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作督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04: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工工作督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工工作督察报告

篇1

为贯彻落实全省清理整顿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题工作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民工工作专项检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内容

(一)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

内容:

1.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及集体合同签订情况;

2.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

3.农民工工资发放台帐建立情况;

4.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和缴费情况;

5.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情况;

6.农民工流动档案建立情况;

7.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张挂农民工务工须知情况;

8.建设工程项目是否存在无施工许可证施工情况;

9.建设工程项目非法分包、转包和是否存在拖欠工程款情况;

10.施工单位是否具备资质情况。

范围:使用农民工的各类用人单位,重点是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施工、装饰装修、餐饮服务、加工制造及其它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

(二)国务院和省确定的10件实事落实情况

1.清理和防止工资拖欠情况。

2.农民工工资情况。是否实施小时最低工资制度,是否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

3.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如何,在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4.改善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环境情况。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是否得到落实,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落实情况。

5.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情况。损害未成年工权益和介绍、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是否得到及时查处。

6.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情况。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否普遍向农民工提供免费服务,乡镇、村级农民工服务机构建立情况。

7.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是否将农民工纳入普惠制培训范围,并对其进行了免费培训。

8.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情况。采掘、建筑等高风险行业是否全部参加了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是否存在障碍。

9.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10.农民工同住子女就学情况。

(三)有关农民工工作各项制度制定落实情况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落实情况。是否建立农民工医疗、工作和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情况如何,是否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探讨。

2.户籍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经常居住地落户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3.农民工社区管理服务制度落实情况。是否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开放型、多功能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在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社会治安、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如何。

4.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方面规定落实情况。是否按规定建设了农民工宿舍、公寓房、低价房和租赁住房。

5.农民工信息统计制度落实情况。是否建立农民工信息统计管理制度,能否按时进行统计报告

(四)农民工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农民工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尤其是农民工输入输出较多的县(市)区所属社区和各乡镇基层平台中农民工的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

二、检查时间和方法

(一)时间

此次检查从**月**日开始,**月**日结束。**月**日至**日为自查阶段;**月**日至**月**日为检查阶段。

(二)方法

1.由劳动保障、建设、民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

2.听取受检单位工作情况汇报;

3.选择重点县(市)区、社区、乡镇和企业进行实地检查;

4.对建筑施工、装饰装修、餐饮服务等重点行业企业的工地或厂矿现场,开展地毯式排查;

5.以走访、组织农民工座谈等方式,直接向农民工了解情况。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工工作专项检查对推动解决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5号)及省政府清理整顿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题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通过这次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真正把农民工工作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次执法检查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建设、公安、部门和工会组织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检查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检查对象,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充实一线检查人员,认真组织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切实把检查工作抓紧抓好。

(三)加强部门配合。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工作协调和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工作,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及拒不交纳工资保证金的案件及时调查,依法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建设部门参加对建筑行业的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无资质单位非法施工和非法分包、转包工程和拖欠工程款案件,检查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未缴纳工资保证金、无施工许可证非法开工等违法违规行为。公安部门负责调查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并涉嫌逃匿的案件,协助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性和,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执法检查工作顺利开展。民政部门要认真解决城乡贫困户基本生活保障问题。部门负责农民工上访案件的登记、处理和协调解决。工会组织开展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活动,对用人单位拒绝改正违法行为的要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及时严肃处理。

篇2

一、总体要求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__〕130号)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主要内容

(一)以确保农民工工资支付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20__年初,组织各地集中力量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重点检查活动,及时纠正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__年末至20__年两节期间,再次组织开展全省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公安厅、省建设厅、省总工会参加)

(二)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重点,开展“春暖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在3-5月份,农民工进城求职高峰期间,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季节性强、签约时间短、工作时间弹性大等特点,推广适用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督促和指导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大力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建设厅、省经贸委、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参加。)

(三)以促进返乡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培训行动。在一、二季度,针对春节后未能实现再就业的返乡农民工、在岗农民工、农村贫困家庭和零转移就业家庭的农村劳动力,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以各类实用技能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和公共培训。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鉴定补贴政策,完善和推广培训券的做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培训设施,扩大培训规模,适当延长培训期限,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省农民工办牵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参加。)

(四)以加强进城求职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为重点,开展“春风行动”。在春节后大量农民工集中返城和新增农村劳动力进城求职期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动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加强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坑骗农民工的非法职业介绍行为,促进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参加。)

(五)以妥善解决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土地承包维权行动。针对一些地区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违法调整收回农民工承包地、强迫农民工流转承包地等突出问题,依法妥善解决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省农业厅负责。)

(六)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安全培训为重点,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和安全督查行动”。巩固扩大“平安计划”成果,争取年内实现建筑施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启动“平安计划”二期,重点推进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力争20__年基本实现有较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

。二、三季度,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企业农民工安全培训和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完善和落实高危行业安全培训相关制度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检查。(省劳动保障厅和省安监局分别牵头,省建设厅、省总工会参加。) (七)以大型施工项目为重点,开展建筑工地农民工标准化宿舍行动。鼓励和督促建筑企业重点解决农民工由简易工棚向适宜居住的标准化宿舍转变,切实保障农民工宿舍、工房符合抗震规范和消防要求。确保宿舍、工房质量安全,强化治安及环境卫生治理,并配备必要的生活、卫生和娱乐等设施。(省建设厅牵头,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总工会、团省委参加。)

(八)以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重点,开展免疫规划实施督导和“共享蓝天”行动。上半年,按照《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要求,对各地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使用、以及组织实施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推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贯彻落实。围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文化宣传、人身安全、医疗保健、社会救助、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开展以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和宣传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共享蓝天”行动。继续扩大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服务机构,开展各类关爱活动,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省卫生厅和省妇联分别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人口计生委、省总工会、团省委参加。)

(九)以构建公正、快捷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机制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劳动争议处理“绿色通道”行动。本着“快立、快办、快结、办好”的原则,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尽可能采取简易程序处理,对小额劳动报酬争议案件实行终局裁决,凡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案件依法先予执行。通过开展“绿色通道”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仲裁程序快捷和无障碍,帮助农民工实现仲裁救济权利。(省劳动保障厅负责)

