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感想范文

时间:2023-03-25 05:1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扫墓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扫墓感想

篇1

我们上了山,往后看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矗立在眼前的是一座大石像,刻的是蔡永祥叔叔怀抱大圆木,冲出铁轨的那一瞬间。当年蔡永祥叔叔是保卫钱塘江大桥的战士。有一天,蔡永祥叔叔在值勤时,突然发现铁轨上横着一根大圆木,此时火车却越来越近,蔡永祥叔叔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抱起大圆木,冲出铁轨。这时,火车呼啸而过……大桥保住了,火车保住了,可年轻的蔡永祥叔叔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们在雕塑前默哀三分钟。我心想:蔡永祥叔叔如果您还在世,我一定要感谢您!我们排着队,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自己做的小白花放在蔡永祥叔叔的脚边。这时,我又想:蔡永祥叔叔,您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好吗?我祝您平安!

我们又前往“杭州市见义勇为者纪念馆”。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今天我就来给你介绍介绍吧。

按照旧的节日习俗,清明节要扫墓来表达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扫墓俗称上坟,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许多丰富有趣的习俗。由于清明节正值初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节,大家经常踏青、游玩。放风筝也是大家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里也放。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后,剪短牵绳,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去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正是播种的好时节,我国民间经常在这一天植树。同时,清明节还有插柳的风俗。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呀!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让我们走进清明,共同体验它丰富多彩的.风俗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在这一天,人们要带酒食果品和纸钱去墓地悼念死去的亲人。

今年的清明节天气特别冷,时而大雪纷飞,时而狂风大作。那天我起了个大早,因为我们一家二十几人要到太爷爷的坟墓前祭奠。坐车来到了山脚下,大家都沉默不语,过了十几分钟,走到了半山腰,那里杂草丛生。走着走着,就到了太爷爷的坟墓前,坟墓周围到处是杂草,它们仿佛懂得扫墓人的心情似的,没有一点生机。

爸爸和叔叔、姑奶等人先把坟墓周围的杂草除去,接着爷爷在坟墓上用小泥块压了一张黄纸,然后在坟墓前摆上供品,点上香。我和爸爸跪在太爷爷坟墓前,给太爷爷磕头,爷爷在坟墓前念念有词,诉说着这一年来家里的大事小情,还让太爷爷保佑我们一家大小平安。我心里想,太爷爷一定会听到我们的话,我要好好学习,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最后,我们把纸钱烧了,爸爸用土灭了火星。因为太爷爷的墓前有几块大石头,我们坐在大石头上休息吃东西,这时爷爷把酒洒在坟墓前,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洒酒呀?”爷爷说“我来敬酒,太爷爷会和我们永远在一起的。“人死了,明明就什么都没有了,怎么会喝酒呢,怎么还能和我们在一起呢?哦,太爷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吧!下山的路上,大家说说笑笑,看起来很轻松的样子。

这次扫墓,我知道了清明节扫墓是对亲人的怀念,也是家人团聚、踏青赏春的好时机。这个清明节过得很有意义,明年我还会去看太爷爷的。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扫墓节日,爸爸开车带奶奶、妈妈、我、哥哥一起回仙游老家。我的老家在仙游县城附近的一座大山上,我们经过了1个小时的环山公路终于到达目的地——我梦中熟悉的家乡。

一下车,我们就闻到一股清新的乡村气息,四周青山环绕,整个乡村显得那样祥和。我们步行几分钟就看见一座泥巴盖得老房子,这是爷爷、奶奶、爸爸以前住过的地方,现在只有曾奶奶、曾爷爷住在那里。一进门就看见曾爷爷和曾奶奶,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看见我们到来,那爬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问候完曾爷爷和曾奶奶,我们要去扫爷爷的墓了,我们爬上了屋后的山坡。春光明媚,阳光灿烂,小路两旁都开始热闹了。

有嫩绿的小草展露着小脑袋,忙碌的蚂蚁在春运,春笋也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山间的小路上真有趣,一会儿小鸡、小鸭和我们嬉戏,一会儿小羊、小狗与我们赛跑。远处绿油油的麦田和金灿灿的油菜花为家乡的春天添加了亮丽的色彩。不一会功夫,我们来到了爷爷墓前,爸爸带着妈妈和我认认真真地向爷爷的墓碑行三鞠躬。我多么希望爷爷还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享受这美好的世界!

