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14:2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工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工调查报告

篇1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4、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5、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一)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农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线,为他们提供岗位;靠运气,不要因生大病、受重伤而失去工作。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或向他人借钱,或是贷款、卖血,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农村老家,重操旧业。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失业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绝大部分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买商品经济房的。有些农民工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一间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摊几块钱,铺地铺,雇佣某家属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有些建筑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卫生情况不言而论。在保险方面,据了解,很多工厂对农民工只有工伤保险,但有年龄限制,如18岁以下50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即指童工和超龄老龄农民工不在保险范围内。童工和超龄工的工资比其他农民工工资低,而他们却干着同样的活,建筑承包公司等以更廉价的方式剥取他们的劳动力。这使得农民工也分了层次,童工与超龄工的处境更是困难,他们属于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护之内,但他们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特别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从5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里几乎有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钱来得快,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据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的访谈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1、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这个特殊社会地位,户口是关键。虽然政府已经取消了原来旧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镇职工只是临时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这种过渡性的结构状态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保障,这便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没有相应明文规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的出现,农民工就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许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得到落实。通过我对市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观察,没有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没有一个为农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签署正式雇佣关系的契约机构。只有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在公路旁边,在小卖摊旁边等待雇主,随时还要遭受城管的驱赶,据说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市容,给争创文明城市抹黑。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法律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隐瞒企业受保人员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拖欠农民工工资,强行对农民工实施暴力,危害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增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曾问过一位农民工,为什么不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他说大学生太天真,太学生气了,社会很复杂,能有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农民工团体意识较差,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色彩,怕闹事,眼光短浅,只要用人单位给某些领头农民工一点好处,利益诱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调查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十七大的召开,将给我们更高的启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方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农民工的疾苦,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献言献策。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强农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篇2

一、广西在粤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3年广西在粤农民工总量为623.2万人,占广西农民工总量的53.5%,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9.4%,务工地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中山、佛山、东莞、珠海、深圳、惠州等市。其人员构成、婚姻家庭、工作收入、权益保障、生活以及未来打算情况如下:

(一)人员构成情况

1.性别:男性占60.2%,女性占39.8%。

2.年龄:20岁以下占16.3%,21―25岁占29.7%,26―30岁占21.5%,31―40岁占19.4%,40―50岁占10.5%,50岁以上占2.6%(见图1)。

[40―50岁

10.5%][31―40岁

19.4%][26―30岁

21.5%][21―25岁

29.7%][

16.3%][>50岁2.6%]

图1 年龄构成

3.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9.2%,中专文化占13.3%,高中、高职文化占18.6%,大专及以上文化占8.9%(见图2)。

[60

50

40

30

20

10

0][(单位:%)][初中及以下][中专][高中/高职][大专及以上][8.9%][18.6%][59.2%][13.3%]

图2 文化程度

4.外出前参加技能培训:已参加占19.1%,没有参加占80.9%。

(二)婚姻家庭情况

1.婚姻状况:未婚占43.9%,已婚无子女占10.2%,已婚有子女占45.9%(图3)。

[已婚有子女

45.9%][已婚无子女

10.2%][未婚

43.9%]

图3 婚姻状况

2.家庭成员状况:在已婚夫妻中,夫妻在一起务工占46.2%;夫妻在不同地方务工占24.7%,夫妻一方在农村占29.1%;在已婚有子女夫妻中,妻子与子女在老家占32.8%,夫妻在外务工子女留守在家占39.9%,子女随夫妻在外务工占27.3%。

3.父母现状:在农村占63.1%,在城市务工占11.5%,都在城市只有一方务工占7.5%,在乡镇或县城带养老等其他状况占17.9%。

(三)工作及收入情况

1.到广东务工前状况:初中毕业后进城务工占34.8%,高中毕业后进城务工占30.9%,在家务农后进城务工占17.3%,随父母在城市长大后工作占4.1%,辍学后进城务工占12.9%(见图4)。

[随父母在城市长大

参加工作

4.1%][在家务农后进城

17.3%][高中毕业后进城

30.9%][初中毕业后进城

34.8%][辍学后进城

12.9%]

