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05 12:4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付卡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付卡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预付卡;第三方支付;预付卡管理办法

预付卡是指发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通过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具有一定面值的,可在特定机构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凭证。按是否记载持卡人身份信息分为记名预付卡和不记名预付卡;按信息载体不同分为磁条卡、芯片(IC)卡;按用途可以分为单用途预付卡和多用途预付卡。作为一种辅货币,预付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手机中的移动联通电信卡,银联与交行联合发行的太平洋世博非接触芯片预付卡,各个行业众多商家与第三方发卡机构签约发型的消费性预付卡等等都属于预付卡。再比如国际性的paypal与payoneer卡等因为其便利性在全球各地备受推崇。

预付卡的无论是对于第三方发行机构,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很有吸引力。首先,对于预付卡发行机构来说,发行预付卡能获取很大暴利,虽然单张卡片限额不高,但是由于发行量巨大,能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大量免息备付金,向商家收取交易佣金,以及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利润,加上卡片残值等,发行预付卡的利润能达到10%。其次,商家能提前预收货款,不经手现金,欠款拖欠现象减少,安全性大大增加。另外,预付卡能够促进消费者的消费,稳定客源等。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预付卡的使用能减少携带现金的烦恼,携带方便,并且助于提前计划好自己的消费。

预付卡的这些诸多优势,使得预付卡一经引入便取得飞速发展。但是,尽管监管部门不断出台关于预付卡管理办法法规等,但是关于预付卡的诉讼案件却有增无减。广东省消费委员会披露单在广东2015年受理的预付卡投诉案件就有7000多件,涉及餐饮,美容,美发,健身等各个行业。可见我国的预付卡行业存在很大的问题。(1)预付卡系统性能不完善。宋静①对预付卡类支付系统的第三方测试研究中发现预付卡系统中存在系统功能缺失、实现错误、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设备不到位、文档与系统存在部分不一致等系列问题。(2)大量的预付卡销售处无备案,无存管,无监管。很多商家收到预收款之后,并没有按照《预付卡管理办法》对这一部分款项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而是随意支取使用,如果商家不倒闭,那么预付卡还是能使用,一旦商家倒闭,或者携款出逃,消费者只能蒙受损失,追回预存款项的可能性极低。(3)发卡机构自律能力低,制度不完善,合同条款不明确,甚至利用发卡行为非法集资等。无论是哪个方面,都使得办卡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发卡机构违约风险较大。(4)支付机构未严格执行税收部门发票管理要求。按照有关办法规定在发售预付卡的时候,只能开具与收取的服务费向对应的发票金额,而不是购卡人支付的备付金全额,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于竞争,或者购卡人要求报销等原因乱开发票。也有一些商家已预付卡享受了一定优惠为由拒开发票,恶意违反相关规定。

正是预付卡行业的这些优势与存在的这种种的问题,以及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的预付卡行业从2014年开始进入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运行报告(2015)》指出,到2014年年底,全国的166家多用途预付卡发卡机构合计发卡2.39亿张,发卡金额合计740.88亿元,同比分e下降了62.65%与14.82%。另外,《报告(2015)》显示,2014年,预付卡的每笔交易金额从原来的7.82元降到了6.26元,平均每笔交易的降幅达到了20%。可见,预付卡正朝着小额便民领域倾斜。《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运行报告(2016)》指出,2015年,我国共发行预付卡2.59亿张,较2014年增长了8.4%,总金额761.43亿元,较2014年增长了2.8%。但是对于多用途的预付卡,市场发卡数量大幅度降低,其中发卡数量下降最明显的是线上充值类的预付卡类型。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预付卡有从发放实体卡向移动支付转变的趋势,并且预付卡的灵活性也会大大提高。以往的很多预付卡都会限制使用时间,限制商家,限制金额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这些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很多消费者受预付卡打折、优惠、积分等吸引购买预付卡,也有一部分的消费者由于携带方便不用找零等原因购买预付卡,随着最近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QQ钱包支付等各种各样更加方便的支付形式的普及,这一部分的预付卡市场必然会收到冲击。再如,电信翼支付,sumsung pay,apple pay,小米NFC等功能的兴起,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通过链接下载相应软件,注册账号便可以直接使用,可以用于线下超市商场购物,或者线上交话费,电费等等,不仅使用范围广,而且用手机就能支付,十分方便,免去了携带实体卡的麻烦。当使用这些支付方式带来的红利超过了预付卡的折扣优惠等红利的时候,大量消费者必然会从预付卡转向其他的支付与消费方式。发卡机构为了自身的存活以及发展,必然会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崔娟.第三方支付业务规范发展的思考――以预付卡业务为例[J].河北金融,2013(11)

[2]丁明.第三方支付相关基础法律问题探讨[J].征信,2015(2):5-10

[3]牟爱州.预付卡监管制度完善的金融法之维[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7):139-139

[4]宋铮.预付卡类支付系统的第三方测试探究[J].软件,2013(12):193-195

篇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预防腐败局《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进一步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

商业预付卡以预付和非金融主体发行为典型特征,按发卡人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意见》指出,总体看,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商业预付卡市场也存在监管不严、违反财务纪律、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公款消费和收卡受贿等突出问题,严重扰乱了税收和财务管理秩序,助长了腐败行为。

《意见》明确,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多用途预付卡,一经发现,按非法从事支付结算业务予以查处。对商业企业发行的单用途预付卡,商务部门要强化管理,抓紧制定行业标准,适时出台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未经批准,不得发行预付卡。建立商业预付卡购卡实名登记制度。

