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8 04: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教育

篇1

英文名称: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医学会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569

国内刊号:50-114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医学教育研究期刊之一。

本刊以医学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探讨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医学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反映国内外医学教育动态,沟通信息,活跃医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空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把人文、社会等相关学科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引入医学教育,关注医学领域内的社会心理、经济和法律等问题,促使医务人员、教师和医科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学习和借鉴各科类高校办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探讨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介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向,引导医学教育观念和手段的更新与改革。

篇2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56-03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必不可少。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10]。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12]4号.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教高[2008]9号.

[6] 杨诏旭,何伟,路程伊,等.器官系统融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65-67.

[7] 冷圣伟.趣味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38,141.

[8] 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272.

[9] 雍晓荣.多媒体教学法在五官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8.

[10]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11]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2]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13] 祝侠丽,贾永艳,田效志,等.《药剂学》案例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5):138-139.

篇3

关键词:医学教授;医学提举司;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93-02

目前国内关于元代医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通史类的著作,此外在部分研究元代医学的文章中也有所涉及。本文通过对《金元医史类存》中搜集的关于元代医学教育资料的分析,力图能全面反映元代的医学教育。

一、元代官方医学学校的设立

中国古代官方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时间非常早,早在晋代就有负责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在此之后的各朝代均设有掌管医学教育的机构。元代正式下令恢复官方医学教育的时间据《元典章.礼部》卷5的记载是中统三年(1262),《元史》上的时间是中统二年(1261),不过这些只是元代正式下令建立医学的开始。至于这个时候颁布设立医学的原因是“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受,设或朝廷取要医人,切恐学不经师,深为利害。”才由太医院大使王猷、副使王安仁奏请皇上设立医学。其实在这之前,元朝政府内也设有一些零散的医学教育机构。据高伟的考证,从蒙哥汗以来,蒙古统治下的某些区域已有医学存在,并且有朝廷委派的教官,而在中统三年以前,太医院内也设有医学。

元朝政府虽然下令在中统三年年差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到全国各路去建立医学学校,但全国各地的医学学校不是在同一时间内设立的,各地医学学校设立的情况也非常复杂。总体来说,北方各地设立的时间要早于南方,而南方的医学学校是随着元朝政府对南方控制逐步强化的过程中逐步设立的。

《庆元路建医学记》“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肃政廉访副使陈公祥,揽辔来临,察民颦呻,尤以以为重。顾讲习无所,思作新兴起之。”

《全宁路新建三皇庙记》“今遍天下郡邑或立庙建学,有师有生,而全宁路独阙……延v四年(1317),作新庙于大永庆寺之东。”

《弘治温州府志》卷19“余被命守温,作医学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v戊午(1318)八月经始,越三月落成。”

《滋溪文稿》卷2“前卫屯营在涿州范阳县之境,建于至元十六年,而医学之设则肇于后至元二年(1337)年也。”

从上述材料可知,元代南方各地医学学校设立的时间都普遍较晚,集中在元统治的中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元代在军队里也设立了医学学校,从时间上看是元代的晚期。

二、元代官方医学学校的教官和学生

元代医学教官的编制是效仿儒学的惯例,但有所区别。《元典章》卷9《吏部三》的记载“诸路教授、学录、学正各一员,上州、中州各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诸县设教谕一员。”由于需要大规模的医学教官,元朝政府急需招揽一批懂医学的人才。因此就按照旧例,聘用医学人才来充当各路的教授,建立医学。“依旧来体例,就随路名医充教授职事,设立医学,训诲后进医生勾当等事,仍保举到随路名医人等,充各路教授。”这些民间的医学人才应该是元代医学教授等的主要来源,在文献中也有大量的证据来佐证。

魏初《青崖集》卷五《有元故京兆医学教授赵公墓志铭》“公讳友,字鹏举,三世业医,为人恺悌简质,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开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医学。”

姚燧《牧庵集》卷二十九《南京路医学教授李君墓志铭》“君以儒业医,故思道静诣,为人诊治疾辄已。中统元年,制授南京路医学教授。”

王旭《兰轩集》卷16《泰安申君墓碣铭》“(申)明敏刚果,见义必为,敦尚诗书,于医尤邃……至元间,两为泰安州医学教授,众无不推服者。”