图4 到广东工作时间

2.到广东务工的方式:通过政府部门有组织转移占23.3%,通过亲友介绍或自发性按劳动力本身意图转移占76.7%。

3.在广东务工时间:1年以内占11.5%,1―3年占32.3%,4―6年占24.6%,7―10年占18.1%,10年以上占13.5%(见图5)。

[7―10年

18.1%][4―6年

24.6%][1―3年

32.3%][1年以内

11.5%][10年以上

13.5%]

图5 打工时间

4.从事行业:制造业占60.9%,批发零售业占4.1%,建筑业占10.5%,住宿餐饮业占7.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6.6%(见表1)。

表1

[从事

行业\&制造业\&批发

零售业\&建筑业\&住宿

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和

其他服务业\&占比\&60.9%\&4.1%\&10.5%\&7.9%\&16.6%\&]

5.从事工作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占9.3%,民营企业占41.7%,股份合作企业占19.8%,中外合作或合资企业占15.7%,外商独资企业占13.5%(见表2)。

表2

[企业性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中外合作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占比\&9.3%\&41.7%\&19.8%\&15.7%\&13.5%\&]

6.从事职业工种:普工占57.9%,技术人员占15.3%,服务人员占14.4%,管理人员占10.9%,个体户或企业老板占1.5%(见表3)。

表3

[职业工种\&普工\&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企业老板\&占比\&57.9%\&15.3%\&14.4%\&10.9%\&1.5%\&]

7.工作时间及休息: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占17.9%,9―10小时占54.7%,11小时以上占27.4%。每周休息2天占26.1%,休息1天占26.5%,休息天数不一定占47.4%(见图6)。

[每天工作11小时以上27.4%][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17.9%][每天工作9―10小时54.7%][休息天数

不一定47.4%][每周休息2天

26.1%][每周休息1天

26.5%]

图6 工作时间及休息

8.加班:事先与工作人员商量或工会协商加班占10.4%,单位自主通知加班占74.7%,工人自己要求加班占14.9%。

9.月工资收入及结余。月工资收入1500―2000元占10.4%,2001―3000元占48.9%,3001―4000元占27.5%,4001元及以上占13.2%。扣除各项开支每个月结余500元占12.8%,1000元占23.3%,1500元占22.8%,2000元占16.7%,2500元以上占14.5%,无结余的占9.9%(见表4)。

表4

[内容\&月工资收入(元)\&每月扣除各项开支后结余(元)\&数值\&1500

―2000\&2001

―3000\&3001

―4000\&4001

以上\&500

以上\&1000\&1500\&2000\&2500

以上\&无结余\&占比\&10.4%\&48.9%\&27.5%\&13.2%\&12.8%\&23.3%\&22.8%\&16.7%\&14.5%\&9.9%\&]

10.进城后变换单位的情况。没换过工作占17.5%,换过2次以上占37.8%,5次以上占29.7%,10次以上占15%(见图7)。

[(单位:%)][40

35

30

25

20

15

10

5

0][没换过][2次以上][5次以上][10次以上][17.5%][37.8%][29.7%][15%]

图7 变换单位次数

(四)权益保障情况

1.劳动合同签订期限。1―3年占25.1%,3年以上占12.7%,无固定期限占8.3%,非全日制占1.6%,没有签订合同占52.3%(见图8)。

[(单位:%)][60

50

40

30

20

10

0][1―3年][3年以上][无固定

期限][非全日制][没有签订合同][25.1%][12.7%][8.3%][1.6%][52.3%]

图8 合同签订情况

2.参加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占18.2%,失业保险占16.7%,养老保险占16.3%,工伤保险占35.7%(见表5)。

表5

[参保险种\&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占比\&35.7%\&16.3%\&18.2%\&16.7%\&]

3.权益保障:遇到打骂等人身攻击占9.1%,无故扣工资或恶意拖欠工资占33.4%,同工不同酬或没有基本劳动保护30.1%,没有基本生活设施22.9%,其他4.5%(见图9)。

[没有基本生活设施

22.9%][同工不同酬或没有基本劳动保护30.1%][其他

4.5%][打骂等人身攻击

9.1%][无故扣工资或恶意拖欠工资

33.4%]

