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15 07:0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企业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企业工作思路

篇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engineering cost to high-yield cheap talk of how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is the phenomenon of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improve enterprise profit the work mentality.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高产低利;经济效益 ;

【 keywords 】 of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High-yield cheap; Economic benefit;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高产低利的尴尬局面,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有来自于施工企业内部的诸多问题导致,需要我们根据以往的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各个角度的分析思考,找出他的症结所在,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深化工程造价控制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的工作思路是项目的投标报价、计价模式形成的前期因素。

一、造成工程造价控制失控的原因

造成这些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有:

1、由于当时投标时间仓促,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未进行细致核对,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有漏项及负量差,而合同约定的工程项目总价为投标时工程图纸范围内的所有工程量及项目除在施工中发生工程图纸范围之外的重大设计变更,其他一律不做调整,这样在工程量少计及漏计方面的损失不能弥补。

2、工程所在地在外省市,投标报价对当地的定额内容将不甚了解,当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市场情况将没有做足充分的调查,清单组价将漏项。一些主要材料的市场价格将会偏低入价。

3、许多材料在第二年将不断出现上涨,造成实际施工时价格与投标综合单价相差巨大。

二、深化工程造价控制,以提高企业利润

1、降低不必要消耗,是提高企业利润的基础

施工企业在高产低利的局面下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只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耗。从某种角度深化了工程造价控制,提高了企业利润。

熟练的、技术等级高的工人劳务费用自然会较高;质量低劣的材料与性能优良的合格材料在价格相差上十分悬殊;机械性能良好、效益高的施工机械使用成本往往远远高于旧有的性能差的机械。

2、获得企业利益必须以工程质量为第一前提

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等要素与我们选择的劳务队伍水平、设备材料、质量的优劣、施工机械的安全都高效息息相关。从牺牲工程质量、安全入手来降低成本实在为不明之举,将会给企业带来深远的恶性循环。

3、做高效的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

企业的盈利能力凭借高效的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合理的工程价格盈利为前提,项目中标价低,超越企业承受能力,使施工管理更好,损失是难以挽回的。另外现在施工企业的某些机制会造成承揽施工任务的盲目性,上级部门每年度会下达对各基层施工单位领导者的产值任务指标,年度考核结果。

4、推行新的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工作

在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出台相应的评标原则后,这种计价模式的改变将意味着工程造价人员的责任改变,延续多年的观念及工作模式也随之改变。为使施工企业面临的高产低利风险降至最低,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工程投标价格这一重要环节上,我认为造价人员应先把握好几方的工作重点。

三、深化工程造价控制,采取必要措施

1、工程量清单的查疑补漏不容忽视。从某种角度深化了工程造价控制,提高了企业利润。工程项目招标阶段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的工程量清单是工程图纸量化的体现,应该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图纸的全部内容。在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及出台相应的评标原则后,这种计价模式的改变将意味着工程造价人员的责任改变,延续多年的观念及工作模式也随之改变。这也是准确计算工程造价的前提。

如施工合同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其合同价款约定为工程承包范围内的总价,其工程量清单的查疑补漏工作更是尤为重要。

另外招标文件所附的工程量清单不仅对招投标阶段的招标人及各投标人具有约束力,同时也是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由此可见,工程量清单是贯穿工程项目始终的重要的造价文件。

2、参与投标的施工企业必须组织经验丰富的造价队伍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复核,核查发现工程量清单有缺漏项及工程量误差的,应逐项汇总并在规定的递交答疑的时间内提交给招标方,以便招标方能修正清单,力求工程量清单的完整、严谨,减低施工单位在报价上“量”与“项”的风险。

目前往往由于招投标阶段的时间比较紧张,施工单位造价人员对工程量清单的核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省去了此环节的也不为少数。

工程量的计算专业性强,项目繁多,要想在短时间内准确高质量的完成也很不易。

3、由于各个工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例如:地基处理状况、排降水情况、工程施工期是冬季还是雨季,施工现场情况等等。因此在工程投标阶段就应组织施工组织人员对工程文件进行分析,编制出经济合理、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并落实技术组织措施。对于工程项目某些重点、难点的分部工程可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如土方施工方案是采用大开挖,还是边坡土钉支护或是锚杆支护,排降水是采用井点还是深井等等。不同的施工方案费用就有差异,同时还可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多方案的互相比较,以技术和经济角度来分析取舍,以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而措施项目费的报价又往往是各投标单位相差较大的。造价人员可通过对各方案的造价比较准确把握各方案报价的差异,使报价资料的经济合理,并为最终报价决策时提供参考数据。

4、使用快捷的的计算机算量软件,以较少的时间和人员高效地完成工程量清单的核对工作,以适应投标阶段紧迫的时间要求。还可减少因人工计算手误造成的秕漏。同时各专业要紧密配合,相互沟通。避免各专业因缺乏沟通而造成专业交叉项目的遗漏。

5、建立投标工程信息库,积累以往多项工程投标造价数据及指标,以备在投标时对所做项目据其结构类型、面积、层数等方面对一些主要的工程量造价指标进行核算,从而有重点的对关键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进行核查,并在详尽阅读所有工程文件的前提下找出清单的遗漏项目。如果在这个阶段工程量清单上存在较大的疏漏,对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有些是无法挽回的。

所以必须重视可竞争费用制定,体现企业竞争力。工程项目的费用组成中有一项费用是措施项目费,包括技术措施费和其他措施费,工程量清单是以项为单位列出。施工企业对所填报的措施费用的准确性负责,并包干使用,即使实际施工超过上述措施项目费,招标人亦不予补偿。可见是属于可竞争费用。

篇2

【关健字】中小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共性问题;改进意见

一、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组织类型及成本核算的总体情况

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基本原理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成本项目一般包括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但成本会计的共性不能解决轴承制造企业个性化的成本核算需求,生产组织形式的迥异,决定了成本核算过程的不同。经过调查比较,当前中小轴承制造企业生产组织类型及成本核算的总体情况呈现如表1情形。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的方法不规范、不科学,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全部生产耗费

