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0:5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

篇1

大家好,我叫xx,负责xx派出所民合警务区工作,我现在将XX年第三季度工作情况汇报一下:

一、职责履行情况。

作为民合警务区民警,我深知及时了解辖区内社情、民意的重要性。因此我经常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群众的工作情况,及时掌握我辖区治安状况,并结合辖区治安积极分子,开展群防群治使辖区近段时间发案率下降,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无重大治安隐患。

同时结合公安系统正在开展的实有人口大采集活动,积极开展入户走访群众活动,了解群众在办理户口迁移,小孩报生等各方面问题,及时予以解答,简化办事程序,尽量上门服务,避免群众跑冤枉路。对辖区出租房屋进行登记备案、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及时办理暂住人口登记。

二、案事件通报。

鉴于我辖区情况,我建立了有效的巡逻防范制度和力量,安排专职、兼职防范力量双管齐下共同为我辖区人民的安全保驾护航。在下社区走访群众时注意对居民进行防盗防骗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治安防范意识。特别是针对盗窃案件的情况,除了安排专职巡防队员进行徒步巡逻与架网守候外,要求他们力争抓获现行,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下步工作措施。

在社区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有不足之处。社区民警工作的流动性和社区民警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群众在工作日到派出所找社区民警办事,但社区民警正好下社区工作,而不能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因此在下步工作中,一方面了解群众到派出所办事的规律将工作安排合理化,提高社区民警的办事效率,更好的做好群众工作。

第三季度述职述廉报告

各位代表:早上好!欢迎大家百忙之中参加XX年第三季度x警务区的述职述廉报告会,我代表x警务区全体民警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一、本季度发案情况、案情分析及预警安全提示

XX年第三季度警务区共发刑事案件0起,共受理治安案件1起,调解民事纠纷5起。这XX年第三季度发案数较XX年第二季度有所上升。在下季度的工作中,与警务区各村干部、群众在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争取发案率的下降。

二、积极工作,全面创建和谐社区

XX年第三季度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开展开门评警大走访活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服务群众、信息搜集、入户走访、巡逻巡查、值班备勤、案件办理等。

在情报信息搜集和入户走访方面,搜集咱们辖区的实有人口的信息,听取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随时帮助解决和我们业务相关的一些问题。

在巡逻巡查方面,我们和巡防队员开展巡逻30余次,重点放在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些案件高发时段。

篇2

按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的精神,给创建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奠定基础,市政府决定开展市级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艰巨,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树立大人口的观念,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人口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科学研判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建综合改革示范县,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转变职能,促进人口问题统筹解决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的思路是围绕“扩职、克难、转型、创新”来进行,综合改革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建立以下六大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1)突出领导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列入县区党政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年专题研究不少于4次。实行县级领导和成员部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乡镇制度。

(2)突出部门配合。各部门实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出台政策措施要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衔接,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坚持评优树模,干部提拔重用计生审查鉴定制度。

(3)严格督查考核。建立综合分析、定期通报、年度报告、考核评比等制度,加强对人口大镇的重点剖析,实行乡镇末尾“黄牌警告”制度,认真开展乡镇、村(社区)分类管理升级进位活动。

(4)确保投入到位。人口计生事业费每年按人均0.5元递增,专款专用,及时拨付。

2.建立完善依法行政机制

(1)建立人口计生执法机构,确保编制人员到位。

(2)依法作好服务证、生育证、婚育证、独生子女光荣证、奖扶证的办理发放工作,严禁收取押金和管理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活动,实行违法违纪有奖举报制度,解决突出问题。

(4)严肃查处违法生育。出现违法生育,既要处理当事人,又要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到80%以上。

3.建立完善优质服务机制

(1)健全以“县站为龙头、镇中心站为重点、乡普通站为基础、村服务室为依托、流动服务车为纽带”覆盖城乡的计生服务网络。

(2)坚持“防、查、治”并举,认真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健康检查率、患病治疗率均达85%以上。

(3)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国家试点工作。强化“两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婚前检查和孕前筛查。

(4)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示范站创建活动,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温馨计生、亲情计生、和谐计生”服务。

4.建立完善宣传倡导机制

(1)突出教育先导作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及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

(2)围绕生命、家庭、健康等主题,创新传播平台、丰富主题宣传,建立网上孕育学校、婚姻课堂、人口论坛等,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

(3)创建人口早教、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老年康乐服务基地。每年创建新型文化园区2个以上。

(4)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或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5.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1)结合民生工程,整合现有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补助、减免资金,确保优惠政策兑现当年无欠账。

(2)整合部门资源,实行“一部门一措施”,在子女入学、就业安排、农民工培训、扶贫贷款、集体林权改革、项目规划等方面对计生家庭进行“特惠”倾斜,推动计生优惠政策与民生普惠政策的衔接。

(3)实施“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4)做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发放工作。

6.建立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

(1)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完善村规民约,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开展新农村新家庭、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2)按照村(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建好村计生活动室、服务室,落实村专干和中心户长的报酬,探索建立多年从事计生工作村专干的奖励保障机制。

(3)发挥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生育关怀基金,实施“爱心助学”、“生育援助、大病救助”等活动,切实帮助计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4)建立“村为主、民自治、户落实、合同管”的群众工作机制,加强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三、评估程序

从2011年开始,每年选择2个县区作为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单位,示范县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报。每年初,由各县区人民政府提交创建报告,提出基本思路,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