许有壬《至正集》卷54《故成全郎诸路医学提举郜公墓志铭》“(郜)以儒为医,故所造诣视世之专门而局于其术者有加焉。擢大都路医学教授。”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完善,医学教官的来源也从过去单一的民间世家扩大到了各医学学校的毕业学生。在危素《危太朴续集》卷6《故天临路医学教授严君墓铭・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严寿逸)国朝设医学,充弟子员者复之。君以儒家子在选中。学官庐陵曾某昭先,授以《内经》……暨长,以能医称于乡。遂以选为南丰州医学正,北游京师。”

以上这两种方式都是官方直接提拔任命的,此外还有通过仿照儒学的科举考试,在参加考试的医户中选拔成绩优异者担任医学教授。《元典章》卷32《礼部五・学校》对此有所提及,“赴试人员从各路、府、州、县医户并诸色内,选举三十以上、医明行修、孝友忠(义)〈信〉著于乡闾,为众所称,保结贡士……于试中三十人内,第一甲充太医,二甲副提举,三甲教授。”

但是纵观整个元代的医学发展,民间的医家还是全国各地医学学校教授、学正等教官的主要来源,而从医学学生中任命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医学教官占少数,至少在现有已知的文献记载中没有大量的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来自民间主要是民间医家的医术大多是数代相传,医术高超;来自医学生少是和元代医学学校的地位有关,它的定位是普及教育基础医学,况且在校学习时间短,导致学生医术水平有限;而科举取士少则是因为元朝科举考试举行的次数少,录取的人数自然就少。

医学学生主要来自于各地的医户,还有就是开设药铺或在各地行医人家的男性成员。除上述来源外,平常百姓家中,如有品行端正,愿意学医的也能成为医学学生一员。选拔学生的工作由诸路官医提举司或提领所委派正官一名,和各路医学教授一道完成。

三、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各地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是太医院下属的医学提举司。《元史・百官四》中记载:“医学提举司,秩从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太医院医学提举司据高伟的考证就是文献中经常提到的“诸路医学提举司”,他同时还指出《元史》中记载的医学提举司设立时间不准确,应该是至元五年,即1269年。除中央的太医院医学提举司外,元代在各路也设置了其下属的机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考高伟的《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一文。文章中提到北方各路设提举,南方设提领;州设提领,县设管勾。不过并不是全国各地都设有上述这些机构,有些地方设立“医学教授司”,这也是医学的管理机构。

随着各地医学学校的纷纷设立,政府补充了大量的医学人才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在这些保荐的医家中,存在着大量名不符实之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教育质量。元政府对此也有所察觉,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四月时,御史台奉中书省的札付向上呈报,要求严格挑选各路的医学教授,不要任意保送没有才学的人,建议每年对教授、见习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是:“每年出十三科的疑难题,呈报太医院转发各路医学教授,令医学生依式每月学习医义一通,年终时造册呈报医学提举司,以考察医学生学习成绩。此外,医学教授就所下发的题目解答3道,年终时另行造册,呈报给太医院,以考核其是否称职。”在这此后没有几年,到元贞二年(1296),太医院呈报到,诸路医学提举司制定的十三科拟难医义题目120道,虽然下发到各路医学教授,要求他们按照这些题目教学,到年终进行考核,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今(切)[窃见]各处教授、学正、学录、教谕人等,连到所业文字,不依官降题目,或远行旧题,或自意立题,不合格法,往往赴院求进,以至泛滥不一,”导致整个医学教育内容非常混乱。因此,太医院在此时又重申要加强对教授、学正、学录、教谕等人的管理,要求他们“须要于三年以里官降题目内,教授作医义三道、治法一道,学正课医义二道、治法一道,亲笔真谨书写”,由太医院来考校,如果文理相应、治法允当,就按照惯例,医学教授得到升迁,学正则量材擢用。相反,如果不按照官方下发的题目或者虽然是官方题目,可是已经过了三年,照例不得升迁。这次对教师队伍的整顿由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联系,取得不错的效果,元代医学教育也渐渐的步入正轨,国家对医学的控制力也相应加强了。这些措施都是试图通过对教师的奖励,提高教师水平,没有制定对教师的相应惩罚措施,使得“各处学校因循苟且,不能奉承,月试既未举行,课义亦皆卤莽”,各地的医学教授、学正、学录等又“尸素备员,浅见寡闻,不能训诲”。大德八年(1304)十月,太医院的诸路医学提举司采纳了湖广行省湖南道廉访司佥事李奉训的意见,在全国各地推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一、各处学校应设大小学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斋肄业、有名无实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再次,教授罚俸两月,正、录视前例倍罚;三次,教授、正、录取招别议,仍各标注过名。其提调官视学官例减等,初次罚俸半月,再次一月,三次两月。二、各处学校若[有]大小生员在学,而训诲无法,课讲卤莽,苟应故事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五两;再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三次,教授、正、录取招别议,仍各标注过名。提调官初次罚俸十日,再次半月,三次一月。”