《意见》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一是建立商业预付卡购卡实名登记制度。对于购买记名商业预付卡和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的单位或个人,由发卡人进行实名登记。二是实施商业预付卡非现金购卡制度。单位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不得使用现金;使用转账方式购卡的,发卡人要对转出、转入账户名称、账号、金额等进行逐笔登记。三是实行商业预付卡限额发行制度。不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1000元,记名商业预付卡面值不超过5000元。

《意见》要求,税务部门要加强发票管理和税收稽查,坚决依法查处发卡人在售卡环节出具虚假发票、购卡单位在税前扣除与生产经营无关支出等行为。财政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严厉查处挪用预算资金、利用购卡进行公款消费等行为。

《意见》强调,严禁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收受任何形式的商业预付卡。凡收受商业预付卡又不按规定及时上交的,以收受同等数额的现金论处。对涉嫌受贿的,依法严肃查处。

《意见》指出,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多用途预付卡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开立和使用的监管。商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单用途预付卡预付资金的监管,防范资金风险。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及时开展相关消费提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篇3

对于商业预付卡的界定,世界各国不尽相同。德国的定义是存贮预先付款的购买能力。可以代替少量现金作不记名的支付工具。日本称预付卡为预付式证票,认为预付式证票是记载有金额或物品数量,或用电磁的方法记录金额或物品数量的证票:美国称预付卡为价值贮存卡(stored-value cards),一般涵盖绝大多数取代现金为目的的,小额、经常易的支付卡。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预付卡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但显然该定义并未涵盖单用途预付卡。

笔者认为商业预付卡是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需要预先支付对价获得的,由持卡人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享用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凭证。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先行支付性

商业预付卡买卖双方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特殊合同关系,买方支付价款,而卖方交付记载或标示相应价值的预付卡。商业预付卡既体现为一种记录和授权传递支付指令和信息的账户证件,也体现为发起者签署的可用于清算和结算的金融机构认可的资金凭证。所以说,购买或发行商业预付卡实际上是一方向对方先行支付价款。

(二)可转让性

商业预付卡本质上是一种权利凭证,一般采取无记名不挂失的无因性规定。由于预付卡的无因性,持卡人间可相互转让,故购卡人与持卡人之间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是不同主体。

(三)可流通性

一般来说,根据购卡合同的约定,商业预付卡在特定范同内具有现金支付功能,具有一定的流通性。特别是多用途预付卡,由专营发卡机构发行,不仅可以具有现金支付功能,而且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具有很强的流通性。

二、商业预付卡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利用商业预付卡进行洗钱活动

不记名商业预付卡给犯罪分子通过购买商业预付卡掩盖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逃避反洗钱监管提供了便利,使得非法所得购买的预付卡混杂在合法收入而获得的预付卡之中实现洗钱。

(二)为违法圈钱提供可乘之机

商业预付卡的消费者必须先行支付价款,有的不法企业以低价优惠等条件为诱饵,假借发售商业预付卡,违法大量吸收资金,然后卷款而逃,严重损害持卡人利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三)为套现行为提供了便利

预付卡具有不记名、可转让、无因性的特点,一些人通过透支信用卡购买商业预付卡,然后再转手卖出获得现金,从而实现套现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信用卡管理秩序。

(四)干扰了人民币管理和流通

预付卡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能充当“准货币”,它的发售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危及到人民币的权威和形象。且部分商业企业发放预付卡所得现金收入不列入“财务大账”,使得相当数量的现金游离于国家现金监管之外,使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发生偏差。

(五)商业预付卡助长了腐败行为

由于管理的缺失,商业预付卡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成为权力套现的工具,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其他国家或地区商业预付卡的法律规制经验

(一)美国对预付卡的法律规制

美国对预付卡的管制由多部相关的联邦法律和州法律共同完成,如《联邦存款保险法》、

《电子资金划拨法》、《E规则》和《资金划拨法》、《无主财产法》等。其规制的重点在于金融体系运行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属于存款性质的预付卡,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管。美国的预付卡种类繁多,其中系统资金寄存在属于联邦保险范围内的存款机构的预付卡,卡内款额被视为“存款”,适用《联邦存款保险法》,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监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权要求银行定期报告其经营状况、收入情况及其他财务资料,有权开展现场检查,有权对从事不安全和不稳健业务的银行及其管理人员进行处罚、停业整顿命令、撤销高层管理人员职务、终止并取消其存款保险等。

2.对在金融机构设立账户的预付卡,适用《电子资金划拨法》和《E规则》。《E规则》是美国1978年《电子资金划拨法》的施行法,这两项规定用于规范通过电子系统转移资金的行为。由于认识上存在分歧,预付卡并没有全部纳入到该监管机制,只能对金融机构的账户进行规制。随着预付卡越来越普及成熟,《E规则》将广泛地适用于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预付卡。

3.对大部分州的非银行业者从事预付卡支付业务的,适用《资金划拨法》管制。在美国有45个州利用各自的《资金划拨法》监管开展支付业务的非银行业务,管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银行机构(发卡人)所收到款额的用途受到严格限制;二是该非银行机构必须监督其属下的分店、经营点合法运作,这些对防止发卡人滥用预付款、保证其还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对预付卡内未使用余额,按照各州的《无主财产法》处理。有的州将一定期限内的预付卡余额看作是无主财产,按照本州的《无主财产法》上交州政府保管,而这一期限各州规定不一致,其中有7个州规定7年,35个州规定5年,8个州规定3年,而纽约州规定只有2年。

(二)日本对预付式证票的法律规制

在日本,预付购物卡被称为“预付式证票”,日本《预付式证票规制法》第二条明确了预付式证票的定义,并按照发行方式不同,将预付式证票分为自家发行型和第三者发行型两类,分别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规则进行监管。1989年施行的《预付式证票规制法》及其施行令、施行规则和保证金规则,构成了日本预付式证票的规则体制,主要包括申报登记制度、地位继承制度、保证金制度、监督制度和发行协会制度。

