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范文

时间:2023-03-23 13: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篇1

糕点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SC审查细则

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糕点产品包括以粮、油、糖、蛋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调制、成型、熟制、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如月饼、面包、蛋糕等。包括:烘烤类糕点(酥类、松酥类、松脆类、酥层类、酥皮类、松酥皮类、糖浆皮类、硬酥类、水油皮类、发酵类、烤蛋糕类、烘糕类等);油炸类糕点(酥皮类、水油皮类、松酥类、酥层类、水调类、发酵类、上糖浆类等);蒸煮类糕点(蒸蛋糕类、印模糕类、韧糕类、发糕类、松糕类、棕子类、糕团类、水油皮类等);熟粉类糕点(冷调韧糕类、热调韧糕类、印模糕类、片糕类等)等。申证单元为1个,即糕点(烘烤类糕点、油炸类糕点、蒸煮类糕点、熟粉类糕点、月饼)。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即糕点(烘烤类糕点、油炸类糕点、蒸煮类糕点、熟粉类糕点、月饼)。糕点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2401。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

(一)生产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包括原辅料处理、调粉、发酵(如发酵类)、成型、熟制(烘烤、油炸、蒸制或水煮)、冷却和包装等过程。

(二)关键控制环节。

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 微生物指标超标。

2. 油脂酸败(酸价、过氧化值超标等)。

3. 食品添加剂超量、超范围使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

(一)生产场所。

糕点生产企业除必须具备必备的生产环境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厂房与设施必须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并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并具备防蝇、防虫、防鼠等保证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的设施。

糕点生产企业应具备原料库、生产车间和成品库。须冷加工的产品应设专门加工车间,应为封闭式,室内装有空调器、紫外线灭菌灯等灭菌消毒设施,并设有冷藏柜。生产发酵类产品的须设发酵间(或设施)。

用糕点进行再加工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冷加工车间。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糕点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生产设备:

1. 调粉设备(如和面机、打蛋机);

2. 成型设施(如月饼成型机、桃酥机、蛋糕成型机、酥皮机、印模等);

3. 熟制设备(如烤炉、油炸锅、蒸锅);

4. 包装设施(如包装机)。

生产发酵类产品还应具备发酵设施(如发酵箱、醒发箱)。

用糕点进行再加工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

四、产品相关标准

企业生产糕点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如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

六、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

生产糕点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必备的产品出厂检验设备:

(一)天平(0.1g);

(二)分析天平(0.1mg);

(三)干燥箱;

(四)灭菌锅;

(五)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

(六)微生物培养箱;

(七)生物显微镜。

七、检验项目

糕点的发证检验、定期监督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按下表中列出的检验项目进行。出厂检验项目中注有*标记的,企业应当每年检验两次。

八、抽样方法

发证检验和监督检验抽样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篇2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重要工业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

第四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统一管理工作,对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统一产品目录,统一审查要求,统一证书标志,统一监督管理。

国家质检总局内设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负责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定产品发证实施细则,审核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审查机构(以下简称审查机构),指定承担发证检验任务的产品检验机构,统一管理核查人员资质以及审批发证等工作。

第六条根据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负责部分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发证工作,具体产品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确定并公布。

第七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督和管理工作,根据《管理条例》和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承担部分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发证工作。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内设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八条审查机构受国家质检总局的委托,承担起草相关产品发证实施细则、组织实地核查以及核查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

第九条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法行政、恪尽职守、热情服务、严格把关。

第十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规划生产许可证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布生产许可事项,方便公众查阅和企业申请办证,逐步实现网上审批。

第二章生产许可程序

第一节申请和受理

第十一条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营业执照;

(二)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验检疫手段;

(四)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

(五)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六)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不存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投资建设的落后工艺、高耗能、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

法律、行政法规有其他规定的,还应当符合其规定。

第十二条审查机构受国家质检总局的委托,根据相关产品的特点,行业发展状况和国家有关政策,组织起草产品实施细则。

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根据《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批准产品实施细则。对产品实施细则作特殊规定的,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

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和审查机构根据产品实施细则的规定,负责组织或者配合组织产品实施细则的宣贯工作。

第十三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按照生产许可证发证工作的进度安排,以登报、上网等方式告知本行政区域内的生产企业,并负责组织企业的申报工作。审查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四条企业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应当向其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

企业正在生产的产品被列入目录的,企业应当在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

第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收到企业提出的申请后,对申请材料符合实施细则要求的,准予受理,并自收到企业申请之日起5日内向企业发送《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见附件1)。

第十六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收到企业提出的申请后,对申请材料不符合实施细则要求且可以通过补正达到要求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向企业发送《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见附件2)一次性告知。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收到企业提出的申请后,对申请材料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和《管理条例》要求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发出《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见附件3)。

第十七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其他任何部门不得另行附加任何条件,限制企业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

第二节审查与决定

第十八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受理企业申请后,应当组织对企业进行审查。企业审查包括对企业的实地核查和对产品的检验,其中一项不合格即判为企业审查不合格。

第十九条实施细则规定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审查的,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对企业实地核查和抽封样品,并将实地核查结论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核查企业。

实施细则规定由审查机构组织审查的,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5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报送审查机构。审查机构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对企业实地核查和抽封样品,并将实地核查结论以书面形式告知被核查企业,同时告知省级许可证办公室。

第二十条企业实地核查不合格的,不再进行产品抽样检验,企业审查工作终止。

第二十一条审查机构或者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制定企业实地核查计划,并提前5日通知企业。

实施细则规定由审查机构组织审查的,企业实地核查计划应当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

第二十二条审查机构或者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指派2至4名审查员组成审查组,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企业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三条审查组应当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核查时间一般为1-3天。审查组对企业实地核查结果负责,并实行组长负责制。

第二十四条企业实地核查合格的,审查组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封存样品,并告知企业所有承担该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名单及联系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

经核查合格,需要送样检验的,应当告知企业在封存样品之日起7日内将该样品送达检验机构。需要现场检验的,由核查人员通知企业自主选择的检验机构进行现场检验。

第二十五条检验机构应当在实施细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工作,并出具检验报告。

第二十六条由省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组织审查的,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30日内将申报材料报送审查机构,审查机构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40日内将申报材料汇总,并报送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由审查机构负责组织审查的,审查机构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40日内将申报材料汇总,并报送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第二十七条国家质检总局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符合发证条件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在作出许可决定之日起10日内颁发生产许可证证书;不符合发证条件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企业发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见附件4)。

第二十八条根据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判定企业审查不合格时,应当及时书面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并由国家质检总局向企业发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第二十九条国家质检总局将获证企业名单以网络、报刊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同时,相关产品的发证情况还要及时通报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

第三十条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届满,企业继续生产的,应当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换证申请。

第三十一条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后需要增加申请项目的,应当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程序办理增项手续。符合条件的,换发生产许可证证书,但有效期不变。

第三十二条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发生较大改变而修订实施细则时,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将根据需要组织必要的补充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

第三十三条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较大变化的(包括生产地址变更、生产线重大技术改造等),企业应当及时向其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审查机构或者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重新组织实地核查和产品检验。

第三十四条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审查机构和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应当将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有关资料及时归档,公众有权查阅。企业档案材料的保存时限为5年。

第三节对审查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组织对企业核查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许可证办公室组织企业实地核查的,由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组织审查机构实施抽查;审查机构组织企业实地核查的,由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组织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实施抽查。

