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个人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08: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培训个人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培训个人计划

篇1

一、个人培训目标与要求:

1、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尝试,努力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并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保证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学业水平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把新的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开阔学生眼界。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二、个人培训的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身教学的行为,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找到不同阶段学生的优点和兴趣点,挖掘更多的学生作为带头人。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平时多阅读优秀的教育名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他们的例子来激励自己,多观察、多总结,从学生实际来总结提高,积极撰写教育论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知识型教师。

3、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篇2

关键词:县级师训机构;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有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教育的重心已经从原先的学历提高培训转到了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职后培训,与此同时,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培训的目标、形式、内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的主流走向了“校本”。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永嘉县校本培训的归类比较研究,发现成功的、有效的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有其共性之处。

一、有效的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校长都有明确的角色行为

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永嘉县教育局与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对永嘉全县学校进行两次校本培训专项检查,检查的内容有校长的重视程度、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校本培训的计划制订以及经费投入等10项,第一次检查时,只有23所学校合格,大部分不合格的学校问题首先出在校长身上,在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校长不知道校本培训为何物的大有人在,而在23所合格学校中,有些校长对自己的角色也是模糊的。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校长应有明确的角色行为。校长的多元角色是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关键校本培训赋予校长更多更大的责任,是对校长角色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校长,由于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对来说底子薄、见识不广,信息来得慢,这些不利因素使农村校长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校长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职业角色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地把握职业角色的科学内涵,以角色学习和实践来促进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校本教师培训,意味着农村校长不仅仅扮演学校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更应当成为终身学习者、学校发展的促进者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者。

校本教师培训赋予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和责任,这也是摆在校长面前的新课题。校长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设计者,必须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求与计划,这样才能使校本教师培训成为教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使校本教师培训不至于“孤立”。校长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负责人,必须因校制宜实施校本培训,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对于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不同层次教师开展不同的培训,兼顾多种层次差别性,制订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要求和培养培训方案。

二、有效的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必须要有合格的基地

学者张玉华认为,校本培训的特点可归纳为三句话:“为了学校”,是说开展校本培训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学校中”,是讲校本培训的一切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师所在学校开展,与教师培训机构实施的集中培训区分开来。“基于学校”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要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包括目标的制订、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以及培训模式等等,不能脱离学校和教师的需要;第二,开展校本培训要发挥学校已有优势,大力借助本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从这三个特点可以看出,要搞好校本培训,这三者缺一不可,而在农村大多数学校;第三条往往很难达到,比如说永嘉,地域辽阔,单山区面积就达2 308平方千米,校网分布松散、学校数量众多,小学就有164所,初中就有51所,以目前农村的财力根本无法达到校本培训所必需的“硬件”要求,许多小学没有一台电脑,而有些学校即使有电脑也上不起网;再说“软件”,由于农村与城镇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加上其他多方面原因,造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校本培训基地建设的方案。所谓校本培训基地,是指能单独在本校开展校本培训的学校。因为在永嘉的164所小学中有村小126所,这126所小学平均教师数不到9人,因此要每一所小学都开展校本培训是不现实的。县教师进修学校采取以某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中心,划片管理,这一所学校就称为基地。“基地”必须要达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规定的标准,包括硬件标准、软件标准,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验收。在2003年进行首次验收,全县包括幼儿园在内共542所学校(园),只有23所合格,2005年进行二次验收,评出并公布了优秀基地、合格基地、整改基地、不合格基地。对优秀基地给予表彰,对合格以上的基地开展校本培训才给予继续教育学分的确认。当然,这样验收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对不合格的基地进行合并,归并到就近的优秀或合格的基地进行校本培训,而对整改学校着重进行指导,如有起色可以升格,否则列为不合格。为了确保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县教师进修学校要着重做好对基地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建设好农村校本培训基地,才能进行有效的校本培训。

三、有效的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需有明确的培训动因、精心选择的内容、较好的培训方式

(一)正确的培训动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存在临时作台账、突击应付检查等造假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学校不明确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功利化倾向,把校本培训当作是获取学分进而为评职评优等铺平道路的一种手段。

