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0 17: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研判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研判报告

篇1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两类重点人员风险研判工作,现将风险研判报告格式规范统一,各司法所可以学习参考。

一、报送时间

定期开展风险研判,做好研判记录,形成研判报告,研判报告在每月15日前报送电子档,纸质件司法所留存。请各所按规定报送。

二、报送格式

在研判报告中需要明确重点人员的分类。经研判无重点人员的,按附件1格式报送;经研判首次列为重点人员的,和续报重点人员情况的,按附件2格式报送。重大紧急情况,及时报送。

2020年8月6日

附件1

**司法所

关于两类重点人员的研判报告

(**年**月)

区司法局:

*年*月*日,我所对辖区**名社区矫正对象和近五年来**名刑满释放人员情况进行了研判,本月无需要重点监管和重点关注、帮扶的两类人员。

篇2

按照区卫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及《区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院党总支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了排查。

医院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敏感节点、关键部位、重大问题,全面排查责任制落实执行情况、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医院的影响、易引发意识形态事件的突出问题等,对风险点进行梳理研判。

经排查,我院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状态能做到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没有出现与党背心离德、不良言论等问题。

篇3

目前,重庆车管部门实行“市所、分所、县级车管所”三级管理模式,区县车管所系属地公安机关交巡警支(大)队管辖,业务工作由片区车管分所指导、监督和考核。车管所坚持个人找、互相查、科室审、班子定,突出重点岗位和风险人群,认真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环节、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责任事故的风险点,梳理出十一个风险点:(一)机动车查验岗为不符合规定的机动车通过查验违纪风险;(二)机动车登记审核岗违规发放机动车牌证违纪风险;(三)机动车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四)驾驶人受理岗违规核发驾驶证或录入体检信息违纪风险;(五)驾驶人考试岗考试民警自由裁量权大违纪风险;(六)驾驶人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七)系统管理岗违规授权或篡改系统参数违纪风险;(八)机动车远程查验监督岗违规远程审验机动车违纪风险;(九)资质备案审批岗私设门槛、权力寻租违纪风险;(十)科级领导干部岗以职务便利谋私违纪风险;(十一)辅助考试员岗权钱交易违纪风险。

二、风险防控对策

(一)狠抓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一是适时开展公安廉政文化进警营、进民警家庭活动,定期召开民警家属恳谈会,通过家人规劝、期盼等温情措施强化对民警8小时外监督。二是坚持对初任领导干部、新进民警和重点岗位民警轮岗交流进行集体或个别廉政谈话制度,对重点岗位民警进行常态化提醒谈话,针对特殊事项一事一谈,及时发现、纠正不良苗头和问题人员。三是固化每月一次廉政专题学习、每季度一次队伍状况分析、每半年一次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每年一次队伍建设专题研讨制度。四是开展廉洁从警专题培训,将法纪教育作为培训必备内容,增强广大车管民警防腐拒变的意识和能力。五是丰富廉政教育形式,采取不定期召开廉政警示教育会、在辖区或周边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签订《廉政承诺书》、印制《警示录》(全国车管系统及本部门车管民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汇编)等措施,警醒民警坚守法律底线。六是坚持节假日向广大车管民警发送廉政短信和向社会车驾管行业发放廉政倡议书,在各级车管部门和社会车驾管行业倡导廉政新风。

(二)狠抓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开展查验员、辅助查验员、考试员、辅助考试员的车驾管业务、网络安全和服务礼仪等专业培训,强化部令规定规范和业务办理知识培训,提升车管民警和工作人员车驾管业务专业技能和服务群众能力。二是完善车驾管业务网上学习考试系统,每季度对全市车管民警网上学习进行抽考,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试。三是建立内网沟通平台,互动交流;在车管所主页建立“基层答疑”栏目,及时解决基层疑问;开辟学习专栏,车驾管业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四是修订完善车管所各业务岗位操作手册,固化岗位工作办理程序,明示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关键节点,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渗透到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中。

(三)狠抓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充实配齐科所领导和系统管理、监督指导、纪检监察等岗位民警,制订《车管所科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和民警交流暂行规定》,分期分批轮换科室、主城分所、远近郊分所领导干部和民警,坚持考试岗民警每季度、查验岗每半年、普通岗每年轮岗一次,提前预防和化解因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潜在风险。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业务数据月分析研判制度、机动车驾驶人考试误判管理规定、汽车类科目三人工评判考试规程及纪律规定、上门服务规定、机动车查验规范、业务受理规范和档案管理规范等,切实从制度上预防、遏制违法违纪问题。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考试名额限制,全面推行网上自主预约考试;试点下放进口车、危化品运输车等登记业务,将汽车驾驶人科目一、二、三考试业务分级下放到区县等级车管所。四是建立网络舆情、投诉分析研判机制,采取短信、电话、评价器、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回访,建立市所、分所、区县所各有侧重的分析研判机制。五是在驾校、考场、检测站等单位入口、业务大厅、检测工位、教练车上等醒目位置公布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举报电话;通过968888电话服务平台、网上车管所、车管微信微博等公布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在社行单位、服务对象、普通群众中布建兼职纪检员,对各级车管部门和车管民警依法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六是建立廉政问责追究机制,对不认真履行廉政风险管理责任和防控责任落实不力的,严格追究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倒查问责机制,全面倒查三年以内驾龄发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的驾驶人在发证、考试环节和考试质量等方面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