图9 工作遇到不公平待遇情况

(五)生活情况

1.住房状况:自己租房占40.4%,单位提供免费宿舍占31.7%,单位提供宿舍收取部分费用占19.4%,住朋友或亲戚家占3.6%,自己买房占4.9%(见表6)。

表6

[住房情况\&自租房\&单位提供

免费宿舍\&单位有宿舍

但收取部分费用\&住亲戚朋友家\&自己买房\&占比\&40.4%\&31.7%\&19.4%\&3.6%\&4.9%\&]

2.闲暇时间消遣:打牌等赌博性活动占4.7%,看电视和电影消磨时间占33.9%,上网占26.5%,唱歌、下棋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占9.9%,参加体育或文娱活动占6.5%,逛街占6.7%,读书看报占6.1%,没有闲暇时间占5.7%(见图10)。

[没有闲暇时间5.7%][读书看报6.1%][逛街6.7%][参加体育或文娱

五、做好广西在粤农民工工作的对策

(一)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桂粤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框架内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广西在粤农民工的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今后广西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二是加强农民工维权合作,建立劳动保障案件协查机制,建立工会异地双向维权机制,多渠道保障在粤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加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合作,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零障碍;四是推动广东省落实保障性住房和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让更多的广西在粤农民工及随迁子女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二)加强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提升素质。要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将未升入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从源头上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要加快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全覆盖,逐步向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及时有效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四)加强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信息站、维权站、引才站”三站建设。进一步增加广西驻外省劳务办事机构编制,保障工作经费,配齐交通工具,加强就业服务,维护广西在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经济,为农民工返乡就近就地就业提供条件。要全面落实“双核驱动”、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大县城战略,深化扩权强县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经济,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六)落实创业政策,引导在粤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要积极落实农民工创业财税、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加强创业服务、风险意识指导,引导“五有”即有技能、有资金、有营销意识、有办厂能力和对农村有感情的在粤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广西经济发展。

篇3

一、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

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是非正规就业,工作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返乡,因此面临着许多社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完整。农民工同城市居民同在城市工作,但受到的社会保障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失业风险,工伤风险、疾病风险、养老风险以及生育健康风险。

调查中还反映出,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工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力减弱,发生非婚性行为的占有一定的比例。一项调查显示,40%的农民工表示可以理解长期没有性生活的人去寻找。但由于农民工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自我防护意识欠缺,加上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农民工有可能成为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这些都威胁着农民工的生殖健康安全。另外,农民工女工大多没有享受到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婚假、孕期、产假、哺乳期工资照发的待遇。农民工的生育保险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

(二)目前推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对于用人单位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均应参加法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即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层面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他们参加各种险种的通道是敞开的。目前,多数地区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也有少数地区针对本地实际专门制定了农民工综合保险的政策。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即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结构、参保险种、待遇标准等制度规定基本一致,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别。福建省的农民工参保就属于这一模式。

二是实施新的综合保险制度。如上海、成都等地为农民工建立的就是这种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三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形式主要集中于乡镇农民工。由于他们“离土不离乡”,多数未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而是参加了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不少乡镇企业农民工已不满足于参加农保,出现了参加农保转城保的趋势。

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下发后,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扩面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增长了1倍和2倍。截至8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2021万,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1660万,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1203万。但是,与农民工的总量相比,目前参保的比例还很低,农民工获得的社会保险权益与他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不相称。

(三)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长沙、株洲、湘潭等地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关系接续、转移困难。由于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区域性和阶段性,在目前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还没有实行全国统筹、许多农村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很难实现接续和转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其次,农民工的参保覆盖率比较低。在经济发达的长沙地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达到50%,但在其他地区,一般在10-30%。其主要原因,一是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不愿参保;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低,待遇享受困难,参保意识淡薄;三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和维护本地低成本投资环境考虑,宣传不积极,工作推进不力。

其三,企业和职工负担较重。目前国有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8%,个人缴费为11%,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负担太重。以株洲市为例,非公企业缴费基数为月工资800元,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保险,总缴费比率为38.5%,其中企业28%,个人10.5%,每位参保人员每年需缴各项保费3700元(其中企业负担2700元,个人负担1000元),多数企业反映,只靠企业拿钱难以承受。