不正确的培训动因带来的后果是,对培训应付了事,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怎样帮助农村学校树立正确的校本培训动因,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县师训部门和教师等多方努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训部门要在宏观上加强指导、评估和监督。对于永嘉来说,县教师进修学校采用“项目审报制”后,进行了过程管理与监督,或派联络员参与基地的培训过程,或与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网络视频连线;最重要的一点是,师训部门要帮助这些学校提升其思想认识。

(二)精心选择的内容

在农村学校,由于缺少对教师成长规律、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究,导致了培训内容随意性强。缺少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为校本培训基地缺少一个时期和一个阶段的校本培训总体规划,或盲目简单地按照上级培训要求或凭校长想当然、随波逐流;培训内容与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忽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个体需要,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搞一刀切,最终导致了校本培训的效率低下或失效。

由此可见,有效的校本培训,其内容应来自于本校和教师的需求,它是系统的、有计划的一部分。

(三)较好的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是,有些方式不一定切合农村学校实际。笔者根据永嘉的情况,认为以下几种方式是较好的方式:

1.城乡交流式:选派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镇学习,使城乡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同时由教育局和师训机构牵头,组织先进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子,两校教师定期学习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示范教学、介绍经验,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2.合作研究式:立足于教师的长远发展,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科或课题形成4-5个合作研究组,成员可以跨校组成,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机会,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理念。这种方式在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校际协作式:由若干所学校组成的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师培训的松散联合体,是介于培训基地与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农村区域内学校的培训资源优势,解决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校本培训中“萝卜抄萝卜”的现象。

篇3

一、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精神,以实现学校办学总体规划,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根本方向;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作为宗旨。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努力实现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一体化。

3.坚持以教师个体学习和岗位培训为主,个体学习和团体培训并行,分散时间与集中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二、校本培训的目标

1.巩固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构建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新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2.养成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拓展教师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校建构成学习型组织,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新的管理、教学、评价方法和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

4.构建团结协作团队,使教师在学习中自我提升,在同伴互助下自我发展,在专家引领下自我完善。

三、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1.专家引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专家专题报告的录像,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聘请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

2.短期培训。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晚上或假日、节日部分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

(1)专题报告;

(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3)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研讨;

(4)教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分析;

(5)校本课程开发等。

3.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学习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每位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不断充实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学校将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读书活动交流会、报告会。

4.岗位培训。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落实教职员工的岗前学习、培训和在岗继续学习和再培训,达到熟悉、精通岗位业务目标。

5.合作学习。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的孤立无助现象。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然后集中总结,使原有的观念、方法更加完善和科学。

6.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

四、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校本培训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或指定岗位培训主讲教师或指导教师,主讲教师或指导教师由学校认定、登记、备案。处室科、年段组、教研组要提交学年、学期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和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1.校本培训的组织及其职能

(1)校长室职能:

①负责校本培训的策划、组织、管理、实施和评价,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

②为校本培训提供课时、场所、设备、经费等保障。

③指导校本培训的实施,检查校本培训的进程,保证校本培训的质量。

(2)处室科、学科组、年段组职能:

①负责本部门校本培训的计划、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②做好本部门校本培训活动记录,收集、提交活动过程材料。

③定期汇报校本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交相关书面材料。

(3)集体备课组职能:

①负责本备课组专题活动的组织和具体实施工作。

②做好活动的过程记录、资料整理、提交相关书面材料。

2.校本培训的考核管理

(1)教师校本培训情况由教研室建档,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记入教师岗位年度考核,学校将以适当的方式与程序给予认定。教师校本培训情况包括教师读书学习、群体集中学习以及专项培训等。

(2)第一次担任我校新的岗位工作(例如,第一次担任任何年级课程的教师或班主任),均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并通过学校考核、审核合格。岗位培训由指导教师或主讲教师执行。

3.校本培训的经费管理

篇4

二、学校校本培训与教研领导小组

三、工作的整体思路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是教学教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培训及科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基础上,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要切实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讨论,共同研究解决办法,逐步形成专题研究。

四、校本培训与教研的主要内容校本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科研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综合课教师的培训;经验交流;对策研究。

校本教研

1、要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实际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3、教研组要切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作为主要标准。

4、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5、重视校本教研,综合实践等薄弱课程的开发研究,力争使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我校课改的新亮点。

6、加强学科评价研究。

五、主要措施

1、各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校本培训和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

