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工作安排范文

时间:2023-03-21 12:0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工作安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育工作安排

篇1

一、由社区音乐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

1.社区音乐教育现状

我们的社区音乐教育是与社区(音乐)活动紧密相连的[3]。一些社区通常是在开展活动时进行音乐教育。譬如,社区要开展合唱比赛。在赛前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合唱歌曲学习,单纯地为了学会某支合唱曲而学习,并不是持久的学习歌唱的方法与演唱的技巧,这种学习对于音乐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帮助。社区中甚至有好多人根本不知道社区音乐教育这个概念。有一些社区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配备社区音乐教育者,或是配备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无力顾及到各方面繁杂的音乐教育工作。以上这些情况导致社区人员对音乐的需求难以满足。

2.社区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更丰富的社区生活才会带给人们更健康的社会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4]。因为社区音乐教育是对人进行审美的教育熏陶,所以社区音乐教育需要普及性强、充满人文色彩的音乐教育活动。这些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丰富多彩,音乐教育内容要科目繁多,音乐教育手段要灵活多变,音乐教育要普及到男女老幼,音乐的学习时间要达到一定长度的积累。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实现学校以外的音乐学习和普及。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过硬、素质精良、富于爱心的音乐相关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充实到社区音乐教育工作中来。

二、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思考

1.针对社区音乐教育所需,加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社区音乐教育具有一定复杂性,因为其人员年龄有小有大,所涉及职业、爱好、性格各有不同。所以社区音乐教育要既有普遍性也有针对性。普遍性是指社区文化生活中具有群众基础的合唱演唱、群众健身舞蹈等项目要广泛开展。要了解社区群众的喜好,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课程,比如,寒暑期的少儿音乐特长辅导、离退休老人的器乐学习等等。高职高专的音乐专业学生要具有社区音乐教育的工作能力就必须要针对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性学习好各科专业课。例如:对于声乐要掌握正确发声和气息的运用,更主要的是能够分辨发声位置的对错并进行指导。合唱课往往会被学生忽视,但这恰恰是社区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在合唱课教学中要加入人们耳熟能详的合唱歌曲的学习。对于乐器的学习也要尽量做到学习精准,并且在课堂上多开展说课和讲课的环节,让学生会演奏会教学。利用学生的每学期的见习课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需要的音乐人才改进自己的不足。另外应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符合社区音乐教育相关的选修课,以帮助学生补充这一领域内容的知识。

2.锻炼培养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社区音乐教育所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社区居民。在组织和安排活动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又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欠缺团结合作的意识。所以在社区音乐教育工作中一定会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麻烦。大学期间课程并不繁忙,为学生留出了好多的课余时间。这正是提高学生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好时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更多地接触人和社会,多参与和主办学校内的社团组织,多观察多学习。鼓励学生善于运用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而不是有困难了由老师第一时间出面解决。只有经历这些磨砺才可能使学生在社区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工作融入其中。

三、关于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之意义的思考

1.高职高专音乐相关专业学生参与社区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欠缺,原因在于对今后所从事工作的模糊感,学习目标不明确。通过让学生在见习课中走进社区音乐教育,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中需要的技能。这样就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真正的“我要学”[5]。

2.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加入社区音乐教育,可推动社区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和普及化

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专业的音乐培养,具有了相当程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6]。这些学生加入到社区音乐教育中来,会提高社区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使音乐教育更加专业化。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毕业生们年轻充满活力,他们也能承担起更多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 改革方向 高职院校

音乐是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音乐教育对陶冶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多方面的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开展音乐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一般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其中存在着诸多原因: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参与实践活动不积极的原因;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有教材、教法方面的原因;有教学条件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在职业教育就业的压力下,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阻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对音乐欲爱而不能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普遍存在于一些高年级学生中。

(二)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高职院校中,基本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选修课程,并大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课程的设置上,仍受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没有理顺“专业”与“业余”、“普遍”与“个体”的教育关系。其实,大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明白音乐教育应与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强调开设第二课堂,但往往因为客观条件等因素忽略了音乐教育实践。

(三)教材问题

高职院校音乐教材的选用没有一定的标准,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相应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满意度低,使用的教材与使用的对象缺乏匹配性。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与基础教育中音乐教材建设相比,数量及其匮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相去甚远,并且质量也令人担忧。

