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绘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8 08:1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测绘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5岁(1986年1月1日)
居住地:南京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9个月]
公 司:XX建筑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土建、测量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测绘工程
学 校:南京工业大学
自我评价
熟悉行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对预算控制、设备采购、设备校验等都有丰富的经验,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员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艰苦耐劳、爱岗敬业,有恒心有毅力。成功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我相信我可以。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 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土建、测量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建筑有限公司 [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工程部 土建、测量工程师
1、负责接收、校核测绘单位提供控制点,编制测量施工控制网并绘制相关图纸;
2、参与项目部临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3、负责审查各种测量数据及测量报告;
4、负责对竣工的建筑物进行测量,与规划报批资料对比,并整理出最终竣工成果;
5、协助地方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监督。
---------------------------------------------------------------------
2008/7--2010 /7: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年]
所属行业:建筑/建材/工程
工程测量部 测绘//测量
1、负责房屋鉴定检测,基坑监测,沉降观测,工程竣工图测绘,建筑物桩位检测等;
2、负责测绘计算软件的开发、GPS控制网设计及实施;
3、负责每月工程量的计算与上报;
4、负责工程中各个工序的施工放样控制;
5、组织协调涉及外部单位的测量事务。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南京工业大学 测绘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2
关键词:专业英语 测绘工程 课程改革
21世纪,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基本素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英语正逐渐成为其工作语言,许多仪器都只配备英文说明书,一些常用专业软件如Arc/Info、ENVI等虽然有中文版,但却不是最新版本。可以说,没有过硬的专业英语能力,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就无法创造更多的效益。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测绘的国际交流必将频繁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测绘类专业大都设置了测绘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我们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依然感到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时都非常的吃力,成为自身能力提升的一个瓶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这门课程无论是从课程定位还是从教学方面以及实用性来看,都有许多值得研究商榷的地方。因此,在各种新技术新学科新仪器纷纷登台、我国各行业都积极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大背景下,应当对测绘专业英语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1 现阶段测绘类本科专业英语课程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测绘专业是应用型本科,所以以往对于测绘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很低,通常情况下属于“鸡肋”课程。而学生也比较重视与自己就业和深造有关的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对该课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是专业英语的现状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其所造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课程设置
测绘专业英语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了问题。一般学校大都将该课程放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进行,这样安排是因为考虑到专业基础课已经学完,学生同步学习专业课(如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GPS、GIS等等),可以起到中英对比学习、加深印象的效果。但是由于测绘专业英语的先天性重视度不够的原因,设想的这种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测绘专业英语是一门“没有太大用途”的课程,课上就不会用心听讲,那么根据“内因决定论”的说法,自然就无法出现课程设计者的预期目标。
这就造成测绘专业英语形同虚设,学生毕业论文惨不忍睹的现象,使得无论直接就业的学生,还是继续深造的学生,在阅读外文资料和撰写英语论文的时候忙于补习或者忙于求助,造成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1.2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过程呆板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以往的测绘专业英语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采用教师阅读和翻译原文的方式。教材所有,即是教师所教:专业词汇介绍、课文翻译、重点词句讲解等等。而学生们也从自身想法出发,默认了这种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得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1.3 教材选用
教材内容陈旧,学术词汇过时,知识面狭窄。
教材因篇幅和出版延迟所限,学生所见基本都是陈旧测绘知识内容,与同时进行的专业课学习内容脱节,更不能跟踪世界前沿领域的动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数字化测图已经在社会上普及了,而有些教材甚至使用了二三十年,还在教授经纬仪平板测量、圆水准器整平原理等知识。这显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
一些教材中使用的测绘术语已经过时,比如“surveying engineering”已经改为了“geomatics”或“geomatic engineering”。另外还有许多新的术语产生,比如“Grid GIS”、“SAR”、“image fusion”等等,测绘专业本科学生需要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教材的陈旧,大多数学生无法知道这些术语的含义。
现在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面狭窄的情况,有些仅仅局限在测量学以及工程测量方面,没有扩大到整个测绘类学科,没有从“大测绘”的角度来映射。这对学生开阔专业视野不利。
1.4 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问题也是制约测绘专业英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教授测绘专业英语的教师,除有条件的学校聘请外籍专业教师任教,绝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往往比较强,但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培训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不了解,而且教师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1.5 考核方式与实践环节
多数学校的测绘专业英语课程的性质是考查课,其考核方式也是以单一性的随堂测试或作业性质的翻译为主。学生疲于应付,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同时也是对于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测绘专业英语一向没有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就断送了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学生不能了解一门课程的用处,也就不会去在心理上重视。
不重视实践,并非学生的过错,而是我们的专业建设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测绘专业已非过去的专业,而是变成了多方向多学科的交叉性多用途的综合性一级学科。而无论从教研型还是从实用型的专业角度来看,都需要与国际接轨,都需要用到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
2 解决方法暨课程改革构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后作了如下的改革构想,以期能解决以上问题。
2.1 课程设置改革
以往课程设置出于某些考虑,将测绘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移至大四第一学期开设,这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
一般测绘专业的学生将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与论文撰写,由于距专业英语开课至少有一年的时间间隔,学生在毕业设计与论文撰写过程中对于外文资料的获取与论文英文部分的撰写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指导教师在审核毕业生论文过程中也时常发现其英文部分错误百出,惨不忍睹。如果将专业英语放至大四学年学习的话,缩短了间隔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对于研究生复试阶段的面试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点,专业英语的课时太少,以我校为例,测绘专业英语的课时只有45个,远远不能满足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如果条件允许,应适当增加课时量。
2.2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环节改革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应处于引导的位置。可以适当增设特约教师,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适当讲授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外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与知识面。适当引入多媒体演示,比如在讲授“Applications of GIS”这篇课文时,就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以英文版的Arc/Info软件为参考,来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适当布置作业,比如英文科技期刊的阅读摘要与读书报告、原文片段的翻译等等。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及时反馈教学质量信息以进行改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客聘一些外籍专业人士以做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
2.3 选用教材
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权威高校与机构编撰的最新教科书,尽可能缩小知识的延迟。以我校为例:选用的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内容比较贴合测绘技术发展趋势,而且基本上是选用原版,保证了语言的纯正性。还可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原版外文资料,可以在课上讲解,也可留作课下作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大大增加,还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专业课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师资进行专门的教材编写。
2.4 提高教师水平
专业英语一般都是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的英语水平决定着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为了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平时应多进行原版外文资料的阅读以及英文论文的撰写。还要注意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单词发音要准确。如果有条件,可以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出国短期或中期的学术交流与深造。
2.5 考核方式与实践环节改革
笔者认为专业英语近期内还是应当保持考查课的性质不变,但考核方式可以适当变化。专业英语应注重实用,所以随堂测验意义不大,可以改为大作业的方式,即,教师选择合适的外文文章(最好是论文)若干,让学生课下完成翻译,根据译文质量高低给予成绩。文章可以节选,但要保证数量,以免出现抄袭现象。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英文。
专业英语同其他英语课程一样,注重实践。所以笔者认为专业英语应增设实践环节,可以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比如:举办英语论文翻译与写作大赛,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
结束语
测绘专业英语同样是一门讲究实用的课程,没有需求,就会没有实用;没有实用,师生主动性就无法调动,课程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本文围绕实用性这点对如何提高测绘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看法,随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也是以怎样能够让实用性展现出来而进行的,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自学能力做好铺垫。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中观点及主张难免有短浅与粗陋之处,恳请广大师生与业界人士指正,不胜感激。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国际间的频繁交流,相信专业英语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尹晖.测绘工程专业英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曲建光.测绘专业英语[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3]杨凤云,徐茂林,王淑文.测绘专业英语翻译[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25,(2):158-160.
