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5 13: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毒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毒管理办法

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餐饮单位餐(饮)具清洗消毒和向餐饮单位提供餐(饮)具的集中清洗消毒服务单位。

第三条餐饮单位应具备符合卫生规范和卫生要求的餐(饮)具清洗消毒场所,保证餐(饮)具清洗消毒效果。餐饮单位应当对餐(饮)具清洗消毒的情况进行记录并留档备查。

第四条使用集中消毒服务机构提供的消毒餐(饮)具的餐饮单位,应使用符合本办法要求的集中消毒服务机构提供的餐(饮)具并签订合同、登记供应和使用情况。

第五条餐饮单位使用集中餐(饮)具清洗消毒服务单位提供的餐(饮)具,要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登记,作为申报或变更卫生许可的材料之一。登记材料包括合同书、有资质单位出具的集中消毒单位本年度的卫生学评价和餐具检验报告书。

第六条餐(饮)具的集中消毒服务单位除应符合餐饮业卫生规范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场所应设清洁区和一般操作区。清洁区为消毒后餐(饮)具包装、分装、保洁场所;一般操作区为餐(饮)具清洗、消毒场所、更衣室及库房等。

餐(饮)具消毒应按照去渣、浸泡、清洗、消毒、保洁、包装贮存等流程设置功能区(间),并设立专用的包装、保洁、周转箱清洗间。

(二)餐(饮)具清洗、消毒应采用符合标准的清洗与消毒一体的机械设备。对不能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的筷、匙等,清洗与消毒程序可分开。消毒方法必须采用热力消毒,消毒的温度、时间应符合卫生要求。

(三)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提供的餐(饮)具和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国家卫生标准。

(四)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配备日最大配送量2倍以上的餐(饮)具。

(五)餐(饮)具包装和保洁应设立独立的隔间,包装间应设置预进间和空气消毒装置,空气消毒装置应符合相关标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记。

(六)餐(饮)具清洗消毒用水、洗涤剂、消毒剂和催干剂应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七)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密封包装,在包装物上标注消毒单位名称、地址、消毒日期、使用期限。

(八)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当建立经营场所、设备、工用具、运输车辆的定期清洁消毒制度,建立相应的清洗消毒记录。

(九)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建立检验室和抽检制度,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定期对餐具、设备、场所等进行卫生检查。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应对其已消毒的各类餐(饮)具按批次进行自检,检验合格方可供应。

(十)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设立餐(饮)具集中消毒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毒管理员,定期组织从业人员的卫生培训,开展经常性卫生自查,建立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管理档案。

第七条餐(饮)具清洗消毒服务从业人员应当按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八条餐(饮)具清洗、消毒、贮存、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卫生设施应当定期维护保养,定期检查清洗、消毒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第九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情况实施卫生监督,进行餐(饮)具消毒效果抽检,抽检结果定期进行公布。

第十条餐饮单位应做好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餐(饮)具消毒卫生管理水平。

第十一条各级卫生检验机构要按餐(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检测,出具检验报告,并及时报送同级卫生监督部门。

第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或个人,卫生行政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是指为社会各类餐饮经营单位提供餐(饮)具回收、洗涤、消毒、包装、分送的经营活动。

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是指具有固定的餐(饮)具集中消毒专用场所,为餐饮行业提供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的单位。

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活动,传承饮食文化,方便群众生活,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其生产规模、生产条件、固定从业人数等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许可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包括餐饮服务类和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即时制作加工、销售食品并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场所及设施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本办法所称食品摊贩,是指无固定店铺,摆摊设点从事食品销售或者现场制售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摊贩包括餐饮服务类和非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是指即时制作加工、销售食品并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场所及设施的食品摊贩。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政府食品安全协调机构按照政府确定的职责,履行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评议考核等职能。

县(市、区)政府应当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确定食品安全工作人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建制村、社区聘用食品安全监督员,协助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依法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

