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意思范文
时间:2023-04-04 06: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想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观生死相依有感
近日,受母亲影响迷上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生死相依》,在座的应也有在看的。反正每晚我母亲都是准时坐在电视机等着播出的。我也只是无意中瞥了一眼,感觉这个题材不错,还有就是那个小女孩很可爱。我这人比较喜欢孩子,所以也就每天晚上也陪着母亲一起看了。
说句心里话,看到现在我对于这部剧有入迷也有欲吐槽之心。此话何来,先说入迷吧!入迷如上文所言,小女孩可爱是其一,其二就是题材好,看着有看头,剧情曲折,有些镜头和这个社会是很真实的。
那我要吐槽什么那!我只是感觉这部剧写的太过悲感,主人公真是个悲惨的人!若说他有情有义心存善意收留了素素这本可以发扬,可他为此失去最爱的人,要是为反应现代捉弄人的爱情我也就此不吐槽,但我不能接受主人公会找到一个那样心机重泼辣恶毒的女人,最后还得了眼疾,所谓好人有好报,但我感觉这个好人却从无好报,他不过是个重病于身带有悲惨命运的现代好人形象,太过悲感,和这社会是有出入的。
我不知道这部剧想表达什么,作为一部现在题材都市情感剧,我认为没必要写的这么伤感,现在社会虽是艰苦,但总归还是美好占大半的。电视剧没必要都写的这么悲观,不要为调动观众同情心,就太脱离现实,写的太悲,社会还是有真善美值得讴歌的,但这些只是一己之见,不代表大众感受。
篇2
祥,我的小学同桌.他正直.善良,我们是最好的哥们.而如今,他却因没有及时治疗发烧而去了另一个世界.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脆弱?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了呢?当初,人们说珍爱生命,远离死亡.我就在想"死亡,那离我们远着呢,何必担心!''可现在,死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感受到危险其实就隐伏在我们身边,稍有不慎,可能生命就没有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花一样,花败了还会重新绽放,而生命不会,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在死亡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保护生命,不要失去它!
记得最后一次见祥,那是7月4日,我说过我会去医院看他,可时间太匆忙,还没等到我去看他,他竟与世长辞了.当时,我并没有哭,人们说,眼泪也是一种发泄,他可以使人的悲伤都释放出来,而我的悲伤是无法用眼泪来解决的.试想一下,一个与你称兄道弟,情同手足的人突然在一瞬间睡着了,而且再也醒不来了,这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会怎样?想刀割一样......
死亡,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死亡不单单是人的生命结束了,也是使朋友心疼的恶魔.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生命,不要使别人因我们而心碎!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思念,只能像鲁迅先生说过地一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灵魂!''
篇3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中,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寓意和内涵。譬如,借月托雁寄乡思,落花流水传愁绪,松梅竹菊寓高洁,燕子乌鸦系兴衰等。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对诗人而言,他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对我们读者而言,则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需要了解意象的寓意内涵和审美意味,还需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意象,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下面主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谈谈如何认识诗歌意象的作用,体悟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渲染气氛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自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读者自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杜甫的《登高》,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密集的意象极好地渲染了秋江景物萧瑟悲凉的气氛,从中我们不难体察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开头两句意即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由此可见,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的是凄冷、感伤的氛围。全诗写的是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的是羁旅思乡之情。
(二)奠定情感基调
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产物,即使是最平常、最细微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本题难度不大,在教材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关汉卿《窦娥冤》“望帝啼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子规”意象即为全诗奠定了悲苦哀怨的情感基调。
(三)创造环境或背景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它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氛围。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010年陕西卷:
雨 雪 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借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等景象,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环境描写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又如,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本题答案分别为“流水”和“白云”。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之情。
