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范文

时间:2023-04-02 19: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篇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放学回家’,没有妈妈做好的饭菜,相反,他们要去割猪草、背水、洗衣服、做饭、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

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孩子们大多送走了自己去远方打工的父母。独自或者是在爷爷奶奶叔伯亲戚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牲畜。

2009年秋天,贵州大旱,饮水都成问题,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坦然接受,偶尔抱怨,但是依然热爱自己的生活。

26个留守的孩子,平均年龄9岁,220篇日记,21幅象征梦想的画,21个发自心底的愿望,12封写给爸爸妈妈的信。

这些站在穷山之顶,恶水之上的孩子们。用稚嫩甚至娇弱的身躯撑起了那一片土地。还有他们的孤独生长。

又爱又累,他们依然微笑。如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

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

岳朝虎 2011年4月13日

星期兰

家里很穷,每天上学我都饿着肚子回家。早上起得太早,也不想吃饭。这是我的一个困难,也给妈妈增加了负担。

放学回家时,我看见路边有一片绿绿的草,一下开了窍,心想:我家附近也有这样的草,每年夏天栽稻秧的时候,人们没有时间给牛弄吃的,很多人家还要到场坝上去买干草,我现在可以把这种草割到家里,用机子砍碎,再把它晒干了保存起来,到夏天拿出去卖!

回到家,我就兴冲冲地拿着镰刀,背着背箩上山去了。果然收获不错,很快我就割到一大背箩草。我家没有打猪草的机子,就借邻居家的用。不一会儿就砍好了。我兴奋极了,可惜今天已经很晚,没有太阳了,只好等到明天再晒。明天割的后天晒,就这样循环下去。

我把我保存下来的草装进麻袋里。我问妈妈:“妈妈,这样一袋能卖多少钱?”妈妈回答说:“运气好的话,可以卖十五块钱,运气不好最多可以卖到十块。”妈妈又笑了,说:“现在开始懂事了,可以找自己的零花钱了!”我高兴中又加高兴,心中已经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了“你开始懂事了”这几个字,我一定会一直做下去。

徐江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早上,我起床洗了脸就去背水。昨天我姐姐带了两位同学来玩,我们去背水的时候,那两位同学也和我们一同去。

现在还有水的那个水井,出水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洞,里面很深,洞口小得连抽水机都放不进去。抽水的人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小小的管子绑在一根很长的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放进洞去。一根两丈多长的竹竿差不多要放完了才触到底。那水很好,又清澈又凉快。

回来的时候,我们要经过一段很陡很长的大坡,爬坡十分艰难,我们的脚都抖了。我背的水一路走一路洒,回到家,三十斤的壶里恐怕还没有剩下二十斤呢,好可惜啊!而我似乎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了!想起以前,有很方便的水的时候,不光用水不节约,而且就算是水摆在面前都还不想洗衣服。现在好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可衣服还得洗。我决定每个周末都要把衣服洗干净,再不懒散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天赶快下雨,要不然,就是背水这件事,我们都要被折磨得很惨。

夏丛艳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晴

我今天突然想到我十岁那个生日,觉得很开心、很幸福,也很满足。

说起生日,孩子的生日几乎是没有人提的,也就不用说谁过生日了。但值得骄傲的是,我十岁那年,真的过生日了!

那一天,妈妈对我说:“丛艳,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真的不敢相信妈妈会想到我的生日,当然就笑得合不拢嘴。我问妈妈:“我有生日礼物吗?”妈妈说有,她指给我看的是一桌香喷喷的饭莱,我太满足了。后来,妈妈又带我去了奶奶家,奶奶也做了一桌好饭菜招待了我。我又去了外婆家,外婆又特意给了我几个苹果。回来时,我高兴得快要飞起来了!跟别的小孩比起来,我真是太幸运了!

杨敏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多云

爸爸昨天晚上才回来,今天一早他又要出门。我真舍不得他走,但是他要挣钱来养我们,还要供我们读书。

爸爸一早起来就做饭,和我们一起吃了饭,他就收拾东西出发,我们也收拾书包上学。我们一起走在那段山路上,边走边说话。爸爸对我说,在家要照顾好弟弟,还要把地扫干净,要喂鸡,晚上不要看电视太晚,还说他这次可能只去七八天就回来。到了大路上,爸爸又问我们还有多少钱。我说只有五块了。他又拿了十五块给我们,叫我们每人每天只能用五角。说完,就有一辆客车来了,爸爸就走了。

杨海叫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昨天爸爸回来了。他没有给我们买什么东西,他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带一些钱回来还债。但是我们还是特别高兴,因为从此以后,什么事情都有爸爸在,我们不用担心了。

可是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是,今天一早起床,爸爸就说他又要出门了!他对我们说:“今天下午四点钟,我就要走了,你们在家要听奶奶的安排,下雨时,要记得把包谷种下去。”

我没有说什么,就默默地煮饭和做菜,吃完饭就去洗衣服,我没有心情去上学。我真是想哭,爸爸好不容易才到家,可是才这么一个晚上,他又要走了。我在家又要读书又要带弟弟,又要干地里的活,天(天)那么干,还要背水,我怎么办嘛!光说是下雨了要种包谷,可是我还要上学呢,说来轻巧,做起来就难!难道还要让我再请几天的假吗!我多么希望爸爸可以留下来,可是我能有什么理由呢!

