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3-28 09:3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美国《时代》周刊4月22日封面报道,在已经过去的3月,美国劳动力市场仅新增了8.8万个就业岗位,不及预期。而在路透社的调查中,实际数字比分析师的最低预估还低,而且这是去年10月以来的最小增幅。尽管就业不景气,但从硅谷传来的信号显示,美国制造业回流已经成为趋势。
在过去三年里,凭借着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快的制造业增长速度,美国在该领域已经累计创造出50万个就业岗位。从过去数月的情况来看,苹果公司已将其MacBook的装配生产线迁回美国国内。在降低其在域外组装成本的同时,将为美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供500亿美元的资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回流只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一部分,或许可以说是产业全面恢复的标志之一。但《时代》周刊的助理执行主编拉娜·弗洛哈尔却认为,过去几年制造业的回流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全球经济转型重生的反映。
走入今天美国的工厂,前几代工人工作过的喧闹嘈杂已不复存在,粗布工作服和大大的午餐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系统和标准化程序。《时代》周刊表示,未来的美国制造业将大力着眼于尖端技术。
对于美国公司而言,这样的策略意味着在气势汹汹的全球竞争者们面前,只能依靠奋力拓展制造业的创新并将其在现代化工厂中大力推广。
全新的版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3月一组《美国竞争力》的报道中写道,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简称DARPA)堪称“美国创新之核”,这座没有名牌的市郊办公楼挤在一座购物中心和一间汽车销售点之间,并不起眼。但该机构曾促成了当代很多最著名的技术发展,如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可以躲开雷达的隐形飞机。美国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类似于DARPA这样的研究机构正是其技术开发领域的先锋。
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但如今中国已与其并驾齐驱。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削减了约三成。离岸外包、海外建厂的兴起以及精细化供应链的发展,使全世界的企业转向中国、印度及其他低工资国家,在当地大量兴建加工厂。
英国智囊组织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的罗伯特·埃特金森对于类似的一些趋势表示担忧。他指出美国的科研开发税收抵免相对较小,只能抵销企业投资金额的6%左右。相较之下,在中国相关税收抵免可以抵销约14%的开支,而在丹麦更是高达29%。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科学论文中,美国所占的比例虽然还是高于所有其他国家,但已从1980年的40%跌到了2008年的29%。美国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42%,在全球只能排到第十,与排第一位的韩国相比整整低了16个百分点。美国风险投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比例只有芬兰、新加坡等国的一半。
即使是看ITIF整合所有这些数据做出的综合测量值,美国在培养创新这一点上还是能排到全球第四(2000年美国还是第一)。比它表现好的三个国家是新加坡、芬兰和瑞典,而巴西、中国和印度这些崛起中的经济强国在该排名表上依然接近榜尾。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西方政策制定者认为是时候让国家重回制造业这种老本行上来了,这样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又可以遏制生产技术的外流。这说明了两件事:第一,制造业对一国及其经济仍是重要的;第二,制造业的新兴方式将创造新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以美元计已经与中国基本持平,而达到这一水平所用的劳动力仅为中国的10%。苏珊同时兼任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合作计划(AMP)”的主席之一,AMP是最近创立的一个项目,旨在联合企业与高校一同创造就业岗位、提升竞争力。
回流的动力
制造业公司比其他行业公司更乐于引进开发新产品。虽然制造业产值只占美国GDP的11%,但美国国内用于研发的资金中有68%用于制造业。克利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的苏珊·赫尔伯研究认为,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能提供工资更高的工作岗位,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减少贸易赤字,而且还能为循环利用及绿色能源等新兴“清洁”经济产业创造机会。
另据智囊组织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的确更高。
通用电气(GE,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全球研发部高级技术负责人迈克尔·伊德里克说:“我们正处在制造业大变革的前沿。”发起这场变革的导火线可以来自世界任何地方,因此迈克尔的实验室虽然总部设在纽约州北部的田园乡村尼什卡纳,但同时在班加罗尔、慕尼黑、里约热内卢、上海等地也设有分支。就可能创造的新工作而言,伊德里克认为人们目前对制造业雇佣关系所持视野过窄:“如果你顾及到所有出力的人,那么这就是一个容纳巨大工作量的产业。”
以绝对金额来看,美国在科研开发上的投资实际上增长迅速。尽管2009年增幅微微下降,但美国现在的科研开发投资金额还是比2004年高了25%。在这五年间科研开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比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3.3%要快。如今美国的科研开发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比1964年的历史最高值2.9%低一点。
美国人获得的专利数目也在增长,根据布鲁金斯学院的报告,专利持有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同样接近历史最高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专利颁发数目一直在稳定上升。此外,就被引用频率和权利要求数量来看,近年颁发的一批专利质量相对较高。美国颁发的专利中有大约一半是颁给外国人的,但是布鲁金斯学院的研究显示,那些颁给美国人的专利获得的引用数和权利要求数都要高得多。
能源的作用在本次制造业回流中发挥了作用,美国显然得益于油气资源的充足储备——美国的工厂拥有不同于别国的资源便利。
《时代》周刊在报道中指出,在美国之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情况恰恰相反。高企的油价使得轮船和飞机的燃料异常昂贵,数千里外货物的货运成本增长迅猛。此外,过去海外的低人力成本随之几乎蒸发殆尽,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人的薪资需求也水涨船高。
篇2
无论在功能手机时代,还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中国制造”一直保持着在手机制造环节毫无争议的统治地位。按照业内的估计,这10亿部手机中,至少六成在中国完成生产。可是在手机制造业最关键的芯片、屏幕等环节,“中国制造”尚未取得应有的席位。这导致在手机产业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制造”的利润出奇的微薄。
利润的微薄和经营上的分散,又使得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能陷入恶性循环。“中国制造”只能在产业链的低利润环节原地打转,同一环节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成为常态。当海外市场增长放缓,内部人力成本飙升,“中国制造”的日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过。 “听起来很牛”
“中国制造”总能最迅捷地跟紧行业变革的步伐,却未能引领潮流。
“中国制造”从深圳开始。早在1970年代末,深圳的蛇口便在改革派地方大员袁庚的带领下,搞起了“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彼时,珠三角尚不具备产业链的概念,即便是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基本上是进口,而深圳只出厂房和人力。
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中国制造”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深圳和东莞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在电子、纺织、五金、食品等领域开始形成了“产业链”—但仍是不涉及核心元部件的产业链。
出生于1970年代的李俊是深圳一家“芯片方案”供应商的管理者,在“业外人士”看来,这似乎是手机制造的核心。但业内都明白,这个称谓有着和“中国制造”一样的尴尬, “听起来很牛,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谈及利润问题,李俊用手指着一个浮着褐色泡沫的咖啡杯子说,“卖咖啡的利润率比我们高100倍。”
所谓“芯片方案”,本质是购买芯片和其他部件,然后组装成手机主板,向手机集成商或者说品牌商销售。“芯片方案”供应商赚取的利润是主板原配件采购和主板销售的差价,和真正的原创性研发关系不大。可以说,“手机主板组装商”才是这个行业最贴切的称谓。
对“中国制造”本身来说,“芯片方案”也算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百个零部件会被组装成主板,这是手机的“骨架”。但对“芯片方案”供应商来说,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的价格一直是心病。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但手机芯片并非“深圳制造”,深圳厂家必须从美国的高通、德州仪器,荷兰的飞利浦和中国台湾的联发科等芯片商那里购买。
