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纲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3 19: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访提纲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访提纲格式

篇1

犹记得,当初我并未积极地报名,因为我想,暑假就那么点时间,要是再参加了,那我原来的计划不都打破了吗?于是,我对其置之不理了。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很是挣扎。因为我想,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实践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和一个宝贵的经验呢?若是参加了,我不仅达到了锻炼自我的目的,或许出其不意我还能扩大自己的眼界并且能认识到很多人。于是,在报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我踊跃地报名了。

说实话,当看到那么一系列的活动名目时,我几乎快闭气了,不禁惊叹道活动真多啊!习惯了假日里的闲适和懒散,在活动开始前夕,一种逃避感和恐惧感不禁油然而生!但是,很快我便说服自己勇于面对自己当初的选择。

开启典礼结束后的第一天,活动正式陆续地展开了

第一天的任务是采访大河乡的团委书记。其实在活动前,我对这个职务几乎毫无了解。于是为了能在采访活动中有较好的表现,我开始收集资料,逐步了解,并根据资料里的内容进行问题的编写。

第一天:

总结而言,所有组员的表现都相当出色,大家配合十分默契,以一人提问,一人针对性作笔记的形式进行采访活动,大家效率都很高,以致活动十分顺利结束。大家围成一个圈,团委书记坐在圈中心,很认真地接受我们的采访,气氛十分其乐融融。

虽然大家都互不认识,但是我们在活动中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默契合作的锻炼与努力尝试。而在活动中,我感受很深的是,大家都有很强的集体意识。

第二天的任务是去到大河乡蒙正村,与村支书面对面,并且慰问老党员和一些孤寡老人。

第二天:

这一天的桂林十分寒冷,临近1c的气温笼罩着整个桂林。朔风呼呼地吹,但威力再强大,都依然不能阻挡我们0189第14组成员前进的步伐。早上九点大家集合,集体先去市场自己掏腰包给老党员们和孤寡老人们购置慰问品。因为没有直通的车进去村里,所以,我们一行16个人两两相互依偎着在寒风中前行了约一个多小时。终于到村里了,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对村支书进行了采访,询问一些关于蒙正村的发展的问题以及我们组员各自对村支书或者村子里感兴趣的事。接着我们一一看望了老党员和孤寡老人们。只是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我犯大错了。我不知道五保户老人是没有小孩的,于是在慰问一个老人的时候,我问爷爷,您的儿女经常回来看你吗?当时,所有人的脸都绿了,我一脸茫然。后来,大家跟我说明了原因,我才知道自己错得如此离谱。不过,团队没有因此狠狠责怪批评我,只是很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所以对我而言,我认为我也因此获益颇深。

除了工作中我学到很多很多在学习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外,在我看来,我收获最大的是,我变得很开朗很自信。以前在人群里,我胆小得几乎宁愿缩在角落里,希望没人能注意到我。而这一次,在我们的小组会议里,我变得很自信,我勇于在大家面前表达我的看法,勇于向组长提出建议。更有甚者,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踊跃参加,表现相当积极。组员居然不相信我之前会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人。我觉得,这次社会服务活动给我最多的是,让我自己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这个改变,是我之前都一直想要的。

扩展阅读: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二、调查报告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

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 言:

扼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1)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2)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

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篇2

关键词:实地考查;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调查提纲;民族音乐志

一、实地考查的认识

当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音乐学界普遍接受的时候,中国传统音乐的实地调查(即田野采风工作)也逐渐与民族音乐志写作的要求相融合。民族音乐学是上个世纪中叶诞生的集音乐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民族音乐学是一种具有文化哲学高度和意义的学科属性和学理范畴,而从研究的对象而言,它以人类一切音乐为研究对象,注重对象的音乐及其意义的阐释。中国传统音乐即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又有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内涵,所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以理解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可以借鉴民族音乐的方法对传统意义上的“实地采风”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扩充。[1]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借鉴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实地考查。

实地考查原本是人类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人类学者把自己融进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当中。研究者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甚至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或亲属关系,并通过这种方系做观察记录,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其中,民间音乐是最需要我们进行实地考查的种类,也是最具备考查条件的种类。比起其他传统音乐来,民间音乐更具有旺盛的传承生机、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我国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者们约定俗成把实地考查工作称为“采风”。陈守仁先生指出:“不论是在旷野或都市,学者在一种文化现象发生的实际环境、领域或场合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即属于fieldwork(田野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包括观察(observation)、访问(interview)资料的分析(analysis of data)、实物的收集(colle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文字记录(written document)、录音(audio recording)、摄影(photograph)及摄像(videograph)。[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实地考察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二、实地考查是研究传统音乐的基本手段

对传统音乐进行实地考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有许多的事项需要进行考查的学生或学者加以注意,尤其是那些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学生,在实地考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学者在进行实地考查之前应该首先明确此次调查的目的任务。实地考查工作没有固定的公式遵循。但是有前贤学者们采风的优秀个案可以参考。研究者需要为他研究的主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适的实地考查工作方法。在进行一次调查工作之前,调查者应该首先明确此次调查的目的,包括他对于调查中的每一次访问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应该明白每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每次考查之前最好事先做好案头准备,拟定出调查访问提纲和计划,要尽力避免无准备的调查。

(二)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实地考查工作没有捷径,需要具备很大的耐心。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会使调查工作有备无患,少走弯路。首先应该事先与要调查或采访的艺人联系好,或者与中间的中介联系人联系好,定好日程的安排,没联系好不要轻易地出发,以免浪费时间。而且最好是电话联系,因为现在大家的工作日程安排的都比较满,有时我们写信给对方,对方很少复信,因为毕竟是给人家添麻烦。另外,还应该作好物资方面的充足准备,包括准备足够的往返路费和食宿费以及资料等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给要采访的艺人带一些简单的礼品表示心意,沟通感情。还要根据需要准备好照相机,摄影机、录音设备等等。最好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忘记了必须要携带的物品,到时候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对民间音乐的创造者即民间艺人千万不能抱有偏见或者轻视,应当尊重他们,尊重民间音乐。民间艺人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同时他们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更多的学校教育。同时,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等都会与学者或者学生有差异,但这并不是我们轻视他们的理由。一个人是否高贵,绝对不应该看他吃什么穿什么、看他的生活卫生习惯,而应该看他的品质。民间艺人大多数是热情好客、谦虚朴实的农民。艺人们较低的生活水平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创造的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低劣。民间音乐虽然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的业余时间所创造的,但是在民间音乐中却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面前我们应当永远以小学生的态度去真诚地面对。为了对民间音乐获得可靠的科学的调查结果,调查者必须实事求是。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比民间艺人高明,更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态度,用学校当中的那些理论去看民间音乐,尤其是那些西方音乐理论,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必须注意。因为我们在学校中所学的那些西方的音乐理论只适应于西方音乐,而我们面对的却是有自己体系的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在考察和研究对方的同时,也把研究者(考察者)当成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在平等互动的相处中,从观念、行为和方法等方面阐释对象。

(四)在调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全面,深入,细致。[3]我们在调查一种民间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解这种音乐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乃至经济等方面的背景以及它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应当了解这一乐种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其历史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之,我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进行音乐考查,而不应该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把调查工作做得彻底、全面、深入、细致,圆满地完成我们的每次调查工作。

(五)最好的记录方法是用笔记本亲自做记录。虽然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先进便捷的录音录像器材,并且在目前已经很普及,但研究者最有效的记录工具仍然是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实地考查工作的核心也仍然是研究者自己亲身在现场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对录音录像等器材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这种细心的观察与思考的工作。音乐实地考察工作的重点是音乐以及音乐有关艺人的口述资料等。作好笔记,进入深入的分析对于实地考察而言是很重要的。

(六)考查者还应该注意不能过于依赖访问,尤其对于那些自己亲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应该依靠自己的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于艺人所讲的一些话,要进行分析,不能句句当真。因为有些艺人对于音乐的理解虽然有高明之处,但是由于学识以及理论方面的局限难免会有漏洞,这当然并不意味着他们所创造的音乐艺术水平低。另外,在谈论有关艺人以及艺术流派等问题的时候,艺人们很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加入自己的偏见。我们要注意不要受到他们的影响。对许多问题,还应该自己多多分析或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七)进行实地考查的音乐工作者还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些困难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逗留的时间也远不如他们那么长。我们最多是在语言障碍、饮食、卫生习惯或气候等方面有所不适,但是这些对于那些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学生而言是相对艰苦了一些,这需要他们有思想准备。同时,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起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坚强的毅力面对在进行实地考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连这么一点苦都忍受不了,就不能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事业。

三、传统音乐调查的三个种类

一般说来,民间音乐调查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地区普遍调查、重点乐种调查和专题调查三种类型。[4]在这里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调查。

(一)地区普遍的调查。地区普遍调查是对某一特定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普遍的调查。通过这种调查,可以对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求得一个全面的了解。调查的结果可以起一个索引提示的作用,这种调查是有计划地发掘整理民间音乐遗产的一个重要步骤。这种调查可以为重点乐种调查及专题提供许多便利。

(二)重点乐种调查。重点乐种调查的目的在于发掘整理某种民间音乐的遗产,对该种民间音乐求得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调查的结果可以成为批判地继承这一音乐遗产的依据,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它。这种调查可以为科学研究、创作、教学以及演出等提供极为宝贵的材料。