第三十六条实施监督检查,应当制订监督检查计划,包括检查组组成、具体检查时间以及被检查企业等内容。

第三十七条检查计划应当提前通知企业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对检查工作予以配合。

第三十八条监督检查工作完成后,由检查组写出书面报告及处理建议,上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第三十九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将通过查阅检验报告、检验结论对比等方式对检验机构的检验过程和检验报告是否客观、公正、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节集团公司的生产许可

第四十条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分公司或者生产基地(以下统称所属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的,可以单独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不能以所属单位名义单独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

各所属单位无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均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与集团公司一起提出办理生产许可证申请。

第四十一条所属单位与集团公司一起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时,应当向集团公司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凡按规定由省级许可证办公室组织企业实地核查的,集团公司所在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可以直接派出审查组,也可以书面形式委托所属单位所在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组织核查。集团公司所在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按规定程序汇总上报有关材料。

第四十二条集团公司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新增加的所属单位需要与集团公司一起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新增所属单位审查合格后,换发生产许可证证书,但有效期不变。

第四十三条所属单位与集团公司一起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的,经审查的所属单位以及集团公司应当分别缴纳审查费和产品检验费,公告费按证书数量收取。

第四十四条其他经济联合体及所属单位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参照集团公司办证程序执行。

第五节委托加工备案

第四十五条从事委托加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管理的产品的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必须分别到所在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申请备案。

第四十六条委托企业必须是合法经营的企业,被委托企业必须持有合法有效的生产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向所在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申请备案时,应当提供如下材料:

(一)委托企业和被委托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被委托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三)公证的委托加工合同复印件;

(四)委托加工合同必须明确委托企业负责全部产品销售;

(五)委托加工产品标注式样。

第四十八条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应当自收到委托加工备案申请之日起5日内,进行必要的核实,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备案。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九条委托加工企业必须履行备案承诺,不得随意改变委托合同和产品标注方式。

第五十条委托加工备案不得向企业收费。

第三章核查人员的管理

第五十一条核查人员需取得相应资质,方可从事企业实地核查工作。

第五十二条核查人员包括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以下简称审查员)、高级审查员和技术专家。

第五十三条审查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龄在65周岁(含65周岁)以下;

(二)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三)熟悉相关产品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四)从事质量工作满5年。

第五十四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对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注册,并批准后颁发审查员注册证书,证书有效期为3年。

第五十五条审查员注册证书期满前3个月内应当按规定申请换证,并符合以下条件:

(一)年龄在65周岁(含65周岁)以下;

(二)在证书有效期内至少完成6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

(三)每年至少参加15小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相关工作培训;

(四)遵守审查员行为规范,无违法违规行为。

高级审查员在证书有效期内,满足前款规定的条件,并每年至少担任审查组长3次的,方可按规定换发高级审查员注册证书;仅满足前款规定条件的,可换发审查员证书。

第五十六条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负责组织审查员期满换证申报工作,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负责为符合换证条件的人员换发证书。

第五十七条审查员申请晋升高级审查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注册证书有效期内,至少完成10次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并担任6次以上审查组长;

(二)每年参加20小时以上生产许可证相关工作培训;

(三)遵守审查员行为规范,无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十八条申请晋级人员向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提出晋级申请,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对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上报的申请晋级人员进行考核,符合晋级要求的,经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批准后,颁发高级审查员注册证书,证书有效期3年。

第五十九条技术专家是指未取得审查员注册证书,但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为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提供技术咨询的有关人员。

第六十条申请技术专家资格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大学本科(含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级技术职称;

(二)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10年;

(三)精通相关产品专业知识并属于相关领域的技术权威。

第六十一条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向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提出技术专家备案申请,经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批准后,可参加企业的实地核查工作。

第六十二条技术专家参加企业实地核查工作时,不作为审查组成员,不参与审查结论的决策。

第六十三条注册证书持有者应当妥善保管证书,证书遗失或者损毁,应当及时申请补领。

第六十四条核查人员应当按照产品实施细则的规定开展企业实地核查。进行核查时,需向被核查企业出示相关证件。

第六十五条核查人员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不得刁难企业,不得索取、收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当利益。

第四章审查机构的管理

第六十六条审查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有与开展相关产品审查工作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三)有适宜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四)掌握生产许可证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了解生产许可证的工作机制和程序;

(五)了解相关产品的行业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

(六)没有从事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监制、监销的行为。

第六十七条符合第六十六条规定条件的单位可以向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申请承担相关产品的审查机构工作,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承担相关产品审查机构的书面申请;

(二)申请机构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法人营业执照或者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三)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

(四)相关产品的行业发展水平、企业分布和产品检验机构的基本情况;

(五)从事产品质量监督和生产许可证工作的经历。

第六十八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对申请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必要时派员实地考查核实,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择优批准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承担审查机构工作。

第六十九条审查机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向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提交审查机构负责人名单及岗位设置等基本情况。审查机构负责人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将变化情况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备案。

第七十条审查机构开展企业实地核查时,不得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

第七十一条审查机构在从事生产许可证工作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期限完成审查工作;

(二)出具虚假审查结论;

(三)擅自增加实施细则以外的其他条件;

(四)未向企业说明企业有权选择有资质的检验机构送样检验;

(五)从事或者介绍企业进行生产许可有偿咨询;

(六)向企业推销生产设备、检验设备或者技术资料;

(七)聘用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从事企业实地核查工作;

(八)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检验机构的管理

第七十二条申请承担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或者实验室认可,并经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指定后,方可承担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

第七十三条检验机构应当向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提出承担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书面申请。

第七十四条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或者审查机构对提出申请的检验机构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审查并提出推荐意见。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应当根据需要组织专家对检验机构的申请进行必要的核实。

第七十五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按照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适度竞争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进行指定,并公布其承担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范围。

第七十六条被指定的检验机构依据产品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工作,并出具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需有检验人员、复核人员、检验机构负责人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字。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检验报告负责。

第七十七条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产品检验收费标准向企业收取检验费用。

第七十八条检验机构应当建立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技术档案,并确保档案完整、真实、有效。

第七十九条检验机构在从事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工作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开展检验工作;

(二)伪造检验结论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

(三)从事与其指定检验任务相关的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或者以其名义推荐或者监制、监销上述产品;

(四)从事或者介绍企业进行生产许可的有偿咨询;

(五)超标准收取检验费用;

(六)违反规定强行要求企业送样检验;

(七)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证书和标志

第八十条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以下简称生产许可证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证书式样见附件5-1、2),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生产许可证证书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

第八十一条生产许可证证书应当载明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产品名称、证书编号、发证日期、有效期。

集团公司的生产许可证证书还应当载明与其一起申请办理的所属单位的名称、生产地址和产品名称。

第八十二条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发生变化而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未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变更名称后1个月内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生产许可证名称变更申请。

第八十三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自受理企业名称变更材料之日起5日内将上述材料上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自收到上报的企业名称变更材料之日起25日内完成申报材料的书面审核,并由国家质检总局做出是否准予变更的决定。对于符合变更条件的,颁发新证书,但有效期不变。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企业,并说明理由。

第八十四条企业应当妥善保管生产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证书遗失或者毁损,应当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补领生产许可证申请。

第八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自受理企业补领生产许可证材料之日起5日内,将上述材料上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自收到各省级许可证办公室上报的企业补领生产许可证材料之日起25日内,完成申报材料的书面审核,并由国家质检总局做出是否准予补领的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颁发新证书,但有效期不变;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企业,并说明理由。

第八十六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由“质量安全”英文(QualitySafety)字头(QS)和“质量安全”中文字样组成。标志主色调为蓝色,字母“Q”与“质量安全”四个中文字样为蓝色,字母“S”为白色。标志的式样、尺寸及颜色要求见附件6。

