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问候语范文
时间:2023-03-24 19: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礼貌问候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你帮了我们大忙,非常感谢!
3、秋风凉凉,夜也变长!轻声问候,是否繁忙?换季之时,注意健康,多喝开水,增加衣裳,早晚天冷,小心着凉,保重身体,快乐无恙!
4、秋雨绵绵,你的好运如是;秋收忙忙,你的事业如是;秋波频来,你命带桃花。只是不知一向传统的你,可敢接招?祝我亲爱的朋友生命灿如金秋!
5、偌大的地球上能和你相遇,真的不容易,感谢上天给了我们这次相识相知的缘份。别忘了,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6、忙碌交织的岁月里我会永远珍惜这份友情,轻轻地道一声,却道不尽心中的万语千言,只愿此短信捎去我衷心地祝福,我的世界因你而多彩,感谢一路上有你!
7、谢谢你!总是在我最失落的时候出现,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我身边,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8、真心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事,感谢与这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领导、同事们一起成长、一起拼搏,一起努力!
9、流不尽的是时间,忙不完的是工作,躲不开的是冬季,猜不透的是天气,放不下的是牵挂,萦绕在心的是关怀,不期而至的祝福:愿朋友添衣保重。
10、你的苦心,我都懂了,谢谢!
11、一连五天都忙碌,周末两天补精神。充足睡眠心情好,出门快乐跟随你,朋友聚会幸福到,短信聊天开心到,没事常联系,深深情意莫忘记,愿你心情最美丽!
12、在您的身上,我懂得了人生的意义,看到了真正的生命之光!
13、时间可以冲淡伤痕,但冲不灭我们的情谊;忙碌可以忘记烦恼,但忘不了我们的友谊。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天冷了,记得添衣,保重身体!
14、直到有一天,当我发现我们都已经渐渐地老去的时候,我才感悟到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朋友之间的友谊!朋友,谢谢人生路上曾有你
15、工作忙碌之余能够收到朋友的问候是一件很温馨幸福的事情,那麽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送给朋友的礼貌问候语,一起来看吧!
16、欢乐总是太短,寂寞总是很长,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17、在以前的工作中,贵方给予我们以充分的理解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让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
18、大恩不言谢,以后有什么用得上我的,尽管说!
19、秋风阵阵吹,气温渐渐降,寒冷天气里,牵挂在心上,问候忙送上,天冷记得保健康,平日工作莫太累,看看短信多回味,朋友之情最珍贵,一生让人心儿醉!
20、藉此机会,让我们对凡在业务发展方面给予有力支持的朋友、客户表示感谢!
21、工作一连忙五天,周末终於又来到,开开心心享清闲,牵挂思念全送到。快乐给你揉揉肩,幸福给你锤锤腿,健康陪你喝杯茶,平安永远陪在你身边!
22、感谢你的关怀,感谢你的帮助,感谢你对我做的一切……请接受我最真心的祝愿:一生平安、如意、健康、快乐!
23、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感谢您平日的指点,才有我今天的成就。
24、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只能说,我已铭记在心。
25、秋风阵阵传夙愿,大雁南归诉思念,忙忙碌碌不相聚,唯有时时长相忆,条条短信息,替我问候你,天冷记得多加衣,健康永远是第一!
26、秋风徐徐,天已转凉,养生健康,贴士帮忙,早晚天冷,增加衣裳,小心着凉,饮食清淡,保护胃肠,劳逸结合,心情舒畅,身体保重,快乐无恙!
27、如果心是近的,再远的路也是短的;如果友情是蜜做的,再苦的海水都是甜的;如果短信是你发给我的,今天再忙碌也是快乐的!