(十)以农村地区“四小”企业为重点,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三季度,继续组织开展严厉打击拐骗农民工、使用童工、强迫劳动、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加强对乡村劳动用工的监察力度。对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费、超时加班、违反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规定等方面问题加大监察执法力度。(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省工商局、省总工会参加。)

为了落实上述行动计划,省农民工办将组织开展农民工工作督察。督查内容包括各项行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自查;各牵头部门要根据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及时督促有关市和部门做好工作。(农民工办牵头,全体成员单位参加)

三、组织实施

20__年维护农民工权益行动计划由上述一系列具体行动组成,内容广泛,针对性强,在不同季节突出了不同的重点,整个计划贯穿全年。为保证整个计划的顺利实施,由省农民工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工商局、省安监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成立“20__年维护农民工权益行动计划”工作组。省农民工办负责总协调,根据工作进展需要,听取实施情况汇报,分析工作形势,研究突出问题,进行工作调度。

各项具体行动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抓紧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时间进度等工作安排,并报省农民工办备案。牵头部门要按照确定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参与单位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积极主动配合。

篇3

(万州区农业局 万州区劳务办)

按照区委办[]26号文件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题调研小组,开展了对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关情况的专项调研。一、 基本情况

(一)资源情况。全区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83.65万人,其中男性47.26万人,占56.5%;女性36.39万人,占43.5%。从业劳动力74.93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9.6%。

(二)培训情况。,全区阳光工程、移民、扶贫、外经委、妇联等各类培训农村劳动力18226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4697人,占市下达培训计划的113.05%,当年已结业13775人,培训后已顺利实现转移就业12250人,就业率达到88.9%,比市里规定高3.9个百分点。

(三)转移就业情况。据统计,截止底,全区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4.39万人,占从业劳动力的45.9%,比净增3.03万人。转移的劳动力中,按产业分,第一产业的有60906人,占已转移总数17.7%;第二产业的有121136人,占35.2%;第三产业的有161858人,占47.1%。按地域分,在乡镇、街道内转移就业的有70405人,占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0.5%;在乡镇外区内的有57600人,占16.8%;区外市内的有44062人,占12.8%;市外国内的有171704人,占49.9%;境外就业129人。按年龄[,!]结构分,20岁以下的有74626人,占已转移总数的21.7%;21—40岁的有250016人,占72.7%;41—50岁的有13756人,占4%;51岁以上的有5502人,占1.6%。按文化结构分,文盲半文盲的有9629人,占已转移就业的2.8%;小学文化的有17195人,占5%;初中文化的有244857人,占71.2%,高中以上的有72219人,占21%。按转移时间分,年务工时间在3—6个月的有32899人,占已转移就业总数的9.6%;6个月至1年的有78567人,占22.8%;常年就业的有232434人,占67.6%。按职业分,从事管理工作的有22737人,占6.6%;从事技术工作的有45834人,占13.3%;从事体力劳动的有244785人,占71.2%;其他30544人,占8.9%。按组织形式分,自发转移的有290173人,占84.4%;有组织转移的有53727人,占15.6%。

(四)收入情况。,全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实现总收入17.95亿元,比上年增加1.85亿元,增长11.5%。劳务净收入14.36亿元,比上年净增1.64亿元,增长12.9%。进城务工人员人均净收入4176元,劳务净收入全区农业人平1153元,比上年增长1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4%。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在今后5年内,按每人耕种3.5亩耕地计算,我区农业生产合理需求劳动力25.1万人,除已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外,还有15.44万人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据预测,全区每年约新增1.3万个劳动力,同时有1.4万个劳动力退出,但仍有15万个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绝对富余劳动力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自愿失业不需要转移,实际富余劳动力还有13.5万人左右,即每年需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左右。

二、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文化素质低,缺乏充分就业竞争力。调查统计:我区已转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0 %;高中及以上的只占21%。由于文化素质低,已转移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就业能力不强、就业层次不高、就业状况不稳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到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剩下在家务农和打算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更缺乏一技之长,据我们最近随机对120名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在家农村居民调查,只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97 人,占81%,高中以上的23人,占19%。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打工时,几乎都是回答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不好找,缺乏进城务工、就业转型的竞争力。

(二)转移培训力度小,提高自身素质难。一是,全区各类培训农村劳动力18226人,仅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18%。如果按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计算,则需要42年才能轮训一遍,这显然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二是多数农民“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他们对转移就业前的培训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三是各类培训农民自己都要交纳一部分费用,有的是无力承担,更多的是不愿意支付。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例:国家拨给每个参训农民的补助经费人平大约200元左右。按照技能培训的要求,对每个参训农民培训至少15—90天,而国家给参训农民的补助是按培训机构收取培训费的30%补助,农民自己要承担70%。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培训时间一般要2—3个月,培训费用也就高一些,如缝纫、厨师、电子、机械修理等工种的培训费用一般在1500元以上,农民个人承担的费用在1000元以上,所以对政府组织的培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究其原因有:①有的农民不愿交培训费或交不起培训费;②耽误找现钱的时间不划算;③由于文化素质低,根本就学不懂。因此多数农民对参加技能培训不是很热心。四是一些下散力的民工,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条件较差的旅 社或民房内,早出晚归,既不看新闻,也不读报纸,工余之后,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聊天或打牌消磨宝贵时间,根本没有想过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问题。

(三)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力。尽管我区已出台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给出了培训补助、输出奖励、扶持、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回乡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通过一年多的执行情况来看,很多方面还落实得不够好,如培训补助标准低、权益保障政策不配套等,一些相关部门特别是市直管部门以市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为由,拒绝执行,落实难度大。

