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7 15:1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他人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他人评价

篇1

虽说都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可为什么还是无法改变。

常常描述爱评论他人的人为:长舌妇,七大姑姨之类的。

闲来也想着,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太闲?太空虚?

还是也有人性中的羡慕嫉妒恨之类的情感蹙左右。

很讨厌背后议论别人,可做为群居社会中的一员,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就算你是看书,要表达观点,无意也必须对作者的想法表示出自己的意见。

在古书方面,因为了解作者生前事迹,你难免拿来引经论据。

篇2

接到教程后,我认真阅读吃透教程中的策略,通过教程还了解到另一本《不让顾客拒绝的销售策略》教程(),又决定花398元打电话订购一本。两本教程共花1396元。我认真阅读这本教程资料,终于彻底掌握了目标导向经营的策略、提高附加价值策略、获取信任策略、人情销售策略、关系销售策略、承诺销售策略、金钱数字销售策略、拜访不被拒绝的销售策略、太极柔术销售策略、催眠6问销售说服术等等。

随后,我用学到的策略,去成都健身俱乐部应聘营销总监。首先,我借办卡的名义认识各家健身会所的业务员,通过业务员了解到每家健身会所的经营状况及老板情况。反复比较后,我选中一家健身会所,该会所老板不懂经营,所以生意一直不好。我找到老板开门见山,问老板每年经营利润目标是多少,老板回答50万就满足了。我又问老板想要获得300万利润,营业额应该达到多少才行?老板回答600万。我告诉老板:“如果你让我来做营销总监,为你创造年营业额一千万元,确保利润300万元,但我要求按利润提25%作为报酬,你看可以不?”,老板很怀疑,但300万利润很诱惑,于是便请我吃饭。席间,我给老板详细分析他会所的经营症结,阐明我的营销思路,又利用学到的策略,沟通说服老板,结果,我被聘为健身会所的营销总经理,老板答应按利润25%提成。我与老板签订了合同,合同中我对老板也做了必要的约束规定,如我按经营计划实施过程中,如果有违犯相关条款及合同期未满,老板不能改变经营计划,不能任意停止我的职务和工作。老板对我的约束规定是底薪2000元,财务部归老板控制,开支要有预算,我可以审核账务但不能掌握钱。合同中还规定了违约责任,就这样,我第三天就走马上任了。

我按照教程学到的策略,做了三件事:第一是项目定位,建立200人的顾客见证。第二是将会员卡设为每张2万元,采用高附加值策略,即让顾客办会员卡,便能一年内获得3万元收益价值。第三件是利用《不让顾客拒绝的销售策略》教程来打造一支所向无敌的销售团队,保障500张会员卡顺利售出。我花三个月时间,做好这三件事。当我把这三件事按教程上的策略做扎实后,仅7个月就完成了1千万元的营业额。老板非常吃惊,主动给了我30%的股份让我成了股东,同时我获得75万元提成,我花15万元买了轿车后,实现了年挣60万的目标。我感谢这两本教程的指导,太实战了,让我零投资就获得了以前打10年工也得不到的收入。

备注:《健身俱乐部(会所)目标导向经营策略》教程和《不让顾客拒绝的销售策略》教程共1396元(含超值赠品光盘),具体内容可上网了解,全国各地货到付款,签收时可以打开查看印刷质量和赠品质量,看看教程内容与网上介绍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满意将货款交给快递人员即可,如果你认为质量不满意可以拒收(电话、短信、QQ均可订购)。货到付款、保证质量、安全无风险!

西安旺道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联志路79号东金花园3号楼1302室

免费订购电话:400―611―2680

篇3

评价他人的生活,古已有之。一间茶馆,三两闲人,茶余饭后聊聊身边七大姑婶的生活,是市井常态。如此评价若扩散开去,或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可使嘉言懿行者传为佳话,流芳百世;为非作歹者遭人唾弃,遗臭万年。这种评价不可否认地起着社会舆论监督之功用,是用语言的力量惩恶扬善,从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培养出整个社会的一身正气。

然而并不是所有评价都有这样的价值。正如《师说》中所记述的:“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正是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一点一点的累积,终致师道之不复,呜呼悲哉!人言可畏,一句轻浮随意的讥讽就足以扼杀一颗求是求真的心。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理固宜然。我们并没有评价他人生活的资格。

庄子的寓言同样极有意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生活本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众人所眼见的生活只是粗糙表象,也大都类似,无非是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那些琴棋书画诗酒花,狷介的书生意气与情怀,细微如针尖的情感体验,唯有自己独处时方可默然咀嚼,于寂静处生欢喜,于无声处听见惊雷。

篇4

关键词:生生互评;学习共同体;小学语文

生生互评模式是新课标要求下的教育产物,也是随着素质教育开展而深刻影响我国教育的教学思想。评价往往是激发一个人学习欲望的外在途径,因为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肯定会更加深刻,得到的批评也会记于心中,而且“当局者迷”,往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生生互评”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改变了老师单方面教学的模式,提倡团结互助精神,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科学有效的“生生互评”还需要注意很多方面,下面做详细介绍。

一、一知半解,乱象生

“生生互评”模式看似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双方都有学习意义。但是这样片面的理解却导致了此方法的错误实施,因为一知半解的模仿,而导致出现更多的教学问题。如,下面这个案例,某教师在教学《夸父逐日》一课时,请班上的某位学生针对“于是夸父拿着手杖……”这一段进行朗读,要求感情到位、语言准确、动作清晰。该生读完后,老师让其他学生对朗读进行点评。很多学生举手,想要表达意见,课堂也变得积极热闹。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太轻了,吐字不清楚。”有的说:“他有读错的词,如……”有的又说:“他读的没有感情。”这时再看朗读的那位学生,本来兴高采烈的脸,再也露不出笑容。老师问这位学生:“其他同学给你指出的缺点,你认为对吗,你接受吗?”这位学生勉强地点了点头,气氛开始变得尴尬,而且对这位学生后续的课堂观察发现,他再也没有抬起头来,似乎想要这节课赶紧过去,而且发现在后来好一段时间里,此生的表现都不是很积极。

总结来说,我们会发现,同学在相互评价时,往往会从他人的错误和缺点出发,指责他人的不足,这样他们的自信心更受到打击,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但是作为被评价者,又希望能够听到鼓励,有的老师更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错误地将课堂的“热闹”当做高效,甚至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不公正的评价)宣布相关发言者的成绩,属于混淆是非,严重打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给评价的学生一个不好的榜样,不善于发现他人优点。

