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评价范文

时间:2023-04-08 03: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评价

篇1

本文从投资人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的角度,以财务层面评价指标为主要内容,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以财务绩效角度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系统,为今后配合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非财务因素丰裕度的评价,以及为管理者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如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投入政策、人事调配政策、利益分配政策、激励约束机制,提供客观依据。

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以传统财务指标为评价内容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仍以传统财务指标为主要评价内容。

从长期来看,公司业绩最终会受到非财务活动的影响,一个良好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但是就目前的资本市场来看,投资者只能获取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而无法了解关于企业内部信息的非财务活动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非财务指标的可靠性不如财务指标,最终可能影响业绩评价结果。因此,采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是现实选择。

二、主要财务评价指标的选择

本文设计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利润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负债比率、营业净利润现金比率。根据各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有关资料,通过对上市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发展潜力指标(前6个指标为基本指标,后2个指标作为辅助指标)分别进行考核。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管理实际看,这些指标长期在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分析、考核评价等经营管理实践中广泛应用,已经过反复验证测试。

三、评价方法的设计

现有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包括单项指标评估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法。单项指标评估法一般只选择某一主要财务指标。这种方法往往只能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一个侧面,而不可能全面反映整体情况,并且会带来短期效应。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法,它是将能够体现企业经营业绩的一系列主要指标,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最终计算出总的结论值。

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法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指标排名法、加权评分法和功效系数法。在这些方法中,本文认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目前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权重属于人为给定权数,一方面会导致对某一个因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会诱使上市公司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这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多数指标受不同行业经营业绩的不同关键驱动因素影响,无法对于不同行业同一评价体系采用同一的权重,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应依据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因此,本文进行业绩评价时将指标排名法、加权评分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考虑,具体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利润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6个基本指标,先计算6项指标的单项得分:根据单项指标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管理费用与主营业务利润比率指标)对全部参选上市公司进行单项排名。单项排名额即为该公司该项指标得分。

四、结论

本文基于投资人和债权人的角度,通过对盈利水平、发展潜力8项指标的选择,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了综合评价方法,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理性决策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确立以下基本论点:

(一)从投资人和债权人的角度,企业业绩的评价以传统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评价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排名法。

(二)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探讨的评价指标体系均为定量指标,而目前国际评价业的通行做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这方面《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已有尝试。

篇2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评议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

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4.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篇3

功能评价法又称工程价值(VE)或者功能成本分析,是指将产品的功能(产品所负担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与成本(为获得产品一定的功能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对比,寻找降低成本途径的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产品适当的、必要的功能。产品的价值由产品的功能和成本决定,价值与产品功能呈正相关关系,与其成本呈反相关关系,用数学式表达即:

产品价值=主产品功能/产品成本

假设某公司有六个内勤服务部门,分别为财务部门、行政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预算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发展与规划部门。年终,公司董事会拟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并以价值系数为标准分配下一年度的管理费用预算资金。该公司的价值评价步骤和方法如下:

第一步,收集信息资料。内勤服务部门主要提供对内服务,主要的费用是人工成本和必要的差旅费。因此,收集的信息资料应当包括:(1)各部门提供的服务产品。财务部门的产品主要为各期间的财务报表、成本分析表和内部核算资料等;行政部门的产品是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内部审计部门的最终产品是内部审计报告;预算部门的最终产品是预算报表,预算的执行情况,偏差以及偏差的处理政策和效果等;资产管理部门的最终产品是资产的维修使用状况,资产的盘点清查记录等;公司发展和规划部门的最终产品是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规划的执行情况等。(2)各部门创造的间接经济效益。由于间接经济效益具有隐蔽性,可以由各部门自评后由评价小组的成员核实。财务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新制定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给公司带来的收益;行政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新的制度安排的预计效益;内部审计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是通过内部审计为公司减少的额外损失(查出的经济违法行为)和提供的改进制度的方案为公司所节约的成本等;预算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对预算的有效控制而减少的额外开支等;资产管理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包括由于采用了新管理技术或者维修技术所节约的维修成本和减少的资产开支等;公司规划和发展部门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新业务的承接所带来的利润和合理规划所节约的成本等。(3)各部门的费用耗费。根据内部核算资料收集各部门的年度耗费,该公司财务部门耗费40万元,行政部门耗费45万元,内部审计部门耗费30万元,预算管理部门耗费20万元,资产管理部门耗费25万元,规划和发展部门耗费35万元。

第二步,功能分析。各部门的功能分析如表1所示:

第三步,功能评价。由于内勤服务部门的特殊性,拟采用强制确定法对各部门进行评价。

(1)确定功能评价系数。首先,根据强制确定法的原理,将六个部门两两进行比较,两者中较重要的记1分,两者中较次要的记0分。然后,加总各部门的得分,并与所有部门的总得分进行比较,得出每个部门的功能评价系数。为了防止个人偏见影响评价的效果,公司应当成立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应当由内勤部门服务对象的各层次进行推举或者其他方法产生。公司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小组各成员分别独立、客观、公正的对各部门进行功能评价,将每位小组成员的评价数进行相加,平均后得到各部门的平均评价得分,并根据平均评价得分计算各小组的功能评价系数。评价小组成员小王的功能评价表如表2所示:

注:(1)部门应两两独立进行比较,且不存在传递性。即如果财务部门比行政部门重要,行政部门比内部审计部门重要,不能推定财务部门比内部审计部门重要。而应根据财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比较来确定,财务部门可以被认为比内部审计部门重要,也可以被认为比内部审计部门次要。(2)重要程度的判断包括根据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根据各部门的服务态度和小组成员所代表的特定BR务对象的总体判断。

假如,该公司评价小组共7人,其余6人对财务的评分分别为3、2、4、4、2、3,则财务部门的平均评价得分为3.14[(3+2+4+4+2+3+4)÷7]。其余各部门的平均得分分别为:行政部门2.70,内部审计部门3.25,预算管理部门3.40,资产管理部门2.50,规划与发展部门3.00。则各部门的功能系数表如下:

(2)根据各部门的费用计算各部门的费用系数、价值系数以及实际费用超过应享用的费用的超支额。计算过程见下表:

从价值系数可以看出,财务部门和行政部门为公司提供的服务低于预期应当提供的服务,应降低这两个部门的资金预算,以体现收入与所提供服务的配比原则;发展与规划部门提供的服务与实际应当提供的服务基本等值;其余三个部门公司提供的服务高于预期应当提供的服务,应当获得更高的报酬,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公司下一年度的管理费用预算为180万元,则费用的分配如下表所示:

篇4

[关键词]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不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企业绩效评价给予高度关注和认真实践。从财务数据入手,应用多元统计研究方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及实证分析,客观评价上市公司绩效,对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公司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投资者调整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绩效评价应真实、全面地反映公司经营状况。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借鉴国际惯例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国外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改造,提高可操作性,客观公正评价企业业绩。

本文以财政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为主,选择以下指标:每股收益(X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X2)、主营业务利润率(X3)、总资产周转率(X4)、流动资产周转率(X5)、资产负债率(X6)、主营业务增长率(X7)、总资产利润率(X8)、年末资产总额(X9)、主营业务收入净额(X10)、利润总额(X11)、股票年末价格(X12)。这些指标基本上涵盖企业的财务效益、资产质量、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能客观反映情况。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84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构建业绩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因子分析模型为出发点,在满足数据信息丢失容许的范围内对多个指标提取公因子,通过计算确定哪些因子对原始变量有影响以及影响大小。通常,提取因子数目少于原始变量,但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原始变量。因此,因子分析属于降维处理的范畴,使指标体系的分析更加简单有效。为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评价建立的因子分析模型可简记为:

以84家上市公司的12个指标数据为样本,计算样本协差阵的特征值。根据计算结果选取前6个特征值,这6个特征值之和占全部的90.779%,即6个公因子可以描述样本协差阵90.779%的信息。为理解公共因子的意义,有必要对因子载荷矩阵A进行旋转变换,目的是使矩阵结构简化,因子的贡献越分散越好。旋转方法很多,最为常用的是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在获得公共因子后,再利用回归分析法求出各主因子得分。

绩效评价的综合得分,是以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六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来进行加权计算,计算公式为:F=31.51×f1+20.468×f2+12.692×f3+11.00×f4+9.218×f5+5.892×f6。

将样本数据代入公式,计算结果见下表。

从综合得分来看,一些效益好、偿债能力较强、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排名明显靠前,排在榜首的是中国联通,其综合得分遥遥领先,这主要归因于其在主因子f1和f6的得分,显示该企业有良好的财务效益和发展能力。可见,不同企业在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决策者应根据对公司的情况分析而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课题组编,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卢纹岱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巴菲特在其创作的《Lessons Forcorporate Anlerica》一书中明确提出,企业内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概念,它重在评估企业的投资情况,提高企业的相对吸引力。其计算值只能是简单的估计值,而不是用某种计算公式精算得出的精确值。而且在利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内在价值的估计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后,业界大部分学者又结合巴菲特提出的企业内在价值理论,从投资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内在价值的概念:企业在其剩余寿命中将现金流量进行折现产生的折现值即为公司内在价值。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现在与未来的盈利能力。

当前,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股票价格来评估其内在价值。究其原因,是上市公司股价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价,股价能反映企业资本与投资大众获利的关系。而在内部方面,企业的内在价值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及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

