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2 11:3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两学一做学习材料

篇1

1、“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根据集团党委工作部署和支部工作计划,认真围绕《海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本任务清单》结合基层支部特点,在党员综合素质提升和党员先进引领作用上作文章,上级要求的固定动作到位,支部特色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建立了“两学一做”教育领导小组,修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教育学习材料和书籍发放到每一位党员手中,支委成员带头领学,认真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4个学习专题的讨论,党员同志们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认真落实 “”学习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按时上好党课,做到“”活动开展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四到位,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每月的学习活动均通过党建智慧云平台进行,信息记录及时。

3、积极开展党员服务工作。今年组织党员开展了G20安保值班备勤工作和互联网大会安保工作,支部落实了每名党员的安全承诺,并对拥有无人机情况,落实安保值班、社区巡逻、志愿服务等工作开展了检查和督查,未发现违规情况发生。认真落实“三民”走访、“两富同行”、“两地双服务”等重点工作,协助做好结对村、社区共建工作。年度党员志愿者“红立方”服务,“路长制”活动开展井然有序。

4、党员从严管理。支部根据“全面从严治党”和上级要求,坚持党员应保持先进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群众的标准,深入做好了党员队伍的管控工作,在当前集团公司业务工作重、外加工作多的情况下,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稳定,并发挥了较强的先进引领和带头作用。党员同志每月按时交纳党费,党员发展工作按规有序进行,7月份发展党员1名。

篇2

内容提要:本文简述了农村普通中学新课程理念下新授课学习材料怎样巧使用(即备课),在分组分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详细地从四面来论述,并且每个方面都举出实例,具体明了、通俗易懂。

关键词:学习材料 使用 分组分层 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学习材料有利于立足整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象我们这样的农村普通中学,每个班学生数学水平分了很多层次,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分层次备课,我对于新授课备课有这样的想法:要着眼于中和中下水平的学生,因为只要这批学生听懂了,全班学生都懂了。所以下面我要从教材的调整、教学例子选取、教学道具制作和使用、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实践活动)四方面来讲讲数学学习材料怎样巧使用,可以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轻松。

在我们班上中等和中下水平的学生人数不少,如果只是我一个老师去辅导中下生和中等生,帮扶面真很有限,所以我信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班上以好带差的作用,让学习好的学生去带动和帮扶基础差的学生,我把学生分成4到5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4人中1人学习好,2人基础中等,1人基础差。优等生首先要理解知识,并且也要学会简单明了地把知识点讲解出来。

一、教材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更有条理逻辑性,学得轻松。

我们要求学生不能读死书,我们教师也不能教死书,不能因为教材书是专家编的,就一味迷信,只字不留的按书教、按书讲,不理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专家的数学系统和教育系统固然全面,但在第一线使用教材的始终是我们,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进行教学。

对于新教材我还在我的两个班中作了试验。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的教材中有个地方与以前的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新教材先讲“算数平方根”后讲“平方根”,以前的教材先讲“平方根”后讲“算数平方根”。八下新教材先讲“正比例函数”后讲“一次函数”,以前的教材先讲“一次函数”后讲“正比例函数”。对于这两个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新教材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知识,但是先讲“算数平方根”后讲“平方根”,就缺乏“开平方”是“平方”的逆运算这一条理了;同样的先讲“正比例函数”后讲“一次函数”, 就缺乏“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这一条理。比较教材后,我决定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作一个试验,刚好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水平相当,所以我一个班按新教材的顺序教以上的两个内容,另一个班就按以前教材顺序教,结果通过我自己的教学感觉,通过各种大、小测和与学生直接了解,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按照以前教材顺序教学的条理逻辑性较强。

还有学习数学差的学生其实大部分对于教材内容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教师可以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的教材中,“有理数的加减法则”,我觉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描述不够通俗易懂,不够贴近生活,反而觉得很冗长难理解。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基础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就会接受的比较慢,甚至有的根本就理解不了。所以我教到这内容的时候我完全抛开书上的法则,不让学生背它,只按我的法则“赚钱”表示正,“亏钱”表示负,赚多少就正多少,亏多少就负多少。在学习小组中,优生做小老师的时候就会学会用更加简单易懂的方法去解释给基础差的学生听。