其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管理与当前农民工的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农民工流入到城市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的婚育情况不明和信息沟通不及时,当地难以及时掌握农民工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各个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农民工政策,各自站在部门利益上考虑问题,缺乏协调机制,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纳入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的保健服务体系来统一管理,共享公共资源。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大多仍未被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今年2月下发的国务院5号《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5号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此次基层调研的有关情况,现就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农民工的参保率之所以一直在低位徘徊,与农民工的保险关系不能够在全国转移接续,参保后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因此。制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一定要适应其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在基本制度框架上,我们建议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即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以直接纳入现行制度,参加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对大多数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首推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在自愿、渐进式的前提下推进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要建立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按农民工身份证号码建立具有唯一性的农民工个人“社保卡”账户,“一卡在手,全国通行”,以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跨地区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需要。

(二)面向全体农民工,推行低费率参保

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城镇职工。据调查,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农民工工资每月一般在600元到800元,与当地的平均工资差距很大,因而本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要着眼于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必须兼顾农民工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坚持低标准进入,实行低费率、低费基,并渐进式过渡到完全由用人单位缴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以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三)采取分类保障形式,不搞“一刀切”

应根据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以及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针对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坚持可行与急需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问题,先解决农民工迫切需要的保障需求,不搞“一刀切”。从湘潭市与农民工座谈的情况看,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保障需求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不需要个人缴费,又不存在转移和接续的问题,再加上工伤和职业病对农民工本人和家庭以及用人单位影响重大,容易得到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的普遍接受。由于农民工收入低,对大病风险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极易因大病住院而陷入贫困,所谓“做工十几年,一病回从前”就是真实写照。因此,这两类社会保险应优先解决。

(四)搞好管理服务,方便农民工参保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农民工服务”的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缴费、转移、接续、停保、退保等最大限度的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同时,要切实落实好农民工的参保待遇,让参保农民工在享受待遇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而且手续简便。

(五)关心农民工生殖健康,将其纳入城市职工的生育保险体系

篇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分析,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在持续减少,老龄化程度在加重。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少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大规模地向沿海地区流动。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4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的下降。

未来40岁以下农民工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对于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尽量避免对廉价劳动力形成依赖。李佐军说。

从农民工的流向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吸纳能力继续增强。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佐军分析说,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一大批产业企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将使中西部地区增加就业岗位,也会吸引一部分农民工流向西部,这有利于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支撑。

报告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的能力增强,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李佐军表示,当前,三产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强于二产,这也导致了更多农民工流向第三产。

篇5

一、我县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做法与特点:

(一)县委决策,政府行动

我县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受到强烈冲击,受多种因素制约,至使我县至今仍是国家重点扶贫县。*年初,县委在谋划全县发展蓝图时,一方面将招商引资、强攻工业、发展城镇作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将劳务输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步伐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策略。根据县委这一决策,县政府于*年5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三名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局),主任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局、经贸委、就业局、政府办主要领导担任,各乡镇明确一名乡镇领导分管劳务培训工作,每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所,其工作人员报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年6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年度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年7月制订了《*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年8月制订了《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的通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我县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进程,促进全县农民转移就业的工作力度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结合实际,制订原则

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按照《*-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县域大、人口多、劳动力转移任务重的实际,研究确定培训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即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坚持引导性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三是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城乡劳动者教育培训合理的层次结构,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四是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明确目标,确定任务

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培训是实现农业大县农民转移目标的重要手段。*年,我县确定的培训目标:一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大规模提高农民工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根据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明确了培训目标和计划,实施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培训使百名创业者进入“小老板”行列;县就业训练中心直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社会力量和用工单位共同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达到一万人。整个培训工作做到四个为主:一是培训期限以短期为主;二是培训形式以技能为主;三是培训内容以实用为主;四是培训方向以订单上岗培训为主。

(四)选准基地,形成机制

经省就业局批准,我们确定了以基础较好的县就业训练中心、县希望电脑培训学校、县技能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单位作为我县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县职教中心作为我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培训基地。县就业局组织的技能培训公共科目均由县职教中心负责实施,在县职教中心尚未配备相应的专业培训器材之前,由就业训练中心负责专业科目培训。

