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可行性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8 02: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贷款可行性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15-05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是由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自行承担贷款风险的粮棉油收购贷款,是现有信贷产品中一类特殊信贷业务,介于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之间,既具有政策性贷款刚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业性贷款自担风险特征。在现阶段,开展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主要是为防止出现区域性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多年的实践表明,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以其特有的职能和优势,在履行支农职能、实现有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在当前粮棉油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信贷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重视和研究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问题,对于做好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推动全行业务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基本特点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特征,准政策性贷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贷计划优先安排,信贷资金足额供应,实行基准利率。
2.承贷主体多元化,包括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集团客户等。
3.对借款人要求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4.实行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财政不兜底,自负盈亏。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作用与成效
(一)鸡西市2006―2008粮食年度粮食生产情况与总体趋势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鸡西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详见图1。
(二)近几年准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2006粮食年度收购准政策性粮食72万吨,占商品量的28.57%;2007粮食年度收购44万吨,占14.33%;2008粮食年度收购16万吨,占5%;虽然受2007粮食年度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2008粮食年度国家全面启动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准政策性贷款发放逐年减少,但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1.政治作用巨大
前几年粮食丰收,物价连续上涨,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低迷,受产业政策、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外地粮商少,市场销售不畅,企业利润空间狭窄,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鸡西市分行迅速确认辖区内收储企业的贷款资格,核定最高额度,及时发放准政策性贷款,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正如虎林市市长所说:“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使广大农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售粮,并能卖上好价钱,从中获得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为农村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2.社会作用突出
粮食企业季节性收购明显,融资量大,有效资产少,融资困难,不采用全额抵押担保的方式,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农发行顺应粮改的需要,在推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启动了准政策性这一贷款品种,填补了“政府想办的、农民所需的、商业银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领域的需求。仅鸡西地区2004―2006粮食年度在国家没有启动政策性收购的情况下,累计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2.31亿元,共支持4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45.77万吨,收购辐射46个乡镇、459个村屯和11个国营农场,受益农户19.3万户。2006 年以来累计为地方增加税收达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 000余个。农发行也是当地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最高的银行,充分发挥了支农领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08年鸡西市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0.23亿元,支持收购粮食131.62万吨,帮助企业实现收入22.28亿元,获利1.05亿元,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农发行也实现收息7 459万元,间接带动了存款、中间业务等全面发展,为完成全行利润计划等各项经营指标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三赢。
(三)准政策性贷款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6年,将收购贷款的对象明确界定为在农发行开户并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其他具有相应资格的企业纳入了准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享受准政策性贷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从以上数据看,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准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行业覆盖面有较大的拓展。
(四)准政策性贷款效率较高,杠杆作用明显
从鸡西市情况看,准政策性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的7.27%,虽然占比不高,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加工企业经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以质论价。有的还采用订单方式收购,如鸡西市兴达、海泰及农垦爱邦等公司均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购粮食全程参与,这样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也获得更高收益。企业效益提高,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企业规模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鸡西兴达制米有限公司一家,在2004年接收鸡西市第一粮库下岗工人就达110余人,同时,对农发行经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年来,鸡西市分行此项贷款累计获得利息收入4 0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50余万元。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连续三年得到鸡西分行信贷支持的5户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资产总额保持增长的有4户企业,占比80%;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的有5户,占比100%;实收资本增长的有1户,占比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有4户,占比80%;利润总额增长的有3户,占比60%。可以看出,通过对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空间得到稳步提升。如鸡西市兴达制米有限公司,在农发行信贷支持初期,是单一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几年来,通过农发行信贷支持,成为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中型粮食加工企业,是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重点出口企业,企业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再如,黑龙江农垦爱邦实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粮3万~5万吨的小型加工企业,通过几年投放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现已成为年加工原粮近15万吨,集粮食加工、麦芽发酵、稻壳发电、城镇供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资产也由原来不足5 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以上,由过去抗风险能力较低转化成现在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保证充足的优质企业。
三、准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续
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主要特点体现为:政策性强、制度规范、管理成本低、贷款份额高。
(一)目前政策性收购存在局限性
1.保底收购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购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控市场等需要,而实行的国家及地方各项储备的粮食收购,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具有保底收购属性的最低价收购、托市收购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鸡西市收购中央储备粮共46.36万吨。2007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水稻42万吨,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市场价格比国家制定价格(0.82元/斤,国标三等)低,而玉米未启动最低价预案,原因是当年玉米市场购销活跃,市场价格高。2008粮食年度,鸡西市启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指标218.4万吨(含佳木斯桦南县、七台河市),在鸡西地区实际收购160.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动荡,粮食市场价格起伏较大,国家推出临储粮收购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利益。从几年来的粮食购销实际情况看,政策性贷款应对粮食市场特殊情况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市场的常态下,发挥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
2.严格的质价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质价政策性强。2008年度粮食质量较好,2009年度粮食质量较差,等外粮多,农民如何销售手中的等外粮将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二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定价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在水稻市场形成稻强米弱的格局,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国家及时出台了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但计划指标分批下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既给相关部门协调运作增加了难度,又引起了大量农民恐慌性卖粮,使本来能保护农民利益的、较为合理的定价,却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大部分利润被粮食经纪人等中间环节侵占了,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场价格。当政策性粮食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时,指导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丧失调节和引导种植结构的能力,会使某一品种产量居高不下,收储压力增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定位的合理性进行调研,以达到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
3.代储企业的被动投入容易转化成农发行贷款的隐性风险
有些企业原有条件差,为了达到临储库点的标准,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临时储存时间的不确定性,极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最后形成新的亏损或外欠债务的增加,直接给农发行贷款造成隐性风险。
4.实行政策性收购对加工企业乃至下游产品的冲击