教师也可以把难理解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诀。例如:“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图象直线的方向由公式y=kx+b中的k来决定。我就总结可以用“八”字决来记直线的方向。当k>0时直线方向如“八”字的第一笔“/”;当k<0时直线方向如“八”字的第二笔“\”。又如当学到“幂的运算法则”时,我总结的学习口诀是“指数的运算是它本身运算对应的低一级运算”,这句话就把书上相应的所有法则总结了,并且不用学生死记硬背。如:a2a3本身相乘,指数对应低一级运算就做加法。

二、教学例子选取很关键,例子选恰当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

例如:上面举的例子 “有理数的加减法则”,不但它法则的描述难理解,而且我觉得它举的例子也较模糊,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基础不好的学生只要一走神就蒙了,而且不深刻。我就想能否可以举些很生活化的例子,可以让全班的学生都能接受这个知识。因此我联想到这里的农村学生会帮家里卖过农产品,都有买卖的经验,所以不妨用“赚钱”表示正,“亏钱”表示负。用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2)+(-3)=?这个等式。是“做生意第一天亏了2元,第二天亏了3元,那么这两天一共亏了5元,由于亏为‘―’,所以即为‘-5’元”。这些基本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我检查学习小组学习的时候发现他们能够举一反三,用借钱表示正、还钱表示负;用赢表示正,用输表示负。

还有就是要引出一个数学问题,例子也不要太多、而且要简单易懂并且数字要容易计算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的教材中,引出“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x,-y);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x,y)”,用了5个点分别在平面坐标系来画从而得出上面的结论。但我觉得我的学生中基础差的要画完要用很多时间,接着我就只够时间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练习的时间没有了,所以就只让学生一起画两个点(2,3)、(0,1)分别关于x轴y轴对称,就让他们分学习小组自己总结结论,这样每个学生都容易操作,不会画完后看得眼花缭乱。也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进行实操。

还有就是书上的例题有的对于我们的学生过于深,我就把它改容易一点或者搭多几个台阶,便于他们的理解,例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在初中阶段很重要,讲完定理后用例题说明怎样用的时候,我就最简单的给出两个三角形和对应定理需要的三个条件,一下只就可以证明出来的,让他们感觉怎样“对应相等”和必须的三个条件;还有通过全等得对应角相等,然后同位角相等证明两条线平行,可以不直接给证明平行,可以先让学生证明两个角相等。

三、教学道具制作和使用的巧,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例如:在教“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我用学生以前画的图(把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来提问学生问题“之前要求画平行四边形的,但把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对不对?”引导学生说出“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幅图怎样得来的呢?是这样的当时教的是平行四边形,我为了让学生熟悉图形,在课堂上要求他们画平行四边形,但有一个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画成矩形,当时我没有说他不对,他也没错,但我想这幅图正好可以用在教矩形时,这真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好教具。

还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来帮我们例如:几何画板等。

四、练习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实践活动)要巧,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从而得到满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象我们多层次的班级,讲课要面向中下学生,但练习的设计就要分层,并且学生做过的练习一定要评讲。

有的教师会问按你说书上的例题,还要不要给学生讲啊?我是这样处理的,时间充裕的话,例题可以调过来让他们作为练习做,因为如果不够时间评讲,学生可以看书上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们选择的练习书是《数学同步导学》,这本练习很适合我们的学生用,先总结内容提要,后按照每个课时分配好练习,练习分了基础训练、拓展训练、问题探索三部分,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平时我设定过关题,过关题就是最基础的题目,这一工作量很大,我就发挥小组里以好生带差生,然后到我这里最后把关。好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在不断地复习和进步,这样子做全班学生整体有了很大的进步。

重视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例如:学到通过测量物体的影子利用比例计算实物的高度,我就安排成一个实践活动,设计表格练习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到室外亲身去量度和计算。让他们动手做一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直观演示,以形象具体的知识为基础,丰富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规律,就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学习材料是死的,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指导来使用学习材料。以上只是我结合我所教学生情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点个人意见,希望可以与大家交流。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一、再现式导入,聚焦知识、重在识记

