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意思范文
时间:2023-04-04 06: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想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观生死相依有感
近日,受母亲影响迷上了一部电视剧,剧名叫《生死相依》,在座的应也有在看的。反正每晚我母亲都是准时坐在电视机等着播出的。我也只是无意中瞥了一眼,感觉这个题材不错,还有就是那个小女孩很可爱。我这人比较喜欢孩子,所以也就每天晚上也陪着母亲一起看了。
说句心里话,看到现在我对于这部剧有入迷也有欲吐槽之心。此话何来,先说入迷吧!入迷如上文所言,小女孩可爱是其一,其二就是题材好,看着有看头,剧情曲折,有些镜头和这个社会是很真实的。
那我要吐槽什么那!我只是感觉这部剧写的太过悲感,主人公真是个悲惨的人!若说他有情有义心存善意收留了素素这本可以发扬,可他为此失去最爱的人,要是为反应现代捉弄人的爱情我也就此不吐槽,但我不能接受主人公会找到一个那样心机重泼辣恶毒的女人,最后还得了眼疾,所谓好人有好报,但我感觉这个好人却从无好报,他不过是个重病于身带有悲惨命运的现代好人形象,太过悲感,和这社会是有出入的。
我不知道这部剧想表达什么,作为一部现在题材都市情感剧,我认为没必要写的这么伤感,现在社会虽是艰苦,但总归还是美好占大半的。电视剧没必要都写的这么悲观,不要为调动观众同情心,就太脱离现实,写的太悲,社会还是有真善美值得讴歌的,但这些只是一己之见,不代表大众感受。
篇2
祥,我的小学同桌.他正直.善良,我们是最好的哥们.而如今,他却因没有及时治疗发烧而去了另一个世界.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脆弱?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了呢?当初,人们说珍爱生命,远离死亡.我就在想"死亡,那离我们远着呢,何必担心!''可现在,死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感受到危险其实就隐伏在我们身边,稍有不慎,可能生命就没有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花一样,花败了还会重新绽放,而生命不会,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在死亡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保护生命,不要失去它!
记得最后一次见祥,那是7月4日,我说过我会去医院看他,可时间太匆忙,还没等到我去看他,他竟与世长辞了.当时,我并没有哭,人们说,眼泪也是一种发泄,他可以使人的悲伤都释放出来,而我的悲伤是无法用眼泪来解决的.试想一下,一个与你称兄道弟,情同手足的人突然在一瞬间睡着了,而且再也醒不来了,这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会怎样?想刀割一样......
死亡,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死亡不单单是人的生命结束了,也是使朋友心疼的恶魔.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生命,不要使别人因我们而心碎!
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思念,只能像鲁迅先生说过地一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灵魂!''
篇3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发展史中,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较为稳定的寓意和内涵。譬如,借月托雁寄乡思,落花流水传愁绪,松梅竹菊寓高洁,燕子乌鸦系兴衰等。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对诗人而言,他往往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对我们读者而言,则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需要了解意象的寓意内涵和审美意味,还需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意象,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下面主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谈谈如何认识诗歌意象的作用,体悟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渲染气氛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自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读者自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杜甫的《登高》,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密集的意象极好地渲染了秋江景物萧瑟悲凉的气氛,从中我们不难体察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开头两句意即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由此可见,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的是凄冷、感伤的氛围。全诗写的是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的是羁旅思乡之情。
(二)奠定情感基调
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产物,即使是最平常、最细微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本题难度不大,在教材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关汉卿《窦娥冤》“望帝啼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子规”意象即为全诗奠定了悲苦哀怨的情感基调。
(三)创造环境或背景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它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氛围。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010年陕西卷:
雨 雪 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借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等景象,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环境描写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又如,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本题答案分别为“流水”和“白云”。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之情。
(四)烘托人物特定的心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烘托特定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说的烘托作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女子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女子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作者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2013年安徽卷:
秋 斋 独 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所以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的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孤独中又有淡静。赵诗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孤独中更显凄冷。诗中的意象,烘托出了人物特定的心境。
(五)衬托人物气节或境况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和比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将打击的程度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有香如故”写出了作者九死未悔的高洁品质。词人也在梅花身碎犹香的风韵中觅到了自己爱国之志,衬托出了诗人屡挫不折、愈老弥笃的精神品质,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诗人通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的感伤。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也是如此。诗人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由此可见,诗人即景自况,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孤单漂泊的境况。
(六)塑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物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要体悟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营造了凄凉悲清的意境。意境决定心境,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天涯游子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20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写自己。“片云”孤寂、漂泊。月亮用“孤”来修饰,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面对秋风秋雨,历来文人往往会生发一种悲秋的情绪,而诗人“心犹壮”、“病欲苏”。诗歌悲而不伤,沉而不郁,意境雄壮开阔。联系尾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说到底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思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不同,欣赏时要结合语境,把握意象的神韵,进而把握诗人的寄托。
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篇4
感恩老师,是他们传授给了我们知识,教会了我们许多本领我们的成功就是他们最大的自豪。
感恩父母,是他么把我么带到了这个世界上,给予了我们无穷的爱和无私的关怀,却不图一丝回报。
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他们在我们高兴的时候,在一旁默默地祝福着我们。
感恩对手,是他让我们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我们走向成功。
感恩祖国,没有了他的繁荣昌盛,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健康成长的摇篮,给了我们发挥自如的空间。
感恩地球,是他把海洋和陆地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把美好的环境送给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地球那一丝丝的温暖。
……
篇5
五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球歌之咏之,祭之拜之。
五十年来,中国人为嫦娥的冲天一飞埋首钻研、奋力攻关。
几代人的智慧,几十年的光阴,而今中国人终于要上九天揽月,千年梦圆指日可待。
时光在蜿蜒流转,世纪的年轮也飞似的旋转。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一诗中写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诗描绘出我国古人对月亮的初想探询,也流露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了椅子上,手持两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被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粉身碎骨者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为了纪念他,人们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
有人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中华名族传统的神话文明不断的呈现土崩瓦解之势。越来越多充盈着浪漫主义的神话伴随着一切真理浮出水面,渐渐变得苍白无力了起来。往日伴我们成长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天狗吃月亮”的故事也逐渐被“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是个毫无生机,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世界”等所取代,慢慢变得冰冷起来。
但我不这么认为啊!它们是永远不会消逝的。在真理的表面,会永远扶着一层薄薄的轻纱,它们如梦如幻,它们代表着远古时期辛勤耕作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企盼,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他们的梦想,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啊!
篇6
[关键词] 思想感情;语言艺术;原因;简洁;朴实
李密《陈情表》一文是古典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早期骈体文的著名篇章。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早在南朝时的梁朝,萧统就将其收入《昭明文选》。此后《古文观止》、《骈体文钞》等文集也选录此文。后人称其语言委婉,感情真挚。
“表”写作的要求是“标著事绪,明白而告乎上也”(〈文章缘起〉)。李密此表旨在辞谢征召,其理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全文以此为据,言切意真,主题鲜明。
文章始言作者“不能废远”,必须终养祖母的原因。作者六个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家无兄弟叔伯,“零丁孤苦”,只得依命祖母刘氏,且其幼年凄苦,“少多疾病”,九岁尚不能走路。祖母抚养他成人后,因年高而“夙婴疾病”,侍奉汤药的人只有李密。如此景况,怎能?
