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的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7 05:0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领导的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领导的评价

篇1

干部政绩,应当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绩效上。考核评价区县(自治县、市)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政府本位转向民众本位,从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从效率标准转向效能(效率、效益、效果、公平、公正、民主并重)标准,从要素评估转向系统评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类评估指标体系。

分类设置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地区分类,根据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考核评价分为水平大体相当的4类地区,即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按各个地区的发展基础、战略定位和当前任务的不同,以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职能分类,打破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用同一考核评价指标的做法,按各自法定职能任务设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职务分类,对领导干部除按工作职能确定考核评价内容外,还应按正副职和分管工作确定具体评价内容。

按照职能明确绩效考核评价内容。绩效评估,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将一般内容的考核变为组织绩效评估,可以推动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台阶。取消过去那些太粗太泛太陈旧的考核评价指标,设计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指标。重点考核党委履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人大履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职能,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法院履行审判的职能,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在职能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

科学设置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的绩效考核,可从以下5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一是经济调节,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外来投资占GDP比重、环境与生态、城镇登记失业率、财政收支状况;二是市场监管,包括法规与制度完善程度、执法状况、市场秩序、企业满意度;三是社会管理,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刑事案件发案率、生产和交通事故死亡率、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卫生状况、社会风气(民风);四是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非农业人口比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社会保障水平、信息公开程度、公民满意度;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作风、领导班子团队建设、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例、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上述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构成,并随发展状况不断调整。

建立开放的绩效评价主体。改变过去单一的“官评官”的做法,建立开放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主体。以政府绩效评估为例,建议由3部分人组成评价体系:第一部分,是政府官员,包括上级政府、本级政府、本级政府部门、下级政府官员和评估机构专业人员,这部分可占40%左右。评估时,上级政府官员主要参与对下级政府的考核评估工作,本级政府、本级政府部门和下级政府官员主要参与自我评估工作,评估机构专业人员受权负责综合业务工作和组织协调工作。第二部分,是公众,包括本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企业代表、个体工商户代表、农民代表、社区市民代表,这部分可占40%左右。第三部分,是专家,主要是公共管理研究专家,涉及具体考核指标的专家,例如环保专家等。这部分可占20%左右。

篇2

2005 年夏天,在华莱士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 皮博迪教育学院(Peabody College)的研究人员开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其主要内容是开发和研制一套标准的领导力评价系统――范德比尔特教育领导力评价系统。范德比尔特大学成立于1873 年,是全美排名前20 位的私立大学,旗下的皮博迪教育学院连续四年被权威的《美国新闻及世界报道》评为全美排名前5 位的教育学院。

皮博迪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分三个阶段来开展这项研究。第一阶段,研究人员根据有关学校领导力的文献研究确定校长领导力的概念和模型;之后,依据这些概念和模型开发评价量表。第二阶段,在学校里实际检验评价量表,对测量问卷的问题、测量的实施过程、甚至模型本身进行调整和完善。第三阶段,将在美国几百所公办中小学中大规模使用这个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评定校长领导能力的标准,以此得到一个诸如包含卓越、熟练和初级的等级划分的校长资格认证体系。在每个阶段,都对模型的设计和开发,对于问卷的特性进行实际检验和专家评估。本文将对这一评价系统做简单介绍。

一、确定校长领导力行为的概念

在文献研究和借鉴州际学校领导者认证协会的标准(ISLLC)的基础上,皮博迪教育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校长在学校中的关键领导职能有6 项;校长领导力将促使学校产生多方面变化,从而间接地对学生是否成功产生影响。评价校长的领导力行为,必须关注校长的关键职能与学校的核心绩效这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见表1)。

1. 学校绩效的核心成分

(1)高标准的学生学习目标。学校制定个人、团队和学校的不同层次的高标准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社会学习。

(2)严谨的课程。在核心学科上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有竞争力的学习内容。

(3)高质量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教学。

(4)学习型和促进专业实践的学校文化。在给学生提供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服务中,形成综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营造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健康的学校氛围。

(5)与校外组织的联系。与社区中那些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人和组织建立联系。

(6)系统的绩效评估。针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校长应明确自己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也明确专职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并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方法。

2.学校领导的关键职能

(1)规划。为实现高标准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方向,提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保障。

(2)实施。为实现高标准的学生学习目标,使用必要的人力和资源。

(3)支持。创建一个授权的环境,提供必需的财务、政策、技术、人力和社会资本支持,以促进学生的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