经过上述一整套考核体系的完善,相关奖励或者惩罚措施的制定,元代医学教育已从原先的混乱走向有序,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语

篇4

英文名称: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570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5

本课题通过对100位带教老师以及在我院儿科五年制2006届、2007届医学实习生100位发放抽样调查表,客观评价五年制医学实习生的敬业精神和临床工作表现,以及对带教老师敬业精神和临床工作能力的评价,为探讨创新儿科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共发放200张问卷,其中100张问卷是教师对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在儿科临床实习中表现的评价,另外100张问卷是五年制2006届、2007届医学实习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回收200张,回收率100%。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

2结果

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胸怀爱心,爱护患儿,对患儿有同情心,实习态度好,尊敬老师,积极重视查房,病史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比较好,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好,从整体上受到患儿、带教老师以及实习医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但五年制医学实习生吃苦耐劳精神,互相协作精神尚待提高,应注意多同患儿沟通,主动关心患儿,多实践,提高基本操作能力。表2中看出广大教师能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好,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精神,语言表达合理清晰,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服务态度好,主动关心患者,与患者沟通好,但应该更多积极开展新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争取在教学工作方面更大的突破。

3讨论

篇6

1.1医疗卫生行业需要更多输血医学专业人员

从1900年Lander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输血医学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自1970年代以来,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分离技术引入输血、移植和基因治疗,使输血医学逐渐迈向新时代;进入21世纪,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药用重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输血的血液免疫学效应机制也被进一步阐明,输血医学正在发展成为1门涉及面广泛的学科。近年来,我国对输血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自1998年起,国家及最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与输血相关的文件,涉及输血安全的法律法规多达数10种,足见国家对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视和决心。与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输血安全的重视相适应,我国的输血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省级血液中心、市级中心血站和基层偏远地区中心血库为补充的采供血服务网络,采供血机构服务半径逐步扩大,血液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输血科,以四川省为例,2001年时仅有24.56%(24/57)的二、三级医院将输血科定为一级科室[3],而到了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2.20%(83/159)[4]。由此可见,医疗机构当前也需要更多具备输血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

1.2输血职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输血及其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从业前大多未接受专业的学历教育,绝大多数人员来自检验和血液科等其他相关科室,输血医学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零散而非系统的培训,而医学院校也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输血医学教育体系。本世纪初的1项对部分输血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层次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第1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2%[1];而直到2008年,四川省70家三级医院、89家二级医院输血科共279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0,本科学历者也仅为22.22%[4]。同时,临床一线医师对输血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令人担忧,1项在上世纪末对240名在职医师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学生的输血基础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师在“输血不良反应”、“成分输血”等输血基础知识上回答正确率<50%[5]。缺乏整体设计的现行输血医学教学模式限制了输血医学的整体发展,既影响了临床输血的正确抉择,又影响了临床输血的正确实施和了输血医学的传承和发展[6]。随着输血医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对输血技术专业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输血医学教育体系的薄弱与落后、输血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与之形成了1个巨大的反差[7];因而急需医学院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高学历输血医学人才。

2开设输血医学高等教育的实践

2.1生源和培养目标

本院自2008年起在检验医学专业本科3年级时增设了“临床输血方向”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加考核的形式进入“输血医学方向”学习,培养既具有医学检验技能,又具备专业输血医学技能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2.2师资由于输血医学教育

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建立起1支正规的受过系统输血医学教育与培训的师资队伍,因此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建设和造就1支学术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本院把师资培训作为发展输血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具体做法包括派遣多名教师在血液中心、输血科等进修学习,聘请有深厚理论基础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成都市血液中心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等。

2.3教材、学分、课时、见习和实习

医学检验本科主要课程设置不变,在此基础上增加输血医学专业课程(表1)。与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在检验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输血方向教学仅对课时作较小调整。生化、微生物、免疫、临床检验等专业课程与检验专业基本无差别,增加输血医学专业课时及学分,输血医学方向学生专业课程总学分及课时分别为61分,课时1220节,高于检验专业学生总学分56分及1015节课时(表2)。见习课除在医院参观、见习外,还安排输血方向学生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成都市血液中心、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地见习,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输血方向专业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输血方向和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均为1年。检验专业学生一年实习时间均在医院,包括临床各科室、输血科及检验科,输血方向学生在血液中心/血站及医院检验科、输血科各实习一段时间,与前者相比,减少在医院临床科室实习时间,而增加了在血液中心/血站的实习,在医院输血科的实习时间也超过检验本科生(表3)。