篇3
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测绘类专业统一设置为测绘工程一个本科专业,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1,2]。而且当时全国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有测绘类专业,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许多工程单位的业务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被开拓。与此同时,国内外测绘市场对我国测绘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也迅速应运而生,截至到2014年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就已达100所左右[3]。由以上论述可知,测绘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几个测绘类本科专业融合而成,它涵盖的内容广泛;而且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那么,对于众多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尤其是新开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1]。为此,该文结合目前大多新办测绘工程专业高校的普遍情况谈谈几点看法。
1 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理论教学方面
1.1.1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优化
由于原国家教委将原来的四个测绘类专业融合为一个测绘工程专业,注定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涵盖课程范围比较广泛的专业,而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四年学制并没有改变,这确实给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出了一个难题,尽管很多高校都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原则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作者近年来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发现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设置不够,例如:有些高校只注重了专业课的设置,对一些与测绘工程专业比较相关的计算机或数学课程安排的过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毕业以后只懂得测绘专业方面的应用,对于毕业生以后更深远的发展起不到较好的效果;(2)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宽泛,尽管很多高校设置了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但对专业任选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可供任意选修的专业课程不够宽泛,不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3)基础课与专业课安排顺序不合理,例如:有些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安排测量平差课程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一点没有数学基础,自然,对于测量平差的授课效果可想而知了;(4)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特色,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就缺乏核心竞争力,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如果仅仅是会操作仪器,那么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就没有多大的区别。
1.1.2 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许多工程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测绘仪器不断的更新换代,测量方法也不断的在创新和完善,而许多高校在课堂上所讲述的理论课程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新方法的测量原理涉及的并不多。比如:很多高校目前所讲述的《测量学》教学内容还是“老三仪”(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加上地形图,最后加一点不同专业的应用,对许多新仪器和新方法介绍的较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另外,有很多专业课都有重叠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往往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重叠内容被多位老师都讲了一遍,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又没有学到什么新的内容;另一种是重叠内容所有老师都没有讲或者都是简单粗讲,尽管有多个老师都讲了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没有学好。因此,如何调整和安排不同课程间的重复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教学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在提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理论授课,也提出了一些诸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4],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执行的不是很好。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手机,他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手机上。尽管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好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执行,必然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有效的执行这些“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仍然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1.1.3 师资力量不强
造成很多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强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全国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一级博士点的高校不是很多,而且社会对具有高端测绘背景人才的需求比较强烈,每年毕业的高端测绘人才供不应求;(2)许多高校一方面引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才具有应聘资格;另一方面,引进人才的待遇在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许多高端测绘人才进入高校的积极性;(3)许多高校科研实验平台薄弱也是造成其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4)尽管许多高校招到了一批博士研究生,但是由于各自的研究方向不同,在科研上仍然是各自忙于自己的科研领域,在教学认知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总是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导致在教学方面没有形成很好的教学团队。
1.2 实践教学方面
1.2.1 实验仪器陈旧、短缺
与其他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许多新开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存在测绘仪器陈旧、短缺现象。例如:河南某高校,每年招生三个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约90人,开设测量学课程的非测绘工程专业的班级有50多个,而全校仅有全站仪30台,GPS6台,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也分别只有10台左右,其它几乎全部为光学仪器,这必然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1.2.2 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方法缺乏创新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它是对所学理论课程的加强和巩固,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也缺乏创新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内实践教学场地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2)实习经费短缺,之前在实习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带队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外面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实际施工场地参观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测绘,然而当经费不足时,老师也只能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课程实习了,相应的学生接触到复杂地形和实际施工场地的机会也就减少了许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了折扣。
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实践教学一般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规定的实验程序,在既定的时间内和已配置好的仪器设备上,由教师讲解师范后,按照老师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指导书上所列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操作、完成实验步骤,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创新;(2)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缺乏相应的奖罚机制或监督机制,结果导致分配给5~6人一组的实习任务,实际只有1/4的组成员去完成任务,其它组成员“坐享其成”实习成果,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
2 关于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2.1 理论教学方面
2.1.1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对现行的、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从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结构等方面得到落实和体现。由于测绘工程专业涵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再加上学时有限,在培养学生能力宽口径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课程体系里应安排一些原各测绘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厚基础方面,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外,课程体系里应安排一些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或数学课程(如:高级程序语言、数据结构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强能力方面,可以考虑与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相结合来进行调整本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学校行业背景相结合有利于办出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两者均能增强学生毕业以后的社会竞争力。关于高素质方面,笔者理解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应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和安排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选修课程,或者利用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课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另外,在设置课程体系结构时应注意与课程间的承上启下关系,避免有些基础课程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学习专业课的现象。
2.1.2 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讲授基本测量原理的基础上,应果断摒弃那些陈旧的、与时代不相符合的测量方法和内容,多讲述一些比较先进的、与时展要求相呼应的内容,使学生毕业以后立刻可以学有所用。武汉大学是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代表,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们将原来的《普通测量学》的内容,按照我国测绘工作的实际进行了提炼精化,在讲述基本测量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数字测图和地图的数字化;另一方面是对于多门课程重复的内容,相关授课老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多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现象的发生。
关于教学方法,目前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本文仅针对学生课堂不集中注意力听课这一普遍现象谈几点建议,以完善“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堂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能被授课内容所吸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课前授课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多准备一些实例与理论结合讲解,并尽量将授课内容生动化、直观化,使学生容易接受;第二,建立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监督机制,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加一些测试环节,并将测试结果计入课程期末成绩,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懈怠;第三,可以利用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发起一些课堂“关机”活动,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关于这点,有些学校班级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在教室门口专门设置了一个放置手机的地方,上课前学生统一都关机把手机放置到该处,下课后再取走。
2.1.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再教育。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是来源于国内外重点大学,他们大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研究方向,而且还能带来他们在重点大学学习时所学习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他们的引进一方面能壮大现有的师资力量,更加有利于现有学科优势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所带来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对现有教师进行再教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很少采用,效果也不是很好。另外,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很多教育教学经验比较缺乏,有能力不一定代表一定能够教好学生,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培养。具体可以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的帮带,也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实施督导,以鞭策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2 实践教学方面