QS标志由企业自行印(贴)。可以按照规定放大或者缩小。

第八十七条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采用大写汉语拼音XK加十位阿拉伯数字编码组成:XK××-×××-×××××。

其中,XK代表许可,前两位(××)代表行业编号,中间三位(×××)代表产品编号,后五位(×××××)代表企业生产许可证编号。

第八十八条企业必须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根据产品特点难以标注的裸装产品,可以不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八十九条具有法人资格的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单独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应当标注所属单位的名称、住所、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所属单位和集团公司一起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应当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分别标注集团公司和所属单位的名称、住所,以及集团公司的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或者仅标注集团公司的名称、住所和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九十条委托加工企业必须按照备案的标注内容,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进行标注。

委托企业具有其委托加工的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应当标注委托企业的名称、住所和被委托企业的名称、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或者标注委托企业的名称、住所、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委托企业不具有其委托加工的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应当标注委托企业的名称、住所,以及被委托企业的名称、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九十一条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自准予许可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第九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生产许可证证书、标志和编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生产许可证证书、标志和编号。

第七章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发证的管理

第九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发证的产品目录并适时进行调整,统一制定并公布产品实施细则,统一规定证书式样。

第九十四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本行政区域内负责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发证产品的受理、审查、批准、发证工作。

第九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参照国家质检总局的办证程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申请办证程序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十六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审查发证工作。产品检验时间以实施细则规定为准,不计入上述规定时限。

第九十七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公布获证企业名录,并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全国有效。

第九十八条国家质检总局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对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发证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工作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九十九条本办法对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查发证未作出具体规定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发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一百条国家质检总局和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依照本办法对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一百零一条根据举报或者已经取得的涉嫌违法证据,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涉嫌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向有关生产、销售、经营活动中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涉嫌从事违法活动的有关情况;

(二)查阅、复制有关生产、销售、经营活动中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有关合同、发票、帐薄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对有证据表明属于违反《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生产、销售、经营活动中使用的产品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第一百零二条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作出生产许可受理决定之日起,企业可以试生产申请取证产品。

第一百零三条企业试生产的产品,必须经承担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依据产品实施细则规定批批检验合格,并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标明“试制品”后,方可销售。对国家质检总局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企业从即日起不得继续试生产该产品。

第一百零四条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合格,不得降低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第一百零五条获证企业自取得生产许可证之日起,每年度应当向省级许可证办公室提交自查报告。获证未满一年的企业,可以下一年度提交自查报告。企业自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取证条件的保持情况;

(二)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等变化情况;

(三)企业生产状况及产品变化情况;

(四)生产许可证证书、标志和编号使用情况;

(五)行政机关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情况;

(六)省级许可证办公室要求企业应当说明的其他相关情况。

第一百零六条省级许可证办公室对企业的自查报告进行实地抽查时,被抽查的企业数量应当控制在获证企业总数的10%以内。

第九章罚则

第一百零七条生产许可证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以及企业,违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应当依照《管理条例》第六章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八条生产许可证审查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注销其审查员资格;情节严重的,建议其行政主管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十四条和第六十五条规定的;

(二)以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资格证书的;

(三)从事生产许可有偿咨询的;

(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被注销审查员资格的人员不得再申请注册生产许可证审查员。

第一百零九条审查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七十条和第七十一条规定开展生产许可证审查工作的,由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撤销其生产许可证审查机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审查机构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条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由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撤销其从事生产许可证检验工作的资格;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一百一十一条企业在试生产期间,违反本办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责令改正,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仍不改正的,按照《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处罚。

第一百一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撤销生产许可,但是撤销生产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除外: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准予生产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生产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生产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生产许可的;

(五)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生产许可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生产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一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撤回生产许可:

(一)被许可生产的产品列入国家决定淘汰或者禁止生产的产品目录的;

(二)被许可人不再生产被许可的产品的;

(三)生产许可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导致生产许可项目依法被终止的;

(四)依法应当撤回生产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一十四条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吊销生产许可:

(一)未依照规定在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情节严重的;

(二)出租、出借或者转让许可证证书、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情节严重的;

(三)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者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经整改复查仍不合格的;

(四)依法应当吊销生产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一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注销生产许可,并办理有关手续:

(一)生产许可有效期满未按规定重新申请取证的;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三)生产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生产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生产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一十六条对违法企业实施吊销或者撤销生产许可证前,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可以暂扣生产许可证。

暂扣生产许可证期限为7日(产品检验机构检测时间除外)。违法行为属实,依法应当吊销或者撤销许可的,许可审批机关对暂扣的证书予以收回;经调查取证决定不予吊销或者撤销许可的,对暂扣的证书应当及时退还企业。

第一百一十七条委托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备案或者擅自改变备案标注方式的,被委托企业未按本办法规定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责令限期改正,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仍未改正的,吊销其生产许可证。

篇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省、市局的相关要求,为做好年全县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的重要性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是国务院确认的重要行政许可制度,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各获证企业必须按照审查细则要求,持续保持生产条件和能力,确保符合生产许可证相关要求。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重新审查手续。

二、做好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行分级年审。

(二)年生产许可证年审的范围是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

(三)年审时间为许可证发证日期前一个月。超过年审时间的,我局将不予受理,企业如无正当理由的,按不参加年审处理。企业没有年审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53条进行查处。

(四)年审时,企业必须提供年审所要求的全部材料:

1、获证企业《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正本及附件复印件各2份;

2、《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副本)原件;

3、《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度监督审查企业自查申报表》一式两份;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2份;

5、获证产品一年内有效的质量检验报告(包括各类监督抽查和企业自检报告)复印件一式2份;

6、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性材料。复印件一式2份

(五)年审程序

1、企业将上述年审所需材料报至我局质量科。经初审后提交市局。我局首先对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情况对企业进行现场审查。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确保《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根据《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防伪技术、防伪技术产品及防伪鉴别装置(含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应当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本细则。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产品防伪实施同意监督管理,全国防伪技术产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防伪办)承担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起草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二)参与防伪技术产品标准制、修订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承担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具体实施工作;

(四)负责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和防伪检测机构的资格确认,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五)负责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的注册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六)负责境外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使用的注册登记管理;

(七)参与组织防伪技术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

(八)负责管理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信息;

(九)协调处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和防伪技术评审等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争议事宜;

(十)对防伪行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十一)处理与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的其他事宜。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防伪技术产品管理机构承担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产品防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受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协助做好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查工作;

(三)负责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及防伪技术产品使用的备案公告工作;

(四)对本行政区域内防伪行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五)参与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防伪技术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

(六)承担全国防伪办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二章机构的确认管理

第五条国家对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实行资格确认管理。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受全国防伪办的委托,承担资格确认范围内的防伪技术产品防伪技术评审(以下简称防伪技术评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产品防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机构内部防伪技术评审管理制度;

(二)参与相关规定与制度的宣传贯彻;

(三)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开展防伪技术评审工作、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四)承担全国防伪办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六条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熟悉防伪行业发展状况,了解防伪技术发展趋势;

(三)不从事防伪技术及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施;

(五)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的注册资本应当在10万元以上,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应当在500万元以上;

(六)取得防伪技术专家注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人;

(七)机构内部有严格、规范和有效的工作制度,有能保证与被评审的防伪技术有关内容及资料安全保密的措;

(八)与国内外防伪技术专家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具有组织专家进行防伪技术评审的能力;

(九)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

第七条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确认程序如下:

(一)申请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的单位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评审资格申请书(见附表1);