“芯片降价比手机降价慢很多。”李俊透露,以一款在非洲销售的“入门级”低端智能机为例,其在非洲零售市场的售价,折合为人民币约300元。由于非洲零售商一般要保持30%至40%的毛利,也就是说中国集成商的最终出口价格约为200元。但美国芯片商批发到中国的芯片价格可能就要2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元。也就是说,中国境内的几十个生产环节只能分享剩下的50元人民币。
刘伟强是广东一家路由器生产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其所在企业年出货量位居全球前10,企业同样有着“芯片之痛”。
在一台看似简单的路由器中,芯片组的成本超过总成本的30%,其中关键芯片基本上是进口的。以高端路由器为例,其关键芯片主要来自于美国的Broadcom和Atheros两家企业。而很多中国制造商还必须从经销商手中拿货,也就是说,经销商还要吃掉一部分利润。
除芯片外,高端路由器的耐热材料也必须进口。“一台路由器每天开24小时,一年就是8000多小时,只有国外材料才耐热、稳定。”刘伟强无奈地说,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路由器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还不到美国芯片商的一半。 追赶不易
李俊和刘伟强的“痛苦”来自于世界产业格局的固化。目前,主要的芯片商集中在美国,其次是日本和中国台湾。进入1990年代,这些企业把自身的制造环节全部剥离,专注于设计和研发,又用专利来构建技术壁垒,最终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强者越强。 “中国制造”曾经带给年轻人积极的人生观,如今越来越难满足他们更丰富的人生需求。
就在《南风窗》记者采访这几天,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对美国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工作。在李俊看来,高通这家公司“很牛”,“他们卖芯片,还卖所谓专利”。所谓专利费的意思是,中国的“芯片方案”供应商除了要付给高通芯片购买费用外,还要按照单机售价向高通额外支付3%到6%的专利授权费。比如,一部售价2000元的手机,高通最高可能要拿走120元专利费。
目前,国内手机制造业对高通芯片的依赖超乎想象。资深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说,中国手机的3G高端芯片和4G的主流芯片多为高通制造。所谓“中华酷联”以及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也都是高通芯片的主要客户,其采购量占据高通芯片全球销量的30%以上。
为何芯片是“中国制造”的痛?李俊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李俊说,所谓“芯片”其实就是一块集成电路。其生产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设计,第二步是晶元件生产,第三步是封装。
在设计环节,其“硬性门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在关键的晶元生产环节,在大陆却很难找到一家合格的工厂。因为晶元工厂的要求高,投资大,民营资本不敢投,也投不起,而国有大企业有钱,却不愿投。
“有些东西都可以复制、模仿,甚至可以抄,但精密加工一定模仿不来。”李俊说,除了晶元件的生产之外,最后的封装环节看起来很简单,但同样在国内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工厂。手机芯片领域的“短板”充分说明,不少行业的“中国制造”,其实既无基础研发,也无精密加工,基本上就是粗加工和组装。
精密加工的“软肋”是普遍现象。此前,《南风窗》记者曾走访过珠三角一家移动硬盘生产企业,其出货量在全球排名前50名。一块移动硬盘被拆开后,其实就是一块扁平的电路板,但是上面有近百个细微的元部件,而移动硬盘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机械手把近百个元部件,按设计的位置精确地贴到面积不到3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上。误差必须尽可能小,才能保持存储功能的稳定。
“德国人用的移动硬盘可能都是中国造,但用的却是德国造的机械手。”该企业的人士透露,机械手“贴片机”的技术核心是精度,国内的机器不好用,客户那里过不了关。因此,老板花了血本,所有生产线只采购德国设备。
从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到产业技术或业态发生变革的节点,“后来者”就有了超越“领先者”的机会。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人曾效法美国,却后来居上。中国作为最大的移动设备生产国,目前还看不到重演历史规律的可能性。
目前,手机行业的变革大趋势是“手提电话”逐步变为“移动终端”,即消费者手中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炫,最后成为了一台娱乐工具;另外,笔记本电脑也开始向平板电脑过渡,其本质上也在“移动终端化”。这个所有随身的电子消费品都变成“移动终端”的过程,对产业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芯片必须更强大,以驱动更多功能;二是屏幕必须更灵敏,以带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芯片领域,“中国制造”追赶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屏幕环节,“中国制造”竟已被韩国超越。“高端手机的面板,基本上都会从日本人和韩国人那里买。”李俊认为,国内尽管也有很多面板企业,但做出来的屏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很差,只能在低端机上使用。 “中国优势”
不过,“中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基于人力优势的拼价能耐,一直以来,通宵达旦的廉价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广深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才是“中国制造”强大竞争力的最好注脚。李俊所在的企业有数百名工程师,年出货芯片组超过3000万(几乎等于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年销售总数的1/30),其中70%出口。出口的方式是,由珠三角的集成商或者品牌商组转成整机后,销往欧美、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200元人民币就能买智能机,能用Wi-Fi,能听音乐,在第三世界卖得很好。”李俊说,“中国制造”除了便宜,还有就是生产的速度快、效率高,正好适应手机行业更新换代极快的特征。说这话时,公司又在招聘工程师,要求是“能够加班”。
按照《南风窗》记者的调查,珠三角的手机主板组装工厂中,工人的月薪约为2000元至3500元,而新毕业大学生作为“初级工程师”的起步月薪仅为4000,成为熟手后,月薪会涨到1万以上。
2008年之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工程师5年之内即可轻松在深圳市区买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并不一定要家里背景“硬”才能赚大钱,这是“中国制造”曾经带给他们的积极人生观。但事情已经起了变化,2008年后深圳市区的房价上涨了2至4倍,但工程师的工资并没涨,“入门级”工程师薪水仍是每月4000。
不论是对员工还是企业所有者来说,赚钱已是历史。
2006年和2007年是行业的巅峰时期,深圳手机行业几乎是暴利,出口和内销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供给却相对较少。“芯片方案”供应商卖一个主板的利润有30%至50%,老板们开着百万豪车四处看楼,一口气可以买下20套豪宅。
但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不到3年,深圳的“芯片方案”供应商就从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就如同自然界的孢子繁殖一样。因为芯片都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对于进入者来说,组装环节可以外包给东莞的工厂来做,只要能凑一笔钱,租间办公室,雇几个工程师,第二天就可以出货。这种恶性竞争,迅速抵消了规模和低成本优势,让利润迅速收窄。
目前,深圳很多手机“芯片方案”供应商的利润已从30%下降为5%以下,原因之一是人工成本上升。几位受访的企业家都向《南风窗》记者表示,差不多从2009年开始,内地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工程建筑行业大有和珠三角制造业“抢工人”的趋势。很多时候,内地高速公路的工地可以给农民工开出3000元的月薪,而东莞的工厂只有2000元。
事实上,“抢工人”的情况反映的是“中国制造”的另一个危机。工程建筑业能够支持“高薪”很大程度来自于金融体系对“铁公基”的政策倾斜,简而言之,就是基建项目融资通过银行的融资成本极低,低利率客观上为“铁公基”增加建筑工人的工资提供了空间。但在制造业却刚好相反,利润一直在下降,当然工资没有上涨的可能。
“勤快的、体力好的,很多都回老家的市里、县里修公路去了,留在厂里的都是染着黄头发的‘90后’。”另外一位深圳的制造业企业主曾对《南风窗》记者这样抱怨。
“现在能赚一点就赚一点,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都已经投下去,没人接盘,怎么办?”刘伟强说,不论是手机,还是路由器,这些行业都今不如昔。
篇3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 模式 生产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1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AMT)是指在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融合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使材料转换为产品的过程更为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精益、敏捷、灵活,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体系,包容了从市场需求、创新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过程组织与市场信息反馈在内的工程系统,主要以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辅以支撑技术和制造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技术)。如支撑技术包含有信息技术、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管理技术着重在产品品质管理及人员组织培训等。因此,先进制造技术就是人、技术、组织三者的协调融合统一。
