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9:1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院医师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住院医师个人总结

篇1

自年月踏上工作岗位,转眼间,我已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走过了四年,如今我是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岗位。在过去的四年中,因为身体的特殊原因,在生育宝宝过程中,或多或少耽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时间,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锻炼机会。现在,我已结束了这一特殊时期,再次斗志昂扬的站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为了弥补两年来落下的功课,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医学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科,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作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为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必须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医院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网络和电子书刊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的学习平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可以及时为自己充电。通过阅读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写下读书笔记,既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是自己工作学习的经验总结,积累大量的知识瑰宝。平时也经常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积极参加院科组织的学术讲座和疑难病历讨论,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很好地拓展了知识面。在我院争创三级医院的进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位纯西医的本科生,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必须从现在起投入到中医的学习中去,只有掌握了中医的辨病辨质,结合于西医的诊疗方法,才能成为一名今后被病人接受的中医院医生。所以一是自我学习,二是抓住“西学中”研究生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临床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服务患者为中心,遵守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妇科门诊,每天的就诊人数都非常之多,我主动放弃每天一小时哺乳时间,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顺利完成了五个月的妇科门诊工作。在人流室和治疗室,同样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特别是在中午下班时,面对病人焦急的眼神,宁可少休息几分钟,也要给她们做完检查治疗。现在,我在产科工作,对于经历过孕妇、产妇这一角色的我来说,现在的我,更能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位孕妇产妇考虑,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去给于她们更多一份关心和照顾。作为一名妇产科医师,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复杂和急诊的患者,如果不能仔细的分析和没有高度的警惕心和责任感,很有可能漏诊和误诊,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通过诊治一些疑难危重病人,一方面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提高了应对疑难危重患者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确诊率。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已能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

篇2

【关键词】妇科毕业生;住院医师培训;改革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逐步完善我国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卫生部于1993年2月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施行办法》,并于2003年启动了“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研究”的课题,开始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并在2006年底经过遴选和实地考评,确认了一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1]。目前,多所院校在实践中探索住院医师培训的道路上已逐步取得成效,但在全国范围内至今尚无统一完善的要求和标准,我院自2011年以来规范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尤其在妇科住院医师培训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住院医师的管理

凡医学院校本科或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临床医学硕士、博士,或从外院调入的住院医师,经医院考核后均列入我院住院医师培训目标。住院医师必须严格按照《专科医师培训标准》的要求,在我院妇科、产科及计划生育等科室轮转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具体的管理制度改革如下:

1、住院医师应自觉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不得擅自调班、私自请他人代班。认真履行《住院医师管理规定》。如有违反医院规章制度者,培训部将责其离岗教育,离岗期间扣发工资。

2、住院医师的工作态度、医德医风、医学理论、科研能力、法律知识等应进行考核。

3、住院医师每天将完成的训练内容应及时、客观、详细填入《妇产科普通专科住院医师培训登记手册》,由指导教师逐项签字,经科室主任审核签名,工作量方可生效。严禁弄虚作假,若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4、住院医师在三年培训期间应按规定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每年不得少于25学分。

5、请假3天以下(含3天)由本人书面申请,指导教师和科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并登记在考核表上;3天以上,由住院医师培训部签字后生效;年度假期安排根据科室情况仅能在本年内予以安排。不假离开医院者,由住院医师培训部通知其家属并作出相应处理,不假离开医院者按旷工处理,矿工超过5天以上者视情节终止培训。

二、提高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由于每个人毕业学校不同,在他们之间基础及专业知识水平有很大差异;再由于医疗模式由原来“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现在“以病人为中心”,住院医师在实习过程中动手机会因为受到病人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制约,导致他们很少有主动操作机会。随着医学发展,单纯的“开刀匠”、“处方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妇科学科日益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临床学习过程中,上级医师不仅要特别注重对住院医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培训,而且要集中精力培养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与操作能力,更有效的提高住院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住院医师必须掌握临床医学及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详细规定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妇科理论及技能,并随着培训的时间增加对住院医师的工作职责有更高的要求,故采取每季度住院医师考试一次相关基础及专业知识,若考试成绩不及格要进入补习提高计划。3年培训结束后需参加妇科考试,妇科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我院妇产科住院医师资格。

三、提高书写病历的质量

现在的医疗模式使住院医师在实习过程中病历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他们在询问病史时不够仔细,与病人交流缺乏技巧,病情变化时或上级医生查房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记录时条理性、逻辑性不够强,很少意识到他可能成为法庭上重要证据等,所以上级医师要亲自带着住院医师巡查病人,要求住院医师汇报病史,分析病情,开展病例讨论,共同参与制定病人诊治方案,提高住院医师的病历质量及临床决策水平。故认真贯彻执行首诊负责制、查房制度、病历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查对制度,严格规范病历等文书书写。住院医师查房:每日不少于2次,每天上午普通查房一次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思想及生活情况;每天下午、节假日、手术日应重点巡视危重病人,应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巡视,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对所管病人要逐个检查,重点巡视重危疑难病人及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病人;根据病情变化更改医嘱,对诊断不明、疗效不佳病人要重点研究,提请上级医师诊查或会诊,对检验、X线报告和其他检查结果、要仔细分析,提出进一步检查与治疗意见,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开具次日特殊检查医嘱,认真做好病程记录。住院医师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上级医生和有关部门。开医嘱或进行治疗时,必须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

