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的玫瑰花范文
时间:2023-04-05 11: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鹿的玫瑰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玫瑰春天到了,小鹿又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
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慢慢地抽出枝,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花骨朵儿。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这次总共有三十五朵,他们高兴极了。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它们终于开放了,五颜六色的,非常美丽。
玫瑰的花香飘进了小鹿的房子里,小鹿和弟弟感觉房子里香气扑鼻。看着美丽的鲜花,大伙儿直夸小鹿的花是最香的,小鹿开心地说:“下一年,我还种玫瑰花。”
篇2
春天,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天,一个月,半年……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这时,一阵微风吹来说:“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了,我带着它吹过学校,同学们都说春风原来这么香。”一只蜜蜂飞来说:“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红玫瑰,可香了!我把它采回去,同伴们都问我是哪采的?”一只蝴蝶飞来说:“小鹿,我见过你家的红玫瑰,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我就想跳舞。”
小鹿高兴地笑了,说:“原来,我栽的玫瑰是红色的,它们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谢谢你们告诉我。”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平等对话趣味性激励性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足迹,是学生思维成熟的过程,学生的心理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的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现在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课堂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师生的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引导“对话”应该能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引导学生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寻找最好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好的教学评价系统,不能只在课后考学生一张试卷,论教师教学的成败,而关注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状态,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度、投入度,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也就是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巧妙机智的“对话”,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创新意识。从这一角度说,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精彩对话体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下面就是我的一个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例如,在学习《小鹿的玫瑰花》时,课堂上出现了以下的对话
学生:“为什么不让小鹿看到自己种的玫瑰开花?”
老师:问:“你有办法让小鹿看到玫瑰开花吗?”
学生:“有啊,可以让小鹿睡(躺)在靠花坛的窗户边的床上养病啊,打开窗户不就看到玫瑰花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出主意的,有提出反驳意见的。
学生:“还可以在玫瑰开花的时候,让鹿弟弟背小鹿看玫瑰花啊。”
这话一出,马上有学生反驳:“鹿弟弟背不动哥哥。”“可以让森林里的动物帮忙啊,大象的力气就很大。”
“这不行,小鹿要静静地养病,怎么能动来动去呢!”
“那把它抬到轮椅上,鹿弟弟就可以推哥哥出来看玫瑰花了。”
“可是森林里没有轮椅啊。”
“那就没办法了。难怪它看不到玫瑰开花。”
一个学生说:“怎么看不到,我早就说了,把床移到窗户边就可以了。
“可是谁来移床呢?”
“森林里的小动物啊。”
看到学生之间的激烈对话,虽然我插不上嘴,老师由衷地感到高兴。对孩子们说:“大家真了不起,勇敢地向课文挑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你们用自己的脑子在读课文。希望这种好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通过平等对话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尝到了对话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自由、平等、宽松、和谐和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并在想中、说中、做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师生在共同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增强语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性和实践性,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三、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创造一种平等对话,构建触动学生心灵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仿写;文本;农村小学
写话是习作的基础,也是衡量低段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同时,写话训练也是提高低段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富实效的途径。可是,农村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小,再加上家长的忽视平时又不注重书籍的阅读,导致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起点低,范围小,对外界的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他们的写话能力可想而知不容乐观。怎样才能达到低年级写话的要求呢?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以课内写话为抓手,充分研读教材,发掘文本资源,创设写话点,结合学生生活进行写话训练。
一、活用文本,照样仿写
人教版低段教材中有很多语言规范、字词优美的文章,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又特别强,只要给他们一定的模式,他们也能妙笔生花。
1.仿句子
学写句子是学习语言最关键的环节,是写好段和篇的基础。写句子最主要的方式是仿写句子,仿照例句写完整的句子,写规范的句子,写生动的句子。
二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找春天》中有几句话是这么写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琴声吧?”一连串相似的句子排比而出,充满了浓浓的童趣,小朋友们读得特别起劲,读完这几句之后,我就问孩子们:“春天可真美,请同学们睁大你们的小眼睛找找看还可以从哪里找到春天?谁能照着课文的样子,说一句话?”小朋友的回答异彩纷呈,这个说:“蘑菇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小伞把?”那个说:“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还有的说:“天上风筝一只两只,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谁说农村的孩子比不上城市里的,他们的想象更为丰富,语言更为质朴,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一改往日说话写话只有寥寥几人举手的尴尬场面。
