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建议书范文

时间:2023-04-11 02: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班级建议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班级建议书

篇1

关键词:破窗效应;艺术类学生;班级建设

一、“破窗效应”的概念及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桅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的玻璃就出现了好多洞,不久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破窗效应”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都强调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于任何一个破坏规定的行为,哪怕是极其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也都是对管理秩序的损害。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这就暗示着一种纵容,其后果就是会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进一步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其他人便不认为这是一种错误,久而久之,人们便分不清是与非,对错误的分辨能力下降;即使一些人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管理者置之不理,也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就会在被管理者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 在一个班级的建设中,“破窗效应”常常会出现,一个人犯了错误而没有及时制止或得到相应的惩罚,其他同学也会相应效仿,导致班级局面失控。

二、班级建设中的“破窗”及危害

1、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情绪不稳定,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这些特点在学生的生活上往往表现为依照自己喜好行事,对其他人的看法不管不顾,集体意识淡薄;学习上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制力较弱,无人督促时尤为突出。同时,艺术类大学生的行为比较散漫,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情绪易波动,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己。在这样的特点下,艺术类大学生更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境地中,也极容易同别人发生冲突,难以融入班集体。

2、班级建设中的“破窗”

“破窗理论”在日常生活的多方面被应用,同样在高校班级建设中也应该注意“破窗”的影响。班级在成立之初便存在既定的规则,其中包括学校的规则和自己班内部的准则,无论是规则还是准则对于班级同学来说都是一种约束,约束下会使人觉得失去了某种自由,由此产生冲破约束的意愿,但在学校规则和班级准则的约束下,班级才能保持一种有序、良好的状态。一旦这种约束被个别人破坏,班级原来有序的状态会遭到破坏,班级其他成员就会处于观望态度中。如果破坏约束的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班级其他成员就会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学校和班级的规则成为空文,班级良好的状态就难以保持,从而影响班级的建设。

3、“破窗”的危害

“破窗理论”强调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当不良现象的出现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环境的有序性被破坏时,它会带来消极的暗示和引导,从而带来危害。“破窗”的危害易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班风建设方面,如果有人破坏了良好的班级氛围,而没有人加以干预和制止,班级成员就会对班集体失去信心,从而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例如,参加班级值日活动时,同组成员有一人经常不来,并且一直没有人制止这种行为,会使组内其他成员认为不值日也可以,继而影响到其他组,最后导致班级环境差而没有人愿意值日。其次,在学风建设方面,“破窗”一旦出现,就会很难收场。班级会出现大面积的迟到、旷课现象,考试作弊之风愈演愈烈。

三、“破窗理论”在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1、未雨绸缪,事前预防

首先,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当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付之以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这是心理学家威尔逊的护花理论。“破窗理论”强调环境会影响人,而“护花理论”则强调心灵对人的影响。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给班级成员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肯定这个班级是最棒的,帮助他们给自己一个较高的定位,并以此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同时,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

其次,制定可操作性准则。班级准则的制定过程可以由所有的班级成员共同完成,对于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班级成员有义务认真执行。同时,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来规范和完善,使得班级准则具体可行,而不是挂在墙上或停留在口头上。班级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能够防止“破窗”的产生及其效应的消极影响。

最后,制定严格、公平实施准则。准则一旦制定,就要有始有终的完成,而不能虎头蛇尾,开始执行的认真而后渐渐忽略。同时,为了发挥准则的预防性作用,要对准则中规定的内容经常性强调,使之在班级成员头脑中形成自觉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在实施准则过程中,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进而保证形成牢固的“好窗”。

2、防微杜渐,事中调整

首先,及时发现小问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事实证明,班级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难以纠正和调和的问题都是从小问题发展而来的。在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对于班级学生中存在的个别不良思想、不利于班级建设、违反校规校纪等问题需及时发现,做到防微杜渐。

其次,及时纠正问题。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当发现第一个蚁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问题的不可收场。当第一个问题出现时,很可能因为是小问题而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问题将会辐散开来。对于发现的小问题要第一时间找到当事人,及时沟通,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制止问题的扩散。

3、亡羊补牢,事后补救

首先,树立正确榜样。根据心理学中强化的理论,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除了发现问题个人还要在集体中树立正确的榜样。通过表彰榜样,宣传榜样,使榜样在班级中起到示范作用。只要班级中的任何人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就及时表扬,强化这种好的行为,让这种行为在班级中成为一种习惯,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其次,惩治错误典型。一般错误典型有两种:一是第一个犯错之人,二是最常犯错误之人。对于第一个犯错误的人,一定要及时并严厉的处理,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防止问题进一步扩散。对于最常犯错误之人,除了惩罚处理外,更重的是辅导员或班主任与他进行沟通,了解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可利用班级骨干或朋辈同学对其进行帮扶带动,预防和减少类似问题的产生。

最后,对“破窗”群体各个击破。当“破窗”问题已经形成,有了较大面积的影响时,就不能只进行普遍性的教育引导,而是应该把责任细化到每个人身上,并主要针对重点人物进行教育。重点教育对象为:1、出现问题的班级干部,问题出现在班级干部身上时更容易引起班级同学的效仿,所以当班级干部也存在问题时要做好这部分人的转化工作。2、在同学们当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人,虽然这部分不是班级干部,但是他们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大多人的认可,对于其他同学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力。当这部分同学出现问题时,一定对及时和他们沟通,在接下来与其他的同学的沟通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破窗,甚至一发不可收拾。班级建设中,如果小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小问题会演变成大问题,最终也会变得不可收拾。班级的建设应该在没发生问题时,平常性强调班级的规则,使规则成为一种心理规范。班级的建设需要观察,一旦发现不好的“萌芽”,应及时发现并制止。一旦破窗出现,作为辅导员或班主任就应该及时的补窗。

参考文献:

[1] 周东明,石文,楚维.“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1(11):37

[2] 雷瑜.论破窗效应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经济视角2011(9):113

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最小的五位数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判断对错)

2.

(2分)14-7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4分)

3.

(2分)

14-_______=_______

4.

(6分)填一填

(1)8+_______=12

12-4=_______

(2)7+_______=15

15-8=_______

(3)9+_______=17

17-9=_______

5.

(6分)在横线上填上“<”、“>”、“=”。

(1)12-6_______6

15-8_______9

18-9_______8

(2)14-8_______5

13-9_______5

16-7_______9

三、计算题。

(共1题;共6分)

6.