四、提高住院医师的职业素质

1、培养住院医师职业责任感

在医疗工作中要求住院医师坚守职业道德标准,其主要体现在尊重、同情、诚实、积极的工作态度,要敢于追求持续性的职业发展,养成守时、高效的工作习惯,懂得自己应该对患者、社会和职业应承担责任及义务。合法书写真实的医疗记录,对患者的文化、年龄、个人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及信仰要求保守秘密。由于卫生部和教育部在2001年联合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特别强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所以住院医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要处处表现出对病人的爱心和责任心,视病人为亲人,不厌其烦倾听病人的倾诉,是每一位病人的信赖者,并学习各位老师与病人的交流,使自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的是一份“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崇高事业。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由于住院医师在学校学习环境比较宽松,现在刚参加工作,工作环境十分紧张;由学生转变成医师角色过程中,学习和工作往往会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制定学习和工作制度,使住院医师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3、提高住院医师学术和科研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与科学的思维是临床医学发展与进步的源泉,也是服务和造福于病人的保证,从住院医师阶段就应该开始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水平。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他仍然是一门经验学科,前辈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全部照搬,对于自身及周围的经验必须定期、及时的总结,通过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所以住院医师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多参与临床科研,才能掌握临床医学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在日后工作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3]。

随着医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医学对高素质专科医师的迫切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逐步显露出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我院的住院医师培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在发现不足的同时,逐步总结经验,随着教学、医疗的改革和住院医师培训的深入,我院住院医师定将会推动我们西部医学事业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http:///newsshtml/19770.htm.2007-08-09.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http:///newsshtml/7410.htm

[3]蔡圣芸,徐明娟,惠宁 妇产科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初探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72-73

[4]刘战培,梨峥.临床科室实施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17-19

基金项目:

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2JY012)

篇3

1 适应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成立两大医疗集团

1995年1月,国务院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始职工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试点。镇江作为江苏省目前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为更好地适应国务院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和探索医改新形势的需要,2009年12月4日,在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江苏江滨医疗集团正式成立。

康复医疗集团为紧密型,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管理核心,包括市二院、市四院、镇江新区医院,及镇江新区所辖的大港、大路、丁岗、姚桥等基层医疗机构,京口区的正东路、象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保所、润州区金山、和平、蒋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所谓紧密型就是人财物统一合理调配和管理。

江滨医疗集团为松散型,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管理核心,包括市三院、市中医院、第359医院、京口区的谏壁镇、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楼、润州区的七里、宝塔、官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所谓松散型就是人财物独立核算,资源共享。

两大医疗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市公立医疗机构迈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是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两大集团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核心,以专科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为成员,以资产和技术为纽带,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打通我市各级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转诊通道,在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医疗服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实施两大医疗服务主体集团化运作,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新探索、新模式和新举措。”集团的组建,对人民群众来说,将享受到更优质更经济的服务;对医院来说,可以优化配置资源,加快做大做强。强化了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让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向基层医疗机构辐射,合理形成“小病在市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2 有效借助集团管理资源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管理改革

根据卫生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关要求,根据镇江市的工作实际,镇江市卫生局会同镇江市发改委、镇江市财政局、镇江市人社局共同制定了《镇江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并予以实施。办法包括培训目的与意义、培训时间、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基地申报与认定、培训考核、组织领导、人事管理、经费管理等内容。《实施办法》明确了组织管理要求,培训质量的管理和经费的保障,为更好地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提供了有效保证。2012年4月,镇江市卫生局为进一步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培训基地与科室带教管理的培训质量,与360医学教育网共同研发实施了“镇江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基本信息和轮转安排输入系统后,将严格按照轮转安排进行入科确认、培训、考核、出科等系列规范流程实施管理。系统也分别给予管理部门、科主任、带教老师授予了相应权限,强化了职责和考核内容,住院医师轮转规范化培训工作得以规范、有效开展。

3 我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我院根据上级部门有关精神和要求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以来,医院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和考核委员会负责培训的指导、考核和监督工作。医院医教科根据上级部门相关文件和精神制定了《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细则》、《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完善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医院始终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纳入医院良性发展和建设的中心工作体系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得以较好开展。在管理工作中,医教科根据医院特色和借助集团医疗资源,合理制定轮转安排,一阶段的第一年,将新分配至我院的临床毕业生安排在经卫生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组审核确定的我院各培训基地实施定期轮科管理,第二、三年安排他们轮转至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四院相关临床科室实施轮转管理,各科室的精心安排,有效保证了较强师资力量的带教质量,有效提升了住院医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集团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为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掌握扎实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住院医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政策的监督、考核和经费的投入为住院医师顺利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了综合保障。2012年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和二阶段考核的人员通过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住院医师综合能力的成长,离不开上级指导教师的带教质量。江滨医疗集团的集团化运作,将集团内各学科优秀带教师资队伍进行了有效融合和确定,每家医院负责带教老师资格都经卫生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的严格审定,从而确保了带教队伍的高质量运行。对于有的医院专科技术不强,带教质量会有所欠缺的特点,在集团化运作的情况下,师资力量得以有效互补和合理利用,住院医师轮转培训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培训管理过程中,要求带教科室和带教医师首先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过程中的责任与权限,协助培训管理部门督促住院医师完成相关内容的轮转培训内容。对于不能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未能通过考核的人员延迟培训时间。各培训科室从参加培训人员入科网上确认开始,通过安排各种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操作辅导和考核;开展学术活动、技能比武等形式,逐步树立住院医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切实发挥科室为住院医师提供的发展平台作用,为住院医师独立开展工作创造各项条件,使培训质量得以保证。

