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范文
时间:2023-04-05 09: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在新的时期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以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答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 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 传授环境监测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篇3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并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区域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资成效显著,1979至2000年,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189.2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473.3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466.37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额249.44亿美元。此间,吸引外资大体经历了从政策引资到环境引资再到特色引资的阶段更替,体现出对投资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化。
对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改善和调控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任务。1993年我国政府举办了关于投资环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投资环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其成果被编入《论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一书中,[1]但投资环境的定量评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鲁明泓在分析我国投资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选取一般经济因子、通胀因子、劳动力因子、政策因子等四类因子共11个具体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除以外的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定量测算和评估,并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性建议和措施。[2]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省区和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同,未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性;二是对非经济因子考虑较少;三是评价结果未能反映各年度之间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程连生则运用熵的原理来探讨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特点和熟化类型,同时也提出了改善投资环境的主要措施。[3]不过,对投资环境熟化度和投资环境熟化率的内涵界定和计量的科学性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究,增长熟化型、稳定熟化型、潜在熟化型、发展熟化型等类型划分也值得商榷。1997年,鲁明泓再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筛选出对外资区位分布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各地区投资环境综合指数;继而运用偏差系数分析法划分出过度投资地区和投资不足地区,借此评判各地吸引外资的“工作努力程度”和未来潜力;最后分析了各地区投资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区域差异。[4]但对过度投资区和投资不足区的划分依据和结果难以令人信服。苏亚芳在对投资环境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以宁波市为例,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自然环境、人口和劳动力、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税收优惠五类因子共21个基本因子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港城市宁波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与此同时,又对重工业、轻工业、高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四个投资行业分别进行了适宜性评价。[5]将投资区的综合质量评价与投资产业的适宜性评价结合起来,是该项研究的重要特色之一;将投资环境评价与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分析模型的开发结合起来,则是该项研究的又一特色。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等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交通便捷性五个方面,选择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工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人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投资额、高中毕业及以上人口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路网密度、市区离机场距离、市区离铁路线距离、人均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共12个具体指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49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6]
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虽然取得了骄人进展,但仍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在指导思想上,侧重于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而忽视国内各地区或城市间的横向经济合作。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力吸引外资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前期的增长极阶段(即常规技术阶段),外力确实是主要的发展驱动力;但随着增长极阶段向新产业区阶段(即高技术阶段)的转变,内力因素的重要性将日趋上升。实际上,利用外资是专业化生产分工协作关系由国内向国际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国内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和秩序,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在重视吸引外资的同时,同样要注重吸引内资。据上海市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市累计吸引外商投资项目22270个,合同利用外资454.2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08.89亿美元;累计吸引内资企业1.5万家,累计吸引内资金额602亿元;上海投资各地企业420家,投资金额超过180亿元。又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至2001年共引进项目231个,吸引外资45.77亿美元,内资51.5亿元,成为海内外创业者向往的投资热土。可以预见,我国城市和区域经济将进入分工与协作、外资与内资互动发展的新阶段。(2)各地在吸引外资的手段上,偏重于优惠政策方面的非公平竞争,而相对忽视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是优惠政策。各种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不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层层变异而被滥用,使各地的招商竞争沦为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导致国家和地方政府两败俱伤,而且多如牛毛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样令外商一头雾水,缺少政策稳定感和对当地政府的诚信度的信心,同时,不少内资企业为了享受优惠而争相“假合资”。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一个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劣,主要不在于该城市的行政当局制订出超过国家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优惠政策,而在于简化行政管理程序,促进法律、法规清晰化和执法透明化;在于健全必要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在于消除在进入国内市场方面所存在的行政障碍;在于保障投资者有利可图。因为,一方面,优惠政策存在效益递减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入世后,专对外商的“土优惠”与WTO的“普惠精神”明显相悖,取消特殊,统一待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已势所必然。(3)偏重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成本因素的比较,而相对忽视人力和技术资源及社会资本等重要因素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下降,而高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将上升。过去某一种物质上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和水供应)常常就足以吸引外国投资,而现在则要求有高度发展的人力和技术基础。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等是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将呈上升趋势,传统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有可能逐步丧失。此外,辅配套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往往是投资环境评价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现有的产品网络和相关的服务业网络也是外国投资者颇感兴趣的因素。(4)局限于单个城市投资环境的静态评价,而较少关注城市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较少关注本地城市与周边城市甚至更遥远城市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竞争。或侧重单项软硬环境设施或条件的改善,而相对忽视投资环境整体功能的协同提升。(5)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偏重于一般经济因子,而相对忽视非经济因子;或偏重于外资企业或产业布局的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而相对忽视外商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适意性需求方面的考虑。因为,外资企业要在一地扎根,其要求是多方面的,如交通、通讯、城市景观、社会治安、污染状况、居住条件、文化娱乐设施等等,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6)不同区域层次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应当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投资环境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国家或大的区域的投资环境,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市的投资环境,微观层面则主要指企业或特定产业的投资环境。在对不同区域层次或不同目标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时,其影响因子或参评因子及其权重也会因层次和目标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在以往的投资环境评价中是较少顾及的。本项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二、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为投资者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即选择哪个国家或大的区域进行投资?投资者在做出这种选择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可作为投资环境的主要参评因子。从这一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提出的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国别冷热比较法、体制评估法等均属于此类。在此,笔者将我国各省区的投资环境评价也视为宏观层面上的评价。在我国各省区之间,由于政治稳定性、货币稳定性、对外商的管制程度、法令障碍等因素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故不予考虑。因此,从软硬环境中选择路网密度(X[,1])、信息化水平(X[,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3])、生产成本包括房地产价格(X[,4])和劳动力成本(X[,5])、市场规模和潜力包括人均GDP(X[,6])、市场中心性(X[,7])和城市化水平(X[,8])、劳动力素质(X[,9])、企业群体的理性化程度(X[,10])、行政管理效率(X[,11])、知识产权保护(X[,12])共12项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线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与公路里程之和;信息化水平借用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对中国各省区信息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劳动力成本以职工平均工资来表示;市场中心性以人均批发和零售销售额之和来度量;劳动力素质为每十万人口中高中毕业及其以上人口数;企业群体的理性化程度以非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行政管理效率借用《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的调查结果来间接度量;知识产权保护以三项专利批准量与GDP的比例来表示。
