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法实施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法实施细则

篇1

第二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和制定**市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有关制度,全面领导全市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工作,审定中央、省属驻黄及市直单位的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结果,指导和督促县(市)区开展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工作。县(市)区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委员会负责所辖区的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工作。

第三条**市会计信用等级评审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对市直及中央、省属驻黄单位的会计信用等级检查考核评定工作,定期向市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委员会报告评审工作情况,及时就会计信用等级评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县(市)区会计信用等级评审委员会负责对辖区单位的会计信用等级检查考核评定工作。

第四条《办法》中第七条所称“主管财政机关应将评定结果报市财政局会计机构备案”,是指各级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委员会对所辖单位的会计信用等级评定结束后,及时将评定情况书面上报市财政局会计管理机构备案。

第五条《办法》第九条(一)所称“单位负责人重视、支持会计工作的情况”包括:

1、组织领导本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严格遵守《会计法》的各项规定,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2、对认真执行《会计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3、积极组织本单位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保证办理会计事务的规则、程序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违法、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4、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5、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打击报复。

6、依法任用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不随意或无正当理由频繁更换会计机构负责人,并依法保障本单位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办法》第九条(二)所称“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配备和依法履行职责情况”,包括:

1、单位是否设置了会计机构;

2、没有设立会计机构的,在有关机构中是否设置了专职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3、不具备设置条件的,是否按规定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帐业务的中介机构记帐;

4、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是否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

5、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和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

6、会计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等情况。

第七条《办法》第九条(三)所称“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情况”包括:

1、会计人员岗位职责;

2、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3、财务处理程序制度;

4、资金管理制度;

5、财产清查制度;

6、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7、财务会计分析制度;

8、内部牵制制度;

9、内部稽核制度;

10、会计档案制度;

11、其他制度。

第八条《办法》第九条(四)所称“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情况”包括:

1、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薄;

2、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3、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九条《办法》第九条(五)所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情况”是指按照《**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管理实施办法》中规定的考核标准对单位的考核情况。

第十条《办法》第九条(六)所称“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依法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包括:

1、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是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

2、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否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第十一条《办法》第九条(七)所称“单位执行财税法规、财经纪律等情况”是指在财政监督检查、税务监督检查、工商监督检查、审计及其他经济类专项检查中有无违法违规、违纪情况。

第十二条《办法》第九条(八)“其他相关情况”包括: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有无与会计职务相关的违法违纪情况。

第十三条会计信用等级分为A、B、C三个级别,A级为会计工作优良单位,B级为合格单位,C级为不合格单位。

第十四条《办法》第十一条(一)“单位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单位会计责任的造成单位会计秩序混乱”包括:

1、单位没有依法建账;

2、违反规定,私设帐外账;

3、财务报告有弄虚作假情况。

第十五条单位财务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用条件是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第十六条《办法》第十一条(五)所称“未认真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是指没有执行或没有完全执行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第十七条《办法》第十二条(三)所称“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是指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是虚假的、不完整的。

第十八条《办法》第十二条(四)所称“未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造成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实的”是指未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核算,造成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会计资料不真实。

第十九条《办法》第十二条(六)所称“一年内在有关财税法规、财经纪律专项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是指在专项检查中,发现有下列违法违纪行为:

1、发现单位负责人、财务会计人员构成有与会计职务相联的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严重违反《会计法》及有关财经纪律被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给予了行政处罚的。

第二十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工作程序:

1、单位按照要求,在每年第一季度向主管财政机关进行会计信用等级申报。

2、主管财政机关根据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有关规定,上半年对所辖单位进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考核。

3、各级评审机构按照评定办法,对单位会计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报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委员会审定。

4、各级会计信用等级委员会将评定结果报市财政局会计管理机关,由市财政局会计管理机关统一将A类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5日内如无会计违法违纪举报,或有举报但经核实,无违法违纪行为的,主管财政机关可向申报单位颁发会计信用等级证书。

5、对A类、B类、C类单位将进入会计信用等级管理档案。

第二十一条主管财政机关对各单位的会计信用等级考核评审结束后,要认真做好申报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把考核评审的各项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评审档案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二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实行激励机制,对A类单位除《办法》中规定的以外还包括:

1、财政将优先安排技改贴息项目的申报;

2、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优先编制;

3、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由各单位给予单位负责人、分管财务负责人及财会人员一定的物资奖励。

第二十三条《办法》第十八条(五)“单位会计负责人当年不得晋升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是指单位会计负责人当年不得晋升高级会计师职称。

第二十四条主管财政机关每年应对已评审单位的会计信用情况进行年检,及时调整相应等级。

年检内容包括:

1、执行会计法律法规情况;

2、内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

4、会计管理机构要求年检的其他内容。

年检按照《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的程序进行,并通知有关单位,及时将调整结果报市财政局会计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五条单位如果对主管财政部门评定的会计信用等级不服,可在接到评定通知之日起60日内,向主管财政机关的上一级财政机关申请复议。

篇2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注册会计师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注册会计师的困境。

1.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界定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过程中,因违约、过失或欺诈未能履行合同条款,致使有利益关系合同当事人遭受到损失,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在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追责一般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即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相关审计等业务过程中,如果因注册会计师的主观故意而造成合同当事人的损失,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造成此损失,注册会计师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则不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上追究注册会计师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三种责任可以同时追究,也可以单独追究。目前我国对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颁布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产生的原因

2.1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2.1.1欠缺相对完善、健全的法律环境。在西方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重要的依据是审计准则。反观我国对此方面的规定,《独立审计准则》中尚未对此作出规定,在实践中该原则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法律上没有对此进行规定。此外其他的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承担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完善、不同的法律规定之间相互矛盾,使实际的司法判决不一。