(6分)口算

14-8=_______         13-8=_______          12-8=_______

8+_______=14

8+_______=13

8+_______=12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7.

(5分)“六一”儿童节一年级有13个节目要表演,已经表演了8个节目,还要表演几个节目?

8.

(5分)小刚做了36道数学题,做错了6道,他做对了几道?

9.

(5分)作业一共要写16页,小明写了7页,请问他还需要写多少页?

10.

(5分)体育室里原来有6只皮球,又买来一些后,现在有15只,买来几只皮球?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4分)

3-1、

4-1、

4-2、

4-3、

5-1、

5-2、

三、计算题。

(共1题;共6分)

6-1、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7-1、

8-1、

篇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单元测试3

一、单选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本题5分)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4,则符合条件的数有(

)组。

A.1组

B.2组

C.3组

D.4组

2.(本题5分)两个数的(

)的个数是无限的.

A.公因数

B.公倍数

C.最小公倍数

D.最大公因数

3.(本题5分)60%=(

A.60

B.0.6

C.0.06

4.(本题5分)方程正确的解是

)。

A.

B.

C.

5.(本题5分)两个数(不为0的自然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

A.公倍数

B.最小公倍数

C.公约数

D.最大公约数

6.(本题5分)a、b都是非零自然数,a÷b=5,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

C.5

7.(本题5分)18和24在100以内(

)公倍数.

A.没有

B.有一个

C.有2个

8.(本题5分)两个合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60,这样的数有(

)对.

A.4

B.3

C.1

二、填空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9.(本题5分)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25.如果甲数是15,那么乙数是____.

10.(本题5分)两个自然数没有最大公倍数,却有最小公约数.____(判断对错)

11.(本题5分)48既是6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所以48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____.(判断对错)

12.(本题5分)已知两个自然数的差为

48,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

60,这两个数是____和____.

13.(本题5分)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____分数比较大。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一个小于30的自然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多少?

15.(本题7分)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23,这两个数是____和____,或____和____.

16.(本题7分)一堆苹果,3个3个地数余2个,4个4个的数也余2个,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

17.(本题7分)A=m×n×5、B=n×5×7,A

和B

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

18.(本题7分)机械车间里,刘师傅4分钟加工了13个零件,王师傅3分钟加工了11个零件,张师傅5分钟加工17个零件,三位师傅谁加工的速度最快?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单元测试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把24分解质因数24=2×2×2×3,含有最大公因数4的因数有2×2=4,2×2×2=8,2×2×3=12,2×2×2×3=24,则符合条件的数有2组:4和24,8和12。

故选B。

2.【答案】:B;

【解析】:解:由分析可得: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故选:B.

3.【答案】:B;

【解析】:解:60%=0.6,

故选:B.

4.【答案】:C;

【解析】:由“被减数-减数=差”得“减数=被减数-差”;所以。

故选:C

5.【答案】:A;

【解析】:解:两个数(不为0的自然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故选A.

6.【答案】:A;

【解析】:解:由a÷b=5可知,数a是数b的5倍,属于倍数关系,a>b,

所以a和b最小公倍数是a;

故选:A.

7.【答案】:B;

【解析】:解:18=2×3×3,

24=2×2×2×3,

所以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为2×2×2×3×3=72

所以18和24在100以内有一个公倍数

故选:B.

8.【答案】:C;

【解析】:解:260=2×2×5×13,

两个数是合数,又是互质数,所以260=4×65;

那么这两个数只有一对,是:4和65,

故选:C.

9.【答案】:5;

【解析】:解:25×3÷15

=75÷15

=5

答:乙数是5.

故答案为:5.

10.【答案】:√;

【解析】:解:根据分析:

两个自然数没有最大公倍数,却有最小公约数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1.【答案】:x;

【解析】:解:48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6整除,只能说明48是8和6的公倍数,不能说明48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8=2×2×2,6=2×3,

所以8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进一步验证:48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6整除,所以48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判断为:×.

12.【答案】:60;12;

【解析】:解:设两自然数为a,b,且a>b

1.a与b互质,则ab=60,又a-b=48,所以a(a-48)=60,解得a,b两数为无理数,与条件矛盾,故a、b不可能互质

2.a与b不互质

(1)a是b的倍数,则a=60,b=60-48=12

(2)a不是b的倍数,设ma=nb=60=2×2×3×5

即ma=n(a-48)=2×2×3×5,

a和(a-48)都是60的约数,则a可能为1,2,3,4,5,6,10,12,15,20,30,60,a至少大于48,a只能为(1)种情况故a=60,b=12.

答:已知两个自然数的差为

48,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为

60,这两个数是

60和

12.

故答案为:60,12.

13.【答案】:小的;

【解析】: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14.【答案】:解:求8和12的最小公倍数,

8=2×2×2,

12=2×2×3,

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答:这个数是24.;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数是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根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解答.

15.【答案】:1323;17;19;

【解析】:解:乘积是323的算式有1×323,17×19,

其中1和323,17和19是互质数,

所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23,这两个数是1和323或17和19.

故答案为:1,323;17,19.

16.【答案】:解:因为3、4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3×4=12,

12+2=14;

答:这堆苹果最少有14个.;

【解析】:求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只要求出3、4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加上2,即可得解.

17.【答案】:5n35mn;

【解析】:解:A=m×n×5、B=n×5×7

A

和B

的最大公约数是n×5=5n

最小公倍数是m×n×5×7=35mn.

故答案为:5n,35mn.