为了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作战优势,我们形成了相应的培训机制。首先,由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各自的工作并负责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内容的审核和经常性监督管理工作。其次,各乡镇政府负责被培训人员的选送,确保培训对象落实到人,并把这项工作列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县政府各部门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如:县农业局负责阳光工程的项目方案拟定和组织实施,建立项目档案;县科技局负责对农民实用性技术培训的指导;县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和工业园区办公室负责做好用工单位接收和服务工作,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县就业局负责统筹协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就业安置工作;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补助资金的筹措和工作经费安排,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并制定资金管理方法;县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县物价部门对培训人员收费实行监督;县就业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安排,建立统一、有序、规范地实施培训计划和工作机制常规动作等。

(五)打造平台,注重实效

一是把培训班搬到农村乡镇。为了就近就地为广大乡村劳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我们采用把培训班搬到乡镇,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所把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二是把培训班办到企业中去。为了积极推进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努力为县工业园企业用工提供服务,我县把就业培训工作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与企业联办培训的机制。*年4月1日,县劳动保障部门组建“企业用工服务办公室”,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订企业招工计划,协助企业招工,协调招工事宜,提供劳动力服务,帮助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等工作,为企业就业、培训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利用园区企业的场地、设备、技能指导师资,与企业联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年,我们采用上述办法,有效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

(六)保障经费,规定待遇

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县本级财政安排的配套经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不得收学员的培训费用。所有培训费均从上级专项经费和县财政配备经费中解决。为了巩固我县招商引资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在招商引资中的促进作用,县政府对城乡劳动力统筹培训后被县内用工单位吸纳的人员,实行下列优惠办法:(1)劳动者全程免费培训和免费介绍职业;(2)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培训人员培训期满后在本县企业受聘的,前三个月内最低工资每月不得少于350元。并强调提出:用人单位在不低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每月不得少于210元。若所发工资低于每月350元底薪者,其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3)凡经培训的人员被县内用人单位吸纳后,均给予一年的社保补贴。(4)经县领导小组批准后,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确需开支的其他费用,均由财政负担。

在学员待遇方面,我们规定:所有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县就业局统一发放结业证书,同时,也可参加全国通用技能等级考核,获得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阳光工程项目培训由县职教中心发给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由*县就业局职业介绍所和县级教中心负责全部推荐就业,就业去向以本县工业园区用人单位为主;学员到县外就业,不受限制,来去自由;本县用人单位招工时凭结业证可优先得到安置和享受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二、我县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的部门和乡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劳务经济观念和劳动力培训社会化服务观念。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当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来开发,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不强;县乡配套投入能力有限,致使基层农民工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二)农民要求培训的积极性还不高、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还不够强。有的农民存在着“故土难离,不肯走出去;温饱即满,不愿走出去;没有门路,不会走出去;缺少技能,不敢走出去”的落后思想,甘于贫困,甘于落后,缺乏通过培训走出去打工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培训方面舍不得花时间和金钱。

(三)资金的缺乏仍是阻碍当前我县大规模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因素。我县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从*年开始启动,当年投入到培训方面的硬件建设资金及培训经费尽管达38万元,但仍明显不足,大部分经费需通过到省就业局投标解决,县、乡两级因财政紧张很难全部落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配套经费。

(四)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农民工多数是通过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的方式到外地务工,有的甚至是个人盲目瞎找,没有经过系统的择业指导、就业培训,不具备针对性、适应性的劳务输出能力。而这些人由于组织松散,很难集中开展培训。

(五)技能性培训师资贫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如制造业、纺织缝纫业、机械电子业、电气电焊业、计算机软件开发业、养殖畜牲业等方面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本地工业不发达而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创业和参与经济建设,从而给我县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留下不少师资难题。

(六)就业培训的“硬件”建设滞后。我县现有培训农民工的场所小、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很难适应城乡统筹就业培训的需求,难以发挥“一站式”全方位培训服务功能。

(七)职业教育滞后。目前我县作为一个拥有百余万人口的大县,无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仅一家,职业中学、职教中心等机构,目前从事的教育也都是一些常规性、课本式的教育模式,其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无法承担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三、关于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通过一年多来实践,笔者认为: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必须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满足城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格局。

进一步强化领导,推进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量大,行业和工种多,仅仅依靠几个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具体问题,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加强督促检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作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的质量、上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告舆论,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农民切实认识到“外出打工能挣钱,参加培训挣大钱”,从而使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对自身参加培训充满热情、兴趣和责任,提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我县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建立以就业培训和公共职业介绍为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相结合的大型培训基地,为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服务。按照“六到位”要求(机构职能、人员编制,经费、场地、工作和制度)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有条件的乡镇可在行政村配备劳动就业协管员,以便更有利于摸清我县的劳动力资源情况,逐步形成县、乡、村农民工培训三级网络。

