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书范文
时间:2023-03-24 23:4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情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生;轻松;学习;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66-02
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说的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而作为数学教师,努力使孩子们融入生活,融入数学学习,让他们爱上数学成了我们执着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我们在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尽情挥洒汗水,使学生轻松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肯学、爱学、好学。
一、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教学导入,让学生肯学数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任何事物都遏制不住他想去探索这一事物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数学不反感,感兴趣,而兴趣就需要老师去调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导入时利用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的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让大家跟主持人一起倒数10下,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初步让学生感受一下10秒时间的长短,让学生粗略感悟1秒是多长,这样为下面的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过渡。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中,可以利用生活中三角形稳定的例子,出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如“篮球架、自行车、起重机、屋顶、衣架……”,尤其是漳州花博会展示的用平和的蜜柚堆成的蜜柚金字塔(图附在后面),成为花博会的焦点,这些生活中场景,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特征――都含有三角形的形状,那么,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么多东西都会用到三角形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形影相随,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肯学数学。还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时,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次品,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进行导入:高压锅爆炸的场景。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买东西不能买假货,即次品,应该买正品。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找次品》。
二、问题情境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爱学数学
问题情境,就是把关键的问题放在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解决问题,把数学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不能偏离生活实际太多,最好以直观、形象的设计,既要让学生感到他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就在身边的,却又是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正如一首歌的名字“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问题难度要适中,是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觉得自己现在的知识积累解决不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爱学数学。如在教学《抽屉原理》时,出示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至少有几枝铅笔要放在同一个文具盒中?”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拿实物让学生操作,单凭学生的空间想象,对于那些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此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创设情境,把数学放到生活中来解决。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四个同学一组,再真正拿他们的文具盒和铅笔进行现实的操作,学生通过操作就会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要放进2枝铅笔。后面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可以用实物展示,可以用ppt创设,总之,把数学还原到生活中来分析,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可以创设这么一个问题情境:“班级里的周杰同学从家到学校上学有2条路(图附在后面),有一天他快迟到了,请问他走哪条路会比较快来到学校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巧妙地转移到这个情境中,让孩子们为周杰同学做决定,而这个决定就是本节课要学的重点内容,当然在孩子们猜出走第二条比较近的结论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使这个结论得到验证。因此,把数学中一些关键问题隐藏在情境中,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数学的世界,久而久之,孩子们就爱上数学了。
三、练习设计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好学数学
篇2
自新课程改革来,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心里逐渐扎下根,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大多教师都会根据自己所任教科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感兴趣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境来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探讨新的未知知识的气氛中,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每个学生有好奇的天性,教师必须根据孩子这种特有的心理特征,创设吸引孩子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让学生的这种精神融洽到同求知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之中,促使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从而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强烈的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针对学习与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教学重点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个教学难点,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我们教学的关键点。在导入新课前,我问:我们已经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学生齐声说长方形,并且很快说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谁能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于是我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8×4=32平方厘米。这时我提问: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经过观察分析,教具演示。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答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留下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通过我就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相当时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时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2.选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而生活实际中又需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我组织的一次以"野炊中的数学问题"为活动目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就是以学生现实的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人数、人民币量、购买食品量等问题,我安排5人一组(但是,其中还是有一组必须是6人),每人只能用人民币10元,利用生活经验,根据各自的喜好开出购物单,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合理,买的东西好,购买食品要大家要吃饱,但又做到不浪费,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看谁用有限的钱买的东西最合理。学生通过活动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动手,动脑,体验乐趣,感受快乐,同学们可欢喜了!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数学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的协作精神,还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3.活用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篇3
尊敬的校领导、班主任老师:
我是08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名字叫xxx,学号是xxxx。本人曾在10年11月份因为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根据《xx》第x条第x款规定,给予我相应的严重警告处分。