次言朝廷征召与祖母病笃的矛盾。尽管李密对祖母“不能废远”,可晋廷仍“诏书特下”,初授郎中,寻除洗马。李密因祖母病重而“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但诏书又下,措辞“切峻”,郡县逼迫,州司催促,“急于星火”,使他“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进退两难,“实为狼狈”。
最后再次申述辞谢的原因。一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凡属故老,可得哀怜养育,自己的祖母刘氏,最为孤苦,当然应受朝廷恩泽,得到终养。二是表明自己辞不就职,并非“有所希冀”,心怀“逋慢”,全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之故。以区区之心来奉养年高病笃的祖母,正是奉行“圣朝”孝治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陈述,既可解朝廷猜疑,又使请乞终养的理由有了政策依据,使养亲与赴命的矛盾得以合理解决。三是委婉说明自己刚届中年,祖母即将百龄,因此,尽节于朝廷的时间还长,报答祖母抚育之恩的日子屈指可数。况且,“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也是“皇天后土”所共鉴,可见“不能废远”确属实情。及至祖母百年之后,当效犬马之劳,陨首不惜。
实际上,李密上表情解的真正原因,并非都是祖母病笃,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政冶境况。首先,李密为蜀人,对诸葛亮在蜀国的文治武功自有深情。李密从小以“孝谨”闻名乡曲,且“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辨捷,辞义响起”(《华阳国志》),被同学誉为子游与子夏.其才气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以年少俊彦,少仕蜀郎中,多次奉使于吴,颇受吴主及群臣赞赏。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成了“亡国贱俘”,这对“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的李密,不无悲愤之思。其次,司马氏灭蜀后,为防止蜀国旧臣东山再起,便将蜀之故臣通通召至洛阳,委职任用,司马氏的用意李密了然于心,自然不肯轻就晋之官衔!但是,不愿事晋的思想又切切不可流露,便以祖孙相依为命为由,再次上表乞免赴召。
真挚的感情,是文本张虚掩实、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奉养祖母,对李密来说虽是事实,但并不是他不能就职的原因。此前他仕于蜀国,并未因此而妨事,何独晋召而不能“废离”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愿侍奉祖母只不过借口而已。但由于叙述其“更相为命”的情况相当真切,便喧宾以掩其主。李密幼时的孤苦,祖母暮年的凄清,言之令人动情,读之催人泪下。祖母把他抚养成人,而今心力耗尽,“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此情此景,怎能投身仕途,置祖母于不顾呢?乌鸦尚有反哺报恩之情,何况人呢?用深情切辞,巧妙地掩饰了“辞不胜命”的真实思想。由于叙事真切,感情真挚,尽管作者不着意抒情,却情透纸背,感人肺腑。所以晋武帝览此表后叹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其征召(《晋书・李密传》)。晋武帝为“嘉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语言简洁精辟是本文的又一特点。“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吴讷《文章辨体》)。根据这个要求以观此文,行文皆合表达要求。本表的破题全在最后,其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全表的眼目所在,这几句“见尽题意”又不过于显露。为说明祖母“余年”不长,而效力之时指日可待,又补充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全文从立意上看,严密、深刻、无懈可击;从措辞造句上看,字字精确、无可移易,句句中的,毫不纤巧。另外,本文用典少而简,全文只用“乌鸦反哺”、“结草还报”两个典故。这种典故为人们所普遍知晓,既不高深又很典雅,这在骈文中并不多见。
从全篇来看,用语十分朴实精致。《文心雕龙・章表》说:“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故以四言为主。然而随着感情跌宕和表意精确的需要,又夹以五至九言,这是“辞为心使”之必然。如叙幼弱时候的“零丁孤苦”,则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把孤弱情况写得历历在目;其成人之后的凄苦则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孓立,形影相吊”,形象地写出了孤身只影、穷困无依的情形。写祖母刘氏的年老多病则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重浅,朝不虑夕”,生动地表现出刘氏病笃、岌岌可危的情景。而写征召急催引起的矛盾,则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文中无论长句短句,概出自“恳恻”之情,无论写己写刘,还是叙述急召,都是言其真情,所以文不浮侈,“繁约得正,华实相胜”,使人读之“唇吻不滞”。
篇7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情感参与应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中。
所谓情感参与,就是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在四十五分钟的课时内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教学中恰当使用情感参与。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是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然而学生的情感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创设情景才能满足当中学生求知求新的内在要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觉悟和素质。
其实情感参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仅仅只能给探索者指出一个方向,其中具体方法的运用因人而异,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个方面。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增加知识储备。要想让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如果连教师都对教材懵懵懂懂,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也是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自然也难以驾驭,学生自然就不会买账。其次,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列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有区教育局的视导员。本来视导员们打算做好课堂记录以便课后提意见的,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事后邻校一位教师问:“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对“准备了一辈子”的解释是终生从不间断地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学为人师”,不“学”何以为“师”。对于所教知识涵盖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初中政治教师而言,这种日常的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
“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层层设疑,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
