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诵稿范文

时间:2023-04-06 12: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朗诵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散文朗诵稿

篇1

在火红的太阳底下---

你听,那是百鸟的啁鸣,

它们惊喜地叩响了,

春天的第一道门扉。

白云衔来温暖的思念,

久违的问候---

又为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欢笑,

像父亲母亲的双手写满劳动和收获!

一杯烈酒,

盛满酽酽的乡愁,

在迎风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游子,

不由得加紧了回家的脚步!

我所热爱的少女,

已经久未谋面,

仿如故园里微微颤栗的蛛网,

默默地长成了蚕茧 !

趁春风还早,我要快快赶路,

好问心爱的姑娘一声-----

爱情她可会在这个春天,开出花来。

清透的风,正从远处吹来,

那里有少女的香味,

带着野百合的私语 ,

在一瞬间绽放。

青涩地,爱人的手臂 ,

温柔地缠绕,把你拥抱,

拨动春天的琴弦,

季节的距离如此强烈无法抵挡,

如同大地孕育着希望 。

我看见乡亲们,在新年的日子里,

谈论着往事的收成----

细数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和节气,

说到春天,

大家的眼里又开出了火焰!

那个时候,玉米成串地挂在屋檐下,

黄澄澄的喜气 ,

飘满家园,让人看了心里 ,

感觉兴奋而踏实。

于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着雪的某一天 ,

亲人们合在家门照的一张全家福。

碰落了第一滴露水,

氤氲开来,它是七彩的----

北方的冰雪消融,

南方的树木吐绿。

嘀嘀的汽车声里,

一路开来,那是春天的婚礼,

生命中注定抵达的幸福 ,

你要在哪里醒来?

倾听圣洁的歌唱-----

眼前美好的一切,

顺手就能摸到的东西 ,

像诗歌和水一样一见钟情 ,

然后在春天里甜蜜地怀孕 。

可我还是会想起村庄,

坐在一片田野上的村庄,

向着河流的方向飞翔 ,

莫非是那不停吹来的微风,

引得我张望 -----

初长成的小妹,

她正站在家园的路口迎接,

篇2

三月份 主题 漫步春日

节目顺序:

1、散文诗朗诵 春

2、知识积累 介绍春天的特点

3、习作天地 说说发生在春天的故事(六年级)

4、有关春天的成语大比拼

5、聆听花开的声音

6、公布成语大比拼结果

(中科软件园4oa.com欢迎您投稿)

主持人:陈小霞 郑杰

1、散文诗朗诵 春(王惠虹)音乐《爱之韵小夜曲》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知识积累 介绍春天的特点(梁忠射)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宋代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早春的气候特点描绘得维妙维肖。春天乍暖还寒,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且多风的季节。

春天的冷暖骤然变化,使人免疫与防御功能下降。北风呼啸产生的噪音不但对人中枢神经造成极不利的影响,而且大风导致气候干燥,使人口唇干裂、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这时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便会乘机肆虐,所以春天最易导致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以及猩红热、水痘、风疹等病的发生与流行 。

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多风天气,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颗粒、杨柳絮、尘埃、尘螨、真菌等,因此对过敏性体质之人最容易诱发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荨麻疹等。

春天机体代谢旺盛,胃纳增强,胃酸等胃液分泌增加,加之春天情绪不稳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因而容易引起胃溃疡等病复发。

此外,春天还是鼻出血、流行性出血热、结核病、甲肝的高发季节,均应重视预防和治疗。

总之,春天气候多变,对人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影响较大,因此春季应特别重视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变化。要随时注意增减衣服,年老体弱多病之人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以免受寒;饮食宜清淡富营养而易消化,少吃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还应多参加室外活动,早睡早起,以适应春天生机勃发的特点,维护身心健康。

(中科软件园4oa.com欢迎您投稿)

篇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重“文”而轻“语”,重视阅读、写作训练,而轻视听话、说话训练,这样,听说训练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天长日久,致使不少学生或者说话只会零零落落地吐出几个词语;或者辞不达意,言不由衷;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语病百出。说话流畅,逻辑严密的不多见;口若悬河,能百善辩者更是风毛麟角。不善于说话又使得作文的语言严重枯燥乏味,一副干巴巴学生腔。

其实,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活动中,听、说是基本的语文活动。教育心理学家观察一般语言生活得出结论: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听者45%,说者30%,读者16%,写者9%。再从语言发展顺序上看,听、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读、写则是在听说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学习语言的顺序也应是先听、说,然后读、写。