(三)专题调查。专题调查是根据某些研究课题所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目的在于调查者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去探求一些音乐现象的内在联系或规律,从而推进或更新人们的音乐认识。

这三种调查的目的不同,方式也相异。研究者采取何种调查方式应该根据主观及客观条件和任务要求而定。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三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的地方互相渗透。因此对这三个种类的划分不应该作绝对的理解。在调查工作的时间安排中不应该将这三者截然分开而应该灵活掌握,适当运用。

四、研究传统音乐,实地考查的基本内容――调查提纲

无论学者采取哪种调查,都应该在事先拟出调查提纲,以作为调查时的依据。调查提纲是目的任务的具体化,是调查者在已知的基础上拟定的。作好调查的基础是预先掌握好调查地区的各种情况,了解得越详细越充分调查提纲就越可行。调查者还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才能写好调查提纲。在总的调查提纲之下,学者还可以拟出某项具体目的,具体访问某一民间艺人的提纲。写好的调查提纲也可以发给艺人看一下,使被采访对象在被访问前有所准备,以便更好地配合调查。调查提纲根据种类的不同也分成三种:地区普遍调查提纲、重点乐种调查提纲和专题调查提纲。

(一)地区普遍调查提纲。地区普遍调查提纲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被调查地区的一般情况,包括该地区的历史、地理、气候和交通、行政区划、民族情况等方面;也包括该地区的风俗、宗教、语言、文字的状况。然后是地区普遍调点部分音乐情况。乐种情况,包括:1.乐种的数目,包括民歌、说唱、戏曲、乐器、歌舞等;各乐种的名称及来源、流行区域、时间和阶层;演出形式和场所,各乐种发展演变状况等等。2.唱腔、曲牌、曲目的名称及来源,经常演唱演奏的曲目名称、流派的情况、剧种和曲种使用的辙和韵等等。3.乐队组合、以及演员的情况,包括乐器的名称来源、定弦法以及乐队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4.民间音乐组织:各个乐种的组织情况;各个乐种的演出场所和时间;各个乐种组织的发展兴衰及原因;具有代表性艺人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专长及健康情况等等。最后,地区普遍调查提纲还包括其他资料的搜集,搜集民间剧本、唱本、脸谱、剧照;搜集罕见的乐器、公尺谱、锣鼓谱;搜集有关的民谣、传说故事、绘画、剪纸、雕刻、拓片及出土文物等。

(二)重点乐种调查提纲。重点乐种调查包括:首先是一般情况。1.名称,这一乐种有哪些习惯的叫法,这些名称的来源及有关的文献记载。2.源流沿革,这一乐种的形成发展兴衰情况。3.流传情况。4.艺人的情况。5.音乐情况。包括(1)演奏形式、乐器的数量、演奏人数排列位置等;(2)乐器方面的情况;乐器的名称、定弦法演奏法乐器构造等等;(3)乐曲方面情况。曲牌数目,曲牌名称等;(4)乐曲演奏。乐曲是单曲牌还是曲牌连缀,曲牌之间是如何连接的,该乐种和其他乐种的关系,包括该乐种在乐器和乐曲等方面和其他乐种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三)专题调查提纲。专题调查提纲主要包括:1.产生某一乐种或没有音乐现象的社会原因;2.调查专题与当地人民生活的联系。比如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等的紧密联系等方面;3.与其它地区的音乐形象的联系等等。专题调查的提纲一般是比较灵活的,应仅仅围绕着调查的目的,也就是所研究的专题展开。因此其内容格式就依研究者的课题来决定了。但基本上包含上述几项内容。

五、图文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摄影资料的搜集。调查者对于民间的演出活动、演唱或演奏形式、罕见的乐谱以及民间音乐相关的出土文物如乐佣舞佣等都应加以留意并拍摄照片。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进行录像,使记录更为逼真生动。在拍摄时应该注意爱护原物,因为一些曲谱或出土文物都有很大的价值,一旦损害损失无法弥补,千万要注意不能损害。为了自己的信誉,也为了更好地保存好这些珍贵的资料,拍摄完毕应该立即归还,不能让主人或保存这些资料的单位不放心。如果对方不允许拍照,就应该采取劝说的方式,不能偷拍或强拍。拍摄时对于乐器等实物不仅要拍正面也要拍其侧面以及背面,还要记实物的长宽高或直径半径等重要的尺寸。对于乐器,不仅要拍乐器本身,还应拍摄演奏者的演奏姿势。在拍摄了全套乐器图之后,调查者还要注意用同样的距离拍摄每件乐器。

拍摄乐谱和手稿的时候,调查者要注意图片字迹是否清晰,还要注意前后次序以及乐谱或文字的倒正。调查者还应该注意明确地知道拍摄的目的和主题内容。图片要求能说明问题,反映当时音乐活动的状况。调查者还应该在现场将所拍的人形象地填写一份预先设计妥当的摄影登记表,作为以后整理图片的依据,以免日后整理时发生混乱。

调查者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较为少见的乐器或成套的乐器,以及探访地区乐种分布情况等等都应该绘制成图,乐器图应该有正面、侧面、反面和局部分图,还应当记录乐器的质料、尺寸、重量、音高、调弦和定弦等等。要注意各乐器的位置粗细长短等的比例。各种乐器图都应该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调查者在绘制采访地区图、乐种分布图时最好在采访图上注明采访地点,工作时间,采访乐种以及搜集的民间音乐的数目等等。

调查者在调查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注意搜集古乐器、罕见乐器、有代表性的乐器、文字资料、脸谱等相关的资料。这些实物对于我们的研究大有裨益,可以加深我们对民间音乐的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为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它和其他民间艺术种类的关系等方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参考。对搜集到的每件实物,调查者都应该进行登记,并详细地注明名称来源和用途等等。

总之,当我们面对有自己体系的、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时,本文提倡在中国传统音乐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写作 “采风调查提纲”要借鉴音乐民族志对表演形式的描述以及对人音乐活动的综合分析和记述。不仅描述声音,而且还描述声音产生和运作的过程,突出地方性音乐传承的特殊性。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其他各类传统音乐的基础,同时又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和地位。作为音乐学者,应该不断学习田野操作的原则和训练实地考察的基本技巧,忠实地记录研究对象,力图从观念、行为和方法等方面阐释对象,促使地方性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

注释:

[1]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见《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 中的第一章,陈守仁编,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年10月出版,第13页。

[2]参见《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中的第一章第3―4页,陈守仁编,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年10月出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间音乐采访手册》.人们音乐出版社,1963年6月出版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间音乐采访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北京版

[3]杜亚雄.《采风工作的方法和步骤》《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4]《[民俗音乐调查报告]各项记(叙)录指标设计草案》乔建中、韩钟恩《中国音乐年鉴》199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版

[5]薛良.《民族民间音乐工作指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版

[3]陈守仁编.《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年10月出版

[7]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篇3

有种称呼叫“便利贴女孩”,指的是那些从事初级岗位,俗称“打杂的”的职场新丁。因为初入职场,她们常常被老职员们呼来唤去,就像一张随手可撕的便利贴。

职业新人的成长可以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拓展期四个阶段。在入职前一年半的适应期和成长期,打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否在打杂中练就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决定了你进入成熟期和拓展期的速度。我刚刚度过了一年半的职场生活,成功迈入成熟期。我的经验告诉我,只要足够留心,哪怕透过一张小小的便利贴,也能收获大大的职场成长。

便利贴TO老板:省心

我在驻外项目部做客服工作时,每隔一阵子,老板都会来我们这边,与客户交流项目的进展。他来的时候,我会给他准备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客户高层们最近在看什么书,参加了什么活动,关注哪些话题,有哪些最新的观点……一条一条清楚地列出来,让老板一纸在手,轻松掌握客户管理层的动态,与他们交流起来也容易许多。

这张便利帖的名字叫作“省心”。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老板省心,为其分忧,是身为员工的本份。为老板或上司省心,并不一定是直接为他做什么,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就行。如果能够把某项工作的具体做法总结成书面文字,形成可传承可复制的模式,则是锦上添花。

有一回我陪领导参加会议,紧张得不得了。因为之前负责与他随行的同事们,常常被他批评缺乏眼力劲,不够灵活。那一整天,我都神经紧绷,生怕有丝毫纰漏。所幸一天下来,并没出什么差错。我想,很多同事之所以干不好这件差事,很可能是因为不知道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加上和领导在一起不免有点紧张,所以才容易挨骂。于是,我把这一天的经历回顾了一下,写了一份“如何在活动中‘盯’领导”的操作明白纸,列出了这份差事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以后再有同事陪同领导出差,看一眼这张操作明白纸,紧张感就能缓解大半。如果大家都能游刃有余地胜任这项的工作,领导自然就省心许多。

便利贴TO客户:放心

我所服务的客户的领导,像许多公司的高管一样,每天会收到大量的印刷品和出版物。他无暇一一拆阅,就在例会时派发给与会成员,并嘱咐大家:如果看到和公司或他本人相关的内容,就拿去给他看。我第一次收到他发的杂志时,还真在里面发现了相关内容。于是我在那一页贴了张便利贴,在上面简要地写明内容的主题,把杂志送还给了客户。我觉得自己只是照吩咐做事,可没想到,我竟然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之前他发下去的杂志,都是有去无回。他很欣喜,在会议上以此为例,跟大家宣贯“有指令必有回复”的工作态度。

