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6 05: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市级标准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职业院校每年都要开展新增专业工作。[1]新增专业工作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头一环,对后续的招生、教学、就业都有重要影响[1],只有新增专业成功,学校才可以该专业招生简章进行招生,在学生入校后依据该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最后对接就业市场为学生推荐理想的就业岗位。尽管各职业院校都意识到新增专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对于如何做好新增专业工作却不甚了解,实践中各职业院校花费很大精力筹备新增专业,投入也不低,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基于此,有必要对如何做好新增专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指导各职业院校做好该项工作。

1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工作综述

1.1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新增专业是指每年年初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提出申请,职业院校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职业院校拟增设专业开展可行性论证报告、师资、场地、设备评估,符合评估要求的准予开设的过程。此项工作一般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书面材料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上交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师资表、场地设备表进行书面材料审核。第二阶段为现场实地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进行实训场地、设备配置摆放、设备运行情况、教师实际水平评估。最后,综合两个阶段的综合情况,给出予以开设或者不予以开设的最终结论。

1.2运行情况

以大连市技工教育2017、2018、2019连续三年新增专业实施过程为例,2017年共有13所学校申报27个专业(通过22个专业),2018年共有11所学校申报29个专业(通过17个专业),2019年共有13所学校申报20个专业(通过18个专业),申报的专业涵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二产类高新技术专业和养老护理、幼儿教育、休闲体育等社会急需三产类服务专业。

1.3存在问题

鉴于新增专业是一个融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工作,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办学竞争力的需要,充分考虑招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并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审核后才能批准,[2]这导致很多职业院校专干,甚至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在实际运转中,经常出现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不达意、师资与教学计划和课程匹配度低、设备型号与教学内容匹配度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新专业申报参差不齐,很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采购设备、匹配教师,但设备、教师与新专业的关联度不专业、不科学。目前,暂时也没有详细的新增专业系统性、可操作性指南,各职业院校多在尝试与盲目中完成此项工作。

2职业教育新增专业问题存在的根源

(1)职业院校新增专业专干业务能力不足。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出新增专业是一项专业性与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要把此项工作开展好,需要各校具有融专业管理、专业业务、设备师资、材料写作于一体的专业人才。目前,各职业院校普遍都不具备这样的业务专干,所以可行性论证报告基本以网络下载直接沿用为主,粗制滥造比比皆是。对新专业的整体框架、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师资选聘与设备采购多是外行,部分资金比较充裕的职业院校虽花费大量资金,但效果却不明显,很多的设备与师资并不能直接支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两张皮的现象数不胜数。(2)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资金不足,难以大量投入进行设备购买和场地建设。职业院校相对来说,财政投入都非常有限,新增专业因为属于拟开设专业,还没有学生招生、没有相关收入,但前期聘用教师、购买设备都需要预先大量投入。对于公办职业院校,需要复杂漫长的经费请款流程,在请款资金没有到位时,购买设备也非常困难。对民办学校来说,因为资金多来自于自筹,在支付完教师工资、日常办公等一系列费用后,用来申报专业的费用捉襟见肘。(3)用人机制束缚。新增专业因多为新开设专业,除去购买设备之外,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为师资的考核和聘用。目前民办学校在此环节用人机制相对灵活,考核和聘用周期较短,但因既无编制、工资也低导致吸引力不强;公办学校因编制保障和待遇较好对教师吸引力更强,但因用人体制机制限制,考核和聘用周期较长。如何破解民办学校对师资的吸引力不强和公办学校考核和聘用周期较长,是新增专业较为关键的一个掣肘问题。