【2020清明节的作文范文三篇】相关文章:

1.2020清明节的作文300字三篇

2.2020清明节的作文

3.2020描写清明节的作文范文三篇

4.2020最新关于清明节的作文范文三篇

5.2020有关清明节的作文范文三篇

6.2020清明节的作文范文350字

7.有关于2020清明节的作文范文

篇3

第一、在日常工作方面

我们圆满完成了协会布置的工作任务,这个学期我们部门做的主要工作有:1.及时传达上级通知;2.协助其他部门出海报,做宣传。主要有:三月学雷锋活动宣传;世界水日在长安广场搞宣传,在学校向学生发放节水传单等。在这一方面,通过与各部的交流,我们也采用了劳动责任承包制,每次活动的海报由一个部员负责包下来,由他联系部内人员做帮手完成工作任务.由来我们把工作表现与评优评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很大的提高了部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既给了部员表现锻炼的机会,同时部门内又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了部员间的联系,促进了部员间的了解,使整个部门更加团结有力!    

第二、开展及参与活动方面

由于我们部门以服务为主的特殊性,本部门很少有时间开展自己的活动,但部员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主要有:保护环境活动—长安广场捡垃圾;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支教活动等。这些让部员不仅在宣传工作方面得到锻炼,还能在其他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

第三、部门内部管理方面

篇4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国家规定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那么对于2021年的清明节,大家有何感想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清明节小学生作文欣赏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清明节小学生作文一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这时,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从我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母亲就带着纸钱,领着我上坟去。

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担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转好几道车。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母亲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满山遍野地到处玩,直到母亲把我拖上车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有一次我发现在一座破烂不堪的坟前,从来没有纸钱烧过的痕迹,我很奇怪,就弯下腰,仔细辨认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着什么“生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斗”,而且他还是个外乡人哩!咦,他应该埋在烈士墓园吧!为什么上面没有一个亲属的名字?

我带着疑问跑去好奇地告诉母亲,母亲没有抬头,只是缓缓地说:“唉!你拿些纸钱去为他上坟吧!”我接过了母亲递来的一叠纸钱。走到了他墓前,一边往火里扔纸钱,一边喃喃地说:“从来没有人来为您上过坟,您一定很寂寞吧,我虽然不知道您叫什么,也不认识您,但您当年一定是个功臣,如今尸骨却流落他乡,我为您烧一些纸钱吧……”这时,一双手温和地扶住了我的双肩,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她轻轻从我手中拿了一些纸钱,扔向火中,纸钱打着旋落在火中,一张,两张、四张……

今年又到清明了,由于母亲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她不能上坟了,而我一个人去她又不放心。于是我们就在室外烧纸钱,母亲扔一些纸钱就说:“爹!您接着吧!小远(我的舅舅)拿着……”

纸钱只剩下最后一叠时,母亲把它递给我说:“小咏,你为那位死不知名的人烧吧,唉!没人给他上坟怪可怜的。”……火光映着我的脸,我在心里说:“安息吧!明年清明节时,我一定为您去上坟!”一阵风吹了过来,把纸钱烧过的灰烬吹走了……

2021清明节小学生作文二一辈子是多长时间,说不清。总是糊里糊涂过完一生,走向坟茔。

三四月天气,总是空气潮湿,梅雨纷纷,。浸染了清明节,引发了万家祭祀的哀伤。深呼吸,一切都沉重,连鸟儿的啼鸣也叫人伤心之至。天灰蒙蒙的,我们一家开车回到姥姥家上坟。