初一初二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讲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时,我带了两瓶品牌不同但外观类似的“老干妈”辣椒酱走进教室,让学生陷入问题情境,接着就举了湖南“老干妈”辣椒酱模仿贵州“老干妈”欺骗消费者的案例,进而引出了诚实信用的经济原则。对此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第三,加强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著名的捷克教育家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因引,政治教师应当给沉闷的课堂增添乐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呢。教师应在有限的讲授时间里充分发挥语言魅力,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有关的故事、名言、谚语;有关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等等,都能引发学生的注意焦点,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篇8
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扬子晚报》、东南大学出版社、凤凰美术出版社、中小学自主学习网所发起的“名师点拨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作文竞赛总决赛日前落下了帷幕。比赛不乏上乘精彩之作,更展现了来自全省200多名选手的才华与风采,但也暴露出了当下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把它归纳为现象上的三种病症和本质上的一种病症。
一是雷同病。初中组写盲人的题材,变成了好人好事大汇集。小学高年级组写“陌生人”,常常因偶遇而感动,编造手法也显雷同;二是空泛抒情病。这个情况越向上越严重,反而小学中低年级的一些小选手写得比较实在,即能做到言之有物。初高中生相随于空泛抒情的则普遍缺少了一点行文笔势的开阔与昂扬,而让人感到时代感不足;三是主旨漂移病。主旨漂移病,简言之就是不对着题目写。高中组的“星际穿越”这个题目审题并不难,是星际与星际的穿越,或者说穿越于星际之间。大多数选手则写成了时间的穿越。初中组“盲道”这个题目,基本意思就是专门为盲人设置的道路。大多数同学则抛开基本意思,凌空大写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对不准题目的后果是不切题,不切题就是走题。从阅卷的角度看,走题的后果很严重,那就要判你不及格了。主旨游离的同学又常常表现为语言表达的“满地打滚”和“天女散花”,甚至连文从字顺也做不到。这样的作文给读者的感觉是不知所云。
以上三种病的总病根则是思想肤浅病。思想的肤浅常常带来思维的散乱与语言的混乱。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没有思想必雷同,必空泛,必主旨不清、主题不明。什么才叫有思想呢?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吟雪诗的故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中游览杭州西湖,诗兴大发的乾隆对着众人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写了三句就“卡壳”了。乾隆尴尬之际,身边的礼部侍郎沈德潜非常巧妙地帮乾隆补上了一句“飞入梅花看不见”。这最后一句的“看不见”就是思想。看不见的是什么呢?任你想象,是人的心灵,是人生的绵长思绪,是时光的转瞬即逝……这“看不见”里面隐含的思想含量还给人以美的感受。我们常常讲思想的力量,其实,思想也是美,力量自身也是一种美感。以“盲道”为例,命题者出于选拔人才的考虑是有用意的。现象上的盲道也可折射出盲人的心灵之道,连接成社会的公共之道与天下的和谐之道。而高中组的“星际穿越”,命题者不仅要考你的文学想象力,也许更要考你的科技伦理与科技文明的人文思考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有思想的作文不仅仅表现为力量,也表现为美感。好作文要给人以思想的美感。
篇9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一个发育的阶段,对事物的接触大都会感觉很新鲜,对许多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因为接触的新鲜事物多,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容易被另一种事物所取代,当了解了一种事物以后,小学生就会对这种事物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小学生的教学,就要准确把握好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实施教学。思想品德课虽然课本上有图片,显得内容丰富,但是仅凭这些就想让好动的小学生乖乖听从教师讲课是不够的,笔者就情感教育展开深入思考,提出意见。
一、进行情感教育的措施
1.课本与生活有机结合,带动课堂气氛
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求是让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产生基本的道德意识。在这些应掌握的知识中,有许多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在讲到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与教材中的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让整个课堂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例如,在讲“学会做家务”的课时,我们可以先提问学生,让学生说自己在家做什么,再结合图片和教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讲
解,课堂的最后再次进行提问,对已经产生想要回家做家务想法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
2.进行社会实践,发现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既然来源于生活,那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及一些公共场所进行实践活动,当看到景物上有人乱涂乱画,路人随意丢弃垃圾,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是不文明行为,把这种行为当做一种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导他们向文明看齐,好好学习思想品德,活动结束前带领学生捡垃圾,通过让他们亲身体验的方式感知文明的内涵,感悟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3.设立文明标兵,向榜样看齐
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课堂上竞选一次文明标兵,对标兵给予表扬并颁发点小礼物,积极鼓励学生向标兵学习。文明标兵,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称号,但在小学生的眼中,那就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现在的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这个称号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做好事,或许刚开始他们做好事的目的性很强,为了得到荣誉称号,但是时间久了,这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他们为了了解做好事所包含的内容,就会积极地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进而引发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潮,使做好事蔚然成风。
4.举办竞赛,赛出思想品德
教师对班级的学生分组,不定期地举办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就以思想品德课上讲过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对获胜的小组予以表扬,并颁发小礼物作为奖励,竞赛会引导大家产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在竞赛的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思想品德知识编排剧本,小组人员进行演出,让竞赛中充满乐趣,使得学生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在愉悦的心态下牢记思想品德
知识。
二、家校联合,情感教学成效好