(一)概念阐述

再现式导入是指在总复习教学导入环节,直接采用学生已经看过的微视频,再次呈现作为导入方式。

(二)适用条件

再现式导入适合课时总复习学习内容中涉及的数学概念特别多,这些概念又是“成群”存在,且非常抽象,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空间特别少的学习内容,比如:《数的认识》这个复习内容就是这样。《数的认识》这节课复习中,需要涉及的数概念有:正数、0、负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等。下面就以《数的认识总复习》导入为例来具体阐述。

(三)案例描述

同学们,昨天你们已经看过《数的认识》(复习课)的微视频,梳理了知识框架,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一次,看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课件出现如下:

教学中,教师借助课件直观、有序地呈现各个概念。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把握概念的内涵,全面把握概念间的联系,形象地理解概念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导入方式教学用时少,学习效率特别高。

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这种简单化地重复看微视频的再现式导入,确实会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可以对再现式导入做个微调,就是再现部分学生课前整理后的知识导图,让学生现场来解说导图,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教学《计量单位总复习》时,我们就请学生来展现、解说自己的知识导图,见下图:

整个学习中,学生解说得非常生动、特别精彩,这说明学生在课前看了微视频后,再整理知识结构图不是简单的微视频“翻版”,而是一个“新”认识的提高活动。

二、辨析式导入,聚焦知识,关注内化

(一)概念U述

辨析式导入就是指在总复习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设计辨析情境,让学生分析与思考、辨析与辩论,组织学生开展总复习活动。

(二)适用条件

辨析式导入适合课时总复习学习内容中有些数学概念特别容易混淆,且有一点学习难度的学习内容,这个导入方式在总复习教学中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比如:《数的运算总复习》《图形的认识总复习》等。

(三)案例描述

在《数的运算总复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机械的计算掌握得比较好,但对运算法则的高级应用水平不够。于是,我们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深层次地挖掘学习内容,设计了“看数组式”的辨析情境,将课堂交给学生,把自还给学生。导入材料如下:

课件出示四个数字6、2、4、3,出示四个学生不同的答案。

(1)猜一猜,他们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可动手做一做,算一算。)

(2)课件分别出示下面的计算卡片并写出综合算式。

(3)观察这8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题组,引发学生总结出“运算符号影响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改变运算结果”这一学习结论,学生由好奇转变为思考,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再如,《图形的变换与位置总复习》中,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对图形变换的四种方式(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放缩)已有了简单的知识回归,于是我们设计了如下一道辨析题:

三、构建式导入,聚焦知识、凸显连接

(一)概念阐述

构建式导入就是指在总复习教学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供一个很小的知识点,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变化、展开等活动,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化。

(二)适用条件

构建式导入适合课时总复习学习内容中一些概念难度不大、且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紧密,知识间连贯性特别强的内容。比如:《平面图形的认识总复习》《线与角的认识总复习》等。

(三)案例描述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总复习时,我们出示如下一幅图,并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你能在方格图中补充画出哪些平面图形?”

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学习表现非常主动,很快地画出自己的图,其中最令老师高兴的是,学生对自己的画图思考过程解释得非常好,他们能从图中已有的是什么、我要画什么、我还需要画什么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的学习思考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有序解构知识、自我解释知识,最后全面认识知识的过程。

四、分类式导入,聚焦知识,深化认识

(一)概念阐述

分类式导入就是指在总复习教学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类,在分类活动中再次深刻认识数学知识,聚焦知识间的连接。

(二)适用条件

分类式导入适合课时总复习学习内容中一些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或者指一些概念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统一法则、统一思考,进而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比如:《图形的体积总复习》等。

(三)案例描述

在教学《图形的体积总复习》时,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公式的应用,而是“躲在”公式背后的统一性,学习的焦点是对物体概念高观点下的统一性的认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分类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对通用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学时,我们先出示如下形体,然后请学生进行分类,并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进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措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T。