(4)宣传。在校内外为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而游说。

(5)沟通。在校内成员及校外社团中,创造和维持良好的沟通环境。

(6)监控。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

二、初步建立校长领导力评价模型

范德比尔特教育领导力评价模型,试图全方位地描绘在学校管理情境下校长领导力应包含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被评价。研究人员已经初步开发出一个模型(见图1)。模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影响领导力行为的先决条件

一位校长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特质、价值观和信念,是其实际领导力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会在校长履行他们的领导职责时显示出来。但在这个评价模型中,这些先决条件不作为重点评价内容。

2. 影响领导力行为的情境因素

学校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也就存在一些可能影响领导力评价的情境因素。如校长从事领导工作的经验、在一所学校任职时间的长短、学生的构成、教职工的构成、学校所在的学段和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都将影响到对校长领导力的评价,体现在校长对学校质量的影响之中。

3. 评价领导力行为的两个重要维度

考虑到复杂的情境因素,研究人员将校长领导力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校长领导力的行为表现上。评价校长的领导力行为,主要关注学校核心绩效与领导关键职能这两个维度中各项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4. 领导力行为对促进学生成功的增值作用

在评价校长领导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校是如何成功的,也要重视学生获得了多大的成功,如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学生出勤率、学生毕业率和学生被大学录取的情况的改善等。

三、开发出校长领导力行为的调查问卷

根据模型开发的校长领导力行为调查问卷,包含了有关学校核心绩效的6 项指标和关于校长关键职能的6 项指标的36 个组合,每个组合又分为两项内容,共有72 项内容。组合中的一项内容是请被调查者明确指出他/ 她是否知道有关校长领导力的某个行为,并且指出他/ 她知道这个行为的证据;另一项内容是被调查者要对所知道的某个领导力行为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评估分为5 个层次,从无效、有一定效果到高效。这里评估的某些行为并不一定是校长亲力亲为的,校长授权去实施的行为也可以,但所有的行为必须是本学年内实施的。我们仅以表2 中的内容为例来说明问卷面貌。

调查以被调查者的实际经验为基础。这种调查使校长的领导力不再是宽泛的、不可捉摸的概念,评价与校长的领导过程紧密相关,实现了对于校长领导工作的结果和效率的评价。

四、在校长评价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采用360 度评价的方式,让校长本人、校长的领导(教育局的领导)和学校全体教师来回答这个问卷中的问题。让受调查者根据其亲身的经验指出校长在本学年内在相应的行为表现方面的合格程度。调查的实施非常简单,完成调查问卷一般只需要20 ~ 25 分钟。评价可以一年开展一次,也可以在一年内多次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生成一份有关校长领导力的报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诸多信息:

1. 评价校长领导力的成熟水平

通过与校长领导力的全国标准相比,可以得出某位校长的领导力的成熟水平。如图2 中,教育局长与教师对该校长的综合评价都是新手水平。

2. 找出校长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基于调查数据,可以分析某位校长在领导力方面的强项和弱项,这有助于改善校长的领导力,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如图2 中,教育局长与教师对该校长的“支持”职能的评价仅为3 级水平,提示校长需要在这方面多加关注。

3. 促使校长更好地认识自己,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

篇3

(一)责任划分含混不清

众所周知,责任划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评价的定性问题,失之毫厘便有可能导致审计结论的重大失误,给责任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清经济责任是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但在近年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不少审计人员忽视了责任的划分,往往将各种责任相混淆,使得审计评价有失公允。如一些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将与经济责任毫不相干的非经济责任大加评价,把前任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列入现任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中进行评价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形象。

(二)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不过才几年的时间,全军上下尚无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即便目前各大军区已经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但仍不够完善,审计结论往往人为因素较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随意性过大,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评价时,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相悖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又都有可能有其立足点,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规范,这显然有悖于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也给审计评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更难以令人百分之百地信服。

(三)审计评价方法使用混乱

目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基数指标法、效绩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慎之又慎。然而,许多审计人员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往往胡乱套用评价方法,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导致评价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给审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较高审计风险的束缚

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针对人的评价,事关重大,因此对评价准确性的要求自然很高,但当前的情况是,审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而人力又有限,为减缓审计压力,节约审计时间,审计机关通常要求被审计单位提前整理好相应的资料并通常认为此资料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这就存在一个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可靠性问题,无形中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高风险,这种高风险势必对审计评价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有所顾虑。