综上所述,听、说训练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训练,是在语文课上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随机进行的,当然,在课外搞一些专题性质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进行专门的说话训练,是被许多语文老师证明了的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但此种训练必须做到有序、有恒、有法。或起步过高,要求过低,或教师临时乱点兵,学生临场乱抓姜,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图形式,走过场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训练效果。

课前说话训练宜按下列五个阶段进行:

(一)朗诵阶段。朗诵的内容是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名言、文章精彩片段,所以不必在内容上过多地用心。在朗诵的表现形式即发音是否清晰、姿态是否大方、语调是否抑扬顿挫、是否运用普通话等方面却应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此阶段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照稿朗诵。照稿朗诵与一般性朗读课文要有区别,在语气,感情等方面则更为讲究;第二步,带稿朗诵。带稿的目的在于防备卡壳应急,大部分同学应做到备而不用;第三步,脱稿朗诵。脱稿朗诵时要将内容熟记于心,朗诵时要声情并茂,并可辅之以手势,而不能成为背课文式的。

(二)讲述阶段。此阶段就其内容来说是情节性、叙述性的,或间以描述性语句。可以是讲故事、讲电影电视剧剧情,讲自己所做所为,讲某人某事,讲逸闻趣事等。只要内容健康,有趣味,有意义,都可一讲。训练之初,作为一种过渡办法,可允许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带上提纲。此阶段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评价时要把情节的叙述和语言的运用做为评价对象。

此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中一年级记叔文教学进行。

(三)介绍阶段。此阶段说话内容是说明性的,可以是介绍自己,引介别人,推荐书籍,推销产品等。说话应讲究顺序和条理,所以评价时要把条理性做为评价要点,训练一开始有困难的同学可让带上要点提纲。

此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二年级说明文教学进行。

(四)演讲阶段。课前演讲从容量上来说只能是简短的,但其内容和普通演讲一样是评议性的,也是用口头形式表达逻辑上有条理的思想训练。从步骤上来说,可分三步走:(1)命题演讲,即老师规定好议题,学生写好演讲稿进行,演讲时要对演讲者的仪态、手势、语气、情感等诸方面做严格要求,并作为一贯要求。(2)选题演讲。即学生可从老师预先所备的题目选题写稿,然后上台演讲。以上两步开始时允许有困难的同学带稿或带提纲进行。当然,若能备而不用或脱稿演讲更好。(3)即席演讲。即席演讲时老师先即席命题或学生即席抽题,老师稍做点拔,学生稍做准备即上台演讲。

演讲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三年级议论文教学进行。

(五)讲授阶段。即摹仿老师把简短内容的知识如成语、名言、唐诗、修辞、语法等知识讲授给同学。上台学生要有充分准备,对讲授内容要完全理解,准确无误。老师要做好示范并指导学生设计好讲授方法,做好教具,选好资料。其他同学要积极配合。

1.老师的态度和措施:

(1)教师要有很大的热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

(2)每次训练,老师都要求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老师再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要中肯、公正,要充分肯定优点,并给予鼓励,以调动其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对不足之处,要善意提出,不可取笑,以帮助一些同学克服心理障碍以图改进。对内容、观点错误之处,老师要明确指正,以免以讹传讹。

(3)每次训练,都要给参加者打分,记成绩,把它作为语文课发展性评价的一项内容。每轮结束时,要对成绩优异者进行适当奖励,以引起同学们对训练的重视。

2.对学生的要求:

(1)每个参加训练的同学都要认真对待训练,积极参加,不可视同儿戏。

(2)每次训练,参加训练的同学在说话前后向台下师生鞠躬致谢,上下台时其他同学要鼓掌致意。

(3)说话训练如果从听者角度出发,便是听话训练。所以要求做听众的同学要端坐静听,不得做其它无关事情,不得交头接耳,嬉皮笑脸,以免影响台上同学的发挥。

(4)训练应按座次顺序进行,能让上台同学事先在心理上、材料上有所准备。

(5)对训练者仪态、发音的清晰宏亮程度、普通话等的要求是一贯的。

对学生之所以如此要求,意在营造一种文明、热烈、有序的训练氛围。

篇4

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如何才能构建出一套指导体系呢?本人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阅读习惯培养六步法。

