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政治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3 08: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政治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政治学习材料

篇1

一、加强党性修养,把握政策

坚强的党性思想,是党政办公室执行力的根本保障。提高党政办公室执行力,要重视政治理论修养、党性修养、作风修养,要有服务大局的思想。党政办公室人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具有“一盘棋”的全局意识,不能为了个人喜好、部门利益、眼前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长远利益。面对费改税的严峻形势,局党政及时果断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交通局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准确把握,深刻领会政策实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把政策措施转化为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能力

党政办公室发挥好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就必须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决策参谋能力。积极倡导和鼓励党政办公室人员勤奋学习,做到终身学习、广泛学习、深入学习,使党政办公室人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且要把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决策参谋能力。一要坚持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及时提供一批对领导决策有参考价值的决策参考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二要对领导交办的事要积极开动脑筋,力求做出周全的方案,周密的部署,努力与领导“合拍共振”;三要注重做好拾遗补缺工作,促进交通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三、增强敬业精神,做好表率

爱岗敬业精神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条件,对事业没有一种热情,办公室人员干事就没有动力。办公室工作向来急事多、难事多、琐事多,这决定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增强全心全意为**交通全系统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勤奋工作,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同时党政办公室要在全局做好表率作用。一是争做勤奋学习的表率。努力建设学习型科室,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争做团结协作的表率。生活上相互关心、工作中相互支持,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各种挑战。三是争做统筹协调的表率。做好全局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工作,实现交通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五是争做作风过硬的表率。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养成一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做好局机关科室的榜样,树好交通窗口形象。

篇2

关键词:初中政治 生活化 课堂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63

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关注学生成长需要及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社会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并逐步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形成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良好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很多教育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三者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需求。

1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现有的思想认知,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2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思想觉悟。

2.1 引入情境

所谓入境,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相联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所蕴涵的政治学科知识,并能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及实践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生活化情境,引领学生入境。

2.1.1 创设体验性情境、谱写教学前奏

创设体验性情境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堂中。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而且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感知度,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课堂的生动性及趣味性。

2.1.2 摸拟生活化情境、激活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生活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在组织学习材料时,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通过放映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再通过直观语言、实物演示、实践活动等多元化方法模拟生活情境,让整个教学模式充满生动性和开放性。学生接受新知识便如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般轻松又深刻。这样不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激活教学内容使其生活化。

2.1.3 展现生活原型情境、活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真实生活情景,通过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开发和扩展学生的思维,使思想政治课减少了说教性,增加了真实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体念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书本所描绘的情境,并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用心感悟,用心体验。

2.2.1 再现生活、真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以丰富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真情体验。只有通过模拟情境,让生活事件重现,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气,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中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合理引导并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同的情况用不同方法才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达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才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2.2.2 贴近生活、角色体验

在教学中让学生角色体验。通过身心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师生的交往也由之前的认知和理性范畴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角色体验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体验,便能产生对生活体验的真实感受,从而促使其成长需求。

2.3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教学中注重文本形象与实际形象的转换,是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心中“活跃”起来的关键。教师的作用在于将文本形象实际化,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达到理想与实际的交融,学生从而体己察人,感同身受。将社会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感受时代、与时俱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学习政治学科知识。这就对我们(教师、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出了具体要求。

2.3.1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资源、还原生活课堂

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也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是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们校园的生活素材,并将其有效合理地运用到课堂中去,使学生感到生活的真实性及知识的趣味性。

2.3.2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营造生活意境

留心社会生活是促进政治学科学习的基础。教材本身即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而社会生活也是教材本身的真实写照。学生们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社会生活,便能从中感悟更多政治学科知识,教师就需要把学生们最关注的话题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为构筑生活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从课堂教学改革导向看,生活化课堂教学,必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伴随着初中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而获得新生。探索的道路还相当漫长,笔者愿与各位同仁一起继续努力,使我们的教研、教改活动结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倩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Z].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Z].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策略;教学生活化