一是政策性粮食大量收购后,对加工企业和相关的农副产品冲击加大。政策性收购启动后,市场粮食价格会被硬性提高,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成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形成了不收购、不生产、不亏损,收购越多、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怪圈。以2008粮食年度大豆收购为例,国家收购临储大豆的价格为3 700元/吨(三等),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为3 300元/吨左右,差价400元。为了减少亏损,有的油脂加工企业被迫采购进口大豆进行加工,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国进民退”的情况更加严重,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和粮食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而指定的收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因此,其他企业低于政策价格入市收购,根本收不到,高价收购又要亏损,由此,导致粮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这也是造成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购的必要手段
1.农发行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财力的限制,以增加政策性储备规模来保障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国际国内粮食起价较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能够启动,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限制;三是粮食产业属弱势产业,利润率低,季节性收购明显,资金需求量大,商业性贷款业务受到资金和计划的双重约束,难以对粮食收购提供有效的支持。总之,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都难以有效解决收购问题的现实情况下,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2.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支持民族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粮食价格也形成对接机制,国际粮商和跨国公司正陆续进入中国粮食市场,对我国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如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国内近70%的大豆压榨企业停产,大量企业倒闭,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和参股。目前,我国8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控制在国际大粮商手中,而且还有继续向其他品种扩张的趋势。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食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2009年在鸡西市也进行了相关布局的调研和运作。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有或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来农发行对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经形成了贷款投向的清晰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化。我们认为,这项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随着粮改深入,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将逐步健全,粮食物流将会逐步顺畅,国家除掌握必要的储备外,市场流通将成为主导,这是准政策性贷款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三是通过多年来的信贷支持,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群体,继续支持,可把他们打造成大型的粮食骨干和支柱企业,实现农发行贷款业务持续有效的发展。四是通过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对农发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粮食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是农发行拓宽粮食收购渠道,积极支持多种形式收购的重要手段。鸡西市分行2006―2008三个粮食年度累计对16户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7.72亿元,收购粮食46万吨。
在实际操作中,加工企业真正能够提供优质资产进行抵押的并不多,为方便粮食收购,企业多建于县(市)郊区,部分经营用地的取得方式为租赁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农发行现行规定,设定不了抵押价值或抵押价值较低,直接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价值。受此限制,农发行投放抵押贷款的额度也较低,职能占到企业贷款总需求的10%~30%,个别甚至连10%都达不到。同时,加工企业自身流动资金不足,原因为:一是大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二是粮食原料收购季节性强,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三是粮食产业利润率较低,完全是靠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四是企业多采取先货后款的经营方式,这样就形成一部分结算资金占用,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商业性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①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准入门槛较高,信用等级需达到A-级以上,一般要采取担保的贷款方式;②加工企业可办理有效抵押的资产较少,以全额抵押方式投放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无法满足企业收购资金在量上的需求;③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原本利润率就较低的加工企业获利能力将更加有限;④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粮食的,农发行仍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必须做到购贷销还,不能周转使用,这与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矛盾。所以说,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四、当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社会敏感度提高,政策刚性增强
2010年以来,受物价上涨过快、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支持粮食收购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全局,关系到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国家宏观调控、长远规划的重要一环,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市场环境复杂,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一是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加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市场放开后,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粮食资源而展开的“收购大战”频频发生,导致市场供求扭曲、价格波动频繁。二是部分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突出表现在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目前,大部分市场主体实行“购加销”一体化经营。生产经营环节增多,市场风险点也在增加,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四是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从市场交易的方式看,目前,除了现货交易之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这在规避传统风险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三)准政策性贷款的对象基础薄弱,倒逼贷款现象使农发行监管责任加重
目前,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导致准政策性贷款投放缺乏足够的市场载体。几年来,受应急、应季缓解局部性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制约,择优投放贷款的空间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鸡西地区全辖4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A级以上客户13户,只占31%。全市16%的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资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取得的,实际达不到农发行的认定条件,因而贷款的发放存在着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其贷款主要用于委托粮食收购,导致贷款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如果市场价差超出风险保证金,委托客户续存难度大,就会将风险直接转嫁给企业和农发行。粮食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年一度集中收购,分期销售,光靠对报表、现金流、产成品的监督远远不够,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因此,只能靠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来保证贷款安全,农发行监管责任日益加重。
(四)准政策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安全措施无法覆盖风险全部
粮食购销类企业一般以贸易为主,流动资金多,固定资产较少,因此,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较弱。截至目前,占用农发行贷款的粮食企业有效资产值仅为3.7亿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82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0.88亿元,有效资产抵押值为1.85亿元。而鸡西地区年均粮食收购贷款需求量为30亿元左右,有效资产抵押值仅占贷款需求的6%,而且变现难度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仅靠10%~20%的风险保证金来覆盖,贷款风险难以防控,一旦发生风险,安全措施无法到位。如果要求企业实行抵押担保的方式,一是抵押率不足,难以满足贷款需求;二是贷款费用支出较大,企业难以承担,并且个别企业也难以落实担保公司的条件。
(五)准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清晰,在操作中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准政策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对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来讲,如果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增加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就会使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增强,市场价格上扬,导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并通过准政策性贷款向农发行集中。相反,如果采取从紧的信贷政策,压缩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削弱,市场价格下降,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上升,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增加,但同时政策风险增加。
(六)准政策性贷款承贷主体的多元化,使信贷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客户结构复杂。目前的贷款客户,既有购销流通企业,也有产业化加工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股份企业,也有上市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需要农发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实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二是客户贷款种类复杂。有的企业在农发行既有准政策性贷款,又有政策性贷款,有的还有商业性贷款,各种信贷资金相互交织,分类监管难度较大。三是客户市场复杂。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涉农优质客户渗透,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新型市场主体增多,但发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或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客户营销与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准政策性贷款性质界定的不足,限制其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界定偏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农发行把准政策性贷款仅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贷款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也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二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与个别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交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目前,既可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即收购贷款,也可使用商业性贷款,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由于对准政策性贷款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使得准政策性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综上所述,准政策性贷款在制度设计上需更加完善。
