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09: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析研判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析研判报告

篇1

一、街道火灾基本情况。

街道下辖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共5个城市社区。总面积31.7平方公里,总人口16771人。1月1日至3月31日,街道共发生火灾3起,死亡0人、受伤0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5万元,较上个季度相比:火灾数下降10%,财产损失下降12%。从火灾发生的区域看,社区1起、社区2起。从火灾发生的场所看,居首的是村(居)民住宅火灾,共2起,交通工具火灾1起。从引发火灾的原因看,电气故障和生活用火用电不慎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火灾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高概率”风险,为确保街道消防安全工作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安全检查及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深入分析研判当前消防安全工作的形势,着力防范、解决消防安全风险,确保街道安全稳定。街道逐项排摸隐患底数、研究提出守底线、打基础、管长远的对策建议。

当前街道消防安全高风险主要集中在老旧建筑的商贸市场、养老机构、居民小区等场所,老旧建筑商贸市场:以振强商场、方圆超市、日杂商店为主体,该类场所以批发、零售形式为主,涉及鞋帽服装、农副产品、海鲜水产等数十个类别,从业摊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发生火灾后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街道共有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2家。养老机构服务对象集中为老人、病患等弱势群体,自我保护和逃生能力差,且老年人的心态特征、生活习惯易带来卧床吸烟、遗留火种、忘关或未正确使用电热器具等火灾隐患。居民小区历来也是亡人火灾高发区域,目前街道房龄较长的居民住宅、待改造的棚户区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消防安全现状令人堪忧。

深入剖析上述3类高风险点,折射出当前我街道消防安全治理的短板,同时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强化“三个坚持”,提高站位抓安全。

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面对消防安全的重视力度要一致,落实主体责任,把安全作为第一责任,把稳定作为第一任务。要牢固树立“抓与不抓不一样、虚抓与实抓不一样、笼统抓与具体抓不一样”的理念,共同对本单位安全负责,其中消防安全要是出现问题,要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三、要突出“二个重点”,靶向施策促安全。

一、是突出消防安全教育引导。要结合“消防入户宣传”等教育实践活动,正面引导强化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公众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及自我整改。保障每个人都可以懂得基本逃生常识。切实将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二、是突出风险管控。要强化对重点单位、人员的管控工作,认真梳理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清单,紧盯“九小场所”等重点环节,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不断提升消防安全防范系数。

四、要落实“工作责任制”,长抓不懈保安全。

一、消防工作责任压力逐级递减。街道要重点加强消防工作压力传递不畅,基层自觉性不高,单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上热下冷”问题突出,重点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和组织抓消防工作还缺少主动性,网格虚挂,易造成安全管理“真空”。

二、是公共消防安全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全社会主动参与支持消防工作、自查自纠安全隐患、积极预防火灾风险的意识能力与现代社会管理要求还不相适应。消防车通道被挤占、楼道堆物、私拉乱接电气线路等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市民群众“重维权、轻履责”的行为屡见不鲜,日常生产生活多以牺牲消防安全为代价,明知存在隐患、身处危险,依然心存侥幸,对火灾隐患视而不见、不督不改甚至督也难改。

篇2

 

一、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

    无

二、重大社会矛盾纠纷

    无

    三、特殊利益群体活动情况

共排查出劳资关系群体1件。土沃乡博大公司未支付下格碑2户村民做饭工资款8万余元。经由土沃乡人民政府调查处理,博大公司与2户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书面协议,博大公司随后把工资款打入2户村民银行账户。2户村民表示不再就此事进行上访。

四、进京非正常上访情况

    无

五、其它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线索及隐患

 

篇3

舆论也要“本地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本地化”就是“入乡随俗”,在坚持普适性原则的前提下,网络舆情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要充分考量当地民风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时汇聚与分析网络民意,再理性发挥网络民意,以转化为当地决策部门的实用参考,指导当地政府及时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与回应网民关切,化解网络舆论风波等,使研究成果顺利“落地”。