2.1.2市场运行机制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畸形,“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同时相关行政机关监管缺失,注册会计师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生存发展,为了得到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注册会计师往往忽视审计质量,对一些重要的需要披露的审计不报告,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对审计材料进行造假,出具虚假报告。

2.2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2.2.1职业道德低下。注册会计师因其职业特殊性,其在职业过程中最重要规范是独立、客观、公正,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体现,可有的注册会计师从事该行业仅仅是为了追求高收入、思想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这也是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因素。

2.2.2专业能力欠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的体系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目前正处于同国际接轨的关键阶段,新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业务区域不断拓展,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这一行业的相关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我国许多注册会计师对该方面不够重视,导致知识陈旧,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3.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防范措施

3.1协调和完善当前实行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3.1.1协调和完善当下实施的法律、法规政策,将各个法律条文统一起来,查缺补漏,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承担有法可依。在相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权益的保护方面应更加明细,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责任的承担程度及责任的对象均应有更加明确的规定,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正常业务的进行,同时可以解决在出现责任后如何承担,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3.1.2明确《独立审计准则》在实际审判业务中的独立地位。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在今后,可借鉴国外审计准则,重视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两个法律相辅相成,在判定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将这两个法律作为共同判定的依据,确立其司法实践的主体地位。

3.1.3充分发挥国家相关行政机关的监管职能,建立科学的审计模式,加强对上市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管理,对违规作假的上市公司及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一经发现,给予严厉的惩罚。

3.2不断提升注册会计师整体自身素质

3.2.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定期对已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学习,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参与相关的工作。

3.2.2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谋生的基本技能,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取得新突破。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帮助注册会计师熟悉、适应新规则、新章程,不断提高其专业职业技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专业服务。

3.2.3充分发挥协会行业监管作用。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最主要的监管部门,其应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充分维护注册会计师自身权益。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可以组建相关的监管部,并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同时完善与司法部门的相关衔接渠道,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以提高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管理水平。

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不仅与其本身的兴衰及存亡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及协调相关。因此,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从外部建立完善的法律环境,制定明确、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衔接与配合,注重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培养,才能使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董晓.浅谈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1)

[2]李玉军.浅谈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中国市场,2011(26)

作者简介:

篇3

 

关健词:注开会计师法律责任 规进措施 《独立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被称为经济警察,但近年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且愈演愈烈,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它不仅直接关系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1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贵任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者出于故意而不做充分披露,出具了不实报告导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遭受损失,依法由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所承担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资任的成因

2.1社会和法律环境方面的原因

    现代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了解正在不断增加,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不少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发生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失败时,都将注册会计师推上法庭,充当他们的被告,而不管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期望差”正在日益扩大。现在的报表使用者总希望注册师能够做到:在技术上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在品质上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审查中能查出所有无意和故意的重要错弊;在报告时能防止所有容易产生误导的会计报表的公布,能及时向他们通知企业可能难以持续经营的情况等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技术方法至今未有实质性的进步,注册会计师达到会计报表使用者期望的能力越来越低,使报表使用者的不满越来越多,审计诉讼也就随之增加了。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国家,纷纷修改法律或形成新的判例,将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范围扩大到被审计单位及“已知受益人”之外。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成为“深口袋”责任,增加了审计诉讼的机会。西方国家的法庭近年来明显保护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这既助长了会计报表使用者控告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也怂恿了一些律师为了获得诉讼费而提供法律服务,从而又增加了审计诉讼。西方法庭的这种倾向也影响到了我国。近年来,我国一些法庭己将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七、第八,甚至第十几被告推上了法庭。世界各国证券监管部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意识正在增强,社会各界也日益赞同。受害方应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出诉讼,要求赔偿,而不间被告错在哪里。这也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近年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日益复杂和不确定,计算机的运用日益广泛,这些使得会计和审计业务日益复杂。同时,近年来制定的会计准则给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而注册会计师评价这种选择是否恰当,又缺乏明确的标准。这些又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一种易出错、易受诉讼的高风险职业。

2.2被审计单位的原因

    一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被审计单位存在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是形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则注册会计师就没有对其进行审计的必要,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就无从谈起。二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发生债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发生经营失败会使其债权人和投资者蒙受损失。他们为了使损失得到补偿,往往会指责注册会计师有过失或欺诈行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有过失甚至欺诈行为,被揭发后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审计历史表明,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集中发生在宣告破产的被审计单位。因此,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是导致审计诉讼、发生审计失败的主要导火线。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还可能加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审计总存在一定水平的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发生经营失败,则这些审计风险就有可能显化为审计失败,使注册会计师承担一般情况下不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可能发生经营失败的被审计单位,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也较高,注册会计师发生过失的可能性也较高,因而发生审计失败,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也较高。

2.3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本原因是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违约、过失和欺诈行为。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未能达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如未能按时提交审计报告,违反了与被审计单位订立的保密协议等,审计人员应负违约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或合理的职业谨慎的情形。过失按其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普通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即没有保持作为一名合格审计人员应有的谨慎,如未能查出隐蔽较好的错漏等。重大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完全没有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即没有保持作为一个普通正常人所应有的谨慎与认真,如未发现审查样本中明显涂改的错漏等。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生的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行为。

3如何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贵任

3.1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业务,出具报告,对于避免法律诉讼或在已提起的法律诉讼中保护注册会计师是非常重要的。

3.2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f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各项管理的核心。因此,会计师事务应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3.3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注册会计师如欲避免法律诉讼,必须慎重地被审计单位。一是要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也必然会蒙骗注册会计师,使注册会计师受到陷害。二是要特别注意陷人法律和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周转不灵或面临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总想为他们的损失寻找“替罪羊”。因此,对那些已经陷人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

