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1 09:0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现性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3-02
教学技能的训练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1]。本研究把表现性评价引入提问技能学习,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师范生提问技能的现状进行评析,提出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以期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问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一、研究内容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行为方式[2]。本研究运用表现性评价,通过微格教学,对学生提问技能中问题设计、提问方式和介入与回答评析三个环节10个要素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提出相应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样本。以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两个年级125名本科师范生为样本。
2.表现性评价量表设计。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3],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重要评价手段。在分析提问技能构成要素的基础上[4.5],结合建立基本要素分析量表的基本步骤[6],设计了由环节、要素、学生表现水平三部分组成的提问技能表现性评价量表。
三、测评方法
运用表现性评价量表,结合微格教学,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在提问技能上的优势与不足。评分标准为学生表现符合一个要素得一分,不符合不给分,没有其他分。
四、结果与分析
1.问题设计。
从表1可以看出,在问题设计四个要素中,大多数师范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所提问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在问题种类方面,近一半的师范生不能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只提了低层次的问题;在提问秩序方面,大部分学生设计的问题逻辑性强。在问题表述措辞方面,40%的学生所提问题措辞不清楚,不能抓住问题的重点,听课学生难理解问题的本质。
2.提问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在提问方式四个要素中,大部分师范生能把不同问题分配给不同学生,关注面较广;但只有67.2%的师范生一次提问一个问题,符合提问数量的要求。35%的师范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时间和回答时间;还有约1/3的师范生提出了修辞性问题。
3.介入与回答评价。
恰当的介入可以鼓励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从表3可以看出,在介入方面,30%的师范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和引导;在问题回答评析方面,42%的师范生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评价或只有简单的“回答得好”的评价,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五、提高提问技能的策略
1.加强案例教学,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和示范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进行技能学习。在问题设计、提问和介入与回答评价三个环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适当地引入案例,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领悟提问技能的理论、设计思路和方法。基本操作程序为: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研究案例、解决问题交流观点和学习心得依据理论剖析案例,评价学生观点,加深对案例理念和设计的理解师范生进行提问技能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实践训练反思、总结。
2.加强反思、观摩,促进技能内化与生成。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老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着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7]。通过问题,指导学生对提问的目的、提问类型、应用原则和提问要点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加深理解提问技能理论。运用表现性评价量表,指导学生对提问实践训练进行反思,明确自己在提问技能三个环节上的具体表现,明确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通过观摩同学和老师的课堂提问,学习和借鉴她们的优良表现,提高提问技能。
3.分析问题类型,提高问题设计水平。高水平的问题比低水平的问题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但近一半的学生在训练中所提问题属于低层次问题。重要原因是学生对问题的类型认识不清楚,难于设计高水平的问题。另外高水平的问题评析有难度,师范生也怕提这样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首先可指导学习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并应用问题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六类问题的内涵和要求,为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提供支持。其次,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教学设计中提出的问题,确定问题的层次,设计更多要求学生分析信息的高水平问题。再次,鼓励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理解等待意义,提供思考和组织时间。35%的师范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时间和回答时间,主要是没有理解等待的意义。可指导师范生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指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问题后,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使学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组织自己的想法,并促成更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更多的发言。如果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
5.完善介入的心理支持和方法指导。教师以友好的、支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式及时介入,能鼓励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示学生给出问题答案。部分师范生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和引导,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紧张、拘束,不能集中注意倾听学生回答或对介入的方法理解不好。在教学中,首先指导师范生课前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紧张感,教学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倾听学生回答,为及时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其次,指导学生明确介入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预设提示、重复或追问[4]。
6.拓展回答评析方法。在问题回答评析方面,大部分师范生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和评价或只有“回答得好”等简单评价,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有的是没能记住学生回答的内容,不知评价什么。有的是学科基础薄弱,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合理判断,难于评价。也有不知回答评析的方法,只能做简单评价。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师范生认真备课,预设问题的评价方式,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回答的要点。其次,掌握回答评析的方法,可通过重复学生的正确观点,更正错误的观点,巩固学习效果。通过继续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学习得以扩展和延伸。通过强化,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许雪莲、徐斌艳.谈为准教师搭建教学技能学习的脚手架[J].教育探索,2013,(5):51-52.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7-178.
[3]Elliott,Stephen. Creating Meaningful Performance Assessments[J].ERIC Digest,1995,9.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3-67.
[5]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89-255.