到了下午,爸爸又说他今天去不成了,他说还有两家人的钱还没有送去,今天晚上还得跑路。不过他说明天非走不可。

杨敛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昨天,爸爸和妈妈刚去打工,我已经好想念他们!以前他们没有去打工的时候,我和弟弟每天放学回来都能吃到妈妈做的饭菜,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今后也有好长时间不一样,读书回来只能自己做饭做菜了。

今天在学校里,老师叫我们搞一项关于节约用水和防火的宣传设计,我们小组设计的是一个人在山上放牛,还有一个人在山上乱丢烟头,烧毁了整座大山上的森林。这些设计,虽然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是我写了那图上的人说的话,我们忙了整整一节课。

回到家,我看见小鸡喝的水没有了,就给它们打,然后就烧火做饭。我做的饭菜不是很好吃,不过我自己觉得有点像妈妈做的。妈妈去打工时叫我做饭菜给弟弟吃,照顾好弟弟。所以,等弟弟吃饱饭以后,我就收拾碗筷洗干净,以后每天都是这样。

杨海叫

2010年4月14日

星期兰

今天我又没有去上学,家里没有水了,我必须去背水。

发水的地方离我家很远,我背了两趟,回来脚好痛呀,连路都不想走了,但我还得动手做午饭。然后,放学的时间就快到了,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去赶最后那点时间的课了。

等休息够了,脚不太痛了,想到家里柴也不多了,我就和奶奶上山去背柴。在山上,我筐里才装了一半柴,看天色要下雨了,我们就赶快往家走。可是回到家里,却发现老天把我们给耍了,并没有真正下雨。

篇2

【关键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引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是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1. 关爱留守儿童要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清楚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

2. 关爱留守儿童要加强对他们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 (1)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

(2)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班主任也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

3. 关爱留守儿童要利用活动,多鼓励他们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 关爱留守儿童要用心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 关爱留守儿童要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6. 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班主任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刊,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2007,6:7-20.

篇3

关键词 关怀 留守儿童 幸福

分类号G760

十报告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报告更是以“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伟大目标、幸福生活而共同努力奋斗。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随着社会转型,我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就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留守儿童的规模不可不谓庞大,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已有留守儿童5800多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这个数据随着农民进城规模的扩大还将增加。如何让5800多万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光荣,足以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要知道全世界人口过5000万的国家,也不过几十个而已。

但到底我们应该呼吁大家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建立什么样的服务机制、探索一些什么样的实践策略,才能切实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难题,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保驾护航呢?这就需要探讨几个基本问题,留守儿童特殊在哪里?留守儿童需要什么?我们如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使他们既不至于被过度“溺爱”,又不至于被过度无视,使他们既能健康成长,又能为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

1 留守儿童特殊在哪里?

尽管我们常常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标签,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留守儿童并非与贫困儿童划等号。但留守儿童的确有属于他们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中的大多数也的确有成为问题儿童的可能,他们大多数现在也的确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之所以强调这些特殊性,是为了能够准确无误地帮助留守儿童。

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群体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父母缺席。父母缺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1.1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孩子饱受思念的情感折磨

父母的爱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缺的,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源动力。正如一个留守孩子所说,“爸爸不在,犹如板凳缺了一条腿”,他的情感体验是不稳定的、生活状态是不安稳的。朱小蔓教授特别强调,情感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专门论述了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她认为情感本身标示、表征着人的心理品质、精神品质、人格品质。情绪、情感若不向好(善)的方向激活、表达、成长,则必然向坏(恶)的方向激化、滞存、固着(固结)。儿童性格的塑造,与早期的成长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下生活,除了他们从小就要忍受思念父母的情感折磨外,对其性格养成、行为方式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譬如,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自卑、内向、内心淡漠,或多或少体现出一定的性格缺陷。这种缺陷早期看来并不明显,但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1.2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留守儿童行为易出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监管的责任往往落在了隔代长辈身上。目前留守儿童的监管类型主要有隔代、上辈、同辈和自己监管四类。一般而言,留守儿童越小,四类监管效果就越差,其中自己监管的效果最差。多数研究基于监护人再好也不及亲生父母的假设,认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还分析了占留守儿童比例最多的隔代监护的弊端,认为隔代监护容易造成对孩子的偏爱、溺爱;易纵容、护短;易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在农村,隔代监护人文化程度往往都比较低,不仅无力指导孩子们学习,更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都是学校的事。正是这种错误思想和家庭教育看管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侵害,甚至走到违法犯罪的边缘。

2 留守儿童最需要什么?

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既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精神关怀。

2.1关怀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情感支持

情感的缺失只有情感的给予最为直接,这种情感支持,其表现形式或许多样,但背后所渗透的都是关怀者对被关怀者最丰富、最真挚的情感给予,这一点是留守儿童最为期待的。

2.2关怀所产生的效果极具伦理影响力

关怀比关心厚重,比关爱持久,其所产生的效果更具伦理色彩,这种关怀不是可怜、怜悯,他会让被关怀者不仅体验到情感上的温暖,同时能够产生道德上的感染和感化作用,这种感化作用,不仅能够使得留守儿童体验当下的温暖,同时还能产生持久的道德感染力,使其心存感恩、积极向善,有助于留守儿童道德成长。

2.3关怀有其厚重的理论根基,它使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有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关怀伦理学大师诺丁斯教授从“道德教育与关怀伦理”中的最重要因素――关系(Relationship)出发,说明了真正的关怀建立于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相互作用中。她强调关怀者动机移位的必要,指出“被关怀者的反应”是关怀伦理的关键。由此,她从教育实践出发,强调关怀氛围的创设和倾听对于关怀关系最终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关怀伦理研究告诉我们,作为关怀者,在关怀过程中要注意被关怀者的反应与关怀氛围的营造。如何从关系的角度看待伦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启示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因人而异、要注重情感、要注重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处理等,这些都会对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留守儿童的幸福生活最需要什么样的关怀