经过这几个月的时间来的深刻反思,我为自己当时一时贪玩的不理智行为深深感到内疚、追悔莫及,并对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根源进行深挖细找,认清了违纪造成的严重后果。之所以发生违纪事件,是本人平时学习不够、要求不严、思想觉悟不高。就算是有认识,也没能在行动上真正实行起来。没有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但是这个处分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幡然醒悟,理解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犯了错误就要受到处罚,所以处分下达以后,我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潜心从自己身上找错误,查不足。所以这几个月来,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纪律和学习上都比以前更加努力,现在我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现在的我,有较强的纪律观念,也懂得了身为一名学生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生活中,我在各方面都极力争取做到让人无可挑剔。但人无完人,我在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可能还存在有一定不足,不过我会努力把坏习惯全都改掉,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的。“吃一堑、长一智”,今后我一定要和同学、班干部以及学校社会加强沟通。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违反校纪校规的情况。
之后,我也与班主任沟通他也没有怎么批评我,而是鼓励我,希望我不要抱怨别人和环境,要勇敢的去面对错误,争取后面的做的更好,甚至努力去做出更出色的成绩来弥补这次错误。在与领导老师的交谈之后,我不仅认识到了我犯的错误,还懂得了我后面该怎么去做。事实上,这几个月来,我也按老师们的希望在努力着。首先,思想上,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提升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认识社会发展趋势。作为中专生,刚刚进校的学生,我要让自己知道以后要如何的去认真学习。好对以后自己出社会,为社会做一份有用的贡献。
如今我已没有旷课,偶尔因点事情迟到。但是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了。
以上是我在这几个月来的主要表现,希望领导老师审查。并恳请学校领导老师准予取消处分。我非常感谢老师和学生会干部对我所犯错误的及时指正,我保证今后不会再有类似行为发生在我身上,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工作中多多帮助我,帮助我克服我的缺点,改正我的错误。为了挖掘我思想上的错误根源,我在此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也真心地希望我能够得到改正的机会。请老师和同学们多多监督我。
相信老师看到我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相信我的悔过之心,我的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是自己的一时失足,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
由于本人今后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在此特申请学校撤销本人的严重警告处分,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特此申请,望早日批准为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xxx
篇4
一、在新课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理论表明,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越贴近,学生内心对这一知识的探究欲望就越强烈,他们接受和理解新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为此,教师在教学新课前,如果借助生活实例用以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感受新知,便可有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针对学生对于“利息”感到不易理解的实际,我利用活动课,将学生带到附近的银行去,让他们面对大屏幕,通过教师的讲解,并以他们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思考存钱、取钱的过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什么是利率?”、“为什么在银行存入钱后,等取钱的时候就会多出一部分钱呢?”、“利率又为什么会不同?”、“利息的不同又与什么有关?” ……有了这样的亲身感受和思考,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对教学的内容便可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对新知学习自然也就产生了亲切感。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探索规律时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份出租车的发票,一份电话交费单,一份超市的打折表,一次走出课堂的活动……无不可以作为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材料。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关键是我们教师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发现的慧眼,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筛选生活事例,服务于课堂。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生活事例辅助学生探索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时,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旗台前,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旗杆既光滑又高,怎么测量?学生议论纷纷:
生1:要是能爬上旗杆,就最好测量了,但旗杆太滑,不好爬上去啊!
生2:将旗杆放倒再测量。
……
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要么面面相觑,要么是说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方法。看到同学们陷入了思维的僵局,我及时出示一根长约2米的竹竿,将其笔直的树立在操场上。此时阳光灿烂,竹竿的旁边立即出现了竹竿的影子,我适时引导:“竹竿的旁边有它的影子,旗杆的旁边也有影子,我们不知道旗杆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方便的测量出他们影子的长度啊!大家开动自己的小宇宙,好好的考虑一下,你能想出什么巧妙的办法吗?”此时,很多学生豁然开朗,纷纷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旗杆的影子长度是竹竿影子长度的几倍,旗杆的高度也就是竹竿长度的几倍。我再做出补充:得出这一结论必须是在同一时间下。这样的观点在得到肯定后,学生们便很快投入到测量的实践中,他们有的测量旗杆的影长,有的测量竹竿的影长,有的则策略竹竿的高度。此时,我再次深入:“大家能用比例的形式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列出来吗?”学生轻松得出:竹竿长:竹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此时,学生完全陶醉在自己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兴味盎然,眉飞色舞,既凸显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培养了自主能力。
三、在巩固练习时创设生活情境,凸显学生的运用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设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材观,设计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途径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设计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比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笔者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学生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并分类。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即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米,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感受1厘米、1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便更加清晰。
二、展现教学的趣味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W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情境无趣自然没有效果,但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中,她设计情境,先提出:“老师今天要带你们一起到小熊家玩。”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小熊的房子是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熊的房子上找出图形并认识这些图形。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看来看去也没发现什么,到后来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发现小熊的房子没有窗户。教师听了很高兴,表扬这位学生:你观察得很仔细,非常棒!接着又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又一位学生举手:老师,我发现小熊的房子没有锁。此时这位教师已有些着急,不知道该不该表扬这位学生了。
其实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并不是不好,而是不知道如何引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发数学思考,从而进行数学探究。如果这位老师在这位学生发言后,加以引导:“你观察得很仔细,那我们给小熊的房子加扇窗户,好吗?你喜欢给小熊家加什么形状的窗户?”这样就很自然、很轻松地把全班学生引到主题上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很高,学习的效果也会不错。
四、注重知识的规律性
篇6
当今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背景(教学情境)下,师生共同参与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意义构建而获取的,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数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是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情趣。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体会。
一、让情境具有生动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了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中蕴含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经验,让数学贴近生活。例如,在学生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可以把学生生日、属相以及彩票的中奖率等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又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如何描述“神七”返回舱的着陆位置作为背景,引出“坐标”这一概念等。