28、无论将来如何,我都要感谢你,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带来了美丽、快乐,感谢你给了我永远珍视的记忆。
29、我一直想谢谢你,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我一直想告诉你,告诉你我真的很爱你。
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问候语;关联理论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 village)这个概念,用于表达世界在逐渐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拉近这样的观点。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之间的人们彼此就像是邻居一样的交往着。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潜在诱因。本文首先会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会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去对在中西方问候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进行处理。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原因
问候是最短暂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够映射出参与者的自我感知和他们感受相互关系的方式。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71提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 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中国学者胡文仲认为问候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这里我们主要将讨论的是语言问候。胡文仲又根据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或者是方式有别,把语言问候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的问候等五类。
中西方问候语的最大差异表现在问候内容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强调人的社会性。为了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打招呼时细致入微,见什么问什么,甚至明知故问,如“吃了吗?”、“去哪儿啊?”等,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自上古时代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问候语内容的不同体现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从上古时期的“无它乎”和“无恙乎”,到始于战国的“吃了吗”,从改革开放的“下海了吗”,到现在的“离了吗”和“你买iPhone4了吗?”等。而西方人认为这些问题会涉及到听者的隐私,会破坏到对方的独立性,属于不适合问候的内容,他们会选一些中性的话题,比如英国人见面会以讨论天气来开始一段谈话,或是赞扬某人的衣服等。有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是他们在问候时所避讳的,比如说工资、年龄、婚姻状况等,亦或是宗教、政治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不一样的。称呼问候语一方面让我们可以向对方表达礼貌,一方面可以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使用者知道自己在社会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辈分,同时可以呈现出上下关系的意义,这样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这样看来,称呼问候语就是一种中华民族重视事物关系和上下结构的传统思维以及敬礼习俗的产物。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有着很强的伦理观念。
二、关联理论下的中西方问候语
关联理论是1986年Sperber&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明示-推理模式是基础,编码-解码模式只是附属于它的一种过程。该理论提倡从话语认知角度去解释会话的含义。其核心的概念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关联原则,明说和隐含,互明,语境等。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程度的区别。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处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
Sperber和Wilson认为发话者意欲传递一个设想集{I}。从受话者利益出发,{I}当然应该是发话者可能得到的关联性最大的信息。但是,发话者与受话者的利益在这里并不需要重合。发话者可能想把手头关联性最大的信息留给自己;她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只传递关联性较小的信息。从受话者的利益出发,发话者应该在该范围内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刺激信号,即需要最小处理精力的那个。这就是最佳关联性程度。
例如:约翰是来自美国的某大学的交换生,王强是他的同班同学。一天早上他们见面了。
约翰:早上好。王强:早上好,约翰。你吃了吗?约翰:怎么了?我牙上有菜叶吗?王强:没有。为什么这么问?
在美国人的认知环境中,“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句是和吃有关的话题,听者根据最大关联可以推断出的是不是早上吃的蔬菜留在了牙上。而在中国文化中,类似“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句只是问候语的一种,属于上面提到过的关心式问候。如果约翰想要达到最佳关联,他需要了解中国式问候语的功能用法等,加上额外的推理努力这样的不良沟通是可以避免的。
语境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的认知语境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他们共享同样的物质世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语言代码是通过阅读、讲话、收听被发送和接收的,而行为代码测试通过体态语、情境、客观环境等发送的。
关联理论是强有力的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从语用与认知角度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候语的新的途径。运用关联理论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候语,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成功和失败的本质。这种方法为问候语以及其他言语行为,如赞扬、拒绝、称谓等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篇3
寒暄和交谈是社交和商务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寒暄是会客中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幕;交谈则是人们互相接触交往而进行的谈话,它是人们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形式。要使寒暄与交谈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礼节。
寒暄的类型
寒暄有很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寒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问候型
在我国,问候是对他人友好或者关心的表示,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问候的目的是使人际关系融洽。
问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一个人是粗俗、鄙陋还是优美、高雅,往往在一见面的短暂时间里就可见分晓。因此,商务人员在社交问候中应多用、善用礼貌语言,它是尊人与尊己的手段,是展示个人风度与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问候型寒暄的用语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礼貌的问候语。如您好 、早上好 、节日好 、新年好之类。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要问:几岁了?或者问:上几年级了?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从职业考虑,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作家问:又有大作问世了吧?对朋友、邻居、同事的问候就更为丰富了,如果用得好能密切关系,增进友谊。问候也要与时俱进,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进交往对象的不快。比如中国人见面爱以一些有关胖瘦、服饰的话作为问候语, 小王,几天不见,又胖了!对方听了心里会不太舒服;小张,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时髦啊!对方听了不知是恭维还是讥讽,心里很别扭。再如吃了没 、往哪儿去等等,看似很具体,却失去了美感和问候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您好来表达见面时的喜悦和礼貌。
(2)表示思念之情的问候语。例如:好久不见,你近来怎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
(3)表示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例如:最近身体好吗? 来这里多长时间啦,还住得惯吗?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吗?
