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7 23:1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查的方式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旺茂镇玉李村小学和旺茂镇中心小学部分师生。
(二)调查方式
1.访谈法:根据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方案,编制访谈提纲,对师生进行访谈。
2.观察法。参观校园,记录校园环境建设情况。
(三)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课堂教学文化品性、教师教学文化理念以及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期待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
(一)旺茂镇玉李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现状
1.办学理念: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乐园,使学生喜欢来学校,热爱学校,热爱学习,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2.校训:文明守纪,团结奋进;校风:尊师爱生,求实创新;教风:勤恳耐心,探索创新;学风:勤学好问,多思求解
3.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地址位于农村,各种基础设施较差,学校除了一栋教学楼,一块空地,一个升旗台之外就没有其他的硬件设施,没有标准的操场,篮球场。
4.学校制度建设:基本是口头制度,暂无明文规定
5.基于学校文化的课堂教学文化品性
每周一安排写字课,每周二经典朗读,每周三阅读,每周四才艺展示,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定期编写校本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6.教师学校文化理念
教师具有较明确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并且积极投身于其中。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学校的文化理念。该学校最大的特色是双语教学,学校将英语渗透到到学生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会在日常和学生说英语。
(二)旺茂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现状
1.办学理念与特色发展定位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发展
特色发展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极具现代化的人文教育特色学校,让师生享受到“美的教育”。
2.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校训:团结求实,勤奋向上;校风:文明和谐,活泼进取;教风:严谨博学,开拓创新;学风:谦虚好学,积极进步
3.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较好,有教学楼3栋,教师住宅2栋,3个标准篮球场,15张乒乓球台,单杠双杠1套,1个标准沙坑,校园环境布局合理规范。
学校拥有校徽,但是没有标志性建筑,墙上喷绘的“教育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标语倒是十分醒目。此外,校园内果树丛生,为校园增添许多绿茵。
4.学校制度建设
校长以人文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校长每天“三巡”,巡各班教室,巡教师办公,巡校园环境。班主任及副班主任也会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5.教师学校文化理念
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无较多的了解,也无法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对本校的教学活动掌握的很深,了解的也很深。但是对学校的特色活动了解并不多,认为一些很多学校都有的活动为本校的特色,教师平时的注意力对集中在了日常的教学之中。
6.学生学校文化理念
受客家文化影响,学生多才多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乐于分享,懂得感恩。
(三)旺茂镇玉李村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现
1.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双语教学处于探索阶段,不够成熟,教师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2.在双语教材编写方面,教材的阶段性不明显,连接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编写。
3.在教师队伍方面,教师的资历较一般,很多教师没有进修的机会。此外,教师的数量短缺,多呈现一位老师教多门课或者多个年级的情况。学校短缺美术及音乐教师。4.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全校一共三十多位教师,有十几位教师顶着学校的编制在外校上课,新老师进不来,导致学校师资短缺。5.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硬件设备短缺。6.校园环境建设急需改善,教室环境简陋,需要精心布置。7.学生没有进行才艺展示的专门舞台。此外,才艺展示每周仅有半小时,对学生来说有些短暂。8.教师工作繁重,每天的上课文字记录已经沦为应付检查的苦差事。9.教职工住宿条件极其简陋。10.学校缺乏体育活动。11.在规章制度方面,学校尚未明显的针对自身的规章制度,很多制度处于口头表达阶段,执行力不理想。
(四)旺茂镇中心小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现
1.教师的数量短缺,多呈现一位老师教多门课或者多个年级的情况。学校短缺美术、音乐及体育教师。此外教师的业余生活单调,很多教师已经缺乏对工作的热情,激情。2.教师的资历较一般,但每学期有二三十名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3.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影响教学质量。
三、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一)旺茂镇玉李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建议
第一、继续深入加强双语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二、学校应当建设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人性,赏罚分明;广泛争取师生的意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并重。第三、双语教材的编写应当根据本校学生及教师的英语基础编写,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有一定的情景设置,而不是简单罗列英语句子。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第四、在外出进修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在本校进行学习,学校应当有领导负责教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阅读书籍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评课。第五、发动学生,精心设计教室环境、校园环境。第六、建造一个才艺展示的舞台。
篇2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奋斗目标,立足**,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二、活动方式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近就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我系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展活动。
2、重点组队。结合实际情况组队,在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我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深入基层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三、实施步骤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动员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20**年2月上旬至2月下旬,各社会实践个人、团(队)要按照我系的要求,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提高社会效应。
3、总结表彰阶段。