篇2
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更应该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担负起创新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的功能。要实现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必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考试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节,是考评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蕴含在教学改革之中。改革成人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传统考评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员素质。目前的成人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主的教育模式,往往把教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掌握实践技能,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终极结果,将学生成绩的好坏等同于其能力与素质的高低。一些院校以教考分离、题库建设、评价标准数值化等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的尝试,但主流的考试评价方式———传统的标准化纸笔测验,偏向于学生记忆能力的评定,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对于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却难以做出准确考评,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
3.表现性评价适合成人学员特点。成人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能力特点,他们学习目地明确、务实,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需要的是加强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工作能力,获得国家与社会承认的学历文凭和各类有效资质证书,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从一般意义上讲,成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青少年,而理解和分析能力则强于青少年,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中针对成人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对于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应该适当降低关注程度,更多的关注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表现性评价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够进行学业成就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非学业成就评价。
4.表现性评价促进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表现性评价能够将简单成绩评定转变为综合能力评价,将单一考试转变为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探索和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但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强调在真实的任务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态度;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有助于促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表现型评价应用于成人教育考试管理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培养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发展评价观的指导下,实现从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强调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自由地发展。表现性评价不单纯依靠考试,还能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实践的锻炼,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使我们的考试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加速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2.构建合理的表现性评价目标任务。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内容,其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工学矛盾等多方面原因,成人学生往往对于与工作无关的知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不愿意学习的态度,而对有助于工作能力提高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在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时,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对于一些识记性、概念性和陈述性的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体验,而对于相对较复杂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学习任务,评价目标不仅包括学习的成果,更应包括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及完成任务时多种技能的运用过程。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传统型教师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专业,较欠缺多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多关注于知识的讲授,常常忽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过程,通过传统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而对实际运用知识能力较难把握。创新型教师则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强调多学科融合贯通,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并实施表现性评价,在观念上注重考试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在评价目标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思维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导向上,强调学生参与学习和评价整个过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与潜质,制定因人而异的考核目标与标准,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教师必须有理想,要对教学生涯有一个长期规划,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
教师的眼界和宽容影响着学生发展的高度。
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树根”,而不是“树叶”,这样学生才能够持续“生长”。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发展。
时光飞逝,我与苏志红老师相识已十三载。苏老师也由一名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今天滨海新区的“教坛名家”。看到她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深受学生的喜欢,我倍感欣慰。
苏老师善于思考,热衷教学研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难能可贵地有着高远而执著的教育理想。多年来,她把“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研究方法。她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具有前沿性特点和实践性价值。
苏老师勤奋好学、富于创新精神。她阅读大量教育教学书籍,积累了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她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形成了关注学生情感、重视学生地理素养提升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她把备课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常利用寒暑假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大量图文资料。因此,苏老师的地理课总是充满着鲜活的美感和热烈的激情。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教学校长 张秀云)
“如何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是长期以来困扰许多地理教师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近来,我通过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开展课前五分钟学生展示活动,发现其能够带来教与学的增值。通过反思,我发现这一做法其实就是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斯廷金斯指出,“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于是,我对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展开研究。
一、精心设计表现性评价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能否有效开展并实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高二文科生要对初中学的区域地理进行复习,而传统复习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没兴趣,基础差的又跟不上,学生的地理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于是,我选择表现性评价作为载体,设计了学生展示活动――“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第一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中国”,第二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世界”。这样就把区域地理复习化整为零融入到全年的教学中,同时也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调控保障评价有效开展