除行政管理效率指标外,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对其余11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当指标值高低与投资环境优劣成正相关时,该指
附图
根据上述方法得出我国各省区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值(见表1)。
表1宏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得分和排序(2000年)
附图
注:(1)、香港、澳门、台湾因资料不全,暂未考虑。(2)信息化水平指数(X[,2])取自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的测算结果(1998年数据)。(3)行政管理效率取自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为1999年数据
由表1可知,北京、上海、广东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居前3位,其次是天津、海南、浙江、辽宁、江苏等省市,投资环境较好;福建、吉林、山东、湖北等省投资环境居于中游;黑龙江、湖南、河北、重庆、陕西、江西、广西、云南、河南、贵州、新疆、四川等省、市、区总体投资环境欠佳,在软、硬环境上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而山西、宁夏、内蒙古、青海、安徽、甘肃等省区总体投资环境相对较差,亟需加强改善和优化建设。
三、中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附图
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广州五个城市投资环境居广东省前5位。而湛江、茂名、阳江、河源、清远、揭阳、云浮、汕尾等城市投资环境则排广东省后列。惠州、中山、江门、肇庆、韶关、汕头、梅州、潮州等城市的排序虽有变化,但大居中游。
表2广东省城市(中观层面)投资环境评价结果及排序(1998~2000年)
附图
续表2
附图
根据1998~2000年的评价结果,笔者运用坐标图示方法对各年度城市投资环境进行分类(因篇幅所限,此处图略),划分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类:软硬环境互动发展型;第二类:硬环境滞后发展型;第三类:软环境滞后发展型;第四类:软硬环境缓慢发展型。
以2000年为例。属于第一类的城市有深圳市、佛山市、广州市、东莞市、珠海市、惠州市、江门市、肇庆市和潮州市;属于第二类的城市有韶关市、湛江市、梅州市;属于第三类的城市有中山市、汕头市;属于第四类的城市有茂名市、阳江市、河源市、清远市、揭阳市、云浮市、汕尾市。
四、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
微观层面上的投资环境评价的目的即是在宏观和中观决策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投资场所的适宜性和投资潜力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以便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从投资项目、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场址选择。精明的投资者往往能够恰当地选择投资项目与投资时机和投资方式,以便减少失误,提高效率,赢得竞争。
进行投资场所的适宜性评价时,首先应根据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不同产业对自然、经济、技术、环境等条件的个性要求,来选择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在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应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基承载力、水质、大气质量、绿化覆盖率、洪水淹没的机率、地震烈度、外方职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三乱现象”等因素;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方面,应综合考虑距车站、机场、港口等主要交通节点的距离、土地成本和租税、水电气的供应及成本、离市级商业中心的距离、当地的支持产业和辅工业的配套程度、劳动力技术水准、资源禀赋、现有的产品网络和相关的服务业网络、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等因素。
投资场所评价的具体方法有:(1)专家决策法:即根据所选取的场址特征指标值进行评判和加权,以场址总合得分最高者为最优选址。(2)匹配法:即根据用户需求和可选择的场址之间的最佳匹配程度来选择最优场址。(3)层次分析法:即在可能性选择中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确定其最优场址。
如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力素质、交通条件、创新环境等有较高的要求,靠近知识密集区,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成为其布局的重要条件。以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园区选址于上海市西南部,以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该园区距市中心人民广场11公里,距虹桥国际机场7公里,距铁路上海站12公里,距内环线高架道路4公里,距地铁一号线1.5公里。园区内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通讯捷达;环境幽雅,降尘率低,水质较好;工业配套协作条件较好,智力资源丰富(附近有上海交通大学等20余所大专院校和120余所研究所;16家国家科研开发机构,270家民营科技开发机构),海关、商检、金融、保险、外贸、咨询、律师、会计、专利商标、质检、人才培训等支撑服务体系健全。至2000年底,区内共有各类企业800家,其中有研发功能的机构和企业65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81%;职工总数4.1万名,其中大专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50人,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8000人,分别约占职工总数的35%和20%。在已开发的6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平方公里累计产出销售收入181亿元、利税20亿元、出口创汇6.2亿美元,单位面积产出列全国高新区之首;世界500强跨国高科技公司已有30多家在区内投资项目。园区还与国际国内的孵化器公司、风险投资机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合作,在担保、中介、加速孵化等技术创新机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目前该园区正以宽带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为抓手,创建数字园区;以国际认证为抓手,争创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双优园区”;以中英合资“科技绿洲”项目为抓手,创建国际园区。通过努力营造高品质环境,实现由产业发展向功能开发的转变,以期塑造一个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优越的创新环境,使该区的服务质量、环境保护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结语
投资环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投资者和企业家对该区域的投资环境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其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场所的选择。因此,只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关联性考察和比较分析,才能达此目的。
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投资环境评价的多层次综合研究,是深化投资环境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微观层次投资环境的系统综合研究仍是一个蕴含巨大潜力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国市长协会编:《论投资环境与吸引外资》,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年。
[2]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经济研究》,1994年第2期,第64~70页。
[3]程连生:《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分析》,《地理学报》,1995年第50卷第3期,第240~246页。
[4]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第37~44页。
[5]苏亚芳:《海港城市投资环境评价》,载于陈述彭主编:《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22~349页。
[6]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中国市场经济报编:《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北京,工商出版社,2001年。
[7]国家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01年第2期,第3~11页。
[8]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10]石忆邵、顾萌菁:《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规划师》,2001年第3期,第86~89页。
[11]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2000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年。
篇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期,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本文论述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详细介绍了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并根据实例探究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点,其要求必须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但是,当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此,必须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具体意义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以往,我国对于水利工程项目只是作简单的环境评价,没有深刻考虑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以及后期使用中,经常会引发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有的水利工程设计不当,在使用中会阻碍某些水生生物的活动路线,导致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另外,有的水利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泥沙淤积严重,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对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合理评价,有利于协调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实现我国协调发展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分析研究水利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努力提高当地生态环境,促进水利工程项目与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
