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3-30 18:5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项规定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篇1

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是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是建立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所在。如何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强化了办公室人员的责任意识,坚持做到心中有责,恪守职责,敢于担责;其次,提高了大家的综合素质,这直接决定了制度执行质量。大家对本职业务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杜绝因力不从心造成事倍功半;第三,加强了办公室人员的作风建设,为制度执行提供了重要保证;最后,加强了监督检查,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做好工作内容的公示和对外开放,扩大和保障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民意求公正,以公正促落实。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

首先,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心中常存问题,时刻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擅于解决问题,勇于指出上级领导和身边人的违规问题,做到廉洁从业,营造风清气正工作环境;

篇2

关于从严从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检自查工作总结

根据《县纪委从严从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的通知》(禄纪发电〔2019〕3号)文件要求,**县文化和旅游局及时开展自检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严明纪律要求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局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组织全体文化旅游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州、县委关于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的实施细则。一是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学习传达,并利用有关会议经常讲、时时讲,使全体干部职工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要求入脑入心;二是充分利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活动、局班子会、机关例会等形式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有关案例,以案示警,对有苗头性的干部及时提醒谈话;三是及时下发了“八项规定”、“十严禁”以及厉行勤俭节约和狠杀节日期间公款送节礼的不正之风等有关文件精神。四是每周编发廉政古语和节日廉政提醒短信,以手机信息方式及时下发每个领导干部职工,做到时时提醒警示。

二、整治“”问题不松懈

(一)违规公款吃喝、公款国内及出国境旅游、提供或接受超标准接待、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方面

一是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及“三公”经费、会议费管理等制度规定,加大财政预决算公开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聘请专业的会计公司加大对机关经费内审力度,未发生公款吃喝、“天价烟”等违规使用公款的行为发生。二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外出报备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州县组织的安排外出考察学习,事先按规定进行报备,在外出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时间返回,未出现违规现象。

(一)违规配备使用办公用房方面

截至2019年5月,县文化和旅游局机关现有在岗工作人员为50人,正科级领导干部1人,副科级领导干部3人,副科级以下人员46人。使用办公用房面积为244平方米,科级领导干部人均办公用房使用面积9平方米,科级以下人员人均使用办公用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根据国家有关干部办公用房标准计算,我局机关人员办公用房不存在超标问题。

(二)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方面

目前,县文化和旅游局共拥有公务用车1辆,文化和旅游局始终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相关规定,公务用车已按规定喷涂表示,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监管系统,严格公务用车派车、登记、调度报备制度,没有发生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的行为。

(三)违规饮酒方面

篇3

 开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及清退会员卡专项治理工作以来,我院始终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把握改进工作作风的新部署新举措和新要求,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自觉的行动、持续有力的推动学院的作风建设。现将开展反对“”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1、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来,我院严格精简会议数量,控制会议规模,减少会议费用。10月中旬的“双十”院庆,仅邀请了各个年级的优秀校友代表80多人参加大会,各项接待、议程都从简,高效率的完成了院庆的相关工作。

2、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和岗位纪律。严守按时上班、外出请假、禁止赌博、杜绝上班玩游戏等相关规定。今年以来,未出现一例违反纪律作风规定的行为。

3、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目前,经过几次的专题学习和会议讨论,全院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基本统一到反对“”和改进工作作风的精神上来,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4、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实际成效。结合我院实际,完善和制定了相关的党政工作规定、学院经费管理办法、院务公开办法等管理制度,形成了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5、清退会员卡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展此项活动以来,学院教职员工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专项清退,作出了会员卡零持有报告和零持有承诺,在学院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纠正了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高度重视。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院党总支高度重视,成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活动实施计划时间安排表,并专门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大会,认真听取老师对学院领导班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学院领导班子还把监督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到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中,作为改进党风、政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此外,学院领导班子还制度了专题学习计划,并要求各领导按时撰写心得体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院得以有序开展。

2、措施得力。我院把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当做一项改进党风政风的重要举措。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制定出台了《预科教育学院党政工作规定》、《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院务公开暂行办法》、《预科教育学院经费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会议议事制度》、《预科教育学院关于办公设备使用的暂行规定》、《领导班子工作分工职责》等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3、认识到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各种会议场合,多途径全方位的向教职员工宣传介绍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同时利用周二下午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专题学习教育,如今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发对“”成为了全院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大家的思想认识得到了统一。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研究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基础上,学院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即深入实施“六个工程”建设,推动预科学院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即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解决预科学生入党难的问题,引领和带动学生各顶工作出经验上台阶;实施“深化教改工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强化学风工程”,科学设计学生学习成长的指挥棒,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实施“文化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广西少数民族教育基地在广西的影响力,提升广大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文明素养;实施“成长引导工程”,引导预科学生科学规划预科生涯,为进入大学本科做好充分准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与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困难和问题。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审判质量管理和监督,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根据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审判质量评查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评查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依照《评查规定》第七条的规定,本院设案件审判质量评查办公室(以下简称“评查办”)为评查机构,并确定评查人员,对全院案件进行审判质量监督,对审判人员办案进行动态监督。