(4)表示友好态度的问候语。例如:生意好吗?在忙什么呢?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止,往往只表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听话人则把它当成交谈的起始语予以回答,或把它当做招呼语不必详细作答,只不过是一种交际的媒介。
问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因人因事有所区别。一般性问候,多为祝身体健康、生活如意、事业顺利、节日愉快等。特殊的问候应视具体对象、具体情况而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如对于商业伙伴,则应恭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事业蒸蒸日上对于政府部门则应恭祝节日愉快、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对于同辈的同学、朋友的问候,可侧重于工作、学习、事业等方面,给予勉励和支持;对于年老者,可偏重于身体、饮食、起居等,表达关心和支持;对于处于危难中的亲朋好友或亲密的商业伙伴,可给予精神安慰或物质帮助。
问候中要注意避免一些禁忌,如在阿拉伯国家,一般见不到女主人,谈及或问候女主人是失礼的。在一些国家,甚至连主人家的孩子也不能提及,若见到阿拉伯人的妻子,虽可与之打招呼,但切忌与之握手。
言他式
今天天气真好这类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东北天气很冷吧之类的话,可以打破尴尬的场面。言他式是初次见面较好的寒暄形式。
触景生情式
触景生情式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产生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什么事、正在做什么事以及将做什么事,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如早晨在家门口或路上问:早晨好,上班去啊?在图书馆或教室里问:这么用功,还在读书啊?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夸赞式
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天性曾作过如下论断:能够使人们在平和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幸福人生的最简单的法则,就是给人以赞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意和赞美。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连衣裙,你可以用赞美的语言说:小张,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张会很高兴。老李今早刮了胡子,你可以说:老李越来越年轻了。老李也会很高兴。
攀认型
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在人际交往中,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那样的亲 、友关系,如同乡 、同事 、同学甚至远亲等沾亲带故的关系。在初次见面时,寒暄攀认某种关系,一见如故,立即转化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三国时,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这短短一句话,就奠定了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情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攀认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汉,跟您这位武汉人可算得上同乡啦!您是研究药物的,我爱人在制药厂工作,咱们可算是近亲啊!噢,您是北大毕业的,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呢?这些事例,说明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契机,发掘双方的共同点,从感情上靠拢对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
这是对初次见面者尊重、仰慕、热情有礼的表现,如:久仰大名! 早就听说过您! 您的大作,我已拜读,得益匪浅!您也精神多了! 您的气质真好,做什么工作的?您设计的公关方案真好。寒暄语或客套话的使用应根据环境、条件、对象以及双方见面时的感受来选择和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见面时让人感到自然、亲切,没有陌生感就行。
寒暄的注意事项
1 .态度要真诚,语言要得体
客套话要运用得妥帖、自然、真诚,言必由衷,为彼此的交谈奠定融洽的气氛。要避免粗言俗语和过头的恭维话,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就显得极不自然。
2 .要看对象
对不同的人应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在交际场合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也不同,寒暄时的口吻、用语、话题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级和下级、长者和晚辈之间交往,如前者为主人,则最好能使对方感到主人平易近人;如后者为主人,则最好能使对方感到主人对自己的尊敬和仰慕。
3 .寒暄用语要恰如其分
如中国人过去见面,喜欢用你又发福了作为恭维话,现在人们都想方设法减肥,再用它作为恭维话恐怕就不合适了。西方小姐在听到人家赞美她你真是太美了时会很兴奋,并会很礼貌地以谢谢作答。倘若在中国小姐面前讲这样的话就应特别谨慎,弄不好会引起误会。
篇4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计算机既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理想的认知工具。计算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学习动机,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即探究式学习;计算机网络还能提供协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由于初一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10~15分钟,之后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因此,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来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丰富实践经和丰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超常思维形式。我们在练习模块中选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实物图片及声音动画,要求学生在接受信息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形成直觉思维。学生通过练习动脑、动口、动手,能大大增强动手能力,训练思维,开发智力,从而达到温习巩固知识的学习目的。计算机会提供给每位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教师则无需开口,这给每位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的意义构建。
3.创新的教学理念
微视频(微课)不是对一个单元的学习,而是对单元学习中一两个重难点的突破,其强调的是单元学习中的“点”而不是“面”。本着这个基本原则,我们在客观分析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在该单元学习过程中难度最大,同时也最能帮助起始学段的学生迈出英语学习第一步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主体,这充分体现了微课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一套英语教材,其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能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真正体现了“Learn by doing,Learn by using”这一教学原则。由于教材每个单元只有一个总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既没有具体的课时数,也没有分课时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能有更大的自由度来灵活运用教材,为自己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能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关调整和取舍,这更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本单元是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是为了使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更好地使用本套教材而编写的。它的主要内容为26个字母和最基本的英语日常用语,如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希望学生能学会问候熟识的朋友以及应答。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是教材的第一单元,又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入门单元,其总体内容不多也不是很难,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衔接工作。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学习活动,使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感觉学习英语不难又很有趣,进一步培养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并进一步补充如何问候朋友及应答,学会向别人有礼貌地问候;学会打招呼的用语,如Hello!/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进一步拓展学习问候语,如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听说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灵活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进一步拓展上课所学,适当补充问候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礼貌问候用语,养成“以礼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通过歌曲Good morning和游戏“保卫萝卜”导入,引出对课堂上所学问候语的复习,寓教于乐。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复习课上所学问候语,能渲染英语学习气氛,营造英语学习环境;闯关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适当放松,还能进一步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Read and match
教师让学生配对问候语(如图1),并总结以上问候语的用法,提醒学生由于东方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学习英语时要注意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1)Hello!这个句型在口语中应用较广泛,意为“喂,你好”;在表示问候唤起注意时,美国人常用Hi来代替Hello,显得更为随便、亲切。它可以用于熟人、朋友之间,也可以用于陌生人之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加称呼语。在两人见面相互问候时,意为“你好”;在打招呼或打电话时,相当于中文里的“喂”。在国外,有时陌生人相遇也常说Hello,表示礼貌、友好,回答语也为Hello。Hi在现代英语中可以用来代替Hello,它比Hello用得更多,显得更随和。
(2)How are you?是一个问候身体情况的句型,常用“Fine,thank you.(很好,谢谢)”来回答。如果第二个人接着再问第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可以说“Fine,thank you.And you?(很好,谢谢。你怎么样)”,第一个人可以回答“I’m fine,too.”。Fine是I’m fine.的简答形式。
设计意图:在学生复习完歌曲后,教师要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此环节不仅能巩固学生上课所学知识,还能进一步补充问候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法,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3.Expansive learning
师:你知道其他的常用问候语吗?