评价指的是依据评价标准,对评价目标进行量化以及非量化测量,最终得出一个评价结论。在构建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体系时,首先必须明确评价指标形式。通常情况下,评价指标形式可以分为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定量指标等多种。水利工程生态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如果只是进行短期评价,则无法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因此,必须把握一些影响评价的定性因素,然后对此进行重点研究。确定评价指标指的是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定性指标即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进行定性描述,由于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具体的量化方法有以下几点:直接评分法、分解合成法、两两比较评分法、尺度评分法等。另外,还应该从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出发,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进行客观评价。由于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持续的、动态的,因此,还应该考虑评价的时效性。在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后,建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框架,见图1。该框架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生态环境2部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从水环境、土壤、地质等方面考虑;而对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应该从景观、生态服务、人群健康等方面考虑。
3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3.1水利工程影响水文情势
建设水利工程,会对当地的河流流失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方面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①水库蓄水,能够形成湖泊,水位不断升高,水面面积不断扩大,会导致蒸发量显著增加,改变当地水循环模式。②由于岩石具有透水性,因此,水库会发生渗漏作用,导致地下水位不断升高。水库水位具体变化相较于天然水位变化也有所差别。水库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水位变幅会随之增大;相应地,径流式水电站水位变幅较小,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与天然河道相比,水库流速也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同库段的水库,其流速也有差别,通常情况下,越接近坝前,则水流越小。最突出的水文变化表现在拦河筑坝上,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包括水位落差、水分循环、来水时间与时期等等。除此以外,水利工程还会影响水温,水库流速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水体性质会随之改变,影响水库流态及水温。
3.2水利工程影响水质
兴建水利工程会对当地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正负2个方面。
(1)正面影响。水利工程会降低水体流动速度,延迟水体滞留时间,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作用,能够改善水体色度。与此同时,缓解水流速度,对藻类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产生的MgCO3与CaCO3沉淀会降低水体硬度,减轻水体毒性。
(2)负面影响。水利工程不仅会减缓水体流动速度,而且还会降低水体与气体的交换速率,减弱水体复氧能力,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透明度逐渐增加,有利于藻类吸收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藻类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与此同时,有机物或者植被淹没在水中,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释放有害气体,加剧温室效应。除此以外,河流生态基流水量不断减少,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多,会导致农业排灌系统发生变化,以至于当地整个水环境逐渐恶化。
3.3水利工程影响生物多样性
兴建水利工程不仅会对水中生物构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甚至使当地土壤盐碱化、沼泽化,间接影响植物结构和种类。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对象是水体,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十分直接。另外,水库淹没区的植物会大面积死亡,导致氮磷大量增加,加上雨水季节,水库周边的农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水库,水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逐渐增加,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3.4水利工程影响地质
(1)对土壤产生的影响。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蓄水,而这一功能会改变地下水状态,导致水位升高,淹没土地,形成沼泽区。另外,还会形成浸没区,浸没区土壤的透气性较差,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外,由于土壤水分较多,植物很难进行呼吸作用,甚至出现烂根现象,水分不断渗透,破坏土壤包气带,形成沼泽。另外,水库渗漏会不断补充地下水,如果蒸发作用强烈,则水分蒸发析出大量盐分,导致土地盐碱化,使植物产生生理干旱。
(2)对环境地质造成的影响。水利工程的蓄水作用还会诱发地震灾害,随着蓄水面积的不断增加,水压加大,使得岩石产生裂缝,甚至发生断裂,最终破坏地应力的平衡状态。因此,如果水利工程修建在地震发生较少或者地震强度较弱的地区,则其诱发的地震会更加明显。除此以外,随着水利工程蓄水不断增加,水位逐渐升高,导致岩坡抗剪强度逐渐下降,甚至会诱发岩体失稳,发生山体滑坡。最后,水利工程的渗漏作用,也会改变周边的水文条件,如果水库为尾矿水库或者污水库,则还会导致地下水体及周围地区受到环境污染。
4工程实例
某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该市水务部门采取了有效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了科学规划。目前,各项工程建设都正在有序进行,而且部分设施已经投入使用。该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预算总投资2016.64万元,其中高标准低压输水管道工程,涉及全市8个乡镇55个村的井灌区,共0.262×104hm2,铺设管道39.27×104m,农村节水灌溉监测控制柜49套,机井智能控制保护柜136套,配泵107台套;塘坝工程共涉及6个乡镇13个村,维修小塘坝14座,新建小塘坝1座,共可新增及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044×104hm2。目前,已铺设竹水管道35.3×104m,配泵32台套。该项目工程实施完成,可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262×104hm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年节水量274.89×104m3。节电量39×104kWh,节地面积0.005×104hm2,可省工3.8万个,年可增收粮食471.24×104kg,增产值848.23万元。
5结语
在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水资源至关重要,水利工程可以控制河流流量,有效组织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很多水利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促进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作者:卢益平 单位:贵州航天医院
参考文献
1史晓新,朱党生,张建永,等.我国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构想.人民黄河,2010(12)
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明显。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阶段。面对沉重的环境历史欠账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态势,环境问题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因此,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等提供基础科学资料和依据。
1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
1.1矿业活动引发的水资源、水环境变化,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水均衡破坏、水质污染等。
1.2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面变形、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等。
1.3矿业活动引发地面隆起、沉降变形、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情况。
1.4矿业活动对重要工程设施、房屋、厂矿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1.5矿山建设工程和设施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
2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在充分查明评价前矿区存在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资源破坏、土石环境污染、崩塌、滑坡等,在规模、发育程度、危害对象和生产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充分掌握评价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质等基础条件,查明评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特征、发育程度,查明与相邻矿山矿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2.2针对各种地质因素在不同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做到较为精确的评价,需将整个评价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统一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应具有可比性。
根据各个小区域的具体地质环境条件,分别赋予所选定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属性,然后在根据这些属性进行区域评价。可采用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网格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
2.3依据具有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数据易取性、指标可量化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评价区基础条件基本指标进行选取及数据标准化处理,确定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2.4建立数学模型(指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选用评价区各种矿山地质环境要素的各种质量参数和定量化指标,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2.5根据数学模型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区进行现状评价影响程度分区。
2.6评价现状条件下评价区的地质环境质量情况、地质环境抗干扰的能力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难度。
3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选、冶方法,废弃物处置等,结合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特征,预测新一轮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恢复治理难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预测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和原因以及其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并对在本轮矿业活动结束时总体地质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做出恢复治理难度分析。
篇6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项目;环境评价;思路
农村畜牧业养殖项目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进行畜禽养殖,为市场提供肉类产品,提高农民收入,并可带动饲料业、食品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例如,小规模肉牛养殖项目充分利用秸秆等饲料资源,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肥数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实现农牧协同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1]。但是,畜牧业养殖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废水和废弃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项目开发前需要对其进行环境评价,现以小规模肉牛发展项目为例,探讨农村畜牧业养殖项目环境评价思路。
1项目介绍
为促进我国养牛业的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AH、HB、HN、SX四省在各省部分地区进行肉牛生产、加工、市场交易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养牛业尽快成为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项目在上述四省的16个地市(包括72个县区)实施。