本院审判委员会是审判质量评查的最终认定机构,负责对评查机构作出的评定结论、审判质量责任确定等重大评查事项进行审查决定。

第三条 审判质量评查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依法评查、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罚当其过、优秀表彰的原则。

第四条 审判质量评查实施定期评查与年度评查、全面评查与重点评查、专项评查,自行评查与上级监督,处罚与奖励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章 审判质量评查范围

第五条 评查办应对全院所审结的各类案件的质量进行评查、监督、检查。

第六条 监督检查的案件类型有:

(一)本院已审、执结生效的各类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包括非诉行政执行审查)、执行案件(包括非诉行政执行)、立案案件、支付令、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等;

(二)本院决定再审的案件;

(三)中级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

(四)二审改判的案件;

(五)上级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

(六)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

(七)本院院长、上级法院或者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指示交办的涉及审判质量的案件;

(八)通过评查裁判文书认为存在审判质量问题的案件;

(九)本院开展的对某一类案件进行的专项评查;

(十)本院院长指令评查的其他案件;

(十一)其他涉及审判质量的案件。

对上列第二项至第八项案件进行一案一评议,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是否需要追究审判质量责任的意见,提交审委会讨论是否追究错案责任。

第七条 评查办对本院所审结的案件的判决书、调解书全部进行评查。

对本院判决结案的案件全部进行评查;对调解结案的案件进行抽查。

对通过评查裁判文书认为存在审判质量的案件;群众反映强烈的审判、执行案件;当事人屡次申诉的案件;控告、检举材料中涉及的案件等进行重点评查。

评查20%以上的执行案件。

每年观摩审判长庭审案件2-3件,并一案一评议。

对在诉讼程序中的案件进行跟踪、监督、检查。

第三章 审判质量评查的内容

第八条 案件审判程序方面的评查事项

(一)立案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作出的法律文书是否准确、立案是否符合法定期间、移送的材料是否齐全;

(二)审判组织是否合法;

(三)审判程序是否合法、庭审是否规范;

(四)采取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执行措施)是否合法、规范,相关手续是否完备;

(五)通知、公告、宣判及送达是否合法、规范;

(六)案件是否超审限或无故延期。

第九条 案件实体方面的评查事项

(一)认定事实的证据是否经过质证,对证据的判断、采信是否准确;

(二)认定事实的证据是否确实、充分;

(三)认定事实是否清楚;

(四)实体处理是否明确、具体、适当。

第十条 适用法律方面的评查事项(1)

(一)裁判适用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是否准确;

(二)引用的法律条文是否准确、全面、完整;

第十一条 裁判文书方面评查的事项

(一)裁判文书是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裁判文书式样;

(二)裁判文书文字用语是否规范、准确、精炼、庄重、质朴、严谨;

(三)裁判文书叙述事实是否清楚,前后是否一致;

(四)裁判文书表述的裁判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

第十二条 其他方面的评查事项

(一) 案卷材料是否齐全;

(二)案卷装订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

(三)调查、庭审、执行、宣判、合议庭合议等笔录是否规范、准确、整洁;

(四)其他需要评查的事项。

第四章 审判质量评查的标准

第十三条 案件及法律文书分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整体案件的优良,要与法律文书的优良相对映,即案件优良者,其法律文书应优良。

案件审判质量评查结果存在重大质量问题一处或一般质量问题五处以上为不合格。

案件审判质量评查结果存在一般质量问题二处以上不满五处的为合格。

案件审判质量评查结果存在一般质量问题不满2处的,且案件程序合法,实体处理公正、明确、具体;法律文书规范、整洁,实事叙述清楚、裁判理由、证据论证分析逻辑严谨,适用法律准确、全面,结果正确、具体、单一的为优良。

第十四条 《评查规定》第十一条第三项所称重大审判质量问题是指:案件在判断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或审判程序方面不符合法律规定,需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或被发回重审被改判的、执行回转的、进行国家赔偿的,具体包括下列情况之一:

(一)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二) 庭审组织指挥失当,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

(四)审判违反法定程序,影响了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民事案件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规定;

(六)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回避而未回避;

(七)未经合法传唤当事人而缺席判决的;

(八)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未参加诉讼的;

(九)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未予裁判的;

(十)未开庭审理而作出判决的;

(十一)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明显不当的;

(十二)裁判结果表述不清、不全,存在歧义,不能用补正笔误的裁定予以纠正,致使无法执行的。

(十三)执行案件中错误执行第三人或案外人财产的;

(十四)违反法律规定采取或解除保全措施、强制措施、执行措施的;

(十五)丢失卷宗或证据等材料或擅自将卷宗或其他诉讼材料借给他人的;

(十六)将案件执行款执行给其他当事人的;

(十七)执行人员明知已生效的裁判文书或其他法律文书错误,或当事人已明确提出执行依据错误,不向院长提出停止执行建议,依然执行造成不良后果的;