20**年3月初,我系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于下学期开学后3月10日前将调查报告和实践个人、团(队)总结材料报系团总支,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四、相关要求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紧抓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下,切实把今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考评。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系各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活动。
篇3
一、活动主题:
宣传荣辱 共建和谐 崇尚科学 重视实践
深入企业 了解社会 体会亲情 完善自我
二、主要内容: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11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奋斗目标,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方式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近就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我系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展活动。
2、重点组队。结合实际情况组队,在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我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深入基层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四、实施步骤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动员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3、总结表彰阶段。
2011年3月初,我系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于下学期开学后3月10日前将调查报告和实践个人、团(队)总结材料报系团总支,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五、相关要求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紧抓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下,切实把今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考评。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系各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活动。
篇4
一、选择班级文化特色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五、反馈、评价与深化。
篇5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一
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④山东莱芜县,一个有地10亩(合官亩40亩)之家,入不敷出,负债积至400元之多。⑤潍县,一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⑥河南舞阳县,无衣无食、衣食不足者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仅足自给者10%,衣食有余者仅10%。⑦辉县樊家寨134农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44%,收支有余者仅占20%。⑧
据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状态可以判断,上述所谓收支平衡者实际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页。
②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31、33页。
③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下),《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1935年7月),载陈翰笙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9月15日。
⑥瓦格勒:《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32页。
⑦赵质宸:《复兴河南舞阳农村》,《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8号,1934年。
⑧《乡村建设》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们还可用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以定县为例,农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该县农民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数,李景汉说一般农户:“全家的收入在2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过250元。”②据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对123个农户的调查,年收入在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934年李宗黄调查定县时发现,平均每家农作物、副产品以及副业收入才195元。④1928—1929年34家的周年调查,农民年收入相对较高,250元以下者占32%,但这34家平均有地31亩,比全县人均23亩多8亩,并且“记账的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也比较的稍好,又没有遭遇特别的天灾人祸,大致农家是比较的过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贫困农家有增长之势,这可以从农家阶级地位的下降得到证实。如河北临城县,1930—1935年,中农户由65%降至23%,小农由20%增至55%,无产农由6%增至17%。⑥枣强县杜雅科村,1930—1936年,自耕农户数由89.29%降至88.78%,半自耕农由5.95%增至8.16%。⑦唐县1937年初的调查也表明,近十几年来,中农阶层的数量有减少之势,“从事实上观察,似乎也只有走向贫农群里去,”相反,贫农和雇农的数量则逐渐增加。⑧河问县也是雇农、半自耕农日多,中农、富农日少。⑨河南许昌、辉县、镇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何延铮整理:《三十年代初期河北省定县123户生活水平调查》,《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83年。
④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第191—192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302页。
⑥薛邨人:《河北临城县农村概况》,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5日。
⑦杜连霄:《枣强杜雅科农村概况调查》,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23日。
⑧刘菊泉:《河北唐县的农村经济概况》,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30日。
⑨刘亚生:《外力侵略下的河北河间县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1937年3月27日。
县,1929—1933年,中农户由20.4%降至18.7%,贫雇农由59.76%增至62.3%。①
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
农民生活消费种类大致有:食物类,包括主食、副食;衣服类;房屋类;燃料类;杂类,包括医药、教育、娱乐、婚丧、嗜好、器具、宗教、应酬等。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Engel)创立并广为通用的“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称恩格尔系数)表明,家庭越贫穷,用于食物费用的比例越大,杂项费用的比例越小,生活享受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因为食物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食物满足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其他生活消费。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物,说明它没有余力满足其他需要,没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这样的家庭必然是贫穷的。
