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感想范文

时间:2023-03-18 11:1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感想

篇1

关键词:机器感知;智能科学;安卓;移动终端;嵌入式系统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不断地深入应用,在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中,实验课程是教学环节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教材内容与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国内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并未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普遍存在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实验内容应用机会少,验证性内容多而创新性内容少等诸多缺点,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无法在实验课程中得到有效的复习和掌握,难以进一步进行创新性研究。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实验课程的改进方向应该是跟随技术发展,使实验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自主创新性,以此吸引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为其毕业后具有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开设的面向智能科学的机器感知实验课程建设为例,阐述如何将实用和自主创新融入实验课程中。

2002年9月,在信息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组建完成,并于次年并入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翻开了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近几年,北京大学的智能科学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逐步确定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心理生理等认知和生命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更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侧重要求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以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在进行这些基础课程训练的同时,智能科学系以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两个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架构,为学生开设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智能科学的认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这种大方向下,为了使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开设了本科生机器感知实验课(MachiIle PerceptionLaboratory)。该课程为信息类选修课,每年春季开课,共72学时,2学分。本课程一改其他实验课程的传统设计,将听觉和视觉的具体应用实例融入实验中,增强了实验的实用性;采用了当下较为流行的搭载安卓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作为实验设备,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前沿开发的编程能力;同时实验课程的自主创新性较大,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1 课程基本目标

基于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我们要求学生参加实验之前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储备,要阅读一些有关信号处理、语音编码、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书籍。然后通过本实验课程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视觉、听觉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初步具有基于嵌入式系统及安卓操作系统的信号处理算法设计和编程实现能力。

2 实验课设置

本课程共包括6个单元实验和1个综合实验。

2.1 单元实验

实验1:语音、图像信号采集与分析。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搭载安卓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实验平台的使用方法,并且了解在本课程实验环境中如何进行声音和图像的采集,为后面的实验打好基础。

实验2:语音压缩。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语音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基于A律和u律的语音编码算法。

实验3:三维虚拟声音。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虚拟声实现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基于头相关传递函数实现静止或运动三维虚拟声音的合成。

实验4:语音增强。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语音增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基于自适应滤波器和零限波束形成实现一个语音增强系统。

实验5:图像压缩。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像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实现并比较JPEG及JPEG21000两种压缩方法的效果。

实验6:图像增强处理。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像增强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实现基于直方图、平滑滤波器、锐化滤波器、中值滤波器及频域滤波器的图像增强方法。

2.2 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主要是学生们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与视觉、听觉相关的智能感知实验进行创新实践,也可从老师提供的题库中选题,分组或独立完成实验。图1和图2分别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一个关于图像边缘提取的视觉感知实验和一个关于声源定位的听觉感知实验。

在本课程的实验安排中,通过单元实验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基本方法,掌握使用搭载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实验平台的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实验需要用到的不同方法,发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逐渐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拥有了一定的新平台开发经验。通过单元实验的实例强化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语音和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综合实验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对于具体问题可以联想所学知识逐步解决,进行创新型的视觉与听觉方面智能感知实验。由此,本实验课程既培养了学生机器感知的科学创新研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嵌入式系统平台上的编程实现能力。

3 授课情况

通过近6年的基础建设,本课程逐步完善,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每年选修实验课的人数已从最初的5人达到现在的30余人,成绩优秀者可达选课人数的15%。为跟随技术发展脚步,本课程从最初采用MATLAB编程方式,近两年逐步改进采用Android编程。本课程提高了学生专业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听觉智能感知和视觉智能感知的基本原理及其算法实现,熟悉Java、c等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方法,了解最新的技术开发动向,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相关算法,为学生今后进入机器感知及智能学习领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 课程特色及参考教材

本实验课程特色有如下几点:①Android编程:本实验课程开展了基于移动终端的面向安卓系统的编程实现,把机器感知与目前的流行技术相结合,使学生接触到前沿开发技术,与时俱进。②嵌入式系统实现:本实验课程基于嵌入式系统实现机器感知实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并学以致用。③视觉感知实验:本实验课程包括了图像压缩、图像增强等方面的视觉感知实验。课程选取了一些常见的图像处理实例,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④听觉感知实验:本实验课程开展了包括语音压缩、语音增强、三维声音等方面的听觉感知实验。课程选取了一些常见的音频处理实例,使同学们对所学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形象的认识,增强实验课程对学生的实用性。⑤综合实验:本课程的综合实验由学生自由选择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实验内容,独立或组队完成实验内容,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性和创新性。⑥基于教学网建设课程:本实验课程基于北京大学教学网开展教学,充分利用了网上资源,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

本实验课程使用的教材有:①自编教材《机器感知实验》。②Sanjit K.Milra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③胡广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④王炳锡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音编码》。⑤章毓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像工程》。

5 结语

篇2

【模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经过一周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我已经自己能制作一个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这其中的兴奋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学习模电这段时间也是我们一学期最忙的日子,不仅面临着期末考试,而且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科目的实验,更为紧急的是,之前刚做完protel99的课程设计,本周必须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任务对我们来说,显得很重。昨天刚考完复变,为了尽快完成模电的课程设计,我一天也没歇息。相关知识缺乏给学习它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尽快掌握它的用法,我照着原理图学习视频一步一步做,终于知道了如何操作。