3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工作症结表现

(1)新增专业可行性报告起草假大空。新增专业的可行性报告主要围绕“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和“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展开,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要依据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报告及相关产业规划、产业市场需求展开,要真正下沉到市场和企业一线,下沉到岗位技能一线,实地调研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眼下及未来5年的需求数量、需求质量、岗位要求。同步,要真正进入开办此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对眼前及未来5年培养的该专业人才数量、质量进行精确分析。只有市场的需求大于人才培养供给,该专业才具有开设的必要性。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主要围绕拟开设专业软硬件条件搭建,一般先要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教学计划等软件条件,然后再据此论证师资队伍、设备场地情况是否可以支撑起培养计划的实现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企业调研和学校调研的内在联系在于企业的岗位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根源,而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是后期选聘师资和采购设备的根源。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整体报告中都存在割裂情况,抛开培养目标谈课程体系,不按照课程来购置设备,整体文章没有内在联系,各自为政。另外一部分职业院校在报告中空话套话较多,真正落在本地域、本校的东西极少,反映出调研未进行或不扎实的情况,因此对新增专业开设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重要的。[2](2)专业教学计划、设备没有相对规范的市级标准,学校各自为战。因为在市级层面教研员队伍的缺失,很多专业都没有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设备标准,职业学校更没有能力来单独制订出符合学校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科学规范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多为东拼西凑或者网上直接照抄照搬,专业教学计划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本地性,多从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直接生套出来,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相差甚大。这也导致后续采购设备设施时与前期专业教学计划往往是两张皮,计划是计划,设备是设备,互相之间没有任何互通性。同时在设备的采购中,对设备的数量、型号往往率性而为,既不考虑与教学计划的匹配程度,也不考虑与招生计划的匹配程度。学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也很少围绕原有的、稳定的专业群来拓展专业方向,这样不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发展。[3](3)设备摆放不合理,不能发挥设备的充分用途。很多学校采购资金比较充裕,采购回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某种程度上也能大概满足学校需求。但是,把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严格按照学生实习工位进行科学化布置和摆放的却寥寥无几,把大量先进设备简单堆放在仓库的情况不在少数。这还是源于对于新专业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于现有设备的利用、采购设备的摆放、学生工位的设计没有认真纳入考虑范畴。这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一般都需要市级层面教研员进行详细指导,一般要出台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标准、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实训室设备工位摆放图解三位一体的指导意见书,唯此才能根本解决此问题,各校的专业申办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别无它法。高效、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发展和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在培养学生利用实操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尤为突出。[4]

4解决新增专业问题的实效举措

新增专业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校的申报水平要得到质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市级层面要有专家级教研员队伍。无论是新增专业的报告起草,还是新增专业的设备采购标准和实训室摆放标准,都需要市级层面组织教研员进行深入研究并正式出台指导性教学文件,组织各校新增专业专干和教学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认真学习,如果没有一支专家级别的教研员队伍,报告起草、设备采购和实训室摆放工作都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整个新增专业的申报将仍处于质量不高状态。(2)新增专业资金保障。新增专业购买设备、选聘教师都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对于公办职业学校来说,主要是如何解决资金申请流程过长问题,使新增专业资金可以最快程度应用在设备购买上,尽快开通新增专业财政资金绿色申请通道应该是一个长效解决方法。对于民办职业学校来说,如何能够从财政争取到或者从校企合作渠道争取到部分新增专业的资金,用于弥补新增专业的巨大资金缺口,这是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3)新增专业师资保障。对于民办职业学校来说,师资保障工作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其对新增专业师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最核心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待遇问题,可以参照厦门的一些做法,设立民办职业学校专项资金,对民办职业学校新增专业师资进行财政补贴。对于公办职业学校来说,主要解决其新增专业师资招聘周期长、引进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赋予公办职业学校更多的人才考核和引进权利,使公办学校尽快可以招聘到需要的新增专业师资。

参考文献:

[1]黄友如.关于新升本科院校新增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9):6-7.

[2]刘静.针对新增专业资源建设学科化的新模式构建[J].创新科技,2014,(6):40-41.

[3]刘琴.中职学校新设专业如何叫好又叫座[J].西北职教,2008,(6):12.

