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2 03: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良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为了全面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为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2月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共计200份,年龄1~90岁。药物不良反应在性别和年龄上,女性患者较多,占59%;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
1.2方法 取自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上报的ADR200例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程度、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种类、剂型、ADR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ADR程度分级 我院20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新型严重的,新型一般的,严重的,一般的),严重的不良反应10例(5%),相对而言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仍是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1例为新的严重不良反应,20例为新的一般不良反应,1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170例为一般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28例治愈,172例好转。
2.2引起ADR的药物剂型 引起ADR的药物剂型中,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栓剂,丸剂,洗剂)合计200,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的比率最大,为80%。
2.3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主要药物情况 200例的ADR报告中,涉及12大类药物种类(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液,消化系统,肿瘤系统,内分泌系统,营养类药物,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主要药物有加替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宁,头孢呋辛钠注射液,依替米星,五水头孢唑林钠,鹿瓜多肽注射液,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香菇多糖,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安注射液,头孢硫脒,环丙沙星,头孢西丁钠注射液,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三七总皂苷,庆大霉素,奥硝唑,血栓通注射液,头孢曲松注射液,青霉素G钠注射液,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其中抗菌药最多,占总报告的56.2%,其次是消化系统用药和中药注射剂,其中抗微生物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达到60%。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红斑疹,四肢颜面发红,皮疹,瘙痒,荨麻疹,潮红等,占到30%;全身性损害为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痉挛等,占到15%;消化系统损害为肝功能异常,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占到1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抑郁,头痛,头晕,眩晕,局部麻木,失眠,耳鸣,耳聋等,占到15%;循环系统损害为脉管炎,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占到8%;用药部位损害为用药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皮疹,静脉炎,占到7%;呼吸系统损害为支气管炎,咳嗽,呼吸困难;其他损害为口干,眼睑炎,腰背痛;生殖系统损害为阴道出血,前列腺增生等;口腔系统损害为口唇瘙痒。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共占60%,其余占10%。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ADR的发生人群中,以女性居多。造成男女患者的ADR发生率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药物自身的群体选择性有关以外,与男女生理特点的差异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本次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的ADR进行的对比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该结果提示我们,老年人因胃肠道功能减弱、肝肾等代谢器官功能的衰退,使之成为药物ADR的高发人群,对该类患者更应注重个体化、剂量精确化治疗。因此,在临床中,除需对症用药以外,患者自身的年龄、性别以及其它生理特点等均需作为用药参考。对引起ADR的剂型分布进行的考察结果显示,200例患者使用的剂型中,注射剂160例,占80%。该结果表明,注射剂是导致临床不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造成该种结果的原因,主要为注射剂的工艺、自身质量问题等[2]。此外,由于注射剂的入血速度较快,血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剂量不耐受或高浓度刺激、用药途径不合理等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对药物品种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引起ADR的药物品种以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其原因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不理想、热源的存在以及抗生素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过敏预防措施缺失所致。我院自2013年以来,针对上述ADR发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下降,但因当前临床所用药物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对ADR的临床监控依然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也为医护人员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篇2
一、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1.不良贷款规模: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在全省占比大,贷款余额仅占7.08%,而不良贷款占全省的9.83%,高出2.75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118.27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1670.85亿元的7.0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为24.23亿元,占全省不良贷款额246.06亿元的9.83%;一逾两呆不良贷款为23.61亿元,占同口径全省不良贷款223.52亿元的10.56%。可见,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占比高于贷款余额的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比年初下降7.98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4.8%,而同期全省不良贷款下降95.92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8%,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良额压缩力度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2.不良贷款率: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率在全省排名居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为不良贷款率为20.49%,不良贷款率比全国X银行系统平均不良贷款率(9.25%)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14.73%的不良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比全省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广州地区(12.51%)高7.98个百分点,比粤西地区(21.23%)低0.7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一逾两呆不良率为19.96%,比全省同口径不良率(13.37%)高6.59个百分点。可见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不良贷款损失可能性: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各类不良贷款的损失可能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2.55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93%,同期全省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00.98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81.7%,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6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双呆”贷款余额为21.49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1%,全省“双呆”贷款为202.23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0%。由此可见粤东地区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较大。
