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27 22: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价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评价指标体系

篇1

海量数字信息的持续爆炸式增长使信息管理、保存和获取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这也促使了“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SchoolMovement,iSchool运动)的出现和发展。iSchool关注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在跨学科社群中充分发挥其特长与兴趣。[1]2005年至今,iSchool成员的数量已经由10个迅速发展到55个,而其成员所在地区也由最初的北美地区扩展到亚洲、欧洲,iSchool的理念广为接受,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iSchool运动已成为21世纪图书情报学(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LIS)学院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2]虽然iSchool符合大幅资助的研究活动、参与信息领域未来研究人员的培养、致力于信息领域的进步这三个基本标准,但是该标准较为模糊,难以具体量化。iSchool目前仍处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对iSchool进行评价将有助于明确不同院校之间的异同,为不同iSchool间的合作提供参考有效指导科研管理,推动iSchool运动的发展。对iSchool联盟的整体发展而言,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既能对目前现有的iSchool进行全面评价,又能确立iSchool联盟良性发展的价值导向,从而最终使iSchool真正能引领信息领域发展的潮流。

2、iSchool特征分析

2.1iSchool多依附于研究型大学

iSchool大多依附于研究型大学,如华盛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诸多高校更是名列美国研究型大学前30名。[3]iSchool与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近乎吻合:是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4]研究生规模一般都较大,科研经费资助较多,能够保证有充足的经费进行研究活动和高端人才培养。[5]

2.2iSchool

引领信息领域的教育与科研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图书情报学学院中有17所学院是iSchools联盟成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iSchool成员也大多是所在地区内最卓越的LIS学院。不管是在课程数量、课程多样性、招生数量与质量、教师数量、师生比方面,还是在研究经费、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科研效率等方面,iSchool均遥遥领先于传统的LIS院系。[6]而且,相对于传统LIS院系,iSchool的课程设置也更能符合时代的潮流,iSchool的教育内容更能符合当前的工作要求,[7]因此,iSchool能够在信息领域的教育和科研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2.3iSchool跨学科性强

iSchool教师的学科背景更加丰富。据Wiggins等人的研究,传统的LIS学院中教育背景为图书情报学的教师占比超过70%,除了图书情报学之外,具有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占比更高。[8]iSchool所开设的学科专业更加丰富。相对于传统的LIS学院,除了传统的图书情报学专业之外,iSchool还开设有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政策等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不仅体现传统的信息,也关注技术与人。iSchool的课程设置更加多样。除了图书情报学传统的传统课程,iSchool的课程也涉及教育、管理、经济、历史等学科,[9]课程具体内容涉及不同年龄、种族、性别、残疾人等多元主题;[10]授课方式上也从本学院内教授扩展到与其他院系联合培养。iSchool的科研产出更加多样。在iSchool所的学科中,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占比已经不足30%,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与电子等领域的发文量已经占相当高的比例。[11]

3、目前iSchool评价存在的问题

3.1现行学科分类体系不适用于iSchool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研究生院排名把研究生院分为教育学院、工程学院、科学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等11类学院,[3]由于iSchool的来源不同,有些源于图书情报学院,有些则源于计算机等技术导向的院系,iSchool联盟院系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归入任何一类学院。因此需要建立能与iSchool成员相适应的不同指标来衡量iSchool成员的复杂性和iSchool运动的动态性。

3.2传统科研评价方法不适用于iSchool

在学术出版和研究方面,传统的根据博士毕业生成为终身教职或在其他学术职位就业来判断学术研究是一种评估方法,但这种方法在iSchool模式下已经不再适用:由于iSchool培养的博士研究方向更加广泛,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除了传统的学术职位之外,信息架构、编程、数据分析、社会媒体等领域都是iSchool博士的就业领域。传统的引文分析和学术影响评估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Bar-Ilan对iSchool科研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在WebofKnowledge中按照iSchool所在的大学名称进行检索,在检索结果中选取“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的文章,使用文章数量、被引次数、h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12]但是该研究有两个局限:(1)用大学名进行机构检索的结果中,即使文章发表属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该文章也很有可能是该校iSchool以外的其他院系的研究人员发表的;(2)iSchool教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学科跨度很大,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该研究未能抓住iSchool学术出版的跨学科性。

4、iSchool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针对性原则

对iSchool的评价要针对iSchool的跨学科性和致力于信息领域进步的特点。iSchool的宗旨是探索信息、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iSchool致力于学习和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iSchool通过进行大量的研究活动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达到促进信息领域进步的目标,并最终通过信息提高人的能力。因此,需要从研究和教育两个主要方面来对iSchool进行评价。

4.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知识共同体、各种数据和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在iSchool评价中,定量方法就是采用统计学、科学计量等方法来对iSchool的教学、研究与学术出版进行数量与质量的评估;而定性方法则是指同行评议方法。客观统计的数据能够为iSchool评价提供一种客观量化的、可比较的指标;[13]同行评议则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iSchool评价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具体评价对象的特点来考虑侧重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

4.3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iSchool的评价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样该指标才能有连续性和可比性。如果现在建立的指标在几年之后就发生重大的变化,那么就不能纵向把握iSchool的发展进程。同时,由于信息领域在发生着剧变,iSchool在其宗旨的指导下也在不断探索信息领域的新方向,因此,要及时关注iSchool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要精确把握那些当前虽然不太重要,但在未来对iSchool会非常重要的指标,这种具有发展性的指标能够指导iSchool未来的发展。

4.4平衡数量与质量关系原则

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量”轻“质”,著作、论文与科研经费的数量往往成为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也是各种奖励、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的重要条件。这种做法看似科学,实则与科研精神相悖,因为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创新过程,科研评价中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往往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的出现,严重背离科研的本质精神。[14]因此,在科研结果评价中,重视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质量。

4.5平衡教育与科研关系原则

在高校中,教育和科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非常复杂的关系。[15]现行的各种大学评价体系,不管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还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排名,都非常强调研究指标的权重,而教学指标权重则非常低,[16]这并不合理。现行的评价体制下,高校的排名与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研决定的,这种极端重视科研的排名也是学生进行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但事实上,科研质量高并不等同于教学质量高,不能用科研的评价指标来代替教学评价指标。iSchool的宗旨体现了对培养人才和研究的同等重视,因此在iSchool评价体系中,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