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资金资源,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专项资金。将阳光工程,工业基金中用于安排企业人才用工培训方面的资金,现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同级财政安排对农民工实施免费培训的资金一起整合在一起,集中使用,便于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篇6

一、农民工劳动关系的成因、特点和存在问题

1.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发生了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一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农业生产经营开始面向市场,相当一部农民已经不再囿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冲破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从田间走向城镇,从农村流入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形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劳动力转移。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目前已达1.49亿人。我县2010年农村灵活就业人数已达18280人,约占农业总人口的22%。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从农业剥离出来,且很难再回到农业中去的支持城乡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须臾难离的主力军。

2.现状及特点。一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现状。从年龄结构看,16至30岁占65%,31至45岁占27%,45岁以上占8%。从文化结构看,初中以下占68%,初中以上高中以下占26%,高中以上占6%。从技能结构看,有一定技能的占25%。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青壮年多、初中以下文化多、无技能者多是其显著特点。二是输出类型现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户一人的单个型,父子同行的父子型,夫妻一路的夫妻型和携家带口的举家型。三是农民工工作现状。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建筑、工厂、矿山、家政、餐饮服务等领域。

3.存在问题。一是社会认同欠缺。从法律角度尚未根本确立农民工的合法地位,农民工还游离于农民与工人之间,政治与法律的非明确导向,致使行政立法、社会认识、企业界观念和农民工定位的不确定性。二是维权意识较差。农民工大规模转移进城,使劳动力迅速成为卖方市场而降低了他们的劳动价值;高体力、低文化、高人数、低技能使他们选择体面劳动的比率降低;“生存性就业”决定了他们“无条件”择业;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低或自认处于弱势,使他们放弃了对权利的争辩和维护。三是劳力价值偏低。资本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强势地位和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使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人本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不够,这些企业曲解了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政策,一味追求效益和税收,忽视劳动力在初次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工会组织如何在保稳定、促发展中发挥好农民工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农民工是新一代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会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必然担当起组织、引导、服务农民工的作用。

我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人阶级与执政党的特定关系,决定了中国工会与党和国家、党和职工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对工会工作的殷切期望,更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之所在。

1.发挥促进发展作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保稳定、促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广泛组织农民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全力推进创新型、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活力。要积极实施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六小(小核算、小建议、小革新、小节约、小经验、小改革)活动,支持企业迎挑战,服务企业渡难关,助推企业促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挖掘新潜力。要进一步创新劳模评选机制和形式,坚持按照服务速度快、效率高、态度优的要求,深入开展“十大农民工”评选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引导农民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激发新动力。

2.发挥组织作用。要以发展农民工入会为重点,通过加强乡村(街道)工会组织建设,推进工会组织向村组、社区延伸。要大力推动行业工会联合会等建会形式,完善乡镇工会——社区工会——村级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通过组建社区工会、村级工会、楼寓工会等组织,实现工会在社区、工业发展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全覆盖。同时,要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建筑、煤炭、商贸等重点行业依法组建工会,把大量分散、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起来。

3.发挥维护作用。农民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将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工维权领导小组的作用,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权益。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运用三方协商和工资集体谈判等手段,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动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长效机制的建立。要进一步整合工会、人劳、就业、社保、城建、教育、卫生、公安、民政、新农办等部门力量,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协作办公室,统筹解决好农民工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问题。要坚持以农民工和非公企业员工为重点,开展追讨工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仲裁诉讼等维权服务,引导农民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诉求,学会依靠组织解决问题,依靠法律解决矛盾。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切实把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工作措施,发挥市场主导就业、政策引导就业、工会促进就业的联合效应。要通过创办具有工会特色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整合工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形成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跟踪服务、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4.发挥帮扶作用。将农民工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救助范畴,是落实“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具体实践。要坚持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龙头,将民政部门低保救助、司法部门法律援助、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培训以及部门部分接待职能整合到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从而形成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投诉、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在帮扶资金的整合上,将送温暖、促就业、再就业、困难职工子女入学救助等分散设立的资金整合使用,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帮扶形式上,将节日集中帮扶和“雪中送炭”式的临时性帮扶与经常性制度化帮扶相结合,把生活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把工会帮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使帮扶机制变短期帮扶为长效帮扶,变生活救助帮扶为综合服务帮扶,变输血性帮扶为造血性帮扶,变就业培训为创业培训,变帮扶济困为扶助脱困,形成解困、培训、职介长效帮扶机制。