生: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
拓展补充:How do you do?和How are you?这两个句子都有表示“你好”之意,但两者用法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意x不同。How are you?为疑问句,意为“你好吗”,而How do you do?在形式上是问句,实际上并不表示疑问,意为“你好”。
(2)使用场合不同。How are you?用来询问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多用于朋友或熟人之间。How do you do?则是用于初次见面的两个人之间相互问好的问候语。
(3)回答方式不同。回答How are you?应用I’m fine,thanks.And(How are)you?对方再答I’m OK.或I’m fine,too.而How do you do?只能用How do you do?来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仅掌握课上所学的问候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此微课能让学生拓展问候语的学习。
4.Fill in the blanks
____to ____you.
____to ____you,____.
____do you ____?
____do you ____?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进行一个机械性练习,能将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5.Watch and write a dialogue
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三个情境(如图2、图3、图4),并根据不同的情境编写问候语。
设计意图: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能引起学生猜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了解问候语的使用,巩固他们在课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反思
在游戏中学习,能给学生的复习和拓展提供一个有效的辅导。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只限制在课堂内,所以我们将这一教学活动延伸到了课堂外的微课中,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在课后辅导学习,巩固上课所学并进行拓展补充。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生活环境,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对于实际教学来说,微课是用于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对于学生来说,真正实用的微课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能通过微课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会在以后的微课制作中做得更好。
设计亮点
篇5
2.负责来访客户的接待、基本咨询和引见,严格执行公司的接待服务规范,保持良好的礼节礼貌;
3.对客户的投诉电话,及时填写登记表,并于第一时间传达到客户服务团队,定期将客户投诉记录汇总给副总经理;
4.负责公司前台或咨询接待室的卫生清洁及桌椅摆放,并保持整洁干净;
5.接受行政经理工作安排并协助人事文员作好行政部其他工作;
认真执行目标卡的管理规定,完成本部门分配的工作和任务。
前台文员服务规范
造访:
客户或来访者进门,前台马上起身接待,并致以问候或欢迎辞。如站着则先于客人问话而致以问候或欢迎辞。
单个人问候标准语如下:
“先生,您好!”或“先生,早上好!”
“小姐,您好!”或“小姐,早上好!”
“您好!欢迎来到XX公司。”
来者是二人,标准问候语则为:
“二位先生好!”
“二位小姐好”
“先生、小姐,你们好!”
来者为三人以上,标准问候语则为:
“各位好!”或“各位早上好!”“各位下午好”
“大家好!”或“大家早上好!”“大家下午好!”
对已知道客户或来访者姓名的,标准问候语如下:
“X先生好!”
“X小姐好!”
对已是第二次或二次以上来公司的客户、来访者,在沿用“单个人问候标准语”并看到客户点头或听到客户跟说“你好”之后,还可选用如下标准问候语:
“先生,我记得您前不久(以前)来过我们公司,今天光临,再次表示欢迎!”
a)引导客户或来访者到咨询厅就座,递上茶水,送上公司营销宣传资料;
b)当场解答或电话通知相关业务接待人员出现,介绍时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
c)引领客户或来访者接触相关人员,行走时走在客户或来访者侧前位置,并随时用手示意。途中与同事相遇,点头行礼,表示致意;
d)进入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听到回应再进。进入后,回手关门;
e)介绍双方,退出。如相关人员抽不开身回应,则安抚客户或来访者稍等,退出。
当值前台为女性,着职业套装,化淡妆。男性,则着西装,打领带。
禁忌:头发脏且蓬乱;穿拖鞋或穿皮鞋而不穿袜;口腔不卫生。
篇6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求职信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因为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企业负责人”、“国发企业经理”、“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祝颂要热诚
