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8 08:0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1

**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篇2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articipates in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social practice having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advancement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the activity has played the vital role, we must encourag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positively practice, causes it to integrate i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socialism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displays own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fully, to construct the motherland contribution strength.

关键词: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 新农村建设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a program under which officials” social practic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前言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等;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等。“三下乡”活动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1.政治层面的意义

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满足农民需要;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服务农民,锻炼队伍,推动部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2.历史层面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3.大学生自身层面的意义

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

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他们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感受不同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更加能够理解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三下乡”发挥的作用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用所吸纳的先进文化去武装人们的头脑,充实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滞后面貌,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青年学生和在“三下乡”活动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为新农村服务的本领。

4.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架起高校与农村,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高校与新农村建设信息交流和互动,把高等教育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三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 送精神食粮下乡,促文化大院建设

2. 文艺下乡新农村,与民同乐促和谐

3. 科技兴农送文化,科学宣传造氛围

4. 农村调研进农家,义务支教到乡村

“三下乡”服务团利用广播、分发宣传材料、开展农户走访等方式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对当地的种植业状况、生活水平、教育状况、医疗状况和农村基层民主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为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的撰写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加深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大学生在深入田间,与农民群众共同劳动时,也再接受着生动的劳动教育。

三、结束语

大学生“三下乡”是一种非常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这一活动,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坚定了大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实践这一活动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它必将在农村的广阔土地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信息调研是党委办公室拓展信息深度和广度的必要手段,是开发高层次、高质量信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__市委办公室把抓好专题调研作为提高党委信息工作质量的突破口,不断创新方法,努力发挥调研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为党委决策服务的能力。

一、注重选题的针对性。一是从专题研究入手,瞄准“重点”选题。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确定有全局指导意义的调研题目,深入调研。如针对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开展部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形成《关于部分乡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查》,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针对工业强市战略的实际,以“加快工业发展”为主题,形成《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二是从典型研究入手,追踪“热点”选题。抓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总结成效,推广经验。__县__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闯出了山区发展新路子。为此,我们深入该村,形成《__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启示》,在全市推广了__村的新农村建设经验。三是从动态研究入手,突出“难点”选题。立足领导关注和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以及党委工作面临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开展即时调研。针对当前各地在推进项目建设中频繁发生施工受阻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重点剖析典型事件,总结经验、做法,为党委、政府依法化解阻工矛盾提供了参考。

二、提高调研的科学性。一是坚持深入一线调研。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努力扩大调查覆盖面,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开展部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时,曾深入到__个区县__个乡镇,通过随机走访,与农民和村社干部座谈、交流,及时掌握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积极开展联合调研。调动部门和区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调研工作合力。为掌握全市个体工商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抽调区县与工商、税务、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有针对性地走访了一些个体经营业主,形成了《__市个体工商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引起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关注。三是主动随同领导调研。主动跟随市委主要领导深入区县、企业、学校调研,既了解了主要领导关注的重点,把握领导工作思路,又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方面实际情况,更好地为党委提供政务服务。

三、增强调研的实效性。一是将调研成果形成专题报告。调研结束后撰写专题调研报告,避免“调而不研”或“只开花、不结果”等现象发生。二是将调研成果转化成领导决策。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和指导性的专题调研,通过文件、领导讲话等形式反映出来,指导工作实践。三是将调研成果变成基层工作指导或参考。以《__》和《__》为载体,刊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经验和成效,并在全市广泛推广,促进调研成果转化。

篇4

我们调查了整个xx乡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有70%受过初等教育、50%受到过高等教育。经调查多数家庭都有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50%的孩子八岁才开始上学。

我们还调查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 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

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以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xx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土豆,公路以到了村公所,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很多的土豆,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的项目后我还参加了建设新农村对政府的要求调查报告。 县乡政府最贴近农民,更容易获得和把握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由县乡政府分析利用这些信息,可以避免信息在政府间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乃至信息失真,从而可以使公共支出的安排更有效。与中央和省级政府相比,由县乡政府负责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信息搜寻费用低、安排的项目针对性强和更便于引导农民参与等优势。

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本的公共管理服务,包括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提供的管理服务,以确保县域社会经济运行的协调有序。这是县乡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二是落实中央提出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目标,促进县域范围内的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辖区内农民提供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农村优抚、救济、救灾等社会保障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失业保障制度,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三是把握辖区的社会经济走向,特别是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通过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提供政策指导,为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转变县乡政府职能。县乡政府要通过职能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促进政策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

