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工作打算范文

时间:2023-03-22 04:5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联工作打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联工作打算

篇1

一、组织实施政府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

向699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基本药物费用补助;为665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救助,为143名18岁以下肢体矫治人员提供术后康复训练;实施153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支持庐江县、巢湖市开展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创建。

按照中残联《残联系统康复机构建设规范》,加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业务建设;依据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建设标准》,本着“逐步规范、分批达标”的原则,鼓励、支持各类公办、民办的医疗和康复机构开展机构残疾人康复服务;培育一批残疾人康复服务骨干机构,承担政府民生工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落实《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省实施方案》,为593名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

二、创新对重性精神病人社会服务管理方式

深入推进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服务管理。扩大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渠道,在基层建立规范运行的重性精神病人日间照料管控组织。协助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展重症精神病人排查和动态管控;结合彩票公益金项目,继续向贫困易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提供住院补贴救助,通过提供送医治疗救助资金方式,消除精神病人“关锁”现象。在街道、乡镇、社区探索建立医护人员按医嘱送药上门服务制度和重症精神残疾人状况动态报告制度,维护患者尊严和社会稳定。

三、加快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加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区购(建)步伐;在庐江县建立6所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站,支持该县“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稳步开展。推进“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前提,以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保障,以实用康复训练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为目标,残疾人及其家属积极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促进社区康复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进一步发挥社区、乡镇残疾人康复机构作用。总结推广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培育活动经验,推动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站培育工作。组建市残疾人辅具适配中心,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努力满足残疾人对各类辅助器具的需求。

四、启动残疾预防城市试点工作

会同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制定残疾儿童预防工作方案,建立残疾儿童随报登记制度。加大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的扶持和救助力度。探索建立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的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出生缺陷及残疾预防,探索建立出生缺陷及残疾预防工作机制。加大残疾人康复事业和康复项目宣传力度,普及推广康复知识,组织开展“预防残疾、共享和谐”残疾预防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康复知识讲座、竞赛等形式,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残疾预防的主动意识。

五、推进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密切与市医学会物理康复学会等机构的联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的人才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继续举办残疾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业务培训。定期安排人员深入基层残疾人康复站(室)和残疾人家庭开展社区和家庭康复服务与指导,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残疾人康复工作。

篇2

东拼西凑借来400元钱起家,到如今,总产值已近200万元。45岁的四川彭水县残疾人郭云乾,历经10年风雨,终于迎来了今天的灿烂霞光:建立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生猪和香猪养殖场;每年存栏肥猪400头以上;计划2012年出栏香猪1200头左右;建成1个人工授精站;目前已解决10名残疾人就业,并带动周边许多残疾人致富。

培训受启发,男儿当自强

一场车祸夺去了郭云乾的右手,这场悲剧发生在2000年3月。虽然已经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但郭云乾却停留在冰天雪地的寒冷中:不能从事汽车运输工作,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孩子年幼,父亲卧病在床,妻子除了承担起照顾全家老小的责任,还要种十几亩地,年迈的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去卖豆腐干;2万多元的欠债更像是一座大山压在心头……

就在郭云乾的生活陷入窘境时,彭水县残联免费举办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开课了。在培训班上,县残联领导鼓励残疾人要自立自强,要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从观念上引导他们重建信心。培训班让郭云乾深受启发,和妻子商量后,他东拼西凑了400元钱,买来一头母猪饲养。然而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科学管理,刚开始吃了不少亏。最惨痛的是,有一次所有的猪都生病了,几年来的心血差点毁于一旦。

2007年,重庆市残联推出“民心工程”,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从此,郭云乾多次参加县残联及县畜牧局举办的养殖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不仅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降低了养殖风险,还可以为别人提供技术帮助。

十年养殖路,风雨见霞光

开始起步时所养的猪,销售收入要供两个孩子上大学,由于资金问题郭云乾的生猪养殖场一直无法扩大规模。在彭水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过程中,县残联作为重点单位受到扶持,于今年8月成立了“彭水自治县残疾人创业扶贫示范基地”。郭云乾的两个养殖场之间的泥土路也趁着这样的大好机遇由镇政府出资进行硬化。

郭云乾的生猪养殖场共有4排猪舍,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在山坡下的一片空地上。在一间猪舍里,5只粉红色的小猪正依偎在猪妈妈的怀里。“这是头天晚上刚出生的仔猪!”郭云乾介绍说,这一排猪舍专门饲养母猪和1个月左右的小猪。在另一猪舍中,几只30天左右的乳猪正围着自动采食槽吃食。

在另一排30多个猪舍中,喂养着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到春节这些猪就可以出售了!”郭云乾简单算了一下,一个猪舍10头猪,到春节陆续可卖出近400头200斤以上的生猪,仅生猪总收入就可达到近百万元。“今天彭水屠宰场就拉走了12头猪,卖了3万多元钱!”郭云乾的妻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2010年,郭云乾参加彭水县就业局第二届微型企业培训后,注册了“顺利”香猪养殖场。在“万元增收”工程中,彭水县残联将郭云乾的香猪养殖场作为残疾人创业扶贫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郭云乾养殖场迄今总投资150万元,修建圈舍250间,从外地引进新产品“巴马母香猪”60头。

一片草色青翠的山坡下面,是占地2500平方米的香猪养殖场。旁边为残疾人员工修建的专用宿舍整洁美观,和郭云乾自家的泥土旧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防止病菌的侵入,养殖场门口专设有消毒池,对来访者鞋底进行消毒。在每个猪圈的柱子上,有粉笔画的一些符号,这是郭云乾记录的香猪配种时间、预产期,以便提前进行保暖设置、检查牙齿、打预防针等一系列工作。