(十八)对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

(十九)刑事案件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定性错误的;

(二十)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致量刑畸轻、畸重的;

(二十一)其他重大审判质量问题。

第十五条 《评查规定》第十一条第二项所称一般审判质量问题是指:案件在判断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或者审判程序方面存在瑕疵,但可以不经审判监督程序纠正的,包括下列情况之一:

(一)未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收取诉讼费用或未办理诉讼费缓、减、免手续予以立案的;

(二)立案期间不符合法律规定;

(三) 立案不符合管辖规定的;

(四)开庭公告、开庭传票、出庭通知不符合法定期间的;

(五)审判组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六)庭审未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回避权利的;

(七)庭审中未向当事人说明举证方法和要求,致使不能有效举证而影响案件质量的;

(八)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或复议申请,未在法定期间内作出决定的;

(九)案件延期、中止、终结,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未说明理由的;

(十)法律文书、案件笔录中字迹模糊不清;遗漏段落、词、句、字;错用词句或病句;错别字、多词、字者、标点符号错误的;虽影响了审判案件质量,但不致要经过审判监督程序来纠正的;

(十一)开庭审理时应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未调解的;

(十二)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不完整或与实体处理存在矛盾的,未致裁判结果错误的;

(十三)裁判文书对诉讼证据未分析或未阐述是否采信的理由的;遗漏或缺少对当事人的请求或答辩意见是否采纳的理由的;

(十四)裁判理由表述与处理结果不一致的;

(十五)裁判文书表述不清,语言不规范,逻辑错误的;

(十六)裁判文书遗漏诉讼费用的分担或分担明显错误的;

(十七)裁判文书日期与合议庭评议或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日期不一致的;

(十八)案件未按规定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未影响案件质量的;

(十九)法律文书未按规定向当事人或诉讼参加人(参与人)送达的;

(二十)案卷材料不齐全,装订不规范的;

(二十一)调查、庭审、执行、宣判、合议庭合议等笔录内容失实、不全面、不完整的;

(二十二)刑事案件应为被告指定辩护人而未为其指定辩护人的;

(二十三)刑事附民案件中未通知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参加诉讼的;

(二十四)对案外人就执行标的提出的异议不依法审查处理的;

(二十五)延误执行时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二十六)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变卖被执行人财产;

(二十七)重复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财产;

(二十八)在多个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的案件中,违反参与分配程序和原则的;

(二十九)执行案件中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不及时执行的;

(三十)超案件审理期限的;

(三十一)其他不影响当事人权益和案件裁判结果公正性的缺陷。

第五章 审判质量评查的方法与步骤

第十六条 评查办对法律文书、案件、庭审活动等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评查和通报,对案件审判质量优良的予以评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对案件审判质量不合格的,进行原因分析,以供大家引为鉴戒。

第十七条 各审判业务庭每月报表时,向评查办报当月的收结案清单一份,并随附结案法律文书,在十日内将已结案件装订好交评查办。

卷宗装订符合档案标准的,由评查办交档案室存档,不合格的,退回原承办庭,至装订合格后,交评查办移送档案室。

第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项至第十项的案件由评查办通知业务庭、档案室移送案件卷宗。

第十九条 各业务庭的上诉案件及二审情况必须到评查办登记,以便于评查办评查上诉案件。

第二十条 对本院决定再审、中院发回重审、上级法院指令再审案件、检察机关抗诉案件,由立案庭或业务庭在收到材料或裁定书(函)、决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将卷宗材料交评查办登记进行跟踪评查。

第二十一条 评查办要观摩庭审,需在十日前通知审判长,审判长在十日内安排好庭审日期,通知评查办届时观摩。

第二十二条 审判质量评查实行回避制。评查人不得评查自己承办的或参加了诉讼程序的案件,此类案件由评查办其他人员或纪检监察室评查。

第二十三条 各业务庭、室、执行局建立案件审理监督制度,对本部门的案件从收案到结案的整个诉讼过程的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

评查办对各业务庭、室、执行局案件审理监督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进行通报。

第二十四条 评查办对法律文书每月进行一次通报;对案件审判质量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对重点评查、庭审观摩是评查后一案一评议;对专项评查是评查后,针对专门问题进行评查通报;对各业务庭、室、执行局案件审理监督是监督与通报相结合。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 对案件审判质量优劣的奖励与处罚,由本院政治处、纪检监察室依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十六条 案件审判质量奖罚的标准是:案件优良者100元,法律文书优良者奖50元。

一件案件出现一般审判质量问题,处罚不超过50元。

一件案件出现重大审判质量问题,处罚不超过100元。

对违法审判的责任人一件案件处罚200元,并扣发审判长、法官助理津贴。

第二十七条 有本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所列情况之一者,每处处罚10元。

有本实施细则第十四条所列情况之一者,每处处罚20元。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实施细则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十八条至第二十条规定,由该业务庭、室负责人承担责任,违反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该审判长承担责任,且违背一处,视为其案件有重大审判质量问题一件,处罚100元,并予以通报,在通报中限定该业务庭、室、审判长继续履行的期间。