篇4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质量控制;执业责任保险

由于审计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使得会计业务更加复杂,审计风险进一步增加。同时,监管部门保护投资者的意识日益增强,监管措施日益完善,处罚注册会计师的力度日益加大,这都使得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成因

(一)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的外部原因

1、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差距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债权人开始更多地使用经过审计的由于审计中的固有限制影响注册会计师发现重大错报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100%的绝对保证,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社会公众可能认为注册会计师应绝对保证发现并报告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由此导致社会公众和注册会计师之间产生期望差距。

2、“深口袋”效应的转嫁影响

当投资者由于被投资公司破产或陷入财务困境而遭受损失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谁应该对损失负责,而是谁有能力赔偿他们的损失。在连带责任规则之下,财力雄厚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会成为的对象,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因为他们赔得起。因此,注册会计师作为“保证人”被看成是一个拥有经济实力的团体,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在遭遇困境时,往往将注册会计师作为索取赔偿的对象,当作承担责任的“深口袋”。

3、消费者利益保护主义的兴起

随着美国20世纪30年代早期《证券法》的通过和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和债权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经过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种现象既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期望,也大大增强了依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因为遭受损失从而向注册会计师获取补偿的欲望。这可以看做是对消费者权益和商业利益之间出现利益失衡进行的一种补偿,也表明消费者利益逐渐得到了认识和重视。

(二)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的内部原因

1、注册会计师在商业领域的参与日益拓展

注册会计师在商业领域的参与度日益增强,其主要表现为:注册会计师或其近亲属可能在审计客户中拥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或者与审计客户或其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由于商务关系或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密切的商业关系;注册会计师可能与审计客户长期存在业务关系;注册会计师可能向审计客户提供非编制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信息技术系统、诉讼支持、招聘服务等非鉴证业务。这些商业领域的活动有可能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存在过失或者欺诈行为

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按照过失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两类。普通过失指缺少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则指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重大过失是指缺少起码的职业谨慎,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则指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欺诈,又称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行为。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涉及知情不报甚至与客户管理层合谋的行为,出具严重失实的意见出自故意,而非疏忽。与欺诈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推定欺诈”,又称为“涉嫌欺诈”,是指虽无故意欺诈或坑害他人的动机,但存在极端或异常的过失。在美国,许多法院曾经将注册会计师的重大过失解释为推定欺诈,特别有些法院放宽了“欺诈”的范围,使得推定欺诈与欺诈在法律上成为等效的概念。这样一来,注册会计师如果具有重大过失,其法律责任就会进一步加大。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类型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通常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三种责任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一)行政责任

《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和《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违法法律规定应该承担的行政责任均进行了规范。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执业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对事务所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行部分或全部业务,暂停执行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吊销有关执业许可证;撤销事务所。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是指赔偿受害人损失。根据《民法通则》、《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注册会计师违法相关法律规定,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除非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特别是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将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符合法律精神并且切合实际的规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触犯刑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其种类包括罚金、有期徒刑预计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等等。对此,《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违法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责任的对策

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责任的根本要求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项目经理和普通注册会计师必须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执业质量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命线,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维护公众利益的专业基础和诚信义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5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本所质量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包括针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相关职业道德的要求、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人力资源、业务执行和监控等多方要素二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应当将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形成书面文件,并传达到全体人员。

(二)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实现不存在因为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等目的。在接受客户关系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客户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以及客户是否涉足非法活动(如洗钱)或存在可疑的财务报告问题等。在选择被审计单位时,要远离不诚信的客户,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社会公众的需要。

(三)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

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开始于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过程,且受其经营战略、控制活动和经营过程的影响。当决策开始执行后,交易活动随之发生,通过会计确认和计量并在会计记录中得以反映,最后在财务报表中汇总体现。注册会计师只有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包括其经营性质、经营目标和舞弊因素、经营战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和生产过程,以及用于应对风险的内部控制,才能够知道会计信息系统实际应该记录什么类型的信息,才能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四)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其赔偿能力。1994 年的《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八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2007 年3 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对风险基金的提取、使用等具体问题做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1999 年 12 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条款》报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备案后,开始开展执业责任保险业务。2000 年 7 月,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签订《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承保协议》,之后深圳注协管辖之下的9家具有证券期货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才应其要求购买该保险。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一些中小型财险公司陆续推出该险种,国外保险公司也有涉足。建立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是个“多赢”的选择,是处理审计风险的可行途径。但是,目前注册会计师主动购买执业责任保险意愿不强,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推动,以加强注册会计师赔偿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篇5

【关键词】法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行为引起的外部性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圳证交所2006年9月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倡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定期评估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自愿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但目前我国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重视程度不够,据《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显示,百强上市公司中只有10%的公司正式发表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高达63%的百强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等公益事业贡献甚微,这显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理念,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现代会计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履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是企业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和行动。社会责任会计兴起于二次大战后的西方,被称为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发展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的披露模式,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法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主要特点

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一般有NGO/NPO(非营利组织)主导型的美国模式、非政府机构主导型的英德模式和政府主导型的法国模式三种。美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国家,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要披露方式,现在尚未出现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社会责任信息内容以环境会计信息为主,强制效力也还不够,缺乏制度保障;英德等国家政府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起引导作用,制度与法律建设较为迟缓,以财务报表为主要披露模式;法国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被公认为对社会责任会计最重视和取得成绩最大的工业国家,其以社会责任报表为主要披露方式,通过政府颁布社会责任报表体系形成企业信息披露框架。