二、拨开云雾,究其因

1.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老师是评价的核心和权威,是课堂的唯一裁定者。正是这种单一性、单向性、模糊性、一元性、程序性的评价存在,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对老师产生极为依赖的心理。

2.对新理念理解偏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元素,如,联系阅读、主动提问、自主讨论等,这些是学生课堂地位提高的表现。但是其评价方式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生生评价”的理解有偏差,导致在形式、内容、标准、功能和主体方面浮于形式,而未深入内在。学生可以相互评价,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老师的手里。这样过于简单而浮躁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更不是“生生评价”体系的最终教学效果。

3.教师自身素养低下

目前师资力量缺乏,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自身素质比较低的教师更无法适应创新和变化的教育时代,无法成为推进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力低下导致教学水平不高,即使模仿“生生评价”模式也只是流于形式,机械刻板,甚至通过错误的分析方式得出错误的结论,不利于教学。

三、方法得当,效果显

“生生互评”模式在学习共同体的背景下进行,能够相互促进和提高。学习共同体是通过改变客观和主观的环境营造一个共同的学习氛围,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成为学习共同体,从而相互监督,实现共同进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借用此方式,为“生生互评”奠定基础。从客观环境进行改变:将课桌摆成U形,中间的通道为老师的位置,可以随时走到每一位学生的身边。主观上:同桌为一个单位,两个人可以在课堂和课下进行学习交流,要求课上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也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一个人回答完成,另一个人作补充或者评价。通过U形的课桌排列方式,让学生之间实现面对面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而且形成最小单位的共同体。老师能够在通道中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注意力,小范围的课堂讨论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实现共同进步。从教学观察中发现,原本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因为与同龄人的交流而变得爱说话,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的交流式课堂使小学语文不再是优生的天地,而是每个孩子的舞台。以此,更加坚信,只要方法得当,学习共同体就能够让“生生评价”环境更加有效。

(一)营造和谐机智的评价环境,让互评有温度,学有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真理。而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唤醒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对教师而言,创设一个优异的课堂环境是责任,也是创新教学理念得以实施之地。

1.注重人文关怀,激发评价兴趣

虚伪、敷衍、欺骗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不应该存在,因此,最好的评价是源于真心的评价,而不是程序化的、机械化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是通过语言加工的委婉表达,是学习教育的良好出发点,是科学有效的指导方式。教师肯定和鼓励了某种观点,那么就会回报以更多的观念;赞赏了某一个学生,就会有更多优秀的学生出现。课堂上评价的真诚与灵活,应该体现老师的教学智慧和表达技巧,既要让学生记住,又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生字记忆环节,有的学困生对这个感觉是最困难的。所以,在某次听写之前,研究了一下几位学困生的生字记忆情况,并标注了几个他们记忆熟练的词。然后在课堂听写时,让这几位学生站在黑板上默写,从他们记忆熟练的开始,增加他们的信心。然后在听写评价时,先去说学生写对的词,并说:“‘XX’这几个词写得不错,只要再熟练记忆后面这几个词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这种评价氛围当中,就会有意识地先去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再讨论缺点,如“我认同他的看法,但是……”“他说得对,但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等。这样尊重彼此的评价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友情融于课堂之中,学习氛围更加融洽,学生也能在欢声笑语中学习进步。

2.主导主体相融,形成评价共同体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能以“一家之言”作为全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处在被动的评价地位而失去主动性,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探究和好奇的欲望降低,不利于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了解童言无忌,相信童真童趣,将评价的权利也放给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说敢做,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才能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让学习过程真正成就师生共同进步。

长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学习也不再是他们的负担,他们会更乐于求知。对于老师来讲,工作劲头更加积极向上,自己也会变得充满活力,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互评有效度,学有方向

将评价权利交给学生,更要指导他们科学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评价质量,达到生生互评的目的。

1.掌握课堂评价的常规

对于小学生来说,评价他人是新事物、新能力,所以,需要老师建立可行的课堂评价常规,主要分为四步:听、想、评、说。听,是认真听取别人的回答,这是高质量评价的基础,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想,是对他人的答案认真思考,并组织自己的评价语言;评,是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说,是用合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他人。对于受到他人评价的学生,也可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意见,对他人的评价进行评价,这种“你来我往”是一种积极的课堂交流,能够促进思想的深化和提高。这也是将学生“捆绑”在一起,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基于这样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建立评价形式与方法

评价的形式与方法决定了评价的质量,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突出的教学意义。从学生互评的组织形式上来说,包括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等评价形式。详细介绍课堂评价方法:多项评价,即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比较评价,即通过对两种或多种答案的比较,分析利弊,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促进自主思考;赞赏性评价,即对他人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说明理由,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补充评价,即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补充,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建议性评价,即不完全赞同他人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争议性评价,即对自己的意见做完整阐述,并据理力争说明自己理解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表达的能力;创造性评价,即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说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

除此之外,还要与语文学科的特色结合起来,如,进行课前朗诵评价、课文解析评价、课后问题回答评价等,特别是作文评价,对双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3.丰富学生评价语言

虽然评价从认同到反对有几个简单而固定的层次,但是评价语言可以多样化,这样也是对语文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减少“好、对、同意、错”的使用频率,丰富评价语言,如“我认同他的看法,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与他的意见基本一致,只是……”“可能他的想法也正确,但是我是这样认为的……”等,这些评价既表达了对回答者的尊重,又清晰表达了自己的语言逻辑。指导学生用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让评价也充满人文关怀。

4.引导循序渐进的评价

生生互评不是一两次实践就能达到教学效果的,需要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以及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先创新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实现同桌互评、四人互评等小范围的评价。然后再拓展到整个小组,甚至是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最后是班级评价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创新精神得到释放,就有更多的想法得以传播,实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控。

(三)搭建全员参与的个性化平台,让互评有广度,学有所得

1.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并不是老师讲课的时间,而是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所以,在提出问题后,不要着急从学生那里获得答案,而要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步步引导,深入思考。从每节课的规定时间中,给学生留出10多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处于自我思考的状态,这样利于回答,更能保证评价效果。

2.引导客观、公正、真诚的评价

评价不仅是对他人回答的自我意见,更是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起码的尊重和真诚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实现共同体教学的初衷。教师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时,应该教育他们多发现他人的优点,然后再说明不足。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不能全盘他人的观点。而受到评价的学生,也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只有真诚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真诚才能获得知识。

总之,学生互评是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智慧的碰撞。而学生共同体又是一个强大的学习体系,能够实现合作与精神的培养,实现创新与虚心的同时进步,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生生互评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因生制宜”才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曹小旭.构建课内外阅读学习共同体,让阅读教学焕发活力[J].考试周刊,2014(10):34-35.