1.申报登记制度。对自家发行型预付式证票实行申报制度,对发行人身份未作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均可发行,发行人的义务主要有余额申报和重要事项报告。具体而言,法律确定每年3月31日和9月30日为基准日,发行人所售证票未使用余额超过700万日元的,应在基准日后的两个月内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如果发行人的发行信息发生变化,如商号、住所、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等变动,要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对于第三者发行型预付式证票采取登记制度,严格限制发行人资质,只有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信用程度的法人,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才可以发行。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审查、登录、公示几个步骤,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2.地位继承制度。为避免因发行主体变更导致所发证票无法兑现的情况,日本创设了发行人地位继承制度,类似于民法中债的概括转让制度,继承人不仅要承担所有预付式证票之债的偿还义务,还必须履行报告义务、支付保证金义务和接受监督的义务等一切原发行人的义务。

3.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是为确保持票人债权实现的一种担保制度。日本法律规定,发行人在基准

日之时所发行证票的未使用余额超过1000万日元的,应在基准日后两个月内将相当于余额1/2以上的金额,作为发行保证金委托距离其主营业场所最近的“供托所”保管,并向主管部门报告。预付式证票的持票人在保证金范围内,对该证票所代表的债权优先受偿。供托所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不是金融机构或企业,而带有政府背景和中立性质,将保证金交由其保管,既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还可以控制证票的发行总量。此外,法律还允许发行人与第三人签订“保全契约”,约定第三人在一定情况下代债务人承担交付保证金的义务,但该保证人必须是银行、信用金库、保险公司等有保证能力的法定机构。

4.监督管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对预付式证票的监管具有五项职权:一是审查报告权。所有预付式证票的发行人应在基准日后的两个月内,向主管部门提交业务报告书和会计账簿,详细说明证票的发行情况、余额数量等重要信息。二是立人检查权。监督主体在必要限度内,有权责令自家发行者报告其业务、财产状况和相关资料,有权进入第三者发行人的营业场所,对其业务或财务状况、会计账簿等相关资料进行检查,有权对关系人进行讯问。三是责令改善权。主管机关发现发行人侵害购卡人利益时,可以命令发行人变更业务方法或采取其他措施改善其运营状况。四是取消登记权。对第三人发行的证票发生违法情形时,主管部门有权取消其发行许可。五是监督处分权。对于违反申请登记制度、不当取得发行资格、不履行保证金义务、制作虚假账簿文件、拒绝或妨碍立入检查等行为,由监督机关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甚至可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加强我国商业预付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出台法律或行政法规统一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

预付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做出统一规范。一方面,各部门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规范预付卡,容易导致规定之间衔接不畅、标准不统一或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规范预付卡管理能提高预付卡管理的权威性。更有利于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促进预付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建立商业预付卡发行的行政许可制度和商业企业的申报制度,通过严格的准入程序和资格,由政府许可的发卡机构发行和管理商业预付卡,并将商业预付卡实名制等上升到法律层面。

(二)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预付卡作为支付工具,发行、使用、赎回、清退等各环节牵涉到很多方面,涉及到很多部门的职责范围。预付卡的规范和管理单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只有各部门加强合作,齐抓共管,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是强化预付卡管理的关键。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建议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建立起人民银行为主导,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配合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合力,不断强化预付卡管理。

篇4

关键词: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风险;支付安全;监管

Non-regulat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ayment service Analysis

WAGN Guo-cun

(The Department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s, Anhui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llege,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for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yment services,.The payment security, protection of legitimate interests ofthe customer to monitor management, is to develop a standardized e-commerce market.

Keywords: non-financial institutions; payment services; risk; payment security; supervision

1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参与支付服务市场。支付服务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需加以规制监管。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包括:(1)网络支付;(2)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3)银行卡收单;(4)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包括采取磁条、芯片等技术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预付卡。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销售点(POS)终端等为银行卡特约商户代收货币资金的行为。

2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存在的风险

2.1 相关监管法规欠缺

2005年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电子签名法》是专门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的第一部法律,定义了什么是数据电文,并明确规定电子文件与纸介质书面文件具有同等效力。随后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又主导推出了《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电子支付指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属于部门规章,法律位阶层次较低,由于目前网上交易大多采用网上定单、货到付款的购物方式,作为我国信息化领域里的第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的标志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支付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指引》主要通过限制日交易额来应对支付安全问题,日限额支付模式不过是银行根据审慎性原则所作出的“合理”限制,对于个人客户而言,“不应”的字眼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该规定仅仅是一个推荐性标准效力,虽然针对单位客户使用了“不得”的强制性字眼,但随后又以“银行与客户通过协议约定,能够事先提供有效付款依据的除外”的规定将该强制性推向无力的深渊。电子支付的病症,归根结底出在交易者的信用缺失与支付机构监管缺失两个方面。

2.2 关于支付的安全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欺骗付款的问题,即卖方诱导买方提前确认付款或者欺骗买方导致第三方机构“超时打款”。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会利用买家对购买流程的不熟悉,在买方购买后但尚未收到商品前,诱导其在网上确认已经收到货,这样钱就会划到卖方的账户里。以支付宝为例,卖方点击发货一段时间后(平邮30天,快递10天,虚拟物品3天),如果买方没有确认收货或者提出申请,系统将自动打款给卖方。第二种情况是,买方在进行支付后,其资金将暂存于支付机构的账户,买方核对产品品质、确认无误后,才向支付机构发出确认支付的指令。随着交易量的放大,支付机构可能汇集、沉淀一笔巨额资金。如何保管一笔巨额资金,如何杜绝支付机构挪用该笔资金进行短期套利,如何防范资金被盗窃等其他行为,从而保障资金的安全,是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3 客户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