(二)评估。当年10月底前,由市人口计生局按照综合改革评估方案,组织进行审核验收。

(三)命名。对达到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标准的,由市政府予以命名,分别表彰奖励5万元。

(四)上报。达到市级综合改革示范县标准的县区,作为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单位,市上进行上报,并给予重点支持。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建活动是推动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县区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措施,认真开展创建活动。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抓好典型示范。各县区要结合本方案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深入扎实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和先进典型。人口网站要开辟专栏,及时宣传创建工作的好做法,总结推广好经验,引导各地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篇3

(一)低生育继续保持稳定。坚持把“三查”工作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首要任务来抓,实行“三查”承包责任制,层层落实承包责任,杜绝不查、漏查、顶查、躲查等现象发生。抓好“三查”后续措施落实工作,努力提高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有效率,最大限度减少政策外怀孕和生育。加强对照顾性生育二胎指标的审批和管理,坚持照顾性生育二胎只给一次生育机会制度,对照顾性生育二胎孕妇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落实乡(镇)、村承包责任人,杜绝多胎生育。2013年,全区共出生4327人,人口出生率10.19‰,比市上下达指标低2.31个千分点;死亡1828人,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5.88‰,比市上下达指标低0.12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7%,比市上下达指标高3.7个百分点,综合节育率、避孕及时率、重点对象三查率、人口统计信息准确率、育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等影响生育水平的主要指标均保持在90%以上。5月份,省人口计生委6个调查组、市上2个调查组对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质量指标进行了随机抽查。通过抽样调研,综合分析研判,我区计生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出省市指标要求,计生工作较去年有了明显提升,工作创新亮点纷呈,受到了市计生局的肯定,得到了省计生委的一致好评。

(二)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得到满足。一是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全面落实。向社会全面公开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范围、项目和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2013年全区免费施行“四术”2826例,免费查环124006例,免费查孕11469例,免费发放避孕药具6000余盒,做到了应免尽免。二是全面启动第三轮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区计生服务站组建2支技术服务队深入各乡镇进行健康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38292人,查出患病人数达19268人,治愈12301人,并为所有检查妇女建立了健康检查电子档案。三是普遍开展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工程,大力推行优生监测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免费优生促进工作,在原有4个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到目前的19项,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872人接受孕前优生检查,查出患有各种疾病的183人。对717人进行了妊娠结局随访,发现64例不良妊娠对象。

(三)群众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显著提高。我区牢固树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通过多种形式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婚育观念转变。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报刊、网络等强大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目前共有100多篇在市级以上媒体刊登。二是通过印制集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以及计生奖扶等知识小折页和精美计生春联、计生挂历以及制作洗脸盆、围裙、手提袋、雨伞、纸杯、指甲刀等实用性强的计划生育宣传品15万份(件),进村入户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提升宣传实效。三是加强人口文化设施建设,全区先后建立起20多个人口文化一条巷、七里铺、马家湾百米生育文化墙,将人口生育文化与环境卫生、古今中外文艺作品有机融合,提升宣传品位,增强人口生育文化的渗透力。与终端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在各住宅小区制作了200多块商业与计生宣传各占一半的公益性广告牌,在各主要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地设立了大型宣传牌,在村(社区)级建立了生育文化大院,让群众亲自体验到了人口文化的魅力。四是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5.29”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等时机,广泛开展计划生育集中宣传和服务活动,使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实惠。2013年全区新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112人,目前共有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482人,共发放奖励扶助金44.88万元,为3452个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兑现计划生育保健费41.4万元,为3户农村放弃再生育指标家庭兑现放弃奖励费1.8万元,为216个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发放补助金14.53万元;为2595户计划生育家庭6934人补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13.87万元,为1016人购买了计划生育手术、母婴安康、意外伤害等保险,保险费用达1万元。春节期间,我局走访慰问了计划生育家庭25户,发放慰问金1.4万元。5月30日,我局联合区妇联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2周年资助计生贫困家庭女童仪式,为20名区外、市外独生女及农村双女家庭女童每人发给300元资助金、一个书包、一套学习用具,在社会上营造了关爱女孩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一是从3月份开始,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流动人口清理清查活动,逐人逐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切实摸清底数,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台帐,及时更新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库。二是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在本地生育信息的交换、核查、补充、反馈工作。实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动态管理,全区网络覆盖率达100%。目前共提交流入流出人口37419条,应反馈重点管理对象1341条,已反馈1234条,反馈率92%。三是加强区域协作。目前,我区与省内外21个市、36个县(区)签订协作协议,加强协作交流,定期进行协商、通报和反馈,实现两地信息交换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无缝衔接。四是开展“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专项活动,将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计划生育进行“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组织开展了“送服务、送健康、送温暖”和“五个一”服务活动,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五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投资236万元,在南市办事处率先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根据地域特征和人口规模大小,按照“距离相近、便于管理、宜于服务”的原则,将辖区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精细化。8月6日,在全市创新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观摩现场会进行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8月24日,我区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现场推进会进行总结推广。