(一)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非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内的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前店后坊式的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

(四)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外的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

教育、公安、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商务、民族事务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或者政府批准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市、县(市、区)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按照规定实施监督管理工作。

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第六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改造适宜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集中场所、街区,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和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设。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地方特色食品和传统食品,改进生产经营条件和工艺技术,创建品牌。

第七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和保护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方便群众举报。

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在新闻媒体和集中生产经营区域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第八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接受培训,提高技能,诚实守信,保证质量,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承担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第九条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依法生产经营提供培训、咨询、维权等服务。

第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章生产经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第十二条食品摊贩生产经营实行登记制度。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有效的健康证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不得生产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和政府明令禁止的食品。

第二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后,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

(二)具有清洁水源和排水设施;

(三)具有必要的、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工具、容器、设备和包装材料;

(四)具有相应的防蝇、防鼠、防尘和密闭的废弃物存放设施等;

(五)具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当分别向下列部门书面申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

(一)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向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二)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内的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前店后坊式的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向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三)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外的非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向县(市、区)质量监督部门申请。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条件的,颁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告知理由。许可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办结。

第十八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从业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二)购进和使用食品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建立台账,进货验收,索证索票,相关记录、票据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二年;

(三)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四)生产经营过程中生熟隔离,防止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交叉污染。

餐饮服务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除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切配、制作、盛装食品的刀、案、容器等设施设备应当清洗、消毒;

(二)提供安全卫生的餐具、饮具。

第三节食品摊贩

第十九条食品摊贩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取得《食品摊贩登记证》,持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条申请《食品摊贩登记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制售工具、容器、工作台面;

(二)具有相应的亭、棚、车、台和防蝇、防雨、防尘等设施。

第二十一条食品摊贩应当分别向下列部门书面申请《食品摊贩登记证》:

(一)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向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

(二)非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向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对符合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条件的,颁发《食品摊贩登记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决定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理由。登记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办结。

第二十二条食品摊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县(市、区)政府划定的区域和规定的时段内生产经营;

(二)食品制售工具、容器、工作台面保持清洁;

(三)食品、食品原辅材料干净、卫生、无毒、无害;

(四)购进和使用食品、食品原辅材料应当记录。

餐饮服务类食品摊贩除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从业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二)切配、制作、盛装食品的刀、案、容器等设施设备应当清洗、消毒;

(三)提供安全卫生的餐具、饮具;

(四)制作食品时生熟隔离;

(五)具有清洁用水和密闭的餐厨废弃物存放设施。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根据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对区域性、普遍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第二十四条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日常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和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四)依法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等物品;

(五)依法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二十五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和建制村、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应当加强现场巡查,督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规范生产经营,发现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时,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

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和食品安全监督员的培训,规范其监督行为,支持其依法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十六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的经营管理者、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加强对入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协助办理相关证件;

(二)记录基本情况、主要生产经营品种、品牌等信息,并建立档案;

(三)设置信息公示栏,及时食品安全管理信息;

(四)建立食品准入制度,明确双方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五)查验有关资质和证明,定期检查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

(六)及时制止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并报告。

未履行前款第四项至第六项规定义务,造成在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食品展销会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七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举报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依法处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每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四项、第二款和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三项、第二款第二项至第五项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食品摊贩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或者《食品摊贩登记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食品摊贩并处三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当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吊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三十四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管理工作中,乱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作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二)接到举报、投诉未及时处理的;

(三)索贿、收贿的;

(四)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五章附则

篇3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根据XX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校内专心学习,放置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特制定《XX小学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构建学生健康成长体系,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保护学生的视力,为学生在校内专心学习,放置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将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养成非必要不把手机带入学校、带入学校即统一管理的习惯。

2.进一步明确具体的保管学生带入的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确保手机的保管使用工作得到监控和实效。

3.探讨家校沟通的合适的方法,将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家长沟通到位,共同做好本项工作,一起履行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

