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思想课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17:0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讲思想课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优质课;教学内容;时代性
2013年4月的南京市摄山初级中学举行的青年教师好课评选活动尽管早就降下了帷幕,但一位青年女教师的精彩“表演”却犹在眼前。她巧妙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听课评委们耳目一新,获得一致好评。那么,一堂优质课,如何才能上得更生动活泼,既能教给学生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句话,如何让优质课更优质呢?对此,本人略陈己见。
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形式。上好一堂优质课,如果没有好的形式,就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如果还是走与众相同的路子,就很难掷地有声、先声夺人。但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去讲,重要的还是要视教材的内容本身和学情而定。课堂上,充满睿智的教师能恰当地处理好上述二者的关系,积极主动、师生互动,自然、生动、感人,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教师,往往走极端,认为上思想品德课形式上“新”“奇”就是优质课了,重视外包装,投影、幻灯、录音、视频、唱歌、跳舞、小品、小组讨论等一应齐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但细细咀嚼,又觉得活得过火、活而无序,再加上缺乏形式、内容的语言过渡,学生就像表演赶场,手忙脚乱,一堂课就很难会有好的效果。当然,这里不是说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以用,相反,在现代技术教育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提倡。但其关键是要该不该用、用在何时、如何用、怎样用效果才能最佳,绝不能随心所欲。譬如,以Flas形式将故事情节放映到屏幕上去分析其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用图表对比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用录音去讲知法守法的故事等,效果就很好。从另一方面讲,思想品德课的质量如何,并非取决于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手段是否运用,而是更多地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驾驭课堂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技巧、对知识的挖掘程度以及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等诸方面。一堂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乐曲,而一堂优质课更是一个和谐的乐章,要自然和谐,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又抑扬顿挫,铿锵与柔美并重,错落有致,迭起。
总之,一堂优质课不一定非要通过什么特殊形式去体现,更不是摆摆花架子就能如愿以偿、效果显著的。一堂课要想精彩,要想优质,必须全盘考虑,内容与形式并重,既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又要有和谐的教学形式,切不能走入形式为上的教学误区。
二、学生自主学习不能替代教师的精讲
一堂优质的思想品德课,必定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能替代教师的精讲和指导,否则就是学生自学,那教师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不同性格、不同知识程度的教师,讲课风格也决然不同。但无论是谁,只要你想上好课,上成优质课,你的讲课必定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多活动,反对“注入式”和“满堂灌”等。在优质课上,多数教师的教法灵活,循循善诱,双边活动多,师生互动频繁,但也有少数教师认为,上优质课就必须为启发而启发,这难免过激,有失偏颇。因此,运用启发式教学,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精讲的作用,因为精讲并不等于“注入式”,也不是“教师中心论”“一言堂”或者“唱独角戏”。相反,教师的讲授能起到说明、理解、启发、强调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时,教师精讲会取得循循善诱、画龙点睛的作用。只不过精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时机要把握在适当时;有时是描绘情景,叙述事实;有时是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同时,还要抓住关键要把握重点,精讲;解释难点,细讲;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的心绪;既要注意语言简洁、明快,还要注重讲与练结合、问与答结合,要将启发学生思考贯穿始终。由此看来,精讲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上好一堂优质课所必需的艺术手段
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常被上课教师的一些问题“呛住”,要么教师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让学生不知所云,要么是明知故问,根本没有问的必要,此类提问不仅达不到教师想要的效果,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掌握提问的技巧,是教师上好一堂优质课所必需的基本功之一。
课堂提问的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一种检测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还能加强师生沟通,产生情感共鸣。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桥梁和纽带,是聚设疑、激趣、引思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值得每一位优质课教师不懈地追求。
四、必须及时补充新材料,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不可否认,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材无论在其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还是可读性上,都是非常受师生欢迎的。但社会是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不断涌现,这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收集新材料,且能不失时机地渗透在教学内容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时代性、现实性的特点。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把功夫花在如何讲好、讲透教材上的例子或者故事,而不注重搜集和运用从时间上和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新鲜事例上。如,在讲《感受自尊的快乐》中有关“民族自尊”内容时,就可以将课本上“1997年”的例子改换成“神七升天,翟志刚出仓,挥动国旗”的事例,则更具现实性。只有通过补充新知识、新事例、新材料,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用活教材、讲活教材,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才能使你的课上得更具特色、更优质。
