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17: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1

一、调查背景

很多初来乍到的寄宿生对我校的食堂总是不太满意,无论是高校或是中小学校,学生对食堂的笑料或评判层出不穷,近年来食堂问题也接连不断,十分有必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引子

2003年,国内各地上半年学校接二连三发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连续发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学校食物中毒占7起,学校中毒人数占了中毒总人数的七成;暑假开学前后,江苏省共有10所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300余人有消息说,今年卫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报告在发生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方面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学校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几乎每一次学校食物中毒的调查结果,都会出现“食堂卫生存在多种隐患”类似的字眼。校食堂引进社会化管理后,饭菜的品种确实丰富了,这是现实。对食堂饭菜质量的不满,导致了不少学校的学生外出“觅食”,这使得许多学校周围的小饭店和小饭摊繁荣昌盛,生意异常红火。然而,这些饭店和露天小饭摊,大部分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也许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资料

1、通过寄宿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校食堂的评价;

2、通过县里的学生了解各县食堂作为对比;

3、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四、研究过程

(略)

五、建议

1、卫生管理待加强;

2、清理校内小卖部,校外饮食小档应严管;

3、投入资金改造硬件,加强卫生检查。

4、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食谱,既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要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取和吸收。

5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学生的食欲。

6、不断推出新款菜肴。

7、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六、总结

篇2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的思维习惯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二是要读出问题。前者要求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心灵感应,后者正是我们提倡的“善于质疑”。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和自然两个大的方面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诸多联系,只要学生结合生活“善于质疑”,一定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学法是受老师教法影响的,地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而“地理教学方法受各类课题本身科学方法论所支配,这是地理教学方法受地理科学方法论影响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它紧紧地制约着各个地理课题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对教材中难度较大或教材以外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更应加以指导。教师应把握好如下几点:(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选择容易的、简单的、单一的。(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专题内容的情境(背景资料)。(3)要指导学生设计研究的方法、步骤、目的等。(4)要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获得的信息(数据、事例、现象等),并进行整理。(5)要及时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在过程中自评和互评。(6)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组内、班内表达自己学习体会及结果,满足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7)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需要家庭、社会联系有关场所,争取有关支持等,切实做好学生后勤保障工作,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8)指导学生对已结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书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并做出适当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步骤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

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也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实施时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的思维中,具体、感性的成分还占有优势,这就要求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做到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使学生在思想上从接受上升到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的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判断问题的价值;第三阶段主要从使学生了解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到学会收集有用的资料,再到学会对信息资料的整理、再加工等。

四、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形式要活泼多样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而且多半是在分散的状态下开展,这种特殊性要求使学生始终对研究性学习有一种兴趣和热情。因此,老师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上要力求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和尝试的欲望。例如,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阶段可安排有查阅报刊、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活动。每两、三次活动后就换一种形式,每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都是较为新鲜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和活跃。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无疑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一系列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都能从多方面来支撑地理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慧.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J].地理教育.2003(6).35.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教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下面我就对此,谈几点看法。

一、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是前提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二、学校重视是根本

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否真正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创设开放性学习的优良环境,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思想品德课教学予以支持,给思想品德教师订购一些必要的报刊杂志以丰富思想品德教师的知识和拓展其视野,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有条件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等栏目,开设“读报栏”,开办内容丰定的“校园之声广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辩论赛、政治小论文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知识竞赛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入农村、厂矿、部队、市场进行调查、采访、学习,以便其贴近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可靠材料。只有在学生掌握第一材料后,教师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理解、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如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正确认识和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目前无论是从知识能力上还是从心态调整上,教师都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搞研究性学习,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力度和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进一步明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从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另外,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主要围绕专业来安排,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恰恰是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因此,也应调整课程计划,增加综合性课程,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指导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新型教师。

三、把教学也看作是一个研究过程

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首先,在学习形式上,应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智能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最佳学习效果,不拘一格,别开生面,不硬性要求学生按照传统做法去做,要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实践新的做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均可采用。其次,在指导方式上,以“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指导方式。教师应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道或研讨、或考察、走访、或调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行者”,真正做到与学生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引导生生之间进行多向交往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创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最后,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在改变以往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该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探索,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则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并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指路人。该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初中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牢固,这对初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该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的创新亦会有质的突破。