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今后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对轮转人员的实时管理 住院医师到达科室进行轮转后,培训管理部门应开始进行实时管理,防止各种因素产生的管理无序现象,做好轮转科室和人员的协调管理。适时总结各科好的培训经验,定期开展交流与评选,奖优罚劣,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开展。

4.2 做好培训工作的质量分析与整改 对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建立考核档案,全方位评估轮转学习的质量和动态,定期开展座谈,进行优化师资力量评估,解决培训过程中住院医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4.3 建立带教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结合带教质量和学生的反馈,建立定期通报和考核机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与带教能力与年终考核、评聘、职称晋升相挂钩,促进带教质量的提高。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篇5

【关键词】电子病历;缺陷;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93-01病历是关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转归等情况的一套客观、系统的文字记载,它不但反映了医院医疗质量、业务水平、学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而且是处理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1]。本文根据我院对运行电子病历存在缺陷病例问题,采取各种对策,使缺陷病例发生率大幅下降,提高我院的整体病案质量,减少医疗纠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电子病历缺陷主要原因有:医师的工作态度不严谨,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重临床操作,轻病历书写,电子病历拷贝过度等。我院对电子病历缺陷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医务人员对病历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加强岗前培训及基础管理,认真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侵权责任法》,同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特别对实习、进修、新毕业的住院医师进行岗前培训,严格按照疾病诊断命名原则及ICD-10要求,正确掌握好医学专业术语,对疾病名称和手术名称进行科学和准确的命名。加强临床医师的“三基”“三严”培训及临床思维培养,提高医师的专业素养和对病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提高病历书写水平,最终提高病案质量。

第三,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落实病历三级质控管理,落实科主任医疗质量负责制,加强对三级质控网运转中薄弱环节管理:每份病历出科前都必须要住院医师自查,科室质控医师把关,科主任再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不合格病历不出科。

第四,实行医务部质控医师工作制度。我院质控医师是由各科每月派出一名主治以上医师到医务部做一个月的质控医师工作。现在有四名质控医师每天检查当天新入院记录和前一天的首次病程记录的完成时限;负责全院15%的运行病历检查,对检查有缺陷病历及时发出缺陷整改反馈单,通知科室限期整改;加强与科室沟通,确保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担任过医务部质控医师工作的医师,回到科室都能较好地指导科室做好科室的病历质控工作。

第五,严格执行《医疗缺陷、医疗事故管理规定》。医务部组织临床医师重点学习本规定,同时也要求大家对本规定的了解、熟悉;实行人性化管理,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医务部从今年起每月在院内网的《医疗管理简讯》中,对医务部质控医师检查各科病历缺陷问题,分别将重度缺陷、超时未整改等情况做详细归纳并在网上公布,主要目的是帮助科室指出错误,今后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同时避免继续将缺陷遗留到终末病历中。

第六,明确本《规定》重、中、轻度缺陷项目,明确指导者责任与被指导者责任的关系。在工作中,指导人员有对下一级岗位检查、指导、纠正的职责,下一级岗位出现缺陷,要负直接责任,指导人员要负间接责任。医疗缺陷的量化:轻度缺陷扣1分,中度缺陷3分,重度缺陷7分。医疗缺陷的量化分值由各医疗组承担,即在三级医师医疗组,责任按住院医、主治医、正(副)主任医:5:3:2分配,在二级医师医疗组,责任按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正(副)主任医6:4分配。医务部有专人负责每月对医务部质控医师检查发现的病历环节质量缺陷,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科室、个人缺陷分值统计,为年终的科室、个人考评提供有效依据。同时,对全院缺陷严重的科室和个人点名批评。

第七,实行医疗缺陷的行政处理。以批评教育为主。严重的与年终个人评优和科室评优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还与个人聘用挂钩。对于连续三个月或一年4次被点名批评的医师,给予转岗,视情节轻重,做为缓聘、低聘和解聘的依据。与个人晋升挂钩,严重的当年不能申报晋升高一级职称。与科室主任、护士长聘任挂钩。缺陷严重的科室,解聘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职务。对连续两个月或半年三次被点名批评的进修生,取消其处方权,只能作为见习生,严重的终止其进修学习,并通报其选送单位。