(一)政府主导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法国是一个在政治上具有高度集权传统的国家,法国的法律属罗马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系。国家在会计规范中起主导作用。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别树一帜地由政府制定、颁布全国统一的《会计总方案》(PCG)的国家,会计总方案作为会计规范的核心,强调统一性或一致性,体现了大陆法系法典的全面和统一。法国的《公司法》、《税法》和《商法》对会计的相关问题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公司法》对公开集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作出了要求,而《商法》则对簿记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法国在继承会计传统的同时,注重会计创新,积极推广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趋势之一,虽然其他许多国家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种种探索,但目前尚未确立社会责任的计量和报告体系。而法国对社会责任的披露经过立法产生,成为统一的法律规范,其影响是比较深远的。早在1975年,法国政府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1977年以正式法令和政令的形式要求企业实施社会会计,确定“社会资产负债表”的法律地位。随后,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成为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要求符合标准的企业、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Social Balance Sheet)。

法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政府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相关法令和政令予以保证,强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

法国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实践方面处在领先地位,超前于美国或欧盟的其他成员国,拥有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框架,成为推动社会责任会计普及的主要国家,也为其他国家发展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益经验。

法国的社会资产负债表具体包括七大方面,主要有雇员人数、工资和有关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在具体披露时,这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分解成多个详尽的具体指标,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的福利主义倾向。同时,法国政府还要求企业注意改善生态环境,如:治理废水、废渣、废气,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及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服务和捐赠等(详见图1)。

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设想

会计的发展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是紧密联系的,法国的会计环境与中国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法国被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最快、披露水平最高的国家,因此,法国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总体设想

我国当前的企业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允许政府干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因此具备借鉴法国模式的条件。通过对法国披露模式的总结可以发现,推动披露框架实施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欠佳,因此,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必须利用政府强制力进行推广。我国可以借鉴法国经验,通过立法,或制定披露准则,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分层次地由上市公司开始强制披露,随后向其他企业推广。

我国可在借鉴法国社会责任披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并制定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来指导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具体披露内容包括社会责任报表和社会责任报告两大方面的内容,社会责任报表包括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和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而社会责任报告则包括社会责任定性信息和其它社会责任指标信息等(详见图2)。

(二)多层次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

我国企业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模式时,应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并在充分吸收国外已有的披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披露创新。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不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有限,而且对已承担的有限的社会责任,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将其信息对外公布会导致提供社会责任的成本过高。而大公司和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仅能满足社会各方对信息的需求与使用,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了企业形象的树立。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11月公布的“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的分别是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原因就是它们没有及时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此项排行榜中进步最大的是大众公司,由2005年的56位上升到2006年的19位,而进步的一大原因是该公司第一次公布了一份综合CSR报告;而美国居家零售商HOMEDEPOT的评估分数比2005年翻了一倍,直接原因之一则也是因为该公司了一份非营利部分的报告;我国百强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企业未能披露2007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因此,我国可对所有企业按照规模划分为上市公司、大企业、中企业和小企业等四个层次,然后根据其所属的层次从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审计要求、信息公开程度等3个方面具体规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详见表1)。其基本规律是:企业规模越大、社会影响越广泛,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越高,会计信息披露越充分。

1.关于社会责任报表。多层次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自然使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在披露的同时具备保密性,同时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应符合“适度性”的要求。“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中,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应提供整套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及适当的报表附注;中小型企业则只需提供简化编制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小企业甚至可以不披露信息。

2.关于审计的要求。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第三方监督形成的高昂费用。所以,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审计或审计豁免;对大型企业确实需要审计的,由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即可;对上市公司则需进行重点审计。

3.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公开及公开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社会影响,企业规模越大、社会责任越大,则信息披露越充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股东较少,债权人也相对集中,所以,一般只需向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以及贷款银行、债权人、投资人公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不强制要求对社会公众公开。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且社会影响不可忽视时,如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则强制要求其对外公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 常勋.国际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 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架构[ J ].当代财经,2005,(6).

[3]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DB/OL]省略/main/disclosure/bsgg/200609259299.shtml,2006-9-25.

[4] 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5] 常志坚.法国会计模式的启示[ J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研究,2006,(4).

篇6

一、注鼍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曩因

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业界自身因素。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企业尚未完全达到规范化运作.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健全。另外.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时间不长.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也有待加强.这也是造成目前诉讼增加的原因之一。

(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外部环境因素

以上市公司为例.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通过改制、改组形成的.某些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目前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表面看.形成了“三会四权”的均衡机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别行使最终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但从实践上看.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董事会、监事会由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再者.就注册会计师与社会公众和法律界的关系来说.也存在一些对注册会计师执业不利的因素。其一是社会公众的期望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受到损失的社会公众往往将注册会计师作为被告推上法庭.使注册会计师陷入不必要的法律诉讼之中。其二是会计界和法律界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我们知道.审计人员只能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与公允。而不能保证会计报告的绝对正确。但对于这一点.法律界与职业界却难以达成一致。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便依据民法和刑法的基本原理。按过错责任归责。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产生的行业内部因素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时间不长。各事务所虽然与原挂靠单位脱钩.但有些事务所还没有完全从旧体制下转变过来.与原挂靠单位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造成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对审计风险的考虑不够.为事务所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另外.目前某些事务所的从业人员素质也达不到要求。事务所里的一些年龄较大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多由。授予”而来.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平时审计业务繁忙。业务学习及培训不上.对许多新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执业时难免受到一定影响。而很多年轻人.甚至在校读书期间就获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到事务所以后没有实际缺少应有的培训和锻炼.只按事务所已设计的审计程序和模式。照猫画虎”。注册会计师观念上的误区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因素。首先.注册会计师坚持的合法性概念与司法界和社会公众不同.注册会计师强调的是过程.即是否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审计程序,而司法界和社会公众强调的是结果。即审计人员是否有过错.若注册会计师无视这种“期望差距”.一旦被诉很难抗辩;其次.简单地认为独立审计准则并非为发现舞弊所设计,于是只关注错报和漏报事项。