5.发挥教育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本领,是广大失地农民和农民工最现实、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农民工工作实际,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工,切实把农民工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人才优势。要继续抓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等就业培训,既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广大农民工,提高他们创业增收的本领。同时,又要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给农民工,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力量,通过联合办学、捐资助学、专家讲学等形式,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平台,逐步形成培训科学化、队伍网络化、管理制度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篇7

我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08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净增532元,增长28.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呈现“三增一小”的特点:一是工资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6元,占纯收入的44.3%,其中劳务收入1035元,占纯收入的43.4%,占工资性收入的98%;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来源比较稳定。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0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5%,同比增长50.8%,拉动纯收入增长18.4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最基础和最具稳定性的收入来源。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756元(农业收入411元,林业收入114元、畜牧业收入22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6%,二三产业纯收入25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25.4%;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2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0%,同比增长19.4%,其中政策性收入19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79.8%;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小。财产性收人主要包括各种利息、股息、投资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2008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7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3.2%,同比增长22.3%。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单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较大。

1.收入差距较大。我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50%、占全省3136元的76%,也未达到全市240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在扩大,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倍。

2.产业化水平低。全县的传统种植业耕作粗放、经营单一、科技含量低,人均1.2亩耕地,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畜牧业尽管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但仍然是散户养殖;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茶叶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仅集中在几个优势村;核桃、板栗生产虽具有一定的产量,但基地规模小,相应的加工企业少,不能有效提升附加值,产业链短;魔芋原料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3.农村二三产业滞后。2008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257.3元,仅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25.4%,占纯收入的10.8%,农民从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较少。特别是农村建筑业和工业落后,人均从中分别获得收入11.6元、37.3元。

4.劳务经济受阻。劳务收入与2007年对比呈现出三点变化:劳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增速降低了2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23%,增收贡献率明显下降,与其在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不相称。其次,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难度增加,依靠劳务增收的难度加大。

5.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涨幅较大。按目前价格测算,2008年因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我县农民种粮亩均支出增加15%;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出栏生猪的利润空间由2008年4月份的400元/头左右降到2009年5月的150—200元/头,获利空间缩小,影响了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长效机制。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要打破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通过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扩大销售等办法,促进规模化发展、商品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县山地多、无污染、气候好的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集中连片大规模和小型分散大规模相结合,做大做强林业干果、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形成科学、合理、详实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示范推进的办法。林业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注重提品质上规模,建设标准化新基地,改良改造老基地,在基地规模和产品品质上要实现新突破;畜牧产业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按照“突破生猪发展、扩大牛羊规模、推进养鸡生产”的思路,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村、重点村;特色种植产业,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着力抓好烟、药、菜、茶、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活动,在全县农村形成“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遍地开花”和农民群众人人手中有技术、户户家里有项目,竞相发展产业的大好局面。

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生产手段改造包装农业。积极争取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以午峪绿色食品工业园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体投入及争取国家扶持等措施,兴办一批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饲料与畜产品加工、蔬菜保鲜与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大地集团招商力度,着力抓好缫丝厂改革攻坚,尽快盘活恢复生产;扩大恒达公司(板栗食品加工)、创盛肉食品加工厂、雪樱花魔芋精粉厂、五福酒厂生产线规模,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加快绿源玉米食品加工厂、神果酒业、蓖麻加工厂、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建设,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认真落实中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市场带基地,推动适销对路农产品实现规模种养,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力抓好板栗、蔬菜、蚕桑、茶叶等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运销组织和经销大户,以等农贸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和农家店,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增加收入。