2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式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是从传统的制造生产模式中发展、深化和逐步创新的过程而来。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大批量生产模式是以提供廉价的产品为主要目的;信息化时代的柔性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模式等是以快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知识化时代的绿色制造生产模式,它是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为主要目的。
2.1柔性生产
柔性生产模式由英国莫林斯公司首次提出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推广应用。该模式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增强制造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且改进产品质量。
2.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模式是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制造工业的经验时提出的。这种模式以改革企业生产管理为特点,其基本要求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同时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最好的产品质量和极大的生产柔性,使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精益特点。
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因此有些管理专家也称精益生产方式为JIT生产方式、准时制生产方式、适时生产方式或看板生产方式。其核心思想包括:
(1)追求零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2)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3)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精益生产方式成功的关键是把企业的内部活动和外部的市场(顾客)需求和谐地统一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4)人本位主义。精益生产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包含了充分尊重员工;重视培训;共同协作等。
(5)库存是“祸害”。高库存是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由于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较高的废品率和生产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现供货不及时的现象,库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缓冲剂”。但精益生产则认为库存是企业的“祸害”,其主要理由是库存提高了经营的成本以及库存掩盖了企业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2.3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模式是将柔性制造的先进技术、熟练掌握的生产技能、有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4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生产模式是利用制造过程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的模式,即在计算机中实现的制造技术。在产品真正制造出来之前,首先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软产品原型代替传统的硬样品进行试验,对其性能进行了预测和评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以便更可靠地决策产品研制,更经济地投入、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实现制造系统全面最优的制造生产模式。
2.5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模式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成果,使制造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生态型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模式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制造模式。
3结语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基础,被称为“立国之本”。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制造技术成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数据化控制和研发为依托,绿色技术为制造主体,系统化管理为辅助系统的更加灵活而高效的低污染技术模式,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互动。
参考文献
[1]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篇4
关键词:制造业OEM自主研发ODM
一、OEM的基本概念
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起源于欧美的服装行业。原意为“原始设备生产商”,也称贴牌或定牌生产。指掌握“核心技术”的委托方(外包商)委托代工商(受托方)生产制造产品,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后再加工或销售。中国制造企业在近年的快速成长历程中,OEM生产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家电企业约90%在做OEM。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日益削弱。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日益重视专利战略在国际分工和工业布局调整中的保护作用。OEM下代工地位的弊端日渐明显。如何转变受托加工下品牌、技术、渠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有品牌,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迫切关注的问题。
二、OEM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从GE到LG,从松下到东芝,从西门子到伊莱克斯,从飞利浦到惠而浦……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家电名牌都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或通过与中方合资生产,或由中国厂家代工生产(OEM)。跨国公司一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力和较高的生产率,降低成本;二是利用本地化生产,打开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也都是以OEM方式进行外贸出口的。在美国商场里,诸如纺织品、玩具、电话机等几乎一半以上是贴着外国商标的中国制造。此种方式可实现低成本扩张、专业化制造、专业化营销、资源优化组合、产销动平衡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OEM业务转移到中国内地。中国国内地已经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中国每年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一至三万亿美元的业务。IT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照明、五金、玩具、家具等行业的OEM产品在中国内地的出口产品中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OEM对中国制造业正反两方面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完善工业体系结构,培养人才,解决就业
中国多数制造企业不具备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过剩、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OEM战略以其风险小、渠道开发成本低,只需进行生产投入。OEM能快速改造并充分利用现有生产线的优越性而倍受青睐。具体表现在:第三,有利于企业摆脱技术和市场风险,利用他人的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地绕开贸易壁垒,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实现规模扩张。