第二十九条 独任审判员(执行员)审判(执行)的,由独任审判员(执行员)承受评查结果的奖罚。

合议庭审判(执行)的由审判长(执行长)承受评查结果的奖罚。

案件处理结果是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出现审判质量问题,由导致决定出现审判质量问题的人员承担责任,但案件承办人掩盖、歪曲案件事实导致作出错误决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案件笔录的质量问题由书记员承担。

第三十一条 案件承办人、业务庭、室或其他人如对评查出的案件质量问题以及奖罚不服的,可在通报发出之日起十日内向评查办提出书面申辩意见,评查办在十日内合议其申辩理由是否成立,并予以书面回复,如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回复五日内,通过评查办向审判委员会申请复议,审判委员会在十五日内作出最终复议决定。

第三十二条 本院业务庭、室、案件承办人或其他人可向评查办自荐、推荐优秀案件、法律文书,也可举报不合格案件及法律文书。

第三十三条 评查办经评查认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错误,需要再审的,报请院长审查处理。

认为审判员在办案中可能存在违法审判或违法执行行为需追究责任的,应移送纪检监察室进行查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案件承办人包括审判员、助理审判员、执行员、执行助理、法官助理以及主持执行的司法警察。

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从XX年7 月1日起执行,本院泸纳法发(XX)4号文件《案件评查工作实施意见》作废。

篇5

一、组织情况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继续开展会计监督检查,深入贯彻落实《会计法》,切实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充分认识《会计法》所赋予的财政部门依法加强会计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把会计监督检查作为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掌握政策依据。会计监督检查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县财政局成立了会计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抽调相关科室精干业务人员为成员。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检查规则和检查工作办法以及有关财税政策等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2.确定检查项目,筛选被查单位。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确定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重点检查了“小金库”、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固定资产等各项支出、管理情况,以及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预决算公开等情况进行检查。然后经过认真筛选,确定抽取农科局、民政局、民宗局、亚龙乡、洛若镇、甲学乡等6个单位为检查对象。

二、检查情况

以座谈了解、查阅账簿、核实资料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6个检查单位进行了检查。

通过检查,各单位发现各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和账务处理各方面进步都比较明显,制定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财务人员分工明确,不存在交叉重复,财政资金使用均按照相关审批流程严格执行,未发现资金挪用、虚报预算支出及使用假发票等违法违规现象,无偷漏税款等违规行为,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行为,无购买名贵名贵特产的行为。

但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基础工作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是财务人员不固定。单位财务人员变更太频繁、太随意,工作交接不规范,新的账务人员无人培训、指点,账务处理较为混乱。

第二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部分预算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关心力度不够,分管领导未进行签字进行报销仍然存在,

第三是票据装订不规范。部份单位仍存在记账凭证与所附票据不对应,该装入的原始单据未装入等情况;

篇6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或审慎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时候保持谨慎、安全的态度,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者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便应付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会计稳健性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其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将稳健性定义为:“在有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所需要的预计时,在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必要的谨慎,比如说资产或者收入不可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可低估。”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在基本会计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明确提出稳健性。近二十多年涌现出大量的针对稳健性的研究,使得稳健性理论得到丰富,但在实务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会计稳健性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稳健性要求不得多计资产和利润,不得少计负债和损失,是对会计要素确认的约束和规范。但在实务中,由于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计目前还普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即便越来越多的项目采用公允价值,也并不是绝对的公允。所以,稳健性只是一个概念范畴,具体实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如企业在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导致情况类似的企业披露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样也给企业管理者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2.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由于稳健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随意性,使得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明确提出了八项要求。这八项要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约束会计信息的内容。但这八项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在预计负债领域稳健性就与相关性存在冲突;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与可靠性存在冲突;在存货计价方面又于可比性有矛盾。

三、建议

1.提高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需要多少会计准则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个问题没人知道答案,不同环境下制定的标准也不一样。但现阶段的趋势是会计准则的不断增加。所以制定更多的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有助于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目前一些企业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和条件。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稳健性原则相关条款的规范程度,尽快制订会计准则的统一标准,如“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等问题应尽量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从而限定企业操纵利润,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样就能较好地使稳健性原则应用的可操作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篇7

公务接待实施细则一第一条 公务接待,主要指上级部门、上级领导、校外有关单位到学校(含学院、机关部处及业务实体等,下同)视察工作、检查指导、考察调研、出席会议、合作交流等公务接待活动。

第二条 国内公务接待应当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严格标准、简化礼仪、高效透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原则。

第三条 根据宾客的职级、来校的目的等情况,本着谁接待、谁负责的要求,按照严格标准、对口接待、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好公务接待工作。

第四条 接待规格。根据公务接待对象及活动内容,本着对等节俭的原则做好接待工作。

(一)省(部)级领导因公来校,由学校主要领导及有关校领导接待,两办负责安排。

(二)厅(局)级领导因公来校,一般由对口校领导负责接待,牵头部门负责安排。确需学校主要领导出面的,由两办负责协调。

(三)其他因公来校,校领导原则不参加接待,按来访要求由对口单位负责接待。如确需学校有关领导会见的,须事先报两办,由两办进行协调安排,但校领导原则上不陪同,不陪餐。