一路上,我们穿过了很多墓地,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嚎叫。白色的纸钱被燃完后残留的天地更加昏暗了,这仿佛是一场大规模的生死派对!活着的人们用哭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思,死了的则在地下跟着呜咽。经过一路的嘈杂,一路的混乱,我们终于来到了姥姥家。

装着准备好的纸钱,我们全家缓缓向墓地走去。随着加快的脚步阵阵哭声越来越清晰。走过一座古老的房子,我们便来到了坟地。望着眼前成群哀嚎的人们,我不禁向后退了几步,躲在妈妈身后,穿过几个坟堆,我们终于来到了姥爷的坟地。整理好纸钱,爸爸点上了火,顿时一团熊熊的火焰燃起。姥姥和妈妈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水的失声痛哭起来。我轻轻低头看着跪倒在地的年迈的姥姥,心头一阵苦涩。眼前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她那深陷的双眸中饱含着思念。

我静静地站着,望着眼前的一大片人群。陷入了沉思:对于那些已逝的人们,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呢?再看看周围活着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

蓦然抬头,我发现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地,金灿灿的,真美啊!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儿,也许命明天他们就凋零了,我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们的踪影,美丽总是短暂的,因而我们应该珍惜。那么,对人是否也是同样呢?珍惜拥有。

2021清明节小学生作文三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它是从周代开始的,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今天是农历3月9日,正好是清明节,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山路上却人来人往,扫墓的人源源不断。外公带着我也去先人扫墓。我们准备了香、蜡、纸、水果、饼干等东西。我们来到了先人的坟墓前,摆好祭品,外公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祭文,先把纸点燃,然后把香和蜡都点好插在坟墓前。外公还仔细清除了坟墓上的野草和杂物。一切都完成后,我们又叩了几个头,最后我们慢慢地往回走。

听外公说,清明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从前,有个太子叫重耳,他年轻时为了躲避别人的祸害,被迫逃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数都陆续各奔西东去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他左右。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请赏,他才忆起介子推割肉救己的往事,心中很是内疚。

第二天,晋文公去拜见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就背起老母躲入山林。晋文公知道后,就让御林军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就会自己出来的。晋文公听了,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晋文公带着御林军查看山林,在一棵柳树下看见介子推抱着老母亲,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大吃一惊,把介子推母子好好地安葬了。这时他在树下发现了一块木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与君做谏臣。”

晋文公后悔错信人言,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那座发现介子推的山叫做“介山”,并把放火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表示哀悼。他走到坟前,只见老树已经复活,长出了嫩绿的新叶。晋文公望着老树,把树起名为清明树,这一天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一到,气温就开始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时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近,而寒食也是民间禁火和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为了一体。而寒食也就成了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也多了一个习俗,就是不动烟火,也不吃热的食品。看,我刚要吃热饭菜,外婆就端走了。还告诉我:“我给你拿冷食吃,今天是清明节。”

2021清明节小学生作文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杜牧写的诗大家一定都会背吧?清明节了,应该去坟前向各位前辈去祭拜,这都是我们晚辈的礼节嘛。星期六下午就出发向。

妈妈、爸爸、弟弟、我和我的堂妹一家子,一起买好了祭拜的食物准备上山去。很快,到了山下。这座山说它陡峭,也不是很是很陡,说他平坦可是一眼望去这一座山看起来斜面很斜。虽然说每年来这里一次,但是感觉上并不是很陌生。

我们在路途中,看到很多的坟墓,仔细一看,有一些的墓碑上面有一个五角心,上面的颜色已经淡化了。后来我问奶奶才清楚了,原来这代表曾经为国家捐躯过的。我真有想要上去祭拜一下,可是因为时间有限,没有许多的时间在这里耗,所以这个梦想只好作为泡影。

到了,终于到了。我们摆好了祭拜的仪式,开始烧黄纸等扫墓必备的。我拜好之后就开始在附近逗留,这附近有好多的茶叶,嫩嫩的,绿绿的,虽然说旁边有许多的坟墓不景气,可是,加上这春天的鸟叫声很茶叶的清香,好象旁边是隐身的。我只顾自己差一点被他们落下。