三、组织领导

1.各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大队部、教导处和班主任分工协调的领导小组。

2.教导处负责进行督查、大队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少先队值日队员加强巡查和监督工作、后勤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各班主任要督促本班的学生执行贯彻本方案要求。

四、具体工作要求

1.有限带入校园

各班主任通过多种手段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2.细化管理措施

各班级应将手机管理纳入班级日常管理,明确不得把手机带入教室,如果带入由本班班主任统一保管(可由班主任暂时锁在自己办公桌抽屉)。通过班主任手机、微信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3.加强教育引导

大队部、各班主任等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4.做好家校沟通

大队部、各班主任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督促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5.强化督导检查

学校分管领导要指导各班级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各部门将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4

为了认真做好房改与清房的衔接,既促进公有住房的出售,又保证清房工作的顺利进行,省房改办和省清房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公房出售与清房规定相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现予转发,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超过住房控制标准上限10%以内(含10%)的部分,砖混结构、内浇外砌结构(含框轻、内浇外挂)和框架结构住房的市场价,分别执行1000元/平方米。1200元/平方米和1500元/平方米,各自楼、砖混平房、一等砖木平房和二等砖木平房的市场价分别执行800元/平方米。700元/平方米。600元/平方米。500元/平方米;超过住房控制标准上限10%以上的部分在上述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增加200元/平方米。

二、两套住房的面积合并计算后超过住房控制标准的,按结构档次较低的一套计算市场价。

三、既住公房,又住私房(不含商品房)面积合并后,以公房标准计算市场价。

四、超面积部分计算的市场价,可按唐政发〔1996〕26号文件中规定的年折旧率进行折旧,设备、结构和层次的不同可相应调整差价。但不得计算现房折扣、工龄折扣和一次付款优惠。

五、各单位出售自管公有住房的成本价,必须经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确认,不得自行定价,严禁低价售房。售房方案必须经市(县)房改办批准后执行。

六、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售房中的各项政策,不仅自身做到不虚报工龄,不高报职务、职称,不搞转让购房权,还应该认真掌握购房政策,搞好售房的宣传、组织工作。

七、在售房、清房工作中,凡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形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要进行曝光,严肃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附:冀政房改〔1996〕35号文件

附:河北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清理建房住房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房出售与清房规定相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县(区、市)、省直房改办公室、清房办公室,省直各单位纪检组(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各市、县(区、市)纪委、监察局,省直各单位:

为认真做好房改与清房规定的衔接,促进公有住房出售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面积掌握问题,要统一标准。各市、县已经出售的公有住房,按原制定的住房标准执行。这次清房和售房最高控制标准为:正厅级建筑面积120?160平方米(使用面积90?120平方米),副厅级107?147平方米(使用面积80?110平方米),处级80?110平方米(使用面积60?80平方米),科级以下(含科级)56?80平方米(使用面积40?60平方米)。科级以下干部(含科级)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在规定面积基础上增加建筑面积10平方米;具备下列两项条件的,可在规定面积基础上增加建筑面积15平方米:具备下列三项以上(含三项)条件的,可在规定面积基础上增加建筑面积20平方米。

(一)家庭人口在4人以上(含4人)且三代同住的(居住人口必须具备本市户籍);

(二)已参加工作或达到结婚年龄的子女无房,需与父母同住的;

(三)年龄达到50岁的;

(四)工龄达到30年的;

(五)担任科级职务(含副科)达到15年以上的。

上述规定,只作为这次售房和清房暂时控制标准,不作为建房和分房的依据。

二、在公房出售和清房中,共用楼梯、楼道、地下室不计入购房和清房面积,阳台10平方米以内不计算面积,超过10平方米部分要计算建筑面积。

三、因住房设计原因造成不可切割部分超出上述规定建筑面积的交市场价,超出清房政策规定高幅控制面积10%以内的,省直和石家庄市区,钢混结构的楼房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售价不得低于1600元,砖混结构的楼房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售价不得低于1100元;超出10%以上的部分,在上述价格的基础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再加200元。其他各市和石家庄市区以外的地方,按当地政府认可的市场价执行,但超出10%以内的部分,钢混结构的楼房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售价不得低于1500元,砖混结构的楼房每平方米售价不得低于1000元;超出10%以上的部分,在上述价格的基础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再加200元。