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怀,不仅要讲爱心,同时也要尊重儿童心理成长规律,要讲技巧,讲“急人所急”。这是留守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

3.1与物质关怀相比,留守儿童最需要精神关怀

诚如许多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数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他们生活贫困,物质匮乏。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些描述:“想啊!想啊!想啊!想得口水直流三千尺,想吃个包子竞难于上九天”;“饿着肚子,一直挨到下午放学,我饿得好像连肠子都不在了”;“奶奶的背篓里有好吃的,特别吸引我的是一块西瓜”;“爸爸没寄钱回来,家里没有钱,买菜都成问题”;“妈妈,你到底什么时候才帮我买鞋啊?”“值得骄傲的是,十岁那年,我真的过生日了”;“不要再吃了,再吃明天就不够了”。当看到这些让人心酸的话语时,多数人所能想到的就是捐助,最容易做的也是捐物捐钱。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留守儿童贫困、孤独、无助的生活现状逐步被关注,各种物质捐助会越来越多地涌向他们。但是,我们要谨记关爱需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特别是关怀的表达更应该考虑到儿童的感受以及对于儿童生活的影响。爱心人士不期而至、频繁造访或者物质条件的意外改善也会打乱孩子们安静、正常的生活秩序,引起孩子们的心理波动。所以,物质关怀不是不重要,而是要把握分寸,频繁的物质关怀、生活环境的急速改变会对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等要靠”的依赖型人格。所以,从物质关怀有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来看,更应该给留守儿童精神关怀。

另一方面,与物质关怀相比,留守儿童更需要精神关怀。第一,父母缺席,情感空虚、精神世界没寄托,更需要精神导师,需要精神引领;第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精神引领比物质给予,更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第三,贫穷不全是坏事,它会让一个人奋发向上,养成一些美德,譬如,懂事、孝顺、坚韧等,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只要不是过度贫困,不是影响到健康成长,适度的物质贫困远远不及精神贫困来的可怕。更何况靠外力急速改变未成年人贫困的生活状态,往往对儿童来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3.2与社会关怀相比,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怀

无论是谁都无法取代父母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谁的关怀都无法代替父母的关怀。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天然的,这种天然的依恋对儿童的健全人格成长意义重大。一方面,我们要强调社会关怀发挥补充作用,弥补父母缺席带给留守儿童的情感、性格以及生活、学习上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关怀。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L6j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强调父母对于孩子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的义务,引导在外打工的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必要的关怀,既避免因父母不在导致孩子情感上的依恋中断,又避免亲子短暂团聚父母给予的“过度补偿”导致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

3.3与一时关心相比,留守儿童最需要长远关怀

留守儿童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不能阻止它的出现,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更不能幻想它在短期内消失,需要做长远的打算和考虑。从国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角度看,应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对留守儿童长远关怀问题。一时的关心,人人都会,依赖的是人的怜悯之心,但长远的关怀,就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善心、爱心,必须依靠机制建设与政策保障。难的不是一时的关怀,是长远的关怀,这需要政府从政策机制上系统设计。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的也是长远的关怀。第一,孩子的成长是渐进性的,需要持久的情感支持和引领,一时的关怀只能满足他一时的需要,但对于他漫长的成长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留守孩子更需要长远的关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留守状态无法在短时期得到改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被关怀的需要是持久的,不可预期的,若不建立一种长远的关怀机制,留守儿童所遇到的更多的无法预期的困难,就无法得到解决,即使他们想求助,也不知道该去哪里。

4 留守儿童的幸福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留守儿童的幸福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共同努力。以关怀理论为依据,我们认为政府要主导建立留守儿童关怀链条,关怀关系的建立要靠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政府完善机制,使关怀者与被关怀者有一种持续的、长期的联系,这是关怀效果得以最终体现的基本保障。学校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营造一种关怀氛围,使师生在一种温馨的环境中施予爱、接受爱。关怀效果的高低最后取决于监护人责任感和能力的提高。关怀效果的高低与留守儿童的幸福体验成正比。关怀效果高,留守儿童的幸福体验就高,其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就强,过上幸福生活的可能性就大。

4.1健全关怀机制

建立机制的责任主要在政府,这是关怀链条的基础,也是留守儿童幸福生活的制度保障。没有政府重视与支持,关怀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就无法建立,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的关怀链条更无法形成。目前,各地政府的工作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指导服务阵地遍布各地。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亲情联线、结对帮扶、寄宿之家等关怀留守儿童的措施,全国已逐步开始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二是已经形成了妇联、关工委、教育、公安等各部门分工协作,亲情连线、结对帮扶、寄宿之家等多种手段并举,全方位多途径关怀留守儿童的工作网络。这些工作网络为留守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筑造了温暖的环境保护。

