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3:0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23-05

由笔者担任负责人的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在2010年4月提出申请,经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的认真评审,2010年5月21日被列为市级课题,课题批准号:LPSY10336。

自批准立项以来,笔者与高中数学组的肖文华、向斌、王莎、岑义其、彭晓琼等5位教师就积极投身到研究中了。课题组全体成员悉心研究,认真实践,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截止2011年6月底的学期期末共计给新高一年级28个班1860多人发放教师精心编制的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各章节87张“主题式”作业(试卷)共计约161820张,并分别编订成4册校本教材;编写作业批改记录反思表13张,发放收回实验教师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表78张。发放收集了高一年级10个和高三年级1个共计11个实验班的“主题式”课外作业(含阅读与思考读书笔记、探究与发现、实习报告、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约28400张,并编订成1册校本教材。收集的学生参加获得写的感悟与体会、观后感作业等约2000多张,发放调查问卷2924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679份,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4份;数学与创意大赛总结报告6份,中期阶段性报告6份,课题终期结题报告66份,活动及数学活动光盘3张、课题会议活动记录及数学活动图(照)200多张。可以说课题研究扎扎扎实实,稳步有序,目前已完成全部的研究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2011年8月获得了六盘水市基础教育课题一等奖。现将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情况及课题成果汇报如下:

1课题研究概述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高中数学新教材将于2010年9月在贵州省全面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在课堂上得到全面的落实,而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反馈教学信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它巩固所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设计作业模式,使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为构建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数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以及学习方式的完善起促进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引发了我们高中数学老师的思考。

1.2选题的缘由: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模式在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已形成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但这种模式是“高考要求下”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已不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业应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互动性和差异性,现行的作业模式已很难落实这种理念。而数学作业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数学的学习既有课内学习也有课外学习,它们互为基础,互相补充,数学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习新内容的出发点。教育要进入创新教育阶段,落实新的课程观念,开展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数学作业模式。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对数学作业的研究,一般是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处理、作业评价等方面而进行的研究性论文也散见于各种数学研究杂志、报刊和网络。新课程下新教材的使用,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作业的模式研究,而以章节、单元、实习报告、阅读与思考、主题任务型作业为主线的“主题式”作业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因而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以期使新课程的新理念,透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好的落实,与以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就是把作业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今后的课改教研做出一点贡献。

1.4关键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所说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主要指以贵州省2010年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为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完成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形成技能,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教师指定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习题。

作业的处理是指教师对学生作业所进行的设计、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

“主题式”作业:在本课题中,是指以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章节、单元为主线命名的“主题式作业”和以教材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主题式课外作业”的研究。教师是主题内容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主题式”作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程各章节的组织结构、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聚焦和定义一个学习单元,帮助强化学习者对这个学习主题的理解。

“作业模式”是指编制的各种作业具有具体操作规程、具体方法、稳定的撰写套路。

1.5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建构主义理论。

1.5.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3活动建构的理论。

1.5.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研究程序

2.1研究设计

2.1.1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及课外作业的基本流程,从中探索和创新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作业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2.1.2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辅导、讲评的组织形式。“主题式作业”选择权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是设计者、引导与帮助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对不同问题、不同难度的作业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手段进行布置、批改和讲评。

2.1.3研究出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中学生应获得的方法与能力。它不只是为了探究结果,主要是通过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精神和思维水平。

2.2研究对象

2.2.12010年9进入我校学习的高一年级新生,重点考察12个实验班。

2.2.2研究新教材高中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中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以及相关的优秀题目如何编制成试卷“主题式”作业,创造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数学思维模式,作业模式,让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得更好,减轻学生的学习作业的负担。

2.3研究目标: 通过“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以实现“三维目标”为主线,具体如下所述: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章节,单元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思维能力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充分展示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做数学作业的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艰辛;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培养他们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独立质疑、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习惯和信心。

应用能力目标:通过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的探究,让学生成为数学的主人;自己独立完成编制的作业、并能自制测验卷以及数学手抄报、定期完成数学周记等活动,学会利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评价目标:我们在已有的考试等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诸如实习作业,拓展训练,数学作业“诊断”评价卡等多样化的过程评价方式,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研究的建设,激发高中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向教学的“空白”区域探索,抓住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足点和困惑点展开讨论与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内容: 本课题试图将新教材中高中数学(必修1、2、3、4)各个章节、单元整合成主题内容与学生的数学作业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期构建“知识背景作业—数学实践作业—数学应用作业—数学能力作业”的学习和作业体系。

2.4.1在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作业有哪些新的特点,数学作业对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形成和提高有哪些作用。本课题试图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索,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初步的结论。

2.4.2对高中数学作业进行调整、优化处理。本课题试图从作业问题的设计与选择、作业的批改、辅导与讲评等方面展开实践层面上的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形成系统化,建构并优化“主题式”教学模式。

2.4.3以章节、单元为主题作业模式实施巩固性作业和研究性实习作业两类,并给予作业评价,通过多样性的作业留有余地的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索、体验。

2.4.4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丰富数学教学的资源,拓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改善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注重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参与,直接接触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深刻印象,满足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基础,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获取知识。

2.5研究措施

2.5.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2.5.2认真做好收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重视日常工作中的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并从教学实验中进行总结、研究、整理、分析,形成文字书面材料;

2.5.3有针对性研究,做好组员分工

2.5.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2.5.5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研究。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2.6研究原则

2.6.1全面性原则。研究“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布置作业时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6.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进行分层布置,有效批改。

2.6.3发展性原则。教师编制的“主题式”作业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7研究的方法

2.7.1课题的研究思路

(1)联合研究: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组总体推进,高一数学备课组全体中青年教师参与,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2)应用研究:本研究定位在应用性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归纳整理出“主题式”作业编制的基本流程,统一一种模式。

2.7.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路线,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 3、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章节资料—编写“主题式”作业—作业实施—收集问卷反馈信息—“主题式”作业再完善—作业再实施—收集问卷反馈信息—确定“主题式”作业模式”。总之,坚持实践探讨、经验交流相结合,以求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3课题研究主要进程 (略)

4研究发现或结论

4.1在实践中发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4.1.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不做作业,作业滞后、作业过程偷工减料的学生,没能及时地进行个案研究。

4.1.2“主题式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尤其是阶梯式作业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解决。

4.1.3 只有将具体的研究与我们的教学实践、培训、管理整合起来,才会收到实效。

4.1.4 研究中只有关注每个细节的落实,做好监督,检查,重视课题研究中每一个研究活动的实施、每一个微小成果的积累、每一位教师成功的积淀,才会有课题研究的丰厚成果;