2.2.1 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应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大投入测绘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器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器材够用,还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比较流行的、与时俱进的先进仪器;第二,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接触到各种复杂的地形,并将其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全方位的练习,充分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三,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学生校外实践课程的实习经费,使学生得到更多机会到实际工程当中参观学习,增加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感和自信心。
2.2.2 进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比较好的改革方法,值得推荐的是“四维渗透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开始实验之前,先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测绘教学”模块让学生来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流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项目教学法”,将需要实验的题目艺项目的形式组织。首先以小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其次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最后形成以能力为主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5,6]。该方法先让学生熟悉需要实习的各个环节,最后进行实务操作,能够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再陌生和盲目,必然对实习效果能够大大提高;即使对于实验仪器严重缺乏的高校,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至少通过“虚拟现实仿真测绘教学”[7]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实习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另外,针对以上实践教学方法,作者提出还应增加执行情况监督环节,建立各个环节的考核机制,因为光有好的办法缺乏监督环节,多数情况下会使好的办法达不到预期效果。
篇4
为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依据“国际实质等效性”原则制定认证标准[1]。2013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同意接纳中国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作为目前国际普遍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毕业生均达到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
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应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国内相关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专业认证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基础是对常规教学活动的常态性评估与评价,效果则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2]。
以下主要以笔者所在的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一、研究思路
学校把成为铁路行业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测绘工程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努力方向。测绘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按照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相关要求,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素质培养为主体,从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此外,针对实验仪器缺乏、场地困难等问题,着力研究校内实践环节设置、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实习基地的扩展、实习项目的开发及校外工程实践中心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质量监控体系,在监控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的同时,重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注重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的依据。也就是从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要求。
二、完善课程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教育部“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依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及认证要求,按照学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对武汉大学、西南交大、长安大学和各铁道设计院及工程局等多家校企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制订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其主要特点是:
根据毕业生流向及工作特点,按照“精简必修、增加选修、单门课程建设转向重点课程群建设”的原则,构建了由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知识拓展及创新应用四个梯级,测绘基础、工程测量、现代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变形观测、3S技术六个模块组成的“246”测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删繁减旧,充实新理论、新技术,反映测绘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
教学中以测量学与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基础与数据处理控制测量学工程测量学“3S”技术及其应用为主线开展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同时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开设多门特色专业课程,拓展知识领域。包括铁路选线设计、道路勘测设计、现代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等多门铁路类相关课程。
以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行业及专业特色,架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实践教育不断线)、四层次(基础层、工程认识层、综合层、创新层)、八模块(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验、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测量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推进多家单位合作,强化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形成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特色及优势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创新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开展创新性开放式实验教学
完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创新性开放式实验项目教学。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供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结合学校铁路专业特色,该项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分3个层次:专业基础综合、专业综合、专业方向综合(如图1所示)。
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实验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科最新发展信息,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积极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关键步骤,提高实验效率;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还可广泛使用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发的各种测量程序。通过创新开放实验项目学分制管理、学校立项支持等多种方式,每年对创新开放实验答辩优秀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二)科研反哺教学,发掘新技术,拓展实习内容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发新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基于LZCORS参考站的GPS测量综合实习
基于CORS技术的高精度GPS测量是当今测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兰州市国土局建设的LZCORS由7个连续观测站构成,于2008年开始运行,为兰州市主要区域快速获取高精度GPS测量数据提供有 力支持。
学院将CORS模式的测量技术方法纳入测绘工程专业卫星定位技术及土木工程等相关本科专业的课程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等,帮助学生了解实时高精度连续跟踪站测量技术,为将来进一步将此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2.高铁CPⅢ测量数据模拟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
结合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基于Matlab平台开发CPⅢ测量数据模拟系统,及CPⅢ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CPⅢ测量数据模拟系统主要功能是:输入CPⅢ点的个数、控制点的个数及仪器先验精度等参数,即可随机生成CPⅢ模拟观测数据。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发CPⅢ平差程序,并应用模拟数据进行测试,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进行系统验证。该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弥补了学校硬件设备及软件方面的不足。该系统的开发原理及代码已编入相关教材推广应用。
3.虚拟现实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字化测图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terra vista以及X3d平台将二维平面地图构建为虚拟场景,利用Multigen Creator 以及X3D平台开发虚拟场景演示卫星定位系统中的卫星坐标变换等,此教学环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收
。
4.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应用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施测方法、数据处理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积极研究,以学校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试验项目,如在陇海线甘泉铁路轨道的测量、西部石油储备基地油罐变形测量等方面的多次试验,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课堂及创新实验项目中得以体现,效果良好。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活动
作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家、省级及校级学科竞赛活动,学院组织的工程测量大赛已连续举办22届。在参加全国“中海杯”测绘技能大赛,“全国高校GIS应用技能大赛”等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普遍加强。
(四)强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了高等院校、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解放军68011部队、中铁集团、中交集团、甘肃省地矿局勘查院和兰州市勘察院以及各产业部门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建成了3个国家级的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将学生、学校、企业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改善现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利用大量合作课题吸引更多的教师及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实践—研究—再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近年来,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主要有高速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CPⅠ、CPⅡ的复测和加密、精密水准测量、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轨道精调CPⅢ控制网、长大隧道、特大桥梁独立施工控制网设计及施测、变形监测、施工放样、工程变更设计,二级铁路的初测、定测,站场的改建测量、铁路竣工测量,地理国情普查等,实习内容较丰富。
(五)以实验室建设为重点,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平台
以“甘肃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及“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完善基础测量、交通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交通地理信息、卫星定位与导航应用等五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实践水平及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也促使学校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达到工程教育质量认证的标准,并具备鲜明的铁路行业特色。
四、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建立专业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进实现
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3]。
根据专业认证要求,结合专业办学特色,建立“以质量监控为基础,以过程评价为核心,约束与激励结合,反馈与改进互补”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4]。利用学校、学院两级校友会及时了解校友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学院督导委员会汇总后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意见,提高人才培养与工程需要的适应性。通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校友、就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多层次并动态分析各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系统。
五、结语
以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特色及优势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创新开放实验项目设置、科研反哺教学、学科竞赛、校企联合、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研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受到一致好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专业竞赛的人数不断增加,获奖级别不断提高,新生录取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参考文献:
[1]范爱华.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实施策略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郭勇义.以行业背景凝练特色,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45-46.