这张便利贴的名字叫作“放心”。我的上司告诉过我:专业就是让人放心。要想做到让客户放心,“有指令必有回复”是基本准则。换言之,要让人觉得你“靠谱”。其实,做一个靠谱的职场人是件很赚的事,因为靠谱的人只会越来越靠谱,反之亦然。

一次,在陪同记者采访客户后,我把客户阐述的主要观点整理成了文字。客户觉得对他的观点把握得还算到位,所以布置了许多类似的工作给我。每次写出来的东西,客户都比较满意。后来,客户基本上只要过一眼,就直接通过了。这就是持续靠谱带来的正面效应,最终为领导和自己都节约了时间。工作以来,也见过一些爱糊弄的人,但糊弄个一两次,直接就会被上司踢出第一顺位。他们兴许还觉得庆幸,没人找自己干活了。殊不知,自己已经被别人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以后想靠谱一回都没机会了。

便利贴TO合作伙伴:用心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时常会和媒体接触。接触得多了,就会发现他们用心程度的差异。有的记者写的约访邮件,一看就已经针对采访内容做了功课,采访提纲里没有那些企业已经答过上百遍的问题。有的编辑寄样刊时,会把与我们合作相关的文章那一页贴上便利贴,让我不用再额外花时间寻找,一翻就看得到我要看的内容。

这张便利贴的名字叫作“用心”。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未来的世界是有心人的世界。从我的经验来看,每一份用心一定会被同样用心的人体察到。有心人遇见有心人,基本上都会“两眼泪汪汪”,彼此惺惺相惜,自然也会收获双赢。

篇4

[关键词]画册;材料收集;编写出版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了核工业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核工业领军企业,重组后的新中核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为此中国核学会与原子能出版决定出版核工业科学家画册。画册作为图文并茂的一种表达方式,可用图片记录历史,真实反映历史背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内容。为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中国核学会与原子能出版积极探索核工业科学家出版物,最终选择以画册的形式记录王淦昌、姜圣阶、汪德熙、钱皋韵、王乃彦、李冠兴6位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成长的历程。本文从图书编写出版的视角,分析出版社围绕科学家画册编写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图书编写和出版模式。

策划

图书策划非常重要,主要涉及出版物的题材、题目、大纲、组织机构、出版、、销售等,并且需要确保所有最终计划元素都可操作,策划的方向直接决定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核工业科学家画册作为体现核科学家精神的载体,要与核工业的特殊实践相结合。核工业科学家画册策划包括画册内容策划、画册书名策划、画册大纲策划等。1.画册内容策划。内容策划是画册创作的基础。首先要确定读者对象,是面向学生、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根据读者对象策划画册的内容,最终确定画册的定位和特色。2.画册书名策划。书名是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根据画册内容和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编写多个书名,通过内部专家讨论对书名进行推敲,从而确定书名。3.画册大纲策划。画册大纲要具体,且具有可实施性,以便于作者收集资料。大纲可按照时间轴也可按照人物的主要事迹,确认画册总体大纲框架,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讨论,如果情况允许,可以邀请有出版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

编写者交流会及材料收集

根据策划确定的内容,编写者结合画册人物的特点,撰写画册大纲。在编写者交流会上,编写者对人物的背景、典型事迹等作简要说明,然后阐述画册大纲要求。与会者针对发言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分析,最终确定画册大纲初稿。确定好画册大纲后,编写者需要收集创作所需要的材料。收集核工业科学家的材料比较困难,如有些材料在当时年代没有公开发表,能查到的信息有限,有些材料不宜公开发表,所以材料收集需要采取一些方法。1.采访科学家本人及家属。采访科学家及家属是最直接也是最系统获取材料的办法。采访前按照大纲拟定一份采访提纲并发送给被采访人,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采访效率,尽可能获得书稿所需要的资料。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做到客观记录,采访结束后需要与被采访人沟通版权许可。2.走访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为了丰富科学家形象,编写者通过走访科学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收集与科学家当时工作有关的客观资料,进一步丰富资料。3.到资料馆查找资料。核工业科学家有关的资料在网络或公开出版物相对较难检索,但在各单位的资料馆中会有一些资料,而且大多是书面文字,可以简单加工后用在书稿中。编写者前期可以跟相关单位沟通,办理相关手续,前往资料馆收集资料。

编写画册书稿及出版

收集资料完成后,便可以开展画册书稿的编写。根据大纲和收集的材料,编写者加工形成初稿,然后组织相关专家对初稿的内容、风格等进行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编写者根据修改意见完善书稿,经过几轮讨论修改进一步打磨,最终由主编确认形成画册书稿。书稿编写时出版社开始进行选题论证。书稿完成后,由编写者整理完成后交付出版社出版。出版过程中出版社对画册内文进行设计。1.选题申报。(1)编辑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编辑填写选题论证报告,将书稿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学术水平及著述情况等内容填写清楚,交编辑部讨论。编辑部讨论是否将该选题列入当年选题计划,或者列入长远出版规划。2.出版方案。针对科学家画册成立编辑委员会,将画册编委会的出版任务作为本社年度重点任务,动员全社力量,并以项目完成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以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成立画册编委会专业编辑、校对人员、排版人员、设计人员、印制人员等组成的工作组。由分管出版社生产经营的总编辑牵头负责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实施,严格按照进度推进各项工作。邀请行业内知名院士、专家等参与,对图书编审给予指导和帮助。出版社按照进度要求制定出版计划,组织编辑、校对、设计、出版印刷等专业队伍,并根据具体项目指定责任编辑。3.出版前期。为保证画册顺利出版,应严格遵照工作流程。出版社接到“齐、清、定”的稿件后,根据具体要求,5日内向编写者提交工作计划表、费用明细及人员配备说明。系列画册需要出版社提供额外技术支持,安排具备系列画册编辑出版经验的资深编辑,对项目系列图书整体框架、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结合投标方编写进展情况,协助完成系列图书编写方案。委派相关资深编辑协助作者对画册书稿、图书进行审编工作,使书稿达到行业认可标准。4.出版流程。(1)出版社内审。根据画册涉及的专业,委派相关专业的资深编辑通读并检查书稿内容和版式,审查书稿内容的正确性,检查书稿的整体结构、布局、体例、图表规范性;检查书写、文字、图像、符号、单位等是否符合出版要求;核查引文、标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格式是否正确。(2)专家外审。请相关专家检查书中历史背景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翔实、逻辑是否严密、概念是否准确。(3)审查画册书稿的政治倾向。(4)画册书稿内容需要达到出版社相关规定的各项要求。审读书稿应撰写审读报告。审读报告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基本情况,如版面字数、结构、内容等。②主要特色,与同类书相比,有何特色。③存在问题,指出需要作者修改的内容,或需要复审、终审特别注意之处。④处理意见,画册书稿如需修改,应该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5.编辑加工。责任编辑必须认真详细做好编辑加工记录,并形成编辑报告。(1)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加工前,有必要对稿件进行快速阅读,对书稿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以便在加工时做到心中有数。(2)删除与全书主题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或重复的内容。(3)逐字逐句进行编辑加工。(4)核校引文。特别是一些重要引文,一定要坚持查校,防止书稿引用时断章取义。(5)统一画册书稿的格式。(6)书稿完成初审后,认真填写稿历和发稿单。6.装帧设计。书稿三审工作完成后,责任编辑将画册书稿交出版部门进行装帧设计工作。(1)美术编辑接到书稿后,要认真阅读版式设计单、封面设计单,按照责任编辑的要求,进行版式和封面设计,提供两到三种小样由责任编辑选择。(2)设计工作完成后需经画册编委会和三审人员认可,有关人员在清样上签字后,设计人员方可开始进行画册设计。(3)画册设计完毕再经三校一通读后,经画册编委会和三审人员认可,交印制管理人员安排印刷。7.出版后期。(1)画册电子版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版式、封面等通过画册编委会审核后,出版社进行样书印制。(2)样书印制后,检查样书的内容质量和印装质量,确认无质量问题、经编委会确认进行批量印装。出版物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3)组织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撰写书评,在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图书影响,全方位做好推广发行工作。(4)图书出版后,责任编辑认真填写稿档清单,并将完整的稿档归档。

参考文献

[1]周继武,蔡鸿程.精心于每个环节——《院士科普书系》策划体验[J].科技与出版,2007,26(03).

[2]滕明道.从选题到读样——编辑工艺流程略述(下)[J].编辑之友,1985(04).