以湖南省“三问于民活动”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的“本地化”视角。“三问于民活动”即20 11年10月-11月,湖南省开展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于民”活动,活动主办方在红网开通“三问平台”,集论坛专版、在线提交、活动专题、电子邮件、短信互动、网络访谈等多种网络参与方式为一体,以此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听取民众呼声。活动开展以来,网络民意倾泻,各类网民诉求或建议数以万计。从网络舆情研究角度来看,“三问于民活动”本身就包含着重大的舆情研究价值。这一活动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中,诸多“本地化”因素也得已体现。

从网络舆情信息分类上看,这一“三问于民”活动舆情研究选题,自然属于“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舆情信息”,做好这类舆情信息的研究工作,将直接体现舆情研究“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根本目的。就“三问于民”活动而言,这些“大局”、“决策”所立足的湖南省情,是舆情研究分析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内参文件、舆情分析报告等诸多研究成果观点新颖、对策得当、生动可读的前提。另外,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要围绕已有的“大局”、“决策”,熟知湖南省当前的一些重大政策方针,然后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打通官方与民问两个舆论场,使政府决策与民众诉求基本对接。

从网络舆情研究步骤或方法上看,研究的“本地化”存在着一些客观条件。湖南“三问于民”活动,首先将网络互动平台设在红网,通过红网平台汇聚网络民意或网民建议,这是其他网络平台甚至全国性网站无法替代的,红网作为湖南省重点新闻网站已成为了湖南省重要的舆论阵地与舆情窗口。同时,收集与整理舆情的“三问于民”活动小组人员,是从主管部门、省内主流媒体、科研机构中抽调组成。这批工作人员对湖南省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基本熟悉。除了这些舆情研究“本地化”的客观因素,网络舆情信息或研究成果的上报应该目标明确,舆情上报后的反馈应落实到位,而不是不知“花落谁家”。

“本地化”的现状

虽然“本地化”是网络舆情研究“落地性”等特征决定的,并且目前的舆情研究实践中一些研究者的脑中也萌发了一定“本地化”意识。政府主管部门为更好地回应网络民意诉求,去实地调研舆情生发的根源,其实客观上仍是一种“本地化”思维。然而“本地化”仍只是众多网络舆情研究机构或政府舆情研判部门研究中的点缀,“本地化”视角并没有真正成为舆情研判或研究的切入点或基本原则之一。

从网络舆情研究或研判的主体来看,政府部门、舆情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新闻媒体及民问研究机构等,对研究的“本地化”未能界定清晰,主要体现在主观认识不到位与客观条件缺乏等两个方面。首先,各地政府部门的网络应对,大多仍处于被动地应付突发事件或敏感性事件的状态,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较为原始。当然,一些理论成果立足全局,有一定的思想性或可以为舆情研判实践提供一些指导,理论价值自然值得肯定。然而受制于客观条件,研究成果过于注重网络舆情的“共性”,针对性不强,要真正体现出实用指导性,研究模式亟待优化。再者,以新闻媒体为平台的舆情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部门与纯学术机构的不足,但研究或研判水平参差不齐,研发框架难以建构,并且因其新闻媒体属性,对于树立“本地化”视角并常规化运行,显然是个问题。

“本地化”的必要性

应该说,网络舆情研究“本地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舆情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从上述的内涵、现状等方面的分析中亦可窥见一斑:

首先,网络舆情研究的方式方法需要树立一种“本地化”视角。例如,网络舆情调查包括网上问卷调查、网上议题设置、电子邮件调查、网络会议调查等,不论是哪一种舆情调查形式,如要获得有价值的统计数据或民意观点,都得科学地进行前期准备:选取调查议题、设计提问或选项、确保调查导向、确定调查对象等。

其次,网络舆情研究的内容或领域需要进行“本地化”透视。网络的发生,热点话题的形成,主要由反映社会思潮的事件、社会民生或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件、灾难突发事件等“导火索”引发。这些“导火索”事件自然是网络舆情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但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该如何选取有舆情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进行“本地化”透视。事实上, 一些舆情机构定期“地方舆情应对指数”等舆情报告,这与“本地化”仍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综合性地选取一些“整体性网络舆情”,后者不仅包括了前者研究的“共性”,更具针对性地落在舆情研究的切入口,找到了全面而客观地反映网络社情民意的钥匙。如果缺失了体现舆情研究“个性”的这一“本地化”视角,舆情信息工作只会流于形式、机械化且按个人意愿来操作了。