篇5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已毕业的2011级和2012级以及未毕业但学过《工程测量》课程的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深入建筑施工企业、各大院校进行调研,剖析非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从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对非测绘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有效性探索。
一、《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中验证性、演示性实训偏多,且偏向测量类、而角度、距离坐标放样等测设类实训少,与实际工程有偏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形式不够多样化
非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两大块,且实训项目内容陈旧,课内实训项目在安排上未突出层次感,未能达到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集中实训还是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项目,未开展数字化测图。
3、实践环节考核形式不够公平、科学
课内实训考核主要是以课内实训报告的成绩为依据,集中实训考核主要是以集中实训报告和实训数据成果为依据,然而在抄袭现象非常严重的情形下,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够公正、科学。此外实训项目一般都是团队合作完成,以上的考核方式未考虑到团队精神的考核,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
4、实践环节的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和质以及维护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又是非测绘工程专业,于是在测量仪器设备的投入上就比较有限。有的学校为了追求量,而一味地降低质,以至于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仪器无法操作的情形。而有的学校却只有光学水准仪、经纬仪,连现在工程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全站仪都没有。在维护方面,没有适宜的测量仪器设备所需的存在条件,维护人员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就上岗。
5、未突出“个性化培养”
由于是非测绘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项目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前设定好的,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一样,没有给学生课余时间提供自主验证的项目。没有给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高平台。
6、教师的数量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其次为了满足评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使得许多年轻高学历教师是踏出校门又跨进校门,由于没有经过大型企业和社会的强化训练,大型项目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二、《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建立
根据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工程测量》课程开放式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由测量实训环节、课外创新活动、评价体系三部分组成。
1、完善测量实训环节
(1)实训项目内容和课时的改革。传统的实训项目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演示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且经纬仪的使用类项目占课时较多,但经过问卷调查,目前实际工程中使用经纬仪较少,水准仪、全站仪、GPS接收机较多,而能够熟练操作全站仪的学生人数却不多。针对调查结果,本次教改?κ导?教学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以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这个项目为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意境的分解,包含基础、综合、设计和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训。其中基础、设计、综合类型的实训项目将涵盖在《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中,面向所有学生,创新型实训项目的设置是针对工程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合理借助开放的测量实验室自主研发或在测量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突出个性化培养。
课内实训项目内容的设置将偏向水准仪、全站仪、GPS,即加大水准仪、全站仪、GPS使用项目的课时,相对缩减经纬仪使用项目的课时,且增加测设类项目。由于是非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测绘新技术(GPS测量技术)项目课时数不宜安排过多,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基础上,了解测量先进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集中实训项目为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然而随着全站仪、GPS的广泛使用,微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地形测绘越来越自动化,数字化测图则因运而生,其比传统的经纬仪测大比例尺地形图劳动强度小,错误率小,绘得的地形图更加精确、美观、规范,于是应将集中实训项目调整为数字化测图。
(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演示指导,跟踪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此学习方式太过被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调查结果,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几乎都有WIFI可以使用,且最常用的互动平台是微信平台,于是可将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接收机的仪器操作和使用过程、成图软件使用过程等制作成教学录像,上传到微信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不限次数的学习,反复熟练仪器的操作过程,加深记忆。如此实施以后一方面可使在校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测量技能仍然很强,另一方面给已毕业的学生再次想学习测量技能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微信平台上除了上传教学录像外,还可上传高端论坛上的院士报告,让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及时了解测量界新动态,新发展。其次对于全站仪的使用,除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测量实验室借用仪器练习后,还可建议学生利用全站仪模拟器来熟悉操作,这样双管齐下,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种不同品牌及型号的全站仪的操作方法,也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站仪的购买和维护费用。
(3)实训场地的建设。①校内实训场地建设及管理。a、大地基桩引出点的设置。西安翻译学院地处翠华山脚下,整个校园高差颇大,地物类型繁多,是一个很不错的测量实训场所,非常适合进行工程测量实训。于是我们在校园内建立了一个大地基桩引出点,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点位的正确坐标确定其他点位坐标,不再使用虚拟假设点位坐标。b、测量风雨实训场的建设。工程测量课程的课程安排一般是理论和课内实训交替进行,便于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实际操作的升华。测量课内实训都安排在室外进行,几年的测量教学下来发现测量实训教学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气,往往不能及时安排实训教学,对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建设全天候的实训场地,类似于为体育课建设的室内风雨操场,可以建设测量风雨实训场。c、测量实验室的管理。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推进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指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实训教学层次。第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自己没有掌握或者不够熟练的仪器;第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内未完成的实训项目;第三,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我设计的测量实训,验证自己的设想;第四,实验室可自行设立自选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自选项目参加到指导教师的项目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仪器的检验校正工作中,可将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和实验室教师一块对测量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检验校正,一方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为了及时了解每台仪器的最新情况,可以建立设备档案,即将每台仪器的基本信息(设备名称、设备分类号、院编号、采购日期、制造号、规格型号、来源、厂家、价格、现状、经费科目、发票号等)均输入EXCEL数据库作为基本资料,另外,每台设备完好状况也要单独标注。如果实训过程中发生故障或损坏,应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改完好状况,作为仪器维修保养的依据。其次对于每台仪器发生的故障、维修时间也要做好记录,作为设备将来报废的依据。
②校外实训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有助于巩固学生课本知识,强化其创新创业等实践意识,在相关基础技能的训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双赢”,一方面在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学生,供企业选拔和录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西安翻译学院做专题讲座或参与到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中。除了在企业设立学生实训基地,后续校企双方在遵循“互惠互利、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高”的原则下,还可以尝试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比如共建实验室,搭建与企业、教师科研项目沟通和互动平台,合作办学等。
2、课外创新活动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实现“转型”教育,培养、滋生和催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鼓励指导学生开展一些与工程测量相关的大创项目,如楼群沉降观测项目。
(2)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挑选对测量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和教师一起完成纵、横科研项目以及探索创新型实训项目。
(3)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测绘仪器厂商进行专题报告,使同学了解生产单位的需求和测量技术的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测量实习与测量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平台,特别是测绘仪器厂商,在签订仪器购买协议前,和厂商洽谈,可把做专题报告作为购买仪器的前提条件,让其每年免费为学生做一两次报告,通过聆听报告,使学生及时了解仪器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4)假期在岗实习。学校在组织学生定岗实习时,会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而我们学校没有测绘工程专业,所以由学校来统一安排进行专门的测量实习可能性不大,学生可在工程测量课程完成后,利用假期通过各种途径去测量现场参与测量过程,综合运用测量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5)测量竞赛。通过参加校内竞赛、省级竞赛和国家级竞赛三个层次的竞赛,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评价体系