篇2

(一)筹资渠道单一,院校举债求生存

作为高等教育当前最具有影响力的投资者,政府的行为关系着这些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存,当前,外部对高职院校的支持与激励明显不足,院校所在地政府对于其投入经费也要少于本科院校,这一状况不容乐观。而且,从高职院校毕业工作的技术工人在职称评定、养老医疗等方面也时不时的被政府政策所阻碍,抑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此外由于院校收取的学费标准基本固定,增加幅度有限,且需要从中抽取部分比例用于教学师资、就业指导等用途,而随着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些事业支出、后勤支出等也在不断上升着,导致入不敷出情况时有出现,支出与收入的不配比也就迫使院校对外举债,加大了院校的债务风险,虽然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额仍需提高。如江西省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已经在逐渐加大,可以说是在用“温饱的经济”支持着“小康的教育”,扩散至各省市,对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会有显著的作用。

(二)院校贷款盲目,加大债务负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融资,要求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以及利益最大化同步,也要求借贷双方具有良好的信用契约关系。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偏高,出于风险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缩小贷款规模,即使银行库存资金充足,也不愿将之贷给对于资金迫切需求的民间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存款资金爆棚需要谋求出路的危机。这时,各大高职院校由于需要建设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学校环境等需要引进大量资金,仅靠学费或其他有限的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有意撮合下,银行与高职院校突破了以前简单的存贷关系,转而已“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合作。由于高职教育等院校有着其不同于一般企业不会破产的特殊性,又在政府的有意担保下,银行才会敢于发放巨额贷款,在院校出现还贷危机时,银行也难辞其咎。

(三)院校内部资金管理薄弱

贷款是一项工作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具有专业融资人才进行内部管理,而这点对于技术型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由于欠缺专业的融资财务人员,便难以对举债规模以及财务资金进行合理分析与管理。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面对学校盲目的资金需求,财务人员有的只是一时的短见,争取更多的贷款来缓解暂时的庞大资金需求,当举债成本高于院校进行投资的收益时,贷款资金的高成本必然导致院校债务风险的加大。此外,对于很多高职院校还欠缺完整的预算管理机制,对负债结构以及支出控制等要求不严,这也加大了债务风险。

二、高职院校加强资金管理与债务风险化解策略

(一)政府对高职院校消化债务提供政策支持

“化债”即化解高校债务风险政策。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有着其显著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比较灵活,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高职院校在过去十年里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其持续的扩招,办学经费向多渠道筹集,使得财政拨款比例逐步下降,但在现行体制下,毋庸置疑,财政拨款仍是院校生存的主要支撑,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的财力支持仍需加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债务风险的加快化解增添一笔浓重的色彩。此外,也建议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对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机制也要尽快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使院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本从而改善教学环境。

(二)院校强化内部资金管理

院校内部也需要对资金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强化,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并化解债务风险。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编制收支预算,收入预算要做到“积极、稳妥”,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适度从紧”。银行贷款也应进行部门预算管理,院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对于当前学校贷款进展,计划贷款额度、支出项目及可行性报告等应该做出专项说明,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其次,院校在举债时要把控好负债规模,应根据本身的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条件、经费核拨渠道、预算定额标准以及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综合分析,测定高校负债的最高限额。最后可从其他相关财经高校引进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效率,还需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高校贷款到期必须偿还的特点要求院校在利用资金“改扩建”的同时要有风险监测机制,以便及时应对并化解债务风险。而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能够保障高校到期偿还债务,也防范了举债风险。

(三)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

政府、银行的机制健全毕竟是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而高校本身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强化资金管理外,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高校所具有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当前应尽快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在推动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比如,现在有许多高职院校都愿意放下身态,主动去与社会上的民企联系合作,使办学模式创新改变为“校企合作模式”,并与企业之间签订学生实习协议,可有效增加教育收入。此外加强社会对院校的捐助制度建设,院校也可开展系列活动吸引往届校友或社会企业家、慈善人士等进行捐助,然后通过院校所设立的各种基金会,有效合理的使用或投资这类资金,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捐助资金的保值增值,进而保证高校充足的资金链。