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拓展模块 单元教学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在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基础上,起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和继续学习需要,侧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它是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学内容系统性强,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根据不同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每一单元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构成。每一单元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一是围绕阅读欣赏的主题撰写鉴赏心得;二是口语、写作和实践活动任务。

第一单元:围绕“历史与进步”对胡同文化进行赏析,完成撰写鉴赏心得任务。掌握审题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完成读书征文活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写作活动。第二单元:围绕“对古诗文的鉴赏”,提高对古诗文赏析的品位,培养审美情趣,撰写古诗文鉴赏心得。学结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完成总结写作。第三单元:围绕“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撰写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鉴赏心得。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技巧,根据采访主题,列出采访提纲,完成采访任务。第四单元:围绕“文学艺术欣赏”,领悟欣赏文学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探究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撰写文学艺术鉴赏心得。第五单元:围绕“多元文化赏析”,领悟多元的世界文化,培养文化感悟能力,撰写鉴赏心得。学习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辩论主题,完成辩论活动。第六单元:围绕“对古代优秀诗文赏析”,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精神。学习、掌握简报的格式和编写的方法,完成专业简报编写。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的整体设计,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有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及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三种;课程整体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阅读与欣赏课主要采取的是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拓展阅读法。表达与交流课和语文实践活动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活动教学法。下面将列举实例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是阅读欣赏课:以课文《胡同文化》为例,设计教学环节如下: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猜谜语引出主题,通过观看视频胡同文化前言了解胡同及四合院的知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感受环节分为两大环节:一是听泛读感受老北京语言文化的魅力,二是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实践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解读环节通过布置小组任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采用的是问题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品读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了解的建筑风格以及居住文化”,采用活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环节,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本单元其他阅读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撰写鉴赏心得。

二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明确活动主题、任务和要求,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口语技巧或写作方法,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小组活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展示环节,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展示学生活动成果评价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考核环节,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活动指导:以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为例

学生活动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及活动考核三个方面。

一是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的设计和活动内容的设计两个方面。首先,活动主题的选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注重职业需求。例如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教材的辩论主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主题的选定上,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并结合单元文化主题,选择“当今社会,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辩论主题,有效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活动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及活动的实际操作性。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为辩论,结合辩论的知识设计简化版的辩论提纲,既充分运用辩论知识,又提高辩论能力。

二是活动实施:一般包括课下和课上两个阶段。课下阶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成立辩论小组,考虑到课堂活动时间的有限性,把全班六个活动小组分为三大辩论组,形成辩论活动组;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搜集辩论材料并加以整理。课上阶段:活动的展示、考评阶段,展示阶段:由大家推选的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会,三大辩论组依次进行展示。

三是活动考核: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指导。

四、教学评价和考核

评价方案由形成性评价(70%)和终结性评价(30%)两个方面构成。形成性评价又包括:阶段考核(50%)和作业考核(20%)两个部分。评价的实施过程主要考虑到评价要贯穿日常上课之中,设计平时设计表、活动成绩表、阶段汇总表等,以便评价的实施。评价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检测效果好,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适时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时成绩考核及学生自评、互评的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好。

五、教学效果及特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划分固定的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二是以活动教学为模式:做到节节课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三是以训练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任务)为主线,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强化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四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课上、课下资源,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及知识全面拓展的目的;五是以评价考核为激励;以评价考核为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六、反思和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需要提高改进之处。成功之处在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较合理,实施效果好;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今后随着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紧跟改革脚步,继续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以下方面:根据能力训练的要求,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的综合提高;活动内容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的要求,针对性要强;信息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平台要不断完善;评价考核还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学的整体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和有效性.考试周刊,2007.

篇6

关键词主题报道改文风大众日报故事创新

今年9月,《大众日报》推出“改革攻坚・新突破新亮点”大型策划,对党报主题报道的采写和传播进行了全新探索。这组报道紧扣中央对媒体改进文风的要求,摒弃以往惯用的宏观叙事和格式化行文,实现了叙事角度的个体化、表达方式的故事化、传播渠道的融媒体化,最后形成的稿件有思想、有新意,耐读耐看,传播广泛,反响不错。

一、个体化叙事:《我是谁》和“英雄网红”的启示

所谓叙事角度,就是新闻的视角或观察点,如同照相机的镜头,其朝向决定了哪些能进入读者视野,哪些是焦点所在。长时间以来,党报承载舆论引导重任的主题报道往往都是宏大叙事。这样的报道有高度、有内涵,但应该注意到,当下读者对长篇大论的耐心在减少,对缺少干货的模式化文本更没有兴趣。党报改进文风,一个关键就是要实现叙事角度的转变,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这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转换。

近期,央视播放的两则公益短片引发热议,影响很大,值得每个媒体人思考。纪念建党95周年的公益短片《我是谁》,将中国其产党的宗旨娓娓道来,很多观众在微信朋友圈自发转发。讲述戍边老人魏德友故事的迎国庆短片一夜之间刷爆网络,魏德友被称为“英雄网红”。纪念建党、迎接国庆都是典型的大主题,这两个短片为何如此打动人心?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它们实现了叙事角度的转化,将宏大主题转为个体叙事。就如《我是谁》中所呈现的,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对教师、医生等普通人工作的白描,抽象的价值观变成了感人的细节,进而直达人心。

主题报道是《大众日报》多年来的特色,较早就开始了叙事角度转换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2015年4月,《大众日报》推出了“改革创新行进中・山东故事”,首次让普通人的故事成为大型主题报道的“主角”,甫一推出就赢得读者喝彩。2016年9月,接到省委主要领导点题的报道任务,编委会几经研讨,决定推出“改革攻坚・新突破新亮点”大型策划,进一步放大“个体化叙事”,使其成为整组报道的“主视角”。体现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打破常规,不惜版面,让个体的经历和感晤上头条、唱主角;二是将反映综合情况的大通讯细化拆分,用个体化视角重新打量;三是开放渠道,加大互动,让更多读者的故事反映到版面上。

个体化叙事,就要以具体人物的经历和体验作为切入点和主线索,以小见大,从微观折射宏观。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如何选出最具价值的人物承载主题,考验着记者、编辑的眼力,也是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经验是,抓牢“三个步骤”:一是架好“天线”,吃透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键举措和核心诉求;二是接好“地气”,深入一线搞清楚工作的最新进展和难点;三是抓住交汇点做文章,在改革的汇集点和矛盾的集中点发掘人物。换句话说,就是“胸中有大局,脚下有泥土,眼中有人物”。

“改革攻坚・新突破新亮点”的开篇之作《一个小红本引发穷村巨变》,其主人公就是这样找出来的。茹会是淄博市黄河滩上一个贫困村的支书,稿件记录了他发动全村确权颁证的经历,折射出全省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为了找到这位主人公,承担报道任务的记者先到农工办和农业厅,与相关领导几次座谈,选定了报道的大方向――“确权颁证”,这是近期山东农村改革的最大亮点;又确定了人物的大坐标――淄博,其在全省最先通过确权颁证验收。而后记者赶到淄博,用3天时间实地查看了7个点,通过细致采访逐个比较,最终选取了改革举措最集中、成效也最明显的茹家窑村作样本,用对这项工作最熟悉的村支书茹会的视角,将改革进程生动再现出来。

事实证明,一个普通人的生动经历和鲜活感受,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远胜十几篇讲大道理的综合文章。这篇报道刊发后,一位农业系统的干部给报社打来电话,称赞说“故事精彩,令人难忘,也真正体现了改革的核心要义。”茹家窑村一位在北京安家多年的村民,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这篇报道,也特意给茹会打电话,说自己没想到改革这么不易,没想到村里这两年变化这么大。

二、故事化表达:确立“问题意识”,注重“过程思维”

选定了个体化的叙事角度,故事化表达就是主题报道“应有的觉醒”。如果说叙事角度解决了镜头朝向问题,故事化表达则要解决具体的拍摄手法问题。很显然,一张一眼就能看出故事的照片,远比单纯的画面具吸引力。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是对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规律眭总结。

讲好故事,我们把握的第一条原则是要有“问题意识”,敢于触碰热点、直面难点。从行文的角度看,

“文似看山不喜平”,有矛盾冲突,故事才有张有弛,精彩好看。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处于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的这个要求是我们面对问题时应有的态度。一组重大主题报道如果不涉及新情况,不触及矛盾,就没了新发现,失去了报道的灵魂,也就丧失了让读者信服的力量。

从具体操作看,“改革攻坚・新突破新亮点”的5组报道,分别聚焦山东的农业、教育、医疗、科技、改厕等改革领域,都是围绕一个焦点问题展开的。写教育改革的《王校长下乡》,开篇第一句就将“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这个难题抛了出来――“城区学校就像磁铁,吸住了大部分优秀教师,农村学校却‘派不进’也‘留不住’。”聚焦农村改厕的《前毕村改厕记》,开篇也是一波三折――前毕村人想革大茅坑的命多年了,但当改革真正到来时,村民竟因怕“犯太岁”动摇了,全村180户人家一户也不动。这样的故事,一是波澜起伏,生动好看;二是真实可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把握的第二个原则,是要有“过程思维”,把问题和成绩都讲清楚,绝不搞简单化。从党报承担的责任看,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氛围是主题报道的使命。从当下现实看,我们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其解决也有复杂性,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却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组报道有了更高的站位,体现出“记录时代进程”的价值。以往的主题报道,往往容易将成绩表述得简单、圆满,而在《王校长下乡》一文中,对成绩的表述则更客观――“去年下营中学转走了40名学生,今年只有小学部转走了8人”。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慢功夫,相关改革实行一年,尽管变化很大,却不可能马上“峰回路转”。记者没有回避仍有学生转学这个现实情况,而是用数字说话,站在历史的进程中展现变化。这种更克制的表达、更科学的态度、更具辩证法意义的视角,是这组报道让人信服,且能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文风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作风问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深入一线的扎实采访,就抓不到“带着露珠的故事”,写不出打动人心的精品。2014年新一轮改版以来,《大众日报》就将“走基层”专栏作为一版的重点栏目,几乎每周都有重磅稿件推出,目的就是持之以恒提升编辑记者的“脚力”。在这组报道中,编委会更是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要求:每篇故事必须采访12个以上人物,展现3个以上能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的生动细节。