到了最后的一站的时候,大家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我们来的目标也渐渐好象不是在扫墓,而是在采茶叶(希望在天堂的前辈们不要生气。),我们采了满满的一戴子茶叶,看这茶叶,我似乎可以看到这茶叶被我们处理过的味道了。

这次去扫墓,我真是受益非深浅。

2021清明节小学生作文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正如他所说,清明本是个悲伤的日子,因为清明是要祭祀祖先的,难免不会悲伤。可是海安的清明节却与杜牧所说的截然不同,海安的清明节过的分外热闹,因为每年的海安到了这个时候都会举行大规模的赶集活动。

清明节前夕,四面八方的小贩们都会蜂拥而至,不约而同的来到海安,昨天还是冷冷清清的海安,第二天一下子变得人声鼎沸。就连“丐帮”也耐不住寂寞,派出了自己各型各色的“弟子”,每每到了清明节,来到海安时,你都得注意脚下,因为动不动你就可能会踩到要么没手要么没脚的“丐帮弟子”,久而久之,这也成为海安赶集中的一道风景。

清明节早晨,我囫囵吞枣地扒了几口早饭,便迫不及待地拉起外婆和妹妹向海安的方向走去,没错,我正是要去赶集!路上,看着大大小小,男女老少的人们不谋而合地向海安涌去,我的心,充满了对海安清明节的期待,为这无法预知的一切所兴奋不已,难以自持。我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兴奋地一蹦一跳地向还海安走去……

海安真热闹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到边际!人们摩肩擦踵,人头攒动,就像海里奔腾的浪花般川流不息,又像星空中的点点繁星。大家把衣服袖子举起来就像五彩的云。我吃力地挤进人流中,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东摸摸,西看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精致漂亮,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各种各样的小吃散发着诱人的气味,好像在呼唤行人们赶快来买它们。可爱的小动物们卖力地摆动着自己美丽的身姿,吸引人们来观看。鲜艳的衣服像一面面五颜六色的彩旗,给海安清明节添加了几抹亮丽……赶集的人三五成群,谈笑声风,有的人拎着篮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的“战果”;有的人背着个孩子,井然有序地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有的人挎着个包包,不过基本都是女学生,她们边走边吃着手中各种各样的小吃,有说有笑地大步走着,她们所走过的地方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小贩的呦呵声,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扩音机的乐曲声,大家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汇成一曲有声有色的乐谱……

我拉着妹妹,那边看看,这里瞧瞧,这时,一股诱人的香味钻入我的鼻腔中。我一回头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卖羊肉串啊!只见那些人穿着奇形怪状的新疆服饰,随着震天动地的音乐声,忘我地扭动着身子,翻动着羊肉串。看着那美味的羊肉串,我咽了咽口水,肚子里的馋虫早就被勾出来了,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掏出钱,递给老板,吞吞口水说道:“老板,来十串羊肉串。”“好嘞!”老板熟练地拿起十串还是生的的羊肉串,不慌不忙地把那起十串羊肉串放在闪着红光,发出“劈里啪啦”的响声的碳炉上烤。老板不停地翻动着那十串羊肉,我的目光也片刻不离地吸在他手中羊肉串中,烤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口水直流,再看看旁边的人,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个如狼般地盯着老板手中的羊肉串,恨不得立刻扑上去大吃特吃。老板用刷子沾了一点羊油,均匀地在羊肉串上上上下来回地刷个不停。看见来油亮亮的。然后他又捏点孜然粉、辣椒面、盐撒在上面,又翻了几下,便大功告成了。

见羊肉串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接过羊肉串,一串串羊肉上还滴着摇摇欲坠的羊油,金灿灿的羊肉串通体透亮,红红的羊肉烤过以后又焦又亮,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让人看了就胃口大开,垂涎三尺。我赶紧塞了一串进了嘴里,轻轻咬上一口,“滋!”油汁从羊肉里挤出来,从舌尖流到喉咙里,让人欲罢不能。羊肉烤的又焦又嫩、又软又腻,却腻而干爽。羊肉伴随着它与其身俱来的膻味,在味觉与嗅觉的双重冲击下,我忍不住吃了一串又一串……