篇5

关键词:社会感型性格;优胜感型性格;社会感;优胜感;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07-04

就一个社会而言,社会感获得充分发展的个体越多或具有社会感型人格的个体越多,表征人格健全的个体越多,同时也表征这个社会越健康。与之相反,一个社会优胜感极度发展的个体越多或具有优胜感型人格的个体越多,则人格不健全者越多,这个社会也越不健康。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侧倾于学生优胜感的发展,造就了众多优胜感占优势的个体,培养了许多的优胜感特别发达的人。为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了整个社会更加健康,基础教育应由当下侧倾于学生优胜感的发展转向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

一、对人格作理想类型划分的社会感型人格和优胜感型人格

我们可对不同人的人格作理想类型的划分,即划分为社会感型人格和优胜感型人格。以下所描述的社会感型人格和优胜感型人格都不是某一特定个体的人格,而是一群人的共同人格,是该群体成员人格结构的核心,同时也是该群体成员借以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取向。

这里的社会感(social-sensity)是一种特指,它指的是社会性的或指向他人的积极情感,它包括爱、同情、关心、尊重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他人的友谊感和亲和感;可简称为亲他人、亲社会感。社会感作为积极的情感,它是双向的,既能给自身带来愉悦体验,也能给与之交往的人带来愉悦体验。在爱、同情、尊重、责任、友谊等这些社会感的特质中,同情是最为基本和最为关键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它是判断一个人的社会感是否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只要我们在一个人身上发现同情,一般地说,我们就能肯定他的社会感已经形成,因为这种情感能使我们判断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我与其伙伴的同一性。”[1]另一方面,“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2]一个人形成了同情这样的社会感,意味着他具备了关心人、体恤他人、对他人负责的潜能,而这种潜能是与尊重他人相一致的,因为“……对他人的关心和对他人负责,不是要控制其他人,不是要塑造其他人,而是要尊重其他人,使其他人按照自己的自由个性来发展。”[3]

具有社会感型人格取向的人,与他人处于共同体状态,他们能理性、温和、宽容地对待他人;他们的自我是在与他人充分的平和交往中形成的,因而他们的自我是私人的自我和公共的自我的统一,是有他者的自我,并且他们的他我意识比较鲜明;他们对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敏感的,他们时常对他人的需要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社会感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一个人成人的标志,是人们共同生活所必要和判断人们行为合理性的依据,因为“社会感在任何个体中的发展程度都是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是普遍有效的。

优胜感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他人时的优越感、自豪感、荣誉感,它往往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与社会感不同,优胜感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从优胜感中获得愉悦体验者往往只是具有优胜感的人自己;当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优胜感时,即使不致使他人不愉快,至少它不能增益他人的愉悦体验。与社会感型人格取向相比较,有着优胜感型人格取向的人,通常智商不低,但情商却不怎么高。我们说某人情商不高,往往意味的是他与他人、社会缺乏亲和感。

优胜感在一个人身上的极度发展体现为,他们什么都想争第一,他们处处逞强、事事逞强,毫不示弱、从不示弱。一旦他们不能胜过其他人则会将妒嫉当作正义。他们的自我纯粹是无他者的自我,因而他们对他人的需要是冷漠的,无动于衷的。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是他们在群体中是否优胜。他们愉快体验的主要来源甚至惟一来源是他们的优胜感的满足。他们对优胜感的追求压抑、窒息了他们的社会感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缺乏与同伴的亲和力、同一性的情感,难与其伙伴融洽相处。

对现实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优胜感与社会感在个体身上往往是共存的。当社会感在一个人的情感中占优势时,这个人就是社会感高度发展的人,他的人格也就是社会感型人格,他在与他人交往时其行为模式是社会感型人格取向的;而当优胜感在一个人的情感中占优势时,这个人则是优胜感高度发展的人,他的人格就是优胜感型人格,他在与他人交往时其行为模式是优胜感型人格取向的。

二、侧倾于学生优胜感而非社会感的基础教育

对教育现实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造就出了众多优胜感占优势的个体,培养了众多的优胜感特别发达的人。我们的整个教育倾向于培养优胜者。家庭和学校都在苦心经营和培育着学生的优胜感。优胜是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同奋斗的目标,优胜是度量所有学生的标尺,是度量每个学生一切的标尺。这一标尺主要是学生学业成绩好,学业成绩好甚至成为学校和家庭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家长那里,他们大多数以学业成绩优胜作为衡量子女在校学习表现的唯一标准。因而,一方面,家长们普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抱高期望,“调查发现,有83.6%的中小学生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考上班级的前十五名,父母为了这个愿望,不惜让孩子承受巨大压力。”[5]但另一方面,家长几乎都不怎么关注他们子女的社会感的发展。为了使子女能够优胜,家长们对子女百般呵护、生活上省吃俭用、牺牲自己的正常生活、不惜重金择校、要求子女上各类辅导班等。诸如此类的投入,都是为了产出子女学业等方面的优胜、成功,为了自家的孩子能够优胜于别人家的孩子。

学校与家庭的情形别无二致。在学校,优胜几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否优胜决定了学生在班级、学校的关照度。优胜者在班级和学校往往得到更多关爱、关照甚或受到百般宠爱,非优胜者则受冷落、遭排斥。学校建立了一整套使学生优胜的管理、活动和评价机制。学校的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及整个教育教学都是侍服于学生成绩优胜的;学校有侍服于一部分学生胜出的各种竞赛、奖励制度,如有的学校竟办有竞赛班;[6]学校有一系列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机制。另外,有侍服优胜者、排斥非优胜者的重点学校制度、重点班制度,学校间激烈的生源大战也是为了学校、学生的优胜。在如此制度、机制的影响下,学生被熏陶得只知竞争、优胜的重要性,而没有亲他人感、亲社会感,不知如何与同学、老师和身边的其他人讲亲合。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个应该获得较充分的社会感发展的学生被培养成只知优胜、只为优胜而奋斗的分数的奴隶,优胜感的追求绑架了学生的社会感的发展。