4.1.5有概括才有迁移,提高研究教师的提炼概括能力。

4.2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

4.2.1将教师编制的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统一了固定模式。即模式一“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拓展探究性作业”;模式二“主题式”课外作业“阅读与思考型”运用的统一性、科学性、广泛性和规范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4.2.2 构建了“主题式作业”的评价部分,注意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2.3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工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养。首先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教师在“做中学”,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二、教学系统设计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通过设计与编写“主题式作业”,必须站在系统的角度去设计,这样,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意识的利用系统的观念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三、教学组织能力得到培养: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所涉及的一些活动的组织,提高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组织能力,并实施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第四、提高了教研素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对自己的收获点滴进行了记录整理成文,有意识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用研究的观念去教学,然后在教学之后进行研究,让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两者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4.2.4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探究意识有明显提高。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成为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中“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的设计,就是要求全体学生要自己在课前做好上课前地准备工作,提前1-3天进行预习,预习结束后完成这两部分的作业,并由实验教师或课代表进行检查。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学生从不预习、不看书到现在的自己主动预习、主动看书,让我们实验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主题式”作业中的“能力提升”作业和“拓展探究型”作业,教师选编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业时,一般学生自己选做,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看答案,若还是不懂,特别难的则在课堂解决,一方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初期,学生没有合作交流意识,缺少合作交流的精神,也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技能。随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及合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人合作的重要,懂得了“齐心协力、合理分工、集思广益”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经过实验,现在学生能积极地投身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课前预习已不必教师专门布置,一部分知识上完,学生会主动有预习一部分的新知识,有些学生还超前预习。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

4.2.5学生对作业的评价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课题研究的一学年时间,对作业进行评价成了学生每天作业的必修课,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学生自己对做完的作业要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学生对学生做的作业给予评价、教师要对批改后的学生作业进行评价等,这已经成为这一学年每天必做的工作了。作业评价的尝试,使学生认识了自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了自信,教师在讲评“主题式”作业时,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同时,我们关注了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通过作业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趋势,今天和昨天比,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明确明天努力的方向,知道该怎样去做。最后我们构建了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建立了自我激励的评价机制。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自我完善的反省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使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4.2.6从事课题研究的一年多的时间中,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题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4.3结论

4.3.1开展“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探究”的研究是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策略

学校的实验教师都从各所带实验班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究,认真学习,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实现了我们预期的假设。

4.3.3课题组构建的有我校特点的作业模式。使全体实验老师、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益处,各实验班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图表略),也为推动我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学生做业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调整,教师要做好分层不制止,以达到最好水平为宜,不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5分析和讨论

5.1立足新教材,确立“主题式作业”模式: 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在假期2010年的8月在市委党校进行“高中新教材培训”期间就开始研究教材的具体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确定了“主题式”作业应有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不可偏废,所以首要抓基础知识的巩固,以点带面。二数学又是思维的的体操,所以思维能力提升必不可少,对于在数学上特别有感觉的学生,课题组想应该培养一下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做过的题目,在做时错误频率偏高,说明自我诊断能力较弱,所以应该把出错的原因加上,以提醒学生注意,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其不断的肯定、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课题组达成共识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习惯的基础上确定了高中数学的“主题式作业模式”大致编写的流程“课前预习型作业”——“自主学习型作业”——“基础巩固型作业”——“能力提升型作业”——“拓展探究型作业”——“作业多元评价表”。也即模式一,针对新教材必修1——必修4上有很多拓展已学知识知识面的阅读文章、实习报告等,我们有设置了以读书笔记、实习报告为主的“阅读与思考型作业”、“探究与发现型作业”、“实习报告型作业”等,为了及时加强反思,有设置的了“数学活动的感悟与体会作业”、“数学周记”、“阶段性考试小结分析报告”的“主题式作业”模式二。

5.2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实践 “主题式作业模式”: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评价的学习方式。课题组于2010年9到2011年6月期间,对我校高一年级10个班和高三年级1个班的班级的约737名学生,陆续进行了“2010年9月的第一次作业问卷”、“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活动调查问卷”、“ 2011年3月第二次问卷“主题式作业”调查”、“ 2011年6月第三次问卷改版后“主题式作业”调查”四次大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计实际发放2924份,回收有效问卷2679份,有效率达91.62%。

具体数据,图表略

5.2.1调查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任何研究都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及教师教学的现状,更加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问卷调查部分:为了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提高调查信度,我们要求学生在作答问卷时不写姓名,让其自由、客观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和情况。问卷的具体内容(略) ,学生问卷共计发放732份,回收有效问卷635份,回收率86.7%。为了确保调查质量,本课题组完成问卷初稿后进行了专题研讨,全体成员针对所带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提出意见,而后对问卷中的每一小题进行认真地讨论和修订,最后定稿。问卷主要采用单选、多选题、补充题、问答题等形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由实验教师到教室内发放问卷,在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作必要的讲解,让被调查者清楚了解调查意图,减少废卷,努力使调查结果接近客观事实。各班级问卷汇总后,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对问卷做了有效性筛选,对有效问卷遗漏值进行了处理,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选项空缺设定为遗漏值,统计数据以有效数值为准。并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写出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并将问卷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地数理统计处理和分析, 各个部分数据以百分比(%)等形式呈现在报告中,以便备案。

5.2.2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使用“主题式作业”前后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次调查几乎涵盖了高一年级各个层次,各种性质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大多数学生的看法。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真实数据,数据的具体内容及图表(略)。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有效信息:

客观题(1—9题)的总体情况:

概述:53.9%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实用性“好或更好”;64.2%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量“还可以或合适”,仍有28.1%的学生认为作业过量,因此我认为还是可以考虑对作业量再进行压缩;60.3%的学生认为改版后的作业难度“合适”;

学生对改版后第四部分能力提升型作业的看法是:认为“好或很好”与认为“一般”的比例都约是39%,另外,50.3%学生对改版后第五部分拓展探究型作业与改版前相比,认为前后差不多;作业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的调查结果说明,这两部分的改版不够显著;25.6%学生认为评价部分改版后“更好”,43.8%的学生认为改版前与改版后“一样好”,因此,我认为评价部分可以保持现状;56.2%的学生认为“周记”被删除是有必要的;40.5%的学生认为基础巩固型作业和59.5%的学生认为能力提升型作业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其他同学讨论完成这两类型作业,由此能够加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增加对自己的认可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使用后提出的意见:1、希望作业量还是尽量少些,应该提取精华部分,做到举一反三;2、部分类型相似的题目可以删减掉;3、能否增加部分高考题和课外题,增强我们的应考能力与阅历;4、能否增加一些陷阱题,易错题;5、能力提升题的题量应加加大,难度可以降低点,基础巩固应尽量少点,一种类型的选一种即可;6、对于去实地调查或收集数据的题就不用出了,实在不能做;7、自评互评部分可有可无,同学们没有真正的去对待,应做相应的调整。8、贴出的参考答案步骤是否可再详细些,跨步不要太大了,有些时候看不懂;9、订正区域应再大些,有时不够些,10、作业有时题目太多,有时太少,应该平衡一下,强烈希望作业量少些,可分时间段完成;11、部分学生希望作业的纸张质量好些避免发出难闻的臭味,影响做题的心情。12、在做卷子中,可以适当创造一些小的栏框,用来放松心情发和缓解疲劳的双眼。13、应在各小题标上分数,让学生在做完后可以算算分数,对自己有一定的提醒作用。14、书上的题目没有必要全放到卷子上,可以适当改动一下,知道类型即可。

主观题(10题):学生心目中的数学作业的形式基本情况:

1、学生心目中作业形式的总体情况:

题型全面、题量适中、难度适中、现在这种试卷形式的作业就很好,尤其是能力提升作业这部分比较好。

2、学生意见或建议:通过调查几乎全部的同学都喜欢少而精的数学作业,每天能在40分钟左右完成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学心目中的数学作业形式都是试卷形式,因为不用抄题,节约时间,他们认为“主题式”作业试卷所包括自主预习,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等部分不错,改版后题目做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部分学生认为自主预习的部分还可以加一些定义性的问题,因为定义是最重要的。基础巩固部分 应少弄些书上的题,找些典型的题就可以了,能力提升部分题量应再多些,还有待加强;拓展探究保持目前的状态就可以;此外有部分学生希望做一些多样性,有代表性,贴近生活的题目,多找些课本以外的题目来做。还有的学生希望有那种讲解和练习并存,多些方法的总结的作业形式。

5.3贯穿新理念,创设“数学手抄报”、“数学与创意生活大赛”、“自编试卷”课外作业: 为了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改变对数学枯燥无趣、作业形式单一的、除了做题,不知道还有什么也可以叫做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高中数学作业的多样化形式。2010年10月我们《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组联合《实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课题组举办了“数学手抄报”评比;2010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13日期间为了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学会享受数学;以聪明才智回馈生活,激活学生内在创造热情;以数学的视野搜索生活;激励学生传播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联合举办《数学与创意生活》比赛活动。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主复习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课题组有设置了“自编试卷活动”、“章节自我总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了对数学作业的原有认识,作业质量有所提高。

5.4创设多元化的作业讲评,不断增强评价意识: 在一年多的研究活动中,我们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以“主题式作业”为载体积极行动起来,在各自所教一个或两个班级中以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独立作业或集体作业的布置、批改、辅导和讲评。当个人力量无法解决时,及使用小组智慧、在使用全班智慧、最后是教师的点拨。这样每个人的作业情况通过“主题式作业”设置的评价表,就可以反映出来,通过多元化评价达到学生自悟、自我提高的局面。

5.5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 : 课题组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式”作业,也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尽管事前做了周密考虑,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高中数学教学的难度,使部分学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跟不上的越来越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课题组要求各实验教师做到“因材施业”,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题组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遵循了“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主题式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主题式作业”时,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困生及以下的学生有练习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余地,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D组特困生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或练习题,C组中等偏下学生完成第一层次的基本题,B组中等及偏上学生完成第二层次的作业,A组优秀学生在B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利用分层作业的形式,避免了“吃不饱”或“撑死了”的现象。各实验老师除按上述原则布置作业外,还进行了创新,如让学生自编数学测试卷,互相交换测验,自由交换答案这样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对知识的梳理,掌握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6加强实践、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在课题准备实施阶段中,我们按“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的方式开展探索研究的。“学习”,即学习与课题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认知主义学习论、终身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分层教学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实践”,即作业布置与批改,经常进行研讨、交流等,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总结”,就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组活动时间,针对课题研究的情况,大家交流成功的体会,谈问题和不足,寻求改进的办法,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内容。这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的做法,不断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为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使反思教学成为每个教师自觉行动,课题组2010年9月开始印发了必修1到必修4各章的《作业批改反思记录》(见附录11-23),来记录本章作业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每位教师要定期、认真填写,课题组唐莉莉老师随时抽查。课题组还要求每位老师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感悟、想法谈一谈,撰写至少1-2篇课题研究的论文。

5.7讨论

5.7.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从科学性上看,选择《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的问题真实,研究的前提可靠。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适当,利于开展研究工作。撰写的课题结题报告论证分析严密、充分;得出的结论合理可信。

5.7.2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问卷调查方面:我们问卷调查是基于我校、尖子班、重点班、平行慢班等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了学生、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由2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先拟出初稿,再由他们整合为第二稿,最后由全体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逐题、逐项进行修订、删改最后成稿,发到学生手上进行调查,为使调查更具真实性、有效性我们提前召开会议,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以无记名方式调查,学生填得都很认真,教师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学生成绩方面:各层次的实验班与普通班之间的在使用“主题式作业”改版前和改版后的两次测验成绩对比都来自高中教务处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可比性,可靠性,真实性。

5.7.3 研究策略的创新性: 从创新性上看,课题组经过研究,创设的“主题式作业”模式一、模式二(见成果5册书),让教师较好的把握教材习题的设计特点,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手抄报”、动手制作类活动“创意生活带赛”、“自编试卷”、“章节小结”课外作业的创设为高中数学作业的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提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研成果——论文集,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5.7.4研究程序的规范性: 从规范性上看,课题组是严格遵照研究的程序和设定的实施方案进行的。从小处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开展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过程中注意过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意实验的总结与反思。课题研究坚持每周的例会制度。

5.7.5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1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我们在利用“主题式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初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为此,课题组一边进行实验,一边进行总结与反思,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有许多问题仍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

5.7.5.1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业的设计模式,与课堂教学接轨的更紧密,形成我校数学作业的特色;

5.7.5.2把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促使实际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

5.7.5.3教师的研究能力,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7.5.4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能认真对待“主题式”作业,如何解决的问题。

5.7.5.5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比较紧,有时习题来不及处理,如何有效地做完相应章节的“主题式作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6建议

6.1针对已有研究的缺陷,提出需要改进的事项

6.1.1针对学生对自我诊断性评价敷衍了事,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地作业反思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很多学生做完作业就了事对课题组在“主题式作业”中设置的评价表应付了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自己作业的错误原因加以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作业讲评时重点解决学生为什么不会做的深层次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1.2针对学生自主预习作业部分,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甚至无自觉性的学生,课题组调整为由原来教师检查、监督转为教师、课代表与各学习小组共同检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6.1.3针对大部分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层次参差不齐,根据新课程理念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实验教师布置了分层作业,除了完成“主题式作业”的“课前预习作业”、“自主学习作业”,为此我们在构建分层次作业时又补充了一类看书做笔记或抄写公式、概念等作业,供学习特困生使用,杜绝了抄作业的现象。

6.1.4课时紧与作业无法全部讲解完成,课题组在各班设定了邮箱或贴答案对,不会的进行讨论交流或问老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2根据研究结论获得的启示: 通过1年多来关于《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主题式作业’模式探究》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2.1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研究、实践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2.2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看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改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势在必行。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认同感,消除对数学学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只要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能创造奇迹,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既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该学生讲的留给他们,该学生做的留给他们,但又不可太过,要充分扮演好教师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

回首课题研究的历程,课题的研究已经终结,但这并不代表实验研究的结束。我们课题组想通过本次的“主题式作业”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整个高中数学新教材数学作业的构建,做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行本,供今后的高中数学教师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走进新课程丛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3]靳玉乐等.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6]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篇2

关键词: 研究课题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 研究报告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为了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的开展,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了专项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课题的名称

《农村幼儿教师数学培训教材开发与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宏观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一环,其中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既是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黑龙江省还没有一套适应“农村幼师培训班”的数学教材,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都存在内容多、难度大、学生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建立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力争使农村幼师培训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完整、难易适度,适合农村幼师培训班学生特点,使学生形成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题被列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从2008年1月起,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制定农村幼师培训班数学教材的编写原则、方法和步骤,探讨实验教材使用中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及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共同探索高等幼儿师专新的教材体系,促进高师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高师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特别是增强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意识,切实为“三农”服务;有利于把黑龙江幼专“十五”期间关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的观念与创新》,M・瓦根舍因的范例学习理论,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总结以往农村幼师培训班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着重分析我校农村幼师培训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问题,把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立足于为大量的农村幼儿园提供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突出课题的实用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比较法:以三年制幼师教材、中师教材为依托,以高中教材为主线,编写“现实的”教材。