第一,有利于消化企业过剩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降低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损失;国内的许多企业由于过度追求市场,盲目上马项目,而当项目完工时却发现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了,此时为外资企业从事贴牌生产可以保证企业充分开工,解决了设备闲置和员工就业问题,为企业带来了利润。
第二,有利于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国内企业可以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学习效应获得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同时利用外包方的市场优势和研发优势,指导国内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国内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没有能力同国外的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同场竞技,成为他们的OEM后,就成为他们的供应商,避免与国外大企业过早展开竞争,为企业生存争取到时间和精力。企业刚成立时就要求它背负起民族工业的重担是不切实际的,会加重企业决策的艰巨性,给一定的时间让它在市场上磨练是企业尽快成长的捷径。
第三,有利于企业摆脱技术和市场风险,利用他人的技术和营销渠道,有效地绕开贸易壁垒,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实现规模扩张。规避市场风险:企业主要从事OEM生产,设计和销售都由外方负责,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对国内企业的冲击力,使企业有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为企业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同时,成为外方的OEM使企业接触到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促进了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
2.反面影响,缺少自主产权,处于国际产业链末端
企业从事多年的OEM生产之后,有可能对市场失去了应有的敏锐性:设计和销售都与自己无关。而市场始终是企业经营的风向标,一个忽视了市场的企业必将受到市场的淘汰。品牌是企业竞争的关键,也是企业存在价值在软性指标上的最高体现。一个长期从事OEM生产的企业,如果满足于现状,就会失去了开发自己品牌的驱动力。
供应链的一般形式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供应商对生产商有较高的制约力;而在有OEM的供应链中,虽然,国内企业是处于供应商的地位,但是由于一方面竞争成为供应商的企业众多,另一方面供应商的设计由外资厂商提供,供应链条就变成了外资企业(提供设计图纸)——OEM(生产)——外资企业生产——销售的模式,身为OEM一方的企业的产、供、销三个决定产品利润的关键环节基本上控制在对方手中,使我们的企业失去了经营的自。
由于技术这一关键生产要素控制在对方手中,使得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生产,利润中的70%-80%被跨国公司收入囊中。国内企业在与外方合作时失去了争取有利地位的资本,无论合作还是竞争都是不公平的。而且,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的实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而言,即使有较大的利润,也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廉价的原材料、劳动力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跨国公司选择我国制造企业进行OEM生产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劳动力成本会逐渐上升,这样必然逐渐失去相对优势,未来跨国企业的OEM业务就可能转向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对策及建议
1.借鉴日韩台在70年代进行产业链升级的经验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品牌的兴起很大程度得益于与欧美企业的合作、获得和消化了大量的隐性知识。韩国三星公司最早为美国通用电器贴牌生产微波炉。通用电器给予三星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帮助,使三星公司学会了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三星公司成为亚洲第一家超过美国和欧洲竞争对手的公司。三星的成功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第一,国际技术转移有不同的方式,技术可以通过许可的形式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也可以通过文献、样品和人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国与国之间的转移。技术许可在三星的早期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后期阶段主要依赖本身技术能力的积累。第二,技术可以转移,但是能力不可以转移,因此在技术转移之前,必须建立起学习型企业,对合作项目中的隐含知识消化与吸收。
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是技术成果转移中不能或没有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知识。技术成果的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术诀窍类知识。技术成果中的隐性知识隐藏在技术人员的头脑中和操作过程中,它通过双方人员的接触和技术培训得到转移。OEM购买方通常需要提供详细的技术图纸和技术支持,以便受托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生产,还要对受托方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使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这些支持促进OEM供应商技术能力的提高。
2.发展自主研发,制造业从OEM向ODM转化
ODM(OwnDesigningandManufacturing)是指“原始设计制造”,是委托方全部或部分利用受托方的产品设计,配上自己的品牌名称进行生产销售的加工合作方式。战略旨在帮助企业利用生产投入过程自主开发产品,创建自己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技术的外溢效应,即利用委托方提供的设备和技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实现设备改造和产品技术升级;二是按客户要求设计开发产品,以自己的品牌实行定制营销,强化基于客户的关系管理;三是加大科研投入、重视技术创新,ODM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即通过新产品发明和工业设计来实现在市场商有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四是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品牌战略体系,重视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海关备案等方式来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从商业和法律两个角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世界经济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进入了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分工体系呈现初垂直化特征:即发达国家的掌握关键技术,发展中国家从事硬件制造。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一些龙头企业都是以加工组装为主,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外方手里,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非常少。
在制造产业的分工格局中,只有那些研发和设计能力强,能够提供多种差异化产品和产品解决方案的代工企业,才可能与外商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联盟。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制产品往往是成熟期产品。对于高端技术产品,外商往往选择独资经营。在资金与技术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迫切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面政策性的扶持。首先要重视专利库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国家科研资金投入的浪费。企业若能充分利用专利文献,既可及时了解世界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又可高起点二次创新。
五、结语
虽然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但是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极易被原材料和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取代。为了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现有的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逐渐地从OEM向ODM过渡,通过自主研发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拥有自主产权并建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彭坤顺,李夏苗,刘立存.我国企业OEM发展战略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4-15.