三、注重发展学生社会感、健全学生人格的方略

为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整个社会更加健康,基础教育应由当下侧倾于学生优胜感的发展转向注重学生社会感的发展。笔者认为,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从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教育评价从重相对评价转向重绝对评价、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转向主主关系、教育者对学生的爱从“父爱”转向成熟的爱等,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感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从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

上述学生优胜感的强势发展和社会感的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成因是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待以优胜期待为主导。在优胜期待的主导下,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这一可最早滋养他们社会感的渠道被阻塞了,对他人温情的发展被阻隔了。为使学生的社会感获得较充分的发展,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必须从目前的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以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即期待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普通人,这样的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要做一品大百姓。”此处的“做一个人中人”、“做一品大百姓”,即做一个社会感充分发展的人,做一个能同情、尊重、关心、爱他人的人,对他人怀有责任感的人。

教育者的期待要由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期待为主导,其基本前提是整个基础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人,或者说将提升人性、使一个人成为合格的人的目标置于首位,将人培养成有着爱、同情、尊重、责任、友谊等社会感的人格健全的人置于首位。既然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人格健全的人、合格的公民,那么合格的人的培养目标应优先于、高于优胜目标,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在每个学段使学生获得与该学段教育要求相一致的作为人的合格素质就是基础教育的一切。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阻扼一个人对优胜的追求。但现实的问题是优胜目标跑到了合格目标的前头,甚至取代了合格目标。为扭转这一局面,教育者对学生的主导性期待应转向学生健全的人格或他们的社会感的发展。

当学校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由优胜期待为主转向了人格健全期待为主的情况下,为使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的状况能够得以持守,并成为实际的教育影响力量,学校教育者还须与家长对子女的以优胜为主导的期待保持距离;与此同时,应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即持续不断地向家长宣传以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的意义,以改变家长对子女的不合理的以优胜为主导的期待。

(二)教育评价从重相对评价转向重绝对评价

实现从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需要改革教育评价,即教育评价应从重相对评价转向重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指在一组评估对象内部进行互相比较,通过比较来确定每一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它适用于鉴别和选拔优胜者。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为客观参照点,把评价对象与之比较,寻求评价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价,它适用于达标性活动。目前,这两类评价在基础教育中的总体状况是绝对评价式微甚至严重缺位而相对评价却呈强、占主导地位。例如,人们总是要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评出先进者、优胜者;人们总是频繁地对同一区域的同一学段、同一类型的学校进行评比,总是要在一群学校中评出优胜者,这造成的后果是区域内相同学段和相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在学校彼此间的竞争中每所学校都试图在一群学校中胜出,成为优胜者。因为教师是否优胜、学校是否优胜最终都是以学生是否优胜、特别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优胜为前提和标准的,因而实际上对教师和学校以优胜为目标的评比最终都是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是否优胜。在以学生学业为标准的相对评价的主导下,教育者只能是一味强调学生学业的优胜,只能是通过教育评比去甄选学生中的学业优胜者,罔顾学生社会感的发展。为发展学生的社会感,整个教育评价应由目前这种相对评价占强势的状况转向以绝对评价占强势,即教育评价重在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与此同时,将社会感作为评价学生质量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通过强化这种绝对评价,一方面能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而提升学生的社会感,另一方面能对家长的教育价值观、目的观发挥积极的导引作用。

(三)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模式转向主主关系模式

人是环境中的人,环境造就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怎样的环境就会有怎样的人。这对情感处于未成熟期或发展期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是否具有亲他人的社会感更受环境的影响。如果教育者将学生当作他的“下级”来看待,那么,他们所知悉的人际关系模式也就是主体控制客体式的主客性人际关系模式。身处这种控制性、等级性关系模式中的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控制性、等级性的“主客关系”会在学生心灵中复制,会成为学生审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相反,如果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主(主体与主体间)际遇的权利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学生所认知的人际关系则可能是彼此尊重、民主、平等的主主性关系模式,通过观察学习,他们所习得的人际关系模式则可能是主主性的人际关系模式,进而他们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则可能尊重他人,对他人平等相待。因而,为形成和丰富学生的社会感,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来看待,而不是作为教育的客体来看,就像儿童是和教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完全的成人个体。”[7]由“儿童是和教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完全的成人个体”而形成的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主主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既是学生社会感发展的前提,也是判断上述教育者对学生的期待是否由优胜期待为主导转向了以人格健全期待为主导的标志。

(四)教育者对学生的爱从“父爱”转向成熟的爱

美国社会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将长辈对子女的爱分为两类,一类是父爱式的,另一类是母爱式的。他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8]。他认为以此为原则的父爱是不成熟的爱,这种不成熟的爱的语式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他认为,有条件的父爱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其积极性体现为,由于父爱是有条件的,因此被爱者为了获得父爱会努力去完成某件事。消极性体现为这样一个事实,即父爱必须是值得给予的,如果一个人不去做期待他所做的事,父爱就会丧失,“父爱实际上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服从成为主要的优点,不服从则是主要的缺点,――对不服从的惩罚就是收回父爱。”[9]

学生之所以会臣服教育者的优胜期待并努力争取优胜,情感上的原因是教育者在向学生抱有优胜期待时,他们对学生的爱是父爱式的。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是目的性的,即爱是为了生产爱,是为了使他的学生更爱他自己、更爱他周围的人、包括更爱教育者自己,但我们的教育者投以他们学生的爱,是父爱式的爱,是手段性的,即为了使学生能够优胜;因而当学生不够优胜、不能胜出时,当教育者判断他们的学生没有优胜的希望时,他们会减少对学生爱的投入,甚至会即刻收回他们对学生的爱。为了避免爱的减少或不能被爱、爱的撤回的威胁,学生只能臣服于教育者的优胜期待,只能是为得到爱而努力去争取优胜。但与此同时,作为教育者的爱这样一种社会感不仅没有滋养学生的社会感,而且“……很容易留下一种痛苦的感觉,即他并不是因为其自身而被爱,他被爱只是因为他讨好了别人,究其根本,他并没有被爱,只是被人利用了。”[10]因而,为了使教育者对学生的爱之情感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感的发展,教育者不成熟的爱应转向母爱式的爱,即转向成熟的爱。与不成熟的父爱不同,成熟的爱的语式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11]。这也就是说,成熟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学生是否争取优胜,是否获得了实际的优胜,学生都会因为他作为人而被爱,在爱的滋养下他们获得一定的社会感的发展。因而教育者如何使自己与学生的情感关系变得成熟起来,如何学会爱,使自己对学生的爱成为母爱式的爱,对于学生社会感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4][7]【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陈杰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王晓升.为个性自由而斗争――法兰克服学派社会历史理论述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王庆环.青少年教育三问[N].转引自教育文摘周报,2011-01-26.