第五条 严格控制接待范围。

(一) 学校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国内公务接待范围,不得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得将休假、探亲、旅游等活动纳入国内公务接待范围。

(二) 接待单位应当根据规定的接待范围,严格接待审批控制,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接待统筹安排。无公函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一律不予接待。

第六条 按规定安排住宿。

(一) 接待住宿应当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的有关规定,优先安排在在学校内部接待场所,按标准结算;确需在校外安排住宿的,要在定点饭店安排,执行协议价格。住宿费由接待对象自理,与会人员住宿费按会议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二) 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不得在房间内摆放花篮和果篮。

第七条 严格控制用餐标准。

(一)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原则上安排在校内宾馆、学术交流中心(招待所),餐厅;如遇特殊情况需在外接待,须经主管校领导审批。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由科研经费或其他专项经费支持的学术交流等活动,如确因工作交流需要,陪餐人数可本着从简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严格控制工作餐标准,其标准不得超过成都市规定的开支标准。

(二) 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到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消费。

第八条 严格控制接待形式及活动范围。

(一) 公务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组织欢迎活动,不得跨地区迎送,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组织师生欢迎、不得铺设迎宾地毯,不得有意造势或搞夸张性宣传。

(二) 接待单位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不得层层多人陪同。安排的活动场所、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应当有利于公务活动开展。安排外出考察调研的,不得偏离工作主题。

(三) 国内公务接待的出行活动原则上安排集中乘车,合理使用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校内出行活动尽量步行。

(四) 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举办师生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若因公务接待确需委托旅行社安排车辆、食宿的,必须提供合同(明确说明事由)、参加人员名单,并经分管校领导审批。旅游费、旅游团费等名目均不能报销。

第九条 严格执行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单位须如实、完整填写接待清单(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由相关负责人审签。

《四川大学国内公务接待清单》在学校财务处网页资料下载下载。

第十条 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费报销规定及审批程序。

(一)公务接待费报销应及时,票据必须规范,并限由接待单位主要负责人签批。各单位接待费需在发票开具之日起三个月内报销,原则上逾期将不予报销。

接待费报销凭证应当包括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和接待清单。接待清单作为财务报销的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凭证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报销。

(二) 接待费资金支付应当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四) 学校及校内各二级单位须将公务接待费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总额控制,单独列示。

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个人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坐支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

第十一条 涉外公务接待,遵循服务外交、友好对等、务实节俭的原则。外宾邀请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外交礼仪规定及外事纪律,负责组织接待工作,并从严从紧控制外宾团组和接待费用。各单位涉外公务接待,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审核同意后方能报销。

第十二条 各单位公务接待情况应当按年度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接受教职工监督。

公务接待坚持谁接待、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国内公务接待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 未尽事宜,由学校根据国家和省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公务接待实施细则二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规范学校公务接待管理,厉行节约,勤俭办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办发〔20xx〕22号)及工信部、江苏省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学校各机关部处、学院及直属单位的公务接待行为。本细则所称公务,是指来宾来校出席会议、考察调研、学习交流、检查指导等活动。

第三条 公务接待坚持有利公务、务实节俭、简化礼仪、高效透明等原则。

第四条 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兄弟院校、合作单位等领导带队来校进行综合性的考察调研、检查指导等公务活动的接待工作,由党政办公室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其余来校进行的专项检查、调研交流、评估验收等公务活动的接待工作,按照对口对等接待原则,由对口或者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第五条 各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范围,不得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不得将休假、探亲、旅游等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学校部门之间不得用公款相互宴请。

第六条 公务接待执行审批程序,事前制定接待方案,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批。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活动统筹安排,无公函或电话记录的公务活动和来访人员原则上不予接待。

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单位应当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

第七条 公务接待不得在机场、车站组织师生迎送活动,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第八条 公务活动中,接待对象应按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可以安排工作餐,工作餐以自助餐为主,如不具备自助餐条件的,可安排桌餐。用餐地点原则上在校内宾馆或餐厅安排,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菜肴以家常菜为主,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接待用餐标准按南京市公务接待标准执行。

第九条 接待住宿应当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有关规定,原则上安排在校内宾馆,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第十条 公务活动期间,各类会议会场布置要简朴,不制作背景板、欢迎牌,不摆放花草、香烟、水果,不安排茶歇。

第十一条 公务接待的出行活动应当根据人员情况尽量集中乘车,合理安排车型,严格控制随行车辆。

第十二条 公务接待中可根据情况安排校内参观,参观点要与活动内容相关,并能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参观过程中不铺设迎宾地毯,严格控制陪同人数,校园内一般不设交通礼仪岗,严禁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

第十三条 学校将公务接待费纳入预算管理,实行总额控制,单独列示。不得另立名目在会议费或其他费用中支出,或者以任何名义向下属单位和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转嫁报销公务接待费用。