三、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点对策

(一)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规范且细化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解决当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问题的根本。因此,抓紧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已是迫在眉睫。按照“先规范后完善”的原则,总结工作经验,建立科学、完备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定量考核体系,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趋标准化、制度化。比如通过对被审计对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审计后,应先分项作评价,然后再综合评价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责任,这样作出的评价便有其坚实的基础,即:先查清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的准确性,作出会计资料真实与否的评价;根据查证的事实,作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与否的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审查和检测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和执行情况,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和有效与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最终作出被审计对象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评

价。这样,审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便能得到极大的控制。

(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在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在当前众多的定量评价方法中,是有一些评价方法较为适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如复合审计评价方法等。复合审计评价方法是由复合审计评价系数(Multiple Auditing System简称MAS)与层次分析方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相结合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复合审计评价方法采用了多层次分析法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全方位、多侧面反映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审计指标体系融为一体,以复合审计评价系数的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军队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种方法采用相对标度的形式,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即在递阶层次结构下,根据某种准则和所规定的相对比例标度,依靠审计人员的判断,对同一层次有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层次从上到下合成方案对于决策目标测试,并以相对重要性的权重表示,然后计算复合评价系数,进行比较作出审计评价。

(三)与时俱进,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新生事物也应一步步走向成熟,审计人员应摒弃错误观念,在走出误区上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理顺财务收支审计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收支审计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篇4

一忌感情用事,要客观公正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会提出一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绝不能一味地满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要求或以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感情好坏,以感情论功过,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而增大审计风险。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作出公正的评价。

二忌空洞无物,要力求具体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切忌大话、套话、空话连篇鉴定式的评语,诸如出色地完成了经济指标,建立了内控制度,加强了管理,有开拓精神等等,这种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评价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要坚持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可靠数据和客观事实,采用写实、量化的方法给予评价,力求做到具体可信,文中见人。

三忌界限不清,要实事求是

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切忌不可增大时间跨度和本任领导工作的范围,把所有的成绩归功于一届领导的政绩来评价,或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而作出不切实际的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前任与后任的责任、前任与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

四忌责任不明,要是非分明

在审计评价中由于缺乏经验或审计人员怕得罪人等原因,往往存在指出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突出问题,但没有分清这些问题应由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因此在评价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还要分清是客观失误还是主观故意,真正客观地明确领导应负的责任。

五忌主观武断,要慎重结论

审计评价中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切忌主观臆断而作出不切实际的审计评价。如某某同志一贯清政廉明或某某同志没有经济问题等武断的结论。而要坚持慎重、稳妥的原则,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对一时搞不清的问题,应当发表保留意见,以保证审计评价的正确性和稳妥性。

六忌超越范围,要依规办事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被审计领导干部总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离任时总希望审计机关给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给社会给组织一个好的交待。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会出现超越权限、范围来评价经济责任以外的事项。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这样虽然被审计领导满意,但这是不合规、不合适的。审计评价必须严格按照中央两办《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只能就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而且只对相关的责任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篇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明确了综合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方法构成,要求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严格提名程序,扩大民主推荐。《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指出,选拔任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为进一步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在全额定向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差额比例进行二次会议推荐。

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及领导干部德才表现。《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精神面貌,贯彻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务实创新、选人用人、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围绕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大局观念,工作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联系本地实际贯彻落实的能力”、“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代价”、“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履行廉政职责,班子自律”等14个评价要点。

对于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按照“德、能、勤、绩、廉”设置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思路、组织协调、依法办事、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履行职责成效、解决复杂问题、基础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根据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理想信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政治纪律,理论素养”、“发展观、政绩观,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分管工作完成情况,抓班子带队伍情况”、“遵守廉政规定,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要求,接受监督,生活作风”等12个评价要点。

民意调查主要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评价。《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工作状态与成效,设置了“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情况”、“依法办事、政务公开情况”、“公民道德教育情况”、“城乡扶贫济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12个评价要点。

对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内容,设置了“开拓创新与敬业精神”、“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情况”、“分管工作完成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情况”、“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情况”、“道德品行”等6个评价要点。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分析,主要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群众的评价意见,重点分析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以充分体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具体包括上级统计部门综合提供的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耕地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还包括群众的评价。

个别谈话是深入了解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的重要途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个别谈话的方法,要求分别不同情况确定谈话要点,提前发放谈话预告,提高谈话质量。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两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还可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同时引入考察组集体面谈的方式,增强了个别谈话的针对性和深入程度。