(四)城市歧视仍然存在。调查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人员“偶尔”或“经常”感到受歧视排挤。主要表现在不正常的超时劳动成了“正常”现象,平常超时劳动和法定节假日加班得不到加班工资。从事同样的工作不能获得同等的待遇,有25%的务工农民认为自己比本单位职工收入低三分之一,20%的人认为自己比本单位职工收入低三分之二或相差更多。在从事高危职业的民工中,他们不能象本单位职工一样享受“养老、工伤事故”等保险,若出现事故民工既享受不到赔偿,还因无法劳动领取不到治伤期间的工资,个人经济损失很大。

(五)“农民”身份的限制。本来现在户籍管理放得较宽,但至少有90%的农民工达不到仅仅是有“固定的住所”(以本人房产证为准)这一要求。在一些大城市,农民工户口迁入限制因素更多,因此这90%的农民中有相当部分由农民变为市民还要奋斗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户口的原因导致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不到市民的诸多政策。现在很多部门都没有把进城务工农民在劳动用工,公务员招考聘用、教育、社会保障及医疗等纳入市民一样同等对待。一些单位或部门招工和招公务员仍然要城市户口,子女入学要交择校费,农民工老了没有养老保险,遇到工伤事故得不到赔偿,生了病享受不到医保,家庭困难享受不到城市低保等。凡此种种,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市民的同等政策待遇。

(六)社会保障制度落后。农民一方面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因国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未建立或建立得不完善,农民工在遇到工伤事故、身患疾病等时,得不到基本保障,因而不愿放弃承包地,其矛盾心理的实质是担心一旦放弃土地进城,万一站不住脚,连退路都没有了。于是,土地就是进城务工农民的“保险箱”。

(七)法制建设滞后。农民进城务工已有多年的历史,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上上下下都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但就是迟迟不能出台《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导致一些地方,一些用工单位发生拖欠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劳动安全缺乏保障等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无法可依,执法部门无法对违规单位或部门给予惩处,又不能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利益,加之农民是弱势群体,这些现象发生后多数人只能忍气吞声,使进城务工农民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些农民工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甚至是对立的情绪。

三、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

(一) 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整体素质高、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一方面,进城务工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也能获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容易融入城市,接受市民观念,承担市民义务,得到市民认可。相反,有些农民虽然“洗脚上田”,但由于没有“进城洗脑”,即使进城多年,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仍然缺乏充分就业和转型的竞争力,更难完成从小农意识到现代市民的转变。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应既要抓好当前,又要抓好长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一抓当前:继续坚持阳光工程 “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劳务品牌。(1)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进城务工的一些基本知识。引导性培训的重点是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目的是加强对农民的法制观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交往能力、依法维权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2)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各定点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培训优势和企业用工需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大力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由于对技术掌握要求高,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也就高一些。所以政府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也配套一笔适当的培训费来提高补助标准,减少农民个人负担,以鼓励更多的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同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培训人员的技能鉴定工作。

二抓长远:在严格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别是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使农村广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学到一技之长。具体办法可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即对所有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后的学生(“两后”)百分之百进行技能培训,百分之百实现就业(“双百”)。为确保“两后双百”工程的顺利实施,让每位学员都能如期参加培训,组织各乡镇(街道)、教育部门、 劳动保障部门、培训机构、学生及家长签订“五方联保协议”,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再收费,并坚持公办学校成本培训、民办培训机构微利培训,政府先全额垫付培训费用,待学员就业后有稳定收入再归还。

(二)广辟转移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一是向国家、市里规划在三峡库区重点发展的九大特色工业项目转移。围绕国家、市里对库区后期扶持项目落户万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向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通过“百强镇”和中心集镇建设,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型的食品加工业。三是利用对口支援的契机,请求对方为我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四是区政府督察室要积极督促区劳动和就业部门尽快落实区委常委会已经确定的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六省市设立驻外劳务开发办事机构,为更多地输出万州劳动力和为万州籍务工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五是开发社区服务。利用区委、区政府办公地点南北大动迁的机遇,以街道和移民新城为依托,以居委会为基本单元,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物业管理、社区保洁、商品递送、健身娱乐、社区治安等服务岗位。六是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向国家、市里对三峡库区重点布局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落户万州所需岗位转移。向国家在交通、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国家、市里加大对库区扶贫开发力度所设置的项目岗位转移。向区里确定的“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规模化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需岗位转移。围绕大力发展重专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置的岗位转移。七是创办返乡创业园区。鼓励吸引在外务工、经商的成功人员返乡创业,减化办事手续,在资金、项目、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促进返乡人员创办企业健康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实现充分就业。

(三)加强服务强化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目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尽管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离农民工的需求相差甚远。根本原因是服务不到位,管理不到边。公安部门要做好户口和治安管理服务工作;司法、劳动部门要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权服务工作,监督用工单位在使用农民工时与市民一视同仁;就业部门要为农民工提供务工信息、介绍岗位等牵线搭桥工作;农业部门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和更新、农民工进城后他们的承包地的管理工作;阳光办、教委、移民、扶贫、外经委、妇联等相关部门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计生部门要抓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建设部门要检查督促建设企业及时发放农民务工工资;民政部门要抓好城市社区建设;工会部门要抓好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会联合会建设。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职业,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而农民工由于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其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工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十分必要。据我们调查,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按重要程度分别是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已为进城务工农民开设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深受农民工欢迎。但我区至今没有出台让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办法。区政府应责成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细则,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低保等各种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首先是要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是公安、司法、劳动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事)件,尽量从低收费或免费为农民维权。第三是加快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会联合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

(六)彻底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问题不仅关系到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因此应该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列入国家教育计划统筹安排。区教委要分别指定几所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读小学、初中、高中,被指定的城区各中、小学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在指定的学校就读与常住本区的城区学生实行同一收费标准,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和理由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农民工子女在我区就读期间,与本地学生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

篇4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xx省xx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XX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XX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xx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在转移输出上,学校努力搭建平台,以实现全方位就业安置。首先根据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厂校联姻、校企协作”等方法,主渠道安置培训学员。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学校网站、电视广告学员信息,延请外地用工单位主动来校招工,多途径实现学员非农就业。