篇5
2010年是充满“涨”声的一年,在棉花、而粉、豆油等一片涨价声中,最令公司经营者头痛的一项,就是人力成本的上涨。
这一涨势最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就是政府。
2011年1月1日起,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小时不低于5.5元、每月不低于960元,提高到每小时不低于6.7元、每月不低于1160元;重庆将全市划分三种标准,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增加190元;陕西省在去年7月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00元。
2月1日起,江苏省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一类地区从960元调整为1140元,增加180元,上调幅度达18.75%;而2010年1月,该省一类地区从850元上调到960元,已增幅12.95%,两年涨幅超过25%,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加薪的力度也位居全国前列。
同样,珠三角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地区之一,广东省从3月1日起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原有的5类标准减少为4类,广州作为第一类,最低工资提高18.2%,增至1300元,全省平均增幅18.6%,深圳当然是“高中之高”,早前宣布再提高20%,使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1320元,高于广东其他城市,继续保持“全国最高”。
同一天执行新最低工资标准的还有山东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920元、760元、600元三档上调为1100元、950元、800元,平均增幅26%。此外,公布从4月1日起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还有浙江省、深圳市、上海市。
2011年3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进入今年以来,目前有6个省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据我们了解,今年还会有相当多的省区市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010年全年GDP的增长率为10.3%,2010年全国企业人均薪酬增长率达到12.34%,创十年来新高,预计2011年的薪酬增长率将达到12.66%。扣除最低工资标准上涨的24%,以及各领域众多“加新领头羊”,那些2010年持续冻薪或微涨的企业,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薪酬策略。如果说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还只是一科,向社会发出工资增长的信号,那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薪酬增长幅度的落差,却使这一信号被瞬间放大。
加薪的区域、产业及企业间的差异,也将引发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调整,和行业间竞争格局的变迁。例如,正略钧策咨询公司3月9日《2011年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从地域上来看,2010年全国非一线城市的人均薪酬增长率高于一线城市,达到12.9%,持续多年领先。而2011年,非一线城市的预算薪酬增长率达到13.18%,高于一线城市11.28%的预算增长率。
外迁还是内移
今年2月,苹果公司上调了给富士康的订单价格,在苹果公司的支持下,富士康公告启动第三波调薪行动。深圳地区新员工的薪资福利标准:入职基本薪资不低于1550元/月,经数月考核合格者基本薪资不低于2000元/月,综合收入2700-3600元/月。国内其他园区也都将参照深圳园区试行方法,给一线作业员涨薪。
然而,并不是所有加工制造企业,都能有此幸运和实力。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在2010年探底后迅速回升,经济增长达10%,而欧元区16国的经济增长只有1%,美国在2009年下跌2.4%的基础上,也只在2010年掉头增幅3.1%。在国外经济同复如此缓慢的背景下,国际买家格外严格控制采购成本,致使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很难将涨薪的压力通过提高报价全部转嫁出去。
给国际知名玩具连锁企业供货的台商谢世辉称,“去年企业人力成本增加30%,其中8%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消化了,6%通过提高订单报价转移,而剩下的16%涨薪成本,就只能压缩企业利润。本来利润率就低,再加上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企业稍不小心就可能亏损。”他面前摆着的是关闭、内迁、外移的严酷选题。
内迁。尽管内陆省区与沿海城市在人工薪酬上有一定差距。可以消化一部分涨薪成本。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往往单位重量和体积的价值低,对运费极为敏感,油价一涨再涨,企业加工的原材料和产品,因为陆路运输距离延长而增加了运输成本。这增加的费用又与薪酬差距相互抵消,使企业内迁人力成本的节省没了实际意义。如果再考虑到企业长途迁徙难以计最的变化,重建费用、供应链配套、交货时间拉长等因素,对企业总体利益而言甚至得不偿失。
而且,内陆省区的薪酬增长速度近几年一直高于沿海发达城市。《2011年中国薪酬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持续领先的人均薪酬增长率正在逐渐拉近与一线城市薪酬的差距,未来十年,非一线城市的薪酬增长率很有可能继续领先于一线城市。
一份来自全球咨询公司报告中称,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内陆省份则为0.55~0.80美元。排名第7的印度是每小时0.51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
诸多因素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接近尾声。中国本土加工制造业低成本的发展模式,无论选择保留在沿海还是迁至内陆省区、都没有乐观的发展空间。
外移。近两年、港商在内地发展越发艰难,香港贸发局已开始着手在新兴市场为港商积极寻找发展契机、并在网上专门开辟了新兴市场的专栏,为港商提供详尽的投资指南、特别是东盟、印度、越南、拉丁美洲、俄罗斯、巴西等地。
以越南为例、当地工人工资不过700元人民币上下,相当于比内地节省一半的人力成本。而越南水电、土地和税收也都比国内便宜。但始料不及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越南电网不稳,常常因电力紧缺停工;由于主要原材料仍需在国内采购,不仅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在配套环境和物流渠道上,也和国内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劳务中介机构在越南还不成熟,招工企业只能亲自进村用村里的喇叭召集。
“如果你没有相当规模的话,你的成本可能比在国内生产的还要贵。”美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范晓刚说,“我的很多同行也曾经将工厂搬到越南等地,但最后又衡量再三,搬回国内了。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熟的制造业集群,无论是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是物流的便利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仅仅是想靠将企业外迁到人力成本更低越南、印度等地来降低涨薪压力,其实并不现实。”
篇6
缺少生机勃勃的制造业,美国就不能领先世界
德鲁・格林布莱特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他为自己的公司―马林钢铁公司和满是一流设备的厂房感到自豪。
德鲁・格林布莱特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他为自己的公司―马林钢铁公司和满是一流设备的厂房感到自豪。
我入迷地看着一台白色的机器人挤出一根电线的同时将它弯曲、扭转,然后把它递到一台稍大的黄色机器人那里,将电线的一端弯曲起来,而将电线颠倒一下弯曲另一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发现这些一流的设备十分漂亮,就像卡通剧中的一样。
我入迷地看着一台白色的机器人挤出一根电线的同时将它弯曲、扭转,然后把它递到一台稍大的黄色机器人那里,将电线的一端弯曲起来,而将电线颠倒一下弯曲另一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我发现这些一流的设备十分漂亮,就像卡通剧中的一样。
这个场景只是最新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之一角,它显示美国制造业的确正在不断好转。
这个场景只是最新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之一角,它显示美国制造业的确正在不断好转。
复兴美国制造业
复兴美国制造业
马林钢铁公司的厂房扩大了两倍,这无疑向人们表明着这家公司最近正在蓬勃发展。格里布莱特告诉我:“和2005年相比我们增长了118%,2011年增长了20%,我们正考虑招聘更多的员工。我们现在正是繁荣时期。”
马林钢铁公司的厂房扩大了两倍,这无疑向人们表明着这家公司最近正在蓬勃发展。格里布莱特告诉我:“和2005年相比我们增长了118%,2011年增长了20%,我们正考虑招聘更多的员工。我们现在正是繁荣时期。”
这家公司发家于几年前做百吉饼丝篮,但现在做工业用的特殊丝篮。他们的产品销售对象有波音和丰田,我看到的那个丝篮是为中国电信业生产的。
这家公司发家于几年前做百吉饼丝篮,但现在做工业用的特殊丝篮。他们的产品销售对象有波音和丰田,我看到的那个丝篮是为中国电信业生产的。
克里斯-埃尔伍德说:“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看到了回升苗头。订单数目在增加,我每天交涉的决策者做出决定也越来越迅速。在过去需要几个月搞定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实施了。以前大家总是有种惶恐的感觉,当你即将赢得合同时,就会听到许多犹豫不决的声音,但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
克里斯-埃尔伍德说:“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看到了回升苗头。订单数目在增加,我每天交涉的决策者做出决定也越来越迅速。在过去需要几个月搞定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实施了。以前大家总是有种惶恐的感觉,当你即将赢得合同时,就会听到许多犹豫不决的声音,但现在已经不是这种情况了。”
制造业也将成为10月份大选的热门话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提出削减公司税收计划,并为制造业降低税率,这个计划只是他复兴美国制造业的一部分而已。
制造业也将成为10月份大选的热门话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提出削减公司税收计划,并为制造业降低税率,这个计划只是他复兴美国制造业的一部分而已。
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象?