篇6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评价 意义 问题 原则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一、评价意义

1、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适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审计评价标准不一, 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予以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转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干部使用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干部使用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较为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1、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以及其他各地印发的有关文件规定,都只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出了规定,其中两办的《暂行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但总体看,条文规定较为笼统,内容没有细化,评价的量化指标缺乏,审计评价缺少充足的依据,不便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

2、审计评价目。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及事不及人。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被审计对象在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科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是否合理、任期内取得的政绩是否真实等关键性问题无法给以合理界定或比较,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致使经济责任界定不完善,造成评价主次不分,背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3、评价证据。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不能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对那些未经审计,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予以评价。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审计报告习惯于凭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主观感觉进行评价,违背了谨慎性原则。有些事项的提出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也有个别照抄照搬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作为评价内容的情况。

4、审计人员的素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必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大多面临审计任务重,审计人员不足,已有人员整体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很难保证人员质量。

三、评价原则

1、法制性原则。坚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为审计评价依据,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能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2、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审计评价不能违背客观事实,笼统地进行评价。必须限定在领导干部任期范围内履行的经济活动,不属于审计职责范围的不评价,与审计无关或未涉及事项不评价,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同时,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划清前后任的责任、前后任的政绩,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既不要把所有成绩归功于一任领导的政绩来评价,又不要把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责于一任领导。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要分清责任,既要有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

3、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带任何主观成分,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全面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脱离实际、妄加评论,做到以理服人。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是从量开始,以量分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区分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的内容。违纪违规责任问题,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来说应区别情况,进行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即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的定性分析。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定量分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篇7

[关键词] 信息化领导力; 评价标准;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孙祯祥(1953—),男,山东莱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等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在充分肯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和地位的同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规划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尽快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1]校长和管理者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引领者,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可持续发展自然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对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期望能为我国标准的制定提供启示和建议,以契合信息化规划的要求,促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规范的建设。

二、国内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关键字搜索,共查阅到有关信息化领导力的文献36篇,在这些文献以及相关的二次参考文献中发现,能够体现评价标准的相关文章还是比较多的,但与在外文文献库“ERIC”中搜索到的关于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文章相比,国内研究明显不足。同时发现国外的标准主要是一些学术机构拟定的,而且研究相比国内起步较早,并在很多学校的校长领导力评价过程中得以成功应用。如美国《学校领导政策标准》自产生以来,已经指导了40个州的教育领导政策和教育领导实践,[2]而且全美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用这个标准来认证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并基于该标准修改了证书规则。[3]而国内相关标准则多是学者的研究建议。经过整理后,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领导力评价的16项标准,选其中主要的标准来作比较研究,见表1、表2。

三、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分析

通过仔细阅读国内外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各标准所包含的指标项目基本一致,即由愿景、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管理、评价、公共关系建设等六大方面构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构成进行了综合和重新归纳,主要由以下七部分构成,即信息化愿景、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教与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化评价、信息素养及影响力。本文利用SPSS18.0将这七大指标的具体条目进行了量化(包含某项指标为1,不包含为0),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标准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以找到可借鉴的指标要素,并结合自身的意见和感受为我国标准制定和项目的确定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一)信息化愿景规划建设

简单来讲,愿景领导力是指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和设计的能力。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愿景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有较多的信息化评价标准成果。综合阅读收集到的国内外文献,笔者将愿景领导力的二级指标概括为以下几项:与合作人共同制定并实现愿景;阐述远景目标;制定并实施计划;连续不断地实施改进;调节评估计划的进展。根据这几项指标,笔者对各标准进行了分析,各指标项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国内的标准中,无论是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还是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比较国外标准都明显不成熟,主要有两方面不足,详细分析结果如图1、图2。

从图1、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学校领导标准》的愿景指标中都将调节和改进愿景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更值得一提的是,英美两国整个标准都经过了二次修改使其逐步完善,[11]这在我国的有关标准中却被忽略了,而评估及修改才是确保愿景正确发展的保障。即使在收集到的所有文献中,也只有43.8%的标准关注了这一指标。因此,在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愿景指标确定中,愿景的评估及修改这两项指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环境建设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通常是指硬件环境建设,但软件环境也是校园环境中的一种,例如人力资源建设、资源建设等都可被认为是软件环境建设。这也契合了谢忠新曾将信息化硬件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统归为信息化环境建设这一观点。[12]因此,本文将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全部归为信息化环境建设,具体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建设和评估系统建设等五类。根据这五项指标,笔者将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有为1,无为0),并作了相关性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比例都是53.3%,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比例为46.7%,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环境的比例为40%,而创建促进学生进步的信息化评估系统的比例才达20%,如图3所示。