郭云乾介绍,所有的香猪都不喂养人工饲料,目前已在16亩土地上种植了黑麦草、白山叶、红苕等作物。明年初,冠以“欧鑫”注册商标的香猪熟制品将上市。

感恩报社会,无私天地宽

作为养猪场的员工之一,同村的郭云伦也是残疾人。说到郭云乾,郭云伦非常激动:“猪种是他送的,技术也是他传授的!以前在外打工,因为残疾,很多事情都不方便。现在开心多了,大家互相尊重,不但可以挣到钱,同时还照顾了家庭。”郭云伦介绍,打工回家后自己一无所长,郭云乾便赠送了一头母猪给他,并教他技术,然后聘请他为养殖场的技术员。目前郭云伦自己家的猪已发展到100头。

在郭云乾的帮助下,像郭云伦发展养殖生猪的残疾人已有10户。“难道你就不怕别人和你竞争吗?”面对这样的提问,郭云乾爽朗地笑了:“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政府和残联帮助我,我才有了今天,我也想帮助大家,每个人都这样做,就不会有嫉妒,就会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篇3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康复工作:一是对18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了调查登记,协助县侨联争取实施一期免费白内障复明工程。二是调查落实7名重度精神残疾人,准备帮助他们实施住院治疗。三是为7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轮椅3辆,拐杖4副。

(二)教育工作:一是对在特殊学校就读的20名残疾学生给予了每人200元的资助。二是对挂钩村的10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进行了慰问。

(三)就业和扶贫工作:一是深入基层广泛调查适合残疾人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开展培训打好基础。二是为鼓励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出台了对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个体户进行一次性补助的政策。三是对2012年实施的46户残疾人危房改造户进行了检查验收。四是认真组织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发动各级各部门到挂钩点开展主题为“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的扶残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召开了县残联五届二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12年工作,对2012年工作做了安排,与各乡镇残联签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

召开了换发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工作会议,对换发“二代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换发“二代证”实施方案、成立了各类残疾评定委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七)其它工作:一是按县科发办要求,完成了学习活动第二阶段分析检查阶段任务,对存在问题进行了自检自查、征求意见、分析检查,结合残联实际,对广泛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进行了认真总结梳理、深入分析、认真查摆存在问题,达到了找准存在问题、统一班子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的目的。为更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学习有特色,活动有实效。二是认真抓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学习和贯彻落实,按照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要求,制定出了公示公告清单,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了残疾人事业方面的7项公告。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残联依法行政工作的阻力大。少数单位和部门在落实残疾人法律法规和优免政策中随意性大,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现象,如政府基金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部分单位既不安置也不缴纳,给《残疾人就业条例》的贯彻落实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残疾人扶贫解困任务艰巨。绝大多数残疾人家庭因残因病导致贫穷,这部分人口家庭基础差、底子薄,有的家庭主要劳力带残、一户多残,我县还有700余户住在危房中,靠残联系统每年解决几户成了杯水车薪,要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造同步奔小康,解决残疾人的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残疾人的优惠特惠政策滞后。残疾人社会保障还不够广泛,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特殊保障政策。

建议: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出台残疾人的优惠特惠政策,使残疾人作为特殊对象予以重点保障,提高扶助标准,实现普惠加特惠。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委十届四次全会、州残联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政府、州残联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县委、政府和州残联下达的各项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大理州残疾人 “十一五”计划纲要》和《2012年大理州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制》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协调各部门整合资源,让残疾人得到更多的救助和扶助,使贫困残疾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有病能就医,逐步缩小贫困差距。

(二)开拓康复领域,搞好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积极向上争取,为迫切需要的贫困残疾人配发用品用具;继续抓好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抓好下肢截肢者的假肢安装工作,力争为下肢截肢者免费安装普通型假肢。提高残疾人功能补偿和改善的康复水平。

(三)抓好残疾人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力争开展8期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500人;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三是主动协调做好大中专学校残疾学生的招生录取和毕业分配的各项工作,继续对考取大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给予学习生活困难救助共2页,当前第1页12

(五)继续抓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力争帮助40户残疾人住房困难户实施危房改造;协调好县扶贫办在地震安居工程等项目中,优先照顾残疾人,力争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扶持和援助,让残疾人家庭早日实现“八个有”。

(六)加强文体宣传工作。积极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及时发现培养输送一批新的残疾人文艺、体育人才,积极推荐残疾人运动员。

(七)加强各专门协会和社区残协工作。每个专门协会和社区残协要组织残疾人开展两次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残协组织真正发挥作用。

篇4

一、抓契机突出特点

赣州市有残疾人56.1万,约占总人口的6.34%。近年来,我们抓住“民生工程”契机,坚持创新工作方式,以全省目标考评第一名,获“全省残联系统2008年度目标考评先进单位”称号。主要工作特点是:

1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改善残疾人生存环境。

以民生工程为契机,将康复纳入社区,训练进入家庭,使康复逐步从医疗转移到训练,从医院转移到社区,并在社区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实现了社区康复与卫生服务接轨,2008年18654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认真落实政府保护性就业政策措施,集中和分散就业结合多渠道安排就业,就业率接近69.6%。争取上级资金,扶持7个农村种养示范基地,带动75名周边残疾人自脱贫致富。多方筹措资金50多万元救助贫困残疾学生。积极争取把贫困残疾人优先列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象,使残疾人享受“一对一”帮扶。全市近40万残疾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享受者和参与者。截至2008年底,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1050户,补助资金522.5万元。

2 着力抓软硬件建设,保障残疾人权益。

打破“一视同仁”模式,在医疗康复、就业培训、接受教育、生产生活救助、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重新起草《赣州市残疾人优惠政策》。即将提请政府批准执行。18个县(市、区)将无障碍列入城市道路规划,在新建公共建筑物中建立无障碍设施,绝大部分县(市、区)广播电台开辟专题节目。各级残联法律援助中心(站)查处侵害残疾人权益案件。