就目前而言,“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被引入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也纷纷探索并完善该教学理念,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方案

1.在牢固掌握数学中的各项定理、法则中进行研究、学习

虽然本文研究的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初中学生可以忽略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数学公式、数学定理是前人对于数学规律、数学奥秘总结的结晶,是方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有力帮助。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很多数学公式、法则以及定理等都是陌生及具有挑战性的,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吸收过程,更是一种知识的再造与创新的过程。由此可知,初中学生在数学规律、法则的学习中,数学教师不应采取直接传授学生法则的方式,而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初中学生根据现有的数学知识再加上他们的创造力,顺着前人的思想,在作出充分的观察、分析、交流后得出结论。再与前人的结晶相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最适合自身的数学法则。

2.在对例题及课外练习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中进行研究、学习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高、探索潜能的激发,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是无法达到的,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习题练习而达到。此过程中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己探索。因此,针对该原因,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或是习题解析之前,应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研究时间,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试着解决问题。其次,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见解、辩驳见解、完善结论、最终得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再听数学教师分析这些习题,并将其解决方案与学生得出的解决方案相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考的死角。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拓展思考范围。

3.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进行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多向初中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若干课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研究。如一些交通道路车流量研究问题、银行贷款利息研究问题、产品销售量研究问题、办厂亏盈问题等。以上经济问题均可让学生分组讨论。

4.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余,重视实践的应用

初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同时,不应只注重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或是习题的解答,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本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合适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最经典的教学问题:三角形的相关问题。在数学课本中,相信初中学生很容易掌握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根据一根竹竿的高度来测量一幢高楼的高度;或是根据阳光的角度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这些问题提出后,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到现场进行实际考察,并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制订不同的测量方案,最终运用测量工具以及相关数学知识得出测量结论。在学生的测量结束后,数学教师还可以把各小组的报告加以总结,并将成功的方案与全班分享。

这种学以致用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开展以及理念的探讨,不仅是时代对教学发展更新的需要,其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主导地位,转变传统“要我学”的错误思想,形成“我要学”的积极思想,帮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完成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不仅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是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教学理念改革更新方面的一次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李三平,李传峰.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03).

[2]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

篇5

【论文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Keywords: research learning scienc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in carrying out research-based study, should be practic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rogram fully reflect the openness of the subject, practicality,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and theory link,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 role.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篇6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对“研究性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研究学习”的含义应包括两种:一是指一种课程形态,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在高中专门设置的研究性课程;一是指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主动进行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二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三是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四是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是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初中阶段同样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1、把课堂交给学生。自主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到“教学生学会学习”上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并自觉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的。他们是认识的主体、智力操作的主体、心智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任何学习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更何况语文学习具有实践性、情境性、语感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领悟、辨析,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去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保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课文,去思考、质疑、讨论。其次应该注重学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着重培养使用工具书的技能;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技能;朗读、默读、速读的技能;圈点批注的技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技能;编写提纲、摘要的技能;模仿、借鉴课文写作方法的技能;写读书笔记的技能等。第三应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问题”,根据年龄的不同、学习基础的不同,问题的提出方式也可不同。问题可来自学生的质疑,也可直接由老师提出,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水平可由浅入深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去分析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得出结论。

2、加强互助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成绩层次,将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混合编排成学习互助小组,以A类生为骨干,每组4—6人。课堂教学以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为主要形式,老师充当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组内的每个学生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是提问者,又是解答者。笔者认为这样的形式,既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有相应的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

3、定期开设语文实践活动

(1)目的: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培养和考查其检索信息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2)组织形式及时间安排。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由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操作的需求安排。每一学年安排一次,时间安排在上半学期的期中考试前后。

(3)具体操作。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小的群体,自行确定学习的目标,选择或设计活动的形式,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并形成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最后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一阶段:确定学习目标目的,选择或设计研究性活动的课题。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初一的内容:编写课本剧、开辩论会、搞调查报告、介绍作家作品、新闻会。

初二的内容:开办旅行社

初三的内容:对中考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的需要,开展调查,搜集资料

调查、收集资料的途径:图书馆、阅览室、旅游景点等场所;期刊、报纸、书籍;上网搜索并下载有关资料。

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通过笔录、照相、下载等手段记录资料和信息。

第三阶段:紧扣学习目标,针对课题要求,充分运用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开展研究性活动。