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

还有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篇5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Take Shanxi Wanrong Xishi Villa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Yuncheng City Wanrong County Xishi village survey, to underst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of farmers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Key words rural educ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rvey report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本研究对山西省万荣县西师村的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当地的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和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农村教育现状

万荣县西师村是一个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是万荣县的“新农村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万荣县政府和乡镇领导积极努力,将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西师村的成立是在2001年,由于减少土地资源和实现资源共享将五村合并为一个,早在1997年便建立联合学校,称为“五联校”,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联合学校和其他村的学校并无差别,后来在国家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逐渐发展现在的“中心小学”。

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对年轻的教师开展一对一的帮助,增强年轻教师在学校的重心力量,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去县城中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缩小与城镇教师的差距。二是增加硬件设施,设立农村图书室,拥有图书2500册,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知识和儿童读物,定期对村民和教师学生开放。三是建立“人性化”通道,为外来学生建立“学生宿舍”,实行餐补,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专门设置档案室,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与儿童父母及时保持联系,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同时让家长安心外出打工。四是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实现电子资源共享,今年增加电脑至30台,教师学生上课时可以使用网络服务。

1.2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西师村的经济收入除了外出打工办厂经商之外,主导产业是种植红提葡萄,西师村依托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对于农民的技术教育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民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设有专门的科技图书室,在规定的时间开放,农民各读所需。二是村委会提供技术支持,及时与外界沟通,引进美国红提,在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多媒体播放农业知识,农民自主学习,此外农民还开展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三是设立果农协会和西师村葡萄生产科技合作社,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授知识,果农们可以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2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而言,西师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2.1 教师素质偏低

在西师村中心学校中,仅有40%的人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主科(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人教师的80%以上,由于教师人手不够,有的班级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三门以上的课程,而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严重缺乏,美术音乐课在初中几乎被主科老师占用,由于教师的人数不够充足,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使学校中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错过了很多机会。总体而言,西师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发展水平不能够满足当地教育的发展。

2.2 农民技术教育的低效

通过调查发现,西师村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较少,主要是针对农民,西师村的主导产业是葡萄,对农民进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农民刚开始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现在只有种植葡萄的个别人去参加,对于葡萄种植技术的推广虽然从总体上扩大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西师村农民本身从其中得到的优惠并不显著,后期的葡萄销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技术的操作并不是很专业化和熟练化,大面积推广可能带来的是贫困而不是富裕,教育转化生产力的速度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教育的作用。

2.3 远程教育装备不足

西师村虽然有远程设备,但是覆盖面不大,受益面不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和资金的短缺,导致学校没有能力购买附属设施和维修的设备。经过调查发现,对于远程教育设备教师也是经过短期的培训,使用并不熟练,对资源的下载次数也很少,由于缺乏维修技术人员,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修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有可能被搁置很长时间。在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时,由于多媒体资源和培训员的有限性,也只是通过播放,也没有具体的教农民如何操作和使用。

3 思考及对策

面对西师村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乡镇政府及本村村委应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民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一批批农村实际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作贡献。

3.1 提升教师素质

农村义务教育要解决的重大和首要问题,便是扩充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万荣县政府制定从业优惠政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二是实行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农村教师每年必须去县城中进修和培训,当地学校邀请县城中的优秀教师定期去农村组织座谈会或示范讲课, 加强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交流,尽量缩小二者的差距。三是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应避免在农村中出现的代课教师现象,对于新聘请的教师,在学历上基本的要求是大专和本科,并且持有教师资格证,规定相应的试用期。

3.2 提升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西师村中心小学本身是综合学校,可以联合当地的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结合当地的世纪经济发展需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办校,依托当地政府的支持,明确办学的方向,西师村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场地,职业院校提供教师和实习地方,在二校合作的基础上联系当地或外地的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行专业化教育和培训,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培养技术型农民打好基础。

3.3 加强远程教育管理

远程设备不能流于形式,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例如西师村先选拔本校的优秀计算机教师,经过推荐参加县城的培训之后,回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再次培训和指导。其次可以聘请专家为农村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农村教师真正感受到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有效媒介。三是购买维修设备,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培训专门的维修教师,辅助讲课教师共同实施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永平.试论农村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马连奇,唐智松.农村学校与新农村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3] 田茂仁,谢雪梅.邓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2).