二,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具体对策

正如以上所述,由于主客观因素,注册会计师作为一名“警察”,不可避免地会被引入是非旋涡.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为避免法律诉讼应掌握的具体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

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对于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报事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注册会计师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业务、出具报告.对于避免法律诉讼或在提起的诉讼中保护注册会计师.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师iil~-所质量控制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不同于一般的公司、企业,质量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不严,很有可能因某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原因导致整个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灭顶之灾。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选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业务.迫使注册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

(三)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

<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六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即业务约定书)。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确定注册会计师和委托人责任的一个重要文件。会计师事务所不论承办何种业务.都要按照业务约定书准则的要求与委托人签订约定书.这样才能在发生法律诉讼时将一切口舌争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审懊选择被审计单位

中外注册会计师法律案例告诉我们.注册会计师如欲避免法律诉讼.必须慎重地选择被审计单位。一是要选择正直的被审计单位.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也必,然会蒙骗注册会计师.使注册会计师落入它们设定的圈套;二是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尤为注意。周转不灵或面Ilfti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总想为他们的损失寻找替罪羊。

(五)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旌.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六)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

篇7

论文摘要:在导致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本身造成的。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主要表现为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以及经营失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主要表现为违约、过失和欺诈。而目前由于我国会计目标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等原因,使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2o世纪60年代起,美国等注册会计师审计比较发达的国家,出现了许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审计报告使用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当时就引起了会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这种法律诉讼案有增无减,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赔偿金额越来越高,迫使注册会计师更为关切其法律责任,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我国,近几年来,由于审计和其他鉴证业务而引起的法律诉讼越来越普遍,从旧三大案(“原野公司案”、“长城机电公司案”和“中国水利国际集团公司案”)到新三大案(“琼民源寨’、“红光实业案”和“东方锅炉案”),以至最近轰动全国的“银广夏”案件,注册会计师都涉案其中,遭受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为了合理应对法律诉讼,提高审计风险意识,必须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其成因。

一、形成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根本原因

发生法律诉讼案,注册会计师要么被委托人控告,要么被相关的第三者控告,但导致其法律责任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被审计单位(上市公司等)的责任,有的是注册会计师自己的责任,有的很可能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也有的可能是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错误理解而造成的,还有的与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法律环境相关,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是由被审计单位和注册会计师自己造成的。

(一)因被审计单位导致法律责任的原因

1.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被审计单位对其所报送的会计报表负有披露其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的会计责任。当被审计单位出于某种目的或无意识的错误使其会计报表出现虚假信息或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未能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这些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而给第三者或其他有关各方造成经济损失,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控诉,而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所谓错误(er s)E,是指客户财务报表无意错报或遗漏,可能涉及以下行为:编制会计报表所用的数据收集或处理出错;由于疏忽或误解事实,造成会计估计不正确;有关金额、分类、表达方式或披露的会计原则应用错误。

所谓舞弊(ineodarities)E1J,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故意错报或遗漏。主要包括:篡改、伪造或变造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记录和会计凭证;有意用错误会计原则来处理金额、分类、表达方式或披露等。

所谓违法行为(indiaacts)uJ,是指贿赂、不合法政治捐助和违反特定法律及政府规定的行为。

对于上述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被审计单位应该负直接的会计责任。而注册会计师只能负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应该可以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和违法行为查出来。但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进行详尽审查,只能采用抽样审计的方式,这样就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披露会计报表中的所有错误和遗漏。当然,这并不是说注册会计师不必对会计报表中未查出的所有事项负任何责任,其关键在于看未能查出错误的漏报的原因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自身。

2.经营失败。也称作营业失误。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当投资者或债权人将其资本投入或者借给企业后,就面临着某种程度的经营风险。而当一个企业由于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面临破产或破产倒闭,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损失,这就是经营失败J。这时相关各方蒙受损失的责任应当归于经营环境或管理当局来承担,与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审计并无联系。而审计失败则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本身原因导致的审计报告使使用人蒙受损失。这时各方蒙受的损失则应视情节轻重由注册会计师来承担。

但是由于有些报表使用人分不清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的区别,再加上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各方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总是想找到一个替罪羊为其承担责任,这样也会引起法律诉讼,使注册会计师背负法律责任。

(--)因注册会计师自身导致法律责任的原因

由于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一些原因,比如专业能力、素质水平不够高,在执业过程中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或者由于违约、过失和欺诈等原因,致使客户或第三者遭受经济损失,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违约。违约是指合同的一方或几方未能达到合同条款的要求L3J。当由于违约给他人造成损失时,注册会计师应承担违约责任。例如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商定的期限内,未能提交纳税申报表或违反了与客户订立的有关协议等。

2。过失。过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缺少人们应具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达到的谨慎为标准的。按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普通过失是指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如注册会计师未按特定审计的项目取得必要和充分的审计证据,这就是一种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是指连最基本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对业务或相关事务漠不关心,满不在乎。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指根本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或没有按照准则的专业标准执行审计。

3.欺诈(也称作注册会计师舞弊)。欺诈是一种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J。具有不良动机是欺诈的重要特征,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以谋取自己的私利,明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报,却加以虚假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现阶段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发生变化的特殊原因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机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使得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发生了变化。

