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建议书范文
时间:2023-03-21 13: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建议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很多学者所倡导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新课标也对生活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相关知识所包含的生活内涵,使抽象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之上,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学以致用,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单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只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现实生活中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身边的数学,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到课堂教学,在课堂导入阶段创建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函数》这一章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可以运用大量的生活化情景:汽车在行驶中,受到惯性的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离。在一个限速40千米/小时的道路上,甲、乙两车相撞了,据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为12米,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米,但小于12米。已知,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米)和车速X(千米/小时)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米)与车速X(千米/小时)的关系为:S乙=0.25X。试就两车的速度方面分析他们相碰的原因。在这个情境中,考查的是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相关知识,以及待定系数等思想方法。由S甲=12,可得,0.1X+0.01X2=12,解得方程得X1=30,X2=-40(不合题意,舍去),故甲车不超速;由10
二、在互动学习中解读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和生活化教学的实质互为证实。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可以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就是学习资源在互补和整合的过程之中所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在对生活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数学体系。所以,高中数学课堂以生活为依托,关注学生的互动学习以及他们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对个性化生活的解读。由此,学生的互动学习、多向交流可以有效的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在《对数函数》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在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时,可以设置讨论两个环节:环节一:讨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X∈(0,+∞)。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对数函数的表示形式及其定义域。当学生初步认识此定义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必须的满足a>0且a≠1的条件,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对对数的定义及性质彻底掌握。在学生完全掌握了对数定以后,可以进行第二个环节:讨论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对数函数, 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生活,最终加深对数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解题时抽象题干中的生活化信息
习题练习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大多数解答题在设置题干的时候,常常运用生活化的场景,这样的题干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促使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之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样的题干通常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抽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题干,不能正确引入变量,最终致使不能正确解题;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建立数学模型,自然使得计算结果出错。数学模型建立后,学生还应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题目所考查的考点以及考查方式,并想出正确的解答方式,计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在日常做题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从生活场景到构建数学模型这一过程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应该全面的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此类题目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对题目进行正确求解,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众多信息中寻求有效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计算,以此来强化学生从生活场景到抽象化模型转化的习惯,最终提高解题的效率及准确性。
四、作业布置要贴近生活
在作业布置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思考,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明白应该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再进行解决。比如在进行《导数》这一章节的讲解时,就可以先向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导数的应用,例如自由落体中所提到的加速度、汽车行驶的瞬时速度等,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引出导数的概念
此外,还应该把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模型建立之前对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思考,使他们在课后有意识地把数学模型引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总之,以生活为依托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该充分运用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师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达到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只有这样也才能使得学生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使得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宗教艺术;原始美术;史前浮雕;洞窟壁画
从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原始洞窟壁画,这些距今两三万年以前的原始绘画,大都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向神灵祈祷他们狩猎成功意思的一些活动场景,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画有众多的动物形象,马、猪、鹿、牛、羊等形象频频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受伤的野牛图”。这幅原始壁画画得充满了动感与力量,牛头深深低了下去,前肢曲了起来,后肢前翘,显出牛的野性与受伤后痛苦的挣扎。牛眼睛的刻画简练而传神,使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论文附图: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
这并不是原始人单纯为了艺术而作的画作,它其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愿望,盼望着神灵能够赐予他们力量来征服野牛,还有一种说法,这些画能够使他们的猎物如同他们所描绘的那样倒在他们跟前。
在法国的拉塞尔出土了一尊大约有两万年历史的浮雕――《手持牛角的妇女》,上面刻有一位拿着牛角的妇女形象,据人们推测,她可能与主持某种狩猎活动有关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是一件相当简练的作品,只雕刻了一些大概的人的四肢,甚至我们连五官都可不清楚,但是我们并不仅仅认为这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它也有可能也是记载宗教祭祀的一件礼器。
另外,在舞蹈方面来说,很多的舞蹈也是一种崇拜形态,是宗教庆典期间礼仪的一部分,从中国马家窑出土的土陶罐上就画有一群人相互牵手,一起跳舞的图案,马克思说:“原始部落的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原始时代,原始人类的所有艺术活动都离不开宗教崇拜,他们与宗教崇拜仪式活动乃至部落的生产活动常常是融混一起的,原始人的世界就是那个神秘的让他们变的虔诚而令他们畏惧的宗教的世界,原始人的思想从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来,也都充满着宗教思想。“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总的纲领”。
从绘画和舞蹈两个方面来看,因为原始人类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宗教,所以我们说原始的艺术也可以称之为宗教艺术。然而,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要混淆和模糊了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与意识观念的界限,来论证所有的原始艺术,原始宗教崇拜活动与生产活动没有明确的界限。
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决定着他们思想意识的产生,实际上原始宗教仪式或者原始艺术的各种形式,都只有为了促进生产这一个目的。从原始人的思维特性看,原始人在宗教方面把握与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基本采取与艺术的把握世界相一致的方式,马克思曾经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总之,我们对不同的艺术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孟佳.“视觉教育”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4:8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6,1:1.