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方面能力并付出努力,这既是向全班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机会,又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但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由于开局没控制好而导致后面的演讲敷衍了事、整个活动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我选择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排在前面展示,这样对后面的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实际中有时与教师的预设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学生创新性不强,有些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这说明教师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判断上有欠缺,也说明我们目前常用的一些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地理素养。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先讲的同学的思路,更要有自己的创新,否则会出现连续几个学生讲的思路基本一致的现象。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每次演讲后的点评要到位,以保障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且,由于这个活动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待新情况的反应能力,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都反映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与他人共有的品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将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效能发挥出来,才能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差异、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
其次,为了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还需处理多方面问题。比如:个别住宿生以住校为借口没准备演讲活动,教师就要引导住宿生可寻求走读生的帮助,但最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同时不要过于依赖网络和演示文稿。还有,课堂气氛的调控也很重要,如,活跃、人缘好的学生一上台,学生就兴奋起来,我会稍稍严肃地说:“好,大家安静,我们开始吧!”而当比较文静或稍内向的学生走上台,下面往往比较安静,学生自己也比较紧张,我会用轻快的口气说:“可以开始了吗?”这时教师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对他是一种鼓励,他会顺着教师的话紧接着带来开场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三、重视表现性评价的系列开发和改进
“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会感受到课程不是只与授课教师相关,而是与自己的认知世界相关,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课程当中。但是,最终学生是否获得持续“生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表现性评价系列开发的影响。
除“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这一表现性评价类型的实施,我还让学生在演讲结束后,结合从其他同学演讲中学到的和教师的点评,以及同学的评价,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并制作成地理手抄报上交,学期末在各班展览。
四、关于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思考
1.表现性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
要打破过去先“教”后“评”的思想禁锢,应认识到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理想的评价方式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其既“顾前”又“虑后”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表现性评价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因为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而对过程的评价使其具有多种评估功能,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合作、分析归纳、创新思维、与人分享等多方面能力。这样就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3.表现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持续“生长”。
贴切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激发内在动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有能力去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并对“生长”的过程充满自信和满足感。
4.表现性评价的运用需关注两方面问题。
一是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为中心,既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学情,这样才能反馈有效的教学信息。二是要明确评价不是终结性的,而是为如何开展教学提供证据的,教师必须敏锐、客观地收集信息并做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综上,表现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发挥其功能仍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后续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推荐的书
《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美】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表现性评 价评价量规 PTA量表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1.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被称为“基于表现的评价”(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3P”评价(performanCe,portfolios,produCt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R.斯廷金斯(RiChardStiggins,1987)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权威性定义为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一系列尝试。
表现性评价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和测量界的热门课题,是因为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知心理学理论(modern Cognitivepsychology)等现代教育理论。
2.表现性评价的发展
(1)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性评价在许多国家受到格外的重视,英、美等国在80年代后极为强调详细的学习目标及表现性评价,重视对研究技能、观察能力、口头表达技能、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仪器操作能力、调查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与测评。这些能力的测试主要通过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与听力作业、表演等加以实现。在澳大利亚、英、美等国有一些成功的尝试。总的来说,国外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已经趋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评价专家和教师们对提高表现性任务的结构、结果效度、类推性的策略和技巧做出大量的研究;各州或地区开发大量可参考的表现性任务以及统一的各学科表现性评价标准,以备教师参考。
(2)国内,自2004年9月起,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历时近4年,表现性评价受到了课改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在各学科中进行了许多尝试性的探索。从目前国内的应用范围来看,表现性评价主要在日常教学评价领域中推广,旨在通过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从未来的高考改革趋势以及07年的各试点省的高考方案来看,大学对学生的选拔将会逐渐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其中。表现性评价以其侧重实践和真实的特点必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工具。
二、C语言课程实验评价的现状和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必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又是一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实验是课程进行的重要环节,提供资源,集中时间给学生充分的编程实践机会,但其实验的评价方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等级考试,这种终绪性评价方式更注重学习结果,反馈信息有限,把程序设计能力这样涉及知识性、技能性、情感态度等多个目标领域的学习成果,只当成了知识性的学习成果,基于课程设计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课程设计要求了,应当有所变革,以适应教学的发展,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现性评价在课程实验评价中的使用日益得到关注,表现性评价融入到C语言实验课程教学之中,是教学评价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也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学生设计程序是一项复杂的表现性活动,与之相适应,对其进行表现性评价成为可能。表现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公开地、全方位地展现自己,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来评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包括题目设计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程序调试修改能力及相应的个性心理发展。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为学习者打下良好的程序设计基础。由此,表现性评价应用于C语言课程实验具有更多优势和生命力。
三、C语言实验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表现性评价需要系统的准备和实施,在此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
1.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结果