2、机构法人证书(留下复印件存档);

3、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章程、安全保密制度、工作纪律等评审工作制度;

4、专门从事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的人员名单(附人员建立及主要技术工作);

5、防伪技术评审责任保证书;

6、其他可以证明该机构具备防伪技术评审能力和条件的材料与说明。

(二)全国防伪办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包括现场考察),并根据防伪技术发展现状和需要择优确认,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资格证书(见附1),向社会公告。

第八条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必须经全国防伪办商国家认监委确认,方能从事防伪技术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

第九条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防伪检测机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备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条件和能力,通过计量认证;

(三)不从事防伪技术及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具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能保证被检测的防伪技术产品有关内容及资料的安全、保密措施,并有效运行;

(五)能公正、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

(六)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符合防伪标准规定的特殊要求。

第十条防伪检测机构确认程序:

(一)申请承担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任务的检测机构,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资格申请书(一式两份)(见附表2);

2、营业执照复印件(一式两份);

3、计量认证证书及附件(包括授权检测检验范围)复印件(一式两份);

4、实验室认可证书(如有)复印件(一式两份);

5、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责任保证书;

6、其他可以证明该单位具备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能力和条件的材料与说明。

(二)全国防伪办商国家认监委对申请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包括现场考察),并根据防伪发展现状和需要,以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的原则和需要,以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的原则对具备条件的检测机构择优确认,颁发防伪检测检验资格证书(见附2)。

第三章生产许可证管理

第十一条防伪技术产品纳入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范畴,对符合发证条件的企业颁发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第十二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设在全国防伪办,承担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起草《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二)组织或配合组织向企业宣讲《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指导各审查组按实施细则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审查;

(三)审查、汇总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的企业申请;

(四)组织对申请取证企业生产条件进行审查;

(五)对申请取证企业生产条件审查报告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行审查汇总,将符合发证条件企业的有关资料报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

(六)承担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十三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含外资、合资企业)应当具备《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取证申请应当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并递交《办法》第十条所规定的材料;

(二)独立对外提供防伪技术产品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方可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

(三)防伪技术产品采用协作加工方式组织生产的,由最终对外提供防伪技术产品的企业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并将其协作加工单位的生产条件作为申请生产许可证的生产条件一并申报。在协作加工过程中,如防伪技术有增值,则要求协作单位具有相应的防伪技术评审证书。防伪技术产品质量由取证企业负责。第十四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有效期自证书签发之日算起。不同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在相应的防伪技术产品实施细则中规定。

第十五条其他有关生产许可证管理未尽事宜按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防伪技术评审管理

第十六条防伪技术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对防伪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特点、防伪特征、主要技术指标及防伪功能的可信程度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价;

(二)对防伪技术产品自身抗攻击、防假冒的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验证和评价;

(三)对防伪技术产品防伪鉴别功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验证。

第十七条防伪技术评审程序如下:

(一)单位或个人如需申请防伪技术评审应当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境外企业应当经全国防伪办向指定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

1、防伪技术评审申请书一式3份(见附表3);

2、防伪技术研究报告(含技术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等);

3、防伪性能检测报告;

4、防伪技术主要使用特征与功能、服务体系及安全保障能力与措施;

5、防伪技术权属证明(留下复印件存档)。

(二)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收到防伪技术评审申请材料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书面材料的审核,材料符合要求的,受理评审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通知补报材料或退回,并说明理由。

(三)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对受理评审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应当在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专家应当不少于7人,其中取得注册资格的专家不少于5人。

(四)评审通过的,报全国防伪办备案后,颁发防伪技术评审证书(见附3)。评审未通过的,将材料退回申请单位,说明原因。第十八条申请防伪技术评审所提交的防伪性能检测报告,原则上由国家质检总局确认的检测机构出具。如遇高新前沿技术产品,而已确认的检测机构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应当由全国防伪办指定其他单位进行检测。

第十九条防伪技术评审证书的全国防伪办统一印制,由防伪技术评审机构颁发,有效期一般为3年。

第二十条国家对承担防伪技术评审的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实行注册管理,注册条件如下:

(一)凡熟悉防伪及相关专业技术,具备防伪技术或防伪管理方面的专长;

(二)能较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三)取得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规定的职务;

(四)坚持科学和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防伪技术评审及相关工作;

(五)身体健康,热爱防伪事业,能积极参加防伪技术评审工作纪律和保密制度等规定;

(六)遵守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防伪技术专家注册程序如下:

(一)凡符合专家条件的人员,均可向所在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防伪技术专家注册申请表(见附表4)一式两份;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核实后,可向全国防伪办推荐符合条件的专家,并报送相关材料;

(三)全国防伪办收到报送材料后,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培训考核,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注册,并颁发防伪技术专家注册证书(见附4)。

第二十二条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及相关人员在评审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公正、实事求实的原则,保守技术机密,对评审结果负责。

第五章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与推广

第二十三条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实行备案公告制度。使用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持《办法》第十九条所规定的材料到所在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备案手续。第二十四条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程序如下:

(一)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备案材料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条件审查,审查合格者填写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表(一式3份)(见附表5),准予备案,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审查不合格的,及时通知申请方加以整改。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备案材料后,统一向社会公告。

(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月末必须将使用备案公告及产品防伪特征资料报全国防伪办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执法机构,纳入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供社会查询,避免重复备案,同时对使用备案单位给予法律保护。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牵头单位使用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对某类产品实施统一防伪管理时,应当按以下程序进行招标:

(一)由招标单位会同全国防伪办,根据国家招标管理办法制定使用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招标投标方案,向社会招标。

(二)全国防伪半协助招标方对参加投标的企业及评标委员会的防伪专家进行资格审查。参加投标单位必须是获得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境内)或者获得防伪注册登记证的企业(境外)。

(三)防伪技术产品中标并被采用后,由招标单位向全国防伪办统一办理使用备案公告手续。

第二十六条凡境外企业研制开发、生产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推广使用的,必须向全国防伪办申请办理防伪注册登记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七条境外企业的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防伪注册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境外企业必须在境内注册或者委托响应的独立法人机构(简称推广机构);

(二)境外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与技术管理人员;

(三)境外企业与其在境内的推广机构均应具有健全、有效的生产物流管理安全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

(四)防伪技术或防伪产品通过本细则规定的防伪技术评审,获得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五)产品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检测机构检验,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八条境外防伪技术或防伪技术产品防伪注册登记程序如下:

(一)境外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的推广机构应当向全国防伪办提交下列材料:

1、防伪注册登记申请书(一式两份)(见附表6);

2、推广机构的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

3、境外企业防伪技术产品推广授权书;

4、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5、相关的工作章程、保密制度、保密措施等管理文件;

6、经全国防伪办资格确认的防伪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检验报告;

7、境外企业开业合法证书、资本信用证明书;

8、生产条件证明资料;

9、有防伪技术产品性能要求的产品标准或规范性技术文件。

(二)全国防伪办接到注册登记申请材料后,在40个工作日内按上述要求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工厂条件现场审查。

审核通过的,准予注册登记,颁发防伪注册登记证(见附5),证书有效期一般为3年。

全国防伪办负责统一公告获防伪注册登记的产品及企业的名单。

(三)审核未通过的,退回申请材料并说明理由。通知企业两个月内补报,逾期未补报的,视为撤回申请,责任由企业自负。

第二十九条防伪注册登记证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颁发。

第三十条企业应当在防伪注册登记证书到期前6个月内,向全国防伪办提出换证申请。因未按时提出申请,而延误换证时间的,由企业自行承担责任。

第三十一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异地设立使用推广机构(含机构),必须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备案,其备案程序如下:

(一)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如下备案材料:

1、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备案申请表(一式两份)(见附表7);

2、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推广应用授权书;

3、使用推广机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生产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或者防伪注册登记证正、副本(复印件);

5、防伪技术产品使用推广机构有关工作章程、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等文件。

(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备案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审核,下达准予备案通知书,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审查不合格的,通知其整改。

第三十二条从事防伪技术服务的社会团体应当从维护防伪行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做好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推广应用中的协调工作,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并监督执行,防止不正当竞争。

第三十三条从事防伪技术产品推广工作的防伪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在向使用者推广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时,必须坚持自愿和公正的原则,推广的防伪技术产品必须是获得生产许可证或注册登记证的产品,并认真地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国家对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防伪注册登记证获证企业实行年度监督审查(以下简称年审)制度,对防伪技术产品实行监督抽查制度。所有获证企业必须按规定接受年审和监督抽查工作。

(一)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按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年审;

(二)防伪注册登记企业参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部门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年审;

(三)防伪技术产品监督抽查工作按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有关管理规定开展。

第三十五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发现防伪技术产品防伪功能不佳,防伪功能失效时,可报当地或者国家质检部门。全国防伪办可根据申报情况组织或者委托防伪技术评审机构进行防伪功能评估。

评估结果为失效的防伪技术产品,对社会公告,并收回相关证书,停止生产和推广应用。

第三十六条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消资格的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由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一)超出全国防伪办授权范围开展工作的;

(二)违反工作章程开展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未履行规定的职责、违法违规、、营私舞弊,造成恶劣影响的;

(四)对专家评审意见弄虚作假、伪造防伪技术评审结论的;

(五)未经允许将防伪技术秘密泄漏他人或者非法占有的;

(六)从事防伪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

第三十七条防伪检测机构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撤消确认资格的处理;对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由所在单位作出相应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和机构的法律责任。

(一)伪造检测检验数据或伪造检测检验结论的;

(二)泄漏防伪技术秘密的;

(三)未依据有关规定开展防伪技术产品检测检验的;

(四)违反有关规定超标收取检测检验费用的;

(五)未能按规定期限完成检测检验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在工作职责范围内从事有偿咨询服务工作的;

(七)直接或间接强行要求企业取得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有关规定以外的各种资格或参加各种活动的。

第三十八条国家对确认的防伪技术评审机构和防伪检测机构实行年度抽查监督管理。检查其工作业绩与效果是否与相应业务资格相符;是否存在违反《办法》与本细则及有关规定的行为;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

第三十九条对于从事防伪技术推广工作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建议其主管部门作必要的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推广无证(生产许可证、防伪注册登记证)防伪技术产品的;

(二)泄漏防伪技术秘密或者将企业防伪技术占为己有的;

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炭生产的行业管理,促进煤炭安全生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煤炭资源的煤矿企业,必须依照本办法的规定,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

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不得从事煤炭生产。

第三条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

第二章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第四条国有煤矿企业、外商投资煤矿企业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依法领取的采矿许可证;

(二)有经过批准的采矿设计;

(三)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生产系统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矿安全规程,并完善可靠,经依法验收合格;

(四)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

(五)瓦斯检验工、采煤机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煤炭工业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的操作资格证书;

(六)井上、井下、矿内、矿外调度通讯畅通;

(七)有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

(八)有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国有煤矿企业、外商投资煤矿企业以外的其他煤矿企业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依法领取的采矿许可证;

(二)有经过批准的采矿设计或者开采方案;

(三)矿井生产系统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矿安全规程;

(四)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

(五)瓦斯检验工、采煤机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煤炭工业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的操作资格证书;

(六)井上、井下、矿内、矿外调度通讯畅通;

(七)有井上下工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

(八)有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九)有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程序

第六条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下列煤矿企业煤炭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工作;

(一)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

(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煤矿企业;

(三)外商投资煤矿企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工作。

第七条煤矿企业应当以矿(井)为单位,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

第八条煤矿企业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在煤矿(井)建成投产前向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工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提交申请书和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有关文件、资料。

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自收到煤矿企业提交的申请书和有关文件、资料之日起60日内,应当完成审查核实工作。经审查合格的,应当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经审查不合格的,不予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但是应当书面通知煤矿企业,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煤炭生产许可证由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

第十条煤炭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与煤矿企业的生产服务年限相同。期满需要延期的,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第十一条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应当向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缴纳许可证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物价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章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并实行年检制度。

煤矿企业应当接受煤炭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煤炭生产许可证的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向煤矿企业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后,应当及时向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报送备案材料。

第十五条国务院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发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工业主管部门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不适当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或者吊销。

第五章罚则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机关或者其授权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煤炭工业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5万元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或者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

(一)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煤炭生产的;

(二)煤炭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煤炭生产的;

(三)投入生产的煤矿企业,经检查不符合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又不按照煤炭工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整顿改进或者经整顿改进后仍不符合条件的;

(四)伪造、转让或者冒用他人煤炭生产许可证的。

第十七条煤炭工业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应当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而不予颁发的;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煤矿企业擅自颁发煤炭生产许可证的。

第十八条依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取得的罚没收入,全部上缴国库。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施行前已经投入生产的煤矿企业,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申请补办煤炭生产许可证手续。

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 监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监理工作在我国正式实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出台了不少与监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规定了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三控两管一协调”,但随着2004年2月实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增加了“安全监理”的工作内容,业内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于今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以下简称新规范)对监理工作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即为“三控两管一协调+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定职责”,其中专门增加设置了一个章节----第5.5节《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规范了监理的安全工作。由于我国的监理制度带有政府强制性,加之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严峻,要求监理人员承担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不仅是政府对监理单位的社会责任要求,也是监理从业人员无法逃避的责任所在。鉴于此,只有积极应对,按照新规范的要求,结合国家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从而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化解监理责任风险。

1 重新调整、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

新规范第5.5.1条规定:“项目监理机构…应将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内容、方法和措施纳入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同时在第4.3.1条也明确:“对专业性较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应编制监理实施细则”。

因此,监理单位应根据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对照住建部87号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调整监理规划,编制相应的监理细则。

同时,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还必须注意符合地方的有关规定。例如,2014年4月1日起实施的杭州市政府第278号令《杭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即要求“在《监理规划》中编制本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的监理工作专篇”,并且对临时设施、消防管理、外墙脚手架、围挡等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再如,某地区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及时规范》(GB50720-2011)颁布实施后,要求监理单位编制《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的监理实施细则》。上述两个地方的规定,均已将监理工作范围从工程实体本身扩大到了对施工临时设施的管控,应当引起监理单位的重视。

2 应当重视对施工单位人、材、机的审查和核查工作。

新规范第5.5.2条规定:“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查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并应审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同时应核查施工机械和设施的安全许可验收手续。”

2.1 施工单位现场应当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现阶段涉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机械设备(包括租赁设备)管理制度、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项目监理机构应要求施工单位提供上述14项制度的书面文件,并在监理过程中督促落实。

2.2 落实对施工单位及其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

2.2.1 审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我国对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包括了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新规范对分包单位资格审核的基本内容中即包括了对安全生产许可文件的审查。

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当前吊篮租赁单位尚未被纳入安全生产许可管理范围,对于吊篮的维修与保养责任也不明确,或规定由租赁单位负责维修保养(如《杭州市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因此,吊篮的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电梯安装企业。住建部办公厅(2008)38号文明确了“电梯安装企业不必申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