二、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的结构分析
截止2003年12月31日,粤东地区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96.1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1.3%;企业类不良贷款22.98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94.8%,企业类贷款不良率23.9%;个人类贷款22.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8.7%,个人类不良贷款1.2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2%,个人类贷款不良率5.7%。以下结构分析,除特指外,仅对企业类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结构进行分析。
1.不良贷款的行业结构分析: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占比高,应加强对其风险控制
(1)不良贷款的行业集中在房地产、其他批发业等19个行业,占81%。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分布在89个行业,不良贷款超3000万元的行业共有19个行业,合计不良贷款18.63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1%,其中不良贷款额超过1亿元的行业共有4类,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亿元)、“其他批发业”(3.03亿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5亿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亿元),这4类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11.71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51%。
(2)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7.9亿元,占34.4%。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共有7个,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6万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2万元)、“建筑装饰业”(3276万元)、“其他建筑业”(950万元)“房地产管理业”(863万元)、房地产经纪与(827万元)和建造安装业(802万元),这7类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合计7.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34.4%,总体不良率为41.89%,比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高18个百分点。这7类行业的不良贷款情况反映出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信贷质量状况堪忧。
(3)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不良贷款额15.35亿元,占66.8%。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前10大不良贷款行业的贷款余额为66.7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的69.43%,不良贷款余额为15.3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66.81%,不良率为23%,低于企业类不良贷款率0.9个百分点。在10大行业中,各行业的贷款质量差异较大,电力发电、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道路运输业等三个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低;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其他批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零售业、商业经纪与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能源行业等七个行业不良贷款率都超过20%,零售业不良贷款率最高(77.22%)。
表1:粤东地区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行业(新)不良贷款额不良额占比不良率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占比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5.9724.91%55.87%102443.76510.66%
其他批发业30349.5513.21%65.96%46011.650284.79%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1.766.51%22.62%66105.76136.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32.816.37%22.03%66432.81156.91%
电力发电业7299.763.18%8.15%89590.75949.32%
商业经纪与业6986.833.04%38.57%18112.825021.88%
能源、材料和电子批发业5970.302.60%60.12%9930.2977631.03%
装卸和其他运输服务业5943.82.59%6.27%94843.24759.86%
道路运输业57322.49%3.41%168265.485417.50%
零售业4429.041.93%77.22%5735.6433760.60%
合计153531.8166.81%23.00%667472.2569.43%
(4)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如电力、电力供应、电信、道路、石油、新闻出版、广播媒体、教育、烟草等9个行业不良率都低于10%,这9类行业全部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且行业现金流量稳定,是我分行重点营销的对象。
(5)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不良贷款率在全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少数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其信贷资产质量好。贷款规模较大行业贷款质量普遍较好。
不良率超过70%的信贷质量较差的28个行业贷款余额31624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3%,不良贷款为26307万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11.45%,贷款不良率为83.2%,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59.3个百分点,其中只有2个行业的贷款规模超过5000万元,有20个行业贷款规模不到1000万元。从这种不良率的行业表现看,说明我分行大部分重点投放的贷款行业信贷质量相对其他行业较好。
贷款规模排名前10位的行业贷款余额71901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4.8%,不良贷款为14766万元,占全部企业存款的6.4%,贷款不良率为20.5%,低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3.4个百分点,如在贷款规模超过5亿元的6个行业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5.87%)不良率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可见,规模较大行业信贷质量相对较优。
表2:不良率及贷款余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不良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不良率前10位行业情况贷款余额10位行业情况
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
仓储业989100.00%道路运输业1682653.41%
信息、咨询服务业6440100.00%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10244455.87%
渔业554100.00%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948436.27%
人民政协和派512100.00%电力发电业895918.15%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305100.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43322.0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63100.00%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66105822.62%
其他金融活动100100.00%其他批发业4601265.9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0100.00%教育414064.29%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9100.0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79910.6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0100.00%商业经纪与业1811338.57%
2.区域结构分析: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和不良余额均排名首位,汕尾分行贷款余额最少,但不良率78.63%,全省排名第一