3 强化帮扶救助措施,缓解残疾人危困。

配合教育部门以特教学校为主,“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辅,确保学龄残疾少年儿童“有学可上、上得起学、学有所成”。2008年救助215名残疾中小学生和29名残疾大学生,为特教学校200名学生提供彩票公益金助学款13.125万元,发放助学金45万元。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将扶贫解困纳入政府扶贫计划,形成社会化扶贫工作体系,2008年扶助16272人。坚持“残联买单、残疾人免费”方式,2008年举办培训班59期,培训3985人。与有关部门协商,做到“三个优化”,全市城市低保38100人,农村低保49941人,“一对一”结对救助985户,均大大高于健全人所占比例。建立康复服务管理和用品用具供应网络,全市免费发放辅助器具10500件。贫困残疾人救助由集中向常年转变、单向向综合转变、被动向主动转变,形成政府与社会结合救助合力。

二、促发展工作瓶颈

1 残疾人就业难度较大。

《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一年多,愿意或主动安排残疾人的单位甚少,安排工作的大部分残疾人工资标准低于一般职工收入。章贡区对100名残疾人问卷调查,30%以上对现有收入不满,近一半女性对“女性残疾人是否遇到更大困难”持肯定态度。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请求往往以“再研究研究”为由不了了之;公务员录用中,由于“身体健康”条件迫使残疾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受限。不少单位在改制中先辞退残疾人。

2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城区不少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不规范,人行道台阶过高、通道过窄,无障碍设施被临时改做他用,居住小区基本上未设无障碍设施。因财力有限,有的县无障碍设施起步晚、起点低。

3 残疾人维权意识薄弱。

对100名残疾人调查,发生就业纠纷时,37%的人向残联求助,43%的人选择自认倒霉,打算与用工单位争辩的5%,其他13%,提出向法院的只有2%。可见,残疾人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

三、抓契机破瓶颈方略

1 花力气营造事业氛围。

以残疾人节日为重点,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形、报纸有文”,使残疾人法律法规深入人心。通过撰写文章,出版图书、影像制品和公益广告宣传人道主义。将扶残助残美德和人道主义思想列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品德教育内容,将“扶残助残”美德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使更多优秀残疾人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通过电视访谈、报纸刊物、做报告宣传优秀残疾人典型,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关心残疾人。

2 下工夫改善生存环境。

努力将残疾人扶贫解困纳入各级政府扶贫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协助相关部门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化扶贫工作体系。残联要继续争取危房改造资金,采取当地政府配套,个人自筹、部门减免办法,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切实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对现有道路、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促进相关部门加大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通过盲文、手语、字幕等技术,推进信息无障碍。各级残联成立法律援助站,切实做好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化公共设施、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服务活动室及其他文化场所,结合“文化助残”,以“科技助残”、

“扶残助学”等形式,以社区、乡镇为单位向残协送文化产品。

3 尽全力推进康复就业。

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设和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康复队伍建设,依托定点医疗机构,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完善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组织供应助视器,推广低视力康复技术,对贫困低视力患者实施救治,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健全聋儿康复网络,实施贫困聋儿康复救助,开展听力语言教师职称评定,将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坚持“残联买单、残疾人免费”形式,扩大培训领域,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超比例安排就业,对拒不执行规定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促进残疾人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以民生工程为契机开发公益性岗位,多向残疾人倾斜。

篇5

一、大排查发现问题情况

通过全县“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工作,发现我县60户非建档立卡户特殊困难户存在以下问题,分别是1、部分人有重大疾病、长期慢性病,需要医疗救助,希望纳入低保户;2、部分人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问题;3、部分残疾人残疾等级未评定,需残联评定。

二、问题整改情况

关于部分人有重大疾病、长期慢性病,需要医疗救助,希望纳入低保户问题,在与今年7月低保动态调整后的信息比对,已将8户纳入农村低保,剩余的13户,将与上级部门积极对接,力争纳入农村低保,在没有明确政策规定前提下,我们将按照临时救助政策的规定和程序实施救助,待明年7月低保动态调整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审核。涉及医疗救助的,现移交县医保局解决;涉及住房安危的,现已移交住建局解决;涉及残疾救助的,现已移交县残疾人联合会解决。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

一是没有很好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以致于没有更好的形成合力;二是县民政局作为低保兜底牵头部门,对低保政策的深入农户的宣传做得不够好,导致老百姓对低保政策不清楚;三是部分乡镇低保工作宣传、审核把关不严,乡镇民政助理员业务水平较低,以致于未做到“应保尽保”的问题。

篇6

(2014.9.23)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出生缺陷早期干预是预防残疾发生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市为全面落实《两纲》目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减少先天性残障,先后开展了出生缺陷监测与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工作,现将我市出生缺陷发生现状和主要工作做法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出生缺陷发生现状

我市从1996年起先后抽取市中心医院等十家市、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为监测点开展出生缺陷医院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 2000年-2013年我市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01.6/万下降至2013年的114.27/万,下降了62.11%。

从城乡差别来看,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呈现出农村高于城市的态势,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与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

从出生缺陷发生顺位来看,2000-2009年我市依次为神经管缺陷、肢体畸形、面耳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消化系统畸形。随着医改重大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在我市全面实施,2010年、2011年出生缺陷顺位中神经管缺陷退居第三位,2012年神经管缺陷退至第六位,2013年神经管缺陷发生率有所反弹,上升至第五位;从2011年至今,肢体畸形上升至第一。心血管类畸形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二、工作做法

(一)做好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近年来,我市为把好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关口,一是加强了婚前医学检查工作,2013年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政策实现了全市覆盖,婚检率快速上升至38.66%。二是加强了孕前保健工作,做好孕前优生咨询及检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优生五项检测,二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均设立了孕前保健咨询门诊,为准备怀孕妇女提供孕前健康教育指导,婚育指导及遗传咨询。三是积极推进小剂量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工作进程 ,2008年,国家启动了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项目由中、省财政提供项目经费,市、县组织实施,为全市十二县区准备怀孕的妇女和早孕3个月内的妇女(含流动人口)在怀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免费发放叶酸,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2008年,我市陈仓区、凤翔县、扶风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8个县区率先实施,2009年增加了渭滨区、金台区、岐山县、眉县,项目实现全覆盖。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多部门协同为广大育龄妇女发放叶酸的合作机制,通过多渠道、多举措的深入宣传和大力推广,目前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运行顺畅、管理规范,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育龄妇女服用叶酸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叶酸服用的知晓率、服用率、依从率显著提高。截止2013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叶酸645703瓶,服用叶酸人数157084人,依从人数111864人;2013年,叶酸服用率94.59%,依从率88.63%,知晓率96.38%。出生缺陷顺位从2010年发生变化,神经管缺陷发生率连年下降,由2009年的85.17/万,下降到2013年的19.77/万,降幅达76.79%,神经管缺陷由以往的第一位下降至2013年的第五位。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工作成效显著。