(四)狠抓科技应用,提升廉政防控水平。一是加快8个车管分所监管分中心和考试监管系统的建设应用,推进全市社会车驾管行业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改建升级,最大限度实现对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和经办人实施全程监督,着力减少人为因素。二是建立机动车纸质档案电子影像和电子档案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核对,解决对违规落户走私车、盗抢车、无手续车、偷税漏税车等问题无法监管的难题。三是全市各级车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门查验区、配备便携式智能查验终端(PDA)、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直接比对实车的参数、特征、图片等信息,全方位反映、记录查验区工作情况,确保查验公正透明。四是重点岗位民警全部使用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业务办理、查验、考试的过程,确定专人抽查执法记录仪使用情况和声像资料,每月通报抽查结果,每季度开展一次执法质量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预警提示、立整立改。五是取消全市驾驶人体检站联网备案审批制度,只要具备部令规定条件的体检站都可联网,在偏远无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乡镇,摩托车驾驶人可凭乡镇医院体检报告办理驾驶人业务。六是强化重点业务和异常业务监控、分析、研判,每笔异常业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倒查在查验、受理、档案等岗位存在的违规行为,对异常数据做到“三不放过”(异常原因不明不放过、异常不消除不放过、造成异常数据的人或设备不处置不放过)。

篇4

关键词 :质检队伍风险 风险评估 风险研判 风险防范

一、质检队伍风险

1、从业资格

检测机构存在未能按时接受各项监督检查与评审活动,资质能力保持与相应证书未能及时更新的风险;检测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等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2、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技术人员比较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缺乏法律知识的普及。尤其在政务信息公开、应对媒体、法律仲裁等方面,存在法律知识欠缺的风险。

3、人员技术水平

人员技术水平是决定检验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存在差异,直接给质检工作带来风险。需要通过人员自身学习与组织系统培训相结合,提高整体队伍水平。此外,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国内本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学习、交流不足也存在风险。

4、责任心

工作责任心是规范检验最可靠的保证,存在检验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信用理念意识薄弱的风险。质检过程往往牵涉多环节,任何环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将直接影响后续检测工作。如合同评审人员,若对检验方法与依据理解和运用不严谨,出具检测结果的负责人对测量不确定度等环节的忽视,从而形成误判、错判的风险。

5、人员管理制度

各机构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对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人员要有意识专门培养,以旧带新引导与培养新员工,注重效能、素质的提高。

6、持续有效培训

员工队伍的培训将是常态和长期的工作。因检测方法处于不断更新中,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接受培训以应对各类新问题。但是,由于日常检验工作较多、事务繁忙,存在人员培训的覆盖面不足,持续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效果欠缺有效评价的风险。

7、人员结构合理性

人力资源作为检测机构的一种核心资源,人员结构分析是其中必做工作之一。目前大多检测机构人员结构多呈现“金字塔形”的结构,年龄梯队、经验梯队等人员结构配置基本合理。因员工整体结构比较年轻,一方面因年轻员工的学习吸收力强,创造力强,有利于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但另一方面因年轻员工的可塑性强,创造力强,在经验方面略显不足,其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明朗的风险。

8、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因编制问题、分配机制及外资检验机构的影响冲击,质检机构仍然面临人员队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质检工作带来隐性风险。

二、风险评估方法构建

通过查找文献、伤害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形式,运用风险矩阵法,确定了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考虑使用人群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确定风险等级。

质检队伍的风险研判情况

质检队伍风险研判情况具体见表:

近几年来,我们在跨越式发展中,广大干部职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质监部门技术机构的技术优势,大大提高了质监工作的有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队伍建设与检测业务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专业性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既是购进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开展了新的检测项目,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是新型仪器分析的拨尖人才,而招聘这些人才困难较大,对我们的发展创新有一定的影响;

2、检验人员数量与业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务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人手不够;

3、人员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业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进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培养成一个专业性人才需要一个过程;另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部分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同步跟进,同样阻止我们的改革与发展。

如何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确保不发生或少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防范。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质检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产品质量法》、《计量法》、《行政诉讼法》、《赔偿法》,明确法律对质检机构、质检人员的具体要求,以及违犯法律的后果,切实增加使命感。

2.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程序。质检机构要严格按照计量认证及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开展质检工作。认真执行《计量法》,贯彻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开展质量检验工作,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改善检验装备,规范检验行为,提高检测水平。

3.加强监督,严格责任追究。质检机构从执行抽查任务到检验报告送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有专人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考核。检验报告的批准人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报告批准前要把所有的环节进行仔细审核,把可能出现的人为的差错控制在内部,这样才能做到检验后的风险预防。

参考文献:

篇5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分管的工作,2017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综合协调管理方面:

一、继续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一)承担好食安办日常运行的具体工作。

一是对州食安委成员进行适时调整。二是出台《xx州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三是拟定《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与各县(市)政府签订《xx州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四是拟定《xx州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议办法》,组织开展对州食安委成员单位及各县(市)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考核评价工作。五是组织协调州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全面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充分发挥监管合力。六是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工程分解任务。

(二)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统计工作。各县(市)局要明确专人负责,利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计信息系统,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统计、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分析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制定措施提供数据基础。

(三)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

开展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确保会东县顺利通过验收。

二、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一)全力完成国抽、省抽、州抽任务。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制定2017年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切实完成2017年国家级、省级、州本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加强对县级食用农产品等抽检监测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实时维护国抽、省抽、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平台,做好数据汇总分析和结果通报工作。