三、结论

篇3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扩大利用外资带来良好机遇。国家明年将保持宏观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这将为明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

从我县内部看,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老城提升和新区开发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并发挥效益,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大规划、大投入、大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为今后全县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增添了动力。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五中全会和省市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率先突破远郊县为动力,以对接省会经济、服务省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为切入点,以增强经济的内生力、内动力和汇聚力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项重点突破,用发展的办法、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运用大手笔,体现大气魄,落实大举措,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20*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5%,达到87.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18%和18.7%,分别达到13.1亿元、53.1亿元和21.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9∶60.5∶2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7%,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分别达到4450元和85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达到29.8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稳定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突出玫瑰、林果、蔬菜、畜牧等产业的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新增绿色无公害品牌5个,新发展设施农业5000亩,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围绕伊利乳业、长荣畜产、绿安食品、惠农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3万头奶牛、50万只肉羊、20万头瘦肉型猪、3万亩玫瑰、5万亩无公害蔬菜、120万平方米食用菌等配套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南水北调、黄河滩区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快推进生态能源富民、农村扶贫开发、省级农业综合开发亮点、节水灌溉以及道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发挥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抓好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搞好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抓好农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完善一批农村教育、信息、卫生、敬老院、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实施振兴农村教育计划,完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扩大农村养老覆盖面。落实好各项增收和支农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服务,组织转移劳动力5000人,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突出骨干企业、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家,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增加值46.8亿元、利税18亿元,分别增长23.8%、25%和23%。

增强骨干企业带动力。积极引导县域企业特别是优势骨干企业寻求外资嫁接,实现要素整合,双赢发展。继续坚持把技改创新作为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经济总量的措施来抓,整合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点扶持玛钢公司、平阴山水、伊利乳业、齐发药业等骨干企业,建设培植机械装备、水泥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力争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70%以上。

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继续加大工业投入,安排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5项,总投资29亿元,当年投资15.8亿元,重点抓好山水余热发电、齐发药业扩产、福胶集团阿胶扩产及机械加工、奔腾泵业水泵及配件生产、越宫钢构件扩产、丰源炭素钢电极等项目。进一步做好平阴铝厂、县水泥厂重组工作,力争早日启动生产。同时,筛选和储备一批工业重大项目,增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培育打造知名品牌。依托“迈克”驰名商标,围绕沟槽管件、无极变速器、阿胶制品、玫瑰精油等优势产品,努力打造驰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努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继续完善落实重奖纳税人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有规模效益、有技术含量、有市场优势的名牌产品。20*年力争新创国家级名牌2个、省级名牌3个、市级名牌5个。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新区开发、主城提升、园区拓展、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锦东新区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实施、重点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打造建筑精品和绿地精品。20*年高标准完成锦东大街和高速公路引线建设任务,力争物流中心、长途客运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检察院侦技大楼、公路局服务大厅、福胶产品展厅、网通公司机房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同时积极搞好房地产开发,加快新区开发步伐。

城乡道路建设。配合搞好济菏高速平阴段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做好220国道平阴段拓宽改线的前期工作,重点对青龙路、黄河路、东关街以及榆山路、五岭路等城区道路进行大修改造,更换路沿石,修补路面,进行高标准的绿化和亮化,彻底治理道路两侧的脏乱差现象,提升县城道路形象。

城西万亩湿地保护性开发。以建设形成集生态湿地、黄河文化、湖光山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区为目标,对城西水面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将项目进行精细包装,吸引开发商投资建设。20*年重点做好项目的立项、审批和争取资金等工作,争取列入省市重点建设计划。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在巩固20*年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今年的道路改造工程,逐步扩大整治范围,彻底治理县城环境存在的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启动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厂,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逐步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扩大县城绿化面积,力争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县城环境。实施灯亮工程,确保灯亮率95%以上。通过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清除“三大堆”,治理“脏乱差”,加快改善人居环境。