4.2充分发挥学校补充作用是留守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环境保障

学校是未成年人的第二个家,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可能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与同伴交流弥补情感缺失的地方。因此,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这是关怀链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主要的举措包括:一是让寄宿制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区县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最大程度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同时,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在管理上、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照顾,使温情充满校园,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关怀。二是强化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中体验快乐。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的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三是强化教师家长的身份意识和能力。建立“家长”制度是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经常采用的一种办法,老师以一种“上课是教师、下课是父母”的双重身份,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照顾孩子生活。为此,除需在教师培训中增加必要的课程提高相关专业素质外,从待遇等方面也要给予作为“家长”的教师以补偿,确保“家长”制度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四是充分抓好留守儿童校外业余时间。学校以外的时间是留守儿童成长中各种潜在危险的高发期,妥善安置留守儿童这段时间是关怀留守儿童的重点。目前,各地针对此,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譬如,湖北省赤壁市建立起51所“五点半学校”。下午5点半,孩子们放学后,就在“五点半学校”娱乐、写作业,由基层党员和中小学老师轮流值守,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又譬如,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通过实施“农家书屋”民生工程,在全区126个行政村建起“农民书屋”。书屋专门设置儿童类书籍报刊专区,藏书中既有孩子们最爱看的儿童漫画、童话、经典名著、漫话国学等读物,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图书、地方风俗民情图片集、少年励志名人传记、少年体育游戏等书籍,成为了留守儿童的假期乐园。各地的积极探索,使留守儿童过上幸福生活成为了可能。

4.3加强对监护人的指导与联系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在于社会和学校。更重要的是监护人。关怀链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于增强监护人的职责和教育能力。这方面,我国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建立与监护人定期联系制度。各地学校基本都掌握和及时更新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定期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问题,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和管理教育孩子的意识。二是为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联系搭建平台。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不到一星期”就与父母联系一次的人数仅占总数的49.0%,“一星期到一个月”联系一次所占比例为39.0%,有接近1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个月以上”才联系一次。这个调查充分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频次并不如人意。因此,各地、各学校都尽可能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疏于与留守儿童沟通的缺陷,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搭建平台。三是提高留守儿童父母责任和教育能力。家长虽然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但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缺席,可以利用农民工各种培训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引导他们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必要时,以立法等强制手段维护留守儿童权益。2012年3月6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7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在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这将为留守儿童关怀机制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是留守儿童过上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篇4

一、留守儿童特殊性格与心理形成

因为与父母长期分离,留守儿童大多不善于与人沟通。留守儿童多于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平时还要承担家中的家务,这使得他们相较于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但也正因为此,这些留守儿童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的时间变得较少,与同龄的同学相比更加内向、悲观。还有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与陪伴,变得自私狂妄、逆反心理重。他们的父母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自然起不到监管的作用。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由于年龄大,思想旧,对于教育孩子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安全就行了。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错过了最佳的受教育时间,也使得他们的性格更加偏激。1999年就外出打工的张氏夫妇,将张波、张涛两兄弟留给爷爷照顾,但由于管教不当,两兄弟从赌博开始走向歧途,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水平也比较低下,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对书本文化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与干预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而留守儿童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必须要有家长或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这一阶段的情感问题、生活压力等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或释放,就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如果发展成了畸形的心理障碍就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

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提升对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关怀度

在教授留守儿童语文的时候,不仅要教他们字面上的意思,更要让学生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感情,从而锻炼他们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在进行作业批改时就可以针对学生们表现出的问题做成相应的措施,及时的与留守儿童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感觉。通过老师的主动关心,学生可以对老师产生信赖、依赖的感觉,在有问题的时候也能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

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事件震惊全国,这四名留守儿童是兄妹四人,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也不知去向。常年与外界缺少交流与沟通使得他们心理产生缺陷,不能及时抒发内心的情绪。而在这个悲剧发生之前,四兄妹的行为已经出现了异常,班主任也表示老大会偶尔不来上课,平时也非常内向。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与他们沟通,或者去家中家访了解情况,也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2.帮助留守儿童及时调整学习心态

在留守儿童中,有很多人对于学习没有太大兴趣,有的认为反正长大了要出去打工,学习好坏没有什么影响。对于这样的留守儿童,要不断与其交流沟通,让他们能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告诉他们语文作为与别人交流的工具,在社会工作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好的交流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因材施教,考虑学生们需要什么再针对性的进行教导,结合一些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等,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调整,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3.从培育情感到提升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语文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细腻的感情,比如可以让留守儿童给父母不定时的写信,或者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与想法,用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重要性与魅力。只有培养出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才能更大程度的让他们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4.学会放大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留守儿童的内心都十分的细腻、单纯,很多人由于很小的时候就要承担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变得懂事而成熟。语文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经常表扬赞美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身上的价值与优点,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这过程中,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语文老师在表扬的同时也可以指出一些应该改正的缺点,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篇5

贵阳:爱心团队关爱贫困儿童

1月5日,贵阳市“IN31”爱心团队在清镇市犁倭乡举行关爱山区贫困儿童活动。

此次捐赠为孩子们送去了书包、作业本、字典等学习用品,为学校送去了篮球架、乒乓球桌、图书、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文体用品,并向贫困学生每人捐赠了500元的生活补助,爱心人士还现场捐赠八百元现金用于茅草小学购买音箱,部分爱心人士现场与六名贫困学生进行了结对帮扶。

此次活动共为清镇市犁倭乡右拾小学、茅草小学、红岩小学、打鼓小学四所学校的528名学生捐赠了价值40000余元的日用文具盒文体设施,为41名贫困学生捐赠现金20500元。

望谟:志愿者扶贫兼扶智

1月份,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望谟打易镇走访中学小学及二泥小学。此次走访,支教团携带价值约50000余元的童衣童鞋等物资,其中包括由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江西师大瑶响基金、江西师大文学院,及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儿童冬季新衣物,总计1033件;并举行了西部雏鹰爱心棉被发放仪式,发放了250床棉被,价值30000余元。