第四阶段:研究性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篇7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启示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改革现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恰当地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可以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能把学科知识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研究中不自觉地把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本文将以如下具体案例对研究性学习作些探究。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2.1选题立项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合作提出。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选择课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提出一个研究课题,做到与所学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真正有所得而不流于形式。例如在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课题后,恰好学校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对一使用年代较长、破旧漏雨的自行车车棚进行改建。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提出了:如何修建一个寿命较长的自行车车棚。这一课题为学生生活所熟悉,又紧密联系学习内容。课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跃跃欲试。

2.2研究目标

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课题提出后,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往往无法正确把握。这时教师就需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否则就有违研究性学习的本义。我首先让学生去实地考察自行车棚破旧漏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得出的结论是:(1)车棚盖破旧损坏严重,原因是长期风吹日晒,材料老化;(2)所用的钢架已锈蚀;(3)车棚地面的水泥面已风化,到处坑坑洼洼。经过调查,学生对自行车棚已有较充分的认识,知道要修建一个寿命较长的自行车车棚,需要考虑车棚盖的材料质量要好、车棚钢架要防锈蚀、水泥地面质量要高等。此时有学生提出为了防止钢架锈蚀,可以用不锈钢做钢架,这样既美观又不会锈蚀;甚至有的提出用永不生锈的钛合金。有的学生马上指出不锈钢成本太高,钛合金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一场有益争论在学生间展开了,争论中各说各理,彼此之间谁都不能说服对方。最后,大家决定各自设计用不同的材料修建车棚,看谁设计的车棚价格既低廉又寿命长。

2.3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之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般的研究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好研究的方法,制定切实的研究方案,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研究。在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后,我马上要求学生先做好研究准备工作。于是,在化学科代表的主持下,全班通过讨论,决定先对本校及附近学校的自行车车棚进行调查,考察车棚的样式、材料与已使用年限等,为自己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为此,全班共同讨论出以下具体的研究方案。

(1)分组安排为:考虑到初三时间相对较紧,为节省时间,学生决定全班分为四组,分工协作。第一组负责参观调查雄州中学的车棚;第二组负责参观调查市一中的车棚;第三组负责参观调查八一小学的车棚;第四组负责调查建材商店车棚所用材料的价格。

(2)活动要求:第一、二、三组需要调查清楚三所学校自行车车棚的总面积;自行车车棚修建所用材料;能排放多少辆自行车;访问该校相关领导或老师,了解建该自行车车棚的总造价;调查该校自行车车棚防护生锈的方法。第四组需要调查市场上普通钢管、镀锌钢管、不锈钢管、石棉瓦、水泥、黄砂等车棚建筑材料价格;到建筑工地了解每天雇佣一名工人的价格;到油漆商店了解防锈漆的价格,以及哪一种最好且价格适中;根据调查情况写一份市场分析报告,作为其他小组设计车棚的依据。

(3)活动时间:星期五下午第五、六节课,以及周六和星期天。

(4)活动注意事项:各组学生要听从组长的安排并特别注意交通人身安全;在参观中要讲文明、懂礼貌、有秩序,爱护所在学校的环境;在所在学校领导或老师介绍时,要认真作好记录并遵守纪律。

(5)活动总结:活动第二周周五下午第五、六节课。

2.4活动实施

初三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户外活动虽有兴趣和热情,但却不能持久。因此,学生的每一次重要的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必须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相互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在调查中,全班四个小组认真实施调查,前三个小组用家里带来的或借来的钢皮尺仔细测量三所学校车棚的总面积、所用材料的长度等,数出排放的自行车的总数,访问学校领导与老师得出车棚总造价。第四小组则在市场上认真调查修建自行车车棚所用材料的价格等情况。回校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相互合作,对所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整理并写出了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2.5研究设计

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获得修建自行车车棚所需要的数据后,进行各自的讨论和设计。为了使设计更正确和专业化,我提出大家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请教有搞建筑经验的师傅。先了解一下怎样设计建筑平面图,怎样根据市场材料价格设计总预算,以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合理。这样那些参加过搞建筑有经验的家长、亲戚与邻居都被学生尊为师长请来指教,有些家长还亲自为自己的孩子出谋划策。