一些非金融机构在提供支付服务时,通过向客户收取备付金等方式,形成了数额可观的沉淀资金,存在被挪用或投资于高风险资产的隐患。同时,少数预付卡发卡机构存在单方设定预付卡的有效期、限定客户预付卡的赎回条件等行为,此类“霸王”条款损害了客户的合法权益。二是支付服务平台滥用问题。随着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平台从事赌博、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一些非金融机构在预付卡业务中存在匿名发卡、乱开发票等不规范行为,客观上为偷税逃税、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侵蚀了财政收入,三是业务系统安全问题四是专业队伍建设问题。支付服务业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支付结算、法律和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诚信水平和职业道德。目前,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专业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还不太高,需要大力加强业务培训和专业队伍建设。

3 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

一是建立和完善新型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对银行卡收单业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业务的规范和管理;二是开展支付结算执法检查,规范支付结算秩序,维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抓紧做好第二代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设,加强支付清算系统应急管理;四是加强票据风险管理,继续推动电子商业汇票应用;五是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大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力度;六是加强和完善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七是组织建设全国集中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八是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完善支付信息分析和披露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一、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形式和危害

支付机构支付业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线上支付,以手机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以POS收单和便民支付为代表的线下支付以及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由于互联网支付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因此支付机构异地经营的市场领域主要集中在后三类。

(一)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形式

以宁夏市场为例,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以三类:一是派驻业务员开展相关业务。支付机构在当地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派业务员在当地拓展商户。开展的业务以银行卡收单业务为代表,业务员拓展商户后,与商户的协议签订、密钥罐装、机具后续维护等均由支付机构法人机构负责,不能落实《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所提及的本地化服务和管理责任。二是依托通讯运营商开展支付业务。支付机构与当地通讯运营商分公司签订业务合作协议,由通讯运营商分公司在当地拓展商户,支付机构负责提供在商户布放的非接POS设备。作为实际运营方和资金管理方,以及提供相关的配套支持服务,支付机构可以充分利用通讯运营商分公司已储备的客户资源拓展支付业务。如在当地开展手机支付业务,且不向当地人民银行备案。三是委托当地公司拓展市场。支付机构通过与当地无关联关系的公司签订协议的方式,将发展特约商户和对特约商户的后续维护工作外包给当地公司,在拓展银行卡收单业务中存在对商户资格审核不严、任意降低扣率等多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危害

支付机构异地违规开展业务,势必影响支付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首先是恶性竞争,破坏行业秩序。以银行卡收单业务为例,个别支付机构为了抢占市场,选择给商户更低费率、给或加盟商更高佣金的做法来拓展业务,或者在发展特约商户时,只要求提供身份证及银行卡号等简单资料。其次是加大套现的风险,个别支付机构在异地经营过程中,直接以“可以将个人结算账户作为收单账户,可以帮助客户套现”等作为宣传,吸引商户的眼球。再次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支付机构异地经营中展业和退出都较为随意,一旦其退出造成在当地的受理终端、清算服务突然中止,客户将会投诉无门,严重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或增加客户实现合法权益的成本。

二、支付机构异地经营监管存在的难点

(一)信息获取难

目前,全国已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已有250家之多,大多支付机构出于迅速抢占市场以及节约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异地经营中通常是业务拓展先于机构设立,支付机构不设立分公司异地经营,其向业务所在地人民银行主动报备的意愿不高,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关注媒体广告、商户收银台布放的机具以及金融消费者或银行、银联的举报等,造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获取信息被动,掌握情况不全面、不及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监管。

(二)调查取证难

支付机构采取派驻业务员,与当地公司合作、等方式拓展业务时,对与支付机构合作的商业机构或个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没有行政调查和检查权。对于支付机构拓展的商户,尽管《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以进入与收单活动相关的经营场所进行检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到商户调查取证并不顺利。造成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支付机构异地经营违规操作存在调查取证难的问题。

(三)整改落实难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监管手段单一,目前主要采取的基本是三步走的处理方式,第一步约谈支付机构当地负责人,督促其限期整改;第二步向上级行通报情况、通过法人机构加强监管;第三步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支付机构进行处罚,但是并不能有效限制支付机构异地违规开展业务,支付机构一边派人与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周旋,一边继续拓展业务,而整改意见却迟迟不予落实。

三、造成监管难题的原因

(一)支付机构分公司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收单机构应当对实体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进行本地化经营和管理”,《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支付机构不得在未设立省级分支机构的省从事预付卡业务”,明确了支付机构异地从事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业务需设立分支机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支付机构的分公司从事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及其分公司应当分别到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但就目前的制度看,对支付机构分公司的监管主要还局限于设立备案,对于日常业务的监管缺乏系统的指导,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日常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仍处于自我摸索的状态。

(二)通讯运营商支付机构异地经营监管无据可依

通讯运营商支付机构异地经营主要从事以手机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业务,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监管中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一是关于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的专项管理办法尚未出台,手机支付的定义尚不明确和统一。如在手机卡上加载支付账户,客户存钱至该支付账户,即客户可持手机在布放了配套POS的商户实现闪付,对于这一业务是定义为手机支付还是预付卡,再如现在许多支付机构推出的插在手机上的刷卡器,是属于移动支付还是收单(移动POS)等等,如何正确界定,都没有明确指导,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监管中存在迷惑。二是通讯运营商支付机构异地经营主要依托当地通讯运营商分公司,而目前相关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这一形式是否合规,对通讯运营商采取这一形式拓展业务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又该如何监管,同时通讯运营商当地分公司也会认为自己不属于支付机构,而不配合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工作,目前对于此类业务的监管尚属真空地带。