(1)完善考核体系。为了杜绝实训成果的抄袭,在给定已知数据时,采用学号或组号关联数据法。课内实训成绩评价指标由技能测试、实训报告和成果以及平时成绩组成。集中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大项目,需采用团队工作模式,除了要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针对共同任务,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因此可适当地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从学生实训期间的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团结协作能力、学习效果以及最终的实训报告和数据成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健全指导体系。构建高效、优质的实训指导体系对于学生的实训尤为重要。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可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制度和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建立。
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可由理论教师和有生产经验的工程人员组成,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可从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选派,也可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他们能够将实际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将来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环境。然而近几年,国家基础建设项目发展较快,测绘人才紧缺,聘请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有一定难度。若把年青教师派到生产单位去培养,又需要占用较长时间,所以,可先通过实训基地对年青教师进行技能培养,然后送到生产单位再进行生产实践训练,将会大大缩短实训时间,提高实训效果,节约教师培训成本。实训基地要根据学校特点,因地制宜,注重挖掘自身潜力,用较少的代价解决测绘教学中大部分实训问题。此外对于年青教师还可采用导师制,给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或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年青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活动,使年青教师早日成为双师型教师。②指导制度。为了使学生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对于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在实训现场,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开发的创新性实训,实验室实行值班式。③平台建设。为了方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探讨实训问题,我们通过现在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方式进行交流。
(3)建立反馈机制。为了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先进性,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反馈,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平台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方式、态度、水平等、实验室的相应制度的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的反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反馈意见汇总到教学管理部分,然后进行改正完善。
篇6
关键词 测绘实习 土木工程 能力培养 个人成果 成绩评定
0 概述
某高校工程测量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测绘实习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安排课程教学48个学时,然后进行2周的测绘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又分成课堂理论教学32学时和实验课教学16学时,实验课穿插在对应的理论教学内容之后进行,主要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测绘实习主要掌握高程及角度测量方法、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建筑物的测设及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等操作技能及其理论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训,将测绘理论学习与掌握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①
1 合理配备师资
1.1 责任心强
教师责任心强是保证实习按质按量完成的前提条件。学生刚完成测量理论学习,很多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又马上开始测绘实习,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现场及时进行耐心指导,经常到实习场地检查、答疑、提问及交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验表明,如果缺少老师检查、答疑,学生无论出勤率还是实习效果均很差。
1.2 具有工程实践经验
工程实践经验是教师承担测绘实习教学任务的基本素质。现在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又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了解工程生产特点,此理论型教师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 科学分组
2.1 人员分组
每测绘组7~8人,每组再分为两个小组,挑选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任组长、副组长,其中组长先带领一个小组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副组长带领另一小组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等完成各自测量任务后(一般两天左右),两小组互换测量任务和测量仪器。这样安排一是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平面控制观测和高程控制观测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计算,以对控制测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是提高仪器的利用效率,增加每个学生仪器操作时间和熟练程度,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2.2 各组测绘能力基本均衡
根据学生男女性别、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将每班学生尽量平均分组,各组测绘能力基本接近,既可使各组内部有相互协调、交流的层次,又可形成各组间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局面,是保证各组实习积极性及实习效果的重要措施。
3 实习内容及成果要求
3.1 实习仪器
授课老师应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仔细检查实习仪器,满足实习精度要求。角度测量采用2秒级或5秒级电子经纬仪(基本操作与全站仪相似)1套,水准测量采用DS3光学水准仪1套,距离测量采用50m钢卷尺1把,以及有关测量、记录、计算、绘图工具。
3.2 实习内容串讲
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轴线及建筑物高程测设等实习内容。实习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发放到各组,使同学们明确测绘任务,提前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各自测区进行考察。
3.3 实习成果要求
3.3.1 每个学生需要上交的成果及要求
(1)一组独立观测的闭合导线测量数据及计算过程、导线点坐标;(2)一组独立观测的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数据及计算过程、导线点高程;(3)一组独立观测的碎部视距测量数据及计算过程、碎部点坐标计算。(4)个人实习报告。
常规测绘实习要求每组测量一组合格的闭合导线数据及一组闭合水准路线数据,这样往往造成测绘实习早期学生出勤率较高、中后期出勤率低,学生实习效果相差很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测绘操作、内业计算机会多,实习水平相对较高,动手能力差的没有独自观测操作的压力,有依赖心理,实习水平很低。
为克服上述缺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单独测量一组闭合导线数据、闭合水准路线数据及碎步点视距测量数据,并计算出各自的成果。
实践表明,本项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各组学生纷纷在星期六、星期天照常进行观测,促使每个学生达到了熟练操作仪器、理解测量方法、掌握有关理论及计算的目的。
3.3.2 每组需要上交成果
校区面积为250m?50m、比例尺1:500的地形图一幅,并附该地形图的有关控制测量外业数据及计算结果。
4 日常辅导及启发提问
日常检查辅导及启发提问是提高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措施。每天早上8点至10:30、下午14点至16:30为实习现场检查出勤、答疑、提问时间,其他时间在办公室答疑。
加强日常测绘现场检查、启发提问力度,做到每天每个学生至少提问一个问题,主要有关仪器操作、平面和高程观测方法及闭合差计算、误差分析等理论结合实际内容,将提问回答情况计入实习成绩,使人人有压力,个个争先进,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在实习中多操作、多分析、勤提问及主动学习,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1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4.1.1 踏勘选点
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各组指定测区内进行踏勘,了解地形条件,布设闭合导线,按踏勘选点要求,选定8~10点,现场讲解选点要求及注意事项。
现场提问:导线点位置确定理由。
4.1.2 建立标志
导线点位置选定后,在点位处建立标志。标志要求明确清晰并保留两周以上。现场提问:标志的大小对精度的影响。
4.1.3 水平角观测
用测回法观测闭合导线内角一个测回,要求上、下两半测回角值之差不超过?0″,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满足要求。②
现场提问:为什么用水笔或铅笔代替花杆作为照准目标?为什么水平角要观测一个测回?水平角观测主要误差来源有哪些?实际进行一次对中整平操作或进行一个内角一测回观测。
4.1.4 导线边长测量
各边边长用钢尺往、返丈量取平均值,其相对误差不超过1/3000,特殊困难地区限差可放宽为1/1000。③
现场提问:为什么要往、返丈量取平均值?精密量距时高差、温度及尺长误差怎样修正?为什么要进行经纬仪定线?钢尺中间架空如何处理?相邻边的长度有何要求等。
4.1.5 测定起始边的方位角
每组建立一个独立坐标系,原点设在测区西南角,使整个测区位于第一象限;选择测区主要建筑物北向轴线方向作为测区的北方向。
现场提问:为什么坐标原点要设在测区西南角?测量坐标系和数学坐标系的区别。
4.2 闭合导线数据的检查
测绘前要先绘制测区及闭合导线草图,将观测数据记录在草图上。闭合导线应分清观测左角、右角运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一组闭合导线数据测完后,要求学生在测绘现场检验角度闭合差是否满足要求,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容许值。④若不满足,找出原因,进行重测。
现场提问:角度闭合差产生的原因?仪器对中整平对精度的影响?现场快速计算一组观测数据的角度闭合差。
4.3 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将闭合导线点作为闭合水准路线的水准点,应用双仪器高法测量两水准点之间的高差,每测站两次仪器高之差大于10cm,两次高差值之差不大于?mm时,取平均值作为该测站高差。
现场提问:为什么用双仪器高法测量两点之间高差?为什么一个测站前、后视距基本相等?实际进行一个测站高差观测。
4.4 闭合水准路线观测数据的检查
对于水准路线长度700至1000m、10个左右测站的水准路线,采用双仪器高法进行测量,一般学生高差闭合差均可达到?0mm之内,远低于容许值?5mm,提高了测绘精度。
现场提问:高差闭合差产生的原因、仪器整平误差对精度的影响,或现场快速计算一个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
4.5 测设轴线外放控制桩及建筑物高程
4.5.1 测设轴线外放控制桩
建筑物的定位完成后为了便于在施工中恢复各轴线位置,把各轴线延长到基槽开挖线外的安全地点。
现场提问:正倒镜分中法的操作方法。
4.5.2 测设?.000标志
根据建筑场地上建立的水准点,用水准仪视线高法将建筑物?.000 标志测设在控制桩或周围已有建筑物上。
现场提问:水准仪视线高法原理等。
5 实习成绩考核
5.1 出勤及日常问题回答
其中出勤占20分,日常检查提问回答情况占10分。每天2次抽查人数,无故缺勤超过1天,本次实习作不及格处理,跟下一届学生重修。
5.2 仪器操作考核
每个学生必须通过仪器考核。制定水准仪及经纬仪考核标准。若实习时间紧张,可只进行经纬仪操作考核。仪器考核时,每个学生给两次机会,若第一次不及格,在其他学生考核完后,给一次补考;补考还不及格,则本次测绘实习不及格。
教学实践表明,正常仪器考核中60%以上的学生可达到良好以上标准,15%达到中等标准,10%达到及格标准,其余15%经补考基本达到合格标准。
5.3 个人控制测量观测精度及实习报告考核
检查每个学生的闭合导线和闭合水准路线观测数据并进行计算,检验精度,与现场实际地形进行对比,并判断是否有抄袭和编造数据现象存在,必要时要求学生进行解释。
5.4 大比例尺地形图质量考核
每组选择一组精度高的观测计算数据作为地形图绘制的控制点数据,通过网格绘制、导线点展绘、碎步测量、地形特征点测绘等绘制地形图。要求地形图重要地物位置与高程正确、比例准确、图例规范、线条清晰干净、符合实际地形地貌等。
6 教学效果
6.1 学院测量大赛取得好成绩
作者任教的学生在学院举行的测量大赛上每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如去年任教4个专科班,另外两位老师任教8个本科班,在测量大赛上,作者任教的学生取得一等奖1名(共1名),二等奖1名(共两名),三等奖4名(共6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占奖项的67%,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