3.发展劳务经济,壮大二三产业,以城镇化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既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总量,“扩大分子”,又要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缩小分母”。要坚定不移地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之路,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力争农村每户有1-2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做大以“家政女”为代表的劳务品牌,促使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努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要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减少农民的根本举措,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以边贸集镇和高速公路、木王森林公园沿线的小城镇建设,深化城镇土地、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买房定居、务工、经商办企业,变农民为市民。支持农村能人兴办企业和外出打工返乡创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收入。

篇8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木兰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元、5**元、1**0元、15**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边却被“飘摇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深深困扰着。虽然大多时间居住在城市,却很难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其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

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东南沿海某省会城市部分企业、建筑工地,宾馆、超市、各大市场、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中工作的28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专题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新生代民工的基本状况、参保情况,参保意愿等。调查资料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对填写好的调查表进行复核、补缺、整理,采取双录入数据核对进行质量控制。

2统计分析

以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核实,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或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对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保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保的影响因素,α入选=0.05,α排除=0.1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现状

参与调查的280名对象中,参与医疗保险的有195人,参保率为69.64%。其中,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86人,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有95人,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82人,参与商业医疗保险保险的有41人。未参与医疗保险的85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其未参保原因如下:表示不知道是否能参加保险,也不知道何时参加占20.41%;流动性较大,不方便参加的占36.73%;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没必要参加的占22.45%;认为参加保险手续太麻烦的占12.76%;因为没钱缴纳医保费用的占7.65%。

3.2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的意愿及需求

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内容不了解的新生代农民工占41.22%,比较了解的占51.25%,表示非常了解的占7.53%。在问及对哪种社会保险需求最大或认为最重要时,59例(21.07%)认为是养老保险,160(57.14%)认为是医疗保险,32例(11.43%)认为是工伤保险,27例(9.64%)认为是事业保险,认为是生育保险的仅有2例(0.71%)。在医疗保险需求方面,17.50%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8.93%希望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1.07%希望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6.79%选择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而15.71%的调查对象则不知道选择哪种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险应缴纳的年费用方面,7.53%的调查对象接受30元以下,16.85%选择30~49元,28.32%能接受50~99元,33.33%选择100~199元,13.98%则能接受200元及以上的费用。

3.3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3.3.1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参保组和非参保组的性别、从事行业、生病时看病方式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两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到城市务工时间、收入、身体状况及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否有差异。参保组和未参保组的收入水平和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3.3.2多因素分析结果。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事行业、到城市务工时间、收入水平、身体状况、生病时治病方式、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参与医保作为因变量(否=0,是=1),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对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影响因素,α入选=0.05,α排除=0.10。收入水平及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影响因素,其中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是逐渐增加的,而随着对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的增加,参保率反而是下降的

4讨论

目前我国推行全民参保,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本次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未参加医保”,或“只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分析原因如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远在外乡,对在家乡已经参加的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是否参保情况不了解,误认为还未参保;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强,保险意识淡漠,确实未参医疗保险。单因素分析显示参保组和未参保组的收入水平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率是逐渐增加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收入较低,加上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以及维权意识缺乏,直接导致他们对社会保险的参保意识淡薄[2]。根据《2017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月均收入3485元,相对收入不高,扣除生活消费、居住支出等,医疗保险的费用会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造成一定负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需要农民工与企业共同缴费,部分企业“阳奉阴违”,医保费用成为了农民工的个人责任,也增加了其经济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随着对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内容了解程度的增加,参保率反而是下降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现行医保政策的“了解”比较片面,表示医保无用;或不满参保程序,认为接续困难,“换个工作就很难接上”……综上分析,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建议与对策如下:

4.1强化劳动技能,增加工作收入

为扩大参保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保的主动性,应着力于强化其劳动技能,提高该人群的收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依旧是城市中的“知识弱势群体”[3]。应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更多各级各类的知识获取和培训渠道,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胜任各类工作,增加其工作的竞争力,增加其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其收入,更有余力可以接受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甚至可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此外,在保证医保基金可以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医保缴纳的费用。

4.2正面政策宣传,加强参保意识

在全民医保发展的进程中,应对医保政策进行正面、正确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群接受现行的医保政策。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过程中,要讲究宣传的方法,可用鲜活的事例、更多的宣传途径,让新生代农民工切实体会到医保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站、微信等形式,针对性地回答关于医保的问题,切实解决疑问。同时,通过宣传,提高新生代保障意识,适当增加参保费用在收入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