[6]记者.学生陷入竞赛怪圈 不利于综合素质培养[N].新民晚报,2011-02-23.

[8][9][10][11]【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Bas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ocial Sense

WU Qu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篇6

其实,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当平淡的生命突然被他人的评价包围,人们或是忘乎所以,或是黯然神伤,在假象中迷失自我,又有几人能坚持在风中用自己的内心高歌?

当他人的吹捧、奉承、谬赞乘势而来,当他人的诽谤、嫉妒、丑化呼啸而过,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假象中迷失自我,而能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客观地定位自己,找回真实的自己,才能将高贵的品格完美绽放,才能铸就人生的辉煌。

呼啸的劲风刮过,我们确实能捕捉到几声绝唱。马云,他是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现今他成为全球最大B2B网站、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唯一敢与全球著名的电子商务网eBay和亚马孙抗衡的中国网络经济巨子。在求学与创业竞争激烈、非常艰难的当今环境下,他的成功重新燃起了我们对求学与创业的希望与狂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众人仰慕的中国网络经济巨子,在艰辛的求学和创业过程中,备受他人的丑化、讥讽和怀疑,但他没有黯然神伤,最终靠永不放弃、坚定不屈、远见卓识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在拥有辉煌的创业成就后,他备受他人真诚的赞扬,也备受他人的吹捧、奉承,他没有忘乎所以,而是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得不说,一流人物在人格方面的光辉和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同样让人敬仰。

在他人的评价面前,清醒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在清醒中成长,在清醒中高歌,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歌之入海,则幻成蚌珠;歌入行云,则化为虹霓。风之愈劲,则歌之愈高。然而也有些人,在风中关闭了自己嘹亮的嗓子。

《旧唐书》记载,杨炯11岁就被举为神童。然而神童却不好当,十个神童有九个要被他人的吹捧、谬赞捧杀,被声名扼杀。杨炯后来醉心于虚名的追求,不再有什么成就。^多的吹捧,过度的谬赞,总容易让心蒙上浮躁的纱,不再清醒,少了自知,忘了进取,在志得意满中荒废日月,任虚名碾碎了曾经的豪情,任谬赞吹捧冰封了往日的理想。如果杨炯面对他人的评价,能如马云般清醒,就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后人的喟叹。

人生总有沉溺风中之时,适时清醒而不沉浸其中,明确认知而不随波逐流,在风中不懈努力,让内心的高歌成为时间的绝唱。

一念清醒,一念升华,评价面前,清醒至上。

篇7

1.履行职责。按时、高质完成局下达的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应承担的各项本职工作任务。2.依法行政(制度执行)。严格执行法定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合理运用法律条文,适度用好自由裁量权;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开展行政指导工作;依法公开政务信息。严格执行《市粮食局工作规则》、《市粮食局机关内部事务管理制度》、《市粮食局行政执法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3.服务态度。积极参加“粮风行动计划”和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服务意识强,服务质量优。热情接待每一位服务对象和来访群众,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对基层、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不推诿扯皮、置之不理;主动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并自觉改进工作。4.工作效率。迅速落实领导指示和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对基层、群众投诉及时处理、反馈;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等效能制度;认真开展作风效能创先争优活动,提高服务效能。5.勤政廉政。爱岗敬业、虚心学习、勤奋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不,不,努力维护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考评方式

(一)工作评价

1、评价对象:分处室、处室负责人和处室其他人员三类分别进行2、评价方法:工作评价采取评分、加分和扣分相结合的方法,评分是对评价项目完成情况的程度衡量,加分和加重扣分是按工作评价评分细则规定的加扣分项目进行分值计算。工作评价满分为100分。3、评价责任人:处室、处室负责人和处室其他人员的工作评价责任人分别为局考评工作小组、分管领导和处室负责人。评价责任人按工作评价评分细则规定的评分标准和要求进行评分。年终加扣分项目统一由局考评工作小组进行计算。4、评价程序:(1)对照工作评价评分细则进行自我评价。(2)述职:处室、处室负责人在局办公会议或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大会上进行。处室其他人员在处室内进行。(3)评分:工作评价责任人分别对各自负责的评价对象充分核实情况、依据,进行逐项评价打分。处室负责人的工作评价得分=处室工作评价得分×50%+分管领导工作评价得分×50%。(4)审定:局考评工作小组对工作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初审后,报局党政联席会议审定。(5)结果反馈:局考评工作小组及时将工作评价结果反馈评价对象。

(二)群众评议

1、评议对象:分类同工作评价对象。2、评议方式:以发放测评表的形式进行群众评议。3、评议人员:(1)处室和处室负责人由机关全体、市区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市(区)粮食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各业务条线负责人进行评议。(2)处室其他人员由机关全体、市区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评议。4、评议计分:(1)分值:群众评议分值满分为100分,其中局领导班子成员占30%,其他人员占70%。(2)测评得分计算:按考评内容分四个等级进行测评,即:好、较好、一般、差,对应分值率:100%、80%、50%、20%。(3)群众评议得分=局领导班子成员测评得分×30%+其他人员测评得分×70%。

(三)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得分=半年度工作评价得分相加÷2×50%+群众评议测评总分×50%。局作风效能建设考评工作小组对全年考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各处室、个人作风效能建设考评的最后得分,报局党政联席会议审定。

综合评价结果应用

(一)等次评定

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按照最后得分高低,分别评出20%优秀处室和20%优秀个人。对得分最低的处室和个人视具体分数和有关情况决定是否给予“一般”或“较差”等次。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评价 人文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法律、国家常识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与此相适应,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既有智育的评定要求,又要有德育的评定要求,更要有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定要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思想品德课评价过分重视书面考试,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考核。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增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评价要努力体现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就要更新思想品德课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我通过近几年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大胆改革与创新实践,在对学生学习评价方面,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就是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验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注重结论,忽视过程,只看分数,不求思想上的进步,造成了一部分学生言行不一、智育与德育分离,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没有完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