2.实验法: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前测、问卷、数据统计。在2008年9月编写教材,试用教材,试用一年后进行测试反馈,对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再与第一次数据进行比较。确定两个实验班,分别采用新、旧教材进行教学对比实验。

3.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等方面作问卷调查。

(二)研究内容。

根据“课程发展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主要观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出发,编写出一套适用于农村幼师培训班特定学生群体的“现实的”数学教材。

四、课题的阶段成果

(一)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材料,统一思想,确立了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重点,并围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完成对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三)完成第一学期教材的编写及第一学期实验课的教学与研讨。

(四)通过本阶段试用教材的情况,结合我校农村幼师培训班需参加成人高考提高学历及学时变化的实际情况,对比几种相关教材,将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如下:

1.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28学时)。

(1)集合。(2)子集、全集、补集。(3)交集、并集。(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5)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6)逻辑联结词。(7)四种命题。(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第二章:函数(40学时)。

(1)映射与函数。(2)函数的基本性质。(3)*反函数。(4)指数。(5)指数函数。(6)对数。(7)对数函数。(8)*幂函数。

3.第三章:三角函数(40学时)。

(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8)*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9)*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10)*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4.第四章:数列(28学时)。

(1)数列。(2)等差数列及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4)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5.第五章:平面解析几何(68学时)。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5)*平移。(6)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7)直线的方程。(8)*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曲线和方程。(10)圆的方程。(11)*椭圆的方程及性质。(12)*双曲线的方程及性质。(13)*抛物线的方程及性质。

6.第六章:排列、组合和概率(50学时)。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组合。(4)随机事件的概率。(5)*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6)*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7)*独立重复试验。(8)*随机抽样。(9)*用样本估计总体。

7.第七章:导数(18学时)。

(1)极限。(2)导数的概念。(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函数的单调性。(5)*函数的极值。(6)*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8.第八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4学时)。

(1)平面。(2)空间两条直线。(3)空间直线和平面。(4)空间两个平面。(5)棱柱。(6)棱锥。(7)球。

(注:阴影部分为新增内容,带*章节为选学内容。学时说明:一年级每学期17周,每周4学时,共计136学时;二年级上学期17周,每周4学时,下学期17周,每周2学时。共计102学时。总计:238学时。)

五、问题与反思

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深化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课程改革力度不大,新教材的知识、习题编写难度还较大,教材内容及举例贴近幼儿的不多,体现幼师特点不明显,教学还不能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修订稿中有待加强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 数学(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确实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鲜活与灵动。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理解还不够深刻,使得部分数学课堂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虚假繁荣”等不良的现象,对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象之一:数学课堂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特别是一些数学公开课、竞赛课等是非情境不上,好象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标理念的数学课。

现象之二: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只见“活动”不见“数学”,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使得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

现象之三:数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

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

面对这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等待和观望显然不是办法,因为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一些教师忽略了数学真实、本色课堂的呈现,数学课堂首先应该立足于本色教学。而课改中倍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真实有效”的理念却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它意味着在生动可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砥砺、启迪,从而使数学课堂因真实本色而更具魅力。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色,在思想上是来自道家的自然归真思想;在文学上,北宋时期兴起的“本色论”,其主流是对词体的推尊,雅化、尚美,以至于南宋前期“词主情性”,一系列的学者对本色有过相当充分的认识和争鸣。

本色教育就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天真自然的品质,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的美好和谐,强化善良与博爱之心,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力,在成长中形成自然而然的自我纠正。在这样的观念下从事教育教学,教师会变得乐观、真实、有趣、进取。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已提出了“本色课堂导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专题。2009年07月李从华在他的论文《着力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中从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四个方面来打造本色的数学课堂。本课题主要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同时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数学课堂的本色又是什么进行探索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最前沿的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它必定比以往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能体现时代的教改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预期目标;

总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课堂是求“真”,务“实”的课堂,本色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细分如下:目标(一)

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中学数学教学趣味性、数学味、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的理念。

2、探索、形成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中学数学本色课堂教学操作方式。

3、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

目标(二)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

4、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5、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6、发展统计观念,具有初步的概率思想。

7、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8、针对现实生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9、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10、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11、对自己的数学实践,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2、懂得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和人类社会。

14、建立自信、有坚强的意志。

15、勇于探索,热于创新。

16、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研究内容:

1、趣味性的本色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忘乎所以、乐此不疲。有趣的数学课堂,能使学生舒心、安心,积极踊跃地发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乐于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与他人共享。数学学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用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去思、动口去说、动眼去看、动手来做……这样学生就能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暇他顾,就能集中精力探究创新,个人能力、素质就能得以提升。

2、数学味的本色课堂。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数量关系。”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正视一个事实——数学对象描述形式的高度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就知识教知识,而更重要的要联结这些知识的思想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要重视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的学生,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学到本色的东西:概念、计算、思维方式等,这些才是构成数学课程“数学味”的核心要素。

3、生活化的本色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的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现实的问题。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运用调查法研究现行教学中制约课堂的因素。

2.案例研究法:研究本色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性,运用对照手段验证本色教学的优越性,同时收集优秀案例。

3.行动对比法:对学生能力提高,成绩取得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定,然后与平行班级进行对比。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设计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

3、贯彻实践观点,把已经成熟完整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付诸实施,进行实践。

4、对实践成果进行调查,对学生当堂反映及上课效果进行有效纪录,及时与组员讨论反思,对有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或重新设计。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①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理论学习和探索阶段,重点学习叶圣陶的教学观与课堂实践论,学习相关的最新的理论,以自觉的行为、高涨的热情投入实验。

②具体实践阶段:2009年3月——2010年7月,运用崭新的理念以及“先行者”的经验指导课堂实践。

③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按照分配的任务总结、反思、归档、写结题报告。贺迎春负责全面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杨竹君负责各类表册;王海珍负责案例的收集及汇总;孙晓敏负责案例的校对。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由贺迎春任组长,由孙晓敏任副组长,初一数学教师为成员,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

2、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

(1)汇报各子课题组研究的进度和进展情况;

(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

(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

(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各子课题组每2个星期召开一次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交换情况、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组织学习,安排下阶段工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理论诉求

一、引言

课题一般理解为研究或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课题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笔者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国培”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就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最近一期的培训中,参与了课题研究的结题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一线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与乏力的是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上不透彻、分析上不到位、对策上不科学。渴望理论回归去眷顾现实,理论的期盼几乎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心声。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做课题为什么对理论的诉求如此强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取并应用理论于课题研究中?本文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探究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二、课题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