以上只是本人听课后的一点感想。当然,我们对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何一堂课都不能求全责备,此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过,如果我们在讲课时能切实注意上述四个问题,再加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睿智和特长,我想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就可能更趋优质、更趋完美。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又是其他各育的归宿和保证,在素质教育中要突出德育的功能,强化德育的效应。而发挥德育教育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因此要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做人。而思想品德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简捷的途径、最有效的手段,是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精华。
其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任务之一的德育教育,必须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怎样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根据几年来担任思品课教学,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初中生刚刚认识社会又缺乏社会经验,有些事自以为是,实际上对人对事有时缺乏正确判断力;他们模仿性强,同时又有很大可塑性,易于接受外界影响,正是“嫩枝易弯也易直”。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做到抓早抓小。抓早就是要思品课教师认真上好每年级的思品课,要从初一年级抓起,时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各方面能力,忽视思品课教学,为考试而教学的做法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抓小就是结合思品课从小事抓起,防微杜渐,使学生明白对错,分清荣辱,使学生心灵不受侵蚀,保持纯洁健康的品质。
2.目的要求要切合实际。这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确定教学目的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单元、每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比如,初一学生思想开始活跃,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学中可多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从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形成的,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课题太大,涵义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教学要点是为达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所必须讲清的几个主要之点,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5.材料要生动形象。思想品德课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6.讲明观点。讲清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是品德课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把观点讲准确,把概念讲清楚,把道理讲充分。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等观念。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那样做,道理在哪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服从坏习惯。
篇3
经过多年教学总结及思考,“高考”始终离不开“考”,如果每节历史课都坚持做到给学生一定时间的“练”、“评”,这既能保证全员参与,又能确保高效。所以应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全力推行“三一”模式,“三一”模式就是30分钟讲、背,15分钟练习和评讲,具体做法如下:
一、讲
在这一模式中非常关键。要做到“精讲”,一是要讲重点、难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一般以3―4个大问题为主。如对《梭伦改革》第1课的掌握就抓住: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2.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又如《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3课《农奴制改革和俄国的近代化》就抓住:1.了解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2.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二是要讲清学生易错的概念,如“冷战”和“冷战的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职能有何不同。又如香港问题,可以抓住六个“点”:1.1842年《》割占香港岛;2.1860年《》割占九龙司地方区;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4.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5.80年代《联合声明》的签署;6.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再如历史试题“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城”。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
二、背
历史有“贝(背)多芬(分)”之说,我认为很有道理。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老师讲的重点东西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背诵,老师当场抽背;背的第二层意思是基础知识,老师根据《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向学生明确指出哪些内容现在开始背,背完后抽查,如《启蒙运动》在《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要求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先背诵“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背的第三层意思是背诵练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如这样一道题:1840年之后,近代化的任务就提上了中国的日程,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阶段。19世纪晚期,晚清政府为适应近代化的趋势,支持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的变法活动。请回答:1.从1895年《》签定时到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做了哪些工作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2.为什么说“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我就要求学生先背诵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活动及在政治、思想上的影响。