5、构建iSchool评价指标

针对iSchool的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特点,分别从投入、过程、产出几个方面来构建iSchool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如表所示。在iSchool评价过程中,投入是指科研经费、教师与科研人员、学生等,而结果包含发文量、被引次数、专利、学生起薪与就业率等内容。

5.1iSchool教育评价指标

iSchool教育评价指标包含了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产出三个一级指标。教育投入。主要包括学生投入和学校投入,本指标拟对教育投入赋予15%的权重。就学生投入而言,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如GRE、GPA)越高,表明该iSchool学生的生源越好;录取申请比越高,表明越多学生为进入该iSchool进行竞争。就学校投入而言,教育经费投入越高,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过程。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仅仅评估教育结果会忽视教育过程的丰富性与重要性,因此本指标体系非常重视教育过程的质量,因此对权重赋值较高(17.5%)。我们对教育过程从教育项目的学术质量和职业准备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在学术质量方面,我们参考了匹兹堡大学iSchool的学生满意度调查,[17]从教师、课程、学术指导等方面来进行评价,重点突出了项目的智力多样性与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在职业准备方面,从“职业指导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教育产出。同样,相对于教育投入,本指标更加重视结果,因此教育产出的权重相对较高(17.5%)。教育产出指标设计参考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指标,强调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薪水情况,但同时,本指标也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之后所带来的长远社会效益。

5.2iSchool科研评价指标

根据科研的过程,科研评价主要分为研究投入与研究结果两个一级指标。具体二级指标分别如下。研究人员。按照研究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与知识领域结构设计了5个三级指标。其中,全职教员的百分比代表了iSchool研究人员的中坚力量;“研究人员智力背景熵值”指标则是源于Wiggins等人提出的用熵值来衡量iSchool教员智力背景的跨学科性,本研究采用了该指标。研究资助。据吴丹等人的研究,[11]iSchool的科研资助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表中所示的几个指标:联邦政府资助金额、州政府资助金额、非政府组织与企业资助金额、其他资助金额。研究产出。本文产出主要指论文、专著、专利,由于评价时间既不能跨度过长也不能太短,因此本指标对研究产出的统计设定为两年。同样地,为了突出iSchool的跨学科性,我们引入了类似于“科研人员智力背景熵值”的两个熵值指标———论文学科熵值与专利领域熵值,分别来衡量论文产出和专利产出的跨学科性。研究影响。在研究影响中,除了传统的被引频次指标、顶尖论文指标,我们还特别突出一个iSchool在整个iSchool联盟院校中的影响力,因此设计了其他iSchool引用该iSchool出版物的情况、与其他iSchool的合作情况两个针对性指标。

5.3iSchool评价指标的特征

本指标是在上述指标构建原则与iSchool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如下特征。(1)合理平衡教育与科研。长期以来,各种大学排名体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病,有些排名甚至没有考虑教学指标,直接以科研代替教学。iSchool致力于通过在信息领域持续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促进信息社会的进步,因此,培养信息领域的未来人才是iSchool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与科研同等重要。因此,本指标对教育和科研赋予了相同的权重(50%),从而使本指标具有重视教育的导向作用。(2)突出iSchool的跨学科性。如上所述,iSchool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科研产出方面都有显著的跨学科性与多样性,这也是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指标体系中的“促进智力多样性的程度”、“课程的多样性”、“科研人员智力背景熵值”、“论文学科熵值”、“专利领域熵值”等指标从不同方面来衡量iSchool的跨学科性。(3)强调iSchool在iSchool联盟中的影响力。由于iSchool联盟成员的复杂性,传统的引文分析和学术影响评估方法已不适用于iSchool。同时由于iSchool联盟成员之间科研与教学的合作越来越多,本指标体系特别突出iSchool在整个iSchool联盟中的影响力,包括“近两年该iSchool与其他iSchool的合作频次”、“近两年其他iSchool引用该iSchool出版物的频次”等指标。

6、结语

篇2

关键词:医疗质量;指标;体系

Analysis of the Medica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RONG Zheng1,MA Xie-min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100083,China)

Abstract:Medic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a statistical method based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medical services.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general level of health care quality and hospit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breadth of the index system from starting, Its nature, sources and use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health car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a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defined, And from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indicators of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alysis of the system at this stage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with hidden defects.

Key words:Medical quality;Index;System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发展,对于医疗技术与质量的评价体系的建设也相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以现代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为考察对象,[1]深入剖析了其优缺点与分类界定问题。从总体来看,评价方法可由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两方面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定量评价敏感度高、客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势,定量评价已逐步成为了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工具。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内容的涵盖,对医疗水平的高低和医疗质量的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1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界定与分类

1.1从性质上进行分类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为考察量度,将评价指标分为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双向指标三个类别。首先,正向指标主要由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病床周转率等要素组成,即主要进行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发展的方面做出分类。负向指标则与正向指标在概念与内涵上均相悖,例如医疗事故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等。而双向指标则有病床使用率,门诊住院率,每床日门诊次数等。

1.2从来源上进行分类以医疗服务流程为对象进行纵向考虑,得出一系列地硬性划分方式。从数据来源上看,评价指标可分为基础质量指标与终末质量指标。前者多用来考核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后者则对医疗治病流程结束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类,例如治愈率、感染率、死亡率。从数据本身特点来看,终末质量指标真实性与客观性都较强。

2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和缺陷

2.1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涵盖广度不足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具体的治疗结果,还应该注意对整个医院的管理、门诊、护理以及医技等质量的综合评价,但现有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对治疗结果的考察,而忽略了医疗服务质量、护理质量等内容。这种评价方式直接导致了对质量评价的误读,因此,由于缺少对环节质量的综合评价,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令人堪忧。

2.2医疗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稳定现如今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整体过于粗放,主要以经验主义为主导,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极易出现稳定性不足或可靠性差等问题,比如,很多医疗评价指标体系仅仅关注几个重要的指标,而忽视了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此外,作为一种质量考核标准,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也就是说,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可以更好的对不同的产出结果做出反应。

2.3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特异性强在对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般先要设定一个前提假设,具体而言,就是要保证前期医疗诊断结果的正确性。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2],一些疑难杂症或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患者的特异性,导致应有的前提假设难以满足。而假设不满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难以对评价进行区分,更遑论后期过程的归一地统计学处理了。

2.4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收集问题现阶段医院内的病案首页是对医院内住院人员以及出院患者的信息的主要依据。比如,大多数的医院病案中都没有对医院患者病情专科的综合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却是考核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加之,现阶段在医院内缺少对临床医疗和护理过程的深层次数据记录,难以有效对各种医护行为进行评价考核,这一现状也是导致现阶段我国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对医护人员缺乏严格制约力的原因之一。