(四)烘托人物特定的心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烘托特定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说的烘托作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女子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女子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作者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2013年安徽卷:
秋 斋 独 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所以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的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孤独中又有淡静。赵诗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孤独中更显凄冷。诗中的意象,烘托出了人物特定的心境。
(五)衬托人物气节或境况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和比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将打击的程度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有香如故”写出了作者九死未悔的高洁品质。词人也在梅花身碎犹香的风韵中觅到了自己爱国之志,衬托出了诗人屡挫不折、愈老弥笃的精神品质,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诗人通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的感伤。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也是如此。诗人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由此可见,诗人即景自况,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孤单漂泊的境况。
(六)塑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物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要体悟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营造了凄凉悲清的意境。意境决定心境,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天涯游子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20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写自己。“片云”孤寂、漂泊。月亮用“孤”来修饰,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面对秋风秋雨,历来文人往往会生发一种悲秋的情绪,而诗人“心犹壮”、“病欲苏”。诗歌悲而不伤,沉而不郁,意境雄壮开阔。联系尾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说到底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思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不同,欣赏时要结合语境,把握意象的神韵,进而把握诗人的寄托。
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篇4
感恩老师,是他们传授给了我们知识,教会了我们许多本领我们的成功就是他们最大的自豪。
感恩父母,是他么把我么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予了我们无穷的爱和无私的关怀,却不图一丝回报。
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他们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在一旁默默地祝福着我们。
感恩对手,是他让我们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我们走向成功。
感恩祖国,没有了他的繁荣昌盛,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健康成长的摇篮,给了我们发挥自如的空间。
感恩地球,是他把海洋和陆地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把美好的环境送给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地球那一丝丝的温暖。
……
篇5
五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球歌之咏之,祭之拜之。
五十年来,中国人为嫦娥的冲天一飞埋首钻研、奋力攻关。
几代人的智慧,几十年的光阴,而今中国人终于要上九天揽月,千年梦圆指日可待。
时光在蜿蜒流转,世纪的年轮也飞似的旋转。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一诗中写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描绘出我国古人对月亮的初想探询,也流露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了椅子上,手持两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被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为了纪念他,人们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
有人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中华名族传统的神话文明不断的呈现土崩瓦解之势。越来越多充盈着浪漫主义的神话伴随着一切真理浮出水面,渐渐变得苍白无力了起来。往日伴我们成长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天狗吃月亮”的故事也逐渐被“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是个毫无生机,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世界”等所取代,慢慢变得冰冷起来。
但我不这么认为啊!它们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在真理的表面,会永远扶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它们如梦如幻,它们代表着远古时期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企盼,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他们的梦想,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啊!
篇6
关键词:自信、策略、方法、团结学生、民主平等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班主任工作心得,我感到非常荣幸。学校一贯的习惯就是让班级考的好的班主任发言,介绍经验,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我认为,经验与教训不是事物的正反两面,而是孪生兄弟,其本质完全一样。教训可以成为避免失败的经验,经验也可能成为阻碍成功的教训。所以,无论班级考试成绩好还是不好,我觉得学校都应该给我们提供介绍经验的机会。
