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18:3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课题结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1

1、小学毕业班数学基础题正确率的情况调查。

2、小学毕业班数学基础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3、问题解决的相应对策

二、课题背景

小学毕业班考试中数学基础知识失分较多,这种现象优生中也常出现,且不在少数。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目标

使每一个学生能正确理解掌握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并能达到正确解答,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进一步打好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我先后采取调查法,问卷、访谈学生基础差的原因;

文献法:查阅、研究文献资料;行动研究法:先预设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诊断,再行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原因。具体过程如下:

(一)、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数学课上,老师讲课时只有21.6%的学生认真听讲,对于数学中的错误有21.7%的学生不能及时主动订正;做计算题时81.1%的学生心算不出时才打草稿;做应用题时64.9%的学生一般只读1-2遍;只有在测验、考试前复习。教师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的注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达到正确解答,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进一步打好基础。

(二)、提高小学毕业班数学基础题正确率的方法

1、从教师角度

(1)、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阅读陆志平主编的《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张定强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鞠文灿主编的《差生教育启示录》;李希贵的《为了呼吸的教育》;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坚持阅读《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等杂志;求购有关著作,进行系统阅读与思考。并撰写阅读心得。

(2)、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中,反映数学美的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其中的美,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设计不同层数的问题,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

(3)、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搞好衔接,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

反复练习,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

2、从学生角度

(1)、注意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

①、注重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提高,必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与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家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只有积极进取,发愤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引导他们感受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学;渗透数学史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学习他们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充满必胜的信心。

②、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数学生活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③、倾注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中倾注爱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④、着眼成长,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在对待学生课堂发言时,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手势和赞美的眼神。对他们解题或回答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粗暴否定或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评价分寸得当。

(2)、注意夯实“双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Ⅰ、正确使用草稿纸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太大,书写习惯差,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生的草稿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腹稿多,草稿少。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依据“心算”就能解答好数学题。可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增大,思维层次变多,有相当一部分题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确解答的。可是,有些学生却还在用低年级的方法,试图一下子就能把题解出,以致出现了大量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错误。

②.计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束。可以发现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种计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关系式、线段图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③.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草稿适当“草”些无妨,但有些学生没有专门的草稿本,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有的在作业空白处、课本上打草稿,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让学生备好专用的草稿本子。

②.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育学生草稿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要求,依次排列,字迹清楚、规范。

③.引导学生对思考难度较大、解题步骤较多的问题,借助草稿来分析思考,发挥草稿的分析功能。

④.教师经常检查评价学生草稿纸,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表扬、评比、展览优秀草稿本,引导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Ⅱ、整理错题,记录“错误病历”,彻底诊治自己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通常会对于同一个问题,犯不止一次的错误。这里就体现出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题的反思,没有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强化。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错误病历”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改错本,而是一种优秀的改错本。学生不仅对出错的事实进行改正,同时还要诊断自己出错的详实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记录错误病例的好处,从心理学来看,一是可以对头脑中错误的认知联系(结构)进行重组,建立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防止理解的片面性;二是可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记忆,防止知识模棱两可,从根本上破除自己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有利于错误的纠正。这比单纯地订正错误或大量反复模仿雷同的练习要经济、有效得多。

Ⅲ、加强基础练习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09-2

一、研究背景(略)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课外阅读指导,虽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立足课内的指导,做好示范作用,提倡学校创设书香校园氛围,利用集体的影响,来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过去常用的“语文能力”换成“语文素养”,通过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来促进把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认为要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根本,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我读书,我快乐”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关注孩子人格的完善,关注孩子精神的陶冶,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以用讲故事、师生共读、榜样示范等,来引导学生走向阅读。

2.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有写摘抄的,有写提纲的,有写感想的,有写想象的……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建立激励学生阅读的机制。阅读激励机制的建立既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开展一些展示交流、读书交流、竞赛、专题创作等活动,如:“新闻会”、“即兴演讲”、“编手抄报”、“故事会”等等,对学生中的优秀习作可采用当堂朗读、帮助投稿、编印班级作文集等,这样既延续了学生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6.创建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举办校园阅读节等时机,带动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发挥集体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教学工作抓实抓好。