2、教师本人要突出本学期个人校本培训及教研计划,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活动。

3、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主组织管理,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开始试行多人备课。多人备课是多人智慧的结晶,在使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做必要充实完善,反对不切实际,不加修改的懒汉作风,教师对多人备课的再创新,以此为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比赛活动。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1-2次示范课。每个教研组每月组织集中业务学习一次。学校组织开展教学比赛活动。

5、大力开展十个一活动,每位教师在一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篇5

按照欧洲教师协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的核心是以校为本,其中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为了学校,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学校中,教师应在学校或课堂中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三是基于学校,秉承一切“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原则,教师继续教育的一切计划与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

一 我国校本培训的发展

1.我国校本培训的发展现状

校本培训起始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提倡的“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教育”。在我国早已有了教师组织的相互讲课、听课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校本培训在我国逐渐兴起,我国上海等地先后开展了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的活动;到90年代后期,形成了校本培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潮。

我国的教师教育始于20世纪初。1999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的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这是校本培训第一次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被明确指出。2002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依据《教育法》等国家、省、市(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法规、方针和政策,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指导和服务。”2011年3月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校本研修,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建立本校研修制度,制订校本研修规划,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2011年9月陕西省关本文由收集整理于实施“国培计划”做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明确列出了校本培训的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平台和校本课程。由国家推行的,省市区等颁布的政策法规可以看出,校本培训已经由上而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2.我国校本培训的影响因素

校本培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是中国国内教育现状、教育政策和社会改革的促进,更是教师教育发展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日益要求的结果。

第一,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20世纪70年代,英国在《詹姆斯报告》中指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因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校园内发生的。而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开始了一种与往常不同的教师培养方式,即“以学校为基地的”培养模式,这是校本培训的雏形。教师校本培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开始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及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这一模式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后来,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很快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并在国际会议上得到了认可。校本培训改革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将教育理论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因此,校本培训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并得到了发展。

第二,中国教育政策和社会改革的促进。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进行校本培训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进行继续教育工程,要求全国在3~5年内,以不同的方式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第三次全国教

育工作会议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校本课程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发放给学校,强化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此外,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也为校本培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怎样展示自己的个性,怎样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怎样培养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思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必然能得到支持。

第三,教师专业素养需要校本培训进行提高。与以往的教师的定义不同,现代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发展为教育的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换为课程发展的主体,这种由关注学科发展到关注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过程,正是校本培训产生发展的温床。与过去相比,正所谓“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这一方法,已不再符合当今教师培训的精神,近年来,在教育研究方法中,质的研究越来越多,同时在教师素养的框架中,教师的实践性备受关注。因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产生于教师的日常工作,所以校本培训正是契合了对教师专业素养中实践性知识的提高的这一要求,是它产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 我国校本培训的理论基础

1.终身教育理论

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是校本培训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终身教育导论》中,保罗·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含义是要求实现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统一。在时间上,主张教育应贯彻人的整个一生,反对把人的一生截然分成在学校里学习和社会上工作这样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空间上,主张教育应包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对教育只限于学校的读书,排斥学校以外的学习观点。”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师教育不仅包含了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进修,还把以学历为目的的教育与非学历为目的的教育结合起来,完好地形成教师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是包含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终身教育要求师资培训应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应是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因此,终生教育思想为它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之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作、利用等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消极被动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下建构起来的活动过程,学习不是一种脱离了实践的摸索,而是在学习的具体情境中,通过真实而详细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获得具体的知识。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所关注的不是仅仅让教师学习某些科学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个别教师所谓的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校本培训注重的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重点是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教师的学习是主体构建的学习,是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真实的、问题的、案例的学习密切相联系的,是教师参与的共同学习。

3.教师专业化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教师专业化更注重实践,更加注重研究如何根据教师的成长需要,给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学校本培训基于教师不断发展教师素养的专业需求,重在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培训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要求,教师这一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教师职业要进行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个人也要进行终身教育的专业发展,教师职业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专业发展是专业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极大地推进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篇6

关键词:校本培训;中职教育;文化课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通常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所以对文化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课教师普遍缺少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教师教学能力很难在校期间得以持续性的提高。目前,校本培训是中职文化课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得以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关于中职文化课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树教育理念