(二)筑牢二级预防屏障,减少缺陷儿出生。

加强了产前筛查能力建设,设立了筛查实验室。一是从2004年起,开展中孕期唐氏、神经管畸形母血清学筛查工作;2010年开始应用目前国内先进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技术进行产前筛查。二是建立了遗传试验室,积极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截止目前已完成外周血染色体检查4500余例,发现各种异常核型438例,5例国际首报,异常占比9.73%。三是规范了产前筛查服务流程,实现市县联动,加强高危跟踪管理,及时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形成了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各个县区妇幼保健院为枢纽,各级助产机构为基本筛查点的产前筛查网络系统。

(三)做好三级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减少新生儿残障的发生。

认真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工作 ,通过加强组织、建立网络、强化宣传、规范流程、技术培训、筛查追踪、免费救治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运行高效、管理科学、覆盖全市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模式。建立了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健全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网络组织。全市设立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1个,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公室13个。制定了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各项工作流程,如采血、检测、可疑阳性患儿召回、阳性患儿转介、救助工作流程等。坚持每年召开新生儿疾病筛查总结表彰会,调动各县区及市级助产医疗保健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自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发放表彰奖励费用30.58万元。2009年***市财政局下拨25万元专项资金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儿专项救助基金,对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进行救助。为每名确诊的苯丙酮尿症患儿提供96罐特殊奶粉,及定期追踪随访至6岁;为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证患儿提供随访及价值2577元的各项检验项目直至6岁。2011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项目从原有两项增加至四项,2012年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在我市也全面启动。2013年全市推广使用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筛查基础信息的网络传输,开通了患儿家长对筛查结果的网上查询功能。为规范阳性患儿治疗,市新筛中心制订下发了《苯丙酮尿症患儿家长手册》及“专案病历”,专人负责,预约复诊,避免阳性患儿治疗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成立了苯丙酮尿症患儿家长俱乐部,坚持定期组织苯丙酮尿症患儿家长开展俱乐部活动,邀请专家对苯丙酮尿症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请有经验的患儿家长通过特殊食品的现场演示指导家长正确添加辅食,为每位苯丙酮尿症患儿免费提供体格检查和智力测评,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治疗和喂养指导,使家长们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为患儿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项目开展到2014年6月底,我市遗传代谢性疾病共筛查225766例,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已达99.17%,位于全省前列,达到了国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平。截至目前确诊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104例,高TSH血症22例,均给予救助、随访;确诊苯丙酮尿症患儿51例、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患儿2例,均按要求给予救助、随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复筛阳性患儿65例,给予发放宣教手册;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阳性患儿16例,交治疗组。经救助过的患儿,除1例因重症肺炎死亡外,通过连续几年监测,其余患儿体格和智力均在正常范围。救助政策的实施维持了患儿智力发育的正常。听力筛查于2012年启动,截止2014年6月底,共为97546名儿童进行了听力筛查,听力筛查率已达94.45%,截止目前复筛阳性患儿89人,均转往省听力筛查诊断中心诊治,听力筛查确诊8例,均积极申请市残联人工耳蜗救助项目。

2006年我市建立了小儿外科,对小儿先天性唇腭裂、气管食管瘘、先天性膈疝、肥厚性幽门狭窄、十二指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闭锁(先天性无)、尿道下裂、脊膜膨出、多指(趾)等的手术治疗,以及生长发育过程出现的缺陷进行矫治。累计实施缺陷矫治手术400余例。

2014年4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国残联共同实施的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在我市五个县共14个乡镇开始运行。截止6月底,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661例,听力筛查668例,无确诊病例。项目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开、规范管理、保障质量”的原则,旨在提高目标人群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知晓率和接受度,尽早发现项目县贫困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病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和新生儿听力障碍患儿,对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的儿童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给予康复救助,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儿童纳入残联贫困聋儿康复救助项目实施康复救助,降低儿童智障和听力残疾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决定在五省(区、市)部分地区开展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市被确定为试点市之一。我市于3月31日启动该项目,确定渭滨区和千阳县为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试点县区、市妇幼保健院为市级复筛及诊断机构。我市高度重视,卫生、残联积极协作,认真安排部署、加强人员培训、强化社会宣传、狠抓项目落实、规范督导管理,完善筛查、转诊、随访工作流程。一方面将0-6岁儿童残疾筛查项目与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儿童健康管理进行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筛查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完善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和残疾儿童随报制度,保证了初筛阳性儿童及时转诊和信息双向反馈,对确诊的儿童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对听力异常上转省级确诊者,及时进行信息追访。于5月底迎接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司和国家残联康复部对我市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试点项目督导检查、并承办了“国家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项目现场会”。通过完善落实各项制度措施,项目工作开展顺利,截止8月31日,两个项目县共初筛儿童24720例,筛查出可疑阳性184例,确诊17例:其中肢体残疾8例,智力残疾7例,孤独症4例,听力残疾1例。目前接受市级早期干预治疗的有12例(其余5例接受省级或其他地市治疗)。所有信息均反馈至各县区并进行随访与管理。