(六)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宣传倡导、利益引导、全程服务、严查“两非”、考核评估的长效工作机制。今年,计生、公安、卫生、药监、妇联等多个部门联合先后3次对辖区内10余家公立、私立医院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查处的医疗机构进行了限期整改,并发现查处“两非”案件1例。进一步强化出生实名登记的管理力度,目前,全区共出生实名登记5239人。继续推行二孩全程优质服务、二孩生育定点接生、出生死亡报告、终止妊娠申报审批、只给一次机会等制度,对二孩生育对象的孕情监测和跟踪服务实行乡村干部承包责任制,缩小人为选择性别的空间。

(七)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基础建设累计投资800万元,新建乡镇计生服务站3个,其中2个已竣工;维修改造计生服务站6个,目前,已全部竣工;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5个。全区技术设备投资40多万元,对15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老化的B超机进行了更换,统一配备了便携式B超机,为5个乡镇、街道计生服务站配备了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终端机,为区计生服务站新添置了1张升降式综合妇科检查床。继续深入开展省市计划生育新农村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已成功创建3个省级、23个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5个省级先进社区。全面启动人口计生信息化“一证通”应用项目,实现了独生子女光荣证、二孩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奖励扶助光荣证等相关证件办理或补办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有效降低了办公成本。

(八)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区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定期对区、乡两级计划生育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社会抚养费征收和行政处罚案件严格按照立案、调查取证、听取申辨、决定、送达、执行等程序进行,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和罚没款全部上缴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在全区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自查活动和争创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活动,不断提高计生依法行政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监督检查制,用制度约束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九)计划生育干部素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区各级计生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外,我区通过以会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先后对各乡镇、街道计生主管、统计、奖励扶助工作人员、B超操作人员等进行了全面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0次,培训人数达600多人次。同时,各乡镇、街道对村、社区计生专干进行了培训。不断充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经多次与区人社局、区编办协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名大中专以上学历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影像各3名),缓解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村级基础工作较薄弱。村级计生管理服务不规范,工作制度、约束机制、目标管理不健全,计生协会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好,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相对滞后。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群众生育男孩的愿望仍很强烈,特别是二孩出生性别比高于103-107正常值,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任重道远。三是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度加大。对部分“社会人”、非农人口和下岗工人的违法生育行为缺乏制约手段,违法生育查处工作任务重、困难多;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低,经济处罚不到位。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日益剧增,人口流动性大;区域协作不够密切,各相关职责履行不到位;流动人口底子薄弱,违法生育现象时有发生。五是基层计生队伍不稳。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部分乡镇仍存在挤占、拉用计生专干现象,村级计生专干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充分,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领导包抓督查制度。建立区人口计生局领导干部包抓联系点制度,局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每人负责包抓2-3个乡镇,局主要领导及包片领导带领干部先后多次深入乡镇、街道督促检查和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加大对重点项目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落实力度。

(二)建立四项工作通报制度。今年,加大了对各项重点工作的通报力度,建立了计划生育质量指标抽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运行、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等四项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坚持每季度通报一次,每次通报结果将纳入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连续受到两次及两次以上通报批评的,启动计划生育工作“三问”程序,由对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建立定期汇报制。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各乡镇、街道计生主管会议,逐乡镇、街道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重点围绕季度“三查”、节育措施落实、示范点建立、重点项目建设、清理清查、两库建设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四)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今年,加大抽查工作力度,对一些乡镇、村进行重点解剖、典型调查,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一季度一排名,对于在省市抽查中问题严重的、年终排名后三位的乡镇,乡镇、街道计生主管向区人口计生局做书面检查,问题严重的,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乡镇主管诫勉谈话。

(五)加强干部作风转变。狠抓基层干部队伍和行业作风建设,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查实情、说实话、抓实事、报实数、求实效,杜绝弄虚作假、瞒报、漏报、不报。坚决纠正不上班、不下乡、遥控指挥、不学习等现象,转变工作作风,区人口计生局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不定期抽查各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上班情况。

四、2014年工作计划

1、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探索建立人口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困难大、问题多的重点区域以及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员、住宅小区育龄妇女等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违法出生。

2、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措施和方法,重点开展跨区域和跨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出生人口性别信息共享制度和区域联动打击“两非”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大“两非”案件打击和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重点生育对象的跟踪服务,全面落实生育全过程的严格管理;深化关爱女孩行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女孩生存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继续推行出生实名登记制度。

3、强化基层工作。加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基础帐卡册,推进规范化管理。坚持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落实村一级工作责任,进一步夯实基础。

4、强化宣传教育。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5、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待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和特扶制度,扎实做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发放工作,切实抓好奖励扶助工作,全面兑现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农村放弃二胎一次性奖励政策,确保各项奖励政策兑现率达100%。抓好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衔接工作。

6、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抓好省市区重点镇和9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同时,全面推进乡镇确定的农村计划生育示范点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7、扎实推进第三轮“农村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和“农村计生家庭创业工程”三大惠民工程。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力度,使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更多实惠。

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区“两会”精神,围绕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区”的目标,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突出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重点时段,深入发动基层、动员群众,集中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提升全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公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此次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强化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和安全监管,查处和侦破一批涉及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案件,使我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增强消费信心。具体目标是:

食品生产经营者整体持证率达到70%以上;大宗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控制在5例/10万人以内;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普及率达到85%以上;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馆、小食杂店、小摊点等“五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普查建档率达到95%以上,地下“黑窝点”基本得到清除;各街道分别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1处以上;积极推动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建立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通过委托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加大抽检力度,提高综合监控能力;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对所销售的保健食品索证率达100%,保健食品违法违规广告得到有效清理;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整治任务