第八,坚持每季度的医疗质量评析,坚持每半年一次总住院医师工作会议。对运行病历检查中发现的常见、典型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电子病历截图,进行有据可循评析,使医疗缺陷的科室、个人真正了解错误所在。有助于大家加深了解医疗缺陷的轻、中、重度项目。

定期医疗质量评析。每季度对全院中层领导进行医疗质量评析,每半年召开全院总住院医师工作会议,检查结果通报全院。对病案质控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整改方法,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2011年以来,我院领导下大决心,严抓医疗质量管理,出台了《医疗缺陷、医疗事故管理规定》,规定的各条款详细明确,把缺陷的量化落实到个人、科室,使大家无形中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从而增强每个医务人员对病历书写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提高医院的整体病案质量。

篇6

[主题词]针灸师;教育,针灸;针灸学/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079-04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C

住院医生培养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纵观国际许多先进国家为应对新世纪疾病谱改变的挑战,均让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住院医生”教育,针对时代要求逐步制定并建立了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住院医生培训体系,使毕业生获得独立行医的能力。现就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1 研究背景

1.1 立法的要求

新世纪,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不断地提高,呼唤着各种新兴、特殊专科服务出现,而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和医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这些专科的产生成为可能,如全科、美容、疼痛、介入、输血检验医师等应市场需要先后出现。鉴于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国际化、法制化和成本一效果最优化的要求,卫生部于1993年颁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9年实施了《执业医师法》,明确提出建立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也就是医师准入制度,对医师资格的取得、注册、权利、义务、培训、考核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规定;2001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该规章将医生执业范围划分为4大类28个专业,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尽管这部规章范围划分依然笼统,但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医师的执业是有范围的,非因特殊情况医师应当在注册执业范围内开展医疗活动,否则就构成违章行为。所以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轻易超范围执业,否则就构成违规。近期的研究提示,我国专科医师的设立较为混乱,而目前在所有规定中尚无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所以也就无其执业范围具体要求,这要求针灸医学的所有工作人员尽快借他山之石,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切合针灸医学特点的针灸专科医师教育体系、模式和标准,进而制定针灸专科医师的执业范围。

1.2 对针灸医学的概念界定不清,观念淡薄

古老的针灸医学在我国存在并研究和应用于临床防治疾病已有了数千年历史,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几乎所有各级医院都有针灸科或专职针灸医师。但由于针灸医务工作者自身对针灸、针灸医学的概念、治疗所覆盖的疾病种类及治疗目标等了解不够,导致众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经济的、最佳的针灸治疗,造成病源的极大流失,进而针灸治疗适应证范围缩小;其次,临床医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并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它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临床疾病的治疗和为现代人提供健康服务中,特别是在其他医学难以替代的领域里,什么是针灸医学?针灸医学到底占有几分天下?针灸医学能否成为主流医学?最后,由于概念的不清,不能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最佳的针灸证据,使决策者觉得在整个医疗活动中针灸医疗是缺乏特色、低效益行为,无需存在。所以,今日的国内针灸处于一个低潮。

相信只有培养更多更为专业的、专科针灸医学人才进行研究,上述问题才能得以回答,从而改变目前针灸医学难堪的局面。

1.3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20世纪我国针刺麻醉研究取得的巨大突破,不仅大大推动了我国针灸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也掀起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我国建立的3个针灸合作中心以及世界针联(WFAS)的成立,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针灸医学进一步传播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保持了针灸热的持久不衰。但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针灸师只相当于“技师”或“医士”,而不能与西医获得同等地位,因而针灸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地位,努力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使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更能为多数的西方人所接受。所以针灸专科医生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许多医院和管理化保健组织均要求它的工作人员中持有专科医师证书的医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专科医师资格证明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保证,由专科委员会认定的专科医师必定成功完成了一个经认可的培训项目,并通过考试和评估,具备了向该专科病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近几十年的国外事实证明,向专科委员会申请资格证明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医学毕业生都愿意参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以取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目前由卫生部、教育部联合资助的“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已经全面启动,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利益,并推动我国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和考核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此,笔者参考国际惯例和标准,应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近两年半来针灸临床研究文献信息,通过调查针灸临床研究现状,旨在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我国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制度建立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2 研究方法与结果

应用广义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检索文献,全面收集近两年来针灸临床研究相关证据,经过评价、综合分析后合成证据,提出建议。

2.1 检索策略

全面检索从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海针灸杂志》与《针灸临床杂志》3种专业针灸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针灸研究的各种论文。

纳入标准:所有针灸临床人类疾病研究,包括随机对照研究、系列病例研究及个案针灸研究报道。

排除标准:所有针灸动物实验研究、综述、论坛、名师经验、专家意见等。

2.2 资料分析与合成

纳入文献按系统疾病种类、主要研究疾病种类、各疾病研究总病例数、各疾病分组研究数及病例数等分类后,提取信息,综合分析。

2.3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论文1637篇,研究疾病种类(含中医症状诊断及综合征诊断)共计327种。其中涉及外科病种68种,文章412篇;神经内科病种62种,文章442篇;内科病种44种,文章213篇;五官科病种24种,文章96篇;中医症状类46种,文章226篇;其他(含皮肤科、妇产科、儿科、戒烟戒毒及放化疗后遗症、针麻及针灸手术后遗症、传染病、各种综合症)83种,文章248篇。