2.仿写段落
在我们的低段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在学习中除了把它们收为己有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就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了。
如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的《笋芽儿》中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结构相似,都是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快快成长,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猜一猜还会有谁去呼唤可爱的笋芽呢?”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他们会跟笋芽说些什么呢?能不能模仿书上的段落,写几句话呀?”学生马上就唰唰地动笔写起来,写出来的段落让我惊喜不断。
二、巧用文本,插图写话
在低段的教材中,有许多色彩丰富、图案鲜明的插图,低年级的孩子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如果利用好插图,将学文和写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图编故事
如在教学二下第二课中的《宿新市徐公店》时,课文的插图就很好地阐述了古诗的诗意,我引导学生从景到人,从静到动写话:“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又看到谁?他在那里干什么呢?试着编个故事。”通过这样的看图片编故事,既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又在无形中解决了学生在诗意理解中的难点,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举数得。
2.画图写话
根据低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形象物体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先动手画,再动笔写。
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中,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美丽的秋天”所编排,学习这一单元时正值初秋,秋的气息就在我们的周围。因此,我利用农村的特色,安排小朋友在周末的时间去田野、果园等地观赏写生,并从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中选出精美的作品贴在班级后面的黑板上,请全班同学欣赏点评,学生兴致高涨,最后,根据自己或别人图画的内容,写写美丽的秋天。
三、创设文本,情境写话
1.从表演中引发
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的《两只小狮子》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表演写话,即:“如果你就是那个懒狮子,听了小树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在表演时指导学生想象懒狮子骄傲的姿态、神情、语气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体验来写话,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写出来的文字真实生动。
2.从留白处引发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在教学时要找出课文中的留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例如在教二下第四课的《小鹿的玫瑰花》时,为了突破“为什么鹿弟弟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个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写话训练:“其实在森林里不光是黄莺和微风见过、闻过小鹿的玫瑰花,还有好多小动物们也看见过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你会对小鹿说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农村小学低段孩子这样一问还不能马上写出来,为了减轻难度,我又在课件上出示了这样的一句话:可爱的蜗牛爬来了,她说:“我看见过你美丽的玫瑰花,她可香了,我还在她的花朵上美美地睡了一觉呢!”有了这么多的例子,学生逐渐也能侃侃而谈。
篇5
我和小鹿是在一家花店里认识的,当时,她是花店的老板,而我是一名穷学生,我在拼命地追逐着一段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我每天一束玫瑰以及痴情的等候都触摸不到心仪女孩的芳心。记得那天她说,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抬头看她,很美,清清纯纯,头上梳着古代仕女的那种高高挽起的发髻,在如今少女疯狂追逐现代感的今天,她的返古却有着一股另类。
你未免太宿命了吧,我心里一怔暗自吃惊有人窥探了我心事的时候,嘴里却冒出这几个字。她慢慢吞吞地说,也许吧,不过,我要告诉你,一段感情受伤了,最好的药不过是开始另一段感情,不过得看准。
有谁瞧得上我呢?相貌平平,囊中羞涩。她马上接过话题,我呀!如不嫌弃,我愿做你的新女友。我又一惊,这说话的口气怎么有些像七仙女对董永。
我不知是有些恍惚,还是有些好奇。那天,我们一起去喝了咖啡。她说看到我时就喜欢上了我。
渐渐熟起来,渐渐爱上了返璞归真的她。那时,我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她的,我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以致于同学们笑话我是小白脸。
好日子不长,在一次进货时,她被骗了,她一夜之间变得身无分文。我隐隐作痛,她却笑呵呵的,说,好哇,蚀财免灾。
她搬到了我的出租屋,吃着她变卖首饰的钱,有时,我们身无分文,两人一天就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吃着一个馒头。为了先前的那名女孩,我花光了家里寄来的一学期的生活费,再也不敢从家里要钱了。
她想重整旗鼓,可没有资金,她只得放下以前老板的架子,当起了卖花姑娘。我能想像她内心的痛苦。但回到我的住处,她总是乐呵呵的,说今天又赚了多少,可以为我买西服了。可以为我买手机了。
那天是我的生日,我准备向她求婚。我回得很早,却不见她,我打她的手机,她说在等一枝荷兰的很名贵的黑玫瑰,要送我做生日礼物。
我到楼下的马路边等着她,不一会,我看到她拿着一枝黑玫瑰向我这边跑着,不知她看见我没有,她高高的被风吹起的白色裙袂像天空里的一片云彩。
我喊了她,她笑眯眯的朝我点头,并挥动着手中的玫瑰。突然,一辆车飞奔而来,将她的笑容定格了。
她躺在马路中央,我眼里尽是黑色的玫瑰,白色的裙子,还有红色的鲜血。
篇6
【关键词】质疑 培养 创新 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然而,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何况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学生就不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围绕创设情境、精心设疑、知识迁移、组织疏导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1 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时,当学生读完课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题目中唯一的听众指谁?这位听众对我今后的拉琴生涯有什么影响?这一悬念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会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想"拨开疑团见分晓"的决心会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达到了教师巧设悬念的目的。