[4] 田征.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人民教育,2006(21).

[5] 付柳林,陈建军.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0).

篇6

关键词:农村;志愿服务;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其中志愿服务活动在农村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专业技能,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目前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者们坚持以服务农村为宗旨,经常组织志愿意者深入各村,开展慰问老党员、特困人员和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志愿者们还经常开展公益活动,并将具有农技、医疗、文艺等方面特长的志愿者骨干逐步充实到服务新农村志愿者队伍中去,使志愿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树立了志愿者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人士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服务内容也更加广泛,为推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贡献。

(二) 建立村级志愿服务站

近年来,在很多行政村都建立起了志愿互助帮扶管理站点,负责发动本辖区内村民开展志愿互助帮扶。同时也加强了对村级志愿服务站的指导,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村级志愿服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志愿者招募、选拔、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工作。各行政村由村两委组织,组建以村民小组组长为主体的村民互助志愿者队伍,使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跟市、县、乡镇志愿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使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活动之前有动员、活动之中有指导、活动之后有反馈。

(三)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农村志愿服务在服务领域的开拓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扶贫开发、爱心助学、青少年维权、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多个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项目。此外,技术性领域的工作是知识、科技含量较高的志愿服务,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农村志愿组织未来工作的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立以青年企业家、科技星火带头人、青年经济人为主的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送政策、法律、科技“三下乡”活动,指导农村广大农民和青年科学种植养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队还深入农村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园、乡镇企业宣传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单;医疗服务队每年深入农村社区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体检;防火宣传队在防火期间深入各林场、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宣传防火知识,发放防火宣传单等。

(四) 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根据农村现实需要确定服务项目,组织相应的志愿者开展服务,促使志愿者与服务项目之间更为契合。不仅提高了志愿服务的频率,而且还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规模和内容,使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真正符合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为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农村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 农民参与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农民对于志愿活动的认识还是不够,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年轻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些其他工作,以期获得更多的生活收入,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做志愿服务。另外大部分农民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并不高,对有关概念、价值、特征等知识缺乏认识和理解,志愿服务意识尚未真正融入农民生活,农民参与度低,志愿服务人员结构呈现单向发展趋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二)农村志愿服务社会化水平低

农村志愿服务依然局限于组织推动,受政府政策影响,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农村志愿服务深入发展固然需要加强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扶持,但过多地介入,单凭行政手段来组织志愿行为,难以保障志愿服务的实效,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各类志愿组织难以实现步调协调、资源共享。因此,农村志愿服务常会受到服务时间、服务规模、服务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比如农技方面的指导,上级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可能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当农民朋友遇到农作物、禽畜等发病的事情,往往会因得不到及时指导而错失防治时机。

(三) 部分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尽管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执行负责人,在肯定大多数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由于责任人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使得有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起到实际作用,在农民群众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觉得我们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些务虚的工作,面子工程。因此对于志愿服务新农村这项活动,必须更加注重实效,让农民群众在志愿服务中真正收到实惠,只有实实在在对农民群众有益的东西,才会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推广、更容易产生效益。任何脱离农民群众流于形式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都要在今后的实施计划中删除,因为衡量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只有一个,农民群众接受不接受、欢迎不欢迎。

三、加强农村志愿服务的思考

(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公共财政支撑

可探索通过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与农村志愿服务相结合、公益事业与农村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发掘政策潜力,加强宣传,倡导社会各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农村志愿服务事业,在慈善机构设立基金会,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的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基金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逐年按比例加大基金投入,并建立基金规范使用与监督制度,在政策上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对农村志愿服务的投入。通过搭建社会参与公益活动的平台,建立项目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冠名赞助、充实农村志愿服务经费,打造农村志愿服务品牌。同时农村各社区也要与各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共建关系,通过不断创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和设施,吸引单位资源,拓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领域,不断深化农村志愿服务。

