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回购细则范文

时间:2023-03-15 17:2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回购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市公司回购细则

篇1

【关键词】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公众要求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由于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等难免会引发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因此,公众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以健康、安全和环境为核心,以确保社会整体福利、有利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及和谐共处关系,自觉自愿履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在经济、法律、生态和伦理方面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为公正地评价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状况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本文在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构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内外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如今,企业家日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多种多样,如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尽管这些标准和评价体系内容各有所侧重,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在全球范围或在国家层面上,提供一个相对完备的、能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或报告体系。

(一)国外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社会道德责任标准(SA8000)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道德责任标准,是规范组织道德行为的一个新标准,已作为第三方认证的准则。自1997年问世以来,受到了公众极大的关注,在美欧工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SA8000认证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又一重要武器。SA8000认证是依据该标准的要求审查、评价组织是否与保护人类权益的基本标准相符,在全球所有的工商领域均可应用和实施SA8000。SA8000为公司提供了社会责任规范,在保障有关各方的权益和辅助管理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DJSI)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球基础上用来跟踪、衡量可持续发展领导者表现的标准。此指数中被提名的公司,必须在市场操作、公司监管、环保政策与管理、环境与社会报告、慈善事业及对股东的承诺等方面符合严格的标准。道琼斯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关注企业发展对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重影响,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加以衡量和表述。由于DJSI注重的是领先地位的公司,所以 DJSI 体系也格外注重评估对象在经营风险和危机管理政策方面的信息。

(二)国内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是由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制定的,参照了有关国际机构的报告模板以及3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报告。草案所界定的公司责任体系包括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公司社会责任首先对公司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公司员工、供应商、客户、社区等。环境责任则包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推进循环经济三个层面。

《HM3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是中国自行制定的、国内外首部最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HM3000通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视角,深入结合国家宏观政策与当前企业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地规范了促进企业自我生存、发展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与国外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不同,HM3000从六个纬度――客户、员工、股东、生态环境、商业秩序、社会事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地诠释。

以上这些社会责任评价标准或体系建立的初衷都是能够具有普遍适用性,希望能被广泛采纳,因此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完备性,这就导致对行业的特征不加区分,难以体现行业的责任特性。本研究与以上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同的是,在参考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评价框架的前提下,站在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上,结合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构建突出反映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行业特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产品生产及使用等可能给员工、顾客、社区、国家和环境带来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尽可能地使指标体系的内容能够反映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二、石化行业的特点及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分析

石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石化行业又是高风险行业,例如原油、天然气、汽油等,绝大多数属易燃、可燃物质,一旦泄漏,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燃烧、爆炸,从而导致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等。石化装置由于技术复杂、设备制造、安装成本高,装置资本密集,如果发生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特点可用以下二十字概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广、连续作业”。石化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安全工作对于石化行业的特殊重要性。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来说,没有安全生产,就不可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安全生产,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全生产,就不能充分保障员工的利益。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要做到安全生产,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经营方针、业绩考核体系中将社会责任纳入其中。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价值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具体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四方面。在经济责任方面,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充分保障股东利益,对股东负责;在法律责任方面,要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等;在生态责任方面,着重指出的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应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生产环境友好产品,重视治理环境,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在伦理责任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者的价值,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与员工生活环境,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感情投入,为员工创造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气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只有很好地履行这四方面的责任,才能充分保障股东、员工、社区、环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笔者依据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的经济、法律、生态和伦理四方面的社会责任,进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前述中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和范围要相一致。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取舍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

2. 行业针对性原则。由于该指标体系是针对石化行业的,因此,指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石化行业的行业特点。

3. 相对独立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相对独立,相互间的关联性弱,每个指标都应能够独立地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

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涉及许多定性的指标,为了具有可操作性,应该选取能够量化或者是能够予以定性分析的指标。

5. 重要性原则。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进行评估时,不可能对企业的任何一项与之有关的活动进行衡量、记录并予以分析,因此,必须将能够基本上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些关键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全方位地反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后所形成的结果。

(二)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指导,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和相关经济信息进行挖掘并结合信息嵌合技术,对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法律责任评价指标、生态责任评价指标和伦理责任评价指标。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法律责任评价指标有社保提取率等指标;生态责任评价指标有环境保护投入率等指标;伦理责任评价指标主要有慈善捐款和活动赞助比例等指标。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进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笔者遵照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最后确定了二十个指标构成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图1)

(三)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有关说明

1. 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经济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经济责任承担情况的指标。虽然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但经济责任则是企业的基本责任之一。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基础。