(二)切实做好核查处置工作。切实按照《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规范和规定,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样品和不合格样品开展核查处置工作,在时限内上报产品控制情况、排查整改复查情况、行政处罚情况等核查处置情况。

(三)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中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风险预警。各县(市)局按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制度规定,认真组织开好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例会,开展风险研判和风险交流。

三、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

(一)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和事件报告网络,完善信息报告体系,熟练使用“食药舆情”APP,及时分析舆情,提高处置效率。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

(二)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按新《食品安全法》修订《xx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农村坝坝宴、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为重点,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响应及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好在会东县开展的Ⅲ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实战演练。

(三)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健全风险监测、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危害控制等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严格事故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

(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确保应急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

四、继续做好食品药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 ”的原则,构建长效监管体系。二是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三是积极探索完善食品药品行业安全生产长效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四是实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行业生产安全的“两个安全同时确保”、“两个安全同时部署”、“两个安全同时检查”的“三同时”工作法,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食品生产监管方面:

今年,全州食品生产监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省局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州局的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研究把握监管工作规律,着力构建食品生产许可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努力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效能监管,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推进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完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定期对其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情况进行自查并报告。加大日常检查,要以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法律义务为重点,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生产行为进行常态化检查,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适时组织开展区域性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全覆盖”“双随机、一公开”“网格化”“痕迹化”等监管要求。各县市局要按照“管行业管安全、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继续深化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

一是严格落实“五取消、四调整、四加强”改革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实施新版许可管理办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理顺食品生产许可工作机制,优化许可流程、严格审批把关、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体系。二是加强食品生产许可事后监管,加大对新获证企业、换证免于现场核查企业事后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对不符合生产条件和提供虚假声明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吊销(撤销)许可证书,把好准入关口。三是加强审查人员管理,完善核查工作机制,加大对核查人员学习培训,提高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水平。

三、突出两在重点,严防严控食品生产环节风险隐患。

一是狠抓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产品辐射广,社会影响大,是防范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主战场。抓好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企业法人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的集中培训力度,督促企业建立实施自查报告制度,主动排查隐患,严格落实原辅材料查验、生产过程、产品出厂检验、食品安全授权人等制度,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按照省局安排,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HACCP体系,发挥好大型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坊监管。小作坊规模小、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监管制度缺失等原因,存在相当的食品安全风险,一直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我们要掀起宣贯“三小”条例及监督管理办法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条例》和《办法》规定,加强摸底调查、完善监管档案,制定监管计划,规范食品小作坊监管,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四、在重点产品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建立以索证索票、台账等传统方式为主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倒逼机制,引导推进有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电子追溯全覆盖,实行全程监控,实现“生产经营有记录、食品流向可查证、主体责任能追溯”今年要继续完成乳制品、白酒、肉制品等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逐步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鼓励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保险机制。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按照省局《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部署,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用目录和数据库,及时录入并动态更新食品生产企业基础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产品抽检信息、行政处罚信息、表彰奖励信息等,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并与相关监管部门推进信息共享交换、信用结果公开,联合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六、督促企业落实人员培训制度

各县市局要组织对辖区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的业主、质量管理员、配料人员、检验人员开展培训,重点对《新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培训,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集中培训不少于40小时,督促企业抓好全员培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七、突出抓好高风险食品监管

贯彻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本地风险分级情况,确定重点食品类别和品种明细,列出高风险食品清单,制定针对性监管措施,提升监管靶向性。继续抓好肉制品、白酒、乳制品、饮料、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监管和综合治理,按照省、州局安排,以农村、城乡结合部、风险问题高发区域、小作坊集中区等为重点区域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各县市局适时也要针对与我州群众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地方特色食品开展专项整治。

篇6

重视社会风险的形成、演变及传播,避免由风险发展和变化带来的诸多衍生性的、新的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防止社会风险与其它风险连锁联动,对于在安全发展的背景下,更好地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内涵要求,探索社会风险治理的新路径、新举措,提高安全保障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来源特性,做好提前应对。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弄清并把握风险的来源及特性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一般性风险,社会风险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来源更加多样,构成更为复杂,不确定性高。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要求,对新出现的社会风险苗头的来源和特性应及早发现、及早研判,及早报告。同时,做好相应的预测、预判和预警工作,对能解决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早处置、早解决,并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做好预防和控制,从苗头和萌芽着手,坚持源头化治理、分级分类管理、动态模拟、应急处置相结合,对社会风险产生的重要时间、重要场所、重要问题、重要关系做好综合把握,推进重大社会风险防范与化解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深入化,既防止隐患累积叠加形成新的风险,又防止旧的风险积累积聚引发出新的隐患。

二、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形成机理,做好主动应对。

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就重大社会风险而言,现有的应对主要集中在以“控”为核心的“物防”和“技防”层面,以及加强应急处突等来更好地应对突发性风险,被动响应多于主动预防。在安全形势不断发展和风险态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新兴风险的不断涌现,应更加需要重视风险的形成过程与生成机理,从宏观防控政策完善与微观风险点风险源头化解相结合的视野进行整体把握,积极主动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以最大限度地适应风险的动态变化,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动性。