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应注意其符合性和有效性。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部分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网站还提供了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查询平台(如浙江省建设信息港),监理人员在审查时应注意核对。

2.2.2 审查施工企业的人员资格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即取得A、B、C证。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应注意依照各地方的有关规定审查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例如,《浙江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建筑电工、建筑焊工(含焊接工、切割工)、建筑普通脚手架架子工、建筑附着升降脚手架架子工、建筑起重信号司索工(含指挥)、建筑塔式起重机司机、建筑施工升降机司机、建筑物料提升机司机、建筑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工、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拆卸工、建筑物料提升机安装拆卸工、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工等14类特种作业人员。

审查安全考核认可证时,应注意其证书与所在单位必须一致;审查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时应注意其证书应当由企业所在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同时应注意其有效性。部分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网站提供了相应的查询平台(如浙江省建设信息港),监理人员在审查时应注意核对。

2.2.3审查施工机械和设施的安全许可验收手续情况。

当前我国对施工起重机械实行“三项制度”,即“产权备案”、“安拆告知”、“使用登记”三项制度。

施工单位应使用经产权备案的设备,并提权单位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等资料。

施工单位在进行安拆告知时,应提供安拆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安拆方案、安拆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和管理人员的C证。

施工单位在使用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施工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验收合格并经使用登记后方可使用。

监理单位在审查上述验收手续时,除符合规范要求外,应注意必须符合地方有关规定。例如,杭州市对于起重机械安拆作业的人员数量有明确规定“塔吊安拆作业: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起重司机、起重信号工、司索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应不少于4人;施工升降机安拆作业: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起重司机等特种作业人员应不少于3人”。

2.2.4对钢管、扣件等材料进行验收把关。

2009年11月住建设部的《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规定,“对承重支模架杆件…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则规定了钢管的规格和允许偏差,即48.3×3.6mm的钢管,外径允许偏差±0.5mm,壁厚允许偏差±0.36mm。JGJ130还规定“扣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并应进行抽样复试。”

因此,监理单位应根据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做好涉及施工安全的材料验收工作,并收集有关的质量保证资料。

3 应当重视对施工方案的审查工作。

3.1 程序性审查。

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总承包单位组织编制,其中,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深基坑工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专业工程实行分包的,其专项施工方案可由专业分包单位组织编制。实行施工总承包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总承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及相关专业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需要专家论证的专项施工方案,还应报建设单位批准。

3.2 完整性审查。

完整性审查主要是对施工方案的内容是否完整、齐全进行审查。一般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技术、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劳动力计划、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等内容,其中,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又包括组织保障、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监测监控等措施。

完整性审查应注意结合有关技术规范或地方规定的要求。例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给出了承重支模架施工方案的内容要求,包括:模板及支架的类型、材料要求、计算书和施工图、模板及支架安拆技术措施、施工安全和应急措施(预案)、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等。《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则给出了深基坑工程施工方案的基本内容要求。

3.3 符合性审查。

符合性审查是对方案实质内容的审查,监理单位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符合性审查首先应对照设计文件、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加以审查。例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规定“单根立杆轴力标准值不宜大于12kN,高大模板支架单根立杆轴力标准值不宜大于10kN”,审查计算书时就应予以关注。

符合性审查还应注意地方规定的特殊要求,例如《浙江省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规定》 对于承重支模架搭设的一些构造要求就严于规范,如“立杆的纵横杆距离不应大于1200mm(规范为1500mm),超限工程不应大于900mm。”

3.4 针对性审查。

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方案中应针对本工程的有关特点进行描述,以便于发现一些特殊情况。仍以承重支模架方案为例,方案应列明主要梁构件的跨度、高度、截面尺寸,如下表所示:

序号 构件位置 截面尺寸 跨 度 高 度 集中荷载情况

1 地下室顶板 1.2×0.70m 8.0m 7.9m 无

… … … … … …

对于表中1号梁构件,应考虑混凝土容重为24 kN/m3,一般适筋梁的钢筋含量为1.5 kN/m3,则该梁的线荷载为:1.2×0.70×25.5=21.42kN/m,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应进行专家论证。

4 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巡视活动。

新规范规定:监理“应巡视检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情况。发现未按专项施工方案实施时,应签发监理通知单…” 巡视,是监理的基本手段,一定要有的放矢,针对现场施工内容,事先制定巡视计划、表格,带好图纸、工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巡视工作。

例如,对于基坑工程的巡视检查,可参考下表,逐一检查,并做好记录。

深基坑巡视检查记录

检查人员(签字): 检查日期: 年月日

一、支护结构情况

支护结构(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裂缝等异常情况 未发现肉眼可见裂缝; 以下位置发现裂缝:

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未发现肉眼可见变形; 以下位置发现变形:

查对监测报告,下列点位变形较大:

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开裂、渗漏:

围护体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异常:

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异常:

二、施工工况

基坑开挖是否与设计及方案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异常:

地表水、地下水排放是否正常,基坑降水等设施运转情况 正常; 发现以下异常情况:

基坑周边地面有无超载 无; 以下位置堆载过多:

三、周边环境状况

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异常:

周边建(构)筑物有无新增裂缝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新增裂缝:

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未发现; 以下位置发现新增裂缝、沉陷:

四、监测设施状况

基准点、监测点状况 完好; 以下点位发现异常:

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无; 以下点位发现异常:

采取措施及处理情况: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未按专项施工方案实施的,应立即签发监理通知责令整改;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监理应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情况严重时,应签发工程暂停令,并应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不停止施工时,监理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监理报告。

5 应当重视相关资料管理工作。

监理资料是检查考核监理单位是否履行了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保护监理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监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凭证。

5.1 总监负责,专人落实。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资料应由总监负责,由专人具体落实日常收集、保管、整理、归档工作。监理人员应坚持日事日结,对涉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监理资料文件,必须及时发送、落实。

5.2 勤于动笔,细致工作。

总监对于编制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审查专项施工方案、审查施工机械验收手续、签发监理通知单、签署《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等均应坚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勤于动笔,千万不能马虎应付,简单地签署“同意”或“情况属实”等。特别是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根据专家论证意见,逐条审查修改情况。

对于监理日志和签发的监理通知单,内容务求详实、具体,坚持用数据或图片反映问题,并且要做到收发有记录,整改有时限、有复查,及时闭合或追踪。

查验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管理人员的考核认可证、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书时,应注意核对有关信息,有条件时一定要坚持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5.3 台帐管理、定期检查

5.3.1 市场行为资料台账。

包括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总分包合同;安全监督交底记录;安全保证体系审查表;安全管理协议等。

5.3.2 监理单位资料台账。

包括监理企业资质;中标通知书;监理合同;监理人员岗位证书;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职责;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监理日志;监理通知;旁站监理记录;会议纪要;监理月报;监理报告;监理总结等。

5.3.3 施工安全管理资料台账。

包括施工单位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三类人员考核认可证;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工程开工报审资料;专项施工方案审查资料;进场人员三级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工程安全措施费使用计划报审资料;分包单位资质报审资料;施工起重机械设备进场、安拆、使用登记资料;施工机械维修保养记录;涉及安全的材料报验资料(钢管、扣件、安全网等);安全周检记录;有关安全主管部门检查记录;相关影像资料。

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资料,应坚持每月一次的定期检查,确保相关资料字迹清晰,签字、盖章等手续齐全。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资料应为原件,当采用复印件时,复印件上应注明原件存放处,由原件提供单位盖章,有经办人签字并注明日期。

