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

时间:2023-03-20 12:0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文言文虚词

篇1

最近,为了上好文言文单元,我特意在重温《现代汉语》一书时,做了一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1.英语里的时态,在汉语中用动词和虚词表示。

2.“是”的特殊现象:一般来说,“是”为表判断的动词,实际上,它也是一个副词。它在动词、形容词前应该重读,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

例如:他是走了。今天是很冷。

3.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例如:可以学校,应该衣服,错。

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分标准:

(1)先用副词“不”鉴定出名词和非名词:不能加“不”的是名词,例如“不书本”,“书本”为名词。

(2)再用能不能带宾语鉴定出动词:多数动词能带宾语,例如“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在这里是动词。

(3)然后用能不能加“很”鉴定出形容词:大部分动词(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除外)不可以加“很”,例如“很宣传”。

(4)不能加“很”,又不能带宾语的,可用副词“没有”鉴定:能受“没有”修饰的是动词,否则是形容词,例如“没有羡慕”、“没有雪白”,“羡慕”是动词,“雪白”是形容词。

(5)形容词和名词有时不好区分,但是,名词可以加“有”,如“有欲望”,形容词前不能加“有”。

5.部分副词有多样词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没”既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情的存在时是动词,例如:他没(有)书。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例如:他没来。脸没红。

(2)“白、怪、净、老”等词,有同音词现象,但不是兼类,修饰名词时是形容词,表示性质:白布、怪事、净水、老人;修饰动词、形容词时是副词,表示方式、程度、范围或时间等:白跑一趟、怪好看的、身上净是泥巴、老没见他。

6.区分作为状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凡是能做谓语、谓语中心,又能做定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

A、同志们[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一致”能做状语,这是形容词。我们可以这样举例论证:“大家的意见很一致。”或者,“大家表示一致的意见。”)

B、对别人的意见不能[一概]否定。(“一概”是副词。)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区分“突然”(形容词)和“忽然”(副词)

篇2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

“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后一个“乃”。)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指南针》)(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之战》)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之战》)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篇3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一味地进行应试教学,加上高考中文言文重点考查的是语言层面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向学生讲解重点文言词句,而忽略了精选文言文的文章艺术特色和鉴赏内容,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化的文言文常识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大多蹈咧猩的文言知识积累不够丰富,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鲁教版的语文文言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繁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任务比较沉重,在教师教学紧张和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下,教与学的效果均不理想。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人们的认识发展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高中生在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普遍存在学习困难,教师可以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比如在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陌上桑》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播放符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在温暖的阳光下,美丽的女子罗敷正在采桑,她的美好吸引了很多路人的关注。通过这一情境画面的展现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由此提出以下问题:“她是谁?她在做什么?旁边的人在做什么?使官在做什么?罗敷的反应是怎样的?”结合多媒体课件和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2.转变阅读教学方法

将高中文言文句子进行合理、正确的翻译是理解文言文内容、情感和文章内涵的关键。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词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并能够发现特殊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学习牢固掌握文言文知识。

比如在鲁教版高中文言课文《滕王阁序》的学习中,对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鉴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进行展现,并结合诗人的处境,让学生自主感受诗人在这句诗中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加强学生对《滕王阁序》内涵的深刻理解。

3.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基于教育界对文言文的重视,高考在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还结合所学文言文知识设置了课外考核内容。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文言知识,而且需要教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高中文言文阅读规律。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诵读和感知文字。文言文言简意赅,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刻领悟其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出重音,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气势。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重点虚词和实词用法的理解。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教师需要有策略地让学生掌握这些文言词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教学鲁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捕蛇者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学习和归纳一些文言重点实词和重点虚词,包括“之”的用法,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之”出现的不同位置来探求虚词“之”的不同意义。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情感美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是千古流传的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和现今人们的思想情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桥梁,透过文言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美。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涉及的文言名句: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表》“报先帝而忠陛下”;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些文言名句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创作锋芒和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找到文言诗词教学的契合点,做好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在文言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特点、学习现状,选择一些适合的篇目让学生进行诵读、背诵,在诵读和背诵中进一步把握和感受文言诗词的韵味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4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知识难点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然而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却成了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难点。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首先,如今的初中语文新课改对于文言文,其要求是学生能读背、能解其大意即可,并不重视对文言文字词的把握,同时还有一些提法也不再和高中接轨。如不提“通假字”,但高中却将此作为平时文言积累的一个重点。同时,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学习,而高中教学及高考都在体现对语法的重视,如倒装句式。加之高中文言文的难度远远大于初中,因此,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