篇3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无形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课堂效果。这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气氛简言之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状态。在何种课堂气氛之中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活跃程度,甚至课堂教学气氛的良好与否也必然会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维持、加固。在数学教学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高效课堂创设的基本条件、前提条件。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呢?课堂气氛的营造要从其创设者本身出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是教学气氛的创造者,也是教学气氛的受益者。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将唾手可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借助一些趣味化的话题或者是教学内容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方式,将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继而为高效课堂的创设奠定基础。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而学生的表现也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到创设高效课堂的重要关键就是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简要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地注意学生的要求,注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盼,并且依据学生的要求、期盼来设计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地创设出高效课堂。当然,这样的一种“以学促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在创设出高效课堂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讲“方差和标准差”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看法,对这部分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板块通过纸条表达出来。然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纸条发现了以下几个要求:标准差、方差分别具有怎样的数学含义?如何来区分标准差和方差?是不是任何一组数据都具有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的基本运算规律是如何推导得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课堂教学的期盼。教师则在对学生的需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热烈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创建起来的课堂必然是高效课堂。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作为一节好课的幕后策划者,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集中精力听课以及本堂课能否顺利进行。
比如我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长方体模型和图形中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还比如我在讲授"二分法"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了中央电视台幸运52栏目的电视节目"手机估价问题",具体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给定手机价格的大致范围500至1000元,接着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价。学生回答750元;我说高了,那么价格就会在500~750元;学生回答625元,我又说高了,那么价格就会在500~650元……经过这样几次折中并逐渐逼近的方法学生得到了手机的近似价格,顺水推舟,我说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二分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叙述,得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试想这样的问题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在推进高效课堂建构工作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教师:陷入教学误区。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构有赖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学生依据教师指引的方向展开课程学习,一旦方向有误,学习活动就会出现偏差甚至直接失败。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认知陷入了误区: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统治者,教学过程太仓促,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师关注考试结果评价,而忽略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填鸭式”、题海战术频现数学课堂。部分教师严格遵循中考数学考试说明要求,照本宣科,考试重点要求的,着重讲;考试不作要求的,简单练习。学生埋头于教师发下来的一张又一张试卷之中,数学课气氛沉闷,不停计算、做题。
2.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
对初中生展开问卷调查,学生纷纷表示:数学课是最枯燥、最不想学的课程,一点乐趣都找不到,每天除了计算就没有别的,提不起兴趣。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听得懂的学生拿笔计算,听不懂的学生发呆、打瞌睡。初中阶段数学课程难度较小学阶段有较大提升,因式分解、二元一次方程、函数、平面图形等知识点较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一时之间难以消化,听不懂的情况下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有些学生上课时拿着手机看视频、听音乐,教师讲的内容不认真听,不配合教师工作。课堂上有不明白的问题,羞于开口,不敢主动问老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关于高效初中数学课堂建构的三点建议
1.生活化教学,破除“数学无用论”。
有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上菜市场买菜会算数就好了,学统计、方程、函数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平时也用不上。“数学无用论”的出现不是偶然,学生中普遍流传着类似的说法。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到菜市场买菜、大到高楼大厦的建构,无一不与数学息息相关,美国总统尼克松与中国建交谈判取得成功有赖于微积分数学思想的应用。教师应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并非无用之事,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教师要采撷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如“相似三角形”这一章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这样的生活情景:假如你想测量一颗古树的高度,现在仅有一杆直尺,你能不爬树就测量出树的高度吗?如果要测量河流的宽度,那么怎样才能不过河就测量出距离呢?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很快想到必然与本章所学内容有关,可能要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这一知识。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听教师讲解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之所以觉得数学没有用,是因为现在数学课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无所适从。采用生活教学法,在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破除“数学无用论”,使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当学生意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时,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授课,高效课堂建构才能成为可能。