(三)监管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在人民银行内部,目前就支付机构监管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够健全,随着支付机构业务的不断拓展,对于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监管工作重点已经从准入审批调整为支付机构日常业务合规经营与风险防控,因此亟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协作监管机制。比如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发现支付机构存在异地未设立分支机构即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时,多次督促未取得效果的情况下,会与该支付机构法人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联系,但目前沟通渠道不够通畅,工作中有诸多不便。而在人民银行外部,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作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充分调动各监管部门的行政资源,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四)监管人力不足,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支付机构监管的人员往往只有1~2人,而仅在宁夏这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所掌握的开展业务的支付机构分支机构就有5家(备案和未备案合计)。同时支付机构所从事的支付业务种类多,包含了银行卡收单、预付卡、手机支付等,而每种支付业务的创新速度都可谓日新月异,对于监管人员素质要求很高。

(五)监管成本大,违规成本低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已备案的支付机构分公司进行非现场监管以及开展现场检查,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接到对于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投诉时,需投入人力物力去进行调查,核实问题后还要督促整改。而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支付机构异地违规行为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与所投入的监管成本相比,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的成本太低。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建立支付机构异地经营的监管制度

尽快颁布《支付机构异地经营管理办法》,对以下问题进行明确:一是明确对未按要求进行备案的非法人支付机构,业务所在地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向各银行机构发通报、借助媒体公告、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等方式限制其业务开展,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权威;二是明确支付机构依托通讯运营商当地分公司开展支付业务是否合规,如果合规应明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以对通讯运营商当地分公司进行监管、可以调取相关资料、可以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在业务开展中支付机构和通讯运营商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三是明确支付机构异地经营应具备的条件、需履行的义务、违规责任、处罚措施等;四是对支付机构异地设立分公司且备案,但是不开展业务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法行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二)完善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跨地区监管协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支付机构法人所在地和业务所在地人民银行的监管责任,建立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处理流程。对于支付机构异地经营所在地的人民银行通过督促、约谈等方式仍不能发挥作用的,应当建立规范的信息报送方式和渠道,将违规信息报送至其法人机构所在地人民银行和人总行相关部门。建立支付机构的“信用档案”,将支付机构异地违规经营信息写入“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的信息在人民银行内部共享,对于“信用档案”记录问题较多的支付机构在今后变更以及分支机构设立等方面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对于收单机构或经其授权的特约商户所在地的分支机构与特约商户签订总对总银行卡受理协议的,总行能够建立信息库汇总“总对总收单协议”情况,并在人民银行内部共享,便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掌握。

(三)建立与各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合作机制

与工商、税务、公安、银监等部门建立协作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在对支付机构异地经营违规行为的调查处理方面,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效能。以与工商行政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为例,在营业执照颁发方面,支付机构分公司必须到当地人民银行完成备案后,工商行政部门才可在营业执照的营业范围中加入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支付业务,促使支付机构分公司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对于不设立分公司即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借助工商部门的行政资源,从而提高人民银行的监管效力。

(四)培养监管人才,不断创新监管手段

篇6

《办法》将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央行表示,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当在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即2011年9月1日前)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办法》出台后,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应“欢迎和支持”。这类在灰色地带行走十余年的服务机构,最终有机会得到“名分”。

据了解,支付宝、资和信、中移动等多家支付服务相关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准备申请材料。央行相关人士称,央行对牌照数量不会做限制,“只要满足要求的都批准”。

迟到的新规

“行业多年无名无分的状态得以改变,这个规则的制订过程也较为透明。”某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总裁认为,《办法》的出台让很多业内人“松了一口气”。

在此之前,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早已纳入日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办法》数易其稿,其间波折不断,拖延了五年才得以出台。

2005年6月10日,央行公布了《办法》(原文件名为《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第一个版本。门槛设置是否合理、外资准入以及参股比例等成为争议焦点。市场传言当年9月出台的管理办法未能浮出水面。

2007年4月,央行对修订后的《办法》再次征求意见,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监管身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市场传言的“即将出台”再次落空。

业内人士分析,《办法》的推出一波三折,其进退背后是对监管权力的争夺。社会资本名正言顺地进入也将打破支付服务市场被金融机构垄断的局面。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与既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新名称明确界定了“非金融机构”的监管范围,而为“支付服务”而非“支付清算组织”立规,也回避了央行监管支付机构的合法性问题。

但与此同时,模糊地带也非常多。例如,对于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尚未在新规中得以明确。一位业内人士称,此次公布的结果“将给此类机构的审批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另据了解,实施细则及相关业务办法“将在9月1日之前推出”。而“沉淀资金”利息收入则归于服务提供方。

在行业监管阙如的这些年里,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央行2010年5月13日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中称,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已登记的特定非金融法人机构共计243家。而尚未登记的支付机构数量更众。

新规之后

《办法》纳入了三类支付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和受理以及银行卡收单等。其中对预付卡业务的界定,排除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医保卡等种类,也不包含“在发行机构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加油卡等。

根据《办法》,申请人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000万元人民币。

准入门槛并不高,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有望获得合法身份,但这并未改变第三方支付的生存困境。

“目前经营网络第三方支付的公司中盈利者寥寥。”业内人士介绍。

易宝支付CEO唐彬介绍,向商家收取手续费仍然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最主要的盈利点。迄今为止,该行业多数企业并未能通过手续费覆盖成本支出。例如,目前涉足手机支付的中移动,用户数量已经高达1500万,仍未能盈利。