2. 法律责任评价指标。法律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指标。企业法律责任是指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福利、安全、教育等方面承担义务;企业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等。石化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在这方面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 生态责任评价指标。生态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履行情况的指标。由于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三废”的排放等难免会引发安全、健康和环境问题。因此,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充分利用能源,清洁生产,做到生产中“三废”达标排放下的减量排放。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的很重要的责任。

4. 伦理责任评价指标。伦理责任评价指标是反映企业在员工福利、慈善公益等方面履行情况的指标。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它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石化行业尤其如此。充分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发展与培训以及机会均等方面的权益是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应尽的责任。同样,慈善捐赠等公益行为也是企业不可推脱的责任。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经济责任行为、法律责任行为、生态责任行为和伦理责任行为都密切地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承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客观依据,规范了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实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衡量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 颜剩勇.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J]. 财经科学,2007,(4).

篇2

出售全部资产的法律定性

98年st公司交易机制确定后,中国证监会98年28号文允许st公司及纺织类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的试点,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第一次使市场投资者面临一个如何面对全新公司的问题,其操作亦涉及到大量公司法和证券法问题。

从公司法看,公司法没有规定一家公司出售其全部资产的行为定性问题,对于一个出卖了其全部资产、变换了控股股东、公司董事的公司是否为一家新公司,该公司与资产置换前公司的关系,公司法没有明确的规定,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到底是重新上市还是政策行为,其经济意义和法律性质如何确定,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都没有明确规定。

分析监管机构发出的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的有关规定,我们理解,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实际上提出了公司重新上市的概念,证券法仅在持续信息披露义务做出了部分相应规定,公司法没有关于公司重新上市的规定,但从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来看,该问题实际上涉及公司法和证券法两方面的行为。

从证券法看,资产置换涉及公司的重大变更,涉及公司重新上市的标准,涉及重新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如实陈述规则等。从公司法看,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上市标准部分和证券立法发生重合,如股票条例,但对如重新上市问题,公司法和证券法均没有明确规定,公司法和证券法在重新上市问题上的含糊性使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的上市概念定义出现了立法飞地,立法对资产置换直接涉及新资产的上市原则,该资产是否受公司上市资产需有连续三年业绩、连续的成长性、同一管理层要求等均没有具体规定。

无论从证券法还是公司法出发,在考虑资产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的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资产置换在本质上属于公司的交易,立法既要保证公司交易自由及交易安全,同时也要对作为公众公司的上市公司提出特别要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家公司多大程度上进行资产置换属于交易自由,多大程度属于变相上市,多长时间内的连续交易应当合计其资产交易总额,这些对核准上市的标准具有现实和立法意义,也是证券法和公司法需要协调的问题。

出售全部资产涉及其关键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资产置换处置了股东的全部资产,控股股东对其他中小股东是否在公司法层面具有法定诚信义务,该义务能否成为股东诉讼的诉因,反对出售全部资产的中小股东利益如何保护等,这些对我国现有的立法体系提出了迫切的改进要求,立法者的进一步举动倍受市场关注。

相互持股是否需做进一步的限制

资产重组的大量涌现对公司股权架构的设计提出了实际要求,投资银行专业人士在模糊狭窄的公司法空间进行了巧妙的勾勒。在各种资产重组中,股权的变换成为主要的公司结构调整工具,换股及相互持股的设计思路不断被设计提及,前者目前尚很少实践,但相互持股的架构已大量出现在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中。从法理上看,相互持股实际上导致的后果是公司注册资本的重叠,也就是公司对债权人的偿债能力弱化,能否相互持股、相互持股是否合法,以及相互持股涉及的投票表决权、关联关系,我国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

1998年山东新潮实业吸收合并山东新牟股份出现了我国第一个披露的上市公司与挂牌公司相互持股案例,经合并后,双方相互持股部分核销。

相互持股不仅仅是同一产权线上同等企业之间的互相持有对方股份,链条较为复杂的相互持股亦涉及产权上存有关联关系的控股、参股企业之间及其子企业或孙企业之间的互相持有股份。实践中,也存在上市公司持有子公司控股权或参股权,然后再以控股子公司上市的分拆上市认定问题。