二、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分析

1.影响上市企业内在价值的因素

(1)财务效应

相比普通非上市公司,上市企业财务效应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更大。而上市企业财务效应又主要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影响企业的内在价值。具体来看,财务杠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企业负债与优先股筹资情况。当财务杠杆加大时,上市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往往要高于其负债利息率,此时若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企业内在价值将有所提升。相反,如果企业创造的利益无法支撑债务利息需要,那么企业内在价值将受此影响而略有所下降。换言之,财务效应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负债率与利益的关系间接实现的。

(2)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当前,判断上市企业是否具备合理资本结构的方式主要有:①判断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具备成本节约、弹性适度等良好特质;②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在结构、数量及期限等方面是否协调;③对未来环境变动进行预期,全面考核资本结构、投资结构是否具备应变能力。通常,资本结构合理性越强,资本结构愈加优化,企业获得预期盈利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内在价值越大。相反,如果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杠杆作用无限放大,那么上市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无限放大,企业的内在价值就会越难确定。

(3)经营业绩

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通过股价来反馈,且经营业绩会直接影响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具体来看,上市企业经营效率越高,经营业绩越好,股价会随之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内在价值提升;如果企业股价受外部影响下跌,企业的经营业绩会受其影响下降,企业的盈利减少,企业内在价值下降。更具体地说,上市企业预测的经营业绩越好,股价越高,购置该上市企业股票的股民会逐渐增加,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好,企业更容易获取更多高利润项目,进而促使企业实际经营业绩向上提升,企业整体盈利增加,企业内在价值顺势提高。

(4)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股利支付情况、支付方式、支付水平及支付连续性。其中,若上市企业股利支付能保障投资者的稳定收益,说明企业股票风险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内在价值高;反之,则说明企业资金紧张,企业难以继续运营,企业内在价值流失;若企业能够长期采用现金股利支付方式,说明企业投资风险低,投资者青睐度高,股价会随之上涨,企业价值也会随之提升,反之则企业内在价值下降;若企业支付水平保持某个适当的波动幅度,而不大起大落,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良好,上市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企业盈利机会大,进而促使企业内在价值有效提高。

2.提升上市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

(1)强化财务杠杆效应

发挥并强化上市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上市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促使上市企业实现内在价值最大化。而上市公司要强化财务杠杆效应,首先要按照企业发展实情调整财务结构,实现财务结构的规范化,并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其次,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公众持有企业股票的最低比例,使企业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回购股票,实现股权结构调整,把握上市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再者,财务部门要时时核算企业的负债情况,监督企业的股价变动情况,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并以此与企业管理者协商,适当强化财务杠杆作用,规避企业盈利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2)把握企业控制权

把握企业控制权,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间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增加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而要把握企业控制权,管理者必须要先积极克服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产生的利益目标偏差,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实现两权的规范化;同时,上市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把控企业经营情况,监督股价上涨与下跌波动幅度,规避不利于企业经营、股民收益、股东利益的措施,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消除敌意收购股票的现象,尽可能保障上市企业平稳运营,把握企业控制权,使企业正常发展,进而保障企业获取可观盈利,有效提升企业内在价值;此外,把握企业企业控制权,要求企业监事会等监督部门要时时监督企业高层职位被接管、管理者被更换的情况,以及时消除“蚕食”控制权现象。

(3)优化证券市场

上市企业内在价值与其盈利能力有关,而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又通过企业股票直接表现。众所周知,企业股票是置放在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市场的变动或一些不稳定情况,都会对上市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减少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要提高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必须要做好证券市场优化工作。具体来看,可执行以下几项措施:①构建合理的证券市场运营监督机制,提高证券市场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消除证券市场不流通问题;②以立法的方式颁布提高证券市场规范化操作的法律法规,使证券市场有序发展,规避不必要的企业股价波动风险;③根据企业实情适度调整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使股票价格均能实现价值回归,保障股东利益;④构建违法清偿机制,对违背证券市场规定,恶意“暗箱操作”,打击经营良好的上市企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惩治。总体而言,只有实现证券市场的优化,使上市企业的股票减少外部环境波动影响,提高企业盈利稳定性,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

(4)提高政策利用效率

提高政策利用效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上市企业创造收益提供更多保障。一般而言,良好的股利政策,乃至外部政府部门颁发的优惠政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上市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增加企业收益,提高企业内在价值。特别是政府部门颁发的优惠政策,它能够优化上市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为上市企业与其他企业提供“通行证”,使企业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因此,上市企业要特别注重提高政策利用效率。具体来看,应做好两方面工作:①发挥监事会等监督机构的作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政策得以有效利用;②发挥管理层的功能,结合政策优势进行有利决策。