18.【答案】:王师傅最快

;

【解析】:4÷13

=

3÷11

=

5÷17

=

篇4

班级管理意见范文一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 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

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

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 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必须五个方面一起抓,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体美劳方面不忽略,不轻易取消学生体育活动的机会,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卫生劳动;第三,利用班会和其他活动,尽可能渗入娱乐性的文体内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钟活动,班级竞赛活动等,以达到活跃身心,调剂生活,融洽关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级管理和有关活动中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第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班级管理意见范文二

现如今,我站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已经14年了,并且还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比如,现在我就担任着九(2)班的班主任一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刻的体会到她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也获得了一些管理班级的方法和措施。现说出来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如有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

一、 德育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前提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排头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且,要让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的要求是出于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他们才会愉快的接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弄清楚在学校为了什么而学习,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后要准备做什么等。总之,一个人如果他的品德不好,那他就是一个危险品,有可能成为社会的蛀虫,更谈不上为社会服务了。到那时,他的才能越大,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因此说,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前提。

二、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管理好班级的必备条件

相对来说,初中生比小学生独立性强,自尊心也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尊重。因此,只有尊重学生,相互之间获得信任,才能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管理好班级,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同时,耐心仔细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老师。课堂上,我是学生们的老师,循循善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胆求异创新;课后,我就成为他们的大姐和好朋友,无话不谈,对他们关怀备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能够做出及时处理,使他们得以尽快的归入正途。

三、搞好家访是管理好班级的必经之路

不可。班主任对学生和学生家庭的了解,仅仅通过看学生档案是不够的。因为材料是静态的,不存在发展性。而只和学生本人进行交流,也还是不够。因为学生由于多种因素,也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情况。为了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家访是必要的。通过家访,一方面学生有一种更加被重视、关爱的感觉;另一方面,可以互通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织成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的纽带,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这样才能共同教育好学生。

四、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班干部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管”能力

班干部相当于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班主任的另外一双眼睛。班级管理的好坏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但班主任在选拔班干部是必须有一个了解的过程。选拔前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完成班级板报、大扫除等活动,对全部学生进行观察了解,从中发现选拔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积极热情、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特长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且,对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在选拔时必须采用民主投票的选举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班干部的工作开展。班干部选出后,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胜任班上的工作,还要对他们各个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心的培养,严格要求他们,加强教育。特别是教育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要密切联系同学,平等待人。这样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才能得到同学的信任。而且,班主任还可以在班上通过一两件事情来提高班干部在班上的威信,以便他们能更加顺利的展开班上的工作。

五、班级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奖励和评价

进行科学评价和公平的激励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针对学生中正确的思想、良好的行为、可喜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奖励,使同学有成功的体验,有成就感,让“明日的快乐”不断鼓舞者同学们,可以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之,有给予否定、批评、甚至惩罚,从而可以抑制不良行为,重复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在评比与评价的过程中,树典型、扬正气、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

总之,班级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班上情况的不同而作相应的改变。有培养和管理好一个班级,特别是初中生,不能光靠班主任的严厉管制和恐吓,更不能靠武力去解决一切班级问题。靠的是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和培养,靠的是班级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更靠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

班级管理意见范文三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首先我说说我感觉我们的现在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班比起一班来,气氛更加活跃,我们班的在学习的同时也在玩,可是我去了好多次一般的教室,感觉一般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稍稍呆一会,感觉气氛好压抑。

虽然我们班在迎新晚会等活动中感觉遇到涉及班级名誉的事情大多数人还是挺积极的,有事了还是会重视的,但是我们的班里没有任何凝聚力可言,可以用一盘散沙来形容,都是以宿舍这个小团体为单位,经过一学期的磨合,这种局面还是没有打破。一个班级没有团结力,怎么让整个班级更好的发展。在一学期的时间中,有多少次像迎新晚会那样的大型活动那?例如在我们班的迎新篮球赛中,我们的没有啦啦队,只有我们几个球员,还有几个比较自觉的女生过来,过来当一下啦啦队。班委在这种班级性的活动中,应该率先想到并且通知给办理其他同学,这让我们几个球员感觉有点差强人意。

班内同学对于参加活动都没有积极可言,对于学习是非常积极的,可是大学我们不仅仅要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个社会,想办法融入这个社会,想办法学习一点技能,如果只是靠课堂上学习,就败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

班委方面:

我感觉班委首先是为班级同学提供服务的,而不是站在那里指挥同学,自己什么都不做,遇到什么事应该率先做,班委做事情,不应该带着目的的做事情。把那一副管架子去掉,班级的主题不是班委,而是班级里的所有成员。

卫生方面:

我们应该尽量不把早餐带到教室,如果带到教室,吃饭以后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而不是随手把垃圾扔到桌仓里面,班级成员应该不随手扔垃圾,维持打扫人员的辛劳结果。

建议:

我们班应该把人心聚拢起来,到夏天了,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外出春游,野餐,聚会等等,在班里,也常常举办一些活动。只要每个同学心里想着,这样做有损于班级利益,我们班不得不进步。在学习和生活中互进互助,我们在一起就

是兄弟姐妹。在班级管理中不能过紧也不能太松,这就要靠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和同学们的自觉性了。

最后祝您和您的家人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班级管理意见相关文章:

1.给班级管理的建议书

2.班级管理建议书精选

3.班级管理建议书

篇5

当前高校在制定各专业培养计划的时候都很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识类课程的比重日益提高,而总学分数却一再压缩。这直接导致了专业课程学时数的大幅度压缩。建筑设计基础的课时数也由每学期的128学时降低到96学时。然而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不会降低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仅靠1~2个专业老师无法对全部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因此如何在少学时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的教学工作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2打造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多元化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在21世纪,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入门教育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必须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建立起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开放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2.1教学理念的调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策划。教师不是简单的答案提供者,而是寻找答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各个作业的进行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小小的、不成熟的想法也不能简单抹杀。

2.2教学环节的设置

每学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分为若干的主干作业,或者称为大作业。由于每学期96学时的容量有限,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常规的表现技能,主干作业的调整余地比较小,只能进行局部微调,对于主干作业无法覆盖到的区域可以针对性地布置课后小作业进行补充和扩充,将某些表达技能的训练安排在课后。(1)仿宋字和徒手画练习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作为手工画图必须的基本技能,又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因此可以通过课后小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师定期进行总结点评。(2)根据主干作业的需要安排学生做一些辅助作业。例如,在小型建筑抄绘作业中,由于投影方面的知识不够熟练,学生对坡屋顶的二维表达概念比较模糊,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三维的坡屋顶草模,让学生在实物的帮助下更好地领会投影的概念。(3)要求学生撰写寒假调研报告。利用学生寒假返乡的机会,要求同学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家乡进行考察,图文并茂地介绍一个最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并撰写报告,并且在开学之初利用教室墙面进行汇报和展览。通过这种方式,既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徒手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相互间的交流沟通。(4)在一年级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以“新生专业学习建议书”的方式对过去一年的专业学习进行总结,并给后面的新生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而新生在入学的时候就能看到老生们的现身说法,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这比教师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年级之间的互相传承与帮助。