三、练
即练什么,怎么练。首先要课前准备试题:第一试题要精。最好是一些各地模拟试卷的题目,它们基本都是经过精编的题目,质量比较高。如你讲完《商鞅变法》就借用“苏州市五市三区2009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24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第二要与上课讲的内容相符。第三时间要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其次在练习时提示学生把书合上,避免边看书边做题的坏习惯。只有做完后学生才能翻开书,进行自纠。而且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回走动,这样一是监督不自觉的学生,“逼”其做;二是了解学生做的情况,为评讲打下基础。
四、评讲
篇4
一、关键项的确立
一般说来,一节课的关键项不宜太多,小学一节课1~3个,中学一节课1~5个关键项。这是一个基本量。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鉴于笔者的多年实践与尝试,认为2~3个关键项最佳。其中,一个关键项为重现梳理夯实知识点;一个为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检测。这两个是必备的关键项。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关键项的量定位2~3个,原因有两个。一是由复习课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复习课的主要目标是回顾和系统梳理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检测运用;二是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决定的,一节标准课40~45分钟,思想品德复习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量大、难度高。要操作完整个重现梳理夯实知识点这一平台,并且要在这一平台操作中把对知识点重现强化的次数提上去,大致需要20~25分钟。再加上对知识检测这一平台大致10~15分钟。为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关键项的确立不宜太多,把握在2~3个最佳。
二、平台类型的选择
平台的类型有两种:标准性平台和倒置性平台。课堂中,对于平台类型的选择,一般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去把握的。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或者学生水平能力不高的一般建议用标准性平台。在复习课中,学生在对知识点的梳理之前,教师可以先构建一个标准性平台,然后让学生自选平台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向度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样,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整理知识起来就易如反掌。对于开放性的内容或教学题材,一般建议采用倒置性平台。其实,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专题复习课上,很多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倒置性平台。如,专题复习《关注校车,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笔者出示校车安全事件热点材料后,肯定要为时政热点找到与课本知识的切入点。为此,可以搭建一个倒置性平台:校车安全事件涉及哪些课本知识点?这样就使学习情境置于开放状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途径、形式等进行主动探究。这种倒置性平台的构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创造力得到激发。当然,无论是标准性平台还是倒置性平台,我们都要考虑这些平台的向度要具备三个特征:自由度、平行度和梯度。
三、实现交互的有效性
学生的交互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互相启发、不断完善和提升对知识点强化次数的过程。为了实现交互的有效性、最大化,我们在交互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把握好交互前提
为了实现交互的有效性、提高交互的效率,在交互学习成果前,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交互的要求。如,学生在大动浏览其他组的学习成果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大动浏览的时间和在浏览时间内要做好记录等。再者,在大范围、大面积的交互前,我们应先订正学生交互内容的答案。否则,交互内容的答案是错的就会误导学生,不能达到有效交互。
2.注意交互形式
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交互形式,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交互疲劳和厌倦。只有多种形式的交互才能使得学生对关键环节或重要知识点强化达到有效强化。为此,在交互形式上,我们建议,除了倾听发言外,还可以组内交互学习卡、大动浏览、人力资源重组(同类、异类交互)等多种形式的交互。这样,多种形式的交互既可降低交互的疲劳感,交流面又扩广了,交互容量也增大了。
四、补讲、精讲的策略
学生的个人观点以及学生单元组或者团队的学习成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错误以及不足,这时就需要发挥补讲、点评、精讲的作用。通过补讲不断完善;通过点评提升深度;通过精讲强化升华重点。如,复习课中,学习小组合作整理好知识点后,紧接下来就是小组的成果展示阶段。在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时,教师选择适当时机,对组代表展示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复述活动。这一流程中,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完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复述,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对重要知识点的强化次数。最后,学生展示点评交互活动结束后,教师对相关要点、重点进行补讲和精讲,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学生点评的不足,二是为了适当升华。总之,只有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去科学地点评补充,并实现最后的精讲以完善与升华,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当然,以上只是我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摸索反思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真正读透MS-EEPO这本经,领悟其真谛,仍然需要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么一个不断循环往返漫漫而修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愿与同仁们一道不断努力上下求索!
