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6 09: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的不断学习就是收获知识一点一点进步的过程,而自我评价就是让自己看清楚自己,有针对的让自己面对自己的优缺,进步随之而来。现在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一我热爱祖国,我关心我的学校,班级体。初中生活令我成长了不少,我在学习上不是最出色的,但我喜欢发问,我有目标,有理想。我喜欢帮助他人,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大家提供更方便的生活,为国家创造更先进的科技,为地球节省更多的能源。即便现在离中考不远了,但我会在我有限的青春创造出无限的光辉。
我今年16岁,个子不高不矮,黑黝黝的。
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我不会比别人差,只要我努力,就会超越别人。我喜欢看书,对一些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只求会意不求甚解也是我读书的方法。
这就是我,一个争强好胜,又爱看书的男孩,虽说不太帅,也不太聪明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我是一个乐观、有修养的女孩子。温文尔雅,喜欢用微笑面对人生。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已经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尽自己所能,提高各科成绩。我乐于助人,和同学们相处融洽,有说有笑,同学间从不吵架。虽然,我的特长是拉丁舞,跳得还不错,但是,我还是要以学业为重,不断充实自己,向属于我的舞台迈进,在舞台上发光发热!无论中考如何,我相信只要尽我所能,我将问心无愧!
我是一个开朗,率直的男孩.我热爱我的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身为一名团员.我会把团的任务做好,并不断的改善自我.同时,我是一个求和欲强的人.每当我遇到疑问时,我都会请教同学或老师,在学习遇疑问时,我会和同学一起思考,攻破这个难关,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了不少.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学习,以考上重点高中为目标奋斗!
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喜欢笑,也喜欢带给同学欢笑。我在班上的人际关系不错,与同学们相处得很融洽。我现在是一棵小树,虽然成为一棵大树离我还有一些距离,但我还是会不懈努力的。可能是学习方法的不当,我的成绩仍然有待提高。在初三的学习生活中,我获益良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学习,用我所学的知识去迎接生活,争取更优秀的成绩!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二我在这个学期,表现并不理想。上初中一年级了,题难了,作业也多了 ,老实更加严格了,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往后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我这个学期交了许多好伙伴,我和他们玩的太高兴了,让人难以忘怀。我们的英语老师教的很好,让我爱上了学习。我非常感谢我的所有老师。
我这个学期总体上表现不错,但是我也曾违反过纪律,甚至有一两次,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有认真完成。但是、在老师的教导下,渐渐养成了一些好习惯。而且我在期中考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让我的父母为他们的辛苦感到一丝丝欣慰。可是,这仅仅是这个学期的一部分,我曾经不珍惜而浪费的时间都过去了,面度剩下的课程,我应该努力学习,把浪费的时间争取回来。下次考试考个更好的成绩。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三我自上初中一年级以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无论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了的一定的进步。
一年来,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也有好些不足的地方。在一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向我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时,我觉得还不够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态度也不够热情。有时看到某些同学做坏事、结群斗殴也不敢大胆揭发等。这些都是我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不够的地方。
以后我决心把这些不足的缺点纠正过来,做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四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五本人在校期间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初中生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六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热爱祖国,在校我能遵纪守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为班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学习上,我能勤奋踏实地学习,不断努力,力求每次都能做到最好,虽然我现在学习成绩还没有到最理想的阶段,外语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但是我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成功。
篇2
关键词: 大专院校 思想道德建设 现状 原因 措施
一、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状况
1.当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总体上是积极的、良好的。学生思想比较健康向上,有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如:大专学生非常有爱心和同情心,为贫困生或者希望工程捐款表现得都非常踊跃。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经常有学生因为拾金不昧而得到表扬。
2.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尤其对就业问题还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错误思潮的侵蚀,在思想上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如: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3.思想不够坚定,缺乏信仰、信心、信念。如:一些学生精神空虚,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4.面对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价值观上陷入了迷茫、困惑甚至是误区。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方针不够清楚、理解不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不清。