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这种评价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记录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反映的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一段成长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要关注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目前,中学阶段普遍使用《学生成长手册》,全面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各门学科的成长情况,这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评价学生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舞台。教师给每位学生在成长手册中真实记录下一定阶段内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表现,肯定成绩,表扬优点,指出缺点,提出努力的方向。这样的交流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也促进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案例:

学习态度观察表

二、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有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新课程改革倡导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学生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家长、学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通过学生自评,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及时发觉并展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小组互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作出较为客观的评判,能使学生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最终实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在思想品德课评价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思想品德课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

在“关爱他人”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一次“同伴对学生关心他人”的评价。

指导语:下面所列出的是对这个教室中一些学生的描述。仔细阅读并写下最合适每个描述的学生的姓名。你可以写下这个教室中任何一位学生的姓名,包括今天缺席的学生。你的选择将不会被其他任何人看到。

注意:写下最合适每个描述学生的姓名;

写下你认为最适合每项描述的所有学生的姓名;

同一个人可以适合不止一个项目;

请写下学生的全名,

除了你和我(教师姓名)之外,不会有任何人看到你的选择。

在每项描述下面写下姓名:

1.喜欢与其他人一起学习和游戏的同学是:

2.愿意同其他人分享物品的同学是:

3.愿意帮助他人完成作业的同学是:

4.在游戏中总是确保没有漏掉其他人的是:

5.总是鼓励其他人做得更好的同学是:

6.对有难处的人比较友好的同学是:

三、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我国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标准化考试,试图把清晰的和模糊的、可测的和非可测的都纳入理性的框架中去考查学生。由此,造成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社会上流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说法。近几年,高考、中考舞弊案件不断,学生平时测验作弊更是常见。

我们不否认量化评价方法的作用,它科学、客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但是,它不能测量许多难以量化的丰富内容,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所体现的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这些是难以用分数来衡量的方面。因此,思想品德课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开放的,关注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方式。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每月一次的时政专题讲演,或社会调查报告、小论文评选,等等。这些评价方式可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社会实践等能力,无形中还能营造同学之间友好竞争的气氛,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努力把课件越做越好,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起感知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并因为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时政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健全人格。如七年级上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表就是按照“分数+等级+评语”的综合方法制定的。

思想品德课定量与定性评价方式两种方法有机统一和合理运用突出了考试的诊断和发展,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交流。

初三毕业考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世界十大空气洁净城市中,中国有两个城市入选――海南省的三亚市排第二位,海口市排第五位。说说这一报道对你有什么启示?

这道题没有标准的答案,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在解答这一题目时,考生既能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又会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是一条有感彩的题目。如果进一步让学生制订出一个寒暑假宣传保护环境和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计划,效果就更好了。

考试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但“考试为了什么?”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手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编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资料剪贴、作文,以及阿莫纳什维利对学生智力的分析和热情鼓励的鉴定。教师在课上、课后多多运用这样的评价方式的时候,不仅是教育改革成为每位教师自觉行动之时,而且是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个人才能、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养成之时。

参考文献:

[1]李美英.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考试周刊,2007,25.

[2]宋火金.形成性评价在合作学习中的运用.教书育人,2003,23.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同级评价;个体创新意愿;评价导向;评价性质;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86-03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eer Evaluation in Individual Innovative Intention

BAO Gong-min1, CAI Li-ling1,2

(1.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2. School of Fashion & Engineeri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ed 2×2(evaluation property and evaluation orientation) two factors between subjects design, with four kinds of evaluation settings, and the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peer evaluation on the individual innovative tendency.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ype of evaluation property and evaluation orientation were significant. When colleague evaluation was based on individual outcome, the negative evaluation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to promote individual creative motivation. When colleague used negative evalua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outcome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to individual creative motivation than based on individual process effort.

Key words: peer evaluation; individual innovative tendency; evaluation property; evaluation orientation; evaluation model

1 引言

创新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个体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程度及效果都将影响组织创新绩效[1]。在个体创新研究领域,许多研究人员关注组织情境因素对个体创新行为及创新绩效的影响,例如Amabile等识别了促进个体创新的关键情境因素,包括:挑战性工作、组织鼓励、工作群体支持、自由、无组织障碍、领导支持及充足的资源等[2,3]。不同情境因素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存在差异,已有研究也表明组织情境因素可能通过不同的中介变量影响个体创新行为,例如个体创新意愿和创新效能等个体创新心理因素[4]。然而,单独探讨某一组织情境因素对个体创新心理影响机理的微观研究还较少。本文将聚焦组织同级评价这一特定情境变量,探讨同级评价模式对个体创新心理因素的影响。

2 相关研究回顾

2.1 同级评价的相关研究

组织内部人际评价是形成创新氛围的一种重要情境因素[5],员工因在工作中与领导及同事频繁互动、沟通,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来自他人的直接或间接评价[6]。他人的评价有时不仅仅只是一种短时的外部刺激,可能在个体心理上形成一种对评价的预期,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及行为选择。

早期学者和组织管理者都认为对个体给予绩效评定和反馈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上级评价(Milliman等,1994;Wexley和Klimoski,1984),相反,来自同级的评价没有被很好地普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管理者们担心同级评价可能破坏良好的团队合作气氛(Kiesler和DeSalvo,1976;Saavedra和Kwun,1993;Kurland和Pelled,2000)。然而,同级评价在组织工作及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一种无法忽视的重要情境因素,随着团队工作模式的普及,同级甚至可能是唯一能够提供有关同伴对群体绩效贡献值的信息来源(Wexley和Klimoski,1984)。一些研究显示了同级评价的益处(Druskat和Wolff,1999),比如,同级评价信息具有多来源、多视角的特征,评价更具客观公正性;由于同级、同事之间有大量的日常接触(Barclay和Harland, 1995;Saavedra和Kwun,1993),同级之间相互评价的过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沟通过程。另外,来自同级的评价可以提升团队效能和团队绩效(如,Kane 和 Lawler,1978;Murphy 和 Cleveland,1991;Shepperd,1993;Wexley 和Klimoski,1984)。Shu和Cheng研究发现:同事评价作为一种行为评价,将影响员工间的隐性知识共享[7]。Erez等研究发现:在自我管理型团队中,依靠同级评价的团队比依靠外部评价的团队更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共担、建言行为及合作行为。同时,同级评价还有助于团队效能和团队绩效的提升[8]。