3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进展与展望

3.1增强不同质量评价之间的结合,提升了质量评价的内涵通过终末质量评价与环节质量评价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深化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评价过程中突出对环节质量的评价。比如,交接班合格率、手术麻醉访查率、会诊及时率等等,在实际评价中实践了多指标的引用,提升了质量评价的精确度与科学性。此外,医院还应该实现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与评价单元的有效结合,并逐渐细化各项评价会标,引进新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3.2继续开发数学模型,优化统计指标评价应用统计学原理,进一步加强对数学模型的开发,在三维立体评价中,应当通过对正负向指标的转换及量纲的消除,制定更为标准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4结语

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就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各类指标,通过统计学原理方法进行集合分析,奠定出定量评价的基础的指标体系。在医疗服务水平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评价方式的横向整合与综合考量,已初步完成了对评价体系的构建。目前,本着提升医疗水平与加强医疗管理的目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也正朝着精确化科学化的方向努力前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摔跤运动员 体能 体能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体育运动实践表明,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保证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先进技术、战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因此,对摔跤运动员体能指标与运动成绩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出摔跤项目特点的专项体能指标,建立摔跤运动员体能指标模型及指标权重模型,并制定出体能模型的综合评价标准,可为教练员确定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和对摔跤运动员体能水平诊断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陕西省摔跤队及汉中市摔跤队共计83名运动员。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体能评价方面的重要文献、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

2.2.2专家访谈法

对多年训练经验的教练进行了访谈,设计出《摔跤运动员体能水平测量指标研究的调查问卷》,并对体能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初步的筛选。

2.2.3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0份,回收了25份,回收率83.3%。

2.2.4测量法

应用搏击类项目应答能力测试仪对反映研究对象进行专家确定的13项初选指标进行标准化测试。

2.2.5实验法

采用由专家初步确定的13项测试指标对汉中市摔跤队26名队员进行了预测,以检验测量指标的科学性。测量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均较好,在0.75以上,可以进行下面的数据分析。

2.2.6数理统计法

2.2.6.1运用SPSS10.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回归方程的各指标权重可以通过标准回归系数的归一化处理来确定,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q表示入选方程指标在反映因变量信息的权重,b是各指标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b表示入选方程所有指标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的总和。

2.2.6.2运用百分位数法制定摔跤运动员体能综合评价标准。

3.结果与分析

3.1摔跤运动员体能指标筛选与指标模型的构建

一般来说,测试项目越多,掌握的信息量越大。但是,过多的测试项目会给测试和计算分析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其推广和应用。所以,要求所测的项目既能较准确地反映专项的特点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又不能太多,更不能重复。因此,必须对13个已测试项目再次进行筛选,选出几个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然后根据预测对象与相关因素数据结果的变化特征,选出确切的数学表达式,建立预测模型,从而使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来预测可能达到的专项运动水平,控制训练过程。为完成指标的统计学筛选,最终建立摔跤体能指标模型,并量化各指标重要性程度,本文以13个体能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这样以成绩为参照,筛选后的体能指标更能符合摔跤竞技的要求,能准确反映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逐步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8体能各指标t检验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回归方程中各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据模型8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Y=0.331-0.0746×8m×40往返跑+0.0030004×胸围/身高×100-0.0524×800m+0.167×立定跳远-0.00587×体脂率+0.00385×纵叉-0.0774×反应时-0.0135×心功能指数。

经过回归分析对指标的筛选,只有8个体能指标与摔跤运动员拳腿法组合击中率成绩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线性关系。这8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形态、机能与素质三方面的信息,故可以用这8个指标构建摔跤运动员体能指标模型。

3.2摔跤运动员体能指标权重模型的构建

通过给出不同指标的权重系数,在制定综合评价标准时,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权重系数可根据各指标与摔跤运动员拳腿组合击中率成绩之间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确定。参考研究方法中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可以计算出各体能指标在反映摔跤运动员竞技成绩中所占的权重系数。其中8m×40往返跑的权重系数最大,为0.237,表明该指标对反映摔跤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灵敏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其次是立定跳远,体脂率和心功能指数所占的权重最小,对专项体能的作用相对较小些。

3.3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体能模型指标的单项评分

由于各测量项目是用不同测量单位来测定的,评定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不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如果直接用测量结果,又难以对摔跤运动员的体能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因此,必须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百分位数法制定出8项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非正态分布资料,又适用于正态分布资料,是划分评价等级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统计结果得出:有11.2%的运动员具备优秀标准,有14.7%的运动员具备中上等标准。因此,把90%以上的水平定义为上等,75―90%定义为中上等,25―75%定义为中等,10―25%定义为中下等,10%以下定义为下等,据此确定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各指标的单项评分表。

3.3.2体能模型的综合评定

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各指标在反映体能信息上占有不同的权重,另外,运动等级不同,各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也各不相同,在对优秀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进行单项评分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够较准确、全面、客观地得出结论。因此按指标权重的大小,在单项评分的基础上,分等级制定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的综合评价标准(见表1)。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体能模型总分=0.237×8m×40往返跑+0.153×胸围/身高×100+0.114×800m+0.162×立定跳远+0.08×体脂率+0.089×纵叉+0.086×反应时+0.079×心功指数。

综上所述,在构建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的指标模型、权重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不同运动等级体能模型的单项评分和综合评价标准。对运动员体能的综合评价,便于明确摔跤运动员在体能上与优秀摔跤运动员的差距,为训练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体能训练,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技术、战术奠定基础。

4.结论

4.1摔跤运动员体能的指标体系为:8m×40往返跑、胸围/身高×100、800m、立定跳远、体脂率、纵叉、反应时、心功指数等8项指标。

4.2.摔跤运动员的形态、机能和素质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3、0.08和0.69。另外,各指标中以8m×40往返跑所占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立定跳远,以心功能指数的权重最小。

4.3按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各指标在反映体能信息占有权重大小的不同,在运动等级不同,各指标的单项评分标准各不相同的基础上,最后制定出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体能模型总分=0.237×8m×40往返跑+0.153×胸围/身高×100+0.114×800m+0.162×立定跳远+0.08×体脂率+0.089×纵叉+0.086×反应时+0.079×心功指数。

参考文献:

[1]陈亚斌,曹丽娜,白鸿顺.攻防格斗应答能力测试仪器的设计和研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3:94-96.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测量评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6).