学生在学校学习思想品德,教师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意义重大,但想要这种方式完全被学生所认同,发挥思想品德情感教学最大的作用,家长的配合是很关键的,学生大多数的时间还是在家中,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根据自己家中的实际情况,采取思想品德情感教学,对孩子在家做的好事进行表扬,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增强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品德就在生活中,把学习思想品德当作是对生活的一种积累。
小学生的本性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拥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向
往,但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错误的引导,影响他们心智的健康成长,甚至会使他们误入歧途,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可以把他们带入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但是普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好奇心,情感教学的出现,使得学生愿意学习思想品德,了解思想品德,增强了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自己的品行,陶冶自己的情操,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充满感情与爱心的事业,对于小学生,教师更应该充满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情感教学加上教师的爱心,相信学生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祖国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情感共鸣;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摇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51-02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首要的需动之以情。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所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即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智育课而且是一门德育课,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p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是一种规范性较强的教育,这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容易产生被动和逆反心理,这就更需要教育者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只有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化被动接纳为主动地拿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进行系统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工作想要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上更能发挥出情感的渗透,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加以情感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不能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1]
(二)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每个单元、每课内容无不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发扬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在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情感教育的特征
1.兴趣性。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说教育要迎合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而只有那些与学习任务、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才是应被尊重、培养和发展的兴趣。
2.成功性。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3.审美性。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都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4.创造性。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知道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三、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用途
(一)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2]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四、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实践证明,当一位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是乐于接受他的情感传递的,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一位教师要被学生爱慕和尊敬,他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不仅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琢玉首先爱玉,育人首先爱人。
(二)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出来的。诚然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较为抽象难懂,没有音乐的悦耳动听,没有美术的诗情画意。如教学电影、电视、幻灯片,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为学生设置直观形象的情境,展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动画面;以生动形象真实的故事、事例能使学生以趣生境,从而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动机。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调动学生情绪
生动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最能吸引学生。幽默是健康品质和教学机智的智慧之光。教师的幽默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够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其次,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灵活地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或轻快舒展,或紧张急促,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庄重……使学生的情绪随教师语调的变化而起伏,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已然成为一种服务,一种情感的引导者,唯“情”才能够打动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情感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初衷。
让美好的情感成为教育最动人的节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