篇5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事,也不仅仅是语文课上的事。要弄清语文课上到底讲什么的问题,有必要先弄清现在老师在语文课上讲什么。受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囿于中学语文教师个体的特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不良倾向有三:
一、急功近利式的什么可考讲什么
如果说以前那种时代背景、作家作品、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讲解模式不足取的话,现在的中学语文课确实已经扬弃了这种模式,代之以对课文的恣意肢解胡乱诠解,“断章”也能“取义”,“微言”总有“大义”,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心态:“小心地雷!”于是处处设“雷”,处处排“雷”,忙得不亦乐乎。跳舞时永远戴着镣铐,这“镣铐”便是“考试大纲”,它增删什么知识点,我便在课堂上详略什么知识点,而且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把“镣铐”戴,每学期的联考和毕业班的模拟题的版块构架,题量多少,分值大小,命题取点(知识点)等跟考试题如出一辙便是明证。
人们常用“一桶水”与“一杯水”来比喻老师教导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库存,其实,考试与平时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取出一杯高质量的水就必须以桶水垫底。
既如此,我们又岂能急功通利地什么可考讲什么呢!
二、我行我素式的什么拿手讲什么
魏书生老师曾经画过一棵“语文知识树”,那枝上可谓根深干粗枝繁叶茂,语文的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而“术业有专攻”,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能对语文学科的所有知识点都很熟稔,于是带有普遍性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的讲课状况迭现。像擅长修辞的老师脑子里盘桓得最多的是修辞,课上“触处自引申”每课必讲,每讲必大讲特讲,重复信息多,新鲜刺激少,讲者津津乐道,听者索然无味,而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厚此必然薄彼,于是另外一些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为这部分被不恰当地“强化”而相应地被冲淡了,这种无视“教学大纲”的要求,不顾学生心理需求的讲课,热闹似乎也很热闹,繁荣似乎也很繁荣,只是它是“泡沫经济”式的虚热闹、假繁荣,单位时间的利用率低,有效劳动少,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当然也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人云亦云的什么省事讲什么
目前的教材都配有“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应该说,“教参”在积累资料、提供思路、传授方法、启发思维等方面起了不少作用,尤其是对刚涉足教坛的新教师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成也教参,败也教参。许多教师渐渐地形成了对“教参”的依赖甚至近乎虔诚崇拜,开口闭口“教参说”,言必称“教参”。于是,四平八稳的“教参”在磨平教师思想棱角的同时把活跃张扬的学生思维也装进了同一模式,这使得《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成为《红楼梦》一书的窥豹之“斑”,这使得学生思维雷同和创造力萎缩,这使得我们本来应该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语文课变得面目可憎,惹人厌弃。
确实,面以当今的语文教学,我们汗颜,我们更为之流泪。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境地的重要一步就是解决语文课上讲什么的问题。
篇6
一、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教师要讲大量的知识点,还要利用有效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线索清晰、观点明确、深入浅出、简单快乐的学习过程,但是要做到这些并不简单。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师要对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及重难点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哪些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及时了解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与时俱进是思想品德学科最大的特点,作为思想品德老师,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细心观察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国家形势。在复习课上,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利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社会热点、时政热点,找到它们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的习惯。
二、构建高效复习课堂要正确处理下面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在复习时,难免会用到复习资料,但是如何选取复习资料以及如何使用复习资料却让许多教师很是头疼。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构建高效思想品德复习课堂首先要解决的。
在我校的复习研讨课上,有位年轻教师上了一节第一轮的考点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在这节课上,这位教师按照我们选用的复习资料开展教学,详细地解读了考点。但因为知识点较多,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在课后交流的时候,有的教师说:“是这本书的编排有问题,罗列的知识点太多、太嗦,才导致这位教师讲课效率低。”我不同意他的这种看法,我认为,不管使用哪种教材,选用哪种复习资料,在复习时都要做到“依标靠本”。也就是说,在选用复习资料以及处理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时,课标要求和学生需求是教师最可靠的参照物。
2.正确处理教师“讲”和学生“学”的关系。高效的复习课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复习课中的讲解虽然很重要,但不能取代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如,在复习“科教兴国和创新”时,我结合实际提出问题:①我国在教育、科技、创新方面的国情怎样?②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各有什么重要作用?③怎样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这样一来,教师的讲解很精练,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地复习该考点。
3.正确处理讲评与练习的关系。一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讲练结合。复习课毕竟与新授课不同,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做到精讲、精练,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适度练习。
在我校的复习研讨课上,有两位教师教学风格迥异:其中年龄较大的教师一整节课都在讲知识点,真可谓是面面俱到;而年轻的教师三五句话就结束了对知识点的讲解,剩余的时间都是在让学生做重复的练习。这两种课堂都不是成功的课堂。一节高效的复习课必须讲练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分配讲评和练习的时间,努力做到精讲、精练。
篇7
一、讲好开头,引起“注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讲初中的《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课时,可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中学生在爱人民方面有哪些值得称赞的表现?还有哪些不足?应怎样热爱人民?”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例如,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四、政治课教学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观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必然性,排除了学生的疑问,树立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相反,如果不排除学生的疑问,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的观点,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我在讲“社会发展史”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问:“地球能毁灭吗?”我没有认为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无关不该问,而是给学生以鼓励,并解答了问题,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篇8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效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13