扶志重于扶贫,此次下乡,支教团还专门制作了“天道酬勤”励志海报。物资发放毕,支教团队长余冬青带孩子们来到了励志海报前,悉心地给孩子们讲解。照片中哥哥姐姐叔叔伯伯曾和他们一样,一样生活在大山中,一样受寒受冻,历经生活的磨难,但终究靠着自己走出大山,以此来勉励孩子们要自强。

绥阳:志愿者为留守儿童送温暖

1月24日,5名绥阳县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行在坪乐乡人民政府广场开展“红城聚爱”一坪乐乡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动,为100名留守儿童送上冬日温暖。

在活动中,志愿者激励孩子们:一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出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二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把生活上的困难转化为学习和奋斗的力量。

当天,5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为坪乐乡100名留守儿童送去100条围巾、100双手套和100盒彩笔,共计4000余元。

据悉,绥阳县自12·5国际志愿者日启动“红城聚爱·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动”以来,共募集价值142000余元的暖冬物资,分别在我县城南小学、诗乡蓝天学校、郑场镇、大路槽乡、温泉镇、枧坝镇、坪乐乡、蒲场镇、洋川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暖冬活动12次。

黔西:志愿者为春运提供服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进一步在全社区营造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的浓郁氛围,推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深入开展,黔西县深入开展2013年春运期间志愿服务工作。

针对春运期间购票难,组织志愿者为不熟悉电脑操作的旅客办理网上订票业务,帮助农民工购买团体火车票和长途客运车票。在长途汽车站及车票代售点设立志愿服务站点,为长时间排队买票、候车的群众提供热水、板凳、雨具和应急药品及其它相关服务。在返乡与回城人员较为集中的出发地和到达地的车站,依托志愿服务工作站为人们提供出行咨询、运送行李、照顾老幼等服务。组织交通志愿者在主要交通路口维护行车秩序,在主要道路沿线设立休息站,为自驾车出行返乡与回城的群众供应茶水、检修车辆。

遵义:志愿者为旅客送温暖献

自2013年1月2日以来,遵义市气温骤然下降,3号夜间转为凝冻天气,下起雨夹雪,导致4日上午茅草铺客运站桐梓方向客车全部停运,滞留旅客3000余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志愿者立即组织起来,来到客运站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面带微笑,手拿热水,用他们真诚的微笑抵制了天气的寒冷,温暖了乘客们的心,在志愿者们的耐心疏导和热情服务之下,旅客们消除了因为滞留而产生的浮躁心情,主动配合客车站工作人员的安排,耐心等待恢复营运,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帮助客车站维持了良好的秩序。

在本次活动中,志愿者们不但帮助了别人,还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们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用行动践行青春的诺言,彰显了志愿者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良好决心。

凤冈: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

为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凤冈县“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广泛与贫困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子送关爱活动。

在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中,志愿者们利用节日期间深入走访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给帮扶留守儿童送去棉衣、书包、笔记本、钢笔、羽毛球、乒乓球等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和生活用品。并深入学校给留守儿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孩子们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帮助他们解决烦心事,鼓励他们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贵阳:志愿者慰问农民工

1月25日上午,云岩区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联、区东线指挥部、区总工会、区农水局、区计生局等19家单位组织了100余名“绿丝带”志愿者,在黔灵镇渔安新村集中开展了2013年“三下乡”暨慰问农民工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居民送去了丰盛的文化、科技、卫生“精神文化大餐”。

活动现场,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东线指挥部指挥长段蓓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居民和农民工送上了新春祝福。参加活动的单位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了为农民朋友送春联、台历、图册、宣传资料、提供法律法规咨询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共提供咨询服务5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份,送出价值9万余元的物资,并为到场群众送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

习水:志愿者为孤寡老人送温暖

1月份,为了让孤寡老人过上一个祥和、喜庆的新年,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和谐校园,习水县东皇镇中学组织学生志愿者到东皇镇福利院和敬老院开展了“新年送温暖”活动。

篇6

留守学生 心理问题 心灵家园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缺乏亲情缺乏家庭的教育与管理,因而引起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等问题致使一部份学生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如何对这些“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位农村教师都长期头痛的教育思考?

一、“留守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 格。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那么,对他们进行怎样的心理教育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对亲情有缺失的“留守学生”,更需从关爱入手,进行教育。每学年开学,我在摸底造册时,对学生情况也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包括家庭背景在内的档案,准确把握关爱的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班里的“留守学生”,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工联系,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真正做到“课堂教师,课后家长”。在生活上,碰到部分学生经济有困难,我总是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有些学生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代他们交膳费,有的还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把“留守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女或弟妹,传统节日,常邀学生到家里一同过节。经常打电话和家长沟通,让他们时常打电话给孩子,让学生定期写一封信给父母,体谅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为了减轻他的思想压力,我经常和他谈心、聊天,做一些我所能办到的事情。在他生日的那天,由于他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我送了他一个小礼物和一封书信,他接过礼物时,我从他眼神里看出了他很高兴,也很意外,礼轻情意重,相信他也会很珍惜的。现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了大大改变,读书也认真了,同学们都说他变了:上课能发言积极了,作业正确率也高了,单词听写也能过关了……渐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

二、构建“心灵家园”

篇7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校教育;健康成长

江山市地处浙江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劳务输出是本地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尤其在“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民背着铺盖,离开家乡。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不能随身带着,只有留在家中。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共有521人,占在校学生数的46.8%。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直接监护,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发展。通过本人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软弱内向