五、结合鸡西地区实际,提出推动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全局的高度,明晰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战略定位
一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收购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应该围绕“因地制宜、防控风险、力争多投”的指导思想,来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二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应有助于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从综合效益来讲,政策性贷款要优于准政策性贷款。对于粮食收购应尽可能地促成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以提高调控贷款在支持收购中的比重。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既符合准政策性贷款条件,又符合商业性贷款条件的,应尽可能地选择使用准政策性贷款,如加工企业就更适合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二)强化管理,准确把握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中心环节
在经营管理中,鸡西市分行始终严格执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要求,抓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和收贷收息三个重点环节,明确工作职责:客户经理负责贷后管理,行长、主管副行长承担相应管理和监督责任,层层签订库存监管责任状。按程序操作,依制度管理,规定动作不得简化或省略,关键环节的制度执行必须有据可查,杜绝在坚持基本制度上走过场。支行承担贷款发放并按进度供应资金,监督收购,市行抽调力量监督库存和法人代表,并严格执行库存动态监管、企业法人离城报告制度。
2008粮食年度,为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力度,鸡西市分行创新了检查方式,成立了贷后督查大队,重点履行粮食库存督查职能。2009年1至8月份,督查大队对全辖13个新粮库点进行每月两次巡回检查,采取倒查法,直接深入到企业专职检查库存,如发现问题一查到底,直接追责到基层行行长、主管副行长、驻库信贷员,有力地保证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为全市粮食贷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如虎林市农垦庆丰粮油加工厂异地储粮,督查大队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追回了1 000多万元粮款,避免了贷款风险的升级。截至2009年10月末,鸡西市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实现本息“双结清”。2010年,为加强对2009年度收购的新粮管理,在各基层营业机构正常监管库存的前提下,市分行组建了三个库存监管小组,配备专车,坚持每月50%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检查库存。粮食库存是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库存有保证,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就可规避。
(三)通过信贷手段创新,破解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两难”的问题
1.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加大库存监管的同时,鸡西市分行还加强对企业法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风险监管。一是在资格认定时,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通过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据,根据出差日期看前后有无可疑资金流出或流入,通过企业纳税情况来判断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纪。如法人代表道德不过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在日常库存监管时,定期对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行为进行跟踪监管,并由支行行长最后做出判断,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如2009年,在对某企业监管时,发现一户重点贷款企业法人有做期货交易的传闻,市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最后发现是竞争对手制造的传闻。三是在贷款全过程中,重视并建立与“法人代表面谈”制度。四是在贷后期间,通过在粮食企业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动,形成讲究诚信经营、防范法人道德风险的良好氛围。
2.贷款方式的创新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时,鸡西市分行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还采取了浮动资产抵押、保险和与法人代表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敞口。目前,鸡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业联保制,这是一种区域内加工企业联合会的形式,是在企业内部规范行为,形成互为制约的一种模式。
(四)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净化信贷整体环境和提升客户竞争力
鸡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营销原则,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潜力以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在逐步收回存量贷款的前提下,稳步实施客户退出机制,对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效益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资信不好的企业逐步使其退出鸡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围。2009年1至8月份,累计强行退出7户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差、抗风险能较弱的粮食加工企业;逐步退出6户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历史包袱重、内部管理混乱、不配合信贷监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对象时,始终坚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或遍地开花。特别是经过2008、2009两个粮食年度的审慎经营,明确重点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军供粮加工、外省地储粮收购等粮食企业;三是大型集团客户进行委托收购。禁止:一是对纯贸易类企业收购贸易粮赌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二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自营收购发放贷款;三是对政策性与准政策性混收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实施分类排队和客户退出机制引入,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和贷款结构,使鸡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动权,有效的预防和化解了信贷风险。
(五)立足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范围。准政策性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体现的是国家政策和公共利益,受惠的应当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因而不能把准政策性贷款简单等同于粮食收购贷款。建议根据农发行支农职能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健全自我补偿机制。鉴于准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应该建立比其他贷款业务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认同和认可,在财政不承担补贴责任的情况下,允许农发行提高对准政策性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比例,以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从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运作成效,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与工资、费用以及其他资源分配挂钩。
参考文献:
[1] 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2
_______省_______县_______ (单位),以下简称发包人
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设计院,以下简称承包人
经双方协商,由发包人委托承包人承担_______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发包人在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___天以内,向承包人提供所有与研究工程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负责。
1.提供数据、资料的内容如下:_______ (略)。
2.在合同期内,发包人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讨论、询价、对外谈判、调研考察等所得的信息资料,应及时提供给承包人,必要时可吸收承包人参加本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人员参加。
第二条 承包人应在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以前,向发包人提交本合同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对此承担责任。可行性报告内容应包括:
1.经济评价指标:
(1)投资内部收益率:______________
(2)投资回收期:______________
2.贷款偿还能力分析:______________
3.外汇偿还能力分析:______________
4.盈亏平衡、灵敏度分析与风险评价:______________
5.结论:______________
承包人应向发包人提交可行性报告_____________份。
发包人如在合同期间对_______工程提出重大变更,甚至原始资料、数据有重大变动,有可能导致承包人对可行性报告作修改甚至返工时,须经双方协商,对本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加任务变更附件,或另订合同。
第三条 费用支付条款
1.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费为人民币_______元整。于合同生效之日,发包人应向承包人付给上述金额的20%,所余金额于合同期满时全部付清。
2.发包人中止合同时,无权要求承包人退还定金。
3.承包人不履行本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时,应双倍偿还定金。
第四条 违约罚金
1.承包人不按合同规定的日期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每拖期一天,应扣除其所应得费用的5%,作为违约罚金。
2.承包人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出现错误,且此等错误纯属承包人造成的,应扣除其所应得费用的10%一30%,视错误性质严重程度而定。
3.因发包人责任造成的可行性研究重大修改,或返工重作,应另行增加费用,其数额由双方商定。
4.发包人超过合同规定日期付费时,应偿付给承包人逾期违约罚金,以每逾期一天按合同规定费用的5%计算。
篇3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双方协商,由委托方委托承包方承担________ 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特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委托方在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____ 天以内,向承包方提供所有与研究工程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负责。
1.提供数据、资料的内容如下:________ 。
2.在合同期内,委托方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讨论、询价、对外谈判、调研考察等所得的信息资料,应及时提供给承包方,必要时可吸收承包方参加本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人员参加。
第二条 承包方应在________ 年________ 月________ 日以前,向委托方提交本合同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并对此承担责任。可行性报告内容应包括:
1.经济评价指标:
(1)投资内部收益率:________________。
(2)投资回收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贷款偿还能力分析:____________ 。
3.外汇偿还能力分析:____________ 。
4.盈亏平衡、灵敏度分析与风险评价:________ 。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承包方应向委托方提交可行性报告________ 份。
委托方如在合同期间对________ 工程提出重大变更,甚至原始资料、数据有重大变动,有可能导致承包方对可行性报告作修改甚至返工时,须经双方协商,对本合同进行修改,或增加任务变更附件,或另订合同。
第三条 费用支付条款
1.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费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元整。于合同生效之日,委托方应向承包方付给上述金额的20%的定金。余下金额于合同期满时全部付清。
2.委托方中止合同时,无权要求承包方退还定金。
3.承包方不履行本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时,应双倍偿还定金。
第四条 违约罚金
1.承包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日期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每拖期一天,应扣除其所应得费用的__%,作为违约罚金。
2.承包方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出现错误,且此等错误系承包方造成者,应扣除其所应得费用的10%~30%,视错误性质严重程度而定。
3.因委托方责任造成的可行性研究重大修改,或返工重作,应另行增加费用,其数额由双方商定。
4.委托方超过合同规定日期付费时,应偿付给承包方以逾期违约罚金,以每逾期一天按合同规定费用的__%计算。
第五条 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中如有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作出修改或补充规定。修改或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条 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副本一式____份,送____各一份备案。
委托方:(盖章)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承包方:(盖章)___________
篇4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体现,是投资者进行项目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构成
第一,总论。总论即项目的基本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中,这一部分特别重要,项目的报批、贷款的申请、合作对象的吸引主要靠这一部分。总论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的历史、项目概要以及项目承办人四个方面。
第二,基本问题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问题研究,是对各个专题研究报告进行汇总统一、平衡后所作的较原则、较系统的概述。主要内容为:市场情况与企业规模;资源与原料及协作条件;厂址选择方案;项目技术方案;环保、节能方案;工厂管理机构和员工方案;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方案;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结论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1)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4)论证严密,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做宏观的分析,又要做微观的分析。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用途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方案和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项目方需要知悉,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单位需要具备资格,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用途主要分5种: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不同种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因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的差异而各有特色,但结构要素基本相同,一般都包括标题、前言、正文、落款、附件5个部分。
1、标题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标题应写得准确、简明,主要有以下2种。
(1)完整式。一般由拟建项目单位名称、项目名称、文种种类(3要素)组成,如《××省新型建筑材料厂关于引进水磨石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省略式。省略完整式中的拟建项目单位名称,如《建设××大型水泥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省略完整式中的拟建项目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只写文种种类,如《可行性研究报告》。
2、前言
前言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主要介绍该报告的来龙去脉。要求写明项目名称、项目主办单位名称及负责人、可行性研究单位名称、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负责人、经济负责人及参加人等。前言部分最常见的写法是写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由谁负责进行什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内容。文字要求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3、正文
正文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对所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具体分析论证,最终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要求运用全面、系统的分析方法,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正文包括概论、供求
预测、技术论证、经济分析和结论5个部分。
(1)概论。提出可行性研究项目的依据、目的以及研究的结论。
(2)供求预测。主要写国内、国外市场的供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在研究和写作供求预测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确凿的数据,力求预测准确可信。
(3)技术论证。主要是运用资料、数据来论证以下几个方面: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厂址条件及交通状况;技术、设备与环保;生产组织及人员培训;并做出可行或不可行的结论。
(4)经济分析。主要包括:投资估算、收益估算、投资回收估算。投资估算,即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的估算,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两部分;收益估算,即估算成本、售价、销量、利润等;投资回收估算,主要是对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回报年限的长短等的分析。在进行经济分析时,要翔实地估算出项目所需总资金,也要估算出项目实施的各个部分和不同时间中所需资金的具体比例。要正确估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项目的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及贷款偿付方式。
(5)结论。是在供求预测、技术论证、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做出的综合评价。评价结论有三种情况:非可行性结论、可行性结论、弥补性结论。结论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4、落款
标明完成可行性报告的报告者、报告日期。如在标题下注明,在这里可以省略。
5、附件
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主要包括不能写在正文内的各种论证材料、试验数据、调查数据、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种类
可行性研究报告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篇幅长短,分为大、中、小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复杂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内容的性质,可分为科学研究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开发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根据不同的决策阶段,又可分为机会研究报告、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详细可行性研究报告。
按照用途划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分五种: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该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
(3)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请办理内资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项目用汇额超过100万美元(含100万美元)或国产设备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含1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应提供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6
一.可行性研究工作根据项目的进展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
(一)以投资机会研究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定的地区和部门内,以自然资源和市场的调查预测为基础,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投资机会研究相当粗略,主要依靠笼统的估计而不是依靠详细的分析。该阶段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为±30%,研究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0.2%~0.8%。如果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就可以邢乱唤锥蔚墓ぷ鳌?
(二)初步可行性研究
在机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建设的可能性与潜在效益进行论证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精度可达±20%,所需费用约占总投资的0.25%~1.5%。
(三)详细可行性研究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是在分析项目在技术上、财务上、经济上的可行性后作出投资与否决策的关键步骤。这一阶段对建设投资估算的精度在±10%,所需费用,小型项目约占投资的1.0%~3.0%,大型复杂的工程约占0.2%~1.0%.项目的评估和决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于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项目及重要的小型项目,必须经有权审批单位委托有资格的咨询评估单位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论证。未经评估的建设项目,任何单位不准审批,更不准组织建设。
(四)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精度表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
一.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与项目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判断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财务上是否盈利,并对多个可能的备选方案进行择优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是使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科学化、程序化、从而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并为开发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提供参考。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可行性研究方法,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加以推广。1981年原国家计委明确“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前期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论证阶段,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1983年2月,原国家计委正式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对可行性研究的原则、编制程序、编制内容、审查办法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以指导我国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房地产项目的特点和开发实践证明,项目开发的关键是决策,开发商应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质量,随欧康夭谐〉闹鸩焦娣叮康夭耐蹲驶帷⑼蹲世蠡嵩嚼丛缴伲欢咸岣呔霾咚剑拍苋〉孟钅靠⒌某晒Α?