1.1肉牛养殖体系
包括发展养牛户(每户2~10头架子牛、母牛或育肥牛)和育肥场。AH养牛户33904个,育肥场26个;HB养牛户39450个,育肥场53个;HN养牛户31150个,育肥场75个;SX养牛户27450个,育肥场12个,四省共计养牛户131954个,166个育肥场。
1.2饲料生产加工体系
利用农业副产品或工业副产品,包括氨化肥和青贮秸秆、饼粕、糠麸、糟渣等,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利用果园林场套种各种牧草;建设2个饲料加工厂,分别为在HB建设1个年产2万t的牛饲料厂,在SX建设1个年产1000t的牛添加剂预混料饲料厂。
1.3肉牛屠宰加工体系
为提高项目区肉牛集中屠宰加工的能力和水平,拟扩建屠宰、加工生产线4条。其中,AH拟扩建2条,加工量8250t;HB拟扩建1条,屠宰量3万头,加工量7712t;HN拟扩建1条,加工量8000t。
1.4市场交易体系
主要通过完善地市或县级肉牛及其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交易,并使其成为科技与信息交流的场所。
1.5支持服务体系
建立省级培训中心服务站,地市和县级服务站(畜牧兽医站)。
2评价思路
2.1了解项目特点
该项目不是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而是以农户养殖为主的小规模养牛项目,项目区面积大且分散,涉及4省72县10余万农户。这是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为了扶持广大农民发展养殖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吸取了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场带来的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的经验教训,而采取的一种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比较有利的养殖方式[2]。这种方式对生态环境既有较大的正效益,也有少量的不利影响。本项目的另一个特点是项目组成比较复杂,包含的生产种类较多,除以养殖业为主外,还有饲料加工业、屠宰与肉制品加工、交易市场和支持服务体系等,其中屠宰与肉制品加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2.2进行污染源分析
2.2.1肉牛生产排放的粪尿及废水。肉牛养殖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粪尿和废水。各种牛排泄的粪尿数量不同。在养牛生产的4种模式中,母牛繁殖户、混养户及育肥户生产规模小,粪尿成为圈肥,基本上无废水排出,但各种规模的育肥场每年产生的尿液、冲洗废水、夏季降温用水及工人生活废水数量较大。
2.2.2饲料厂污染源。饲料厂污染主要为粉尘排放和噪声污染,粉尘来源主要为下料处、粉碎机处、旋转分配处和打包处,这四处入口粉尘浓度分别为16、150、50、69mg/m3。产生噪声的设备主要为粉碎机、混合机和空气压缩机,其产生噪声的源强分别为90、85、90dB(A)。对粉碎机的降噪措施主要是将其安装在地下,底座装防震垫;对混合机的降噪措施主要是底座装防震垫,四周用吸音材料;对空气压缩机的降噪措施主要是单独建压缩机房[3]。
2.2.3屠宰加工项目污染源。新建屠宰加工厂1个,扩建肉制品加工厂3个,肉牛屠宰与加工的主要污染源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无论是废水排放量还是废水处理前后COD浓度、COD年排放总量,这四个厂在项目前和建成后增量较大。
2.2.4其他污染源。除以上主要污染源外,还有肉牛繁育中心、肉牛交易市场有一定数量的粪尿和少量废水排放,饲料厂和屠宰加工厂的锅炉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
2.3分析评价的重点根据该项目的特点,肉牛生产子项目和屠宰加工子项目是评价重点。肉牛生产子项目重点评价分析肉牛饲养对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正效益以及粪便、废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减缓措施与管理计划;屠宰加工子项目重点是废水的环境影响和污染控制措施[4]。
2.4确定评价方法
项目中包含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饲料生产、交易市场等类型不同的子项目,分属畜牧业、加工业和商业等不同行业类别,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分专项分别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对各子项目既分析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分析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尤其是肉牛饲养项目,重点评价分析其对秸秆资源的利用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并将其与当地的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时,注意宏观分析和微观评价相结合、点面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重视分析面源污染,重视对重点控制地区和敏感地区的评价,对废水排放要满足当地对污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其次,在屠宰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项目评价中注意与清洁生产相结合。另外,在执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规定的同时,满足放贷银行对项目环境评价的有关要求,特别注意回答有关养牛生产环境管理计划和动迁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和收集到的现状资料进行评价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监测。由于畜牧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展较晚,基本上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只有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结合该项目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知识,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开展评价工作,因此本项目的环境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2.5预测评价肉牛生产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2.5.1农业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要正确评价畜牧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选择适合的评价指标。本项目选用适宜性指数评价指数评价畜牧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5]。适宜性指数是指畜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适宜程度,由下式计算求得:适宜性指数=畜牧群饲料消耗量(R)/农业生态系统可提供畜牧群的饲料量(P)。在对项目区的4个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统计资料后,对各省的适宜性指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根据适宜性指数的大小可将其分为四级,各级的划分和意义见国标《适宜度指数的级别划分表》,从计算结果可见,4个省的适宜性指数分别为0.4195、0.5470、0.5610、0.5822,均处于低度适宜状态(C级),可供量超过需求量,系统功能和经济效益较低。同时,从总体上看,也说明四省项目区饲料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发展畜牧业。
2.5.2肉牛产生的粪尿替代化肥量分析。肉牛养殖中产生的粪尿施于土地,作为有机肥料替代化肥,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根据其利用程度可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四省肉牛养殖年产生粪尿与可替代的化肥量都较可观,项目实施后养牛产生的粪尿可替代氮、磷、钾等化肥10多万t,施用土地10多万hm2,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5.3肉牛生产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选择5项指标,即粪便、传染病、废水、废气和人群健康,采作综合指数法,根据各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每个指标根据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为四级(A、B、C、D),如A级表示粪便、废水利用程度高,传染病完全控制,废气影响较小,对人群健康影响很小。综合指数按下式计算:S=∑Wikj。其中,S为综合评价指数,Wi为各指标的权重,Kj为各指标的级别。根据项目中户养和育肥场养牛2种方式,分别计算确定其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为88.75和86.25,说明粪便、废水利用程度高。此外,还要对项目做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包括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及环境效益分析。
3结论
篇7
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重要政策。生态环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粮食产量,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弱,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水资源建设提高了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已有的生态资源也成为主要的解决问题。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生态系统在外力影响下的动态变化,它预测人们在活动变化以及生态影响上对经济变化的影响,为了进行科学的区域规划以及环境法规建设,在各个工程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就要保护环境与经济的建设。如今人们生活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系统中,为了免受外来因素的破坏,在地区进行开发与建设中就要保证相应的生态负荷。在容许的生态负荷中进行地区建设,对生活中人类的正常活动以及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加以破坏,不损坏自然环境的质量。进行生态评价时,可以将生态的环境建设从被动的工作治理变为有效的积极防范,在开发过程中选择对生态影响比较小的、资源利用率比较高的技术,从而使经济效果与生态环境合理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评估,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水利工程进行建设时,以客观、正确的态度仔细分析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生的原因。评估价值的高低影响了水利工程的价值建设,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决定水利工程建设是否实行,所以说生态环境的评价决定着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要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应从区域气候、物种资源、江河淤积、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占用土地、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改善,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合理进行改善,从而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多目标、多准则的一种决策方法,它主要的方法是将一些相对较复杂的问题进行统一整理、分析、评价。首先将决策问题中的总目标、各层次的目标、评价准则分为不同的方案层次,然后建立递阶结构层次与两两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利用向量的方法,对每个层次的元素与上一层元素求得优先权重,再用加权和的方法对备选方案与总目标进行比较,选择权重值比较大的作为有效方案。整个层次分析法是从分解、判断到综合的过程,很容易被决策者所接受。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般的层次分析法不能满足时间上的变化,所以应选择动态性的指标权重形式,使它能够在时间变化的动态方向上建立新的计算权重,在指标分解中,随着评价时间的不同变化改变影响因素的取值,从而获得权重值。这种方法不仅使层次分析法避免了大量计算的复杂性,而且也为权重值的确定实现快速计算的方式。虽然层次分析法在定量与定性中实行了很好的综合评价过程,但在实际应用中,受评价过程随机性、评价专家主观性以及认知的模糊性的影响仍然摆脱不掉,所以最好采用指标分解的方法,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中不确定的指标改为容易判断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的减少人们判断的主观能动性。