篇5

摘要: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文化教学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需要遵循适度性的原则、典型性的原则和准确性的原则。在熟知中外文化的基础上,配以合适的文化教学原则,我们的文化教学才有可能正常进行,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原则 适度性 典型性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经常争论的热门话题,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是每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语言的作用,有多种说法,比如“工具说”“载体说”等等,但是我们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工具”“载体”,因为每种语言的形成的发展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都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思维心里等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包含和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语言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有的时候语言中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直接反映在字面上,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暗含着。我们要圆满地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技能外,还要尽可能地了解目的语所暗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容易在交际中闹笑话,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然而,虽然一定的文化教学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文化教学并不等同于语言教学.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关于语文教学的亮点基本认识》)。”俞约法先生写道:“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和主体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语言教学,不论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具,而且首先是掌握使用工具的技能。”当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使学生准确运用汉语这个交际工具,必然要涉及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际。我们进行文化教学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汉语,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该遵循的原则

文化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又不能喧宾夺主,那怎么才是好的文化教学呢?结合相关的资料书籍和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我觉得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适度性的原则。

适度的意思就是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得当,适当地讲解一些中国文化,效果是很好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很多老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讲解中华文化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在短短的几节课内将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股脑地塞给学生,欲让其领略我国文化之灿烂悠长,使其在瑰丽独特的风俗民情中久久不能自拔,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果,学生一开始还兴致勃勃,但是不一会儿就死气沉沉了,因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只能“忍叹惜,更无语”了,本来想活跃气氛,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反而加深了他们对于汉语学习的恐惧,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初级阶段,特别是零基础的班级,学生的水平普遍比较低,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用汉语教学,能够不说外语就不说外语,而这与文化教学就有一定的冲突,我们知道,好多文化是有很多专有特殊名词的,而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意思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而想用汉语讲解的形式来让初级班的学生来明白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韵味,我觉得无异于天方夜谭。比如给学生讲清明节就不能不说“扫墓”,但是估计很多老师都会直接用英语翻译法,将“扫墓”解释为“sweeping tomb”,单纯从字面上理解,“sweeping tomb”与“sweeping rubbish”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扫”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想让学生理解“扫墓”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蕴,势必要用许多“高级”的词汇和语法,而这又不得不考虑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

2, 典型性的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续不断,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使得中国文化越积越丰厚,文化的底蕴博大精深。同时,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汇合起来的统一体,它在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大量外来的文化,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而这就求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进行教学。何为典型性呢?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普遍性,至少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虽不能详说十之八九,但是可以略知一二,我们所要讲的就是“一二”那部分。众所周知,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典型性的文化也必定是“活的文化”,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

3, 准确性的原则。

介绍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因此只有介绍得准确,才不致将学生引入歧途。比如有些课本解释“吃饭了吗?”有的说是问候语,有的说是问候语的特殊用法。像这样的话,就需要解释,因为中国人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常常这样跟别人打招呼,而且也确实引起某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困惑,甚至反感。然而,说“吃饭了吗?”就是“问候语”或者是“问候语的特殊用法,却是不够准确的。这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任何中国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用”吃饭了吗“”跟别人打招呼。试想,如果一个外国学生学了这一条注解便到处去跟中国人说“吃饭了吗?”,会出现怎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咱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一个老师和同学在厕所门口相遇,老师要出来,学生要进去,学生跟老师说一句“老师,您吃了吗”,试想一下,这个老师会作何感想?此外,像中国特有的“老王”“老张”“小李”之类的这种类型的称呼――在姓前边加上“老”“小”指代某个人的用法――如果不说清楚,那也很容易闹笑话。如果只告诉学生称呼比自己年轻的人就叫“小张”,称呼比自己年纪大的就叫“老张”,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容易状况百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或德高望重的老者被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留学生用一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来直接冠以“小X”或“老X”的称呼,那肯定是一幅尴尬又有趣的场面。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教学始终是最重要的,文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用汉语进行交际,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喧宾夺主。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对外汉语的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非常深的了解,对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也要有相当的了解,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在讲解的时候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初级阶段的基础打好了,那么就更有利于推动我们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重印)