2.自助式学习,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不是仅凭题海战术就能成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个目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学会将数学知识活学活用,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光靠讲大道理、做几道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适当尝试自助式学习,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技能。
如“几何”教学过程中讲解垂径定理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然后沿圆心画一条直径,接着做此条直径的垂线,将画好的圆用剪刀裁下来,再将剪下来的圆沿着直径对折,观察手中的图形,想一想,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从对折图形中能否找到相等的弧线与线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垂径定理,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掌握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这一知识点。
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传统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参与数学活动,通过实践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方法和解答技巧,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自助式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事事,教师要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结果进行补充强调,避免学生走入误区,为学生做好指引的角色,提高课堂自主学习效率。
3.多媒体辅导法,强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效课堂建构提供了有效支撑,越来越多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借助多媒体辅导,取得优异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相比较于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对图形信息的感知能力要强得多。借助于多媒体图形、视频、音频等功能,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多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影音辅导中感受到渐入佳境的喜悦。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数学成绩难以提高,就是因为数学不好学,太过抽象。为学生形象再现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能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为学生树立数学信心,使学生体验到渐入佳境的快乐。
教学“圆锥的侧面积与表面积”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圆锥侧面拆开与组合的画面,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掌握圆锥侧面积与表面积计算方法;讲解“旋转”这一定义时,教师利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现一个三角形绕不同点进行旋转得到的图形,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旋转”的定义与性质;“二次函数图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几何画板为学生展示系数的变化引起的函数图像变化,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X、Y、K三个系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教学“圆的相关概念”内容时,当学生认识圆各个部分的特征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椭圆与圆如此相似,为什么汽车的车轮不能做成椭圆形?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显示同一组车轮圆形与椭圆形的对比画面:白色汽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黑色汽车的车轴不装在圆心,汽车在马路上左摇右晃,行驶不稳,在哈哈大笑中学生明白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原理,深化对圆这一章节知识的了解。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最让教师感到头疼的莫过于学生不会正确理解和应用讲过的概念。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具体事物进行思维,化抽象为形象,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成功实现抽象思维向具体形象的过渡。采用动态演示课件,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结语
1.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仍旧面临一些挑战,教师必须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落后,学生数学兴趣不高这些问题。
2.生活教学法、自助式学习法、多媒体辅导法为教师转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教师要善于综合各教学方法的优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策略地将其融通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3.经济社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社会对数学人才的要求随之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要适应社会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方向,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整合有效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参考文献:
篇5
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是用最小的空间集中了最大的理想。
2.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1(y)却有相同的图象;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象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象的对称性与两个图象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对数学学习应抱着二个词――“严谨,创新”,所谓严谨,就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能一丝马虎,是对就是对,错了就一定要承认,要找原因,要改正,万不可以抱着“好像是对的”的心态,蒙混过关。至于创新呢,要求就高一点了,要求在你会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你还会不会用另一种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人,做题时从不用常规方法,总爱自己创造一些方法以“偏方”解题,虽然有时候也能让他撞上一些好的方法,但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你首先必须学会用常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创新,你的创新才有意义,而那些总是片面“追求”新方法的人,他们的思维有如空中楼阁,必然是昙花一现。当然我们要有创新意识,但是,创新是有条件的,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想劝一下那些基础不牢,而平时总爱用“偏方”的同学们,该是清醒一下的时候了,千万不要继续钻那可怜的牛角尖啊!