2.3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组织

传统的作业流程:教师集中授课布置主干作业———学生课后各自绘图———教师课堂上分别辅导———学生课堂、课后修改———交图。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但是在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很难保证辅导的深度和广度,经常出现个别学生辅导不到位的情况。而某些浅显易懂、共性的内容被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致使效率不高。同时当教师对某一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其他学生就只能各自画图,在课堂上的收获相对较少,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一些调整。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自由搭配的分组。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根据需要分别在班级、小组和个体三个层面开展。以小型建筑测绘主干作业为例:第一阶段,教师在班上集中介绍作业的要求和测绘相关知识;第二阶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勘察、草图绘制;第三阶段,每个小组汇报草图成果和进行班级集体讨论、比较,寻找建筑的正确表达方式,对于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要求学生进行第二轮的实地勘察和草图绘制、再次集体讨论;第四阶段,学生独立绘制正式图纸,教师进行分别检查,在问题汇总之后进行班级的集体解答;第五阶段,正图完成之后进行全班的评图。要求每个学生在观摩之后提出自己的评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补充和说明。在作业的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大部分的绘图工作,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既有利于提高教师辅导的效率,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注重交流沟通平台的完善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而课间交流的时间也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和学生的面对面式接触时间很短,答疑时间不足,造成师生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缺少互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大部分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必须重视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的营造。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学生班级都建立了班级QQ群。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加入学生班级QQ群的方式拓宽和学生交流的渠道,或者围绕课程设置课程QQ群,也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相关QQ群,任课教师还可以把更多的课外资料推荐给学生,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了利用网络,常规的电话、短信、座谈会等方式都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除了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我们还注意到老生对新生的引导作用,强调学习伙伴的教育作用。因此利用课外时间,以座谈会的方式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通过座谈会的平台为新老生牵线搭桥,促进学习交流。

3结语

篇6

苏舟:我不是苦行僧

“不,我不是苦行僧!”

20岁的大三学生苏舟坐在我的对面,单纯、热情,带着一点青春的执拗。“苦行僧”是他的绰号。我们的谈话从这里开始。

“同学为什么这样叫你?”

“去年全班乘火车到泰山旅游,我带的开水没了,火车上的开水也没了,我坚持不买瓶装水,熬了一天――就是这样。”

这被同学们称为“水门事件”的故事,其实只是“苦行僧”名号诞生的一个触媒。早在一进大学,同学们就发现了苏舟的另类:不用纸巾,随身揣一块奶奶辈的布帕;不用一次性餐盒与一次性筷子,自备饭盒和勺子;不单洗一件衣服,总是凑够了三件再洗,漂过内衣的水再漂外衣;送同学的生日礼物不包装;买东西拒绝商家免费提供的塑料袋……

一开始苏舟很让人觉得另类。

一种观念总要有人先去倡导,一种方式总要有人先去践行,苏舟就是走在前面的那个人。当然,最初他是孤独甚至痛苦的。因为“另类”而被“边缘化”,他在男同学中几乎没有朋友,更重要的是,一个他甚是心仪的女同学拒绝了他的表达,捎带着讥讽。

可贵的是,除了在某些夜晚黯然神伤,这些都不具备阻止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转机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自习时间,校长来到苏舟所在的班级,神情激动,举着一封信,问:“谁是苏舟同学?”

机敏的同学判断,苏舟有好事。反之则是“谁是苏舟”。

那是苏舟写给校长的绿色校园环保节能建议书,信中列举了学校现存的种种浪费污染现象,如校园观景灯过于密集,教室与试验室里白天也开着长明灯,洗衣房水龙头直径过大,食堂还在使用一次性餐具,夏天行政办公室空调温度过低……苏舟建议,减少观景灯密度,教室人走灯灭,白天尽量不开灯,洗衣房水龙头换成小口径,澡堂和开水房插卡计费,宿舍安装电表,食堂取缔一次性餐具,小卖部禁止使用塑料袋……

“同学们,这是多么可贵的绿色环保节能意识!我为我们有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

苏舟的位置空着,此刻,他正在校园后山拾捡垃圾,这是他每周必做的功课。

校长宣布,校长办公会将提交并讨论一系列整改措施,第一步是校园照明、用水、用电的节能改造。

校长责成苏舟所在班级收集和拍摄校园现存种种浪费和污染现象的照片,做一次展览;指定苏舟所在学院主办一次“绿色节能校园生活”的主题演讲比赛。

校长呼吁:“同学们,你们将是社会的领跑者,要让科学和文明在你们那里薪火相传。让我们都向苏舟同学学习,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从我做起!”

同学的目光纷纷投向那个空着的位置,而主角的缺席,似乎收到更好的效果。

苏舟因此由边缘而主流,且精英与先锋了。

2008年6月23日,美国迈阿密“市长会议”通过了一项逐步淘汰瓶装水的决议,瓶装水因其所使用的塑料容器与运输的能耗使得它在美国将成为历史名词。有同学与苏舟打趣:“这该也不是你的建议吧?”

在演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一位女同学成了苏舟的女朋友,很俗套的是,她就是曾经拒绝过苏舟的那位。我很“八卦”地问道:“你最喜欢苏舟什么?”

“有理想有行动,有激情有耐心。”

这样的“四有新人”谁不喜欢?

谭盈科: 像我这样的人再多一点就好了

谭盈科毫不谦虚地说:“像我这样的人再多一点就好了!”他留着板寸头,一身休闲服,开着一辆小排量的轿车,轿车和他彪悍的外形一点不相称。了解他身份的人,这样的感受就更深了。

30岁的谭盈科是政府公务员,妻子是某私企高管,年薪不菲。论经济实力,他该买一辆很有派头的车才是。“其实我连这一辆都不想买呢,如果不是家离单位太远的话。” 谭盈科坦白地说。

为什么?

油耗增加资源消耗,尾气增加环境污染。

很多人不以为然:你一个人不开车能节约多少能源减少多少尾气?