如果要想正确理解和实施表现性评价,必须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用各种学生的表现来说明学生在理解、知识或操作技能等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上达到的水准来描述学习的结果。这种描述把学生、教师评价和学习的重点明确指出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描述与学习结果的描述原则是一致的。
2.选择和设计恰当的表现性评价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可以根据表现性评价所用情景的真实程度分为:纸笔型表现性评价任务、识别型测验、结构化的表形性评价、模拟型表现性评价任务、真实任务样本和扩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表现性评价的情景当然越接近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景越好,但是教师在选择评价的类型是,还需要充分考虑实现的难度、消耗的时间、硬件支撑条件等问题。
3.设计可行的评价量规
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制定一套完善、全面而又公正的评价量规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制定量规的时候,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商议和沟通,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制定。同时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之前向学生解析清楚量规的内容,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制定表现性评价的评价量规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篇5
一、表现性评价及其对实验教学的意义
上世纪90年代,表现性评价成为教育界和测量界的热门课题。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常以扩展性的任务和对学生复杂行为表现的分析为基础。表现性评价目前被许多国家及学科采用,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有以下特点:(1)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必须自己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证明学习过程及结果,因而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角色,要求教师要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设定,评价规则的制定以及长期的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记录,这一切任务及最终对学生的评判都要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智慧。(3)表现性评价能够消除学生对传统评价的抵触,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评价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观察、操作、思维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实验能力,实验态度习惯、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环保意识等实验素质,都应作为教师考评学生的关注点。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实验教学过程,通过制定灵活的评定量表及检查表等工具,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上述能力及素质进行考察。对于学生,由于测验具有导向作用,学生在经历过表现性评价后势必会考虑以这种新的评价标准为依据寻找自身不足,调整学习策略,而又因这种评价在实验教学中多次重复进行,必然对教学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上述实验能力及实验素质的提高;对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表现性任务,获得学生发展状况的丰富信息,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教学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鼓励学生发展复杂的能力和技能。
二、植生实验教学中引入表现性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一)具备实验教学改革大环境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方向,是目前整个社会弘扬的主旋律,而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因此,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高校不仅专注高等教育,也是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植生实验教学实施表现性评价具备了良好的改革大环境。
(二)学科与实验课程发展要求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随着新的研究技术与研究成果不断渗透,该学科的内容、研究技术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充实,相应地使学科的实验课在“内容、形式和模式上”都要作出调整,实验课的核心不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和技术学习,而更多地转向解决和研究植物生命现象的思路和方法上[3],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植生实验课所需的“内容、形式和模式上”的变化。
(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植生实验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最好形成教师团队,依靠团队力量共同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定等课前准备。在高校从事植物生理理论及实验教学的人员综合素质较高,且一般不止一人,容易形成团队力量。
(四)开放的实验室环境学生要完成表现性任务,单纯的实验课堂已无法满足要求,需要有相对开放的实验室环境供他们在自由支配时间来进行实验。对此,充分利用高校的公共实验资源,如省级或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实训室以及植生实验室的非上课时间等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措施。
三、表现性评价在高校植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植生实验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主要包括表现性任务的设计、表现性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实施等过程。相比较传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通常选择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运用表现性评价。
(一)设计表现性任务好的表现性任务具备以下特征: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应用性,可操作性,与知识的联系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由于受学时的限制,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主要为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综合与研究性实验较少。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口头表述”“、基础性实验”及一定比例的“半自主性综合实验”这几种类型的表现性任务。其中,前两种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旨在考察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把握与理解、基本的实验操作与分析能力,而“半自主性综合实验”[4]则与它们不同,它是由教师限定半自主性综合实验命题,学生设计方案之前,教师通过做命题内涵及实践意义的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随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这类实验因能考察锻炼到学生较多的实验能力及素质,是目前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
(二)设定评价标准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定了表现性任务以后,应结合表现性任务的要求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制定评价标准。结合植物生理学实验自身的特点,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工合作、实验态度、习惯等实验素质,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结合上述要求,为突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我们选取了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玉米幼苗对逆境的生理响应”实验作为表现性任务,并设定了如评价标准(表1)。
(三)实施表现性评价(1)如上,教师在设计好表现性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以后,应将任务及标准提前发给学生,对表现性标准做出相关解释并对表现性任务给予意义和方案方面的提示,让学生产生兴趣。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对照标准可以检查自己达到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2)学生在开展具体表现性任务的实验过程中,对其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并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定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要做好实验记录。(3)实验结果采取综合评价的形式由三部分组成:学生自评,组内成员间互评以及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做出的评价(师评)。评价活动结束后,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自己学习的有关信息,方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
四、植生实验教学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建议
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表现性评价 评价模式
一、前言