其次,学生的学习意义不明确。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认识不足,总以为文言文写的是古人古事,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如此古老的文章,把时间大量地花在了数理化及英语的学习上。众所周知,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学习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是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从中学习古人行文之简洁、阐理之透彻,学习高扬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名篇美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讲,文言文的考查也是高考的重点所在,这里可以以高考对文言文及相关内容的赋分分值来作说明:文言文阅读选择题9分(3个选择题),翻译10分,名句名篇默写4分,这是从直接考查的角度看的;从间接的角度看,诗歌鉴赏需要具备文言文的知识来完成,作文也可从文言文中获得大量的好处,如此重要的文言文怎能轻视!

当然,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说教师的古典文学素质、教学方法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针对以上原因,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特提出以下六种方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开宗明义,讲清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可从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进行介绍;其次,从实用主义出发,以一套高考卷做例子,讲清它与平时学习的关系,同时再找几份因文言佳句的巧妙运用而获青睐的高考优秀作文以作佐证,这对于许多功利性强的学生不失为引领他进入文言文学习的途径之一。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争取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备清楚,讲透彻;又善于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去理解文言之美,体会其中所蕴涵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比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之情景交融之美、《六国论》中无可反驳之恢宏气势。其中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辅助,如录音磁带、网络上的MP3等。同时,如果还能从文化学、字源学、心理学等方面对所学内容作一定程度上的引申,拓展教材的容量,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经・氓》中的这一个“氓”字,教材上释作“民”,这是没有感彩的,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字从民亡”,可推测“氓”不是本地人;《秦策》“不爱民氓”高诱注“野民曰氓”则有鄙视之意了,如此不妨把它释作“那个坏男人”不更妙?试想一下,这样下来再让学生去探究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当然会不一样了。

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习上的困难辨析。我们知道,虚词没有实在含义,只在句中起到语法作用。在初中淡化语法的现实下,学生对于虚词如副词、连词等的语法作用掌握本来就不扎实,何况文言虚词还需要学生根据上下词语、句子间内容来寻找一个恰当的现代汉语虚词代替,有时还只是起到一个语法作用,没有实在的解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其次,有些文言虚词本身还未完全虚化,如“之”字亦可作“往、到”讲;特别是文言虚词较之实词并不多,所以大多是一词多用(指可作多种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更难以掌握。因此,结合高考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文言虚词,笔者建议不妨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舍弃原则。高考《考试大纲》在考察虚词上确定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同时历年来的试卷实际上又表现为常见文言虚词的主要、常见用法上。基于此,我们可在实际教学中详讲细析其主要用法,略讲其他。2.集中原则。对于还未完全虚化的虚词义项,可发动学生归纳集中。3.回归语法分析。既然虚词的作用落脚在语法上,那就应该回归语法,充分利用句间关系,利用语句大意,观察虚词所处位置来判定其用法。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也是高中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高效率地重新讲一遍现代汉语语法。如此,就能使学生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四、对于特殊句式的处理。笔者的认识是:抓典型,强记忆。抓典型是指,对于一些特殊句式,详加分析,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加深记忆。如讲定语后置句,可以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求人可使报秦者”为典型细加分析;对于一些固定句式,则强行记忆其句式及翻译,如“其……之谓也”等的翻译。

五、实词一词多用的把握。实词是文字语言表义之根本。对此,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20个常用实词,而这些实词的义项少则两三条,多的有十多条,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何况要想真正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仅仅掌握这样数量的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对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循序渐进:

首先,在课文讲析中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出其语境义。如《鸿门宴》中的“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字,学生最常见的做法是用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跟从”来代替,但放入原文中却主宾颠倒。老师可抓住此义,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主宾颠倒,那么,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怎么调整才恰当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从”字此处是一个使动用法。还可通过探究其本义去做拓展,以达到举一反三又形象生动的目的。像“从”字的字形探讨它的本义:两人一起,有主有从,有“随从”一词为证。沛公是主,百余骑当然就是“跟从”他了。汉字中形声字为主,故可强调偏旁、字形对实词理解的辅助作用。