(四)师资问题

在现今一些高职院校中,只要开设了相关的音乐课程,一般都配备了相应的师资力量。这些音乐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有部分是从表演团体转到音乐教育中的,教师大部分以声乐或某一器乐方向为主,有些教师自身受到的音乐教育就相当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多方面需求。师资数量不足,疲于应付讲课和指导演出活动,缺少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提高的机会,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得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保守,教学方法单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工作状态不佳,导致了师资队伍建设比较滞后。要适应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达到要求存在一定难度。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改模式探讨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审美意识、欣赏能力的掌握都是非常不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对三年制的大学专科生,在第一学年,重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音乐兴趣、音乐基础的培养,由基础开始,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播放、教师亲自示范等手段,边引导边强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去接近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第二第三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教师要制定系统的教学教材,选择具有代表性、励志性,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内容健康向上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爱好,让学生自选课程,如声乐、舞蹈、器乐、戏曲、曲艺、中外音乐鉴赏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

(二)从教育模式上,把音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在课程处理上,可采用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把音乐教育课提到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对待,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选编适合目标培养的课程教材等;在教学质量控制上,把音乐教育课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使之占一定比例的学分和作为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

(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开展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

在教学中的组织形式上,可成立艺术团体和群团组织。艺术团体方面,如大学生合唱团、民乐队、管弦乐队、电声乐队、音乐舞蹈队、民族曲艺队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成立话剧团、交响乐团、歌剧团等;群团组织方面,如音乐协会、舞蹈协会、音乐沙龙、音乐广角等。在活动形式上,可将学习内容和比赛活动相结合、间时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训练与演出相结合、单项活动与大学生艺术节综合活动相结合。在辅导形式上,可将个别辅导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在辅导人员的安排上,可采用专职教师和聘任兼职艺术人员相结合的方式。

(四)在师资管理方面,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利用合理完善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音乐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音乐专业人才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音乐教研室,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施音乐教学,可定期召开会议或举办座谈会,适时交流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的有利信息,加强音乐教师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积累经验,改革创新,逐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小结

音乐教育要求在教学发展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积极探索高职音乐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出素质高、专业强、技能精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的起点教育,具有较大意义的启蒙作用,是学前儿童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人文的发展,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完善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为学前教育模式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践探讨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是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的教育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它主要是这对学习对象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表现,以此完成教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创造性。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具有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大多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应用于学前教育中,能有效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

(一)奥尔夫简介

奥尔夫全名卡尔•奥尔夫(1895-1982年),德国人,是当代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教。奥尔夫生长于具有丰富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在长辈们的艺术带领下,他对于音乐有着超非常人的领悟力与理解力,并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924年他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初级形态,即是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而成的教学模式,试图将音乐与舞蹈的动作综合体现出音乐中的节奏,并在之后的变革发展中将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先驱。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特点

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奥尔夫自身看来,并非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对本身语言、音乐等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并进行本土化演变随之得出的合理化教学模式,可以说它是一种对教学模式研究的态度,它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灵活的将“歌舞”、“器乐”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进行结合,将它们当作教学交流的介质,通过不断的训练寻找之间的节奏感,协调身体各项的机能,混合不同的元素对学习者进行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也逐渐以开放性原则为趋同,它不仅表现时代文化的多元开发性,还表现为教育思想的开发性,这种开发性更加适用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中。换言之就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原本形态进行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音乐、歌舞、器乐等形式综合应用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是儿童原本形态能尽情释放,最大限度的对学生真、善、美的特性进行开发,让儿童喜欢到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时间中。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涵则包含了开放性、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不断将游戏、唱歌、舞蹈等表现形式进行综合运用,从教学思想到指导教材,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形成一个合理的自成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吸纳对自身体系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实践感受教学的乐趣,学习知识的力量,从而丰富学前音乐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启蒙基础不断得到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加快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需要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这就要从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入手。随着学前教育事业被不断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在学前教育的工作中,需要学前教师具备高素质和教学水平,不仅对基本弹唱表演具有要求,还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程度的文学和艺术审美基础。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主要是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日后的工作中关注每一个学前儿童,通过实际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素质进行分层,并合理优化和完善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结构,使学前儿童顺利融入教学活动和环节中。通过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审美的知识的培养,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在学前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对专业的音乐素养进行提高,专业的音乐素养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实践过程分为自发主动提高和被动激励提高。自发主动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环节,对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自主自发的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音乐素养;被动激励提高主要是外部客观关键激励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被动的对音乐素养进行完善和丰富,例如引用竞争机制、采用正面或负面激励机制等。

(二)更新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体系和途径

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解读,是将之运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是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内敛,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则多喜于张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对音乐教学进行表达和抒发,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但又恰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新的学前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教师的重新定位与教学活动开放式的设定能正确引导学前儿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传授的过程,灵活性、拓展性的对学前儿童的文化、审美和音乐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奠定。强调学前儿童知识构架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并非是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套教育理念和体系,需要对国内外成功的教学观进行综合借鉴与研究思考,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此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灵活运用、融汇贯通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核心教育理念和内涵特点,将坚持开发、突出创新、注重实践、追求质朴、主张整体、注重实践、关注普遍性等进行多方面呈现。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求自身对教学理念有着正确的认识、端正自身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的追求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和开发性,组织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和经验交流,从优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学中汲取经验,将精华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优化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活动设施保障