评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保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类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学校教师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评价模式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1.全面发展与英语学习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英语学习不再只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训练,也不再只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张华,2000)。根据现代教育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要求,外语教学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在科技教育层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生活、工作、学习、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的能力,在人文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道德品质等人文素质。全面发展中的各项素质都表现在语言输入与输出之中,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进行评价,也应该通过语言行为进行评价。因此,英语学习中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策略的运用。通过语言运用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对策略的掌握、对文化的了解,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水平、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因此,评价应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
2.全面发展与学生个体差异
全面发展是在尊重个性发展前提下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表现在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多元智力、学习动机等诸多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学习评价中也同样要关注这些差异。
(1)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
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身体运动型、听觉型;独立学习型、合作学习型(王蔷,2003);分析型、整体型、综合型;场依赖型、场独立型;思考型、冲动型;辐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陈英和,1997)。全面发展同样包括学习风格的优化,学习评价要照顾到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要求。
(2)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异
课程设计所依据的入口水平为同一水平,但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却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在过程性评价中及阶段终结性评价中要照顾到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进步而不是最终结果上。
(3)学生多元智力的差异
根据加德纳德多元智力理论,人们一般都具有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吴志宏,2003),但是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语言学习追求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自然也包括多元智能的发展。英语学习所培养的不能只是言语―语言能力,同样也必须使学生在逻辑、节奏、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内省等各方面得到发展。评价同样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差异,关注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使评价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4)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
学生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学习中的投入不同,学习效果也就不同。要保证有效教学,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融合型动机,激发内部动机,降低工具型动机。因此,学习评价还应该体现动机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模式
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的评价应该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它最早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提出并得到运用的,而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教育测量学家才开始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同时具有真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特征,指向学生的发展,属于发展性学习评价。首先,评价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体现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所依据的表现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及策略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表现,既注意过程,又注意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不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主要评价对知识的运用。
1.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情感、知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不只表现在语言上,同时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没有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就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不只是集中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文化、道德、策略等各方面。
2.表现性评价倡导多元的评价方法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测试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有量化评价,又要有质性评价;既要有测试,又要有观察和表现记录;既要有同步评价,又要有后续评价。所有评价数据都可以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根据功能的不同和所记录内容的差别,档案袋可以分为展示型档案袋和文件型档案袋、最终成果型档案袋和过程成长型档案袋(Linn & Gronlund,2003)。表现性评价的成长型档案袋是一种综合性档案袋,对学生的成长记录、阶段成果记录及最终成果记录分类保存。这样既可以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升学选拔提供参考。
3.评价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及评价活动都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还必须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要求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到评价材料的收集及分析反馈。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4.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多元智力、学习背景、学习风格、语言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也不可能按照同一速度、同一模式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和轨迹会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评价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在保证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
5.表现性评价以标准参照为主
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此采取标准参照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常模参照的方式,以减少评价的甄别特征,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分析其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不是凸显同学间相比之下的进步。
6.表现性评价注重与教学相结合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必须与教学有机结合。评价与教学的结合表现在评价活动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于教学的紧箍咒。教学中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任务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中的表现,通过分析其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策略发展、语言能力发展,等等。
7.表现性评价与评价性测试
表现性评价要求终结性考试采纳评价性测试的理念,而不是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以往的测试内容以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写作为主,口语能力涉及很少。听力只是录音选择,阅读只是检查学生信息判断、信息转述、推理推论、词义猜测等方面的能力,语法和词汇多为知识的考查,写作缺乏真实性,完形填空无法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性测试在内容上要取消语法和词汇的专项考查,改为通过任务表现的方式,增加口语测试,加强阅读、听力、写作的真实性。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点,增设基于录像内容的听力等方面的考查。试题设计中既要照顾到语言技能,又要照顾到情感、文化、策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使测试真正考查学生的全面能力。
当然这种评估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评分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评估,如何掌握标准,另外,评分还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并且这种评估费时费力等。
四、结语
课程改革的成功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在目前各种评价理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宗旨,这样我们的评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在改革学习评价的同时研究如何处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评价与测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tiggins,R.J.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987,6(3):44-42.
[2]Gardner,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Basic Books,1999.