篇4

按照××文件要求,我局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个方面问题,局党组高度重视,并于×年×月×日召开专题会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并落实整改。现将事情情况报告如下:

一、针对“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制有差距,未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领导班子述责报告”的问题。

整改落实情况:收到整改报告后,局党组高度重视,并及时召开会议,采取整改措施。一是局党组进一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组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工作考核内容和在××年述职报告中单独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完成问题整改。

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构建行政调解工作体系,积极探索行政调解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加大对行政争议纠纷的调处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工信委系统行政调解组织机构和网络。切实加强行政调解工作,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基本实现目标要求。

三、行政调解基本原则

(一)优先调解。对于发生的行政争议、群体性事项在解决矛盾纠纷时,要严格按照法律和法定程序进行行政调解,主动作为、积极履职,首先选择调解解决的方式,并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二)充分协商。坚持自愿、平等、合法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站在中立立场,平等对待当事人。在争议双方自愿调解的基础上,耐心做好劝解工作,并为双方充分协商、最后达成调解协议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三)促进和解。为争议双方搭建沟通平台,消除双方当事人的认识偏差和误解,努力促成当事人和解,以彻底化解纠纷。

四、工作措施

㈠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构。成立市工信委行政调解领导小组,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机关党委、法规科、人事科(遗留办)、综合科、新材料产业科、经济运行科等科室及委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做到层层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有人具体负责矛盾纠纷调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配齐配强调解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确保行政调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对行政调解室进行健全和完善。配齐配强兼职行政调解人员,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行政调解工作队伍中,固定2名兼职行政调解员,并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夯实行政调解工作基础。

㈡规范行政调解行为。根据《市行政调解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机关各科室、委属各单位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委调解室的标识标牌、工作职责、公开内容、工作流程、排查调处、台账档案等工作,促进行政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㈢建立行政争议纠纷排查研判机制。一是机关各科室、委属各单位要负责开展行政争议的纠纷排查、研判工作,每月定期对本科室(单位)内的行政争议纠纷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梳理、滚动排查和分析研判;重大活动和特殊敏感时期前夕,要及时组织不定期的重点排查和分析研判。二是要及时掌握行政争议纠纷的动态情况。建立和完善行政争议纠纷排查台账,将行政争议分门别类,逐级逐个进行登记、梳理、排查、研判,做到调解员有排查调解记录本,要有分类汇总排查台账和矛盾纠纷定期分析研判情况专卷档案。三是及时报送行政争议纠纷排查研判的情况。各科室(单位)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10日前,向委行政调解领导小组报送1次行政争议纠纷排查研判情况的报告。

㈣构建重大疑难行政争议纠纷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疑难行政争议纠纷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确保重大疑难行政争议纠纷案件的稳妥化解。对法律关系复杂的重大、疑难争议纠纷,要明确牵头科室,由牵头科室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协调解决。

㈤进一步完善行政调解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市里组织的行政调解培训。开展对行政调解员业务知识和调解技能的培训。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法制观念和较高法律素养、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行政调解工作队伍。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阶段(3月31日前)根据我委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宣传工作。有关资料分送综合治理、政府法制机构。

第二阶段:工作实施阶段(4月1日-11月30日)落实好各项工作举措,各项制度,根据本委特点规范行政调解工作程序,确保行政调解工作合法、规范、有序开展。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认真总结行政调解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推动行政调解工作开展。委领导小组将组织人员对各科室(单位)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工作。

六、工作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行政调解的责任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认真履行行政调解工作职责,确保行政调解工作顺利推进。

篇6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范围:可能引发国土资源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尤其是非法征地拆迁和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违法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等侵害农民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群体性以及积案和重大复杂的事项。重点区域应放在城乡结合部及城市规划区、开发区、集镇功能区内。重点时段为重大政治活动及敏感时期。