[2]杜道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3]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篇6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的起步都要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开始。对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是人与人交际和交流的必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不能做人。"所以说,语文教学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新课程标准下,从宏观上实施素质教育

1. 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 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 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 受益"。

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 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2.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搞活语文课堂教学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从"一根教鞭一本书,一块黑板任你涂"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今教学技术的主流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利用图像、声音、色彩、音乐等综合作用来刺激感官,增强学习中的,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例如,执教《黄河颂》一文,除了运用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外,还搜集了不少有关的资料、图像,经过编辑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对录像画面的观赏、声音的聆听、语言文字的品味,真切感悟作者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黄河的音乐壮美雄浑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课件动静结合,声像俱佳,学生们仿佛来到了黄河之中,尽情地感悟着自己的生命活力……真正实现了由情感体验到内心感悟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其效果优势显而易见。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师生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语文课堂更加鲜活,如同百花园一样,让学生流连忘返。

3.落实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是人教版版语文新教材,为落实"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新课标要求,每册均设置了六个"综合性实践"单元,使课内外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除了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外,还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春游、植树、扫墓、社会调查、四季采风等,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应有自己的"体验"。走出狭窄教室后,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有如沐浴春风般惬意。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是更广阔的知识储蓄地,学生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开始了学习之旅,途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积累了知识,提高了素质。

二、在新课程标准下,从微观上实施素质教育

1、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3、让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

篇7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善假于物”――地方乡土资源这个“物”。作文教学中恰当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空间,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目前学生作文苍白乏味,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甚至学生写作时无从写起、无米下锅,这主要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 [1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容易打开思维,有话可说,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 ]“没有对生活丰富的切身体验,写作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3 ]王阳明也曾说:“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 [4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乡土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为学生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提高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点评生活事象,提高思想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身边的乡土生活事象,正是作文教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从体验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土生活,更应通过引导学生点评乡土生活中的各种事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指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5 ]叶圣陶也曾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 [6 ]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把写作技巧视为作文教学的全部,把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等同于学生写作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作文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事实上,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远不只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应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乡土教育专家李元昌先生曾说:“通过认识和感受能力提高来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了语文教学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许多难题。” [7 ]关心国内外形势和乡土生活的时事要闻,都是丰富和提高思想认识的途径。因此,设计“时事类材料写作”专题,聚焦乡土生活事象,选取乡土生活的“时事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以催长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阅读本地报刊《湛江日报》“热评”“热读”“民生”以及《湛江晚报》“热论”、“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两报的“热评”“热论”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对“热读”“民生”“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中的生活事象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点评,写时评或杂感类文章。此外,结合口语练习,我们利用早读前5分钟开展“朝闻半岛”时事开讲活动,每天早上轮流由学生播报自己收集到的本地“新闻”,并作简单点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生活,关注地方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学生一旦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产生社会角色的存在感” [8 ],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只有认知有发展,思想境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才可能写出言有力度、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 [9 ]

二、抒写农家劳动,提升生活感悟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和材料来源的问题。” [10 ]缺少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写不好作文的。而劳动是学生参与、体验和认识生活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利用乡土生活资源,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作文,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作文陋习,使学生写作有实料有真情。如有一位同学在《给香蕉喷药记》一文中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干农活,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失误,使一向看不起劳动的我猛然醒悟:技能是生存的前提,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为人!”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观察、学习、感受、体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各种农活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学生若能把知识同生产结合起来,不仅促使他们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反过来,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开阔他们学习的领域,把他们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上,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渔民的一天”“一次难忘的农活”等劳动实践类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写作文。因为有真切的体验,他们的文章言之有物,真实感人,展现了很强的作文能力。有一些学生,他们不是写劳动的体验感受,却对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索,请教长辈,查找资料,写出了《香蕉为什么会变异》《雨季,虾池消毒要科学》《虾为什么长不大?》等科学知识含量很高的文章。