(一)初级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

整治重点: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

1.以蔬菜高毒农药问题为重点,严查、严打在蔬菜、果茶生产中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和技术指导,严防超范围使用农药。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依法查处农药生产经营中的违法添加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农药的“黑窝点”。

2.继续以“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为重点,对禁用物质实施查禁和监管,严防向牛、羊等养殖领域扩散和蔓延。加强抗生素和饲料安全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奶站整治,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违禁物质的各类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收购站点。

3.继续以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使用和孔雀石绿等非法添加为重点,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督促水产养殖企业严格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依法、科学使用水产用兽药及加药饲料,建立规范的养殖销售档案。集中开展用药执法检查,依法清缴禁用药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整治重点: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1.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登记制度落实,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食品黑工厂、黑作坊、黑业户。

2.加强对获证企业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持续保持必备生产条件等违法违规行为。

3.督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断改进生产条件,并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核准通知单,准予其合法生产,帮扶基础较好的小作坊尽快转型,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全面推行小作坊生产报告承诺制度,建立小作坊基本信息档案,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审查、登记机制,列入监督抽查计划。

责任单位:质监分局、工商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三)食品流通环节。

整治重点: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及经销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1.严格市场准入,落实食品质量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质量承诺、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

2.突出批发市场及周边、小食杂店,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水产品经营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化学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对食品集贸市场管理和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的监管;抓住流通环节运输、仓储、销售等重点部位,切断假货流通渠道,摧毁假货集散地。

4.加强流通环节食用油监管,突出散装食用油的清理规范,维护流通环节食用油安全。

责任单位:工商分局、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餐饮服务环节。

整治重点:以食用油、肉类、乳制品、酒类、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餐饮具消毒为重点,深化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治理。

1.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落实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台帐登记及验收制度,监督企业建立餐厨废弃油脂及废弃物定点回收制度。

3.加强对学校周边、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餐饮和小饭桌、小型餐馆、小吃店、路边店、餐饮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经营使用过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及原料等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分局、区教体局、区城市规划建设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旅游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畜禽屠宰和肉品流通重点领域。

整治重点: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私屠滥宰、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非法入市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

1.强化活禽、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禽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查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肉品销售等行为。

2.加强肉品市场经营管理,严格猪、牛、羊、禽类入市备案管理制度;监督市场经营单位和业户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台账登记、销售提供追溯小票等管理制度,规范肉品市场经营秩序。

责任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农业局、工商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六)食品相关领域。

整治重点:无证照从事食品包装物生产、餐饮具集中消毒经营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经营假冒保健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占路经营和非法早夜市的整治力度。

1.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执法检查,查处不符合消毒工艺流程、使用不合格消毒产品以及消毒餐具包装和标签内容不规范等行为。

2.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查处使用不合格餐饮具、自行消毒不符合规范等问题。

3.依法查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包装材料的行为,取缔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包装材料的“黑窝点”。

4.严格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查处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广告监管,整治宣传普通食品功能疗效、夸大保健食品功能疗效的行为。

5.清理取缔食品摊贩占路经营行为及非法食品早夜市。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质监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创新监管模式,加快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一)推行“四分三连一前置”监管模式。

1.分类管理。根据《市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基本掌握全区大宗食品供应来源的基本信息,为食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按照风险程度对区域内食品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对高风险

品及质量不稳定食品的监管,实施源头控制;针对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梳理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作为,分类管理,相互补位,有效消除监管盲点。

2.分层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管“一专三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社会监管作用,形成区、街道(部门)、社区“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组织监管体系,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化监管防线;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部门和街道监管职责并责任到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责任明晰”的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

3.分区管理。针对农村大集、非法早夜市、批发市场周边食品经营业户、游商浮贩等的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分区、分时段、“零点”执法等方式,实现重心下沉,消除监管死角。各街道要加大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力度,年内确保完成集中园区一处以上,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入园生产,实现小作坊的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入市,提高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4.分级管理。在食品生产经营各领域,根据企业环境卫生条件、生产资源条件、原辅材料控制能力、产品检验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相关人员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经济户口档案,落实分级管理制度,根据A、B、C等信用等级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实现扶持一批,升级一批,淘汰一批,着力提高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分级管理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分类管理、分级评价、信用披露、责任追溯和失信惩戒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监管机制。

5.实行“连锁、连保、连控”。

一是推行“连锁”经营。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抓好街道连锁超市和社区放心店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年内,着力抓好17处新型农家店的建设布局。各街道要重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社区发展生鲜连锁超市、便民连锁菜店,方便群众消费。

二是建设“连保”服务区。探索建立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社区食品经营综合保障区,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业户推行10-15户一组、组长负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食品生产经营相互连保机制,建立团队责任制,强化各经营企业(业户)的自律意识。

三是探索“连控”机制。建立由街道牵头,公安派出所、工商所、农技服务站、兽医站等政府派出机构及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等组成的群防连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基层食品安全隐患,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

6.实现“责任前置”。加快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体系建设,采取专家风险分析与部门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全区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分析,在重点环节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布控,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实现责任前置,严防死守,把好食品入市关口,最大程度地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快建设以职能部门权威检测机构为龙头、企业检测室(点)为基础、社会第三方为支撑的“三位一体”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抽检力度,建立覆盖重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体系;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品种、重点项目的抽检力度,尤其加大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情形情况下的专项检测力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和交流,引导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维护食品安全大局稳定。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卫生局。