三、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价

1.贴现现金流量法

贴现现金流量法是一种通过评价企业投资收益或现有资产收益情况来判定企业内在价值的方式。该理论认为,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其实就是企业经营产生的所有的现金流现值总和。因此,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评价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评价方必须要具备长远发展目标,并积极收集与上市企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完整的信息;同时,要在现有的风险调整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的现金流进行比较,以提高上市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的精确性。

当前,利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对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评价,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其中前者重在扣除利息再进行折现,后者重在先整体折现再实行利息扣减。不同上市企业主要看其整体现金流与债务现金流的本质而定。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其最终的导向都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内在价值。

2.经济增加值法

经济增加值,简称EVA,其主要是通过衡量企业组织价值、度量企业财富创造能力来评价企业的内在价值的。就数量角度而言,EVA就是通过计算企业缴纳税收后所得营业利润减去债务与股本成本的剩余收入,进而判定企业当前盈利能力与内在价值的。相比其他判定方法,经济增加值法更符合经济收益本质。而且,这种方法规避了传统企业内在价值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正确衡量企业股东的收益、管理者绩效,进而评价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结果能够为企业内部管理所用。所以,从经济学理论来看,EVA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价更实在、更客观。

3.Ohlson模型

Ohlson模型是学界研究者于1995年提出的专门用于企业内在价值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评估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完善情况,并利用代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利润取代价值分配股利,进而实现企业内在价值评价。即这种评价方式更看重的是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而不是鼓励分配活动。据悉,利用这种企业内在价值评估方法,有利于上市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现有的发展情况,评估企业自身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专门驱动企业增加盈利的因素,进而集合这些因素构建基础模型,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企业内在价值。值的注意的是,利用Ohlson模型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评价,最好要分清企业当前所处的阶段是成熟期、成长期,企业投资资本报酬率与销售增长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 业绩评价 EVA

一、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

上市公司的最终目标应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这必然要求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指标能够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而目前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考核所采用的业绩评价指标如税后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多是建立在会计利润基础上。会计利润的最大缺陷在于不计量股权资本成本,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并不一致。通常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在理论上会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成本进行计量,而在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中, 尤其是在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损益表中,却只列示了债务资本成本而未列出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这是因为, 股权资本成本不像债务成本那样有固定的利息支出,它是一种机会成本, 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估计,而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对这样的成本不予确认和计量。结果是损益表中的净利润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将股权资本成本包括在净利润中实际上是高估了净利润,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层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助长了企业经营者由于忽视股权资本成本而偏好股权融资的做法。因此,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考核时采用新的考虑股权融资成本的业绩评价指标EVA ,将有助于纠正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传统指标的计算以会计报表信息为基础,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往往会运用财务杠杆对会计报表进行操纵,使会计报表信息对企业业绩的反映部分失真。EVA评价体系中,资本总额中包括所有重大表外资产,如通过综合租赁或特殊目的融资工具获得的资产。这种处理能使经营者对这些资产负责,防止企业对表外项目的过度杠杆化。同时,通过对税后净营业利润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经营者在会计报表上操纵利润的行为。

二、EVA 的涵义

EVA 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 的缩写,在这里将其译为经济增加值。它是由美国思腾斯特(Stern Stewar) 管理咨询公司于20 世纪90 年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公司及政府机构所采用。目前EVA 已引入中国,但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EVA 还是陌生的概念,实践中也很少被采用。2006年末,国资委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提出,从2007年起,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且经济增加值比上一年有改善和提高的,给予奖励。到2010年,中央企业要全面开展EVA考核,这是中央企业考核的一次重大转变。

EVA 业绩评价指标的基本理念是: 公司创造的利润是公司对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所构成的全部资产进行运营的结果。而这两种资本的占用都是有成本的,因而只有当公司创造的利润大于二者之和,公司才是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简单地说EVA (经济增加值) 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与资本成本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如下:

EVA (经济增加值) = 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资本成本总额

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是以报告期经营净利润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而得到的。这些调整主要包括,对会计实践中遵循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项目如: 坏账的提取、商誉的摊销、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的处理等。进行这些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真实情况的扭曲及减少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利润进行操纵的可能。资本成本总额既包括债务成本,同时还包括股权成本。这里的股权成本不是指会计上的成本概念,而是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因放弃某种选择而付出的代价,对于投资者而言“机会成本”是指由于持有现有的公司证券而放弃的,在其他风险相当的股票和债券投资上能预期带来的回报,也就是股东对股票投资要求的最低收益率)。由于EVA 扣除了包括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因此又将其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反映了企业的真实利润。