上述研究性学习的使用,由于生动、直观,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诱发学生的研讨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把学习引入主题,给后面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2.探索主题――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自己或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可将课本演示实验设计成研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1)在50mL烧杯中注入0.01mol/L硫酸溶液约30mL,将锌片插入,学生可观察到锌片上冒气泡。(2)在50mL烧杯中注入0.01mol/L硫酸溶液约30mL,将铜片插入,学生观察到铜片上没有气泡。得出锌比铜易失电子,锌比铜活泼的结论,让学生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将锌、铜片一端用导线连接后,再将两金属的另一端同时浸入该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铜片上有气泡,若在锌、铜之间连一电流计,可看到电流计指针有偏转,结论是产生了电流。实验(3)的现象与实验(2)现象相矛盾,这时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老师通过制造一些相互矛盾的表面现象,让学生在寻求矛盾的本质原因、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整理归纳,深化完善。

知识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再学习的过程,是从整体上去思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较高阶段。让学生学会归纳,善于归纳,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智能、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并讨论后,初步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投影: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②有电解质溶液;③构成闭合线路。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用投影实物举例指出原电池的两电极可由:(1)较活泼金属和较不活泼金属;(2)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等构成。通过教师的指导、讲解、媒体的使用,学生感到对一些难懂的知识具体了、形象了、好懂了,有规可寻,对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会总结,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4.设疑思辩,解决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在学生理解了原电池原理后,教师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做实验:没有钮扣电池的音乐卡为什么能产生音乐?西红柿、橘子或梨子电池为何产生电流?经学生思考、讨论后,以西红柿电池为例,可让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两个假设:(1)当西红柿中含盐酸溶液时;(2)当西红柿中含醋酸溶液时〕。然后,教师投影讲评,在学生认识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后投影出四个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些可构成原电池,为什么可构成?如何利用一个化学反应(如2FeCl3+Cu=2FeCl2+CuCl2) 设计一个原电池?要求学生画出装置图,注明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通过电脑逐步完成上述问题,为加深印象,还配了音乐。为了加强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可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成课件投影出:有人设计以Pt和Zn为电极原料,埋入人体中作为某些心脏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它以靠人体内体液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H+和Zn2+进行工作。请写出两极的反应式。待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打出进行讲评。

篇5

“对,这节课是手工课!”我微笑的对学生们说。

“耶……”,一句话引得学生们高兴起来!

这是我在初一年级美术课上,让学生跟着自己做的一次书本知识拓展练习“手工折纸课”前的对话。

让学生学习折纸艺术的目的,其出发点是初一年级美术书上册第二课《美术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一课的内容来展开的造型拓展练习,《美术教学大纲》上要求到:“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符合大纲规定教学要求和确保大纲规定知识点的前提下,允许各年级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编排组织方式。”由于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以及科普知识相对缺乏,从经济实用、绿色环保、制作简单等方面考虑,根据美术新课改“大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动手制作能力”的要求,所以我选择了利用身边的废旧纸张来上了一堂“手工折纸”课。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面拿着的是什么?”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现代手机问学生。

“手机!”学生齐声回答。

“那,再看这个是什么?”我再展示出旧式的手柄式电话再次问道。

“也是电话吧?!”学生们见我拿出两种电话出来不知道我要做什么。

“对,这是以前用的老式的电话。看,它由听筒、手柄和话筒组成,是以前我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步由现在的手机代替了,但是在以前是很重要的通讯工具哦!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设计出好的工具出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将设好我们的祖国!”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看着大家睁着好奇的目光跃跃欲试的样子,微笑着说,“好的,那你们说说怎么才能把电话的听筒和话筒做成鼓鼓的、圆圆的呢?”