5.来自社会竞争、家庭、学校的不同压力,使得学生思想焦虑加剧。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前,由于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信心不足导致思想焦虑加剧、情绪低沉、消极,身心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基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校园偷窃、打架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公物破坏、喝酒、吸烟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乱扔杂物等违纪行为屡禁不止,谈恋爱有低龄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总之,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的概括为:成材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意识弱、心理素质弱、自我控制力弱。
三、产生当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三座大山”的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这三大压力一方面会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学生不能对这三大压力正确对待,就会对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透支体能、思想出现偏差,产生固执、焦虑、苦恼、压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2.社会环境复杂。一些商家、网络经营者为谋取暴利,大量不良书刊、音像制品使不良文化在校园内传播。一些心理不成熟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思想上很容易受到腐蚀。社会整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重视不足,如: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缺失、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打击力度不够。
3.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味偏执、反叛。追求自我为中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4.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尤其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比较溺爱,孩子责任感差。
5.学校道德引导力度不够。学校在道德品质传授、引导、教育等工作方面缺乏科学和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一些教师解惑不足或单纯只解书本之惑,未解树人之惑。
6.学生由于年龄、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大专基础部的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自控力,自我调节能力差,应对困难、挫折、矛盾的能力也不强。
总之,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原因很多,从不同方面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大专院校在德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专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改善当前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大专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虽基本上是积极、健康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合理的教育与引导是关键。以下是一些改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具体措施。
1.要关心学生生活,从点滴日常生活细节引导,感化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
2.注重学生思想变化,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分析学生思想变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缓解学生压力。
3.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一些视听材料,使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4.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用马列主义、思想的观点、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5.充实学生业余生活,多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之余开展知识竞赛,座谈会、主题班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入学即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灵活多变,不能只讲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结合实际,多举例,让学生参与思考及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根据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在今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强化体制,建立从学校到个人的道德监督制度,形成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设立监督栏,定期刊表监督结果和意见。
8.建立自我评价制度。依托慎独的理念让学生定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等级评价,再由学生和班主任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参与学期考评。
9.评选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这样会起到激励和模范带头的作用。
10.建立心理咨询站,方便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才能有良好的道德风貌,故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思想道德建设是国家民族的信念支柱,是百年大业的立根之本,是走向未来的活水源头。对学校而言,学生整体的道德风貌提高了,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占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2,(2).
篇3
我思想道德良好。诚实守纪,待人随和,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劳动认真负责。三年来,成绩进步不是很明显,因为你缺乏坚强的意志,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任务观念严重。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从基础做起,克服自身困难,抓住机遇,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考上理想的高中!
思想品德自我评价二:
在思想品德方面。我觉得我良好,,清纯活泼是我可爱的内在因素。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劳动积极,对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强烈的求知欲为你打开了广阔的知识世界,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相信我会用理想为舵辛勤做桨,划向成功的彼岸!