二三十年代的乡村调查表明,食物费用占农民生活费用的比例最高。20年代,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5个县的农家,食物费平均占总生活费用的63.3%。其中,平乡为66.4%,盐山为55.9%,新郑为75.1%,开封为76.7%,武乡为50%。②又据李景汉1928—1929年对河北定县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品费为167.9元,占总支出的69.2%;燃料费19.6元,占8.1%;房租费18.5元,占7.6%;其余各项杂费21.7元,占8.9%。在食品费中,米面杂粮又是最多的,占95.5%,调味品还不到3%,肉类仅2.2%,水果更少,才0.3%。③1937年日本满铁调查班对河北昌黎县前梁各庄、平谷县大北关村农家的调查也表明,生活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72.2%、62.6%。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24页。
②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4页。
③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06页整理计算。
④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冀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平谷县统计篇、昌黎县统计篇,昭和12、13年(1937、1938年)发行。
1931年版山东胶县志也记载,“乡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之于食”。①
以上所举农家中,收入较低的家庭,食品费所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更大。如河北定县34农家,收入250元以下之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72%,比所有农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比例高2.8%。②
与发达国家做一下比较,更可以发现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低。30年代初,美国、日本、丹麦农民的生活费用中,食物费分别占41.2%、42.8%、33.0%,③比中国农民的食品费用比例低百分之二三十之多。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将国民生活水平划分为5个档次:恩格尔系数为59%以上者属绝对贫困型消费,50%—59%属勉强度日型消费,40%—50%为小康型消费,20%—40%为富裕型消费,20%以下属最富裕型消费。④依此衡量,近代华北农家的生活大多数属绝对贫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胶志》卷52,1931年铅印本。
②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6页整理计算。
③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④参见张东刚:《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二
农民的具体生活状况,验证了上一论点。
先看农民的食物:
农民最主要的食品是粮食,兹据193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数字,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华北四省有不少县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粮食短缺县份约占有调查报告总县数的一半。况且,这还是平常年份的统计,如果是歉收年,粮食之不足更可想而知。
各地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认识。以1933年河北定县为例,每人一年需要口粮51.77市斗,全县439729人需粮22763891斗。同年,全县出产粮食22964670斗。如除去种子、田赋等项,用于全县消费的口粮约2200万斗,距离口粮标准尚差69万余斗。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1934年版,第145、3—8页;冯华德、李陵:《河北定县之田赋》,《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整理计算。
绝食的农民随处可见,韩家庄50个农户中就有30余户绝食,赵村也达20余户。①又据1936年平谷县夏各庄、小辛寨、胡庄3个村的调查,谷类收获量分别为280373斤、30742斤、l82400斤,距离食物、饲料和种子需要量尚差116135斤、61398斤、310291斤。②
粮食不足,迫使农民将粮食消费减至最低限度。
譬如,小麦口感好,营养丰富,颇合人们食用,华北是著名的小麦产区,本应在农民的食粮消费中占一定比例,但因小麦价格较高,农民将此视为商品经济作物,所以很少吃甚至不吃。30年代初河北定县的调查表明,小麦产量虽仅次于小米和甘薯,但农民的主食中没有小麦。③又据李景汉20年代中期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个农家的调查,全年吃白面5次以下者约占一半,除年节外,平日从不吃白面,有的仅在新年吃一次;吃5—9次者占15%;10—49次者占25%;50次以上者仅占10%。④沧县,“邑之产麦为田产十分之四,而食麦者不及百分之一。”⑤其他各县也有类似情形,如山西屯留县,农民只是在春节时才吃一顿麦面面条。⑥河南新安县,也是“全县民众恒食之者廖廖无几。”⑦通许县,“全年食麦面者百不抽一焉。”⑧山东东平县,绝大多数农家也吃不起白面,“能终岁食面粉者不过少数素封之家。”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猛:《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②(日)《冀东地区内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昭和11年(1936年)发行,第147—148页。
③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研究》,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版。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5页。
⑤《沧县志》卷11,1933年铅印本。
⑥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12月1日。
⑦《新安县志》卷9,1938年石印本。
⑧《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刊本。
⑨《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即便是杂粮,许多农民也吃不饱,还要掺杂野菜充饥。如河北阜平县,据1934年初的调查,农民“吃树叶、糠秕、菜根、薯块,总是不可掩讳的事实。他们在秋天把树叶(杏、柳、槐……)打下来,浸在瓮里,预备泡淡了苦味,捞出来拌上糠秕,蒸窝头吃。遇有收枣年头,再把粜不出去的坏枣捣成泥搅和在糠里,为的便于下咽。”“小米粥、玉米窝头,虽算不得好,但贫苦的乡农很少吃到这些东西,家里要没点家私,谁吃得起?能够啜到小米粥,啃到玉米窝头的,他们觉得是在天堂上的人。”①定县农民的主食,也是极其粗劣的,1934年冬红学家俞平伯走访了几个条件较好的村庄,问村里出产的小米够不够吃,村民说除了有客人或有什么事情吃点小米,平常只以红薯、白菜为食。②如果说在农活忙的季节,农民每天还能吃三顿饭,到了农闲的冬季,大多数就只吃两顿,即使吃三顿,也有一顿是稀的。③山西中部农民的食品,最主要的是高粱和小米,但高梁面也仅限于午饭吃一次,早晚是小米稀饭或煮以南瓜汤之类的东西。④又如山东胶县,农民“通年食物以甘薯为主,杂以粟豆、高粱、小麦,冬春食甘薯居多,夏秋食粟居多,是为主食品。”⑤馆陶县农民,“食则以谷类为主,麦不常食,野菜充食品者正多。”⑥东平县农民大多也是“取树叶野菜及胡萝卜地瓜补充食料,而号寒啼饥之侣仍复数见不鲜。”⑦河南太康县,农民“半年多半以高梁菽粟为常食品,而食麦者廖廖。”⑧修武、焦作县,“一般农民生活极苦,吃高梁小米者,在乡间还算是中等人家,而一般极贫苦之农人,竟有吃糠者。”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小民:《河北阜平县农村素描》,天津《益世报》1934年11月30日。
②知堂:《保定定县之游》,《国闻周报》第12卷第1期,1935年1月。
③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页。冬季吃两顿,夏季吃三顿的情形在华北非常普遍,当时许多资料都对此有所记载。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天津《益世报》1935年7月13日。
⑤《胶志》卷52,1936年铅印本。
⑥《馆陶县志》卷6,1936年刊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太康县志》卷2,1933年铅印本。
⑨龚逸情:《河南焦作的民众》,《向导周报》第165期,1926年。
副食在农民的食物中就更为简单了。
如蔬菜类,据20年代中期李景汉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户农家的调查,全年蔬菜费不满5元者约占1/3,平均每家蔬菜费为10.8元,仅占总食品费的10%。①到30年代,昌平县,“蔬菜也是自己种,如果种不起,则所吃也不会高贵,只是些咸菜疙瘩,煞白菜或豆腐而已。”②河南林县,农民的常用蔬菜“一蔓菁萝卜叶,二豆叶,三红薯叶。三种皆秋问煮熟淘净掺蔓菁丝入缸,备常年调汤佐食。”③