(二)实施居民绿色消费保障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积极培育壮大新兴快餐连锁行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绿色早餐工程,扩大绿色早餐的覆盖范围和惠及人口,不断提高早餐行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放心的后勤保障;拓展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覆盖面,深入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服务业发展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质监分局。

(三)实施学生食安保障工程。以学校餐饮保障为重点,加快推进“阳光食品工程”实施步伐,进一步拓展覆盖范围,扩大网上招投标规模,促进供需单位加强日常对接;建立健全供方严格准入、校方严格把关、各方广泛监督相结合的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新模式,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培育壮大新兴配餐帮厨、快餐连锁行业,发展学生营养餐等系列工程,切实解决在校学生的午餐难等问题,力争在校学生放心午餐覆盖率达到100%;完善“黄牌警告、红牌退出”机制,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消费安全。

责任单位: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教体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工商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完善肉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市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参照猪肉市场监管模式,探索牛、羊肉备案入市管理,在标准化农贸市场全面推行“场厂挂钩”三方协议约束制度,进一步完善肉类流通可追溯系统。鼓励规模生猪入市备案屠宰企业加快“放心肉”专卖店建设。

责任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农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构建“智能食安”电子化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食品安全电子化综合监管系统,优化整合零落分布在多部门的证照信息、检验检测结果、行政处罚记录、现场巡查记录、举报投诉情况等资源,并将监管终端覆盖到街道、社区。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卫生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全面发动(5月底前)。各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周密安排部署,制订严打整治方案,通过集中动员、媒体宣传、社会发动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部署,夯实整治工作基础。

(二)拉网排查,整改提高阶段(6月1日—6月底)。各街道及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根据方案规定的主要任务对相关经营主体进行地毯式检查,全面掌握经营主体基本情况,建立健全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档案,并及时录入“智能食安”综合监管平台,对食品安全网格化点位进行动态跟踪监管。

(三)集中整治,重点攻关阶段(7月1日—10月底)。根据拉网检查结果确定整治的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以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点位为重点整治目标,制定周密计划,落实整治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整改。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决不姑息。确保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整体持证率达到70%以上。

(四)考核验收,巩固成果阶段(11月1日—11月底)。区政府根据各街道各部门确定的专项整治目标,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到位、目标不能及时完成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成立专项整治行动指挥部,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和评议考核。各街道、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将整顿工作纳入各单位重点工作目标,主要领导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各街道要按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一专三员”队伍,发挥其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配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问责。

(二)协同配合,严格执法。各街道、区有关部门要组织多方力量,采取摸底调查、群众举报、协管员报告等形式,深挖案件线索。重点对食品生产集中区域、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和与其他区市交界区域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从快、从严、从重处罚。要强化证据意识,及时固定收集相关证据;要完善案件移送程序,及时移送案件及相关证据材料;要认真做好有关技术支持工作,对公安机关办案中涉及的鉴定等方面需求,积极予以支持,及时提供鉴定检测结论报告,依法严惩犯罪分子,防止以罚代刑。

公安分局要结合“打四黑、除四害”行动,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要提前主动介入,及时摸排案件线索,简化程序,快速立案,迅速组织力量侦破;特别对重大案件,要集中优势警力,快侦快破,提高案件查处效率;要建立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实行挂牌督办、案结销号;依法查处妨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严格督导,狠抓落实。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制度,对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公布整治结果;同时,建立以“专报、通报、见报”为主要形式的“三报”制度,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制度落实到位。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集中排查消除隐患,切实解决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同时,要制订具体的检查验收办法,定期对本地区、本系统的整顿工作进行督查验收,定期分析形势、评估效果,确保各项整治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负全责,切实落实属地化监管责任,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四)着力治本,确保长效。各街道、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区本系统的食品安全现状,深刻查找问题,狠抓薄弱环节,制定周密措施,与整顿工作有机结合,实施全面推进和落实。及时总结整顿工作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制度,强化建章立制工作,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制度。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社区、示范街、示范店等创建活动,不断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档案,推动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实施违法违规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依法实行全行业禁入。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研判,积极作为,及时出台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五)广泛宣传,正面引导。各街道、区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树立正反两方面典型,结合食品安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工地、进家庭”活动,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畅通信息渠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客观评价食品安全监管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监管所处的发展阶段,增强公众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树立消费信心。

篇5

一、全市法院涉金融债权执行案件基本情况

三年来,全市法院共受理涉金融执行案件  件,其中涉普通企业 件,涉国企 件,涉自然人 件,已结304件,未结16件(其中涉普通企业未结 件、涉自然人未结 件,涉国企 件)。

2016年以来,全市法院金融债权执行案件累计结案 件,结案率 %,实际执结案件到位金额  万元。

具体说,各年度金融债权执行案件结案均以程序性报结为主,实际执结案件数较低。近年来,全市法院金融债权执行案件累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件,其中涉普通企业 件,终本率 %,涉国企 件,终本率 %。案件终本后,除 件之后恢复执行经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实际执结外,其余 件均为程序性报结,占到累计结案数的 % ,而金融债权执行案件实际执结仅 件,仅占累计结案数的 %。