“……”,学生们开始小声的议论着。

一堂好的讲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会思考,展开想象,懂得利用和举一反三,美术课更是如此。“想想以前我们做青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利用纸张的特性、弹性、随意性的特点来想想?”我启发性的问学生,鼓励的眼神环顾了一下四周。学生们看着我手里的电话陷入了沉思和遐想中,“做个气球把它吹大!”突然一个平时很活泼的男生大声的说道,全班被这奇妙的答案惹得哄堂大笑,我也忍俊不禁,“这个还真是个办法呢!”我用赞许的眼神看了一眼那名男生,接着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条条大路通北京,不要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去看电话要怎样折,折出来像什么,而是要从多方面去考虑。电话的单个部分是怎么变成立体的?它是怎么组合的?这就跟我们平时做几何、数学题一样,不要答对了就行,而是要从多角度寻找几种解题方法,学会观察、学会总结。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下老师用纸做的电话。”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拿出事先做好的几种折纸电话展示在学生面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得充分,课堂教学就会上得比较顺畅,否则就反之。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较多。而动手实践操作需要工具和操作材料,这是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材料的效率,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能让美术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都是老师用废旧纸张来制作的电话,它们用不同纸张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组合在一起,通过艺术折叠就成了现在这些漂亮的电话。看,这两个是老师用一张纸做的简单的圆圈式电话和条状电话,而这一个是用两张纸做的立体的球体式电话,上面还画了几个空,当作听筒和话筒。”说完,我将这三个电话传递到学生手中依次轮流触摸、观看。通过近距离的触觉、视觉判断和欣赏,是学生学习美术手工制作的重要前提。接下来,我让部分学生表达了他们各自对这几个电话的形状、差别的不同看法。看着学生们好奇、惊叹的目光,我知道这堂手工折纸课学生的动手制作欲望已经蠢蠢欲动了。

“同学们,你们想来做一下电话吗?”

“想!”学生们齐声回答。

“好的,那我们就来做一做比较难一点的球体式电话吧!做手工折纸就跟我们平时画画一样,首先要在头脑里面想好你要做什么,材料要用到哪些,然后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步骤做就可以了”。

“那好,接下来请大家找一张废旧的纸,我们开始学习做电话吧。”随着我一句话,学生们开始愉快的找着不用的、废旧的纸张。

“首先,我们要把纸做个三角形,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十分钟里,我在学生们认真制作、互帮互助的愉快气氛中一步一步的仔细讲解和巡视,学生们做得也是兴趣盎然。对于不会做的学生,我会及时上前提示和示范,最大限度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看到、学到、做到。对优秀学生的作品我会及时加以表扬和展示,好让其他同学吸取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同时,我在巡视的间隙不忘告诉学生,要爱惜我们的书本,不要随便乱涂乱画、乱撕乱扔,废旧纸张也要留下来做草稿纸用和做手工用。身边的垃圾、废品也不要随便乱扔,尽可能的废物利用,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废为宝,把我们的生活装饰得更加美好。

“最神奇的地方就是把这个薄薄的纸片吹成一个球,这也是做电话最重要的部分。两个做好后,就把刚才撕下来的边角料折在一起做成手柄,再把前面做好的两个球串起来就可以了!”当学生们拿着自己亲手做的电话时,脸上满是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相互之间也开始慢慢欣赏起来和比较起来。最后,通过全班同学的参与评比,我们选出了几个比较优秀的手工折纸电话,并当众进行了展示和表扬。

“老师,我们很喜欢手工折纸课,以后能多开展这样的学习吗?”

“手工折纸课很好玩吗?”

“是的!比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趣多了!”

“好的,那以后我们就多开展这样你们感有趣的美术课吧!”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58-03

【作者简介】任迎迎,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南京,210038),二级教师,南京市栖霞区教科研先进个人。

【课前调查】

苏教版二下系统编排了1到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教学内容,其中,口诀的编制方法、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口诀蕴含的规律以及口诀求商的思路都是相通的。学生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口诀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已成为他们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M行了前置性学习,已经能够背出9的乘法口诀。基于这样的认识,课前,我从9的乘法口诀编制水平、编制方法和背诵熟练程度三个方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基于上述调查,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改变了遵循教材编排的思路,转而采取多样化、趣味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

【教学片段】

片段一:自主交流编制的口诀、编制的方法和口诀的含义

师:同学们课前编了9的乘法口诀,现在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编的口诀是什么,你是怎么编的,它表示什么意思。

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我编出的口诀是: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我的方法是:1个9是9,9加9等于18,18加9等于27……

生2:我的口诀和你一样,但我的方法是: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9加9加9等于27。

师:大家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3:我更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是用前一步计算的得数直接加9,计算起来更简单。

生4:我也更喜欢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把9一个一个地加起来,有些麻烦。

师:像第二种方法这样思考的请举手。通过刚刚的交流,你们有怎样的体会?