[3]祁国鹰等主编.体育统计应用案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6,第1版.

篇4

Abstract: To perfect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livable cities and set up indicators more reasonable, inductio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sum up the indicators at all levels which repetition rate exceeded 30% in 12 existing metric systems of livable citie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remodel a new system.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3 levels:1 primary indicator, 7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34 thirdly indicators. It adds a innovative subjective indicator――"esident satisfaction", in each index layer to make remodelled system includ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sessment a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关键词: 宜居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livable cities;livable evaluation;metric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14-04

0 引言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其应当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当今,世界各国不再单一追求加快城市化进程,而是在强调城市化的同时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城市评价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对研究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导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合理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外研究中的评价指标由早期侧重居住环境,逐步向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转变,并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在大社会环境下的满意度。相较之下,国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估则侧重于对设施建设状况和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侧重于城市经济,对“人”的关注还不够。此外,我国虽然在2006年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导向性评价标准,但是至今已过去1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宜居城市理解的改变,该标准有待改进。本文意在综合国内外较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我国的指标体系更加先进、完善,并且创新性的增加居民主观评价指标,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建设更具宜居性的城市提供依据。

1 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宜居城市研究开始于对居住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宜居城市的相关评价指标的提出,就晚得多。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准则,即人类的基本生活应具有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1]。该准则对居住环境评价提供了基本指标,是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前身。我国关于城市宜居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人居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得以提出,目前对宜居城市评价处于探索阶段,但发展较快,已有不少学者或机构建立了多方面的宜居城市评价标准。

1.1 国外现有评价指标体系

1974年,大卫・史密斯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倡导宜居的重要性,并提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三个指标:一是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二是舒适性和生活环境,三是历史建筑和自然环境[2]。1995年,Knox对人们居住和生活环境中的美学、可达性和流通性、噪音、邻里、安全、令人烦恼的事情6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价[3]。1998年,Gideon E.D. Omuta就尼日尼亚首都贝宁的社区生活质量,提出住房、教育、就业、负面事件、公共设施及服务、经济社会因素6大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经济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结构、医疗教育卫生发展状况等[4]。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选取社会稳定程度、健康水平、文化与环境、教育质量、基础设施五大类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以及40余项因子[5],与之前的研究体系相比更加完整、详细。2014年,美国中老年人协会根据该协会制定的“最适宜居住城市指数”包括住房、卫生、环境、距上班地点的远近、交通、工作机会和社会参与程度七个方面[6]。

1.2 国内现有评价指标体系

1999年,宁越敏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3大类别,以及这三大类别细分成的人均居住面积、绿化覆盖率等19个评价指标对上海进行了定量评价[7]。2004年,周志田从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保障条件等6个方面,选取经济发展潜力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等18个具体指标对我国5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性水平进行详细分析和测算排序[8]。2006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等六项规定为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是我国第一个宜居城市的全国性评价标准[9]。但是这一标准只作为导向性科学评价标准,而非强制性行政技术标准。同年,建设部颁布了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包括14个定量指标和25个定性指标[10]。同年,张文忠在《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一书中,从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视角出发,对城市的安全性、健康性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和评价[11]。2008年,李嘉菲将人文环境、安全环境等6项指标作为宜居性评价指标,并对大连市进行了评价[12]。2009年,董晓峰基于大量统计数据,选取安全性、幸福性等5类指标,作为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指标[13]。

2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得出,该体系大多包括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本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相同的体系结构。

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该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即所要评价的总目标。其中包含一个一级指标,即“城市宜居性”;第二层为准则层,其中包含众多影响一级指标的准则,即为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第三层为指标层,该层所包含众多三级指标,起到评价准侧层中的各二级指标的作用。

2.2 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以国内外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选取12个(国外5个,国内7个)体系完整、评价指标选取合理,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采用归纳法和统计法分析其中的评价指标,将12个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些含义相同或相近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归纳为统一的指标名称,再统计各指标出现的次数,并选取其中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作为重构体系的评价指标。

以30%为界,是综合考虑指标合理性与全面性的结果。若将选取指标的重复率设置的过低,则指标可能只存在于极少数的现有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合理性得不到保障,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将缺乏说服力;若将选取指标的重复率设置的过高,则指标的数量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体系评价的全面性得不到保障,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可能会存在局限。

3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构

3.1 准则层的构建

通过对12个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准则层中二级指标的数量及名称不尽相同,但是某些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指标在多个体系中被选取,说明这些指标被多位专家学者或组织机构视为宜居城市应具备的准测。经过归纳整理,本文所研究的12个评价指标体系中重复出现的宜居城市评价二级指标见表1。

在12个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中,“生态环境”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指标,共出现8次;其次是“交通及生活便捷度”,出现7次;再次,“居住条件”和“安全性”分别出现6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各出现4次,并列排在第四位;“教育情况”、“就业情况”和“健康情况”也重复出现在不同评价体系中,但是次数相对较少。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取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即重复次数大于等于4次的指标作为重构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所以,本文重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包括“生态环境”、“交通及生活便捷度”、“居住条件”、“安全性”、“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这7项二级指标。

3.2 指标层的构建

统计12个体系中,含有上节得出的各项二级指标所包含的各三级指标出现的个数,同样取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作为重构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从而得出本文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由于指标层所含三级指标过多,现仅以评价“生态环境”这一二级指标的各三级指标的选取为例,介绍本研究指标层的构建方法。从表1可以看出,在本研究涉及的12个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有8个体系中含有“生态环境”这一二级指标,归纳统计这8个体系中评价“生态环境”的各三级指标的出现次数,并计算其重复出现比率,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指标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包括“年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的天数”、“年平均气温15℃至25℃的天数”、“年降水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这五个指标即为本研究重构的指标体系中,评价“生态环境”的三级指标。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运用上节所述方法,归纳统计出所有三级指标,进而得到本研究重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

为结合我国近期放缓经济增长,着力增强国民幸福感的大环境,本指标体系创新性的在各指标层加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对每一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更加重视城市居民主观感受,而不再一味地以各项数据评价城市宜居性,从而使整个指标体系做到主客观评价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本研究重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国内外代表性研究体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并且加入主观评价指标,解决了我国现有评价体系没有与当前大环境结合,城市居民主观感受反应程度低这一问题。

4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对比与分析,提出了相对系统全面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综合了国内外代表性研究体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包含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其中每个指标层中均包括“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

本研究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或相关研究方法,可以作为我国城市宜居性评价规范性文件的参考。在本国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更多的加入西方先进国家现有评价体系中的指标,使评价结果向具有更高宜居性的城市靠拢,以提高我国对城市宜居性的界定,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此外,加入类似“居民满意度”的主观评价指标,提高城市居民主观感受反应程度,使按照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城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宜居。

使用真正符合宜居性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段时间后,我国的城市规划、城市改建,甚至小区开发或改扩建都会按照该体系的指标要求进行建设,从而使我国城市向更加宜居的方向发展,以此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城市或住宅区建设的更加宜居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城市及外来人口的购房意愿,从而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可见,建立并应用一套真正符合宜居性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高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11-12.