四、每户原则上只居住一处住房。确有困难的可居住两处住房,但住房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定标准,超出面积不可切割部分按第三条规定的价格执行。

五、暂不出售公有住房的单位,对超标准住房问题,超标部分按清房规定的时间以市场价购买,并不准用集资建房款计抵;以市场价购买的超标部分房屋面积,可以不再计租;待房屋出售时再办理产权证书。

篇5

(2012年6月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范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各省级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参照本《规范》,认真抓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2012年起,每年将从各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要求,制定本地区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规范和评审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三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4.6.1 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泛宣传质量教育活动成果,加强质量教育经验交流,及时反映质量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篇6

一、案情简介

2012年3月1日,某市卫生监督所联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某餐具清洁服务部进行监督监测。3月14日,市卫生监督所收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该餐具清洁服务部消毒后餐饮具检测结果:“1份茶杯样本感官不合格,2份饭碗样本和1份茶杯样本的大肠菌群指标不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的要求”。3月16日市卫生监督所对孙某(该餐具消毒服务部经营者)经营消毒后餐饮具未达到卫生标准的行为进行立案。3月17日,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再次对该餐具清洁服务部进行现场检查,补充违法主体证据(《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者孙某身份证复印件)、证明当事人对外提供消毒服务的证据(询问笔录、送货单等)。3月23日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由于该单位负责人放弃陈述和申辩,于陈述和申辩期限到后正式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该餐具清洁服务部经营者孙某作出罚款2500元的行政处罚,该行政相对人自觉履行,3月26日正式结案。

二、案例分析

(一)违法主体的认定在对个体工商户的行政处罚中,是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行政处罚相对人还是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行政处罚相对人?《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对此并无明确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四十一条规定:“起字号的个体工商户,在民事诉讼中,应以营业执照登记的户主(业主)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文书中注明系某字号的户主”,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1〕〔2〕故个体工商户的资格认定可以参照民事诉讼规定,是以业主为行政处罚相对人。因此,市卫生监督所以经营者为行政处罚相对人,将个体工商户的字号名称和经营者姓名均列明在处罚决定书上,先列写经营者姓名,随后标明其系个体工商户字号的负责人,即某某人(某某字号经营者)。

(二)证据的收集由于日常的监督监测任务重,对于行政处罚的相关证据收集问题考虑欠周全,待疾控实验室报告出来后,仅靠《检测报告》、《产品样品采样记录》,证据较为单薄。因此,市卫生监督所再一次对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补充相关证据。(1)违法主体证据:《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者身份证复印件;(2)当事人对外提供消毒服务的证据:《询问笔录》、送货单等。由此形成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据较为确凿。建议今后监督监测时就要考虑到检测结果不合格的行政处罚问题,及时收集相关证据,提高执法效率。

(三)处罚裁量问题按照《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结合《某市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单位统一处以人民币2500元的罚款。建议今后修订自由裁量标准时进一步细化裁量标准,以达到过罚相当的目的。(1)根据检测结果,判定可能的危害程度,如感官不合格,其他项目合格,可以处以较轻的罚款;检出致病菌,危害程度较大,应处以较重的罚款;(2)结合现场卫生监督情况,对于现场卫生监督状况合格但抽检不合格的,可以处以较轻的罚款;对于现场卫生监督状况不合格且抽检不合格的,则应加大处罚,以达到让企业重视监督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的目的。