这些指标比例说明在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过程中,校长对学校人力资源建设的贡献及重视度依旧是弱项指标,而人力资源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部分,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学,都离不开教师队伍,这正是《十年规划》提出的要求,要求尽快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和发展。针对教师能力培训,《十年规划》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即“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13]而对于促进学生进步的评估系统基本是忽略的。美国《教育领导政策标准》中这一指标正是基于学生发展这个核心提出来的。[14][15]我国的学者肖玉敏也将学生发展放在核心地位,但只是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衡量,并没有具体、突出的行为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因此,在标准制定时,具体化的行为指标是必要的。

(三)信息化教与学

相关资料表明,学校领导作为直接的教育领导者,其领导行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教学正是通过校长的教学领导,提高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信息化教育质量。通过阅读文献不难看出,校长的教学领导能力一直都是评价校长能力的重要指标。化方在其标准中列出两条校长的教学领导标准:①指导信息化教学;②指导信息化教研。[16]《面向管理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9》也强调了领导者的教学领导行为,即能够为全体学生创建、发展和维持一种严谨的、相关的、吸引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充满活力的数字化学习文化,并列出了五条指标。[17]在SPSS中,笔者利用描述统计分析中的频率分析,分别将国内外指标中信息化教学指标比例进行了统计,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的指标都将教学作为重要指标项,但各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在最佳化质量教学时间运用和评估教学方面,我国标准存在明显不足。

《十年规划》要求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坚持四项工作方针,其中的一条方针如下:“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即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18]”这正是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学校领导者要为学生创建最佳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在信息化指标建设中,最佳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相关技术及有效资源利用指标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信息化管理

学校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需要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校长作为最高领导者,其信息化管理能力是信息化进程顺畅发展的保障。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的建设,人、物、资源管理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指标。根据这几类内容,并参照现有的各项标准,笔者将信息化管理类指标概括为七项。在对国内外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国外的标准相对比较完善和合理化。例如,在《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以及英国《国家校长专业资格鉴定NPQH》中,都将校长是否支持发展分布式领导力作为衡量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另外,《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还将是否制定有序的步骤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进行列为一项重要指标,这在国内的指标中却从未涉及。在管理过程中,若要保证管理有序进行,相应的步骤和计划是必要的。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还很不完善,而这些指标在国外标准中相对比较完善,这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校长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跟随信息化进程加大变革力度,展开“创新型”管理,逐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管理。

(五)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

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信息化通道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家长、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建议,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需要通过各种信息化途径与校外进行沟通。因此,其信息化沟通能力是衡量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标准基本都包含了这项指标,笔者借鉴其指标项目并根据信息化沟通需求范围,认为校长的沟通是指与教职工、家长、上级领导及外校的沟通。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基本都包括了这四项内容,“与家庭和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回应多元化的社区利益与需求,调动社区的各种资源[19]”,这是《学校领导政策标准》中列出的指标。国内学者在标准中也都提出了这项指标。因此可以看出,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标准在信息化沟通协调能力指标方面具有相同的意向,不存在大的差异。

(六)信息化评价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进行了相关研究,且构成中都包括了信息化评价能力。如王佑镁[20]指出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能力;谢忠新[21]指出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信息化评价与发展能力等。

根据国内外标准研究,笔者将信息化评价能力概括为五项,即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评价、人力资源评价、管理评价和环境建设评价。通过将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各标准都相应地包含了这几项指标,如化方在标准中列出的一级指标为信息化管理评价能力,这与笔者分类是相同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也是如此,单独将评价与评估列为一个项目,包括教学评价、管理评价、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与国内的标准在内容上是相同的。而国外的很多标准将评价分别包含在教学、资源管理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二级指标中,如《美国教育领导政策标准》中“调整与评估教学项目的影响”是教学的二级指标。从这些比较结果来看,国内外在对校长进行评价时,都将信息化评价能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部分。

(七)校长个人影响力

校长个人影响力通常是指校长的号召力,而号召力来源于校长的能力及德行,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全校师生。因此,校长的个人素养、道德及法规的引导力皆属于个人影响力范畴,即通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意识、道德及法律的引导力去影响全校师生,共同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目标。通过分析现有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发现,校长的个人影响力一直以来都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标准也都包含了这项指标。