正文后的问候祝颂语虽然只几个字,但表示写信人对受信人的祝愿、钦敬,也有不可忽视的礼仪作用。祝领语有格式上的规范要求,一般分两行书写,上一行前空两格,下一行顶格。祝颂语可以套用约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礼”、“祝您健康”之类,也可以另辟蹊径,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对收信人的良好祝愿。如对尊长,可写“敬请福安”、“敬请金安”、“敬请大安’、“恭请平安”;给平辈的信,则用“顺颂时棋”,春天可写“敬颂春安”,逢年可写“即请年安”、“此请岁安”,平时用“敬颂时绥”之类;按对方职业可选用不同的祝颂语,对学界可选用“敬请学安”、“撰安”、“编安”、“文祺”、“教安”、‘诲安”;对政界可选用“恭请钧安”、“勋安”;对商界可选用“敬请筹安”、“筹绥”、“商安”、“财祺”等。笺文的最后,要署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为表示礼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弟子”、“受业”;给用人单位领导写信,可写“求职者”或“您未来的部下”。名字之下,还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如对尊长,在署名后应加“叩上”、“敬亲”。“叩禀”、“拜上”、“敬启”、“肃上”等;对平辈在署名后加“敬白”、“谨启”、“敬上”、“拜启”等。
篇7
电话礼仪一般要求
打电话的具体方法,人们一学就会,一点都不困难。困难的是,有一些公关人员对于自己乃至本单位、本部门的电话形象却一无所知,甚至不自觉地对其有所损害,这样会影响个人或单位的电话形象。
所谓电话形象,是指人们在通电话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语音、声调、内容、表情、态度、时间等的集合。它能够真实地体现出个人的素质、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通话者所在单位的整体水平。
正是因为电话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而商务交往又与电话难解难分 ,因此凡是重视维护自身形象的单位,无不对电话的使用给予高度的关注。在国内外,许多单位给刚刚进入商界的人所上的第一课,通常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合乎礼仪规范地打电话、接电话,以及如何得体地在公共场合使用各种各样的与电话有关的通讯工具,甚至连打电话、接电话时开口发言的第一句话,许多商业单位都有各自统一的规定。由于电话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务人员有必要在使用电话时注意维护自身的电话形象,维护公司的电话形象。为了正确地使用电话,树立良好的电话形象 ,无论是发话人还是受话人,都应遵循接打电话的一般要求。
(一)态度礼貌友善
不管你的另一方是什么人,你在通电话时都要注意态度友善、语调温和、讲究礼貌。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从电话里讲话的方式,就可以基本判断出其教养水准。
(二)传递信息简洁
由于现代社会中信息量大,人们的时间概念强,因此,商务活动中的电话内容要简洁而准确,忌海阔天空地闲聊和不着边际地交谈。
(三)控制语速语调
由于主叫和受话双方语言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控制好自己的语速,以保证通话效果;语调应尽可能平缓,忌过于低沉或高亢。善于运用、控制语气、语调是打电话的一项基本功。要语调温和、音量适中、咬字要清楚、吐字比平时略慢一点。为让对方容易听明白,必要时可以把重要的话重复一遍。
(四)使用礼貌用语
对话双方都应该使用常规礼貌用语,忌出言粗鲁或通话过程中夹带不文明的口头禅。
拨打电话的礼仪
(一)选好通话的时间
拨打电话,首先要考虑在什么时间最合适。如果不是特别熟悉或者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要在早7 点以前、晚10 点以后打电话,也不要在用餐时间和午休时打电话,否则,有失礼貌,也影响通话效果。
(二)礼貌的开头语
当对方拿起听筒后,应当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亲切地问候您好 。只询问别人,不报出自己是不礼貌的。如果需要讲的内容较长,可问:现在与您谈话方便吗?
(三)用声调传达感情
讲话时语言流利、吐字清晰、声调平和,能使人感到悦耳舒适。再加上语速适中、声调清朗、富于感情、热情洋溢,使对方能够感觉到你在对他微笑,这样富于感染力的电话,一定能打动对方,并使其乐于与你对话。
(四)有所准备,简明有序
如果要谈的内容较多,可在纸上列出。尤其是业务电话,内容涉及时间、数量、价格,有所记录是非常必要的。
(五)电话三分钟原则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次打电话的全部时间,应当不超过3 分钟。除非有重要问题必须字斟句酌地反复解释、强调,一般在通话时都要有意识地简化内容,尽量简明扼要。通话不超过3 分钟的做法又称打电话的3 分钟原则 ,它是所有商务人员都要遵守的一项制度。一般来讲,在打电话时要贯彻3 分钟原则,主要的决定权在发话人手里,因为在通话时先拿起、先放下话筒的通常都是发话人。在通话时,切忌没话找话、不谈正题、东拉西扯,更不要在电话里跟别人玩捉迷藏 ,说什么你猜猜我是谁 、你知道我在哪儿 、想知道我在干什么吗 、不想问一问还有谁跟我在一起吗等。为了节省通话时间,不但通话时要长话短说,而且在拨电话时,也要少出或不出差错。需要总机接转
时,应主动告知分机号码,不要等人家询问。若不知分机号码,则应提供受话人的部门和姓名。若对此不清楚,则最好不要去麻烦话务员。
(六)礼貌的结束语
打完电话,应当有礼貌寒暄几句再见 、谢谢 、祝您成功等恰当的结束语。
接听电话的礼仪
(一)及时、礼貌地接听电话
电话铃响了,要及时去接,不要怠慢,更不可接了电话就说请稍等 ,撂下电话半天不理人家。如果确实很忙,可表示歉意,说:对不起,请过10 分钟再打过来,好吗?