篇5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 教学 现状分析 建议

高中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积累不够。同时因为不够端正的学习态度,造成学生养成学习中出现困难就不愿继续努力的习惯,容易打消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辛苦的老大难问题。课时分配多,教师倾注精力多,学生也花了大力气去学习,可是成效总是不够显著。本文以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和一份试卷分析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有49%的学生认为自己语文基础薄弱,学起来困难所以兴趣渐失不愿继续努力;选择阅读量小,积累不够,知识面窄占调查人数的32%。

(二)31%的同学认为选文比较简单,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6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课本的文言文比较有困难。因此有47%的同学表示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高二学生最感兴趣的文言文类型除了古白话小说(43%),还有古诗词(42%),接下来是史传文学(28%),只有3%的同学表示喜欢先秦散文。但是,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至四册的文言文编排顺序依次是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等,五、六两册分别设置了《孟子》专题和《史记》专题。学生终日纠缠于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某句话怎么翻译,哪里还有心情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得失和先贤的思想。这一顺序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史编排,却是极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现行教材选文欠妥,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规律。31%的同学认为选文比较简单,其中大部分是文科实验班的学生,63%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课本的文言文比较有困难。因此有47%的同学表示对课本中的文言文根本没有阅读兴趣。

(三)占调查人数31%的同学人为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有困难,表明困难在于虚词用法的占42%。关于做题时最不容易得分内容的调查,36%的同学选择虚词,排在第二位的是句段翻译,占到调查人数的20%。笔者收集的试卷的第四题是解释虚词用法,平均正确率仅为44%,是整份试卷中除翻译之外正确率最低的一题。据学生反映,做这一题用时最长,不确定性最高,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基本靠蒙。但是教师讲解后多数人表示都是讲过练过多遍的题,因为忘记了曾经讲过的内容或者只是记住了讲解过的一部分内容没有扩展开来而导致重复出错。

教学倾向于死扣语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本身基础不牢固、积累不够的限制,教师的讲解被局限于讲解字、词的意义用法,很容易就讲成了古汉语语法规则研究,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掌握分析方法以及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

此状况引发两点不利: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量,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又更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新课程标准"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忽视了对文言作品全篇的品读、鉴赏,没有去体会文章深含的思想结晶、民族精神;没能细细品味经典之美在何处,没有实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就是说文言文学习没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根据以上所分析出的基本问题,结合其他教师及专家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现存问题的改进起到一定作用:

1、针对现在高中生文言基础薄弱的建议

一方面需要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加大对文言经典作品背诵的要求,对于文言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则可以放宽要求视个人程度而定;另一方面,高一第一学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加强积累、巩固基础上,同时应要求熟练掌握课本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关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情况,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迎难而上、主动探究的意识;减轻本学科学习负担,讲课重点突出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应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不能以考试作为学习内容的导向。

2、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这一问题有部分内容前面已经提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过于强调古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各自不同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接受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程序;开发课程资源,以研究专题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同学合作研究的能力等。但是,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需要别注意的。

(一)教学方法。

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利于文言文教学,更大程度的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少方法。这些方法有很多是由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抽象至理论高度,有比较大的可移植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不至于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四川的黄光军老师提出了针对讲读课文的循序渐进"五步法"和针对自读课文的突出主体"四环节"。山西晋城的马艳枝老师提出了四种可以让文言文教学生动实效的办法:将文言字词和常用成语联系教学;将文言字词句和古文、诗、词句联系教学;将文言词句和现代汉语词句联系教学;将文言语句和流传的成语、熟语联系教学。两位老师的方法均是从个人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来,不失为值得大家交流、学习的教学经验。

关于教学方法,只有更好更适合的,没有最好最科学的。所以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成果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继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继续总结、研究,才能不断找出更适合、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探讨过程不是仅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是由学生处在主体地位与教师共同进行的研究过程,教师不能一味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寻找教改方向。教育改革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不考虑学生接受程度的教改是没有操作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课标”虽也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是针对高中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比初中的“浅易”难得多。尤其是大量中等成绩及其偏下的学生,困难很大。