(四)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处理因证明当事人对外提供消毒服务的“送货单”随时可能被销毁,因此采取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方式予以保存。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的处理方式有多种。〔3〕市卫生监督所采用在7日期限内,制作《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注明对保存证据作出如下处理决定:“由于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已于2012年3月16日立案,根据案件查处需要,上述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作为证据,随案移送”。此种处理方式利用了法律、法规及规章并未对“处理”方式作出明确规定的“自由裁量”空间,既简单实用又最大限度减少了程序违法风险。

(五)法律法规存在漏洞由于《消毒管理办法》存在缺陷,未设定义务性规范,即未设定“消毒后物品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这给执法部门执法带来很大困难,在填写立案报告、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时,如何填写违反条款?执法人员考虑了三种违反条款:(1)违反了《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的规定;(2)违反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卫生监督规范(试行)》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3)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这三种违反条款都存在缺陷。经过集体讨论,并征询法律专家后执法人员选择了第三种。此外,《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宾馆、饭店、餐厅、食堂等饮食企业、个体摊点的食(饮)具,不包括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但现在被“借用”过来作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消毒后餐饮具的检测标准,严格来说法律适用并不准确。虽然法律法规有缺陷,但是餐饮具的卫生安全涉及到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于餐饮具检测不合格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处罚人民群众应该是会支持的,从这点来看就算行政诉讼应该也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六)对问题产品的处理问题《消毒管理办法》仅可对消毒后餐饮具抽检不合格的情况进行行政处罚,对其他违法行为均无处罚措施。而且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无法进行行政控制,虽然《消毒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了可以采取行政控制措施,但是《行政强制法》规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才可实施行政强制,《消毒管理办法》是部门规章,不能做出行政强制(笔者认为能做出临时性强制措施的是对于有证据证明物品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如检验出传染病病原体,则可依据《消毒管理办法》的上位法《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可以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封存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或者暂停销售的临时控制措施,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做出临时性控制)。因此,卫生部门对于问题餐具无法做出处理(除非消毒后餐饮具被检出传染病病原体)。此外,等到检测报告出来,该批次的餐饮具已经流入到各餐馆,早被消费者使用了,可能已经危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建议卫生监督执法时利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以便尽快发现问题产品,尽快送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不合格应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由其加强终端环节的监管,尽可能减少问题餐饮具对消费者造成身体健康危害。

(七)听证告知问题《广东省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公民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由于本案当事人是个体户,是以业主为行政处罚相对人,处以2500元的罚款应当告知其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由于办案人员经验不足,未履行听证告知程序,这是本案最大的缺陷,如果行政诉讼可能会导致败诉。

(八)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认定问题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是指具有消毒服务的条件和能力,能够为餐饮服务者提供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的机构或单位。〔4〕该餐具清洁服务部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显示经营范围为:餐具清洁。从字面上理解好像不属于消毒服务单位。像这种五花八门的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这可能导致工商部门通报名单时漏掉部分单位,从而使这部分单位逃过卫生部门的监管。建议工商部门对这类消毒服务机构的经营名称、经营

(九)检测报告问题检测报告注明的企业名称为“某城某餐具清洁服务部”,跟工商营业执照名称“东莞市某城某餐具清洁服务部”未完全一致,虽然有卫生监督部门的《产品样品采样记录》互相印证,确认是该服务部的餐饮具,但是这些细节问题要加以注意,今后监督监测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工商营业执照的内容填写。

篇7

为深入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规范专项技术服务行为,保障母婴保健工作质量,年9月7日至8日,区卫生局组织区妇幼保健所、院感专家等相关人员对全区部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了督导检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检查人员根据有关要求,通过查资料、看现场、口头询问等方式,对机构的人员资质、软硬件设施设备、院感管理、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了监督检查。从检查的总体情况看,各单位对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工作都比较重视,能够认真落实有关要求,母婴保健工作质量较前有所提高。门诊手术室的布局和设施基本达标,各项工作制度较为健全,能够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加强了软、硬件建设,工作质量较前有所提高。