至于鸡蛋、鱼、肉等较为昂贵的副食品,农民享受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上述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大多数只在新年、端阳、中秋购用肉食,有的只在新年吃一次肉。除了年节之外,能吃得起肉者仅有13家,数量与费用也甚少。④河北卢龙县,农家也是“非喜庆年节或延客,不恒用酒肉。”⑤定县农民除了年节之外,大多数也吃不起肉。据1931年120家的调查,仅有两家在冬季每隔三五日吃一次,不到总家数的1.7%。⑥
调味品对农民而言,也是非常稀见的东西。定县农家的调料费还不到食品费的3%,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香油与花生油吃,1933年1斤香油的价格虽然从1930年的0.276元降至0.116元,但1角5分钱仍是不够买1斤香油的。⑦所以,农民“每买几两香油,常常吃了一两个月还不见少,”就不足为奇了。⑧他们用油的法子,是用铁丝穿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7页。
②蒋旨昂:《卢家村》,《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林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8页。
⑤《卢龙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⑥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研究村食物概况》,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综号236,卷号115。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261页;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⑧鲁绍柳:《定县农村经济概况》,《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
个制钱的方孔,把它钩住,然后把钱放在油里,用油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放在菜里头,从不敢把油从油瓶直接倒出来,怕用得太多了。①如果食物里“偶尔放人几滴香油,竞致看为例外的奢侈”。②酱油醋等调料品在他们看来,也是带点特别意味的东西。定县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醋,按比以前降低了的1933年的价格计算,也只能买2.6斤干醋或6.8斤水醋。③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因价格太高,许多农家根本吃不起盐。定县在1933年冬季,吃不起盐的农家占20%,1934年达到27%,有的村子高达74%。④买不起盐的农民,便到阴沟里或潮湿的地皮上刮硝盐吃,岂不知“盐是属于国家的,私人刮取是犯法的,”他们惟一的办法只有少吃盐或不吃盐了。⑤临城县管等村,300户农家中也有100户吃不起盐,还有150户不够吃,二者占总农户83%以上。⑥河南获嘉县,“贫寒之家,更有时连海盐不用,惟佐以本地硝盐者”⑦
农民的穿着,也是简陋到极点。20年代北平郊外挂甲屯村,不少农民买不起新衣,就在海淀或北京买旧衣旧鞋穿。⑧30年代,河北的南皮县,农民穿的衣服都是“新旧大小辗转改作,至朽烂为度。”⑨望都县农民“寻常衣服,棉改夹,夹改单,敝而后已。虽褴褛之衣,犹作鞋履之用,不肯轻于一掷。”⑩又据定县34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衣服被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深入民间的一些经验和感想》,《独立评论》第179号,1935年12月。
③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④李景汉:《定县农村经济现状》,《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佛:《农民的伟大修养》,《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⑥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⑦《河南获嘉县志》卷9,1935年铅印本。
⑧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⑨《南皮县志》卷3,1932年铅印本。
⑩《望都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费14.86元,其中5.99元买本地土布80尺,1.1元买爱国布或洋布十几尺,1.82元买棉花,另外鞋料费2.56元,袜子费1.47元,被褥费1.11元,其他1元。①这点可怜的费用是连蔽体都不够的,结果是小孩、尤其是男孩,从春天起就脱得赤条精光,了。甚至到了霜降节令,当富人已经皮衣在身的时候,赤身露体的儿童仍是随处可见。至于老年人,仅求能蔽体而已。穿得上棉裤的农民大半只有一件,一冬不离身,里面状态不忍目睹。②河南南阳县的状况也是如此,“一般农民底衣一看总是破烂不堪,他们只有在年初一、三月三赶会,或者遇喜事等等时候,才把那仅有的一套总算不破烂的衣服穿上。”③
农民的住房,也非常糟糕。房屋主要有瓦房、砖房、土房、草房等类型,但瓦房、砖房造价较贵,一般农民是盖不起的,只有住土房、草房。如河北定县,“砌以砖覆以瓦者,一村之中实寥寥无也。”④望都县,“土屋占十之八九”。⑤怀安县,土房“约占十分之七,倘遇雨连绵,屋多漏滴。”⑥山东东平县,“建造瓦房者颇鲜。”⑦范县农民,也是“居住多土房。”⑧德平县,“住室普通概为土质,形式简陋,内容朴素,仅足供蔽风御雨之资。”⑨河南通许县,“农家多住草房,瓦房甚少。”⑩南阳县,草房占农民住房的80%。⑾灵宝县,“平原之中,中人以上之家始有房屋;其中人以下之家,多于平地下掘一深坑,坑内剜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18页。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71页。
④《定县志》卷8,1934年刊本。
⑤《望都县志》卷10,1934年。
⑥《怀安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续修范县县志》卷3,1935年铅印本。
⑨《德平县续志》卷10,1935年铅印本。
⑩《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铅印本。
⑾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页。
谓之地阴院。又有于平地纯用土壁砌起合成窑形,谓之锢窑,每遇阴雨,倾塌堪虞,其穷亦可怜矣。”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农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如河北遵化县卢家寨,32个住草房的农户中,有10户是借典来的。②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中只有24家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是租房或住亲友房屋。③山东沾化县,没有房子的农民占14%。④
农民用于燃料方面的费用也非常低,如20年代河北的定县,据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燃料费为19.56元,占生活费总支出的8.06%。燃料主要是柴草,平均每家用费15.16元;次为煤炭,平均每家用费2.26元,其中有14家未用煤炭;再次为煤油,平均每家用费199元,多在冬天短时用,夏季几乎不用;洋火费最少,平均每家仅佣0.25元。⑤30年代山东的沾化县,“燃料即以禾秸野草充之,用煤炭者甚少。”⑥
此外,农民用于其他杂项的费用也少得可怜。仍以定县34家为例,杂项开支共有十余项,平均每家支出仅21.72元,占生活总支出的8.95%。其中,以与亲友、邻居来往的应酬费最多,平均每家支出4.49元;娱乐、家具、医药、卫生、教育五项费用,平均每家才支出1.7元、1.62元、1.22元、0.61元、0.54元。⑦在如此低的费用之下,不难想见农民的娱乐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家里陈设是多么的简单、身体素质和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李景汉在调查中就发现,定县“农民除了耕种收获、娶妻生子、新年酬酢、逛庙烧香、墙根底下谈天等等以外,很少有其他复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的娱乐,很是缺乏。”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灵宝县志》卷2,1935年铅印本。
②《冀东地区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第365页。
③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第14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4、317页。
⑥《沾化县志》卷1,1935年石印本。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20—324页。
⑧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25页。
农民死亡率在35—40之间,平均寿命仅30岁,而当时英美等国的人均寿命已将近60岁①,真可谓霄壤之别!