从成本的计算方法来看,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分批法。一般来讲,品种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重复、单一品种生产类型,分批法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类型。而中小制造企业趋向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以适应客户的个性要求。

2.制造费用的归集方法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真实性

在品种法和分批法下,制造费用一般按用途归集;在制造费用一级科目下按用途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制造费用――工资”、“制造费用――折旧”等。在分步法下,制造费用一般按发生地点归集,明细科目设置为“制造费用――车间――工资”。这些方法中,制造费用的归集过于简单,给后面的分配带来困难。在品种法和分批法下,假设制造过程有多个车间,有的车间以人工为主,有的车间以机器为主,有的车间是人机配合,最终在品种和批次中分配时,制造费用是应该采用人工工时分配还是机器工时分配难以确定。在分步法下,由于制造费用按车间归集,所以不会出现分配标准的选择问题,但在同一车间,会有多种不同用途、型号、功率各不相同的机器同时存在,而且在同一车间的机器一般都是人机配合。每台机器配备了生产工人,依然有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同时存在,选择哪个标准来分配也是难题。当前中小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中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无法同时反映企业产品的产量或复杂程度的变化。实务操作中,由于分配标准的选择存在困难,制造费用只好按产量来分摊。因为产量是唯一而且客观的,正是这个原因,当前中小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个重大缺陷是高估高产量产品的制造费用,低估低产量产品的制造费用。即:使工艺程序复杂、产量不高的成本偏低,使工艺程序简单、产量较大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种决策。

3.企业人工成本的归集不完整,核算随意性较大

在成本核算中,不考虑现代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人工成本的归集对象仅限于直接生产工人,而未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市场开拓人员等。同时,人工成本的列支内容又仅限于直接生产工人和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而未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社会保险等项支出,致使企业成本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人力资本耗费的全貌。而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人们对各项福利要求的提高,员工招聘、培训、社保等费用会越来越高,致使企业成本信息更不能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4.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析管控措施

管理人员由于不了解或不精通财务管理的必要知识,往往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此种情况在小型来料加工企业尤为严重。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大大精简部门人员的设置,特别是财务部门人员数量少,一人身兼数职,既无车间统计员,更无成本分析员,直接将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直接归集与结转,缺少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体制。此类小企业不设成本控制的目标责任制,缺少对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激励,不能形成一个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生产氛围。因而从管理人员到生产车间的工人都缺少成本控制的意识。成本管控措施上呈现经验化的粗放管理特征,从而无法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节能降耗的成本管控措施方法。此类企业的损失也就不能及时避免。

三、有关改进的技术方法和思路

1.建立一个适应本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核算体系

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本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每个企业不可能只用一种成本核算方法,而应是多种方法的混合运用;也可能同一产品在不同工序上使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只有这样混合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保证企业成本的准确性。

2.建立符合产品特性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

在设置制造费用的明细科目时,可先按工序或产品来设置。假设企业有两个车间,一车间为车削、二次加工;二车间为组装、检测;则制造费用可以设置“制造费用―车削、制造费用―二次加工、制造费用―组装、制造费用―检测”四个二级明细科目。如果工序中有功率和用途明显不一样的机器,还可以在二级科目下按功率或用途再设三级科目,最后在二级或三级科目下设置传统的十三栏明细中所记录的明细,在此设置下,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就可以按以下方式来分配:

1)以机器为主的工序,采用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如车削工序;

2)以人工为主的工序,采用人工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如组装工序;

3)以人机配合的工序,以机器为主,人工为辅则采用机器工时,如二次加工工序;以人工为主,机器为辅则采用人工工时,如上漆工序。

3.建立成本核算全员参与和信息化的工作思路

制造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最核心最基础的是对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熟悉的程度。因此,成本核算必然要求实行全员参与。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有条件的企业还应配备专门的成本会计人员,开发利用好财务软件中成本核算模块的潜在功能,提升成本核算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综合技术支撑力。 如利用相对成熟的商业化的ERP软件是当前中小制造企业提高成本核算和管控水平的主要平台。商业化的ERP软件在满足不同客户或不同行业共性需求的同时,通过在软件中预制由用户自由裁量或定制个性化数据处理的功能选项,实现财务和业务上个性化核算需要的数据设置。

4.管理者和成本会计人员须摒弃“重损益而轻资产”的成本管控和核算观

现行的所得税法对期间损益作了大量详细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而对资产价值及生产成本的计量却缺乏相应的规定。由此许多中小制造企业在纳税筹划上有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生产成本的核算计量就成为纳税时间筹划上经常被选择的手段之一。可是资产最终会通过折旧、摊销、销售等方式转化为期间费用。现在的资产价值即是今后的期间费用的来源和依据。企业管理者和成本会计人员在成本核算这方面不应打开太大的筹划空间。而应使企业的成本核算回归到真实、准确和为企业成本管控的服务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2010,用友U8使用手册

[2]世界软件资源公司,2011 JDE-9.0产品成本核算与制造会计

篇3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从世界总体发展进程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工业化模式,把信息化的先进成果和理念融合到工业化中,充分发挥其“提质增效”这一倍增器的作用。

新形势,新动力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两化融合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引擎”,这是对两化融合重要性的定论。但是当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更是日新月异,因此跟几年前相比,两化融合的环境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发展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两化融合发展迎来新空间。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为代表,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再放眼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十三五”时期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于此同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重要力量,给两化融合发展带来新支撑。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工业云、工业互联网、智能设备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新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新趋势,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等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衍生话题,那就是工业领域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对两化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工业信息系统逐步从单机走向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为网络安全威胁向其加速渗透提供了条件,工业领域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日益紧迫,急需加速完善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可见,我国两化融合工作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提早布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融合路径,把握发展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即使其他行业有巨大的发展,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来讲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业已成为我国两化融合工作的最主要抓手和突破口。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所指出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方向,那就是智能制造。在之前两化融合的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将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可以有效带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服务化发展,并促进产品和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制造业内部结构等四个方面的优化升级,能够逐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持续平稳发展,是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并有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所以,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两化融合工作的主战场和核心目标,是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而这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这一顶层设计中也可见一斑。