财务部门要加强公务接待经费的预算控制,强化对公务接待经费日常使用的审核。

第十四条 接待费报销凭证应当包括财务票据、派出单位公函或电话记录和接待清单。接待费资金支付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者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十五条 公务接待坚持谁接待、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公务接待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接待单位相关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未尽事宜,由学校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办理。

篇8

关键词:高校;三公经费;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贯彻落实,“三公经费”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自2011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强制要求下,国家党政机关的“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已逐渐步入了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然而,高校作为以财政拨款为主的事业单位,理应将“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包含在财务信息的公开内容中,以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严格监督,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今年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2015年部门决算报告,与前几年相比,虽在财务信息公开上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决算报告的构成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未对“三公经费”等明细情况进行列示。此外,我国对高校投入不断增加,力度不断加强,而高校近年来却腐败案件频发,其中不乏有公车私用、公款旅行等“三公经费”乱用的情况,故社会公众对高校“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越来越关注。综上,高校“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迫在眉睫。

二、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三公经费”的概念界定不明晰

高校虽属行政事业单位,但相比党政机关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经费来源特殊,党政机关的经费完全依赖于财政拨款,而高校除了国家财政拨款以外,存在大量的学费、科研经费等自筹经费,故照搬行政机关对“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将高校“三公经费”简单的定义为使用财政拨款发生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接待费,会使以自筹经费支出的三类费用无法涵盖,从而导致高校“三公经费”的数据统计偏离实际、不全面,甚至会引起部分高校为达到“三公经费”表面上的预期值,通过将学校实际发生的三类费用以自筹经费列支来进行自控。另一方面,职能特殊,高校为了更好的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常常鼓励教师学术调研探讨、出国培训深造等,因此而产生的三类费用与党政机关的这些有本质区别,不能简单的统归类为“三公经费”。

(二)高校尚未对“三公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各高校统一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核算一级科目,并未对“三公经费”设置单独的会计核算明细科目,也未对其单独设置项目,高校“三公经费”的数据统计需要人为的从不同核算科目以及具体的项目中统计和整理,数据繁琐且工作量大,往往会导致会计数据的失真失实。

(三)高校缺乏“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主动性

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起步较晚,各高校对财务信息公开相对保守和滞后。“三公经费”作为财务信息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在高校中本就属于教学科研辅助费用,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大环境下,公开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从学校层面而言,普遍认为会影响学校各类公务事项的开展。因此,高校对于“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存在抵触心理,更加缺乏积极主动性。

(四)主管部门监督和鞭策力度不够

近年来,高校“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工作停滞不前,除了高校本身对财务信息的公开不重视,更重要的是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的奖惩考评机制相对缺乏,虽然不断通过工作会议及讲话等形式要求各大高校做好“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但缺乏正式的制度约束,且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上级监管和奖惩机制。只有在政策强制性的引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断监督和鞭策下,高校“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校“三公经费”财务信息公开的措施

(一)明确高校“三公经费”的概念界定

为全面真实的反映高校“三公经费”的情况,国家应在传统“三公经费”定义的基础上,对高校“三公经费”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公务活动,对不同经济来源的资金不做区分,以支出用途界定。只有明确了高校“三公经费”的范围,各高校的信息公布才有意义,所公布的信息才具有可信度和可比度。

(二)加强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

高校“三公经费”信息公开的可靠性最终由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决定,各高校要在全面准确理解“三公经费”概念的基础上,对与“三公经费”相关、相似的支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从科学化的角度设置会计核算明细科目、优化分类项目,从而形成从“三公经费”原始数据到统计数据的无缝对接,做到每笔数据有据可查,进而为“三公经费”的公开提供更加详细、更加精确的原始资料。

(三)制定“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实施细则

各高校对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存在差异,为了保证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开展,国家有关部门需制定统一的“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实施细则:明确公开内容,设定基本格式,以确保公开信息的可比性;明确公开方式,对基本的公开渠道做出规定,有利于公众的查阅和监督;明确公开时间,要求各高校在规定时间内公布,以确保公开信息的及时性。实施细则的制定,可以大幅度提高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效率。

(四)建立奖惩机制,加大上级监管力度

在上级主管部门设立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监督各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工作,定期抽查各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开展,以确保“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顺利推行。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将高校“三公经费”等财务信息公开作为考核高校的标准之一,深化高校信息公开意识,使高校在“三公经费”公开上更具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切实做好、做细高校“三公经费”的信息公开,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高校的节俭意识,还能提高我国高校财务信息的透明度,重塑我国高校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促进“阳光高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秦顺红.“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的启示[J].会计之友,2013(11).

[2]肖矗.高校“三公”经费公开的症结及治理[J].会计之友,2013(7).