四、研究成果

1.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全方位地加以引导,学生必然引起重视,经过耳濡目染,学生在课内指导,课外自主阅读之下,阅读的兴趣也逐渐深厚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其中,语文老师的引导起到关键作用,老师用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用历史人物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用科学家爱读书的事迹感化学生。同时,利用语文活动,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诵古诗,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一起进行讲故事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形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指导路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师对课外阅读也应该立足于课堂进行指导,如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低年级教学了童话故事后,学生十分喜欢这类故事,教师就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童话》等等,并专门开设阅读课,加以指导。高年级每学期都有课外阅读指导,如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读《爱的教育》、读《鲁滨逊漂流记》等。有了教师的阅读指导,那么学生读起来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有效延伸。

3.构建了卓有成效的阅读机制。学校每年都要举行阅读节活动,开展“书香校园”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学生们的阅读成果让大家欣喜,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朋友们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四年级进行阅读知识竞赛,更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五六年级进行现场作文比赛,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把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出形象生动的作品,表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另外,我校还在阅读节活动中,要求各班出好一期以阅读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各班还组织各自的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等,把全校阅读活动推向新的,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并且,还就阅读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摘记本评比,还评选“阅读之星”、“书香之班”、“书香家庭”等。这些阅读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学生们的阅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阅读有老师的指导,课外阅读也应该从老师的指导出发,养成良好习惯。为此,我们专门组织课外阅读课研讨活动,研究阅读指导的模式。一是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二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各年级的情况,要求学生读书做圈划、做笔记。三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要求班级、年级协同组织活动。为此,我们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阅读指导课,从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5.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课内指导策略:每周教师组织课外阅读指导课,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外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结论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抓好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起课外阅读的保障措施,才能更有成效。

研究表明:

1.课题研究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这一课题,带动了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开展的“象棋娃快乐阅读节”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从低年级起,就开展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结合各年级实际,进行各类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读寓言、童话,中高年级学生读名著、历史书,阅读活动蔚然成风。

3.广泛的阅读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的同时,好词佳句自然积累多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必然“水涨船高”,语文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4.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书读多了,学生会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校园文明之风更盛。学生受书本的浸润,品德修养也会潜移默化得到培养。

篇3

数学课外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布置适量有效的课外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养成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及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尤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生的作业更要体现科学性及对学生的发展作用,设计信度较高的作业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一般都采用配套使用的一课一练,这些作业基本任务是复习巩固知识,是课本习题重复,(基本上与课堂作业本的内容形式相近),层级不高,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知识层次耗时过多,技能和智力的训练相对薄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数学课外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多样化的数学课外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内容,每一次作业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足迹,不断地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鉴于以上情况及其分析,我们决定致力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开展学习、收集、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拓展作业思路,创新作业方法,提高作业质量,实现作业的真正效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外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探讨怎样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数学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完成数学课外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实践性原则。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知识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实践,不断地体验,感受成长的足迹。

3.全面性原则。学生是各具特色、动态多变的个体。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老师设计的课外作业中有不同的收获。

五、研究成果

1.教师的论文、案例;2.学生的课外作业集。

六、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一年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验组的教师们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探究的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在实践。实验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主的满足与实践的乐趣。一年的研究实践,也是自身继续学习提高的过程,促进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课外作业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满魅力,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有了动力,由原来的不完成作业变成了主动完成作业。如此自主开放非常规的课外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巩固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敢于超越,善于发展,传统作业的经典作业形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有效的手段赋予传统作业新的生命,是课外作业更好地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服务,要对它加以改进不使之异化为单纯服从和服务于各种考试的工具。通过实践,我们惊奇而惊喜的发现,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对促进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即便从应对考试的角度看,他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在学校期间将要面对的考试,而且对学生离开学校后迎接各方面的“考试”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1.对研究的反馈功效发挥得不够。有时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花样,品种繁多,给讲评和展示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往往在无意间忽视了反馈。课题后续研究跟不上,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绪、情感和方法的评价过于忽视。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

2.家长参与不足。和城市相比较,团场孩子在家长参与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教师提供的训练方案,城市孩子能成功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这一方面分解了教师工作的压力,更明显的提升了作业的质量;而团场较多的家长往往因为工作关系,在知识储备,对教育的人是等诸多原因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篇4

关键词:郝庄模式 新课改 学案教学 自主探究

我校在进行了郝庄模式的教学改革后,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注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精彩纷呈,学案教学因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著名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也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

二、学案教学的程序模式

运用学案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五个时间段。前15分钟,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并回答或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个15分钟,学生展示内化知识、加强记忆。然后用5分钟,生生质疑,师生质疑,对自学时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补充和完善。并用10分钟时间进行随堂巩固,让学生做学案上的“随堂训练”,允许学生讨论,对存在问题的题目教师引导、点拨进行解决。最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随堂测试,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学案的编写