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在条件的提高,二是外部环境的完善。内在条件的提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入手:一是相关单位的统筹协调,二是学前教育机构领导的重视,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对学前教育机构领导层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理念的认同与重视程度进行关注,只有领导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环节实施的教学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促进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从相关行政单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统筹安排进行宏观性解决,通过相关行政单位的统筹协调规划,创建有效的教学实施内在环境,开设相关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培训机构和课程,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机构改善人才引进制度,重视学前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学前儿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线的、直面学前儿童的群体,对教学实践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所以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外部环境的完善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设施设备的完善,能否支持有效的开展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活动环节。这些内在调节和外部客观环境都是制约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才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学前教育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将西方教学理念与中方本地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加速改革进程、将传统学前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和对内在与外部条件进行提高和完善的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前音乐教育教师素质提高,使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体系与途径得到正确认识,还能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学前教育拥有真正的创新发展的动力,确保学前儿童打下牢固的启蒙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张学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性研究[J].北方音乐,2016(17):155-156.

篇4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特殊作用

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重视音乐教育刻不容缓。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因而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包括音乐课在内的非必考课程。对此,李岚清同志在1995年6月致“全国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培训班”的信中指出:“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对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段话包括以下三层意思:(1)切实办好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大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的前提条件;(2)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3)在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之一。音乐教育能够通过洋溢的情感,使人们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教委一再提出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各级部门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调查,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忽视的现象十分严重,音乐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重视。小学音乐教育被看成是“唱歌课”,中学音乐课常常被“主课”所挤占,大学就根本没有列入教育内容之中(师范类音乐学专业除外),在大学校报的一角出现“音乐讲座”的海报也很鲜见。如果说小学将“唱歌课”当成音乐教育是认识上的误区的话,那么中学音乐课的课时被挤占绝对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大学忽视音乐教育就属于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盲区。从各级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配备来说,小学有“唱歌课”,但教师多为兼职(尤其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师职数少、地位低。音乐教师在大学更被忽视。某万人大学,仅有的两三名音乐教师,居然课时不足,每年仅在学校有节庆活动时起组织和辅导作用。这都反映出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一)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应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应以全面育人为本,包括德、智、体、美诸多方面。音乐教育自身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戏剧性、深刻性和审美价值等综合特点,它能“寓教于乐”,把深刻思想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所以它是向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思想素质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中,使音乐课与语文课、政治课、思想品行课协同进行,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

今天,我们把爱国主义列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激发学生奋发进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此方面,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快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爱国热情。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结合歌曲内容介绍作品创作背景,讲述在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首乐曲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当时的中国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通过讲解,学生会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发地产生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懂得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这实际上是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与单纯的理论讲解和政治说教相比要生动得多,学生也将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再现中受到感染与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学会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柔韧心理,宽容、进取、创作、同情心理等。比如,通过大合唱、小合唱等多声部作品演唱,铜管乐合奏、打击乐合奏及管弦乐合奏等来表达心理素质训练的目的。合唱合奏是一种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经过多声部的协调合作,演奏演唱出的音乐旋律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有一个声不合协或个别音演唱、演奏不准确,就会使整体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训练中,学生能感受到集体协作是多么重要,从而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对正常人来说,生理素质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音乐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如:优美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有节奏的音乐,能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律;歌唱可以扩大肺活量,并使发音器官发育良好和功能灵活;演奏器乐可以训练手指、手腕的运转自如。目前,人们对音乐的医学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认为让疾病患者听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有助于恢复健康。在心理素质方面,由于音乐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脑神经,因此能激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射,这种有序活动将有助于脑机能的不断强化,培养各种良好的素质,如:音乐可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感情得以调节、净化,使情感情操高尚。典雅、优美、悦耳的音乐,有助于人们消除闷闷不乐的心绪和机体疲惫。此外,音乐训练和演出还有助于自制力、毅力、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是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有利于促进人们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使人格逐渐得以完善。

(三)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在学校中,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进行,音乐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研究如何使音乐课与这些横向课程协同教学。如在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传边寨》时,主题音乐取自苗族、彝族,给学生介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服饰打扮、居住环境、、民族文化等,作品描写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万民欢腾、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欣赏此乐曲,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语文、地理、历史等课程有机结合,体现了协同教学的原则。还可以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使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还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准,树立文化心态。由于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感,它可以升华为思维和理智,从而产生出充满激情的实践理性,这种理性认识超越了语言符号的层次,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欣赏古今中外音乐名著,不仅能开阔知识视野,而且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会激起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交替运用。