三、EVA 的主要特点

考虑了股权融资的成本是EVA 最具特色的方面,也使EVA 有别于其他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传统的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成本(利息) 没有考虑股权资本成本,对利润的计算是不完整的。对于一个会计利润为正的公司,其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 可能为负,结果以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 对其进行评价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EVA 考虑了股权资本的成本,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了企业利润,能更好地体现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企业引进EVA方法,可以为企业进行业务重整结构、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企业通过分别核算不同业务层面的资本投入和资本收益,测算其EVA,然后对各层面的业务单元的增值能力进行排序,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提高其动作效率,发挥各项业务的最大增值潜能。

以EVA 作为业绩评价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时,如果EVA 为正,则表明公司在为股东创造财富;相反,如果EVA 为负则表明公司在损害股东财富。EVA 业绩评价指标较好地将公司业绩与股东价值创造结合起来,符合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EVA是从股东利益出发,既是一个对企业业绩的测量器,又是一个能将股东利益与企业业绩相结合的度量器。作为一套全新的管理工具、一种新的价值管理理念,国内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EVA很有必要。

四、EVA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EVA 指标揭开了会计利润的面纱,还企业经营业绩以真实面目,通过EVA 指标,人们可以判断企业究竟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毁灭价值。肖辉等对EVA 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中,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和EVA 指标分别对2000 年的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发现净资产收益率排名前10 名公司中只有一家进入EVA 排名表前10 名。这是因为,EVA 指标的考量包括资本成本,企业的收入不仅要弥补经营成本,还要弥补资本成本,所以利润高不等于创造的价值也高。将EVA指标引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以促使企业重新权衡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利弊,不再仅仅因为债务资本带来的利息会降低利润而排斥债务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明显,在当前利润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为何上市公司仍然热衷于股权融资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所使用的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不计量股权融资的成本,这给上市公司经营者造成股权资本是“免费资本”的幻觉,使得公司经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优先选择“免费”的股权资本进行融资。引入EVA (经济增加值) 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可以使上市公司经营者进行融资决策时,在考虑债务成本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股权融资也是有成本的(一般情况下,由于股权投资风险大) ,从而纠正上市公司经营者认为股权资本是“免费资本”而导致的股权融资偏好,正确引导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另外,在计算EVA 时,通过对会计体系中影响公司真实经营状况的项目所进行的必要的调整,在较其他业绩评价指标能真实反映公司经济业绩的同时,更能准确地衡量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会计利润取得配股或增发新股的资格,进而上市“圈钱”的做法。

根据EVA评估理论,它对经营战略的指导性体现在:增加那些已经投资于经营中的资产的收益;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追加资本投资,扩大经营;停止投资于那些收益低于标准的项目,并从这些项目中抽回资金。它所指导的这些仅能揭示影响价值创造的财务动因,显然对非财务影响不够,它是无法提供诸如产品、人力资本、创新等方面的信息,而这些恰恰是促使企业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EVA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拓展前景,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的缺陷,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因此,引入EVA 业绩评价指标,不仅有利于正确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更好地实现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也为纠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吉亦超,李斌.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4(4).

[2]吴敏,仲夏. 西方融资优序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启示. [J]经济与管理.2003(4).

[3]文宏. 融资偏好与融资效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1999(6).

[4]连建辉,钟惠波.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提出与解读.[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2(1).

篇7

关键词:供电公司;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一、美家供电公司简介

美家供电公司是西电集团下属子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全市广大用电客户提供专业、规范、优质、便利的变配电设施运行、维护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美家供电公司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电力维护领域业绩突出。但是,由于电力行业长期实行计划经营模式和垄断经营,电力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绩效考核指标不清晰,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没有有效运用于企业优化管理的策略中,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于美家供电公司。并且美家供电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其对于建立科学绩效管理的需求十分强烈,希望通过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好地适应“打破垄断、参与竞争、优化配置、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电力体制改革。随着日益开放的电力市场和适合国情的电力维护机制的形成,电力维护企业如何适应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强企业整体多层次的绩效管理,构建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摆在了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位置上。

二、美家供电公司在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美家供电公司的绩效评价管理系统一直处于积极开发工作、不断探索阶段,单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的更新不能完全适应电力企业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速度。美家供电公司目前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绩效考核定位的模糊与偏差。几乎所有的企业每年年终都会进行考核,为什么要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什么,不同企业有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每一个企业的绩效考核的目标定位不同,在绩效考核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就会有差异。美家供电公司目前的绩效评价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对绩效考核的目标定位模糊,主要是针对历史情况进行考核,缺少对未来预测的评估,主要采用定量指标,少有对定性指标的考虑。这样考核的结果就是考核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将考核的过程、结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好地进行反馈,这样的绩效考核浪费了人力、物力,结果却不了了之。企业业绩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但是如何将这个发展战略具体到考核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指标中,这是美家供电公司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二)考核内容设置不合理。绩效考核在某种意义上是评估员工履行工作职责的程度,虽然在实际操作中的工作职责是结合企业目标分解进行的评估,但每个员工的职责是公司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目标履行的总和就形成企业总的履行目标。一般来说,员工绩效评价的指标一部分应该是直接关系到其工作输出的,直接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影响工作的因素,但这部分因素没有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在绩效评价中,应该将这两个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美家供电公司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考核:一是年度经营业绩,这方面主要考核资产经营状况、安全生产状况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稳定性方面;二是对经营者的年薪状况进行考核,这两方面中少有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员工的绩效考核,这是美家供电公司在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中存在的问题。