6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于监理单位的法定职责要求,同时,不少地方还出台了相应的规程或管理规定。监理单位只有认真学习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规范,在工作中积极应对、细致工作、用心做事,逐步实现监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不断推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篇7

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市板鸭食品生产加工业专项整顿工作的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板鸭生产加工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3号)和韶关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韶关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意见的通知》(韶府办[*]157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开展板鸭专项整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监管、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的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和打击生产板鸭的违法行为,提高板鸭加工业的质量卫生水平,确保质量安全,提高*板鸭的知名度,打造*特色的肉制品品牌。

(一)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板鸭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工商户;

(二)严厉打击使用工业用盐、松香、沥青等非食用原(辅)材料生产、加工板鸭的违法行为;

(三)严禁销售来自无证无照生产加工场点、产品标识不齐、无出厂合格证明和不合格的板鸭;

(四)在批发市场、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和风景名胜区等场所,消除无生产许可证标志(即QS标志)的板鸭食品。

二、整顿内容

(一)凡是从事板鸭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在*年11月30日前取得卫生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年审合格。

(二)国家已从*年7月1日起,对板鸭等肉制品实施生产许可制度管理。凡尚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板鸭生产加工企业、个体工商户,应立即停产整顿,抓紧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取得合法证照的板鸭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板鸭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工业用盐、松香、沥青等非食用原(辅)材料;板鸭产品在出厂前必须经检验合格,附有产品合格证和符合GB7718-*要求的产品标签;产品标签必须标明食品名称、执行的产品标准编号、配料清单、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地址、卫生许可证编号、QS标志及生产许可证编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板鸭严禁出厂、销售。

(四)销售板鸭产品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宾馆、酒店、饭店、小食店、集体食堂等餐饮单位,必须对采购的板鸭实施索证、索票,严禁采购、销售和使用来自无证无照生产加工场点、产品标签标识不齐、无出厂合格证明和不合格的板鸭产品。

(五)从*年12月1日起,对全市无证、无照从事板鸭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三、实施步骤

这次整顿工作时间从*年8月至2008年1月底,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调查摸底阶段(*年8月15日-*年8月31日)。

通过进村进户进企业,彻底摸清我市板鸭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分布、证照情况和卫生状况,结合*年肉制品企业建档情况,对新增企业及时建立企业档案,对在档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档案。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实行分类监管、动态监管。

(二)集中整治阶段(*年9月1日-2008年1月15日)。

1、企业改造阶段(*年9月1日至11月30日)。

(1)对全市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板鸭的企业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企业限期整改,申领生产许可证后才准许生产。

(2)对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齐全、内部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手段比较完善、产品质量较为稳定的企业,积极支持其上规模、上水平;对证照齐全,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经整改后可达到《肉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要求的企业,可由有关部门协助企业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

2、集中查处阶段(*年12月1日-2008年1月15日)。

(1)对证照齐全但未取得肉制品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板鸭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全面开展无证查处工作,责令停止生产经营;凡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从重处罚。

(2)对非法使用沥青或松香除鸭毛、非食用亚硝酸盐和工业盐生产加工板鸭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3)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监管工作,加大巡查力度,把好原材料进货验收和产品出厂检验关;对涉嫌质量问题产品要进行抽检,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1月16日至1月31日)

对照工作目标,各部门和镇(街道)依据各自职能认真做好板鸭生产加工整顿工作的总结,由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汇总,将整顿工作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上报韶关市政府,并向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同时做好准备工作,迎接上级政府、部门的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此次整顿工作由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板鸭产品整顿工作实施全面协调和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监局)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工作协调、信息交流等具体工作。各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整顿工作协调小组,抓好组织实施整治工作。要统一思想,明确职责,依法行政,确保思想、工作、职责到位。

(二)全市联动,综合整治。在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落实对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督促检查;质监部门要落实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责任,加强分类监管,强化日常监督抽查,加大对生产加工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切实抓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卫生部门要落实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和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督,从严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从业人员无证上岗等违法行为;工商部门要加大对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的查处和取缔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关。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问题;分析;江门;食品

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首次提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概念,并明确了其是我国唯一强制执行的食品标准。为了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基本完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清理工作,形成了以通用标准,食品产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类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规范类标准以及检验方法与规程类标准为主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原来的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从2018年10月1日起不得再使用原包装、标签和“QS”标志。本文通过对新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的食品企业基本情况、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情况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等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为食品企业能正确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建议。

一、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通过查阅江门市食品生产企业许可档案,截止2018年10月1日,江门市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首先,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的公告(2016年第23号)来分类江门市食品企业获得新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的情况。然后,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公布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的公告(2016年第23号)来对江门市食品企业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在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过程中遇到不同问题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基本情况。截止2018年10月1日,江门市食品企业按食品类别来分获证1494家,分布很广,食品类别32大类中占了31大类,其中,茶叶及相关制品335家(占22.42%)最多。其次是糕点157家(占10.51%)、粮食加工品148(占9.91%)和肉制品123(占8.24%),這几类食品都是江门市传统产品,跟江门市地理位置有关。详见图1。

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情况。由表1可见,在31类食品中,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最多的是肉制品,共有82家食品企业执行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占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数的30.83%(82/266)。其次是糕点,共有55家食品企业执行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占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数的20.68%(55/266)。执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最多的是茶叶及相关制品,共有295家,占执行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总数的58.lg%(295/507)。执行其他食品标准最多的是糕点,共有107家,占执行其他食品标准总数的14.46(107/740)。详见表1。

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情况。对266家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问题条数共计1318条次。从反映的问题来看,最多的问题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可以作为产品标准,有231条次,占总问题条数的17.53%(231/1318);是否可以标注于标签上的有193条次,占总问题条数的14.64%(193/1318);如何确定出厂项目的有174条次,占总问题条数的13.20%(174/1318);出厂项目判定依据是什么,共162条次,占总问题条数的12.2g%(162/1318)。详见图2。

三、讨论

主要存在的问题。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作为产品标准并标注于标签上。产品标准是规定产品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除了包括适用性要求外,也可直接包括或以引用的方式包括诸如术语、取样、检测、包装和标签等方面的要求,有时也可包括工艺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应当制定标准。食品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应当有相应的质量、规格、等级的标准,用于指导企业生产;更应当具有安全、卫生的要求,以保障消费者健康。食品标准目前包括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是对食品中各种影响消费者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的技术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的范围,并对其定性为“强制执行的标准”,且“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强制性标准”。但是按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粤食药监食产函[2015]505号((关于食品安全标准标注和产品出厂检验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复如下:一、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企业可执行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在产品标签予以标注。二、关于产品的出厂检验项目,应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并结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关规定确定。按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回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可以标注于标签上的。

2.如何确定出厂检验项目及判定依据。按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粤食药监食产函[2015]505号((关于食品安全标准标注和产品出厂检验项目有关问题的批复》的回复,产品的出厂检验项目,应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并结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关规定确定。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里面确定规定了出厂检验项目,但是这些出厂检验项目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里面的检验项目不对应,很多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都是2006版的,食品安全安全国家标准是在2009年后《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才出现的,这就造成有些检验项目判定依据不明,企业在做出厂检验时有些指标无法提供依据。

篇9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预防和打击假冒违法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地保护产品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和国务院赋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责,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防伪技术、防伪技术产品及防伪鉴别装置的研制、生产、使用,应当遵守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对产品防伪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防伪技术产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防伪办)承担全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实行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配合,中介机构参与,企业自律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对按本办法获得合法资格的防伪技术、防伪技术产品、防伪鉴别装置及使用防伪技术的产品给予法律保护。