(四)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中的作用。

实现学生外表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要求学生着装朴素大方,富有文化内涵,举止优雅得体,潇洒大方,光靠学文化课是不行的,而应从音乐教育方面努力。总之,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着独特作用。我们要遵循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重视音乐的“育人”功能与教学作用。既要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又要着眼于学生人格的修养与完善,为培养出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音乐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音乐的审美活动是多层次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心理活动,听众经过音响感知这一审美层次后,必然要进入情感体验的阶段。由于音乐艺术在表现情感方面具有相对的明确性、非具体性的特点,听众听完一首乐曲后,就会凭借初步的感知,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对作品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对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曲式结构与调性布局的特点等方面,客观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主观上进行心理的情感体验、思绪联想,从而把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引起情感共鸣,达到完全体会其艺术美的真谛。例如当欣赏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后,在获得了初步印象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贝多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创作思想、创作风格等进行了解,再深入分析贝多芬在这部交响曲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深刻的思想性、坚强的斗争性、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果因为反复聆听这首乐曲,激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困难或不幸的抗争勇气,那就说明作品的情感在你身上产生了效应,情感体验就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从而真正获得了美的享受,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四、进行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对素质教育的功效,只有在具有一定欣赏水平基础上才能产生。目前,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原因,大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对音乐及乐理知识知之甚少,“乐盲”很多,一般大学生的音乐水平还停留在最初的官能欣赏阶段。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动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许多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即音乐=流行歌曲,艺术家=歌星。值得关注的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是“追星族”。当然,形成“追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有传播媒体的误导:有文化市场的干扰,也有歌星媚俗表演的诱惑。但是如果我们重视音乐,重视文化审美教育,给学生以充分的真、善、美音乐,使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提高,那么“追星族”的现象将会大大改观。几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在蓬勃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美育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呈现出令人欣慰的局面,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音乐师资少,教学环境及条件差,对音乐教育的宣传和重视不够。这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所以,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音乐教育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音乐教育的新路子。

(一)切实加强对音乐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基本上没有音乐教育的计划,音乐所需的教材、设施、场地等普遍没有落实,有时甚至用其他行动来代替和冲击音乐教育活动。因而,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显著。要想搞好音乐教育,学校领导和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对音乐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加大宣传舆论的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音乐教育气氛。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工作体制,成立音乐教育工作委员会,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指导和决策,教学内容要更充实、更有思想性和说服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校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还要通过课外活动来进行,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尤其是大学阶段,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较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通过课外活动进行音乐教育,可采取两种方式:首先,成立有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团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从而发现和培养音乐兴趣和才能,提高音乐欣赏和音乐方面的能力,在此方面形成一定的专长。其次,学校定期开展大型的音乐活动,让学生通过班级有组织地参加,学校定期把高雅音乐引进校园,普遍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三)加强师资力量,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目前,音乐师资可谓是“一缺二弱”。有的音乐教师专业很强,但缺乏全面的文化素养,以至于把音乐课上成纯技术训练课。音乐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低下,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要实现音乐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关键是音乐教育者先受教育,要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做起。否则,音乐教育只能长期在低层次徘徊。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能替代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总之,在素质教育日益重要的今天,教师的工作,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要面对现实,通过科学有序的工作,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大的飞跃与突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

[2]吴晨晖.谈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6,(1).

[3]廖家骅.音乐与素质教育[J].音乐舞蹈研究,1997,(5).

篇5

1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功能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大学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

1.1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音乐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可以把人文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并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与价值取向。通过对音乐精神内涵的体悟和挖掘,感受音乐当中的人文关怀,受到人文教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1.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大学音乐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乐感与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可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氛围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进行自我管理,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音乐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宣泄,有助于消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心理疏导作用。

1.3 提高学生的情操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音乐欣赏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有较大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体会音乐中的高尚情操,通过音乐教育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欣赏高雅的音乐,引导学生拿出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2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不足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至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对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音乐课程设置与学生成长需要的矛盾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出现东多西少的现象,音乐教育资源的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而且由于各个高校资金的限制,其投入到音乐教育当中的资金分布也不同。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不同,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音乐欣赏能力不同,音乐偏好不同,而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导致音乐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需要不相符。

2.2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均有重要作用。而非专业的音乐教师可能会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造成阻碍。

2.3 音乐教育设施问题

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设施投入偏向于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设施投入,而音乐设施相对欠缺,难以满足学生音乐学习和欣赏的需要。