(三)内部考核缺乏沟通。美家供电公司一直以来采用的绩效考核方式都是责任制的考核方式,即由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部门进行协调,根据指标确定相应的工作责任,按照时间节点将实际完成情况与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汇总到人力资源部门,是为了与员工的奖励挂钩。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评估方法,是时候进行的确认和记录,并没有发挥绩效管理的真正作用。企业绩效评估不是简单划分人员或单位级别,而是为了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美家供电公司评估方法的责任制,不能让各级员工有效地理解和参与绩效管理工作,也不利于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执行任务时不断跟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上下级之间进行相互探索,才能促进绩效管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解决对策

(一)绩效评价的环境建设。美家供电公司要构建有利于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人力资源框架,就必须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使得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美家供电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环境建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美家供电公司应塑造良好的绩效考核文化环境;(2)美家供电公司应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企业奖惩分配机制的环境。

(二)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反馈,就像一面镜子,让人们可以看到自己。通过反馈,使被评估人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在同事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子;通过反馈,员工知道上级的评价和期望,根据评估结果的要求,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通过反馈,使得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战略被员工所熟悉,对企业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引导。如果一个企业只做评估,却不把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员工,这样就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激励评价,失去了奖励和惩罚的功能,以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收效甚微。

(三)适时调整与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的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操作方法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状况,美家供电公司绩效考核的理论和方法也要不断更新。随着全球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想要得到发展,必须很好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适时更新绩效考核的方法,根据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组织的变化。引入绩效评价方法和理论的新发展战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xx公司员工岗位职责与能力评价表 员工岗位职责与能力对应表 序号 主要工作职责 岗位知识评估 岗位技能评估 备注 该职责涉及的岗位知识 重要性权重

(累积100%) 自我评估系数 该职责涉及的岗位能力 重要性权重

(累积100%) 自我评估系数                                                                                                                                                                           1、自我评估系数:基本掌握或运用0.5;熟练掌握或运用0.8;可以传授或带徒1.0;可以创新性的组织较大项目1.1;能对组织有独立创造和贡献1.2。 2、每个岗位职能对应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权重之和应等于100%,具体权重由员工个人结合自我总结与反思情况确定。

文档下载《xx公司员工岗位职责与能力评价表》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 内部评价 外部评价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趋于规范和投资者的成熟,企业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但是他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业绩评价有不同的要求,相应地,业绩系统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本文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其评价系统的差别,其中内部评价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角度对公司所作的业绩评价,外部评价是指从外部利益相关者(重点为外部投资者)的角度对上市公司所作的业绩评价。

评价的目标比较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内部评价的目标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内部评价的目标是控制管理过程,掌握和检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并通过结果的反馈,发现问题、分析和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实现业绩的提升和上市公司管理改善,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竞争力。

有效的经营业绩内部评价可以让所有者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可以让经营者集中精力于那些对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有关键作用的信息和数据,有利于正确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提高竞争实力;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上市公司的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有助于做好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的目标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采用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相对可靠的公司业绩信息,使其发现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帮助他们规避投资风险或发现投资价值;同时还可以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基本的分析结论和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股票,而将研究人员有限的精力集中于那些最关心的上市公司上;并且可以让上市公司的经营者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评价指标比较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内部评价指标

经营业绩内部评价的指标建立即要注重财务指标,也要注重非财务指标。因为一个上市公司要持续经营和发展,必须具备健康的财务效益状况。但财务指标一般为成果指标,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易导致公司管理者过分地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其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不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而非财务指标表现为驱动财务指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并且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能够给公司带来长远的利益。因此,只有内部评价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全面、系统地考评其经营业绩情况。

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层面业绩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落脚点,因此财务指标是上市公司所追求的最终经营目标。上市公司的效益产生于生产、经营、销售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财务指标,制定相应的财务指标体系,可以揭示上市公司获取收益的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内部评价财务指标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并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密切相关、影响较大的重要指标,建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财务指标体系。

非财务指标 由于各个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环境不同,所涉及的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因而他们所应采用的非财务指标的差别也很大,对其做出财务指标那样的分类是非常困难的。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认为内部评价较为常用的非财务指标有客户服务指标、内部经营指标、创新和学习指标。