二、存在问题

通过检查发现,个别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的机构存在人员不具备资质而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现象,有的超出许可范围开展诊疗服务。

2、有的机构门诊流产室设置不合理,妇科检查床与流产床共用一床,存在交叉感染隐患。

3、有的机构流产室管理混乱,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存在诊断不完善、病历记录不详细、项目填写不完整等情况。

4、大部分机构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需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机构要高度重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工作,从软硬件方面不断完善科室建设,严格落实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制度,依法规范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2、学法守法,规范诊疗服务。要严格落实《省助产技术管理办法》,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消毒规范,加强流产室的规范化建设。

篇8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控制 管理 监测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controling infection , enhance quality of each work and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hospita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work, it's feasibility to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controling infection and lower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by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and publicity,targeted prevention, routinization detection,standardized operation,and secure check.RESULTS:The management of controling infection has been standardizated,and actual lowered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CONCLUSION: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infection ,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from all-round aspects.

【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Control management monitoring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医院感染管理也是涉及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课题。我院自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5a来,通过对影响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因素进行管控,针对薄弱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与对策,强化医院感染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最低,医疗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我们的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1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三级监控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将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评之中,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了三级医院感染监控体系,明确了各自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实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共同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预定的目标。

2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培训,强化感染控制知识

感染管理委员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了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级职责。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医技科室行使指导、检查、考评和监督职能,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评价、反馈,持续改进。

2.1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落实

2.1.1严格消毒灭菌,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医务工作者,人人都应重视消毒灭菌这个环节,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到最低。严格遵守《消毒管理办法》中的规定,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不能使用,配制和更换消毒液时要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1]。

2.1.2宣传教育、强化培训对医院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普及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医院内任何一个与患者接触的岗位,都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环节,不能疏忽,对分布在这些岗位的所有人员都应分层次认真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医院感染意识,提高责任心,全面掌握并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控制措施等专业技术知识[2]。

2.2医护人员的培训、通过对感染联络员的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能力,增强了感染管理质量和责任意识,提高了知识技能。感染联络员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学习掌握与医院感染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全院的特点制定出一系列制度,并针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感染事件制定了感染防止措施。

2.3新材料、新技术的管理特点,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反复研究,制定院内相应操作流程和规范,从环节上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5]。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抓管理质量,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操作行为,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2.4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证明,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8]。多次举办手卫生讲座,同时应用大量宣传标识及图片在全院范围向职工、患者及陪护人员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所有洗手池水开关上方统一张贴正确洗手图片及流程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加强日常督导来提高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切断医院感染的第一道传播途径[6]。

2.5培训实习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学习掌握《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我院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要求实习护士熟记医疗垃圾收集,运输.贮存,处置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基础的消毒隔离知识[4],培训完毕进行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上岗后由专门的带教老师进行指导监督,再每周进行相关内容的考试。科室每周利用继续教育组织学习,了解感染新动态,新技术,并由外出学习人员组织专题讲座,传授所学知识,共同探讨,不断提高。

2.6加强易感科室、重点科室的管理

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口腔科、导管室、重症监护室、产房等都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必须对其加强管理。各种医疗用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7],对HIV抗体、HCV抗体、HBsAg阳性者应该使用专用的器械和设备,并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各种污染材料、器械应及时按不同要求消毒处理[2];供应室保证消毒、灭菌质量[1]。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仪器、设备及环境的消毒和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医院未发生感染爆发病例,感染率有明显下降,确保医疗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2.7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及时反馈信息

为确保消毒隔离制度落实到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全院不同区域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做到日检查、周总结、月分析、季评估,不断持续改进。对因消毒、隔离不当造成卫生监测不合格者,扣其科室目标管理分,对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错报者,将扣除当事人目标责任奖、并对其病例质量降分。每月将检查结果反馈全院各科并与奖金挂钩,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的责任制管理体系。