2.4 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问题

当前,我国的多数大学未建立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造成音乐教学呈现出无秩序的状态,对学生的选择造成阻碍。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部门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音乐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大学音乐欣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完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规定,完善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同时不断改善大学音乐的教材内容。规范的音乐课程设置是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理论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规律设置音乐课程,便于学生在系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途径。

3.2 加强音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欣赏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所占据的比重较小,学校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专业的音乐欣赏教师缺乏,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能力和知识有限,导致音乐欣赏课程不能被很好地完成。学校需要不断加强音乐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养,通过音乐欣赏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带动高校的音乐欣赏教育。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探究,听取学生的观点。通过共同的音乐欣赏与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音乐欣赏,实现教学的目的。

3.3 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教育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对于促进大学音乐欣赏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音乐欣赏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现有音乐教育条件的有效方式。学校首先要对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音乐欣赏教育资源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效率。例如,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下载和收集音乐欣赏教学资料,提高教学资料的利用效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音乐的播放和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

3.4 加强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管理

我国艺术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安排对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具有指导和管理作用。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艺术教育管理相关部门对音乐欣赏教育教学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大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有序进行。由国家的艺术部门对大学的音乐欣赏教育进行协调条管理,调动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篇6

作为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发展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除了要强化学生专业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外,更需要在学生身心、知识、能力飞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塑造其完美人格,陶冶其高尚情操,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如何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每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它深奥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的生活写照,在赏析音乐作品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健康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非常有意义且不容忽视的。

1、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说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已渗透到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但就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规划而言,校方较为重视、突出的均为专业技术教育,相对于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在培养方向、课时安排或者资源平台的提供等方面都明显不足。这样一来,造成了学校没有建立正规、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没有规范和专门的教材,存在着音乐艺术教育对象不明确、课程设置不严谨、组织管理不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面对高职教育改革,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正确认识音乐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定位,切实保证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师资建设,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搞好高职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

2、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应因材施教、计划教学。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对象比较特别,大多是非音乐专业、没有艺术专长的学生,这些学生较音乐专业的同学而言,他们对音乐基础知识、欣赏与审美能力的掌握都略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教学。

对三年制的大学专科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应系统的制定教学计划。在第一、二学年里,应从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兴趣、音乐基础等方面进行重点的培养,我们应当选择具有不同时代特色、地域文化、风格、流派的代表性经典曲目和剧目给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特点,音乐表现形式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塑造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当中,运用直观的视、听、示范等教学手段,以引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自觉地接近音乐,理解音乐,并学会融入音乐。在第三学年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提高音乐知识的专业性,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内容健康向上的教材来教授相关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会分析音乐、鉴赏音乐。此外,我们还应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多发现学生的艺术特长,就其自身才能予以塑造、整合,为学生提供演出平台,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体验展示音乐艺术教育成果的乐趣,真正的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的实践能力。

3、塑造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音乐艺术教育新模式。

除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外,音乐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一个为学生提高艺术实践能力的课堂,也是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素质提高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学校可将艺术团体和社团组织的活动课时化、学分化,通过这一举措来塑造艺术与文化相结合的艺术社团教育模式,进行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改革。

篇7

1.1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有错误认识

很多高职院校在钢琴教学中并没有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分析其原因,很多教师认为奥尔夫教育法更加适合学龄前儿童的钢琴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不可能产生很大的帮助,促进学生钢琴水平的提高。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采取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来开展高职学生的钢琴教育。这是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错误认识,奥尔夫教学法重视的是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和个性的舒展,并不区分幼儿和成人。很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这一优势,导致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并不普及。

1.2教材不匹配

除了上述认识的不足,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缺失也是阻碍学生钢琴技术进步的原因。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的方法也应当不断更新,在高职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并没有为学生准备一套系统的教材,很多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并不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因此,也更谈不上很好地运用该教学方法。因此教材的不匹配也是阻碍学生钢琴学习的原因。

2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具体应用对策

2.1增强学生对教育模式的认识

要想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在高职学生的钢琴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使高职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理解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开展方式。使其抛开原先对奥尔夫音域教育的错误认识,即该教育思想并不仅是一种思想或者方法,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得该体系能够完整地被应用到钢琴教学当中,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对钢琴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使其在学习中不断熟练动作,掌握弹奏的技巧。

2.2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材的完备

除了使学生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老师也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在钢琴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发挥很大的作用,其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素质、个性追求、心理等各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其教学的内容要能够给学生今后的工作带来帮助,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教师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和具体的应用。同时,学校也需要为学生安排一套较高水准的教材,使学生能够通过书本的学习提高自己对该教育体系的认识。

3高职钢琴教学中奥尔夫体音乐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因为其入学时候的钢琴水平有高有低,只有在日后的教学中引入奥尔夫教育法才能够使其不断趋于一致,一起提高。该教育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3.1琴谱的学习