客户服务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的成熟,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要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并最终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远景目标,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培养和维护上市公司的产品品牌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客户服务方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并且将客户服务的重要性明确到每一个部门和流程。客户方面的指标有市场份额、顾客满意程度、客户留住率、客户获得率、从客户处所获得的利润率等等。

经营过程指标。经营过程指标是为了监测上市公司内部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督促和激励各部门和流程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针对各部门和流程设计的指标。经营过程指标方面的指标有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安全生产力等等。

创新、学习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的评价指标。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要素,知识、智力与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中日显重要,社会主宰力量已由金钱转向知识,因此上市公司也评价创新与学习的能力,即评价上市公司能否持续提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上市公司只有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运用和开发,增加对无形资本的评价,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无形资本的评价指标有知识的占有率、知识的更新度、知识的创新率、上市公司品牌价值等等。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指标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特点,指标数据必须是能够根据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表、年中报表和临时公告等公开的信息加以整理而能够得到的,不尝试获得每家上市公司进一步的内部信息资料。

外部评价指标体系横向通常分为四个部分,围绕上市公司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建立逻辑严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基本内容。

现在已经有一些外部评价的研究成果,不仅将指标体系横向分为四个部分,而且纵向也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基本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由评价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计量指标组成。修正指标是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辅助部分,从多方面对基本指标评价结果的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形成指标评价结果。也就是说,外部评价指标体系横向的四个部分的评价内容,具体是由纵向的两个层次指标来实现,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指标体系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评价方法的比较

内部评价方法

通过以上对业绩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想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内部评价体系应是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体系,应是控制的手段和激励的工具,是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在现存较为成熟的内部评价方法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记分卡。

平衡计分卡把对业绩的评价划分为四个部分:财务方面、客户、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并且,平衡记分卡的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条因果链,评价业绩的同时也揭示了其业绩动因。公司为了改善财务业绩,就必须使产品或服务赢得顾客的满意;要使顾客满意,必须改进内部生产过程;改进内部生产过程,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新的信息系统。可见,平衡记分卡既衡量了财务业绩,又突出了比较通用的一整套衡量方法,把现有客户、内部过程等非财务业绩同长期的财务成功相联系。

总之,设计优良的平衡记分卡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经营业绩内部评价方法,反之,成功的经营业绩内部评价方法就应能够满足上市公司组织的使命、战略和内外环境的需要,应该能够帮助上市公司改进和强化管理部门的计划和控制能力。

外部评价方法

国外评价方法 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财富》和《商业周刊》的评价系统。

《财富》评价系统:《财富》杂志从1955年开始,按年销售总额大小对全美上市公司进行排名,排出全美年销售总额最大的500家上市公司。并且《财富》杂志对上市公司分类排名在不断进行改进,目前还形成了多项指标排名系列。

《商业周刊》评价系统:《商业周刊》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主的综合性的国际出版刊物,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上市公司的评价和排名,既有单指标排名,又有综合评价排名。单指标排名以美元为计价单位按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大小排出全球市价总值最大的1000家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排名对纳入标准普尔(Standard&Pool's)500指数中的500家上市公司进行经营业绩评价并加以排名,排名前50名上市公司即为《商业周刊》最佳50家上市公司。具体评价方法是根据八个指标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经营业绩评价的。这八个指标分别是:一年来的总收益、三年来的总收益、一年来的销售总额增长率、三年来的销售总额增长率、一年来的利润增长率、三年来的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评价方法是分别对这八项指标进行评审,每个指标按取值大小进行排名,取值最大的20%取A级,其次的20%的取B级,以此类推,最后的20%取E级。各上市公司的总得分是其八个指标的评级分之和。

国内评价方法 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外部评价,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个评价系统:诚信证券评价系统和《上市公司》评价系统。

诚信证券评价系统:中国诚信证券有限公司自1996年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每年开展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的研究。具体评价方法为综合指数法,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六个指标分别进行考核,然后按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确定各指标在综合评价时的权重,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总得分是各上市公司单项指标得分乘以该指标权重的积的总和。

《上市公司》评价系统:从1999年开始,《上市公司》杂志每年进行“沪市50强上市公司”评选活动,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和市值4个指标。首先计算4个指标的单项得分,然后计算综合得分,最后在剔除净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后,根据综合得分排名。

根据以上的介绍可知,现存上市公司业绩外部评价系统在指标上主要以财务业绩为导向,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指标排名法、加权评分法、综合指数法等,这与经营业绩内部评价系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外部评价也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业绩,而是在得出评价结果以后,还要对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外部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补充说明评价结论。