当前阶段,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之所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每天都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进行大量机械化的学习,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现状,教师需要及时立足于课程教学,从班级学生现有学习基础出发,结合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全面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战国时子思曾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观点,此观点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被一直引用至今。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若是想将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融入形式多样的生活素材,就必须要做好全面的课前准备。有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深化自我“在生活中备课”的教学理念。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这一课时,在进行事先准备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较为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内容。如,某校九年级(3)班的小丽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这一次,班级组织一场拔河比赛,她又找借口没有参加;小明上课时总爱讲话,既干扰周围同学,又影响老师教学;李×打扫卫生总是很马虎,他值日的那天,教室里又脏又乱。教师此时需要抛出问题,如,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我们班存在这些现象吗?还有其他不文明的现象吗?请班级学生结合本班的情况,最好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此种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下,大部分学生都有想要表达的欲望。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的同时全面掌握学习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作用。

二、积极扩展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断密切生活化教学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进度的不断加深,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也随之不断增多。首先政治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定义,课本教材并不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教学资源。因为思想政治课程是集人文含义与德育为一体的科目,若是教师生搬硬套教材教学,必定无法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效。因此,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弃学厌学等情绪,教师必须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走出课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配合的方式,有效开展开放性的生活化政治学习,使班级中的学生可以真正了解社会现实,关注时事政治的同时,做到对思想政治学习基础的有效强化。

例如,初一(3)班的胡×同学的父母出差一个月,临行前为其留下900元,并再三嘱咐胡×照顾好自己和奶奶,如何开支这些生活费?以下是胡×消费清单的一部分:第1天:吃早餐6元,买鸡蛋、青菜等食品花20元。第2天:为班上贫困学生捐款5元,买学习材料10元。第3天:肯德基店吃东西71元。口香糖7元。第4天:给奶奶买奶粉18元,买文具19元。第5天:同学生日礼物128元……到最后两周所剩的钱很少,只能吃馒头了。请你指出胡×的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非理性的?为什么后两周只能吃馒头了?诸如此类问题的设置,学生必定会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并就胡×的消费类型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有效地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变成为课堂讨论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完成。

三、侧重关注教学实践

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学生无法真实感受生活,也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实践性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理论基础落实到实践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为了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理论的实践性,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使班级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社会,进而不断深化自我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化,充分贴合新课标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新课标教学区别于过去传统教学的具体体现。通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进一步密切了课堂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活色彩,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教育;政治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01-02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体制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和解决,教学上取得的成绩也逐渐增多。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尤为重大,尤其是高中政治教育部分,在小学、初中的基础政治部分上又增添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部分,难度增加,因而教学中难免出现诸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解,对现阶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现阶段高中政治教育的现状

1.教材跟不上时展步伐,选材落后。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正以着飞一般地速度向前发展,人们获取的信息、思想等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因此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材料,教材的选材应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

但是纵观近年来的教材可知,很多中学几年内都不曾对所选课本、教材做出调整,纵使社会、时代、国家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也无法从课本上了解到相关知识。例如,在阐释两岸关系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岸关系也随着发展更进了一步,由于受到学校选材的限制,对这些新变化、新进展的反映并不完善。内容的落后导致学生对所期许获得的信息产生了挫败感,会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厌烦心理,从而对教学有所抵触。

2.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难以理解。高中的政治在小学、初中政治教育基础上,有所深入,既不能像学习英语课程一样,靠记忆和背诵就能很好运用,又不能像语文一样,需要积累练就强大的语言表达技巧。高中政治不仅在初中政治教育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更重要的是增添了哲学这一重大部分,需要学生对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进行理解,例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等观念,抽象性加强,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3.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教学成效。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地讲授是无法实现教学成效的。而现阶段,由于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很多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基础课程课时进行了一点的削减,因而,课时减少。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取较高的分数,对知识进行“灌输”,满堂的理论教育,而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上述的几点,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一定的改善,以期有效提高政治教学课堂成效,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成绩,培养能力。

二、提高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成效的对策

1.及时更新教材、资料,紧跟时展步伐。教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求编写的学习材料,是教与学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也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媒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并有效投入到实践运用中,因此,教学材料的选择必须紧跟时代、社会的发展节奏。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材体系,结合时代的发展,根据现实的需要,为学生选择最新的教材。如每学期期末组织教师对新学年时代、社会的变化进行总结,以考察更换教材的必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下载一定地材料对新变化、新局势做出阐释,及时更新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社会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并能很好地将社会现实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政治学科由于理论性强,同时又涉及到很多学生们不熟悉的知识,因此显得较为抽象。而教育体系的学科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将政治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如在阐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物理学知识对学生们进行阐述;在计算经济学问题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引导。通过这样的多学科交叉,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及整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成效。

3.注意教学技巧的运用,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这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样化教学,采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首先,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导入,采用情境教育法、问题导入法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学会在沉闷的气氛中营造乐趣,在教学中利用诙谐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保持愉悦的心情。

第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能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三、总结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作出积极的努力,收集整理多方面的信息材料,对教材进行更新;积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增强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教学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在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灌输”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洪芳.肖青艳.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缺失[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04).