[2]杨敏.城市宜居性研究与评价――以许昌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3-4.

[3]Knox,P.L. Urban Social Geography[M].London Scientific,Technical,1995.

[4]Gideon E.D.Omuta.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i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neighborhoods in Benin city,Nigeriaf[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8,20(4): 417-440.

[5]Cities PLUS. 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EB/OL].http: //wd.gc.ca/ced/wuf/livable/default_e.asp,2002-05-18.

[6]侨报网.10个美国最适合居住的地方[EB/OL]. http:///2014/0923/992997.shtml,2014-09-23.

[7]顾文选.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探讨[Z].2006中国科协年会9.2 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北京,2006.

[8]建设部.关于修订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的通知[EB/OL].http:///,2007-08-25,2006-05-08.

[9]宁越敏.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9,23(6):15-20.

[10]周志田.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30.

[11]李嘉菲.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6-83.

篇5

财务评价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评价主体认为相关的其他非财务资料为依据,应用特定的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尺度,既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也包括企业创新,社会贡献,稳健发展等。通过财务分析不仅可以检查经营者的行为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也为企业的各有关利益集团了解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提供依据,有助于其做出决策。

我国现行的财务评价体系主要由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组成,它们均参照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以会计利润及投资收益率为核心指标,来构建整个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体系是以会计利润及投资收益率为核心构建的,因此,这些指标体系存在以下缺陷:(1)会计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其受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影响,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经营者必将选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于会计方法,来美化财务指标,即所谓粉饰效应,因为这将决定自己的薪酬。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2)投资收益率是杜邦分析体系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主要服务于企业出资者,着重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可能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或短期偿债能力,即使是投资者也不单一关心短期的收益,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以会计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过分地注重短期财务成果,助长了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3)财务评价体系以分析历史财务报告为主,讲述的是过去的成果,没有未来价值的创造,企业未来价值创造信息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等大多游离于财务报告之外,需要通过一系列非财务信息予以反映。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以企业可持续增长为中心来构建企业财务评价体系,设想如下:

一、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目标为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有统一的方面,也有对立的方面。当然,由于投资者在各利益相关者中是风险最大者,受益也应当最多,因此在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处于中心地位。但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信息的高度透明及公开性,如果一味追求投资者的中心地位,必将招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反而不利于投资者目标的实现。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作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那么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站在统一的高度,权衡各利益相关者,整合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财务评价的整合目标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整合。我们把财务评价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企业可持续增长,其理由如下:

1 企业可持续增长是完成企业目标的前提。企业的目标是生存、获利,发展,企业只有在可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才能不断从内部和外部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断开拓市场,增加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其高效的资源整合,增加盈余,并在激励的竞争中持续生存。

2 企业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目标终结。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以独立的身份进行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并从企业的收入中分享与其承担的风险对应的收益。投资者分享投资所得,债权人分享利息所得,经营者分享劳动所得,但无论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去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最终必将汇合于企业,这个赢利性组织。如果企业破产倒闭,即联系各利益相关者的这个母体不复存在,则谁的利益也得不到,因此维持企业生存,而且能长期生存,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

3 企业可持续增长是竞争的需要。wto的加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科技的发展,信息经济的到来,企业将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生存环境、竞争对手日新月异,要求企业必须时刻创新,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强化自身的可持续增长因素。一个企业昨天是赢利的,是强者,如果你依然停留在昨天的欣慰中,则今天你可能就不是强者,如果你明天还不努力,就可能是市场淘汰者。

二、构建以可持续增长为中心的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原则

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的构建,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实现财务评价目标,在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2)向前看(关注过去收益)与向后看(关注未来收益)相结合的原则:(3)注重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现金流量的数量,结构、稳定性分析原则:(4)定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与例外财务事件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

三、以可持续增长为中心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1 绿色物流的意义

1.1 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为此,ISO14000 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就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及服务等的经营活动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而国外物流企业起步早,物流经营管理水平相当完善,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进入WTO后,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1.2 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绿色制造是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指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方式制造绿色产品,是一种生产行为。绿色消费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行为。三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3 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

专家分析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成本的降低,更重视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

1.4 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使企业为了持续发展,必须积极解决经济活动中造成的环境问题,改变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建立并完善绿色物流体系,通过绿色物流来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2 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同时,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方法,还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就越强。

2.1.2 系统优化原则

评价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相互有内在联系的若干组、若干层次的指标体系,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1)指标数量的多少及其体系的结构形式以系统优化为原则,即以较少的指标(数量较少,层次较少)较全面系统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单因素选择,追求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

(2)评价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同层次指标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该兼顾到各方面的指标。

(3)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系统的方法,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都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也就是说,通过各项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和合理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上述各种关系的统筹兼顾,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客观的、全面的评价,系统的输出结果。

2.1.3 通用可比原则

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对象间的比较,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1)纵向比较,即同一对象这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作比较。评价指标体系要有通用可比性,条件是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各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标准值)不变。

(2)横向比较,即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找出共同点,按共同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种具体情况,采取调整权重的办法,综合评价各对象的状况在加以比较。对于相同性质的部门或个体,往往很容易取得可比较的指标。

2.1.4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评价指标体系要繁简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即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设计得太繁琐,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

(2)数据要易于获取。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否则,评价工作难以进行或代价太大。

(3)整体操作要规范。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各项数据都要标准化、规范化。

(4)要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实行评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即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以控制。

2.1.5 目标导向原则

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对象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绩效考评是管理工作中控制环节的重要工作内容,采用“黑箱”的方法,利用实际成果的评价对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引导之向目标靠近,即目标导向的作用[1]。

2.2 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即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选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2.3 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