三、着力把握社会风险的发展演变,做好动态应对。

与其他风险一样,社会风险是一个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防止因风险变化和转化,产生出新的风险问题,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当前社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全面分析,仔细判别风险演化的重点、节点与关键。同时,把传统“三基”即基层、基础、基本素质与“新三基”即风险隐患为基点、行业领域为基线、区域场域为基本面结合起来,对一些形式上已得到解决的安全稳定问题作好动态跟踪,对一些已排查而未得到处理的安全稳定问题作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对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一些潜在的隐患加强研判,从属地与属事相结合的角度,做好动态监管,完善风险的隔离和缓冲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风险动态防控架构,防止引发新的安全事故。这样,才能努力做到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篇7

除非你买入指数基金,否则你都面临选股方面问题。我们认为,一个称得上投资策略的股票投资方法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元素:选股规则,交易规则,资金管理规则。

股票投资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概率事件。一个股票某一天的二级市场表现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和某个或者某些确定性条件挂钩。但是从大概率事件来看,个股的涨跌,个股的好坏,还是有规则可循的。这些规则有的是基本面方面的,有的是技术面的。

比如,某位投资者确立了如下选股规则:1.拥有特许经营权。2.净资产收益率持续在15%以上,20%以上最理想(3年以上,因为新上市或者刚进行融资的股票净资产收益率会快速下降,可以参考上市前或融资前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之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快速回升)。3.稳定的经营史。4.较高的净利润率(10%以上,越高越好,当然不同行业要区别对待)。5.历史净利润增长率持续10%-50%以上(3年以上,若期间有大起伏可以研究是否与基本面有关,20%-30%是最理想的)。6.清晰的发展前景,将来至少5年以上的净利润增长10%以上。

这是一个根据基本面选股的例子,对很多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有一定难度。再举一个简单的技术选股的例子,只买入股价在60日均线上运行且60日均线向上的个股。股价按趋势运行,60日均线是重要牛熊指标,这个简单办法也可以排除很多选股风险。

原则上,选股规则比交易规则更重要,股价长期下行的个股,你有天大本事也很难从操作上获得盈利。交易规则是用来定义买卖时机的规则,其方法和理论很多,比如趋势理论,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理论,均线理论,缺口理论,MACD指标,等等。但不是每一个流行或不流行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成为交易规则的。

可以作为交易规则的理论对买卖点的规定必须是客观、唯一而完整的。所谓客观性和唯一性是指某种信号要么不出现,只要出现,对它的解读是唯一的,要么买入要么卖出,不能似是而非。比如一个头肩底的出现,首先它像不像头肩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客观,不唯一,而且出现后,什么时候买入不是非常确定。所谓完整性,即对交易的买入点、卖出点,再买入点、再卖出点都有明确规定,而且必须保证有买入信号出现,以后必然有卖出信号出现。比如我们知道底部突破跳空可以买入,衰竭跳空可以卖出,但是这个规则不完整,因为可能底部突破跳空上涨后,顶部没有出现衰竭跳空,且跌回原地跳空也可能不再出现。

均线理论可以作为交易规则。我们定义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为买入,短期均线下穿长期均线卖出。首先,上穿下穿的定义是明确的、唯一的,不存在好像上穿了又好像没有上穿的问题。第二,这个规则是完整的,上穿后,未来只要股价进入下跌周期,肯定会出现下穿的信号。

为什么要求交易规则具有客观性、唯一性、完整性呢?因为,股市中投资者最大的对手不是庄家,而是自己。因为贪婪,恐惧,冲动,从众等弱点,投资者往往很容易胡乱做出决策,或做出错误决策。遵循交易规则的客观性、唯一性、完整性,可以让我们最大限度的克服这些弱点,降低投资风险。

篇8

【关键词】高校后勤 企业管理 监督控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高校后勤企业改革随之进一步深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多。在高校后勤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企业自我监督控制机制,堵住企业内部管理漏洞,确保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营效益得以有效提高。

高校后勤企业自我监督控制机制概述

高校后勤企业自我监督控制机制就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按照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的监督控制制度进行操作,杜绝各种违规财务运作,防止产生消极腐败行为的内部管理机制。

近些年,我国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内部管理无序等现象,使高校后勤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高校后勤企业要使自我监督控制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加强制度管理、政策执行、文化引领、风险预测、绩效沟通和绩效管理。尤其是要准确利用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促使高校后勤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自觉及时调整相关管理措施。

高校后勤企业自我监督控制机制现状

高校后勤企业自我监督控制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首先,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科学性存在缺失。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目前,许多高校后勤企业的下属机构已经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和管理措施,但在各内设机构权力运作的相互制衡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

其次,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内容存在缺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些高校后勤企业在某些经营服务领域还没有建立监督控制制度,比如连一些最起码的岗位职责也没有明确。日常管理上“人治”的成分占的比重很大。

最后,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存在缺失。这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督控制管理制度,存在企业领导不重视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现象。在这些领导看来,企业是讲经济效益的,只要有内部财务制度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机制。

高校后勤企业自我监督控制意识较为薄弱。

首先,高校后勤企业作为法人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但大部分高校后勤企业仍然是政企不分,实质还是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类似于总务处。学校对后勤企业的行政干预很多,如人事干预、经济干预等,导致后勤企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足。

其次,高校后勤企业上下整体缺乏科学的企业自我监督控制理念。在加强高校后勤企业自我监督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高校后勤企业决策者时常处于被动管理状态,企业自我监督控制不能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他们缺乏科学的企业自我监督控制理念与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指导,工作目标仅停留在保持以往的水平或者完成任务,因此管理能力也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徘徊。