为了确保中职文化课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方面必须首先转变中职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忽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的观念,树立中职教育“知识文化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要让每一个文化课教师都能意识到自身教育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不断加大文化课教师校本培训的投入,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与激励措施,鼓励文化课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主动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综合教育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中职文化课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营造教研氛围,发挥教研组作用

为了充分调动中职文化课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良好的培训效果,中职学校要努力为文化课教师群体创设一个人人参与、互动、合作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文化课教研氛围,促使中职文化课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并与个人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有效的结合,对校本培训的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检验。具体而言,校本培训可以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划分为不同规模和形式的专业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在中职学校中就是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在备课、上课、课件制作、试题选择、综合实践、教学反思等各个教学活动中,同一组的教师可以共同参与、相互学习,打破单个教师在教学上的思维障碍,这样既能达到校本培训的目的,又能促进文化课教师教研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挖掘培训资源,丰富培训方式

1.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

中职学校要充分提高文化课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文化课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引导作用,通过文化课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带动其他文化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在文化课教师群体中建立起团结、和谐的校本培训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多开展现场观摩与培训互动

中职学校要重视现场观摩法与培训互动法在校本培训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如,邀请兄弟学校或高职院校在文化课教学上的专家、教授到学校进行定期的培训,组织文化课教师进行现场观摩和双向互动,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技巧和一线教学的工作经验,进而确保校本培训工作出效益、见成效。

3.重视案例教学与自我训练

在中职文化课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中,可以根据文化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和培训活动,让文化课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并通过自我训练上的加强,及时弥补自身在教育素质上的缺陷,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文化课教师综合教育素质的提升。

四、健全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作,而且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中职教育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特色化,中职文化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要放在进一步健全培训评价制度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强化对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这样更能调动中职文化课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文化课教师主导学习的动力。

总之,基于中职文化课教师在中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中职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时,首先要提高对中职文化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明确中职文化课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向和目标,理顺培训管理机制,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并完善教师考评与激励机制,这将对提高中职院校的文化课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校本培训 研究 反思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历程回顾

我们以“农村教师”并含“校本培训”为检索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212篇相关学术文章。以研究内容、发表时间和研究对象等为依据,对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萌芽发展期、反思建构期和深入探讨期三个阶段。

1.萌芽发展期(1999-2004)

1999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首提校本培训的概念,并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校本培训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初步探讨。如肖成全分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实施可行性[1];侯正安则研究了在以县为主背景下,如何保障、评价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2]。这一时期,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及国内城区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反思建构期(2005-2010)

自2005年开始,学者们开始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专题研究。这期间的研究内容一方面是对早期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试验进行初步总结和反思,开始逐渐由最初的可行性探究,转入对培训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开始为构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寻找理论基础。如有的学者开始从“远程教育”或“三级教研网络”的视角探索构建新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着力从反思和建构两个方面探索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新策略。

3.深入探讨期(2011至今)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热情。学者们开始深入探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涵及发展方向。如有学者以“从关照群体到关照全体”为主题探索了校本培训的八个发展方向[3];有学者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校本培训模式,提出了5种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当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模式建构阶段,相关研究日益深入。

二、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内容分析

1.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

曾诚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类、政治思想类、教育理念类、实践技能类、教研科研类和现代教育技术类等六大板块,认为政治思想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灵魂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背景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基础课程、实践技能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支柱课程、教研科研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是校本培训的重点课程[4]。有学者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进行层级式分类,强调根据全体教师的共性和个性,设置“新课程教学基本理论、示范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自我研究教学、教学评议、教学研究等几个层级“菜单”[5],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菜单”。

2.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目的和作用的研究

(1)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

学界普遍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地区的校本培训,以农村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从知识、技能、理论、道德素养等几个方面提升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农村教师发展。二是通过校本培训,促进学校发展。校本培训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以解决学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的研讨,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校本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都立足于客观实际,着力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人力资源,以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我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会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能力,并且帮助教师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教师教学归根结底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并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通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提升教学和沟通技巧,真正将教学转化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农村学校校本培训,使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校本身的研究和再认识过程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校相关管理决策,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应对学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发展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三维一体”的互助合作式培训、教师反思诊断式培训、教师的开发研制式培训、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网络式培训、教师的自我发展式培训等[6];有的学者从教师的需要层级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达标式”“提高式”“研修式”[7];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的实际过程进行分类将校本培训分为“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自修一反思式”等[8];有的学者从教师培训采取的媒介进行分类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分为“媒体资料培训模式、空中课堂培训模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等[5]。