1.2 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山雨》这篇课文中,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播放"山雨"的动画视频,向学生展示由远而近如歌谣般动听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使学生在欣赏美丽雨景的同时,激起学习的欲望。
1.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我的小宠物》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与小宠物相处的趣事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优化思维,知识迁移
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机会,思维积极如"喷泉",课堂情绪高涨。可是,在平时的教学或听课中,我发现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十分有限,质疑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等较低层面的问题,缺少创新思维。针对这一问题,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
2.1 训练发散性思维
在创新教学时,教师如果总是照本宣科,串讲串问,围绕着 "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打转,学生的主体思维就会产生依赖性、服从性,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无法达到创新教学的效果。为避免重蹈传统教育模式的覆辙,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以此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草船借箭》这一课针对学生提出的"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之箭本来就是无法完成的事,为什么诸葛亮却说要三天就完成,还立下军令状"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早就算出第三天有大雾;有的同学说,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个重情重义、老实厚道的人,他会答应自己的要求,为他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还有同学说诸葛亮早就知道曹操性情多疑,大雾天不敢出兵,一定会派军士放箭,到时候就可以向周瑜交差了……通过这个问题的讨沦,学生的思维闸门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掌握创新质疑规律
学会知识迁移,知道从何处质疑,从而牵一而发动全身,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捕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典型题让学生把握住阅读质疑问难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在课文题目、"文眼"、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两只鸟蛋》一课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以前老师教我们用 '个'来说鸟蛋的数量,为什么这里却用'只'呢?"在此,他能从课文标题,甚至其中的某个字眼大胆质疑,而我通过举"一个老师"也能说"一位老师"的例子解释,并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课文中说两只鸟蛋就是什么?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两只鸟蛋里藏着两只小鸟的生命,这个"只"在这也就有了特定的含义。而《金色的脚印》这-课的文眼就在"金色"上,一位学生问"课文中的脚印是狐狸走在地上或雪地上的脚印,那脚印要么是灰色,要么是白色,课文中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是点明主题的问题。我引导反复读课文,理解"我"(作者)与狐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学生在反复读课文后,学生明白了"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中关键性笔墨,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是进一步挖掘和巩固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更是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3.组织疏导,形成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以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显得杂乱、锁碎、甚至离奇,难以抓住重点。在课堂40分钟内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一解答,我有选择地疏导问题,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1 指导质疑发言
质疑问难中,说话的训练也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如谈谈读懂了哪一词、哪一句,哪一段情节,或哪一部分写得好,为什么好,还有哪些问题。然而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很有限,适当地引导他们掌握发言方式很必要。质疑问难发言-般可以有正向发问、逆向反思和创新见解三种发问方式。正向发问,如《雨点儿》一课可以指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文脉提出问题:小雨点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呢? 而大雨点为什么要去没花没草的地方?没花没草的地方为什么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逆向反思,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常以"假如……"、"如果……"等句型为提问形式,如《坐井观天》一课,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发问: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水井,青蛙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 学生阅读后有了创新见解的话,我就指导他们用"我以为……"的句式,提出不同见解。又如在教《看电视》一课时,有几位学生提出了创新见解:"我认为互相让步还不是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把奶奶爱看的京剧、我和爸爸爱看的足球和妈妈爱看的舞蹈节目安排一下先后顺序,这样做更好。"我随即肯定了这个孩子爱动脑筋,想出的办法独特又科学合理。
3.2 精当讲解,区别疏导
我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时,对于浅显的问题,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联系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自己去解答。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在让学生自读自疑课文时,有一个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这时,我鼓励她把课文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解答这个问题。果然,过不多久,她欣喜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因为黄莺告诉鹿弟弟,它见过鹿弟弟家那些红玫瑰,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它就想唱歌;风儿也告诉鹿弟弟,它闻过鹿弟弟家的玫瑰花,可香了!大伙儿都夸它是'玫瑰香风'!玫瑰花给黄莺和风儿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我就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夏夜多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星星看见了,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我机智地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说:"因为池塘里的睡莲姑姑,很美。"有的反驳说:"不对,因为萤火虫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照亮夏夜。"还有的说:"因为小蜻蜒、萤火虫和睡莲姑姑都帮助了小蚂蚁……"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我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学生齐答:"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