因此,在对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研究及完善的过程中,校长自身影响力将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尽快提升校长个人信息化能力,从而扩大自身影响力。

四、国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标准中信息化愿景项目指标的建立应关注愿景评估及修改

愿景建设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中非常重要且国内外标准都关注的一项指标。但通过指标分析发现,美国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和《学校领导标准》都提及愿景的实施改进、评估修改,但这两项指标多在国内标准愿景项目中存在问题。达尔文曾在《进化论》中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成不变的事物终究会因不符合社会要求而被淘汰。同样地,信息化领导力愿景作为指导信息化发展的标杆,如果不适应社会需求,就是不合理的,也最终会使信息化发展偏离原本的目标。因此,在愿景提出之初并不能确保它的准确性,只有经过实践的证明和反馈,并不断评估和修改才能更加准确。我国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中对愿景的描述并未列出这项指标。相比较而言,国外明显注重了愿景的评价,并使得标准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因此,为了加快《十年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将我国信息化愿景的规划建设指标进行完善,成为集制定、实施及评估为一体的愿景指标项目。另一方面,《十年规划》在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建设教育信息化标准测试与认证机构,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并在2015年形成初步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设立标准咨询培训、测试认证和推广应用服务机构。因此,需要按照行动计划和要求,将学者、教育机构或者管理人员纳入一个团队,建立整套包括制定、认证、评估及宣传推广的权威性的机构,加快标准的制定进程。

(二)标准中应体现创建优质的信息化环境,关注师生发展的主题

信息化环境建设历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软环境的建设。如前面分析结果所示,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环境比例为40%,人力资源建设的比例不足50%,而创建促进学生进步的信息化评估系统只有2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评价校长领导力时忽略了校长在队伍建设方面、师生发展方面的绩效评价。同时,《十年规划》中要求尽快加强队伍建设,并提出针对教师能力提升展开各项培训工作,同时将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作为一项信息化任务。而优质的信息化环境是支撑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十年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因此,校长在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方面需付出诸多努力,这也是评价其信息化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教师能力培训,《十年规划中》还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即“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开发面向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系列教材和在线课程,实行学科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培训”。[22]校长及领导团队需要按照《十年规划》中的要求,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建设更好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环境。同样,学生的发展更加离不开校长的关怀。在前面曾提到,国外很多标准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提出的,并在标准中要求校长能够创建激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创建促进学生进步的信息化评估系统,且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制定标准过程中,要关注校长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为学生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三)标准中信息化教学项目制定应侧重校长对有效教学的支持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校长作为教育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在学校发展中校长扮演着多重角色,而在信息化社会,校长作为教学者的身份越来越明显,教学领导力已成为衡量校长学识的重要标尺。作为教学领导者,校长需要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指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带领教师展开信息化研究。但作为教学领导者,最终的目标是促进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这就关系到有效教学时间的运用和最佳技术支持教学的运用。校长需要引领教师探索支持教学的最佳技术和最佳时间,并在实施有效教学后给予实时评估,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国外对校长教学的要求值得我们借鉴。将校长对最佳时间的运用以及技术支持的探索列入信息化教学指标,既是评价标准又作为努力目标,使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领导者。

(四)校长及团队领导需制定有序的管理步骤,以促进实现信息化管理创新

有序的信息化管理是保障学校顺畅发展的最基本要求。针对信息化管理,《十年规划》中提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在前面的国内外标准对比分析中,我们知道国内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对“分布式领导、团队领导”的忽视,“无完善的管理计划”等。即使在国外,对校长评价中发展分布式领导力的比重也较低。虽然已经关注团队领导的形成,但并未在学校真正实施,传统的管理模式依旧存在。我们知道高绩效的管理离不开整个领导团体,分工有序的组织管理才是信息化进程顺畅发展的保障。因此,校长作为最高领导者,需支持分布式领导力和团队领导的形成,下放权限,将权力分布在各个组织甚至教师团体中,并与领导团体共同制定有序的管理步骤以及清晰的管理分工,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进行,真正地将“创新性管理”付诸实践。在标准的项目确定过程中,应将这项指标清晰列出,使其成为评价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因素。

篇8

关键词 旅游 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透露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们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使生态环境和遗产遭到了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党政领导难辞其咎。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来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问题。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以往的观点认为,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集中于财务收支与财经法纪等微观经济责任上,但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还应该关注党政领导的宏观经济责任乃至社会责任。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及特色