4.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5.多听、多作、多想、多问:此“四多”乃培养数学能力的要诀,“听”就是在“学”,作是“练习”(作课本上的习题或其它问题),也就是把您所学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上。“听”与“作”难免会碰到疑难,那就要靠“想”的功夫去打通它,假如还想不通,解不来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或参考书,务必将疑难解决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学问:既学又问。
6.考后总结。
老师、家长在学生考试后总是关注学生成绩于上一次考试比有怎样的区别。学生们也总是在没考好时找各种理由,无论是为了安慰自己还是安慰老师和家长。家长们在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后不要过分紧张,只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很好的考试习惯,不愁成绩上不去。
学生在考试后应该总结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次考试中有什么优点值得表扬。这是自我肯定的过程,太多的人让学生总结丢分原因了,却忽略了除了丢的分,学生还得到了很多分呢。学生要客观分析得分情况,哪些分是靠自己扎实的知识和解题的技巧轻松拿到手的;哪些分是脑中有大概印象再加一点运气成分拿到手的。不管是怎样拿到的,只要是得分了,就值得表扬。
第二,自己还有哪方面问题。在肯定自己优点的时候要客观,分析问题的时候更要客观。很多学生喜欢说一句话“我马虎了,不小心算错了。”我相信,这是实话,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马虎?其实究其根源是计算能力不过关。这是小学算术没学好,我没有办法。计算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得到的一种能力。发现问题,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相应训练,防止下一次考试时再在同一个问题上丢分。
第三,总结心理。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例如此次考试是全年级打乱顺序,学生坐在陌生的教室中考试感到紧张,这就有可能影响考试的发挥。这种问题不是发现后短时间就能解决的。要知道,高考时不止是打乱班级顺序的问题了,你可能到一个你根本没去过的学校参加考试,身边的坐的同学是你认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调整,不要让这些客观外在条件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
篇6
关键词:构建;以生为本;高中;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探究、合作、创新等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学习思想及学习品质的养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能力成为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品质。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粗略谈谈构建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课堂的看法,敬请参考。
一、强调主体情感的融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高中生身心正处于敏感时期,感情细腻、丰富,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特殊群体,在教学目标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或受到不良社会习气熏染时,不能产生强烈的“免疫”能力,导致学习不能有序深入地开展。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特别是学生内在情感的有效激发,善于在教学中围绕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特性,引用具有趣味特点、生活特性的教学问题情境,引导和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内在要求和动力。如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切身体会到教学语言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准确性教学语言,生动性教学语言,进行课堂知识传授,使学生感受教学语言所传达和蕴含的无限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情形,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生活性问题情境:“如图为一半径为3米的水轮,水轮圆心O距水面2米,已知水轮每分钟转4圈,水轮上的点P到水面距离y(米)与时间x(秒)满足关系式y=Asin(ωx+φ)+2,则A、ω、φ分别为多少?”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学习探知知识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和“无微不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二、注重主体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解决数学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这就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要将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充分的提升、锻炼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新知内容,还是进行阶段性复习课教学,都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答过程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和形成良好数学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从而有效体现学习能力“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为学生开展独立学习活动奠定方法和能力基础。 例题1:已知向量=(sinθ,cosθ)(θ∈R),=(,3)。(1)当θ为何值时,向量、不能作为平面向量的一组基底;(2)求|-|的取值范围。例题2:已知向量、是两个非零向量,当+t(t∈R)的模取最小值时,①求t的值;②已知、共线同向时,求证与+t垂直。上述两道例题是在“平面向量”知识教学中,我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实际,所设置的两道数学应用题。在第一道问题解答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学生合作解答D学生演示D教师讲解D学生修正D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使学生掌握了“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学生在例题1的解答中,根据已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通过对问题条件的思考分析,发现此问题可以采用“将问题转化为向量模型”的方法M行解答。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特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探究的广阔空间和实践,鼓励学生在自身积累解题经验基础上,开展有效探究问题、思考分析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和效能。
三、突出主体思想的发展,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利用老师的帮助和所有的学习资料,自己建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被动的从老师那获得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一、建立“为理解而学习”的目标