3.2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判断法作为数学中一种模糊的应用方法,它主要是运用模糊关系进行原理的合成,然后将一些在边界上不容易定量的因素进行定量化,最后进行综合评判的一种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糊性是因为评判结果导致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结果中的评判是很难精确出来的。具体的模糊评价方法首先要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以及评语集,评价对象的确立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构成,再确立集合因素集和评语集的评价。然后再构建权重分配矩阵的评价因素,在评价目标中,每个评价因素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不同,也就是占有不同的权重。要确定权重的方法可以给专家发放调查表的方式,每位专家会得到各个因素的权分配矩阵,然后运用算数平均法得出数值。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定性指标在定量化上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集合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而且在一些客观事物中并没有绝对的问题,这些模糊因素在使用中很好的进行了判断。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性数学方法,实现的结果在信息上更加丰富。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还有些不足,在评价指标之间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在各个权重因素中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模糊的评价结果不利于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4、结论
篇8
【关键词】 房地产 投资环境 投资分析
一、研究意义
1、有助于降低房地产投资风险
根据完全性、非兼容性、简洁性、客观性等原则,可以将房地产投资风险归纳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型。其中系统风险包括政策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等。投资者选择某城市房产进行投资,一般首先要对该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作出判断。
投资环境对房地产投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投资效果的关键是投资区位选择,投资于不同地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投资效益,加强投资环境研究是避免投资空间区位决策失误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对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和研究,可以为投资者判断投资地投资环境、了解投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提供依据,从而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2、有助于政府优化投资环境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居住条件、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吸引国内外资金,使改善本地经济结构、消灭贫困、发展区域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对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利弊因素,能够为政府优化投资环境指出努力方向。
对不同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国内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有助于地区政府制定房地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投资环境、评价并改善房地产所需的投资环境、改善城市利用空间结构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有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局部薄膜现象日渐严重,实际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而这些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房地产业投资环境选择失误有关。房地产建设资源消耗大,尤其是钢筋、混凝土的消耗。在投资前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是投资项目尽可能完善,提高房地产售出率,降低房屋空置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
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特征
1、不确定性风险多
房地产投资额度大、周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各类风险出现的几率和影响将会倍增,放低产投资除了存在个别风险外,还面临系统风险。房地产投资者深入分析评价投资地的经济环境、、社会需求、市场容量和财政法规是有效规避风险的重要前提。
2、区位条件影响大
位置固定是房地产资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区位条件对房地产投资影响巨大。任何房地产项目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区位价值充分体现在对开发商、置业投资者和租客吸引力。良好的区位条件,能使开发商通过开发投资或取高额开发利润,使置业投资者获取稳定的经常性收益,使租客方便开展其经营等活动。
3、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样的经济格局反映到房地产投资上表现为东部发达城市房地产投资超前,而西部落后地区房地产投资严重滞后。此外,个人经济实力是影响房地产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成为房地产商品购买力量最主要的制约力量。
4、受城市规划之约
房地产价值与其周边物业、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环境变化紧密相关。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城市规划的制约,例如城市土地的转让、利用就必须符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并非完全市场调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在道路、公园、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就能显著提高附近房地产的价值。
三、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
1、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素质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土地所有者或者当前的使用者、开发商、建筑承包商、专业顾问、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等。知识、智慧、经验和决策能力是开发商成功的根本。由一个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的,由一个著名的建筑承包商建造的房地产,往往可以提升其本身的价值。我国政府部门对房地产市场参与者实行资质管理,资质的评定既是对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素质的评价,有时为房地产投资者寻找合适的房地产开发合作对象等提供方便。
2、房地产建设的场地条件分析
(1) 分析房地产项目拟建地段的自然地理特征,避免将房地产建筑建造在断裂、流沙层、岩溶层和黄土失陷性显著等不利的地基基础上,并尽量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光照、通风条件,尽量减少房地产项目建设施工的工作量。
(2) 对房地产项目拟建地段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条件进行研究,使其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3) 了解当前土地使用者对拟建设项目的态度。
(4)了解房地产项目拟建地段的地价形态。
3、 房地产项目实施建设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和燃料供应条件分析
(1) 分析房地产投资项目建设需要的原材料的品名、数量和质量要求,原材料供应能否满足房地产项目建设的需要。
(2) 按照工程施工进度而适时提供原材料的供应。
(3) 对房地产项目建设需要原材料的价格合理性进行分析。
(4) 对于原材料供应的采购组织情况分析。
4、房地产投资项目拟建地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条件分析
(1) 调查房地产投资项目拟建地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情况。弄清其对房地产项目建设和区域城市功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重点分析目前水、电、煤气、交通、排污等基础设施的网络是否合理,教育、科技、文化、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局是否能够满足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
(2) 了解房地产投资项目拟建地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的规划标准。房地产投资者应当缴纳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费的收费标准,区域有关公共管理机构收费后,应当为房地产项目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条件。
(3) 认清新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进度。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也要避免配套设施长期不用、土地闲置等问题。
四、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1) 加快城市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预示着城市投资、生产活动活跃,对住房、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业设施等的需求随之增加。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优化区内资源配置、提高房地产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投资环境的优劣。基础设施环境落后的城市应加大道路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加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的建设。
(3) 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有经验的房地产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居住环境良好的城市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
五、小结
房地产投资者要想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收益,出考虑经济成本等因素外,在投资前对房地产投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选定良好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鑫 房地产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 彭俊,刘卫东 房地产投资分析[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在 总结 、借鉴前人的有关fdi直接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福建省的台商投资环境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构成投资环境的各主要因素,对福建省 交通 邮电基础设施、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状况、进出口总额、外商累计直接投资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方面对台商直接投资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优化福建省台商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区域 经济 的持续发展。
台商投资作为我省境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台资企业在福建的投资效率普遍较高, 经济效益表现较好,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且带来了有益的经济影响,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台商在福建投资不仅带来了有形的资产设备, 更重要的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当地企业员工经济观念的变化。对福建的经济产生正向直接的拉动作用,促进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但目前,台商投资逐渐北移,福建原有的“五缘”优势在消失,且受经济腹地、产业链和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台商投资大量减少,对福建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海西经济区”这一对台经济战略就是为了防止福建的边缘化而提出的,因此对福建的台商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对完善福建台商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台资促进福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台商大陆投资发展态势
1.1台商大陆投资发展态势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形成华南(珠江三角洲、福建闽东南)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台商相对集中的区域。