我的经验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不要借鉴学校内其他任何人的经验。当然这句话说的有点夸张。比如说,有人认为班主任要“恶”才能管住学生,而我要说的是班主任要“善”才能让学生佩服。很多人都很强调学习时间,而我只强调学习兴趣,我认为,有了兴趣就有了一切。有人强调早上早起,周末提前返校,而我已经向学生公开承诺,即使到了三年级,我也不会规定你们早起的时间,周末也不会要求你们提前返校。因为我的工作不是强迫你早起,而是给你知识,给你快乐,给你自信、给你梦想。
当然,我说不要借鉴校内其他任何人的经验是为了强调要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主见。
我的经验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的话,那就是:自信。比如说,第一次技能抽考我班的成绩没达到合格率,可我一点儿都没有觉得是因为我教的不好,我也不觉得是因为学生没好好学,我就认为那是一次偶然。所以,开会时我并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而不好意思,仍然做在班级队伍的后面。我是在用实际行动给学生一个暗示,那就是:我是好样的,你们也是好样的,这一次虽然没有考好,下一次应该能够考好。
当然,我说的自信是在勤奋的土壤中,在汗水的浇灌下长出的花朵,没有经过汗水浸泡的自信是自大,我说的“松”的背后蕴涵着比“严”要多得多的付出。
现代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学校更有学校文化,班级当然也应该有班级文化:
我的治班理念:用热情去工作,用真诚来沟通,用知识教学生,用人品育栋梁。
我的治班方针:公平、民主。
我的治班策略:
一、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二、树立快乐学习的心态;三、创造轻松学习的环境;四、发现幸福学习的乐趣。
我的治班方法:
一、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接受你说的话,愿意听你讲的课。我也许在同事面前没有魅力,但我觉得我在学生面前是有魅力的,尤其在男生面前。
1、讲好课。我追求内容连贯,逻辑性强。遇到不会的题,不要搪塞,承认不会。
2、自信、乐观、向上。这是我最大的特点。在应聘工作时,我就说:你不要我肯定是一个损失,你要我绝对不会后悔。即使我班考的不是第一名,我仍然认为我是最棒的,只不过我成功标准与其他人的成功标准不一样而已。我对我自己这样说,我对学生也是这样说。我要用我的自信,树立学生的自信。
3、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让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才具有说服力。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习为乐,我就自然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我本身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常把自己学到的新观点说给学生,一同体会学习的乐趣。比如说,校长说的《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我在高一时已经把整本书一字不剩地用我的两节数学辅导时间给学生读过了,高二刚开学时又重复读了一部分。
4、每天都有创新。每天上课争取利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使说话或讲课有所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学生都说上我的课感觉很轻松,甚至有懈怠的感觉。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学校有一个让班主任树立服务意识的文件,其实,在高二开学之初,我已经给学生说过:我当班主任就是为你们服务的,你们有什么困难、想法、创意等尽管说,我会为你们提供帮助与服务。这个服务意识在歌咏比赛时最突出,我们班获奖原因不是歌唱实力,而是创意,只要学生有了想法,我就去做,所以,那两天买东西,做东西累得腿都疼了。
5、多理解、多鼓励,少批评。我把学生看成是与我一样的成年人,他们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他们不需要我们过多的说教,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就不要再批评了,否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6、讲话精辟,不罗嗦,富有诗意。我上学时不喜欢班主任罗嗦,所以,我现在尽可能不罗嗦,但我还是经常说一些话,不过学生并不觉得很烦,因为我不重复,语言精练,富有诗意。我经常把我的意思写成诗再读出来或背出来。
二、用文体活动团结学生
如果你举行一项活动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的话,无论是什么活动都将是极大的成功。比如说学校举行过的歌咏比赛和运动会,班主任要全力提倡,这是形成和谐的环境,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绝好机会。如果班主任仍然只强调学习,不主张参加这些活动的话,就等于自己在破坏班级的团结,削弱班级的凝聚力。
三、用公平民主平等学生
都知道应该讲公平民主,但肯定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做的是最好的。我不找学生谈话,更不给学生补课,也不拿着学生的卷子或者成绩单去指导。因为我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给予这样的指导,所以我一个都不给予指导。这样是为了公平。虽然学生有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但不会产生逆反和嫉妒心理。如果指导的话,很可能拉拢了一个学生,却伤害了几个学生。一旦你给予学生指导了话,就得一直指导下去,不然,学生会觉得越来越看不起他了。所以,我就跟学生说,无论是谁我都不会找你谈话,除非你主动找我。
永远都不要在班里说差生两字,因为说了就表示有差生,而且差生就不会变好。
永远都不要在班里说某某有实力干什么,因为这等同于说其他七八十人没有实力。
所以,我班的学生个个都觉得自己是好样的,至少我希望是这样。
四、用理想鼓励学生
十六七岁的职高生正是有理想的时候,我们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压制。所以,学生说个话了,搞个小动作了,接个话把了,违个纪了,这些都应该一笑而过,用不着小题大做。
五、用学习节奏引导学生
学习是有节奏的,该玩的时候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要想管理好班级,归根结底我认为有两条:
1、热爱班级。 2、让班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热爱班级”的方法是:别把工作当工作,而是当事业。
“让班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方法是:别把自己当老师,而是当教育家。
参考文献:
[1]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稿(职校版)2009年版
篇7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情感参与应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
所谓情感参与,就是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在四十五分钟的课时内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情感参与。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是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然而学生的情感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创设情景才能满足当中学生求知求新的内在要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素质。