生5:直接用前一步的得数加9比较简便。

学生积累的1~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经验,促使他们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因此,课中充分留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先让他们在四人小组里回顾、交流各自编制的口诀和编写的方法,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为全班交流、汇报、反馈和评价作铺垫,最终发现明确、简捷的口诀编制方法,梳理出9的乘法口诀的正确书写方法和排列顺序,整体构建乘法口诀知识的逻辑体系。

片段二:直观记忆口诀

(一)暴露记忆假象

1.9句口诀都记住的请举手,我们来选两个小朋友试一试。

2.四九多少?几几五十四?几几七十二?

3.七九多少?几几四十五?几几二十七?

4.这两个小朋友都不够熟练,看来要记住每句口诀,还是需要一些方法的。老师这里有两种好方法,想推荐给大家。

(二)用整十数来计算

1.一起数一数,这一行有多少个五角星?(课件出示:10个)

2.(课件消失1个五角星)少了1个,1个9比10少几?是多少?看来用10减1就能得到一九得九。

3.现在有多少个五角星?(课件出示20个)看!(课件消失2个五角星)少了2个,2个9比20少几?是多少?如果我忘记二九多少,可以想几减几?20-2=18,所以二九十八。

4.以此类推,猜一猜,忘记三九多少,四九多少,可以想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5.是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请你先看图填一填,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6.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师概括:也就是几九就想几十减几;得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是9。)

(三)手指操

1.播放手指操微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如何弯曲手指,明确弯曲的手指表示的意思,明确左手伸展的手指表示得数十位上的数。

2.看懂了吗?跟着做一做、说一说,同桌之间玩一玩。

3.小结:通过算一算、做一做,9的乘法口诀就能记得牢。

利用相差数9,通过计算记忆口诀并不方便;利用口诀中得数的特殊规律来记忆,学生容易混淆;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比较大……这些都给学生正确、快速地记忆9的乘法口诀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有趣、快捷的记忆方法,符合学生真实的认知需求。借助直观的星星方格纸――通过整十数减一位数的计算,发现几九就用几十减几的数学规律来记忆;借助直观、有趣的手指操,明确每个手指所表示的意思,通过手指的活动来记忆。分别从计算和操作两个层面来帮助学生记忆,有助于学生尽快熟练地记忆9的乘法口诀。

【课后反思】

特级教师贲友林在《教师最愚蠢的事,是只把学生当小孩》一文中指出:“学生,不是‘白纸’,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打破‘零起点’教学惯性思维。试着去想,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因此,课前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立足学生的认知需求,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课前学情调查,尊重认知起点。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学应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这是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新知识的基础。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就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才能合理地使用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像教材所编排的那样,让学生在课始结合直观的五角星格子图,先数一数一行有几个格子,有几个五角星;再来思考两行有多少个,三行、四行直到九行,进而填写教材中给出的表格,最后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编出9的乘法口诀。而是让学生直接根据1~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经验,在课前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呈现口诀编制的方法。

2.课中自主交流,激发认知需求。

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论告诉我们,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二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原有知识,三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最后一条强调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识需求。

片段一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先自主交流所编制的乘法口诀、编制的方法以及每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互动,通过对比让书写不对或不完整的学生明确正确的书写格式以及9的乘法口诀有9句,让编写方法不够简便的学生认识到简便的编写方法,并进行修改或调整。课堂上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激发不同学生的认识需求。

3.课中权衡用力,突破认知难点。

篇7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激发课堂生命与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探求;它直观、形象地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他为沟通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课堂,架起了一座五彩的桥梁。

关键词:CAI学生课堂桥梁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激发课堂生命与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探求;它直观、形象地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

一、CAI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虹。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而恰当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时尤其需要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媒体课件,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表达教学内容,能让小学生在觉得课堂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趣。教师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课件中设计一个卡通形象来参与教学,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小助手”会鼓掌祝贺,答错了它也会鼓励加油。这种情境创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而且起到了评价的作用。教师在运用了媒体课件教学中,必须注意创设最合适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在课件中创设一个情节:小明用当天学的知识写了一封信给爷爷,汇报他的近况,比如他以近50克,每天早上吃30千克鸡蛋2个等等。同学们看了这封信后,哈哈大笑,明白了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这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印象也很深刻。此外,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曲优美的音乐,以助于学生大脑的调节,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CAI教学是沟通学生生活与课堂的桥梁。