第一 激发阅读兴趣

广泛的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的内在条件,因此习惯培养中的重头戏就是千方百计激发阅读兴趣。阅读从倾听开始,学生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我们可以经常在早读和语文课上,美读名篇或播放名家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到书中的快乐和情趣,形成读书是享受的意识。其次,利用榜样的力量,概述名家名篇精彩章节,讲述名人勤学爱读的故事,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强大的阅读原动力。第三,教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读书史,或让学生传阅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谈论读书对自己成长的作用等,言传身教效果非凡。第四、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亲近书籍,如学完了的《我的母亲》,就趁机推荐网上“散文在线”中写母亲的一系列优秀时文,以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讲到《智取生辰纲》,则观看相应的电视剧,比较编导对原著的改动,评析优劣,这样的课外阅读学生乐此不疲,兴趣十足,再也无做题的劳累、上课的乏味。指导学生中我们要有意摒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阅读兴趣的条条框框,扭转功利性阅读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消解,让孩子们放心读,自由读,快乐读。

第二 开设阅读课

阅读按内容可分为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语文课的课堂阅读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在课内教科书之外,课堂教学的时间之外,学生所进行的各种阅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据调查,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取得所获知识总量的40%。“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所以为保障阅读时间,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课,带领学生跳出题海,徜徉书海,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阅读课的开设已成当务之急,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老师们大胆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了。

第三 制定阅读目标和计划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漫无边际的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终其一生也难有建树。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就是荒唐。”因此试验中本人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个人时间、精力、阅读速度、爱好等因素,辅导学生制定个人读书目标、阅读计划及读书范围,比如七年级设定读10本书,从九月开始,每月一本,固定每天读书的时间,雷打不动地按计划推进。

开卷未必有益,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还可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品质,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以期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第四 强化训练,促成习惯

习惯指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任何行为只有多次强化才能转化为习惯,这其中,强化改变起了决定作用,因此,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反复训练、常抓不懈,防微杜渐,循序渐进。师生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更是前功尽弃。为了使习惯培养过程形成系统,我们可以给学生们量身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强化训练活动,结合各种评价方案,多管齐下,促成优良习惯的养成:

根据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理论,首先可以开展“阅读马拉松活动”,评选三次“阅读进步奖”,21天后,评选“阅读习惯明星”,以后再评选“月阅读之星”、“学期阅读之星”等,促使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进入第二个21天,有的同学阅读意志会消弥,我们则鼓励学生每人编辑一本文学读本,自己组稿、设计封面、作序。用这种方法很能激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其充分利用一切零散时间。看到自己的书籍新鲜出炉,学生们对阅读的喜爱会油然而生。

在第三个21天,我们借助学校的“一二・九”大型活动,开展某种比赛,如课本剧展演或朗诵比赛等,继续强化阅读习惯。

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强制的命令、强硬的手段、消极的惩罚,只会打消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多用鼓励法,用爱和微笑心感化学生,让学生乐意阅读,并享受阅读。

第五 指导阅读方法

优良的阅读习惯包括:专心读书并努力读懂;阅读时精读、泛读和背诵相结合;使用工具书或参阅资料;思考和质疑;做读书笔记;每天坚持读书;广泛交流;多运用等等。配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我们可以专门指导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和读书笔记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最为实用,做批注是读后写总结的前奏,做读书笔记是批注的深化,它们相辅相成,杜绝了学生的浅层次阅读。围绕读书效率的提高,我们可以专门指导如何精读、略读、跳读、浏览、默读等方法。围绕读书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专门指导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文体在课外阅读中最受欢迎。

指导阅读方法为习惯养成铺平了道路,学生只有会读才能善读,只有善读才能爱读,直至形成一种本能,见到文字就读。

第六 制定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是课外阅读教学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假设没有评价,课外阅读就无法验证其效果。语文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倡多读课外书,而不能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课外阅读终将变成一句空谈。我们可以构建起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不仅对读书数量、书目选择、读书笔记等都做具体的评价标准,还应参与对学生读书的动态化过程的评价,此外更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测评:

(1)阅读时间

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30分钟以上为最佳,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最好的阅读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下发“家校联系本”,发挥家长的鼓励、监督、评价作用,注重过程评价,一有进步就肯定,并在家长会上表扬优秀家长。

(2)活动展示

课外阅读教学是否真正有实效,最终还要落实到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上。为此可以设立“读书进步奖”、“月阅读之星”、“学期阅读之星”、“故事大王”、“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交流会”、“亲子阅读奖”“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知识竞赛”、“朗诵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奖”、“课本剧展演”、“辩论赛”等活动和奖项,诸如此类的活动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鼓舞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起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扩大影响,使学生在赏识、鼓励中爱上阅读,使校园弥漫出浓郁的书香气息。

总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本人恰当运用严中有慈、尊重赏识的“柔性”教育方式,构建了一套严谨的、循序渐进的体系,以强化训练来建造,以阅读课为练习场,以兴趣为诱饵,以目标为灯塔,以方法为船桨,以评价来保驾护航,让学生逐渐驾驭优良阅读习惯的轻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遨游,去追寻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1

[2]胡莹《论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广西师范大学》 2012年

[3]杨颖.《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周刊2012(9):155.