(二) 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广大农村青年应当成为志愿服务新农村的主力军,村级志愿服务站要在志愿招募、选拔、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符合新农村建设特点,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求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比如在农村党、团员青年中率先进行一些知识技能培训,并逐步推广,将农村种养殖作为农村青年学习农业技能的大舞台,请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为农村青年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实行农村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制。通过网络、朋友推荐、手机短信、宣传册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队伍。二是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以市直部门和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为骨架,村(居、社区)为辅助,建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三是建立定向志愿服务制度,市直部门和单位定点联系帮扶一个村,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初步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促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夯实基础拓展领域,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坚持以创新思维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在激发参与积极性、增强志愿服务成效的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工作品牌。为使农村志愿服务成为建设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召开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会,创作农村志愿服务相关戏剧、歌曲,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办专题专栏,宣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先进经验和事迹,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在进一步夯实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爱心助学,青少年维权,环境保护,巡防,青年就业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基础的同时,要继续拓展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领域,如将问题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列入志愿服务对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以“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线,坚持文体形式多样化,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以村级文体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以农村青少年活动之家为辐射,以农村团组织为依托,经常性地开展农村群众性文体交流活动。

(四)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在农村,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工作领域,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进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也应成为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志愿服务,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参与志愿服务;努力实现从单向服务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从组织推动向自发行动的转变,从组织覆盖到全社会参与的转变。首先,在发挥青年志愿者主力军作用的同时,依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巾帼、科普、红十字、老龄、城建、教育、村居等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局面。其次,加快推动志愿服务由城区向农村拓展。依托开展的各类干部驻村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以整治农村环境、帮扶困难群众和困难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正村风促文明,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第三,培养网络爱心志愿者,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不定期在网络空间学雷锋倡议,吸引爱心网友广泛参与。近年来,网络爱心志愿者相继组织了“关爱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爱心让你我同行”公益演出,“关爱白血病儿童”,无偿献血。抢救病危产妇等影响力较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

当前,农村志愿服务已在各地农村扎根开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新农村默默奉献,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将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嘉兴共青团.桐乡市屠甸镇团委关于志愿服务新农 村现状调查与思考.2007-12-26.

篇7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参加了这次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快乐,在活动中我们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活动中我们深入民心!我们深入农村,了解民情。参加暑期“三下乡”,我真的感到很荣幸。虽然是短短的十几天,却是截然不同的体会。

这次我们去的是秦安县西川镇王湾村,在这里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一方面,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调查报告2.实践内容

三下乡已经结束已经一个月,回顾那段难忘的日子,我感慨良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成长。对比以前,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变得更加成熟、勇敢、自信。生活对我如此慷慨,让我在付出一点点的时候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为了让我们“三下乡”这个品牌活动更出色,这次活动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2.1、“法制下乡、法律宣传”

我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发挥我们的特色,根据农村法律普及率低的情况做一些法律宣传。我们可以通过彩页宣传,传单宣传,走访宣传等。

2.2、法律调研

利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深入实际的调查该地的农民对“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认识。调研主要有三个大的课题:

(一)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农民工打工难;

(三)农民的维权途径;

2.3、模拟审判

在农村可能审判案子可能大多适用“简易程序”,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炕头审案”,所准备的“模拟审判”项目可以让村民了解真正的审判程序,认识法律的威严性。为此我们准备了两个案子,一个民事案子,一个刑事案子。

2.4、支教

在支教方面,我们结合自身的特长,给初中孩子们进行授课,内容有,首先,我们讲述我们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大学校园,促进他们的求知欲。其次,我们将自己成功和学习的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2.5、文艺演出

将我们将为为村民准备两台台晚会节目有印度舞、话剧、独唱等,以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2.6、支农

在业余时间,我们将深入基层,帮助农民干农活,真正的走进农民,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是实践与知识的一个结合过程,是我们的“第二课堂”。

2.7、支持环保,低碳宣传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意识也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淡化,加之我们实际行动的破坏,整个地球的环境问题不能忽视,热爱我们的地球,热爱我们的家,就让我们献出自己微笑的一点点力量,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2.8、电影法律宣传

通过农村题材维权电影的放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因素,更是农村法制建设的艰巨任务,农民的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支教、法律宣传、低碳宣传、趣味心理游戏、文娱汇演?、模拟审判……这过程的点点滴滴,我仍然历历在目,却无法用笔一一记录。每次,当我想起大伙在例会上激烈讨论的情景,我满腔热情;当我想起在每次活动中大伙忙碌的身影时,我满怀感动;当我想起学生淳朴的笑容时,我满盈开心……成长看似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我知道,我是在经历中体会成长。这种成长,何其珍贵!