2.3.1 物质基础类要素

(1)物流设施。它是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站、货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

(2)物流装备。它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工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

(3)物流工具。它是物流系统运行的必要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4)信息设施。它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信息水平不同,包括通信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

(5)组织及管理。它是物流网络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节、运算、协调、指挥各要素的作用,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

2.3.2 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有供应、生产、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

(1)绿色供应。供应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最终成品的性能,所以要实施绿色物流还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由于政府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严格管制,并且供应商的成本绩效和运行状况对企业经济活动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绿色供应物流中,有必要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即要对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进行考察。

(2)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包括绿色原材料的供应、绿色设计与制造以及绿色包装。

绿色产品的生产,首先要求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环境友好性;不加任何涂镀,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能成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易加工且加工中无污染或污染最小;易回收、易处理、可重用,并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这样有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使得在产品再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拆卸、易收回,不产生毒副作用及保证产生最少的废弃物。

绿色制造则追求两个目标,即通过可再生资源、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措施,缓解资源枯竭,实施持续利用,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排放,提高工业品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与环境的相容程度,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绿色包装指的是以节约资源、降低废物排放为目的,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切包装方式的包装。其特点是材料最省,废弃最少且节约资源和能源;易于回收利用和再循环;包装材料可自然降解并且降解周期短;包装材料对人的身体和生态无害。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3)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指的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弃排放为特征的运输。

①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制定配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的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

②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件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包括转向铁路、海上和航空运输。

③评价运输者的环境绩效,有专门运输企业使用专门运输工具负责危险品的运输,并制定应急保护措施。

(4)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5)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的最终产品。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特性,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原因是:一是分散进行;二是流通加工中心的地址不合理。针对这两个问题,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6)绿色装卸。实施绿色装卸要求企业在装卸过程中进行正当装卸,避免商品的损坏,从而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绿色装卸还要求企业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的活性,合理利用现代化机械,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

2.3.3 支撑要素

(1)体制和制度。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了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以及系统的地位、范畴等。

(2)法律和规章。物流系统的运行,不可避免涉及企业或人的权益问题,法律、规章一方面限制和规范物流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系统协调;另一方面给予保障,合同的执行、权益的划分、责任的确定都需要法律、规章维系。

(3)行政和命令。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不同之处在于物流系统关系到国家军事、经济命脉,所以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支持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

(4)标准化系统。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是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联结的重要支撑条件。

2.4 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将上述要素按照要素间的关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三层,得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 杨国川.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18-23.

[2] 刘辉.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J]. 物流科技,2005(6):25-27.

篇7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现有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创新了流通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流通产业 产业安全 指标体系

流通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

流通产业安全评价的基础是对于流通产业安全概念的深刻理解,而理解流通产业安全的概念又源于对产业安全概念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学者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厚,但关于产业安全的定义至今尚未达成统一,其中主要的几种观点有:强调产业权益的国民产业安全观(赵世洪,1998);强调控制力的产业安全观(于新东,2000;杨公朴,夏大慰,1999);强调产业竞争力(抵御能力)的产业安全观(王云贵,1997)。李孟刚(2006)则从安全的内涵出发,认为: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景玉琴(2004)、张望(2006)则分别提出产业安全的两个(宏观、中观)、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可将流通产业安全定义为:流通产业安全是指在开放竞争条件下,流通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潜在或实质威胁的状态。流通产业的安全以国民资本对流通产业的控制权为标志,以国内流通产业具有并保持产业竞争力,具有持续稳定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能力为基础。

更进一步讲,流通产业安全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安全的和谐统一。流通产业安全的宏观层次关注在与外资的竞争过程中,流通产业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并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政府对流通产业具有控制能力(产业政策实施彻底);流通产业安全的中观层次关注流通产业中的国内投资部分具有主导控制权;流通产业安全的微观层次关注国内重要的流通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国内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一)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

一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经济安全论坛”提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经济安全论坛组,2002),该模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制造业行业和产品现状的描述,具体指标包括:生产设备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制造业市场表现、制造业总体规模、关键制造业产品安全等;二是对制造业领域之外的安全环境的描述,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内科技水平、国内宏观经济条件三个部分。这一指标体系作为最早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但它以国家的制造业整体为分析对象,指标的选取具有明显的宏观倾向性和制造业特征。

二是由何维达(2002)教授主持的“中国入世后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和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组成。后又调整为由产业国内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和产业控制力四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25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何维达、潘玉璋、李冬梅,2007)。这一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领域中至今仍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后来很多研究大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

(二)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蒋志敏,王西富和李孟刚(2008)的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基本逻辑而建立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分别用于评价产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压力、产业当前状态和产业在压力下的反应趋势的相应指标组成。

(三)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许芳、刘殿国和邓志勇等(2008)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产业安全的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产业活力、产业结构、产业恢复力3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6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构成。这两个指标体系的提出,丰富了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宽了产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的视野,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流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上述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多呈现出较强的制造业特性,而流通产业是以媒介商品的流通为主旨的服务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产业特性。因此,流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根据指标选择的一般原则,借鉴已有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流通产业的特性加以调整。其中产业外资控制力的指标选择公认度最高,本文不作调整,直接采用。

本文将流通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整为由产业国内环境、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外资控制力3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2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产业国内环境评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府规制和微观管理等方式干预经济,政府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产业国内环境的评价分为政府规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二级指标。政府规制环境具体评价指标为政府绩效评估和政府为流通产业提供的软环境;市场环境分为生产要素环境、市场需求环境,具体为资本成本、工资相对水平、现代流通科技在流通产业中的普及率、境内需求量、境内需求量增长率5个二级指标。

1.政府绩效评估。政府工作的绩效关系到产业生存发展所依赖的整体经济环境的健康状况。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04年7月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许多地区如福建、青岛、甘肃等地,也都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践,积极展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借鉴这些成果,能够对政府的绩效作出科学的评估。

2.政府为流通产业提供的软环境。这一指标是用来反映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支持和管制状况,直接关系到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布局、结构等产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3.资本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资金成本的大小不仅反映流通企业获得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难易、多少,还决定着企业的资金结构,因此,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果。而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竞争的第一优势就是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可谓占据先天优势。

4.工资相对水平。劳动者是流通企业经营所依赖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素质及其相应的工资水平是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又一环境要因。

5.现代流通科技在流通产业中的普及率。这一指标是用来反映流通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科技环境的动态状况。利用先进的技术是外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依赖,流通产业也不例外。如果良好的科技环境已经形成,企业就可以及时吸收应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要素利用率,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优化,获得良性发展。