二.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一)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发项目投资决策,尤其是大型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是建立在根据详细可靠的市场预测、成本分析和效益估算进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的。
(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审批、开发商与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合同的依据。在我国投资项目必须列入国家的投资计划。尤其是房地产项目,要经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立项、审批、签订有关的协议,依据之一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筹措建设资金的依据。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经济、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了解项目的筹资还本能力和经营效益的获取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提供贷款,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中提供的项目获利信息。因此可行性研究也是企业筹集建设资金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的依据。
(四)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对开发项目的建设规模、开发建设项目的内容及建设标准等都作出了安排,这些正是项目设计任务书的内容。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讲,专业机构编写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封面、摘要⒛柯肌⒄摹⒏郊透酵剂霾糠帧?
(一)封面:一般要反映可行性报告的名称,专业研究编写机构名称及编写报告的时间三个内容。
(二)摘要:它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要介绍项目的概况、市场情况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及有关说明或假设条件,要突出重点,假设条件清楚,使阅读人员在短时间内能了解全报告的精要。也有专家主张不写摘要,因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事关重大,阅读者理应仔细全面阅读。
(三)目录:由于一份可行性报告少则十余页,多则数十页,为了便于写作和阅读人员将报告的前后关系、假设条件及具体内容条理清楚地编写和掌握,必须编写目录。
(四)正文内容:它是可行性报告的主体,一般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及背景、项目开发所具备的自然、经济、水文地质等基本条件,项目开发的宗旨、规模、功能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委托方、受托方、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编写入员、编写的依据、编写的假设和说明);
2.市场调查和分析
在深入调查和充分掌握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开发的项目的市场需求及市场供给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作出客观的预测,包括开发成本、市场售价、销售对象及开发周期、销售周期等。
3.规划设计方案优选
在对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优选出最为合理、可行的方案作为最后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选定方案的建筑布局、功能分区、市政基础设施分布、建筑物及项目的主要技术参数、技术经济指标和控制性规划技术指标等。
4.开发进度安排
对开发进度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按照前期工程、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竣工验收等阶段安排好开发项目的进度。作为大型开发项目,由于建设期长、投资额大,一般需要进行分期开发,需要对各期的开发内容同时作出统筹安排。
5.项目投资估算
对开发项目所涉及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评估。房地产开发所涉及的成本费用主要有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建筑安装费用、市政基础设施费用、公共配套费用、期间费用及各种税费。估算的精度没有预算那样高,但需力争和未来开发事实相符,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6.项目资金筹集方案及筹资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的投资估算和投资进度安排,合理估算资金需求量,拟订筹资方案,并对筹资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巨大,必须在投资前做好对资金的安排,通过不同的方式筹措资金,减少筹资成本,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
7.项目财务评价;
依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定、现行价格和有关法规,从项目的角度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外汇平衡等项目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借以考察项目财务可行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项目的预售预测、成本预测基础上进行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财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债务偿还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的编制,以及进行财务评价指标和偿债指标的计算,如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债务偿还期、资产负债率等,据以分析投资的效果。
8.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内容。该分析通过对影响投资效果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性质和程度,为项目运作过程中对关键因素进行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根据风险的可能性,为投资者了解项目的风险大小及风险来源提供参考。
9.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根据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和各项评价指标数值,对项目的可行与否作出明确的结论。
10.研究人员对项目的建议
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以及对建议的效果作出估计。
(五)附件:它包含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必不可少的部分。一般来讲,一个项目在做正式的可行性研究时,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如规划选址意见书、土地批租合同、土地证、建筑工程许可证等)。专业人员必须依照委托书和上述文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方能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附图:一份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以下附图:项目的位置图、地形图、规划红线图、设计方案的平面图,有时也包括:项目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总体规划图等等。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投资预算
一些不大规范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的项目投资概算只包含了项目建设的工程概算,这样算是不够正确的。一个房地产项目不等于一个简单的建筑物,它需要营销成本、金融成本和建筑成本,项目投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成本支出。而且,工程概算也不一定就等于发展商对项目工程建设的实际投资。在被证明星可行的前提下,边回收资金边追加投入的滚动式投资开发方式也是可以采取的,这样一来发展商在工程建设上的实际总投入就会小得多。以工程概算代替项目投资概算是极不严肃的。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概算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营销开支概算
1.项目前研究及可行性研究的开支
2.项目策划的开支
3.销售策划的开支
4.广告开支
5.项目公司日常运作的开支
6.项目及企业的公关开支
(二)工程开支概算
1.用于工程勘探的开支
2.用于吹沙填土、平整土地的开支
3.用于工程设计的开支
4.用于建筑施工的开支
5.用于设施配套的开支
6.用于工程监理的开支
(三)土地征用开支概算
1.政府一次性收取的标准地价
2.用于拆迁补偿或青苗补偿的开支
3.影响公共设施而出现的赔偿开支
(四)金融成本开支概算
1.外汇资金进入国内货币系统产生的银行担保及管理费用支出
2.贷款引起的利息支出
3.各项保险开支
4.税收和行政性收费
5.不可预见开支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一.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常见误区
1.误区一:一个标准的效益分析
如果一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分肯定地告诉你将来能赚多少钱,而且一定能赚这么多钱,这绝不会是一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一份专业而严肃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可能只是一个效益标准。在可行性研究时会遇到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使项目未来的价格及销售进程处于一种相对的不确定之中。因此,可行性研究的“效益分析”也不可能是十分确定的,只能是一种合理的预测,而且这些预测需要假定的前提,那就是期望值。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的期望值给出不同的期望效益预测。
2.误区二:先入为主的可行性研究
纵观国内多数失败的大型地产投资,其中大部分项目的失败都是由一些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高级别墅坐落在大型工业区内,致使别墅环境被破坏,别墅无人问津;在一个离市区较远的乡镇开发高层公寓,结果也是无人问津;准备在一个规划失控的农民居住区内开发商住小区,结果在廉价“集资房”的冲击下半途而废;同一时间同一城市同类楼盘供应量过大导致需求短缺;建设成本远远超过预算造成资金短缺;一条新建的高架桥拦腰而过使楼盘商铺优势失效等等。当这些项目的发展商在谈起这些问题时通常都会感叹“真没想到”,然而却是早该想到的。再看一看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引经据典,从各个角度描绘这个项目投资的美好前景,却偏偏不提项目投资的不利因素。这样的“可行性研究”,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证明该项目是可行的,犯了“先入为主”的大忌。
(1)先入为主的可行性研究通常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A.房地产投资企业的领导主观意志在起作用。往往由于“长官意志”对课题的影响,课题研究人员担心挑项目的毛病会得罪老板,于是学会了察颜观色,一切围绕领导的意思去论证。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公司领导要多些支持,少些干预,让课题组放下包袱,按科学的路子去调查、分析。
B.课题组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过关。有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没有交给真正在行的专家去做,而是随便找一些高校的教师或在本公司里的人去完成。这样做,使课题组的智力及能力结构很不合理,要指望他们拿出一个真正可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不可能的。
C.有的发展商将可行性研究的课题交给一些建筑咨询机构去做,这些单位的科研实力过得硬,但由于项目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有生意可做,因而也不太可能保持中立的研究态度,除非发展商事先申明参与可行性研究的单位不能承揽本项目的工程咨询业务。
D.有的发展商图省事,让与他合作的另一方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在意向接触的时候是。必要的,但要清楚的是,合作另一方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只是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而做的,并不适合于现在的发展商;有时合作另一方为了争取他人来投资,可能会片面地夸大该项目的投资价值,这样的可行性研究是不可能做到中立外。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人员安排组合