二、排查方法

(一)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定期排查相结合。局机关每年都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针对倾向性、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重大政治活动、重要节庆日及敏感时期到来之前,都要进行集中排查。

(二)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排查方式。局机关要认真组织国土资源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的排查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排查不留死角。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逐项建立台帐,落实包案领导、责任单位,明确办结时限。

(三)坚持信息研判、报告与预先处置相结合。局机关要及时、准确、全面收集各种国土资源信息,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对涉及可能引起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在及时分析研判、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做好防范和化解的同时,必须按规定及时逐级报告,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

三、化解措施

(一)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应对措施。对排查出的国土资源问题,能解决的要依法及时解决并落实到位;对群众诉求合理、但政策不够完善或没有明确规定的要积极推动解决;对坚持过高要求的要耐心疏导群众情绪,防止矛盾激化;对以上访为名制造事端、煽动组织闹事的,要及时收集、固定、移交相关证据,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并建议相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二)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形成工作合力。要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和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征用问题专项工作小组的作用,对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凡属本部门处理的问题,要及时认真把问题解决好;涉及其它部门职能的问题,要主动做好协调、衔接、配合工作。

(三)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疏导协调。对依法应当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的问题,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对于涉及征地补偿标准争议的,要引导群众通过征地补偿争议协调裁决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对于重大、疑难事项,可通过听证形式化解矛盾纠纷。

(四)突出重点问题,实施领导包案。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矛盾容易激化以及带有普遍性的疑难复杂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到人,包案领导要协调各方力量,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对可能引发的突出矛盾纠纷,要组织专门工作班子,明确责任单位,制定化解方案,确保及时有效化解。

(五)强化挂牌办理,狠抓工作落实。强化国土资源基础工作,积极发挥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的作用,力求国土资源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对复杂矛盾纠纷和上级交办、督办的重要事项,要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期限,实行挂牌办理。

(六)评估政策风险,控制源头。要从政策层面分析查找原因,研究解决和化解矛盾的办法,防止因政策不连续、不平衡、不完善和落实不到位引发矛盾纠纷。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通过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因政策决策失误损害群众利益,引发不稳定因素。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责任

(一)局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联席会议的领导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做好农村土地征用专项工作小组的各项工作,以及其他涉土问题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

(二)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局机关党组要定期分析研究,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配合抓,努力把工作做在事前。

篇7

一、科学有效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全市卫生系统要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准备、加强监测、立足“四早”,果断处置,继续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科学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有度开展,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早诊早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围绕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这一目标,要将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确保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及时、足量配备到医疗机构,落实“四早”措施,按照“四集中”原则,积极救治患者;进一步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症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和外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扩大除哨点医院外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范围,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疫情趋势研判,严格执行病例诊断报告制度;继续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和加强活禽市场消毒、休市、关闭等源头控制措施;继续公开透明、及时信息,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

二、强化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120联网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制定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强化县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基础建设,完善指挥软件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完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后台数据支撑,提高实战运用能力,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同时,结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的相关硬件要求,加快视频交换平台的更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各辖市120与省联网任务,加强全市120联网运行管理,及时准确做好车辆调度单网络填报,信息完整率不低于90%,确保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启动,快速高效抢救患者及伤员。

三、基本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江大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别作为市级综合类、核和辐射类、烧伤类、中毒类和传染病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丹阳、扬中、句容三个辖市人民医院作为县级综合类和传染病类两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要认真对照《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实现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资源、力量和网络在市、县二级全面覆盖。市和辖市两级要探索建立基地“平战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平时”要做到组织架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规章制度完善、预案流程清晰、人员分工科学、硬件设施达标、物资储备到位、培训演练严格;“战时”要做到应急响应迅速快捷、各个环节衔接严密、整体运行顺畅高效,队伍拉得出、伤员收得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四、全面提升各类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市和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照标准和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对各类应急物资和实验室检测设备的配备力度,根据中毒处置、核和辐射、水质监测等应急检测要求,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所需个人防护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购置计划,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错位发展,根据不同特色建立专业参比实验室,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合检测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继续按最需要原则添置实验室(含移动实验室)仪器设施等装备,加快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强化卫生应急库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及时、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五、深入推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