篇5

摘 要: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与之配套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也相继出台,这无疑会直接影响高考和高校招生,对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的影响将更为广泛和深刻。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对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调整和改进,可以采取合理选择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等举措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词:深化高考改革 思想政治课应对举措

祝国强,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为推进《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和实施不仅对高考和高校招生,而且对普通高中各学科的教学都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一、深化高考改革

《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其中,与思想政治学科及其教学关系比较紧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一高考招生方面的改革。深化高考改革后的统一招生,将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第二,考试科目方面的改革。深化高考改革后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选考科目则由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第三,各科目考试分值。深化高考改革后各科目考试的分值是,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第四,考试的要求。深化高考改革后考试的要求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考试时间、次数及参加对象。深化高考改革后,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二、相关配套改革

对思想政治学科影响比较直接的除了《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还有与之配套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

1.学业水平考试办法。为适应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需要,根据教育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精神,并与《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相衔接,浙江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切实认真学习国家规定的每一门课程;坚持高中全面深化课改方向,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坚持提供多次选择机会,促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其中与思想政治学科及其教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

第二,考试范围。除外语外,其余科目只考必修内容。省教育考试院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规定各科考试具体范围和要求。

第三,报考对象。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所有科目的考试,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各科考试,每科至多报考2次。相关科目考生2次考试均不合格的可增加1次考试机会。

第四,考试形式、时间。考试采用笔试,外语含听力考试,技术及外语科目待条件具备时实行机考。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各80分钟,外语120分钟,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各60分钟。

第五,分值与等级。卷面分值,语文、数学各100分,外语15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各70分。学考成绩采用等级制,设A、B、C、D、E5个等级,E为不合格。以卷面得分为依据,A、B、C等按15%、30%、30%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E等比例不超过5%。

第六,实施时间。本办法自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施行,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其中外语科目2016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普通高中2013级及之前的在校生仍按原办法参加考试。因休学、留级等原因转入2014级的学生,其已获得的高中学考成绩等级有效。

2.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根据《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要求,结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浙江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坚持高考与高中学考相结合,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有效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坚持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坚持科学规范,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其中与思想政治学科及其教学关系比较密切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第二,考试内容。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具体考试范围和要求由省教育考试院根据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

第三,考试对象。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高中在校生和符合报考条件的相关社会人员。

第四,报考办法。实行网上报名。每生限选考3门,选考科目在首次报考该科目时确定。每科最多报考2次。成绩2年有效。

第五,考试时间。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各科考试时间在同科目高中学考基础上各加长30分钟,各为90分钟。

第六,成绩呈现。考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值:

第七,等级划定。以各科“必考题70分十加试题30分”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其中第21等级比例不超过1%。

第八,成绩使用。符合高考报考条件的考生,在有效期内自主确定所选科目的一次成绩记入高考总成绩。

一、思想政治学科应对举措

《浙江省深化高考改革试点方案》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办法、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的和实施,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要求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调整和改进。

1.合理选择教学要求。与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相适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应进行合理选择或确定,由原来基本按照高考要求转向基本按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首先,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应合理选择。浙江省编制的作为学科教学、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依据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对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一共设置了四种,即“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不作拓展”和“不作要求”。按照规定,学业水平考试只考“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两个部分,高考除了这两部分以外,还包括“发展要求”部分。据预测,大多数学生只参加思想政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而不参加高考,对于这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新课教学只要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对于一部分选择思想政治学科进行高考的学生,则可以考虑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如果两类学生混合在一起上新课,那么也可以在新课教学时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而到复习阶段再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