学校对每位结业安置学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至一半年以上,通过学校就业安置维权中心、企业工会、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等组织多渠道维权,通过切实履行“七项承诺”,使学员得到最优化的服务保障。而今,学校已在安置就业相对集中的江苏、宁波、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输出学员进行跟踪服务管理,做到了订单培训—就业—维权—回引的全程服务。

二、营造良好氛围,培训开展“四到位”

领导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培训中心主任,副校长为培训中心副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机构,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中心下设办公室、招生部、培训部、就业安置部,具体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到位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面、多序列的招生宣传模式。一是成立以区(县)为中心,学校为主体,乡、村、社积极参与的宣传保障机构;二是政府每年将送培任务下达到乡镇,各乡镇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招生工作;三是以市区扶贫部门为主导,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扶贫栏目,及时宣传报道招生培训信息。学校深入乡镇、村组,采取放录音、发资料、送传单等形式,真正做到宣传工作“四覆盖”。

学员组织到位采取贫困学员自愿申请、村社公示、乡村审核、县(区)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收学员入学参培,严格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招生。机制到位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以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各网络学校参与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使整个培训工作驶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

学校按照扶贫部门制定的《培训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实行“一人、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一查、一维、两证、两合同、两台帐、四制”管理模式,广泛接受社会、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资金投入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摸索出一条“补、让、集、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四、注重培训过程,打造技能型农民工

在强化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五年来,学校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四个统一”、“八个结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规范培训过程,确保培训质量,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增长一智。从而打造出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以高技能提升了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身价。

探索经验

一、彰显与时俱进,扶危济困分国忧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决定为灾区免费培训驾驶员200名。2009年底青川灾区的100名学员已顺利结业,汶川灾区的100名100名学员正在培训中,此举得到了省委李崇喜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转移培训政策,让返乡农民工走进学校接受技能培训,为再就业积聚力量,截止2009年4月,已有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接受了学校技能培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二、创新就业模式,实现优质安置

为确保就业高质、稳定,学校还逐步探索出一条“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从而使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能挣钱。根据学校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就业学员少部分素质较高,大部分能胜任工作,个别需要招回,就业稳定率在95%以上。

首先,在就业安置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对参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引导,将向市外安置与本地非农就业相结合,引导学员自办公司、工厂及企业。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学成后在当地或周边市区自主创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已有成就的参培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企业,这样即可对口安置参培学员,又可树立就业榜样,推动雨露计划持续,深入发展。

三、以政策为导向,创新培训对象

巴中是贫困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受益于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学校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尽可能让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免费培训机会。

为此,学校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准确把握对象。将贫困农村人口、城市周边失地农民、两后生均纳入培训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初三分流生实施两步走,对少数完成转移培训计划、考试考核合格、推迟就业又愿意继续深造的学员,经本人申请纳入中职就读,享受国家中职生补助,进而实现从短期培训转移到长期培训的目标。

同时,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潮流,学校因地制宜,尝试将农村农机操作手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严格准入关、对象选择关、就业转移本地关、政府督察关。

四、着眼学员实际,创新培训内涵

1、注重产教结合。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严格实行三合一制度(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车间与教室合一,实习操作与生产加工合一),让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研发校本教材。参加劳动力转移的学员,大多知识水平低,市场上一般通行的教材并不适用,为此,学校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民工的教材。农民工教材,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让学员学到实际操作技能。

3、聘请高能高技教师。学校从厂企高薪聘请、引进重实作、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并与订单企业联手,实施校企联合,由订单企业派遣老师,实行定向定专业培训。学员技能学习针对性强,毕业后即安置到企业就业,从而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4、教学重点体现技能。在培训课时安排上,学校侧重技能实作,将实作课与理论课学时按3:1安排。理论课主要讲解法律常识及就业常识,让学员学有所用。

五、逗硬考试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采取“学校+扶贫办+劳动安监”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检测培训学员。理论考试由学校出题,技能考试由扶贫办、劳动安监、学校联合进行,严格考试制度,检测合格后实名填券。保证了培训质量,确保参培学员学到过硬技术。

篇5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体系

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县于20**年组建了就业服务局。随之在全县十八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配备了46名专职工作人员,每个乡镇在所辖各村明确一名劳务信息联络员。从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技术培训、劳动保障事务、就业政策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以此不断提高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一个载体,搭建了一个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工作方针明确,相关政策完备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开拓市场工作中,制定了“盯准**、开辟**、**,巩固老关系,广交新朋友,打品牌创信誉,完善服务,全力推进”的指导方针,千方百计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由20**年开始,我县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黄金产业来经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列入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年终工作的考核,作为评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为搞好劳务输出提供了保障。

三、基础工作扎实,劳动力市场建设不断加强

几年来,我县一直把强化各项基础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环节狠抓不放。一是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并按年龄、专业特长和求职意向进行分类。在县就业局建立劳动力求职信息库,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台帐,并实行动态管理。经过详细的调查摸底,我县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3586人。对有外出意向的劳动力出去打工者,为其免费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二是完善用工单位档案。对每一个用工单位都登记建档,包括招工简章、招工委托书、劳务协议书、花名册等,做到“求职有去处,用工有资源,成功有合同”。三是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硬件建设。我们多方筹资16余万元,对原来的劳动力交流大厅进行了装修改造,安装了专门用于供求信息的电子大屏幕。四是健全信息搜集网络。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要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中介服务,必须依赖于市场供需信息的广泛收集和迅速传递。因此,我们以信息网络为重点,多渠道、多方式搜集并及时用工信息。在周边各县区及各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信息收集点,配备兼职信息员。对多方采集来的用工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后,在利用电视广告、下乡、广播、发放宣传品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于每月十日的劳动力交流市场及时予以。形成了以我县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县的信息网络,做到了信息准确、可靠,供需对接方便、迅速。