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象?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样是可行的,他们说如果缺少一个生机勃勃的制造业,美国就不能领先世界了。尽管制造业只占美国GDP的11%,但是却占美国研发投入的2/3,更重要的是,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制造业的高薪资,才促进了美国蓝领阶级的繁荣。如果制造业萎缩,就意味着这部分人要靠借贷来维持生活水平。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样是可行的,他们说如果缺少一个生机勃勃的制造业,美国就不能领先世界了。尽管制造业只占美国GDP的11%,但是却占美国研发投入的2/3,更重要的是,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制造业的高薪资,才促进了美国蓝领阶级的繁荣。如果制造业萎缩,就意味着这部分人要靠借贷来维持生活水平。
美国商务和工业委员会的阿兰-托内尔森表示:“由于巨大的贸易政策问题,将美国许多制造业岗位都逼到国外了。美国公司要面临许多税收和法规,而国外公司则没有,所以美国向国外公司开放美国市场,就是逼着美国公司将岗位转移到国外。”
美国商务和工业委员会的阿兰-托内尔森表示:“由于巨大的贸易政策问题,将美国许多制造业岗位都逼到国外了。美国公司要面临许多税收和法规,而国外公司则没有,所以美国向国外公司开放美国市场,就是逼着美国公司将岗位转移到国外。”
他还指出了在国外进行生产的公司所拥有的完全不对等的优势条件:“不是少有法律法规的约束,而是根本就没有;不是稍低的劳动力成本,而是低得不能再低的劳动力成本;不是稍低的税收压力,而是完全没有税收压力,而且,还可以从国家那里获得巨额的出口补贴。”
他还指出了在国外进行生产的公司所拥有的完全不对等的优势条件:“不是少有法律法规的约束,而是根本就没有;不是稍低的劳动力成本,而是低得不能再低的劳动力成本;不是稍低的税收压力,而是完全没有税收压力,而且,还可以从国家那里获得巨额的出口补贴。”
托内尔森补充道:“美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迷茫的时代。如果不是政府相应的刺激计划,这些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篇7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产品延伸;产品功能;整合性解决方案
从全球制造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制造企业不再只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其经营行为的触角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包括产品研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产品的解体或回收;制造企业不再只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这就是所谓的制造业服务化趋势。
1.Mont提出的三种产品服务系统分析
对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分类的依据,是来源于Mont对产品服务系统的定义。Mont(2004)将产品服务系统定义为“结合产品、服务、网络和基础设备四大元素的系统”[1]。在此基础上,Mont又提出产品服务系统的三大分类,即产品导向、使用导向和结果导向三大产品服务系统。
(1)产品导向。制造商在提品的同时还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给客户,如咨询、维修、退换等。
(2)使用导向。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商所有,交易的标的是产品的功能而非有形产品本身,例如租赁或是客户共享使用的概念。
(3)结果导向。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商所有,着重在结果层面确保顾客的满意度。
2.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类别分析
产品服务系统与制造业服务化是属于同一概念范畴,本文正是以Mont对产品服务系统分类的方法为依据,将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相应地划分为产品延伸服务模式、产品功能服务模式和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
2.1 制造企业产品延伸服务模式分析
产品延伸服务模式是建立在Mont的产品导向概念的基础上的,这种模式只是生产者责任的简单延伸,产品的所有权依然为客户所有,制造企业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考虑的重点,在产品的购买前、购买时及购买后的服务都涵盖在其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内。
产品延伸服务模式的特色在于客户在保有有形产品所有权的同时却将产品的维护、监视、回收及最终处理的作业环节交由制造商负责,这种模式常见的做法包括产品的维护和维修服务。
适合使用产品延伸服务模式的产品特性包括:
1)难以处理或需要定期维修保养的物品,如工厂和办公设备等,是需要经常维修保养的例子。
2)产品需要专业技术或多方面的整合。如对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需求的整合和维护即是需要专业技术或多方面整合的例子。
2.2 制造企业产品功能服务模式分析
产品功能服务模式是建立在Mont使用导向概念上的,在此服务模式下,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企业所有,制造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或功能的组合,顾客购买的是产品的功能而非产品本身,因而顾客只对产品提供的功能付费而不需要对有形产品本身付费。
在此类服务化模式中,服务的供应商保有产品的所有权,消费者所拥有的是产品的使用权,而产品的维修、护理及生命周期末的处置是服务供应商的责任。传统的产品出租业务及租赁是属于这类型的服务,有别于传统租赁方式的是,产品服务功能服务模式是按月收取费用,且所收取的是功能维护费用,而不是设备费用[2]。
适合使用产品功能服务模式的产品特性包括:
1)需要定期维护且生命周期大于顾客使用期的产品。如地毯、电梯等产品,都是既需要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清洁,并且其生命周期一般都大于顾客的使用期。
2)产品生命周期末较难处置的产品。如那些直接废弃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从而给环境带来很大负荷的产品,或那些尽管生命周期终结仍可作为其他产品生产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产品。
2.3 制造企业整合性解决方案模式分析
整合性解决方案模式是建立在Mont的结果导向和Davies的整合性解决方案概念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其包含服务、产品和系统三大元素,整合性解决方案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将产品涉及的多种服务或功能整合起来,最终向顾客提供科技、产品和服务三方面创新的有机组合,以满足顾客的高价值产品的需求,产品的所有权为制造商所有。与常规的消费品买卖相比,此类模式下的产品供应商与客户多从事长期的B2B交易。
适合使用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的产品特性包括:
1)技术密集且高成本类型的产品,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复杂的产品系统。这一类型产品的使用离不开制造商的支持。
2)涉及多种复杂功能的产品。如在文件管理就涉及打印、复印、传输、储存等多种功能。台湾富士全录股份有限公司推广文件管理解决方案,即为采用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的一例[3][4]。
3.结论
综合以上三种服务化模式的分析,从产品延伸服务模式到产品功能服务模式,再到整合性解决方案服务模式,依次对制造企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承担责任越来越大,同时给制造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服务化最初只是个案研究(case by case),其成效也会依不同情景而有所不同[5]。另外,企业必需注意产业经济效益以外有关环境层面的问题。因此,在架构制造业服务化三大模式上,企业围绕顾客、企业和环境三方目标迈进,可实现价值增加、经济成本和消费数量的减少。
参考文献:
[1]O.Mont.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patterns based on shared use[J].EcologicalEconomics,2004(5):135-153.