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当然,发展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课堂、创设质疑问难情境、科学估计问题难度、引导掌握质疑规律,教给阅读后的发言方式,精当讲解区别疏导,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篇7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居住着形形的各类动物。每当百花盛开、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时,它们都要举行隆重的“选美竞赛大奖活动”。它们都特意打扮,精心梳妆。谁最漂亮,谁最美,一枚闪闪发光的金牌就属于谁。
一年一度的“选美竞赛”又来到了,动物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你瞧,小鹿穿上了黄底白点儿的毛绒大衣,跳跳蹦蹦地跃到了场地,脖子上的珍珠玛瑙项链与太阳争夺着光辉。爱漂亮的孔雀更是装饰得妩媚多姿,身披一件五颜七色的彩锦衣,头戴一朵艳丽的玫瑰花,脚穿金丝袜,洋洋自得地在大伙儿面前炫耀着,似乎这美的桂冠,它是守定了的。平时呆头呆脑的小白熊今天也焕然一新,洁白如雪的毛外套,配上黑色的蝴蝶结,显得朴素又大方、美丽又端庄。……动物们陆续到齐了。
主持竞赛的大象伯伯一本正经地说:“孩子们,选美竞赛正式开始!”只见孔雀姑娘迫不及待地扭动着身子,抖动着羽毛,犹如耍魔术一般,展开了它的屏风,把五彩扇呈现在大伙儿面前。它博得了雷鸣般的鼓掌声,一次次向观众致谢。紧接着,穿枣红袄子的狐狸太太蹒跚走上了台阶,刚想做精彩的亮相表演,只见小狗弟弟惊慌失措地跑来嚷道:“不好啦!森林失火啦!”大象伯伯一声令下:“我的孩子们,赶紧去扑灭大火。”
动物们都勇敢奔向失火地点,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白熊弟弟毫不示弱,一改往日慢腾腾的样子,毫不吝惜美丽的毛外套,手脚并用,在浓烟滚滚的火海中搏斗,熊熊烈焰烧焦了它的外套,烧掉了它的眉毛和头发,全身一阵阵火辣辣的灼痛,但它仍然坚持着,坚持着,终于因受伤昏在了地上当大象伯伯率领大伙儿扑灭了森林火灾后,才发现昏倒在地的小白熊,大伙儿及时地把它送进了医院。“竞赛活动是不是还继续举行呢?这美的金牌应属于谁呢?”大象伯伯问大家,只听动物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金牌属于小白熊。”
篇8
关键词:低年级;朗读;指导;有声有色
朗读指导一直是小学教师难以攻克的难题,特别是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讲的都是方言,因此,学普通话是个难点,把生字读标准是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更是难点。
每一颗种子都需要阳光水分的滋润,才能发芽生根;每一株禾苗都需要阳光雨水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灿烂绽放。“朗读”就像鲜花一样,只有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绽放得有声有色。
低年级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文字优美。作为新课标改革的一线教师,耕耘在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该怎样去创造一片肥沃的土地,滋养这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让她们绽放得有声有色呢?感情朗读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的朗读目标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而目前,在农村学校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客观因素,如低年级学生从用方言交谈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而感到不适应、不顺口,朗读课文时,不是句子停顿太短,就是声音拉得太长,同时他们由于受知识年龄等局限,很难体会语言文字的色彩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认为放声读就是读得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农村学校更是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激起他们的情感之花,让他们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这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重要的研修课题。
一、汉语拼音是朗读的种子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一颗种子,更是情感朗读的种子。只有学好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读准每一个词语,才能把课文读正确。如果学生的汉语拼音没有掌握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连基本字音也无法读准确,更别说朗读了。相反,如果汉语拼音掌握好了,学生朗读起来也会轻松快捷得多。一年级的课文基本都是采用全文注音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巩固刚学会的汉语拼音,又为正确认读汉字提供了方便。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只要看看头上的拼音就能正确拼读了,从而达到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语文教材中,学生没见过的生字也都有注音,满足了学生的朗读需求。由此看来,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学生识字、阅读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学生刚入学时,教师要扎实抓好汉语拼音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好汉语拼音。可针对拼音字母的特点,多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采用儿歌、童谣、手势、顺口溜等形式,把抽象的拼音字母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牢固掌握汉语拼音,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便利。
二、教师范读是情感的养料
汉语拼音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后,他们基本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读通课文。由于年龄小,他们在情感认知上还有所欠缺,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强,这时我们应该把朗读指导的重点放在模仿朗读上。那么教师的范读就成为帮助这颗种子健康成长的养料。一位名叫艾伯特・梅拉别思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学生只有通过听教师的声音,看教师读的表情和形态动作,才能充分获取教师所传达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课文。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养料传递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感世界。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我在范读时,声情并茂,并加上形象的肢w动作,使学生对爸爸、妈妈、姥姥的话有了熟悉的感知,从而领悟到劳动给家人带来的快乐,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教师通过不断地范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朗读的趣味与美感,在他们的心中,情感朗读这颗小禾苗就慢慢地成长起来。