“行”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然对于农民而言,它似乎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概念,正如李景汉对定县的调查所说的,“行的方面就更为简单,拿起腿来走路就行了,大多数人仍然是洋车没坐过,马路没见过的。”②昌平县,农民出外的方法也是步行,或骑驴及其他牲口,土路虽然不少,但多洼湿,一到春夏,就不易走了。③
综上可见,农民生活水平距离最低限度的要求都相去甚远,贫困是农民生活的惟一写照。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对中国最富裕的苏州地区吴江县江村调查后也说:“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④慈鸿飞所谓中国农产品已经出现大量剩余,农民已脱离糊口水平,不攻自破。试问,在多数农民连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是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农村产品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剩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篇6
【关键词】和谐校园;育人氛围
“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人文和谐校园,就要以人为本,着力抓好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人文和谐校园,建立健全科学化的、可持续性的和谐校园文化管理机制。通过创建和谐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教师的服务意识,保持学校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让学校办出水平,办出活力。
平川区兴平小学是2010年新建的一所平川区属六年制完全小学,现有学生1373人,教学班23个,服务平川区兴平街道办所辖兴平社区、广场社区、平川区宝积乡墩墩滩村和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兴平街道办总人口3.2万人,其中兴平社区14824人,流动人口266人。广场社区3839人、宝积乡总人口12635人,其中墩墩滩村656人。学校有865人来自农村,占全校总人数的68.5%,2011年分别从不同地区插转到我校的学生为231人,2012年插转到我校的学生为135人,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在行为习惯、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对进一步构建和谐校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每学年新学期开学,学校就组织对新入校的新生和插转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从纪律、卫生、学习等行为习惯进行要求,规范各种行为习惯,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以鲜明、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抵御各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对学生的侵袭,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师生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带动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学校新面貌,要改变因不同学校、新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和来自不同的学校组建成的和谐校园,就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校园就是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把各种教育要素配合的适当与均匀,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环境等多种关系的相互协调、相互默契、形成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整体效应和优化的育人氛围。
和谐校园包括两个部分,即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校园环境稳定。要调查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现状,就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这两个方面展开调研。本次实践调查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非一次就完成,为了掌握到一手资料,我进行了多次调查访问,对各年级、各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访问。最后从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画出柱状图,并充分融入自己的思想,得出现在的这一份问卷调查报告。
通过访问调查,我们分析总结出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和谐校园的构建有五个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情的和谐。人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
篇7
关键词:豫北 古庙会 区域文化
豫北地区作为开发较早的地区和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庙会对其宗教生活和民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传播影响很大,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一、目前研究的成果
关于庙会的相关记述可以说从古到今许多历史著作以及文人笔记小说中看到,如晋·周处《风土记》,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宋·吴自牧《梦梁录·社会》,明·刘侗、于正奕《帝京景物略》等。但是这些记载仅仅是对作者所见闻的庙会时间、传说、娱乐、风俗等相关要素的简单记录,没有进一步归纳和开展专门的研究。
五四以后,随着民俗学进入我国,对庙会的深入研究逐步兴起。1925年顾颉刚、容庚、容肇祖、庄严、孙伏园五人在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的组织下对北京妙峰山进香风俗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发表为《京报副刊》的“妙峰山进香专号”,不但在民俗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庙会文化研究的开展拉开了序幕。1927年顾颉刚在前述调查报告基础上对香会的来源、分类、办事项目、组织等等进行进一步论述,编著出版了至今仍被视为经典的《妙峰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1928年版)一书,确定了庙会研究初期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同时期及稍后还出现了经济史专家全汉升1934年发表在《食货》上的《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等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经过一段沉寂期以后,随着80年代民俗学地位的提升,庙会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赵世瑜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从晚期时代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在对明清华北庙会论述时,对河南庙会略有涉及。其他的论著如高占祥编著的《论庙会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版)、高有鹏《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版)等著作也相继出版;类似《民俗研究》之类的学术期刊上也出现了如段宝林的《描绘的民俗本质——论生活美与庙会》(《民间文学》1994年第4期)、秦永红的《庙会的文化经济特色及其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展望》(《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高有鹏与孟芳的《中原民间庙会文化简论》(《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小田的《“庙会”界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等等大量与庙会相关的田野调研报告。这些专著与论文从宏观分析到个案调查,多学科、多视角、多地域、多层次地对庙会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庙会研究日趋成熟。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庙会也有所研究。日本学者仁井田升于1946年对北京的工商行会进行调查,庙中的行会碑成为此次调查的重点,他有选择的将东岳庙碑刻中鲁班会、马王会、羊行老会等碑铭文及匾额一一抄录,标明方位,调查极为细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Susan Napin的《北京庙宇和城市生活1400-1900》一书,对东岳庙在北京城市生活的重要地位也做了研究。综观这些成果,研究范围只集中在北京一地,关于河南境内特别是豫北地区庙会文化的研究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目前研究的成果,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豫北庙会文化研究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需要身临其境才能达到一定的整体感知,只有充分地进行田野调查方能有所收获,缺乏进行田野调查的学术实践是研究豫北庙会文化的难点之一。
其次,关于豫北地区古庙会的文献资料比较分散,不易搜集和寻找,这对研究豫北地区古庙会文化的历史沿革是一个重要挑战。
最后,庙会文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需要利用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规范进行研究,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专业学识。
因此,无论是在发现新的研究起点还是在具体研究展开的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延伸和想象空间。而这些想法,正是本课题的起点,也是其学术价值所在。
二、研究的价值及其意义