近期笔者参与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111项结题汇报,并对结题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课题研究的反思、困难与问题中有9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功底浅薄,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故在课题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探索等方面缺乏理论支撑,说理不透彻;加之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不善于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科学,所以研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可推广性不高”。从中反映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的期盼,一线数学教师之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诉求如此强烈,有其合理性、现实性、必要性。1.诉求理论的合理性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与思路是:“选择研究问题——梳理研究现状——采用合理方法——透视问题症状——分析问题缘由——探索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诉求理论就有其合理性。首先,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症状透视和原因分析,其中用到文献法、调查法等,就是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类,理析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寻找一个视角,启发其有效地开展研究,那么前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因果关系的工具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因子;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在众多的样本中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工具对得出的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处理等,就需要数学理论、教育理论、方法理论,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最后,要对研究结果析出、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等同样需要哲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理论等。2.诉求理论的现实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讲究学理、追求教学进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数学教育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过程。正如教师在结题汇报中所阐述的,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好地分析了教学现状、端正了教学信念、检测了教学得失,从而更有力量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强烈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强烈感受到要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3.诉求理论的必要性由于一线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想通过研究探查原因,寻找对策。所以进行研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总是不断地寻找依据,给出说法,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理论,因为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蕴藏着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原理。如有的教师在研究数学错例资源利用时讲到,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混合运算的错例分析不透彻,分类不够详细;加之繁重的事务、课务,过程性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详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没有形成错例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以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

一般情形下,课题研究从环节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关键环节:报课题、做课题、结课题;从过程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阶段:有开头(框定研究问题)、有过程(描述实证研究)、有结尾(解释分析结果)。无论从环节还是过程审视,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些环节或过程都有理论因子的存在:在确定研究问题方面,需要理论支撑;在选用方法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在析出结果方面,需要理论分析。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1.理论的内涵理论源于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遵守的信念体系,是科学共同体将事物的理解整合成的成熟理论。因此,理论的作用就是促进这个事实的集合,是可以允许对预测和解释进行推论的逻辑体系,也是建立与已知事实相符的最佳(最完整、最简洁、最具预测力)的知识体系。所以,理论可视为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等认知体系。[2]由于理论是人们认知体系的结晶体,可以用于理解、解释、分析、刻画、规范、预测一些现象,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嵌入理论的因子就不可或缺。2.理论的特质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兼容性、容涵性、展开性、开放性。[3]因此,认知事物的运演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的结果。其基本属性是原理性,所派生出的基本特质有完备性和累积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解释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课题研究需要的基本理论课题研究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工作,是一线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为数学教学变革寻找途径的过程。统计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作业问题、计算教学问题、课堂管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知识、实践、发展为一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需要理论模型的嵌入,在揭示假设、观念,探析行动、方法,检验路径、方式,反思过程、结果中都需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是在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促使实践者与研究者得到提高,其实质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自省性的探究过程。一般而言,人们进行研究的维度及理论特质[4]如表1所示。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所拥有的信仰、假设、经验、方法等众多要素融入其中并构成了一种解释的世界,这种解释的语言就是理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反省、矫正、引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由理论所建构的一套法则指导课题研究,每一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阐述理论的意义并应用理论,进而帮助我们解释感到迷惑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了可参考思考框架。那么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呢?(1)数学与哲学理论数学与哲学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数学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体系,如实数理论、微积分理论、代数理论、几何理论等对深入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辩证分析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5],对深度理解数学教育世界中存在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大理论成为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处于根基性地位。(2)教育与心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教育与心理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现象、事实的系统性的陈述体系,而心理理论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思维、能力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由于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具有广阔的解释力,用于课题研究中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这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以便能在课题研究中对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科学认知。特别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理论[6]等在计算教学、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与学习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工具性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都经过萌芽、独立体系、科学发展阶段,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所做的理论概述[7],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8]比如在研究教学策略、提问能力、听写习惯等方面,这些理论就相当重要。(4)信息与资源理论信息与资源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发展性理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方法、原理都可归之为信息理论,而用于数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切资源的技术、方法、原理就是资源理论。有效地从事课题研究,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不可缺失的。课标指出,恰当合理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9],可见课题研究中的信息与资源问题至关重要,运用其理论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如有些教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所言,一线教师的理论匮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学习,但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使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很迷茫。可见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课题研究如何获取所需理论

课题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是基于研究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然产生理论需求,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理论呢?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实践。1.在学习反思中获取理论并用之于课题研究理论的获取依赖于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背景前沿两方面知识是影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子。[10]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数学教育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郑毓信、李士琦、顾泠沅的数学教育著作,以提高其数学教育理论修养,这些著作对丰富数学教育素养,增进数学教育研究信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其次,要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各类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期刊等,很多学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从哲学、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引领理论更新与观念变革,阅读这些论文可以开拓认识疆域、拓展研究思路、解释研究现象。理论静态地展现在文献中,需要学习与反思,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操作的理论,都需要一线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在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引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功底,把握方向,朝着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在工作实践中品味理论并践行于课题研究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课题研究需要理论范式支撑,而这种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并没有形成,造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方法缺失、对象迷茫、问题不清、自信缺乏、经验失灵的感觉。因此,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理论思维,以使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工作。首先,在融课题研究于工作实际中,不断品味理论的分析解释价值,大胆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丰富研究理论体系。追溯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阅读的文献偏少,如“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课题中文献综述不足一页,相关文献阅读太少,归纳整理就不可能精细;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研究是突发性研究模式,不是持续性研究模式,因而课题研究时断时续,好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及时运用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效率不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特质。理论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线教师在“加强学具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善于在课堂中实践,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感到很困难,有“做得很多但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又如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提到缺少高层次理论专家指导,加之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够,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不是很深远,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从中反映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失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意识与方法,而走理论与实践融合之路已成为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方略就是及时大胆地运用理论于课题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让课题研究更有力量。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诉求。做好课题研究除了析理教学历程、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奉献教育智慧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与应用理论意识。在课题的开展历程中,为了不断地谋划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需要在立足于课题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应用理论,使理论的属性与功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彰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与教学。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中,一要处理好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在学理论、用理论、强化理论修养的过程中,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变革教学现实;二要处理好课题研究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做课题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涉教师队伍成长、学科核心问题研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校整体数学发展等方面设置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课题研究有总负责人,也有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主问题与分问题,分工合作,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既能合作交流、参与分享,又能使个人与团体承担学术责任,共同做出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蒋会兵.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31-33.

[2][4]乔纳森•埃文斯.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M].邵志芳,杜逸旻,施轶,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68.

[3][5]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28(B01).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83.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8.

[8]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27-3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篇5

课题的提出

现实意义:

在一次次考试后我们经常会听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 我审题不够仔细! 我没理解题意。 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我们更应该追根溯源,更进一步剖析是什么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题目都没有看懂。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然而,谈到阅读,我们常常误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数学教学只要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就足够了,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然而有多少语文阅读能力很强的学生遇到数学题就犯糊涂,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

另一方面由于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不是被教师代替就是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而读的少。这种 包办 的形式,完全限制住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 社会数学化 正在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些 产品说明书 股市分析 都需要数学阅读。因此,数学教学中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成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导航 。

理论意义: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数学课标指出,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而 数学阅读 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 数学阅读 。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转变的需要。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强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作为教师应充分吃透新课标理念,充分挖掘教科书的阅读资源,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学生遇见不会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思考、讨论。教师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会阅读的促进者。

创新意义:

虽对数学阅读能力的探讨有很多,也对其重要性达到了共识。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概念化的描述和理性化的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案例。本课题重在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资源,交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住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课题的定义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题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

数学阅读不是机械地认知数学语言,按照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说法,数学中的阅读是指选择那些对于产生有效的猜测或指向问题解决来说是最必要、而且是最少的、最有效的线索的技能,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符合现代化的先进教育思想。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研究内容