谭盈科:“所以说像我这样的人再多一点就好了。”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就从开车说起吧。买车是为了方便,比如上班节约时间。但谭盈科反而比没有车时起得更早了,回家时间也更晚。他的理由是,早出晚归避开上下班的高峰,避免在塞车中等待,能减少油耗和气体排放。道路通畅时匀速驾驶,不超车不猛刹车,也能减少油耗。夏天驾车不开空调,哪怕在高速路上,总是开窗降温。谭盈科的油费比别人要少很多。

谭盈科说,节能减排不光是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节约环保如果不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那么节能减排只能是一个空远的目标。

谭盈科曾因公分别到美国和日本学习过一年,他在美、日接触并接受了一种观念:“一种文明的进步、停滞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减少;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持平或下降;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冲击的减少、持平或增加。”他解释,这就是说,文明的果实结在能源的藤上。

海外归来,谭盈科将家里的电器全部换成节能型,节能灯、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回收利用空调冷凝水拖地冲厕,垃圾分类整理。

在单位,谭盈科也身体力行采用各种节能措施,纸张双面打印,复印机用时才开机,饮水机水开后立即关闭电源,关闭电脑主机同时关掉显示器电源,楼道灯换成声控灯,夏天空调不低于26度,冬天不高于20度,办公用纸使用再生纸张……

谭盈科的举动最初让同事很不适应,甚至有人说他“作秀”。时间长了,却也纷纷被他带动起来:有的同事放弃了自驾车上班,改坐公交,甚至走路上班;有的同事将家中电器换成节能型……

现在,谭盈科的同事们都习惯了不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4楼以下不乘坐电梯,白天尽量不开灯,人走灯灭,公务出行尽量拼车,不用高压清洁水冲洗车辆……

谭盈科说,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惜节能环保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有人视铺张浪费为“有面子”,车小一点就觉得“跌身份”。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还受到很多积习的阻挠。

所以他骄傲地说:“像我这样的人再多一点就好了,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很快就能呈现出新的面貌?”

谭盈科的眼中闪烁着热情急切的光芒。

欧美美:我在意的不是水费,是水

全中国人都在叫嚷保姆难找,40岁的欧美美也在此列,但她得不到一点同情,因为每个保姆都是满怀希望来到她家,最后均怨怅而去――非是工资低待遇差,而是因为女主人太抠。

欧美美的家庭属于保姆喜欢的那一类:既没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没有嗷嗷待哺的婴孩,儿子在外省上大学,家中就夫妻两个。因为工作紧张,欧美美需要一个住家保姆帮助煮饭和打扫卫生。做完两项工作,看电视或是逛街,一切自便。欧美美还承诺,干满一年,可以帮助对方在自己所在企业下属公司谋一个合同工的工作机会。

迈进她家家门的那一刻,保姆的心情都是欣喜的。然而就在上卫生间的时候,立刻发现这个家与别的家庭的明显差异――卫生间没有冲水或是抽水设施,只有一个庞然大桶,桶里浮着一个瓢。水不很清澈,像是漂过衣服。水桶边上是一台老式双缸洗衣机,排水管直接通向水桶。

女主人温和地介绍:“上完厕所用瓢舀水冲冲,一瓢就够了。”

保姆无一不装假无意地问道:“你们家怎么不用全自动洗衣机,脏的进去干净的出来,不用人动手,多方便呀!”

女主人答:“这种洗衣机用水可以控制,洗了小件再洗大件,最后把水收集起来冲厕所,挺节约的。”

接下来保姆还发现,这个家庭没有饮水机,喝水要用壶烧;没有一次性杯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水杯;没有空调只有电扇,电扇也只有一台,扇子倒有3把。最不能接受的是,没有淋浴设备,洗澡用盆装着水一把一把地擦洗。

保姆的切身感受是,这个家庭看起来事儿不多,实则相当麻烦――洗衣服要拧;喝水要烧;垃圾要分类整理;淘米水要收集起来浇花;煮饭用热水,提前15分钟把米泡上;洗菜水最后一道留着洗碗,洗碗水最后一道留着冲厕所;看电视声音不要太大,看完立刻把插头拔下;买菜要拎个篮子……

难道欧美美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吗?保姆很快探到底细,男主人是私营企业主,女主人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保姆迂回地在男主人面前建议:装个莲蓬头嘛,你们工作了一天,回家冲冲多放松呀。

男主人笑笑:“你欧姐节约惯了,这样倒是可以省不少水。”

什么节约,就是抠门!

每个保姆都干不长。换上三五个,欧美美在家政公司的名声就不好了,保姆们传颂着她家的经典事迹――用旧衣服做拖把,相约都不去她家“过苦日子”。

这一天,欧美美又打电话到家政公司找保姆,公司经理委婉地说:“你们家的生活质量是否太低了?你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确实不太好找人。”

欧美美:“我们家的生活质量怎么低了?”

负责人:“比如你们家用水。其实,现在水费也不贵。”

欧美美:“我在乎的不是水费,是水。”

对方语塞。

篇7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刺激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丰碑》时,展示电影《》中过雪山的场景片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雪山环境的恶劣,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也化解了课文重难点,不少学生还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现代技术能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现代技术能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美丽而富饶的西沙群岛,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三、利用网上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也彻底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更加容易,学生和老师获得新知识的机会是平等的,网络也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长为具有独立意识的行为主体。据资料显示,新时代的青少年最喜欢网络。对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研究性学习课程,然后根据课题要求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如在开展“小鸟,飞向何方?”的一次活动中,提前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要求他们从网络上搜集本地区鸟的种类、数量以及相应的保护区,并要求各组选定一种需要保护的小鸟,然后去查阅有关资料,介绍这种鸟,说明保护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写一份保护小鸟的建议书。最后,班里几乎人人都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上课交流时,有理有据,气氛特别热烈。通过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积累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现代信息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作文素材的积累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对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而现代技术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创设情境,从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月光曲》的过程中,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自己想象,听后,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所想象的画面和感受。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让我也受到了很大启发。

六、巧用电子信箱进行个别教学,有助于班级管理

篇8

关键词:中专生 应用文 写作能力 提升

中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适应这样的形式,在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熟练写作专业应用文的基本能力,以保障其专业技能得以正常发挥。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一直被人们忽视,甚至是轻视,被认为是“雕虫小技”,没有什么系统、高深的理论,社会也未给予其应有的学科地位。相应地目前中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也相应地处于低效的状态,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仍然停留在较差的水平,有的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甚至是一片空白。以下笔者结合自已在本校的教学实践,对中专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升进行阐述。