[2]Weizsacker,Lovins.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The New Report to the Club of Rome[R].Earthscan Publication,LTD,London.1997.
[3]富士施乐办公文件管理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J].办公自动化,2008,2:23.
[4]陈颖,谭娟.富士施乐办公文件管理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EB/OL].(2009.09.15)省略/rwzt.aspx?id=4995.
[5]T S Baines,H W Lightfoot,S Evans,et al.State-of-the-art in product-service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B: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2007(10):1543-1552.
[6]来有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9,3:52-54.
[7]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119-126.
篇8
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升级过程
“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中心”是两个空间布局形态完全不同的功能区,他们具有的内涵上的差异是显著的。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被称为“世界工厂”是因为这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主要通过发展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进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工厂的产品主要是为世界各国生产的,其制造规模和制造能力应对世界制成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上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才有能力被称为“世界工厂”。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牢牢地把持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至1/2以及世界贸易的1/5至1/4。那时的英国是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供应者,世界各国也不同程度地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英国的这一优势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直到那时,英国在传统工业方面的优势才逐渐丧失,而新兴工业的优势尚未确立,因此最终失去了经济霸主的地位。“世界工厂”这一称号的历史使命也就此完结。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机遇密切相关,除他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国家有此能力,而且以后也很难再有。
与“世界工厂”相比,“世界制造中心”所指的对象则可以相对的多元化,其历史地位也高于“世界工厂”。一战以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使英国黯然失色。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成品总额已经上升到了世界第一位,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达到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美国工业也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这种优势仍然不能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相比,美国只能确立自己“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工厂”。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增长同样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但他们的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过美国的相对优势的地位,更没有达到英国制造业曾经拥有的绝对控制的地位。世界现代制造业开始逐渐进入多中心时代。
现在的美国、日本、西欧,无论他们多么辉煌,他们都只是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现代制造业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概念,它的内涵已经相当丰富。它的中心已经不在加工的积聚点上,甚至加工也不在一个积聚点上,而是全球化了,产品的灵魂在何处,何处就是中心。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定位
从增长率上看,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公布的《2002/2003年工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是自1985年以来工业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制造业附加值份额增长了7%,出口份额增长了14%。1990-2001年的十年间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12%,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制造业产量已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
从技术水平上看,同样来自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1998年我国中高技术产业生产比重为51%,仅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7.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75%,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61.2%。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虽然已经达到了90%,但仍以加工贸易为主,重要原材料、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部件仍要依赖于进口,在原创性技术的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商标品牌方面的差距更大。
从劳动效率上看,我国制造业2001年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优势正在被我们的劳动力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社会成本高所抵销。这种趋势在低层次的垂直分工中尚能应付,要向水平分工发展则明显乏力。
从管理水平上看,2001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中,传统的纯国有企业占16.81%,集体企业占18.08%,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企业基本上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能严格按其运作的只是少数,占22.57%的私营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粗放式管理;而规模以下的大量中小企业更是谈不上现代管理。
从以上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入手,我们可以对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作出一个理性的定位。虽然我国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在总量上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七位,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仅需要量的规模,更要达到质的标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只能是制造业的生产大国而非技术强国,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应定位在成为继美、日、欧之后的又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
三、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的现实可能性
虽然中国现在还不能算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为中国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十分明显。
第一,劳动力优势。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劳动力的价格也很低廉,未来20年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近10亿劳动力,劳动力的成本也可以控制在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上。(见下表)。
2001年全球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工资水平国别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统计资料整理
虽然这种竞争优势部分地被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所抵销,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城乡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遍推行,随着高中和大学入学率的迅速提升,随着我国职业技术培训的大力推行,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观,这必将使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第二,国内市场优势。随着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城乡居民8万多亿元的银行存款代表着巨大的需求,9亿农民只相当于城市居民不足1/3的消费水平代表着更大的需求,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强有力的空间支持。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日益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世界制造中心”的依托。潜力巨大的内部市场加上日益复杂的制造业结构,恰恰可以适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分工。如果运筹得当,不仅可以通过参与垂直分工使劳动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在参与水平分工和工序分工方面获得结构水平的提升。
篇9
当500万个中国人、印度人开车的时候,国际石油价格可能升到每桶150美元。但是,当5亿中国人、印度人以车代步时,汽车燃料一定不是今天的汽油。