刚开始我借来了一份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原理图,但离实际应用差距较大,有些器件很难找到,后来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内容,顺便到学校图书馆借相关书籍,经过不断比较与讨论,最终敲定了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原理图,并且询问了兄弟班关于元器件的参数情况。为下步实物连接打好基础。

在做电路仿真时,我画好了电路原理图,修改好参数后,创建网络列表时系统总是报错,无论我怎样修改都不行,后来请教同学,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开始是创建网络表时出现问题,后来是没有差错但出来的仿真波形不是预计中的,这确实很难修改。输出时仿真波形总是一条直线,我弄了一晚上也找不出原因,整个人也显得焦躁不已。

接下来,开始了我们的实物焊接阶段。之前的电工实习让我简单的接触到了焊接实物,以为会比较轻松,但实际焊接起来才发现此次与电工实习中的焊接实物有很大的不同,要自己对焊板上元件进行布置和焊接电路元件连线,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采用了电路板,为了使步线美观、简洁,还真是费了我们不少精力,经过不断的修改与讨论,最终结果还比较另人满意。

经过这段课程设计的日子,我发现从刚开始的matlab到现在的pspice,不管是学习哪种软件,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没有接触,开始学得很费力,但到后来就好了。在每次的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别人,因为每个人掌握情况不一样,不可能做到处处都懂,发挥群众的力量,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很多时候,我遇到的困难或许别人之前就已遇到,向他们请教远比自己在那冥思苦想来得快。

虽然最终实物做出来了,但这并不是我一个人做出来的。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因为从头到尾,都是大家集体出主意,来解决中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原理图的最终敲定,到波形的仿真,到元器件的选择与购买,到最后实物的焊接与调试,这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结果,正是因为大家配合得默契,每项工作都完成得很棒,衔接得很好,才使我们很快的完成了任务。

尽管现在只是初步学会了高保真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离真正掌握还有一定距离,但学习的这段日子确实令我收益匪浅,不仅因为它发生在特别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我又多掌握了一门新的技术,收获总是令人快乐,不是吗?

【模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在这次的模电课程设计中,我们对模电数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在一开始看见题目的时候,还是比较头疼的,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随着慢慢的摸索,思路慢慢的出现了。这之间变化还是蛮大的,从最开始的不愿意动手到后来的因为一个环节没搞清楚而搞一晚上,这样的大反差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模拟电子技术这一门深奥而实用的课程。

课程设计本身要求将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电路设计当中去,在电路的设计过程中,无形中加深了我们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了解及运用能力,对课本以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总结与理解;以前的模电实验只是针对某一个小的功能设计,而此次课程设计对我们的总体电路的设计的要求更严格,这需要通过翻阅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确立了实验总体设计方案,然后逐步细化进行各模块的设计,进而一步步调试排除错误

老师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自动油烟控制报警器这个任务难度相对适中,难度系数也比较适合,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最初拿到题目之时,觉得无从下手,而且时间也的确非常紧迫。可能是由于模电数电这两门,特别是数电这门课程学过很久了,内容有些生疏,不得不翻出以前的课本,大致的浏览一下,即使不成竹于胸,也能初步的了解。通过浏览,很多的知识因此回忆起来了。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首先,我只是知道此次的课程设计任务需要的一些集成芯片,例如电压比较器、da转换器、数码管等。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把它们组合起来,组成一个系统的,模块清晰,能够很好完成功能的整体。于是我们上网搜,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书,问同学。终于能够从整体上来把握。思路也逐渐的清晰了起来,整体的框架在我的脑海里慢慢的显现。很快,便有了整体的方案。把这个任务分成几个比较系统的模块,分别是报警浓度设置和显示模块,比较控制模块,烟雾传感器输入模块,三极管开关,驱动模块。接下来分别考虑了分块电路的细节。最后如期的完成了初步的设计雏形。