扎实的脚步体现到稿件中,就是一种清风拂面的文风。记录照顾失能老人之苦,《一碗熬了4年的孝心粥》这样描述――“每天三次喂药,六次喂水,五次喂饭,主食大米粥。一天下来,杨敏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展现乡镇教师流失严重,《王校长下乡》用了一组数据――“下营学校48名在职教师中,SO岁以上的有7位,30岁以下的20多位,30岁到40岁的骨干基本没有,教师队伍差了一辈人。”这些具体入微的细节,加上鲜活的群众语言,彻底破除了一些报道讲“官话、空话和套话”的陋习。塑造出“有波涛、有激情、有冷暖”的人物形象,润物无声地展示了改革攻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融媒体传播:建联合指挥部,多形态生产多终端分发

孔子云:“其言不文,其行不远。”对一组重大主题报道来说,完威美味的新闻大餐,只能算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如何实现好的传播效果,是一个更加艰巨的课题。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多屏融合”的时代,新闻传播已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逐渐向电脑和手机屏幕扩散,这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挑战。适应新时期读者要求,创新呈现手段和传播方式,也是改进文风的应有之义。

“改革攻坚・新突破新亮点”报道,从策划之初就确定了动员全集团力量、实现“融媒体传播”的大格局。《大众日报》大事重做,发挥好旗舰引领作用。与《大众日报》“根植同一片沃土”的新锐大众客户端,开设“改革攻坚”专题,综合运用问答、H5页面等形式,并开展一系列调查,让读者更方便地参与报道互动。大众网在PC端开设改革专题,借助“大众论坛”等人气板块,形成热烈讨论。山东手机报则面向其巨大的订阅人群开设专栏,对每期稿件精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0日15时,这组融媒体报道总阅读及互动量突破5000万人次。《一碗“熬”了四年的孝心粥》《改革开路,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等稿件被《人民日报》、光明网、央广网等近百家报纸和网站转载,在山东迅速营造起了关注改革的热烈氛围。

篇7

关键词: 英语听力教学 基本任务 听力技能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外语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的。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而,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各种英语能力考试的改革,使听力教学得以推广和普及。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要求日益强化。如何有针对性、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或者听能,便成了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师,笔者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以及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训练方式很难真正提高缺乏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然而要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听力教学的任务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根据解码理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还对听者的听能有所要求。

提高学生的听能即是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听能即听力技能。概括地讲,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对单词、句子、语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而具体地说,在听力教学过程当中,应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以下三种技能: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预测和推理能力及笔记能力。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据调查,学生在听音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儿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

英语听力训练其实是以记忆,确切地说是短时记忆为基础的。但是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0秒。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所选择,即将注意力重点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关乎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认识上摆脱“不漏掉任何信息”的想法。帮助学生辨别重要内容与次要内容、主题思想与支撑材料;指导他们筛选关键词的技巧;提醒他们重点留意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另外,鼓励学生不必因为遗忘某些内容而有负疚或沮丧心理,以免影响听时情绪从而降低之后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分析推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将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并各有侧重。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大意,并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概括总结要点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让学生精听,以便了解有关细节。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2.预测和推理能力

预测推理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听力技能。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作出预测或推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lett在《记忆》(Remembering)中提出了图式理论。Barlett将图式定义为读者头脑中的知识储存。语言图式指听者所掌握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基本知识。内容图式是指听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与听力材料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形式图式则指涉及不同题材与不同主题等语篇结构方面的知识。

预测过程实际上是听者激活头脑中与听力材料内容相关的各种图式并据此对即将听到的材料作初步猜测的过程。

有了预测这一步骤,听者能更快地把感知到的声音符号与已有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知识相结合,从而更迅速地反应出声音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仅如此,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听者还可运用自己的大脑中的图式,以及从前文中得到的信息,对下文进行预测;同样从下文获取的信息又可用来纠正、补充前面获取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听者亦可基于脑中已有图示,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语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信息进行合乎情理地推理。也可以根据文中已知信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推理判断。预测和推理应始于听力开始之前,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之中。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项实验:准备题型题量相同、难度相当的两套题,分两次(时间相隔一周)测试同一个班学生的听力水平。第一次不给学生任何准备时间,发卷后立即放音;第二次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根据问题和选项预测推理,作出答案,然后放音。结果显示,全班28人,除1人外,其余27人第二次测试的正确率均高过第一次。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说明,在听音过程中预测和推理能提高解码的准确姓,对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预测能力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扩大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面,刺激他们将所听材料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敏感性,还包括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到听力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听前准备活动。例如,学生听音前,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继而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数据,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并让学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作初步猜测。学生听音时,教师应鼓励其积极利用高层次的图式,通过文章题目、问题来把握文章的语篇结构,建立或激活相关的形式图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预测。听音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图式,例如要求学生回答多项选择题、进行概括推理、复述提纲或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另外学生亦能通过这些任务回顾思维过程、总结思考方法。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将刚听过的信息转化为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更多新的图式,从而能在以后的听力中更有效地预测,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3.笔记能力

前文提过,英语听力训练以短时记忆为基础。而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要在听音结束后单凭回忆完全再现已听内容,即便只是要点或关键词,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适时适量地做笔记不仅可以避免在听完后答题时顾此失彼的情况,还能在听音结束后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帮助经短暂记忆处理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储存,成为学生知识系统的一个部分。

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明白、实用。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及时记录与问题相关的细节,特别是回答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关键词的习惯,更应训练学生在作笔记时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还应指导学生依照个人的书写、记忆、思考习惯拟定一些速记符号,归纳一些常用重点单词词组的缩写形式,以帮助记忆与回想。

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和内容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格式记录信息。如对话可分别记录不同说话人所说的要点;采访应将问题与答案一一对应;实验或调查报告则可通过听前预测设计表格,预设表头,听到相关信息及时填空;对于长篇演讲、专题报告等,可列出树形提纲,分行书写要点,并以不同的项目符号区分不同的层次;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线条、方框、箭头等绘制简单的图表等。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约和影响听力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只有明确了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才能减少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达到听力教学的目的。要全面提高听力水平,就不能把每周两学时的宝贵时间用于“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简单机械操练。听力教学课堂并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并以例示范,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实践,总结规律,逐步提高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1]Shu Baimei.Mon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2]Frederic C.Bartlett.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

篇8

六月的一个下午,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四季庭院里,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正在有条不紊地录制当中。才情横溢、敦厚安然的主持人王鲁湘先后请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作为演讲嘉宾,《民主的现实考量》和《的人文思考》两场精彩的演讲在王鲁湘的积极有效的调动下博得观众满堂掌声。

我们“有幸”来到节目录制现场,由于不是专业的演播室,没有空调,我们坐在台下热得直流汗。王鲁湘坐的位置温度更达40多度。而且一直处在强光照射之下,馓节目时他自比审讯的酷刑,1点半到5点半,几乎没有休息,而他却说这是最轻松的节目。

“长久强光下呆着,一开始可能思维会受到干扰和混乱,时间长了就好了。大家只觉得做电视光鲜,其实这只是表面。”原来,外景拍摄采访需要,有时候需要天没亮四五点钟就起床,爬山涉水,不光一路走、一路看,还要一路说,有时候会忙到天黑。尤其重要的是你得不断地发现观察并提出问题。

镜头对准之后,王鲁湘一如既往地抛出了经典的开场白:这里是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这里没有任何偏见,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观众带入节目录制状态。

2009年6月22日,王鲁湘在我们《中关村》杂志举办的2009海淀国际文化论坛上,“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再一次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触电情缘 留连不舍

王鲁湘与电视结缘始于在北大读研参加的一个有关电视文化的研讨会,他早就认为电视文化在中国不是一种通俗文化,它是一种全能文化。“但它有全能的功能。却还没有成为全能文化,最缺的是精英文化,我倡导知识界和学术界不要轻视电视。”

他结识了许多学术界人士、电视从业人员,为日后成为“电视人”埋下了伏笔。北大研究生刚刚毕业,参加央视和日本NHK拍摄一个庞大结构的大黄河的纪录片,编剧电视政论片《河殇》的凸显“电视布道者”“风采”。“电得够呛,后来就基本没有离开电视。”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拍摄大型12集系列纪录片,王鲁湘是总撰稿;中央电视台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现场直播解说词,就是王鲁湘闭门谢客一星期的手笔。

直至2001年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智慧东方》主持人。“我现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电视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听万人言

“在不读书的人看来,我很勤奋和刻苦。在我看来,这是我的正常生活。如果我的正常生活不这样,我可能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布道者,所有的人类圣贤都在给我布道,我读他们的书,而没有偏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人言,这是我的基本生活习惯。”

王鲁湘告诉记者,更多知识的获得来源于行万里路,在空间上、地域上,你所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生活、有历史、有底蕴的地方,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当下,而且还是有几千年历史遗迹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

“学习的过程,对我是个终身的任务,何乐而不为呢?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博物馆库房里面的藏品让我看到,闭馆的时候也为我开着,第一时间亲临考古现场,这么一个学习条件当然不能够放弃了。”

从《远去的家园》到现在主持的《世纪大讲堂》和《智慧东方》,都是和专家谈话的节目,王鲁湘没有时间列个表是和多少人进行过对话。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吴文俊院士以及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查尔斯汤斯教授等大家,仅仅是他“听万人言”的极小一部分。