“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歌大学施瓦布教学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要培养探究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而多媒体教学就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愿意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秘密。

例如: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又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的超越时空,提供大量信息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教材设计这样的练习:将十字街口来往的机动车辆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制作统计表。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把生活中的事物活化,给学生架起一做沟通生活与数学课堂的桥梁,是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去感知,去学习数学。

三、CAI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渡船

任何概念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学生只有从具体感性材料出发,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学生有时对具体事例特别是对由具体事例得出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能准确了解并剖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思维障碍,并能在学生思维障碍处设计一些恰到好处解决思想障碍的感知材料,使之顺利实现思维的合理过渡和合理迁移,保证信息传输的畅通。CAI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有效的排除学生思维障碍,从而顺利地理解概念,同时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注意”程度,使学生能够顺利的渡过知识的难点,到达胜利的彼岸。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动画)。通过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CAI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的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也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表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跳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感知的下跌奠定基础,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动画。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形图,而后,在屏幕左右两边给出甲、乙两地,再分别设置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先标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各走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两小时后,两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行程问题的内涵及解题方法,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

又如:小学数学内容中的“平均分”是除法教学中的一个难度,特别是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果采用CAI课件或实物投影,就能变静为动,直观地展示“一个一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物体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五、CAI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翅膀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从而填补小学生表象贫乏的空缺,使他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有这样一道题:“用12根同样长的铁丝最多能组成多少个面积相等且边长又小于一根铁丝长的正方形?”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说最多能组成3个正方形是“品”状;有的同学说最多能组成5个正方形是“田状”。有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我却摇头,令全班同学疑惑不解。在学生眉头紧锁,百思不得其解时,我运用多媒体把根据同样长的铁丝架成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学生茅塞顿开,齐声回答“最多能组成6个正方形。”

又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CAI教学像一座绚烂的彩虹,它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博得了教师的关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课堂之间架起座座美丽的彩虹桥。

参考文献: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各册教科书

篇8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有效地整合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出发点,合理利用课内外一切可以整合、开发的课程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转变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联系生活背景,激发学习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把书本上的数学问题转变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差异,教师应合理地整合教材资源,恰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设计真实的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数学,感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页练第4题,对于求爸爸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列示计算的,(2500-1600)×10%=90(元),究其原因是个人所得税的分段递进纳税方式学生并不清楚。将此题做如下修改后,学生计算正确性明显提高。

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 15%

例如:王叔叔每月的工资是4000元,他的工资可以分为1600+500+1500+400;他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就是500×5%+1500×10%+400×15%=25+150+60=235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宽知识视野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对教材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使学生在强化认知的同时有新发现和收获,既丰富了知识内涵,又提升了知识品位,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3页最后一题“找规律”后可以补充以下内容:学生此前所接触的一些找规律类题目如下:

(1)2,2,5,2,2,5,( ),( ),( )。

(2)1,3,5,( ),( )。

(3),,,,,,( ),( ),( )。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补充以下题型:

(4)

前三道题是一维空间内的内容,而第(4)题从内容上看,数量的增长是沿两个方向同时变化的,属于二维空间内的变化规律,观察对象从一维空间发展到了二维空间。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难度增大,需要学生的思维由线性思维水平提升到面的思维高度,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应对课程资源进行恰当的整合和开发,使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渗透,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思维的提升。

三、开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源,转变数学学习的方式

1.组织数学活动,丰富学生体验

比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前,让学生用泥巴(或橡皮泥)自制一个圆柱体,学生在自制过程中自然要考虑到圆柱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加深对圆柱体特征的感性认识。之后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将自制的圆柱体采取切割法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再通过“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相同吗?”“它的底面积变了吗?高呢?”等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圆柱体体积与切割转化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做一做、拼一拼、量一量等活动,动手又动脑,既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提供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设计适合儿童操作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获得自主建构知识、主动探究规律的机会和途径。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逐步促进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后可将第66页第4题修改成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块撕掉后,还剩下几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数学学习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形成合力,启迪抽象思维。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正确把握。这一方面凸显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论教”的重要性,也提示教师在重教材研读,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应然”之上。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生成的讨论一直是个焦点,究其实质,不少生成问题的背后都显示了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实然”的基础上,即要建立在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过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一、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