总的来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评价目的,所需要的评价内容和可获得的资料信息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不可能采用相同的业绩评价系统,这是在设计上市公司评价系统时不应忽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涛,文新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董逢谷等.上市公司综合评价――方案设计与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杜胜利.企业经营业绩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 绩效 评价体系

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1.1 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不科学

在很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设置是不够科学的。首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例,该体系中缺少现金流量指标。其次,评价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加权平均,这就要求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但是其中所应用的一些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例如总资产报酬率与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另外,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类型并不一致,既有正指标,又有逆指标,但却同时加权平均,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令人质疑。再次,评价指标不具普遍性。众所周知,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设置是不完全相同的,而在一些体系中的“存货周转”指标,“存货”在金融企业会计报表中是难觅其踪的,这也就限制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在所有上市公司中的普遍应用。而在另一些体系中采用的是单维指标体系,在单维指标体系中公司经营者往往为了追求该单一指标的急速增加而忽略设置牺牲其他公司优势,从而失去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最后,财务指标的设置过于繁琐。在有些上市公司财务评测系统中将财务指标分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两类,而每类都有不尽相同的20多个财务指标,这样不利于金融上市公司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比较,同时也增加了评测的繁杂性。

1.2 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单一

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尽管该体系中评价标准的确定有其合理性,但过多依靠专家的判断,主观色彩浓厚,评价结果弹性大,从而影响总体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而在其他体系中就存在了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尽管采集了每个上市公司连续四年的财务数据,时序范围广,可比性强,但是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关注的可能仅仅是某几家上市公司的绩效状况,因此无法也没必要收集如此众多的数据。

1.3 指标赋权的主观性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观赋权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样人为地给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规定权重,一方面不可避免导致对其中某些因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普遍实行经营者年薪制,主观赋权易导致经营者进行会计操纵,虚增某些财务指标。同样,在沃尔评价指标体系中,沃尔评分法从理论上讲的缺陷主要是赋权的主观性。

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

目前,在国际社会及国内环境中出现了新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而这些体系正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改进。

2.1评价指标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设置

评价指标要覆盖非金融企业,又囊括金融企业,既包括公司财务效益的各个方面,又避免指标间的高度相关性。在工业企业中的评价指标和金融企业的评价指标就不尽相同。在工业企业中存在“存货周转”指标,而在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便要设置与企业相关的评价指标,例如,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在起计算期内因资本循环而可能或应该发生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统称。包括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概念。其中营业现金流入=销售收入-付现成本=销售收入-(成本-折旧)=利润+折旧。

由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受多种行为因素的影响,要真实反映其水准,就必须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相关环节、能全面综合揭示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清华体系”为例,该体系采取了深沪两市千余家上市公司连续四年的报表数据,并采用了几何平均法计算公司的成长能力,这样有效的消除了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同时,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好坏是公司运营的晴雨表,他们不仅反映出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而且预示着公司财务的健康与危机。以“证星体系”为例,该体系正是基于上述原理,将财务指标划分为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五大类,并选取其中最重要的20多个财务指标,构成该评测系统的指标体系;对于财务指标的具体运算,考虑三大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各个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以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所得的数值为基础,经过不断验证、调整而成;另外,它的一个重要创新与优点是采用行业平均值为评价基准,测算出各个上市公司相对于行业平均的实际综合得分,据此排列出的上市公司排行榜更具参考价值。这种方法的选取能有效的避免财务绩效评价的片面和不完整。

所以,在指标体系设置和个体指标选取上,要考虑各类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合理构成,以及指标间的逻辑关联度,通过对指标的合理取舍和权重的设置,达到评价指标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保持整体相对的均衡,实现评价系统的最优化。

2.2 评价主体要采用多元化主体的方法

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公司绩效的影响,公司也就更加演变为“社会的企业”。现在具有代表性的“多元主体观”中评价主体是将评价主体分为四个方面,具体包括:(l)出资人(股东)。出资人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主体。为此,股东是唯一留剩风险(residual risk)承担者和留剩权益(residual income)享有者。股东的利益直接受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他们也就最关心公司绩效评价问题。(2)公司管理者及职员。根据委托理论,公司管理者受托于股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薪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好坏也直接牵制公司职员的前途与发展等自身利益。(3)债权人。债权人尽管通过契约明确其自身权益,但如果公司破产、倒闭,债权人相应也会遭受损失。因此,债权人对于投资公司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与收益。为减小风险、增加收益,债权人必然关注公司绩效评价,相应成为其评价主体之一。(4)政府。政府部门出于对公司上缴利税的关心和对公司监管的需要,必然定期检查、监督、评价公司绩效,从而保证税金的按时收缴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这种将评价主体分为多个主体的方法把责任分配给各个不同的主体或利益相关正,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更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