6.境内需求量。用以考察流通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市场容量,可以用人口数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加以测算。

7.境内需求量增长率。用以考察流通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市场容量的增值率,可以用人口数量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来加以测算。

(二)产业竞争力评价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分析已有成果,可以得知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效率、流通产业绩效、流通增长力等指标是分析流通产业竞争力时采用最多的指标。事实上流通规模的大小、流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流通产业展开竞争、实现较高经营绩效的基础,而流通效率、流通产业绩效、流通产业增长力等指标则反映了流通产业竞争的结果。因此,本文选择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包括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绩效、产业增长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共计13个三级指标。

产业规模竞争力。具体由产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三个指标构成,分别用于反映规模总价值、产业生产能力和产业资产规模。

产业结构竞争力。采用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度指标,主要是用于考察产业的市场结构。

产业绩效。产业绩效表达产业目前的运营效率和效果,是前期竞争的结果和下一个运营周期竞争的基础,采用内资企业市场占有率、产业总资产报酬率、产业总资产周转率、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分别用于考察内资企业的市场绩效、产业的总资产效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产业增长力。该指标主要是用于考查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安全性,分别用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率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增长率三个指标来反映。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表达了产业维护和提高竞争力的技术基础,采用评价创新能力最为常用的指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来考查。

参考文献:

1.宋则.外资商业超速扩张凸显五大隐患.中国经济信息,2007,4

2.李孟刚.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6.4

3.景玉琴.产业安全概念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04.3

4.张望.产业安全的内涵.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

5.何维达,何昌.当前中国三大产业安全的初步估算.中国工业经济,2002.2

6.何维达,潘玉璋,李冬梅.产业安全理论评价与展望.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

7.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6.2

8.朱钟棣,孙瑞华.入世后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5

9.李红.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当代经济,2009.10

篇8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它的发展必须以学术为本,因此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也应以促进学术发展和繁荣为根本目的。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通过各种指标的列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其学术观点和学术价值是否经得住时代的检验,从而可以引导学术期刊科学地分析和运用评价指标,深入地了解期刊目前的基本状况,从栏目设置、选题策划、学术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期刊自身的优势,在关注期刊数量评价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培育学术期刊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二.其次,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定量数据的合理使用,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做支撑,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和规范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和学术期刊编辑应该遵守的法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定量数据的比较,得出的结果才会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即使数量指标再高,内在的质量不高,也不能反映出学术研究的真实水平。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相关评价指标的设置,可以促进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学者的学术自律,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可以督促学术期刊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筑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把好学术研究成果的“出口关”。

三.学术期刊评价是一个需要多方面配合进行的研究课题

如同科学发展一样,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其基本功能回归正途,发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近日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指标体系的构成特别是评价指标的选取特点显著,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综合来讲,这次新版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至少有以下四大亮点。

第一,建立了由五级指标构成的多指标体系,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既强调对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估,同时也注意到了与学术质量紧密相关的导向管理、编辑人员管理、流程管理等制度因素的重要性,有助于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二,加入了学科专家、编辑专家和重点读者三个层面的专家定性评价指标,将定量指标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运用量化指标的同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将评价机构从事计量分析的研究人员与学者、期刊编辑、读者的力量综合起来,以促进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术期刊发展为根本目的,超越单纯的量化范式,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第三,增加了对学术期刊遵守学术规范、流程规范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的评价指标,意在反映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情况。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保障,其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严格遵守评审规范、编辑规范和出版规范是重要内容。

第四,增加了期刊网站建设、在线稿件处理系统、网络显示度等指标,符合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术期刊运行机制和传播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向,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对于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些指标的选取,无疑会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篇9

关键词: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08-03

1文献回顾

国外对劳动关系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多以定量研究为主。Cutcher-Gershenfeld(1990)认为可以通过冲突方面的发生频率、解决速度,工作方面的自主性、反馈情况,投诉方面的解决方式等三个方面来评价冲突与合作关系型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HarryC.Katz(1993)以研究企业劳动关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构建了投诉率、劳资态度、谈判时间、合同数量等评价劳动关系的指标。Gittell&Kochan(2004)以美国航空公司为调查对象,建立了以共同治理、工会化程度、薪酬水平、工作产所文化与谈判冲突等六个指标的评价体系。Harpaz&Ilan(2010)在1990年与2006年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对比以色列工人对劳动关系、工作内涵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反映劳动力整体在能力、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方面的变化,最终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基础。

国内对劳动关系评价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大量的评价指标。姚先国、郭东杰(2004)在分析改制企业劳动关系时,提出了影响劳动关系的11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工资奖金、股份、工龄、职位、职工对管理层和工会的评价与企业劳动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而间接地提出了劳动关系的评价指标。贺秋硕(2005)通过构建劳动关系概念模型,设立了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构成的企业劳动关系指标体系框架,其中准则层由劳动者就业及工资状况、劳动者民主程度及其发展前途、就业环境及受保护程度等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张兰霞等(2010)以我国劳动关系层面企业社会责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为主的显性层面指标,及以员工待遇、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为主的隐性层面指标,从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对企业劳动关系作出评价。虞华君、习宇凡(2011)通过分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企业层面的企业整体发展、薪酬福利、管理机制,个人层面的个人发展、个人权利保障、个人岗位及环境等六个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模块。

2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

2.1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概念模型与形成机理

笔者基于平衡积分卡的思想,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首先是财务角度,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其次是企业内部管理角度,与企业劳动关系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与体制,这包括规范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的劳动合同体制等,同样对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产生影响;再次是学习与成长角度,这主要是涉及员工的在单位的现状及其成长状况;最后是内部顾客角度,笔者认为员工作为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在为企业提供劳动的基础上,同时也享受着企业提供的物质报酬与非物质报酬,本文将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报酬作为企业为其员工提供的一种服务或产品。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员工看成是企业的内部顾客是合理的。据此本文将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用下面的函数关系加以表示:H=f(F,M,S,C)。

其中:H表示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状况,F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M表示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S表示企业为其员工提供的学习与成长机会,C表示企业为其内部顾客(即企业员工)提供的各种“服务”。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机理图,具体见图1。

2.2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构架与设计

依据图1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形成机理图,设计出了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基本构架,如图2。