继续加强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预警研判机制,切实提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防控工作,提升疾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依托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整合利用120、12320等相关资源信息,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提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研判能力。全面深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培训,开展风险评估报告(表)质量抽查和督导检查,市和七个辖市区疾控机构须按要求定期完成风险评估报告,一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及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要加强与农林、检验检疫部门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建立并完善同时调查、信息共享、共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形势会商和风险评估,实现突发事件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

六、切实加强和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全面加强全市各级应急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传染病处置、中毒处置、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今年下半年,将组织开展一次由市卫生局牵头,全市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和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以全面提升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应合理有效落实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确保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健全完善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和应急调用机制,组织卫生应急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评估活动。加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师资、骨干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技术、急性中毒处置、人禽流感防治知识等业务培训,提高我市各级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七、高标准完成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任务

以贯彻省卫生厅《省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加快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认真制定和落实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整改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构建组织健全、功能齐备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市和各辖市区要全面系统制定、修订原有应急专项预案,各辖市区要制定利于操作、实用便捷的工作简案,确保各项卫生应急相关政策、法规和预案得以有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市和各辖市区要对照标准逐级开展对各自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做好迎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对我市督导检查的准备工作,确保2014年6月前实现《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目标要求,2015年底前市、县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要通过整改全部真正位居全省前列。

八、积极开展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工作

对照国家和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基础台帐资料,强化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努力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为抓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群众性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演练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素养。

九、快速有效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各级卫生部门要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每一起突发事件,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加强中东呼吸综合症等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终始保持高度警觉和24小时通信联络畅通,特别加强节假日、重要敏感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要每天关注疫情、舆情,开展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回应,高度重视突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和信息工作。加强部门合作,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要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各类事件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既全力应对,又不浪费资源;既全面出击,又不引起社会恐慌。认真做好各类重大活动(会议)应急保障。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发现、研判及处置的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抢救费用结算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基本实现发票机打分割,确保救助基金工作顺利开展。

篇8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76-03

0 引言

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由于各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是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本文将通过质检数据分析产品质量风险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建议,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

由质检总局的《2013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检总局对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业品及农产品等5大领域的139种产品(含56种日用品、22种建材、4种食品、41种工业品、16种农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制造业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为88.9%;进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进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万家企业生产的1.7万余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监督检验样品6万余批次(含国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门委托抽查),其总体不合格率约为7%,纺织皮革类产品和电子电器类产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别约达20%和12%。

2 产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环境,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术、人员、管理和环境[1]。

2.1 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机器、材料、工艺和测量等方面。机器设备及相关工具的维护和保养情况及其准确性、精确性情况影响着产品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及其保管情况也影响产品质量;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合理性及工艺方法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

2.2 人员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员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业培训力度的不同,技术能力仍有欠缺,违规使用生产原料,掺杂使假,逃避检验检疫等等都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厌烦情绪以及人为控制难度大等造成操作误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关键人为因素,督促各级领导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全体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因素都影响产品质量。如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监督执法工作薄弱,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等。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威胁着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方面,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气体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加工过程中。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1 传统产品产业链质量出现短板的风险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现短板,导致整个产业不合格率偏高。原辅材料、标准件和非标外协零部件等成为供应链质量风险,如纺织皮革类产品产业链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艺,电子电器产业链中的低端电子元器件和电器附件、家具产业链中的人造板、胶黏剂等。由于恶性价格竞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选取低价格供应链,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术产品面临技术和标准的风险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催生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高端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产品使用新颖性,缺乏产品安全标准化设计。且产品在初期缺少标准进行监管,往往会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端产品均处于技术发展积累期,个别技术尚待突破,产品成熟还有待时日。

3.3 小型微型企业质量失控的风险

小型微型企业众多,三五人就能凭借一两台简陋的设备开始生产,加之其对质量和标准认识不足,难以保障其产品质量。如商用电器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基本电气安全项目的不合格;电源适配器的抗电强度等多项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剂和色素等超标;机械压力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多项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业诚信缺失的风险