篇5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漳于事。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经过严格的口语训练培养出来的。演讲口才的训练,不仅要勤练、苦练,而且要巧练。要练习得法,摸清规律,掌握要领。朗诵和演戏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的最佳形式。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如将“鞋子”说成“孩子”,将“干涸”说成“干固”等。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要发音响亮。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和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a或以a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o或以o开头的韵母)。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为“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1)双音节化。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果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2)注意押韵。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

(3)平仄相间。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做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音节起伏变化。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影视资源 语文教学

面对21世纪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向传统的语文教学发出了改革的信号。1996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会,拉开了新课程研制的序幕。经历了8次重大修订,历时5年之久,终于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致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社会生活,甚至是世界的课程资源”转变。首先我们最先关注的应是影视资源。为什么呢?因为影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军事等各方面,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最广泛、最有力、最迅速、最直接、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

什么是影视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影视资源,是指在教育教学上有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影视信息资源。

在我们身边或是亲自实践过程中,都会有采用各类的影视资源。可以将影视资源分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影视资源、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影视资源。

一、 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

这类影视资源与教材、课堂的结合最紧密。以教材课本为蓝本。例如人教版初中课本中的《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高中课本中的《祝福》、《阿Q正传》、《茶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这些文学作品都已经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我们在上课时即可截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部分章节进行播放。由于影视资源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直观性的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和诗歌,但这两种文学体裁却是以“美文”著称,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作为中学生来说是很难感受的,而影视作品则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用画面和声音表现出来,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散文》节目,其中《春》、《背影》、《再别康桥》等诗文的朗诵,音乐、画面、声音的高度契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幻觉,使得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在欣赏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远远大于阅读文字所生发的情感,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 课外阅读相关的影视资源

在人教版的初中课本中,每一册课本后都附有2-3篇的名著导读,例如四大名著、《骆驼祥子》、《简爱》等,但大部分老师基本是忽略不讲,或是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也基本不看不读,此项目形同虚设。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既是课外阅读,就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讲解,须让学生自觉去阅读。但在网络小说、漫画杂志盛行的当下,如何调动学生进行阅读名著的兴趣,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要解决的问题。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考虑将影视资源引入名著导读部分,如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骆驼祥子》前,我先利用自习课时间播放了《骆驼祥子》中祥子与虎妞的认识片段,张丰毅与斯琴高娃一个老实一个泼辣的个性鲜明的演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顺势就布置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完成对两人进行形象分析的作文。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来认识文学作品。

三、 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影视资源

这类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大量使用,无论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在内容思考环节,或是在拓展延伸环节都可以使用。例如在人教班八年级下册的课文《云南歌会》一课教学中,我选用了《刘三姐》的对歌片段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对调子”的形式,还有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电影片段导入,让学生对恐龙的形象与类别有所认识与了解。在导入部分使用可以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获取大容量的信息和学习资源。而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进行延伸拓展时候,选择影视作品可以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印象,升华情感。记得我们学校曾接待来自台湾地区的校长教师团体,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关于“月”的诗词研究课,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徐小凤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的MV,伴着悠扬的歌声,唯美的画面,使得在座的师生印象深刻,对月亮的意象又更深一层的理解。

四、 综合性活动课的影视资源

综合性活动课是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所出现的一种新型课,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其中“综合性”即在学习空间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但很多时候综合性学习是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的,如何才能沟通课内外,综合各类的学习内容呢?