1.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监督与评价的一种审计类型。本文强调在旅游区县任职的党政领导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1.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

由于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加以旅游区县的限定,所以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相较而言有其专门的特色。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其融有审计与旅游专业知识,相较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更强。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的地区差异性要求更高。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刚刚提出不久,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缺少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

审计署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出台的审计操作指南,其内容仅仅是在宏观上进行概括性的规定,并未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做出有区分化地详细说明。

(1)在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时间不长,国内审计工作开展范围小、次数少,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

(2)就国外而言,一方面在国外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尚未提出,因此没有类似的操作指南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国家政策不同,地理性质不同,因此也无法直接引用。

想要更好的开展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要结合旅游区县当地实际情况,但我国各区县旅游资源差异较大,无法适用统一的执行标准,这就更加强调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提出的必要性。

2.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区县旅游带动的其他行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应该纳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中。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在于对区县领导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审计成果应上报给区县领导的管理部门,但审计署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未考虑到相应部门的管理要求。

(2)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无法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但目前我国尚未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融入了旅游新概念,而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多擅长于财务审计,因此对新领域的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做出的贡献不大。

2.3旅游专业性审计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缺乏对于旅游方面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当下针对这一审计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同时,专业性审计人才也处于开发阶段,难以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审计队伍。

(1)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审计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十分独立的,这就导致目前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的短缺。

(2)旅游业能够以行业的形式存在并且成为当下国家关注的重点,说明其影响力的重大,影响面的广泛。这就要求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要有足够丰富的知识面。但目前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审计人员出身,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3)随着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相关部门对于审计人员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了培训,但是旅游审计专业性要求高,对于审计人员相关培训的周期较长,导致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性审计人员处于“真空期”。

2.4审计成果运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对下级的监督和评价以及本级领导对自身的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其成果可作为资源与经验进行各机构共享。但目前该领域的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报告使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之间不注重沟通交流,因此很难保证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区县领导任期的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依据。然而,目前却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就发生了人动,使得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

(2)传统的观点认为审计是基于受托责任产生的,审计人员将出具审计报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委托方如何利用审计报告,一般不进行跟踪了解。而干部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不专业,导致审计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3)目前的旅游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任免的方面往往属于事后审计,审计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严重脱节,审计结果的滞后导致审计成果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

3对策与建议

3.1如何解决缺少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的问题

(1)结合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在于融入了旅游概念,因此,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制定操作指南时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特点,如考虑到生态保护,旅游商业开发等因素,提出具有可实施价值的操作指南。

(2)适应旅游区县具体情况。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各个地方受自然环境、地理特点等的影响,同时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不同旅游区县进行审计前就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用的审计操作指南。

(3)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性培训。目前缺少针对性指南,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专业型人才的缺乏。旅游区县责任经济审计正处于试点阶段,当下进行这一领域工作的审计人员大多对旅游业涉足较浅,无法结合旅游业特色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南。而目前解决这一困境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人员专业性培训。

3.2如何解决旅游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1)因地制宜。我国各个地区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领导进行工作评价,就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部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制定权限下放。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供人事管理部门对党政干部进行工作考核以及人事调动所用。为了能够更好地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利用审计的评价结果,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由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可能更为恰当。

(3)丰富评价指标。旅游区县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商铺入驻、房地产开发等等。这些经济指标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对当地党政领导评价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综合全面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

(4)注重专业型人才开发。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提出重点在于具有专业性的人员。因此,为了能够尽早完善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就需要审计机关在专业型人才开发机制上“下苦功”。

3.3如何解决旅游专业型审计人员缺乏的问题

(1)在职审计人员再教育。目前从事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对于旅游业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可以针对在职的审计人员进行集中的专业性教育,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建立行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除了通过人员再培训外,还可以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行业之间学习交流平台,使得审计人员熟悉旅游业人员日常的工作流程,增审计人员实践经验。

(3)注重综合型人才的选用。在今后的审计人员选用机制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能力的考察,更要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发现和选拔,为审计工作全面性开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夯实我国审计人员队伍的核心力。

3.4如何将审计成果的运用进一步提升

(1)加大审计成果在干部任免评价指标中的权重。为了避免审计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审计机关要求干部管理部门在干部任免工作中加大审计成果指标的权重,增强审计成果的效力,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

(2)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推进跟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具审计报告,还要跟踪了解相关部门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做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篇9