二、让情境具有知识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之后,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下午4:15,身高为1.70m的王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体育课,这时体育委员用皮尺量得王老师影长为1.50m,同时另一名学生量得教学楼的影长为16.00m,请问这时教学楼实际有多高?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但一时找不出突破口,教师提示: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同一时刻我们可以认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这时学生们茅塞顿开,于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性质迅速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让情境具有可操作性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使学生单纯模仿和记忆知识,但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就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将准备好的圆锥体放在桌面上,提出问题: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它的一边与底面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把圆锥体分发到各组(每4人一组,分8―10组),让学生动手剖开圆锥体,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最后导出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也迅速提高了,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的培养。
四、让情境具有趣味性
“趣味”能调动学习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相关联,又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有趣味的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活泼而有效。例如,在七年级学生学完有理数加减法之后,可以利用扑克牌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游戏活动,约定红色为正数,黑色为负数,两人一组,当老师手中出现“大王”时表示两数相加,当老师手中出现“小王”时表示两数相减,采用淘汰赛,决出全班冠军,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五、让情境具有挑战性
以挑战性的问题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教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
篇7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目前,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加强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一、利用生活情境展开小学数学教学
(一)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的内容
通过利用生活情境展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数学科目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进而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首先,教师可以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从教材中提取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让数学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用一些更加具有生活化的例子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觉的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用实际体验来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积极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多元化、灵活、生动的授课模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中的实例,设计出一个具有实施性和有效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想通过生活情境展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那就一定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定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情境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范畴之内,将各种情况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境况。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吸引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自觉的分析、思考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尤其是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情境设置,营造出符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整个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小学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
纵观全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教师如果一直按照传统的教训模式进行教学,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而不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那么,将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不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举出相应的数学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二、利用生活情境展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所设置的具有生活化的情境要尽量符合多数学生的生活情况。要想做到这点,需要教师要了解本班的学生,这样才会使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没有陌生感。除此以外,对于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也要有所差别。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联系一些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情境,例如农业生产、农业作物以及生产生活等等,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盲目的将一些城市化的东西搬到农村小学的教学情境中来的话,那么,就会让学生很难走进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进而无法思考在教学情境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生活情境的设置要将教育放在首位
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要积极健康,并且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定为情境设置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行渗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净化心灵。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各科老师之间的配合,因此,对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情景设置,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在对生活情境进行描述时,教师要多用一些善意、美好的词汇,让这些词汇逐渐渗透到学生内心,并且产生一种正能量,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生活情境来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这样一来,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还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仍要继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并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提升小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伟,张洁.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教育报,2010(03)
篇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2.结语
篇9
关键词:情感、学习情感、 科学舆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与开发学生学习情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中的积极作用,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引起健康情绪的共鸣。
学生的认知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积极的学习情感表现为爱学、好学、乐学;消极的学习情感表现为厌学、弃学、逃学,情感本身就是动机,学习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情感的放大才有动力作用。因此,健康的学习情感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动力。怎样培养学习情感呢?现就我十几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做一肤浅试论:
一、用教师的爱,去诱发学习情感