其次,指定性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应合理选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思想政治》对指定性选修课程的要求一共设置了三种,即“教学要求”、“不作拓展”和“不作要求”。按照规定,考试的内容包括“教学要求”和“不作拓展”部分。指定性选修主要用于学分认定考试和选择本学科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高考,不进行单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可见,参加指定性选修新课学习的主要是两类学生,一类是只为了获得学分,另一类是在获得学分的同时还为了获得高考分数。也就是说,参加这些模块学习的学生,不一定都是选择本学科参加高考。由于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考试方式和范围可以由学校进行合理调整,因此,这些模块新课教学的要求应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而有所区别,有的学生只要按照学分认定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按照高考的要求进行教学。

最后,自主开发或开设的选修课程,其教学要求同样应合理选择。全省没有对这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做具体的规定,集中体现了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这类课程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特长以及将来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获得高中阶段必需的学分。因此,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根据学校、学生和课程的具体实际,合理并灵活地选择和确定教学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校可以选择和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课程在同一学校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和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课程的自主性。

2.改进教学方法。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教学功能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的内部动力有所减弱,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大胆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应也没有必要仍以高考为导向进行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的降低,使得改进和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具备了可能性,最关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努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改变教学理念。一是要更加尊重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人。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甚至让学生主持、负责,教师只对一些环节出谋划策,从主演转变为导演,导而不演,主角和配角都放手让学生来承担。二是要更加重视结合实际,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访问、调查、实验,从亲身体验中内化学习内容。把课堂变成社会,把社会变为课堂。三是要更加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定教学重难点,创造性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中可以突出那些与生活、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时间,适当降低那些与生活、社会实际相对较远内容的教学要求,减少这些内容的教学时间。

其次,改进教学手段。应更加重视现代技术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现代技术在课堂内外学习思想政治课。一是课堂内的教学应该尽量采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这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吸引学生,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用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量多的、高质量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在课前、课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课前的预习或其他学习准备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学生预习任务的布置、学习材料的搜集等都可以利用网络加以完成;又如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中的相关资源,包括利用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设计、微课视频等资源;再如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点评和改正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包括校园网站、教学类网站以及短信、微信、客户端等方式。

最后,改进评价考试方式。一是考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闭卷笔试的形式,还可以灵活运用口试、面试、写小论文、写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评价形式。二是考试实施手段可以多样化,考试不一定都要在课堂集体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上进行个性化考试。三是考试的主体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由教师评价考试学生,也可以由学生相互评价考试,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评价考试,不仅同班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考试,还可以由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考试等等。

3.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在新的高考方案下,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科的需求有较大差别,有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有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学分(包括必修的学分和选修的学分),有的学生除了获得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外还为了升学。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学形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不能按照传统的固定班级的形式组织教学,而应根据新的要求实行走班制教学,不仅在选修课教学中实行走班制,在必修课教学中也应实行走班制。

首先,必修课教学应该实行走班制。由于必修课程中,有些内容只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需要学习(主要是“发展要求”部分),有些内容则是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都涉及。因此,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学习内容有多有少,只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少,而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则相对会多一些,因而教学进度会不一样;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内容的教学要求不同,因而教学的方法也会有区别。所以,同一行政班的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班中学习同一门学科,这就需要实行走班制教学。

其次,指定性选修课教学也应实行走班制。就指定性选修课而言,许多学生是不选学的,有些学生选学只是为了获得选修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选学在获取学分的同时还为了获得高考分数,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应该有所区别。因此,以行政班的方式实施教学已不适合实际情况,只能采用走班教学的方式,把选学指定性选修课程的学生组成教学班。

最后,做好走班制的分班工作。实行走班制的关键是分班,采用什么方式分班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难点。关键在于找到分班的依据或标准,总的思路是分类与分层相结合。具体来说,既可以依据学习的知识范围不同进行分班,又可以依据教学的要求不同进行分班,也可以依据学习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班,还可以依据教师教学风格的不同或者学生学习水平或成绩的不同进行分班等等。不仅如此,不同学校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校情进行灵活操作。

(责任编辑:罗松涛)

关于继续使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的通知

篇6

要真正让政治课教学精彩出众,就必须通过“课前预设注重教材学生实际、课内关注捕捉生成资源和加强思辨能力培养、课外强化并落实延伸要求”等这些有效的互动使政治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让政治课堂出彩!