庙会从古代的宗庙祭祀和诸侯合会以及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历经汉唐宋时期,明清进一步完善发展,近代商贸功能突出,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庙会文化不仅是民间文化集中的展示平台,也是民间商品活动汇集的中心,即含有古老传统的信仰崇拜,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现实生活,是研究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通过解析豫北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内官方和民间所崇拜的内容、民间百姓的生活变化、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庙会文化的经济与旅游文化功能,为豫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第二,庙会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产物,农村庙会网络是保证小农经济生产与再生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豫北地区做为传统的农业区域,对庙会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近代以来的农村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审视河南农村、农民和农村经济,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三,目前来看,河南庙会特别是豫北地区的庙会研究仍然是有个薄弱环节,因此,豫北地区庙会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
篇8
地方文献的范畴及意义
地方文献是特定区域内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总合,所反映的是特定区域内自然环境的沿革、发展及现状,还包括人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地方经济、社会结构、民俗、地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政治、宗教、方言等。而在朝代更迭过程中,地方文献还受到中央集权的屡屡破坏。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沐英在大理文献楼将历史文献典籍付之一炬,使大理地区的历史文化几乎处于“断代”的状态。地方文献的形式又与语言文字有密切的联系。有些民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迅速,文化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地方文献中以汉字记录的比例也比较大。而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把本民族的各种历史事件、传说故事、风俗习惯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记载,有用符号代替的,也有象形、摹仿汉字的。有的民族还用手势、队形及各种表现方式对事件进行反映,有的则以口头形式流传。各民族地方文献形成与发展的差异,必然带来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工作的特殊性,收集范围也不能限制于地方志、人物志、科技史志及本地区发行的一切正式出版物,还应当包括民族地区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记载流传下来的一切能反映民族地区风貌、经济、山川、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资料。按各民族地方文献的形式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正规出版物。民族地区由于受社会发展、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的局限,正规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与内地相比,但一些地方也有地方志、报刊等,还有出版物中涉及有关民族问题的部分,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有关法令、材料汇编及外地著作反映民族地区的作品,及各种调查报告等,均属地方文献。二是非正规出版物。非正规出版物是构成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族中为了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纪念历史人物等各种事件记载的碑刻、石刻,民族自然村的乡规民约碑、人物题记等均可制为拓片、照片进行收集;由于边域纠纷冲突引起,对边疆领土划分、冲突事件进行详细记载的各种抄本、图册;各个民族家庭中、自然村中对各种事件记载的家谱、村谱、户籍册、统计表;至今流传在民族群众中的各种经卷、史诗及各民族采用不同方式对本民族事件记载的各种抄本、稿本;能够为研究民族历史、民间艺术提供一定研究资料的画册、画卷及能够反映某一历史风貌的照片图册;民族中受语言、文字限制,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记载的实物。三是口头流传的“资料”。比如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演唱的传说、叙事诗,曲谱、曲调及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民间故事等。如白族地区口头流传的大本曲,经过记录整理后也是较好的文献资料。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地方文献资料着眼于实物资料和口头流传的活资料。
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促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内地而言,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建设要滞后得多。不论是软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还是员工整体素质都与内地有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当然要抓软硬件建设、抓信息化建设、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也可以结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比如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应用就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项。因为一个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程度,而地方文献又是这一地区风貌的“百科全书”,某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又是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因此,应当抓实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应用。
首先,明确图书馆承担的任务、服务对象、地方特点。民族图书馆承担着开发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为繁荣本民族各项事业服务的重任。应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必要的民族档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资源等都应有全面的了解,另外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全面掌握民族语言。根据民族档案的记载,对本地区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等,按时代或其它形式进行编排,列出一定的采访计划,以本馆的所在地、本馆的性质、服务对象来确定收集重点,以避免盲目性和脱离实际。其次,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用法律形式和地方行政手段来保证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这一措施是收集地方文献的最根本的保证。通过本地区的政府明文进行规定,本地区的各种文献编撰机关、科研、企事业单位应积极主动遵守本地区政府的呈缴制度,让群众了解地方文献对本地区文化科研、生产经济所起到的重要意义,使大家真正体会到呈缴各类出版物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其三,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相对而言难度要大一些。有些资料,一般不为当代人所重视,极易散失,而过后又极少存本,有些散失在单位和个人手中,识者为宝,不识者为草。这就要求在搜集时应坚持“宁宽勿窄,宁宽勿严”的原则。第四,增加横向联系。和当地档案馆、博物馆、文管所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建立搜集地方文献网络。还可加强与外地图书馆、博物馆的联系与协作,交流各种书目索引等。第五,广泛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地方文献。地方文献资料从古到今大部分都产生在民间,而大部分都是非正式出版物,所以很多文献流落在民间,而散失量很大。因而积极深入民间,挖掘地方文献,对于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第六是对本地区地方文献进行系统调查、建立尽可能完整的地方文献书目。
在征集地方文献的具体方法上。一是搞好宣传、发动,并深入普查和征集。对于国家机关团体,多采用无偿征集方式,必要时付给劳务费;对于个人手中持有的文献可采取收购或以物易物交换等方式,自愿捐献更好,并适当情况下进行奖励,对一时采集不到的原件或重要文件,可复制。对石刻的史料,应立即拓片,并注明出处及时间,民族地区的民歌、歌谣、故事、古代建筑等应进行录音、拍照、整理收藏,对有些特殊的、受时间限制的文献,也可拍照保存。二是召开读者座谈会,发放征集地方文献调查表,争取读者的协助支持,以便提供线索,进行访求和征集。三是做好地方文献截流,防止继续无序流向及散失;图书馆应经常与旧书店、废品收购站、造纸厂进行联系,注意检收有价值的资料。四是与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联合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从中取得交换、征集、访求线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五是制定计划,设置专门机构或确定专人主动搜集;采集人员应具备采购书刊的基本能力,熟悉本地区的历史现状,掌握地方文献资源,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及辨别能力,更加注重对当代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有了这些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献作为民族地区图书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图书馆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在民族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发挥地方文献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对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而言,地方文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将对民族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逐渐兴盛起来,地方文献又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地方文献从如下几方面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一是为研究民族族源问题服务。