四、打造诚信品牌,工作成绩显著

为打造我县劳务输出品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劳务输出严把关。在几年来的就业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双向把关,既为农民工负责,也为用工单位负责。把好用人单位关。做到“五个不输出”,即对用工单位的劳动条件、工资支付、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严格考察,对没有正式营业执照的不输出;对从事不健康和违法活动的场所不输出;对有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不输出;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输出;对可能拖欠工资的不输出。得到了**县父老乡亲的一致信赖。把好务工人员质量关。为用工单位负责。为保证输出人员质量,根据用工单位要求,坚持“三个不送”,即体检不合格、身体素质差的不送;证件不全、有劣迹行为、政审不合格的不送;未经培训,文化知识和相关知识考试不合格人员不送。深受用工单位好评,打出了**劳务输出诚信品牌。二是跟踪管理搞服务。我们制定了跟踪服务和管理制度。每年都努力协助用工单位解决最难、最敏感的伤亡事故问题。不管是星期天、节假日,还是白天、夜间都及时赶赴现场,予以调处。多年来,我们共协助用工单位处理了伤、病、亡等事故百余起,仅今年以来妥善处理伤工33起,没有引发任何不良事端,赢得了农民工家属和用工单位双方的信任。三是齐心协力抗H1N1。20**年春夏之交,我国突发H1N1疫情,**各矿工人情绪波动很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对此,我局高度重视,对输出和返乡人员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制定了两项制度,1、督察值班制度:在H1N1时期不分节假日,24小时不间断有人值班,随时向H1N1指挥部报告督察情况。2、体检制度:坚持对外出和返乡人员进行统一体检,登记、详细记录、人员流动的地址及体检结果,决不放过一个疑点。同时,我局及时与用工单位联系,并给外出务工的家属发去慰问信,共同做好农民工的思想工作,从而使他们顾全大局,安心工作,保证了用工单位的生产。

篇6

市监察局:

按照全市关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要求,我们把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作为改善行政管理、推进机关建设、加强勤政廉政的重要措施,进行了认真的自检自查,现将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       我局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xx市交通局是主管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交通局机关行政编制17名,行使行政职能事业编制7名,工勤人员编制3名,总编制共27名。机关内设8个职能科室、一个直管局(市地方海事局)。主要职责包括: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结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措施,按照省和市的统筹安排,制定并组织实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和计划;负责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管理、路政管理、公路养护和行政执法;负责新、改建公路、桥梁、航道、港口(渡口)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质量监督;负责交通规费、通行费的征收、稽查、上缴和使用;负责和督查交通建设资金的管理、监督和使用;负责全市交通运输市场的培育,负责出入境运输管理工作;负责汽车维修市场,汽车、船舶驾驶行业和公路、水运、搬运、装卸业的市场管理;参与相关部门对重点物资运输,抢险救灾,战备物资和紧急物资运输的调控;负责权限范围内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船舶检验、通信导航及航道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港口(渡口)、水运的行业管理工作;指导全市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科技、教育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交通安全工作;按规定管理局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抓好交通人才预测、交流,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培训和智力引进工作。研究制定交通科技政策、技术标准、定额和规范;组织科技攻关,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负责归口的交通工业产品认证和技术监督;负责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综合统计,提供信息、情报和咨询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培育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并对其进行资质认证、审批、申报等管理。

围绕上述主要职责,市交通局领导班子注重加强交通系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履行各项法定职责。带领交通系统公务员、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一致,拼搏争先,促进全市交通事业协调发展。2004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315.9万元,路网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936公里。工程质量得到保证,04年全市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公路养护得到切实加强,交通运输不断发展,04年全市完成客运量84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2010万人公里,货运量1161万吨,货物周转量12541万吨公里。交通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今年来继续保持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为零。

二、       我局遵守和执行《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的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八条禁令》的贯彻执行,把落实《八条禁令》视为交通党政工作的重点之一,将之列入议事日程。决定将贯彻执行《八条禁令》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年度考核、交通工作目标考核、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终考核。为了加强领导,将《八条禁令》的执行落到实处,市交通局成立了由局领导和办公室人员组成的纪律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和局属事业单位执行《八条禁令》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定单位主要领导是贯彻执行《八条禁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局长(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了加大警示力度,我局还制作了“保山市交通局政务公开栏”,将《八条禁令》列于上面,悬挂在局机关办公楼的大厅,让进入办公楼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抬头便见到《八条禁令》,时刻敲响警钟。为了避免贯彻执行《八条禁令》出现“一阵风”、“走过场”,我局决定对局机关工作人员和二级事业单位执行《八条禁令》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时间上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确保一个月检查一次;方式上采用专项检查、明查暗访或纳入其他检查的形式;检查内容包括:一是检查工作纪律,有无迟到、早退、旷工,上班时间不务正业、外出办私事的情况,以及挂牌上岗和按规定着装的情况。二是检查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对于局上下达的工作任务是否按时完成,是否存在有安排无落实,或拖着不办、顶着不办、办而不实的情况。三是检查廉洁自律情况,有无收受贿赂,插手物资采购和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公私不分,用公款参加高消费娱乐活动,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等情况。市局明确规定,在检查中发现有违《八条禁令》的,视其情节轻重,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对于违反禁令而单位不及时处理或徇私包庇的,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自贯彻执行《八条禁令》以来,局机关及下属单位令行禁止,未发现违反禁令之事。

三、       多方采取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热点问题的情况

   拖欠农民工工资是近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市交通局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交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开展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偿还欠款和杜绝清欠并重,强调政府带头清欠,优先支付农民工工资。正确处理好清欠与发展交通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着谁直接负责工程建设管理,谁负责组织清欠工作的原则,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通过扎实工作和认真清理,查清全市交通系统拖欠公路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数量和原因,经过积极协调和多方争取,至2005年春节前,共清偿兑现公路工程款2766.3万元,其中:农民工工资2355.96万元。

通过清欠工作,我们认真分析目前我市交通建设管理工中存在此类问题的原因,加强调查研究,建立起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按照国家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交通建设领域的改革,在体制机制的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特别是针对拖欠问题,研究建立科学的交通从业单位的信用评价体系,推进劳动用工合同制,加强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方式。 