各年度金融债权执行案件实际执结到位金额偏低。虽然在地方党委、政府、党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切实加大执行和解及债务重整、破产力度,   等一批陈年积案得到了实质性化解,2018年仅中院本级就执行到位了 亿元,全市达到 亿余年,与16、17年相比分别提升了 %和 %,但相较于全年 亿元的收案申请执行标的额而言,金融债权案件的执行进展缓慢,依然在困难中推进。

二、涉金融债权执行案件执行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被执行人查找难。被执行人难找是造成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在涉金融案件执行中尤为凸显。部分案件欠债的自然人履行能力较弱,甚至根本没有履行能力,为躲避债务,常年外出打工。部分案件被执行人是一些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的企业,这些企业负责人此时不是尽力挽救企业,而是为了谋求私利,想方设法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弃企潜逃的企业主不在少数。在我们执行调查中曾经发现,部分企业负责人将户口在原户籍地迁出后,长期未迁入准迁地,户口信息长期处于悬置状态,几乎所有用本人身份证领取的手机号码均无人接听,并长期使用他人名下车辆出行,反侦察意识较强,从而增加了执行法院查找被执行人下落的难度。

(二)抵押财产处置难。抵押财产是涉金融案件中最主要的执行标的,主要体现为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等。这就导致了一是因标的价值较大或者专业性强,网拍成交率低,尤其是一拍成交率极低,并可能因此导致拍品价值减损。二是如果工厂正在生产经营,抵押财产往往不具备处置条件,特别是在企业互联互保多发的态势下,为了劣势产业的债务清偿而掏空优势产业,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及法律风险。三是部分企业场地往往被租赁给其他主体经营,很多均为10年以上长租,且租赁合同显示租金以现金方式一次性付清,强制清场阻力大,处置周期长,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抵押前租赁权的存在,增加处置难度。四是抵押财产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职工权益,这些权益有时候经法院反复张贴公告,或者邀请基层组织协助调查均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即便有个别职工会将相关情况告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采取申请破产审查的方式维权)。但是一旦法院采取上网拍卖措施,尤其是网拍成交后,上述职工权益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显现,并且要求申请破产审查,因职工债权在破产重整中的优先受偿顺位,针对金融债权来说就形成了“无益处分”,针对网拍买家来说又形成了新的物权关系,因各方互不相让,导致法院“进退维艰”。

(三)被执行人规避履行方式翻新,防不胜防。被执行人采取种种办法、手段规避法律以逃避债务,是形成当前涉金融案件执行难的一个突出因素,不容忽视。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为企业设置“傀儡法人”,公司账号闲置,各类资金通过个人账号进出(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等到公司被掏空后,因该“傀儡法人”没有实际清偿能力,“实际负责人”否认自己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因债权人不愿意提请刑事立案,以及不愿意垫付司法审计费用等原因,导致执行难度很大。此外,通过公司人格混同、虚构债务、虚假协议离婚、虚假破产、签订虚假协议将企业资产抵押或者出租等规避执行形式层出不穷。在执行程序中,个别被执行人还反复提起执行异议、复议及执行异议之诉,或者通过假意执行和解拖延执行,给执行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四)确属执行不能。经过执行干警深入现场核查,确实有一批被执行人家涂四壁,经过走访村委会也能够证实被执行人确属生意经营失败,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如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导致暂无履行能力。还有企业被执行人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营规模很小,土地多为租赁集体土地,厂房、机器设备老旧(还不够拆卸搬运费用),无可供执行财产。针对上述案件本不属于“执行难”的范畴,但是因为金融部门与法院在相关认定标准方面的不一致,以及因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等原因,导致一批案件长期处于搁置状态。

(五)部分金融案件被执行人同时触犯了“非法集资”等刑事犯罪,处于“刑民交叉”状态,根据“先刑后民”的处置模式,即便存在抵押权,在较长的非法集资案件诉讼程序中,通常在形成判决之前针对该抵押物的处置通常处于搁置状态。对于其他普通债权,通常受偿的概率较低。

三、导致涉金融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从执行工作实践来看,涉金融案件执行难主要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金融部门自身存在问题。一是信贷人员工作不负责任,在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还款能力未作详细调查的情况下盲目发放贷款,给以后的执行工作造成被动;二是金融部门管理不严,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以致贷款手续不完备,当事人资料如地址、工作单位等记录不全,执行难度增大;三是个别金融机构主动意识差,认为具有抵押权,迟迟未申请诉讼保全,导致查封顺序靠后甚至被外省法院在先查封,甚至引发土地所有权与采矿权、林权之间的冲突,因此而失去执行良机。四是“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大量存在,或信贷人员私自截留或挪用贷款,收取好处,造成执行难。

(二)借款当事人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借款人或借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到期无力偿还借款,本身无财产可供执行,这也是造成金融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二是存在恶意贷款、规避还款的现象。有的借款人在贷款之初就没有打算还款,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将借款挥霍。有的借款人债务观念淡薄,为躲避还贷,转移、隐匿财产,给执行工作设置障碍;三是担保流于形式。部分担保人法律意识淡薄,在借款人无力归还时拒不履行保证责任,逃避或对抗法院执行,起不到担保的作用。

(三)金融机构诉讼维权方式手段单一。在对执行结果的追求上,往往只愿意接受现金回收,不愿意接受以物抵债、债权转股权、强制管理、回购返租等结果,给法院执行工作造成难度。