1.学案的基本内容

学案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把握所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学案提出的问题,用双色笔记下思考所得及疑点、难点。

2.学案编写的原则

(1)呈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教学根据的需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联系,以互补为原则,教师自主选择,个性化整合。学案成为呈现整合资源的载体。

(2)呈现学习思路,形成知识完整性。学案在课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线索,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后便于学生复习巩固,整体构建知识体系。

(3)呈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4)呈现层次性与针对性。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同时,学案也应体现教师对教材的针对性,针对不一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运用学案,使学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学案的使用

学案教学越来越适应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如何用好学案也是学案教学有效的关键。学案的有效使用应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主要是知识回顾与预习。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激活学生的思维;部分给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提纲,并通过填空方式初步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核心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2)课堂。主要是新知探究活动、知识消化、质疑分析和随堂测评。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讲知识,而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学案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的情况,提供探究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课后。主要是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知识总结和错题整理。一方面学生以学案为线索进行复习建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解题,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从学生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思路。

学案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实验如何适时完成,怎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能力,对学生评价的方式等都需完善。另外,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会将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教学任务的进行。因此,学案教学还需要逐步渗透,精心设计,合理使用。

附课例:

教学内容:第三节 摩擦力

分析教材: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由于物体运动,在物体的表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过程:

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并根据学案提示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摩擦力及其产生原因。

学生活动一、二。(教师关注学困生、问题生。)

归纳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必须___。2.两个物体间发生___。

我认为还有以下一些发现:___。

学生解决悬问征解。

任务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实验活动:根据活动二、三写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猜想。(提示:同学分工,记录小组的猜想。)

学生活动三:(引导:小组中的实验方法、实验表格、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

结论是:滑动摩擦与___(有或无)关。

综合以上各小组结论:滑动摩擦力与

___、___有关,其关系是___。

交流所学。

任务三: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学生活动四:组织同学进行所学交流。

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把物理书的一端架在笔盒上成一斜面,先把一支圆珠笔从斜面上自由滚下,再把笔竖放在斜面上,用手轻碰笔滑动一小段后停止滑动。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第三节 摩擦力学案

自主学习:

任务一:摩擦力及其产生原因。

活动一:将两本书,一页一页交叉地叠在一起,然后用力向两边拉出,比较较薄两本书与较厚两本书用力拉的情况。

活动二:将一张纸夹在物理课本里,用力将纸拉出!比较纸夹在书的上面时和下面时的用力情况。

归纳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必须___。2.两个物体间发生

___。

我认为还有以下一些发现:___。

任务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实验活动:阅读课本及活动一和二,写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猜想:

___。

活动三:请你们组选择一项猜测设计并完成实验。(填写以下各项)

要完成的猜想是:___。

计划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摩擦力的大小?

计划采用的实验方法:___。

计划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___。

结论是:滑动摩擦与___(有或无)关。

综合以上各小组结论:滑动摩擦力与

___、___有关,其关系是___。

任务三: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活动四:1.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2.鞋底为什么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3.汽车在冰面上打滑,你有什么方法解决?

4.滑雪比赛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怎样减小摩擦力?

篇5

1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以学生每单元学习的成绩及作业成绩作为评价划分的依据。每学期进行一次划分,鼓励学生力争上游,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每个层次的学生课堂上和课后的教学要求及教学预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每课的Read来说:A生要能基本做到全文背诵,B生要求能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C生只需能阅读课文即可,B和C如有进步可依次提高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的目标,应贴合其能力却稍高一点。特别是对C生来说,制定的学习要求不能让他觉得太难不能达到,以致丧失学习积极性甚至厌学,而是要让他觉得:今天老师的要求,原来我只要努点力就达到了,我还是能行的。明天我还要这样。他的学习态度好转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爱热闹的天性。之前,学生合作学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着力于:

2.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6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2 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在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又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期获取更大的总体效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最后把有价值的信息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学习效率最大化。

2.3 科学地进行分组

科学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取长补短,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结合教师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让A生当组长,负责监督全组并辅助B生和C生解决部分学习障碍。这样就形成了A带B,B带C的阶梯辅助模式。每位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任务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相互轮换。这样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4 适时地引导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表扬速度快、有创新的学生,并通过小组询问,个别询问等途径进行调查,教师要及时把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置于小组的讨论中,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成为“促进者”;当小组间提出问题,产生争论时,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参加小组的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是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寻找答案,决不是给出答案。