公司、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在公司法颁布时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1994年,中国的企业结构也较为简单,但1998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大量涌现后,相互持股越来越多地被用为资产组合的手段,我们认为,全面禁止相互持股完全否定了公司的投资权力,从公司法看无法解释,但完全不对相互持股进行限制也不符合解决中国目前大量存在的虚假出资、资本不实等问题的需要,因为相互持股所复合的公司股权关系,以及其所导致的注册资产重叠、偿债能力弱化等后果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文化及经济改革背景下是具有一定危害可能的。现阶段,为了合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交易安全,立法应对公司、企业间相互持股的比例等给予必要的限制,对子公司拥有母公司股票时的投票表决权做出具体规定,这一点有利于划清公司资产数额,保护投资者权益,有利于市场对对象进行准确判断。

促进合并还是积极的债权人保护主义

1999年起,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非上市公司均通过了3个月的法定债权提示期,如已通过合并程度的清华同方、新潮实业等,对三个月的债权提示期的起算点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士并未形成一致意见,即三个月债权提示的起算点应是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还是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公司法本身并未明确这一技术细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亦未涉及这一领域,直至目前该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

上述债权提示性公告的另一个值得争论的地方是,公司合并是否一定需要债权提示性公告,其公告是否一定需要90天。

根据公司法第184条第三款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做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担保,不清偿债务或不提供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

公司法关于“不清偿债务或不提供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的规定实际上限定债权人对公司合并具有决定性作用,限定公司合并必须获得债权人的同意。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挂牌的非上市公司过程来看,无论是吸收方债权人的利益还是被吸收方债权人均有权要求公司立即清偿债务,如清华同方为吸收合并鲁颖电子在法律上就必须对其债务进行再次安排。前述债务安排的经济浪费是明显的,因为无论从何种角度,要求清华同方为合并事项向债权人提供提前兑现债权的安排是对公司整体发展的一次损害,因合并使公司债务关系的安排实际上损害了合并公司的利益,合并作为法定的偿债理由加大了合并方的合并风险,减少了其商业运作的空间。

从促进或鼓励合并的立法思想来看,积极的保护债权人主义对合并是一较大的法律障碍。从保护债权人的法律原理看,合并并没有导致公司资产减少,公司注册资本金、实际资产以及债务主体均没有减少或灭失的可能,债权人的利益不会因合并导致实质损害。

从反对的观点看,部分人认为合并导致的主体变更实际上忽略了债务关系形成时基于信任和商业判断原则选定合同伙伴的法律事实,即债权人对变更后的主体存在主张变更的权利。我们认为,即使债权人的信任合同关系应予以保护,但其对合并具有否定表决的作用亦扩大了其权利保护的法律空间,我们建议,公司法关于债权人意见作为公司合并的必经程序值得探讨,债权人同意作为公司合并的必要条件过于扩大债权保护的空间,建议公司法或证券法可以将合并主体对债务的安排作为合并的必要条件,但债权人的同意可以不作为必要条件。

该问题同样适用中国证监会目前正在草拟的《收购兼并细则》,从纯粹的股权收购来看,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或合并)如无法摆脱关于债权提示性公告的立法约束,实际操作中将很难在技术上解除法律障碍。因为,任何一家收购公司都难以在发出旨在目标公司退市的要约的同时要负担债权人否定意见将导致要约无效的法律后果。这一点,从根本上说,也是我国股票条例、证券法与公司法并不衔接的问题所在。

回购中应保护债权人利益

与上述关于合并中债权人保护相反的问题是公司股份回购,按照公司法,回购的主要发生情形是公司减资或公司合并,虽然从申能和云天化的信息披露看不出上述法定原因的披露,但两公司回购调整股本结构的提法实际上继续了我国对公司按照公司法规范的调整思路。

从债权保护角度,回购减少了公司的法定资本,在法律原理上造成了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弱化,所以在法律上要求公司回购应当获得债权人的同意,债权人的同意应作为回购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与前述关于公司合并债权保护的观点恰恰相反。

实质控制转移与董事、管理层诚信勤勉尽责义务

大部分资产重组均涉及到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涉及到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与各当事方的责任。

从公司控制权的转移看,公司控制权转移是一个证券立法上的概念,其证券法上的要求是指公司及实质控制人在上述控制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负有报告和披露的义务,在超过公司股份总额30%比例时,收购人负有发起全面要约的义务。

公司控制权转移一是涉及到权益持有、间接控股、实际控制、一致行动等我国立法目前尚没有引入的境外证券法概念。虽然这些概念具有可拿来性,但是,由于我国在产权体制及身份确认上存在重大的欠缺,能否引入上述概念,并进一步将上述行为合法化存在较大分歧。二是涉及到公司管理权的移交,董事在收购期间的诚信义务以及公司接管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