一、在预设解读中互动,贴近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有效互动的起始点应是教师有效的预设,而有效预设必须贴近教学实际,教学最大的实际便是教材和学生。所以教师应在课前着重研读课堂互动的联结点即教学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是被期待内化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依据,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文本教学内容为依据发展学生的智力。文本内容又是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转变、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它给学生的既是知识、科学,又是思想、素质,更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文本教学的呈现一般要通过学习材料如情境体验来实现,当然情境体验只是文本内容呈现的一个道具,情境的设置一定要切合文本内容。所以教师务必要在充分研读和把握教材文本内在本质的基础上筛选并设置相关情境,紧扣文本设置有效问题,能让学生感悟到教学内容的内在意蕴。这样才能使课堂互动良性开展。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教师在认真读、研、析文本的前提下,“嚼烂、吃透”文本做到“腹中有本”后,在“了解中华文化是独树一帜、独领”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先以情境问题展开:“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让你引以为豪的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如数家珍般列出中华文化的众多灿烂实例。教师为突出各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也为了落实“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一目标,教师可创设“我有我特色”情境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扮演来自吴越之地和滇黔之地的角色,并要求说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如服装、节日、饮食等)。创设该情境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因素影响下,各民族呈现不同的文化”,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创造力,也正因为他们的凝聚力才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活动与标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紧扣得恰到好处。“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可设置“舞林大比武”环节,呈现各民族的舞蹈图片,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却又有共同之处,并懂得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这样整个教学互动过程恰当地体现了文本所传递的编者意图、情感内涵,在师生愉悦轻松的互动中水到渠成地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在生成点拨中互动,彰显教学智慧

课堂有效互动挑战着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一言堂”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勇于超越自我,洞察并捕捉课堂上的各种各样生成性“闪光点”资源,形成新的教学智慧,增强新的教学本领。教师要有应对教学过程的突发性情况和学生提出的可能性问题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要有开放性、前瞻性的教学意识。如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党等内容的教学时,基于现实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学生往往会产生对政府和党认识的不同声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而且凭着高超的教学智慧和课堂驾驭能力,有针对性的列举实例让学生体会、理解,而不是强迫接受教材的正面教导,更不能对此不闻不问。教师还要有课堂旁逸的本领,比如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们所了解一些逸闻趣事,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谈父母在商业贸易过程中文化传播的见闻,既可调节课堂气氛,强化互动作用,又可让学生深刻领会理论来源于生活中的政治学科特点。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那些产生于历史上而仍然保留在现实中的传统文化实例,并谈谈自身的感受。教师也可以收放自如地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库中与所讲内容有关的相关素材,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教师可列举平时关注积累的“因不让座位给老年人而遭人恶打”的电视镜头和与之关联的电影《搜索》片段,以进一步印证课本的理论,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三、在思辨纠错中互动,凸显德育价值

篇7

关键词:趣味性 教学方法 新课改 教师素质

思想品德课强调的是激情、明理、导行。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关键是让学生乐意学,也就是使他们从思想内部生发出学习的动力。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习缺乏自主性、参与性,课堂学习效率低。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中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看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好成绩,才能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也才能让学习态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其次是业务素质。俗话说小德治家,大德治国。品德修养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一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时刻接受学生的审视和效仿,学生的眼光是最亮的。他们钦佩有道德的老师。重视老师的人格人品甚于老师的知识修养。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涉猎并熟悉经济、哲学、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本学科教学方法的前沿和最新教研成果。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一个好的老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他丰富的知识是学生汲取不完的甘泉。教师要想上好课,渊博丰富的知识是基础,其次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关键。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也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生动有趣的讲解外,和蔼可亲的语调、热情澎湃的面容、满含期待的目光、恰当的手势等等,都能使政治课教学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演说家,他能用满面春风的神态,幽默睿智的语言,充满激情的语调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心动、情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取得极高的教育效果。大家都知道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凭借在央视“百家讲坛”中的天才演讲,成为我国最红的学术“明星”。他正说、趣说、妙说历史的功夫,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如果老师都能像易中天教授那样令思想政治课课堂充满乐趣进而变得活跃,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愉快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教学中为学生所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彻底颠覆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填鸭式、说教强迫式的老套教法,实施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趣味性教法。

要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政治理论从抽象的意识形态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方向转变,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也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善用材料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让学生目不转睛、心无旁骛。教学目标一般都是通过延长、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来完成的。如果能恰当运用材料辅助教学,就可以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朝着教学目标发展。

分析材料要让学生做到学习与创造并举,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初中生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对于一些定义、概念和原理的接受表现得困难。老师不妨在课堂上,用大量事例,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讲解出来,杜绝引起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产生。

教师的素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恰当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既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增加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J].成功(教育),2009.(04).