3开展输血医学赵燕高等教育的思考

本院开展输血医学方向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当代经济社会需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和输血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学类实验室、医院医学检验中心(科)和血液科、血液中心血站,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及输血医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自2010年第1届输血方向本科生毕业至2013年,输血方向本科毕业生共136人,就业率达到100%,去医院输血科、血液中心/血站工作的约占30%,去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约占50%,较好地解决了单纯输血方向就业面狭窄的问题。但是在输血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首先是教材的选用。参与输血医学教学普遍感到缺乏专门的、难度适中、适合大学本科教育的教材,目前所选教材内容与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学部分内容重复,更缺乏专门介绍免疫血清实验技术、血站管理、输血科质量管理等内容;而且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输血医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篇7

医学八年制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本硕博连读教育,其他专业的本硕博连读都是以培养PH.D为主。目前我国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定的是“MD”,但是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后三年一般安排一年的轮科实习(有的学校实际落实往往不足一年,因为学生要做科研课题),两年的毕业论文和答辩,特别是毕业论文一般按照科研论文要求,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这样实际上偏离了MD职业精英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PH.D区分不清。因此必须就院校教育阶段的实质培养目标进行选择,既然我国已经明确定位与美国医学精英教育目标一致,即职业MD学位,在校期间完成在独立行医之前所需学习课程的要求和能够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资格,使学生获得成为医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医生职业的价值观,培养医生都需承担的负责治疗患者的能力。作者认为八年制MD的培养计划中的后3年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以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主,最后提交的MD论文,不要追求SCI及影响因子。这样就能在后三年集中进行临床实践教学与医学整体变革趋势的教育,改变后三年将临床教学与科研训练压缩导致变形的问题。

2八年制招生可尝试大胆改革

美国的医学生大多经过医学前的预科教育,即一般要完成4年的理工科大学本科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理学、工学(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工程)学士学位,且经历过严格筛选淘汰,学医的信念和目的更为坚定,心智更为成熟,一般在入学前就充分了解了医学职业的特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学习准备。目前我国八年制的招生主要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应届高中生中的成绩佼佼者,具有较高的学习素质的学生,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及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对各种专业都不够了解,对自我的人生和前途缺乏设计,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都是听从长辈的意见,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缺乏充分了解,对于医生的工作性质和应该具备的素养知之甚少,很难保证其对临床医学专业有足够的兴趣,且学校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征进行全面评价。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可以尝试适合我国情况的医学八年制招生选拔方法多样化。第一,试行在八年制学校中与相关专业联合招生、二次选拔的招生方法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非常热门的专业。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该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具有报考医学院学习MD的优势。我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在医学八年制招生时,医学八年制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同招生。开始前四年都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到第四年时可以再一次双向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是继续深造学习医学MD,也可以选择完成生物医学工程八年制硕博连读,还可以选择四年制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校方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择优选拔一定名额的学生进一步完成医学MD,部分八年制生物医学工程硕博连读。这样的好处是学生经过了四年的本科阶段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习,心智已经逐步成熟。生物医学工程属于理工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经过四年的学习就会对医学的特殊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会理智地思与考选择。目前我国招收医学八年制的学校主要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几所水平高的医学院校,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样可以在校内实现招生改革。第二,进一步在校内试行4+4医学八年制招生,不受专业限制。我国设有医学八年制的综合重点大学,理工医和社科人文专业齐全,已经具备美国医学院招收学生的小的社会环境。在校内试行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共同招生、二次选拔的基础上,可以向校内其他专业开放二次报考医学院的试行美国医学院招生的方式。试点中,可以试行校内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照:①本科生平均学分绩;②本科教师的推荐信;③对承担医生神圣职责的责任与义务的个人看法及自我陈述等。造成一种进入医学院的竞争事态,提高对医生这一社会角色的敬畏。第三,现有的直接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以上三种招生方式可分别试点,总结后,选择较优方式推广。