从考试命题看,大多数地方,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为了适应高考之需,争取“训练有素”,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也得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样,往往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大损信心。

二、析因: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

知识要靠学习和积累,能力是长期训练而习得。具有权威性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老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这几乎是大家不愿去医治的通病。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两个阶段形成相对封闭的两个系统。因此,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就出现了断层,很不适应高中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教学。其“评价建议”中明确说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考试大纲也有“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也是借助句子翻译简单地作隐性考查。因此,初中的老师们在平时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虽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专项训练少或根本没有。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把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学生升入高中后,缺少相应知识作铺垫,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各考点各能力层级的考查,都要求学生必须以理解字词、读懂文句为前提。而这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适应高中的考试要求。

三、举措:“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考试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选文源自课内。老师在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考试说明指定的课文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准备,学生按老师的指点去记忆和变通,几乎可以“百战不殆”。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要求高得多,重在积累与运用,“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考试选材于课外,更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脚踏实地,步步夯实,才能从容应对。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迁移与总结

例如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3.相关知识的补充

一是语法知识。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二是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对翻译要求“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含义,结合课文翻译的实例,逐一让学生领会,并按要求在学习实践中训练。“换”、“调”、“留”、“补”、“删”等翻译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磨刀不费砍柴工。要让学生在翻译上入格、规范。

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的种类。这是既重要又繁难的知识点之一。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随文学习逐一掌握,又要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

四是高考目标要求。教学虽不只是为了考试,但要结合高考要求,以考促学。应让学生知晓文言文高考命题有哪些具体考点,测查形式怎样,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等,让学生学有针对性,有一个衡量尺度。

4.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中文言文不论是平常学习还是考试,能力要素的考查是主要的。要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注重能力训练。如读准句读,巧用注释,查阅工具书,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比较分析与综合理解,归纳整理与反思总结,等等。

篇7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木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占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木、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占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木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占代诗文名篇及占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占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占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占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己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占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析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占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木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木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刀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占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占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一合作一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占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占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占诗词、合作品味占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占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占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占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导学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9-02

什么是文言文?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世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普通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约占课文总量的45%。文言文凝聚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学习文言文是高中生认识博大的民族文化,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因此,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循规蹈矩按套路讲解,先介绍背景知识,接着逐字逐句讲解翻译,然后归纳文章主旨,最后练习巩固,琐碎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体系性,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笔者认为,在复习阶段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可以有效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用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二是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合理调控课堂,精当点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以练习为主线,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以便根据学情调整学习策略。总之,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减负增效”的作用,《中庸》关于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归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课前导学:“博学之”“审问之”

文言文知识点繁多,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不但很难总结学习方法,复习不得要领,而且导致心态被扰乱,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导学案的设计。课前导学部分应突出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虚词“而”字用作连词的用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教材中涉及的例句罗列出来,并且进行用法的归类,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要攻克的难点;教师本身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面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够胸有成竹,做好点拨准备。

二、课堂导学:“慎思之”“明辨之”

课堂导学的设计,要在学生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比较,发现文言文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点,尤其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形成真知灼见,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文言文。如在复习文言特殊句式时,笔者就以比较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文言句式中有相似点,学生容易混淆的句式进行了比较通透的局部梳理。

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一是“生生合作”,同桌学生之间就疑难问题相互研讨启发;二是“小组合作”,4-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思维碰撞,集思广益;三是“班级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问题,以集体智慧攻克学习难点。

三、课后导学:“笃行之”

“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后导学应该注重拓展,将文本进行合理开拓,使之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梳理、总结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一个难点,为此,本人将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逍遥游》这篇论说类散文与必修4中的现代文《拿来主义》作了比较,通过拓展进行深入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论说文的特点,系统地掌握论证的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导学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评价,客观、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导学案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导学案的激励功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表彰中得到激励,让后进的学生在反思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文言文复习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王换玲.拓展阅读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篇9