有了方案的指导,接下来的几天就相对比较容易搞定,需要做的就是连接好电路,尽管这是一项依葫芦画瓢的步骤,但是要求的是绝对的用心和细致,稍有错误,就很难在错综复杂的线路中检查出来,有时候就是一个小问题,却会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这印证了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不管做的实验有多么复杂或者多么简单,我们都应该抱着一颗谨慎细致的心去完成它,遇到困难不毛躁,一个个排除,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的。虽然只有短短一周的课程设计,但是我们有许多的感想,总结起来如下:我觉得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的有一个大的纲领,也就是一个方向和目标,好让你不会走错路和走弯路。当然,这个的前提是纲领是对的。就这里而言,也就是我们的设计方案了。不难看出,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着这个方案在进行的,那么我们就宁愿多花些时间在方案的完备性上,也就是常言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准确的做好这一步,后面也无从谈起。从事我们这一行的必须要有动手能力。有了方案,就必须能够准确的实施,并且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去纠正它,控制它,通过实验结果的反馈来改进最初的方案,最终又能够完善最初的方案,使之成熟。如果很好的保持了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做出来的方案又怎么会不够完美呢?而且,动手的过程需要的是细致,耐心,准确。不要把这个过程当作是一个机械的操作,而是要带着你的设计思想,在思考中行进。不怕做的慢,因为熟能生巧,多多练习即可加强熟悉程度。虽然此次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实际当中,动手能力是我们急需加强的一项技能。本次课程设计还让我们认识到要有取有舍,考虑最适合而不是最优。现实中,只能是理论上的最优。而在实际的步骤中,就需要我们进行取舍,留下什么,去掉什么,都是要求我们认真考虑的,我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从整体上考虑,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之下,可以牺牲部分模块的完备性来保证整体的实现和优化。当然,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案或者模块,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总的来说,这次的任务完成的不错。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对模拟数电这两门课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过去没有过自己设计实验,所以锻炼了我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上学到书本知识灵活的应用到了实际操作当中,同时,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事要细心、耐心,学会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我想还是一个整体的思路而不是局限于一个部分。通过整体性能与部分模块的博弈而选出最佳的方案。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从小的方面来说,通过此次的模电设计,能够很好的理解到这个课程甚至是我们专业设计课程的大致思路与思想,为以后更多的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模电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三】 1、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个方案包括设计了一套电路原理和pcb连接图,和芯片上的选择。这个方案总共使用了74ls248,cd4510各两个,74ls04,74ls08,74ls20,74ls74,ne555定时器各一个。

2、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就是心里想老着这样的接法可以行得通,但实际接上电路,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用去很多。

3、我沉得做课程设计同时也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强,由于课本上的知识太多,平时课间的学习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各个元件的功能,而且考试内容有限,所以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元件的功能,并且对于其在电路中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认识。平时看课本时,有时问题老是弄不懂,做完课程设计,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可以记住很多东西。比如一些芯片的功能,平时看课本,这次看了,下次就忘了,通过动手实践让我们对各个元件映象深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这个期末测试之后的课程设计对我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4、经过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曲折可谓一语难尽。在此期间我们也失落过,也曾一度热情高涨。从开始时满富盛激情到最后汗水背后的复杂心情,点点滴滴无不令我回味无长。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

通过实习,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才意识到老一辈电子设计为我们的社会付出。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人间欢乐在这里洒下,大学里一年的相处还赶不上这十来天的合作,我感觉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更加近了;我想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的一切,这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断的反问自己。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设计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可。

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必要失落呢?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自己的路,执着的走下去。同时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习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习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

篇3

关键词:网络服务器配置;教学设计;课程设计;网络全局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2991-03

作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网络服务器配置》这门课程在很多高职、中职学校都有开设,其内容也大同小异,笔者看了很多相关教材,有“项目式”的也有“任务式”的等等,都是在相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下的不同教学组织方式,图文并茂、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给人简单易懂的感觉,但就是章节内容的互相融合性不强,每个项目内容都是独立的,有点“一次性”使用的感觉,练习时也都是在一台电脑的虚拟机上练习的,这样学生的网络整体全局观没有得到培养,学生没有置身于 “网络”环境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是学习网络专业必须要有的!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感想,如果在内容的先后出场安排得当,在情景选择时互相融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则整个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大的项目,当学生学习完整个课程后,脑海里形成的是一个大的网络环境感觉!这对学生自己理解网络和学习其他相关课程非常有帮助。

当前的《网络服务器配置》课程的内容大概包括:DHCP、WEB、DNS、FTP、磁盘管理、路由(网关)、NAT、防火墙、负载均衡(集群)、用户管理、文件管理等等。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或其他的组织教学中,在讲解某个内容时采取多例子多情景进行详细反复的介绍,讲完这一部分内容,下一步部分内容又设计另一场景另一些例子,而没形成整体,没突出各种服务器之间的互动而支撑起网络的职能。如在讲解DHCP时直接就拿一例子讲解它的设置步骤,其实它涉及到DNS、路由等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如何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如何举例子才更合适!为了既让学生对各个内容操作熟练,又能深刻体会各个内容之间的密切关联,意会“网络”的真谛,我采取了 “一个中心,逐步扩展,一步三回头”的教学思路来展开教学,如图1所示,就这一教学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1 一个中心

就是以WEB站点为中心。如上图-构建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初时是局域网内的资源共享,发展到现在已经跨出了局域网的范围,覆盖了整个互联网!这就需要建立能覆盖整个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节点,这种节点非WEB网站莫属。当前网络应用中的资讯浏览、资源下载、娱乐、邮件、即时通讯等等都是建立在WEB站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以WEB站点为我们《网络服务器配置》的中心位置实至名归。

2 逐步扩展

就是围绕着WEB站点这个中心,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逐步添加各种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独立成章的,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理解,在这里它们的出现是有目的,有顺序的,都设置成为服务于WEB站点这一中心来的,学生也好像在逐步逐步做大一个网络一样,非常容易理解。看看下面的内容出场原因的说明(情景描述):

在建好WEB站点这一中心后:

1)为了能远程更新和上传网页,为WEB建立FTP;

2)为了在访问WEB网站时,使用有意义的域名代替IP地址,建立了DNS;