篇7

进入监管元年

框架细则相继出台

首先,为维护支付清算服务市场的竞争秩序和会员的合法权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京成立;其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首次明确预付卡行业监管体系框架;第三,央行首次发放非金融支付业务许可证,标志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进入监管时代;第四,人民银行《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多用途预付卡业务提出管理规范;第五,央行起草《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的监管要求。

“在管理措施不断细化、监管主体不断多元化的趋势下,整个支付行业的体系将日趋完善,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大大削弱,这些对于支付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艾瑞分析指出,一方面支付企业将在政策框架内充分发挥其创新优势,快速推陈出新,迅速把握市场需求,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金融支付市场正常有序的运行,合规经营将迅速被提上日程。

传统支付结算机构

与第三方支付竞合博弈升级

2011年,由于银行网银支付额度受限,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财付通推出基于信用卡的“一点通”快捷支付业务,快捷支付业务由此兴起。其次,银联推无卡快捷支付业务――银联在线支付,通过这一业务,用户无需刷卡,只需提供卡号和相关认证信息就可完成支付。第三,银联商务凭借在全国33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网络覆盖,推出便民支付品牌――“全民付”,正式进军线下支付领域。

对此,艾瑞咨询指出,对于支付企业,创新和效率仍然是其未来发展的根本,对于用户和商户而言,支付成功率、便捷程度才是决定其如何选择的关键,用户体验将是决定未来竞争格局走向的根本因素。其中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体系还没有壮大到与银行体系相抗衡的地步;另一方面,银行也更希望借助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创新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联竞争将不可避免。

支付企业集中发力

移动支付前景看好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08.3亿元,同比增长154.6%,环比增长38.9%。艾瑞预计,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0%。

艾瑞咨询认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同时拉升了整体互联网经济对移动支付的需求,来自于商户和用户的需求促进了各利益集团对移动支付市场的整体看好。如,快钱推出“快+”支付平台及移动支付战略,汇付天下移动支付战略,甚至连运营商也不敢沦为通道,相继成立支付公司发力移动支付市场。但艾瑞咨询也表示,对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技术标准的确定、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以及产业链各方利益的协调,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

新支付方式百花齐放

用户需求推动新支付方式诞生

年初,Square首次虚拟Card Case,顾客可留有他们去过的商家的“卡片”,只需入店报出姓名,便可完成支付。5月,谷歌了无线支付服务谷歌钱包,用户只需在结账台支持PayPass的终端机即可用手机付账。7月,支付宝手机条码支付产品,通过在线技术进军线下支付市场7月1日,支付宝了手机条码支付产品,正式进入线下支付市场。

对此,艾瑞咨询表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移动支付的技术创新,而用户对于支付便捷性的需求也在催生新的支付方式的产生。用户体验将是决定新兴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移动支付有效地突破了网上支付使用场景的限制,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协同发展。

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

合作衍生机会

进入监管元年,第三方支付经济及政策地位已日益明确,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向第三方支付企业开放。2011年,汇付天下与新浪乐居达成战略合作,布局房产电商领域;支付宝与航空公司全面合作,机票进入网络直销时代阿里巴巴集团。

“以传统行业B2B电商、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为代表的全新的业务体系开始在整体的交易规模中逐步放量。支付企业提供的服务逐步渗透整个产业链,由单纯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向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发展,涉及行业包括钢铁、物流、基金、保险等诸多传统领域。”艾瑞咨询预计,未来,各支付企业将在不同的细分市场逐步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多元化格局将逐步显现。

全球化趋势明显

国际竞争加剧

“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及对多元化支付方式的需求,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消费者对跨国支付需求的日益增长,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向国际市场需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艾瑞咨询指出,支付行业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篇8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的支付需求,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支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非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主要集中在零售支付领域,其业务量与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量相比还很小,但其服务对象非常多,主要是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银行卡和预付卡持卡人等,其影响非常广泛。目前国内约有30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中多数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发行预付卡等业务。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的安全问题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我国电子支付方面的法律较为滞后,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监管不够,目前存在的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护措施不够,用户的交易安全和个人信息存在很大的风险。安全问题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三方支付机构安全意识薄弱

相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支付机构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还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支付平台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重视不够。领导对信息安全的不重视,就会导致信息安全工作不到位和难于开展。一些员工思想上有麻痹意识,认为安全案件都是偶然发生,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员工总认为与己无关,信息科技引发的案件是科技部门的事。从而导致安全措施执行不到位,安全制度无法贯彻的现象。正是这些安全意识上的薄弱环节,导致了安全威胁有机可乘。很多信息安全事件往往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由于系统运维人员的疏忽或不作为。安全意识薄弱是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源。

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还没有形成信息安全组织结构,管理较混乱,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没有建立总体方针,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缺失,安全策略不完整等。已有的安全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易使工作上出现漏洞,操作上出现失误,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损失。

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薄弱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中,没有充分重视安全技术防护能力的建设,安全技术防护能力薄弱,如,有些支付系统没有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设备,没有划分安全域;没有安全事件监控、统一防病毒等防护措施;重要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存在安全隐患;重要网络设备没有进行安全策略配置,致使非法访问网络系统、假冒网络终端/操作员、截获和篡改传输数据的安全事件发生;应急处理方案不完备,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还比较弱。

应用程序中存在安全漏洞

系统上线前,没有对应用程序进行全面的测评,致使生产系统存在功能、安全性及性能方面的问题。通过对第三方支付系统应用程序的检测,发现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如SQL注入、跨站脚本、网络钓鱼以及登录方式不安全等,这些漏安全隐患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以对数据进行窃取,或对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行非法获取,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用户造成损失。