篇9

第一条为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工作,逐步改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依据《河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以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租赁住房的配租、使用及监督管理适用本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公共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投资建设、购买以及由开发企业招拍挂土地强制配建的,同时限定建筑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面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市创业的本科一批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以及单位聘用的特殊人才,在我市无房产的高素质人才,实行有限期承租和有偿居住的保障性住房。对于国家承认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端人才,在本市工作无住房的,由政府提供一套公租房(免租金,期限3年)。

第三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称住房保障部门)是全市公共租赁住房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工作。市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民政、规划、税务、物价、人力资源、公安、监察、审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公共租赁住房的相关工作。

各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应当做好本辖区范围内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调查摸底、统计、初审、公示等工作。

第二章准入管理

第四条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由户主或者委托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的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与共同申请的家庭成员间,应当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具有本市城镇非农户籍、达到规定年龄(28周岁以上)的单身居民,按家庭对待。

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由本人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然后由用人单位按规定的程序向所在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统一申请。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包括单身和家庭)只能承租一套公共租赁住房。

第五条本市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城镇非农常住户口,且在本市城镇实际居住;

(二)无住房或者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在人均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

(三)家庭人均收入符合本市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以下;

(四)未租住公有住房且未享受承租廉租住房和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住房保障。

第六条新就业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且未婚;

(二)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三)申请时在当地工作未满5年;

(四)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已在劳动管理部门备案;

(五)在本市无私有住房,未租住公有住房或者父母住房困难且未以家庭申请任何住房保障;

(六)个人收入符合本市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以下。

申请人结婚后,按家庭申请相应的住房保障。

第七条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在我市连续就业达到一年以上,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并已在劳动管理部门备案。在我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达到一年以上(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时限从申请之日起往前计算);

(三)在当地无任何形式的住宅建设用地或者无自有住房,未租住其他公有住房;

(四)个人或者家庭收入符合本市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以下。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一)申请之日前5年内在就业地有房产转让行为的;

(二)通过购买商品住房取得当地城镇户籍的;

(三)在本市已被安置的被征收居民;

(四)已自建、购买商业用房的;

第九条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附:个人申请书);

(二)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三)住房证明和房屋租赁证明;

(四)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和由现居住地社区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户口簿上所列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证明;

(五)婚姻证明;

第十条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根据各自的准入条件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表(附:个人申请书);

(二)申请人和共同承租家庭成员的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

(三)劳动管理部门已备案的劳动(聘用)合同以及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证明;

(四)婚姻状况证明;

(五)用人单位出具符合申请条件的证明;

(六)收入证明。

第十一条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城镇居民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由本人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然后由用人单位按规定的程序向所在镇政府、办事处、园区管委会统一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二)社区居委会或用人单位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就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收入和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初审意见。对经初审认为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社区居委会或用人单位将初审意见及申请材料一并报送所在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

(三)各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资料、收入、住房状况等进行复审,并提出复审意见。经复审认为符合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将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在申请人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日。公示期间,如有举报申请人申报情况不实的,由各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对所举报的情况进行查证;对公示无异议或经查证异议不成立的,将复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一并报送住房保障部门。

(四)经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在部门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期间为10日,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经住房保障部门审批,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住房保障部门将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材料退回各镇政府、办事处、各园区。

第三章分配管理

第十二条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由住房保障部门对符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条件的申请人,按配租方案提供住房保障或者实行轮候,轮候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应当与公租房管理部门签订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

第十三条符合承租条件的家庭成员中含有优抚对象、军队退役人员、65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员、患大病人员的,可优先轮候分配公共租赁住房。

第十四条申请家庭已配租到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人不接受分配的房源、不签订租赁合同、不按规定时间办理入住手续的,视为自愿放弃本次分配公共租赁住房的资格。

第四章使用和退出管理

第十五条公共租赁住房具体租金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住房保障部门确定。

第十六条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期限一般为2至5年。合同期满不再符合条件的,应当退出承租的住房;暂时不能退出的,给予3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租金标准不变。过渡期满后仍不退出的,承租人应当按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出租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承租人行为记入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5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合同期满后需继续承租的,应当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经审核仍符合条件的,续签租赁合同。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统一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由用人单位提供符合申请条件证明。承租人违反租赁合同有关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八条公共租赁住房只限承租人租住,承租人应当按合同约定合理使用住房,不得出借、转租或者闲置,不得擅自对住房进行二次装修、改变原有使用功能、内部结构及配套设施,不得用于从事经营活动或者违法活动,不得损毁、破坏房屋和配套设施。损毁、破坏房屋和配套设施的,应当负责维修或者照价赔偿。

第十九条承租人应当及时缴纳租金和房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承租人拖欠、拒不支付的,依合同约定处理。单位统一申请的可以通报其所在单位,由用人单位履行合同责任先行垫付,再由用人单位向承租人追缴。

第二十条公共租赁住房合同期满,承租人应当结清租金和房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清退私人物品,通知出租人查验房屋并办理退房手续。

承租人在租赁合同执行期间,可以提前退房。

第二十一条承租人的家庭收入、人口、财产、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动超过规定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住房保障部门。租住公共租赁住房的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发生变动时,申请单位应当及时书面告知住房保障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保障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审核,并根据保障对象告知的信息和审核的结果作出延续、调整或者终止住房保障的决定,并于下月起执行。