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假冒伪劣、违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钢筋、不锈钢管材的直径/厚度不达标;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机非法改造加油机硬件进行计量作弊;石材产品的以次充好;纸制品添加荧光增白剂;液化石油气添加二甲醚等。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食品等部分关键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能积极快速向上级部门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尽快处置。各质检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对非食用物质和致病菌等高风险项目,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品质指标不达标等风险项目以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项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深入分析产品质量问题,解读和宣贯标准,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展质量提升分析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产品自检能力,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降低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1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风险管控。建立由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决策,员工安全知识的宣贯,生产过程风险监督排查,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安全风险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监控生产过程达到规程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监控规程和检查员操作规范,监督制度规定的实施和检查员检查工作,要求检查员按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包装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应立即整改,直到达到要求。

③加强研判实现前期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相关检测、检疫、检查数据,及质监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判和预警。有条件的,可建立相应的预警制度和预警平台,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以便提高生产要求,加强检测检查力度,排除问题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④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加强管理,完善规章,改善运行环境等措施,可以最经济地最有效的减少人为差错,生产企业应用好该方法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因此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正确考察员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方能有效降低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⑤严控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质量是分不开的,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检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质量缺陷和内在质量缺陷最终都会降低产品性能,甚至产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并重点监控原材料的这些特性。

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安全性能认识的增强,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系统、起动/停止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⑦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由于行业、工艺过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认识经验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户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关注点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证企业间、员工间、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及时沟通,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不同产品不同用途分别建立安全风险知识库,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2 质量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成立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可在质监局成立局领导负责,巡视员、相关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收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整理监督抽查信息、标准变化信息、产品质量曝光信息;开展风险预测并预警;制定专项抽查计划;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②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评估等安全风险研究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和处置,避免系统性、全面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的危害。

目前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不清晰,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较少,因此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③加强对部分高风险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产品的使用风险不仅与产品自身的质量有关,还与安装情况、周围环境、使用人员等因素有关。如电热水器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用电环境达不到要求(无接地保护,布线不规范等)的农村,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在小孩的情况较多。因此,对于这些产品应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2][3],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监管,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④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根据文件[4]要求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事故,或尽可能减轻危害。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和采取处置措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监测信息的报送、分类、研判、处置、统计、预警和。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统计,有利于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时预警和处置。通过该平台还能相关信息,以便质量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质量监管部门应引导产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因标准缺失导致高危风险产品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新动向新变化,结合需求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改。如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规范“抽样”“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⑥加强技术储备,提升技术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关机制。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产品(特别是高风险产品)的检测技术研究工作,开拓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能力,并注重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事件,应建科技攻关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时,有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工作,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或技术支撑,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检验监管模式也需要技术提升来支撑,如进口机电产品的检验周期较长,且由于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需多专业人员协作,有必要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改进检验监管工作措施,提高检验有效性[5]。

⑦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健全产品召回体系。对于高风险产品,如食品、纺织品、电源、灯具、数字医疗器械、汽车、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家电等,应加强监督抽查,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实施公告、曝光、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甚至召回相关问题产品等措施。目前仅汽车、进口乳品、食品三类建立了召回制度,质量监管部门应考虑对其它高风险产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过召回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处置不合格产品,才能使使用中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从而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召回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此外,质量监督部门应鼓励生产商经销商主动召回问题产品,而对高安全风险的问题产品应强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⑧借鉴国外产品监管的先进做法。

制定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即规定了较高的产品质量特性技术要求。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比国内高,如油漆类产品中有害物质VOC释放量,欧洲标准比中国标准高很多。另外还可借助于民间检验体系,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公布结果,指导消费。类似民间机构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广泛存在。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近些年美国和欧盟的许多产品瑕疵,都是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政府随后跟进。中国应效仿这些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6],还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发现不合格,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主动召回已售商品,并退还消费款项。

5 总结

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类安全,随着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直接关乎人们生活的产品安全。因此,本文结合国家质检中心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2012(7).

[2]孙君茂.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4]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5,24.

[5]柯家骥,郑淼茜,黄海龙等.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J].机电技术,2013(03).