个人信息不能得到保护

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要求用户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住址、银行账号甚至身份证号,个别网站在设计上存在问题,致使这些信息很容易泄露。第三方支付平台隐私政策不合理,免责条款过多,用户为了使用其服务只能同意该条款,导致发生问题时维权艰难。第三方支付机构除了应采用技术手段进行保护之外,还应该以文件、政策或公告的方式在网站上公开对用户信息进行安全承诺。

二、国家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督管理

我国电子商务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很快进入快速发展期,交易额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09年,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元,电子商务已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与此同时,有关非金融机构备付金管理、系统稳定性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如何促进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电子商务的成败,关系到中国支付网络体系的安全与效率。

2009年4月,人民银行公告,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登记。2010年6月14日,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实施行政许可。2010年12月,《非金融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意味着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已经确立。

《管理办法》中规定对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人必须具备有符合要求的支付业务设施,而且在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许可证是必须符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系统技术和安全标准,提交《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证明》。可见央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的技术和安全性的高度重视,技术和安全检测是非金融机构申请许可证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严格的环节。

三、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性的建议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

通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和实施,一些具备良好资信水平、较强盈利能力和一定从业经验的非金融机构进入支付服务市场,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下规范从事支付业务,切实维护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整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有了一定的保障。但这样还不够,应进一步强管理和监控,可以考虑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金融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其遵循金融机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

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增强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信息技术风险要依靠员工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需要通过宣传、培训和教育等手段提升员工的信息安全认知(包括提高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职责、培养安全技能),发挥员工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律的方式来实现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全面、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组织、人员结构合理的安全组织结构。加强信息安全队伍建设,充实信息安全管理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策略,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指南等方面。完善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健全信息安全标准规范和有关制度。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大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网络边界防护,实施网络安全域控制;加强软件开发控制,对软件进行安全测评核漏洞检测;保障基础设施和物理环境的安全,加强检测、监控和审计措施,实施安全加固;加强备份管理,建立灾备中心,保证支付业务的连续性。

篇9

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外贸出口

1、积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扩大对外贸易出口额。今年以来,我县新增2家自营出口企业--恒泰瑞欣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县恩都轴承有限公司。通过增加外贸出口企业数量,扩大轴承出口业务。截止10月底,我县外贸出口总额2164.3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

2、充分利用上级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今年以来,为我县外贸出口企业争取轴承公共实验检测服务平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更新换代、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全年共为我县外贸出口企业争取项目资金219.5万元,其中:为卡玛液压争取2014年度进口设备贴息资金12万元;为恒耐斯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争取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40万元;为卡玛液压争取2015年度进口设备贴息资金55万元;为亿泰克轴承有限公司争取高精密度外球面轴承技术研发设计中心项目资金54.5万元,为外贸出口企业争取2016年度企业转型资金5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3、认真落实小微出口企业风险保障政策,支持外贸出口企业运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根据上级政策,确定隆源、飞达等7家轴承企业为信用保险全额补贴对象,争取省级资金为这7家企业缴纳了出口信用保险。

4、实施开拓市场境外展活动。认真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并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省级外贸出口基地(含出口聚集区)建设资金和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项目资金,对参展企业展位费给予扶持,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隆源、亿泰克等5家外贸出口企业争取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项目资金13.55万元。

5、通过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联系,推荐我县四家龙头企业光扬、恒泰瑞欣、亿泰克、书浩纳入《推荐中国供应商名录》,宣传轴承企业和轴承产品,推动我县轴承企业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二)市场监测

市场监测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保障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市场流通

1、成品油市场集中整治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商务局成立专门组织,对不规范或无证照黑加油点比较集中的尖庄镇、河西镇进行了专项检查,配合当地政府规范了3家加油站点,取缔了16家黑加油点,争取在2015年底前全部供应第五阶段国家标准汽柴油,确保了成品油市场的安全平稳运行。

2、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换证工作

今年全县43家加油站(点)中有26家成品油经营批准证书到期,换证手续复杂,县商务局安排专人为其搞好服务,帮助完成换证工作。

3、做好单用途预付卡备案工作

今年年初,我县大型购物广场银圆超市正式运营开业,依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协助银圆超市准备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相关材料,到市商务局进行备案。目前,我县已有7家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企业进行了备案。

4、农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为县修华蔬菜专业合作社争取2015年度省商贸流通发展专项资金20万元,该资金已拨付到位。

(四)工作

加强矛盾排查调处力度,全力维护商务系统的稳定,及时化解调处原下属企业志愿兵、郭秀丽等3起案件,确保了全县的稳定大局。

(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2015年,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为党风廉政及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面落实上级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商务业务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推动商务事业实现新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河西镇黑加油网点反弹现象严重,其他执法部门协调打击不到位;

2、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不到位。

三、2016年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一)外贸出口

1、积极为轴承生产企业县轴承厂、玉良轴承滚动体有限公司、茂德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轴承生产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量,争取超额完成全县外贸出口任务。

2、充分利用上级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二)市场监管

1、成品油市场集中整治工作

认真抓好成品油市场整治工作,针对无证照加油点极易反弹这一现象,商务局将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成品油的执法检查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配合乡镇及有关部门,对出现反弹加油站点及时查处,重点查处未经批准擅自新建、迁建、改扩建加油站点行为。

2、油品升级工作

做好本县域内各加油站点油品升级工作,确保油品质量,目前,我县43家加油站(点)已供应国家规定标准柴油。

(三)乡镇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

根据市商务局邢商[2015]65号文件要求,积极开展我县乡镇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工作,争取2016年完成1-2家乡镇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