省、市残联在市妇幼保健院设立了小儿脑病康复基地,是省残联确定的小儿脑瘫、儿童孤独症省级定点康复单位。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承担“七彩梦”“彩票公益金”“陕西省民生工程”“市政府十件实事”等康复救助项目,为残障儿童提供干预康复救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大力宣传为基础,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为重点,做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一方面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预防出生缺陷的防病意识,倡导“健康饮食、健康行为、健康环境、健康父母、健康婴儿”的预防理念,使育龄妇女在孕前和孕期主动避免接触各种危害因素,主动接受婚前及孕前医学检查等预防措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及药物对胚胎正常发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好国家免费婚检、免费孕检、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的政策资源,将妇幼保健系统的医疗技术与此类政策资源加以整合,在市级层面重新设计免费婚检、免费孕检、发放叶酸与结婚证办理的流程设计,使欲婚青年在办理结婚登记的同时能够方便的享受到高质量的优生优育咨询、免费婚检、孕检等服务,大幅度的提高免费婚检、孕检率,做到出生缺陷的早期预防。

(二)设立市产筛中心,建立健全产前筛查服务网络,提高产筛服务能力,做好二级预防。依托基本公共卫生孕产妇健康管理项目,以提高项目服务质量为基础,将出生缺陷高危孕妇及时筛查出来,转介至市级产筛中心进行产前筛查,对发现的严重的缺陷儿及早进行干预,减少缺陷儿的出生。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大对市级产筛中心的投入力度,提高产筛服务能力。建立产筛检查救助基金,对家庭困难的高危孕妇实行救助,进一步提高产筛比率。

(三)继续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和救助工作,大力发展缺陷儿矫治和脑病儿童康复治疗,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缺陷儿矫治和脑病康复治疗救助基金,对家庭困难的患儿给予救助,提高缺陷儿的治疗率,减少残疾的发生。

(四)借助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在我市实施运行,进一步争取政府支持和部门配合,积极申请市财政资金支持,增加项目的救助金额及范围,更多的惠及群众。

篇7

一、提高9.05余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工作落实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0年度覆盖全县9镇12个乡,149个行政村427个村民组,覆盖率100%。截止目前,全县城乡居民参保87880人,参保率达到97.10%。按照2020年财政补助标准550元/人,其中:中央440元,省级64.40元,州级18.24元,县级27.36元,我县实际上解财政补助部分87872*27.36=2404177.92元,年初预算安排237.00万元,完成预算下达的101.44%。

二、继续实施贫困人口(0.7594万名)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代缴工作落实情况:

2020年我县共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员7594人,经与扶贫移民局提供数据比对核实,我县2020年实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计7445人。存在数据差额原因是:其中有149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年初预算安排36.5万元,我县实际上解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7445*150*0.15=167512.50元,已于2020年4月25日按基金财务管理要求足额上解至州级财政专户,完成预算安排的45.89%。

三、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同时积极拓展和延伸宣传领域,做到医保政策“上电视、上网络、上手机”及“进村入户”开展宣传。通过“三上一进”宣传措施,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全力构筑立体化医保政策宣传网络。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为切实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全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将在2020年把此项工作纳入重点任务,加强政策宣传,确保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代缴工作顺利推进。

篇8

吴珍萍,一位身高只有1.27米、走路缓慢的残障姑娘。她自从2005年7月起,被正式聘为梅列区列东街道社区残疾人联络员后,就在自己管辖的江滨、一路、二路、梅岭、崇桂五个社区积极扎实的开始工作。由于吴珍萍乐观豁达,多才多艺,在梅列区残联的指导下,在五个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小吴很快就同管辖社区内的残疾同胞打成了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残疾人因为自身残疾,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很有限,他们渴望自力就业的愿望都很强。在这方面,吴珍萍做的非常突出,她先后与广源包装印刷厂、益晨佳印有限公司和康福彩印厂厂长取得联络,先后帮助社区内10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的愿望。智力残疾人陈思伟,因为智力偏低,就业始终是一个难题,经过吴珍萍多次向益晨佳印公司厂长求说求助,小陈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自立的愿望;肢残人罗荣华,是一个面部烧伤的女青年,她因为形象欠佳,一直呆在家里无法融入社会,经过吴珍萍的多方奔走,她也实现了就业的美好愿望。家住沙县高桥拄着双拐的张桂蓉,是一位重残农村青年妇女,因家境困难,打算到三明打工。她听说残疾人联络员吴珍萍为人热情,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小吴挂去了求助电话。没想到吴珍萍第三天就把她的工作联系好了,介绍她到三明市康福彩印厂上班。因为张桂蓉是外地人,离家较远,为了解决好住宿,吴珍萍又向厂长求情,开绿灯,给小张安排了一间单身宿舍。

吴珍萍考虑到有些残疾人无法正常走出家门上班,就主动与泉州一家公司联系,引进了适合残疾人在家就业创收的“婚纱刺珠项目”。这样,残疾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自食其力的美好愿望。婚纱刺珠培训先后举办六次,社区内有60余人参加,她从泉州请来指导老师,有不少行动不便的残疾朋友,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开始创收贴补家用。残疾女青年苏丽真第一次赚到了600元,她感到非常开心,没有想到坐在家里就可以实现自立的愿望! 为了开办电脑培训班,小吴先后跑了两年,终于由区残联出资,让残疾人免费学习电脑。今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小吴最忙的时候,她白天走家串户,晚上还要来到江滨社区电脑室,开门关门,忙得不亦乐乎。那段时间,小吴要忙到夜里10点半才回到家。虽然辛苦,但看到不少残疾朋友会操作电脑了,她的心里像灌蜜似的甜。