6.2 用人单位反馈
作者跟踪用人单位调查反馈,采用本文方法进行测绘实习的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很多学生一到工地很快就能担当普通技术员的测量工作,评价较高。
篇7
[关键词]测绘 联合培养 硕士研究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77-1
1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及培养质量要求。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工程应用为自身特点,以培养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不仅降低了培养成本,更提高了培养质量,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之间逐渐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主要突出“测绘工程应用”的特点,学生所学课程除国家教委规定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紧密结合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特点,既满足国家教委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又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业务急需的知识。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该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3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目标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单位为依托、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参与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协作监督制度化的联合培养模式。”
显而易见,总体建设目标的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形成并实现多个子目标,才可以顺利达成。
3.1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生来自高校,始终离不开高校培养,高校具备强大理论教学和师资力量优势,高校尤其是地方合作高校是建设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以单位为依托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设备、资金、创新、场地等方面优势,单位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具体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工作,相比较高校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实践业务优势,可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地培养研究生。
3.3以学生为基本
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最新需求确定内容,如天地图、数字城市、地理国情普查等大型项目,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和实践能力。
3.4参与主体多元化
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建模、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技术持续发展,给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带来了多个研究主体,为联合研究生培养开启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3.5运行机制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基地建设的制度化、单位对基地建设的内需化。同时,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将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3.6协作监督制度化
为更好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对联合培养单位的效益有所保障,必须在高校和联合培养单位之间建立起协作监督制度,实现高校、单位、研究生三方相互监督的培养机制。
4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4.1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学校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环节,双方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4.2合作项目联合指导
校内外单位合作承担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共同培养研究生,通过开展项目科研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
4.3毕业论文相互审核制
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把撰写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关。联合培养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专家参与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审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在毕业论文审阅过程中,先有联合培养院校和基地导师进行指导审阅,再以盲审的形式送外校导师或基地导师审阅,二级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5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几点不足和思考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岗位能力 学习过程 工作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06-02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理论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
一、该课程校企合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纸上谈兵的多,实际落实的少。
由于我院工程测量专业师资队伍多数来自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校门进校门,他们一般是理论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所以,在落实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照本宣科、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现象,而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却未能实现。
(2)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摆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角色仍未彻底改变,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我院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少之又少,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验室及一体化实习基地这样的场所还需加快建设步伐。
(3)课程的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基于此,高职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需要由原来的学科为主的课程结
构,转变为新的技能型课程结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4)“双师型”教师队伍还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
2.问题
(1)如何按照“项目教学法”编写教材,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参照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怎样才能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怎样正确认识学生能力形成、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突出强调职业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考核体系
(4)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职教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目标,把先进的职教理念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5)如何体现“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设计方案
1.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主导思想:体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突出“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
(1)理论教学改革思路
1)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2)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公式的应用、技能的熟练掌握,淡化原理分析、公式推导;
3)强调测量精度指标、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达到岗位技能标准化作业要求;
4) 强调观测、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基本技能,注重知识综合应用;
5) 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和现代测量工作岗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加强实习、实训管理和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并完成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
2)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今后全面展开项目教学法打基础。
3)增强教师实作演示或情景模拟,突出示范作用,强化现场直观性。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积极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等各级各类测量技能大赛,提高竞技水平,鼓励学生树立“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思想观念,强调“一克经验胜过十吨理论”的技能竞赛理念。
5)贯彻落实中、高级工程测量工培训考证制度,实行“双证制”。
2.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测绘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总学时为348学时,其中(理论108+课堂实训84+综合实训156),实践教学比例为69%。
(2)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课堂教学以作业完成质量为主要衡量标准;课堂实习以实习过程的规范性、成果质量及数据处理能力为标准;综合实习以团队协作、吃苦精神及个人品质、本人考核成绩、实结、成果质量等为主要标准。突出“测量、计算、绘图、放样、监测”五项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基本功训练和掌握。
考核内容:实际操作占60%,理论考试占40%进行考核。
考核评价标准:实践考核,平时的过程考核与集中实习动手能力考核相结合,按照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程测量工(四级)标准要求,严格把关,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理论考试,以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要求的必须和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同样采用百分制计分办法计分;总评成绩,由两项成绩所占比例求和得到总评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70分以上为中等,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3)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一是建立昆都仑、新校区等校内实习基地,作为课程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进行初步的综合能力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到各测绘单位集中生产实习,完成测绘生产任务,使学生在充分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同时,对作业规范、作业标准、作业方法和流程等产生新的认识,弥补课堂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不足,使理论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提炼升华。