3毕业应优先到高水平的医院进一步落实精英医生的职业教育

篇8

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双方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优质临床教学资源,缓解校内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有助于医院依托高校的平台和品牌优势实现医、教、研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了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医学教育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会更好地推动统一体模式的发展。

(1)信息资源:病案、图书馆和校园网都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信息资源。医院丰富的病种及典型病例是临床教学宝贵的财富,将典型病例分析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学习,或通过直播或转播演示进行手术现场的观摩教学,对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图书馆作为巨大的信息平台,为学生及临床医生了解国内外医学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提供了便利及优势,借助校园网,医院可以实现对学校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教学课件等内容的共享。

(2)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的水平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临床师资是高校临床课程教学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临床师资的梯队培养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对临床医生自身的临床素质提升也大有裨益。学校可定期开展面向临床师资的培训班进行系统培训,结合理论授课、教学查房等一系列示范教学,充分发挥学校督导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意识,促进人才梯队的成长。

(3)实验室平台:高校在基础、临床研究上都有着良好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平台,学校面向医院开放重点实验室,以便附属医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术平台,从而申请到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科研立项及成果专利。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因此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模拟真实医院环境,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临床医学的教学和考核,强化实践操作训练及综合临床思维培养,是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与医院之间建立模拟训练中心,且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是建立连续统一体

模式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医学教育与毕业后医学教育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协调机制需要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及教学课程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其中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建立是连续统一体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1)根据临床工作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医学课程改革应充分考虑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并针对这种需要,遵循学习、认知规律来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因此,在校医学教育期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需求、重点、难点等角度共同探讨,既能保持医学教育的一致性,也有利于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医学实践,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各阶段学习内容和标准。课程考核除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综合素质及价值观的评估,以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逐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即按某一器官系统将与之有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融合起来建立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将基础和临床有效衔接。新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认识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为进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篇9

湘雅医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湖南地区的卫生防疫、治疗及医学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院早期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运动,如灭鼠运动、进行预防天花和白喉的接种、夏季开设霍乱医院等等。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迫于战争压力和安全考虑,学校兵分三路,低年级学生迁往贵州贵阳继续随校学习,高年级学生及湘雅医院留守长沙,以协助湖南的抗日救护及卫生防疫工作,另外部分师生在湖南沅陵建立湘雅医院沅陵分院,转移一部分设备器材,避免敌军的火力集中攻击。西迁贵阳的的湘雅师生,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下依旧团结奋斗,克己奉公,使得教学和临床工作质量基本上未收到战争和流亡的影响,同时对当地的伤员和流行疾病的治疗及防治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协同当地医院分担诊务,培养了团结、互助、积极、主动的优良作风,直到今天,贵阳市还留下了“湘雅村”的美名。1944年12月8日,日寇侵入贵州,贵阳师生只能再次流亡,迁往重庆杨公桥。在重庆地区,学校师生同样本着办学救人两不误的原则,继续发展着湘雅的事业。与此同时,沅陵分院的湘雅师生也对当地的疾病进行了防治工作。战时,沅陵一带霍乱流行,湘雅分院又增设一所传染病院,使大部分垂危患者起死回生,死亡率控制在3.7%,大大低于国外文献报告的霍乱死亡率20%,因而受到了国际联盟霍乱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特别赞赏。此外,沅陵分院还为扑灭当地流脑、痢疾流行做出了重大贡献。纵观抗战时期,湘雅人踏着烽火狼烟,救治军民伤员和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气节其胆识可歌可嘉。他们协助办理战地救护讲习班,协助成立湖南省健康教育委员会,办理衡阳、郴县两处飞机场的临时治疗所,协助办理长沙县卫生院、湖南产院及传染病院,在长沙市北郊设立卫生事务所,在衡阳制止了霍乱流行,协助了湖南省的卫生防疫工作。