(2)探索出适合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读,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读,在什么时间读,读什么,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爱读、会读、读出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①对教材中概念、公式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这些内容语言精炼、准确、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通过哪些策略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内容,是本课题需研究的问题。

②对计算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纯计算,有的学生答案做对了但题目却读错了,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导致算错。主要是平时很少读题,加强计算题阅读指导,对正确理解文字题、应用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对图形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看图题在小学各册教材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对于课本上的图片、线段图、几何图、统计图等,有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图或说不清图意。这部分内容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看图,如何理解图中一些关系,如何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进行表述,才能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并学会从多角度、用不同的叙述表达图意。

④对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研究。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最头疼的是做应用题,考试时不少学生应用题失分最多,许多学生不会读题,看不懂题,理不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应重视应用题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应用题的技巧,培养学生严密、有序的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课内外数学阅读习惯的行动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1)组织本课题成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2)分别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目标、有对照的逐步完成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3)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通过进一步分析、探讨,再次完善其能力。

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实验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4)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解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从中揭示教学规律。

研究路线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探索、研究等环节,积极探索学生在数学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的策略,所需时间一年。本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XX.6-XX.8)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组织专题培训。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和实验老师培训会议;

确立研究对象(本校六年级学生),对实验班(五四班)进行前期调查。

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自我论证。

实施阶段(XX.9-XX.5)

第一阶段

(1)通过问卷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活动调查表》和抽样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阅读水平,对常见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析出其不会阅读的原因。同时撰写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准备。此项任务由翟素娟老师负责。

(2)搜集各种适合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探究相关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初步梳理出可行性措施及方法。此项任务由和志娟老师负责。

(3)聘请专家(中心校李书平校长、市教科研苗东军)担任课题顾问指导。

第二阶段

(3)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相结合、相对比的研究形式,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进行调查,不断地调整方法。同时兼周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逐步完善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由王丽萍老师负责。

(4)完成阶段性研究总结。由蔡雅雅老师负责。

总结阶段(XX.5-XX.6)

(2)课题成果的汇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结题评估。由课题组长薛丽霞负责。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相关管理制度和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严格科研制度和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提供专门的科研经费支持。

研究能力的保证。整个数学组成员,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年轻有活力,好学爱专研。同时学校不仅优先考虑让课题组的成员外出学习,还会定期聘请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指导。

时间的保证。每周四固定的教研活动,为课题组的成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确保了研讨的次数和时间。

考核评价的保证。在本学校的教科研考核这一块,学校对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给予了高达十分的奖励。

今天,我作为课题主持人能在这儿宣读开题报告,感到十分的光荣和高兴!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能对此课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

卲光华 《数学阅读 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话题》[m] 1999第十期。

李星云,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XX.91 96.。

顾安国,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XX,(7)59 60。

篇6

一项新研究显示,晚期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喝咖啡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小组在小范围临床试验中发现,在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治疗的丙肝患者当中,每天喝3杯或更多咖啡者,其治疗有效程度要比不喝咖啡者高1倍。

研究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显示,喝咖啡与肝酶水平较低、慢性肝病进展减慢和肝细胞癌变率下降有关,这一效果不受种族、丙肝病毒含量、是否合并肝硬化和转氨酶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但研究人员指出,喝咖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科学家找到戒烟后发胖的原因

美国一项研究借助实验鼠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可附着在大脑中控制食欲的神经元细胞上,导致这些细胞变得兴奋,过快发出“吃饱”的信号。而戒烟之后,这些神经元细胞不再被尼古丁“绑架”,因此兴奋度降低,发出“吃饱”信号的时间延长。换句话说,使人感觉食欲变佳。

在美国烟民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烟民在戒烟后体重平均增加5公斤。所以,许多烟民以担心戒烟后发胖为由拒绝戒烟。科学家指出,吸烟可增加癌症、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病率,与这些可致命疾病相比,体重增加对健康所构成危害较小,因此,担心发胖不是拒绝戒烟的理由。但如果实在惧怕发胖,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帮助戒烟。

每周快走3小时可预防前列腺癌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每周快步走至少3小时,可延缓甚至预防前列腺癌的扩散,但如果以轻松的步调散步,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 455名被诊断出患前列腺癌、但还未开始扩散的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评估了患者被诊断出患癌时和接受初步治疗后两年的体能活动程度,他们发现,有117起个案出现前列腺癌引发的癌细胞复发、骨肿瘤和死亡。而那些每周至少快步走3小时的患者,其病情扩散的速度要比慢步走且运动时间较少的患者降低了57%。该研究结果为进行有规律地运动可对抗许多疾病这一理论增加了新的佐证。

幼时多睡一小时长大发胖减六成

新西兰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儿童发胖,即使把生活习惯影响考虑在内依然如是。研究人员说,3岁儿童平均每天应该睡11小时。睡眠时长不足的孩子到7岁时体质指数(BMI)高的几率大增。

研究人员选取了244名3~7岁的儿童,每半年给他们测量一次体重、身高和体质指数。在研究的前3年,受访儿童佩戴仪器监测日常活动情况和睡眠长度;最后3年时,每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

统计结果显示,3~5岁儿童,若平均每晚多睡一小时,到7岁时,体质指数会降低0.49,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也会相应减少61%。研究人员猜测,睡眠时间之所以会有这种影响,可能是因为睡眠少的孩子有更多时间吃东西。另外,睡眠还会影响能量消耗,导致他们运动量减少。

英国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博士麦科诺基说,5岁以下儿童每日夜间和白天小憩时间加起来应该达到平均11小时。

3款果蔬汁饮料抽检不合格

日前,质检总局对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共4类饮料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2个省区316家企业生产的349种产品。抽查结果表明,4类饮料产品质量总体情况较好,尤其抽查的60种碳酸饮料均合格。

在茶饮料中,仅有德清县阿宝食品厂的“喻宝”冰红茶(柠檬味茶饮料)一款产品因茶多酚和咖啡因两项超标而不合格。抽查的160种果蔬汁饮料中,共有3款产品上“黑榜”,分别为山西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葡萄汁饮品,因菌落总数超标不合格;浙江小顽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选中你”橙汁饮料,因酵母数值超标不合格;中山市珠江饮料厂有限公司生产的“珠江”红枣汁果汁饮料因霉菌超标不合格。

时尚・环保――白猫清洁用品新理念

继赞助了2011上海时装周后,全新定位的白猫品牌带着崭新的形象来到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清洁产业博览会。作为上海世博会清洁用品的赞助商,以环保、时尚为新理念的白猫清洁用品希望通过此次展会,将全新的清洁用品概念分享给大家。

节能和环保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后世博时期,更要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理念传承下去。和黄白猫品牌始终致力于环保、绿色、低碳生活的支持和推广,且从未间断地关注环保事业的发展。在本次清洁用品展览会上,白猫品牌用标新立异的产品和表现方式,向参观者展示其产品的特色。与会的和黄白猫总经理蒋友威接受采访时表示,白猫一直坚持着绿色行动,从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输等各个方面都坚持环保节能。例如节约包装成本,减少包装废料;采用最新的低温洗涤技术以及免过水消毒产品以节约能源;产品系列中均采用无磷配方,确保废水排放无污染;所有清洁剂的环保配方还保证产品无残留和对环境无害。白猫一直在努力进行推广改变消费者长久的洗涤清洁习惯从而为绿色环保做努力。