2.6成果展示与交流

经过一周多的时间准备,学生在化学课上各自展示出自己的成果,并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有的学生为了使车棚美观、长寿命,全部采用了不锈钢管;有的学生为使车棚美观、长寿命、低价格,采用普通钢管和角钢,但特别说明了防锈措施:先涂防锈漆再涂银粉漆,并要2―3年后重新涂漆;还有为彻底防锈而采用全塑结构。在整个设计展示中,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用不锈钢管成本高,且坚固度没有钢管好;尽管钢管易生锈,但做足防锈措施,同样能延长车棚的寿命;不生锈的全塑结构则强度和耐用性不行。在设计中,学生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考虑离散方便四周不设围栏;有的为便于防小偷四周加上围栏并装上铁门;有的设计还加了一些小铁钩,便于在雨天同学们挂伞和雨具;有的设计还加了日光灯,便于早晚与雾天排放自行车,等等。上述设计反映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耐心、细致和周到,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现代的人文关怀设计理验。尽管还有许多设计是稚嫩的,有的地方甚至是可笑的,不正确的,但从学习研究的过程看,在活动中,他们亲自动手测量、观察了解、访问领导、询问老师、请教师傅,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最后综合设计出自己的自行车车棚。此活动无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人沟通和相处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这显然是从书本知识中无法学到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活动过程的参于而不是结果,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所在。

3.几点启示

3.1要学会做研究型教师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并有成效地完成对学生的各项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3.2教师要学会多样化评价学生

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研究性学习不等于科学研究,结果不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发展才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表现出学习能力强,有的表现出动手实践能力强,有的展现出其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还有的出色发挥了组织号召力。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展现自我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增强信心,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因此,教师应用多样化方式去评价学生,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3.3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可在明确课题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过程、研究课题总结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但不能反客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不能变。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挖掘师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网络手段,去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知识,然后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比较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研究的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习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其主体是学生,而研究的客体是课本上或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地理事像。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研究性学习的地点看,一般分为在课堂上和课外进行两大类。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的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所列的教学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体现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关键。如在区域地理进行“西北地区”教学时,第一步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第二步运用多媒体、插图展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表;第三步,了解“干旱”条件下资源状况和农业特征,第四步讨论“干旱”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上步骤教给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有研究的成分。而课外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如学完“土地资源”一节,让学生对本市农村的耕地状况作一个小调查,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到图书馆收集资料,选取资料进行统计,可制成图表、表格等;运用资料分析、推理、评价、提出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相当重要。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上。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

以“中国地理”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考教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这四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研究式的环境下学习,彻底改变以往“留心听讲”的读书方式。

1.实行问题教学

这类模式的关键是老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思考状态。问题要有技巧性、科学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学生引入枯燥无味的地图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经纬网”一节中,可先问学生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引入经纬和经纬网定位的概念。此外,教师从一些新闻热点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新闻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感,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老师就顺势引导他们通过读图找出答案。这就是问题教学的优点。

2.打破常规,实行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求异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上注意开放性。例如,在“北京”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即论据,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开放性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允许学生说“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这显示了开放式地理教学的无穷魅力,也理解地把学生诱导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3.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教学。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初中学生一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就是试探和研究,没有试探就没有研究,试探就是举例、实验的过程,研究就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过程。

4.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改革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方法,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独创性和跃迁性。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需要的思维,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创绘地图、发散思维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因为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以突破原有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提出假设地球是自东向西,地球上自然现象至少可以产生哪些变化?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月球上可能有水。创造性思考教学的重点是“提出假设”,(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思维,甚至是奇怪的想法),“提出新观点”(抛开“老师、课本说的都是对”的陈旧思考框架),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成功的殿堂。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试验等。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也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的过滤。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个模式指导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