2.8合理使用抗生素

2.8.1医院感染管理科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协同药剂科、医务部按照《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及围术期预防用药专项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反馈,并及时指导整改。检验科对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监测[7]。

2.8.2使用抗生素要有的放矢,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在应用抑制免疫疗法时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时机、给药剂量的大小、疗程的长短、是否联合用药等,针对不同的致病菌,首选敏感、窄谱及廉价的抗生素,严禁一味追求新药和广谱抗生素,以防止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的产生[9]。

2.9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物的管理.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废弃针头由特制容器盛放,盛放至容器内2/3处封盖,在容器外侧填写日期并称重,密封后交专人回收处置。对回收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进行消毒、毁形,并按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2];对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消毒卫生管理法规,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装[1],标志醒目,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焚烧,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 做好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9]。结合本院实际,每年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 医护人员着重培训无菌技术操作、无菌观念等,对进修生、实习生、新上岗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重点专科如口腔科人员应重点培训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内镜室人员应重点培训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5];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医院感染的环节质量,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患者入院时的健康行为宣传和住院期间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主动积极地配合护理治疗,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4 抓好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把好监控质量关

监控工作被认为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石,医院感染监测的范畴较广,包括引发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及其特点和防治方法,易患医院感染的基础疾病及其处理原则,易导致医院感染传播的医疗操作及其改进方法,医院设施环境微生物种类及浓度的监测和异常情况的预防处理等。我院对医院感染病例每月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汇总、院周会通报,基本掌握了全院和各科室的医院感染情况,如: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菌、病原学送检率等;检验科对各科室每月都要对病房空气、室内物品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学培养,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周还要对重点科室和临床科室进行抽查,紫外线强度定期监测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了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记录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详细资料,将所有监测结果进行管理,便于及时上报、查询和统计分析。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生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有力的防止医院感染。

5 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管理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工作。医院感染预防系统包括管理、监测和控制三个子系统。监测和控制是手段,管理是杠杆,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医疗安全[7]。各级医院都应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与监控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医院感染,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监测常规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5]。我院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影响医院感染管理成效的主要因素与难点层层分析,积极探索预防、控制及持续改进的策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对策,有效地提高了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水平,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S]. 2002: 1-2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S].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006-7-6.

[4]马成云,李波,李文君,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5): 550-5.

[5]叶晓春,叶爱群.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49-350.

[6]顾克菊,郭明华,贾淑梅,等.医院感染控制系统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63-765.

[7]李书章,府伟灵,黄庆.现代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的思路与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64-66.

篇9

1、幼儿园饮用水为统一供应的自来水或桶装水,幼儿园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检测,以保证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2、幼儿园安排专人对饮水设施及饮用水进行管理。做到专人专管、定期清洗、消毒。经常观察饮水设施内外部的卫生和水质情况,及时清除污垢,保证师生饮用水的干净和卫生。

3、 对幼儿园饮用水设施进行必要的保养,以确保供水设施的完好正常使用。

4、定时对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毒。每半个月一次,要有定期清洗消毒饮水机记录5、从事饮水机清洗消毒人员应有有效健康体检证明,并按清洗消毒规程操作。

6、装饮用水的保温桶,每学期进行消毒不少于五次。所用的净水剂和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和有关规定。

7、使用的饮水设施和桶装水应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8、饮水机应远离黑板,防止二次污染9、幼儿园制定了饮水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遵照"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一旦发现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幼儿园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卫生及教育主管部门。

10、在园内定期利用周计划进行饮用水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喝矿泉水,纯净水。

11、经常宣传相关饮用水卫生安全常识。在园内醒目位置设置饮水卫生公告栏,告知幼儿饮水安全须知,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

12、饮水设施及饮水桶必须无毒无害。

(二)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幼儿饮用水卫生,保障幼儿的饮水安全,依据《生活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1、明确专人为学生饮用水管理员