思想品德自我评价三:
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篇4
[关键词]网络资源渗透式教学模式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刘秀英(1974-),女,河南周口人,中原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河南郑州45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网络视阈下大学校园隐性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83-03
一、渗透式教学模式解析
教学模式较成熟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乔以斯(Bruce Joyce)和韦尔(Marsha Weil)。他们在对不同教学学派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类教学模式。其中最新颖、最有特色的是“信息处理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 ing Models),渗透式教学模式是其分支之一,它引进国内后,被不同学科采用得以发展。渗透教学模式是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借助特定的平台,营造特定的环境,引导受教育者感受、体会达到“同理心”的状态,使其在潜意识、意识、前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教育目的要求的“终极追求”,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
渗透式教学模式借助一定的自然硬件环境或者社会软、硬件形式,使教育资源及教学要求受其浸润,借助这样的资源氛围创设教育教学信息。这些软硬资源的创设是教育教学资源、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教学目的有机交融的孵化器,最终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这种渗透式教学模式,无论是利用先进的大众媒体手段,还是创造优美、舒缓的环境氛围;无论是创设生动震撼的活动场面,还是制定规范、人性的管理制度等,都要服从、服务于传播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受众的需要。就网络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来看,借助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多年来以传授知识、说教等为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成为寓教于知、寓教于情、寓教于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等,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保证它的实效性,保持它的持久力。
二、网络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强调授课的弥散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渗透式模式,在客观遵照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吸纳先进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注重为学生、教师创设探究式学习、教学环境,强调个性化学习与教学,形成课堂内外,网络上下,声、光、色、动、静画面,大小班级、花锯式小组、团队合作,学生自学、自演、自造,教师面授、网络传授与交流,师生有争鸣、师师有论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形成以学生、资源为双中心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大环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中的教育教学信息与资源,呈现的是一个鲜活的面孔、一句鼓励的话语、几首小诗、一件小事、几道测验试题、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一次气氛热烈的模拟法庭审判、一系列情景剧的编排与表演等。由于渗透式教学模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信息的输出尤其注重“渗透化”“弥散化”,最大化以原生态、潜意识的方式呈现,从宏观的世界观到微观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粗浅”“随意”的表象下“渗透”了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调动其内在的缺失、需要、动机等内驱力,促使其情感、情绪的共鸣。这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使教学主体、客体、媒介等资源达到最佳完美结合,教学效果进入“如沐春风”的境界。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完善成熟、超我意识尚显薄弱,受网络信息、个性化时代大潮的冲击,加上青春期的开始,即处于“第二断奶期”——“心理断奶期”的到来,加速了“90后”大学生身体的变化与性的成熟以及独立人格的逐渐形成,他们这样的身心特质外在的表现就是由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尊崇导致的是“叛逆心理”的出炉。自主性逐渐增强了的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尚未成熟,所以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中更倾向于用批判精神,不愿人云亦云,以批判的眼光评价自己、父母、师长、同学,看待生活着的客观世界。
网络背景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特点,勾勒、创设、营造特定的教学情景、两难问题、社会现实等氛围,让思维渐趋成熟的学生编排、表演,展开讨论、分析、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迎合”学生的叛逆心理,充分彰显他们自我意识中的自尊心的需求,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带来的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离的心理矛盾、冲突,为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真正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呈现的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趋向,受其“渗透”化进自己的骨髓里。
3.强调道德的务实性。面对网络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态环境以及受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要求的特点,仅仅依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模式中注重说教,而学生的自学重学欠缺;填鸭式过多,诱导却不足;强调教授艰涩、生硬、抽象、深奥的理论教条,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当前的生活、学习、涉足社会交往等大相径庭;学生是“填鸭式”地接受他们不明白、没加思考、不愿意接受、不能认可的观点、理论、事实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实现。
网络视阈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体会,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体会、感受、获得哲理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知识及其能力的提升,即借助“渗透”“弥散”与“浸润”使之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渗透”,把哲理性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修养与法制精髓“弥散”在预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深入浅出”有效地减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伦理的知情意行均产生了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刻的影响与感召。
三、网络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保障