三、创设情境是滋养的雨露
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学习,学生心中情感朗读的禾苗开始慢慢长大。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模仿着教师的样子,把朗读的语调跟肢体的语言联系起来,因为他们也想把文章读得有声有色。但是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滋养的雨露,她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小鹿的腿受伤后,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鹿躺在床上时的那种焦急不安的心情,我就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增加了一点内容: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天,他的脚无法下地走路;一周,他的脚还是无法下地走路;一个月,他还是无法下地去看看他的玫瑰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基本能够感受到小鹿想看到自己玫瑰花的那种急切心情,内心的急切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下面我以某篇课文为例,具体谈谈怎样创设情境:
1.情感迁移法
每个孩子在家里都得到过不少夸奖与表扬,通过教师简单地引领,很容易让他们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夸奖自己的语言油然而生,从而把妈妈夸自己的那种自豪感迁移到“课文中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这些语句中来,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妈妈那得意、自豪的语气。我再重点指导文中第一个妈妈的话,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读法,让学生了解读这句话的要领是:读准每一个字,语速稍快,语调稍高。只要把第一个妈妈的话读准确了,读准第二个妈妈的话就很简单了。
2.情感渲染法
课文中第三个妈妈的话平平淡淡,但琢磨起来又耐人寻味。她说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难道在妈妈的心中,自己的儿子真的是一无是处吗?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是这位妈妈不愿意把自己儿子的优点拿出来炫耀罢了,后面第三个儿子的表现不也证明了这点吗?所以我告诉学生:“任何孩子在妈妈的心中都是无人能比的。”通过这种情感的渲染,让学生去理解这位妈妈的谦虚,从而用一种平淡的语气把这位妈妈的话读出来。
老爷爷的话更是风趣,他用一种冷幽默的语言“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有懂得关心、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教师把三个妈妈提水时的辛苦与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出每个学生心中的那份善良:妈妈需要帮助,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老爷爷对前两个儿子的漠视和对第三个儿子的关注。
3.情境引导法
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最能打动学生内心世界的内容,我请班上力气最小的和力气最大的两位学生做代表,亲自来提一桶水,其他同学注意仔细观察,然后再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这两位学生,了解此时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提了这桶水后有什么感受?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能体会到一桶水很重,妈妈很辛苦。学生再读这段话的时候,很自然就流露出了那种很“累”的语气。
四、角色朗读是表达情感的大观园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这时候,教师不妨放弃对文本进行繁琐的讲解,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朗读能力和生活经验,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然后再读一读、演一演,这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J・K・罗琳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有差异,因此朗读出来的情感也就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生虽然扮演的是同一个角色,但是他们的情感表达是有区别的。因此,我认为语文朗读中,分角色朗读是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大观园,让他们投入情境,深入角色心理,在悟中读,在读中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朗读的自我调控。这种快乐而又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才能真正地让情感之花在学生的朗读中绽放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篇9
1.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基本原则
1.1小学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学就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要想掌握学生的兴趣结合点,必须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考虑,从而展开高效的教学。在设置小学生语文作业的时候,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作业带有趣味性而且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避免枯燥单调,这样,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引导小学生自主的学习。
1.2小学语文作业的实践性原则
新课改提倡大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新知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解题技巧以及语文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要将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内容贯穿其中。让学生具备了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效的运用所学到的语文课本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得需要用心挖掘实际生活中的资源,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动态的教学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3小学语文作业的实效性原则
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所以,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中,要充分体现作业的实效性。传统方法的设计作业大都注重题量和难度,往往忽略了知识点和题型的技巧性,导致学生心里感觉作业压力的形成以及负面的抗拒心理的形成。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知识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设计语文作业。