3 分层作业

作业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愿望的活动。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不能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作业,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有余力的优等生,特意补充一些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他们的积极性能得到调动,这样能满足优生更高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就感。中差生能p轻心理压力,有了跳一跳也能摘 “桃子” 的机会,可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分层作业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 “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只要分层作业在内容、数量上安排合理,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得其所,分层作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关注了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 多元评价

进行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以鼓励评价为主,同时参照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学习效果方面来评价;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从小组分配的任务是否完成、与别人合作交流是否积极等方面来评价。通过小组自评、互评,组员自评、互评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选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形成竞争,以利于下一次合作学习的开展。

以上教学手段经过印证,在我带的年级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以本学期的六(3)班为例,在五年级下学期至六年级上学期取得的进步,优分率由66.04%提升到75%,及格率由86.79%提升到94.23%,平均分由83.82提升到88.60,而最低分由44提升到56.5,代转率皆为0。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行得通”,我们提出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作业、多元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让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篇6

传统的教师教科研研究,无论在选题、研究上,还是在组织管理上,更多的是一些硬性指定,统得过死,管得过宽,如研究课题由管理者确立,参与研究的教师由管理者指定,随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期末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这种工作流程,导致了教师被动地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落实不到位,研究效果不理想,等等。如何改变教师被动地参与课题研究这一现状,让更多的教师紧贴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更好地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益?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学校专门出台了教师课题研究选择申报制度,努力改变课题研究工作流程、办法与措施,力求使我们的教科研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符合规律性和科学性,让更多的教师自觉主动、心情舒畅地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进而促使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得到自主健康发展。

二、研究行动

在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挖掘课堂教学真问题为切入点,以“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交流真成果、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按着 “培训学习,提高认识――挖掘问题,自主确立――集中开题,达成共识――实践研究,解决问题――答辩结题,成果展示”的工作流程,立目标,定措施,形成制度,规范管理,有效推进,发展创新。

(一)实施流程

1、培训学习,提高认识。由科研部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怎样用心做好小课题研究(包括怎样去做好小课题研究的挖掘问题、选择课题、开题报告、实践研究、研讨交流、答辩结题等)”、“怎样记录《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等,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教师小课题研究才是立足自己教学实际做的“真研究”,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也是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2、挖掘问题,自主确立。引导教师从个人反思、同事座谈、学生讨论、家长反馈等方面自主排查和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困惑与问题,人人建立课堂教学“问题库”,从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对应确立要研究的小课题项目,随之自主选择申报。学校教育科研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每一个小课题项目,进行认真审查、评定,并通过学校文件公布教师小课题研究项目立项结果。

3、集中开题,达成共识。学校评审立项公布后,每个教师对应小课题研究项目写出开题报告,由学科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举行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人人汇报交流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与措施、研究预期成效等,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相互达成研究的共识,为实践研究做好铺垫。

4、实践研究,解决问题。引导教师紧贴课堂教学实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与措施,反复学习、实践和研究,加强同伴互助与交流,注重总结反思、改进提高,及时填写《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记录好小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为自身成长留下足迹。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座谈调研、面对面互动对话、反思交流、亮点聚焦等推进活动,及时发现“基于问题解决”的亮点加以推广,找出不足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限期改进和提升。

5、答辩结题,成果展示。我们本着“小课题研究成熟一个鉴定一个”的原则,规定小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以一学期为宜,最多一年。结题鉴定时,教师要撰写提交小课题研究报告,要求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不面面俱到,也就是抓住研究中的一个或几个感触较深的问题,有重点地阐述,实事求是的进行研究反思,形成富有个性的研究总结报告。学校组织名师和专家对教师小课题研究项目,通过汇报答辩、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课题鉴定。学校每学期一次举行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会,每学年一次结集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专集。

(二)保障措施

1、教师小课题研究落实实行级部主任负责制。在研究过程中,级部主任负责小课题开题把关、过程管理、周总结、月检查和全程评价;负责组织即时研讨与交流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改进的经验介绍,以及主题研讨、教学案例剖析、小课题研究活动成果推介承办,等等。同时,级部建立“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由级部主任、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以及有小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也可师徒结队,帮扶研究,共进发展;

篇7

研究目标求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求课堂教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1.深入调查研究

为了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改革要求与教学现状的差距,摸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获得领导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学校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深入课堂听课,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普看”。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答中接受。学生几乎没有多少自主活动、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位置,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不到释放。找到了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问题是“以教为中心”“教而获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缺失。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这促使我们确定将课堂教学的变革定位在文化层面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起来,形成真正能够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文化。