顶层出台,行动落地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于2016年10月12日正式印发,是未来几年我国两化融合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

根据《规划》,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双创”体系更加健全,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体系不断完善――“双创”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双创”服务平台体系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资源和服务在线化、平台化和共享水平显著提升;

新型生产模式在重点行业广泛普及――生产方式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制造业高端化的重要模式,制造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趋向扁平开放;

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态成为新增长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

智能装备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型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支

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工业软硬件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制造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

2016年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部署了2017年重点工作,智能制造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和主线。

会议指出,要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深融合、惠民生、保安全各项工作,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努力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

会议具体要求抓好六方面的工作,其中前两项工作都直接与两化融合有关。

其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细化落实“1+X”体系目标任务,重点组织实施30项重大标志性项目。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抓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两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大力拓展重大技术装备及工业“四基”应用。

其二是深化制造I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专项。着力打造“双创”平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设一批“双创”服务平台。夯实融合基础和安全支撑,实施“芯火”创新计划和传感器产业提升工程。出台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指导意见,绘制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

而从工信部各司局2017年的重点工作来看,智能制造也是焦点所在。

规划司:围绕“七个一”体系化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做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重点任务推进和31项部规划宣贯、实施、评估等工作。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引导地方差异化发展。协同推进五大工程实施,通过标志性项目促进关键突破。

财务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积极争取资金。优化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模式,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保障。

装备工业司: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遴选90个左右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编制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导意见、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电子信息司: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智能传感器、智能工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产品和智能装备系统,积极推进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信息化与软件服务司:深入落实国发〔2016〕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组织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业应用示范,支持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综合验证试验床。加快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四基”建设,建设和完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支撑平台,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参考模型等重点标准研制工作,逐步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标准框架。

后台支撑,前端裂变

智能制造更多的是在管理和生产环节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与运营系统的融合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从而打破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是企业的内部行为,侧重后端支撑。但是,要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大目标,仅仅依靠“后端”的智能制造肯定不够的。

企业在“前端”面对消费者和市场竞争时,还需要辅以新的理念和新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提倡推广智能制造的同时大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在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也就是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制造”跟工业互联网有着本质的不同)。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从而形成叠加效应和聚合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助推“中国制造2025”。

根据国发〔2016〕28号文,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一项核心工作是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的建设。国发〔2016〕28号文要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汇聚众智,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优化,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为全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已不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将消费和研发真正结合起来,针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不同特点构建“双创”平台,是促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化融合的必要条件。

篇4

赴国内外先进选煤厂学习考察汇报暨理论研讨班开班词

各位领导、同志们:

当今选煤行业发生着飞快的变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来自)新工艺倍受重视,新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我厂始终坚持“科技兴厂、改革富厂、文化强厂”工作思路,加快技改工程建设,加强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洗煤工艺不断更新完善,职工素质、生产能力和洗煤效率大幅提升,尤其今年我厂二期工程建设和设备换型改造工程即将开工。在这样一个的关键时刻,为增长见识,增加知识储备,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借鉴他山之石,在集团公司的总体部署下,我厂先后派出了几批考察团,对国内外的一些先进选煤厂进行考察学习。国外赴日本北海道钏路煤矿,国内去了唐山、山东、贵州、山西等地选煤厂考察学习。这些考察人员通过细致的考察,认真的学习,将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实用方法带了回来。这次组织大家进行学习、研讨,就是要学习这些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共同交流心得体会,提高业务水平,查找自身不足,达到全厂受益,知识共享的目的。

这次研讨班将用两周4课时的时间,由各考察团成员,为大家介绍考察经过和先进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具体内容为:由副厂长吴建国、副总工程师陈卫国、机电科长邸兴仁等同志分别给大家介绍和讲解唐山钱家营、范各庄选煤厂的工艺部分、机械部分和机电部分;由副厂长我给大家介绍赴日本北海道钏路煤矿考察情况;由副总工程师杨鹤、兴安分厂党总支副书记袁春水分别给大家汇报和讲解山东付村、高庄,淮北临焕、淮北等选煤厂的工艺、设备、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由副厂长苏云同志介绍和讲解北京会议及山东、无锡等有关选煤厂和选煤工艺设备制造企业的考察情况;李延君进行贵州、山西等地选煤厂改质机考察情况汇报。

篇5

中船集团广州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新联工业集聚区内,项目规划总生产纲领为年产1000万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经营范围包括船用柴油机及备配件,电站设备、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及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核心业务: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经营船用柴油机及备配件的设计、制造、销售;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盾构隧道掘进机等设备)、电站设备(核电发电机等设备)、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及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非标钢结构制作;从事货物与技术进出口业务。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总体规划生产纲领为年产1000万马力,其中一期工程生产纲领为年产低速柴油机300 万马力。主要生产 WARTSILA和MAN B&W 两种系列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及大型工程机械设备,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纲领产品机型为50~90机型,主要代表机型为6RT-flex68柴油机和6S70MC-C柴油机。公司在中船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沪东重机为依托,充分利用集团内的资源,借鉴中船三井的成功经验,按规划设计分阶段逐步完成建设,向着成为世界一流的造机企业的目标奋进,为实现集团公司优化船舶配套产业能力布局的战略目标,改变我国船舶工业配套发展滞后于造船发展的状况,达到“五个世界领先”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企业文化:公司坚持“以人为本、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公司理念的基础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公司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坚守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理念,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人才遭埋没,激励全体员工保持积极心态,严守规章制度,持续改进工作,相互尊重关爱,主动学习提高,将智慧和力量奉献造机事业。“诚实守信”是公司立业的准则,是员工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是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不让有瑕疵的产品出厂,不让用户有抱怨,让顾客满意、令同行信服。“艰苦奋斗”是公司务实的作风,时刻牢记广州柴油机项目作为集团公司战略布局的使命,创新工作思路,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用最少的钱把各方面能力建设起来,依托沪东重机,科学谋划自身发展,为实现集团公司优化船舶配套产业能力布局的战略目标,改变我国船舶工业配套发展滞后于造船发展的状况作出贡献。“共同发展”是公司追求的目标,持续进步,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与共同发展进步,受社会尊敬。