最后,高校后勤企业上下整体自我监督控制意识不强。现行的对高校后勤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后勤企业管理者的工作一般是干好干坏没有大的差别。这样的体制机制之下,高校后勤企业管理者工作上往往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他们不愿意冒改革的风险,往往会安于现状,改革高校后勤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控制体制机制的意识不强。

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信息传递网络不够畅通。

某些高校后勤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信息传递网络不够畅通,横向与纵向之间的信息反应不够灵敏,从而导致内部监督控制的效率不高,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某些高校决策者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缺乏准确信息支持的情况下就作出决断,工作“拍脑袋”,随意性很强。信息传递的网络不健全,有些信息任何部门或个人都可以报,有些信息任何部门或个人都可以不报。一旦信息传递不畅造成严重后果,部门之间或员工之间往往会因为信息报送责任不明确而出现互相推诿、不了了之的情况,最终使失责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惩处。

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财务信息还不够及时准确。

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财务信息不够准确及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者法律意识不强、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驱使等。具体表现为收支合一、故意做假账、私设小金库、结账迟缓、国有资产流失等。一些高校后勤企业负责人不遵守会计法,巧立名目、虚报收支,不执行上级有关财务方面的规定,没有将所有经营项目纳入企业财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有些账目成为呆账死账。有些应收款不能及时收回,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高校后勤企业的固定资产账目与资产不符,管理上漏洞百出。固定资产的整个管理流程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控制,管理程序不够规范,日常管理不到位。学校对企业的国有资产不能做到情况明、底数清,重复购买与随意购买的现象屡见不鲜。闲置的国有资产很多,浪费现象严重。有些高校后勤企业本位主义严重,校内吃学校,学校负责他们的日常开支;校外搞创收,收入收进小金库,满足小团体的利益。

高校后勤企业实行内部监督控制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管理体系。

高校后勤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控制管理体系,必须从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一线工作流程抓起,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控制权力运作制衡机制,从源头上做好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工作。作为企业,要讲求经营效益,特别要重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要以财务会计工作为抓手,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经常审核。企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构,及时发现有关问题,化解企业风险。

高校后勤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控制制度要抓好机构建设、审批程序、财务预算决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报告与分析等关节点。企业要明确各部门经济业务的经济责任、规范程序与处置方法。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分工负责。尤其是钱、物、账三者的运作要分开,起到权力监督与制衡的效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建立固定资产的局部清查与全面清查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制定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确保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与准确。

严格规范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运作。

为及时堵住企业内部监督控制过程中的漏洞,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包括日常督查与专项检查,并将督查情况及时上报。要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控制漏洞查堵机制,及时消除监督控制隐患。企业内部监督控制职能部门应当写出书面的监控报告,分析监控到的问题及原因。这项工作应该由企业监控部门组织,方法上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和监管的途径实施。高校后勤企业内部有必要建立审计机构,确保其独立行使审计权。无论是审计人员还是监控人员,都应该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原则性与责任心强,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增强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执行力,确保监督控制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积极营造企业内部自我监督控制的外在条件。

高校后勤企业监督控制的重点就是要明确监督控制任务和责任人,明确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以及内部监督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抓手有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三个,这三个抓手都有自己的监督控制指标。经营者的指标是围绕经营战略,提高生产效益;管理者的指标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掌握准确的财务数据,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员工的指标是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做好本职工作。只有牢牢把握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重点,才能圆满完成预期的监督控制任务。

随时对高校后勤企业经营风险进行研判。做好高校后勤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应当随时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尤其是企业高层决策者,必须重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研判。高校后勤企业面临的风险有许多,主要表现为政策风险、竞争风险、技术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我国高校后勤企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总务处演变而来,以企业模式进行经营起步较晚,进入市场较迟,体制机制不够灵活,通常情况下在与外部企业竞争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作为高校后勤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在作任何一项决策时,一定要对企业经营风险仔细分析,认真研判,慎重决策。其实,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逐步形成的。一般来说,高校后勤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风险总体较小,只要企业决策者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正确的研判,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那么,笔者以为,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并不难。

篇9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整治”两大核心任务,在全系统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通过集中整治,建立落实风险“常态研判、动态管控”和隐患“每日排查、动态清零”制度,实现风险全感知、隐患全排查、责任全落实,切实把风险化解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成灾之前,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为全县营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整治范围

此次整治包括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密集场所、所属房产,确保整治覆盖面达100%。一是日用品超市,是否销售烟花爆竹;二是农资配送中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三是闲置破损房产,是否危及过往人员、车辆安全。

三、工作安排

从2020年7月至12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一)自查自纠阶段(从即日起至8月31日)各单位对所辖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人员密集场所、所属房产开展风险排查。(二)集中整治阶段(从9月1日起至11月30日)各单位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集中整治,县供销社对各单位开展排查和整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三)巩固提升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县供销社组织开展对整治后隐患点进行“回头看”,确保整改落实。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状态评估;技改大修;决策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141-04

1 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建设现状

国网公司根据信通建设支撑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规划了大数据平台支撑电网信息化建设思路。通过引入大数据平台,优化数据整合、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分析、数据服务能力,支撑业务应用建设。大数据平台的引入并非取代现有的各个系统,而是于电网业务结合,做适度改造,以满足时序数据的存储处理,同时保证上层数据连续性。