调查报告3.实践感想

从活动进入最后的筹备开始,我就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团结的力量。我们齐心合力的备课,我们认真的排练,我们激励的讨论。这一切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精神就应该是这样的。十八名队员在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群,总有众多挑战和艰难,但是,当十八个人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互助,挑战艰难,这是本次活动的主旋律。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要知道做什么,要自己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接触那些刚刚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总是队我说要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酿造业,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近现代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2018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6年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6年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6年7月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6年空巢老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6年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电脑市场调查问卷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暑期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关心老年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 反哺 农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11-04

要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比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急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毕业生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于回到农村就业更是望而却步。众多毕业生待业在家,农村基层求才若渴,于是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透视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出现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又有个人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又有心理上的困扰,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本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描述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对反哺农村的看法及态度,展示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工作成绩和差距,为国家、农村、高校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个人认识到反哺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想方设法为他们反哺农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积极投入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了解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本次调查提供方向。

(二)发放问卷

通过网络派发问卷与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使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涉及面更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通过问卷测量了解高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现状,找出影响大学生反哺农村的主要原因。

(三)访谈实录

调研队伍深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枯隆村岑吞屯、岜乙屯、板饮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示范村和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柳杨村与村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更直接地了解对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看法和态度,为鼓励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与操作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出生、成长,具有农村户口,由于家庭贫困,在考入各类大学后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如办理过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获得过国家或地区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等的大学生。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五所院校中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所取样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广西各地市生源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为90.75%。

三、研究结果分析

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农村、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特点及成因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9%,而愿意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的比例高达77.41%。如图1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选择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希望改变家庭命运、工资待遇丰厚和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更完善都是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

在众多的行业中,最不受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待见的要数民营企业了。而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府公务员、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则受到普遍青睐,成为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如图3所示。

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少、工作岗位不稳定、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更多从农村出来的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如图4所示。

(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关注家乡经济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在“您对家乡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等情况了解吗?”问题上,34.99%的大学生认为“了解”,57.0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还有7.99%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如图5所示。

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关注。在问到“您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了解吗?”问题上,89.5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不了解”或“不关注”。如图6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普遍认为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在问到“您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如何?”问题时,45.45%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及时,不全面”,19.83%的学生对此并不关注。如图7所示。

高校在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少。在问到“高校单独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组织过职业生涯规划吗?”问题上,50.69%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36.0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如图8所示。

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针对他们这部分群体的感恩教育较少。在问到“高校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过感恩教育吗?”问题上,60.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而13.5%的大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如图9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高校开展过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吗?”问题时,60.8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过,21.4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相信每个高校都应该开展过此类政策宣传,部分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类似宣传的大学生应该是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关注不够,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宣传的效果并不乐观。如图10所示。

(三)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及“您的父母希望您毕业后回老家就业吗?”问题时,仅有14.05%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不希望他们毕业返乡,但是有55.9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如图11所示。

接下来的数据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到“父母是否从小教育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出人头地?”时,48.48%的大学生表示“时常是”,38.29%表示“偶尔是”。如图12所示。

在问到“父母的意愿会影响你的就业去向吗?”问题上,60.33%的大学生表示“有部分影响”,17.36%的大学生表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如图13所示。

在问及“您毕业后更愿意前往哪个地区就业”问题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22.59%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或西部地区(如图1所示),且他们选择回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和“有很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图14所示。

四、原因与结论

(一)国家对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从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而不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比较发达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职业发展潜力大。”在农村大学生看来,农村发展现状的就业吸引力仍然不足,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国家只有营造更加适合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

(二)农村政府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联动

国家虽然对农村有详实的政策支持,广西新农村建设也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也做了大量的宣传,但大学生对此仍知之甚少。这也反映了农村基层对这些政策的宣传还不全面。农村基层往往以大学生常年在校无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由,将国家政策宣传的工作完全推给高校。农村基层如果能与大学生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全面地向大学生家庭宣传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便能有效转变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进而有助于解放众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择业思想。

(三)高校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大学生常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对于各项政策关注程度不够、了解不到位等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全面、不深入,对农村籍受资助大学生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目前高校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但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特征,还是在为城市的人才培养服务,对非农专业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校的普遍做法往往只在固定的时间段,如仅在每年的资助活动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教育,只是在每年的毕业季例行公事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对于农村政策和建设等问题,如果没有高校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少会自发主动地去了解、关注。