饮用绿茶可解暑防晒

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使人的皮肤变得粗糙,失去弹性。科学家们请试验者分别涂抹由绿茶中提炼出来的儿茶素和不具有任何效用的安慰剂,再让试验者站在炽热的阳光下。结果发现,涂抹儿茶素的人,皮肤中过氧化物的含量较另一组减少了1/4~1/3,从而证明绿茶中的成分具有防晒功效。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饮用绿茶,其防晒效果往往跟涂抹绿茶护肤品的效果相同。

不过,夏日喝绿茶是有讲究的。一是应该喝热的,因为热茶能舒张汗腺,帮助人体散热。二是如果胃肠功能不佳,喝绿茶就要当心了,因为茶中的多种成分都会对胃有刺激作用。三是空腹时别喝绿茶,因为空腹时绿茶里的咖啡碱等会被人体过量吸收,可能让人出现心慌、头昏、手脚无力等不适症状。

营养新主角――马铃薯

日前,美国马铃薯协会主办的“提升健身运动水平与运动膳食营养专题讲座”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指出,“恰到好处的运动量才能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科学地养生是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进行适量运动。”

运动时机体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来参与供能、维持运动强度,并为肌肉和大脑提供能量。日常生活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十分丰富,在健康且低脂的优质碳水化合物中,马铃薯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但提供了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还可以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和储存,所以马铃薯还被称为“减肥蔬菜”。

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现行数学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年来一贯奉承: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课堂教学封闭、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初中数学活动教学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其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通过实践探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这一课题,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活动教学的理论和研究现状

实践活动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前苏联从20年代起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积极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合作态度;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能力。近现代的教学认识活动正朝着完整的学科实践活动方向发展。而杜威的“做中学”,上海的理科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及从新版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来看都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强调观念活动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认识水平。因此,对这一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三、课题的界定

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研究是教改形式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我们有责任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好数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一是体现在课内,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是延伸在课外,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四、研究假设

现实中,学生的学与做没有同步发展,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把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

五、研究的对象及原则

(一)研究的对象:2003年秋季初一新生

(二)研究的原则

1、主体参与的原则。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教学活动问题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传统教学中的许多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作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是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一个没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很难想象它会对活动的主体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同时在学生的平时活动中也遇到过的图形、物体或者是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因此,老师所提供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载体-----数学问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时代性,应当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内能探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和深奥,使许多学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

4、活动载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载体时,应当充分考虑解决问题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可以鼓励学生个别化的学习及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创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六、研究内容

1、探索和建立与学生相适应的中学数学活动教学资源库。从活动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看,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活动教学中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活动问题资源库,数学活动教学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现有的实际数学问题,还可以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实际数学问题等。

2、探讨数学活动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显著性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尽管也强调学生的参与,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灵活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但从理论上讲,活动应更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注入并实施以数学问题活动为主要的课堂活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

3、比较数学活动教学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差异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目的,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教与学的过程更为简洁,对知识的“掌握”这一目的性更明确,更具有直接性。所以,传统的教学对选拔性教育更易产生效果。由于数学活动教学中引入了活动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的层面更为丰富、学习的个性更加得到加强,因此可以预见,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

4、探索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解答的准确性等,而实践活动课则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同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如何有机地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一种新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七、研究方法

1、实验法。应用实验法来研究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知领域、技能领导、情感领域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研究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态度及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立数学实践活动的资料库。

4、结合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法是及时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运用调查法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运用个案法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运用测量法和统计法是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的实施时间为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3.3---2003.6)

1、成立课题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制订研究方案。

2、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理论。

3、进行实施前测,全面调查学生数学素质水平。

4、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

(二)、实施阶段:(2003.9---2004.1)

1、按课题方案的要点目标等开展研究,制订各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2、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评估。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4、在阶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调整、规划下阶段课题研究工作,继续开展研究。

(三)、总结评估阶段:(2004.3---2004.6)

收集整理所有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报告,归纳整理研究成果。

九、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可通过问卷调查来显示)。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可通过对照班来比较)。

3、初步构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资料库,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十、组内分工

1、组长:群 主要负责资料的搜集、课题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及结题报告的撰写。

篇8

围绕学校“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让教师成才,让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以我校教务处和小学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本着“务实、求新、进取”的原则,走“校本强校,科研兴校”之路。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组教研工作目标的重点放在“务实求新、特色教研”上,力求通过将教学汇报课与课题结题课想结合、、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组内培训及个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渗透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使本组教师真正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使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工作

1、管理制度

(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拟任集体备课组长:一年级徐静,二年级范丽萍,三年级胥龙梅,四年级于静波,五年级姚海平,六年级杨静,主要负责召集年级组成员备课,组织分工,资料管理工作。

(2)严格考勤制度,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以确保每次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于不请假人员档案中记为“无故缺席”,对于迟到、早退人员将如实记录,纳入考核。

2、教学工作

(1)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写出计划和总结,作好活动记录。每单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多样化,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可以单元模块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本学期对精品教案不做具体要求,体现在个人教案的三备上:一备、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二备、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情,撰写规范有效的个性化教案;三备、课后对执教过程作出反思评价与修正。一份勾勾划划、增增删删的教案才是最完美的教案。

(2)全面贯彻学校“五认真”精神,要求组员“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专心搞好每一次教研。要求每位教师在业务上做好“六勤”,即: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辅助教务处检查组员教案、作业、单元检测、上传教学反思情况等。带领组员提早备战,做好“说计划”、汇报课、结题课、月考准备工作及六月份应用题测试和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经验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鼓励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

(4)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开学初,每位组员要拟订业务学习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本学期组内继续学习“洋思经验”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鼓励组员轮流进行业务讲座,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作好笔记,,写出心得,并化为己有,努力实践。在学期末,完成10次以上业务学习。

(5)鼓励组员随堂听课,学期末不少于15节。

(6)要求组员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教科室(02号机);学期末,在课题研究方面每人上交一份课例报告、两篇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反思打印稿。

(7)要求外出人员作好组内“二次培训”。

(8)“校园通讯” 上报工作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对于组内的教研动态,要积极撰写文章并上报,争取在区刊上发表,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搞好专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要求老师们围绕本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研究》,承担十一五课题人员除外,按照“两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后期研究。(即:初研阶段:基于课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初试设计(初教)—集体研讨,教学反思—完善设计,行为改进。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再研讨—再反思—改进。)每位老师都要认真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完成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请本组的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鼓励她们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实践课任务,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压担子、给任务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迅速成长。

(五)形成特色教研

1、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将常规教研中的听、评课、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研组的成长相结合。

2、选一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3、继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库”建设。

总之,本学期我们要仅仅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展开工作,争创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争取本学期继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附: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日程 (结合实际,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

三月份

第二周 总结上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情况,探讨和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说计划”活动。主持人—郭冬霞

第三周 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四周 业务培训(1、洋思录象课观摩及研讨)主持人——郭冬霞

第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负责人

四月份

第六周 业务培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自学)主讲人——宋秋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讲人——朱凤莲

第七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八周 业务培训:

4、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讲人——于静波

第九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周 专题研究课。(说评课)主讲人—杨静

五月份

第十一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二周 同课异构讲课、说课、评课。主讲人—徐静、侯凤荣

第十三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疑难问题或进行教学设计等;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四周 汇报课、结题课总评课。

六月份

第十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复习课的内容。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六周 教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1、上交集体备课资料、课题研究资料

2、教研工作总结交流。 主持人——郭冬霞

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篇9

大家下午好!