1.教育资源要精选。网络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就是教育资源的精选。因为,除了我们指定的统编教材外,还有通过网络等渠道得来的林林总总的信息,教师与学生很难高效快捷地筛选、精挑、处理、整合、编辑、再造蜂拥而至的资源。因此,教师要组成团队,统筹协调来筛查及精选学习资源,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平台,将精选的网络资源,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所需的图片、录音、视频、动漫、教案、习题、模拟实验用具、角色扮演、场景布置说明、参考文献等分类建库。在校园网络资源里设置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进入该学习资源的路径,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另外,在此网络资源平台上建立若干界面,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为课堂上的“渗透式”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交流学习经验,探讨教与学中可能已经发生的“麻烦”,晒一晒自己的“小发现及小发明”,人性化、个性化教与学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现。例如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内容的“形而上”与学生面临实际的矛盾,可设计这样一个讨论板块,主题包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类似“面对沿街乞讨者你该怎么办?”“关于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行为谈谈你的观点?”“有个学生总是以为自己有抑郁症,你怎样给其支招?”等,以便高效快捷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所思、所想、所行……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使学生感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他们生活与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源库,老师是他们真正的“引路人”。这样在课堂授课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假、大、空的发生,彰显了真、善、美的弘扬。
2.学生要扮演主体角色。在以网络为背景的渗透式教学模式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效能,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要求下,主动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规划学习进度、预设学习情境、解决学习问题等。另外,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要求该课程大多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的,鉴于有些学生虽然高中时接触过计算机,但由于升学压力及部分学生客观条件不具备,可能没有较多接触网络信息等原因,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包括其中的资源及其开发尚欠缺。所以还要在班委的带动下自动结成帮扶小组,学会、用好计算机,学会二次开发网络资源与采编内容,不但使学生在做中学会了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同时,通过这种渗透式教学模式,有机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六个班级的追踪调查发现,该模式有力地敦促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调查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利用自身“学习力”的提高使所学专业通过网络资源及技术得以拓展与研发,创造出很多意外的收获,这些本来不好就业的专业却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网络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渗透式教学模式由于注重知识的渗透,交叉与综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的多角度、多层面,无疑对教师的业务素养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不仅在知识结构方面是一个“通才”,而且在能力上更具有创造性,不仅要创造性地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与之有关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策略的娴熟。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信息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脚本者、设计者、监控者,有时是“导演”,有时是“演员”,有时是“观众”,是多位一体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教育者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业务素养外,首先要对教学信息、知识资源库等进行选择、整合、加工、创造;了解每位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质、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等;同时必须熟练掌握、使用多媒体技术设备,甚至要学会研发一些必备的网络资源,例如对传播途径中图片、文字、声音等的编排与创造等。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具备与教师相同的网络素质,否则渗透式教学模式不能正常开展。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设计教学情景剧,选出不同的学生充当家长与子女的角色,子女的任性、刁蛮、自我,家长的关爱、宽容、奉献等,精心策划与学生投入的表演,课堂上很多学生泪流满面,深受感染与感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完成了笔者上课时布置的作业之一——定期与父母沟通,学会了换位思考等,而且很多学生利用这次情景剧中的资源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制作出了声、情、画并茂的“动漫”盛传网上,点击率很高。这样授课当中有关家庭美德方面的教学目的形象生动地得以实现,有些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挥与张扬。
4.评价监控体系要完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评价是其授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衡量教育对象学习效果的标志之一。借助网络为背景的渗透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达到课程知识自我评价的目的;在评定学生的授课情况时,还能够考虑到对他们平时的测评,如一次课外活动筹备与参与的表现、模拟法庭上正反双方的陈词与答辩、情景剧中不同角色的演绎等,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同学代表的评价,而对每一位同学自身变化的评价也不可或缺。类似于这样的信息与资源一般都会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授课前、中及后的不同时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的不同板块及窗口界面时刻展开沟通与探讨:教师、学生、教育资源类似于太阳、空气、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分秒不曾也不能分开。这种评价监控体系不但调动了学生乐于参与的积极性,而对其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网络背景下,这种动态、立体式、辐射性的渗透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需要,在大体保留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设多元、立体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网络为主要辅助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活动,去主动探索、发现、思维、创造,使长期以来以教育者为主体,单纯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得以改善,使渗透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介入现代及后现代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论,达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的目的,体现了当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尹忠海,景霞.美国渗透式思想教育方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1).
[2]申小蓉,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3]张欣悦.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科技信息,2008(1).
[4]黄代翠.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张翼飞.论渗透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和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6]方斯实.论渗透式教育的特殊地位[J].宜春学院学报,2005(S1).
[7]代泽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理论与当代,2005(7).