3)为了能让规模较大、跨网段的人访问WEB网站,建立了软路由器(网关);

4)为了方便客户访问WEB网站,省掉IP地址各项设置的填写,建立了DHCP自动分配机制;

5)为了能上网,建立了连接Internet的服务器(NAT,也可以用路由器);

6)为了能让员工或分机构办事处访问回公司内部服务器,建立了端口映射或VPN;

7)为了增强WEB服务器的数据安全和灾备,在WEB服务器上使用RAID技术(卷);

8)为了增强WEB服务器的网络负载均衡,提高访问响应速度,把多台WEB服务器做成集群。

4 结束语

以上仅仅举出了几种服务器的三种应用情景,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具体情况自行增减。

在具体实施时,每种情景都要有【情景描述】、【实验拓扑图】、【实施步骤】、【验证检测】等可操作可实施的内容,思路清晰,图文并茂,学生课堂课外都可练习。

既注重整体内容选择的“项目统一”,也注重每个知识点的“独立多情”,这是我对《网络服务器配置》这门课程这些年教学的教学设计感想,供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美] Walter Dick.教学系统化设计[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1.北京课程任务确认

本人于2015年4月接到通知,随后到北京参加了为期一天的课程培训。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等就课程任务的分配和设计要领做了相关介绍。我接到的任务是讲授导游英语课程中《旅游中的特殊事件&特殊人群》章节内容。

2.课程准备

离开北京后,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高华斌老师对课程目标、本章节目标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出其中应该包含的维度。经过长达3个月左右的准备工作,包括搜集资料,编写教材和英语模板对话内容、制作PPT以及请英国友人录制对话等,经过教育部专家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审核。最后完成了课程录制前的准备工作。

3.于上海拍摄

2015年7月底我来到上海参加了该课程的录制。经过辛苦拍摄,完成了该课程的初步录制。接下来进入后期制作,我同制作人员反复进行核对,包括字幕,画面出现的时间和顺序等。最后完整地完成了录制工作。

4.济南启动仪式

2015年8月底我来到济南,参加旅游英语MOOC的启动仪式。9月份,“导游英语”和“旅游英语”两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在全球知名的学分课程服务平台“智慧树”正式上线。参与本次活动,我感受颇深,虽然很辛苦,但是受益匪浅。现将几点感想总结如下。

(1)教材编排是基础。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只提供的一个题目,所以需要根据这个题目先设计出本章节需要涉及的维度。由于本章节题目为2小节内容,我们将课程设计为《旅游中的特殊事件&特殊人群1》和《旅游中的特殊事件&特殊人群2》两个小节,每小节分别涉及Make the emergency call 和 Communicate with the doctor in the emergency room两个情境。具体来讲,第一个情境包括和急救中心接线员打招呼、陈述病情和接受接线员的指示几个维度;第二个情境包括和医生打招呼、陈述病情、接受医生嘱咐几个维度。讲授第一小节的顺序为首先展示本次课程教学目标。接下来按照模板对话的顺序详细讲解,其中涉及的常用词汇和表达的意义和用法。最后是小测试和总结。讲授第二小节的顺序为首先回顾第一小节内容,然后展示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教材中模板对话内容,我在参考众多国内外教材和相关资料后,有所取舍,经重新编排而成,也请到英国友人录制对话,使得对话发音标准,原汁原味。

篇5

【关键词】手机课程;学习模式;架构设计

The Open College Engineering Course Mobile Telephone Course Frame Scheme Designs an Exploration

NA Na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Yunnan Ope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3,China)

【Abstract】Mobile telephone course design objective is to run after the intelligence displacement studying a pattern, the pattern, plan studying system ,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ent studying, being to structure right studying more not only being to structure displacement melt within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on studying process, promoting a learner. Mobile telephone course learning designing that “everybody all learns, can from time to time having fused sufficiently, be broken learning everywhere” are greatly spirited.

【Key words】Mobile telephone course;Learning mode;Architecture design

0 引言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创新实施“导学―助学―促学―评学”为一体的过程化服务模式;过程性与发展性、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评价模式;学习时间无限制、学习过程有档案的自主性学习模式,适应学习群体多样化、选择个性化、评价多维化的新趋势、新要求。手机课程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开大精神。随着手机课程界面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实用、互动越来越有趣。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选择手机课程满足自己移动学习的需求。

1 体现开放精神的手机课程

笔者认为,创新的手机课程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复制、压缩使其小屏幕化,而是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的课程设计。手机课程的精髓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微互动”的设计思路源于此。微互动是基于手机课程平台的用户关系,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

手机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追求智能的移动学习模式,不仅仅是构建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更是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规划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认知内化。

2 设计方案思路探索

2.1 知识点的美妆

在手机课程中,传统课程的每个章节设计为一个学习情境,下面包含了若干“微课”(学习单元)。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包裹,一堂微课包含若干逻辑联系的相关知识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微课结合了微博和移动时代的特点,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随时了解到好友、同学是否也在学习。可以实时发表感想和查看其他学习者的评论。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每一堂微课的学习顺序。