(四)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协作共赢精神。在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对企业贷款的情况下,各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在针对企业财产分别享有抵押等优先受偿权的情况下,互不相让,不能从整体最大利益出发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与不同法院之间因多重查封问题交织,导致涉案标的难以处置,乃至企业因不能盘活优质资产而导致经营进一步恶化,以及债权进入了进一步减损的恶性循环。

(五)联动执行机制不健全。金融案件执行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工作,既需要申请执行人积极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更需要公安、房产、土地、银行、新闻媒体、社区等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但在实践中,虽然《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银行存款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已分别颁布并实施多年,但“协助执行人难求”的现状却一直存在。比如,个别金融部门在执行干警出具执行依据、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无论在程序还是在实体方面均扎实规范的情况下,仍坚持以召集法务人员与执行干警“协商”,找领导签批手续、等待授权、系统升级等理由拖延,或者由银行高管出面以“照顾重点客户”为由请求法院“放一马”,甚至出现电话通知一大批被执行人公司人员到场拖延、阻挠执行的情况,这种缺乏大局意识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法院的执行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六)破产机制运行不畅,对于被执行人确属执行不能,尤其是债务人企业已经长期停产歇业的,因缺乏个人破产制度、缺少简易破产程序、破产成本较高,当事人申请破产的意愿普遍不强,导致部分案件被长期搁置在执行(终本)程序。

四、下一步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宏观层面上,切实把解决执行难问题作为党政工作大局来谋划推动。

破解“执行难”包括破解金融案件执行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建议借鉴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将“基本解决执行难”尤其是金融案件执行难纳入党政工作大局。

1、充分调动政府资源,加快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布局,集中消化和处置不良案件,建议地方政府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降低金融债权案件的发生率,形成攻克执行难的有效合力。

2、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立主要债权人会议机制。针对涉重点企业执行案件,在进一步摸排包括金融债权、职工债权、在建工程等涉案债权的基础上,寻找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在适当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和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的基础上,推动债务重整与执行和解,争取互利多赢的结局。

3、充分运用金融政策引导,将处置金融执行案件与引导企业建立产权、组织、管理、财会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推动企业严格落实资本确定、维持和减少限制原则,切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其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有效促进银行资产得以不断优化,有效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安全。

4、完善财产信息登记制度,对不动产、车辆、股权等财产需要建立统一的财产信息库,在各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和措施联动,同时从制度上限制企业多头开立账户,限制市场主体超额度使用现金,以防范其转移财产。

5、建立财产处置(腾房)综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不动产租赁公示制度,规定未经登记备案的租赁权虽能有效成立,但不具备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二是建立定向询价机制,由土地管理、税务等相关管理部门向法院提供土地、房屋等特定财产的参考价值,减少财产处置难度。三是建立腾房保障机制,安排公安、消防等部门,以及乡镇基层组织、综治网格员加强现场安保,帮助查控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参与法律释明,对极端对抗执行的被执行人采取停供水、电、气,安排适量公租房作为“周转房”等措施,加快腾房进度,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涉金融案件绿色通道,加大执行力度,尽最大努力实现金融债权。

1、首先要完善财产调查机制,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网络查控力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查控被执行人名下资产。同时,针对网络查控盲区,在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专门设立执行财产调查组,切实加大对涉案财产的现场核查力度。

一是认真落实财产报告制度。对于诉讼中未保全财产的案件,执行法院在向被执行人公司发出申报财产令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被执行人进行谈话,根据案情责令其报告名下的具体详细财产,对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依法采取拘传、罚款、拘留等惩戒措施,对下落不明的依法加大查控力度。

二是深入企业被执行人的实际住所地、经营所在地开展现场调查。除了对在现场的公司内部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控制人等情况之外,必要时可以采取搜查措施,以确定被执行人公司的商业模式、资金周转方式,甄别被执行人公司的实际经营账户,锁定公司资金流向,切实提升现场查控效能。

三是认真核查被执行人资产情况,追索隐匿债权。针对被执行人享有到期的第三人债权,依法及时采取冻结措施。并根据有关第三人到期债权的执行制度,依法强制执行。

四是引入专业财务审计,针对被执行人涉嫌逃避、规避执行行为,依照常规的执行措施难以核实的,在金融部门垫付费用的前提下,启动司法审计程序,经过专业财务审计综合分析被执行人公司财务状况,为执行法院提供多种执行思路,进一步提升执行调查及后续强制措施的精准度。

2、建立高效的财产处置及分配程序。组建专职财产处置团队,提高产权核验、价值评估、网拍贷款等工作专业化水平。与网络交易平台(淘宝、京东等)协作,进一步完善标的物网络评估询价机制,运用网络询价确定起拍价,同时依托网络交易平台的高端用户、企业用户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标的物招商,寻找潜在竞买人,全面节省社会资源,提高处置效率,缩短评估周期,减少交易成本。针对被执行人名下财产涉及到重复查封的,充分发挥集约化管理的优势,加大协同执行力度,适当并案执行,加快处置进度。继续拓展与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新乡分行建立的“网络e拍贷”机制,对大额拍品推进实行按揭贷款,降低竞拍门槛,有效提升了大额拍品的成交率和溢价率。加强案款一案一账号管理,对全部案款实行归集管理,实现案款、账号、当事人的一一对应,开通到账信息短信实时提醒功能,及时兑现生效法律权益。