在正式的商务交往中,接电话时拿起话筒所讲的第一句话,也有一定的要
求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
(1)以问候语加上单位、部门的名称以及个人的姓名。这种形式最为正式,例如,您好! 大地公司销售部刘翔。请讲。
(2)以问候语加上单位、部门的名称,或是问候语加上部门名称。它适用于一般场合,例如:您好! 大地公司销售部。请讲。或者:您好! 办公室。请讲。后一种形式,主要适用于由总机接转的电话。
(3)以问候语直接加上本人姓名。它仅适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例如:您好! 余文。请讲。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务交往中,不允许接电话时以喂,喂或者你找谁呀作为见面礼 。特别是不允许一张嘴就毫不客气地查一查对方的户口 ,一个劲儿地问人家你是谁或有什么事儿呀 。
(二)自报家门
自报家门是一个于人方便、自己方便,且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好方式。
(三)认真倾听,积极应答
接电话时应当认真听对方说话,而且不时有所表示,如是 、对 、好 、请讲 、不客气 、我听着呢 、我明白了等等,或用语气词唔 嗯 、嗨等,让对方感到你是在认真听。漫不经心、答非所问,或者一边听一边同身边的人谈话,都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四)认真清楚地记录
在电话中传达有关事宜,应重复要点,对于号码、数字、日期、时间等,应再次确认,以免出错。随时牢记5W1 H 技巧,所谓5W1 H 是指: When(何时) ,Who(何人) , Where(何地) ,What(何事) ,Why(为什么) ;How(如何进行) 。在工作中这些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打电话、接电话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电话记录既要简洁又要完备,这有赖于5W1 H 技巧。
(五)友善对待打错的电话
如果对方打错了电话,应当及时告之,口气要和善,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表示出恼怒之意。正确处理好打错的电话,有助于提升组织形象。
(六)正确代接电话
替他人接电话时,要询问清楚对方姓名、电话、单位名称,以便在接转电话时为受话人提供便利。在不了解对方的动机、目的是什么时,请不要随便说出指定受话人的行踪和其他个人信息,比如手机号等。
(七)巧问对方姓名
如果对方没有报上自己的姓名,而直接询问上司的去向,应礼貌、客气地询问对方:对不起,您是哪一位?
(八)礼貌地挂断电话
挂电话一般由上级、长辈先挂,双方职级相当时,一般由主叫方先挂。挂断电话前的礼貌不可忽视,要确定对方已经挂断电话,才能轻轻挂上电话。
使工作顺利的电话术
第一,迟到、请假由自己打电话;
第二,外出办事,随时与单位联系;
第三,外出办事应告知去处及电话;
第四,延误拜访时间应事先与对方联络;
第五,借用他人单位电话应注意,一般借用他人单位电话,一般不要超过10 分钟。遇特殊情况,非得长时间接打电话时,应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和谅解。
篇8
每逢上课铃声晌起,教学伊始,校园里时不时会传来课堂上师生间亲切友好的问候:"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下!"对于这几声不同语言(英语和汉语)的普通问候,老师们和同学们都习以为常了。偶尔忘记了这两句礼貌用语,我似乎觉得若有所失。细细思索,"同学们好!"老师好!"这两声问候,无不传达着师生间的淳淳友谊,也表达着师生间的浓浓情感。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两句礼貌用语里的"好"还着实意味深长、情谊深远。
"同学们好!"作为英语老师的我虽然没有语文老师的丰富情怀,但也习惯春风满面,对学生问候在先,并浓墨重彩"好"字,表现我的热情与谦虚,也给自己良好的心态与自信。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暗示与希望,暗示课堂秩序要正常进行、师生配合要和谐有序、环境气氛要张弛有致,提醒调皮捣蛋、思想游离的学生要"好"表现,祝愿师生好好上好这节课,善始善终。"老师好!"学生模仿我的腔调,异口同声,紧跟在后,"好"字余音绕梁,表现学生的诚挚与尊重,我笑容可掬地请他们坐下,课堂在和谐的问候中就这样开始了。"老师好"三个字给我了上课的动力和热忱,也鞭笞着我的努力与奋斗,警策我不能误人子弟、断人前途。同时也暗含了学生对老师的希望,希望老师以良好的教态和饱满的热情把最好的知识和最美的真理传给他们。我们的课堂就在这样"好"以始终,一"好"到底的和谐气氛中结束了。
不仅如此,师生之间的问候还能能唤起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旨在告诉学生正式"上课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一节课的开始,也正是师生之间互相配合的开始。在上课之前,师生互相问候.不仅能交流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有的学生刚上课时思想还停留在课间活动的一些事情上,"身在教室心在窗外",而一声问候可以把他们的思想唤回来,提醒他们:"上课了"。所以,对于教学而言,问候不仅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而且是合作的准备。如果学生在问候老师时声音整齐、洪亮,则说明他们精神饱满。反之,则说明学生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发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用适应学生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开始讲课,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每逢下课铃声响起,我们也会听到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师生间亲切友好的问候"下课!""起立!""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像这样师生间下课后的问候语,许多老师也早已使用自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然而隐隐地我总觉得似有不妥!没有上课前的问候那么的亲切和自然,似乎有些失落的感觉,课堂教学结束时的这句"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似乎从这句问候起,今天老师就要与同学们拜拜了,不再见面了,似乎这就意味着今天与这个班的学生的课堂教学的终止,这显然与广大教师自愿放弃休息时间单独辅导后进生的宗旨相悖。
鉴于以上认识,我个人认为,师生间的问候语能不能这样改一改,上课之初的问候"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下!"教师先于学生笑容可掬的问候则体现了新教改中教学以学生主体的宗旨,一改以前的学生问候在先的尊师在先的戒律,使个别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能体会到老师的温暖和对自己的重视,从而让他们与老师友好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来,老师的亲切的问候在先还会调动少数厌学学生的厌学情绪的。