文/吕莉春

摘 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文的复习。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课本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察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如,2007年广东高考模拟题二考题8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多为实词也有个别是虚词),考题9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加点的虚词大多对比(一个是阅读语段中的词,一个为所学课文中的词),考题11翻译语段,此题中的分点是必须把语段中的重要词语(实词、虚词、常见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翻译出来,大意对即可。针对近年来的高考语文教学,我对自己特别是文言文复习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我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本的复习。我们知道高中文言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学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大约占一年半的时间,留给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一年半里学生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得法、不及时,巩固不扎实、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出现不知风云、答非所问、胡拼乱凑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学好课文,巩固基础知识,也就是高考复习的关键。当然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时都会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再梳理一遍,但是我们面对文言文大量的知识点,仅凭几篇例文点拨是不够的。怎样有效地利用课本,怎样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怎样做到歉意,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是个难点,更是一个挑战。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本是我应对高考的必备方法。简单说我采用三步走的方法。

一、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

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虽然这篇课文只有三百多字,但需要复习并掌握的知识却很多。课本通译是必须,重要的实词如,贰、辞、许、用、陪、鄙、厌、赐、封、阙、唯、微、因、敝、与、易;重要虚词:之(三种用法)、其(两种用法);通假字:共=供、知=智;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夜缒而出缒(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封(使动用法);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辞曰(省略句),行李之往来(定语后置),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对于我们专业学生,不能放过任何一课的复习,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到句式特点,字字落实、点点落实、课课落实。

我认为学习不经过自己的积累总结,那是不扎实的,对于专业的学生,牢抓课本是十分必要的,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归纳、总结、积累、消化,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一轮复习的必备过程。

二、巧用课本,重点复习,落实知识点

临近高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兵。如,我们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练习题的数量,而忽略了练习题的质量,特别是古文翻译语段,遇题就翻译,而忽略在文中或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只凭借主观想象推测进行答题,这样其得分点就容易被混乱。脱离课本,容易答题偏差。但到二轮复习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课本,怎么办?专家所指:《过秦论》《鸿门宴》《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师说》这几篇文章能扎实过一遍,进行重点复习,把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落实,高考就不会有问题。实质上这一轮复习,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这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心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二轮复习时文言文知识的深化与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地运用。

三、衔接课本,演练复习,拓展知识点

“温故而知新。”怎样落实知识点还在于练兵考试,最好选用近年来的高考题,题型比较标准一些,同时也能落实大纲要求,题在书外,答案在题内,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平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在做题的过程中再次寻找不足,回到文中去寻找与课文衔接的知识点,一定要理清、底清。

篇10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原因在于学生一直处于白话文的语文环境中,缺乏对古文字、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和熟悉度,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讲,在某种程度上和英语的难度是一样。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不明其意,对语句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也不流畅,考试文言文部分失分严重。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重难点之一,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创新教学观念,引入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应用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二.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经典名篇,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和感悟文言文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从全面的历史观判断文言文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教学注重语法、背诵和情感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的软肋。针对这三个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支撑,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对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语法的重要性,重视语法学习。学习语法,重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法基础,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结构特点,在课堂教学,注意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殊性和实词、虚词等的应用。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其他资料,将文言文的语法整理成笔记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资料要注意加入实例解析,便于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期间,诵读文言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诵读意义正在于此,多多诵读文言文,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加强对文言文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诵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多看词句的注解,了解词语和语句的意义,读其文,知其意,在诵读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创设文言文教学环境,提倡小组教学的团队合作模式。文言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需要创建文言文的语文环境,建立团队合作的小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创建一个和谐的文言文教学环境,以团队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用团队的力量激励学生共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以良性竞争的方式,激励学生们学习文言文。小组模式下,教师可以开展组员之间相互监督,互相检验背诵情况,相互默写,组织团队口译和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等。有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会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互相监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积极程度,引导学生主动背诵、默写文言文,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使得学生们不敢松懈,力争上游。而团队口译,是增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好方式,学生可以共同对文言文的段落进行翻译,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其他学生提出修正意见,相互讨论,不断完善答案,借由团队的力量,最后得出结果。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积极影响,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创新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应该创新教学观念,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模拟教师法、课本剧表演法等等。教师可以选择部分课程,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为其他学生讲解课文的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另外,教师可以选择某些生活气息较重的文章,例如《孔雀东南飞》,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可以将其改编为白话文版本,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语句理解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判断。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创新教学观,才能迎合学生学习需求,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三.总结

文言文是伟大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创新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文言文的能力,对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培养新生代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情操、提高民族素质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斌.高中文言文教学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