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问自己“学生可能会怎样想”,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武断地认为“学生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有不少教师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觉得“很烦”,为了解决这样的烦恼,教师习惯于把教学问题切细、再切细,问题空间小了,学生就“只能这样想”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满堂问”现象依然严重的主要原因。“打乒乓式”的教学让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看似热闹,却丧失了锤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机会。因此,要解决“一听就懂,一做还是不会”的数学教学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而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可能会怎样想”便成了教学设计中一个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二、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提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对一位教师最大的考验在于,面对来自于学生的纷繁复杂的反馈信息,教师是否能合理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在分析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时,我们会发现,在教学展开伊始,不同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但一旦学生积极介入进来后,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显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后,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十分重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深入研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合理把握教学路径的重要性。教学中,我们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中,学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把求面积算成求周长;二是用“邻边相乘”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是用“底乘高”计算。面对学生探究生成的材料,如何进行反馈呢?这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斟酌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馈的先后顺序十分重要。常态下,以上三种不同的方法中,直接求周长的是少数学生的错误,在教学时,可以先反馈,直接否定。而“邻边相乘”的方法是学生最容易产生的错误,分析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我们发现主要是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

三、透析学生思维障碍,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不同的教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来确定难点;二是根据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确定难点;三是在学生思维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分析来确定难点。我们强调要十分重视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进而确定教学难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可能产生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

1.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错误,分析产生错误原因

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学生在画钝角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时,经常出现错误,如下图所示:教学设计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我们认识到,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水平局限于定义水平。教师教学时,应将高的定义概念和表象概念建立充分的联系,使学生掌握高的概念的两个要素: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边的垂直线段。另一方面,我还发现,学生认识高的概念时,垂直是一个稳定的强刺激,而在复杂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在把握高的概念时容易产生的偏差。对于这样的分析,我们提出,在学生用三角板画高前,还需要安排动手指一指高的位置的环节,以帮助学生先建立高的正确概念,再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减少操作错误。

2.站在学生的角度创造错误,厘清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学习任务、学习材料引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请学生比较下面三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有错误,教学环节基本形同虚设。

但如果要学生比较以下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学生的争议就会随之产生,因为这正是学生认识误区所在:周长越长的图形,面积就越大。显然,展开对这样的错误的争论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辨析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初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基本落脚点。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可能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才能预设教学推进的教学路径,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最为生动、最为鲜活的教学材料。也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琴;车瑞屏;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与思考[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04期

[2] 赵颖超; 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策略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年08期

篇10

关键词:和谐;关系;舞台;手段

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初中数学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和谐是最基本的准则,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舞台,和谐的课堂教学手段。

一、建立“一种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尚显稚嫩的心灵,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以及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鲁迅曾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是一缕金色的阳光,是一丝和煦的春风,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在和谐师生关系氛围内,教与学双方都会以积极主动,而且富有创造性的热情的态度去完成和实现一定的教学过程,并且双方都能达到一种理想而满意的效果。

二、构建“两个舞台”

1.课堂是教师展示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舞台

教师承担着传光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的使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需要有令学生心悦诚服的权威。这个权威不是靠力量、权势建立起来的,而是靠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充分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影响将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受益终身的。一个真正具有学识魅力的教师,他的最终追求不是自己获得多少奖励,而是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其代代相传。

2.课堂是学生吸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舞台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互动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讲课艺术,变“讲堂”为“学堂”,变“主演”为“导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处理和协调跟学生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运用“三种手段”

1.让“置疑”融进课堂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某一章节分层次设计成若干个循环渐进的问题,促使学生自己读书,动脑思考,然后逐个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养成自己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习惯和本领,同时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应充分考虑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一堂课的内容化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后,学生可主动、积极地通过阅读书本,及时思考并完成有争议性的问题。多层次递进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知识的传授水到渠成,这种方式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观察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2.让“讨论”进入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创设讨论、操作式情境,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探究性问题,需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讨论中释疑。通过动口讨论,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画图、测量、搜集信息、剪、折、移、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能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成如图所示的三块: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你看行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你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本组自查结果,各组交流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角边角,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ASA),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教学内容。

3.让“探究”进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