有些研究人员一直苦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只能借助于考古来开展研究工作,但考古发现往往没有文字依据。地方文献资料中的家谱、族谱、村史对这方面有着详细的记载,家谱中记载着家族的变迁,对研究地方民族族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佐证。二是用于研究民族历史人物。地方文献中的碑刻、名人题记中对此就多有记载,如“王崧墓志”对研究云南修志名家王崧的生平就提供了原始资料。三是用于研究民族文化的形成及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洱源县西山乡保存的白族民间演唱曲本、谱本、民歌抄本、稿本及流传在民间歌手耳口相传的唱词中,能找到大理国、元、明时期的一些文史资料。而这些史料几乎没有官方传承,因为沐氏统治云南时期已将地方典册和珍贵史料悉数焚毁。大理市喜洲的“山花碑”,文字方面借用汉字记白语,书写采用“三七一五”的形式刻在碑上。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为研究白族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民族的历史和语言的发展,民族诗歌的源流和走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四是用于研究民族中的和自然崇拜。在各种传说故事、经卷、神话、叙事长诗、还有部分民间艺人演唱的曲抄本、民歌中,对各时期和自然崇拜的形式都有记载。五是用于研究民族艺术史、音乐史。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南诏国时期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及各个时期的大本曲唱本、吹吹腔谱本及民间艺人口中流传的演唱曲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南诏奉圣乐》则为后人提供了音乐及宗教、政治研究的重要史料。六是用于研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及指导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如云南大理流传下来的《蛮书》、《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不仅为后人了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今人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参考依据,比如众所周知的长篇小说《天龙八部》,就参考了大理国时期的大量史料。而散落在民间的山歌、传说等,也为享誉中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出炉作了重要贡献。再如洱源县境内的《段信苴宝摩崖碑》等白语汉文碑刻,也为研究古代大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文献将会承担更加重要的职责,图书馆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变得更为直接。
发挥地方文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就民族地区而言,地方文献中彰显的人生观、世界观及等,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显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事实上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等思想,在民族地区更深入人心,在文献中多有记载。比如云南大理古代碑刻中的“种松碑”、“护鸟碑”等。而“禁赌碑”则更为直接地对赌博行为进行规劝,起到教化作用。白族大本曲、吹吹腔中,有一部分是宣传伦理道德、忠信仁义、睦友亲邻、扬善惩恶、保护自然、关爱生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应当承认其中有一些糟粕,但大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用的。而其它民族地区也同样有一整套的集体规范,这些规范对约束人的行为、遏制人的私欲、民族团结和谐是有益的。而这些传统文献恰恰最能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对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同样起着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地方文献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一是专门将地方文献中与现代和谐理念中对接的部分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整理出版,供广大干部群众传诵阅读;二是将地方文献中与现代和谐理念相融的歌、舞、乐重新整理编排,供演出之需;三是将散落在民间的叙事诗、民间故事、神话中的精华部分以诗、文、书、画、歌、舞、乐等方式进行再创作,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街道巡回演出,寓教于乐,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观、道德观、伦理观。而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单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地方文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重要的一环,而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桥头堡,地方文献更是大有可为。碑铭、刻石、村规民约、民间故事传说、各种山歌、调子、本子曲、戏文、经卷、族谱、家谱、村谱及古建筑的图片文字资料等,都是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如果能重新审视其价值,将这些文献合理利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是有重大意义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舍田碑”、“种松碑”、“禁赌碑”、“护鸟碑”及村规民约等,对于规范群众的行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无疑意义重大。而山歌、戏曲、情歌、叙事诗等则可以加工整理、编排演唱,活跃群众文娱生活。至于更为重要的文史资料,则为研究乡村发展提供了线索,其作用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民族地区和广大山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很多群众不懂汉语,对发达地区的思想、观点、生活方式都有陌生感,如果能结合当地实际,以当地的文献资料为蓝本,逐渐对其进行引导、帮助、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积极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是做好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并将图书馆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当发挥地方文献作用,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章:青海图书馆《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
篇9
一、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家庭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生活中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且感受最深。这些,这就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有利条件。让学生从生活中悟出生活的道理,学生具有善于模仿的特征,在生活中无意识地进行了听和说的训练,而听和说也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社会经验去感知、感悟语文,把课文放到生活中去,真正从生活中得到感悟和体验。语文学习内容与学校生活的有机交融,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乐趣。
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社会生活是个更广阔的领域,是语文交流运用更广阔的天地,要不断去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课本中许多文章都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正是从社会生活中体验出来的,语文的学习与社会生活也是紧密相连的。
二、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语文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服务生活。在信息量急速发展的今天,电视、电影、网络等给学生们带来了信息,带来了各种知识,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拓展了他们的视野,积累了他们写作的素材。这些对学生作文训练时有很大的帮助。语文离不开观察,在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要到生活中去实践、去学习观察、观察自然中的人物、景物,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审美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祖国的秀丽山河,抒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同时训练学生在语文中所学的字、词、句的运用。