(四)家长的观念对子女的就业去向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农村这样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一个农村大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在农村基层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问题上,父母嘴上往往都会说随子女的意愿,但是内心上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总是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光耀门楣,不少父母甚至认为上了大学还回到农村是件很丢脸的事。如果农村籍贫困家庭能够理解和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那么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返乡就业的信心。

(五)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择业期望值偏高

不少农村籍贫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些行业每年的职位供给十分有限,竞争必然激烈,往往是一家欢乐九家愁,而大多数贫困生即使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失利,也很少有主动回到农村、服务家乡、奉献基层的心理,他们总感觉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回乡就业就有失颜面。”面对目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低于求职人员的巨大缺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谁能更早转变,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尽管大部分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离开农村,但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的农村家庭和大学生普遍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对反哺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肯定的态度(见图1)。他们亲身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比较了解,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家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中央、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多措并举,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观念,就能够引导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邵雅利.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福建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4ZZ006)

篇9

一、农村信用社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村信用社建社50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及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截至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由2002年底的37%下降到17.5%,资本充足率由2002年底的~8.54%上升到5.89%,资本净额由2002年底的-1280亿元上升到1083亿元。资产质量明显好转,支农服务得到改善。且农业贷款已达到10300亿元,比2002年底提高84.6%,其中农户贷款提高了95%,小额贷款提高了140%。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经营目标模糊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表述,搞合作制规范时,强调主要为人股社员服务;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又要服务于地方政府财政的需要;作为政策工具,又要求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在现代金融浪潮的推动下,作为金融企业,又要制定商业化运营目标,开办商业银行的诸多业务品种,追求盈利。目标的模糊,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四不像”,既不像合作金融组织、又不像地方财政;也不像政策性银行,更不像商业银行,迷失了自我,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产权归属虚置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表面上是明确的,由社员入股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模糊。一是所有权不清晰。在计划体制时期,由于社会资源的配置都是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政府对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来源与运用都具有垄断性的支配权,也就是说,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归属不明确。二是农村信用社积累缺乏人格化的代表。目前农信社的实收资本中,入股资金约占实收资本的20%左右,大量的是农村信用社依靠政策扶持所形成的集体积累。按照现行制度,集体形成的积累是不可分割的,但这块资本金应由谁来代表,始终没有明确。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法人,主要服从县联社的行业指令,没有真正的财产经营权。

(三)自有资本缺乏

以浮动利率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试点,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尚未有效发挥资金流动的约束与导向作用,农村资金的流失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利率弹性缺乏与民间利率的相对竞争优势,再加上试点范围有限,必然制约改革的示范效应的有效扩张,从而使民间利率在农村金融市场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较强的资金吸引优势;另一方面,邮政储蓄抽血功能的增强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的缺乏,也降低了利率改革的导向作用。同时,政府对农村信用“反哺”机制的缺失,在体制上也增大了农村信用社靠自身积累增加自有资本的压力,可以说,在目前的形势下,单纯依靠农村信用社自身积累补充自有资本基本是不可能的。虽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农村信用社信用创造能力的局限,加上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发展,这一政策能否对农村资金的流失发挥一定的制止作用,尚需实践验证。所以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制约下,农村信用社从根本上缺乏按照市场的差异与区域特点创新自有资本增长的激励。

(四)供给能力弱化

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看,政府的长期包办,弱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对市场的灵敏性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捕捉市场机会的能力较低。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信贷市场的撤离,以及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深化改革,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供给提供了扩张机会,但由于农村信贷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使单一依靠农村信用社的供给能力满足日益多元的农村金融需求的增长,事实上是困难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在目前“利好”的市场条件下有效解决,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出现,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市场优势将可能丧失。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体制、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制约着经营创新能力的增强。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大调整之中,很多因监管差异导致的机会损失,是无法单纯通过自身努力求得的,农村信用社要解决好“供”、“求”矛盾,抓住机遇破解两难局面,并获得后发优势,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方向,切实增强农村信用社的供给能力。