留守学生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软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一的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异常。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学生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有部分留守学生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因此,如何帮助留守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略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留守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但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而“留守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欢乐无人分享,他们的忧愁无人分担。如果教师能热情关心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班里有一个叫杨青的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由于缺少爱,他性格倔强,成绩不好,上课不遵守纪律,不是讲话就是睡觉,周末常出没网吧,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较差,在行动上总是和班集体不一致,同学不喜欢他。表面上他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热情,动手能力强等。正是看到他这些特点,我积极推荐他参加电脑绘画比赛(事先得知他在这方面很感兴趣),结果他获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时机常与他交流,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为他树立自信。通过此事,他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性格比以前开朗,成绩也提高了。

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留守学生”由于心理上的障碍使其行为表现不受其他同学的欢迎,常常被排斥于群体之外。如果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长此存在下去,势必使“留守学生”弱化自己对班集体活动的参与以及产生“多余人”的潜意识,致使冷漠苦闷与孤僻无援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作为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应重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团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把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爱好特长展示”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指导留守学生多与家长交流

我班现有留守学生25人,每周有五天在校,周末回家,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家里也只有老人或帮带人与他相伴。由于缺少亲情关爱,产生出一些问题:如不安心住校,学习成绩不良,生活自由散漫……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亲情交流,以利于学生安心学习,父母能安心在外工作。学生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闻其哭泣声。抽泣声往往盖住了说话声,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要说什么事,弄得父母误以为孩子在校受了天大的委屈,自己也不能安心在外打工。有的一开口就是向父母要什么要什么的,有的一开口就埋怨父母怎样怎样不好……怎样才能让学生与外地父母的通话成为愉快的交流,成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助于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呢?先要了解学生打电话的需求,要进行分析、疏导,让学生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与父母开心地交流。如我班里的张磊同学,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他,其祖父母又年老体弱,无能力监管。小小年纪学习不求上进,出入网吧、游戏机室,并且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交往,花钱大方,还向一些小同学要钱,不给就施加打骂。对父母心怀怨恨,从不主动打电话与父母交流,父母的电话也不接。对于这些情况,我非常着急,多次进行说服教育,及时进行家访,与父母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帮助张磊改掉缺点,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改正,每周都向父母汇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学习上也有了进步,到学期结束时被评为进步显著学生。

4、开展“我爱我家”活动

为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留守学生心理环境的改变,让这些留守学生能在一个和谐、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依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为留守学生开展了“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学校是我家”的活动。结对老师主要对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辅导:如每天的洗刷习惯,按时作息习惯,就餐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老师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有什么困难找老师帮忙,有什么问题找老师解决,有什么心里话也可以找老师倾吐,一句话,在学校,你可以把老师当作父母来信任。

5、教留守学生学会发泄

教育孩子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想办法让它发泄出来。比如有什么烦心事你不想告诉别人的,但憋在心里又觉得不舒服的,那你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心事写出来,心里就会感到轻松一些。也可以学会向人倾诉,把自己的心事向你的好朋友,好伙伴,向自己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有时候自己的倾诉也许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你会发现倾诉过后自己的心情会变得坦荡舒畅。还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来发泄内心的积郁。当然也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出一身大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6、设立“小水晶”儿童信箱

就像“知心姐姐”一样,由专门的老师帮助解答一些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我班有一个小女孩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陪她一起生活,初为大人的她吓得不知所措,到了学校不敢走动也不敢抬头见人,躲着老师也躲着同学。后来我在“小水晶”信箱里发现了她的问题,及时找到她,帮助她排除心理困扰,重新融入集体。

总之,“留守学生”是学校成员中的一部分,师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同其他学生一样,都成为祖国美丽而又灿烂的花朵!让他们的生活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2].李金涛.农村“留守孩”现象亟待关注[J].中国改革.2003(6)

篇8

一、继续深化课堂改革,体现学生主体性

有人说:现在的农村小学是旗帜鲜明搞应试,风风火火抓素质。这话虽夸张了些,但是也反映了农村小学的部分现状。那么现在的老师应当怎样教学呢?一位教育家说:“3乘5等于15这不是教学;3乘5等于多少,这就有点像教学了;如果说3乘5等于14,这更是教学了,这时睡着的学生都会跳起来和老师据理力争。”好的课堂,应当是让学生冒险,在冒险途中充满了紧张和刺激,学生置身其中,其乐融融。

二、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总听老师们说:“教来教去就是教那几个‘差生’、调皮的学生。”言外之意,学生在老师心目中已不平等,当所谓的“优生”犯了错误时,总能被宽恕,或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教育,当“差生”犯了一点错误,教育者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便予以雷霆之怒。久而久之,在学生心中形成阴影,从而厌学。魏书生说:“每一个班上都有一个两个不听话的,三个四个好打架的,五个六个成绩差的。”

三、鼓励――治疗“癌症”的良药

常听一些老师这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同学我要表扬,说错了的同学我更表扬。”说错了为什么还要表扬呢?原来这样体现了教师的“宽容”与“爱护”。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愿意得到这种表扬吗?他们还能童言无忌地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思想吗?