[8]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篇5
关键词: 高校德育工作 网络 方法变革
建国以来,高校德育工作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六十多年,不论在实践工作,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虽然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一直不断,德育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但是随着网络对整个社会及高校师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德育理念的主导性,受到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挑战。
我国的高校德育理念一直具有很强的主导性。这种主导性使全国的高校在德育课程开设、德育教材建设,甚至德育实践活动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德育活动缺乏随时间和空间条件变换而应具有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在价值取向方面,主流的思想道德文化几乎成为高校德育的全部内容,使大学生一直接受着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念教育,缺乏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多年来,较为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德育理念受到网络上多元信息流的强烈挤压和挑战,使得高校德育难以保证学校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因此,必须改变德育理念的单一主导状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德育内容偏重思想政治理论,不能满足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伦理、心理需求。
目前的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专门的德育课程包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专门的德育活动则包括党团组织教育、业余党校教育、学习小组等。围绕着德育的核心课程,还有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的。但从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多年来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和研究都是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伦理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都很薄弱,忽略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忽略了道德原则的教育,导致德育远离学生的具体学习和生活,具有政治化的特征。
(三)德育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与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体交互式产生冲突。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研究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德育方法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法。学生不参与,师生之间极少沟通,各行其是,德育效果自然好不了。而网络提供了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并且每个人都是以主体的身份自由地表达或相互沟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在网络上显示出充分的活力与创造性,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道德心理问题在网络空间的主体交互活动中充分显示出来,给德育方法改革提供了契机。
二、网络与高校伦理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教育。
1.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
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是在网民共同参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是由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交往的礼仪和规范综合演化而成的,是现实中的交往礼仪和规范在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作用下一定程度变化的结果。
2.网络伦理道德原则教育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道德哲学家J・J・C・斯马特强调具体情境对一项行动的道德性质具有规定作用。目前网络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两难问题,比如在网上该不该说谎?网上的感情能不能相信?不管具体行为是什么,都可能是道德的,也都可能是不道德的,因为道德行为受到具体情景的制约。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包含基本规范的教育,而且要包括道德原则的教育。
(二)网络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大学德育的灵魂。在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高科技时代,由于工具理性的强势扩张和价值理性的弱势委琐,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家园的失落。人类的幸福生活需要追求人生的意义价值,使人文精神再次被召唤,大学里的人文教育也越来越被认同和重视。网络作为潜在的最大的人文教育基地,无疑又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人文教育的契机和时空。人文教育与德育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教人做人。网络人文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网络上开展人文教育,二是教人在网络上如何做人。
三、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面对网络的日益普及,德育方法的改革必须体现德育的生活化、德育的现代化和德育的主体性,尤其是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强调大学生的自我选择。
(一)开办德育网站和论坛。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选取大学生关注较多的思想道德问题,在网上以公告、讨论、电子邮件、专题片、固定栏目、名人名教授上网聊天等多种形式主动占据网络阵地,开展德育工作。将过去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成主动式、互动式的德育活动,利用网络这种高科技产物开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的校园网。
高校希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利于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工具,用于“支持对管理、教师和学生来说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校园网目前主要是大学生丰富课外生活的工具,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生活。学校希望校园网多发挥延续第一课堂的功能,而学生喜欢校园网,主要是因为它是他们的课外生活。两者看待校园网的角度不同,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网势必承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双重功能。
四、引导大学生网上自我教育
任何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都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价值建构,“道德教育的真正和最大的功效也在于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抉择,道德教育的持久的机制,在于学生自我教育或修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当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禁约、自我训练、自我检查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4.
[2]唐魁玉,贺芳.网络传播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4).