2.2 内容的展示形式

“微课”一般采用案例式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通过看动画学知识、看视频学技术。

2.3 测试的模式

传统的练习和测试在手机课程中设计为“比比高下”、“抛绣球”和“幽谷探宝”三个环节。

“比比高下”主要和每一节“微课”相捆绑,针对刚刚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趁热打铁式的考查。每做完一道题,界面会显示得分和正确答案以及题目分析,学习者可以以表情和文字两种模式实时发表感想。另外你还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在做这道题时的解题思路以及心得体会。

“抛绣球”是抢答环节。系统在每个设计的固定时刻会随即挑出数道题目。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系统在扫描每个参与者的答案后确定最佳答案并送上绣球分。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看到此时此刻有什么人、多少人和我一起接绣球以及最后谁赢得了绣球分。

“幽谷探宝”是一章的总测试。用户进入后是一个九宫格的界面(分别链接了九个不同难度的迷宫)。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格。先游戏后测试、边游戏边测试。学习者需先开动脑筋想到出路。从出发点到出口的隐藏路径中随即设计了“挡路题”。题目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的。学习者需按顺序答对突然冒出的不确定数量和难度的题目才能顺利到达出口。探得宝物(虚拟)并完成本章学习。同时得到系统的最后打分。

2.4 评价与计分

本方案的总体架构分为微课程、微互动和评价与计分三个部分。评价与计分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比比高下”、“抛绣球”、“幽谷探宝”三个环节系统都会给学习者打分。而计分的关键之处又在于两点。

第一,计分不是简单的以正确和错误为评判标准。答题的时间长短也考虑进去。

第二,得分会实时显示在每个人的头像旁。学习者可以了解到此时此刻自己的总得分情况和其他学习者(感兴趣、比较关注的人)此时刻的得分情况。以此激励、鞭策学习者继续学习和努力得分。

3 设计架构模拟

下面以图的形式具体表达设计思路:

图1 体系架构图

图2 “幽谷探宝”界面

图3 “幽谷探宝”迷宫测试路径示例

图4 “微互动”情景演示

图5 计分互动效应

图6 关键的系统用例

4 结束语

对学习者个人而言,首先,手机学习不是独立的学习形态,应将其视为完整学习过程的某些环节及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相结合。其次,学习者参与课程内容互动,通过互动、交往活动,将知识内化。

笔者认为手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关注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和无缝学习空间的设计。使手机课程独放异彩,成为完整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完美相结合。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希望能以手机课程的点带动开放教育思维模式的面。使现代开放终身教育体系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优势还有赖于能充分发挥技术威力的组织管理,有赖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和融合[1]。先进制造技术涉及的内容广,学科之多,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不断的处于革新当中,作为相对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要想顺利的掌握好这门课程,必须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本文,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简单的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感想。

一、课程特点

1、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我校近年来新开的一门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对象是我院高职机械类专业大三学生,开课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内涵、技术发展前沿、目前企业所使用的较成熟的制造技术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新思想、新工艺及前沿动态发展状况,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学生尽快从传统的制造业设计思想和制造方式向先进制造业设计思想和制造方式转变,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基本概念与内容的同时,掌握好现阶段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更好的适应行业需求,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为社会服务。从定义来看,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但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同时还具有前沿性,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类课程相差很大,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介绍的是一种大制造概念,具有创新性的制造理念,如,绿色制造、可持续制造、虚拟制造技术等。针对这么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前沿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或实践方式,使学生在段时间内了解这些先进制造工艺、制造模式及先进理念,是我们教师应该多考虑的地方。

2、本课程的教学对像,是高职机械类专业大三上学期的课程,众所周知,目前高职类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不能过多的强调理论,加之,在这一学期,大部分学生要找工作,各种招聘会等,学生集中力更不集中,因此,这些实际情况也对教师提高了要求,教师不但要讲清楚本课程的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

结合近两年来的教学总结,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开始兴趣浓厚,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和课程内容难度的增加,学生开始变的很茫然,最终失去兴趣而放弃;

2、实践条件较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较薄弱;

4、该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较欠缺。

针对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本人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想: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气氛也是活跃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兴趣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如讲授柔性制造系统时,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讲授其发展历史,研制经历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讲授快速成型技术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授课,进行现场教学,甚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型出简单的产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所以,职业教学应根基课程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多媒体与实践加理论穿插式教学方式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此同时,若将课堂搬至实训室,其效果会更佳,通过多媒体讲解概念、视频或动画展示加工步骤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3D打印技术的讲解。

3、加强该门课程是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针对大多数院校而言,该门课程开设时间不太长,师资力量较薄弱,这些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的积淀,从国家层面,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力度;从学校层面,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加强该课程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将该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加强校企合作,派遣教师去相关企业学习新的制造技术。

三、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这么课程设计的学科较多,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多媒体、理论加实践教学方式,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方式能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学期的工作转眼已接近尾声,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分感慨。本学期,我们美术教研组全体教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中心,以推广实施工作为重心,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真正做到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以“加强美术教研组建设”为重点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基地,因此,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平时教研组活动必须做到“四个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美术教学评价应有“美术味”》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以此确保教研组活动能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