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甚至原题,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建构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刚进入高中时,虽然对数学有一定认识和理解,但大多停留在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做题的阶段,没有形成对数学的正确认识,也没有真正形成学习数学的的思维方法,并且初中和高中的数学知识差别较大,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有知识断层。这样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目的。高中数学首先讲的是集合,老师通常说这个和初中知识关系不大,所以要多让学生讨论以此发现问题,教学中是不能用“这是规定”来解决学生疑问的。在学习这章内容时尽量不要出大量的难题,要注重学生理解程度,出难题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题,而是真正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都很重要。低沉的课堂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还会影响老师授课的心情,使原本老师打算讲的知识讲不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大打折扣。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得做好师生互动。这个互动不仅仅是讨论学习的互动,还应该有感情的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肯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利的。
三、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经验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和新的数学概念、模型联系起来。在有条件进行数学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实验。比如,高中的概率教学中,可以用实际的概率实验来验证一些数学定理,这样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直观印象,还可以使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地学习。对于有一些没有实验器材的实验,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虽然没有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的直观但是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知识
学习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对于新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想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把问题逐步深化,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因为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是按着预期的思路思考的,这就需要老师对于错误的想法进行纠正,并且做出正确引导。学生的有好的想法应该让学生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如此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课后的反思是对课堂上知识的消化吸收阶段,因此如果课后不做消化吸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就会遗忘,这样课堂的效率再高也不会有很大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可以通过让学生课后进行实验或者做习题的方法来进行反思,同时还可以布置几个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新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反思学习是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反思使学生重新发现不足和新的知识,同时巩固旧的知识。因此课后一定要让学生有时间去反思。
总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运用建构式教学必将成为教学中首选的教学方式。构建式教学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受模式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成主体,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相信通过构建式教学的一定可以培养出新世纪的自主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方.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刍议[J].文理导航(中旬).2010(08).
[2]杨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1(11).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质疑能力;实践探索
新课改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分不开的。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小学和初中的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他们面临高考的选择,学习任务也很重,在这种情况下的问题意识培养尤为重要。教学是否有效是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有效性应该体现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上,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如何体现教学效果,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缺乏提出质疑和自主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积极民主的态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对其敢于质疑的行为作出表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尤其是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全班组织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质疑与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善于质疑
1.类比联想进行质疑
类比联想是发现数学定理、公式、方法和概念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创设类比情境,用不同方法对概念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地认识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三棱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方法,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出三棱锥的体积公式。
2.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质疑和思考,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例如k在什么情况下方程x2-(k-1)x+k+1=0有实根?在什么情况下有两个实根,且两实根的平方为4?面对这样一道题,学生就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是没有实根的。在解答第二问中,先设方程有两个实根x1与x2,则(x1+x2)2-2x1x2=4,那么可以推出k2-4k-5=0,则k=-1或者k=5。在得出这两个根后,还要对其进行纠错,从而得出正确结果。
3.变换条件进行质疑
变换条件是说引导学生对一道母题进行不同层次与不同角度的变化而形成新的质疑。例如,将一道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结论相互替换,引导学生对变化的习题进行求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变化的题型中得到锻炼。
4.因果关系提出质疑
要鼓励学生遇见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道各个数学定理、公式、概念的内容是什么,还要努力弄明白为什么会得出这些定理、公式和概念,做到知其所以然。在进行习题训练时也要重视解题过程,而不能单单满足于得到一个正确结果。
篇9
【关键词】美术鉴赏;立体主义;情感创造;审美能力
一、构建“立体主义”评价思维的应用背景