要组织一个可行性研究的小组,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人员安排要全面。
三.进行资料收集、市场分析
1.宏观因素分析
房地产开发商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拟进行房地产投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国的宏观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及等。
2.区域性因素分析
一般来讲,项目所在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差异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仅研究其宏观因素还不够、还必须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因素分析,这是因为:首先,宏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有的区域影响大,有的区域影响小;其次,区域经济发展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时滞’现象,宏观的经济现状往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以后才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有的地区反应快,有的地区则滞后性较为明显,投资时必须加以考虑;其三,国家特定的地区经济使得某些区域经济或多或少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于宏观经济趋势相反的逆向走势。
3.微观市场分析
对拟投资项目所在地区的房地产微观市场的分析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拟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其二是对与投资项目同类型的物业市场分析。
四.进行市场预测
1.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就是以房地产市场调查的信息、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类物业的市场需求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推断出为了市场对该类物业的需求。
2.供给预测
供给预测就是以房地产市场调查的信息资料和数据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类物业的市场供给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预测为了市场上该类物业的供给情况
3.预测方法
通常可以分为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因果关系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又可分为: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因果关系分析法可分为:线性回归法、非线性回归法、模拟法等。
五.进行成本测算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项目的成本测算是重要的一环,它由估价师会同造价工程师完成。成本测算的正确与否,如同对租售市场的预测一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但相对而言,成本测算较易把握。
篇7
【关键词】公路项目;可行性;经济评价
一,公路项目可行性分析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工程项目时,运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工程项目从技术上、经济上论证其可行性,预测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果,并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从中选优。因此,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工程项目实施前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任何工程项目,都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证明这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可靠的,采用的技术是先进适用的,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投资者才会进行投资,银行才肯贷款,这个项目才能得以兴建。因此,可行性研究是决定投资项目关键环节。
可行性研究是一项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它是在投资前对拟建项目的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所做的研究。即在确定建设项目时,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原理,研究不同方案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项目建设一般在时间上分为投资前决策、投资建设和运行三个时期。在投资前决策时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其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报告四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有:开始阶段-实地调查及技术经济研究-选优阶段-对选出的方案进行详细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资金筹划计划。
在项目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中,项目的社会影响首当其冲。社会评价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研究拟建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
1,主要社会效益分析
(1)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的公路状况,解决交通堵塞,减少交通事故,使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将加速地区与其他各大城市间的交流,进一步改善 投资环境,加快沿线区域的建设与开发,引导该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城乡贸易的流通,使丰富的农副产品,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带动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及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迅速发展,从而促进项目影响区域的经济繁荣。
(2)有利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随着诸多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将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就业,为少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沿线对基础设施 筑物拆迁。对沿线的中、小城镇采取“离而不远,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人口稠密区时,路线布设尽可能避让村舍,以减少拆迁。
(3)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沿线各级政府及广大的居住人群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沿线各市的运输条件将得到改善,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市、县、乡镇、村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项目的实施,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适应项目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负面影响:虽然项目工程的建成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利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文环境,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当地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沿线广大人民和四级地方政权直接受益。但是搬迁农民虽是受损者,但如果补偿合理则主要是受益者。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是大量占用土地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这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妥善解决。
二,经济评价研究
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包括经济分析、财务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内容。
(1)经济分析是把工程项目摆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来分析项目从国民经济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项目产出对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经济目标的影响,从而选择对国民经济目标最有利的项目或方案,使全社会可用于投资的有限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分析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经济分析的目的是考察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2)财务分析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从项目参与者角度出发,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财务上的生存能力或可持续性。(3)对于投资项目,有必要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益和费用分配,以考察项目对政府和社会的其他目标的实现或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的收益者和受损者,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的作用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失误,降低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提高建设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使投资者在项目决策上实现技术最优、建设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最佳的目标。
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是项目投资的首要环节。项目投资决策者主要根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的结果,来对一个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如何进行投资作出决策。因此,他是投资的重要依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详细的预测了项目的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贷款偿还能力,可作为筹集资金和贷款的依据。此外,可行性报告中对产品方案、建设规模、场址、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型、环境评价、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造价;影响
1、引言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设项目不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近乎成几何级数在增长。不过,恰恰由于这种过于快速的增长,导致了相关的一些监督制度并没有完全的建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无必要的浪费甚至中饱私囊的情况,令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受到极大的浪费,严重影响工程的投资的效益。一般的事后审计对于以上现象的控制力度不大,所以全过程审计就因应行业的需要而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2、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
2.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对造价的影响
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是整个项目是否能够真正立项施工的重要环节,是整个项目的源头。本阶段必须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从而令项目在符合科学的标准以及经济原理的基础上进行。