3 讨论

目前我国中医针灸医学系统设科分类较为混乱,这主要是由于首先国家指导临床科室设置是因需设科,往往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特定的解决方案,缺少全局统筹、规范性、指导性的专科设置系统;其次现今国内缺少高标准的中医针灸专科医师培训体系,颁布的《执业医师执业范围暂行规定》中中医学专业分类过于简单,只分为中医、中西医、民族医3类等多种因素造成。

专科医师是直接接触专科、亚专科、专病患者,能为其提供所从事专科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有处方权并有独立承担医疗责任资质的专业人才,随其培养层次不同(专科亚专科专病专科)待遇有别。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高等教育制度。为建立适应我国基本医疗情况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2003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立项《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共设7个研究课题),由卫生部科教司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等6家单位共同承担,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并初步制定了内外科、精神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妇产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等十余个专科的医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专科医师需要经过严格、长期的培养、考核和认证,方可具备独立处理专科病人,并承担医疗责任的资质。

本次研究,笔者曾先后查阅了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及相关卫生部门网站,了解关于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情况,或相关指导性政策,但目前结论是尚无涉及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或政策,甚至连针灸医师执业范围也未明确提出而划归中医专业,从而造成了针灸诊疗缺乏特色、针灸医师缺乏职业荣誉感的现象,影响了针灸医疗服务质量及针灸医学学科的发展。所以尽快建立针灸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发展针灸医学临床,使之尽快融入主流医学的行列,从而为实现21世纪人人均能得到基本卫生保健需要作出自身的贡献。

本次研究提示针灸近两年半被广泛运用服务于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科,治疗疾病达327种之多,这既说明针灸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又提示作为一种治疗技术,针灸可能被运用服务的各专科在其自己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中增加对针灸技能的培训,以提高疾病治疗效率。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如大量国外专科医师短期赴中国培训,国内康复等专科目前多有针灸治疗计划。为改变目前针灸仅仅被看作一种简单技术的不利局面,这就需要针灸专科医师的培养具有明确的自身理论指导及理论指导的技术手段发展。既往按图识穴扎针,动则解释“风寒阻络,经络不通则痛”的简单毫针技术的准入标准已不适应今天的针灸医学专科发展的要求了。

那么作为以技术为导向分类的针灸医学临床专科医师能治疗疾病涉及如此之广,我们是否应该是全科医师呢?全科医师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美洲,正式命名于19世纪初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在医院内,主要在普内病房工作,为病人提供其他专科医生无法提供的整体,以弥补专科化服务的不足。在社区中他们对社区医疗、健康保健、医疗保险等意义重大。我国全科医师概念具体提出时间不详,但卫生部1994年的《医疗机构诊疗目录》中已设全科医疗科,并定义为:凡由医务人员向病人提供综合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疗服务的均属此科,如基层诊所、卫生所等。并在2001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有学者提出根据我国情况,全科医师可用普通内科(大内科)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应包括社区保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健康咨询、医疗保险及常见多发病等各方面。尽管研究提示针灸治疗疾病多达327种,但如果除去个案报道及报道次数较少(2次)的研究,结合近两年疾病研究发表篇数、研究疾病样本数、分组研究篇数及分组研究样本数、大学及省级研究单位对疾病研究的兴趣发现,事实上针灸常见病、多发病仍主要集中在神经内科(面瘫、中风急性期及多种后遗症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等)、骨筋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肌肉劳损等所致疼痛)及糖尿病并发症、消化系统呃逆呕吐等症状的解决上。由此可见,从事具有自身理论指导临床,并运用自身治疗特色――外治方法的针灸术的针灸医师尚与全科医师具有一定的不同。

根据目前针灸科常见治疗疾病的种类,有针灸学者认为我们的专科医师培养应是神经内科医师或康复医学医师方向。根据目前卫生部已制定并公布的这两个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规定了其执业范围,为其执业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保证。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明确规定:“神经内科是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其业务范围囊括神经系统和骨骼肌两大系统……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掌握腰穿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操作步骤;脑炎和癫痫常见脑电图的表现;多普勒脑血流图报告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炎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变性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等。”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则明确规定:“康复医学是使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使各种病因导致身心功能障碍患者和残疾者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得到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专科。通过阶段培养,使受训者掌握学科常见的伤病和(或)残疾者的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方法;掌握相关学科的临床诊疗基础知识,能够独立从事本专科临床康复的诊治工作。”从两个规定的内容看,针灸临床医学与之尚有明显差别,针灸临床医学事实上治疗除涉及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外,尚涉及疾病的急性期、临床期,而目前康复医学治疗不涉及后者;而神经内科研究的方向又缩小了针灸临床医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如内科的其他疾病、伤科、皮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所以如不尽快制定针灸医学的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明确自身执业特点、执业范围,未来的针灸临床治疗医学发展将可能受制于这两个专科医学。