复习课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九年级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吃力、学生厌倦,致使整个复习陷入到“高能耗、低效益”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助推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都存在着以下两点误解:1. 思想上不重视。不少学生认为,社会学科反正是开卷考试,其中考分数在总分值中所占比重又偏低,没有必要太重视和花太多时间;2. 认为历史与社会比较容易学。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考前下点功夫,背一背就能取得好成绩,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屑一顾,其实不然。实践证明,每年中考下来,学生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历史与社会虽是开卷考试,但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根本没有时间查找资料,考题大多都与现实热点有关,注重的是能力考查及实际运用。于是有学生感叹:开卷考试还不如闭卷考试好。
有鉴于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使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也是一门主科,若没有考好,必然影响到升学。其次,要端正复习态度,踏实努力地去学,越是开卷考试,越要熟记基础知识,越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越要掌握解题的技巧。
二、解读考纲,把准命题动向
从近几年我省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来看,命题都严格依据《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因此,考纲是复习课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复习的总指挥和统帅。作为毕业班教师,我们应研究考纲、吃透考纲、紧扣考纲,对其中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命题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考试目标均要了然于胸。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复习计划,适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此外,还要研究当年的《考试说明》与往年有什么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命题的方向。每一年考试目标都会有微调,有的是增加、有的是删除、有的是升级、有的是降级。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命题教师的关注点,也是我们毕业班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变化在哪里,还要去领悟变化背后的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方向,把握复习的重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1. 夯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根基,而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中关键的关键。每一年中考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关键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复习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反之,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把基础知识讲活、讲透。教师要把深奥的内容讲通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课本的条条框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重视学生的理解巩固消化。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编制一些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在编制习题时,不能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自己要下题海,进行比较、归类、重组,使选题力求做到“以点带面”、“以精带全”,既避免了学生因题海战术带来的疲倦不堪,又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
(3)巧妙设陷,修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认识。在编制习题和讲解试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抛出错误的观点,再让学生修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 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不是以往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提高、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重组,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用学科思想把具体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作具体地迁移和灵活地运用,这样才会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所以,构建好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的关键。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图表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把各单元、课、框、目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重组,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以图解的方式直观、简约地呈现各知识要点间的联系,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使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例如,借助八上《历史与社会》后面的历代王朝更替年表,可梳理各朝代重大事件,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使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又如,讲中国近、现(当)代史,可用以下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2)关键字归类。按照相同的关键字,让学生制作关键字归类复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便于学生消化、吸收。例如,“关键”类、“根本”类、“第一”类等。
(3)专题复习。依据专题,将同类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综合分析,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下面,笔者例举几个自己曾采用过的专题:
①思想专题(中外的思想家,百家争鸣,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五四、马克主义思想)
②文化专题(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汉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
③农业专题(各时期重视农业的政策,当前的惠农政策)
④改革专题(封建社会的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⑤巩固统一专题(唐朝,宋朝,清朝的民族关系、历史上对台湾、、新疆的管理)
⑥对外关系的专题(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唐朝、元朝、清朝的对外关系)
四、关注时政,贴近学生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与社会课的生命所在,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中考绝大部分试题都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在备考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捕捉与学生生活贴近、与教材重点知识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