(一)会计目标的多元化,提高了审计风险

当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一方面,会计目标由过去单一的经管责任向多元化发展,既为经营管理责任服务,又为经营决策服务。此时,会计处理不得不在这两种要求之间予以平衡,从而增加了对会计信息解释的可争议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经管责任的关系人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托人和委托人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也成为具有双向约束力的约定权责关系。这种平等权利,既给了受托方自主处理会计信息的机遇,也增强了委托方要求获得合理保证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这就给会计信息的理解冲突埋下了伏笔。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处理的复杂化以及不同阶层理解冲突的增加,必然导致审计风险。而解决这些审计风险的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就是依靠法律手段来调节双方的理解冲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增加了审计法律责任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及影响范围是相当有限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存在使得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双方的关系是否建立与解除,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会计信息的反映内容。因此,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一项小小的错误会计信息,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资金几万、几十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日益突出,一旦产生不应出现的经济后果性,或者鉴定会计信息与使用会计信息的双方对这种经济后果性产生不同看法时,必将带来法律上的冲突。因此,会计信息经济后果性的增大,也会引起相关的审计法律问题。

(三)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各主体的法律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已成为词节个人与社会、秩序与自由、权威与服从三大矛盾的准则。法律地位的平等表明了受托方与委托方具有相同的经济权利。当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发生冲突时,双方不再依据行政权力与级别,而更多的是依据原先制定的“游戏规则”——法律条文来处理有关的争议。由于权利的保障及法制的完善,使得各方都有了依法自卫的勇气与能力。因此,运用法律手段来词节会计信息处理与理解的冲突,必将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

(四)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条文的矛盾性,导致了法律责任的复杂化

篇8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 法律责任; 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9-0024-03

*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630029);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2012LY176);镇江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YJ2012008);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计划项目“公共受托责任下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动因与实现机制研究”。

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虚假信息披露案时常发生,不管是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还是中国这样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的国家,都发生了众多发人深省的事件,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动摇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诚信基础,会计师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不断遭受到社会各界的责难。究其原因,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对舞弊或造假行为惩治措施不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界定相对滞后,导致违规造假成本过低,使得财务报告舞弊现象频出,对广大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阻碍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法律责任概述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

信息披露制度是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保障投资者权益,依照法律规定向证券监管部门报告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并向社会公开,为市场投资者的相关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制度。它同时涵盖了股票发行前的信息公开和公司上市后的持续性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公开制度、定期财务报告制度和临时报告制度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发达程度和成熟阶段,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交互作用且互动共生等特征在证券法律制度上的反映。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责任主体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是指对相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客观性应承担民事责任和其他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首先,上市公司法人是重要的责任主体。上市公司对投资者负有诚信告知的义务,且公司的财务报告应对投资者起到有效决策的参考作用。承认公司要对会计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仅仅是问题的起点,因为公司本身是不能作为的,所以追究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关键是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个人责任。

其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也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其存在的价值所在,对全体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有诚信以及公平告知等义务。他们既具有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相应权利,又具有独立聘用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或咨询、对重要关联交易或事项进行审核把关等权利。

最后,上市公司管理层是法律责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是会计信息披露流程的起点,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所有者,因此需要对会计信息的客观完整性负责。管理层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董事会制定的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其中财务经理对财务报告中的虚假陈述负有直接的责任,但其对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应当低于管理层,只承担次要法律责任。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及现有法律监管体制

(一)国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过程

世界各国无不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作为证券行业法律规章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根植于美英两国。英国1720年“诈欺防止法案”的出台源于“南海泡沫事件”的发生,而迫使美国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相继颁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则是美国华尔街1929年发生的大量非法投机与操控事件等。美国政府在《证券法》中首次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会计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这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从美英两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均强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应以提高信息透明度为发展方向,重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在充分参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演进包括了信息披露内容的完善和方式方法的改进等多方面。因此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法律责任问题时,应借鉴和参考国外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制度的变迁历程,从而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奠定基石。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构成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应主要包括证券立法、会计规章和监管规范等方面,但在不同的监管体制下制度框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我国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规章是在借鉴西方各国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法律监管体制。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证券法》就是主要借鉴美国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市场实际情况综合制定出来的,它们将证券发行与二手交易市场的各种相关法律规范集中体现在相关立法中。我国同时还参照英国的成功经验,于1993年12月颁布了《公司法》,其中有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所作的一些规范。总之,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如下的制度框架体系:首先是包括《证券法》和《公司法》等在内的位于较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在基本立法的基础上,又分别制定了《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监管。其次,由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较高层次的法律规范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也是制度框架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规章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等。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责任弱化的状况分析

(一)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弱化的现状与成因

会计信息是证券交易市场中投资者用来评价被投资企业收益和风险,从而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源泉,而盈利信息一般都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心所在,是资本市场各类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呈现泛滥之势,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这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动机包括:为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在公司上市后为了避免因违背证监会有关规定而被摘牌退市,亏损的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行为;上市公司为了纳税筹划目的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针对以上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动机,我国就这些虚假陈述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是行政责任。行政处罚是我国目前追究会计信息虚假披露行为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但处罚力度有限,大多数处罚仅仅是根据虚报会计信息的轻重作出不同程度的罚款而已。

二是刑事责任。虽然司法机关在新刑法的约束下加大了追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虚假行为刑事责任的力度,出现了有关责任人因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被判刑的案例,但总体上还是缺乏处罚力度。

三是民事责任。目前我国司法机关一般以证券法律规范中民事责任的认定过于粗疏和不清晰以及执行难度大为由,对于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造成的相关民事诉讼还处于不予受理的地步。

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规定明显呈弱化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作为事实上的最大股东并没有将保护投资者利益真正放在首要位置。我国上市公司质量普遍相对较差,很多情况下必须通过一定程度的包装才能上市,如果不进行一些措施来掩盖事实,许多公司很难做到上市,监管部门也很清楚这一点。其次,我国立法没有及时跟上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缺乏对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不当行为更加具有可实施性的规定。正因为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则,单凭法律条文,法院很难据此作出相应的判断。最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更为重视行政或刑事责任,而对民事责任缺乏关注。因此造成立法者和司法人员很少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形成了对民事责任认识的偏见。