篇6

不同的企业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有的认为是技术,有的认为是经济实力,有的认为是人才,有的认为是经营技巧,莫衷一是。

那么,对于一家人员少,设备极其简陋,场地狭小,年产值不足1000万,可以说各方面都毫无优势可言的企业,能不能生存,能不能发展壮大?我相信,对很多经营者而言,是一个大难题。

就有这样一家企业,1993年建厂之初仅有38人,注册资本1000万余元,年产值900万,连维持生存都困难的造船厂,到2010年,在册员工近500名,具有23亿元的银行信用额度,资本支持增加了200多倍,产值8.4亿元,企业规模增加了近100倍,并投资4亿多元建占地20多万平方米、装备一批新设备、新厂房的现代化新会造船基地。

这是一个奇迹。

当我站在这个企业的老厂区,面前的珠江水依旧流淌,那些上世纪70年代的设备依旧轰鸣。“这里将会成为中交四航局的南方基地,而我们,会搬到新会基地,开始新的创业。”陪伴我们的工会主席李汉华如是说。

这就是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下称航通公司)。

“航通天下,建设国际一流的特种船舶制造企业。”

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原为合资企业;2009年通过股权转让,成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集船舶技术设计与生产设计、船舶建造与维修、重型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等业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船厂。公司拥有两个生产基地:广州本部和江门新会制造生产基地。

自公司成立以来,为境内外客户建造各类船舶150多艘。公司的造船焊接工艺通过了CCS、NK、BV、ABS等船级社认可。

12月份一个普通的下午,广州沥。

记者第一次走进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的广州厂区,与总经理陈南生做了一次深入的采访。一杯清茶,陈南生为记者掀开了航通的创业史卷,娓娓道来一段鼓舞人心的企业奋斗传奇。

改制创业,求生存求发展

追溯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的历史,要从70年代开始说起。当时隶属交通部的第四航务工程局于1974年12月分别成立了船舶修理厂和工程船舶队。而航通公司实际上就是原来四航局船厂的承继者。

1993年,四航局拿出四航局船厂修造业务的设施设备,利用当时国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与有关外资单位投资设立了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其中,四航局出资73%。1993年7月1日,这家合资企业正式开张。

创业之始艰难前行

从1993年到2000年这7年间,航通公司以港澳地区的修造船业务作为主营业务,兼营国内的修造船业务,同时也掺杂四航局局内的一些业务。

“在这7年间,我们经历了一个艰难中求生存的阶段。对于所有航通人来说,这是一个艰辛的改制创业起步期。”陈南生告诉记者。当时,四航局对航通公司的扶持力度很有限,只给予政策,让其“放手经营”。航通人依靠一些已经落后简陋的设备工具,在场地狭小的广州沥厂区内,开始一轮艰苦创业。“当时我们的生产场地很紧张,在广州这个小小的片区里面,需要同时安排多个修造船项目,最高峰的时候,一年修造船接近70艘船。这个过程是非常苦的,修一条船才十几万港币。”陈南生说。

逆境中铸造钢铁意志

也正是这一艰难时期,打造出航通诚信的经营理念,以及在艰难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意识和精神。陈南生认为,航通在成长的路上,最核心的是“以诚待客”的理念,对客户讲诚信,对员工讲公平讲诚信,另外就是航通人乐于奉献的胸怀和迎难而上的气魄。

“为什么说航通现在占据一个新的高度,占据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有几个方面:一方面,经过艰难求生存的阶段,我们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核心团队,塑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这过程中我们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赞誉。我们的业务也是在艰难之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翻开航通历年的报表,市场占有率和规模的增长,我们是持续向上的。”陈南生在回顾航通历史时感慨地说。

高速发展,新基地新契机

在经历了一个艰难求生存的阶段后,航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

2002年,从38名员工,营业额900万元,逐渐发展到员工120多名,600多名外包职业队员工,营业额接近1亿元。

2004年,营业额逐年攀升,达到1.3亿元。

2008年,营业额突破7亿元大关。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取得了8.4亿元营业额的好成绩。

……

航通的产品市场,从1999年底开始全面走向新加坡市场,舍弃原来的修船业务。在2000年以后,产品方向转型,市场以东南亚为主。

新会土地上的第二次创业

在广州沥厂区采访过程中,陈南生多次热情邀请记者,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航通的江门新会厂区看看,因为那里记录着航通第二次艰苦创业的点点滴滴。

2004年,当时航通的控股公司――四航局,在江门新会区购置了一个地块。2006年,四航局启动了航通公司新会造船基地规划建设序幕。“2006年7月,我们紧跟四航局的业务发展,在江门新会的这个地块上,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陈南生把航通在新基地上的新一轮发展,说成是“第二次创业”!