虽然公司控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立法规定,但公司控制的实践已大量存在,且其危害性也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我国证券市场大量存在各种形式复杂的间接持股、权益持有以及董事违反诚信义务拒绝交出管理权或者擅自阻挠收购等现象,由于没有法定的披露义务,上述幕后者往往不在市场监管者的监管范围,其信息是非公开的,中小投资者因此也无法了解公司幕后的隐蔽行动。

公司控制权转移是证券监管中实质控制转移实质要求的体现,目前这一要求并没有形成规则,公司重组中董事的权利及义务以及公司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所有这一切尚未形成必要的法律。琼民源事件加强了市场对董事义务的关注,中国证监会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但是,这一关系公司董事义务的实质问题在公司法层面尚未给予规定。

公司分立-股份公司如何划分

公司法对股份公司的分立并没有单设专章,1998年前分立的市场需求并不多,1998年b股上市公司实际失去配股资格后,上市公司开始了有限的探讨,其形式主要为:

一是简单地将资产一分为二,类别不同的股东各持一份资产。该方案理论上可行,但事实上无法满足。因为理论上股份公司的股东按份持有公司资产,股东对公司任何一份资产均享有比例所有权,所以简单划分资产和股份实际导致无法操作,容易引起股东诉讼。

分立的第二种方式可以归结为资产回购股份,即将部分资产以分立的形式剥离,然后以该部分资产注册成立公司,我们理解,这种形式实际上类似于资产回购股份,其能否可行,需要与中国证监会关于回购的政策相符合。

第三种分立方式是,新设一家为合并目的公司作为被分出方,该实体继而向拟分立公司的全体股东按其拟剥离资产的数额发行股票,该种方式需要公司法在分立及公司设立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规定。

跨地区收购-有限责任公司与对外投资净资产数额比例限制

98年公司收购合并开始超越了行政区划,1998年以来各种买壳行为为公司异地收购开创了先例,这里,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起到了关键作用。

跨地区收购在经济上有利于打破地域割裂,实现规模经济,其好处无可非议,但是,跨地区收购与公司法尚未完全协调,主要是:

篇3

中图分类号:DF41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64-02

1 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意义

股票期权本质上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买卖双方按约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股票的权利,当股票期权合约到期时,合约双方当事人就必须以事先约定的价格执行合约。所谓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则是将股票期权这一金融衍生工具引用到企业管理中用来激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而形成的一种激励制度,它是指企业经营者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如5~10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这种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没有义务,即企业经营者具有买或不买的自由,当合约到期日的股票价格(执行价)低于行权价,经营者就可以不行权;当执行价高于行权价时,企业经营者就可以行使其权利,买入公司股票即行权,获取执行价与行权价之间的差价所带来的利益,以此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

(1)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薪酬分配形式的不足。传统的薪酬分配形式如承包、租赁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和调动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制为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原有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形式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其弊端是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和消费行为的铺张浪费。股票期权则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上述弊端,因为购买股票期权就是购买企业的未来,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收入,促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

(2)将管理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投资者注重的是企业的长期利益,管理者受雇于所有者或投资者,他更关心的是在职期间的短期经营业绩。因此,如何将两者的利益挂钩,使管理者关注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这是企业制度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实施股票期权,将管理者相当多的薪酬以期权的形式体现,就能实现上述的结合,就能促使其注重企业长期价值的创造。

(3)对公司业绩有巨大推动作用。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期权实行的情况分析表明,所有公司业绩都能大幅提高,资本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2%上升到6%,每股收益三年平均增长率由9%上升至14%,人均创造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由6%上升到10%。

(4)有利于更好地吸引核心雇员,并发挥其创造力。核心员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地讲,期权计划仅限于那些对公司未来成功功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成员。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核心成员。授予核心员工以期权,能够提供较好的内部竞争氛围,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同时,由于期权强调未来,公司能够留住绩效高、能力强的核心员工,是争夺和保留优秀人才并预防竞争对手挖走核心员工的有效手段。

(5)有利于解决企业由于体制原因而存在的固有矛盾。首先可以解决企业投资主体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企业经营者与作为股东的企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当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发生矛盾时,经营者很可能放弃股东利益而牟取私利。实施期权激励,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纽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使经营者和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促使经营者更重视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其次,股票期权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企业经营者激励严重不足的难题。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相中国企业家协会去年的调查表明:82.6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我国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是“激励不足”。

当前,企业中引入股票期权激励的条件正日益形成。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收入与业绩挂钩和继续探索经营者持股的分配方式,这为期权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2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主要障碍