在演奏钢琴之前,首先要学会读钢琴谱。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就显得十分枯燥无聊。同时,在钢琴谱的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将琴谱背诵下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但如果老师运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琴谱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通过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3.2节奏的掌握

钢琴的弹奏离不开节奏,因此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能够加强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节奏,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在节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拍手的方式,跟着老师的钢琴节奏一起完成对一首乐曲节奏的学习,加强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强化了其对节奏的认识。

3.3技能的提高

在钢琴学习中,技能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枯燥的一部分,如何将枯燥的技能教学有趣化,是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在师生之间开展律动游戏,比如在开展“跳音”技能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将篮球当做钢琴,通过拍打篮球感受手部和手腕的力量,并且将自己的这种感觉应用到钢琴的弹奏当中,使得抽象的技能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4结语

篇8

职业教育新理念认为“教会学生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综合素养比单项技能更重要,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高职院校既要重视技术、职业、就业,也要立足人才的发展潜能和发展空间,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加强对领导者及师生关于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宣传。音乐素质教育不强调学习音乐技能技巧,而是通过音乐学习认识美、欣赏美,从内心深处追求美,分辨美与丑,从中得到人性的启迪,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素质教育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人文修养、综合能力和健全完美人格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教育者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切实做到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各个环节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1]只有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学校发展理念上、政策制定上将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才能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有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配置,采取更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出更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

2 健全艺术素质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职能职责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也要与时俱进,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组织模式。既能发挥体制优势,又能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为音乐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障。高职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2.1 统筹决策系统

现行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缺少组织领导的指挥,没有合适的组织结构,缺乏严密的分工。要从决策层建立专门的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领导组,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做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研究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协调学校各系部形成合力推荐艺术教育发展。对工作岗位设定、部门建立、确定上下级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框架等工作进行精确分工。同时,要统筹学校资源,保障必要的物力财力用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时检查评估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年终进行考核,确保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情况,在各层次之间形成统一管理的需求,确立各级部门、组织的责权关系,使各部门、各层次达到协同,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

2.2 管理执行系统

在高职院校中设立独立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彻底脱离团委、艺术学院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不挂靠其他职能部门,设为校内独立的二级单位,接受学校的直接领导,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独立自主开展全校的艺术音乐教育等活动。同时,还要积极研究部署全校的艺术音乐发展规划,对各类艺术音乐教育课程、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抓好各项艺术音乐政策的落实,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安排,制定校级美育或艺术教育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设置专门负责学校艺术教育的岗位和教师,岗位清楚,分工到人,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使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宏观管理体制下经常化、制度化,学校要落实到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促进全校艺术音乐教育的发展。

2.3 监督考评系统

校内可组建专门的评估机构,定期开展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监督考评工作,由教务部门、团委、督导部门中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人员组成。主要针对音乐教学目标、大纲和教材、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经费投入、场地使用、教师聘用与考核等方面进行监督评估或服务保障,并及时给予汇报和反馈。通过考评来体现政策、制度的落实效果,完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考评制度,有利于提升音乐教育质量。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领导及相关行政部门组织下开展工作,不仅要接受学校定期、常规的评估检查,还可以设立由学校、系部、专家、授课教师、学生代表四个层次组成的监督体系,从而产生强大的驱动力,确保监督保障体系的落实和到位,切实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2]

3 创新音乐素质教育活动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3.1 科学设置课程教学第一课堂

首先,要使普及性和选择性相结合。高职音乐素质教育是为培养学生成才“服务”的,应将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重心转移到如何促使培养对象的“发展”上来,即人的全面发展,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每个学生。音乐课可以遵循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其中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则可以更加丰富多彩,相对必修课有所加深和提高。课程“按需开设”,根据学生层次与特点设置音乐基础知识类,音乐鉴赏类和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学生选课可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进行选择,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其次,艺术性和技能性相结合。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职教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它要求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给高职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针对音乐自身特性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殊需求,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对艺术课程做出相应调整,强调将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 让音乐教学服务于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自身专业的实用性及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

3.2 规范管理社团第二课堂

篇9

关键词:音乐艺术;高师音乐教育;后现代转向;知识转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世界文化频繁交流并亟需对话的时代。自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以及文化思想传遍全球,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与教育传统的中国,在近现代就已经比较成功的引进了西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我国音乐教育与文化深受其影响。至今仍未形成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文化历史传统的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知识转型之后,以西方传统哲学为基础、突出技术工具理性的现代音乐教育模式也正处于一种转换与交替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对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批判,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应该如何从根深蒂固的开发课程转向音乐的理解课程范式,这是我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性的挑战。