[3]Genesee,F.& Upshur,J.A.第二语言课堂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Linn,R.L & Gronlund,N.E.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护生;护理技能;护理技能培训
表现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完成某些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目的是测量学生在一系列任务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推理问题的能力,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特点是注重过程、关注个体。对于我校的具体情况,生源来自不同层次,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甚至在初中就已经养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如何把这样的学生教好,是摆在我校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即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需要动手能力要强,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技能型的护生就是我们护理专业的重中之重,表现性评价的应用使护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就此谈一下近几年的体会。
一、学校重视,运用表现性评价加强护生护理技能培训工作
自08年开始,针对即将要生产实习的护生,对于已学过的知识淡忘的很多,特别是实习即将用到的护理技能知识,又考虑到有限的实验室,以往又没有计划学时,怎样来加强?实验中心就向校领导申请决定用7、8节学生不上课时间来加强表现性评价护理技能培训,这一轮培训得到师生认可。就这样逐年的表现性评价在护理技能培训就开展起来了,经过几年培训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由过去7、8节业余时间改为上课时间,由过去无计划改为有计划,由过去培训标准不统一逐渐统一,由过去考试制度不完善逐渐完善,现已形成了一个有序的体系,在护生即将生产实习前我们就有序地进行加强培训。
二 、师生共识,运用表现性评价共同做好护理技能培训工作
通过运用表现性评价加强护理技能的培训,师生互相勉励,共同在培训过程中,探讨表现性评价在护理技能培训工作怎样做得更好?培训过程中教师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应用,都得到了提高和加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责任到位,认真负责指导,对于每项操作,在每轮培训过程中都有不断完善,每位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把培训工作做好。
护生在运用表现性评价培训过程中,受益更是匪浅。通过运用表现性评价培训他们夯实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技能方面地知识,为实习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有自信去实习和工作。
三、解决存在的问题,运用表现性评价不断完善护理技能培训工作
通过近几年运用表现性评价对护生的护理技能培训,我们是在工作中不断探讨和改进,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从中看出,护理技能培训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单单从实习前加强护理技能培训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必须从入校就应该着手重视起来。护理技能培训不只是几项操作,在这些操作中充分体现一个护生的综合素质。如从仪表举止到语言沟通,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动手能力,这一阶段培训是对护生综合素质的总加强。因此,要想靠几周时间加强是不够的,必须把每个环节都重视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这个阶段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做好做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结论: 总体来看,通过近几年运用表现性评价对护生的护理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表明,护生都得到了加强,知识掌握的更比较完整,记忆加深,收效明显,可使护生对各项基本操作有了扎实的专业技术认识,从而加强了各项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临床工作实践也已得到证实。作为培训教师一定从实际工作中把表现性评价教学不断加强和完善,把培训工作,做到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为中职护生的实习及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奠定好基础,更好地把中职护生打造成符合时代所需的有用的“白衣天使” !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表现性评价;城乡学生;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21-02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教育界已经摸索出了评价探究能力的多种方式。如果以效度作为维度,它的两端分别是纸笔测验(paper and pencil test)和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前者通过一套试题来测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后者让学生动手探究,教师通过直接观察来评价,或让学生同时把过程和结果写在工作单上,然后教师对工作单进行评价。相对而言,纸笔测验效度低,但效率高、信度高;而表现性评价效度高,但信度不高。两种评价方式各有优缺点,也各有用场,如TIPS(the test of integrated process skills)及其修订版TIPSII等就是纸笔测验方式,至今仍被很多研究者使用[1];表现性评价形成较晚,但由于它与教学方式更一致,因此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已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主流形式,如国际上三次大规模的科学成就研究(简称FISS、SISS、 TIMSS)、英国的表现评价单元(APU)、美国的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EP)等都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来评价探究能力[2]。
我国新课程改革不仅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也倡导运用表现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与其他评价方式一样,表现性评价并不具有天然的公平性,不谨慎的使用可能会使某些群体学生处于不利地位[3]。因此,必须弄清其对各种群体学生的影响,以保证这种评价方式的公平使用。本研究将研究城乡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性评价中有何不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改进建议。