[2]张新宁.一堂新课改下的政治观摩课教学的思考[J].西北职教,2009.(05).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改的路子不是平坦笔直的,而是一条布满艰辛和汗水的道路。在这条路上问题是随处可见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一切改革的最大阻力都无一例外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不见成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减负”声越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重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

(二)评价与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的不匹配。我国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的许多弊端是大家深有感触的,如“中考升学率成为政府与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用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成绩来取舍学生的高中阶段的学习权”、“用终结性的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分数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评价依据。教育管理者仍“热恋”着应试教育,学校的教学观念仍是争取高分和追求升学率。于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们不愿在别的方面花费精力,只是一味追求分数的提高。追求高分的教学仍着眼于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追求升学率的教学仍注重于某些“重要学科”,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副课”,学校也不希望思想政治教师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校的资源。因此,改革并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足。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实践活动资源(如课内辩论、讨论和演示、课外参观、调查、访谈等)和信息化资源(如网上收集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等)。而这些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在调查中80.00%的教师都认为使用新教材的难点在于缺乏课程资源。这就表明,多数新课改实验学校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力度还不够,在观念上也存在着认知的片面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来开展。在江苏新的高考制度下,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主要是看考生的语数外学科的成绩,在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对应的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是关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其他都是“小学科”。为此,学校和领导们也注重这“三大科”的投入,对“小学科”的投入就相对薄弱。比如,思想政治教师想给学生定制时事学习材料,领导们认为没必要。

(四)思想政治课教条化与死板化。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通通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限制了,在教学互动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忽视甚至被压制了。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学过程即传授客观知识的过程。教师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不能合法地、合理地、有效地进入教学过程,他们自身也就被排斥在课程和教学之外了,他们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老师教着、学生学着“客观知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也就演变为纯粹的记忆和背诵过程。比如,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对“思想政治课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这个的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270人中有189人认为是记忆和背诵,占70.00%,还有40人认为是空泛、讲大道理,占14.81%,也就是说这个学习过程除了与考试有关外,与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人生无关,这又怎么能调到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呢?

前面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和缘由,那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要解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改变现状,在总结实践经验及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可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深刻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与理念要求。如果连教师自己也“吃不准”,那么还怎能“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对新课改先行学习领会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新课改的基本教学理念。

理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深入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及学校领导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之前未雨绸缪,首先要为教师讲清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内心深处理解理论培训是实施新课改的必然,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新课改,再分发培训资料,先预习热身,分组讨论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程的理论精髓,之后再参加专家组织讲解的理论培训。这样教师对新理念就接受得比较主动,获益匪浅,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努力建设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师资队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课改正是需要这样一批有责任心有抱负的专职教师(不是附带的),这些人的积极主导作用也许正是影响新课改效果的重要因素。要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要求,根本还在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自身出发进行提高和完善,主要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

第一,扩充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又渗透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兼容性和相关性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大特点,所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理论知识素质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还应及时掌握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系的理论,如: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管理学、民族学、宗教学、信息学、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

第二,积累相当的教育理论知识。缺少教育理论知识,常常使教师的课堂显得单调乏味,缺乏教学艺术。对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如何看待学科与教师自身的功能与地位,如何将单调的书本知识讲得精彩生动,如何将自己掌握的理论体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学生领会理解掌握的常识性知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这些都需要教育理论知识作基础。

(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温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新课改的评价体系就是公平正义的试金石,来不得半点马虎。

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和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从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评价行为。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打破以往“一尺量优劣,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把书面知识考核和行为考核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品行表现的多样性,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监控和考核,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使政治课的评价功能从注重鉴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教育。

第二,实施综合考评,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新课程评价强调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纸笔测试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教育部颁布国家课改实验区2004年中考和中招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的、综合性的素质评价应该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公开、公正、公平,能够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所以,实行综合考评能有效的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以评促教、以教促学的教育目的。

(四)着力营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氛围。“大气候”是我们常用到的热门字眼,初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也需要我们去营造这样的“大气候”——一个相适应的教学氛围。