四、       我局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

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重要手段。04年7月1日生效的《行政许可法》是在总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这部法律的公布施行,是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将促进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也将有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须要求;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重大举措;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充分认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贯彻这部法律,作为我们交通部门的一项职责,切实抓紧、抓好。由局长胡嘉鸿同志亲任组长,抽调相关科室、部门人员组成“市交通局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具体工作有专人负责。为了尽快地掌握此部法律,市交通局为在职干部职工每人订购了一册《行政许可法》,先后三次派人参加省政府法制办举办的行政许可法培训班学习,通过考试取得了云南省《行政许可法》培训合格证(3人)。并于2004年4月8日专门邀请市法制局的专业人员,为我局干部职工进行《行政许可法》的培训,共参加106人,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认真学习,经书面考核,全部合格,取得了保山市《行政许可法》培训合格证。局机关18名公务员还参加了全市公务员《行政许可法》考试,全部合格。

《行政许可法》反映了设权应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等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我们交通上的行政许可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省、市法制部门确定的时间表,我们重点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清理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二是清理行政许可项目,明确项目名称和实施机关;三是清理行政许可规定。整个清理过程中,都按时、按量和按质填报好各类表格,报市法制局审核。经过清理,市交通局是合格的一类行政主体,市运政处、市地方海事局是法规授权的二类行政主体。共涉及行政许可项目三十五项(市交通局六项、市运政处二十二项、市地方海事局七项)。

我们对清理完毕的行政许可主体、项目、规定等都依法在办公场所予以公示。全市交通系统的行政执法干部、职工每月都组织1~2次的专题学习。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从市局到各县、区交通局都有一位领导领取了《法制督察证》,监督检查行政许可实施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中,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目前没有此类现象发生。

五、结合制度建设进行效能监察,建立效能监察长效机制

篇7

关键词:广西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相比较于广西的工业化发展,广西城镇化发展可谓严重滞后,与沿海省份有着巨大的差距。加快推进广西城镇化建设是支撑广西未来经济高速增长、拉动中国南部沿海经济再次腾飞的强大动力。

一、广西城镇化发展现状

1、城镇化水平提高快

广西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重点推进南宁、柳州等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县城、重点镇建设,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从2000年到 2012年是广西城镇化发展最快、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00 年广西镇化率为28%,到2012年达到39.2%,城镇人口达到1 838 万人,比2000 年增长35%;城镇建成区面积 840 平方公里,比 2000 年增长 30%。

2、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

广西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投资力度,抓好城镇道路、燃气、供排水、电网等设施建设,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广西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 11.83 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 714 万立方米,城镇供水普及率达 92.87%,县城以上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初步建立完善;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 84.04%;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 标台,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3、城镇经济迅速发展

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以城镇聚集产业,以产业拉动城镇,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2002 年以来,广西 GDP 年均增速达到12%左右,城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 万个左右,对城镇化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广西多项措施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广西工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又拓宽了城镇发展空间,吸纳了区内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带动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城乡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呈现出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加快推进广西城镇化的对策

1、城乡统筹规划

进一步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合理确定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同时,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等城乡规划,并做好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与协调。以城乡一体化、产业集中化、人口聚集化为基本要求,把城乡两大社会板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按照中心城市扩大规模、县级城市完善功能、重点城镇示范带动、新农村建设分类推进的“四位一体”基本思路,分层分区位确立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地域特色,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县城—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规划体系框架。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等中心城市应规划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聚集区; 中小城市和县城应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乡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应重点规划发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立和完善对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情况的定期评估制度,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评估周期、评估部门、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和评估报告上报的程序等。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大力提倡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调整的全过程。建立城乡规划的行政检查、行政纠正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成立由党委巡视组、政府督察室、纪检、监察、建设等部门人员共同组成的城乡规划联合督查组,每年定期对城乡筹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中心城市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以具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城乡一元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同时,应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户籍限制,积极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镇安家落户,凡在中小城市和城镇拥有住房并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农民工,都允许其登记为城镇户口。加快城镇住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优抚安置和计划生育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使符合条件并取得城镇户籍的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构建涵盖农民工子女的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一并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允许落户城镇的农民继续保留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承包权,享有原村级集体资产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收益,承担相应义务,同时允许其依法有偿转让。

3、加大投入

积极拓宽小城镇建设筹资渠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逐步建立起国家投资引导,集体、个人、企业、社会共同投资建设城镇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各级政府应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等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市、县筹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以企业化方式经营城镇,激活民间资本、盘活土地资产、搞活招商引资,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广泛的融资渠道。结合小城镇建设、村庄整治、迁村并点和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机制,规范推进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于小城镇土地进行置换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好小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问题,鼓励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在城镇就业。加大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供水供气、城市道路改造、城市防洪、消防、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一街、一场、一站、一院、一厂。大力推动城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

4、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联动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形成城镇集群内产业分工与专业化配套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与结构,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取得集聚经济效应、联合行动效应和制度效应。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应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等,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西江经济带城市群应加快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主动承接东部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家电、船舶配套及再生资源深加工等行业。资源富集区城市群应充分利用水电、有色金属、糖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煤炭、电力、糖业、锰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推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市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建立完善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电子信息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实现通过网络向企业和公众提供行政审批、产权交易、信息、政策查询、资讯查询、业务咨询和在线办理等电子化信息化行政服务。推动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信息化,加快电子政务、综合便民服务等城镇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的建设。

结论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海上桥头堡,加快推进其城镇化建设对于拉动我国南部沿海经济发展、推动民间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篇8

[论文内容提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保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笔者从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出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安保持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农村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农村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农村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业部在1999年采取抽样的调查发现,全国村级约有3600亿的债务。而农业部2006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该数字已经达到4000亿。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债务不能偿还,由此引发干部与群众之间,现任干部与原任干部之间,村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等多方面矛盾,由于债务问题引发的行凶动武事件在各地也经常发生。农村债务不解决,对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影响很大。

(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四)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所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刑事案件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爆炸、放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分别下降了25.2%、13.3%、14.8%和5.2%。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市霸、水霸、菜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