[3]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高校的革命.北京高校出版社,2000:343.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道德文明存在着滑坡现象。其中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水准下降,不能秉承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是一项重要原因。“公生明、廉生威”,社会不公现象是引起社会矛盾,导致稳定问题出现的诱因之一。作为基层干部,培样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是提高从政道德的重要一环。如何提升党员干部从政道德,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科学配置社会资源。以公正的原则促进地区全面发展。从政者要正确分析利益格局,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科学配置社会资源,使地区发展更具活力与动力。
(二)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考核体系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和完善。要构建统一的具有约束功能的领导干部道德操守规范体系,为领导干部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提供依据,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道德准则。
(三)重约束,强化监督。守纪律、讲规矩,是约束权力的有效法宝。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监督是保证,“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加强监督,把领导干部置于组织、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中,才能有效做到防腐拒变。廉洁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建设廉洁政府的主体是人,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才能确保百姓办事“零障碍”。
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无论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还是从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抑或是从价值体系到践行体系的转化,都可以从中找到极具启发意义的思考路径。鉴于此,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求进一步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从而开创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局面。
一、教学理念维度:汲取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的智慧,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以人为中心,坚持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特质,也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按照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人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它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从这一思维方式出发,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主体人格价值,重视主体自觉,注重主体树立自信,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教育特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客观上要求教育者树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但单向强制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机械化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没有或没有完全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因此,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那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怎样才能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继承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价值,注重教育的感化性。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强调尊重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不是“物”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儒家甚至把人的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启示了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把情与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说服人、教育人,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真信、真用。
二是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作用,认为道德养成是由主体内在自觉的结果。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教育者就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围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仅仅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以死板、生硬方式传递教育内容,而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为主线,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选择最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活化,效果才会提高。
二、教学内容维度: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对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最深厚的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对接,既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对接,前提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那些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体现中国人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相适用的思想精华,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其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既倡导以孝为先,由孝而敬的家庭伦理,又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种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以及历史长河中涌现的爱国志士、古往今来流传的爱国典故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二,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方面的教育内容。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人“民胞物与”的博襟。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而且主张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更是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相互包容;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合群济众; 在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上,倡导协和万帮。将这些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助于启发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社会情怀,形成文雅、温和、关爱、和谐的品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文化资源。
其三,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公正、诚信、友善、谦敬、礼让、奉公尚忠、以义制利、以理制欲等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并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道德修养方法。比如,立志、内省、自省、修己、责己、慎独、改过、力行等。它对启发大学生主动提高修养的内在要求,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知荣辱、守诚信,完善人格修养,提升内在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相融合的“契合点”。比如,传统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传统“和”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爱国精神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修身养性与大学生德性养成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契合点。需要强调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指导,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转化,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
三、教学方法维度:借鉴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一整套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梳理,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推陈出新,有助于拓展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第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传授方式,施以不同教育。这就启示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班级和个人的思想状况与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传统文化还主张教育学生要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认为,学生问题提到什么地方,就回答问题到什么地方,并且按照学生当时的理解程度和积极程度而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应,采取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直接启发或间接暗示使学生接受教育。
第二,学思并重,反省内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贻”,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反省内求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学与思相结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提倡。反省内求强调发挥主体的自我修养的能动作用,强调经常反省自己,表现了“严于律己”的品格。借鉴这一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 孝文化 感恩责任 忠诚奉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为宗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将德育作为首要的内容,将德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德育的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评价。
篇9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构成要素分析;阶段分析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内涵
针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因素,阶段比较模糊,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从抽象简化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这一定义,试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有以下三个。
2.1.1 教育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时,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政工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要素构成。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领导组织者。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具体实践者。管理队伍是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特定的教育群体,有他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1.2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教育对象,他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处于对象主体的地位,他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改造,并通过能动性的认识反作用于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但是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正是处于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2.1.3 介体