1、备课。

1)有整体计划,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本学期的教学参考,区级各年级的教材分析,清楚知道所任学科在本学期学生必须培养的学习习惯,必须掌握的知识,必须训练的能力。期初,第一、二周定出学期教学计划,整体架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规范备课,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不断进行细读,细化各环节商讨最佳教学策略,对教学课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2、上课,切实做到充分准备,钻研教材。

二、以教学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在我的带领下研究教材,老师们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本学期教研内开展随堂听课活动(第11周、15周教研组研讨课2节),得到听课领导、老师的好评。

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线,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我们美术组2位老师从抓课堂教学入手,全面提高35分钟的教学质量。

1、作业与辅导质量,课堂作业规范,教师批阅学生课堂作业并实时记载,期末综合评定学生学业。

2、规范备课,教后感想,教后感想就集中针对上述研究课题进行总结(结合教研组专题研究)集体商讨。

3、各年级教学质量落到实处。每学期学生成绩考察,均做好详细记载,及时反馈,老师们从中了解自己教学中长处与不足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有目标。

四、丰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使学优生有更多的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类市,区级美术竞赛活动,绘画、陶艺等项目,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作辅导,在师生双方的努力下,我们在集体与个人上都获得许多奖项。

2017学年度担任美术组长,认真钻研教材,撰写教育教学文章,每学期举办校绘画竞赛活动,参加区级绘画、陶艺大赛,获得可喜的成绩。2018年4月“帕丁顿”奉贤区第四届学生活动节绘画比赛吴云翔、赵阅、沈紫嫣参赛。同月,奉贤区第四届学生活动节陶艺创作评比韩广一、吴云翔、徐传恩、孟子轩、张立晨等五人参赛,徐传恩入选作品。2018年7月将参加上海市中小学陶艺创作大赛评比。2018年5月举办青村小学第四届艺术节少儿美术绘画大赛,评选出各年级一二三等共54人获奖。2018年5月举办青村小学第四届艺术节“校园泥巴”学生陶艺作品展示100多件。2018年5月迎接区督导室美育教育督导检查。2018年5月青村小学“校园泥巴”项目组获得第四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

篇8

几年前,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把Blog的种子带到了苏州,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苏州教育叙事浪潮,这股浪潮的势头至今依然不减,我也被感染,成了一个小小的博客。今天,他又把“魔灯”的种子播撒到了苏州,谁能想到明天的苏州教育信息化将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

――胡益兵博客日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怎样在原有的学习情境中加入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软件恰当地解决问题,是我们要一起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博客与魔灯的教育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比较了二者在教育中应用的异同,对它们的结合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让这些教育软件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Blog在教育中应用的特点

Blog的出现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许多原有认识,而其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将互联网从过去的通讯功能、资料功能、交流功能等等进一步强化,更加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全球化,把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黎加厚)

对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Blog特别适合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故事。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其工作进行反思、研究,然后记录成叙事研究报告,能够真实、深入地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教育研究的全过程。同时,通过每天的资料整理与书写,会在无形中提高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可以认为,Blog是一个小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方便个人知识的梳理,关注个人发展的进程。Blog具有在线“共享”功能,把学习者与Blog上的参与者形成一个社群,相互交流,就会在分享和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Blog还具有积累的功能,学习者可以通过Blog回顾自己过去所写的东西,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习惯。

Moodle在教育中应用的特点

1.Moodle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它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支持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它包括目前在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社会软件(Blog、Wiki、BBS……)功能,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互动。它还注重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和实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这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所欠缺的。

2.以用户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管理。教师能够自由地按需选择组合各种功能、插件,进行个性化设计。

3.教师可以用Moodle来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促进高质量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Blog与Moodle的比较研究

每一种技术、理论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不应该仅依靠某一种单一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全面地研究教育信息化,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实践,注重优化教学资源、对教学结果负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Blog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改革方向,也给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学习的话语权和自。但是它更多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Moodle弥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在情感交流之外更多地注重学习的系统管理,二者有着一些本质上的不同(如下表)。

目前Moodle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在我国展开,很多中小学也已经开始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如鞍山一中的网络课程()和“东行记网络课程”(省略/moodle1/)来对Blog和Moodle进行一个实例比较。

“东行记”是我们上海师大与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自开通以来,更多的是用于我们的研究生进行学习反思,教师进行教育叙事与反思,注重情感和学习交流,成为一个小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可是,其交流只是局限于留言和回复,多少限制了大家之间的互动。

而在Moodle上创设的“东行记网络课程”,则更多地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学习管理系统,这也是与Blog所不同的本质所在。它更适用于我们开设信息化课程,能够自主地控制教学进度,也可以创设虚拟学习社区,为专家、研究生、教师和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进行活动设计和互动交流。最重要的是在Moodle的功能里,还包含Blog的使用,这为二者在教学中相结合地应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Blog与Moodle结合

1.以Blog抒发Moodle课程设计感想。在Moodle的功能中直接嵌入的就有Bolg的功能,我们可以直接在首页上添加Bolg分类。

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添加个人的Bolg,用来反思自己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个共同的Bolg,供所有的教师在上面进行探讨和交流。