一、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很有用

在中专应用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应用文在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以引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从而愿意、乐意去学,以此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如:手机短信、微信、QQ聊天等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却又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缺少有效的面对面的沟通,有时冷酷得仅剩下抹不去的血缘关系,缺衣少钱时才想到父母。为配合学校的“感恩”主题活动,笔者曾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讲讲自己的心里话,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这样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写信仍不失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也曾和学生开玩笑说追求男孩子女孩子,是否一样都是发手机短信呢?写一封浪漫的、能打动人心的情书不但不会显得老土,可能反而更有效,还提到了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有了学的兴趣,再来掌握书信的格式与写法就会容易得多。而专用书信,如感谢信、申请书、倡议书、建议书等,与生活的联系就更密切了。中等职业学校中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也是林林总总,要想加入其中当然先要写申请书。再比如,学生在校期间丢失物品是难免的事情,可丢失后该怎么办呢,自怨自艾后随它去,最多再买个新的?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启事”中的“寻物启事”,写上所丢失物品的相关信息和联系的方式,把它贴在学校的橱窗内或显眼的地方,或许丢失的物品会失而复得。可现实情况是笔者经常看到学校的失物招领,却很少看见过寻物启事。

二、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阿拉伯数字的汉字书写和大写都分不清,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很多的学生写不全从“零”到“亿”的数字大写。所以,开学之初,笔者就先从简单的“壹贰叁肆……”教起,先让学生学会写领条、借条、收条、欠条、请假条等条据。这类应用文看似简单,但具体的行文结构和要求学生往往仍旧模棱两可,可因为学生平常在学习生活中用得到,他们仍然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身边发生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写,学生很感兴趣,写作的热情自然也高。然后教生活中经常看到用到的启事、海报、申请书、计划、总结、新闻、简报等,还有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如财会专业的经济应用文。实习前安排求职信、应聘信、法律文本式的劳动合同等。这样由浅到深,易教易学,再加上采用大量生活中的写作案例,学生兴趣较强,收效较好。

同时,在教授应用文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校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在学校举办运动会前夕,可以安排开幕词、闭幕词、新闻、简报的学习,掌握写作格式及应注意的问题后,结合优秀的范文,要求模仿写,学生很快掌握了结构。运动会期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根据现有的材料还写出了几篇很像样的应用文。此外,在新生入学时讲了欢迎词的写法;教师节前夕讲了感谢信、慰问信的写法;新年时讲祝词的写法;在学校招生之际为学校写一份招生广告等。生活化的习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提高用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并不深奥,规范的格式和要求也不难掌握,但很多文种的写作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职中学生普遍写作能力欠强,知识面不广,社会阅历不丰富。因此,应用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例,都应该把握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的原则,呈阶梯状组织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激发、培养、稳定学习兴趣。切不可求全责备,盲目拔高目标,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商品广告词”的写作,可以“商品说明书”的写作为阶梯,这两个文种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内容、表现手法到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都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能先掌握内容较窄、表现手法较单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较低的“商品说明书”的写作,再尝试难度较大的“商品广告”的写作,学生的情绪就将始终调适在良好的状态,其兴趣也将持续发展。

三、教会学生如何写,增强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

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而言较弱,他们在学习上相对比较随意,一不愿学无趣的东西,二不愿学太深的东西。每种应用文文体的概念、特点、格式、要求等理论知识不复杂,学生自己也能理解和记忆,而对于格式以外的内容——正文——的写法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从何着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说,“通知”这一文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高,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很纷杂,转发性通知、会议通知、任免通知、性通知等等,每一种通知的写法还不尽相同,为了不混淆就得教会学生每一种通知的具体方法。在文秘专业教授用得较多的会议通知时,先让一位学生以学生科科长的名义写一份班干部会议的通知。她脱口而出:“今天下午在阶梯教室召开班干部会议,请务必准时参加。”这样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的动态比较关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缺乏深入研究。接下来让学生讨论:你看了这份通知有没有疑惑?有同学说开会的时间不具体,“下午”太笼统;有的同学说参加会议的人员也不具体,是全体班干部还是部分?笔者又提示说:任何会议都应是有必要才开的,要有一定的目的,围绕一定的内容。又有同学回答说是主题,更准确的说法是议题。然后我在黑板上用显眼的粉笔写出:时间、地点、议题、与会人员,让学生明白一份能获得有效执行的会议通知必须具备这四个要素。

又如,在进行“总结”这一文体教学时,学生已在学校学习、生活一年多,对于学校对自己的学习都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课上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大家在职教中心学习已一年多了,我想知道大家一年各方面的表现怎么样啊?”于是有同学站起来回答,有说英语学得还可以,有说数学一直学不好,有说专业课很难,学不会。我提示说:“大家的感受可能比较多,但要有条理,先说整体情况,再说自己的收获,最后说不足。”于是,大家开始思考,我先请语文课代表谈谈。当她分条列举自己语文、英语几方面取得的成绩后,我问到:“你觉得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绩呢?”她又总结出了几点经验。我又问:“你觉得还存在哪些不足吗?”她又说出了数学、体育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继续追问:“你对未来的学习有什么设想吗?”她一下子说了好多。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情况——成绩———经验———问题———打算”这几个字,开始了“总结”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更加明白应用文不可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也就增强了。所以,教师只有教学生怎样去写,把最复杂的理论简单化,让学生感到很容易,他才敢去实践,才乐意去实践。当然,这种“简单化”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消除学生对应用文的畏惧心理,最终学生要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有效。应用文学习也一样,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文是有用的,我要学”。只有从内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真正学有所得。正如著名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当一个人对某种事情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结语

应用文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但也容易一写就错,要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状况,就要反复练习。练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先练某一方面的写作,不但扩大范围继,续而提高整体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经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中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参考文献

[1]邓红.经济应用文写作[M]重庆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学前教育质量监控;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美国;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G61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6―0131―05

学前教育质量的保障,有赖于一个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保障系统的建立。美国、澳大利亚这两个学前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近些年不约而同地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监控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进行了开创或重大革新。它们的革新有着共同的国际背景,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有重要的区别。本文比较和分析两国的异同,并讨论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美国与澳大利亚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