4.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内容和教师等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在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协调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校本培训未能形成培训合力,效率低下,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目的[9]。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到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中,校本培训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表面的适应教师需要,“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10],农村校本培训仍旧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级层面,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表面文章,并没有深挖校本培训的核心内涵,严重限制了校本培训功用的有效发挥。有的学者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并没有契合教师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问题”[11]。农村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涵盖着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内容,以此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但现有的校本培训并没有“急教师之所需“,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在实践中未能起到好的效果。还有的学者从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作为校本培训主体的广大农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农村教师考核评价方式、个人工作精力、个人意愿等方面的问题,农村教师往往不愿意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培训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农村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5.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措施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应将“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指标”[1],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形式、职责,并有相应的考核、评估等。有的学者从文化保障方面研究,认为学校内要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促进教师自主自动地参与校本培训,改变校本培训的外在强迫性。有的学者从服务保障方面入手,认为应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个舒适的良好环境,并提供培训所需的相关器材。还有学者提出因校制宜和校际互补保障,建立独具特色适合本校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等,并且应追求校与校之间结对,学科互补、资源共享等。

6.关于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专门就评价机制提出了“三级评估制度”,即每年末,先由学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进行逐一检查评估,再由乡镇教育办公室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情况作专项评估检查,最后市教育局组织专人对各乡镇校本培训年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9]。有的学者提出培训基地负责人组织统一考核。还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应大规模的展开,其评价应由学术研究的鉴定转入行政督导评估,主要包含自我模糊评估、定性定量评估、远期高层评估等三种形式。有的学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采取客观公正、积极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如教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学生评教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学校等。

三、对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的反思

1.重视实践探索,忽视理论建构

现有的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忽视了对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证研究是了解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但这种调查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论体系进行,没有理论基础的探索只能是限于表面的分析,很难实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探索。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应着力探求其理论基础,构建起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理论体系,以保障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有“理”可依。

2.重视国内经验总结,缺乏国际视野分析

现有的对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借鉴国内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经验,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国内现有研究仅有个别学者对国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进行了初步探索,尚缺乏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在做好国内经验总结等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着力国外先进经验的“移植性”研究。

3.重视共性研究,忽视特色探索

现有关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大多从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提出某一种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方法、内容,很少有专对于某一区域或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内容、方法、路健⒅贫鹊鹊难芯俊O钟械难芯浚大多集中于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缺乏地方和学校特性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别,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间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差别,各区域和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自然有不同需求,理应各具特色。相关研究在关注我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共性、探索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关注区域和学校间差异性,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特色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成全,等.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的有效设计与有效实施策略例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3).

[2] 侯正安,孙建业.县级区域全面开展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

[3] 白晓明,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对深入推进农村教师培训的思考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4] 曾诚.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5] 张榕玲.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之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5).

[6] 艾红梅.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7] 金辉.增强校本培训实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7).

[8] 吴淑芳.新课程实施中农村教师课程适应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康乐县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9] 马冉冉.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实施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7(3).

[10] 高丽.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8(3).

[11] 姜平编.解读校本怎样做校本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篇9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中心,整合集中培训与自我研修的培训模式,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二、背景分析,为校本培训定位

变革教育,首先要改变**教师。新世纪的教育,“教师”的时代正成为历史,一个全面呼唤“导师”的时代正在诞生。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需要改变**教育方式,需要接受新的培训。我们认为,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校本研训集体。要确保课改的全面推进,同样有赖于开展“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活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研训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提升学校的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校本培训领导组和业务指导组

1、校本培训领导组

(1)成员名单

组长:金征斌

副组长:宋志凌、李华、尤亚辉

成员:徐利军、李杰志、屈伟青、尤匡青、王宁、徐能兴

(2)工作职责全面负责本校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校本培训业务指导组

(1)成员名单

组长:金征斌

副组长:宋志凌

(2)工作职责负责校本培训业务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参与校本培训业务考核工作。

3、校本培训业务考核组(另文公布)

四、培训内容

(一)培训目标**

1、树立“备课”的全程观念,落实新课改、新理念的教育思想;熟悉新教材体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理解**和熟悉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提高教学设计理论素养。