从上世纪80年代福建开启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先机以来, 台湾 对大陆的投资就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从闽东南沿海向全国扩张。福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凭借与港台在 地理 位置上的先天优越性率先承接了第一波台商投资热潮。由于台商在早期投资大陆中,带有明显的试探性,加之时逢台湾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寻找对外投资的出路,因此,在福建闽东南和广东珠三角投资形式主要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投资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 进入9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与大陆大开发、大 市场 、大发展态势的形成,台商投资迅速北上,投资领域也趋于多样化,广东、福建的对台优势逐渐弱化。
以上海浦东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基于雄厚的经济基础,众多的人才与科技资源,以及广阔的内外市场驱动,承接了第二波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从1994年起,台商对上海与江苏省的投资金额连续三年超过对广东省的投资。依台湾当局最新 统计 ,2003年1月-10 月,台商对江苏(包括上海市)、广东与浙江投资金额分别占投资总额的64.4%,27.4%,7.9%,合计占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81.8%。目前,这个区域的台资企业正在进一步向高科技产业、 金融 、 保险 、 证券 、电讯以及仓储、航运等第三产业发展。另外山东半岛、京津唐由于各城市间距离近互动效应好,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丰富的 文化 底蕴、科技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整个渤海湾地区成为台商瞩目的投资新天地。台商在该区域的投资主要从 农业 、纺织、食品到 机械 加工、化工、 建筑 、建材、机电汽车、 电子 以及第三产业,投资领域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华东内陆的江西、中西部的重庆与成都等地也逐渐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地区[1]。
1.2福建台商投资态势
台湾作为我省吸收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地,自1981年第一家台资企业在我省诏安县落户,在90 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其间台资规模波动较大。1995年以前台商的投资属于隐蔽、单项、小规模的,之后的台商投资受两岸关系的发展,来闽投资的数量增加,投资金额增多,投资规模变大、对大陆投资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投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初期以制鞋、纺织、基本金属等传统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二波投资则以消费性电子产品、化工、 运输 工具、建材水泥、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主,第三波投资则以电子信息、半导体、精密机械等资本与技术密集行业为主导[2]。
台商在福建省的投资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九五”期间台资在福建的单项投资规模约为230万美元,比上海、江苏的平均投资规模小。截至1999年底,福建省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家有205家,3000万—1亿美元的有11家,1亿美元以上的有12家;而台湾在大陆最大的投资项目落户苏州新区,1999年新投入苏州的台资企业平均项目规模达5000万美元,苏州市目前拥有352个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台资企业,有91家台湾百大企业和 上市公司 在苏州投资,而在福建省投资的台湾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只有35家。台商在福建省的投资领域主要是集中在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玩具、塑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及电子产业中的一些低技术领域,如电子零配件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项目较少;而到上海和江苏投资的台湾大型知名企业和 跨国公司 不断增加,在产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电子资讯业、机械设备、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台商在上海投资已扩展到金融、商业、贸易、公用事业,科技领域,2000年出现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三波潮流。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流向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投向福建的企业很少。
福建由于受经济腹地、产业链和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对台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实际吸引台资能力呈下降的趋势。福建省台商投资的实际金额占全国台商实际投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据统计,在第三波台资中,88%的台资投向苏、沪、粤,其中江苏省新批台商投资项目719个,协议台资金额32.76亿美元,实际到资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85%、155.44%和60%,而福建省实际到资只有4.89亿美元,只要江苏的31.1%,为近几年的最低点。总之,近年来台商在福建的投资比重不断下滑,且与上海、江苏等地相比,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台商投资战略由投机型、追求短期资本高回报率转向市场导向型投资,台商投资战略的转变使得市场容量日益成为台资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这使福建省对台的招商引资面临严峻的考验[3]。
2福建台商 投资 环境 主要因素分析
投资决策 往往取决于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是引进外资的基础工作。由于目前对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还没有一套公认完善的指标体系,本文依据构成投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的大小,依次对福建的 交通 邮电基础设施、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累计外商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影响投资环境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评价。
2.1交通邮电基础设施
交通邮电基础设施是 经济 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后劲最关键的就是这项指标。福建已初步形成以公路 运输 为主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全面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新格局。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的运输线路里程从2002年0.538%到2006年0.556%福建省的运输里程在逐年的增加但增长的幅度较小,占全国的比重低; 2005年铁路的客运量总计1486万人占全国比重1.286%、旅客周转量总计87.90亿人公里占到全国的1.450%,2006年铁路的客运量总计1730万人占全国比重1.377%、旅客周转量总计98.60亿人公里占1.489%;2005年公路的客运量总计52452万人占全国比重为3.114%、旅客周转量总计309.99亿人公里占全国3.337%,2006年公路的客运量总计55713万人2.995%、旅客周转量总计335.28亿人公里占全国的3.331%;公路与铁路的客运量总计、旅客周转量总计总数在逐渐增多但在全国的比重比前几年下降(表1),表明我省的铁路及公路运输增长速度低。另外福建的货运量总计、货运周转量与全国比较占全国的比重不高,我省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仍还不足,虽然每年的全省总量在上升但整体的建设速度和强度比不上全国的平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台商投资环境总质量的下降。福建大型深水港岸线总长47公里,沿海港口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4个,可到达国内所有港口,已开辟国际航线160多条,大型深水港口有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港等,厦门、福州两个港口位居全国十大港口行列。。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年都有增长但占全国百分比较低,应该充分利用福建的港口优势提高福建的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电网与国家华东电网相联, 电力 供应充裕,2006年电力装机容量2205万千瓦,充沛的电力资源使福建成为中国的电力输出省份之一。在建的大型火电项目有:福建lng总体项目(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龙岩坑口、泉州南埔、宁德大唐、华能三期、福州可门、福州江阴、漳州后石电厂三期、厦门嵩屿电厂二期等;水电项目有:尤溪街面电站、宁德洪口电站、仙游抽水蓄能等;拟建的核电项目有:福建核电站一期;火电项目有:罗源火电厂[4]。以上项目仍在建设中要使福建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建还需要大力度的进行建设。
福建邮电 通信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年,全省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925.82万门,长途电话达249.66.2万次,全省所有城乡实现了国际国内电话直拨,城乡电话年末户数、移动电话年末户数和邮电业务总量分别达1485.53万户、1538.91万户和633.304亿元。数据通信业务高速发展, 计算机 互联网用户迅速增加。
指标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①运输线路长度占全国比重
铁路营业里程比重 0.202 0.201 0.198 0.214 0.211
公路里程比重 0.032 0.030 0.030 0.174 0.025
内河航道里程比重 0.304 0.319 0.321 0.321 0.320
②客运量总计比重
铁路 1.369 1.457 1.403 1.286 1.377
公路 3.157 3.106 3.131 3.114 2.995
水运 3.440 4.124 4.711 1.870 5.207
③旅客周转量总计比重
铁路 1.542 1.563 1.493 1.450 1.489
公路 3.163 3.335 3.275 3.337 3.331
水运 1.260 1.759 1.991 2.050 2.038
④货运量总计比重
铁路 1.393 1.450 1.502 1.337 1.265
公路 2.152 2.059 2.077 2.055 1.792
水运 3.490 4.001 4.038 4.192 4.359
⑤货物周转量比重
铁路 1.085 1.127 1.136 0.974 0.919
公路 2.860 2.726 2.756 2.741 2.731
水运 1.682 2.908 2.329 2.284 2.586
⑥沿海港口主要吞吐量比重 6.122 6.213 6.435 6.696 ——
⑦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257.49 318.24 426.76 519.75 633.04
占全国比重 4.521 4.533 4.394 4.321 4.131
表1:福建交通邮电基础设施占全国的比重 单位:%
表格数据来源:
2.2劳动力状况
目前福建省的劳动力按三次产业分全 社会 从业人员构成。2001年从业人员构成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45.71%、25.09%、29.20%;此后从2002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构成逐渐降低,2004年降到40.18%,2005年比2001年少了8.11%为37.60%降低的幅度较大,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则是逐年增加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的速度比三产快,到2005年第二产业的人员构成已经从2001年的25.09%增到了31.16%增长了6.07%;第三产业增长较稳定从2001年到2005年共增长了2.04%。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的劳动力结构还属于一般水平,第二、三产业所占的劳动力数量还多这与劳动力的素质不高有直接的关系。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劳动力素质及结构在 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当今社会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观点来看, 教育 的地位是越来越突出。我们可以把劳动力作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把教育看成是对未来生产力的 投资 。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全省拥有高等院校66所每年为社会输送7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建立起2个国家级高校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软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07家。尽管如此,福建省的总体劳动力素质还是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高层次的人才,这使得台商在福建的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从事鞋帽、服装、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000年以来,由于 台湾 岛内经济形势恶化,台湾企业特别是 电子 行业纷纷转向大陆,台商大陆投资掀起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三次浪潮。然而,在这第三次投资浪潮里,88%的台资投向苏、沪、粤地区,福建省的实际到的资金却只有江苏省的31.1%,为近年来的最低点,这都是由于福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所引起的,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福建省在经济实力上与台商大项目的互补性不强,影响了 跨国公司 、大财团的进入。