要做残疾人的知心朋友就要和他们推心置腹。视力残疾少年潘鑫的父亲前些年因车祸不幸死亡,他和母亲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状况非常艰难,而且性格非常苦闷古怪。吴珍萍了解到情况后,多次上门和潘鑫热情交谈,沟通思想,并建立了深厚的姐弟情谊。吴珍萍还让他走进集体,带他参加夏令营,鼓励他要走出去,并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回报社会和关心你的人。小潘鑫郁郁寡欢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天真烂漫的笑容。叶芳是一位大龄的精神残疾姑娘,已经30多岁,在认识吴珍萍之前,天天关在家里,也不肯帮妈妈干活,吴珍萍告诉她,自己的母亲瘫在床上,白天由她姐姐照顾,晚上的时候,都是由她来照看的。她说父母把自己养大不易,残疾人更要理解父母的辛苦,尽可能的孝敬父母!通过与吴珍萍的多次交流,叶芳变了,变得更加可爱了。她常主动敞开心扉和小吴进行心灵的交流。有时深更半夜打电话给吴珍萍,虽然她困得睁不开眼睛,但还是非常热情地和叶芳聊天,开导她勇敢的面对人生……就这样,叶芳的心怀渐渐的开朗了,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在吴珍萍负责的片区,哪家残疾人有了困难,她就会出现在哪里。吴珍萍经常把自己熟悉的残疾孩童或需要劝导的人,带到三明孤儿院去。将心比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原来还是幸福的。在吴珍萍所负责的片区中,残疾人的大事小情都装在她心里。谁的残疾证还没有办,谁家的孩子上大学没学费,她都不遗余力地奔走、解决。由于自身的残疾,吴珍萍深知肢体残疾人大多用电话同外界沟通,主动帮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购买电话卡。大家都说:小吴个子小,心却不小,她每天跑来跑去,就像一台旋转的不知疲倦的发电机!她说路虽然艰难,但更多的还是欣慰,能与他们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的关系;她的真情深深触动他们,他们有话愿跟她讲,有困难愿找她帮忙,都把她当成贴心的人,这种真情是撩人心弦的。

篇9

浙江省义乌市残联育智学校的一问活动室内,18岁的脑瘫患者刘洋正两脚夹着一块木板,吃力地做着蹲起运动。周晓丽蹲在他面前,帮他计数。

有122个和刘洋一样的孩子在这家育智学校上课,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脑瘫、智力障碍等疾病,最小的7岁,最大的22岁。

32岁的周晓丽是这里的创始人,在过去的10年里,她收治了900多位残障儿童,1/3无偿,不接受任何社会捐助。

“这是和做生意不一样的成就感”

身材瘦小、眉清目秀的周晓丽说起话来柔声细语,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学校里年纪大一点儿的孩子都比她要高出一头,丝毫看不出她曾是个企业家。

1997年夏天,当时18岁的周晓丽按照父亲周华龙的意愿,帮家里打理生意。周华龙是当地第一批富起来的商人,拥有上千万的家产。但唯一不完美的是,2岁的儿子患有脑瘫。周晓丽每天都会照料弟弟的饮食起居,一遍遍给他讲故事,但除此之外,“不知道怎么帮他”。

由于对脑瘫毫不了解,治疗走了不少弯路,周家还曾花6000块钱买过偏方“灵药”,可直到6岁,弟弟连站立都很困难,更不要提走路。

2002年,周晓丽带着弟弟来到河北石家庄,认识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的大夫马飞。马飞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每天为弟弟按摩,几个月下来,弟弟居然能迈开步走路,拿勺子吃饭,甚至还学会了自己上厕所。与此同时,周晓丽和沉稳专注的马飞相爱了。

很快,这对年轻人举行了婚礼。当时,周华龙已年过半百,希望尽快把女儿女婿培养成接班人,于是,周晓丽每天带着马飞和别人吃饭、谈生意,可是往往一顿饭下来,马飞一句话都没有说。马飞自己也垂头丧气,屡次跟周晓丽说,自己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只能治脑瘫。

第二天,周晓丽就跟父亲商量,把工厂腾出一层楼,成立“脑瘫儿康复中心”,让马飞专心做他喜欢做的事。周华龙爽快地答应了。

一传十,十传百,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患儿家长愿意到这儿来,觉得“他们更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周晓丽耐心地听家长们的牢骚,确诊后的绝望,治病的艰辛,未来的担忧,所有的,她都经历过,并感同身受。

马飞忙不过来时,周晓丽也用从丈夫那里学来的知识帮忙,有几个孩子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居然能站起来了。但和照顾自己弟弟不同,周晓丽觉得这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不仅帮助了别人,还能为一个家庭带去欢乐,她心中感到的是莫大的欣慰和喜悦,尤其,这是和丈夫一起同甘共苦获得的成就,“是和做生意不一样的成就感”。

于是她萌生了专门办一所学校的想法。她跟父亲提议,希望把工厂关掉,组建一所育智学校,专门收治脑瘫和智障患儿。但工厂是父亲用半辈子时间打下来的家业,周华龙并不接受。

有半年时间,父女关系很僵,但面对女儿的强硬态度,周华龙最终妥协了。

“不能像结束印刷厂一样结束学校”

2004年,学校终于办起来了,周晓丽这才发现,办学校与办康复中心,完全不是一回事。

康复中心是孩子治疗时来,治疗完走,工作人员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更不需要承担照顾托管的责任。但学校就不一样了,除去治疗,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学校全要负责,还要尽量帮助他们学习。

仅教一年级的孩子们学会“1+1=2”这道题,周晓丽就用了整整一个学期,可是过了一个寒假,他们又全忘了;脑瘫患儿通常兼有智障和情绪障碍,有强烈的攻击性,有时还会自残,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不能打别人这个道理,周晓丽自己就不知道挨过多少次打……很多次,。周晓丽都自我怀疑:这么小的事情我都教不会,还能把学校办好?

2007年,—个会开锁的孩子打开学校门逃走,虽然最后找了回来,但周晓丽却崩溃了,她哭着对父亲说:“我不想办了,责任实在太大了,我没有能力做好它。”可当初反对她办学校的周华龙却沉默了一会儿:“你考虑清楚了吗?不要像当时停掉工厂那么草率地决定。”

周晓丽被这句话触动了。也许,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但自那以后,她几乎没睡过—个好觉,每天提心吊胆,最怕的就是半夜里接到学校的电话,“如果孩子真丢了,可怎么办啊?如何跟家长交代啊?”