二、方法
(一)样本
用一套物理电学试题测试35个初三班,然后在平均分无显著差异的城乡中学中各选出两个班级,城市学生114人,乡镇学生128人(表1)。
(二)程序
1.设计探究任务:探究任务为“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按正常教学进度,这是学生下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笔者、两名大学物理教学法教师和两名初中物理骨干教师一起设计探究任务、结构性工作单(表2)、评分量规(表3)。
2.学生探究:把学生分别安排在各自学校的两个教室里,每个教室一个监考教师。考虑到器材不足(乡镇中学还从周围学校借一部分),两个探究分开同时进行。每个学生用一套器材,按照结构式工作单进行探究,在留空处写上过程和结果。每个探究时间为45分钟,休息15分钟后再轮换。
3.评分:由参与设计的两名初中教师先对5个学生的工作单进行预评,协商两者评价不一致的地方后,再评另5个学生的工作单,进一步统一意见后才对所有学生的工作单进行评分。各个过程要素的评分一致性系数在80%~95%之间。
三、结果和分析
从表4中看到,总体平均分都比较低(满分36)。可能是学生实际动手探究的机会少,或学生不熟悉这种评价方式;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也可能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发展到这一步[4]。
表4结果表明,城乡学生的总平均分差异显著,这与一些国外研究结论不同[5]。这可能是国情不同造成的,我国乡镇中学的教师素质、硬件配备等教育资源差,学生难以真正地动手动脑,很少经历识别变量、制定计划、制作图表、动手操作、转换数据、归纳结论等过程。但总分也许难以反映城乡学生特点,深入到过程要素可能有助于了解城乡学生的不同表现。
表5结果表明,对于假设,城乡学生差异不显著。假设是在头脑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推理,而学生已学过本研究两个假设所需要的电学知识,况且两校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相当,因此两校学生的假设水平差异不大。这个结果似乎表明,只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不管是否具备探究经历,都可以一样进行推理假设。但对于识别变量,乡镇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差,似乎出人意料,因为在明确表述的假设中已经隐含着自变量和因变量,要识别这些变量并不困难。这很可能是乡镇学校几乎没有或很少做探究,以至学生对这些概念比较陌生。对于计划和图表,乡镇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差,这可能是像笔者经常发现的那样,一些乡镇教师为了省事,把制定好的计划和表格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或干脆自己操作,以至学生很少经历这些“麻烦”的过程。关于记录的数据,乡镇学生也比城市学生差,从中可以推断乡镇学生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仪器的能力较差,学生平时不仅几乎不做或很少做真正的探究,而且也很少做菜单式的电学实验。对于形成结论,乡镇学生也显著差于城市学生,显然是学生平时缺乏分析数据的机会所造成。
乡镇学生除了在假设方面稍好之外,其他方面均差于城市学生,主要是由于乡镇学生几乎没有或很少做探究造成的。笔者在乡镇学校经常发现,实验探究变成了“理论探究”,即能讲的尽量讲,能省的尽量省,目标直奔结果。也许,讲授法对物理理论等陈述性知识是奏效的,但对制定计划、制作图表、操作仪器、记录并转换数据、归纳结论等程序性知识却很难奏效,后者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多次实践,才能内化为一般能力并迁移到复杂情境中去[6]。另外,探究过程类似于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系统,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问题将导致后续环节也出问题[7]。
四、讨论和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与其它研究既有一致也有不太一致的地方,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国情不一样,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很大;学生年龄不一样,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探究任务不一样,任务或器材的些许改变会引起学生较大的反应改变;评价方式不一样,有的用纸笔测验,有的用直接观察的表现性评价,本研究用工作单的表现性评价,等等。尽管如此,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城乡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的表现,其教学和评价的意义都是明显的。
教育资源公平问题已经摆上了政府的议事议程,相信乡镇中学教育资源会有所改善。但不管怎样,也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努力,利用身边生活材料做低成本探究活动就不失为一种创新举措。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实验器材不足的状况,还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城乡差异的客观存在,如果在科学探究能力的高利害评价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乡镇学生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目前表现性评价还不能替代纸笔测验,应是相互补充。至于城乡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的多种评价方式中的表现有何差异,多种评价方式应如何互相补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urns,J.C.,Okey,J.R.,and Wise K.C.(1985).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process skill test:TIPS II[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2,p169-177.
[2]lawrenz,frances;huffman,douglas;welch,wayne.(2001).the science achievement of various subgroups on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mats[J].science education,v85 n3 p279-290.
[3]Darling-Hammond,Linda.(1994).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equity[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64 n1 p5-30.