(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工作又比较薄弱,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平安建设的成效,关键在于基层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晋职晋级和奖惩使用直接挂钩。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鼓励;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的地方和单位,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实需要。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

(三)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加强乡(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站点等工作网络建设,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等制度。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干群关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集体资产处置、村务公开、邻里纠纷和宗族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和推行重大决策及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

(四)加强和改进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

要加强和改进工作,完善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的发生。

农村平安建设切实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切实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基业,只有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国务院摸底基层债务财政部酝酿相关方案》

②公安部《我国农村上半年治安形势保持稳定》,2007年08月23日05时27分,来源:新华网。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篇9

一、落实措施,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洋县公安局牢固树立“治安环境是第一社会环境”的理念,切实把社会平安稳定作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为此,洋县公安局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县局强化预警控制、侦查工作,建立情报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各渠道收集上报信息,通过信息研判,及时化解了4・9重大涉警新闻事件、广厦明珠农民工讨要工资等重大不稳定事态10起,稳妥处置尧柏水泥公司阻工事件等5起;密切注视各类敌对势力的动向,加强对重点群体,人员查控,严厉打击非法组织的犯罪活动,严密网络监控,积极预防和处置各类和不安定事端。

(二)严惩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严打不放松,增强严打整体效能。全局认真落实命案侦破工作新机制,推行刑侦体制改革,组建了大要案件侦查队,设立了四个责任区刑警中队,完备了刑事技术室硬件装备,建成一级刑事技术室,强化刑事执法办案质量,刑事案件三率达标。组织开展了冬季集中整治、社会治安整治、打黑除恶、打拐、禁毒等8项专项行动。先后成功侦破“2009.1.29”杀人案;“2009.3.7”故意伤害致死等命案;摧毁涉黑涉恶犯罪团伙2个;破获伤害案件22起、侵财案件309起、经济犯罪案件28起、涉毒违法案件23起、涉林刑事案件9起。缴获赃款赃物总价值15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洋县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市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稳步推进机构改革,规范警务室建设。深化了“两见警”工作,健全“三台合一”体制,完善统一指挥机制。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务围着群众转”的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兼顾全面、突出重点的原则,确立“城区稳则全县稳”的思路,领导包抓、业务部门加强培训,定期检查通报,严格考核奖惩措施,按照“十个一”的标准,在全县选择60个警务室,选配了77名业务能力强的警务民警,以“三深入”和“警民相约警务室”活动为载体,提升了社区农村警务工作“软实力”。出台两见警工作规范,制定了《警务室民警安全防范基础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在城区及交通要道设立6个两见警执勤点,推行治安警、刑警、交警联合执法,在县城各社区,组织民警与辖区单位、居委会开展警民联防,在公共场所推行义务安全制度,推动民警工作重心向责任区下沉。由于思路明确,措施得当,相继开展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枪支弹药民爆物品管制刀具清理收缴、暂住人口私房出租清理整顿、行业场所整顿、文化市场及学校周边治安治理等专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完成任务。同时,督促企事业单位内部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健全企事业单位保卫机构74个,落实人员395名,还开展了打击盗窃破坏“三电”设施专项斗争。实现监管场所27年安全无事故。

二、发挥职能作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一)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以保畅通、降事故为目标,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创建活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健全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春运、黄金周、校园周边、酒后驾驶、国庆安保等11次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13起,侦破率为100%;在消防管理上,推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大力开展消防五进宣传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三秦亮剑”、六小场所消防安全整治行动、消防安全隐患治理年活动,先后对全县所有中小学校的689栋建筑进行了耐火等级、配套消防设施和安全疏散出口的排查,对60家公众聚集、易燃易爆等场所开展了消防安全检查,确保重特大火灾事故零发生。

(二)改进报警服务中心工作,规范接处警工作制度,完善城区监控系统建设,实施监控进乡镇工作。谢村、金水镇监控开通后,防控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加大创卫工作执法保障,完成了狂犬病防治和甲流感防控工作。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安全保卫,维护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夯实基础,狠抓规范化建设

篇10

一、争取领导、精心组织,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格局

一是及时向市委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市委书记邓永俭两次听取汇报,并多次在全市会议上提到“工岗快递”工作,为各级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持,此外,还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顾问,团市委书记为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工岗快递工作的领导;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宣传、外联、内调、组织输送等不同任务,明确了版权所有各成员的责任和目标,以服务为切入点,确定了从抓好信息、培训、输送、维权、服务这五个环节入手,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名,安置城镇下岗失业青年和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名的目标任务。三是确定了叶县、鲁山为农村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提出“输出一人,带出一村;输出一村,带动一方”的工作思路。截止目前,叶县、鲁山输出人以上的村达到个,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建立青年创业见习基地。确立了国家、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如新华机械厂、友好旅行社、永威皮鞋厂等家民营企业为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先后安排余人到该基地见习就业;四是实行旬报和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加强督查。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明确的目标任务,使我市“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得到了强力推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气势,为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扫清思想障碍

首先、澄清底数。“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我市实施后,团市委在个县(市)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摸底,较准确地掌握了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包括剩余青年劳动力的数量、性别、年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流动特点、组织化程度等,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加强宣传。团市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宣传优势,利用第一季度在全市开展的“情暖乡亲,青年助农”活动的现场、科技大篷车及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通过宣传一些外出务工致富成才的农村青年典型,广泛宣传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营造“务工有为,务工光荣”的良好氛围。还特别针对部分农村青年有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陈旧观念,积极进行说服引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树立早出早富,晚出晚富,不出不富的意识,提高了广大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其三、针对用工单位的招工意向、岗位特点和技术要求,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正确引导,实现从盲目性外出到针对性外出,从体力型务工到智力型务工的转变,切实做到输得出、占得住、挣得钱。

其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抓住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选拨名优秀青年到农村任“村官”的有利时机,首先在这些优秀青年中营造劳务经济造福一方的氛围,使外出农村青年能得到当地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从而使他们安心在外地工作。