(五)市场理念陈旧

面向农村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的立命之本。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市场形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村信用社的职能也应有相应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加速,社会劳动力的城乡互转,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三农”的构成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有的地区甚至将变为“二农”(如上海、深圳将不存在农民这个群体)。因此,“三农”应有新的内涵,农村市场也应首先在空间上延伸,如果仍以自然区域为界,必将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市场增量的有效扩张,导致市场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建设主体的多元发展以及需求供给渠道的创新,农村信用社难以长期做到一枝独秀。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新确立发展定位,重构市场开发理念,即加大市场水平开发力度,逐步向城市市场渗透。由此需要农村信用社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素质,强化品种的创新和营销,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六)人员素质较低

人的素质始终是决定任何类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与各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人员素质比较差,学历低、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工作消极被动,普遍缺乏责任感、事业心。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科学、开放的用人制度。同时,我国农民中的绝大多数缺乏足够的民主观念,这也是发展农村信用社很大的一项障碍。

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资金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融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明确新目标,按照国家银监会

的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争取用5-10年时间,分期分批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农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和零售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一)确立正确的经营目标

作为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首要的服务对象便是人社社员,要将对社员的金融支持作为其首要职能。其次,要支持“三农”,经营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户开展,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具体包括: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业务经营要与当地农业结构相适应;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四是对近些年来形成的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业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产权清晰的改制企业户,即所谓的“三户”进行重点支持。最后,作为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也要兼顾“三性”,即安全性、流动性和低盈利性,由于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特性,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不能盲目地向商业银行靠拢,一味追逐高盈利,否则便会脱离农村市场,失去服务弱势群体,弱势产业的职能。上述的三大经营目标也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调查报告显示,农业和农户贷款,尤其是“三户”贷款还款率高,风险小,市场潜力大。对“三农”支持比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往往效益也比较好,资产质量也比较高。反过来,那些效益好的农村信用社也能够较好地实现为“三农”服务的目标,这就进一步证明,农村信用社是政策公共性与市场效率性有效结合的典范,可以很好作用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宜涉足的领域。

(二)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

鉴于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采取一种规范的全国统一的产权制度模式不切实际。农村信用社改革应该是目标一元、模式和路径多样。只要农民的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农村信用社或组建独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合作银行,或作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机构,或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管理,改善经营,都是可允许的选择。为明晰产权、落实风险责任,从长远和最终目标来看,股份制改革是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无论采取何种产权形式,都必须在法人治理结构、股权分配、运行机制上进行规范改造,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采取何种产权制度的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

(三)给予优惠的扶持政策

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消除社会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猜测和疑虑,增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声誉和“主力军”地位。一从银监会的角度来看,主要措施应包括:降低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农信社的再贷款支持,并降低再贷款利率;特许农信社一些政策性业务和专营业务;给予农信社市场融资的优先权和便利权,增加农信社的资金来源;加大农信社的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其一定的主动权。二从财政的角度来看,要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地位、作用的实际出发,制定与国有商业银行不一样的税费政策,建立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破产企业债务低扣营业税制度,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贷款利息、开办教育储蓄利息所得税等政策,切实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亏损和包袱。三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应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以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地位、权利、义务、遵循的原则和优惠、扶持政策,以规范农信社的经营,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引入现代金融经营管理理念

现代金融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风险控制,作为金融组织之一的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除了政策性支持以外,农村信用社发展也要符合经济规律,在既有经营目标和业务领域内自觉控制风险,体现其首先作为市场主体的特征。具体来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要引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增加自有资本,确保资本充足比率符合《巴塞尔协议》8%的要求,加强对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的管理,重视对服务对象和市场的分析。必须说明的是,在农村信用社模式中,十分强调资本充足比率,这是因为它与商业银行国有控股模式不同,不可能获得政府的最后支持,因此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风险的唯一有效办法。

(五)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力度

业务创新是强化“三农”服务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形成,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金融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更高要求。从分散风险的角度,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也希望能投资于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以获取收益的最大化。创新业务品种:一要大力增加小额农贷、助学贷款、住房、购车等消费贷款的比重,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拓宽信贷领域,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效应,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二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根据辖区经济特点,设计出灵活多样,符合不同类型农户、社区居民和小型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三要有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为客户提供综合信贷业务。同时,要转变新方式积极开办“金融超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农村信用社要全面实行“包村、包片、包户、包社区”的支农客户经理制度,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专家。

篇10

一、活动主题:

宣传荣辱 共建和谐 崇尚科学 重视实践

深入企业 了解社会 体会亲情 完善自我

二、主要内容:

2019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19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奋斗目标,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