(二)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弱化产生的后果

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弱化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第一,如果资本市场中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现象大量存在,会导致资本市场中的主要交易方即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将不利于资本市场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第二,如果资本市场的各类主体违法违规产生的成本过低,理性的相关主体一般都会选择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从而可以获得额外收益。成本效益的权衡可能也是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所在。第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弱化可能造成包括法律在内的国家制度信誉的不断丧失。就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来说,如果这样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或者惩罚力度不够,那么相关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将会一文不值,市场主体及参与者如果因此缺乏遵守相关制度的基本动力,那么制度的信誉保证将丧失殆尽。

四、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法律责任的治理措施

针对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界定的不足,拟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治理:

(一)明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发点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上市公司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标准,是利益相关者进行行为选择的依据,也是执法机关进行有效监管的准绳,因此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出发点。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对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不佳的改进措施将不值得采纳,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评论也都缺少有力的依据。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决策需要密切相关,应当有助于利益相关者高效评价上市公司过去、现在和准确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必然受到会计目标的影响,上市公司必须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的数量与变化情况,从而保证会计信息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兼具的质量特征。

(二)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由于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远远低于其可能带来的收益,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及失真现象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利益基础。只有通过清晰界定上市公司及其所属利益相关者对各种违规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通过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强,使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远大于实际收益,才能真正动摇其利益基础,减少直至杜绝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行为。因此我国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需积极出台有关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违法方面的民事责任追究制度,营造鼓励并支持违规行为受害方提起民事诉讼的氛围,从而改变目前仅以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主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我国现有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主要特征,违规违法行为造成的利益受损方多为中小投资者,因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他们的举证往往很难实现,因而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息违规违法行为者的嚣张气焰。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确有必要对《民法》、《证券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范进行适当修订,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减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举证难度。对法律规范进行修改的关键包括:首先要明确包括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产生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时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次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在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中起关键主导作用的参与主体进行严格处罚。

(三)提高信息使用者素质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也存在着相应的供求关系。资本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会计信息使用者还不够成熟,同时缺乏相对成熟且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等中介服务组织或个人。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较为敏感且非常关注,信息造假者就很可能无立足之地。股东或投资者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应当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积极履行好份内的职责。从整体上来看,首先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因为他们对会计信息的解读、运用及反馈的能力更强,理应作为未来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代表和主体;其次需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升个人投资者的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且能理性投资。如何综合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中的法律责任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还必须关注其他一些方面:营造较好的资本市场运行的舆论监督氛围;财会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董事会及其成员应履行诚信义务;中介机构需具备良好的执业水准并履行道德规范等。

综上所述,追究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者的法律责任是预防和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现象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为了惩处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行为,大力保护证券市场的良好运作氛围以及投资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使发生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时参与主体得到应有的赔偿,必须强化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法律责任。会计与法律,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持续成长的两大重要制度。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研究,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会计问题,只有健全我国这两大制度规范,才能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君兰,谢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测度与评价[J].证券市场导报,2013(3):25-30.

[2] 何华.法律、投资者保护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西南金融,2007(10):45-46.

[3] 蒋麟凤.企业价值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0(2):79-82.

[4] 雷光勇,刘慧龙.上市公司会计行为异化:三维治理与监管改革[J].会计研究,2006(7):9-14.

[5] 李明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 梁保国.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15):107-110.

篇9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式;AHP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22

[中图分类号] F230;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38- 03

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按规范化的实施步骤进行。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从实物形态上看,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人员、数据、规程,在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按步骤做好这5方面的工作。其中会计软件的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一环,会计软件及其开发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通常,企业需要结合其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方式,但很多企业决定软件的开发方式时往往取决于信息化人员个人的经验判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中软件开发模式的选择正确与否是决定其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对各种软件开发方式进行量化,并同时结合定性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在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选择上进行研究。

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一种可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决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不确定的和多标准的特征来解决决策问题。用AHP法进行决策分析,一般可以分为4个步骤。

1.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对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将目标准则体系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用不同形式的框图表明层次结构因素间的从属关系,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因素,每一层次的因素不宜过多。

1.2 构建判断矩阵

按照层次结构模型,从上到下逐层构造判断矩阵。每一层的因素都以上一层各因素为准则,按“1~9标度方法”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1.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方法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既得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层次单排序要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不合格的要修正判断矩阵,直到符合一致性标准。

1.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的。在实际计算中,一般按表格形式计算较为简单。设相邻两层次中,层次A包含有m个因素A1,A2,…,Am,层次因素总排序权重分别为w1,w2,…,wm,层次B中包含n个因素B1,B2,…,Bn,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因素Aj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为(p1j,p2j,…,pnj)T,则层次B的总排序权重值wBj=wjp1j。

同样,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也是从上到小逐层进行,设层次关于总目标的一致性比率为CR(A),层次B关于层次A的因素Aj的单排序检验一致性指标为CIj,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层次B总排序检验的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层次B关于总目标一致性比率指标分别为:

CI=wjCIj

RI=wjRIj

CR(B)=CR(A)+

当CR(B)

2 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方式

目前会计软件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企业自行开发、委托开发或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及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等途径。

(1)自行开发:自行开发又称作最终用户开发,适合于有较强的信息技术队伍的企业。自行开发可以从企业最需要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入手,同时可以针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及管理功能进行软件设计,有效避免通用软件中复杂的设置与配置功能,最为贴近企业实际且简单易用。