篇10

一、第三方支付的运行机理分析

在传统支付模式下,商户需要与各家商业银行分别签订合作协议,由商业银行网银专用接口向商户提供客户资金到账信息和订单信息,跨行支付则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进行结算。因此,商户网络支付系统开发成本高昂,支付资金分散,不便于商户管理资金。而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下,第三方支付系统在商户与商业银行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前端以商户界面直接面对网上客户,后端则连接各家商业银行,将多个银行网关整合到一个界面,依托银行的支付结算服务,向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结算等系列业务。客户与商家进行交易时,由第三方对交易信息进行认证、确认后再进行支付结算。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各家商业银行开立中间账户,当买家向卖家付款时,第三方支付机构通知A行将买方账户上的货款扣除(借记)并在其中间账户上增加(贷记)同样金额,然后通知B行将其中间账户扣除(借记)同样金额并在卖家账户上增加(贷记)同样金额。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不同银行开立的中间账户对大量交易资金实现轧差,再通过少量的跨行支付完成大量小额资金的支付清算。因此,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是通过采用二次结算的方式,实现大量小额交易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轧差后清算,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类似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这样,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但获得原本属于中央银行的收益,同时也可以借以监控买卖双方的履约情况。

第三方网上支付系统集支付工具、安全技术、认证体系、信用体系于一体,使银行、商家、消费者都避免了一对一接入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也约束了网络贸易双方的交易行为,促进了网上交易中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双向流动,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用担保和技术保障。这种减少双方交易成本和风险的一站式接入支付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交易双方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提供各种个性化增值服务。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客户、商家己形成一个复杂的电子支付产业链,消费者、商家构成应用层,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是基础支付层,而最具活力与市场潜力的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则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层,是电子支付产业链的重要纽带。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PayPal(易趣公司产品)、支付宝(阿里巴巴产品)、财付通(腾讯拍拍产品)、融宝支付(reapal)、易宝支付(Yeepay)、快钱(99bill)、百付宝(百度C2C)、网易宝(网易产品)、网银在线(chinabank)、环迅支付、汇付天下、汇聚支付(joinpay)等支付平台和公司。

二、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监管需求

在多种创新快捷支付工具的支持下,第三方支付已不满足只做银行网关支付平台,拥有庞大客户数量的第三方支付涉足综合电子支付,并尝试在商贸及制造等二十几类行业的衍生领域不断渗透,除传统的支付业务,还提供“保理”“垫付”等贸易融资便利,已将触手伸向泛金融领域。但与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相比,其金融服务意识和金融风险控制相对较弱,而商业性和盈利性动机较强,在支付履约过程中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在注重追求利益以及支付系统的创新和效率,忽视风险控制、系统安全以及应急措施的完善的情况下,一旦支付系统出现漏洞、崩溃或损坏,在没有系统备份和交易信息记录不完全的情况下,将使大量的网络支付、预付卡消费和POS机业务无法正常完成,影响电子商务活动正常进行。

更令人担心的是,第三方支付承担资金流转和债务债权清算职能,在电子商务中保留相当数量的沉淀资金(备付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货币创造效应。当客户备付金游离于银行账户之外时,买方在交易初始注入第三方虚拟账户中的资金可以看作是存款,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这些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或投资可以看作是贷款和自营业务。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事实上从事银行业的存贷款业务。虽然,这些“存款”都是短期的,不符合银行长存短贷的期限匹配原则,但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数量较大,并且不存在提前取款的风险,因此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始终维持大量的沉淀资金。如果出现挪用客户备付金的情况,将会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造成损害。

早在2010年,央行既已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的管理办法》《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今后将陆续出台《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法规,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将从“机构业务准入”向“合规风险监管”转变,不允许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的备付金。《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且在该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2011年11月,央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规定,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在备付金合作银行以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形式存放的客户备付金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支付机构不得通过备付金汇缴账户直接为客户办理支付业务。支付机构确定作为备付金银行的商业银行,应当取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或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且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监管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能够满足支付机构办理支付业务需要等条件。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业面临风险控制问题,央行一方面加强监管,从“机构业务准入”向“合规风险监管”转变,以适应第三方支付市场业务快速增长和支付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另一方面保障资金安全,加强支付机构的安全管理,确保客户备用金安全,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的备付金,同时加强系统安全和业务安全,强化客户身份的识别,规范业务合作,加强信息安全,防止支付信息和客户隐私的泄露。

三、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思路选择

虽然央行适时推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但如何构建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监管体系,确保第三方支付业务在规范的前提下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贡献力量,仍是当前央行及政府部门都在探寻的一个课题。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第三方支付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近年来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指导思想逐步从“自律的放任自流”转变为“强制的监督管理”。

美国对第三方支付实行的是功能性监管。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交易的过程而不是从事第三方支付的机构。主要从货币服务业务的角度将第三方支付视为货币转移业务,本质上是传统货币服务的延伸,没有将其作为一类新的机构通过专项立法进行监管。自2000年以来,美国已有40多个州参照《统一货币服务法案》颁布了适用本州非金融机构货币服务的法律,结合《美国金融改革法》《隐私权法》《统一商法典》4A 编和《电子资金转移法》等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电子支付清算活动。

欧盟对第三方支付实行的是机构性监管。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给出明确的界定,先后颁布《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电子货币指引》《电子货币机构指引》《关于电子货币机构业务开办、经营与审慎监管的2000/46/EC 指令》《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2007/64/EC 指令)《关于电子货币机构业务开办、经营和审慎监管的2009/110/EC 指令》等法律法规。1998 年欧盟就规定网上第三方支付媒介只能是商业银行货币或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有在获得银行或者电子货币机构营业执照的前提下才能从事相关业务,在电子货币的发行、交易清算、回赎等方面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因此,欧盟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实现第三方支付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