“刚进驻新会地块时,所看到的只有一片黄泥土,40平方米的小土房……。我们做了一个很简陋的龙门吊,开始了在新会第一条船的建造。”据陈南生介绍。航通新会厂区建造的第一艘船,这艘船下水时不顺利,经过努力排查原因,综合考虑当时的地理环境,潮汐等因素,最终还是成功下水。“经过这件事,我知道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有斗志有决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所讲航通的历史不长,但真的是历尽艰辛。可是,不管可能有多大,团队的成员都会带着坚定的信念一起挺过来。航通人,有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斗志。”陈南生又一次向记者提到航通的核心理念。

学习创新完善基地建设

航通的江门新会厂区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投资近5亿元。在逐年的建设中,一座崭新的现代化造船厂区已平地拔起,配套设施也日渐完善。陈南生告诉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必须依靠集体。航通的发展很强调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学习、借鉴、创新。

这一点,在新厂区的建设过程中得以体现。陈南生翻开航通的宣传图册,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新基地的一些闪亮点。

“在新厂区的建设中,我们注重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比如说,厂区的码头总长可以大于岸线总长。”陈南生介绍,航通的新会厂区,采用L型码头,通过这种方式,既保证船能顺利下水,又充分利用了资源。

在船舶上下水设备方面,新会基地采用高性能的梳式滑道系统用于船舶的上下水。陈南生说,这种高性能的梳式滑道系统,比船舶进出船坞须开闸进水、放水,快捷和方便得多,而且更加环保。它可以在2个小时内把一艘不超过总重量为12000吨,船长不大于180米,船宽不大于55米的船舶送到水里或拉上船台。这样规模的梳式下水滑道系统,是华南地区仅有的。

新会基地还配备总建筑面积达8560平方米的先进环保涂装车间,大面积的室内制作车间等,合理的场地布置与设备配备,促进了工序之间的互相配套,为总装造船提供强大支持。

崭新台阶,重品质重传承

2009年9月,四航局成功受让了香港润通发展有限公司等股东公开挂牌转让的27%股权,航通公司告别了中外合资的身份,正式成为四航局的全资子公司。与此同时,航通也迎来了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

细分产品开拓市场

2007年9月29日全面启动新会厂区建设之后,航通已是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种船舶制造企业。陈南生告诉记者,从细分市场上说,航通目前产品主要分为三条线。其一,依旧承担集团单位工程船舶的建造和维修业务;其二,专业制造各种适应大型港口航道工程建设所需的成品油轮、化学品船等液货船;其三,航通也积极发展用于海洋工程的特种船,近年取得了较好的业绩。陈南生寄望航通能用5―10年的时间,把航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特种船舶制造企业。“回顾过去,今天的航通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我们是经受了考验和挑战的,迎来了目前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通过航通人的务实、拼搏,航通已不再是四航局改革中的一个包袱,华丽转身为四航局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成为四航局多元化业务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备受四航局的重视。

传承优秀企业文化

当问及航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接下来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时,陈南生表示,航通的发展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面向市场,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特种船舶制造企业。而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航通那种“不畏艰苦、讲求诚信、团结务实、拼搏奋进”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陈南生说:“航通的今天是包括航通公司历任领导在内所有航通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我是航通第四任总经理,作为航通人,我觉得企业的发展需要好的传承。好的精神理念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在企业的运营里面,一些信念和坚持,比什么都重要。”

篇7

关键词:扩能改造;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石化产业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升级,现有炼油装置须进行改扩建,项目实施后,可对现有产品进行进一步精加工,生产的油品达到国(欧)Ⅲ标准、国(欧)Ⅳ标准,缓解周边地区成品油急剧增长的需求。炼油项目扩建包括新建常压、催化裂化、煤柴油加氢精制、催柴加氢改质、连续重整、气体分馏、苯抽提、硫磺回收、MTBE等炼油装置及配套系统。由于炼油扩能改造项目属原址改扩建,新装置建设与老装置运行同步进行,涉及投资多、安全风险大,项目管理直接涉及到项目的成功与否。

项目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项目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建设项目具有极大的影响。下面对石化产业在扩能改造中的项目管理问题展开讨论。

1 工程难点

炼油扩能改造工程难点:(1)改扩建项目属原址拆迁改造,建设性质不同于异地新建,属于边生产边施工。安全风险和施工管理难度极大。(2)原项目系统管网、地下管线的情况复杂,参建单位对地下管线情况难以做到脉络清晰。(3)受内蒙古地区天气影响,有效工期短。

2 项目建设管理模式

由于原址改扩建的复杂性,实行“业主+监理+ EPC”的工程管理模式,可在充分发挥业主作用的前提下,实行装置EPC的形式,使装置设计单位参与到设计、采购、施工各个环节,便于项目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费用的合理控制,同时对于调动设计单位的积极性,保证按时交图,控制工程进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3 项目管理工作思路

项目管理过程中坚持“超前谋划,强力引领”的项目建设宗旨,狠抓“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实现PDCA(即:全方位规划、全过程实施、制度化检查、阶段性总结)过程控制的良性循环。

4 采用项目管理信息平台

为提高炼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规范和优化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增进项目科学决策的力度,采用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PowerPiP软件作为项目唯一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在项目中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工程进度计划、统计、流程、信息、采购、费控及合同、接口、质量、安全的统一管理。增强了各参建单位的协同管理、信息沟通、计划协调、物资采购和现场的管理能力,便于项目的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5 加强各专业管理

5.1投资控制管理

项目建设初期制定投资控制目标,明确设计环节、采购环节、签证管理环节、结算环节等不同阶段投资控制目标及办法等,作为投资控制的依据。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投资控制底数动态梳理,优化投资控制流程。为保证在投资计划环节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投资计划下达的原则是每月底收集项目计划,批次计划、应急计划与周计划相结合的办法,月初下达投资计划,确保计划的准确编制和及时下达。

5.2设计管理

设计是工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尤其是设计进度会直接制约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进展,在初步设计审查结束后,即要求EPC单位开展详细设计,期间建设单位派专人驻各EPC单位进行不间断跟踪检查和督导等手段,促进各EPC单位加快完成图纸设计,以保证现场施工的有序进行和总体部署的节点完成。为了保证设计质量,要进行设计复核性审查、交底和图纸会审,力求把设计问题消除在施工之前,把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同时也减少了后期设计变更的数量。

5.3采购管理

根据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特点,采取“甲采”、“甲控乙采”、“甲网乙采”、 “乙采”四种采购模式。在项目建设初期,应划分出了全部项目单元的采购工作界面,规定业主和EPC单位的采购范围和执行方式。业主将采购界面及供应商短名单下发各EPC单位,提高采购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力。建设期间对供应商定时考核,按评定结果进行供应商分级管理。