(1)建设意向计划阶段。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提出项目的投资建议,同时给出建设意向计划。由于并没有太多的数据和资料可以作为支撑,本环节的工作相对笼统一些,具体的投资额度只能通过类似的项目来进行推算,其与真正的投资额的差异可能会在25%左右。本阶段给出的估计投资额是主管部门在审核项目建设计划时的关键依据,对于以后的相关研究也是重要的支撑,其直接决定建设项目本身是否可以进行。本阶段需要对建设意向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进行严格的审计,如果发现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的地方,需要明确指出并给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2)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本阶段是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详细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项目的投资具体投资额度,建筑工艺,施工技术,相关机构以及具体的建设进程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给出初步的可行性评价。这一阶段是投资决策阶段的中间环节,一般要求投资额度的误差在20%左右。本阶段直接决定着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投资决策探讨,也会确定上一阶段某些核心问题的具体的细节,对整个工程项目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对该阶段的审计,仍然是根据所提交的初步可行性报告,审计人员同样需要对其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严格的审计。
(3)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本阶段是投资决策的最终阶段,主要会对工程项目进行完整、深刻、细致的科学论证,对于将要建设的项目选出最优的建设方案。这一阶段给出的报告内容将会十分的具体详细,估计的投资额度与实际投资的误差需在10%之内。该阶段的审计工作需要着重在其提交的可行性报告上面,审计人员需要对报告中的数据做出严格的审计,确定符合经济技术的科学原理方可通过审计,决不能马虎了事,随意审批,把不符合科学论证的项目通过立项。
2.2 项目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
完成了投资决策,可行性报告审批合格之后,就将开始项目的设计工作。设计阶段是把可行性报告中的想法具体落实的环节,同样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核心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将会对控制整个项目的造价有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该阶段会对项目的投资进行设计概算,主要依据是之前提供的可行性报告以及初步的设计方案,通过审批的设计概算是所能接受的项目投资的最大额度。项目建设单位会依据设计概算来制定具体的投资安排,比如设备以及原料等;而设计单位会将投资概算作为施工图具体细节计算的重要根据。所以,审计人员对于设计概算的审计工作必须认真严谨,要对其是否符合经济原则,是否符合建设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的检查。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计设计概算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符合时效性,是否在本项目范围使用。不符合上述原则的绝不通过审计。同时,审计人员还应仔细审查设计概算的建设依据、建设规模以及建设预计费用的真实性和造价的科学性。建设单位提交的施工设计图必须严谨、完整,这就要求设计负责人员需要保证图纸设计的质量和科学性,制定完备的图纸审核制度,杜绝由于设计图纸的缺陷而导致的错误发生。
3、施工阶段对造价的影响
本阶段无疑是审计的核心阶段,这时需要设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具体的跟进,尤其是项目的重要部分必须做到严格的监督和审计,如果是特别关键的工程,还需要在施工现场设置办公地点,以方便审计人员的及时跟进。该阶段的审计重点在于核实建设程序是否科学有序的被执行、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现场变更签证工作是否有效的取证以及防范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关键工程审计全过程跟踪。建设项目中的关键部分或者是关键工程需要审计人员的全过程跟踪,施工的质量、工程的具体进度以及工程款的拨付情况这些作为施工阶段的核心控制环节,需要和监理人员们共同合作。尤其是对于建设的资金情况,要严把资金的出口,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审查工程项目的投资来源以及利用状况,了解资金的到位状况以及工程进度款的具体支付细节;核查财务的账目设置是否符合会计规范,资金的利用是否经济合理,是否存在不符合规定的挪用项目资金等情况,从而保证建设资金被合理以及经济的使用。
(2)隐蔽项目的工程现场跟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数量较多的隐蔽项目,而这些隐蔽项目的工程量的计算与确定,将对项目的造价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隐蔽项目在隐蔽之后就再也没有办法检验,所以不少工程都因为这些棘手的部分产生纠纷,甚至影响工程的进程。为了做好这部分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必须亲身到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的具体过程,核实隐蔽项目的验收工作是否符合规范,杜绝隐蔽项目提交虚假的施工量和造价的情况。
(3)严格审计设计变更。由于建筑本身的特点有时难免会发生施工过程无法按照设计图进行的情况,这时设计就必须做出适当的变更。审计人员一定要监督设计部门是否严格控制变更,从而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避免造价超出概算。另外,还需要完善合同的管理制度,尽量保证发包方和承包方平等互利。
4、竣工结算阶段对造价的影响
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阶段,是整个项目的收尾环节。该阶段的审计工作重点在于需要制定工程量复核规范以及内部审核规范,并对工程量进行定期的跟踪监督。审计人员需要在工程竣工结算时,深入现场进行核查,核查工程量的准确性以及材料价格的依据等,令工程造价的结算科学合理。
(1)审查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竣工决算报表的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竣工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报表间的勾稽性等。
(2)审查待摊投资的真实以及合理性。审计项目配套设施等、贷款的利息以及资金占用费用的真实性,费用分摊的合理性,是否挪用工程资金;已摊销投资的真实性,投资决算报表中关联项目数据的配比性。
5、结论
本文对全过程审计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了分阶段的分析,详细探讨了每个具体阶段审计工作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致使其工作的内容远远广泛于传统的审计工作,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方面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以胜任这类复杂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路伟. 推广全过程跟踪审计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民营科技.2011.06
篇9
一、对集团经营决策的审计
1.分析经营决策的合理性。
作为一个现代化集团,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经营决策目标。因此,在选择产品时要有前瞻意识,充分考虑决策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与行业性质是否相符?决策的方法是否得当?与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是否相称?决策数据模型是否建立在对历史数据的正确分析和对未来合理预测的基础之上?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审计时要判断企业集团制定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远景规划等是否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本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否与资源配置相协调;决策在新技术的采用方面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先进性。经营决策是对集团的总体经营活动和各种重要的活动的目标、方针、策略所拟定的方案做出最终的抉择,审计时必须对经营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价和审查。
2.检查经营决策的执行效果。
评价经营决策是否被有效贯彻执行时,可重点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1)审查是否存在工作计划与资源分配不匹配的状况;(2)审查各职能部门是否根据集团的总体决策,制定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3)审查各实施方案是否详细说明了各职能部门所确定的经营活动范围和目标;(4)审查各职能部门是否把集团的经营战略转化成指挥与协调活动,以保证总体战略的具体实施;(5)审查企业集团是否对影响总体决策完成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有清醒认识,并确定了防范风险的应变措施,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能否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二、对集团组织结构的审计
企业集团的计划完成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组织结构效率的直观反映。在分析时,要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还要参照同行业的经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此外,企业集团各岗位的责、权、利界定是不是规范、清晰,业务流程是不是运用了信息技术,并设计得科学和简洁,例外业务的处理机制是不是完善,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是不是基于流程需要,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渠道是不是畅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是不是有效等,都对组织结构的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审计人员还需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经营战略、技术特点和管理体制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是否恰当;(2)集团的管理层次是否过多;(3)中层管理人员人数是否过多;(4)信息能否在组织中及时有效传递;(5)管理人员的协调与激励行为是否能产生良好效果等,以确定集团的横向及纵向分工结构形式是否合理。
组织结构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集团内部运转的效率,二是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反应,对客户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判断组织结构的效率高低可检视如下几方面:
(1)审查拟定的计划能否环环相扣,如期完成;(2)检查是否常出现“怠工”、“窝工”现象;(3)发放调查表,征询员工对工作的成就感与满意度。
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制衡机制。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应当对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科学的评估。
三、对集团内部控制的审计
健全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控。对集团内部控制的审查应成为管理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集团内部控制的审查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包括:
(1)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凡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一律应予撤消;(2)在确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结合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业务特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经营环境等因素对其合理性进行通盘考虑,注意制度之间的综合平衡,防止畸高或畸低、畸严或畸宽;(3)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在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涵盖了集团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能否对集团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始终如一的控制;(4)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审查企业集团下属各职能部门之间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现象。