王鲁湘坦言,体力透支,精力允许,在主持现场,他是所有专家的第一学生,我坐在老师的边上,享有提问的优先权。

第一知道份子 源于文化杂食

王鲁湘把自己形容成喜欢寻觅“野食”的“杂食动物”。他不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传统式文人生活。他勇敢地从体制内迈向体制外,成为一个以自身能量试探文人价值的知识分子。

在湘潭大学读中文系的他,大二开始成了历史系、哲学系、经济系的旁听生。在那时,他就为自己进行着大文化的知识积累。本科毕业后,他跨专业报考了北京大学美学史专业的研究生。

“美学专业,什么都读,文化艺术学,本身的基础课程都很多,这样一个专业训练的结果,使得我的阅读方向比一般人都开放的多”,他搭建了一个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体系。王鲁湘还协助北大的一位美学教授合作编写了40多万字的《现代美学体系》。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和西方哲学家的思想理念,他研读了《周易汇编》、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心灵史》,网罗收藏了各个版本的《圣经》、藏传佛教典籍和各类西方哲学专著,涉猎古今之外文学巨匠的作品。甲骨文、地缘文化、山岳文化、河流文化、海洋文化、民俗风情、乡土建筑、民间工艺等,王鲁湘一样都不放过。

“我的杂食性,不是培养成什么样的专业学者。好像倒是为今天这个‘电视人’做准备,专业跳跃令很多人很吃惊。”佛教、问题,中美台海关系,他可以瞬间完成角色转换。

“得‘知’和‘识’到一定程度就会融会贯通,对外‘道’起来就会方便多了。”

大文化:思想锋芒 自由言论

《世纪大讲堂》是凤凰卫视中文台、是世界华语电视媒体唯一一档坚守“思想性、学术性”,有着强烈文化抱负的周播节目,是大中华文化圈的学者阐释独特思想,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

“观点,绝对要有,在某种意义上是全世界华语最精英的栏目。”王鲁湘深为之自豪,很多电视观众都关心和爱护这个栏目。

《智慧东方》是王鲁湘现在主持的另外一个节目,它是文化大观园的延续,侧重于宗教的内容偏多一些,经费来自于宗教界,节目偏向于宗教界。每年都会配台当年的申遗项目做一些节目。

《智慧东方》之后做什么呢?王鲁湘说,文化节目一定要做下去,海外观众反映中国文化的节目非常好,凤凰文化的节目超过其它的,这是凤凰的使命,我们则是使命的承载者。不管改什么名字,大文化必定是结构中的板块,这也是我一直做下去的个人动力。

王鲁湘一直在尝试大文化在电视上到底能够做刘什么边界,工作经常受到观众的表扬,“好像没有批评我的。”

自选动作 作用更大

王鲁湘坦言和栏目之间是双方双向的,“我要适用栏目,前提是我的知识结构要不断地调整,不能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嘉宾,选择嘉宾。但首先。我会根据我的个性来策划栏目,设计提纲,并修改润色提纲,一直在台上嘉宾讲多久,我就坐多久,要求自己在现场倾听,有问题而提问,而不是栏目组给

“我现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电视人!”王鲁湘藉此得以徜徉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行吾之道,壮行吾志,听万人言”。我设计的提问。

“凤凰卫视和国内电视台最大不同是规定动作方面的规定。内地电视台的主持人和评论人,他们都是既定的按部就班的工作,不能越雷池一步,而凤凰不一样,风起于凤凰之末,它在规定之外还有自选动作,而且自选动作自由度更大,因此,这对主持人和评论人有不同的要求。”

尽管身患糖尿病、腰部别着小型注射器全天候注射胰岛素,但王鲁湘很适应凤凰的节目节奏和氛围,感到很惬意。

“一般的主持人要跟我一样上下五千年,东西上万里,恐怕不太容易。毕竟有几十年的修为在这镇着呢。”

椭圆形的话语空间

凤凰卫视在北京的演播室租用人大附中的小楼,演播室不到40平米。数不尽的重要人物白天黑夜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这个地方录制节目,尽管物理空间有限,但话语空间却是无限的。因此,王鲁湘建议把这个小演播室保存下来,让电视工作者来朝圣。

“凤凰在同一层面的竞争对手没有,凤凰不可模仿。一些栏目方式很块被内地模仿,看上去更成功更热闹。但内地电视台的话语权空间是正圆形,圆心是中央,上下左右都是等距离的,做任何节目都要保持这个等距离。我们的是椭圆形。我们不必等距离的,可以把上下压缩,穿靴戴帽的东西不要,月牙形空间被加到了左和右,这样谈话空间和思想内容增加了,内地要达到这方面尚需时日,这就是凤凰的优势和生存之道。”

王鲁湘对未来电视市场持积极乐观态度,电视发展前景肯定会遇到挑战,但不会被取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受众对象或传播方式,去占据自己的一个地盘或市场,未来电视必有足够的市场。

主持人好像没有得病的资格

凤凰卫视的栏目在海外华人中享有盛誉。

但外界盛传凤凰员工女人当男人一样使,男人当牲口一样使。这话在王鲁湘看来一点不假。王鲁湘现在固定负责主持《世纪大讲堂》和《智慧东方》2个栏目,“我们主持人好像没有得病的资格的,得了病不敢告诉大家,我不能请病假,对不起,节目要在岗位上做,要死也要死在这个岗位上。”

“我们栏目组在每期节目后接到的海外电话特别多,他们出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天天追着看,到点准时看,他们问选题是谁做的?索要演讲嘉宾联系方式寻求更深入的探讨。“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嘉宾,通过王鲁湘老师通俗的表达传达给广大电视观众。”《世纪大讲坛》栏目编导表示。对此,王鲁湘感觉很满意和满足。

常有人发发牢骚说,昏迷了怎么办?答曰:你不是没昏迷吗。作为知识门槛很高的节目主持人是没法克隆的,不可替代的。这不像生活类的节目,主播是可以替代的。知识门槛很高的节目,猛的一下还就不好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得意作品是《纵横中国》

《纵横中国》这个节目是将中国文化放在整个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去重新思考中国文明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节目播出后,在海内外华人圈掀起了新的一股浓烈的乡情和文化的寻根热潮。

王鲁湘从职业角度说是媒体人,最得意作品是《纵横中国》,这个栏目难度非常大,一个月的时间得把一个省几千年的历史风貌、民俗、现状等基本情况反映出来,生动地找到适合电视表达的亮点,让观众了解每个省的情况。

“在做《纵横中国》的4年时间里,我每月在北京的时间没有超过4天的。”

这是全盘的反映,中国电视史上以个人的力量完成对中国大地历史、地理、民俗、经济等方面的全方位的表达。所有的策划方案都是我写的,我还要做嘉宾,好像我对省挺熟的感觉,和省的专家交流,他们都感到吃惊,怎么我了解的比他们当地的任何一个专家的知识还多。

王鲁湘说,这对知识调度比较大,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根本是干不了这个事情的。杂食的知识架构和格式能够帮助我在做这种工作的时候,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也能够迅速地完成。

真诚,自信,不作秀

谈及怎样作到受欢迎主持人的经验,王鲁湘说到镜头前的自如表现:一是自信,二是真诚,不能让人讨厌,至少我到现在为止,七八年了,大家还是能够接受,你确实要做到适可而止。

“在节目上,要真诚,要忘我,不作秀,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当下的节目上,观众都能够看出来。主持人没有必要想在观众面前表现出什么样子,要把全部的精神集中于节目。”

作为第一知道分子,王鲁湘庆幸好自己没有失去学者本色和书生本色,不是电视油子。

安徽印象 一言难尽

谈及记者老家安徽印象,王鲁湘说这是《纵横中国》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省份,同时安徽也是特别难以整体把握的地区。安徽是康熙年间才划分出来的省份,是人为地设置的,而不是自然历史上形成的。它没有大体一致的山川气候条件和民风民俗,安徽跨了三个文化区,皖南在元代是江南行省,是诗意的江南水乡;江淮地区是丘陵地,长江、淮河、运河构成通道,而文化本身就是流动的通道,是个走廊,和皖南不一样;淮北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概念,酒文化盛行的地区,吃面食,皖南产茶叶,所以和皖南喝茶的人很不一样。

“江淮人员流动多,晚清50年至民国初期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一个省里面有三个不同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概括的省份。所以说,一个徽商不能代表安徽,合肥李鸿章不能代表安徽,淮北彪悍民风也不能代表安徽。”

文化创造力是国力的基本表现

关于城市文化产业的认识,王鲁湘说,现代国家,文化产业应该是他的支柱产业,文化的创造力应该是国力的基本表现。文化创造力如果没有被发现出来,那么这个国家是有问题的。文化是物化的形象。只有具备鼓励激活人们去创造的氛围和环境等制度性的前提,才能释放文化的创造力。而文化分为良性的和非良性的。

“总体上,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在乎它的产值,而是它的创造力是否被激活,文化创造需要极大的社会宽容度。而这正是目前社会所欠缺的。”

与自然对立的都叫文化

王鲁湘认为与自然对立的都叫文化,动物没有文化,只有人才有文化,在人和自然之间一定隔着文化,人不能直接结合自然,离开文化人根本没法定义。没法跟自然接触,离开文化人就处于不能生存的生物层面。

“文化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沟通体。文化前进的地方自然在退化。”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构成;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1-0045-0009