一、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知识与教育一直有着长远的历史渊源,并成为每个时代的主题。所谓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制度与信念的整体”。石中英先生在他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对人类的知识型的转变、更迭做了详尽的描述:即古代知识转型与第一次知识转型、现代知识型与第二次知识转型以及第三次知识转型与后现代知识型等三次历史时期。知识类型的转变反映与影响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是课程观念变化与改革。

现代(科学)知识是将“认识者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观察、实验或推理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代科学知识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从三个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勾画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形象。其中,“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由此,在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现代音乐教育将知识看成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从近百年中国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与公共音乐教育)来看,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认识水平大都局限于技术控制或工艺层面或技巧层面上。”诸如其他与音乐相关的哲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文化课程在当今国内的大多音乐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忽略。这种“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单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这种利弊关系清楚地体现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之中,即体现在高师音乐的主干课程、音乐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和专业(如钢琴、声乐及器乐表演及作曲等技能)等课程中。”传统的音乐课程教育范式虽然对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直难以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也如管建华先生所言:“中国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以音乐技术学习来划分具体专业的,如每个学生都是以声乐或器乐或作曲为主的技术学习来定位其主科的。”目前现代音乐教育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形成是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同时也反映与体现了在20世纪“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影响。“20世纪中国学习西方音乐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企图从西方文化有机体身上割裂下音乐的技法,去实现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第一’的梦想。”

音乐课程的状况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及文化上的反映,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影响下的中国音乐课程和知识体系下教育、培养的中国学生,其音乐的观念自然被格式化,他们用“高级”、“科学”与“落后”、“不科学”等标准来看待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他们眼中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于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至今仍处于一种“民族附加”的模式,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与立足于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随着人类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转型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同

现代音乐教育开始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当今时代正处于人类社会从现代知识至后现代知识的转型时期,这将影响并推动着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改革。

二、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解读

2006年教育部制定并试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教育部在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从战略高度上制定的新时期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纲要性文件。“方案”与“纲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全面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与环节,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规范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培养目标与教育观念。“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指导方案”培养目标下的高师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音乐教师,这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将为音乐教师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高师音乐学课程指导方案将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等组成。其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为: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课程内容为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声乐、钢琴(含歌曲伴奏)、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又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两类,限选课分为三组,每组须选修一门,如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合奏与指挥/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等;任选课(约648学时,36学分)包括专业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另外,还须根据地方资源开设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主要是指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有: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

三、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转向

基于上文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现代知识的“普遍性”、“中立性”、“客观性”将被消除与解构,从而转向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境域性”、“价值性”、“文化性”理解。“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知识是对人们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测、假设或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知识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所有的概念、符号与范畴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在“知识/实践、知识/权利、知识/性别、知识/利益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改革必然要从课程设置的建构开始,人类的文化知识从现代科学知识类型到后现代的知识类型的转变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中已经有所体现和影响,比如管建华先生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就是站在当代学术理论的前沿,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现代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反思,是中国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领域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也正从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后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转型,现代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其课程体系面临着危机与挑战。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走向信息产业时代,随着新的全球性的

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应该开始以全球性的思维框架的视野来看待当今中国的高师音乐教育。

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关于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的过程中所涉列的现代教育改革层面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教育的目的、课程知识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育学或教育理论的研究等四个方面。由此泛化而引申到当代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改革不乏也从其上所述的四个方面而考虑,无疑对当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变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模式。

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从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来看,所有的知识都是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的,那么教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批判性地学习和接受,即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尊重音乐文化的“本土性”和“地方性”以及“多样性”,树立多元的音乐教育文化观念。

2.高师音乐课程知识的选择。高师音乐教育什么知识最具有价值型,不排除以往对学生音乐技能与音乐技术理论的学习,提倡技术与文化并重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科学(音乐技能与技术理论)课程,学习与掌握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音乐技能、技巧的同时开发本土传统音乐课程的建设,并加强人文课程,提高高师学生社会人文文化的意识和水平,为培养新的知识类型观念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3.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组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重新设计和组织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完成新的课程目标。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变化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有着新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积累性的学习理念。

如何在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音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这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正是在这种对所谓“客观的”、“普遍的”、“中立的”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同样,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原来教育教学模式怀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基本任务或基本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

4.高师音乐教育学与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学实践的过程是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行的,因此,关于高师的音乐教育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在当前知识转型的语境下也面临着转型的一个过程和危机。后现代知识型要求下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必须放弃客观主义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认识路线,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研究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立场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必须敏锐地把握新的社会文化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必须以一种理性的对话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包括教育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教育观点,彼此之间开展真诚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必须对来自国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进行价值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正确地理解它们的所谓‘世界意义’”。