篇7

一、 健全阅读制度,让学生持续读

行为文化中固化、物质化的东西首先表现为制度文化,它是群体约定俗成, 共同遵守,促使行为长久坚持的显性保证。书香文化制度不是强制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制度本身产生导向、激励作用。1. 时间制度。把课外阅读课纳入课程计划,每周一节,做到时间上保证、目标上明确,课课有内容,堂堂有书声。每天午间半小时静读时间,学生不走动、不言语、不作业,班级沐浴书香。2. 统计制度。统计的内容包括阅读的书名、篇名、页数、字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的篇数等。统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3. 交流制度。班级每周举行读书交流会,每学期举行演讲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4. 展示制度。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悦读星”、“优秀漂流图书”和每学期一次的“书香家庭”、“书香小组”表彰。阅读成果的外在物化展示,旨在典型引路,辐射全体。

二、 开展图书漂流,让学生有书读

为解决农村家庭子女书源匮乏现状,每学期初,根据课标中年段阅读目标,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然后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取得家长支持。学生购买书籍后在图书管理员处登记、造册、 上墙公示,真正实现“赠一本,读百本”的资源共享。图书漂流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投漂自己的图书,乐意与漂友分享自己的图书,中途不将图书转漂他人,按规定时间归还。借阅时认真填写漂流卡,阅读后在漂流感言簿上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根据图书漂流记载,让传漂过同一本书的学生聚在一起,组成“读书迷你吧”,手捧“漂流记录卡”或读书笔记,饶有情趣地分享阅读体会。

三、 活动激趣,让学生读得有兴致

1. 亲子共读。通过《亲子共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在校与在家的阅读活动,吸纳家长热情参与阅读;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亲子共读沙龙,交流亲子共读心得;开展亲子阅读征文、亲子手抄报、亲子日记评比,亲子朗诵会、亲子课本剧表演,“书香家庭”评比……以评比促阅读,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 师生共读。教师根据个人实际,制订读书活动方案,明确阅读内容、目标、措施;倡导树立“读书――成长”意识,充分利用假期、双休日以及课余时间,自主内修,走近经典,品味名著,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撰写读书笔记,和学生一道交流分享阅读感受;每学期撰写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每学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2篇以上,课后必须撰写教后反思。

3. 班级读书节。班级读书节是学生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读书盛会。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检验阅读成果。以读为主的系列比赛:读书汇报会、国学经典诵读大赛、现代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读书演讲比赛;以写为主的系列比赛:优秀阅读成长手册展评、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活动,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演为主的系列比赛:课本剧表演、美诗文吟唱等。

4. 古诗文诵读。以五个“一”为抓手扎实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班级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栏目,学生备一本“古诗诵读积累本”,每周至少背诵一首古诗,每周的周五晨会为古诗诵读时间,每月底班队课开展“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

四、 阅读指导,让学生读得有质量

1. 读前推荐课。推荐时或讲述作品创作时的艰辛、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产生阅读动机;或通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简介读物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或借用名人(或媒体)对优秀读物的评价增强对读物的吸引力;或朗读精彩片段,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或针对情节曲折的读物,叙述内容至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2. 读中指导课。阅读方法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自己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位和质量。

3. 读后交流课。阅读交流一般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以使学生对前段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回顾梳理,选准汇报的内容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汇报交流时形式力求活泼多样,可以采用背一背、画一画、演一演等方式实现阅读成果资源共享。

五、 科学评价,让学生读得有效果

没有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科学评价,就会使阅读活动失去其意义和推动力。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评价时,要遵循个性化评价原则、导向与激励性原则、模糊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不仅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更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的积累与运用。评价手段力求多样,可以采用活动评价、问卷调查评价、课堂练习评价、考级评价、档案记录评价、多元自主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把“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引入课外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之中。阅读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引导学生认真评价自己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实施情况,以及自己的阅读收获,进一步优化阅读心理,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调控能力。

篇8

一、万丈高楼,拔地而起

准备阶段——工具书。比如字典、成语手册等,借助工具书。学生根据自己个人情况自主地积累语文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并学会把积累到的知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字、词。可以整理出常用字、词及生僻字、词等。(对于生僻字、词只需了解)。每节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根据自主积累到的常用字、词中选出3—4个进行说话或写片段练习。以检查自主学习的情况。

二、唯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刚进中学的学生,其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很大。如果只重视对素质较好学生进行培养,势必导致其他学生学习无兴趣。因此必须尊重个体重视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多听范文朗读。特别是散文、诗歌的朗读效果最好。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情感和文化的熏陶。其次,适当介绍些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在听范文时能慢慢领会朗读的要领。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诵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等)。在质上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讲读课文是精读课文,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任。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把从讲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方法及技巧逐步过度到课内自读课文的阅读,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通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阅读教学。周而复始,逐渐深入,形成一个螺旋似上升的发展趋势。要达到到此效果还必须指导学生制订出自己的阅读计划。计划应做到: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名著的阅读计划等。

