1988年以外,只有1992年、1996年和2000年才能过生日,今年2002年不是闰年,因此他今年不能过生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

学生经过教学和课堂练习掌握了一些知识,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因为这些实际问题都经过加工处理过,学生往往很快会忘记,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作业,学生形象深刻,会容易记住。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因为学生对于占地面积和表面积极容易混淆,我拿出六块同样大小的木板,并请学生量出三块木板的长、宽和高,做两次安放:第一次将三块木板并列平放在地上,我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总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然后我再将另外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在地上,再请学生计算出这时三块木板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很快知道,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放时的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的大小同木板的表面积并无关系。这样使学生对占地面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加深了理解。

我再请学生思考将三块木板并列放在地上,这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是多少平方厘米?将三块木板重叠平放在一起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又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再将三块木板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并请学生根据已知的数据分别求出三块木板平着重叠放、竖着重叠放和横着重叠放时三块木板的表面积和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样使得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表面积的概念,并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放法表面积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掌握,我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家中拿来一只火柴盒,让学生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并提问学生,火柴盒的内盒如果不拿出来,这时求它的表面积要求几个面?如果将内盒拿出来,不计火柴盒的厚度,求做一只内盒要多少材料?要求几个面?这时相当于求什么?如果求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材料,又要求几个面?这时又相当于求什么?

学生联系实际并经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很快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并会认识到,火柴盒里面有很多的学问。这样使得学生不仅再次加深了对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理解,并联系火柴盒还知道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提高。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性”的实践题:“学校在暑期组织教师前往北京进行七日游活动,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为X元,教师在火车上和在北京每天的伙食费为B元,要在北京住宿5夜,每夜的住宿费为A元,在北京的旅游点的门票价和交通费共计为Y元,问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我先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能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需要钱的算式:2X+7B+5A+Y.在学生写出了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找资料,估算一下每个教师前去北京共要用多少元钱?这样学生就会前去查找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价,去了解每天的伙食费和住宿费是多少元。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应用数学 应用意识 应用能力

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其存在的应用价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如何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并体会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是我们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

我们都知道数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或是数学内部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现阶段的数学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得教材更加贴近于生活。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原有的实际背景下引入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另外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商品怎样定价才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亦或者是银行的本金和利息之间的换算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引入数学算法的实际背景,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们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掉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们注意在解答实际问题时,一方面要符合算式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问题实际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们更加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们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教师应鼓励学生们自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调查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最终写成报告以便于自主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生活实践就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是要减弱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师应该对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严格,因为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要想发现它的本质,找出变量并建立起函数关系,若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知道,学生的基础知识越扎实,他的应用能力就越强,因为他可以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现实问题中找到关联,从而达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境界。

随着数学技术化的不断发展,数学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产中所必备的技术手段,而其中的抽象意识、推理意识、整体意识、量化意识和推理意识已逐渐成为了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都需要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后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应用数学”的思想

数学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这也就是说数学应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学生们应用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的是学校教育,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把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们对于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样一来,时间久了,就会使得学生们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再者,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因为它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和思维价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们把应用数学当成一种习惯。

四、搜集和了解数学应用的实例,加深对其的理解和体会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出人意料的应用,例如在1997年,由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就很惊人的击败了当今世界上国际象棋第一高手,世界为之轰动。为什么计算机会击败国际象棋第一高手卡斯帕罗夫呢!原因就在于其拥有十分巧妙的算法和高速的计算能力。

因为数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包括处理数据、计算和推理等问题。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买三十张,每张少收1元,现有27名同学去公园游玩,问如何购买合算?若买27张,就是135元,买三十张,就是120元,认为买三十张浪费,其实是节省了。

从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及数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和实用价值。

五、结语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数学几乎渗透到了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和学科,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总统顾问的David也称:“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都是形式化、符号化、建立数学模型、实验模型的过程。

总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才能切实的体会到应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从而逐步增强学生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天霞.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6,23:120-121.

[2]王芳玲.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02:47+64.

[3]王云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J].学周刊,2012,23:120.

[4]唐江峰.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J].中学时代,2012,20:217.