4 建议

综上所述,首先,以技术为导向的针灸专科、针灸技术及其成熟应用尽管是为各专科服务的,但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理论与临床诊疗思维和治疗技术手段,并有继续分化向专病治疗发展的趋势,所以应该成为独立的二级或三级专科,尽快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使针灸执业医师早日具有职业荣誉感。

其次,综合考虑针灸目前实际需求及相关学科、专科的发展现状,参考国际及国内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综合针灸专家研讨总结意见及根据目前正在进行的住院医师培养经验摸索,笔者认为目前的针灸住院医师与专科医师培养重点在培养受训者的临床医疗水平,尤其是内科与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应在遵循《医师法》中规定的医师培养要求下,进行更有规则的临床培养周期。根据其进入培养周期前的实际临床医疗水平(进行专科考试认证),建议采用3~5年培养,即有2~3年的基础临床医学培养,在此阶段要求受训者除培养医师的基本素质、提高从医兴趣、热爱自己的医学工作外,需要到相关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学习,学习不同系统疾病的特殊诊疗思维,为未来进行专科专病治疗奠定一定基础。建议此阶段安排的转科学习应主要集中在内科系统中的内分泌科、心脏内科、临床免疫科、消化科及老年科(国家新型发展的重点学科,针灸应予以重点关注)、会员服务科(普内社区服务)等、神经内科(含神经内科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学习)、影像医学科、麻醉疼痛科等;完成并顺利通过此阶段学习认证后进入专科的1~2年的学习培养,此阶段重点在针灸治疗手段的研究及专病诊疗思维的培养,并根据其临床研究的兴趣必要时再到相关学科进行专病学习,如妇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针灸擅长疾病的研究。由于目前骨科主要以各种骨病手术治疗为主,故而针灸伤科疾病可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培训。如在培训阶段受训者认为自身更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可继续通过前期工作基础进行博士研究,进而脱离临床工作进人专业医学科学研究。

篇7

一、医疗环节质量的督察中存在问题

(一)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有待加强

1、个别科室三级医师查房留于形式,上级医师未认真履行职责,查房走过场、不规范、不严肃、不认真、不分析,没有指导性意义。有的下级医师在上级查房不虚心,自以为是,业务上不追求进步,目中无人,诊疗技术平庸。有的科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疏于管理,使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落实不力,诊疗质量得不到提高。

2、会诊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申请会诊单填写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会诊目的不明确,急会诊没有时间标述,会诊流程、程序不规范,个别会诊者病史收集、系统查体不详细,诊断用词模棱两可,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有限,不能对诊疗方案不能提供有力证据。

3、有的住院医师病历书写未按时限完成,医院屡查、屡处仍有发生。着重表现在住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入院三日、术后三日病情记录未按规定时限完成。有的手术记录未在24小时完成或者无主刀医师签名,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医疗纠纷意识不强。

4、交接班制度执行有待加强。个别科室交接班制度落实不到位,多限于书面交接,部分危重病人未达到床头面对面交接,接班人对科室内危重病人病情掌握不全面,防范医疗风险意识不强。手术室与科室之间病人交接有待规范,应有手术病人身份、手术部位的确认制度。严防开错刀、开错部位。

5、手术审批、分级管理欠规范。手术通知书的审批签发有明确规定,不具备资格的医师不得签发手术通知书有的可是疏于管理,住院医师签发手术通知单,极个别手术通知单有模仿签名现象,属于严重违规违纪,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二)“六个三”管理准则落实不到位

1、个别医生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工作拖拉。病史采集不详细;主诉描述不确切,与临床诊断不符;现病史叙述过于简单,没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实验检查结果未写。系统查体不全面,部分应做检查未做;诊断依据不充分,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未叙述。病情变化掌握不全面,对患者或家属告知不到位,临床用药不合理,重复用药,滥用抗生素时有发生。术前讨论、疑难病症讨论留于形式或者未履行讨论;临床用血审批不严,输血前检查有遗漏,存在不安全隐患。

2、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措施不到位,查对不细心、不认真,患者有意见,给医院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3、个别医技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屡次遭患者或家属投诉,对待患者态度刁横,训斥病人,班内工作不做,社会影响恶劣,医护人员意见很大。

4、窗口服务亟待加强,个别窗口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意识不强、态度冷淡、说话不文明、收错钱、划错价、记错帐、发错药、送错报告单屡见不鲜。

二、改进措施

1、明确责任。各科主任、护士长要清楚认识到自己是科室医疗、护理质量、安全的直接责任人,要对科室的工作负全责。管理松散或者疏于管理都将为医院安全埋下隐患。

篇8

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竟争和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医院的重要命题。良性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科学的发展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医院如何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建设体系

1.1 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认真落实总住院医师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各项有利于青年医生成长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小组”,制订住院医师评分、轮转、考核、奖惩、专科培训和导师制等完善的培养体系。医院还应为青年医务人员定期开展包括疑难病例讨论会、临床思维和学科新进展讲座、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写作培训等各类业务学习,以培养其科研能力。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便牢固确立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观念。