美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物质性的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因此,美术作品在以其独特魅力被我们感知的基础上,要想更好地感悟作品内涵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需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情感的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在美术课堂鉴赏活动中,构建有效的评价思维。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尽管艺术家倾尽所能,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创造,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式把无限丰富的艺术理想完整地表现出来,就需要我们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不断的挖掘、体悟。
在常规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在无形中给作品的赏析评价定格一个“思维标准”,于是,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思维模式,自然而然地形成对错观的绝对评价标准,从教学活动实践来看,这样不但束缚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还会将学生的评价思维推向片面狭窄的死胡同,也就谈不上美术鉴赏教学的客观全面性。
二、“立体主义”评价思维的特点
“立体主义”原是指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在高中美术鉴赏活动中所构建的“立体主义”思维,其实就是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审美感悟去发现、寻找、挖掘美术作品中多角度、多层次的零星片段美,结合主题予以筛选,再以线的形式进行串联,重新组合构建成完整的平面和空间秩序审美思维,以期达到对作品自然全面、客观有序的梳理评价。
三、“立体主义”评价思维在鉴赏教学中的实践尝试
(一)有序构建点、线、面的空间评价体系
1.捕捉作品有效信息点
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整体视觉形象,带给学生的只是一种初步的印象,由于学生的审美经验比较缺乏,很难进行全面系统的赏析,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用谈话的形式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搜集信息碎片,寻找感知作品突出的美点,诸如构图、造型、色彩、材质、个性形态等自然表层的艺术形象,这些形式上的美点无不蕴含着艺术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正是这些有效的信息点捕捉,最能引发学生主动的审美情感和积极探究的热情。
2.建立有序的线形评价路径
历史长河中留存太多的优秀作品,有些作品的年代久远,但每件优秀作品都包含着艺术家深邃丰富的艺术情结、时代思想、审美理念、技法表现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很难进行赏析评价。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在寻找信息点的基础上建立多条评价路径。把有效信息进行线性串联,比如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调、空间、背景等方面进行欣赏,可以由此创设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展开讨论,不断形成评价主导线,让学生的评价思维清晰有序。
3.呈现丰富的平面视觉审美
每一件优秀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长度、思维宽度和内涵深度,当我们在进行赏析评价时,在点、线捕捉梳理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问题、情境设置等多种形式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 拓展审美思维的宽度,去感受和挖掘艺术家未尽的艺术思想,不断引入对作品蕴藏深度的理解、感悟。通过点线面的交织组合,不断梳理呈现艺术作品的平面或空间视觉审美形态。
(二)拓展多层面的审美评价知识空间
美术作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审美思想和社会内涵,在评价作品时,不能仅从书本知识出发,禁锢自己的审美思维,很多的作品都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对于优秀的美术作品,只能通过我们的视觉感受去深入体验,这就需要学生在赏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虽然学生的审美经验比较单一,甚至比较缺乏,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由浅入深不断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历史知识、网络知识、生活经历等多个层面进行尝试评价,虽然不一定给出比较系统的审美评价,但学生自发主动的空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评价定会对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审美内涵的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10
一、引导语要充满启发性、趣味性
高中数学课程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样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去接触数学新知识.此时,教师开课的引导语就具有重要意义.充满启发性与趣味性的话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充满兴趣是深入走进知识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学生才有可能去接触新知识,去学习、体会新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小故事比较符合学生对事物好奇心重的心理;另一方面,能生动形象地将新的知识点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讲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高斯7岁时被送进小学,不久就在数学上显露出极高的天赋:10岁那年,老师布置了一道复杂的数学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在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此进行计算,调动学生与数学家的竞争心.在学生计算后,教师接着讲解高斯的算法: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的和是101,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101……共有50对这样的数,用101乘以50得到5050.接着告诉学生,这种算法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二、讲授语要充满逻辑性、具象性
数学学科较为抽象,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将教学语言化作具象性的表述,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具体化的讲解中学习知识.数学的逻辑性相当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具有逻辑性,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带着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数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讲解,以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需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3,5)和B(-4,-9)两点,求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师对于该题的分析如下:我们首先应该定位的是考查什么问题.题干是一次函数,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呢?———一条直线,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解析式为y=kx+b(k≠0).又因为其图象过A,B两点,所以A,B两点的坐标适合方程,由此解出k和b.具体解题过程:设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k≠0).当x=3时,y=5;当x=-4时,y=-9.可得3k+b=5;-4k+b=-9.联立以上两个等式可求得k=2.把k=2代入上式,得b=-1.所以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2x-1.
三、提问语要把握适时性、技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