背景与概况

1.美国的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

美国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QRIS)的建立,源于之前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在该系统施行之前,美国对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机构)的质量评估包括州政府层面的资质许可和某些学前教育专业协会(如美国幼教协会)的质量评估。但前者带有“准入”性质,标准很低,仅包含对诸如场地、安全、卫生等办学条件的最基本要求,难以发挥质量保障的功能。而后者采用的标准相对较高,且兼顾不到各州的差异,并未得到广泛的推行。质量评级促进系统的设立就是为了弥补上述不足,完善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该系统以州政府为主体,最早于1998年出现于俄克拉荷马州,此后发展迅速,目前已有至少34个州(包括个别州仅部分地区施行的情况,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郡、福罗里达州的棕榈滩和迈阿密戴德县)建立了该系统,或已正式施行或正在试行。各州的系统都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本州的评估标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自愿参加的学前教育机构评定等级。评级结果向社会,供家长参考,并依据评定结果为教育机构提供专业和资金支持,扶持其提升质量。

2.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澳大利亚现行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自2007年开始改革,于2012年正式实施。改革前的质量监控体系由联邦层次的“认定”和地方层次的“许可”两部分组成,该体系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联邦和各州的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不清,存在交叉重叠,而且各自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估标准,导致了管理的混乱以及重复评估等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评估是相对独立的,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这种割裂的监控体系,不符合对管理统一性的要求,也不符合各种类型机构相融合的趋势。改革后的监控系统,由联邦政府的“儿童教育与保养质量保障局”统一管理,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将资质认定和评级结合在一起进行,所有学前教育机构必须每2―3年参加一次评级,判定是否能保持运营资格,并依据评定等级享受政府的支持。

二、美国与澳大利亚学前教育质量

监控系统的异同

(一)两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共同点

1.政府承担主体责任

传统上,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更多地遵循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除了“提前开端计划”(Headstan)之类的专门项目外,联邦政府很少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督导。但新世纪以来各州纷纷建立的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都由州层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实施,相应的财政和专业支持服务也完全由政府提供。无论公立还是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被纳入到统一的质量监管轨道之中,接受州政府的监控和引导。这体现了美国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责任的增强。

而澳大利亚现行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也是由政府主导的。2011年8月,澳大利亚成立了儿童教育与保养质量保障局,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级机构,专门负责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该机构具有很高的行政级别,被赋予了与质量保障相关的几乎所有权限。这一做法与原有的监控体系相比,一个重大变化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控责任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转移。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学前教育定位的变化,它已从一项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事业,变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因此学前教育的质量也就需要从国家层面推行统一的标准和整合的监控系统。

2.兼具质量监控与促进功能

美国的质量监控系统的目标不仅在于评估、定级,还包括一系列支持、扶助措施,用以帮助幼教机构保持或提升教育质量。州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前教育机构保持和提升质量。首先,在评估进行前就为机构提供培训,帮助其了解评估内容和标准。例如爱荷华州政府会为申请评级的机构提供8小时的专门培训,帮助其了解该工具的内容、评估方式等。其次,评估完成后,评估部门会提供详细的反馈,解释各个项目的评量标准以及结果,为教育机构提供专业建议。最后,有的州政府为申请评级的教育机构提供长期、持续的专业支持。例如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郡,各个机构完成最初级的评估后,会得到为期一年的具体指导,之后再进行星级评定。此外,各州普遍采取一定的财政激励措施,如在评级后实行“分级补贴”,即按照评级的结果,给予各机构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评级越高的机构,所得的补贴额度就越高。有的州还提供奖金作为激励措施,例如俄亥俄州根据机构的评定级别、规模大小等因素,提供每年8000美元到36000美元不等的奖金。

澳大利亚的质量监控系统也具有相应的质量促进与保障措施。与国家质量标准相配套,政府制订了《国家质量标准指南》并发放给教育机构学习和参考。该指南逐条解读了国家质量标准。详细介绍了评估步骤和方法。在接受正式评估之前,各机构必须先作自我评估,并针对不足提出“质量提高计划”。该计划要每年更新一次,接受政府评估机构的审阅。评估完成后,评估机构会为机构提供有关提高质量的建议书。对于政府资助的早教机构,各州还提供专门针对教育质量提升的培训和指导。

3.重视过程性质量

学前教育质量包括三个方面:投入性质量,即实施学前教育活动的物质、环境和支持性条件,主要包括校舍、教学设施等的配备和质量、教师数量与教育水平等;过程性质量,即教育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质量,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实施、师幼关系质量等;结果性质量,即从儿童发展和学习成果上体现出的质量,表现为儿童在各个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美国各州所建立的评估标准各不相同,但都体现出对过程性质量的愈加重视。据美国“国家儿童保健信息中心”进行的调查,在绝大多数州的评估标准中,都包括了有关教育环境与课程教学的内容。各州对此方面的评估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第一种,对机构实施的课程作出限定。如华盛顿特区,将3―4岁机构所允许使用的课程明确限定在“创造性课程”(Creative Curriculum)、“高宽课程”(High/Scope)等7种课程之内。第二种,在评估过程中,采用实地观察等方式,对机构中的课程质量、师幼关系等作出评估,如俄克拉荷马州的评估标准要求,在二星水平上,就必须评估机构的每周课程计划、活动内容、日常阅读活动、父母的参与度等。第三种,直接将某种包含过程性质量的标准化工具整合到评估标准之中。各州最常使用的是“幼儿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该工具包含了一日活动常规、师生语言互动、师幼关系、各领域的课程活动安排等方面。如宾夕法尼亚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评估系统中,三星以上等级的评定标准均包括:受评机构必须接受评估人员现场的观察评量。其中,宾夕法尼亚州的三星标准要求,所有班级的ECERS平均得分必须超过4.25,且任一班级不得低于3.5分。尽管形式不同,但各州的评估标准中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过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的趋势。

在澳大利亚的质量标准中,过程性质量也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澳大利亚于2009年7月推出了“早期学习框架”,该文件首先阐述了总的儿童学习观,然后分为三个部分对教育原则、实践方式、儿童学习目标作出规定。其中教育原则包括:建立安全、尊重、互惠的关系,家园共育,建立高期望与平等观念,尊重差异,教师要追求不断的专业发展与反思性的实践。教育实践方式则阐述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游戏等多个方面的方针。在儿童学习目标部分,列出了五个领域的十九条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其内容相当于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综合体,但澳大利亚将该文件纳入了质量评估标准之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国家对学前教育实施过程的规范性要求融入到了评估之中。