篇7

1 联系实际导入,展现现实原型,渗透应用意识

1.1 概念从实际引入。例如:八年级(第一学期)“平移”一课,在教学中就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滑滑梯、地砖的铺设、电梯的上下运动等引出平移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得出平移的性质,并运用它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1.2 公理、定理从实际需要提出。例如:在学习“线段公理”时,可以从走路时往往喜欢抄斜路直奔目的地,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样的实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领悟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用。

1.3 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公式、法则结合实例抽象提出,既容易对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又容易对其自身作出本质的揭示。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某一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0℃,夜晚的最低气温是-5℃,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用投影仪展示分别标注着10℃和-5℃的温度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高多少,在让学生考虑如何列算式及怎样计算,并换例让学生验证探究出来的结论,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2 加强建模训练,促使学生“用”数学,感悟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思想、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各种实际问题,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运算和推理,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些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 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实际探索,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应鼓励与支持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根本所在。比如,当学生在骑车走路时,就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家里倾倒垃圾、丢弃塑料袋时,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观点来统计分析一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等等。

4 搜集数学应用事例,强化应用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感知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我有意给学生布置了别具一格的数学作业:从报刊杂志中、从网络及身边的实例中,搜集信息材料,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习题。这一举动,不仅使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使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知识应用的具体实例,并相互交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联系实际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

篇8

关键词: 创新改革教学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要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对教育进行改革。纵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不实施素质教育,一味地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运行,教育将走向歧途。那么,创新能力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呢?这就需要把着力点放在教研教改上。

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具有创新的品质和精神,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立民主的教学环境

我们的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宗旨。这种教育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课堂这块主阵地来实施,离开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成为一纸空文。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创新是人的本性,但明确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习惯,需要进行系统的有意识的培养。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应当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地方,更应当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创新的火花会时时地爆发出来。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自由的思考环境。这就要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强调教师的指导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教给学生思考、学习的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因此,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时刻想到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容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

二、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单向流动,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教”与“学”无法达到水融的境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调控者,但不等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可以任性所为。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将改革视为己任,担负起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不能承继呆板的古老的学究式的授课方式,津津乐道于“一言堂”、“满堂灌”,将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转换器,机械地吸入并输出,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情感接受而一味地“填鸭”,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必须重视存在主体即课堂主体的情感接受,将满堂灌的机械式传授变为少而精的经典式导读。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占有资料,这样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在课前做到胸有成竹方能在课堂上放开手脚,敢于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敢于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质疑问题。

课堂轴心由讲向导的转变,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任务更重了,不是解放了,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握和驾驭课堂,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要对知识有整体地把握和调控的能力,对学生有引导和激活的能力,这就是教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个教师终身的课业,要常修常练,不断更新,方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三、探索由讲向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采的,能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产生探索周围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展现成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认识对象的特征及其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学生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

四、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改革教学方法,变灌输方式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在课堂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任务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力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改到大学的教学质量工程,所打的攻坚战无不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由被动地接收到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课堂教学的核心指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留出充裕的时间,创设动态的教学流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经历中生成。

有改革才有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前提,要进行教育转轨,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教研教改,我们要提高认识,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分析应试教育的弊端,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教育陈规,把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素质教育实施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魏慧.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新西部(下半月),2009,(4).

[2]苗良,张承明.数字化与高校教育改革.山东农业教育,2006,(2).

篇9

关键词:身心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服务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高职教育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试点至今,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经过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显著性特征为:入学年龄平均在17岁左右,正处青春发育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初中阶段学习困难,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自我约束力、控制力较差,行为习惯养成不足,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

问题。

作为高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待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其身心发展特征为抓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施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综合多方面的教育构成因素,全方位地做好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以合情合理的教育方式正确认识生理发育

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各方面变化必然带动着他们思想意识的变化。青春的萌动和社会大环境的熏染,使教育者仅凭简单而空洞的教条式说教,很难从思想根源处解决

他们的认知问题,而是应该以恰当的教育方式正确引导,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顺利渡过人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时期。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身心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呈现网络化交织参与、层级化线面结合。学院设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科配备心理辅导员,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生社团中设立心理健康协会,共同承揽起学生身心健康辅导工作。