2.获得教师认同

我们组织教师以听课小结的方式,将上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向教师作了汇报,并以“以学为本的课堂文化是否缺失”为题,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经过多种方式的引领,基本上都看到了先进理念与传统教学的落差,最后初步达成了共识。有的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有的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的认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落脚点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有些教师表示,课堂教学要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教学生学”“学而获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主体目标是:坚持以学为本,营造自主、和谐、快欢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学本”课堂、“有效”课堂文化,追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实现课堂文化优质化。

二、研究形式务实,实现课题研究全员化

研究形式务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讲求实际,不尚浮华,扎根在教师之中,扎根在实践之中。因而,研究方式提倡行动研究,对一线教师切实可行;课题选定倡导来源于实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踫到的真问题、真困惑,做到问题课题化。

教师是构建课堂文化的主力军。研究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需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抓手,提高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尽管我校是省科研先进单位,有搞科研的光荣传统,然而,仍有教师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做。新教师又感到不会做,怕做不好。我们针对这种心态,请专家以“怎样做小课题研究”为题来校讲座,既讲授科研方法,又做思想发动,强化“向科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的书记、校长以领跑者的姿态,带头选定研究课题,带头拟定研究计划,走在课题研究的前列,激发教师科研热情,调动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终于出现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可喜局面,实现了课题研究全员化。

我校课题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1.教师个人课题

教师个人课题(又称为小课题),就是教师个人从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选定微观性、应用性问题进行自我研究的课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搭车”研究的泡沫现象。由于课题是从教学中来的,教师自主选定的,适应教师教学实践的需要。加之题目小,涉及面小,内容单纯,目标集中,易把握,易操作,见效快,周期短,深受教师青睐。同时,个人课题的研究计划不那么繁复,比较简略。项目有课题名称、研究人、开题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由来、研究目标、行动要点、成果形式等八项。由于简便,受到教师欢迎,63位教师都拟定了个人课题行动研究计划,其中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占85.7%,聚焦课堂。

2.学校攻关课题

学校攻关课题,就是学校领导带领,组织有关教师就学校内涵式发展中某一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研究的课题。我校的攻关课题是“精读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研究的具体目标是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质量的同时,试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模式由目标导向、自学自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当堂训练、反思小结六个环节组成。课题组于2011年秋成立,教师自愿报名参与研究,由四位中、高年级的教师组成。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并设立双主持人。学校的校长为行政主持人,聘请的专家为学术主持人。有学校校长带领,不仅能得到具体的指导,还能获得相关的支持;有专业人员引领,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度大。为优化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实效,课题组制订了缜密的研究方案。每周三集中四个课时或听“研究课”,评课研讨;或学习理论,反思交流。现已举行公开研究课12次,集体研讨29次。教师说他们是“小语转型的先行者”。

三、研究措施落实,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研究措施落实,就是课题行动研究计划中的“行动要点”要真行动,真研究,条条落到实处,项项得到实现。不纸上谈兵,装潢门面,坚持自主研究经常化。

1.落实管理责任

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强调自主学习、自觉反思、自我研究,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教师工作繁忙,研究不是忘掉了,就是挤掉了,研究往往停留在方案层面,出现“有课题没研究,有计划没落实”的现象。因而,要强化管理,落实管理责任。

为了强化管理,抓实研究过程,我们不仅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而且重视发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的组织职能。领导小组中的七位学校领导,在原行政分工相对应的基础上,明确课题研究管理分工与职责,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例会。强调抓好分管的课题研究是领导者分内的事,是常规性工作,要做实做到位。为落实管理责任,他们结合日常教学领导工作,经常随机找有关教师或询问、或检查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如,攻关课题组,一年多来进行了29次集体研讨活动,校长就参加了25次,给支持,给点拨。研究者感到课题研究有人问,有人帮,有督促,有温暖,焕发出了研究的热情,促使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经常化。

2.营造科研氛围

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把学习、行动、观察、反思贯穿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循环往复,使整个研究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效的运行之中。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需要教师具有持久的动力和毅力。