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情趣性。

第一,语言表达应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名言警句和漫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

第二,理论分析应简明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同时也符合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哲理。

第三,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教学应多样化,如适当使用传统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情景再现、小品表演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中多种器官并用,学得懂、记得牢,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总之,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要敢于向传统观念、习惯、政策、措施、利益发出挑战,不断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的变化,真正推动新课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必须走下去。我相信,只要广大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就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走出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光,蓝维等.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2]赵爱华等.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董红.创造型教师基本特征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篇9

一、教师下放“权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迫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模式去学习,以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这种教学使学生丧失了个性,制约了他们潜能的发展。

为了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个性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突破旧的教育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当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忽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发散性思维不能轻易否定,而应因势利导,与学生平等交流。这给教师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精心备课,既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又要尽可能预先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在实践中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让主体去合作、交往,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究竟何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识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的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那么在新课改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其意义何在呢?我认为:其一,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其二,能集思广益,增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三,增强学生的自信,给每个学生以表达自我的机会,从中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合作学习要想收到实效,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在此我只谈其中的两点。

1.坚持异质分组原则,合理分组。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既能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又能促进各组间的公平竞争。

我的具体做法是:改变原有的座位制度,前后4人为一小组,优秀生1名,中等生2名,后进生1名,将他们的座位尽量编排在一起,并让各合作组树立“组荣我荣,组差我耻”的观念。

其次,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责任,后进生在小组内享有优先发言权和质疑权,优秀生为组长,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发言应尊重、引导,重在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为了促进中下等学生的学习,在检查小组学习成效时,应重点让中等生、后进生阐述本组观点,优秀生进行补充。

最后,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教室一角设立“优秀小组”评选表,每节课后,给表现出色的组贴一枚“果实”,每周评选一次,“果实”最多的成为“优秀小组”,小组内部又设立“最大进步奖”、“优秀小组长奖”。

2.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精心设计,又要对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示与评估,全程把握。尤其是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必须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合作学习顺利展开。

例当某组在合作学习中争论过激时,教师及时到场,了解问题原因,进行点拨,使其冷静下来,理智思考,以理服人;当某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前去检验其是否真正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并针对他们完成的情况,给予表扬或进一步提出要求。总之,在合作教学中,教师的“导”要到位,求实效。

三、营造探究氛围,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提供探究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尤其是探究材料。

学生应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提炼转化为一种可供讨论、思考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从而探究到政治知识。

2.营造探究氛围。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特别是要精心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时,我不是一上课就开始介绍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也不是直接讲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而是在上课时就为学生创设情境:“你作为我们班级的一分子,将为班级的环境卫生做出什么贡献,使我们的环境卫生能够在年段评比中脱颖而出?”有学生立刻说:“我们可以制定班级卫生公约。”于是我接着问:“那如果让你来制定一部《班级卫生管理办法》,你将会定出哪些规定?请大家先讨论五分钟,再交流想法。”在学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式回答后,我又及时进行了引导:如果让你管理的不是班级的卫生,而是整个国家的卫生,你将如何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提高了研读课文的能力。

3.拓展探究渠道。

篇10

抓师德建设弘扬师德风范

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以“培育敬业精神,塑造师德风范,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的师德建设工程,把师德建设作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目标,弘扬爱生敬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建立评比考核制度,创造浓郁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并使学校师德建设体制和各种保障措施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调查研究,确定目标,全面构筑师德建设工程。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从启动时就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规划和实施,从把握现状、明确目标人手,逐步夯实基础、完善体系。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具体指导,拟定新学年开学前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讲形势,讲任务,讲要求,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希望全体教师要成为“让学生终生受益。终生难忘的好老师”。并经常深入教师中间,开展调查研究,与教师交流,对师德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针对部分教师认为师德建设是“软任务,虚任务,难任务”的模糊认识。把转变观念、统一思想作为工作的先导,组织干部、教师反复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师必须以德立教,教师的灵魂必须纯洁高尚,言行必须堪为学生表率。

运用载体,营造氛围,倡导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师德建设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基石,必须科学设计活动载体,努力营造活动氛围。我们坚持每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经常邀请领导、专家作辅导报告,把政治学习、形势任务教育与培养教师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深厚的职业情感融合起来。把党和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编印成学校内部交流资料下发给教师作为学习读本,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师德的灵魂是关爱与责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正确教育引导,为了使所有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和劳动生活,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具有更加厚实的思想和业务底蕴,必须作出更多的奉献。