当前国内在建众多大型项目中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制造企业数量有限,为避免制造厂交货滞后,业主方负责人要赴各制造企业催交,制定生产进度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安排人员驻厂监督执行;各EPC 单位实行领导挂帅,组织人员到关键设备制造厂驻厂或巡检,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5.4工程质量管理

为保证项目施工质量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业主应建立涵盖EPC、监理、施工单位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正常运行。同时重点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从细节、从隐蔽工程、从工序报验入手控制质量管理环节,打造精品工程。业主方定期审查EPC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及质量管理人员到位情况,要求管理职责明确,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手段,保证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坚持周、月质量检查和质量联合检查的制度化,对检查出的问题每次都能汇总下发要求按时整改回复。

5.5进度管理

项目建设初期确定项目建设的重要节点目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围绕重要节点目标组织运作,要求EPC单位根据这个目标编排三级网络计划,并对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讲评,坚持对EPC单位实际进度进行跟踪监督,并对实施情况做出记录,根据检查的结果召开进度分析会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偏离即要求EPC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偏。

对于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要求参建单位编制专项施工计划,以便进行重点跟踪及控制。专项施工进度计划是针对工程进展到一定阶段,某一专业的某一部分进度成为制约工程进展瓶颈,这一瓶颈将会对总体进度造成较大影响,这个时候突出编制专项施工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5.6 HSE管理

项目建设初期,制定完善的HSE管理体系,严格执行HSE管理规定,强化教育培训和考核力度,组织参建人员定期体检,发挥各方人员在HSE工作中的管理、监督作用。根据项目各单元实际情况,结合气候特点,在工程建设不同阶段,都要重新对各单元进行充分的安全风险分析和危害因素识别,及时作出项目危险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制造业 ERP 生产计划

一、企业应用ERP信息系统分析

(一)ERP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

第一,在整个ERP系统中,供应链系统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基础。它将企业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有“供”与“需”,实施过程中,ERP系统涉及到采购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具体涉及到供应商、制造工厂和客户等[1]。

第二,ERP应用计算机实现不同平台的信息协同功能,同时可以加以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功能,例如,在线分析处理、合理建议等。

第三,ERP系统的基本应用对象仍是制造业。ERP是承载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是先进管理哲学、理论和方法的软件封装,是企业业务流和多维信息的高度集成。ERP系统不仅面向供应链,体现精益生产的精神,并必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以以保证质量、使客户满意,结合准时生产以消除无效浪费,结合约束理论来定义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

(二)ERP使企业竞争有了新的涵义

在实践中,企业、客户从简单地业务往来对象成为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这种关系组成企业的供应链,成为“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2]。ERP提供了一条明确的工作思路,在企业管理之中,明确企业经营目标,细化并体现到企业的生产计划之中;下一步企业必须估算完成目标需要投入的资源,如果有资源短缺,就会考虑到采购、生产、外协的每个环节,由此,企业可进入执行控制以及财务核算的流程,并对照目标不断进行调整。总来说,企业通过ERP软件系统,最重要的是引进了新的管理思想和改进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模式。

二、ERP问题分析

(一)决策问题

在决策问题中,特别要提到ERP软件选择的问题。首先,软件选择要与需求相匹配,因此,必须要有业务及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恰当评估要选择的ERP系统;其次,ERP系统面临客户化的问题,各类企业的生产规模、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各不相同,人员素质差别较大,国外的ERP软件对于中国就有一个国情、厂情的问题,企业的变化是绝对的,ERP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柔性,能够方便用户二次开发,否则企业套用上的就是一副枷锁。

(二)实施问题

在ERP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实施团队的组成、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和结果评价等问题。首先,ERP项目实施组成员应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咨询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业务、技术人员组成,系统完全外包或仅由内部人员进行都会增加系统实施的风险。其次,实施成本的控制,实施成本包括硬件、软件、培训、咨询以及维护费用。除此之外,还有ERP与其它软件连接集成测试的成本,数据的转换和分析等费用。最后,要对ERP项目的实施质量和结果作出评价。评价实施效果时,要对照实施目标,运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方法,不能忽略任何环节,即科学实施计划、明确阶段成果、严格成果审核、通畅信息传递,兼顾控制和效率。

(三)安全问题

在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系统安全的现象。计算机系统存在被非法入侵的可能性风险,一旦发生会给ERP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面对这些风险,企业应有周到的准备,在一开始就建立远程备份和恢复机制。

三、企业ERP计划管理模块实施

很多制造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离开信息化,就无从谈起科学的管理[3]。从科学管理起步,以生产任务为中心,注重工作效率和结果,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应用软件管理。

实施方案是信息化应用的重中之重,需要看公司在项目上的管理水平,看实施安排是否真正有价值,项目实施流程是否清晰。就以上分析,对制造业ERP生产计划模块进行介绍。

生产计划管理普遍采用以月份计划为主、周计划为辅的管理机制。实行统一下达、统一执行的原则,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与评价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ERP系统生产计划管理涉及单位有:生产指挥部门、物资配送部门、以及纳入ERP生产计划管理的各有关分厂。生产指挥系统负责制定MDS(主需求计划)、下达MRP(物料需求计划)、监督、考核、评价各相关单位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物资配送部门负责按照MRP开展原材料的发放及管理工作。各相关分厂负责按照MRP组织生产,并及时将信息反馈ERP。

ERP系统的MDS(主需求计划)是对企业的整体需求进行把握的,基于主需求指令,设置系统计划相关参数,运行MRP(物料需求计划),系统将自动平衡现有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原材料库存、半成品库存,再由系统自动产生新的采购建议和生产计划建议,即为采购物资计划和各生产车间需要完成的零件级生产计划,从而实现工序级作业计划的承接与执行。MRP计划是整个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核心,在MRP计划中相关参数的设置将直接影响MRP计划运算产生的结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实施ERP项目时,要总体规划、全面实施、模块清晰、重点突破、有序进行;要设立专项机构,最高决策人员要参加到领导小组中,并具备足够权威和协调能力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对ERP项目涉及的人员则要分别进行培训,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系统用户化之后,准备基础数据进行模拟测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走出磨合期后,系统就可以成功运行了。