其实情感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仅仅只能给探索者指出一个方向,其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增加知识储备。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如果连教师都对教材懵懵懂懂,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也难以驾驭,学生自然就不会买账。其次,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列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有区教育局的视导员。本来视导员们打算做好课堂记录以便课后提意见的,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事后邻校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备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从不间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学为人师”,不“学”何以为“师”。对于所教知识涵盖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初中政治教师而言,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
“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初一初二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讲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时,我带了两瓶品牌不同但外观类似的“老干妈”辣椒酱走进教室,让学生陷入问题情境,接着就举了湖南“老干妈”辣椒酱模仿贵州“老干妈”欺骗消费者的案例,进而引出了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对此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第三,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著名的捷克教育家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引,政治教师应当给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的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篇8
人物言语与思想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样的话语或思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小说家可以利用不同的引语形式来完成某些既定的艺术效果。变换人物言语与思想的表达方式是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而往往人们只注重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忽视了它的表达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以简洁凝练、内涵丰富的风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笔下的人物鲜明生动,这与其独特的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海明威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主要通过描写三个主要人物的对话及心理活动,展现文章的主题——虚无。在这篇文章人物对话的过程中,作者有意隐去了说话人的身份,而是让读者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感知说话人的身份,从而突出文章主题。本文将以Leech与Short对人物言语与思想表达形式的分类,对《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人物的对话及思想进行分析,探讨海明威巧妙的艺术手法。
二、利奇与肖特对人物言语和思想表达形式的分类
英国文体学家Leech和Short把小说中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分为5种,其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另外还有三种方式: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言语行为叙述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把直接引语的引号或引导句或二者都去掉,就会得到一种比直接引语自由的形式,即自由直接引语,它可加快叙述速度。同样,把间接引语中的引导句去掉,就可以得到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叙述体是一种更为间接、更为简洁的形式,它仅仅只描述一种言语行为。这几种话语表达形式会受到叙述者控制,但程度不同,其中言语行为叙述体受控制最重,直接引语受控制程度较重,之后控制程度越来越轻,依次为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利奇和肖特认为人物话语的不同形式受叙述者的控制程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利奇和肖特还对人物的言语和思想进行区分,把小说中表达人物思想的引语形式分为:“思想行为的叙述体”“间接思想”“自由间接思想”“直接思想”和“自由直接思想”。由于言语和思想在表达形式上基本相同,在此不赘述。言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展现人物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的不同表达形式描写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意识流”小说中的常用形式。
三、人物言语的表达:自由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交替使用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人物的对话,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分别是年轻侍者、中年侍者及老人,而作者差不多用通篇的笔墨采用自由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形式来描写他们的对话。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会看见这两种形式的引语。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篇文章里,不带引导句的自由直接引语出现得最多。如:
“Last week h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 one waiter said./“Why?” /“He was in despair.”/“What about?”/“Nothing.”/“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He has plenty of money.”