篇9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越来越高度重视动物疫情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验检疫、疫病研究与诊疗以及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报告。”与此相联系,动物疫情报告受理工作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消除疫情隐患、有效降低区域性动物疫情风险、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大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以下几个方面是认真做好动物疫情报告受理工作的关键。

一、疫情报告受理的遵循原则

动物疫情报告受理工作应该遵循“即时受理、详细记录、快速研判、有效处置”的原则。首先,要确保第一时间受理动物疫情报告,避免拖延和滞后受理。时间就是效益,疫情报告受理越早,动物疫情发生就可能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动物疫情造成的危害就会越小,养殖者的经济损失就会降低到最少。其次,要详细记录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等各项信息;还要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示疫情报告人尽可能多地提供与疫情有关的其它信息。最后,根据已掌握的疫情报告信息,客观、准确分析判断疫情报告的真实性、性质、严重程度等情况,及时做好向相应承办部门通报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监督处置工作落实和处理结果反馈等工作。

二、疫情报告受理的工作程序

第一,记录好疫情报告的来电时间、来电人身份、联系方式,其中联系方式要通过受理电话来电显示予以确认,以便于进一步向疫情报告人了解核实有关情况,或对涉嫌谎报的疫情报告人追究责任。第二,详细记录疫情报告内容,分析研判疫情性质和危害程度。第三,及时做好应对处置工作并做好记录。疑似为零星散发、危害性较小的常见动物疫病,可直接交由相应承办部门进行处理;疑似为重大动物疫情或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请示处置意见,按照领导批示安排做好相应处置工作。第四,监督疫情处置工作进展,并由承办部门最终形成动物疫情核查处置报告报备存档。

三、疫情报告受理的工作要求

首先,动物疫情报告受理工作是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社会的服务窗口,代表着兽医工作行业形象,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做到热情服务,礼貌待人,耐心细致,解答到位。其次,动物疫情报告受理工作既担负着及时揭发动物疫情隐患、发现动物防疫工作薄弱环节、提高兽医工作质量的重要作用,又涉及兽医政策法规宣传、动物防疫技术知识解答、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等诸多方面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又要熟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工作中能够做到认真负责,预判准确,处置得当,信息畅达。

四、疫情报告受理的工作制度

篇10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学校和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建立和完善沟通联系机制

学校和托幼机构始终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区域,人员相对集中,接触较为密切,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极易发生传播和流行,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为社会广泛关注。各县市区卫生局和教育局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卫生行政部门协调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指导,学校和托幼机构具体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卫生、教育等部门定期沟通和学校传染病区域性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合力。

二、进一步加强疫情分析研判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以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肝炎、麻疹、流感、痢疾、流行性腮腺炎以及介水性传染病等学校和托幼机构易发、多发传染病为重点,认真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加强管理,确保报告质量。要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的分析研判,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结合传染病流行规律,适时向学校和托幼机构通报相关信息,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预警工作。要定期深入辖区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主动搜索疫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履行传染病发现和报告的职责,发现来自学校或托幼机构的就诊病人异常增多时,要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以便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三、严格落实晨检等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起由学生到教师、到疫情报告人、到本单位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学生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记制度等,认真开展出勤、健康情况定期巡查,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局报告,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认真做好对教室、食堂和宿舍的消毒、通风换气工作,营造干净、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及时组织疫苗接种

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确保漏种儿童能及时得到补种;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有关疫苗接种工作的宣传发动,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到卫生部门指定的预防接种门诊接受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学生预防接种覆盖率,有效地筑起抵御疾病的免疫屏障。卫生部门要科学分析免疫工作情况,努力发现薄弱环节和免疫空白人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同时要切实把好预防接种质量关,确保规范接种,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五、强化健康教育宣传

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形式,根据季节特点、传染病流行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患病要及时就诊,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要采取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使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防病工作。卫生部门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对各级学校和托幼机构校医及管理人员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协助学校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要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定期督导和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督促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要经常性地开展对食堂、教学生活环境和基础卫生设施情况的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并排除传染病疫情发生流行隐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强化对辖区内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帮助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