2.3产业结构状况
福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以“调高、调大、调优、调外”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优化第一产业,巩固和发展基础 工业 ,加快协调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优势产业结构方针,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22.2%下降到2005年的12.8%,增长速度转为平稳,但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42.1%上升到48.7%;第二产业高速增长,比重回升达到 历史 最高水平;第三产业比重近几年变化不大保持在38.5%(图1),持续稳定发展。
福建省产业结构从近几年看已有所改善,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但还不够合理仍需要不断改进。第二产业比重虽有上升但主要是以鞋帽、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冶金、 机械 、能源( 电力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 建筑 材料 等重化工业少,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第三产业还没有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且高新技术产业不发达所占比重不高,还不能满足当前台商投资要求,仍需要不断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配套的关联产业、集群产业增加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对台资的吸引力。
图1:产业结构状况(数据来源福建 统计 年鉴)
2.4累计外商投资总额
2001年以来,福建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总体趋势是缓慢递增,维持在百分之八点多, 2002年有所下降为8.06%,2003年又逐步回升到9.24%;外商总投资项目从2002年的1825 个增加到2004年的2277个,2005年与2006年有点下降但累计全年的 合同 投资金额与实际投资金额是逐渐增多,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5565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298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比重10.32%,一、二月份投资总额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比去年同期增长12%。到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080190万美元,比05年增长了2245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8489万美元比05年增长了95505万美元(按历史可比口径)。
从2003年至2006年(按报表口径),福建外商投资总项目数共8701个,累计合同金额3087592万美元。其中,以中外合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为11.55%;以中外合作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为1.88%;以外商独资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的比重为85.91%;以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方式进行的投资所占比重为0.67%。累计统计数据表明,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主要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方式进行,以外商独资方式比重较大,中外合资方式次之,中外合作方式和外商股份制方式的比重相对较低(表2)。以此来看福建可以在外商投资金额的利用方式上进行改革,合理采用新的用资方式促进福建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投资 环境 。
表2:外资利用方式(按报表口径) 单位:万美元
年份 总项目 合同金额 中外合资企业 中外合作企业 外资独资企业 外商投资股份制
数(个) 项目数 金额 项目数 金额 项目数 金额 项目数 金额
2003 2274 477321 330 63373 18 6168 1922 403697 4 4083
2004 2277 537299 318 48124 16 3247 1942 477771 1 8157
2005 1988 595715 301 77223 24 20319 1663 496142 0 2031
2006 2162 782908 385 87666 10 15165 1764 678390 3 1687
合计 8701 2393243 1334 276386 68 44899 7291 2056000 8 15958
累计金额所占的百分比 11.55% 1.88% 85.91% 0.67%
2.5进出口总额
福建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形势好。美国、欧盟、日本、东盟、香港位列出口 市场 前五位;“ 台湾 ”、东盟、日本、美国、韩国位列进口市场前五位。其中,从“台湾”进口52.2亿美元,增长23.6%。其中,纺织服装出口较快增长,共出口66.3亿美元,增长29.2%;农产品(商务部口径)出口24.6亿美元,增长13.6%。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幅小,农产品进口增幅较大[5]。
福建出口总额自2001年的139.22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348.42亿美元,增幅2.5倍左右,但是所占的全国比重却由5.23%下降至4.57%;同样的,福建的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87.04亿美元增长至2005年的95.69亿美元,所占比重也由3.57%降至2.97%(表3),说明福建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滞后于全国产品进出口增长速度。还应加大福建的产品进出口率,增强福建 经济 的外向度,促进福建的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福州海关 统计 ,2007年1-11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去年全年进出口总值,达67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其中,出口449.3亿美元,增长21.3%;进口221.6亿美元,增长14%。其中,11月份进出口值创 历史 新高,达70.7亿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46.9亿美元,增长24.6%;进口23.8亿美元,增长25.5%[5]。
外商 投资 企业是福建省外贸进出口主力军,但福建省外商投资企业相对集中于it产业等,大型企业数量、产业链配套与珠三角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存在客观差距,出口的大项机电产品主要集中液晶显示器、电脑等it产品,一旦国际市场it产品出现波动,将对福建省进出口影响较大,且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幅相对较低,整体外贸形势的稳定性有待加强。
表3:福建进出口总额以及占全国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福建进口总额 全国进口总额 比重 福建出口总额 全国出口总额 比重
2001 87.04 2435.5 3.57% 139.22 2661.0 5.23%
2002 110.28 2951.7 3.74% 173.71 3256.0 5.34%
2003 141.94 4127.6 3.44% 211.32 4382.3 4.82%
2004 181.32 5612.3 3.23% 293.95 5933.2 4.95%
2005 195.69 6599.5 2.97% 348.42 7619.5 4.57%
2.6地区生产总值
福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体处于增长状态。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从2001年的651.11亿元到2005年增长到831.08增长幅度不大;第二产业从2001年的1803.5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200.26亿元是2001年的1.77倍,增长速度迅速,2001年到2004年的增长幅度大致保持在300亿元左右,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第三产业从2001年的1618.2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537.59亿元是2001年的1.57倍,增长速度较为迅速。
福建省经济一直在高速成长之中。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4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501.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1152元(图2),增长速度较快居全国前列。2006年福建gdp达7501.6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3.4%,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约2.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2115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7%[4]。200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0.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62元; 财政 总收入1284.27亿元;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4321.74亿元;进出口总额744.58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
图2:福建省人均生产总值[4]
3基于海西福建台商 投资 环境 优化思路
海峡西岸 经济 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 台湾 ,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地区,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福建与台湾的产业对接、经济融合,着力先行先试,将使这一区域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6]。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否能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具有重要意义。
3.1福建投资环境优化措施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态势和格局,在未来城市群和区域发展中,不断优化福建台商投资环境可采取的措施。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作为福建对台招商引资的第一层面,可以通过吸收利用外资,重点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国际 市场 以及加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建设等方面迈进。我们将着力发挥福州省会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挥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6],
抓住港口、高速公路等 交通 设施不断改善的有利时机,利用外资重点加强水产品养殖加工、轻工食品、临海 工业 、 农业 产业化、、特色 旅游 业和为第一层面产业链发展配套的项目;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要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联结与沿海通道,吸引外资发展 电子 信息业,开辟农业开放引资的成片示范区,发挥我省 地理 、气候的气势,引进优质高效的农、林、牧、渔业,促进我省农业生产的改造提高。以科技研究、技术服务业的大力引进,适应我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促进资源转化,努力成为我省较具实力的开放腹地,壮大闽东北一翼和闽西南一翼,促进连片繁荣发展。
再分析台商投资中所体现的群体投资特点,一方面,这种集群性的投资使同产业链的台资企业之间在协调运作上非常顺畅,产业链运转非常的高效;另一方面,台资企业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带有某种封闭运转的特性,除了创造一些就业和 税收 之外,对当地经济的辐射与扩散效应较小;而如果盲目地引进产业链上全部环节的投资,除了会出现重复建设之外,也极易造成投资饱和,形成恶性竞争[7]。因而,面对台资企业的这种特性,在吸引台商投资时可以采取区别对待的作法和引导政策。对于本区域内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比较脆弱的行业地区,如南平、三明、龙岩、莆田、宁德等可以采取吸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台资企业形成产业群落或集群的做法,对台商投资企业予以行业性的投资优惠政策。而对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产业链比较完善的行业及地区像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在需要利用外资及其技术、 管理 经验以加强产业链上某一环节时,则可以考虑实施项目管理,对来投资的企业进行个别管理和提供投资政策优惠。