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较广的阅读为基础,对于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但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写好作文。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感情真诚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充分展示学生个体优势,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等能力也至关重要。首先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社会等能力。写成长日记,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忧伤,以自己的真实体验去感悟人生。不仅学会如何作文,而且也从中学会如何做人。其次,定期开展作文交流课,让学生互相评阅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高写作能力。再次,组织兴趣小组、创办文学周刊。以学习委员或语文课代表为负责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学习小组(按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分编学习小组)按周进行组编工作。周刊的内容要求广泛、新颖、实用、科学等。每期按民主投票评选“最受喜爱文学周刊”、“优秀文学周刊”等,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改变了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从厌学到乐学、从枯燥无聊到“学习语文满有趣味”的感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努力营造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氛围,开阔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那么,如何指导中学生语文课程的自主学习呢?

一、万丈高楼,拔地而起

准备阶段——工具书。比如字典、成语手册等,借助工具书。学生根据自己个人情况自主地积累语文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并学会把积累到的知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字、词。可以整理出常用字、词及生僻字、词等。(对于生僻字、词只需了解)。每节课前,老师组织学生根据自主积累到的常用字、词中选出3—4个进行说话或写片段练习。以检查自主学习的情况。

二、唯有源头活水来

对于刚进中学的学生,其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很大。如果只重视对素质较好学生进行培养,势必导致其他学生学习无兴趣。因此必须尊重个体重视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多听范文朗读。特别是散文、诗歌的朗读效果最好。使他们得到良好的情感和文化的熏陶。其次,适当介绍些朗读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在听范文时能慢慢领会朗读的要领。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诵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朗读比赛等)。在质上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讲读课文是精读课文,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任。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把从讲读课文中所获得的阅读方法及技巧逐步过度到课内自读课文的阅读,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通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阅读教学。周而复始,逐渐深入,形成一个螺旋似上升的发展趋势。要达到到此效果还必须指导学生制订出自己的阅读计划。计划应做到: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每学期至少读一本名著的阅读计划等。

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篇9

一、充分利用早读课,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课文所选的例文都是采用规范的汉语写作的,学生持之以恒地广泛朗读这些篇章会对汉语语法知识有一定的感悟力,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不断提高对学生规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与写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下,许多教师慨叹学生的语言(口头的、书面的)表达能力非常低下,诚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依我看学生平时读书少语感不强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改变这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看书多读书,从看和读中培养语感。

二、通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听录音能起正音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发音,听录音是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的一条有效途径。录音除发音规范纯正外,对朗读速度快慢的处理,节奏强弱的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的处理,停顿时间长短的安排掌握得恰倒好处,加之朗读者对感情的表达极有分寸,往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性格思想。听录音实在是一种语言美的熏陶,长期地听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评判鉴赏能力,对学生与人交往时恰当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极为有利。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

表达能力及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现在,语文教学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的讲授往往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说”是指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及对课文的不解处提出疑问,学生要质疑答难必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再开动脑筋进行分析思考以寻求解答或提出疑问,然后组织语言来恰当表述,这其实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所以说“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进行“说”的训练,增加学生开口讲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如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学生各抒己见易于激活思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这对养成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极为有利。学生在老师与几十名同学面前回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经常性的提问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敢想敢说的习惯。

篇10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为文言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注重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文言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诵”“说”“背”“用”文言文五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读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的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1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 与破读。

1.2 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断句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1.3 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要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要有集体朗读,还要有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亦可读某几段、某一段,还可读某几句、某一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学生就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品味文言文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背诵奠定了基石。

2.诵

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也是理解课文、体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前奏。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强调的也是通过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调和文气。要朗诵好文言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如下环节指导。首先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查资料,资料都无法解决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师认为学生忽略而又重要的地方,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情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品味深藏其中的浓郁情怀,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事实上,诵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一方面要守住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强化“读诵悟情”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延伸到课外,留诵读作业,开诵读会等。

3.说

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流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

4.背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在落实方面,可设置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家长关。每次背诵的内容可由家长督促检查,背熟后家长检查签字。二,组长关。早自习由组长复查,进一步落实,组长检查后,报课代表,由课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5.用

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外,还要把所学知识用在文章里,使文章精悍凝练。在现代文里引用具有哲理的古诗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妙笔生花;用文言文练习写作,还可巩固所学文言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