三、校企合作教学实施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我们将《工程测量》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工程测量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紧紧围绕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重点传授理论知识的思维方式,变知识传授主体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项目为载体,创设工作情景,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将技能大赛各项标准和工程测量工(中级)考证的相关知识、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分为13个项目,采用递进式编排组织内容,由各种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各项工作任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设计各项目,使各项目环环紧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工程测量岗位职业技能素质培训的有机整体,尽力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
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工程测量》课程序化后重点突出我校铁路特色,增加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和铁路曲线测设新方法等内容,舍去与铁路专业无关的部分内容,使教材更完善,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
2.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建立、完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真正实现“实习――生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教学,使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1)本次校企合作教学成果
2013年,我院工程测量专业1103、1104班的57名同学和5位教师利用工程测量综合实习时间,参加了河北中色测绘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测绘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数字城市外业采集、内业成图、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调查、建筑物沉降观测等各个项目为期6周的工作实践,为企业完成产值达80多万元,学生及指导教师收入总计达12万多元,为学校节省实习经费开支达3万多元。老师和同学们以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受到各测绘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目的。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对比,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教学经验、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成果。
1)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完成并于2013年4月出版,现正在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我院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2)建立了校企合作教学研究指导委员会;
3)建立、健全、完善“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型运行机制,确保安全、高效完成校企合作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把学习过程转移到测绘生产一线进行,建立“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做中教”,教得自如,学生“在做中学”,学得轻松。同时,使教学环境进入工作环境,真正将实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实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
(2)应用情况:
1)工学结合模式下《工程测量》课程教材已经应用到我校教学实践中;
2)到企业进行锻炼,提高了我院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实现了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愿到企业实习、学校放心学生到企业实训的“三赢”。
3)与生产相结合,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开发实训项目和编写实习指导书,制定实训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发挥。
4)我院在制度建设上,有利于“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测绘仪器设备资源、测绘人才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我校工程测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
四、几点建议: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尽快建立、完善;
2.课程改革应注重实用性,取材于实际工程项目,将测量规范和测量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测量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并突出本校铁路特色;
3.为了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实现工程测量专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50%以上,双证书率达到80%以上,我院应该积极推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4.尽快建立校内、外工程测量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使学生学习实现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努力实现与生产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达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的目标。
5. 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形成一种法律有规定、政府有措施、学校、企业、学生有要求,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办学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测绘工程;培养模式;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48-02
一、创新能力定义及内涵
“什么是创新能力?”,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观近十年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类观点。第一类观点下的创新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通常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组成部分,多指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含已有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个人或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第二类观点常常将创新能力分解为两个方面,即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和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类观点则从知识结构着手,指出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或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四类知识是创新能力必备的知识结构。
尽管上述三类观点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其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基本一致,都指运用理论和知识,在各领域不断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发明的能力。从内涵的角度来理解:一方面创新能力的概念区别于创造力,前者指在对原有事物改革、模仿并加以改良、推陈出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已有或潜在才能,后者则着重强调对前所未有新事物的制造能力,譬如仓颉造字、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等;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多扎根于广博知识和任何合乎情理的新发现,而非将脱离实际、凌驾事实之上、毫无根据的奇思怪想付诸实践的能力。
二、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机遇。相对于传统测绘受限于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精度水平和投入,现代测绘(Surveying and Mapping或Geomatics)已经从研究空间对象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加工、存储与处理各种空间信息的学科演变为了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从学科特点角度理解,以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航测为核心的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在将测绘的空间范围从地表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的基础上,辅以GIS、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传统测绘理论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和更新,使得现代测绘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大量需求的特点,增加和发展了测绘学研究和工作的领域。在此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复合型人才的契机已经成熟。此外,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测绘行业开始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之中,且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提出数字省区、数字城市,以及注册测量师制度逐步建立等背景,为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测绘领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体现了以“五强化五结合”(即:强化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个性化培养、强化拔尖领军素质、强化国际竞争力,卓越意识与一流平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专兼师资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这些也都为我国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机遇。