和其他非营利项目一样,育智学校的另一个难题是经济问题。

建校时,因为是针对脑瘫智障患儿,周晓丽和当地残联达成协议,每名学生每学期残联发放2200元的补助,但由校方承担每年10万元的房租。随着物价大幅上涨,生均补助在2007年时涨到了4000元。2009年底,办学成本也水涨船高了。房租已涨到每年35万元,最便宜的大米,100斤也要130元,鸡蛋的价格从每斤2块多涨到4块多……再加上老师和护工的工资、水电费,一年要100多万元。

周晓丽觉得每年搭进去35万元的房租对家里的影响不大,但如果还要承担其他费用,“一两年还行,长久肯定不行”。从小到大,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她开始考虑,在最初的冲动和向往的成就感都渐渐远去后,办这个学校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思考良久,她的结论是责任。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这里,交给她的是信任和托付;而她得到的是付出自己的机会,是孩子给予的感情,以及全家人共同为一项目标努力的归属感。

她不再消极,主动将很多小事放大为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比如,有的孩子刚进来时不会说话,几年后,居然学会了加减乘除,周晓丽逢人就把这件事挂在嘴边;有一个孩子,因为很擅长做手工,从学校毕业后,居然成了一家企业的正式员工,这虽是近千名学生中的唯一个,周晓丽还是很自豪。

“我不想在那个位置,自己也没在那个高度”

周晓丽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那种“舍己为人”的道德高度。她做这件事,最初是为了弟弟和丈夫,后来顺其自然,或许就多了一份坚持。并多次强调,“不要把我拔到那个我上不去的高度,我也很现实。”

多年来,周晓丽和马飞很默契地分好工。每天早上7点多,马飞就到了康复中心帮患儿按摩,除了哄哭闹的孩子,很少说话;而周晓丽负责跟每个家长沟通孩子的病情,和孩子们聊天,照顾他们生活……患儿家属都觉得这两口子特别实在,看出来是一门心思想把孩子治好。

可这些孩子的未来,是最困扰周晓丽的事。她曾尝试帮助孩子们学会一门能自食其力的手艺。3年前,她托朋友找到了附近做假花的工厂,让年纪大的孩子在学校里帮忙做假花。可坚持了半年,工厂就拒绝续约了。因为这些孩子最长只能坚持半小时的工作时间,无法按期交货,遇上急活,更没办法。

周晓丽也能理解。“以前我也是做生意的嘛,不能拿自己的产品开玩笑”。她最新的打算是,要在今年下半年到北京专门学习公益组织如何组建工疗站。

篇10

抗衡人生的狂风暴雨

人生的前38年,身体健硕的张佩福与健全人一样上小学、中学和高中,到大兴插队历练。在招工返城时,他选择了当建筑工人。从水暖工到班长,又从班长到工地管理者。更让他感到幸福的是,在同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在北京西站工作的爱人,并生下了一个8斤重的大胖小子。“爸,爸。”儿子的叫声和笑声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他梦想这辈子要用双手建造出一幢幢功能齐全的高楼大厦,为人类造福;要成就一番事业,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为了事业和家庭,他努力奔波着。

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3月的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下床,准备到卫生间洗漱。从床上下来,无力的双腿使他瘫到地上,一阵阵麻胀使他不得不回到床上。在爱人的陪伴下,他来到北京人民医院,经检查化验,确诊为椎管内血管畸形;因人民医院不具备进一步检查和手术的条件,又转入北京医院作血管造影及手术。医生在他将股动脉切开一个口,放入一个银色的管子造影,发现里面的血管畸形生长成了团,这个团压住了神经,使神经元受损,导致他的腿不听使唤,走不了路。虽然作了两次手术,但无济于事,今后只能坐轮椅出行了。

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双下肢截瘫的二级重残人;从外出旅游拥抱大自然的男子汉,变成只有轮椅和寂寞陪伴的宅男。因病退职后,他的工资每月从3000多元跌至250元,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健康。看着窗外的阳光和绿色,那是他曾经拥有的,可眼下只有看的权利,只有在心中感受它的温暖和美丽。回忆起往事,泪花在他的眼里打转,他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家庭环境里,不仅感受寂寞和孤独,就像失去了自由的犯人。”

“叔叔,我爸吐血了。”第二年夏天的一天凌晨,张佩福的儿子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原来,张佩福两次手术后身体虚弱,免疫力差,导致突发肠胃道大出血,从大便发黑,发展到凌晨大口吐血。邻居打车将他送到了301医院。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全家人心急如焚。在抢救室,他的左手输血,右手输药,脚上输葡萄糖。血色素不到4克,输了1800cc的血。经抢救治疗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医生的一番话对他和家人是致命一击。由于老张是腰椎神经损伤,给泌尿系统带来了很多麻烦,一不小心就可能感染膀胱炎或尿液返流引起肾盂肾炎,高烧不退,每年都要住院治。从此,他与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住院也成了常态。

腿部功能的丧失,击碎了他的梦想和追求,一次次住院、一次次手术和病症的折磨又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曾有一段时间,他不吃不喝,想一死了之。爱人更是以泪洗面,为他和全家的前途担忧。

“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小芳》中的这句歌词可以说他百唱不厌。因为歌词表达了他对帮他走出人生的低谷,战胜人生狂风暴雨的贵人的感激之情。

就在他内心煎熬的时候,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毛亚静、残疾人专职委员刘秀莲来到了他家,为他送来了肘拐、轮椅,送来了慰问品和慰问金。更让他感动的是,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与他长时间促膝谈心。远讲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战胜残疾立足岗位作贡献;近讲杨庄社区肢残人王秀荣身残志坚情系中国结,刊登在《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的事例。激励他走出心理的阴霾,鼓励他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家也要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贴心的关怀、温情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阳光,体会到了温暖和关怀。

为了能走出家门,他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站不起来,他就扶墙学站立;走不了,他就靠墙、扶床练习走;出门时搬个凳子,柱个拐杖往前移动着走。为了走远道,他和爱人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残摩车,区残联为他配备了电动轮椅,置换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他又能和健全人一样走向社会了。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协助下,他走出了家门,来到八角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融入到了残疾人群体中。