(2)业务外包:业务外包也叫委托开发,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不依靠其内部资源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而是聘请专门从事开发服务的外部组织进行开发工作,由外部开发商来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甚至是日常管理方式。

(3)联合开发:联合开发适合于企业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人员,但可能对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不太了解,或者是整体优化能力较弱,希望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后期的系统维护工作的企业。相对于业务外包比较节约资金,也可以培养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

(4)购买商品化软件:目前,软件的开发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一批专门从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已经开发出了一批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专项业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财务管理系统、供销存会计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购买商品化软件在购置和维护方面的费用相对较低,企业资金投入的压力小。软件公司开发的商品,对企业管理的基础水平及人员素质等要求较低,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来讲最为适用。但其不能全部满足使用单位的各种核算与管理要求。

3 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式层次结构模型

3.1 企业基本分类

企业是开发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主体,企业的类型、企业的业务特点不同,在判断开发模式的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对比重要程度时会有不同的赋值。因此我们在对判断矩阵的元素赋值之前,应先对企业进行分类,以便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按企业的经营性质,可将企业分为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企业经济业务是否具有特殊性,可将企业分为核算有特殊要求和核算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企业两类。综合企业分类见表1。

4 层次单排序判断矩阵及其一致性检验

4.1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对于所建立的层次结构,可以构造一系列的判断矩阵。首先可以构造目标层目标下属有联系各元素的判断矩阵,然后依次由上而下地建立上层某元素与下一层有关元素之间的判断矩阵。对图1中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采用1~9标度的专家赋值法进行两两对比,分别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以核算特殊的非上市股份公司为例,软件开发方式选择中各影响因素的评分如表2所示。

判断的非一致性仅有0.05,小于0.1。因此,上述结果具有一致性,据此计算的核算特殊的非上市股份公司的值是可以接受的。

运用Expert Choice软件,对于各准则,分别构造各方案的判断矩阵,求出优先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3可以看出,在只考虑开发成本的因素下购买商品化软件是最佳选择(0.464);按系统的适用性指标来看,显然自行开发是最佳的选择(0.364);按系统的可扩充性同样可以得到购买商品化软件最佳(0.571);如果只考虑系统的开发周期,则选择购买商品化软件为最佳方案(0.508)。

5 层次总排序

至此,可以得到每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综合优先级,如图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开发的综合优先级最高为0.291,因此,核算有特殊要求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应选择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模式为自主开发。

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建立其他类型企业的开发模式选择,结论如表3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1]陶长琪. 决策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贵军,曾德明.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R&D项目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9).

[3]黄微平.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6).

[4]李清. 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发展历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

篇10

作为会计两大基本职能之一的会计监督,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会计监督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会计工作整体水平,构建规范化会计制度以及促进市场经济秩序平稳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使会计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变化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现状的研究,分析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若干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规范化;现状;对策

一、从外部社会环境分析当前我国会计监督工作现状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不断增加,依据逐渐多元化。

根据《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即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各种基本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同时也要对企业高层决策管理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会计监督依据日益多元化,这要求相关会计人员依照不同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尤其是事前参与和决策中的监督,事中核算和控制中的监督,使整个监督体系形成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监督模式。

(二)会计监督的复杂性日趋提升。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使企业的会计内容和相关会计政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会计监督的复杂性日趋提升。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时既要遵循国家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又要在监督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维护企业利益,这无疑增加了会计监督的难度。此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各种经济因素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情况变化也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具有时效性,会计监督也要及时果断、准确无误、实施有效、合理合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维护企业利益。

二、当前会计监督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法制环境有待优化,相关会计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机制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形势下新《会计法》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规定,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威慑力和约束力。此外,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在整个会计法制环境中还存在一些法规没有明确的执法机构,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使法规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使得会计监督不能形成一条完整、有效、系统化、科学化的监督链,各环节都存在一定的缺口,导致会计法制环境缺乏威慑力和约束力,会计监督收效甚微。

(二)企业内部管控体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规范化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体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重组,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也在发生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而部分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会计监督和控制制度,使得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同时,会计监督的过程存在大量不规范性,会计不透明现象日渐严重。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监督的意识,从而导致会计人员无法真正实现独立性。这样的管理体制也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在坚持原则方面的意志,进而导致会计监督无法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得到科学有效实施。

(三)会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会计监督工作的需要。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差异较大,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越来越难适应高效高速高质量的会计监督工作的需要。因其职业技能素质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均处在较低水平,缺乏自控能力和风险意识,使其在监督过程中采用的监督理念与模式都过于陈旧,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甚至对一些违法乱纪行为视而不见、放任置之,进而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措施及对策

(一)完善国家相关会计法律,加强外部监督控制

加强我国会计法制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是会计监督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新《会计法》的出台显然未涉及到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法律规范,出台颁布相应的配套法规,以提高现行会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做到违法可究,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控制,进而使会计监督工作顺利落实,在制度引导、法制强制的双重作用下使会计监督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控制体制

企业应当进行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优化内部职能结构,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会计监督体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建立监督反馈体系,使会计监督真正有效地落实下去并予以实施,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刻掌握企业经济动态。监督过程要体现配合性和规范性,要联合企业中的其他监督部门来共同参与监督,形成全面规范合理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企业对于监督结果真实性的管理,可使不同的监督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会计监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深化会计职业道德作用

会计监督人员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会计人员只有本着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原则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才能推动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的需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会计监督队伍建设,针对性地培养会计监督人员,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监督工作。

四、结语

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社会市场竞争的洪流中,企业必须重视会计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协调政府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外部控制,实现“自控”与“外控”的有效统一,维护各方利益,维持企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狄彬.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

[2]王晓燕.会计监督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