2.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途径
2.1合理减少作业量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希望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多,因为作业量过多,小学生很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做起来也是敷衍了事,其实,作业量多、大,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各学科教师注意协调,保证适当的作业总量。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得在保证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基础上适当的降低作业难度,让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完成作业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中要求,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而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中,将带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习题融入其中,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拘一格,一遇上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就会通过网络搜索答案,懒得去思考问题的过程。所以,确保语文作业的相对独立性,让学生不能依赖网络,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空间。
比如,在学习了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之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改写故事,前提是:如果小鹿的脚没有摔伤,亲眼看到自己栽的玫瑰花开出漂亮的花朵,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小鹿当时的心情,感受等,让小学生自己想象着来改写课文。
2.3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比较形式化,而且单一,通常就是让学生反复抄写生字或句子,时间一长,学生对这样的课后作业就没有了兴趣,只为了应付教师或班组长的检查。假如教师设计布置一些带有创意的作业,能够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效果可就截然不同,他们就能够在做作业中体会到一种乐趣。因此,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将知识点的记忆,思维的发散,技能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例如,在学习了《卜算子・咏梅》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画几朵梅花,附上文字,可以借抄书中的诗词,也可以自己发挥创作;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说明文或者散文;喜欢摄影的学生,可以拍摄梅花照片;喜欢朗诵的学生,可以配上音乐背诵课文等,这样别有风趣的作业形式,既能够满足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又加深了小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从而使小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作业。
篇10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Z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形成技能,从而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我们要围绕教学重点及时进行“搭桥铺路”,利用趣味故事、图片欣赏、做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日月潭》这课时,教师一开始播放日月潭的美景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了美丽的日月潭,学生在这样美的心境下进入课堂,有了这个美的情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愉快的畅游了。又如在教授《赠汪伦》时,教师精心而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唐代有位大诗人叫李白,很有名气。有一年,安徽泾县有个农民叫汪伦,想请李白到他家去做客,又怕请不来,就写了封信给他。信里说他们那个穷寨子有“十里桃花”观赏,其实,什么“十里桃花”呀,只是有一个方圆十里的桃花潭;又说那里有“万家酒店”可饮酒叙谈,其实只有一家,不过老板是姓万,是万老板家开的。后来李白来了,当他知道汪伦同他开了个玩笑以后,他究竟生气没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为汪伦写的这首古诗《赠汪伦》同学们就知道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与教材有关的趣味素材,并巧妙地把它编成故事,作为教学新课的铺垫,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一个轻松活泼的局面。
二、明确目标,自主探索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就可以使教学少走弯路,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教师要明确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用几个巧妙的问题贯穿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感知课文,体味情感,设计问题要少而精,既要能统领全文的学习,又要容易突破重难点。例如在教授《小鹿的玫瑰花》这课时,教师出示问题:1.为什么鹿弟弟说这玫瑰白栽了?2.为什么最后鹿弟弟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整体感知,把握教材,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味、感悟文本。例如在教授《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教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小男孩捡鱼这个情景时,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中描写小男孩捡鱼动作的三个词语:“走的很慢”“不停”“用力扔”,指导学生自由读,带着动作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在朗读中走进小男孩纯洁的心灵,树立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展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展示交流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探究的好坏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流,学生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较强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既要使学生全员参与,又要使他们获得的知识最大化。教师应该侧重于把“展示交流”的重点放在小组内展示这一环节中,这样班内几个同时进行,给所有学生展示机会,既使学困生有了释疑解惑的机会,又使学优生有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完成了“惑”与“学”的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合实际,拓展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