潜心创作《清明上河图》

“挑一压三、挑二压一,请大家跟着我练。”在石景山区残联,张佩福参加了专为残疾人举办的中国结培训班。一根红丝绳在手中穿梭,经循环有序地绾、结、穿、绕、编和抽,就变换出各式各样,极富立体感的艺术品。他喜欢上了编织工艺。接着他又参加了十字绣、丝网花和宫灯制作培训。

爱人看他干上了女人干的活很不理解。“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像一个女人似的穿针引线,能干长吗?”“没问题,我从小就帮我妈做过针线活。现在,我坐在轮椅上就更有时间了。”原来,在他小时候,因家中生活困难,母亲常到服装厂揽一些钉扣子、锁裤眼、扒裤脚等针线活,在8瓦小灯泡的光照下,一干就是多半夜。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放学做完功课就帮着母亲干针线活,时间长了也就有模有样了。

一块白布,自己定位,用笔画上基准线,在上边可以绣自己喜欢的图案,他找回了自我,有了用武之地,更让生活有了滋味。在温馨家园,他学会了怎么纫针、怎么起针收针、怎么走线埋线;通过绣十字绣“福”字,他学会了分辨线号,学会了看图纸上的色块。不懂的地方就打电话向别人请教,或是上网查资料。当红黄相间、凹凸感对比强烈的“福”字呈现在眼前,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从此,他成了“十字绣发烧友”,绣奔马、绣“连年有余”,越绣越有干头,越绣越爱绣。有时绣时间长了、累了,两腿支撑不了,他就将重心放在两臀上,用胳膊支撑身体,想尽办法坚持。

“这是什么画?太有视觉冲击力了。”“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汴梁城面貌和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因为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谁看了都觉得有视觉冲击力。”一次,在老山装裱十字绣时,他看到了摆在桌子上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图样,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老板的介绍使他有了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的冲动。

绣《清明上河图》谈何容易。全图有800余个人物形象、26座桥梁,如此浩大的工作量,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是绣不完的。于是,在同行的指点下,他花300多元买下了中段,绣虹桥之景。两艘大船穿过虹桥,桥头摊商栉比,行人云集。买下之后,难题就来了,按十字绣的规矩,要摊开绣布从中心找点,然后往两边绣。但由于画幅太大,无法全面展开找中心点。他就打破常规,尝试着从右侧下的树木绣起,逐步向两边拓展;绣布太大,上不了绣架,他就折成三折放在绣架上,用铁夹子固定,并在绣制的过程中不断地翻转过来埋线或矫正绣线角度。为了用38种绣线表现人、景、物,他想尽了办法――用一根线绣出船桨,用剪影表现人物。为了绣出立体感,让十字不变形,他注重细节,走线掌握好方向,压针朝一个方向,使绣出的花样平整多了。为了在一个孔中穿4股、12根线,他摘了眼镜,瞪大眼睛,让针不碰线和布口。张佩福就像走火入魔似的,在两年730个日夜没日没夜地绣,有时候甚至绣到凌晨两点多。

由于是腰椎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无力,吃不上劲,身体的支撑点全放在椅子上,双臂是无法借力的,面前的又是活动的绣架,也借不了力,所以绣一会儿就感觉很累,眼睛发痒流泪,头晕脑胀。但“多年来的病魔折磨使我练就了坐得住、耐寂寞、肯吃苦的韧性。只要我喜欢的我就要做,而且要做好,做出精彩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幅长2.04米,宽1.11米,共计316000针的《清明上河图》终于问世。全家人将它视为宝贝,他和爱人一起小心地洗、熨,煸谕饷媪郎故保还有很多人来拍照。

情系残疾兄弟姐妹

在八角北路社区崇廉园,一幅“人民公仆焦裕禄”的红色剪纸画与西侧的雕塑《冯玉祥》交相呼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作者就是八角同梦艺术社的张佩福。

在绣十字绣中,他感到,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得益于区街两级残联领导给的勇气和技能,得益于大家的鼓励和帮助,更得益于党和政府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我也要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做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去实现自我价值,去让别人开心,快乐地生活。

在掌握了一些技能后,他主动联系街道残联领导,要把自己所学无偿传授给身边的残疾人,让更多的残疾朋友掌握技能,让大家从中收获快乐与幸福。在街道残联搭建的残疾人培训平台上,他分别传授了中国结、丝网花和十字绣等技能。

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不少残疾朋友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有的因程序多记不住,有的协调能力差,教了三遍还不会。怎样做才能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他自己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在讲授时语言简练,反复强调重点,反复教,直到教会了为止。二是手把手地教。在教授十字绣时,残疾人不会看图、不会纫针,不知道如何用针和走线,他就细致耐心地教,深入浅出地讲,一对一地辅导,手把手地教,并且将自己对十字绣的理解和实际经验传授给大家。三是互帮互学,肢残带智残、学得快的带学得慢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四是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提高每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中玩、玩中乐、乐中学。这样每个人的兴趣有了,自然而然学得快了。当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枝枝美丽的丝网花在自己手中诞生时,大家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但是,一些智力残疾人因身体原因,怎么学也学不会,他就想找一种比做丝网花、十字绣和宫灯更简单方便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次,在温馨家园,他看到残疾人画家罗襄琪在做剪纸。只见他用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和图案,既快又省事。他了解到,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他要学会这门手艺,教会残疾人。

令他高兴的是八角街道成立了残疾人同梦艺术社,搭建了发展残疾人文化和艺术的舞台。他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和罗老师共同提出成立残疾人剪纸班,让更多残疾人学会一门技能。

刻苦学习加编织十字绣、中国结的功底,使他很快就学会了制作剪纸。为帮助智力残疾人尽快学会,他结合自己的体会,教残疾人如何起刀、走刀和收刀,如何做到坐姿端正,屏气凝神,细致入微,达到人静、心静的最佳创作状态。当一幅幅精致的作品完成后,所有完成制作的残疾人心里无比高兴和自豪。

每当领导和残疾人称赞他时,他总是说:“身为一名残疾人,不能坐享其成。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残疾人事业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