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1320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境旅游、涉外贸易、出国留学、跨国公司求职、参加国际展销会,甚至观看国际电影和电视节目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熟知说英语国家的人们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以及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选择符合英语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才能保证交际的有效进行。
2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
2.1 问候语的差异
英汉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差甚远。英语问候语直接明了,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中性的。英语常用的问候语有:Hi/Hello!(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How are you?(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很高兴见到你!)说英语国家的人通常以谈论天气、兴趣爱好、旅游度假、电视电影等为话题,进一步进行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在交谈中忌讳谈论、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和年龄等涉及隐私方面的话题。而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于事实,中国人打招呼习惯于用“吃饭没?”“去哪呀?”“多大啦?”甚至“每月能挣多少钱?”等,体现对别人的关心。不熟悉汉语文化的外国朋友会把中国人礼节性的问候误解为干涉个人隐私的无礼行为。因此,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在与英语国家人们初次交谈时要做到“七不问”——不问对方的收入、体重、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呀?”,不问“吃饭没?”。这样才能避免谈话陷入僵局,实现有效交流。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美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运用语言注重准确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直接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该含糊。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里,只有自己有信心,说话做事果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谦和是一种美德,对处事武断的人持批评态度。中国人习惯“三思而后行”,力求谦虚谨慎,运用语言注重含蓄性。英美人收到礼物时,会马上打开礼物看看,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并对送礼者道谢。面对别人的赞美,他们总是欣然接受,并大大方方地道声“Thank you!”。在交往中,如果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英美人总是有礼貌地表示反对,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汉语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人会把收到的礼物放一旁,待客人离去后才悄悄打开。面对赞赏,中国人习惯连连摆手,连声说“哪里,哪里”或是“过奖了,过奖了”。中国人不喜欢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当被问到是否要喝点什么或吃些什么东西时,总会客气地推辞“不用了”。与英语国家人交往时,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忙或者夸奖你,都要有礼貌地说声“Thank you!”。
2.3 价值观的差异
英美人非常强调个人自身的价值,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不允许任何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涉。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都很强,他们认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英美国家的人很少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说明自己无能。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他会自己很努力地站起来,而不希望有人“多管闲事”来扶他。他们关于“个人私事”的观念,就像国家的“领土权”一样,边界线内的一切都属于本国,别人不得擅自闯入。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集体利益至上,富有爱国精神和为集体献身的精神。
2.4 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语言在其各自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词义渊源,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1)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很多人也就相应地误解为“李老师=Teacher Li”。(2)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在汉语中,龙是一种吉祥物,常用来指才能优异的人,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由于英语中的dragon(龙)和汉语中的龙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在交流中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望子成龙”若被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a dragon”,会令英美人闻之色变。但如果把它翻译为“to hope one’s child can become somebody”,就让人很容易理解了。(3)在英语文化中,old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英语国家的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他们不喜欢被称为“老人”,也不愿意因为年纪大而受到他人的帮助。而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对人的一种尊敬。中国人常常主动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如果不了解英语文化,我们也主动帮助英语国家的老人,如: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等等,很容易遭到拒绝,令双方陷入尴尬的局面。
2.5 餐饮文化的差异