介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联结的作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时的信息内容及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阶段分析
2.2.1 施教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教育者在进行施教之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缩小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系统,它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教育者通过大量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然后作用于受教育者,介体在这里起到一个纽带互动的作用。
2.2.2 模塑阶段
模塑“顾名思义也就是模仿塑造,这是主要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过程。受教育者只有根据教育者的要求不断通过自身的”模仿“塑造”从而达到一定社会或者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这种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品德。二是纠正社会成员偏离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其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和阶级所期望的大体一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和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不断的进行自身模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四有”新人等对大学生的要求。
2.2.3 互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受教育者通过第一阶段在接受到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施加的影响后,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通过模塑阶段的选择,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把获得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评价反过来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予以“端正”,最终使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订的目标。
3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3.1 教育者的构建
3.1.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快速,及时,高效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种高速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也导致了各种消极低俗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获取的多样性,便捷性,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总体上接收到的信息大于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信息差”从而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先知先觉”的权威性丧失。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他们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氛围,在探讨中引导和沟通,更利于他们接受主流积极的价值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转贴于
3.1.2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育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育者理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基本的专业道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心存热爱学生的理念,才能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盼,与学生和谐共处,才能深入的去与学生沟通,听到他们的心声,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发展。
3.1.3 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行的确定的有目的的系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者本人的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的风度,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受教育者的构建
3.2.1 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是处于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旷课,考试敷衍。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中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断的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让自己的人生内涵从书本知识中得到丰富。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和理念发生碰撞,西方文化不断的进人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和心理的断乳期,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西方文化中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冲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气质、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的认识能力。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他们有时候是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决策行为;有时候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热情和活力。他们情绪波动与自我认识能力的缺乏和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如何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能力基础之上,它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我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我评价,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加强自我教育,努力的缩小差距。
3.3 介体的构建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丰富型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比较单一的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它也应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存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更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灌输型向互动式发展
篇10
一、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
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具有长期性和难以量化计算等特点。通过参阅参考文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评价:一是学校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1)在校期间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的评价,以学生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2)走向社会后的评价,包括就业率(当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数量)、供需比(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平均起薪(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可以有力地说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不同竞争力)、社会贡献度(所在单位类型,如著名企业和500强企业等、自主创业、出国及考研)等;二是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对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综合素质能力结构的评价;三是用人单位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声誉等指标。
二、毕业生质量评价的调查设计
为了解我院旅游管理毕业生的质量。首先,通过查阅2004级及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档案资料,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解。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情况、毕业生质量的自评情况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情况进行了解。其中,包括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基地清远索菲特大酒店中学生实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三个部门(客房、餐饮、人力资源)的经理、主管、领班,有效回收问卷36份。毕业生质量的自评问卷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情况问卷的调查对象是2006级旅游管理毕业班的26位同学。三份调查表的内容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与有关教师及毕业生本人沟通反馈整理而成。
三、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从毕业后的就业率追踪情况来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非常高。其中,2004级2008年6月毕业,到2008年12月,班上77位同学的就业率达到100%;2005级2009年6月毕业,到2009年9月,班上52位同学的就业率到达94.2%。从毕业生职业选择的情况来看,2008届77人中有37人选择在饭店、旅行社、旅游教育等旅游相关部门发展,2009届52人中有26人同样选择了在上述旅游相关部门工作,而其他的同学分别在房地产(包括物业管理)行业、电信行业、银行、零售业等行业从事接待、销售、基层管理等工作。毕业生选择的旅游相关企业中,不乏有一些国内外著名的企业集团。总体来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以第三产业为主(包括旅游业),与学校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从实习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来看,索菲特大酒店对我校毕业生的实习表现给予了肯定,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责任心很强,并能够服从工作需要和领导安排。同时,毕业生的工作自信心、适应岗位工作能力、学习领悟能力、身体素质、工作纪律性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也符合酒店服务工作的需要。相比而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中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评分较低,包括对客服务技巧、饭店经营管理知识、外语水平、工作岗位上的建言献策等方面。
3.毕业生质量自我评价。从毕业生对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来看,毕业生质量的自评情况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毕业生本人同样认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团队意识强、敬业精神较好。同时,在工作中的礼仪礼貌水平较高,能够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在性格、心理承受能力、控制情绪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方面都较好。但在旅游企业(或饭店)经营管理知识、决策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作为涉外交往性很强的旅游行业,这种情况值得关注。
4.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从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来看,毕业生对学校授课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人格魅力较满意。毕业生对授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均较认可。同时,毕业生对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的配备也比较满意。但调查中也发现了毕业生对我院的一些不满意之处,如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安排、教材建设与使用情况、对学校授课教师的创新意识、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这值得我们在今后专业建设中不断改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