四、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水平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是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存亡的大事,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文化知识学习的指向及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速度与水平;同时也会因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地方音乐教育发展的步调不一致。因此,在当前人类社会文化转型的语境下,如何快速有效的转变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模式,如何培养时代适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等诸多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音乐教育的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一统式的教育改革将抹杀及抑制音乐教育的地方性以及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将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并作以深入的探究。

(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

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篇10

在教学法中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中除音乐专业理论与音乐专业技能外,唯一体现的与教育有关的就是“两学”分别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在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对音乐类学生攻读文学硕士研究生选课时,必须选修两门教育类课程,其中一门必须从以下课程中选择:《音乐教育理论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问题的解决》、《音乐技能与创造性策略》、《大学音乐教育与管理》、《幼儿音乐经验设计》,这些虽然是对硕士研究生选课的要求,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问题的解决》、《音乐技能与创造性策略》、《幼儿音乐经验设计》这三门教育课程如果能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所接触与了解,相信会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更好的效果。无论怎样目前这几门课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是没有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理念,可以找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来作分析,然后再做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前提是要先给学生留有作业。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所选用的曲目大多比较经典与高雅,而中小学生比较接受一些简单的贴近生活的曲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孩子们都会唱的,喜欢的音乐来补充一下,这样也符合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价值让“教学法”来体现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由这四大部分组成的:一般教养课程(政治、文化、外语、计算机)、必修课(包括五个领域:

1、音乐感受与鉴赏类

2、音乐表现类课程

3、音乐创作

4、音乐与相关文化

5、心理学和教学法)、选修课程。从必修课的字面意义上的五个领域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五个领域的课程主要有:乐理与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外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曲式与作品分析、教育学、心理学等。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这五个领域的所占比值是均衡的,可众所周知的是:一些专业技能教师太过于强调自己专业的重要性,给学生的导向是其它的课程都不重要,久而久之学生的偏科现象极为严重,极大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摆设。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在中、小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为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生源,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需要音乐教育素质高于音乐素质,当然专业技能课程也是音乐专业之根本,如何权衡好就看每位专业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了。

(一)转变教育理念,弱化专业性,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如何才能培养?这需要每位老师的努力与改变。上面说到了学生偏科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给学生传达了错误的信息,过于强调了自己所带的专业。那么笔者认为专业老师改变这一观念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高、专、精的标准降低,在技能方法准确的基础上多注重专业的教学法传授,弱化专业性。这样也就让学生对所选的专业方向学习思路更加明确。

(二)在“教学法”中真正实现课程间的联系与价值

“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法课程”这是郭声健教授在他所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一书中所说过的话,看到这句话后觉得说得很实在很准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每门课都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学好各门课是一切之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改变以往的“一人讲,众人听”可借鉴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问题,步步深入、占用资料,加深认识、提出假设、检验想法”,但要想“思维五步”教学法顺利的进行,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课前要大量查阅资料做好预习。这样以来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单一的只教一些技能,一节声乐课可能就要牵涉到作曲、音乐史、音乐审美、音乐评价等一些课程了,而且还上了一节很棒的教学法课。这样以来,每门课都会受到学生的重视,课程设置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显而易见。

三、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让教育实践在课堂上完成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实践,这样才能把知识变得有价值。目前,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若想顺利毕业,必须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实习一般会安排在大四,时间一般为两个月,有些学校的“两学”老师,可能在授课过程中,也会给学生安排一下类似的教育实习,实习地点大都选择附近的中小校。然而,对于一个将来要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安排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怎样能让学生在校四年既能把基础知识打牢,又能让学生充分的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情形呢?笔者认为,教育实践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让课堂教学学以致用。

(一)信任学生,改“教学生”为“教学生如何教”

在以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在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需要,缺少评价,久而久之课堂也就变成了我们常说的“填鸭式”“独角戏”课堂,这些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大学生的年龄段大都在18-20几岁之间,这个时候的培养目标应以“践行”为本,注入一些创新动力。那么,这时更需要创造一些激发他们潜能的课堂环境,大胆地把一节课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来讲述,教师所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有价值的评价与讨论。这样的课堂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领悟深刻,不断在实践中见真知。

(二)把中小学生请进课堂

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知识结构已基本定型,而教育实习也是安排在学生知识结构已经形成后,才真正接触中小学的课堂,了解中小学生的特性。因此,就出现了大家常说的一种现象,学生在应聘时准备不充分,即使是入职也很难较快适应工作。那么,之前的三年学习只是“纸上谈兵”,应聘前的准备就像“亡羊补牢”,实习也就起不到预想的效果。那么,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模拟课堂”外,还要把中小学生或幼儿直接请进课堂,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辅助下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去了解分析中小学生的特性,针对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更好的去处理。这样生动有趣又有效的课想必学生的逃课率也会降低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