1、问题的提出

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应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为此,要加快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其中重点是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有鉴于此,必须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外语教学的认识已越来越为外语界所接受(陈坚林,2005;林众,冯瑞琴,2006;周小勇,2010)。根据迄今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比较完整的数据统计分析(娜敏,2008),1995至2006年12年间发表在8种主要外语期刊上249篇有关论文中,针对教师培养的有10篇,占2.01%,直接讨论外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仅l篇。

本文认为,既然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把使用这种技术的能力纳入培养现代外语教师的整体能力构成。本文试图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一般贡献和对外语教育的特殊贡献思考这个纳入的必要性。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

自1765年发明珍妮纺纱机到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航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发生了难以辨认的变化。模拟音像、数字音像、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人工智能、互联网通讯、虚拟现实仿真、3D打印等,无不以超越想象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地渗透、丰富、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

2.1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

超越时空。以计算机作为载体的环球信息网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使用导航,用户可以方便浏览、存取世界各地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资料和各类软件的超媒体文件。任何人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和传递任何信息,实现超时空交际。

超越物质。当学习材料、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出现泛化,学生既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接入教学平台进行课堂学习,又可以超越传统课堂以电子邮件等形式时刻向教师求教,教师也可以随时向学生授学。此外,学生还可以超越自身学校教学物质条件的限制,获取外校的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超越群分。电子书包和教学软件允许所有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即时提交作业,终端控制平台瞬时存储这些信息允许教师立即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继而针对学生个体和整体作出相应反馈。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只要教师有心贯彻有教无类的思想,所有学生,不分男女,不分优差,都可以与教师实现个别沟通、辅导、教学。在更加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还可以超越学校区域限制,向其他学校的教师求教。

2.2 对教育认知的贡献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设备性促进作用已经不容置疑。根据林众、冯瑞琴(2006)的报告,就识记成效而言,视觉记忆为70%,听觉记忆为60%,视听觉结合记忆为86.3%。显然,组合文字、声音、图像等材料有助于学生启用多种通道编码,形成多模态学习(顾日国,2007),提高教学效果。

2.2.1 多维认知

经多个经典研究证明,多模态学习是立体式多维认知活动。Baddeley&Hitch(1974)在他们提出并验证的工作记忆模型中发现,如果利用多种认知通道向学生呈现学习作业,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通道扩展和丰富工作记忆容量,促进信息记忆和保持。Paivio(1986)据此现象提出并论证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类言语系统和表象系统在认知功能和结构上互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言语符号加工呈线性方式,后面的信息加工存在序列等候制约,瞬间加工量有限。以同步方式进行作业的表象信息允许心理表象的多个成分同时出现,扩展了信息加工量。根据双重编码理论,Mayer(1996)提出多媒体学习模型,认为如果言语信息和图画信息同时加工,会形成两种平行的心理模式,在对应映射联结中形成整合加工,提高加工速度和质量。

Hays(1996)对“动画+文本”和“图片+文本”的比较实验发现,动画对低空间能力学生有显著的认知帮助。Hegarty&Kozhevnikow(1999)在验证中发现,动画因为迎合高空间能力学生的认知模型,对他们有明显的能力提升作用。如果学生缺损空间能力,动画也可能为他们提供作业过程的外在特征,帮助他们修复和构建恰当的认知模型。Lee(2007)的深入研究发现,低能力学生在矫正组的成绩好于控制组的成绩。

2.2.2 生动认知

一种信息的多通道共现和多信源的信息共现之所以能够促进多维认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生动活跃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加工心境。海特纳、鲍里夫(1981)的实验指出,“学生所处的心境确实影响对学习材料的评价。处在良好心境中学习的学生,比处在抑郁心境中学习的学生,在识别学习任务上,将学习得更好。”

信息共现涉及界面内容的空间布局、进入方式、颜色和音乐的配置等。程利、杨治良(2006)对大学生阅读配有不同类型插图文章的研究发现,黑白插图组比彩色插图组耗时长,效果差。高献华(2009)认为,用醒目的颜色对重要的学习内容突出显示可以激活学生对凸显部分的特别注意,实现选择加工,缩短加工时间,并对学习有良好的保持。

背景音乐对语法学习、阅读以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提高有很大影响(Hughes et al.,1998)。Jackendoff(2002:198)和Schon等(2004)都注意到,语言的音高、节奏和语调对区别词义、句义、话语情绪具有重要作用,音乐的音程、旋律、调式、和弦对意义再现和情绪表现同样有重大影响。两者虽然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但在深层组织规则上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

2.2.3 客观认知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对教学质量实施非常实用的管理(Romero&Ventura,2012)。这种管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试卷档案和学生成绩。对学生成绩和试卷设计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教学重点、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非常实在的意义。

为了公正地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数据分析不仅需要考虑考试总分的名次、平均分、中数、众数,检验考分的正态分布和标准差,还要对每个学生的各题得分进行相关的统计比较。显然这种分析的前提是对试卷设计的效度、信度、项目难度、区分度等项目的定量分析。不可否认的是,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比,基于Excel和SPSS软件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统计精度和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上述数据性管理的量化扩展形成数据库。同样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同样为了获得客观统一,试卷库作为数据库建设内容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擅长。经由这样的数据库产生的每份试卷彼此间可以保持平稳的难度系数(吴国栋,2006),而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庞大数据库事实上已经成为教育与教学、学科与科研的财富。

2.2.4 自主认知

事实上,在整个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被引导建立自己的学习数据库,形成自我调节学习,即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是主动认知的建构,强调自主、方法、调控。学生可以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和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和监控学习计划,选择和实施学习方式,监控和评价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Lttle,1991),从而实现教育的宗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提高学生自主的先决条件是为他们提供生成自主学习的环境。网络和个人电脑营造了这样的环境(徐娟,刘儒德,2009)。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吴维屏,2003),网络提供了精品或名师课程等无数信息资源。因为网络式通讯无处不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站,实现自主学习的时空目标:自由学习。因为网络的存在是历时的,大量资源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而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是私有的,他们所构建的学习超越学校教育的周期约束,实现自主学习的历程目标:终身学习。因为网络资源是公共的,在运行的法律和经济规则内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学习机会均等,实现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公平教育。

2.3 对外语教育的特殊贡献

外语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也有别于同属语言教育的本族语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的认知多维性、生动性、客观性、自主性不仅适用于外语教育,还可以针对外语教育的特殊性提供特别的支撑。

2.3.1 起点的特殊

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占绝对多数的英语教育起点普遍在小学三年级,诸如上海等个别城市始自小学一年级。在6-8岁这个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儿童的母语――汉语,其听说能力已比较成熟,交际已比较自如。作为外语的英语教育则完全不同。听说读写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按照教学目标又处在几乎同步的发展阶段。对于一个英语词语,学生必须听懂,看懂,发音正确,拼写正确。“四会”的教学任务自然增加了小学生在学习母语时没有遇到过的认知强度和难度。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营造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学习的交替展现和全体共现环境,从而可以利用多种感知和认知渠道形成的多模态缓解学习强度和难度,增添学习兴趣和乐趣,促进这些能力的学习。

另一方面,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差异悬殊,两种语言的发音、书写、语法差异对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构成很大的障碍。母语和外语的差异越显著,母语对外语学习造成的障碍越大,学好外语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Sehnker,1972)。在意义表现上,汉语重形,英语重音,对大脑左右半球分工的研究显示(Sugishita等,1978),处理类似汉语这样的文字启用右脑的整体空间系统,与英语有显著的大脑分工差异。作为弥补,多媒体技术可以按不同的任务展现两种语言的音形义,通过对比激发对共性和特性的认知,从而疏通左右半球的切换,消解时间损耗。

2.3.2 过程的特殊

先期设定的母语对学习外语的干扰决定了外语教学会经历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过程。学生要学得外语,需要摆脱母语语言结构的外形干扰和这种结构形成的思维模式的影响,逐渐向外语迁移,在尽早的时间内接近和进入外语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由于汉语与英语的结构差异悬殊,接近和进入英语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更需要学生加倍接触英语。此外,我国学生的巨大数量迫使面对面接触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的概率明显降低。这三种特殊性使原本通常的模仿学习过程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变得至关重要。

模仿是外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要保障模仿的发生,必须先有丰富的外语输入,形成弥漫的外语环境。没有大量的输入,无法进行模仿,因而无法实现输出(Krashen,1981;Swan,1985)。网络提供的外语广播实时或延时播放,多媒体提供的声、像、话语共现或分现,MP3、MP4、手机提供的随时随地语言接触,都可以有效地扩展和改善传统的外语信息传播方式,为外语学习的模仿提供充足的语料。

从模仿的方式看,有镜像模仿、合成模仿、抽象模仿等,隐含模仿学习的质性递进。镜像模仿是映照式全盘学习,没有选择而显示过程的简单性和目标的完整性,适合外语的语音学习。合成模仿有选择,然而更注重为形成整体的综合加工,适合外语的词语学习。抽象模仿是对学习对象的各种形式的共性提炼,适合外语的语法和语篇学习。从模仿的目标看,可以有学习模仿、矫正模仿、崇拜模仿等。学习模仿涵盖一般的学习任务,矫正模仿和崇拜模仿有明确的针对性。矫正模仿可以帮助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崇拜模仿倾向名人的讲话和写作风格。所有这些模仿都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和电脑实现。电脑的编辑技术可以帮助配制并秒控播放上述各种模仿的相应语料,为外语学习的模仿提供质的保障。