3.2福建台商投资软环境优化思路
多年的对外开放时间证明,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①清理并大幅度减少政府 行政 性审批,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可以采取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简化,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对外商投资 金融 、 保险 、交通 运输 、电信、商业、外贸、卫生、 教育 、 法律 咨询等外商投资重点产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颁布出台的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主动介入,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推进项目进展;对外商投资重点产业的重点项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过程服务机制,审批、审核部门要做到先期介入认真会审,简化手续加快办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台资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加强与台商的交流,及时主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多为台胞办好事办实事,扩大“零地招商”效应,促使台资企业不断增资扩产,上规模、上效益,使台商在福建地区得到更好的回报[8]。
②以放松或取消进入限制为重点,营造国内各类合法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对某些特殊要求的领域,可以提出相应的资金、技术、信用等方面的进入条件,但这些条件应适用于所有的潜在进入者。
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与广东、江苏的省市比较,福建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 社会 发展的需要来改变与社会市场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经济发展计划、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和人事劳动管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地对院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出 指导 。促进福建 文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政策,鼓励和支持 人力 资本参与分配[9]。
④鼓励外商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向开发区聚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开发区作为吸纳外商投资重点产业的重要载体作用,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布局合理、开发实绩好和开发前景广阔的开发区,在用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为鼓励外商投资重点产业和关联企业项目入区发展,开发区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引导政策和灵活措施,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在项目用地方面,优先满足其用地需要,并在地价等方面予以优惠;在环境评价方面,外商可自行选择有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环保部门应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在社会综合环境方面,有条件的开发区可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营运”,积极进行统一综合执法试点;在规范税外收费方面,有条件的开发区可实行“零费区”的试点。
进一步为台商来闽直接投资创造投资软环境,除了完善有关法规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外,还可以根据闽台的 历史 渊源和现实发展,继续加大台资企业来闽投资的鼓励力度。如争取符合条件的台资 银行 来闽设立代表处以至营业性机构,以鼓励台湾企业来闽投资;继续扩大办好台商投资区,积极而有指导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优质劳力,如争取符合条件的台资银行来闽设立代表处以至营业性机构,以鼓励台湾企业来闽投资;继续扩大办好台商投资区,并借鉴广东东莞、江苏昆山的经验,在台商投资区建立台商子弟中小学校;借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经验,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有偿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专门机构等[10]。
4结语
总之福建 经济 要发展外商 投资 环境 要改善就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单纯的吸引资金向更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 管理 和优秀的人才转变;二是从过去注意引进加 工业 向引进高技术转变;三是从只注重工业方面利用外资向更多的发展服务贸易领域的合资转变。鼓励台商把资金投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 教育 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传统产业及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升级[11]。
参考文献
[1] 单玉丽.台资在大陆的区域布局[j].对外开放,2004,12
[2] sy沥青.福建概况[eb/ol].2007-03-24
[3] 林春回,胡日东.福建省利用台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经济,2002,02
[4] 福建国际投资促进网.福建优势[eb/ol]./2008-5-14
[5] 许雪毅.1-11月福建进出口超670亿美元 同比增18.8%[eb/ol]./2007-12-13
[6] 黄小晶.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eb/ol].tu.p.cn/2007-03-08
[7] 张传国.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集聚问题[j ]. 台湾 研究集刊,2005(3):528
[8] 集美优化投资环境 全力办好台商投资区[eb/ol]./2007-11-26
[9] 赖小琼,李欣.改善福建投资软环境的对策思考[j].博士论坛,2002,11
篇10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17号)的精神,更好地执行《浙江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浙环发〔20*〕6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我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健全评价体系,规范评价程序,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环境监管,提高环保部门的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20*年8月,我局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初步建立了我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各设区市环保部门高度重视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评价方法及程序,对辖区内的参评企业开展了等级评价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参评企业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够广,部分设区市等级评定为红色、黑色的差类企业数所占比例偏低,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当地企业实际环境管理水平。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充分运用等级评价制度,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分类管理措施,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发挥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是增强企业环境守法和社会责任意识、创新企业环境监管方式、提高企业环境监管效率、促进企业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二、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是一项贯穿于全年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在日常的监管过程中注重部门协调,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因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完善规范评价程序,使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地反映我省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实际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
各设区市要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促使企业强化环境管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各地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或环保网站对绿色类企业进行公开表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资信度,同时对黑色类企业进行曝光,实行黑色类企业向公众公开道歉制度。
(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评价程序,使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加大参评企业的覆盖面,并合理控制评价结果等级梯度的比例。20*年度,参评企业数量需大于所辖地当年省控、国控企业数量,红色、黑色的企业数要结合各地监测达标情况、偷排情况、执行环评“三同时”等实际情况确定。
(三)积极落实企业分类管理措施。
各地要根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积极落实20*年度等级评定的企业分类管理措施,对不同等级的企业分别采取相关激励性机制或限制性措施。充分发挥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价结果的效用,弘扬遵纪守法精神,曝光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考核。
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20*年度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确保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评价工作并及时将结果上报省环保局。各设区市要制定相关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和评价质量。省环保局已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工作列入省、市环保局长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实施严格考核。
三、20*年度等级评价工作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年9月-11月)。
各地要指定专人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对等级评价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定纳入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的企业名单(国控、省控的企业必须纳入评价范围),并书面告知企业。
(二)基础资料收集阶段(20*年11月-20*年1月中旬)。
做好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各市、县(市、区)环保局根据20*年度日常监督监测结果、现场检查记录,结合企业环境管理情况,核实企业申报资料,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档案材料,并进行初评。
(三)确定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阶段(20*年1月中旬-20*年3月上旬)。
各地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前期告知、填报、初评程序的基础上,再经反馈、公示、复核等程序,最终确定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县(市、区)环保局在20*年2月初将复核结果上报各设区市环保局,设区市环保局20*年3月上旬最终确定各企业评价等级,并根据评定情况确定企业监管类别和监管方案,同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主要新闻媒体公布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
(四)总结上报阶段(20*年3月下旬)。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