篇9
一、开展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与思考
在研究与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在具体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坚持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修改、在修改中再实施再完善。
1、资料与文献的学习与研讨。课题开展之初,由于对表现性评价知之甚少,因此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学习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展性评价的认识》、《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等书籍或文章;积极开展了校内研讨及与专家的对话,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了国外的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案例。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对表现性评价的意义、特点及操作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自己的研究拟定了初步的思路。
2、确定适合开展的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表现性评价本身的特点,结合现行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从以下三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1)一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有关实践操作的内容。
(2)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将现行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拓展而进行的小调查、小统计、小实验、小研究等。
(3)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3、开展个案研究
(1)设计表现性任务。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任务的指导语和评价标准。任务的指导语要用清晰、简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语言描述希望学生知道什么和做到什么;而评价标准必须立足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具体,要清楚准确地描述出学生应有的行为表现以及表现的不同等级水平,说明不同等级的表现具有哪些优点和弱点,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而不仅仅是知道一个等级。在实践中,制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我们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级目标,进行细致分解制订出二级目标,还尽量多地进行学生访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力求使学生对于评价标准具有最大的认同感。
(2)小范围实施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表现性任务,因此设计出初步的表现性任务后,接下来就是在学生中小范围实施,我们的做法是:
实施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理解评价标准。在多次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应该知道评价的标准,明确的标准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关键信息,也可以使学生确立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学生表现出他们最佳的行为。
实施过程中,学生按任务要求进行活动,教师进行组织与观察、记录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尽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他们除了按任务要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之外,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我们鼓励和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活动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现场观察、课后访谈、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记录表、完成任务的表现情况表及上评价指导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质性评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指明努力方向。这一环节,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改进措施,以保证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
4、推广与应用。经过多次的实施与修改后,将已形成的任务定稿在年级内予以推广,操作程序与小范围实施时基本相同。在推广与应用中进一步检验表现性任务的信度和效度,并逐渐形成数学学科的表现性任务资源库,供本学科教师共享。
二、对评价结果的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所获得的表现性评价结果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活动中学生自评和小组内的互评,记录在表中;另一部分是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互评及在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的质性评价。
对这些评价的结果,教师及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反馈,并与学生一起制定今后的改进措施;其次,一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利用《学生素质评价手册》这个家校沟通平台,给予学生家长一个评语的反馈,引导学生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之外,更全面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如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学习体验、价值观等)。
三、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数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从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可以了解)
2、已初步开发出一批(主要分为两大类)表现性任务:测量与计算类、调查与分析类。
此外,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开展表现性评价也作了一定的实践尝试,初步开发出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表现性任务。为下一阶段表现性评价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3、形成了多篇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和案例。其中,论文《开发设计与使用数学实践作业的表现性任务初探》发表在《新郑教研通讯》,《小学生数学实践作业的表现性评价研究》发表在《郑州教育科研》。案例有《画圆》、《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等。
篇10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习结果.如作业、成绩、问题的结论等;而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细微的表现则关注较少,甚至视而不见错失教育良机.事实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知、情、意、行等呈现的舞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教育的影响,隐含教育的因素.新课程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怎样“学”,怎样“做”,考量学生在“学”、 “做”背后的思维参与程度以及每个细节中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习的很多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客观反映出来,必须将评价伴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开展表现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如何开展表现性评价,笔者谈谈看法.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教师用自己的感官、辅助工具等对学生的行为、参与状态、表现等过程性学习细节进行关注并适时评价的评价活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参与状态、反应意识、交往状态、思维程度、情绪表现、生成状态等细节,并思考其在此表现下的动因,随机进行恰当评价;在课后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志,成长记录卡(袋)等了解学生,对作业、课堂表现作出适当评价.通过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尝试、实践、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开展表现性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核心.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合作的参与程度;学习中的积极表现,闪光点;在思考、获取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关注点.笔者以科学探究为例谈谈表现性评价的开展.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究的本质在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形成人的良好素养,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发展其科学素养,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在教学中应重点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探究性教学中的评价对以下方面要格外关注: (1)参与探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2) 观察是否全面、细致,问题是否恰当、有价值,设计是否合理、测量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清晰,交流是否充分、多向有效;(3)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怎么样?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何关系?”在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作出多种猜想.如“电流相等”,依据是串联电路电流路径只有一条 ;“逐渐减小”, 依据是串联电路电流从“正极”到“负极”有能量消耗;“逐渐增大” 依据是老师演示的串联电路灯泡亮度不同,越亮的灯泡电流越大等等.无论学生的哪种猜想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此时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首先,既然是猜想、假设,就无谁对谁错之分,并且学生的猜想都有充足的理由;再则,恰恰是学生的多种猜想,说明学生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散性,这不正是思维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所在吗?同时这也是解疑时机的开始,教师此时应把握时机给予积极的评价:“同学们不同的猜想表明,你们都有丰富的想象,而且理由都很充分,表明你们观察细致,思考深入.”这种评价可以是面向全体的、也可是个体的.无论针对谁它都有极大的激励、促进功能.也正是由于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多向性,我们才要通过“制定方案,进行实验”这一环节的活动来验证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通过表现性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