为避免开题结题热热闹闹,研究实施冷冷清清的情况发生,引领教师落实研究措施,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请省市教科所的专家来校参与课题评审,举行专题讲座,与教师对话,引领教师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举办第20届以体现学校课题研究主体目标为内容的“百花杯”教学竞赛。要求教师不仅积极参赛,还要主动参与听课、评课。36节赛课的展示交流和专家的点评以及隆重的颁奖,激发了教师“我要研究”的热情与动力。培养、发现科研先进典型,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他们热心课题研究的事迹,带领教师在课题研究上学有目标,赶有榜样。开展“反思笔记”评选活动,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对“反思笔记”量多质优的教师给予奖励,促使教师以记促思,以思促研,持续地反思研究。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引导作用,主动提供信息、提供资料,热情为教师答疑解难,启发教师从科研中获得智慧与力量。这些科研活动营造出了浓浓的科研氛围。教师耳濡目染,逐渐把科研当成“正事”,鼓起了落实研究措施的劲头。

四、研究成果真实,提倡表现形式多元化

研究成果真实,就是成果是实际存在的、符合客观事实的,体现了课堂文化优质化的内涵。

1.改进结题策略

研究成果评价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成果的评价上,强调实践价值,以能否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能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准。教师的课题研究,什么时候实现了“三能”,就什么时候申报结题。这样既可按预定时间结题,也可提前或延后结题,重在实际进展,十分灵活。对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鉴定,本着既讲求研究的质量,又调动群众研究的热情的原则,只要研究者在某一点做法上实际管用、学有效果、是真成果,就视为合格,就可结题。反之,成果是虚假的,就不予结题或延期结题。

撰写论文是课题研究重要的成果形式,研究者也应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然而,在个人课题具有全员性的现实面前,每项研究成果都要求写论文就有些苛求了,不仅会出现拼凑抄袭应付结题的不良现象,还会使研究高不可攀,挫伤群众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成果形式上,为了有利于课题研究大众化和常态化,我们不一味追求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倡成果形式多元化。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学随笔、反思笔记、经验总结、教学展示、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

2.注重推广深化

篇8

现在晋升中级职称,拥有一张课题研究的获奖证书,就可以达到一半以上的机会了,因此,在教学的同时,搞点课题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什么是课题研究?搞好课题研究有什么作用呢?课题研究是以自己为研究主题,研究和解决自己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它主要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行为研究,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学习、讨论、总结,实践成果也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

【以上引用】

体育与健康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选好题

选题很关键,选大了,无法实现,选小了,没有研究的价值,选难了无法操作,我觉得选取本校很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做。这样的课题切合实际,好收集资料,图片等。例如:我们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初中生学习体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这个课题就大了,范围就广了,不好操作,后来我们改成《我校学生学习体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范围小了,研究起来就方便得多。

第二、收集好第一手资料

课题研究做了些什么事情,就把资料收集起,比如上体育课的图片、搞活动的活动记录、活动计划、活动总结等等,这些资料课题负责人平时要安排专人收集,课题研究结题时主要看过程,看操作痕迹,看实际效果,图片有了,可以看到效果,可以看到场面,过程有了,可以说明没有搞假资料,图片尽可能多收集一些,以后觉得不好的可以删除,但是如果平时没有收集,结题的时候再想起没有照片来,效果不好不说,还有造假的成分在里面。

第三、围绕课题的主题开展活动

课题研究怎么做?开展什么活动?究竟要些什么资料?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就是刚开始搞课题的人经常要问的问题,其实,只要能够为课题服务的活动都可以搞。比如我们的课题《我校学生学习体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我们为了能达到研究的目的,开展第二课堂、开展广播体操比赛、篮球比赛,搞过运动会,玩过游戏,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开展多种活动的多种游戏以及比赛来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我们在校长的支持和帮助下,全校体育老师到体育优质课比赛现场观看人家是如何上的,回来写心得体会,把学到的好方法运用于实践,学生看到课有希望了,就对体育课感兴趣了许多。

第四、研究方法

我们课题组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走访法、总结法、前后效果比较法等常用的方法。其实,课题研究的方法并不是死的,要看情况,有的方法在这个课题适用,但在其它课题就不适用,因此,课题研究的方法要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来定。

第五、课题研究结题的时候要一些什么资料

篇9

【关键词】教研组 课题式活动 探究 反思

当前,单轨制城郊小学教研组活动的低效现象比较普遍。开展“课题式”教研组活动,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研组活动模式的低效运作状态,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单轨制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迫切需要,是当前农村小学加快发展,迅速提升教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课题式”教研组活动,指模拟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活动的开展首先基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研组活动促使教师对“问题”加以梳理,开展有序的研究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助推教师成长的目的。