(一)确立课题

课题确立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研究的质量,课题太陈旧,学生没兴趣;课题太深奥,学生难以应付,也失去研究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课题要有乡土性。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实际情况。如在广东的花都,要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分布、沙尘暴的危害是不切实际的。而让学生调查我市的森林资源状况、流溪河污染情况等,就能让学生熟悉课题找到思路。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课本上的知识。所以课题要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如让学生进行“花都区花卉种植情况”的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地形、城市等的知识基础上开展的。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初中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低,要是难度太大,学生会失去研究的兴趣。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采用,这将对学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对疑难问题具体指导、关注活动的整个过程,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文献书籍的名称、网站名称等。

(三)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洞析地理事象,达到研究的目的。

(四)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能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即成果。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如进行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调查后,得到的结论是:农民的耕种意识从改革开放前的以粮为纲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转变。农民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发展新产业,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农民也踏上奔小康的路程。

(五)展示成果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点评升华

篇9

【关键词】课后作业 发展 研究性学习 初中思品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17-02

《思想品德》新教材,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呈现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后作业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引进研究性学习、优化课后作业将是这一学习方式的具体教学策略之一。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后作业困惑及成因

新课程实施以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然而,在欣喜地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老师们也不得不面对思想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出现的一些新困惑:

1.传统作业模式的打破与新的作业模式尚未建立之间的冲突

思想政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型的课后作业模式:注重知识点的回顾,在此基础上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等,形成相应的作业反馈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旧的传统作业模式必然要被打破,而课改后作业尚未建立。因而,新的课后作业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统模式缺失与新模式尚未建立的冲突。

2.传统作业的封闭性与课后作业的开放性的冲突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及个性发展的差异,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各项工作“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所布置的作业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以提高,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烦或反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研究性质量检验后作业的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讲究答案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作业单一化的弊端,设计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题设计做到开放性,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品课后作业如何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后作业的困惑之一。

3.传统评价模式与新课程背景下评价模式的冲突

传统课后作业的评价在应试教育下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知识识记,忽视体验,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评价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缺乏教育性。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后作业应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界定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和理解: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可在校内外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

2.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着眼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人才的培养应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确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性学习。①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②实施研究性学习是贯彻落实初中思品课教学原则的客观要求,并为原则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余地。③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④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

三、实现研究性学习与课后作业的整合策略

1.树立全新的课后作业观念

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课后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就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2.新的课后作业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新的课后作业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尊重学生个性化原则;②联系学生生活的原则;③综合性原则;④合作探究原则;⑤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原则。

3.探究新型的课后作业的模式。

(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学生个体探究模式。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如七年级下册《做自主自强的人》篇首有一个主题探究:“自立需要自强,自强需要自立”,教师鼓励同学展示自立自强的技能与成果这一活动,来激励学生走自立自强之路等。

(2)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学生小组合作模式。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

(3)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与学生合作,师生互动模式。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让学生学习教师所承担的调控组织教学的角色,在鼓励学生参与控制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自学,学会阅读与分析教学素材,学会概括把握重难点,在对自己的理解提出质疑,反复斟酌的基础上讲授知识,与学生探讨和争辩澄清对知识的误解。这是一个研究和探究的过程,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策略,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教师劳动的艰辛,增进师生感情。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大,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师生互动合作作业模式流程图

4.课后作业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评价方式应多元化。

(1)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2)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如,笔者经常让学生在课堂前三分钟让学生把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收集的时政热点进行展示、评论。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社会点滴,从学生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态度及价值。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与课后作业整合的思考

引入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知识、外化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体验中学会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探究,在交流中增长才干,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①学生能力存在层次性、差异性,因此,能力弱的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指导。②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得出问题没有条理性、逻辑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归纳整理。③学生寻找资料的渠道有一定的限制,教师应努力探索适合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后作业形式。

总之,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课后作业就是分战场。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繁重的作业形式,引进研究性学习,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应是我们共同探索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 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1999

3 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好处。

1. 教师以问题性引导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进而构建起高效课堂。

2. 重视历史拓展性,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或历史学以致用某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我采用以下程序引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

(1)确定一个开放性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情况来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后者更具学生的自创性。主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我的历史观等。

(2)学生选择研究去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个人或2-4人的小组为组织形式,在研究主题下,按自己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主题“巴勒斯坦等以色列问题”以下,学生提出了:“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及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巴以问题最新进展与预测”等问题。

(3)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 鼓励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与思辨能力 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它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选题指导――审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导――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定

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上报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小论文――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