1.2 为中青年业务骨干成才提供平台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为中青年医师出国出境进修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支持先进医学理念、临床技能、科研成果在医院的扎根和发展。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中青年业务骨干进入相应层次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人才和培养计划的对应性,避免以占有名额为目的、将同一高端人才同时纳入低、中、高端培养计划的做法。

1.3 注重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引进,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中间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形成多学科优势,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分析各学科优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对于学科发展较长时间停滞不前的,通过民主评议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引进。甄选、引进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包括:是否具备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思路、是否具备组织梯队建设能力和管理经验、是否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等。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过程中,具备一定条件予以破格聘任;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业务、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2 紧密围绕医院发展战略

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医院“可持续发展”既定目标,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人才工作战略目标。实践中,将深入调研贯穿于人才工作计划拟定、实施的始终;通过对学科梯队现状、全院人员构成以及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工作计划。成立由医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人才工作小组;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各阶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3 临床与科研并重,构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3.1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有学术论文的医师参加国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开阔眼界、引入先进医学知识和理论。支持优势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大医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聘任国际著名的外籍专家担任兼职、顾问教授,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交流,以掌握国际尖端的学术动态、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3.2 以雄厚的学科实力带动人才培养 重视重点学科的扶助和发展,制定“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巩固学科建设”的工作方针。重点学科有着出色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条件设施,有利于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也将促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给予充足的科研支撑条件 树立科研工作与医务工作并重的观念,定位于培养医疗、科研复合型人才,在政策、硬件、资金等方面给予科研有利支撑。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为副高以上的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对于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亦有明确的科研成果要求;出资设立医院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有条件的科室安排医师轮流脱产做科研等。

4 建设积极向上的独特医院文化

医院需要一种文化精神作指导,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对医务人员的群体意识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和辐射作用,为新时期的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良好的学风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构建独特的医院文化,并坚持与时俱进,对于人才工作的进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效益。薪酬体系的公正与公平,就是薪酬的设计与结构以及水平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等基础之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平均绝不是公平”,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薪酬体系合理就是指医院在制定薪酬战略与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自身因素(包括个人资历、工作经验、个人潜力等)、医院因素(绩效、战略目标、文化)、工作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同一职位相同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使医院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解满平.培养造就医院高层次人才 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10

篇9

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是直属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共卫生专业的医疗机构,按照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沪编〔2013〕440号)文件,本单位主要承担全市妇幼保健工作指导、质量控制、业务培训、信息管理、科学研究和妇幼保健示范服务等职能。现因业务发展需要,根据《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沪人社专发(2009)45号〕文规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以下编制内人员:

一、招聘岗位及职数:

1、孕产保健医师                  6名

2、妇女保健医师                  4名

3、儿童保健医师                  5名

4、护师                          1名

二、招聘对象与条件:

1、孕产保健医师岗位:

(一)主要职责:

(1)参与孕产保健条线管理工作,包括产科质量管理(如:产前诊断(筛查)、妊娠风险管理、危重孕产妇管理等)与孕产妇保健管理,并协助开展全市质控督导与评估工作。

(2)收集孕产保健相关监测数据与相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汇总,协助完成相关工作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撰写。

(3)协助筹备、组织、实施业务相关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资料归档等。

(4)参与孕产保健示范门诊相关工作。

(5)参与本领域相关项目与课题的申报与实施。

(二)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妇产科、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熟悉妇幼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妇幼保健相关领域,具有妇产科临床基础及孕产保健工作经验者优先。

(3)身体健康,独立工作能力强,良好的人际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4)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应聘人员,需完成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妇女保健医师岗位:

(一)主要职责:

(1)参与妇女保健条线管理工作,如青春期保健、婚前保健、孕前保健、更年期保健、妇科管理等,并协助开展全市质控督导与评估工作。

(2)收集妇女保健相关监测数据与相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汇总,协助完成相关工作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撰写。

(3)协助筹备、组织、实施业务相关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资料归档等。

(4)参与妇女保健示范门诊相关工作。

(5)参与本领域相关项目与课题的申报与实施。

(二)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妇产科、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具备妇幼保健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情况以及妇幼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妇产科临床基础及妇女保健工作经验者优先。

(3)身体健康,独立工作能力强,良好的人际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4)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应聘人员,需完成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3、儿童保健医师岗位:

(一)主要职责:

(1)参与儿童保健条线管理工作,包括儿科质量管理(如:危重新生儿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出生缺陷儿童管理、特殊儿童健康管理)与儿童保健管理(如:托幼和散居儿童管理等),并协助开展全市质控督导与评估工作。

(2)收集儿童保健相关监测数据与相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汇总,协助完成相关工作的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撰写。

(3)协助筹备、组织、实施业务相关培训与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总结和资料归档等。

(4)参与儿童保健示范门诊相关工作。

(5)参与本领域相关项目与课题的申报与实施。

(二)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儿科临床或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能承担儿童保健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有儿童保健相关门诊工作经验,具有听力、视力临床工作经验者优先。

(3)身体健康,独立工作能力强,良好的人际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4)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应聘人员,需完成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护师岗位:

(一)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示范门诊护理业务及行政管理工作,做好母乳喂养门诊的咨询指导。

(2)负责全市孕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师资培训、示范点创建等。

(3)参与重点学科及项目课题中的健康教育工作。

(4)负责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及推广护理新技术。

(二)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学相关专业,年龄在45周岁以下。

(2)具备护师执业证书,主管护师职称,妇产科临床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达10年以上,并能承担护理行政、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三级医疗机构从事母乳喂养门诊指导与管理工作经验者优先。

(3)身体健康,文笔良好,独立工作能力强,良好的人际沟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4)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有承担过科研项目及撰写专著经验者优先。

三、招聘办法

(一)报名

根据市人社局相关规定,外省市社会人员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一年以上(有效期内), 计算截止日期为2018年2月22日。本次报名采取邮件报名方式,请将报名表、个人简历、学历证明及其他资格证书等电子版应聘材料发送至[email protected],邮件名称以“姓名+应聘岗位”命名。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8年2月22日。

(二)资格审查

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人事根据收到的报名资料进行筛选与资格审查,通过审查的对象将会收到中心回复的考试通知。

(三)笔试

通过简历筛选,根据招聘职数,按照一定比例,择优确定笔试人员。通用型岗位必须参加2017年度事业单位统一考试。笔试由单位组织或委托市职业能力考试院等有关单位或部门组织,笔试内容主要为相关岗位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根据笔试分数由高到低按1:3比例排序确定进入面试人员名单。

(四)面试

面试内容主要测试岗位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可采取答辩、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根据笔试与面试的总测评分,确定拟录用人员。

(五)身体检查

按照笔试、面试成绩4:6比例,计算出总成绩,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初步拟聘人员进入体检。根据招聘职数,按1:1比例确定拟聘人员参加中心组织的体检。

(六)考察

由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组织考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情况、道德品质和诚信记录等。

(七)拟聘人员公示

根据综合测评、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结果,对拟录用人员在“21世纪人才网”上进行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报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再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核准备案后再行录用手续。公示如有异议,影响聘用的,根据查实结果确定是否录用。

四、相关待遇和其他事项

上述人员一经录用,其工资、奖金、福利和社会保险等按照上海市卫生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老师、许老师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32576339

篇10

关键词:胜任力 医师 国内 概况

一、概念

胜任力概念最早由Robert White提出,McClelland教授1973年发表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为胜任力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内对医师胜任力定义尚不清,笔者认为是与有效或出色的临床工作绩效相关的临床医师自身潜在的特征,包括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临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素。胜任力主要有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两种,两个模型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胜任力开发的难易程度。

二、研究现状

我国对胜任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进入医疗领域。2004年卫生部“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课题,建立《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特征词典库》。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外科医生、妇科医生、麻醉、急诊、重症医学、眼科、口腔、儿科、中医等专业临床医师。主要有住院医师、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几个层次。

如辛秀红对外科医生的胜任力的优异绩效相关联的个体的关键特征。余中光提炼急诊专科医师不同成长阶段评价指标。陈香梅构建了领4个维度,16个特征的主任医师胜任模型。金丽娇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

2.研究内容

2011年之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胜任特征的提取以及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少数开展了胜任力测量框架,岗位胜任力,医师专业胜任力界定等研究。之后主流方向仍是模型构建,但也开始出现少量实证和评价,量表的研应用,机构间的比较,模型构建的数据处理方法等。

如张鸣采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化访谈建立初级临床医师加工型任务、程序型任务、管理型任务三个情境性任务模型。方振邦等用德尔菲法构建急诊医师初级、中级和高级三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唐昌敏按“素质特征+专家咨询+问卷调查+验证”构建了中医师胜任特征模型。乔丽花等研制适用于我国的急诊专科医师胜任力量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3.研究方法

模型构建方面主要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BEI行为事件访谈、团体焦点访谈、专家评定等方法,建立胜任力词典,编制成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通过因素分析,构建出医师的胜任力模型。评价方面主要采用编制评价量表的方式,通过因子分析法等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

4.存在问题

综合现有文献,目前主要有如下问题:医师胜任力定义不明确;研究对象存在偏倚,主要集中在管理及护理人员;研究内容较单一,主要是胜任特征和模型的构建;访谈技术,编码一致性,模型时效性等研究方法的缺陷;实证研究较少;评价量表编制和应用少;文献总数较少等。

三、总结建议

目前国内关于临床医师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和内容还十分有限。对于各种通用的评价指标,是否能满足对多数临床医师的客观评价,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反映。在研究者自身来说,研究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期待今后能有更多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完善临床医师胜任力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F.J.,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1954(4)

[2]胡艳曦与官志华,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31): 248-250

[3]尹爱田等.30所医院院长胜任力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0):670-672

[4]辛秀红.外科医生的胜任特征[J].宁夏大学,2006

[5]余中光.急诊专科医师不同成长阶段胜任力评价指标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66

[6]陈香梅.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胜任特征结构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2014

[7]金丽娇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37):3659-3661

[8]张鸣.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