一、课题式活动的基本流程

(一)确立课题

问题是研究的动力,没有问题就不存在研究,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研究的对象。教学实践中可能有许多“问题”,但哪些才是“真问题”和首要问题,是需要梳理的。学期初,每位教师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并按“重要程度”予以排序,选择其中最有价值或最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个人的研究课题予以确认,并规范填写相关表格,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

每位成按照事前确定的发言顺序,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其他成作为“临时专家”可以从课题的概念界定、文献研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阶段等文献综述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然后“课题主持人”根据“临时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再认识,对“开题报告”进行必要修改。开题论证前可以约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研、教科亲临现场点评指导。

(三)阶段汇报

教研组根据成的研究计划确定下一次活动时间,要求每位成按时参加。须作阶段性汇报的成要及时呈现自己实施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其他成继续作为“临时专家”听取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要对课题主持人是否“真研究”和“深研究”作出鉴定,如果发现有“假研究”或“未研究”嫌疑的,可以提出质疑和批评,并限期予以纠正;不能限期整改者则不得申报县区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取消教学科研业务方面的“评优评先”资格。

(四)申请结题

教研组成如果按照研究计划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就可以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的文献综述,申请结题。其他成继续担任“专家”,负责“审查”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在听取结题报告后提出修改性意见。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及时撰写研究过程中有价值的实践案例、反思或论文,反复修改后向杂志社投稿或及时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

二、课题式活动的实践特点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区教师的根源在于教师不会研究,不敢研究,普遍有“恐研症”。“课题式”教研组活动便是解除村小教师恐研症的有效方法。它与省市级教科研部门主管的课题研究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呈现的视角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低”起点

教师在梳理问题筛选课题的时候,并没有像申报省市级课题那样的难度,这对于没有申报过或虽有申报但未通过审批立项的省市级课题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比较适宜,操作起来也比较便捷,而且同时又为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搭建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桥接平台。

(二)“真”研究

在本校教研组的引领和敦促下,小组成的研究活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既是研究者,又是督促者,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在真研究和研究真问题的实践中,教师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教师的研究力也会得到快速提升。

(三)“短”周期

“课题式”教研组活动是依据教师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而进行的,通常情况下一个月左右就能有研究“成果”――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方法。教研组活动一般每两周开展一次,这与教师的研究周期正好“合拍”。在较短的周期内教师能够学到基本研究方法,自然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四)“大”容量

与以往的教研组(听课、评课)单一僵化的活动形式相比,“课题式”教研组活动的包容量则更大,灵活性更强,基本涵盖教育教学备、教、改、辅、考、研等各方面内容,几乎不受学科和学段的限制,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自主选题,具有多维的拓展空间。

三、“课题式”教研组活动的实践条件

(一)加强教研组活动的领导力

单轨制条件下教研组成数量少(如英语组)不利于开展活动,学校中层干部以下的教师难以“胜任”教研组长一职。基于此,学校可以采取相近学科融合的方式成立文、理两个学科的大教研组,把在岗教师分到两个教研组,由校长、教务主任或教科室主任分别担任教研组长,下设一名“文秘助理”协助做好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鉴于校长、主任的前身大多是教学一线磨练出来的教学业务骨干,由其担任教研组长,教研组活动的领导力和专业引领力显然会得到加强。

(二)增强教研组文化的凝聚力

农村单轨制小学的教研组是由不同年级、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师组成的教研学习共同体,只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动式教研组文化,才更有利于教研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其中强化教研组活动考核制度和增加活动经费非常关键。学期初可以拟定相关的活动安排,将教研组活动的所需经费支出项目纳入预算,确保教研组活动有制度保障“不差钱”。再将教研组活动与学校的节假日娱乐、旅游等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具有较强“交互力”和“内聚力”的村小教研组文化场域。

(三)提升教师教科研的表达力

从教师撰写的文本发现,村小教师教科研表达形式单一,笔力较弱,对教研成果所能呈现的多种形式感到陌生。文本结构松散,行文缺乏逻辑性和规范性,欠缺理论支撑和实践深度。为此,除了要创设条件提供必要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教研组还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教科研写作专业书籍的学习和研究,特别要训练教师善于从“实践”快速走向“文本”的教科研表达能力,这样会更好地促进教研组活动成果的提炼和转化。有了适合自己的教科研表达方式,教师就有了摘取教科研成果的工具,参加教研活动也就不会迷茫。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课改; 教研; 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63-01

一、制度保障,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2004年,我们成立了榆林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起市、县、乡、校四位一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并围绕课改印发《课题申报指南》,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各县区、乡、校也相继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启动县、乡、校级课题研究工作。2009年,我们又对《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进一步明确责任,推行“课题档案袋”管理,实行课题研究目标管理问责制。