有些教师经常会用惩罚的方法对待那些不守纪律、学习马虎、偷懒的学生,也许这样可能会有一点效果。特别注意抓住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奖励,每月学科检测或期中、期末检测结束后,对考得好或有进步的学生每人奖励一支笔或一个日记本等。当他们领到所获的奖品时一定非常高兴,感觉自己的努力值得,以后会加倍地努力。同时也教育那些后进生认识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努力才有成功。

四、不断品尝“成功”才是成功的关键

不能不承认,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与之相适应的目标,注意因材施教。比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困生完成和学优生一样的作业或任务,显而易见学困生是比较吃力的,甚至是无法完成的,长时间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长此以往,就算老师不会对他丧失信心,他自己也会受挫,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学习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五、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基本为“隔代”教育的问题,学校可利用家长会或家访与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交流。家校形成联动机制,发现有学生厌学苗头,家校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篇9

“60年”

围绕60周年,梳理反思60年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和历史经验,为促进繁荣新世纪儿童文学提供借鉴,这是2009年中国儿童文学关注的焦点,其相关活动与出版成果主要是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的相关研讨会及选编出版的五套图书。这五套图书,一是《中国儿童文学60周年典藏》4卷6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荟萃了60年间五代儿童文学作家260余人的290余篇代表性单篇作品。二是《共和国儿童文学金奖文库》30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入了包括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曹文轩《青铜葵花》、黄蓓佳《亲亲我的妈妈》等30部名著,多为长篇。三是《六十年中国儿童文学精粹・感动共和国儿童文学书系》(少年儿童出版社),分为“成长小说卷”、“校园小说卷”、“真情美文卷”、“经典童话卷”、“童心故事卷”、“纪实报告卷”等6卷。四是《幼儿文学60年经典》30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作者跨越老中青三代,包括严文井、叶永烈、高洪波、白冰、周锐、杨红樱、王一梅等。第五种是一套理论书籍,即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1949―2009)》。书前有80幅珍贵历史照片,全书精选了上百位作家、评论家的300余篇论文,另有3种长篇文献,合计350余万字。该书分为发展思潮、理论观念、作家原创、文体建设、系统工程、历史纪程、图书辑目、国家大奖等八个板块,力图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探讨60年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艺术成就与研究成果。

回望是为了前瞻,梳理是为了借鉴,总结过去是为了重新出发。以上五套丛书总计将近一千万字,从创作到理论、从图片到文献、从长篇到短制、从少年文学到幼儿读物,全方位、多维度地综括了60年儿童文学的巨大成就与斑斓景观,具有十分积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双轨并进”

在市场经济、传媒多元的年代,文学生产包括儿童文学必须将文学品位与读者口味铆在自己的行动哲学上,坚持文学的多样化与艺术性。2009年的原创儿童文学在双轨并进方面做足了文章。所谓“双轨”,一轨是面向小学生的类型化作品,另一轨是面向中学生的典型化作品。类型化作品紧贴现实儿童的校园生活与心灵世界,注重时代性、艺术性与可读性,重在“感动当下”的文学效应。类型化创作在2009年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外研社于年初同步推出了郁雨君的《辫子姐姐男孩专列》、葛冰的《异能小子乐小天》、王勇英的《捣蛋双胞胎》、赵静的《闹的都是小别扭》等小说作品,每种都是好几本的套书,引起业界充分关注。河北少儿出版社的《郝月梅幽默儿童小说系列》、福建少儿社的商晓娜《拇指班长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杨筱艳《绿绿的小蚂蚱系列》、海豚出版社的张菱儿《糗事一箩筐:卜卜丫丫》系列小说等,也属于类型化文学范畴。

在构建类型化文学方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近年着力打造“中国原创冒险文学书系”,目标是“汇聚原创冒险、魔幻、侦探、推理、探险、悬疑、科幻等多种类型文学作品,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增强推断力,提升阅读兴趣,砥砺胆识勇气”。从已出版的《李志伟冒险小说系列》(4种)、《萧袤魔幻小说系列》(4种)、《牧铃惊险小说系列》(2种)的内容与读者反响看,应该说初步实现了出版者的愿景。这一类作品在国外的创作已有很长历史,并已成为类型化文学的主体,但在我国儿童文学领域则不多见。如何在注重原创冒险文学可读性、剌激性的同时,加强艺术性与思想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典型化儿童文学所追求的依然是文学的典型性、精致性路数,这以湖北少儿出版社推出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书系”为代表,已推出第一批6种,包括高洪波、王宜振的儿童诗集《会写字的梧桐叶》《21世纪校园先锋诗》、张秋生的童话《有肉汁味儿的雨点》、董宏猷的小说《“好大胆”与“好小胆”》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书系”将目标锁定在一流作家的原创新作,计划每年推出十种。中国少儿出版社以《儿童文学》杂志为阵地,在用心培养青年作家的同时,用力打磨精品佳作,2009年出版了牧铃的动物小说《艰难的归程》三部曲,“90后”新秀张牧笛的《走走停停》等4种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广东银行职员陈柳环的处女作《萝铃的魔力》意外畅销,更激励了中少社发现、培养新秀的信心。2009年,女作家秦文君、程玮、谢倩霓、汪王月含、毛芦芦的长篇小说《云裳》(春风文艺出版社)、《少女的红衬衣》(江苏少儿出版社)、《家有谢天谢地》(少年儿童出版社)、《假装我已离开》(明天出版社)、《柳哑子》战争三部曲(天天出版社),商泽军献给共和国60华诞的抒情长诗《飞翔的中国》(安徽少儿社),薛涛、萧萍、王立春的儿童诗集《四季小猪》《狂欢节,女王一岁了》《写给老菜园子的信》(明天出版社)等,也属于追求典型化、精致性儿童文学的艺术范畴,读者对象以中学生为主体。

“定位下移”