2.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可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1)集团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一是对集团的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二是审查集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能否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其原因及时反馈给集团管理部门,以使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三是审查企业集团是否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考核,促使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
(2)执行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性。一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以后,是否规范了管理,使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损失浪费、从而提高了集团整体的经济效益。二是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所耗费的成本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否给集团带来经济效益、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效益。
四、评价集团人力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内控制度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取代高素质的员工。如果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即使其他方面再完善,企业集团也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对集团人力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价,可促使集团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甄选、培训出高素质的员工,从而达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审计时要检查集团人事管理政策,是否按照科学的标准招聘和录用优秀的员工;检查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即员工的专业背景、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等与其担负的职务是否相称,员工素质是否有利于集团发展,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进一步了解员工培训及发展计划,看计划是否按期执行,员工对培训的参与程度如何,是否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它是形成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可用以考量的具体指标有:新员工招聘、人员流动频率、法律纠纷、员工投诉、薪资市场指标、信息系统以及培训成效评估等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审计,关键是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是否达到了人力资源效用的最优化。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审计,分为两个方面:
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
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是保证人力资源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基本保证。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集团员工的招聘、管理、培训、使用、激励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审查与评价。审查规章制度的有无,管理精细还是粗放,执行的严格程度以及效用的大小等,以此评价其有效性。
2.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审计。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力资源运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式。群体价值并非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协调和聚合,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甚至乘法效应。通过对招聘、培训、使用、协调、聚合、企业文化构建等各环节进行深入调查,有利于发现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五、集团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与预测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以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具备可行性报告中所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及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考察净现值。根据完工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即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考察现值指数。根据完工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完工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其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即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上述四个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则反映该项目的盈利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可行性报告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行性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
篇10
摘 要 本文将主要以火电项目为例,就财务人员如何在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经济因素,向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供企业决策所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财务人员 项目投资
企业要把有限的资金投向能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优势项目,项目投资决策已经成为关乎企业目标实现的最高战略决策,而财务人员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一、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资源供给、利率调整、汇率变动、融资环境、市场竞争等。如企业拟进行火电项目投资决策,要关注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当前及预期的经济形势进行电量需求预测,决定是否需要投入发电厂建设,二是发电厂的装机要符合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三是努力将火电项目单位造价控制在标杆电价测算的标准以内,四是要考虑煤炭的供应在数量上能否满足生产需要和价格上能否控制在当地标杆电价包含的煤价内。
二、财务人员如何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对项目投资进行经济性评价
项目投资前的经济性评价非常重要,投资项目的价值是否真实可靠,不能仅仅根据项目的技术是否先进,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必须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就是这里面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不可信的。企业在火力发电项目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需要财务部门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这时,财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投资火电项目的投资前调查,根据投资火电项目可行性报告中提供的数据,使用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等方法对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价。如某电厂(2×600MW)项目,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财务审核,审核结果为单位投资3368元/千瓦、内部收益率8.16%、投资回收期(全部投资)11.87年、财务净现值(全部投资)4014.67万元,从经济指标上分析是可行的,财务部门的这个意见,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制定项目投资资金来源方案
资金来源和融资方案在项目投资决策中已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财务人员要了解现融资的惯例做法,才能制定好项目投资资金来源方案。财务人员要根据国家关于火力发电项目投资有关规定,考虑项目总投资的20%由资本金投入的筹资方式,资本金可以由企业联合其他投资方筹集资本,按独立电厂的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行,也可以由企业独家投资,项目作为分企业或分部制方式建设和运行。另外财务人员还需要制定总投资剩余的80%具体融资方案建议。
(三)制定项目投资风险应对措施
投资决策风险控制是整个投资风险得以控制的核心与关键。财务人员需要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和估量,并对决策过程中选定的投资方案,针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投资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是合理预期项目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二是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从而控制所投资项目的总风险;三是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合理进行投资组合,实现风险分担;四是采取风险回避措施,避免投资风险。企业在进行火电项目决策时,财务人员可以从上述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三、财务人员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加强项目投资的内部控制
项目投资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资产投出与管理、资产处置等环节中的控制问题。比如企业火力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人员要深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在支付工程款时,必须要经过请款、审批、付款三个环节,必须要有确凿的原始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当企业火力发电项目经营期满进行资产处置时,是否经过企业董事会的批准,是否按国家有关企业清算的规定对其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的清查;在清算过程中,是否有抽调和转移资金、私分或变相私分资产、乱发奖金和补贴的行为;清算结束后,应分得的资产和债权,是否及时收回并办理了入账手续等。
(二)进行项目投资的资金筹集
项目投资一旦开展,财务人员必须做好项目资金筹集满足项目投资需要。如在火电项目建设中,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根据董事会决议,督促各股东方资本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与各大银行沟通,根据资本金到位比例进行贷款,同时要采用票据融资、降低利率等方式控制利息支出,从而在满足项目建设资金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三)进行项目优惠政策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