2.2 评价对个体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评价常指人们对某事或某人的较为笼统的态度或意见,关注个体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心理感知,而非短时的刺激行为。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明确提出外部评价将影响个体的内在动机,研究发现:外部评价(如外界评级、物质奖励)使个体感到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当评价来自于上级及外部专家等权威源时,这种评价的控制性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创新意愿受到削弱;对此结果的更进一步的解释认为:当个体预知活动将被评价时,增加了个体的压力,也分散了个体对活动的注意力,使个体更加注重活动的结果,而不去探索完成活动的新途径。

然而,已有的研究在解释不同评价模式对个体心理、行为及绩效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和分歧。例如:关于正面和负面评价的影响研究,有学者提出个体更愿意接受正面评价,诸如对个体给予表扬或赞美可以促进个体更加努力工作,因而应该更提倡正面而负面评价[9];但也有研究认为负面评价相比正面评价对于个体更有激励作用,尤其是来自领导的负面评价,往往显示了个体当前阶段的绩效水平与预定标准存在差距,个体因此将通过加倍努力以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的目标[10]。关于评价影响个体创新的经验研究主要关注领导评价,而针对同级评价及影响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如果评价来源于非权威源,那么正面和负面评价对个体创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另外,在组织内部,人际评价常常围绕个体的工作行为或工作绩效完成状况展开,有些同事可能热衷于对他人的工作程序、努力程度及工作方法评头论足;而另外一些同事虽然较少“干涉”他人的工作过程,但是对他人的工作最终结果给予高评或低评,这两种导向的评价模式对个体创新心理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3 研究框架及假设

3.1 同级评价研究视角

早期评价研究多使用单一维度,如预期外部评价(Shalley和Oldham,1985),随着评价维度研究的细化,多维度的划分方法日益增多,本文视同级评价为多维变量,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导向性。首先,从评价性质来看,同事之间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给予对方各种评论,有些人倾向于从正面视角评价别人的问题,评价中带着认可、鼓励,甚至不乏赞美之词,有些人则倾向于从负面视角对他人做出评价,比如,对他人的工作成果表现出不以为然,甚至排斥、否定他人的成绩,因此,同级评价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正面和负面评价两种类型;其次,评价主体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评价依据可能呈现一定的导向性,较为典型的就是以过程和结果为区分的导向模式,而认知神经科学已研究证明结果/过程导向的认知选择在特定时间段内会表现出较一致的倾向性(Blajenkova等,2006; Kozhevnikov等, 2005),此结论可推及至同级评价上,即同级之间在给予对方工作任务评价时是遵循或侧重某一认知导向的,同级结果评价导向侧重事情的最终结果,在评价时关注被评价者是否完成工作计划或目标,注重与期望的绩效和产出进行比较,而同级过程评价导向则关注被评价者执行任务过程的程序、方法和资源投入,在评价时强调执行任务的方法及程序是否得当,是否按照恰当的标准和路径开展工作,注重与规定好的运行程序进行比较(Jaeger和Baliga,1985; Ouchi,1979)。

3.2 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本文将同级评价的内涵界定为同事对个体在执行任务过程及任务结束后所给予的某种判断、态度或意见,并依据评价活动中评价性质和评价导向上的差异,将同级评价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同级过程/正面评价,同级过程/负面评价,同级结果/正面评价,同级结果/负面评价。本文将着重探究上述四种同级评价模式对个体创新意愿的影响,进而思考如何设置同级评价模式以激发员工创新行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3.3 研究假设

评价主体在做出评价时,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即正面或负面评价(Nease,1999)。当员工的点子不成熟甚至还未成型时就遭受到攻击和批判时,往往令他们心生退却(Galluchi等,2000);相反,在工作过程中的正面评价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当同级对自己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给予认可,在取得重要任务进展时获得同级的积极评价时,个体感觉获得了工作群体的支持,进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创新活动。Vinarski等研究也发现:当个体感知获得来自同级的关心时,这种关心培养了个体工作心理条件,增强了个体的工作安全感、工作意义感和有用性,进而促进了更高水平的动机和创新行为[11]。

假设1:同级正面评价比同级负面评价对个体创新意愿具有更强的正效应。

同样是负面评价,侧重过程和侧重结果的负面评价对个体创新努力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侧重过程的负面评价可能损害个体与同级间的情感认同,个体会将过程负面评价当成对自己行为的不公平判断,因而产生不信任感和负面情绪,使个体对同级产生失望情绪,进而降低个体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侧重结果的负面评价是同级对个体的最终绩效、成绩的判断[12],说明个体绩效表现未能得到同级的认同,个体需要加倍努力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侧重结果的负面评价比侧重过程的负面评价对个体的创新努力更具激励作用。

假设2:评价性质与导向交互影响个体的创新意愿。

假设2a:与过程/负面评价相比,结果/负面评价对个体创新意愿具有更强的正效应。

当同级以工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且采用积极的、正面的口吻评价他人的过程努力度和工作贡献时,个体从同级的评价中获得了极大的情感认同,进而更加主动地开展工作,更愿意在工作中尝试创新,因为即使创新失败,个体也可预期到同级给予的鼓励和关心。

假设2b:与其他三种评价模式相比,同级过程正面评价模式更有利于激励个体的创新意愿。

4 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本文用2×2组间设计实验法。第一个因素是评价性质:有两种类型——正面和负面评价;第二个因素是评价导向:有两种倾向——过程和结果评价。实验采用自编情境问卷,情境设置如下:自己刚进入某家企业工作、是一名新员工、工作期间将会与同事频繁接触、而自己的过程表现和最终绩效都将被同事观察到,并且被同事评价。在日常工作中,评价性质(正面/负面)评价导向和(过程/结果)组合形成4种不同的情境。

4.2 被试

调查对象为浙江某高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及财务管理等与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大三学生,共140人参与实验研究。研究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首先要求被试者尽量设想自己是某公司的员工,并认真阅读问卷中所设定的同级评价场景,所有被试者随机接受其中一种情境,被试者在阅读完实验材料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所有问题。在测试期间,有4位被试者放弃填答。