魔灯中的博客

上图为中山的Moodle截图,其中的“Moodle”、“交流”等,就是教师在一起交流课程设计或感受的地方,而像“心情涂鸦”、“快乐语文”等就是各个教师设置的个人Bolg,用来反思和交流。

2.以Bolg反思Moodle课程。我们也可以在每个Moodle课程中都添加一个“Bolg(心得报告)”,让学生也来参与课程的反思。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进行互动,并对Moodle课程进行改进,学生用起来感觉与使用以前的Bolg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在Moodle中嵌入了教师的“教育叙事”和学生的“学习叙事”,使整个叙事与课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反思。

篇9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 课程开发与实践 专业+产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新引擎”。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成为“新引擎”的重要推动因素。

一、把创业型大学的本质与课程开发联系在一起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将其核心使命与国家振兴、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社会服务的内涵、功能与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一系列创新,普遍的创业文化氛围得以形成;孕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不断转化;最终达到促进国家进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大学自身崛起的根本目的。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学校设计的全部固态和动态的活动。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把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本质与课程开发联系在一起,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本质出发,把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专业+产业”模式的课程就是产教融合的课程,课程开发的同时就是产业经营,产业经营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二、创业型大学课程开发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型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现状

现阶段的创业型课程开发与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以课程教育为主的模式,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业教育讲座,请校友、企业家来校谈自己的创业感想,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做出指导,从知识出发的创业课程。第二,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为了创造更加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空间,学校建立和开放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哉狗岣欢嗖实目瓮饪萍季喝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这种形式依然是从思想的角度进行,涉及的学生比较少。第三,以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为中心的模式。基本做法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创业园将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吸引入园从事科研活动,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以上三种形式都是在专业教育之外进行创业型课程的开发,教育部提出的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三个转变”不相符合。

(二)创业型大学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问题

一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没有做到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愤”、“悱”点没有体现在教育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三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表面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没有抛弃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系统性和预设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走向低效,更没有体现创业型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二是没有做到以需求为导向。

课程开发与实践脱离了实际需求,没有考虑社会需求、职业需要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内容选择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陈旧,与实际需求脱轨。

三是没有做到与生产实践对接。

课程开发与实践没有与实际工程任务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都凌驾于生产实际之上,“模拟”而非真实任务的学习,使得学生无法感受真实工作状态,无法提高专业能力。

三、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专业+产业”模式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简介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重型机床制造学院,曾易名“七・二一”工人大学、职工机电学院。1993年,学院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中,由单一国有制转为“混合所有制”的民办公助普通高校。201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优势,探索出“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围绕产业开专业,依托专业办企业,共创办了齐三机床等20余个经济实体,变“消耗性的实习教学”为“经营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可雇佣性”能力。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与中国一拖齐齐哈尔工业园区、吉林一汽等单位签订了共建“企业预备队”协议,包下吉林一汽佳宝生产线的三个月的产量。学院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根本是把学办到企业的兴奋点上。

(二)“专业+产业”模式的课程开发与实践

1.先进的教改理念,明确的培养目标。

学院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贯穿于学制的始终,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二者是相辅相成、交互相容的。学院创业、教师创业、学生创业三个层次的创业在学院内同时存在。

图1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专业+公司”形式的组织结构图

图2 学院齐三机床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2.搭建产业平台,创设真实环境。

学院的专业建设目标: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搭一个平台、创一个品牌。学院是集团公司,每个系是行业公司,系部下设“专业+公司”,专业建设与公司经营相互支撑。学院实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专业法人制》,专业教研室主任拥有教育教学相关的责任和权利,同时可以举办本专业的经营性公司,出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这样就形成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学院拥有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百草家园老年公寓、齐齐哈尔宝宏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性经营公司,为创业教育搭建了平台,创设了真实环境。同时在校生创办法人组织,学生可以带着公司毕业,2016届毕业生中有11名同学带着自己在校创办的公司走向社会,成为独立创业的典型。这些实体公司的经营项目是学生课程中真实项目的来源。

3.规范培养流程,个体培养寓于团队。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学生入学即组建不少于3人、不多于4人的学习团队,学生的学习由高中及以前的个体教育转变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培养流程是由学习团队晋升为实践团队,由实践团队晋升为创业团队,由实践团队晋升为法人组织。各个阶段对应的表现标准分别为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包岗包…、独立运营。每一个晋升都制定的严格的考核,考核的主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及雇主,考核的结果作为团队晋升的依据。

图3 学院人才培养流程图

4.确定课程建设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设计遵循“三化”原则

“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院在创设了真实工作环境、规范了人才培养流程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方面,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程中,把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相融合,解构学科型教学体系,重构应用型教学体系,把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转化为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由于真实项目具有任务或问题所属的领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信息不全、问题有待发现和提出、运用哪些理论知识并不清晰的特点,因此,遵循“三化”原则设计的课程把专业教育的内容与创业型课程的需求进行了融合。