上面的对话都为带引号的自由直接引语,由于省去了引导句避免了过多的“he said” 使语言显得简洁明了,加快了叙述流的发展。试想如果把每句后面或前面都加上引导句,既显得啰唆,也影响了故事的顺利发展。另外,这段对话的语言也是出奇的简洁,其中的四个问句就有三个只由疑问副词组成,这一方面体现了口语对话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与简洁的自由直接引语一起构成了海明威特有的简洁风格。
自由直接引语是叙述干预最轻、叙事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作者能够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这样,读者就能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地接触人物的“原话”。直接引语也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由于它带有引导句,所以它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混合,但过多地使用自由直接引语会引起说话人的混淆,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配合使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该文中年轻侍者与中年侍者讨论老人时的对话:
“He’s drunk now.” he said./“He’s drunk every night.”/“What did he want to kill himself for?”/“How should I know.”/“How did he do it?”/“He hung himself with a rope.”/…
在这一部分的对话中,海明威一连用了整整24句不带引导句的自由直接引语,这种形式一方面加快了两个侍者之间的对话,显得简洁紧凑,促进了叙述流的顺利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让读者产生混淆,不知说话人是谁。然而,也正是这种变异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读者在寻找说话人的过程中,对话语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并且在发现了谁是真正的说话人之后,给读者内心所带来的震撼也是不容忽视的。抑或谁是说话人并不重要,作者只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交代老人的背景和生活状况。另外,作者在描写对话时没有说明说话人发言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显得更为客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在这篇小说中,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对话,且都是以自由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这两种引语交替出现,互相取长补短。带引导句的直接引语交代谁是说话人,不带引导句的自由直接引语节省了叙述空间,促进了叙述流的发展。这样的安排正体现了海明威简洁但内涵丰富的叙述风格。
四、人物思想的表达
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里,大部分都是描写人物的对话,而且对话的句子都不长,简洁而精练。但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却出现了与对话内容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一大段中年侍者的内心独白。由于这里短暂地出现的人物的想法,是对整个文本视角模式的临时偏离,因此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并且由上文实在的人物对话(外部因素)突然转至人物的心里想法(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现实与内心的对比、存在与虚无的对比。
此处采用不带引号的自由直接思想,使人物的思想自然地与叙述流融合在一起,此外与直接思想相比,它的自我意识感减弱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也因此而被拉近了许多,这样,读者就非常容易从心理上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并且由于它受叙述者干预最轻,因此这种形式更显得客观。文中对中年侍者的思想表述摆脱了引导句等显示叙述者存在的标记,借助快速跳跃的主题和语言的口语化,作者似乎在原原本本地“记录”人物思想,叙述者的中介作用已经消失,读者在无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人物视点。这种形式所产生的生动性与即时性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常用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
本文中除了运用自由直接思想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还用了思想行为的叙述体、自由间接引语等。如该文的最后一段以叙述者的叙述与评论开始,即思想行为的叙述体,叙述者用自由冷静客观的言辞替代了具有人物个性特征或情感特征的言语成分,具有节俭性。随着第二句到第四句的自由间接思想的使用,人物语言成分比重增大,叙述者的声音弱化,过去时态与人称代词he成为叙述者声音的唯一体现。读者在无意识中进入了人物内心,由叙述者视点自然“滑入”人物视点。而通过自由间接引语对人物思想的表述,作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读者与人物的心理距离,使其对人物的境遇产生移情,并且在不动声色中完成心理视点的转换。
五、言语与思想的相互作用
言语和思想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本文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如当中年侍者进行了一段内心独白之后,来到另一个环境——酒吧,在这里,对话是这样的:
“What’s yours?” asked the barman./“Nada.”/“Otro loco mas(西班牙文又一个疯子).” said the barman and turned away./“A little cup,” said the waiter.