4.3 变量控制及测量

问卷中一道题目检验被试者是否真正地投入到了实验所描述的情境中。如果被试者选择投入程度小于3,则认为此问卷作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有3份问卷在这个题目上回答3分以下,所以做不合格问卷处理,加上前述4份放弃作答的问卷,最终,接受侧重结果/正面评价有31人;侧重结果/负面评价有33人;侧重过程/正面评价有34人;侧重过程/正面评价有35人。

本文选择了Choi(2004)以及Jeroen和Kemp(2003)编制的测量个体创新意愿的量表(0.712),并选择其中载荷最大的4道题目作为测验材料,采用对译的方法确保量表的原意。此问卷为5点量表。

5 数据分析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来检验评价导向与评价性质的交互作用,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组方差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268,p=0.288),说明方差齐性良好。进一步地,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评价性质的主效应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假设1未得到验证,但假设2得到验证。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借鉴心理学情境模拟实验方法,采用双因素组内设计,设计了同级评价的四种模式,即过程/正面、过程/负面、结果/正面及结果/负面评价,研究同级评价模式对个体创新意愿的影响。针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组织内部,同级给予正面评价与同级给予负面评价在激励个体创新意愿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并非所有的正面评价都可以起到同样的激励作用,相反,同级侧重过程的负面评价与同级侧重结果的正面评价对个体创新意愿的激励效果较为接近,需要对不同性质的评价进行细分。个体在参与评价活动时,往往是在多个因素中做出选择,孤立地考虑某一因素难以对心理及行为做出判断。

其次,同级评价的两个因素——评价性质和评价导向交互影响员工个人创新意愿。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级评价性质和导向的交互效应显著。同级侧重过程的正面评价对个体创新意愿的正向作用最显著,同级侧重结果的负面评价对个体创新意愿的激励作用优于同级侧重过程的正面评价,这表明恰当的负面评价有时也可以起到优于正面评价的激励作用。目前,组织同级间的评价往往侧重于过程评价,员工间可能出于关心或情感表达而对他人给予过程性的正面或负面评价,这两种评价形式对个体创新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结论也提示组织在营造创新氛围时,应该督促员工谨慎使用不同类型的评价。研究结论也提示,当确实需要给予个体负面评价时,侧重结果的评价可能比侧重过程的评价更能起到“激将”作用。

当然,本文采用实验情境施测,与真实评价情境对个体创新意愿的影响仍然存在差距,比如,Sparr和 Sonnentag(2008)的研究发现:负面评价与工作焦虑正相关,即随着负面评价频率的增加,个体的焦虑和负面情绪都会增加,而负面情绪对个体积极行为具有削弱作用[13]。因此,组织在营造创新氛围时,应该关注不同类型的负面评价的侧重点,控制组织内部同级负面评价的强度和频率。另外,侧重过程的负面评价与侧重结果的正面评价对个体创新意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研究结论也无法推知其中的内在影响机理,说明在同级评价模式与个体创新意愿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这需要后续研究深入探索与之相关的组织情境变量。

参考文献:

[1]Oldham G R,Cummings A.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 607-634.

[2]Amabile T M,Gryskiewicz N D.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Scale: Work Environment Inventor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89(2): 231-253.

[3]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Lazenby J,Herron M.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9): 1154-1184.

[4]Choi J N.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4,16(2-3):187-199.

[5]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J].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2011.

[6]Earley P C.An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lation of Feedback to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of Proceedings, 1986: 214-218.

[7]Shu-Chen Y and Cheng-Kiang F.Social Capital, Behavioural control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A multi-informant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9,(29): 210–218.

[8]Erez A et al.Effects of rotated Leadership and Peer Evaluation on the Functioning and Effectiveness of self-managed Teams: A quasi-experiment[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2, 55(4): 929-948.

[9]Nease A A,Musgett B O,Quinones M A.Relationships among Feedback sign,self-efficacy and Acceptance of performance Fee-dbac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84(5):806-814.

[10]Martin L L, Ward D W, Achee J W,Wyer R S Jr.Mood as input: People Have to interpret the Motivational Imp-lycations of their Mood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 317–326.

[11]Vinarski-Peretz H, Carmeli A.Linking Care Felt to Enga-gement in Innovative Behaviors in the Workpla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J].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1, 5(1): 43-53.

篇10

一位穿着俭朴的女人,身后跟着一个孩子,孩子似乎很畏惧母亲,这一路上她都没敢和母亲对视,想必那是位严厉的母亲。走到地铁站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拉着二胡,身旁放着一只铁盘,里面只有零星的几枚硬币。女人经过老人身旁时,一脸嫌弃地转过脑袋,对孩子说:“看吧,多可怜。你要是不听话,以后也会活成这般模样。”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孩子胆怯地点点头,跟着母亲走了。

这般模样?那女人口出此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不过,分明是发自内心的自卑。很明显,她也不过是个农村妇女,只是来到大城市,这才显得神气活现似乎高人一等。由此,我不禁想到:评价他人生活的同时,你的评价可能恰好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人是自卑的时候,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时,更多的会是羡慕嫉妒恨,甚至上前恭维;而看到别人不堪的生活时,则可能是愈加的鄙夷不屑。我由此可以猜测一下那妇女的生活,也许也是十分辛酸,十分贫苦,不那么如意吧。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许每天都会发生,以至于被人们忽略了。

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曾被“送”进一间“陋室”,简陋到比当今的蜗居还要简陋。人们纷纷议论着刘禹锡的生活该将是如何悲惨如何不悦,同时也有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官府的意志,生活还没有落得这般下场。但实际上,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心态,早就将他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界了,该写诗写诗,该喝茶喝茶,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别人的生活需要你来议论吗?一个表面光鲜的公司总裁,背地里可能是个只顾回家数钱的俗人;而一个落魄的流浪歌手,也许会因为自己时常追逐着梦想的生活而思想变得无比光鲜。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别人的生活你常去议论吗?我认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可能就是自己生活状况和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

一个生活朴素闲适的文人若是路过刘禹锡的旧宅,也会感叹:“虽然住宿条件恶劣,但是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多么令人神往!”而一个虚荣心强,实际上内心自卑的官吏,也会感叹:“这样简陋的屋子,恐怕无数个夜里他都睡不着觉吧。看看这台阶,到处是青苔……”自卑的人评论他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但这始终是自卑的表现。

不过,想要公平地评价他人的生活,始终是很难的。每个人的心态都不同,真正公平的评价只能来自于一种不卑不亢的心态。所以,人应当首先活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