教师的爱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感到温暖,受到鼓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它既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但又不存有偏爱与溺爱;它既具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但又不存在前就与姑息。爱伊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都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爱来体现出来的。不少学生极为重视教师的爱,甚至胜过追求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教师一起度过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学习情感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均与教师的爱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情是双向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学生对教师的爱是极为敏感的,这可以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程度。教师要把爱撒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感化”的手段来“祈求”学生努力学习,但也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与抵触情绪。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爱。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二、用教师的“导”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把学生推导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创造的需求,健康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保持。
学习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恰当的组织教学内容,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选择教学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机智地处理教学矛盾。让学生在正确群体的学习环境中充分的体验探索知识时的神秘,体验遭到失败时的痛苦与逐渐成熟,获得成功时的愉悦与自信。教师正确的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情感。
三、启用学科的“美”,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感
数学中的数、形、定律、法则等等,无不蕴藏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规律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充分地体现美,并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欣赏美。
此外,数学教师还从构建美,创造美的高度,严格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素养,做到仪表端庄、教态和蔼、举止自然、语言简练、幽默、板书规范、字迹美观、教具,学具制作精美等等,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进一步陶冶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从小学生入学后上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要着意通过教学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都要求去发现数学的美。如:指导书写阿拉伯数字时,如何起笔、运笔、收笔才能把数写得规范美观,教师不仅要说,还要亲自范写,给学生做榜样。脱式计算,除了题目应计算真确外,在书写格式上也应严格要求:左侧等号对齐,等号的大小统一。出示的几何图形从线条、色彩、大小等方面也要规范,协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平日的书面作业,活动作业或单元、学期的综合练习等,也要做到书写工整美观,解题思路科学合理,让学生自觉地参加创造美的行列中来。
四、用集体的舆论,强化学习情感
集体舆论是学校教育效果远远超过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学生学习、劳动、生活在班级、学校的群体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及时获得集体的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集体的正确的舆论,并利用集体舆论,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强化健康的学习情感。
当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应该给与肯定。当学生的回答不正确,还有独到见解时,教师不但要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加以肯定,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发动学生给予鼓励,给予赞扬的评价等。集体的赞扬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情感;能动学习;培养策略;刍议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是内在情感和外在环境双重作用的实践进程. 学习对象只有保持和树立能动、积极的学习情感,才能克服内在畏惧心理、树立敢于克难思想、形成实践探索意识,更加深入的学习探知,更加深刻的互动实践,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处于情感发展的积淀期,虽表现出能动探知、热爱学习的积极一面,但学习实践持久性、深刻性不强,需要外在刺激手段和内在情感的双重促动,才能更加主动、深入学习实践.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思维的“艺术”,在培养学生能动学习情感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同时,培树学生良好的能动学习情感,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 本人现结合近阶段教研所得,谈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动情感培养的方法举措.
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发能动学习情感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小学阶段,学生对任课教师充满了“敬畏”、“崇拜”和“热爱”之情. 学生总是喜欢学习自己所喜爱的教师任教的学科,并且始终以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参与学习互动. 反之则相反. 笔者在课堂教学活动观摩中发现,由于部分教师未能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虽采用各种手段引发学生参与,但收效甚微,效果不明显. 因此,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动情感培养的首要工作,不能高高在上,“凌驾”于课堂之上,“俯视”学生,应该“走下去”、“俯下身”、“投进”学生群体中间,与学生群体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相处基础上,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内心疑虑,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困难,让小学生对教师既充满“热爱”,又产生“尊敬”,将对教师的“爱”转化为能动学习探知的“动力”.
二、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促发能动学习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真实性的适宜教学情境充满能动学习、探知、求索的学习情感. 笔者通过对新改版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研析发现,新改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画面更为丰富、案例更加贴近、内容更加生动、事例更加趣味,这些特点更加符合学生群体认知规律,为促发小学生能动学习情感提供了浓烈氛围. 小学数学教材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情感更加强烈. 如在“长方形的周长”新知导入环节,教师采用情景导入法,设置“饲养场准备修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意义,从而产生主动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生动趣味的数学案例,学生每次遇到趣味案例时,内心情感总是产生强烈“波动”,学习探知情感更为显著. 如在三年级应用题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小明在完成加法计算过程中,不小心将其中一个加数的末尾0丢掉,结果计算结果是450,正确的和是495,请问这两个加数分别为多少?”趣味问题案例,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任务,内心参与探知新知的学习活动更加强烈. 小学生总是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或动态运动的画面,充满兴趣,产生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器材,设置数学教学课件,为小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以此提升小学生学习情感. “路程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小学生由于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在感知和理解路程关系内涵中不能正确厘清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制约和影响了学生能动学习情感. 教师借助电子白板以及几何画板等多媒体,制做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动手画路程关系图,利用几何画板展示路程关系变化图,从而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保持积极情态能动学习探知.
三、在传授学习技能中促发能动学习情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学习活动同样如此,学生如果不能掌握学习探知的方法技能,就不能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传授给学生“捕鱼方法”,是促发学生主动“渔猎”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知识点教学或问题案例讲解等活动中,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答、判断、总结等实践活动中,逐步向学生“点明”知识点内涵以及案例解析方法,为学生更加主动探析数学提供能力保障. 如“已知某县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为3千米内,起步价为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加收1.4元,如果刘洪坐了12千米路程,需要支付多少元钱?”案例教学中,学生观察案例条件意识到该案例是关于“整数、小数复合应用题”,主要是考查“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推导解题思路,学生分析认为:“根据题意,12千米是由‘3’和‘9’两个部分组成,计算时只要算出9千米的路程费用,然后加上起步价就行”.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开展解题活动,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解题方法. 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引下,获得探析解答此类型案例的方法策略,为深入参与探析案例活动,打下能力基础,促发能动学习探知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