建章立制,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保障体系。在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时,我们注重虚实结合,化虚为实,把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实行校长亲自抓,各处室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体制。抓方向,定标准,抓建设,抓考核,抓奖惩,抓检查评比,表彰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加强师德检查、评定与考核。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评比与调查相结合。把各处室的考核评比及对教师的评价都列入师德检查考核内容,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不定期在学生中开展评教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学校与教师签订师德及行风责任书,发出告家长书,公布教师师德规范,定期征询家长意见,让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促使教师不断自我约束,时时严格自律。

抓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发展

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的历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教师只要不离开教学岗位,继续教育就不应中断。

坚持理论学习。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是先导,理论学习是基础。我们鼓励教师“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理解与领悟。学校订了足量相关的教学杂志供教师借阅,还不定期编印理论学习材料,使教师有书、有材料可看,有感可发,为撰写理论笔记、论文、随笔打下基础。老师们积极撰写学习笔记,每月不少于2000字。我们提倡教师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资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我们确立了“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学校每年暑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省厅远程培训,每学年安排到外地外校参加培训观摩学习近百人次,投入培训资金超过10万元。让我校老师在专家和外校名师的引领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研讨、思考、合作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校还规定,凡外出参加培训观摩的老师,回校后要利用教研活动、学术沙龙等形式及时介绍学习收获,有时还要上节公开课。“请进来”:学校先后聘请了高等师范院校、市教研室、市教科所、县教研室、县教科室有关专家领导及市直属学校优秀教师分别到我校作业务报告、开示范课,亲临学校一线,面诊课堂,跟踪指导,使全校教师茅塞顿开,领会到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路子该怎样走。

重视学科能力建设。学校出台了教育教学工作“八个精心”实施方案,引导教师把精力与注意力放在教学及学生身上。放在课堂教学上。指导教师深刻领悟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逐渐形成“激情教学,活力课堂”的教学特色,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力求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做到丰富、生动、高效。

抓教育科研提升学术能力

引导教师达成“工作即研究”、“教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的共识。学校坚持“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宗旨,积极倡导教研教改之风。初三毕业班教师重点以中考改革动向和教育方针政策为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授课方法。基础年级教师以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为主体,初步形成群研群改的教研氛围,改变了以前教研教改走过场、信息资料疏管理、教学评估欠科学、教师培养无章法的现象。仅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就多次组织听课视导、跟踪式磨课、公开课、示范课、同课异构、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借以提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教科研工作以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为主阵地,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师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或评奖)教研论文几十篇。我校还开展“每人一课题,人人有课题”活动,使每位任课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发挥了教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

提升层次,引领教师迈向学术型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应是学术型教师。综合言之,一名学术型教师要具备六大素养:重品格;好学习;多实践;勤反思;常积累;善研究。我校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引领教科研等几个方面,利用“学术沙龙”这一平台让教师开主题讲座,用来提升教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教科研习惯、走上前台开讲座。进而增强教师的学术能力,培养打造出了一大批复合型、专家型教师,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抓文化建设强化团队合作

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优良学校文化的过程,就是师资水平逐步提升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第一要务当是教师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的精神家园,让老师幸福地工作。每位教师都追求美好的人生和事业,都希望自己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每位老师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激励教师努力奋斗,展示自我,超越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和为贵”的理念精髓,促使我校改传统的“领导一教师”单向管理为“教师—校领导—师生”多维互动的双向管理,构建了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大家和谐互助,使学校成为人心凝聚的精神家园。重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建立了电子备课室、音像资料室,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全体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让教师的工作强度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进一步降低,向“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建立学习型组织,让老师高效地工作。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是学校成长、发展、自我完善的源泉和动力。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学习文化是支撑学校师生成长的核心力量。校长不是一般的行政职务,而是一种思想、学识、水平、能力的象征。只有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与全体教师、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才能使办学理念付诸行动,达到效果。学校文化建设是持续的学校行为,是学校有意识、有计划地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学基本功比武、公开课及优质课评选、教学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不但有效地创设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浓厚氛围,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地引起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让老师们得到文化的滋养,进而增进能力,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