2.现代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在现代测绘发展的机遇面前,高校测绘人才培养同样存在巨大的挑战,其中怎样改变传统测绘教育中的局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测绘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现代测绘面临高等教育机构对测绘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优化相对迟缓与国家经济发展对测绘服务要求迅速变革之间的矛盾,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测绘人才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原因分析如下:①对现代测绘科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区别于传统测绘,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战略背景下的现代测绘是以空间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是综合利用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需要将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体系。而目前高等教育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窄等问题,基础课程和交叉课程设置不够,无法满足信息化测绘的需求。②过度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部建立测绘工程专业之初对专业的定位即为培养具有测绘生产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传统测绘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与完成“地理国情监测”等现代测绘任务的目标之间产生矛盾。现代测绘要求的复合型测绘人才不仅要有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有扎实、成熟和实用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对学科前沿知识领域的强烈追求和高度关注,力求在测绘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现有理论知识,在新的知识理论指导下,创新测绘生产实践工作方式。③教学过程重基础,缺乏创新保障与引导。同其他专业相比,测绘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受实验学时、实验环境、实验仪器条件等的限制,当前测绘教学多重视基础理论和仪器基础操作过程的教学:一方面对现代先进测绘仪器的技术配置不到位,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最新实践知识的需求;由于实习安排时间分散,实习机会较少,实习内容缺乏连贯性,学生对实习没有整体的认识,由此对所实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实习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教师课堂中只教授一些各课程最基本的知识及原理,而对这些课程所涵盖的测绘领域最新技术、最新动态等缺乏介绍。由此造成了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对测绘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都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对测绘相关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的掌握,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因而不利于现代测绘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创造教育;而非墨守成规,死守单一教育观念。具体而言,专业课教师应了解传统测绘向现代测绘地理信息过渡的趋势,做好相关理论研究,进而突破传统测绘认识下培养目标的局限性和专业教育意识的狭隘性,并积极探索转变相关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开展有意识的创新能力训练。
2.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测绘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采用“基本要求+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从“特色”层面做文章,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与教学内容,并在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程知识交叉融合角度,形成“大测绘”思维和“测绘地理信息思维”,进而对传统的、旧有的测绘问题和当前的、新形势下的测绘问题产生新的创新式理解和思考解决办法。
3.重视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测绘工程实践创新支撑环境。在国家“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战略框架下,将“测绘—信息—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学科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构筑以测绘与数学、物理、计算机、资源、环境交融发展为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建立如工程测量与矿山测量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开放式实验室、变形测量与测量机器人研究实验室、GPS测量与检测检校开放实验室、GIS与数字化测绘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设计大型综合实验,开展大范围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培养,构筑创新实验和创业发明训练体系。
4.建立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丰富科技创新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提高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国家、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节,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自由探索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和参与科技论文大赛、软件设计大赛、测绘实践技能大赛等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科研、进行实践。
5.引进双重激励措施,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为激励和支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开放专业科研、教学实验室,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基金,鼓励和规范大学生在导师和实验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实施科研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出台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从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科研过程三方面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同时从学分认定、评奖评优、学位授予等方面加强扶持与鼓励。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9-60.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
[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
[5]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6]花向红,邹进贵,才军,等.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83-85.
篇10
关键词:测绘工程;计算机;建议策略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计算速度快、准确,能根据所测绘的数据自动绘制相关所需图像,而且效果好,比人工精确。但是能否将这些优势全部展现,对于测绘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高,必须不仅仅是掌握其测绘专业知识,更需要测绘人员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才能够将计算机制图技术融入到测绘工程中。因此,本文对于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的应用分析对于整个测绘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应用的问题
2.1测绘人员人才缺乏
将测绘工程中将计算机制图应用必须要求测绘工程人员对于测绘工程专业和计算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是现阶段却这方面的人才缺乏,很多测绘人员只知其一,只是知道测绘专业知识或者对于计算机制图技术懂一点点,却没有特别专业的知识,这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对于测绘工程中的人才缺乏。很多大型工程的测绘需要发大量的金钱聘请国外的测绘人员,而我国从事测绘工程的人员却较多,但是对于大型工程的专业型测绘却有心无力[2]。
2.2测绘高端机器的缺乏
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的应用不仅仅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需要现今的精密器械,这样才能够精确的计算并且画出相应的测绘图。我国近年来虽然测绘专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核心技术器械上却一直受制于国外发达国家,没有办法资产出同等的器械,而且器械动辄就是几十万或者上百万,而且对于器械的损坏修理费同样不便宜。我国测绘公司大大小小有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但是很多公司由于规模、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基本不会购买先进精密的仪器,这样导致了其测绘人员没有办法实际操作仪器,导致相关人才的流失以及测绘行业的发展缓慢[3]。
2.3测绘工程行业环境混乱
由于我国对于测绘工程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出现了一些不良竞争的现象,如对于中标对象可能根本不具备相关的测绘经验和技术条件,但是由于成本低以及一些其它的原因而中标,这样可能造成整个工程的质量不合格,甚至有些企业由于自身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而选择挂牌资历高的公司,这样虽然能够拿到一定的测绘工程的项目,但是其根本不具备相关的条件,这样的测绘数据也是不可靠、不科学的,而运用这些测绘数据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
三、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应用策略
对于以上所论述的问题,是测绘工程中一直存在以及现阶段或者未来都会有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以上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应用的问题,本文会提出相关的建议性策略,为解决以上问题,加快我国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的应用,为我国测绘工程的发展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3.1加大测绘专业人员的培养
针对我国现阶段测绘专业人员的人才缺乏问题,我国应加大对测绘人员的人才培养。各个高校应该设立相关或者直接的专业,然后其教学大纲既要重视对于测绘工程的专业教学任务同时也要重视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培养,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加学到了实践知识,尤其是测绘工程专业,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室外等艰苦环境下进行一系列的测绘工作,其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你在工作中的能力。
3.2加大力度购买仪器
对于先进测绘仪器的购买不仅仅是要求企业,还需要国家政府对于高等学校进行督促购买,或者是政府对其做一定的经济补贴。企业需要先进的仪器这个是必须的,小企业可以和别的企业合作共同购置然后仪器共享,这样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节省企业的开支,同时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为测绘工程工作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以及数据更加精确。而学校购买仪器是为了学生在实践课上能够了解并运用已学理论知识来运用仪器,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工作后对于企业所用仪器不了解甚至不懂等情况的出现。
3.3加大力度政治行业环境
我国土木行业以及测绘工程行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走入了规模化,并走向全世界,这不仅仅是要求我国具有出色的技术和丰富的施工经验,更需要成熟正规的行业行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想投资取巧的企业或者个人。对于测绘工程来说,国家可以要求并且严令禁止以前那些不适用、不精确和被淘汰的测绘方法不能够使用,加大力度使用计算机制图,利用好最新技术,为我国的测绘工程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4]。
3.4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测绘工程的技术是随着科技和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对于很多从业人员来说新的技术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需要企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二次继续教育,定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对其人员做好新的技术和相关政策的教育以及普及,这样才能够使得相关的技术和政策使得从业人员了解并且加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避免出现断节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发展。
四、总结
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的应用对于测绘工程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计算机根据其测绘的数据可以快速并且准确的绘画出相关的图纸,这不仅仅是节省了一些相关的人工费,更多的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图纸的准确性。但是我国现阶段测绘工程中计算机制图的应用还没有普及,这需要公众的共同努力以及监督,为我国的测绘工程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制图在地质测绘行业中的应用吴琴.西部探矿工程.2012(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