1. 关注时政热点。反映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是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的显著特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引导学生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挖掘与时政热点相关的乡土材料,突出地域特色,通过本土化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做就能把乡土问题与热点、考点、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进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 贴近学生实际。考试源于生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也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教材内容生活化。近些年各地中考试题的选材都非常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近三年衢州历史与社会卷中就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最后一道压轴题都是落实在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将时政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身边事物中认识和体验所涉及的道理。
五、解题指导,提升答题技能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为此,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从近几年中考答卷的情况来看,考生答题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二是盲目堆砌,不得要领;三是答题不规范,找不到要点。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规范答题的指导。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解题方法。下面,笔者就以材料分析题为例,谈谈如何解答。
1. 认真审题。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3)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4)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5)联系实际,谈谈启示。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类型,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 读懂材料。先浏览问题,再依据所问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筛取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材料反映了什么观点。要注意材料的边边角角,有时它就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3. 回归教材。材料分析题的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找出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明确答案要点。
4. 规范答题。答案要分点作答,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组织。文字表达要有条理,要言简意赅,要使用学科术语。卷面要整洁,书写要清楚,尽量避免涂涂改改。
总之,解题时应牢记的原则是:“审题要仔细,解题要全面,会做必得分,不求快只求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书写清楚,分点作答”。
六、心理疏导,缓解应考压力
由于中考的重要性,考生压力很大。适度的压力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压力过大则容易出现心理过分紧张,情绪失控,考试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家长在考前应对考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是请专业人员教给学生一些解压的方法(如,找人倾诉、把压力写出来、亲近大自然、分散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中);二是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找学生谈心;三是班主任要提醒学生劳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发现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四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力求在中考中发挥出最好水平。
总之,端正学科态度,把准命题趋向,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联系时政热点,提升解题技能,强化模拟训练,注重心理疏导等是实现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抓实抓细这些举措,在中考中定能有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然“教无定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视考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3] 武文主.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兴趣;培养
当前,职业院校政治课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做好调动学生“注意与兴趣”的工作。如何在政治课上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他们感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较好。
一、注重课程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因精彩导入就使学生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根本谈不上精彩的导入,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提倡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讲《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和就业思想》内容时,可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岗位方面有哪些表现?有哪些不足?应怎样取舍个人和集体利益?”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例如,哲学课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四、正确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观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必然性,排除了学生的疑问,树立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相反,如果不排除学生的疑问,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的观点,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给学生以鼓励,并认真解答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旁征博引,增加趣味性
政治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要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政治课愿学、乐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
教学中,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炼、贴切、感人的情境或其它形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其思维和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进行前,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诸如:
1.多媒体演示导入法
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引用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都爱听故事,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他们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给学生听,也能提升其兴致,进而导入新课。
3.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导入法
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为此,导入时可设计引用身边事例。如:讲身边某同学因学校及师生资助终返校读书一例,引入《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内容。
4.穿插社会热点导入法
以社会热点导入,能引起学生注意,为新知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如把近段时间从电视、报刊、网络上看到的热点内容导入课堂教学,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主体,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它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
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各项教学活动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四、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传统的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