二、科学而合理地制订符合智力发展的学习计划及目标

五年制高职学生处于智力迅速发展之中,但由于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疏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发展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支撑,因而常会处于想学习又因缺少文化基础而难以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情态制订适应他们文化基础的学习计划及目标,以帮助他们摆脱因文化基础薄弱而在学习中产生的厌学或弃学情绪,同时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乐趣中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高职学生技能

的培养要求。

三、营造和谐氛围来满足情感发展需求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矛盾的。重感情、讲义气是普遍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他们会在为正义献身的热忱中做出惊人壮举,也会由于盲动而一时头脑发热,做出负面影响较大的蠢事、错事。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施教者需理解他们这种对立而统一的复杂情感世界,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营造和谐团结的人际氛围,使他们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够在集体的总目标下得以实

现,并成为教育管理中的积极因素。此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哥们义气”,让他们能够学会克服情绪化的个性情感,学会区别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逐步学会用理智去战胜情感。

四、以观念教育促进良性的自我意识发展

依照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青春期的发展危机在于自我统整与角色混乱的矛盾,顺之则明确自我价值的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逆之则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和迷失。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得到相应的尊重,树立起完善的自我意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要求较强。面对这种现实,教育者应该平等对待成长中的学生,对他们施以恰当的教育管理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置人际交往关系,教会他们互敬互爱,形成良好的自我统整能力。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教育环境因素的深度参与和相互介入。就学校教育来说,不可能将多年所积攒下的成果能在一朝一夕间传授学生。对于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性,克制住“急盼求成”的心理;就社会教育而言,需要社会能够正确对待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对他们所呈现的问题应抱以理解、包容与关心,少一些抱怨、指责,并为他们营造健全、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保障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受侵蚀,身心发展不受侵染;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要承担起父母对子女教育责任的重担,加强与子女间的联系与交流,在共同的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孩子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心智德育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宁波出版社,2007.

[2]龚浩然.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集中到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很难像学汉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如何能一上课就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更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

二、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能使师生紧密合作,形成愉快的情绪氛围,形成调动师生双方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的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喜欢这位老师,而且乐于接受他的影响,对他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正如教育家孔子把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乐学就是一种最高层次.学习热情只有进入到乐学这一层次才能使人做到学习上自强不息,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强烈情感,就会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主动的探求知识,大胆的进行创作性思维,顽强克服困难。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

在海外学习过程中,外教老师Sheena的课堂教学艺术更是让学生欣赏和羡慕,她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方法堪称艺术。她的肢体语言,关注全体同学,学生人人平等的理念,课堂教学安排和教学手段,评价学生的观念,无不让学习者佩服。

她的课堂生动活泼,主要让我们通过戏剧表演来练习口语,每天我们都有一个表演话题,虽然我们都是成年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回到了童年,表演起来都很投入,每天的课堂都充满了欢声笑语。Drama课对与我们来说,是一门专门特色的课程。这种很少在国内普通教学中见到的课程,在加拿大却是很普及的教学形式。因为语言学习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是对文化的一种理解。这种通过戏剧表演来表达语言的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效果。当我第一次走进 Sheena的课堂,我就被她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丰富的肢体动作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的上课形式也很特别。大家围坐在图书室里。学习不再是一种“填鸭式”的,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领悟。 她常用一些不同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来激发我们的积极性。比如:学习一首小诗,为了创设意境,她会用两节课的时间让我们准备,将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学习朗读这首诗,另一组来通过拍手,搓手,跺脚等动作来创设情景,然后两组和在一起表演,效果很美;有时,她会让我们自己创设情景,并且用人物冻结的方式,把动作定格,让其他的同学来猜他们在干什么,谁表演的好,再进行评价。

三、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有效的参与

通过加拿大的培训学习,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在国外语言学习课上,教师特别喜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的学习,其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助;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的冲突。她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特别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发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或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地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体验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整合,以求得最佳效果。教师应让学生个别学习,个别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这个组合非常重要。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例如在国外培训期间,在戏剧课上,老师经常给我们提供一些素材,比如一本画册书,一个小故事,一首小诗,一幅地图,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剧本,并且要呈现出来,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自己选出一个leader分配任务和角色,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后,自己思考准备,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协调和休整,然后整体呈现出完整的剧本。这样在整个活动中既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