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城区、沿黄、沿汇三处区域集中供水工程的实时监控系统,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设*县污水收集管网和雨污分流管网。继续扶持推进水库加固、河道治理、水源地保护、小流域治理、节水示范园等工程建设。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率先突破”的要求,以规范市场秩序、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商业网点建设为重点,强化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强化为广大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努力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打造提升榆山路的商业区中心地位,突出平阴商场、百龙超市、百货大楼等零售商业品牌地位,把休闲、娱乐、购物、餐饮融为一体,扩大销售,促进消费,提升档次。加大市场建设整合力度,提升黄河路农副产品、东沟、宏源等批发市场的档次。突出山水园林城特色,改善玫城公园环境,扩大环秀公园规模。加大玫瑰园、翠屏山、圣母山、大寨山、云翠山等景区的招商和开发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开发旅游精品。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资金稳定增长。建立银企、银政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推行网上开户、保证客户安全、方便、快捷地办理业务。搞好房地产开发,加快推进环秀东区、伟业家园、嘉瑞高层住宅的建设步伐,筹建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商业网点、物业管理、连锁店、便民店,改善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信息优势和运量大的市场优势,围绕济菏高速两出口建设各具功能的物流中心。

(五)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按照“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规划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达到48.8亿元,投资率为55%。

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初步安排重点投资项目78项,总投资92.5亿元,年度投资28亿元。其中,农业项目13项,总投资16.1亿元,年度投资3.4亿元;工业项目35项,总投资29亿元,年度投资15.8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5项,总投资41.4亿元,年度投资6.6亿元;社会事业项目9项,总投资2亿元,年度投资0.6亿元;服务业项目6项,总投资4亿元,年度投资1.6亿元。

加强重点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年初有计划、日常有调度、年终有考核的重点项目管理体系。主动服务、超前服务、靠前服务,不断加强重点项目的动态管理,通过周报、月报、季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对照计划进行节点控制,保证重点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实现规范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切实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做好重点项目的策划与储备。加快推进泰聊铁路,济西工业园区东区、南区,城西万亩湿地保护性开发,220国道拓宽改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在编制完成“***”重大项目库的基础上,完善入库项目的相关资料,努力形成由入库项目汇总表、入库项目简介、入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报告组成的层次分明的项目库。围绕城市建设、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谋划和储备一批投资数额大、关联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搞好规划论证,为投资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六)强力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抓住南资北移和济资外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的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力争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引进内资20亿元,分别增长17.8%、48.2%和25%。

加强招商引资的载体建设。加强济西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园区继续扩大土地整平面积,提升档次和品位,提高承载能力,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同时,加快推进济西工业园东区和南区起步区建设,扎起道路框架,实现“四通一平”,具备招商引资的基础条件。

改进招商引资的方式。以企业招商、资源招商、委托招商、专业队伍招商、产业链招商为主要方式,按照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建设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根据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资源优势,着重引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和通用零部件、机床和通用机械、冶金冶炼、建材、化工、纺织服装、仪器和医药等优势产业,开展好产业链招商工作,力争在产业集群招商方面实现较大突破。

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以省会济南及苏浙闽粤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招商重点,以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和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为主攻方向,吸引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扩项目落户我县。在利用外资方面,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为招商重点,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吸引外资进入。同时,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平台,参加对外招商活动,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扩大招商引资的范围。

(七)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社会文明,提高国民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和办学水平,重点抓好农村学校校舍改造提升,搞好实验小学扩建和城南幼儿园建设。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规划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力争列入全市“农村职业教育振兴五个一工程”,确保早日开工建设。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建立覆盖全部行政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防治机制,健全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整顿规范医药卫生市场秩序,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参与面,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下岗职工,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200个。加快老年公寓建设,推动慈善和福利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能源工程,新建沼气池2200个。完成退耕还林5000亩,新建绿色通道300公里。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搞好资源的节约利用,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加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