第二十二条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人可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合同,收回公共租赁住房:

(一)承租人购买、受赠、继承或者租赁其他住房的;

(二)获得其他形式城镇住房保障的;

(三)累计3个月以上未缴纳租金及相关费用的;

(四)无正当理由连续3个月以上未在所承租的公共租赁住房内居住的;

(五)不再符合承租公共租赁住房条件不告知的或者经催告拒绝退出的;

(六)采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公共租赁住房的;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情形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租赁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承租人具有前款第三项至第八项行为的,记入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政府网站进行公示。5年内不得申请公共租赁住房。

第二十三条公共租赁住房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的服务设施,提供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

公共租赁住房由其经营管理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服务企业负责维修、养护、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物业管理费由承租人承担。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监察等部门负责对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住房保障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以及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侵害公共租赁住房申请人、租赁双方当事人、担保人合法权益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监察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主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用人单位出具虚假证明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由住房保障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七条公共租赁住房经营管理单位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服务企业在租赁合同存续期间不按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收缴租金或者不按规定出租公共租赁住房的,住房保障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退回、补差租金或者收回住房。

第二十八条房地产中介机构不得接受承租人委托为其转让、出租或者转租公共租赁住房。违反此规定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九条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公共租赁住房档案和承租人档案。档案内容应当详细记载申请人档案资料及配租情况,承租人的申请、审核、轮候、使用以及违法违约情况等有关信息,将纳入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实施细则最终解释权归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篇10

内黄县教育局

关于印发教育系统《作风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校,局属各学校,机关各股(室),二级机构:

根据《内黄县委办公室、内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作风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内办〔2019〕5号)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经县教育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作风攻坚年活动,现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9年2月28日

内黄县教育系统作风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巩固深化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彻底根除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深层次作风问题,维护内黄教育良好形象,经教育局党组研究,决定将2019年作为内黄县教育系统作风攻坚年,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作风攻坚年活动。为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活动对象

全县教育系统在职干部职工。

三、主要任务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践行“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畅通、令行禁止。

主要内容:

1.对脱贫攻坚、环保攻坚、城乡建设等重点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政治站位不高,执行省、市、县政策不坚决;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研究指导不够,履职尽责不力;各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不够,推诿扯皮,工作标准低,消极怠工,弄虚作假等影响内黄教育形象问题。

2.项目建设中不考虑客观实际,项目建设实施效果不佳,拟建、在建项目长期进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

3.在调查研究中搞形式、走过场,隐瞒实情,应付检查,虚报浮夸,报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

4.服务群众中不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工作中故意刁难,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5.同一会议层层重复开,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决策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

6.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推一推动一动,不回应群众诉求,重信重访常年得不到有效治理,当甩手掌柜,不闻不问,上推下卸。

(二)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专项检查,对屡教不改的个人问题多发的单位,加重纪律处罚,越往后要求高、执纪越严,强化通报曝光,形成高压态势。

主要内容:

1.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重点查处各单位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办公用房内虚设办公桌问题。

2.违规操办婚丧喜庆问题。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备案,超规模、超标准或分批多地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

3.违规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收受或赠送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微信红包、电子商务或快递业务收送礼品。

4.其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

(三)开展规范公务接待专项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饮酒有关规定的行为。

主要内容:

1.在国家规定的工作日午间以及节假日值班、执勤期间饮酒,在休息期间酗酒,工作时间内“一身酒气”,贻误工作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

2.公款购买消费酒水、超标准公务接待、超范围陪餐等问题。

3.违规接受乡镇学校或下属学校单位公务接待等违反公务接待管理有关规定问题。

4.重点核查财务凭证账簿不完整、可疑的营利性接待场所发票等问题;坚决查处违规“处理”、变相报销接待费用、烟酒礼品等隐形问题。精准确定和追究直接责任、领导责任、监督责任。

(四)开展公务用车专项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公车私用、私车公养和既领车补又违规乘坐公车问题。

主要内容:

1. 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违规租用社会车辆,为因公使用私车的人员报销燃油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等问题。

2.借用、占用、换用下属单位、企业或管理服务对象车辆等违反公务用车管理有关规定问题。

3.参加车改人员在保障区域使用公务用车从事参加会议、领取文件、办理日常公务等一般性公务活动问题。

4.公务用车不按既定路线行驶,绕道接送有关人员或让非公务人员乘坐公务用车问题。

5.公务用车管理混乱,没有制定派车、加油、维修等制度规范或有制度不落实问题。

6.每季度对公务用车进行单车运行费用核算,对超出正常范围的运行费用进行深挖彻查。

四、有关要求

(一)明确职责,以夯实主体责任保障作风攻坚落实。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全县教育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负总责,亲自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实施方案,及时作出部署,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作风攻坚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分管负责人要加强领导和指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细化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建立情况报送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牵头抓好所负责的活动工作任务的落实。各单位要成立专门的活动办,做好情况收集、汇总报告、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