除国际政治因素和人为炒作外,石油短缺、汽油价格飞涨其实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折射。发达国家生产线外移,但是本国能源消费并未因此减少,人们照样以车代步。新兴国家接受生产线外移,经济开始繁荣,收入大幅增加,人们开始以车代步。于是,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出现结构性上移。如果全球化不断深化,世界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是否很快会面临一个资源衰竭、经济萧条的时代?笔者认为不会,至少在今后200年内不会。
其实汽车原本不全是以汽油作燃料的。第一届巴黎汽车拉力赛在1894年召开时,参赛汽车至少有8种驱动方式。比赛的冠军,被一部以石油中提炼出的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所夺得。不过之后相当一段时期,汽车动力仍是蒸汽、电力、汽油三分天下。20世纪初,汽油渐渐成为汽车的主力燃料,其原因一是燃烧爆发力强,一是成本低廉。
当时,石油作为提炼汽油的主要原料,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今天,能源需求一升再升,人类却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发现大油田了,每开采100万桶石油,新探明石油储量不到50万桶。石油资源明显入不敷出,颇有难以为继之势。
不同油价水平下的能源供应
笔者看来,未发现的石油资源还很多,关键是技术和成本。地球的3/5为深海,30年前海上开发石油的极限是600英尺,今天则达到12000英尺。新技术也使得大范围勘探北极、西伯利亚成为可能,只是在石油价格为20美元/桶时显得不经济。当石油价格超过50美元时,加拿大阿尔伯塔的塔罗油砂、美国得克萨斯的巴涅特页岩气田,都成为有商业价值的石油资源。当石油价格超过60美元时,玉米提炼乙醇开始具有商业价值。如果油价更高,还有生物制油技术可以采用。总之,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能源资源距衰竭尚有相当距离,只是需要投资和时间。
石油储量其实不是一个常量,当油价高企、投资加大时,供应量可以出现大规模上升。不过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办法,还在于将其生产过程“制造业化”。目前的石油生产以勘探、开采为主,勘探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而且产地多集中在政治不稳定地区。如果能够减少能源生产中的矿业勘探、开采成分,加大工业生产成分,能源生产的效率会大幅提高,不确定因素也会大幅下降。
石油生产“制造业化”并不神秘,其思路是通过大规模的前期投资,将其他已知的、拥有大量储备的能源转化成石油。目前技术上证明可行的有两种――气转油和煤转油。
卡塔尔在跨国石油公司帮助下,正在实施若干个大规模的天然气转化石油项目。仅卡塔尔一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以能源计算)便是沙特阿拉伯的迦瓦油田(世界上最大的已探明油田)的两倍。地球上天然气探明储藏量是石油探明储藏量的三倍,而人类对于天然气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实验表明,当天然气制油与石油制油掺和使用时,其燃烧效率更高,而且更加环保。
煤转油技术的成熟度不逊于气转油,而且已用于商业生产几十年。这项德国在二战期间为打破盟军石油封锁而开发的技术,在南非(同样因种族隔离政策而遭石油禁运)开花结果。目前世界上由煤转化而来的石油的生产规模仍然偏小,但是发展空间十分庞大。
中国的石油资源相对贫乏,探明石油储量为765亿吨。中国2005年消费石油31767万吨,其中13617万吨来自进口,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为42.9%。至2010年,笔者估计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可能超过60%。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上看,这个依存度都是令人担心的。不过同时,中国又是煤炭大国,其煤炭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1%。中国2005年煤炭生产量为21.1亿吨,不仅自给有余,还净出口8000万吨。全面掌握煤转油技术,为我所用,必须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也可以不将能源命脉暴露给外人。
篇10
定位创新自身
过去的三十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企业靠着极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以及吃苦耐劳的中国工人,成就了世界最大的“加工车间”。“中国制造”目前基本垄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非主流产品,成为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型跨国零售商低价商品的最大供给者。然而,中国企业在主流行业仍然缺乏“面”的突破与实质性的进展,非主流行业的主导地位很难造就一流企业,大而不强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在最近的《哈佛商业评论》里,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中国企业倾向着眼于外部进行创新。规模较小的企业认为,补贴内部创新所付出的代价非自己所能够承担。而国有企业呢,可能偏官僚,以至于无法进行内部创新,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力来获得外部创新。”
他表示,“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中国企业正忙于复制、‘山寨’其他国内外企业的创新性产品,以实现自己的创新力。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归咎于企业对短期现金流和利润的财务要求,以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耳濡目染,科特勒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中国,创新与其他大部分商业决策一样,都是自上而下的。新的企业正在努力变得更加团队导向,但是这与美国商业文化动员和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相去甚远。“至于创新的地点和机制,我基本看不到中国企业在企业内有过正式组织的迹象。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核心业务的关注,而基本不专门花精力研究方法论。这将对中国企业走向强大和实现全球化构成挑战。”
的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成功地立足于全球化竞争的舞台。“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以低成本制造为基础的价格竞争,但是,这种参与全球商业竞争的方式已经开始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从内部看,压力首先来自于制造元素成本的上升。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随着劳资纠纷案件的增多,低价竞争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愈发凸显。
如何改变现状?如何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局限在低成本的优势上?此时,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
牛仔裤与新元素
如今,Facebook、土豆、酷6、优酷以及新浪中国都是为了满足此类社会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创新,还有很多其他的趋势为交往和网络方面的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
彩电厂商已经把卡拉OK功能加入其中以带给人们一种额外形式的娱乐;在果汁饮料里加入了维生素,消费类电子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小、更易操作;而牛仔裤,也在为保持高价和时尚寻找无穷无尽的新饰品和设计特点。
想要在竞争中取胜,经历一场创新的革命,是每一个制造企业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很难,但是一旦有了突破,收效则会让亲历者赚的盆满钵满,并从此爱上创新。
科特勒给出了许多实例。日化巨头宝洁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营销商及市场研究机构了,我们来管中窥豹式地浏览一下其创新生命周期战略的诸多成就之一吧。宝洁在销售一次性尿布上可谓非常成功 它们把目标定位在那些刚刚脱离使用“好奇”牌训练裤――一种微型自动吸收的儿童内裤,然后把孩子的生命周期往前推进了一步,配合推出了“好奇”牌小泳裤――一种一次性小孩用游泳裤。但是,生意并没有到此为止,他们后来又引入了“迪鹏”――一种针对少女和妇女的防护性经期内衣。再后来,他们又成功跨越了性别界限引入了男用“迪鹏卫士”――这是一种针对各种尿失禁老年男性设计的特殊内衣。
“它们的产品开发是由战略性创新驱动的,它们找到了一种伴随消费者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品牌。”来自市场的数据证明了这种营销战略创新所带来的成功,具有多么大的魔力。
科特勒认为,过去20年来,中国企业总的来说是忙于应付订单,并没有考虑市场营销战略,更不用说成为一家有现代营销部门的企业了。但是在未来中国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逐步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要想做到这一点,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创新这个概念的理解,绝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要延展到思维方式、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等多个层面。
柔软儿童服装的灵感
在这其中,科特勒特别提到了关于概念开发和测试的创新。他以美国一家新设立的名为“柔软儿童服装”的小企业为例。他说,该公司总裁杰西卡・埃尔萨斯早期致力于患有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她从其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这些儿童对自己的衣服多么恼火(粗糙服装面料让他们十分郁闷),于是,她出资建立了这家服装企业,专注于柔软服装这一市场细分来做。
该公司之所以获得了成功,主要是她拥有开发、测试其概念的方式。埃尔萨斯联系了学校、卫生机构等服务于自闭症和相关疾病的儿童的支持性组织,她的业务背景使她有能力列出了被这类问题困扰的家庭清单。
之后,她坚定地打电话给这些为了适合孩子的软布而苦苦搜寻的家长并与他们交谈,结果呢,每个家长又把她推荐给其他家庭,于是,她很快就建立了一个关于买主及其对这类孩子需要什么样服装的真实想法的庞大数据库,在认真分析了本次调研资料并与设计师分享了主要思路后,她接洽了软质面料专业厂商。
就这样,埃尔萨斯以非常低的成本制作了一些样品并邀请到了许多家庭来做测试,她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小组来测试这些样品(焦点小组法),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对这些样品的反应是积极的。之后,她知道了该生产什么和不该生产什么,她还学会了如何为这一系列产品定价、营销。最后,她在销售数据库里面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客户姓名和联络信息。
现实生活中,创造性的灵感没有尽头,产生这些想法充满了创造性和乐趣。问题在于,这些想法对于创造它们的公司而言是不是可行,它们必须匹配公司的使命和声誉,他们必须匹配公司的资源和关系,它们还必须能够预测潜在的投资回报率和相应的风险水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