这是200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幼儿文学60年研讨会”上一些论者提出的观点,认为在儿童文学三个层次的创作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突出成就集中在为中学生年龄段服务的“少年文学”,涌现了一大批少年小说、少年报告文学佳作;世纪之交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小学生年龄段服务的“童年文学”异军突起,以杨红樱的系列小说《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童话《笑猫日记》最为引人瞩目;与此同时,为幼儿园小朋友服务的“幼年文学”也有提升之势。服务对象年龄段“定位下移”的走向,或许正是儿童文学回归常态、回归本位的艺术选择。有意味的是,当年一批擅长少年文学创作的实力派作家,2009年也纷纷 “定位下移”,而且出手不凡:曹文轩一口气推出了4册小说《我的儿子皮卡》(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从一个名叫“皮卡”孩子的出生写起,力图演绎当代儿童的生活史、成长史、精神史,计划写作16册;张之路的小说《弯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描绘了小女生徐弯弯快乐、幽默、好玩的故事,使人一读难忘;董宏猷的小说《“好大胆”与“好小胆”》(湖北少儿出版社),对幼儿心理、语言、思维的娴熟把握为长篇幼儿小说创作着实增加了底气。2009年,有一部写得很有意味、很有诗意的幼儿文学长篇散文《丘奥德》(华夏出版社),作者是重庆的李姗姗。“丘奥德”是英语CHILD(孩子)的音译,作品以孩子的眼睛观察着整个世界,用孩子的口吻描述世界,探索着生命的种种奇迹,清澈、透明、温馨而又满含哲思,是新世纪幼儿文学的一个可喜收获。

“农民工子弟文学”

直面现实生存困境中艰难成长的进城农民工子弟与农村留守孩子的众生相,是近年来儿童文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从他们的求学、求生到求助,从他们的自强、自尊到自信,从他们希望拥有与城里孩子的平等待遇到希望成为“城里人”,从打工子弟校长的无私奉献到社会各界的援助之手,“农民工子弟文学”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依然是儿童文学坚守的精神,儿童文学与人生、与社会、与思想依然如此生动深刻地交织在一起。2009年,在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28部文艺作品中,儿童文学有七部,而其中“农民工子弟文学”就有两部,即安徽作家伍美珍、刘君早的长篇报告文学《蓝天下的课桌》(福建少儿出版社)、江苏徐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徐玲的长篇小说《流动的花朵》(希望出版社)。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与农村留守孩子的生存现状和成长问题,已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视野,出现了一批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佳构。广东作家曾小春的长篇小说《手掌阳光》(明天出版社)、四川作家邱易东的报告文学《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重庆诗人刘泽安的儿童诗集《守望乡村的孩子》,都引起了文坛关注。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技术、体制、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不断进化与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儿童文学作为服务未来一代的特殊文学,自然而然将生态文明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视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动物小说、大自然文学、少年环境文学的创作持续升温,说明儿童文学作家坚执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抵达灵魂的探寻。2009年年初,“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暨‘大自然在召唤’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年末,刘先平的生态文学新作《走进帕米尔高原》(安徽少儿出版社)获第11届“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刘先平同类题材的作品再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这对刘先平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象征:生态文学将是新世纪文学与儿童文学的重头戏之一。

有意味的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作品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仿佛一夜之间又火了起来,中国少儿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几乎同步推出了沈石溪的两套动物小说旧作系列,其中的《狼王梦》国内已有多个版本,依然供不应求;上少社也即将推出沈石溪系列作品。有人戏称这是沈石溪的“第二春”。2009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新作《雪豹也有后爸》由湖北少儿社出版,金曾豪、牧铃也有动物小说新作《义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艰难的归程》(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义犬》还是国内第一部图书、网络、手机同步发行上线的“全媒体动物小说”,由此可见动物小说受读者欢迎的程度。沈石溪的“第二春”与刘先平的二度折桂,何尝不是生态文明正在逐渐深入人心的一种象征?

篇10

今年是为雷锋同志题词52周年,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实施22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经研究决定在3月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传承雷锋精神,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校内形成奉献、进步、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主题

学雷锋,我们在行动

三、主要内容

(一)深入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活动主题,通过组织观看电影、撰写心得体会和征文、组织演讲比赛、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签名仪式等形式,缅怀雷锋,感悟雷锋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将雷锋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实践中,增强认知认同,做到知行合一,提升雷锋精神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责任主体:院团委,各系团总支(至少开展一项以上宣传教育活动)

(二)集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以各班级团支部为单位,以看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谈雷锋精神为主题,引导团员青年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各具特色的团日活动,分享雷锋故事、践行雷锋精神,传递雷锋正能量。

责任主体:各班级团支部(全院团支部均要开展)

(三)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各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动员志愿者力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1、大力开展建设文明校园志愿服务。积极开展文明进学校、美化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纠正陋习,增强道德意识与文明修养。抓好校园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前往教室、教学区(含图书馆)和宿舍、食堂等学生生活区开展文明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严格校规校纪和大学生行为准则。

2、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根据市文明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实际,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引导、联点共建、社区服务、送文艺和送文化进社区等志愿活动,为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柴加火。

3、大力开展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利用 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低碳生活,鼓励垃圾分类,倡导资源节约,参与节水节电、义务植树、公园绿地和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清洁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深入背街后巷、社区楼院、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清除卫生死角,营造优美环境。

4、大力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特教学校和社区等地方,广泛开展敬老爱幼、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五保户以及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送去关爱,注重精神方面的关怀,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责任主体: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开展志愿活动不少于两项)

(四)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根据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参与学雷锋情况,系统总结活动成效,评选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公开通报表扬。

责任主体:院团委

四、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宣职人在行动志愿者服务月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团员青年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各系团总支要切实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