2、教育幼儿养成不喝生水的良好习惯,坚持喝开水或矿泉水

3、幼儿园、班级要经常检查学生的饮用水情况,并随时教育幼儿不喝生水。

4、使用的饮水机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有定期对饮水机清洗消毒的制度,定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洗、消毒,夏季每月一次,冬季每两月一次,要有定期清洗消毒饮水机记录

5、从事饮水机清洗消毒人员应有有效健康体检证明,并按清洗消毒规程操作,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有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

6、饮水机应远离黑板,防止二次污染

7、幼儿园制定饮水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

8、在园内醒目位置设置饮水卫生公告栏,告知学生饮水安全须知,包括不宜饮用生水、提倡喝开水,一旦发现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质突然恶化及水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幼儿园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报告卫生及教育主管部门。

9、幼儿园幼儿生活饮用水及其自备水源,应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水源水质监测合格后,方可作为供水水源。加强对水源的防护,落实相应的水源保护措施,水源50米以内不许存在污染源。水井要设有井盖,加固上锁,设专人定时供水。

(三)一、加强对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和完善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开展爱国卫生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必须保证开水的供应,严禁幼儿直接饮用自备生水。

二、认真做好学校的改水工作

自备水水质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自备水水源的选择和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自备水水源尽可能选择深层地下水,凡选择地面水或浅层地下水的必须保证在水源周围30米以内无生活性或工业性污染源;

加强水源卫生安全管理,设置警示标志,井水加盖封闭,并及时清洗淤泥;

对于经卫生部门监测不合格的自备水,必须限期完成改造工作,并经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及时清洗消毒供水设施

配置高位蓄水池以满足供水需求的学校,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自备水管网及蓄水池的清洗消毒工作,坚持每学期开学之前和开学期间定期进行冲洗和消毒,在夏、秋季节台风或暴风雨过后要及时增加清洗消毒频次,并做好冲洗消毒登记工作。

四、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学校饮用水的水质监测,水质监测如不合格应及时告知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保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篇10

【关键词】:个体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53-01

为了解个体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加强对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的监督监测,控制交叉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证患者就医安全,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对辖区内个体医疗机构消毒质量进行监督并采样检测,现将本县2005~2007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和种类 2005~2007年采集本县65家个体医疗机构的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医务人员手四类样品,共1838份。

1.2 检验方法 依据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2]进行检验,每年3~4次。

1.3 结果判定 依据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进行判定。

2 结果

2005~2007年对个体医疗机构共采样1838份,合格1241份,合格率为67.5%。其中2005年最低为60.1%(445/740),2006年为74.6%(417/559),2007年为70.3%(379/539)。环境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工作人员手检测结果,见表1。

3 讨论

2005~2007年,本县个体医疗机构检测结果表明:各医疗机构重点环节消毒灭菌质量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不合格率更高(78.9%)。这与个体诊所消毒意识淡薄,消毒知识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关;也有经济利益驱动,不愿配置消毒设施与用品有关。尽管各医疗机构一般均采用紫外线灯管消毒,但空气合格率很低,主要原因是紫外灯安装数量不足,使用率低。有些紫外灯照度不够,或照射时间不足。消毒药物配制及使用方法不正确,是影响物体表面和消毒液合格率的主要因素。3年来,消毒灭菌质量监督各项指标合格率不稳定,考虑与监管力度和监督频次也有一定的关系[4]。针对以上情况,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加大消毒管理工作的监督监测力度,增加监督监测频率,对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②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加强个体医疗机构领导、工作人员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各医疗机构应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消毒工作程序,把消毒灭菌工作纳入到单位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使消毒工作不流于形式;③对工作人员的消毒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消毒质量,确保消毒效果。只有切实做好这几项工作,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性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谷银凤.包头市青山区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评价[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3(3):256-2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200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