二、为中国医学教育树立了典范

从教会大学的角度来分析,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催化剂,活跃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承担了转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部分职能与需求。湘雅医学院当时在国内的同类院校中十分出类拔萃,这要得力于湘雅一贯奉行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各科课程之支配都是依照美国医学校联合会所定课程,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前期、后期的设备都与美国的同类院校差不相上下。湘雅医学院在进百年的办学历程之中,始终秉承强调基础训练,注重临床教学。早在创建之初,胡美博士就仿照美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提出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合格的专任教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充分的实习时间、良好的临床基地和完全的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学校十分重视实验课程,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要有一点不合要求,就必须重做;学校每月都有学术交流活动,由师生联合进行交流和讨论;校内所有课程一律用英语讲授,课堂提问、答卷以及书写病历也必须使用英文。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湘雅按照欧美惯例,在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自由和放任的方式,但在功课方面的要求却极其严格。每次考试的时候无人监考,教师出好试题后就离开,由最后一位答完试卷的学生收齐试卷送交教师。一旦发现有人舞弊,则严厉处罚,直至开除学籍、通过这种教育,令学生养成自制、自尊、以诚实为无上光荣的信念。湘雅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在实验过程中对生命和人体持极端尊重的态度。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行医中保持医生的责任和职业操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考核成绩方面,学校采用的是严格的淘汰制,规定各科成绩以70分为及格,甚至一度淘汰率达到75%。引进资金、中西并举、严谨治学、扩大往来,这四点,毫无疑问使得湘雅为中国医学教育树立了典范。

三、促进了中国医学教育的现代化

19世纪末的中国传统医学教育仍主要沿袭传统的方式,即父子亲属相传、师徒传授或自学。学习方法一般是“一读二背三临症”———对学习课本要大声朗读,做到背诵如流,边学边随长辈或师傅临症见习,直至其长辈或师傅认为其具备独立行医的能力为止。而教会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普遍重视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的结合,并将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体现了学校传授知识、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等教育职能。湘雅医学院重视教学工作,授课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翻译或编写了大量教科书和著作,以解决教科书极端贫乏的问题,从而为引进西方科学新知识做出了贡献。这些译著不仅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开展起到极大的作用,还对西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内地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湘雅医学院还引进中国传统医学所没有的一些科学诊疗手段,诸如解剖、化验、注射、手术以及X光线等。课程有解剖学、外科学、组织学、药理学、生理学等,是中国前所未有过的,促进了医学教学内容的早期现代化。教会大学注意借鉴西方大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简洁、精干、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湘雅医学院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逐渐由系科设置向院系设置转化与完善,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专业分工明确、管理体制严密、教学组织相对合理等特点,较之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在促进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早期现代化方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不仅如此,湘雅医学院还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还有较完善的图书、仪器设备。因为既有教会拨款,又有西方人士和中国方面的捐款,经费较为充足,有能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国人自办医学校条件好的学习环境,这也从客观上丰富了教学知识的储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湘雅医学院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强调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临床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笃实的学习精。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活力。

四、开中国女子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

篇10

1.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

常州市某医院自2008年开始启用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开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软件,从项目、学分、人员信息的记录、管理、统计、审核各个方面实行继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信息管理,该系统是使用1C卡采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配合终端一体机、高效的管理软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1 统一管理

ICME为每个医护人员配发1张继续医学教育1C卡,并为持卡人建立唯一确定的身份编号,匹配个人信息,纳入系统统一管理。项目课题通过系统申报、下载、审核,上级部门统一督查管理。

1.2 学分录入

每个医护人员项目学分可通过便捷式POS机刷1C卡经过网络数据传输录入到系统,非项目类学分按照《常州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的要求手工录入,报上级部门审核。

1.3 统计查询

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情况可通过主数据库随时按时间、地区单位人员等条件进行查询。ICME内置丰富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自动生成人员项目以及综合情况统计表格并自动输出统计报表。主要可进行基础数据、学分记录、项目分类等综合统计功能。

2.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的优点

2.1 项目举办程序化,提升管理质量

项目举办,前将办班通知、项目授课内容和授课安排报上级部门审核。项目举办中,主要为录入新项目内容、下载项目到POS机、刷1C卡和接受POS机学分。项目举办后,在结束3天内把数据提交审核,上级部门对举办项目和参加人员进行审核。

2.2 信息网络化,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常州市使用的ICME可联入网络,学分上传很方便,医护人员也可以在好医生网站上进行1C卡关联,随时查询自己的学分。

2.3 学分电子化,减少人力成本

项目学分经POS机进行刷卡后,通过网络上传至ICME,报上级部门审核,省去了管理人员书写纸质学分证的繁琐,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对于医护人员书写论文、科研获奖等获得的非项目学分以及在其他地区参加的省级或国家级学分,由管理人员通过ICME进行手工录入非项目学分,根据学分标准录入一目了然,避免了人工核定学分时的差错,减少了工作量。

2.4 信息数据化,方便、快捷、准确

通过ICME管理,管理人员可以轻松的获取各个项目的参加人员信息,便于各种统计与查询,以及年终的学分验证,使我们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大大提高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