在这一段对话中, “what’s yours?” 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酒吧里的招待想问“你想要什么?” 中年侍者却回答“Nada.” 看起来似乎答非所问,其实不然。中年侍者还停留在之前的内心独白中,心里想的还是生存的意义、对人生的探索。因此,在中年侍者的眼里, “what’s yours?”中的 “yours”指的是 “your life”,这里的 “Nada”实际上是中年侍者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接着酒吧招待说 “又一个疯子”时,他才从内心世界回到现实中来,做出了酒吧招待认为是正确的回答。通过言语与思想的交织,又体现了存在与虚无的对比。
本故事中言语与思想的互动在最后一段尤为明显。这一段描写中年侍者由迷惘绝望走向坦然面对痛苦的过程。他明白面对人生的无奈和飘忽不定,人需要保留一片心中整洁明亮的空间,需要勇气和自尊,要勇敢地面对虚无,否则只能用睡眠和忘却来填补对黑暗和空虚的恐惧。在这一段里,中年侍者内心(自由间接思想)表现得非常坚定,他决定要勇敢地面对生活。而外在世界是残酷的,最后他对自己说的那句话(自由直接引语)表明他即将用行动证明他将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这种从思想到言语的形式使读者自然地从中年侍者的内心世界回到现实中来。
六、结 语
人物言语和思想的不同表达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在小说中灵活运用其各种形式有助于展现文章的主题,丰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上文的分析,海明威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通过运用人物言语和思想的不同表达形式,更好地展现了文章的主题,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而体现了他质朴无华却蕴涵极为丰富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Leech G,M.Short.Style in Fi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申丹.有关小说中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01).
[4] 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 黟县 乡村旅游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6-01
近年来,黟县深厚的徽文化和优美的田园风光,诗意绵绵、风光旖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我们应认识到,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堪称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潜在的优势不容忽视。
一、黟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黟县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如五里桃花、深冲茶香、柯村油采花、塔川秋色、木坑竹海等。二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节庆、民俗等方面:雉山凤舞、打食桃、赛鸟、碧山丰年祭等。三是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乡村传统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尤其是黟县一些较边远的乡村,仍保留有传统的耕作、劳动方式,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
二、黟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1.丰富了黟县旅游资源。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五溪山自然保护区、奇墅湖水库、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黟县西递宏村等热点景区的管理压力。
3.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乡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目前还停留在初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
2.乡村旅游资源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需同时发展旅游交通,农家乐以及解决水、电供应等。
3.乡村旅游业政策配套还不够。如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
4.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够高,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下一步发展黟县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俗民情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要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可打造以下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五里、深冲、塔川、木坑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历史文化名村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碧山、碧阳城郊为区域的农业体验旅游;(4)黟西北为区域的生态及户外运动乡村旅游。
2.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应在深度挖掘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
3.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目前,黟县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
4.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规模旅舍,为游客提供比较干净、卫生的住宿。
5.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尤其要在旅游产品包装上下功夫。
旅游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则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好办法。同时对黟县扶贫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黟县乡村旅游,潜力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感共鸣;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摇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51-02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首要的需动之以情。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所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即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智育课而且是一门德育课,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p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是一种规范性较强的教育,这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被动和逆反心理,这就更需要教育者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只有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地拿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进行系统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工作想要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上更能发挥出情感的渗透,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加以情感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1]
(二)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每个单元、每课内容无不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在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情感教育的特征
1.兴趣性。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说教育要迎合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而只有那些与学习任务、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才是应被尊重、培养和发展的兴趣。
2.成功性。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3.审美性。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都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4.创造性。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知道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三、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用途
(一)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2]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四、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实践证明,当一位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是乐于接受他的情感传递的,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一位教师要被学生爱慕和尊敬,他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不仅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琢玉首先爱玉,育人首先爱人。
(二)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出来的。诚然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较为抽象难懂,没有音乐的悦耳动听,没有美术的诗情画意。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片,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设置直观形象的情境,展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故事、事例能使学生以趣生境,从而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调动学生情绪
生动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最能吸引学生。幽默是健康品质和教学机智的智慧之光。教师的幽默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其次,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灵活地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或轻快舒展,或紧张急促,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庄重……使学生的情绪随教师语调的变化而起伏,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已然成为一种服务,一种情感的引导者,唯“情”才能够打动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情感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初衷。
让美好的情感成为教育最动人的节拍!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