2.3.3 教师的特殊

由于教育体制原因,我国外语教师的外语能力、水平和发展机会等极不均衡。我国外语教师职前的外语专业学都是大学四年的本科。在这个阶段对语音、语法、词汇最基本三要素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基本句子结构的学习最全面,掌握也最好。语音语调的学习和掌握受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汉语方言的干扰,好坏差异明显。词汇学习基本上从属课程性质和教科书设计(周骞,2012)。

因为外语是在特定时段内的课堂学得,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力给学生营造外语环境。按照Krashen(1981)的输入假说和Swain(1985)的输出假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沛、优质的外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具有决定性作用。当我们的教师因外语水平的限制不能自如地使用外语时,就应该借助多媒体工具更多地使用本族语使用者的话语资源,以保障学生优质学习的输人先决条件。

3、现代外语教师的能力构成

从我国外语教学在教学起点、教学过程、教师构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特殊贡献,进而承认外语教师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特殊的能力构成。特殊以一般为依托,又以自身反映一般。如果把特殊看作个体,把一般看作整体,那么在认识现代外语教师的能力构成的个体前我们先来认识其整体――一般构成。

3.1 一般构成

外语教师能力的一般构成涉及外语专业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教育与心理基础知识、人文与科学常识、教育技术常识、科研常识。专业程度越高面越窄,程度越低面越宽。

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有语音、语法、语汇、语义和语用。以词为例,应掌握拼写、读音、意义和用法。从学科视角,涉及语言学、词汇学、词源学、修辞学、旁及翻译、文学等多门学科。词汇量越大,表达限制越小(蔡龙权,2012);相关学科知识越丰富,表达越得体流畅。专业知识是外语教师生存的核心构成。

教育与心理基础知识更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知识,是运用和研究学科教学的基础。反观外语教学方法历史沿革中出现的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自然法、沉浸法、自主学习、任务型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无一不从教育与心理理论得到解释。

外语教师自然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需要了解语言所在国的文化,而外语教材体现的交际国际性迫使外语教师具备更加广阔的人文与科学常识。

教育技术常识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既方便又复杂,随时间的推进变得既纷繁又单一。上世纪90年代中计算机在教学中还局限于向学生单向显示,现在学生的单机可以同教师的主机互动;本世纪初手机还是一般的通讯工具,现在几乎可以操纵完整的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衡量教师现代性的指标。

尽管凭经验能上好课,但科研推动教学不容置疑,证据是经过理性分析的认识比感知更加客观详实。数据库的出现不仅以试卷分析等成果修正经验式授课,也以词频和搭配等研究有力地支持经验式授课(Romero&Ventura,2012)。当科研成果愈加显示其对教学的贡献时,把它当作衡量教师能力构成也就可以接受了。

综合上述,我们得到下图“外语教师的一般能力构成”。外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言成就,其他周围四种常识以各自的特征帮助实现这个目标。

3.2 特殊构成

外语教师能力的特殊构成有两种:语言能力和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有专家在世纪之交时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为了追求表层实用的思想表达放弃了语言基本功的底托,使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下降(何其莘等,1999)。我们强调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有五个原因。(1)外语是外语教师的工作语言,语言能力不好,其他诸如教学、专业、科研和日常交际都受约束。(2)外语是外语教师的课堂工作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语料之一。教师标准、道地、充足的话语不仅给学生营造孕育语感的外语环境,而且以同路人的榜样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效仿。(3)外语教师专业交际如国际学术会议的工作语言还是外语,主要是英语。优秀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完善地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还可以帮助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国家的外语教育水平。(4)外语教师的科研对象是外语及其学科。(5)外语教师同相关外籍人士的日常交际要使用外语。通畅的日常交际可以帮助深入到人情交际和学术交际。我们把这五个原因认同为图2所示的外语教师的语言特殊能力构成。外语语言能力旱茸他四种能力的慕础.

前面已经强调,因为外语教学的特殊性而特别需要诸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外在手段的支撑。这里把现代信息技术强调为外语教师能力特殊构成的理由可以概括为“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上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其辅助的功能,计算机已经从辅助的角色逐渐地走向了教学的前台”(陈坚林,2005)。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胡加圣,2011)。依靠计算机可以用多媒体形式采集、储存、编制和传播各种教学类型的信息,依靠网络可以用点对点续传形式实施各种风格的教学。但是,我国的外语教学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张雁玲,郑新民,2011)。我们对我国大学公共英语、以及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听说、写作、翻译、文学、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等精品课程、中小学的英语公开课和示范课等60多个PPT课件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的PPT课件停留在用文字提纲或段落呈现课本内容上。在显示方式上,绝大多数的大学课件采用静态方式,少有文字动态交替进入。听说、写作、翻译、文学、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等专业课程的课件明显缺少相关课程特色内容的展现方式。对教师的采访显示,几乎没有相关课程教学的资料数据库和试卷数据库建设。

根据舒蒙・R・巴尔德早在1985年推出的英语教师使用微机十二法(郭平建,1986),比较其他学科教学与外语教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闫平教,2011),反观自身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现代外语教师应该逐步掌握以下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见表1)。

根据Beatty(2010)的观点,这些技术在需要对学习难点和要点进行高度分解、突出、重复、模仿、练习和矫正的外语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技术无法企及的便利和效能,把这些技术进行综合使用可以形成一个简便的微格教学系统。其他流行的专用软件是对计算机自备程序的扩展和改善,如Cool Edit Pro处理声音,Photoshop处理图片,Flash处理动画,Windows Movie Maker处理视频,Dreamweaver制作网络课程,Moodle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等。综观这些技术和外语教学的目的,我们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是语言文字及其数据处理,其他如课件制作、图片编辑、信息存储传递和音频视频编辑为文字和数据处理服务。根据这个思考,我们形成以下图3所示的现代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特殊能力构成。

3.3 应用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应该适合教学任务的需要应用这些技术(徐坤银,2013)。现代信息技术有文字、图像、照片、表格、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展现途径。展现什么内容?怎样展现这些内容?借助格莱斯的会话合作“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四原则(Grice,1975)考虑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应用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需要、数量方式三个因素。

3.3.1 适切学生的认知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它提示我们认识从原始向文明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这种发展格式受外界格局的影响,也受认识主体的条件制约。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认知水平、认知方法。小学生年幼纯真,缺少大量经验感受,生存、生活和学习的依赖性强,因此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主要发生在感知层面,他们的外语学习更需要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图片、动画、儿歌等资源和音、形、色等途径可能更加适切辅助甚至主导他们对文字学习的认知。大学生学习外语同样需要生动活泼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但是在中小学的学习成就基础上,他们的学习更多应该是对具体内容的抽象和批评性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语言形式的扩展和提高,因此诸如案例实况、数据和过程图表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

3.3.2 适切内容的需要

内容决定方法。从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构成我们可以注意到语音、语法、语汇、语义、语用和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各自的内容特征需要。再考虑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文化课和文学课更多需要图片和视频。文化上到精神,下到交通、居住、饮食等。学习这些内容,单一的文字容易让学习变得无形而乏味,图片和视频的生动逼真可以填补抽象文字的认知空白。由于综合课的内容五花八门,展现的方式显然需要作出针对性变化。比较杜俭(2011)提供的16个课例,无一不综合使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

细节决定方法。如果说对事物整体认知需要感性认识,那么对细节的认知更需要微观的感性认识。课程式学习有时间周期,其中内容各不相同。就课堂进程,内容交接变化,如语音课的音素教学,声学特征、发音位置、发音方法讲解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内容特征适切地动用图片和动画细致认识学习的障碍所在,为矫正错误、模仿标准提供先感性后理性的方向。同样,写作课对学生习作的点评需要有个体与整体分析,因此不仅有语言错误的现象分析,也可以有相关数据的事实分析。

局部决定方法。如果说没有一种方法始终有效,那么没有一堂课始终仅依靠一种教学工具。譬如,翻译课重技巧学习,讨论技巧本质是评价好坏,而好坏来自比较。这种比较可以是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也可以是目的语的几个文本的;可以是语词的,也可以是语句甚至语段的;可以是教师讲解的,也可以是学生讨论的。因此,在作这样的学习时,再怎么动用PLY['的文字共现、凸现、隐现以及字体、色彩处理技术也不为过。

3.3.3 适切数量方式

数量变化是常态,由量变引发的质变是突变。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增加认知负荷妨碍学习,简单使用因没有认知负荷浪费时间。根据同样的道理,使用方式恰当是促进,反之形成阻碍。需要增述的是,如果方法单一,始终没有变化,也就不成为恰当的方法。Sweller(1994)把认知负荷区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生成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源自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内容难度高,学生相关知识少,内在认知负荷就大。如果图片、视频可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那么是有利的。如果应用越多内在认知负荷降低越明显,那么应用越多越有利。

外在认知负荷指教学方法和环境导致学生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因素上所耗费的认知。当外在认知负荷超越学生的容忍和排遣能力时就干扰学习。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教学内容需要,过度或不恰当使用视频、图片、甚至PPT,结果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学生的时间,干扰学生的学习。

生成认知负荷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本身的规则和自身认知这些知识的图式。这种认知生成属于发现或创造式学习,负荷生成越多,对学习越有利。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生成更多这样的认知负荷。让学生用计算机给一组凌乱的词串进行规律性排列可以说是生成认知的简单实践(Mohsen&Balakumar,2011),在文字与数据图之间进行转换具有锻炼学生的要点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

3.4 展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