作为优秀课题获奖的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有点紧张。说实话,课题研究很高深,很累,累在哪里?累在常常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做课题?从课题立项开始,我告诉自己,就按照课题规划来吧,研究一点是一点,把平时对于这方面的素材积累下来,也许就是课题了。所以向大家汇报一下在这个课题方面所做的一些东西。请批评指教。

一、课题概况

本课题自**年3月,申报校级课题并立项,进而申报区课题。 9月起,正式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到**年10月,结题。**年3月,获得**区个人课题二等奖。

二、课题的产生背景

主要有三点原因:1、 新课程实施以来,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进行了整合,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不再独立安排计算单元或是纯粹的解决问题单元。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得到了加强,但计算能力反而减弱了。2、轻重不分。主要表现在对与一节课的处理上,教师无法把握,到底是计算教学多一点,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一点。很多教师在实际处理上,往往想一把抓,既想扎实的把计算教学教好,又想把解决问题的意识深入培养,但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即使完成了,学生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接受?3、教师缺乏改进意识。我们都知道计算与解决问题要相结合的去教,但又不知道如何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缺乏改进的意识,导致在思想上有种“过掉就算”的思想。于是日常的教学中,要么一带而过,要么重新回到计算归计算、解决问题归解决问题的老路上去。

由此,产生了对这个课题研究的动力。

三、课题研究概况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的问题,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当然以课堂观察法为主,进行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要做的三件事: (一)、统观教材,分析整合化教学实施基础

(二)、借助情境,优化整合化教学课堂组织

(三)、多维设计,开展整合化教学外延活动

(一)、统观教材,分析整合化教学实施基础

我们从一到三年级的教材的安排来看,突出了几个特点,体系完整,融合算用,螺旋上升,整体关联。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考虑一个课时的计算与解决问题如何整合化,更要关注整个单元,整一册书、整个年级需要如何整合。

第二,我制定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双向明细表,从表中,非常清楚的看到本册书中,我们的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给日常的课题研究以更清晰的指示。

(二)、借助情境,优化整合化教学课堂组织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每一次的研究课的开展,分成了几个步骤,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

1、确定观察的目的,制定计划

2、进入课堂,及时记录资料

3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4拟定新的行动方案,并实施与新的课堂

以加法的教学为例。

首先确定了本次教学的目的:关注孩子加法技能的掌握和加法含义的理解。

接着进入课堂,对孩子在以上两点上的表现,及时记录

再者,对课堂记录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学生加法的计算正确率是多少?解决问题方面,能答对多少?得出加法技能教学与含义的掌握程度。

由此在设计对于加法教学的后续教学设计。

像这样的典型课的研究,开展了很多,同时邀请了校内的骨干教师,一起研讨,并请专家前来指导。

同时,我们的研究课不单单针对一个课时,我们还以一个单元的计算教学进行研究。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乘除法,我们有针对性的研读了教材的前后安排,并对学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在计算与解决问题板块已有的知识,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整个单元的系列研究课,使计算与解决问题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加强计算机能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设计,开展整合化教学外延活动

1、口算的过关训练,让学生提高了口算的技能

2、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课题成果: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从两次检测中可以看到这些:口算比赛,过关率达到98%。期末考试中,计算板块、解决问题板块失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

我的困惑

1、如何检验取得的成果

计算与解决问题整合化的教学,产生的效果是非常隐性的东西,虽然从试卷上可以反映部分情况,但如何更好的检验?一直困扰着我

篇10

编号

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课题主持人

主持人单位

填表日期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研读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教学实践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电子信箱

1196978465@qq.com

通讯地址

河南省息县淮河办事处天丰路北段

邮政编码

464300

联系电话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学历学位

工 作 单 位

预计完成

时间

一年

二、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证机关、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获奖、发表、出版时间

三、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主持的与本课题有关的课题

主持人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研究课题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

四、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界定与教师和学生中之间的纽带,因此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是老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证。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复习或者过渡性内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识多以对话、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现。这为教学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是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等等,给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为此,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老师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当下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种情况,

1、“教”教材。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以学会知识为中心的,此为教书。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同步,是以学习对象为中心的,此为育人。

3、“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上几种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于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对教材认识不够,因此,在我们小学青年教师中第一、二种情况非常常见。所以对于此项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课书、以及练习册等,此外还包括老师用的教案、教学挂图、投影仪等等,我们课题所指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及新课标。

2、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三、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有借鉴性的案例,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这保证了研究资料、数据及成果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老师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分析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方法,使得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对数学规则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综合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而且通过他们的研究带动了周围的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提高、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一批有反思力、创造力、科研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2、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通过探索力求解决以下问题

1、研课标

1.1研读课程目标,新旧课程标准一样,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1.2 研读新课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c.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d.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e.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f.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研新课标“四基”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理清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小学阶段所处位置与作用,做到整体把握,既做到前后知识不脱节,又做到不重复。

2.2研读主题图、情境图,领会主题图及情境图的创设意图。我们要仔细研究教材主题图或情境图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编者意图,认清主题图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只有领会情境的编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换它,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2.3研读提示语,特别是小精灵说出的话。比如“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他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2.4研读例题与习题,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是例题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要找到怎样合理的使用例题和习题。

3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1集体备课

3.2教研

3.3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

(二)、撰写有借鉴性的优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案例分析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1、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而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要阅读例题、解答习题,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 教师需要深入其中,以课标作导向,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

3、要学会活用教材。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4、“进行学科专题培训——引领学习《课程标准》——帮助梳理知识——科学分析学情——积极课堂实践”能够持续提高新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5、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高效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八、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定研究人员,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研讨制定具体方案,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3、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19年7 月—2019年 3 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研读课标,研读课程目标、新课程六大理念、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新课标“四基”

第二阶段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主题图、情境图、提示语、例题与习题。

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备课、教研、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员将实验期间的数据、问卷调查表、学生作品、个人实验小结、实验感受、与实验有关的论文、案例、课件

九、预期成果

1、论文

2、结项报告

3、案例

注:本栏可加页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主持人 系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把理论知识积极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多篇并获奖。在教学研究方面,注重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多次获得省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参与过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基础保证。

(一)研究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每次认真参与课题活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想。

2、研究计划扎实。我们把研究项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实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3、研究资源丰富。

(二)研究制度及时间保证

1.明确任务,加强研训。利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探讨有关认识,交流有关经验。

2.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将研究点扩展到各年级各领域的学习任务中去,在广泛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

3.整个课题研究预计历时一年左右,时间上相对充裕。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注:本栏可加页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语

论文

张玉龙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

张玉龙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9年11月

2

2019年12月

巧用主题图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

论文

张玉龙

3

2020年5月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项报告

结项报告

王洪忠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备申报资格的申请人,须由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等。

第一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单位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九、县区教科研管理单位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专家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一、信阳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公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