第六条 产品防伪监督管理机构、中介机构、技术评审机构、检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保守防伪技术秘密;不得滥用权力、舞弊、泄露或扩散防伪技术秘密。

第二章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管理

第七条 国家对防伪技术产品及防伪鉴别装置(以下简称防伪技术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凡生产防伪技术产品的企业必须获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才具有生产该产品的资格。

第八条 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必须通过产品的防伪技术评审。

防伪技术的评审由国家质检总局委托防伪技术评审机构组织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进行。

国家对防伪技术评审机构、防伪检测机构实行资格确认管理,对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实行注册管理。

第九条 申请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

(二)企业经营管理范围应当覆盖申请取证产品;

(三)产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四)有与所生产防伪技术产品相适应的厂房、设备、生产工艺和检测手段;

(五)具有与所生产防伪技术产品相适应的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

(六)有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七)有健全、有效的安全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

第十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应当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办理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并递交下列材料:

(一)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申请书;

(二)企业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

(三)《防伪技术评审证书》;

(四)防伪技术或者防伪鉴别技术权属证明;

(五)符合法定要求的产品标准;

(六)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有效产品检验报告或者鉴定证明;

(七)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第十一条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接到企业生产许可申请材料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发送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受理通知书。根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文件核查、现场审查、样品检测。符合发证条件的,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并统一公告。

第十二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发放及监督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法规、规章执行。

第十三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执行防伪技术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

(二)防伪技术产品的生产须签定有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禁止无合同非法生产、买卖防伪技术产品或者含有防伪技术产品的包装物、标签等;

(三)必须保证防伪技术产品供货的唯一性,不得为合同规定以外的第三方生产相同或者近似的防伪技术产品;

(四)不得生产或者接受他人委托生产假冒的防伪技术产品;

(五)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保守防伪技术秘密。

第十四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承接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任务时,必须查验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

(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有关身份证明材料;

(二)使用防伪技术产品的产品名称、型号以及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质量检验机构对该产品的检验合格报告;

(三)印制带有防伪标识的商标、质量标志的,应当出具商标持有证明与质量标志认定证明;

(四)境外组织或个人委托生产时,还应当出示其所属国或者地区的合法身份证明和营业证明。

第十五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其产品防伪功能或者防伪鉴别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时,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并报全国防伪办;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防伪技术产品质量实施国家监督抽查,地方监督抽查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实施。

第三章 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

第十七条 政府鼓励防伪中介机构发挥防伪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的桥梁作用,鼓励企业采用防伪技术产品。

第十八条 对防伪技术产品使用实行备案公告制度。

第十九条 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者可持下列材料到所在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备案手续:

(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有关身份证明材料;

(二)防伪技术产品生产方与使用方签定的合同副本;

(三)使用防伪技术的产品名称、型号、防伪标志的图样;

(四)法定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者鉴定证明;

(五)可公开的、用于用户识别的防伪特征及用于执法识别的防伪特征资料。

第二十条 各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备案后,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公告。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行业牵头单位应用防伪技术对某类产品实行统一防伪管理的,须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向社会招标,择优选用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同时办理使用备案。

第二十二条 境外防伪技术与防伪技术产品在境内使用的,须报全国防伪办进行防伪注册登记后方可使用。

第二十三条 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必须选用获得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格的防伪技术产品;

(二)选用境外防伪技术产品的,必须是获得我国防伪注册登记的产品;

(三)使用防伪技术产品,应当专项专用,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或者自行更换;

(四)停止使用或者更换、扩大防伪产品的使用范围,应当到原办理备案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停用或者重新备案手续;

(五)保守防伪技术秘密。

第二十四条 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异地设立使用推广机构,必须向当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示该企业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或注册登记证明,办理备案后,方可开展业务。

第二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不合格或者假冒产品上使用防伪技术产品。

第二十六条 经备案的防伪技术产品使用者如发现所用防伪技术产品防伪功能不佳,防伪失效时,可向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反映,并报当地或者国家质检部门协助处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未按本办法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销售防伪技术产品,以及已获得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证,而超出规定范围生产防伪技术产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限期取得生产许可证;没收违法生产的产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15%至 20%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防伪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分别予以处罚:

(一)生产不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的防伪技术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二)生产假冒他人的防伪技术产品,为第三方生产相同或者近似的防伪技术产品,以及未订立合同或者违背合同非法生产、买卖防伪技术产品或者含有防伪技术产品的包装物、标签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产品,监督销毁或做必要技术处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

第二十九条 防伪技术产品的使用者有以下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选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防伪技术产品的;

(二)选用未获得防伪注册登记的境外防伪技术产品的;

(三)在假冒产品上使用防伪技术产品的。

第三十条 伪造或者冒用防伪技术评审、防伪技术产品生产许可及防伪注册登记等证书的, 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一条 产品防伪技术评审机构、检验机构出具与事实不符的结论与数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二条 从事产品防伪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舞弊或者泄露防伪技术机密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证书吊销处罚由发证部门负责, 其他处罚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有关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有异议的,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产品防伪是指防伪技术的开发、防伪技术产品的生产、应用,并以防伪技术手段向社会明示产品真实性担保的全过程。

本办法所称防伪技术是指为了达到防伪的目的而采取的,在规定范围内能准确鉴别真伪并不易被仿制、复制的技术。所指防伪技术产品是以防伪为目的,采用了防伪技术制成的,具有防伪功能的产品。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实施细则另行公布。

篇10

第二条凡利用各种媒介或者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化妆品广告,均属本办法管理范围。

本办法所称的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它类似的办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本办法所称的特殊用途化妆品,是指用于育发、染发、烫发、脱毛、、健美、除臭、祛斑、防晒的化妆品。

第三条化妆品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第四条化妆品广告的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五条广告客户申请化妆品广告,必须持有下列证明材料:

(一)营业执照;

(二)《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三)《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四)美容类化妆品,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化妆品检测站(中心)或者卫生防疫站出具的检验合格的证明;

(五)特殊用途化妆品,必须持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批准文号;

(六)化妆品如宣称为科技成果的,必须持有省级以上轻工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科技成果鉴定书;

(七)广告管理法规、规章所要求的其它证明。

第六条广告客户申请进口化妆品广告,必须持有下列证明材料:

(一)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化妆品进口的有关批件;

(二)国家商检部门检验化妆品合格的证明;

(三)出口国(地区)批准生产该化妆品的证明文件(应附中文译本)。

第七条广告客户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妆品,应当在广告中注明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第八条化妆品广告禁止出现下列内容:

(一)化妆品名称、制法、成份、效用或者性能有虚假夸大的;

(二)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者以暗示方法使人误解其效用的;

(三)宣传医疗作用或者使用医疗术语的;

(四)有贬低同类产品内容的;

(五)使用最新创造、最新发明、纯天然制品、无副作用等绝对化语言的;

(六)有涉及化妆品性能或者功能、销量等方面的数据的;

(七)违反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

第九条广告经营者承办或者化妆品广告,应当查验证明,审查广告内容。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承办或者。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广告客户或者广告经营者停止广告:

(一)化妆品引起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或者给消费者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等事故的;

(二)化妆品质量下降而未达到规定标准的;

(三)营业执照、《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或者《化妆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的。

第十一条广告客户或者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依据《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第十九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二条广告客户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或者广告证明出具者出具非法、虚假证明的,依据《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广告客户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五)、(六)项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广告客户或者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二)、(三)、(七)项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四)项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广告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依据《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六条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对停止广告的处罚决定,当事人必须立即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