(二)两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不同点

1.是否由联邦政府统一实施

美国的学前教育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是在州政府层次上实施的。这不仅与该国教育分权的传统有关,也是由各个地区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发展水平与特色的差异所决定的。从各州标准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差异,例如,路易斯安那州对3、4、5岁班级的师生比例规定分别为13:1,15:1和19:1,而华盛顿特区的规定为10:1,12:I和15:1。再如,特拉华州最高等级“五星级”的机构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要求是有50%以上完成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大学预科学位或获得60个本科学分,其他未达到该标准的教师要完成9个大学学分。而这个标准仅相当于缅因州三星级水平(最高级为四级)。

而澳大利亚虽然也是联邦制的国家,但新的评估系统却由联邦政府统一推行,并在各州之间采用了统一的评估标准。学前教育从原来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事业,变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这就使得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控从一项地方性的事务变为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因此需要从联邦政府的层面,推行统一的标准和整合的监控系统。不过,澳大利亚各州发展水平、土著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该国统一的评估标准如何照顾到这些差异,值得进一步的观察。

2.评估标准中是否包含结果性质量

美国各州的评估标准中,大多不包含对儿童学习和发展成果的评价。美国一些学者强调必须将机构的评估标准与儿童发展的评估标准区分开来,不赞成二者的结合。虽然美国大多数州已经建立了“早期学习标准”,但这些标准主要是用作学前教育机构选择和实施课程、进行儿童评价时的参考,很少有州将其整合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之中。究其原因,首先是儿童发展评价耗时耗力,且不容易保证信效度;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出美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理解:一个机构的教育质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之间并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对儿童发展的直接评估,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某机构的教育质量。另外,强调以儿童发展水平作为机构评估标准,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实施的新标准并不排斥对儿童发展成果的直接评估。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机构以“早期学习框架”为指导来实施课程,确保儿童得到如下五个方面的发展:拥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与其所处的世界建立联系并参与其中、拥有较强的幸福感、成为自信的积极的学习者、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会通过观察等方式直接评价儿童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此外,新标准还增加了对儿童学术性知识的要求。

3.是否同时具备资质认定功能

除俄克拉荷马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少数州之外,美国大多数州的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与学前教育机构的资质认定是相互独立运行的。前者大多是学前教育机构自愿参与,评定的结果与机构的资格无关,而后者是强制进行的。其原因在于美国认为两种做法的目的、层次不同,难以结合。

但是澳大利亚则取消了之前“认定”、“许可”并行的办法,将资质认定与评估系统整合在了一起。在评估中,将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五个等级:未达标、可运营、达标、高质量、优秀。其中,“未达标”表示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必须尽快与监控机构合作,以求尽快提高,否则将强制关闭机构。这就使得该层次的要求具有了资质认定的性质。

4.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的不同

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存在诸多不同。主要有:第一,美国的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针对机构式、家庭式、“提前开端计划”机构等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估标准,以适应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机构的特点;而澳大利亚的标准则将各种形式的机构整合在一起提出共同的标准,只是提出的要求高低不同。第二,美国的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不具有强制性,机构自愿参加,但提供一些专业扶持和财政奖励措施加以激励;而澳大利亚的评估系统则具有强制性,不参加评级的机构将不准继续运营。第三,美国的评级记分方式多样,包括评分制、评级制,前者是在各个项目上分别打分,然后依据一定的权重加总,得出总分,然后按总分评定一个星级。后者则是为每个项目都确定若干等级及其相应要求,为每一项都评定等级。而澳大利亚仅采用评级制,对于在某项上评级低于标准的机构予以一票否决。此外,在评级的频率、评级结果的反馈方式等方面,两国也存在不同。

三、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政府角色定位

中国对学前教育质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充分体现在最近几年颁布的政策性文件中。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在保障和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工作中要扮演何种角色需要重新思考。

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虽然有很多不同,但其背后却有着共同的运行理念:通过评级向家长提供关于幼教机构教育质量的信息,增强其辨别和选择能力。可以看出,这一理念遵循的是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政府通过质量监管以及为家长提供信息,提高幼教机构质量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幼教服务提供者(机构)与购买者(家长)之间的信息对称,合理引导幼教服务领域的市场选择。这与中国目前只是主要针对公办幼儿园进行评级(有的省市也有对私立机构的评级办法,但实际上并未发挥应有效果),期望其发挥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幼儿园的思路有深层次的不同。这种带有计划主义色彩的做法对体制内的公办机构具有过大的权力,而对私立机构则效力不足。在私立幼教机构业已成为学前教育主体力量的现状下,该制度愈加显得力量不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政府的职责和角色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在此方面,美澳两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2.加强质量促进功能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活动的增值。如前所述,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监控系统,都在评级之后提供后续的质量提升和引导服务,使其同时具备了评级与激励、促进的功能。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质量,而且还有另一个好处:包含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例如,美国的俄亥俄州为通过评级的幼教机构发放奖金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其金额的确定标准除了机构规模、评定等级外,还包括各个幼教机构中由于贫困而接受国家补贴的儿童所占比例。同样规模、同样评定等级的机构,如果接受贫困儿童的比例达70%以上,与比例低于10%的机构相比,每年奖金要多出10,000美元到22,000美元不等。这样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

中国目前的幼儿园评级制度并未对质量促进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评级较高的幼儿园,往往是提高拨款额度或允许其提高收费标准,但拨款的用途并不限定。很多幼儿园在硬件设施上过多地投入,却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建设这些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提升。未来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应当在如何激励和引导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3.采纳全面的质量观

如前所述,学前教育质量包括投入性质量、过程性质量和结果性质量三个方面。研究表明,前两种质量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成果。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主要依靠监测教育结果来监控质量,所以必须结合投入性因素和过程性因素去综合评估。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质量标准涵盖了这两种质量因素,体现了全面的质量观。

中国当前普遍使用的幼儿园评级标准中,投入性质量所占比重过大,但对于过程性质量和结果性质量关注不足。研究表明,校舍、设备、教师学历等投入性教育质量更多具有“门槛”的性质,即在满足基本的标准后,就不会带来儿童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持续增长。真正决定儿童发展成果的,在于课程设置和实施、师幼关系等过程性质量。在未来的改革中,亟需将过程性质量因素和结果性质量因素整合进来,增加质量评估的科学性。中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志着对于幼儿园儿童的学习成果具有了国家层面的统一要求,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