关键词:校本;教师评价;教师年度考核制度

教师评价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已引起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重视。校本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关注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校本教师评价的内容应当涵盖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学实际、师生关系、教育科研等;应该在充分认识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多元的评价标准;校本教师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自己、领导、同行、专家、学生、社会、家长等;校本教师评价的反馈应该及时、有效。具体为:

一、明确评价目标是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

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我们可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整合起来,既加强对教师的领导和管理,对不同能力和不同表现的教师做到奖罚分明,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努力鼓励教师的自主发展,并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造较大的自由空间。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

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评价标准既要客观、统一,又必须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突出层次性和多样性。

2011年底出台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学校制订教师评价的依据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加强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掌握好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通识性知识等专业知识;并且有较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以及反思与发展等专业能力。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提倡“多元主体”评价,即由专家、领导、教师同行、被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多把尺子”评价教师,强调在尊重教师需要和充分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师提供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新课程强调为同事、学生和家长创设积极参与评价的氛围,同时,被评教师要端正态度,认识到他人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自己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积极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

四、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

篇10

关键词:军队领导干部;责任经济审计;评价分析

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我国的军费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保障的同时,也帮助军队管理人员提高了的经济责任意识,加强军队费用投资的使用效果,并从根本上杜绝了的情况产生。另一方面,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能有效加强军队领导对自身的要求,保护军队干部的同时使其坚定的和人民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一、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问题

(一)客观性不足

我军的审计部门是按照不同隶属关系进行层级划分,每一个审计部门都执行本部门归属的经济责任审计,上下级审计部门是递进管理的关系,其经费需要后勤领导负责,因此我国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一层内部管理的性质。审计部门成为了后勤机关的一部分,还要肩负着监督后勤部门的责任,审计功能的独立性就会被削弱,不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审计评价上的客观性都会略显不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同属一个部门,二者的编制和费用都被一个领导控制,监管者的日常督导工作必然会受到制约,而且两者属于同级的情况也影响着监督功能的弱化和减弱。

(二)科学性不强

我国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从几十年的实践中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监督方式。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军队现代化变革和军事设备的升级,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日渐复杂,最初设定的审计手段以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信息化的科学手段已经被应用到我军的军费管理上,但是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用的还是翻看发票、纸质凭证的低层面技术含量的方式,同时审计工作可依据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而且工作方式过于单一,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降低了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不能有效对审计中监察到的风险加以识别,形成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符合规范的情况。

二、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新任务

我国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经过国务院严格研讨,出台了不同层次要求的法规政策,并从监督管理和党风清正的角度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绩效效果

军队领导需要对经济活动的严格把关,并为形成的效益或损失负起责任。新形势下的审计评价绩效性要求较之前更加鲜明,对我军使用的军费动向需要确凿的规范和有效基础作支撑。军队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仅要从横向延伸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还要纵向发展履行其合法性和指标化。新形势下的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也产生的新的任务和风险,当前的制度和政策也需要适当的调整和修饰,因此总结和颁布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当前国家审计工作的重要进程。

(二)增加自主空间

审计制度中许多实际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军队领导干部在进行经济活动是依据政策指导方向提出自己的自主意识以作决断。审计部门的这项原则也是为军队领导干部和监督执法人员进行一定的自主决断空间,在新时代的影响下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国务院在会议上指出,民主评价的优秀率更能代表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测评结果需要进行明确的等级划分,并在结果上填充了自由意识的空间。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政策中列举了可使用的评价方式,但并不严格要求使用环境和使用范围,这一举措也为审计人员工作的自主性赋予更大的权利。

(三)原则分类情况

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可以具体总结为三种情况,即相关性、重要性和比较性。其中,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部门特性相关联,否则其审计评价结果无法为其部门的经济情况负责,也就不能实现审计评价的价值。重要性的原则就是强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项目需要适当的取舍,从重点经济行为来反应被审计对象财务部门的关键性问题。审计指标和审计评价都需要被审计部门和其上级部门不同方向的可比性,从横向上需要完成经济活动的比较,纵向需要从经济管理的角度上评价该单位的进步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军队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但是初定版的政策法规已经不能在新形势下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发挥作用,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还属于待完善的制度,相关法规和理论指导还没有被制定出来,同时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题还没有科学的解决方式,审计人员和信息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进行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和统一是为存进军队经济活动有效和规范性的新时代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费军,陈绵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8:25-27.

[2]欧阳程.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新变化及应对[J].军事经济研究,2010,0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