作文亦做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抒写劳动生活,不仅使学生融入乡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悟、体味生活,体验与认识社会角色,学会承担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懂得感恩,成长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这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个人的使命。

三、采写乡土民俗,积淀文化素养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基础之上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成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章”。文章的好坏,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作文能力除了跟一个人的核心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之外,更与一个人的地域文化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民族中有其共性, 在一个地区内又有其个性。采写家乡的民间习俗,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特有的风韵、情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写作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了解、去认识乡土民俗,适时地开展一些乡土民俗文化讲座,鼓励他们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组织学生探访、采写乡土民俗。尤其是乡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更是写作教学应该挖掘的写作主题。同时,利用凝结着真、善、美等情感的乡土民俗资源来熏陶感染学生,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篇8

传统节日实施方案一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时空。 面对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一般只记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至于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怎么过节,则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必要。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销声匿迹了吗?为什么西方的节日会对中国的青少年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

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更多的让孩子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来,甚至孩子是节日的主角。他们注重的是对孩子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一个不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意识到,应该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教育应切实肩负的重任。 在

二、活动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能力:

学会多种途径查找资料,通过网络论坛、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开展包饺子、包粽子、放风筝等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的实施

本次活动的实施主要依托网络论坛,论坛中的版块划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小组评价活动日记活动反思电子作业。各个阶段的资料成果都可以发表到论坛中来。充分发挥论坛的方便、快捷、高效、共享的优势。 第一阶段 明确主题 制定计划

1、激发兴趣,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 当你穿上新衣服快乐地去逛花街,当你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空中飞舞时你们知道这是我们中国哪种传统节日吗?当一家人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

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时,这又是什么节日呢?你还知道我们中国的哪些节日?

此时的学生必然跃跃欲试。

引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是良好的开端。 2、 自主选题,成立小组。

课题产生后,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节日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你们想怎样去感受呢?将大家的想法合起来,这样的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1、节日的简介;2、节日的由来与传说;3、节日的习俗;4、有关节日的诗歌。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至今仍流传甚广的有8个。其中四个节日已经列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研究。(为了避免多数人选择一个节日,有的节日没人去选择的情况,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固定节日和一个自选节日进行研究。)

各班选择分配表

3.制作小组合做计划

好的计划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前提

这次的主题活动将在论坛中开展,小组活动计划发表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版块中。

五五班第X小组活动计划样表

活动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 指导老师:薛老师 子主题:春节、端午节 小组名单: 主要问题:

1、节日的简介

2、节日的由来与传说 3、节日的习俗

4、有关节日的诗歌

材料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分工

任 务 人 员

设计目的:综合性学习尤其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导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取舍、整合,形成学生可操作性的探索问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结成小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这里教师要有整体的把握,要权衡好,不能多数人去研究一个问题,或每个问题都要研究,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协商,注意尺度,引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二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计划确定下来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他们有的访问亲朋好友,有的到图书馆摘抄资料,有的上网收集下载图片、信息。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忙碌着。

老师推荐大家几个网站,课后,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同学们已在校内外展开了广泛地资料收集。为了有效利用起网络,使之成为同学们简便、快捷地资料查询方式:1、用搜索站点击出关键词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2、对获取资料进行复制、整理和打印。

如果说自主研究为孩子们提供了独立思考和主观判断的空间,那么分组学习则让孩子们懂得和形成了交流合作的高效学习方法与互相协助的共同意识。

二、制作电子报、手抄报指导课

在课堂上,孩子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很多很长,指导他们提炼,筛选;再一次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摘抄重点的内容,设计制作手抄报。

三、制作调查问卷指导课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问卷设计的要求、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掌握问卷设计方法,能设计一份良好的问卷。 在分解调查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重点: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要求,调查问卷设计的步骤。 难点:围绕调查目的分解调查内容。