十二五期间,国网系统省级电力公司普遍完成的电力数据中心有结构化数据中心、非结构化数据中心、电网空间数据平台和海量准实时数据中心,并通过持续扩展平台应用接入范围,实现数据中心对电网各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提高了电网数据管理水平。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信息化SG186和SG-ERP工程建设,已经具备大数据建设基础,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在2020年,在现有一体化信息平台基础上,建成两级部署的基于云架构的企业级大数据平台,并在电力生产、营销管理、用户服务三大领域广泛应用,形成大数据应用管理、共享开放、运维分析、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五个体系。

2 电力大数据平台介绍

2.1 电力大数据平台建设主要目标

本平台立足于甘肃电网实际状况,着眼于电力技改大修项目的要求,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基于电力大数据技术的状态评估系统,从而实现电力技改大修项目的精准投资和精益化管理。基于电力大数据技术的状态评估平台接入现有的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信息,例如油色谱监测系统、无线测温系统、容性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断路器在线监测系统等,同时接入离线监测数据(局部放电检测数据)、PMS系统数据,做设备数据挖掘分析。

系统围绕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信息,分析预测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并以图形可视化方式展示,做定性定量分析,为决策层提供设备分析报表,辅助决策,减少检修人员排查,从安全事故预防上升到实时分析层面。电力设备状态检测工作流程是通过对在线、离线数据采集,结合数据挖掘分析,建立设备缺陷预警模型,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并结合PMS运行情况分析设备,帮助运维人员了解设备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安全经济运行。

2.2 技术选型

满足TB级、异构、快速增长的数据存储及处理分析需求,以Hadoop平_为核心构建大数据平台是最好选择,其扩展性、经济性、自主知识产权、异构数据支持以及生态系统完善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传统数据、软件服务商如ORACLE、EMC等也在各自系统上发展大数据技术,国内企业多以Hadoop生态系统做为自己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核心(如移动、联通)等,或借鉴Hadoop思想自主研发类似产品)如阿里巴巴等),由于Hadoop具有扩展性、自主知识产权、异构数据支持以及生态系统完善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电网公司大数据平台建设时选择合适的Hadoop版本做核心,通过有机集成方式融合内存计算、挖掘分析、可视化等第三方开源软件,并作二次封装形成体系化平台组件,确保在高起点上建设电网公司统一大数据平台。

2.3 架构设计

(1)整体架构设计。电力大数据平台遵循业务驱动原则来设计,结合现有业务现状以及充分考虑到未来业务的可扩展性与前瞻性,合理进行业务应用功能,数据管控,平台推广,系统集成方面的设计,平台建设必须遵从国网公司四大体系架构的要求。业务层面上,大数据平台是为了提升现有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支撑电网未来建设需要而建立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应当结合电网公司现有业务特点,基本保持SG-ERP体系架构原则不变,使各业务功能逐步与大数据平台融合,使用新技术提高信息化建设,确保新平台新应用的平稳过渡。

数据管理层面上,使用大数据平台增强对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要基于公司SG-CIM模型规范化要求统一企业数据模型,确保新平台数据定义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为数据的深层应用挖掘分析提供方便。

(2)业务架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大发展规划,未来电力大数据平台是电网公司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数据存储中心、计算中心、分析中心、服务中心四大职能,为业务系统大数据开发运营提供统一支持平台。现阶段计划将甘肃省电科院状态评价中心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与电力大数据平台逐渐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及配置优化。同时基于对SG-CIM模型的研究,开发海量数据的可视化模型管理工具,尽可能利用自动化方式实现模型数据的精益管理。

2.4 兄弟单位发展调研

(1)上海电力公司。国家863课题”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由上海市电力公司牵,头,上海电科院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参与研究。该项目开发的智能配用电大数据平台集成包括CMS,SCADA等九大业务数据源,建立了用户侧和电网侧数据间关联关系,并与GIS空间可视化技术结合,实现营配调业务贯通和全景能耗监测。

(2)沈阳供电公司。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大型供电企业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已初步建成,系统通过数据整理,数据转换,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输出,完成电力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实现基于指标分析的风险预警防控,对标管理分析,基于指标分析的对标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该系统使得沈阳供电公司的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风险预警快速精准。

3 大数据分析实例

3.1 变压器状态评价

电力变压器绝缘运行状态评估是基于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基础上展开的,对可修复的缺陷进行处理以免故障产生,对无法修复的缺陷或对突发性故障,应对故障发生的部位,原因及严重程度作诊断,预测故障发展趋势,以及就可靠性作评估,并对运行变压器,尤其是运行年限长,老化程度高的变压器,要求对其老化程度及绝缘寿命作评估,在保证其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利用其使用寿命。为了提高变压器状态评价性的准确性,需要从绝缘故障诊断,绝缘运行状态评估和绝缘寿命预测评估三个方向开展研究。

3.2 变压器状态监测聚合实例

3.2.1 变压器监测及关联性分析

变压器监测主要参量有油中气体和成分,色谱,套管绝缘,温湿度,局放,铁芯接地电流,风冷系统等。基于在线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需要调用进行信息聚合的参量有主变运行数据,故障录波数据,保护动作信号灯等。有些参量由于变化较快,可以作为信息聚合的启动条件,如油中气体H2和CO,铁芯接地电流,局放信息,主变运行区间等,当这些参量发生变化时,做数据驱动信息驱动,可以推算出相关联的信息,从而研判出设备运行状态变化趋势。

记录变压器半年来的运行数据的平均值,结合当前监测数据和平均值的差异,得出变压器运行状态的距离评估。另外通过对多台变压器在线监测数据作横向比较,更容易发现变压器异常状态。变压器每发生一次故障,系统就记录一次故障数据,形成案例库。系统在推送变压器运行状态信息时可参考案例库信息,以便决策准确。