三、语文学习要立足生活大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各种技能训练。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教学进程的不同去进行设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静有动,有机结合,形成真正富有艺术特色的大课堂。从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到学校大型活动,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语文课上得生机勃勃,使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乐趣。我校申报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的课题,笔者参加了课题的研究,本人领导了“校园文化建设”子课题的研究。为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健康的个性,我的具体做法有:1.在听、看、想上做文章。学生把每天从家庭、社会听到、看到的新鲜事情记录下来。2.央视“早间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办的有声有色,教师进行适当剪辑播放给学生看,给学生营造一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3.吸收多元文化,引入名著及诗文选读。以人为本,把阅读的设计主动权交给学生。4.搞好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我校早就成立了“映山红”文学社,编辑印刷《映山红》社刊,给学生提供耕耘的园地。5.热点追踪,开展社会调查。以文学社成员为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在指导学生课外小组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我小组写出的调查报告《从山、海、路、城、区位优势,看大珠山的经济发展前景》,《从山、海、路、花、寺看大珠山的旅游经济开发》《从凿石、捞沙、森林防火看环保的重要性》等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的表彰奖励。校本课程《走进大珠山》获黄岛区校本课程一等奖。
篇10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博物馆建设
Abstract: the museum is th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 treasure, is the human wisdom, also show to the public cultural education of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museum represents a country or a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useum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how to do wel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eum.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culture; Muse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博物馆及其发展趋势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博物馆的存在也是城市文明、城市生活发展的结果。博物馆正日益恢复其文化殿堂的初旨,成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留住民族特色和往昔情怀的记忆现场和新时期文化活动、遗产传承及创新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人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下,博物馆的种类、功能、展示方式都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不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比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建筑本身都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愈增多,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很多城市完成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的构建,进而对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增多的对外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历史艺术的传承以及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博物馆作为“非赢利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在这一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展览这一独特的方式形象地诠释历史,普及科学,传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学校和书本教育以外的有益、有趣的补充,这对提升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三)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中的观赏作用,拉动经济增长。旅游及旅游文化是近代兴起,现展的一种新的现代产业和现代产业文化。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和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分不开的。尽管博物馆不是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宝库,对当代全世界的游客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业异常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回避的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精英们的重要发现,而不是他们的创造。博物馆成为现代旅游资源,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旅游业和游客的观赏需求,而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条路,现在正是我国博物馆借助这种发展契机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殷切希望我国博物馆能在国内旅游业的兴起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赶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步伐。
三、博物馆建设
(一)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 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二)建设规模要切合城市实际
首先,博物馆建设规模要适应本地社会发展需要。在筹划博物馆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本地文化资源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认真筹划建设与本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博物馆;其次,要量力而行。一定要根据建设资金来源和本地财力状况,拟订切实可行的投资与建设规模。切忌盲目追求规模与气派,那样势必会增加财政负担,甚至会由于资金短缺而中断建设,造成“胡子工程”;第三,对建设方案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借鉴兄弟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争取少走弯路,尽可能把方案考虑得周密细致。
(三)打造博物馆独特形象
利用各种事件加强自身形象的建设。博物馆可以通过参与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如针对有关的历史名人与事件,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并形成系列,形成规模;或利用当前正在流行的电影、电视节目的影响,对游客进行宣传促销。同样有效的还有承办大型会展项目,利用博物馆已有的建筑、人员与讲解系统来为会展服务,同时宣传自己的品牌。与文化界、旅游界联手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成功经验已经向我们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如故宫的“三高演唱会”,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被传为文化的盛事。相同的例子还有长城的飞车表演,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的时装表演等。形象建设的关键措施在于博物馆的形象策划。形象认证系统可以强化博物馆的行销功能,增强竞争力。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身的文脉,确定自己的主题,广泛征求意见,搞好自身的形象策划。
(四)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发挥助力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建设得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的重视,成为自身宣传、展示和服务社会的窗口和阵地,成为提升文化品味的载体。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博物馆建设并向社区和企业延伸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首先,抓住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有意识保护一批名人故居和历史风貌建筑,发掘和整理历史名人资料,收集与名人相关的文物,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利用古建筑开办博物馆(纪念馆),向社区延伸,为社区服务,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亮点。如晋江市政府和安海镇政府将投入400多万元,修缮安海“朱祠”(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拟开辟为“安海朱熹纪念馆”, 以丰富其文化古镇的内涵,现修缮工作已启动;晋江市政府将指导青阳街道下行社区利用市级文保单位张瑞图故居筹建纪念明代大 书法家张瑞图的“张瑞图纪念馆”,指导陈埭镇岸兜村利用市级文保单位丁拱辰故居筹建纪念清代爱国军火专家丁拱辰的“丁拱辰纪念馆”,纳入政府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结束语
盛世兴文、藏文于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在城市标志中具有典型意义,是通向未来文化的桥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建设规模符合城市实际、打造博物馆独特形象、政府发挥助力作用以及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相信未来博物馆会在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中发挥出更为广泛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3]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13.
[4]严建强.博物馆“疲劳”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2(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