四、围绕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计划开展以下几个活动。

3月份 制作花灯、花球

4月份 放风筝活动(制作风筝) 5月份 包粽子活动 6月份 包饺子活动

注意做好活动记录:照片、活动日记、活动反思等。把相关的记录发表到论坛中。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交流体验

学生的劳动终于有了成果。各小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汇报。①讲一讲节日传说,自己过节经历;②演一演节日活动,展示过节物品;③用画板画一画节日景象;④唱一唱过节歌曲,背诵相关诗文;⑤演示制作的电子报 评价的主要方式

1、成长记录评价

(1)学生在记录中记下自己的作品,学生放的作品大多是活动计划、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日记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作品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感受最深的一次采访,我的新发现等,引导学生开始审视自己的作品。

(4)教师设计一些小栏目。如收获园、新发现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为学生加强实践活动体验,记录活动原始感受。

3、成果展示评价

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将学生的成果公布于众,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展出,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协作共勉。

传统节日实施方案二一、活动主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祖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祖国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本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祖国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

2、将生动的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活动实施准备

1、课程资源导航:

(1)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实施设计:

《走进祖国传统节日探寻节日文化》这个课题涉及的面非常广,从古到今,从老到少,从上到下,从社会到学校,都对本主题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腊八节、冬至节等节日文化。这些传统节日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最接近,但由于社会、家庭的等情况庆祝方式又有很大不同。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校以祖国传统节日为大主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和年龄特点,在各小组分设小的项目开展活动。

一组:以元宵节为活动主题,带领学生了解祖国各地民风民俗,做元宵,吃元宵,闹元宵;

二组:以中秋节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制作民俗物件,通过演讲、故事等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三组:以春节为活动主题,围绕最大的传统节日,探究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文化。 四组:以端午节活动为主题,了解它的由来,以及各地的风俗。

五、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节日文化

语 文 古诗词、石碑、对联、

散 文、写 作、表 达 数 学 统计、分析

计算机 网上浏览、搜索 人文风俗 民俗风情、地方特色

社 会 历史变迁、政治经济 艺 术 摄影、绘画、歌曲

六、总体活动过程:

1、由指导教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2、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3、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

4、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七、活动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3月5日3月31日)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了解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2、向家长询问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典故。

3、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往今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的文化。

4、向家长询问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了解中国历史背景。

第二阶段:师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4月1日5月18日)

1、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以元宵节、中秋节、春节为主要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它们的传统风俗习惯。

(2)依据它们的风俗习惯,全班交流各自的感想,写出有感日记或记录等。

(3)配合主题开一次专门的班会,针对主题节日,办一次小报,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了解学生对各种节日的需求,以及他们想对家长说些什么。

2、了解中国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

(1)向家长询问中国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2)学生全班开一次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差异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3)学生上网或有关图书资料查询,了解家长所不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4)全班交流自己所得。

(5)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所得。

3、调查各种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1)向家长询问民间常见节日文化的起源,以及它们的形式。

(2)上网或查阅图书了解节日文化的起源,师生共同研讨起源的原因。

4、畅想未来节日文化形式。

(1)小组讨论,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节日,以及在这节日中形成怎样的文化。

(2)个人设计,用画画的形式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节日文化。

(3)交流,推选出优秀设计方案全班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5月18日6月30日) 指导学生写出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体会,整理实践报告资料。

传统节日实施方案三一、活动背景: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要求,结合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这一有利契机,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文化。

为了使同学们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使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付之东流,我们带领同学们好好了解并亲自体验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文化魅力。

二、主要内容:

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并搜集相关的诗文对联。增强对清明节文化的了解。

2.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至今还有哪些是比较盛行的,哪些渐渐已被人遗忘。更深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习俗。

3.通过外出踏青,扫墓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去感受春光的明媚,同时也缅怀一些英雄烈士,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荣誉。

4. 以和家人一同祭祀的活动形式,通过观察了解解决自己心中对祭祀文化的疑惑,更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5. 通过整个活动:交流,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励他们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