其五、尝试在一些地方建立劳务用工信息库。郏县团委充分利用县驻各地招商工作队、劳务输出信息员、劳务经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采集用工信息,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充实劳务用工信息库。截止月底,劳务用工信息库共收集用工岗位个,输出务工青年多人。

三、借助外力,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务工青年的综合素质

我们始终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抓好订单培训。依托河南省质量工程技术学院、市技校、市团校、市增彩电脑学校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下到县乡免费巡回教学。鲁山团县委与当地最大的“海燕礼仪中心”、县“西关服装裁剪学校”等联系,对广大青年进行技能培训,既方便了广大青年找工作,也为用人单位输送了合格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团组织已与北京、广州、湖北等地的家企业达成用工岗位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培训适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力人。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针对部分青年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较差的问题,团市委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把技术培训作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农民工进行不同岗位、工种的文化、法律、技能培训。×月×日,在湛河区曹镇乡的邢铺村,由团市委和农广校组织的流动培训站正式成立,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培训服务。汝州市的职业中专、郏县的农民就业培训学校、叶县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新华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都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还与市劳动就业局联合,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强化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或社区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上半年,依托这些培训组织共培训外出务工青年和下岗青年人。

三是做好综合素质培训。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务工常识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着重增加了道德礼仪,安全、卫生常识及法律维权等内容,重点强化品德修养培训和纪律观念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是建立证书制度。我们还充分发挥各类资质评定机构的优势,做到不培训不发证,不发证不输出提高务工青年的技术含量,从而增强了青年农民的择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掌握规律,健全制度,有效促进岗位成功对接

我们深知,能否实现岗位对接是能否落实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的最重要的环节。宣传、培训都是岗位对接的铺垫,为了提高对接成功率,我们遵循劳动力市场规律,以定向培训、信息、(现场招聘、政策引导等形式,引导青年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就业。

——定向培训。通过与输入地团组织联系,了解当地企业用工信息,如用工数量、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的成功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已向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地输出青年务工人员多名。

——信息。我们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市职业技术中心协调,每周六在市华诚大厦一楼大厅组织劳动用工、劳务输出信息,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的信息办法,使青年有了更多、更主动的选择空间。

——现场招聘。今年月中旬,我们组织外地驻平单位、部分外地客商、青企协会员单位、部分青联委员所在单位共多家企业,召开现场招聘会,各县(市)区青年踊跃参与,当场签订就业意项多人次,实现了企业与青年的直接对接。

——政策引导。我们利用劳动部门对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有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的政策,积极协调社区腾岗,把保洁、保安、保卫、保绿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给我们的下岗失业待业青年。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号召,动员全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贫困县、支援西部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成才,月初,我们有名大学生被输送到新疆支援西部建设,服务贫困县的大学生也报名踊跃,目前正在抓紧组织。我们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动员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岁以下青年到农村担任“村官”,其中多名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多名青年的就业问题,更主要的是也为我们加强基层团的组织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础。

五、完善机制,加强维权,帮助外出务工青年解除后顾之忧

团市委围绕外出务工青年的五个希望,即希望家中农活有人帮,希望能及时准确掌握劳务信息,希望正当权益得到保护,希望外出之后有组织管,希望社会保障能跟上。针对这些后顾之忧,团市委版权所有重点搞好维权服务,全力解除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在外出务工青年较多的民营企业普遍建立团组织,在市区务工青年较集中的社区建立青年中心,提高外出务工青年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建立民营企业团组织个,社区青年中心个,农村青年中心个,发挥了较好的服务作用。

二是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慈爱之心”为主题,组织市区团员青年向法律援助中心捐款,用于援助权益受侵的贫困务工青年,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捐款行动共筹集资金万元,保证了援助中心的正常工作。

三是给外出务工青年发放联系卡,设立法律援助热线,重点围绕务工青年的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伤残赔偿、困难帮扶等方面提供义务服务和维权保障。今年,我们共协调有关部门受理务工青年权益维护案件起,受益务工青年达多人,切实维护了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四是为外出务工家庭搞好志愿服务,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建档立卡,通过团队组织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状况,扶养交往关系等,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帮助,切实保证“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为外出务工青年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麦收时节,团市委成立了支志愿助农服务队,为外出务工困难家庭帮收、帮种余人次。

以上是平顶山团市委在工岗快递转移就业方面的一些做法,半年多来,通过全市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更大范围地拓宽下岗失业青年的创业、就业渠道,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务工青年的知识技能、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增加劳动收入、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等问题,有待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结合半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⒈要联动,不要单干。解决城市下岗失业青年就业和转移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他们有一定的阵地优势,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有一定的网络基础。更有国家专门的政策扶持。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现有的资源优势,由他们“专用”变为我们“共用”。上半年我们从三个层面切入,变共青团单干为全社会联动。一是紧追不放。多次与司法、劳动、人事、工商、财政等部门结合,了解政策,摸清实底,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上半年共争取培训项目个,培训多人。二是借鸡生蛋,我们依托电大、技校、农干校等社会资源,建立了个培训基地,下半年继续扩大合作面,力争年底建成个基地,并逐一挂牌,使其成为共青团开展培训、就业信息的场所。三是内部挖潜。动员青联、青企协、青年文明号及各类青年典型的力量,创造就业岗位,帮扶青年创业。月份在十杰青年、新华机械厂厂长陈西平的倡议下,创建了个创业见习基地,共安置下岗青工多人上岗见习。社会联动有效地推进了工岗快递转移就业的全面实施。

⒉要创新,不要等靠。活动初期,大部分团干感到无从下手,一没就业岗位,二没资金支持,三没成功经验,四是没培训师资,出现了等岗位、等资金、等政策的现象,工作一时曾搁置不前。活动领导小组经过反复研讨,确立了抓宣传、抓信息、抓培训、抓维权、抓服务的工作方法,聘请市委副书记做顾问,确立鲁山、叶县为青年劳务输出龙头带动县,建立青年外出务工见习基地,成立青年助农服务队,为法律援助中心捐款,为外出务工青年家庭的“留守子女”给予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帮助等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使“工岗快递转移就业促进计划”在全市迅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