参考文献:

[1]蔡颖.精益实践与信息化-基于ERP的精益制造体系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篇9

广船国际董事长韩广德表示,将以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全面调整转型的重要推手,戮力推进各项业务的转型升级,培育企业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5年在全国同行中位居前列,“十三五”时期,在民船与海工业务上创造出“六个世界领先”,即MR型油船世界领先、LR2型油船(11.5万吨成品油船)世界领先、海工居住船世界领先、半潜船世界领先、客滚船世界领先、超大型矿砂船(VLOC)世界领先。同时,该公司立志成为全球海洋与重型装备市场上技术领先、服务卓越的一流船舶企业;成为油船、半潜船、豪华客滚船领域的全球领先者;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军辅船制造与保障基地;成为华南地区的海洋工程装备、钢结构和大型成套装备制造龙头企业。

造船:创新带动船型优化

近年来,国内多数船企的船舶经营业务艰难前行,而广船国际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几乎年年订单盆满钵满。继今年5月承接4+4艘5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收获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最大一笔油船订单后,在刚刚过去的8月最后一周,该公司又与新老船东签署了3份MR、LRⅡ系列油船建造合同,含选择权订单在内,订单数量多达12艘。即便在全球造船业“一单难求”的恶劣环境中,该公司也曾一举创下一口气签下16艘灵便型节能环保化学品/成品油船大单的骄人业绩,羡煞同行。截至9月份,该公司手持船舶订单共计70艘、589万载重吨,两厂区的手持订单交船期排至2016年下半年。

成功接单的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超前研发。而造船产业成功转型的基础,也正是科技创新“先行”和坚持走高端路线。多年来,广船国际坚持以符合国际最新规则规范要求,实现“低油耗、低排放”为研发重点,不断开展线型优化和设备选型优化工作;以灵敏的嗅觉和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异经济性能指标,快速及时推出一系列满足最新规则规范要求的绿色环保船舶,同时充分利用在MR型液货船研发、建造方面的优势,顺应船舶大型化、高端化、节能环保化趋势,不断开发与打造优势“绿色”船型,使广船国际的船舶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与拓展,更加丰厚的订单随之而来。

近年来,广船国际自主研发了低油耗节能环保型5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其出色的能效设计可满足直到2024年12月31日的排放标准要求,成为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也因此深深“勾住”了新老船东的心。正是凭借在全球低油耗节能环保型绿色船舶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多年来,广船国际始终保持着在灵便型液货船市场上的“领跑者”地位。目前,由其自主研发的灵便型液货船产品性价比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同类型船舶中具有前瞻性,形成了“广船国际灵便型液货船”的品牌效应,多个系列的成品油/化学品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该公司在大型化油船的研发与建造拓展方面,凭借龙穴造船基地这方热土,向其船舶大型化的梦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广船国际作为全球中小型船舶市场上技术领先、服务卓越的知名企业,将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积极向主动研发、绿色环保、创造需求方向转型。”韩广德介绍说,在深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广船国际已明确提出了造船战略转型目标,强调要将高技术作为造船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以卓越服务为客户创造附加价值,立志成为全球船舶市场上的技术领先者和卓越服务领导者,在油船、半潜船、豪华客滚船领域做到全球领先。同时,该公司在造船业务上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聚焦油船及其他高附加值船型市场,突出一个关键点,即性价比一流;两大核心优势,即技术领先和卓越服务。该公司还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实现做强造船的目标,通过产品的技术升级、更新换代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该公司对船艇业务也作出了战略调整。

韩广德介绍说,船艇业务作为广船国际拓展的新业务领域和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举措,是为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寻求的新业务和利润增长点。目前,该公司将重点发展三大业务领域,分别为小型公务艇(气垫船、冲锋舟)、休闲娱乐船艇(帆船、钓鱼艇)和游艇。在发展模式上,该公司初期争取通过与境外公司合资成立子公司,吸引先进人才与先进技术,逐步探索收购现有小型船艇制造企业和设计企业,扩大产品规模和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树立品牌,并向国内外高端产品市场拓展,力争到2015年使其收入规模突破1.5亿元,逐步成为国内知名的小型高速船艇制造企业。

非船:加大投入长线发展

广船国际是大型综合性企业,多种经营是其长期保持的理念之一,也是其在造船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调结构、转方式,培育新的增长极”,为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

2012年,广船国际全年非船业务产值达9.1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在公司业务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低迷形势,按照“做强造船、做大非船、发展海工”的工作思路,该公司今年加大力度,明确提出非船业务的战略转型目标是着重发展钢结构、机电、港口机械及盾构机等大型成套设备产品业务,并强调要在稳定现有目标产品业务的同时,发展壮大非船业务。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该公司于今年年初重组了重机事业部,成立了重构事业部,明确了广东中山基地作为公司非船产业中心的地位,以凸显该业务的发展方向,为其发展壮大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成功地使其从根本上实现了从“轻资产”的管理模式向“重实体”的全面战略转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抱住大树好乘凉”是广船国际为抢先赢得市场而采取的“大客户战略”。为使企业在多维度上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该公司借鉴在造船经营方面的做法,通过与世界知名大客户,如柏克德(Bechtel)、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桑特维克(Sandvik)等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做到在特定、高端非船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和项目签约成功率,为非船业务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同时,该公司也通过加强与兄弟单位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错位发展。