(1)西方人在就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在餐桌上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失礼。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2)英语国家的餐桌礼仪要求人们在就餐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胳膊肘不能放在桌上,而应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不会侵犯邻座的领域,也不会侵犯餐桌上大家公用的地方。(3)在餐桌上决不能把碗和盘子拿起来,无论什么食品都不能用叉子整个叉起来咬,要切成小块,一切一块地叉起来吃。无论吃什么东西,都尽量不弄出声响,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4)不能在餐桌上出现影响他人用餐行为,如打饱嗝、抽烟等。然而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出人们的豪爽和惬意。(5)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吃饭时如果刀叉碰响了器皿,而任其发出声响不去终止,便会带来不幸。所以如果和西方人一起就餐时,要尽量避免刀叉与器皿碰撞发出声音。万一碰了杯子发出声音时,也要赶紧用手捂住,使它停止作响。(6)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就餐的时候,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也不主张为别人夹菜。在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劝酒划拳、不醉不归,频频给他人夹菜更是体现交情的深厚。(7)西方人喜欢看到客人把盘内的食物吃得精光,这表明他准备的菜肴可口好吃,如果没有吃饱,可以夸赞菜肴的美味并多要一些吃的。中国人用餐完毕后习惯把盘里的食物留下一些,如果吃得精光会让人误解为自己还没吃饱。
2.6 肢体语言的差异
肢体语言常因所属的文化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若不了解不同文化对肢体语言的不同解释,往往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反感,造成交际的不愉快终止。如:(1)中国人轻抚婴儿或轻拍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父母会抱怨这种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尊重小孩。(2)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眼神之间的交流时间长而且次数频繁,以此表示听话者的专注及对说话者的尊重。他们认为缺乏眼神交流就(eye contact)是缺乏诚意,瞧不起对方,或是逃避责任,令人反感。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被长时间的注视。(3)以手势指示时,英语国家的人极为讲究掌心的朝向(orientation of palms),他们认为,掌心向上是一种无威胁性的手势,表示礼貌和诚恳。掌心向下是权威的支配性的手势,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在清点人数时习惯手心向下握拳并伸出食指,这种手势最容易激怒西方人。(4)英语国家的人走路时胸部和腹部高挺,大摇大摆。他们在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不论事情如何紧急,都避免跑步,认为这是不雅的。
3 结语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其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际。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化,才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青龙,叶荭. 博通英语西方文化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王德华. 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林纪诚. 语言与文化综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一、接电话的礼仪
1、第二次铃声响完是最佳的接听时机。太快或太慢接听电话都是不合适的。如果第一声响起后立刻拿起话筒,对方会没有思想准备。就象你希望和某个人讲话,如果他猛然冲到你的面前,你也会吓一跳的;如果在第三声响后接听,对方已经有等待的感觉了。所以我们在第二次铃声响过以后拿起话筒是最合适的。如果你在第四声后才接听,应该有道歉的话语,如您好!让您久等了。
2、接听电话的动作。第一声电话铃声响起,我们可以把左手放在电话上,准备用左手拿话筒,右手进行电话记录(左手写字倾向的人恰好相反,用右手准备拿起话筒)。
3、接听的第一句话。通常拿起话筒,我们习惯性的第一句话是喂。严格来讲,喂是试话筒的声音。当接听电话是工作的一部分时,应该体现精炼、从容的职业感觉,所以喂这句开场白是必须去掉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问候语。
问候语的时段性:
9:00以前,早上好;
9:0012:00,上午好;
12:0013:30,中午好;
13:3017:30,下午好;
其他时间可以说您好。
根据公司要求,在问候语之后,可以报出公司和部门名称以及你个人的姓名。
4、电话记录的内容:5个W,1个H。 5 个W是指when 、who(whose) 、what 、where、why ,1个H 是指how。具体来讲,电话记录应该包括来电时间、来电人、来电事由、哪里打来电话、为什么来电话,怎样处理等。在进行电话记录时对数字、对方说的某个时间、电子邮件地址等信息应该重复一遍给予确认。
5、电话中的称谓。询问对方的姓名时应该说:请问您贵姓?,不能直接问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对方告诉你他的姓名,应该对姓名中的每一个字进行确认。众所周知,姓名就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对姓名的重视可以暗示对他的尊重,同时可以避免产生音同字不同的错误。即便知道了对方的全名,在随后的称谓中也不要直呼其名,尽量使用姓+职务的称呼方式,或者说先生、女士。
6、措辞。电话交谈应该语言简洁、措辞高雅,避免俚语或者不礼貌的语言。
7、声音的把握。有研究显示,当你与别人交流时,你说话的内容对别人的影响占20%,而你的声音对别人的感染力占到80%。因此,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电话里应该保持语调积极、明朗;合适的语速可以控制交流的节奏,如果对方语速过快,你可以比他稍慢一点,反之,如果对方说话很慢,你可以比他稍快一点,两种情况都保持差距不太大。如果两个人说话节奏相差很大,双方都会感觉到不和谐,会影响双方的愉快沟通;总之,声音的把握能够经营电话交流的感觉,传递你积极、镇定的工作风格。
8、微笑的魅力。不要以为电话另一端的人看不见你,就不必在意自己的表情。其实人的情绪、态度、声音、表情、动作等外在与内在的状态是整体统一的。不要试图让自己板着脸孔却说出悦耳动听的语言,即便那样,你的声音也是干涩的,毫无感染力可言。微笑不只是表情,它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电话里看不到但是感觉的到!
9、你的情绪和身体姿态。如果你趴在办公桌上接电话,声音会显得闷而不畅,会给对方造成困惑;如果你一边焦虑其他的事情一边打电话,对方能够听出你有些急切。因此,掌握情绪、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