根据图2的企业劳动关系指标体系框架,本文设计出测量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我们的目标层即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其次是我们的准则层,包含财务、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及内部顾客。再次是我们的要素层,按企业盈利状况、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工会建设与民主管理、劳动安全保障、员工学习、员工发展、员工薪酬福利、员工工作体验等八个方面设立8个要素。最后是指标层,它是在要素层的基础上细分为不同数量的测量指标(详见表1)。

表1中的指标层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其中定性指标可由调查问卷得到。具体来说,每个指标设有五个评价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例如以劳动争议处理的及时性为例,若劳动争议处理“很及时”就给5分,“拖拉”就给2分,以此类推。

2.3指标权重的设计

本文采用权值因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

对于准则层指标,采用权值因子法设定指标权重。本文选择了我校对劳动关系方面有研究的五名专家,在对本研究进行详细介绍后,请他们对依据准则层指标所确定的权值因子判定表中行因子与列因子进行比较,采用3分值法,重要的指标为3分,同样重要的指标为2分,不太重要的指标为1分(详见表2)。对五位专家的给分,将统计结果分别折算为权重,最后计算权重平均值,就得出各个指标值的权重。

对于要素层与指标层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由五位专家进行权重赋值,最后将专家所赋各指标的权重值加和求算术平均值,将此平均值作为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值。

综上两种方法,企业劳动关系各评价指标权重值最终结果详见表1。(注:括号内数值为权重值)

2.4评价方法

2.4.1确定评价等级

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测量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级量表的方法,将主观评价进行量化。对于各项指标,得分越高说明对本项指标的评价就越高。将设计好的评价指标体系表做成问卷,发放给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填写,就能计算出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得分。

本文将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分为五个等级:和谐、比较和谐、一般、初显不和谐、不和谐。将每个等级对应的分值确定为4.5—5分,3.5—4.5分,2.5—3.5分,1.5—2.5分,1.5分以下。并将2.5分设为预警线,当企业得分低于此分值时,企业的劳动关系就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与不稳定性。

2.4.2评价分值的计算

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计算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得分。先对指标层下的各项指标的得分乘以它们各自的权重,然后相加就得到要素层下每个指标的得分。接着再把要素层下各指标的得分乘以它们各自的权重,然后加总就得到准则层下各指标的得分。最后将准则层下的各指标得分乘以它们各自的权重,加总就得到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总得分。

篇10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配合网络学习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学习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在传统的授课模式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项目式学习的内涵,构建项目式学习环境评价体系,采用二级综合评判模型,根据学习指标及其所占权重,对各个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得到评判结果的评判体系。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评价体系;指标;权重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现今社会,我们更加注重知识的创造,更加主动地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近年来以“做中学”,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国内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环境下开展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积极探索的实践课题。本文将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项目式学习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构建二级综合评判模型,得到评判体系,从而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等。

一、项目式学习内涵

一般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学习者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中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到现实社会当中去。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在交流协作的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的实际操作,进而在操作体验、探索创新中获得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并以最终成果为导向的一种学习活动。项目式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于资源、技术和管理三维立体化的支持,增强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项目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课程、课堂”三个中心,体现了新的以“学习者、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思想。它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习活动中的协作与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评价的基本特征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提倡学习者从“做中学”的学习模式,是一个旨在提高学习者多种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对于项目式学习的评价要能完整表现整个学习过程,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仅要采用多主体的评价,还要关注学习者在整个作品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过程中能力的增长。即项目式学习进行评价需遵循发展性、主体性、过程性以及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特点:①教学目是抽象的,项目式学习的每个阶段学习者都有短期任务,通过学习评价能使学习者对学习的保持,发挥学习评价对项目式学习的导向作用。②评价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在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肯定学习者的个人价值。③评价是教师自我发展国政。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了解学习者学习进程的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总结、改进教学过,评价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和学习者相辅相成的过程。④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和全方位,使评价和教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三、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项目式学习的丰富的学习资源、逼真的学习环境、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交流的便捷性、教学管理的便捷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为个性化、协作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解决了传统教与学诸多弊端。1.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分析,结合网络环境中项目式学习特点,经过调查分析以及征求专家意见,构建了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使评价更具有导向性、全面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结合网络环境中项目式学习评价的特点与内容,建立网络环境中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知识体系构建,沟通协调能力,技能运用能力,总结反思能力。(2)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计划、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交互情况。(3)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习自制力、情感体验。在项目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中,把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作为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含2~4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2.指标权重设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因素集。因素集U是由影响评判对象的各个因素所组成的集合。因素集U={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一级指标知识和技能为U1,U1的二级指标为U11,具体详见表1。项目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明确各指标的权重,假设指标对应的权重为V,则V=(v1,v2,v3,v4,),Vi代表第i个指标Ui的权重,而且一定满足归一化条件即niiv1=1,同时二级指标也必须满足归一化条件。(1)矩阵的建立:构建指标矩阵的重要级是根据专业教授、带头人、专家等讨论得出,例如一级评价指标的矩阵如表2。在设计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首先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再计算出最终权重。由表2可知,评价指标矩阵为互反矩阵,第i个指标比第j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可以用第i行第j列的值表示。如果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值等于1;比值大于等于1,则前者重要。3.评价算法介绍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算法采用二级综合评判模型,具体算法由评价指标体系组成的矩阵P与权重矩阵V通过合成,得到评价的定量解值M。(1)一级综合评判: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U1、U2、U3进行单级综合评判,得出评判结果。例如一级评价指标有4个二级指标组成,评判矩阵P={W1、W2、W3、W4},权重矩阵V=(V1,V2,V3,V4),评判结果,算法设定评判结果不能大于100。②二级综合评判:将上述的一级综合评判中得到的各个单项评判结果组成评判矩阵P={W1、W2、W3、W4},权重矩阵V=(V1,V2,V3,V4),评判结果。为便于得到精确的评价结果,设模糊综合评价等级的定量解值M的范围为{100~90,89~80,79~70,69~60,59~0}。根据M的大小,找出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等级评语{优、良、中、较差、差},这个评语即为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评价结果。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可用于网络环境中项目式学习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设计和应用上的灵活性,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学习和项目学习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实现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的评价。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对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度、信用度以及应用检验还有待加强;后续研究还应该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在线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等进行研究和开发,建立更加客观、全面的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学习评价,发挥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等.网络教学协同学习能力培养及其评价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4

[2]明洁等.基于Skai平台的项目式学习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

[3]杨林林等.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J].扬州大学学报,2007

[4]贺义辉等.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