谈到公司发展非船业务的基本经验,广船国际重机事业部总经理饶元国认为,持之以恒与坚持业绩导向,提供政策扶持,是非船业务发展的基础与不断成长的保障;寻求战略合作与利用品牌拓展,采取大客户战略,是非船业务赢得市场先机、快速发展的捷径与关键;而加大研发投入,明确长线产品与掌握核心技术,则是非船业务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钢结构产品和堆取料机等成套设备为主,兼顾新产品业务开拓,通过对产品资源的重点利用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非船业务的竞争能力,是广船国际今年落实非船产品业务持续发展战略的一大举措。近年来,在重点发展钢结构产品业务方面,广船国际尤其注重树立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依托其永联钢构品牌与在香港的分公司等,重点开拓欧美市场及港澳市场。其生产的钢结构产品不仅在欧美市场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也在参与香港市政建设等方面获得了良好口碑。目前随着其钢结构出口量逐年增长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该公司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日渐增强。对此,广船国际将积极抓住国际钢结构模块市场发展的大好契机,谋求实现在非船出口业务上的新发展。此外,2012年,通过与世界知名企业蒂森克努伯公司和山特维克的合作,广船国际在成套设备与矿山散料搬运机械设备等高端产品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目前,广船国际正计划通过签订进一步的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成为其最主要的矿山散料搬运机械设备供应商,力争在承接陆上大型装备模块制造订单方面取得突破。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加大了对大型盾构机等机电产品的研发力度,并在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及整机的国产化进程方面取得可喜成就,有望逐步培育新的长线产品。

海工:瞄准高端发挥所长

今年8月1~5日,由广船国际所属海工公司承接的第二个海工模块项目“Grillae”,以及与中船澄西远航船舶(广州)有限公司联手承接的荷兰SBM公司“玛丽卡”号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改装项目先后开工。截至目前,广船国际已成功承接了2艘海工居住船订单(待生效)、2艘改装FPSO订单,以及5万吨半潜船加装DP2项目、支撑模块建造项目、SBM PANCAKE模块建造项目、SBM进坞项目、SBM的FPSO改装工程项目等一系列海工项目,开始在国内高端海工项目承揽中崭露头角。

该海工公司董事长周旭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洋工程业务是广船国际目前大力发展的业务,其业务总量要在“十三五”期间与广船国际的造船业务平分秋色。对此,海工公司将在现有半潜船业务以及与SBM合作的基础上,努力通过联盟或合资等手段,发挥所长,进入大型海洋工程辅助船舶、成套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使之尽快成为广船国际转型升级的标杆。同时,公司还将以FPSO改装为契机形成海工板块,在继续承担FPSO改装任务的同时,重点跟进新造FPSO和7000吨起重船等,通过半潜船的成功建造,带动海工特种辅助船舶的建造,并将力争在原海工业务承接合同金额达6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周旭辉透露,该海工公司已于近期成功承接了瑞典ELLINGSEM海工双体居住船项目,并打算以此为广船国际海工业务战略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产品,抓住时机进入该细分市场,为未来发展赢取广阔空间。

据介绍,广船国际海洋工程业务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流船型市场极端低迷的背景下,为打破公司对主流船型的依赖,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管理提升,破局发展”,达到多元化转型升级新战略目标而开拓的经营业务。其海工经营业务开拓,旨在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油船和特种船设计与建造技术、经验,围绕企业有比较优势的海工项目,通过内联外引、创新经营模式,使海工业务尽快成为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支柱之一。

2012年,广船国际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合作建造2艘5万吨半潜船,为其进入海工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通过与澄西广州公司合作承接的1艘FPSO改装船,以及与世界知名海工公司SBM初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广船国际在进入海工市场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及至下半年,在与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后,该公司又以体现自身软实力和龙穴造船设施硬实力的大型半潜船项目与FPSO项目为依托,适时组建了广船国际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从而全面吹响了向海工业务进军的号角。

经过1年多来的努力,新成立的海工公司不仅成功承接了Dockwise7万吨半潜船项目、拓展了海工产品链,还形成了对海工居住船、重吊船、铺管船的技术储备,并积累了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的设计建造技术经验。目前,其能够设计和建造2万至10万吨甚至更高级别的各型半潜船、模块运输船;拥有超大型油船(VLCC)改装FPSO,以及设计和新造FPSO结构的能力;拥有设计和建造各型海工居住船/生活平台的能力;拥有设计和建造各型重吊/铺管船的能力。目前,该公司正与新加坡精砺控股(DYNA-MAC)公司开展合作,重点进行模块生产。

篇10

一、做大产业集群,着力调优产业结构。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大力支持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汽车配件、生物医药、太阳能等五大新兴行业发展,重点培植产品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输变电设备行业,两年内使该行业销售收入和税金分别占到全区工业经济的40%和50%以上,成为推进企业创新、促进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新兴行业。加快“二产三产化”步伐,构建各类服务平台,推进工业企业中三产的分离,降低企业研发、采购、仓储、运输、营销等环节的成本,增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力。以建设一流园区为目标,按照新调整的园区发展规划,努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打造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阵地。坚持“项目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发挥好骨干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做大做强输变电设备、汽车配件、纺织服装、工程机械、工业旅游、生物制药、太阳能七大产业基地。确保××工业园区今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明年达到100亿元,提前实现百亿元园区目标。

二、实施项目带动,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围绕做新做优工业,区委、区政府2009年提出了“全

力抓好工业扩规,工业项目建设再上新水平”的工作思路,并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即做大做强五大产业,建设七大产业基地,把××工业园区打造成百亿元工业园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利税30.5亿元,分别增长15%、17%和18%。今年实施的44个工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42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增加销售收入80.6亿元,利税11亿元。新上项目都具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工业氧化铝粉精加工项目,属国家鼓励率先发展的新材料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可替代同类进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达到60%。该项目8月份开工,年底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3000万元。总投资2亿元的大力重工数控设备项目,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机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三、省内第一。该项目7月份开工,年内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4000万元,安排就业150人。坚持招商引资与工业结构调整、企业嫁接改造相结合,突出招大引强,注重招商选资,瞄准大项目、好项目,把主攻方向放到亿元以上、高新项目上,重点抓好投资过亿元的13个在谈项目,努力在项目引进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