3.2.2 变压器状态监测信息聚合实例分析

变压器过热故障预测与状态推送:过热故障是变压器故障主要类型,对变压器油中气体分析可以分析诊断变压器故障,基于状态监测的信息聚合架构,其关键步骤如下:

(1)确定决策分析需求。运维人员通过分析变压器油中气体分析为主掌握当前变压器运行状态以消除设备潜在缺陷。如图1所示,说明基于历史数据的信息聚合技术。

(2)确定关注信息。变压器油在无局部放电和强电的影响下,在300度以内,只有微量CO2,CH4和H2产生,溶在油中气体含量和特征气体比值不会有大变化,而当变压器内部存在潜在过热故障,当温度只影响到变压器油的分解而不涉及到固体绝缘时,变压器油产生的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烃类,其中甲烷和乙烯是特征气体,占总烃的80%以上;当故障点温度低时,甲烷所占比重大,温度升高时,乙烯组分急剧增加,比例增大;当严重过热时,会产生少量乙炔,同时变压器油纸老化速率增大,产气速率增加。

(3)确定多维关联。由数据聚合得到具有二维关联信息,可看作是二维空间上的向量,在多维关系中可视作维。分析需求信息化后,选出具有相应特征的信息,再根据特征进一步确定相关维。

(4)随决策分析需求变化修改多维关联方案。以某500KV变电站的1号主变严重过热故障发生前的历史数据作模拟预测,主变油中溶解气体监测采样间隔为8小r。如图1所示,在第67天(约第200个采样点附近),CO气体含量明显增大,关注之后每天产生CO的产气速率和含量,CO产气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自第67天起,每天CO产气速率约2.26PMM。第77天起(约第230个采样点附近),每天产气速率约3.5PPM,同时甲烷和乙烯占比超过80%。如图2所示,据此可初步估计变压器内部存在低温过热,由于此时CO,H2,溶解可燃气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故仍推送至变压器正常运行空间,继续保持对其他监测量关注。

从图2可知,第180天时候,甲烷所占比例下降到47.6%左右,此后保持在50%以下。同时乙烯所占比例急剧增加,CO产气速率每天19.75PPM,比之前增加约6倍,由此推测变压器内部出现过热障碍征兆,故将其推送至异常运行状态。CO气体含量约255.3PPM。此时假设每天CO气体增速约19.75PPM,据此可推算出,7天后,CO气体含量达到400PPM。超过正常运行阈值,19天后达到60PPM,进入预警状态。

同时对高能放电故障特征气体乙炔作分析,其含量变化曲线图如图3。

从图3可知,在第600个采样点可知,乙炔气体含量在正常区间,在第800个采样点后乙炔值剧增到预警状态,其他监测量也显示发生放电故障,在之前的关联分析已经预测到变压器的过热故障。

结合乙烯含量作分析,从图3(b)可看出大致正常运行阈值范围,若单个测量值超出阈值,同时连续监测不到其他异常值,则认为该点为奇异点可以不考虑,若多个联系监测点超出划定阈值,则认为有出现高能放电故障的可能性,应推送至异常状态,需要注意。

综上所述,利用油中气体在线监测信息聚合,可预知潜在过热故障,高能放电故障,同时对气体变化速率作预测,也可大致估计未来故障发生时间;对气体含量作关联分析,可实现对变压器运行状态推送。

4 技改大修立项判断流程

4.1 信息收集

技改项目立项来源:状态评价导则覆盖的设备经研判需技术改造的需求:设备状态评价正常或评价导则未覆盖设备按反措要求必须改造的需求,应急改造需求;

大修项目立项来源:状态评价导则覆盖的设备经研判需大修的需求:设备状态评价正常或评价导则未覆盖设备按反措要求必须大修的需求,应急抢修需求;

设备状态评价的前提是收集设备信息,包括基础信息试验数据,运行情况,以及同类设备运行情况等,具体如下:

设备状态信息包括设备投运前信息、运行信息、检修试验信息、运行环境信息、家族缺陷信息等。

(1)投运前信息主要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设备监造报告、计算书、型式试验报告、出厂试验报告、运输记录、到货验收记录、交接试验报告、安装验收记录、新(改、扩)建工程有关图纸等纸质和电子版资料。

(2)运行信息主要包括设备运行属性(如设备归属、运行编号等)、设备巡视记录、维护记录、故障跳闸记录、故障典型案例库、缺陷和消缺记录、在线监测和带电检测数据以及不良工况信息等。

(3)检修试验信息主要包括例行试验报告、诊断性试验报告、专业化巡检记录、缺陷及故障记录、检修报告及设备技术改造信息等。

(4)运行环境信息包括污秽区域分布图、舞动区域分布图、雷区分布图、冰区分布图、风区分布图等电网运行环境信息。

(5)家族缺陷信息指经认定和的同厂家、同型号、同批次设备(含主要元器件)由于制造厂设计、材质、工艺等同一共性因素导致的设备缺陷或隐患信息。

大数据平台从如下系统采集数据:1)GIS系统:输变配设备坐标、高程、影像及照片等信息,可输出地理信息图、设备运行信息、检修信息等;2)PMS系统:生产输变配设备档案信息、运行信息、资产信息、状态评价信息、检修信息、技改大修规划、储备、计划、项目完成等信息;3)用电采集系统:通过采集系统电压、电流、有功、无功等信息,可输出三线不平衡、重过载配变、重过载线路、低电压等告警信息;4)营销系统:95598、线损、电量、电费、电价、能效、市场等信息,并与PMS系统户表箱、站、线、变贯通;5)电能质量在线监测:供电可靠性及资产管理信息;6)供电电压在线监测:电压合格率;7)雷电定位系统:雷电峰值、时间、频次、电流、经纬度等信息;8)EMS:变电、配电设备运行实时信息采集;9)OMS:输变配电设备、线路运行及操作信息;10)ERP:公司所辖设备资产、财务、改造、检修及项目管理信息。