2.1 资本市场不健全,监督不力

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推广应用程度及效果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完善及有效性紧密相关。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股价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业绩,特别是对幕后交易等非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尚不健全,引入股票期权制度、甚至允许回购股票,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搞违规的“内部交易”、勾结“庄家”操纵股价,再利用股票期权从中获利,造成激励作用的失效。

2.2 没有有效的经理人才市场

经理市场主要指利用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的作用对经理阶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的一种市场机制。经理市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检验经理人员决策正确性和分配经理人员报酬等方面。可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经理人的选拔中市场的作用较小,同时对经理人的考核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还未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经理人员通过股票期权获得的巨额收入与公司业绩不挂钩。这必将影响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

2.3 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法律障碍

实施股票期权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证,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类似于美国国内税务法则的国家法律涉及到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也缺乏类似于美国证券交易法中股票期权行为与交易的法律条款。《公司法》、《证券法》都无公司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规定,还有些条款使股票期权方案根本无法实行,特别是股票期权的来源难以解决。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一般有两个,一是发行新股的留置股份,另一个是回购股份,这是既不摊薄股本又简易可行的方法。但我国《 公司法》规定,公司只有在减资和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的情况下才能回购股份,这使得公司只能用增资摊薄股本的办法实行股票期权计划。此外,税法的有关规定也不明确,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缺乏等。

2.4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公司治理机制的初步建立、公司控制权的正确配置为前提的。作为一种长效性激励制度的股票期权也必须在完善的公司治理下才能发挥重要作用。美国也正是在推行“大棒”(监督机制)和“萝卜”(激励机制)兼施并用政策的这样较为健全的公司治理下,股票期权制度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国,公司治理问题仍很突出,不利于股票期权制度的推行。(1)国有股东代表“缺位”,行政干预严重;(2)“一股独大”,大股东控制了董事会,董事会不能真正代表广大表股东利益;(3)董事会缺乏健全的内设机构,如由独立董事会主导的薪酬委员会,董事会议事和操作程序也不规范;(4)企业受“内部人控制”,企业管理层有可能过度地自我定薪、自我激励,通过股票期权获取巨额收益,侵犯股东的利益,甚至造成公司和国有有资产的流失。

3 我国推行股票期权制度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

(1)进一步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资本市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度造成的。例如在股票上市和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同时透明度不够,随意性较强。鉴于证券市场的功能和效率是依靠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来保证的,为了真正使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就必须保证不同的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同等待遇,市场真实信息能够顺畅流动,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制裁。为此,需要政府从自身入手,调整和修正管理市场方面的一些不当做法,集中力量强化对市场秩序的监管。(2)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改制,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避免中国股市陷入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此,一方面要保证今后的新上市企业都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实现彻底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面对市场,在市场的压力下实现优胜劣汰。

3.2 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公司区别于传统公司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与控制(经营)之间发生了分离。要想使现代公司经营得好,必须使经营者有职有权,与此同时,又必须将经营者的职权置于所有者利益的约束之下,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弊病。对于这一矛盾,只有靠建立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解决。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通过减持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全流通、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引进QFⅡ等措施,优化和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正逐步形成。在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同时,应针对性的选择那些历史遗留问题少、公司治理基础较好,能够明确所有者、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各自的职责,已形成协调有效的制衡关系的公司,如一些民营企业,先行试点,在对股权激励范围、期权数量、行权价格、股票来源等因素取得较为可靠的数据资料后再加以推广。

3.3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规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类似于美国国内税务法的国家法律涉及到股票期权制度的基本构架与实施细则,也缺乏类似于美国证券交易法中关于股票期权行权与交易的法律条款,而且实践中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推出的股票期权计划获得官方认可。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参照国外立法与实践制定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并制定全国性的股票期权制度管理法规。据悉,《上市公司股票期权管理办法》正在加紧制订当中,这对规范的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广泛实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现行法律条件下上市公司缺乏实施股票期权制度所需的股票来源问题,有关政策法规应当放宽限制。①允许上市公司回购部分法人股、国家股或转配股作为预留股份以满足行权需要,上市公司以回购方式取得预留股份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对二级市场影响较小。②增强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放宽对股票流通的限制,股票期权制度激励功能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权股票的流通性。要使上市公司通过国家股转让或国家股红股赠与、配股权转让等手段获得可流通的股票,允许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股在公司股权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刘昕.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景晓达.引入股票期权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J].经济问题,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