(二)全程管理,规范程序

1.严立项。十一五期间,我市教师研究的课题由于题目过大,与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导致在研究过程中热不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只开花不结果。十二五市级规划课题启动以后,我们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开展小课题研究,明确提出小课题选题要做到“三有”:有价值,有兴趣,有能力。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对申报课题逐一进行审核,并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召开立项培训会,分析问题、指明出路、教给方法。现在,我们要求学校申报课题时先报《方案》的电子版,经专家审核后,学校结合专家意见重新修订方案,然后申报。严把审题立项关,免得教师在研究中再走弯路。

2.抓过程。课题研究要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管理。针对过去“重立项,轻研究”的实际,近年来,我们加大对立项课题的监管力度,进行阶段性检查。除检查制度建设与组织管理外,重点查看过程资料,听实践课,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及时纠正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对一些研究工作开展不扎实,浪得虚名的课题全市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其立项。这在促使课题研究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3.重结题。通过结题,强化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掌握教科研方法,推广教科研成果。从2009年起,我们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前移结题阵地,深入县区、学校进行现场结题。结题时,专家组通过听、看、访、谈,发现亮点,找出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让与会人员现场感受一个课题的问题提出、方案形成、开题研究、任务落实、信息收集、报告撰写等全过程,从而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成为课题研究的“明白人”。实践证明,现场结题不仅从指导思想上打破了以往传统会议结题拘谨、僵化的格局,而且剔除了课题研究中虚假的泡沫,把课题研究真正引导到行动研究上来。

(三)激励引导,快速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凭借榆林教育网络平台,及时宣传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并建立激励机制,促使课题研究可持续、健康发展。市县两级教育、教研部门把课题研究作为对学校评估验收的重要内容。米脂中学、市实验小学等一大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领衔一个教研课题或参与某一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正式纳入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模、职称评定之中。榆阳、横山两县从2007年开始,就建立了课题研究的长效保障机制,每年由财政划拨1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教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与交流;2008年,清涧县教育局通过多渠道筹措教科研经费,设立了“折生阳教科研奖励基金”和“清涧县‘月亮花儿开’教育奖励基金”,每年拿出19万元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其它县区也都出台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强力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我市中小学教师近年来先后承担市级以上课题330多个,并有115个通过结题验收。

二、调研指导,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在调研指导中,我们着力办好两件事:

一是为课题组成员排忧解难。横山县教研室为了推动作文教学改革,吸收城乡19所学校参与《学生互评作文教学的研究》,把作文教学问题课题化,定期指导评估,研究探索出32634学生互评作文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作文难教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为课题研究搭建平台。绥德县五里湾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为了解决农村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承担了市级课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及训练方式的研究》任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题组由于理论支撑不够,研究工作陷入困境,于是便把周边县校的几个同内容课题研究人召集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流研讨,并让他们结为友好协作体,经常联系,群研共进,互惠互利。经过三年的实践,五里湾小学的课题实验成果在榆林市义务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学校被县乡列为教科研实验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课题负责人王亚兰去年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并做大会经验交流。江德小学的同内容课题被评为苏教版优秀课题,并被推荐为国家级实验学校参加该课题深层次的研究工作。

三、服务教学,发挥课题研究效益

(一)以课题研究为支撑,提升校本教研品位

近年来,我们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引导教师确立课题,并把它分解成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专题,让教师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研讨。如围绕作文教学,横山县进行《学生互评作文教学的研究》、绥德县进行《情趣作文教学的研究》、神木希望小学进行《写话作文教学的研究》、靖边二中进行《快速作文教学的研究》、府谷中学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是拓宽作文教学途径,丰富了作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作文能力大大提高;二是从不同层面,多角度透视作文教学,深化研究内容,把作文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为“教学即研究”赋予新的内涵,提升了校本教研品味。

(二)以课题研究为先导,引领校本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市级课题立项时积极引导学校利用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效果良好。米脂中学确立了《依托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课题,极大地提升了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编写出《语句诗文》、《生物拾趣》等9本地域特色浓郁、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其中《语句诗文》由西大出版社出版。并获榆林市2009年高中校本类成果评选一等奖。此外,榆林二小、神木二小、绥德五小、绥德中学和定边红柳沟中学等学校也以专题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师编写了《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剪贴与剪纸》、《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活英语》等校本教材,在学校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