4.2 评价内容

研判对象是状态评价导则所覆盖的电网设备,具体分为状态评价,需求评价,可修复评价,技术经济评价。

1)需求评价是判断该设备是否符合公司技术导则,以此得到需求判断结果;2)可修复评价是针对设备非正常状态是否能通过检修彻底消除进行评价,同类重要及以上级别缺陷连续3年未解决,则认为该设备不可修复。3)对于可修复的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一次设备的A类检修,需要计算其更换前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作技术经济评判;LCC技术经济评价是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

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初次投入成本+运检维修成本故障成本+退役处理成本;

计算周期=设备使用寿命-设备已使用年限;

按照计算得到的设备LCC值进行技术经济评判:若设备更换后成本现值

4.3 状态评价

状态评价是状态检修的核心内容。状态评价应通过持续开展设备状态跟踪监视和趋势分析,综合专业巡视、带电检测、在线监测、例行试验、诊断性试验等各种技术手段,依据电网设备状态评价导则进行评价,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按照大修技改项目立项评分规则,分别完成技改和大修项目评分。通过审核的技改大修项目进入储备库,并按照得分排序。状态评价是根据国网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导则,对导则覆盖设备作状态评价,其结果是正常状态,注意状态,异常状态,严重状态。评价结果由大数据平台状态评价业务模块给出。

4.4 设备可靠性分析

状态检修是要在了解设备健康状况前提下,通过检查、维护、修理乃至更换,尽可能以最低代价保持或恢复设备固有可靠性水平。通过对设备做可靠性分析,确定输变电设备的薄弱环节、缺陷关键部位、可能故障模式以及采取检修策略。可靠性要求高的设备,应采取状态检修,可靠性要求低应采取事后检修。固有可靠性低的设备,采取故障后更换更合适。输变电设备可靠性分析结果是设备可靠性指标的量化,如可靠度、故障率、寿命等,可以从提高可用率与延长寿命角度出发,确定关键设备的改进和检修工作方向,也可以确定关键设备与部件校验项目、检验时间间隔与维修准则和设备部件更换周期。

4.5 设备风险评估

基于《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风险评价导则》要求,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结果,结合安全环境以及效益三方面风险,来研判设备在运行中可能存在风险情况,并据此来制定相应措施。设备总风险包括环境损失风险、成本损失风险、安全损失风险。

设备状态评价之后,再根据状态评价结果以及设备相关信息做风险评估,最后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状态检修策略。

通过可靠性分析技术,可以了解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因素、故障传递关系、风险扩散途径,进而开展输变电设备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通过识别设备潜在内部缺陷和外部威胁,分析设备遭到的失效威胁的资产损失程度和威胁发生概率,确定设备风险等级。

4.6 技改大修项目立项评分排序

大修技改项目立项评分排序目的是对储备阶段的大修技改项目作定量评估,通过计算大修技改项目基础分(需求分,风险分)以及利旧附加分,确定大修技改项目的优先级顺序。

评价总分=基础分+利旧附加分;

基础分=需求分+风险分=需求评价分×需求权重系数+风险评价分×风险权重系数。

5 总结与建议

5.1 电力公司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力度不够

线路在线监测安装率过低,国网范围内约2/3的线路在线监测装置信号不能接入主站。变电在线监测装置在新建变电站得到应用,而在老变电站建设不多,因为安装油色谱等设备常常需要停电,而且需要变压器厂家和油色谱厂家配合,协调工作繁琐。配电变压器大多未能和后台建立通信,在可测方面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由于数据来源缺乏,因而导致大数据分析缺乏数据原料,所以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为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更多数据原料。

5.2 档案管理混乱

设备原始台帐混乱缺失,设备运检记录随意,没有录入系统,导致大数据分析缺乏数据原始资料,所以需要加强管理,保证平时巡检信息都能及时准确录入系统。

5.3 大数据算法不够成熟

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最近几年才开始在电力行业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基本都是在国外HADOOP平台上做二次开发的,专业软件人员对电力公司现场业务不够熟悉,而电力运检人员往往熟悉现场运行设备情况,但基本都是电力一次专业知识丰富,而计算机软件方面知识结构相对偏弱,和软件人员沟通存在障碍。成熟的大数据算法需要双方多次沟通磨合才可以达到。电力大数据平台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共同建设完成,才能消除以往存在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公司发展建设。

5.4 技术进步与管理优化并行

大数据技术归根到底是技术手段,代替不了管理,实现精准立项和精益化管理,还同时需要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成熟的大数据平_建设需要时间,相应伴随组织架构调整更需要时间来适应和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对设备状态做出判断,还可以知道设备可靠性、缺陷部位、寿命预测等,为精准制定检修策略做贡献。相信随着电力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日渐成熟,必将在状态检修领域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