(2)课程实施做到“教、学、做”合一

基于“三化”原则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即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能达到“教、学、做”合一。学生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需要经历发现并确认问题、生成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进行过程监控几个阶段,学生经历了认识问题的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会开发项目、学会集体讨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陈述报告、学会评估取舍”的“五会”通用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业课程的合一。

(3)课程评价兼顾“再现标准”和“表现标准”

基于以上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情况,单纯的纸笔考试、个体考核已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因此,考核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利用“日概念、周测验、双周一小考、一月一中考、结束综合考”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显性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再现标准进行考核,即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等隐性知识的考核,设计表现标准进行考核,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观察评价学生实践活动、学生真实任务成果等形式进行考核,把传统的间接方式的“综合题、分析题”考核转变为直接方式的评价考核。考核方式体现显性知识再现出来,隐性知识变现出来。这样的课程评价打破了以往的单纯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创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评代考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国务院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要想实现“四个真”目标,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做实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解构、改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利用“专业+产业”模式建设课程,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经营相融相生。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曹勇安.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J].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3-6.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 课程改革 大学新生 自我价值

一、研究目的

对所学专业没有整体的明确认知,对所学专业的市场前景运行不了解以及对行业所需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的无知,造成目前大学新生中出现困惑,迷茫,生活无目标等情况,大学新生出现的对专业困惑,不知道学习重点在什么地方,就会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没有专业方向,不能够有针对的进行学习,学习自觉性不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写困惑些限定了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和培养,制约了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学科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目前在大学新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心理咨询专业首先尝试对学科课程做了综合改革,改革设立了综合实践课程,每位老师对主要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每门课程的老师针对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方法,给学生对应的课程目标与任务,学生带着教师的实践任务深入机构进行行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的状况和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及行业所需的工作技能和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了解行业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行业督导三方面配合,形成了专业-行业-学生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系,学生带着老师对行业的技能和知识的任务,通过查阅文献和介绍了解知识,与机构衔接了解机构,从而有针对性的形成对机构的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提纲,然后开始深入机构进行探访与调查,在完成一周时间的探访后,学生要在督导老师的督导下形成对机构的评估已经了解到的有关机构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实践调查的功课报告,报告要符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课程实践目标,对行业的评估,对学习的知识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收获和感想。

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进入大一就能对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工作职业和岗位的性质,工作岗位有一个认识,同时对本专业课程设计和课程训练的技能和能力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能力、知识和素质,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使学生增加对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研究,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培养职业素养和开拓行业开拓精神。

自我价值感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self―worth 或self-esteem) 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多种心理成分,涉及到情感、态度、评价等多种因素,其核心是自我价值的判断与体验。根据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大一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是整个大学期间最低的,不仅低于大二大三大四的一般水平,而且相比较之下也低于高中学生,能否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提升大一新生的自我价值感,使大一新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参与调查了解行业与现代所需与所学相结合来提升大一新生的自我价值感,此为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 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

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该量表共56 个题目,包括三个分量表: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分为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个维度。特殊自我价值感分为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家庭五个方面,整个量表包含13 个维度。量表的Cronbachaα=0.7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研究对象

大一心理咨询专业新生,共80人参加问卷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67份,其中男生18份,女生49份。

3.调查程序

新生入学后第二个学期的第三周就让学生去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实践调查,持续时间一周,期间联系了长沙的42家专业的心理类机构,学生分组完成,每组同学必须去其中的两家机构进行一周的机构实践调查,回来后要求以综合实践课程功课的方式做实践的总结分析报告,和自己的收获与后来的感悟与感想。

4.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是大一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后的第八周。

三、研究结果

1.各量表平均分

总体自我价值感平均数是21.03,标准差是4.53,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得分均较高。

2.不同性别和班级之间差异检验结果

经过独立样本的t建议发现,男女性别差异检验除了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人际自我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外(t=2.778,p0.01),其它各个分量表无显著差异。两个班级之间在所有分量表中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与总体平均数检验

大一男生与总体相比较,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心理自我价值感和道德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道德自我价值感和家庭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差异(p0.01)。

大一女生自我价值感与总体比较,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心理自我价值感和道德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道德自我价值感和家庭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人际自我价值感显著低于总体(p0.01)。

四、讨论

在自我价值感调查过程中,高一到大四的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大一的自我价值感是最低的,能不能提升大一的自我价值感,是本研究的目的,通过上述的差异比较可以看出,大一新生的自我价值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总体,说明课程改革能够提升大一新入学的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减少了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大学专业学习的困惑,提升了大学的学习兴趣与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同性别学生之间在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中的人际自我价值感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同学的人际自我价值比男同学的略低,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女孩子对人际中的自我的敏感性要高于男生所致,至于更深层次的探讨,还要有待于实践与心理实验的证实。

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对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有效的作用,但是针对研究针对大一新生的自我价值感的比较最好能够通过课程改革之前的前测和改革后的后侧的对比研究检测,这是综合课程改革实践后期对下一批新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另外,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效果可以持续多久,是否能够有效的持续整个大学期间也需要后续的长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8):23-24.

[2]黄希庭,凤四海,王卫红.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J].心理科学,2003,26(2):194-198.

[3]杨丽娜,高玲.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综述[J].医学信息,2011,24(5):2843-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