3、进一步加大依法惩戒力度。对金融逃废债行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接到线索举报后,第一时间出警处置,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对于经过核实的转移资产行为,规范适用罚款、拘留,采取限制高消费,纳入失信人名单等惩戒措施,并广泛曝光,通过“社区大头贴、广场大屏、互联网精准推送”等方式,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精准曝光,营造出强大震慑氛围。针对金融案件中转移资产规避执行等涉嫌拒执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强调研,细化构成拒执犯罪的具体情形,明确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判断标准,明确可以认定拒执犯罪主观故意的几种情形,在此基础上力争打出一批精品案例,充分发挥出刑罚的震慑效果,促进工作的良性循环。

4、有序推进企业破产重整。一是针对一批已经长期停产,经过调查核实确实符合法定破产条件的企业,由银行主动提出破产申请,建议在此过程中经核查涉及到职工债权保护的,由相关主管部门切实担责,采取公益诉讼等模式第一时间申请破产,必要时可以在审判阶段即申请破产审查,加快盘活一批优质资产。二是在破产审判环节中,与金融监管部门、债权人、被执行人建立密切磋商机制,从服从供给侧改革、助推产业升级的大局出发,严格落实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给予涉案企业调整发展战略、重组资产和债权债务的机会,以时间换空间,实现互利双赢。三是在建立破产专项基金。在企业互联互保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不乏存在着一批企业确属于无产可破的状态,本着自愿为原则,由法院从审理的破产及强制清算案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破产专项基金,对报酬过低或无法计算报酬的管理人进行补偿,以及对破产企业特困职工、特困自然人债权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援助,推动全市法院破产审判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建立简易破产程序,完善审判、执行与破产审查的程序衔接,实行执行与破产措施与办案效果共享,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破产案件在法定审限内审结。五是针对破产审理中发现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及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严肃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其他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从金融机关角度考量,需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形成攻坚克难的合力

1、要从源头上严把放贷及贷款监管关。各商业银行要认真核查贷款人身份信息和住址信息,尤其针对企业法人要认真区分“实际控制人”和“名义法人”,以及企业是否存在着“身份混同”。在确定担保人的过程中,应当实现对被执行人亲属及密切关系人的“应保尽保”,减少后续的规避执行风险。在办理抵押放贷审查时,不能简单依据贷款人提供的书面资料,而应实地深入考察,选取权属明确、价值稳定、易于变现的财产,并严格审查担保方的担保资格和抵押物的情况,确保担保的切实有效,防止重复抵押。在评估财产价值时,应充分考虑此后可能出现的诉讼风险和贬值空间,将贷款金额尽可能控制在抵押财产完全足以清偿的情况下,或要求贷款人补充提供更充足的抵押和担保。要及时调查核实贷款人职工权益、在建工程等相关保障金的落实情况,全方位摸清贷款人信用状况及准确预判贷款人的履行能力。要对贷款人的资金使用、经营状况以及担保物资的保管、处置等情况,随时加以了解掌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请求法律保护。对符合金融诈骗条件的,建议金融机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各银行的监督管理。发现违规行为或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纠正,同时要严格控制企业开户,搞好防范监督,防止债务转户脱逃。

2、及时保全及收集固定涉案证据材料。在诉讼过程中或得知贷款人因其他案件涉诉后,银行应积极就抵押财产向法院提出保全查封,努力为自身和受诉法院争取到未来“首位查封处理”的执行主动权。此外,要尽早收集固定贷款审批及银行流水信息,充分发挥财务专业优势,分析、研判被执行人涉案财产线索,并及时核查被执行人真实有效的地址信息,以及微信、qq号、电子信箱等电子联系方式,帮助法院提升诉讼保全及其他执行措施的精准度。

3、针对已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要认真树立依法协助执行的理念。一是要减少网络查控信息的反馈时间,提高各类信息的准确度。建立线下执行信息核查机制,设立专人专柜受理法院各项执行查询信息。二是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配合、协助执行,对于法院提供的法律文书能够高效开展形式审查,避免对执行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进行实质性审查,并对异地法院委托协助事项做到一视同仁,从全方位提升协助执行效率的角度,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和降低执行成本,推动实现债权兑现的最大化。三是倡导有更多的银行与法院协作,积极拓展“网络按揭贷款”适用范围,提高土地、厂房等大标的拍品成交率。四是及时与被执行人约定好涉案抵押物的处置条件和处置价格,如约定以购置价格减去资产折旧,或者积极选择使用网络股价、定向询价机制确定涉案标的网络司法拍卖保留价。五是对于已经掌握的被执行人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涉嫌转移资产等证据,及时向法院提供,或者及时申请启动司法审计程序。针对确有被执行人涉嫌拒执犯罪证据的,依照拒执罪公诉或者自诉程序提请立案,为及时查控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及其名下的财产创造条件。六是积极争取执行和解,尤其针对名下财产暂不具备处置条件的被执行人,要以和解促进企业的正常经营,防止因“互不相让”而导致企业经营搁置,进而导致企业整体资产大范围减损的情况。针对政府主导的一些项目,尽量多做一些让步,争取分期予以履行。针对在建工程、正在运营的项目等,可以采取引入第三方的形式予以盘活。针对难以处置的厂房机器设备,采取长期租赁的方式实现止损。针对闲置土地等优质资产,可以采取由双方共同开发,以开发所得利润抵偿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