2、针对现代教育教学、学校生存和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备课”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全面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落实教学常规和教研常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3、以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为主要形式,以“邀请式”听课制为亮点,以“课例”研究为校本培训有效模式,充分发挥学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开展“四个一”的活动,组织校级教学评比,开展论文评选活动,培养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二)培训任务

上盘中学校本培训五年计划安排,今学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专题研修,2009学年上学期培训主题为“备好课”,分五个专题进行,分别为:备课与师德行为、备课实务与新技能、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学公开课、教学反思。本学年的主题分两阶段完成,第二学期学习主题为“教科研培训”,继续学完其余四个专题,即:“如何做好课题、如何做好教研科研论文、如何做好案例、课件制作”。

(三)学习目标**

本学期的五个专题的学习目标**如下:

(1)备课与师德行为。抓好生本备课,更新师德观念,调整师德行为;

(2)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学会有序备课,掌握教学设计技能,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设计。讲究科学备课,联系备课实际需要,提高教学设计理论素养。

(4)集体备课。做好备课组的工作,各学科在教研组,备课组的共同组织下,完成各学科的集体备课。

(5)教学反思。抓好教师备课工作中的教学反思环节,促进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完善课堂教学。

五、培训过程

(一)培训方式

1、个人自学。以个人强烈的提高本人教学能力意愿,做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

2、主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通过专家讲座、视频观摩,帮助教师了解备课实质,培养六个意识,即:对话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动态生成意识、角色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知道备课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有效备课的策略,

3、课堂研学。

(1)“邀请式”公开课。以“邀请式”公开课的形式展示培训成果,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上1节多媒体公开课,课后集中评议,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在组内学习推广;找出不足,在后续备课过程中加以改进。

(2)说课。就选定的公开课例进行说课,以说课稿的形式提交学科组,供同学科教师研讨、交流,深化教师对所任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思想内涵,提高备课的理论素养。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听课、评课。同伴协助,互相听课评课,检验备课的实际效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调整,为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切实提高备课实效。

(4)教学反思。对个人的备课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备课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5)集体备课。分学科组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备课方法,解决“不会备课”和“备课不科学”的问题,使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二)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以教研组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契机,先在校内教研活动周中开展各学科“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经过同学科老师的互助研讨,骨干引领,选拔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区及以上教学活动。全体同学科教师群策群力,认真听课、磨课,帮助开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行“邀请听课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必须邀请“一定数量”的同事去听自己的课至于什么时间去听,以及去听什么内容,听完后如何听取他人意见,均由教师自己安排的教学交流制度。对于学校中的高级教师,他们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教师开设示范课,二是接受教师的邀请;课后再进一步反思、总结;课例研究负责人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例研究报告。通过以上活动,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六、培训原则:

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定期活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长期培训与阶段培训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结果与评优相结合。

七、培训范围和对象:

全体任课教师。根据教师自身发展要求,分二个目标**层次,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

八、培训课程日程安排:

九、培训时间:

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集中培训以安排时间为主,另时改变**以短信通知为准。

十、管理措施:

校本培训由校长任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主要责任人,有教科处、教务处和年级组具

体负责实施,由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德教主任具体安排好分管项目的培训工作。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按照学校培训方案制定与落实具体计划。

(1)由教科处、教务处协商制定**年度校本培训活动计划,并由校长室审核、批准。

(2)有关受训教师要规范、真实地填写好“培训手册”,有关活动的负责人要真实填写“教学教研活动记录手册”。

(3)由教科处负责组织培训及各项竞赛和考核工作,相关科室负责培训项目的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出勤、态度、效果、活动等主要内容),每学期末统一交教科处,由教科处负责汇总统计,计算各位参加培训的老师的学分,年终予以公示,有关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中。

(5)校本培训经费按《上盘中学开放式培训的实施方案》执行。加大培训过程中的各项作业、竞赛和考查优秀者的奖励力度。校本培训表现优秀与合格者,学校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考核结果与职评、评先进、年终考核挂钩。

(6)由教科处负责校本培训的申报和总结工作。于2009年9月做好上中2009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安排表、参训教师名册,上报审批。年末写出书面总结,整理好规定材料上交。

一、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