(1)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不良额占比小于贷款余额占比,其他三个分行不良额占比高于贷款余额占比
2003年底,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360679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37.5%,不良贷款为68053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29.62%,排名首位;潮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58968为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6.13%,不良贷款为19056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8.28%,不良余额占比最小;汕尾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45338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4.72%,不良贷款为35647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15.51%。
(2)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全部高于全省企业类贷款不良率(17.24%):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贷款不良率低于粤东地区平均不良率,其他三个分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汕尾分行不良贷款率高居全省之首。
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8.87%和18.18%,接近全省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17.24%),低于粤东地区23.9%的平均不良率;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在粤东排名第一的分行是汕尾分行78.63%,第二、三名依次为潮州市分行32.32%,揭阳市分行27.37%。
表3:粤东地区各分行企业类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贷款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汕头360679.39137.52%68053.5710529.62%18.87%
梅州314163.28832.68%57111.7954924.86%18.18%
揭阳182270.80618.96%49893.133421.72%27.37%
潮州58967.996.13%19056.228.29%32.32%
汕尾453384.72%35647.415.51%78.63%
合计961419.475100.00%229762.1199100.00%23.90%
3.不良贷款的产品特征:粤东地区五市分行固定资产贷款总体质量较好,流动资金贷款质量较差,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1)从不良贷款的产品分布看,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89.4%,固定资产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0.6%
2003年底,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为20.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9.4%,固定资产类不良贷款为2.48亿元,占10.6%。前十大信贷产品中,有3类产品的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分别是商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6.78亿元(占29.51%)、工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4.45亿元(占19.36%)和房地产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2.75亿元(占11.98%)。
(2)从贷款的不良率看,基本建设贷款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在全省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排名居首
2003年底基本建设贷款余额为38.09亿元,占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的39.6%,高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占比(21.8%)17.8个百分点,结构比较合理;粤东地区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为2.2%,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不良率(2.99%)0.79个百分点,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余额1.59亿元,占粤东地区不良贷款6.94%,不良贷款率为77.8%,高于全省技术改造平均不良率(22.3%)55.8个百分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余额6505万元,占全省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38.81亿元)的1.7%,规模较小,但没有不良贷款。
表4:粤东地区信贷品种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基本建设贷款380861.3639.61%8376.363.65%2.20%
技术改造贷款20495.902.13%15945.906.94%77.80%
房地产业流动资金贷款65635.326.83%27535.5211.98%41.95%
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38470.454.00%13733.455.98%35.70%
商业流动资金贷款114255.6311.88%67803.1329.51%59.34%
公共企业流动资金贷款52888.205.50%9674.204.21%18.29%
其他流动资金贷款87875.079.14%11892.485.18%13.53%
住房开发贷款7800.000.81%100.000.04%1.28%
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46015.7115.19%44479.8519.36%30.46%
其他贷款9603.661.00%6308.062.75%65.68%
其余贷款种类37518.053.90%23913.0510.41%63.74%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4.新老帐结构:粤东地区老帐不良贷款消化力度较大,新帐贷款不良贷款占比有所提高,需关注重组贷款质量
截止2003年底,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新帐贷款余额为551713万元,余额占比为57.39%;不良贷款额为22068万元,余额占比为9.6%,比年初减少1215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1.52%;不良率为4%,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老帐贷款余额为409706万元,余额占比为42.61%;不良贷款额为207694万元,不良余额占比为90.4%,比年初减少78587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98.48%;不良率为50.7%,比年初下降7.83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重组贷款(借新还旧、债务转移、贷款展期)余额1818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8.91%,,不良贷款为56106万元,比年初下降9391万元,贷款不良率为30.85%,比年初下降5.2个百分点。由于重组贷款主要通过重新认定方式使不良贷款下降,且不良率高于贷款平均不良率(23.9%)7个百分点,需加大重组类贷款的回收力度。
从新老帐贷款的类别看,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不良贷款余额为149136万元,占比64.91%,不良率为86%;1999年发放不良贷款余额14606.18万元,占比6.36%,不良率为36.92%;2000年以来发放的不良贷款额66019.01万元,占比28.73%,不良率为8.82%;另外,超额借新还旧和新贷款债务转移两类贷款不良率达到100%,应加强对办理这两类贷款的贷前调查,对化解风险的有效进行详细评估。
表5:粤东地区贷款新老帐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173636.8118.06%149136.8164.91%85.89%
1999年当年发生的老信贷业务39566.184.12%14606.186.36%36.92%
超额借新还旧442.000.05%442.000.19%100.00%
回收再贷93632.469.74%3601.361.57%3.85%
老贷款借新还旧87481.599.10%36426.7115.85%41.64%
老贷款债务转移6992.000.73%946.000.41%13.53%
老贷款展期7955.000.83%2535.001.10%31.87%
其他新信贷业务472307.6349.13%5869.332.55%1.24%
新贷款借新还旧76035.687.91%16128.607.02%21.21%
新贷款债务转移33.000.00%33.000.01%100.00%
新贷款展期3337.000.35%37.000.02%1.11%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5.贷款方式结构:抵押贷款是主要的贷款方式,占全部贷款的37.13%,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质量较好,信用贷款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
2003年底,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最高,达37.13%,不良率为30.14%,;保证贷款占比排名第二,为25.33%,不良率也排名第二位,为35.18%。信用贷款不良率为43.36%,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57%)37.7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额为23603万元,不良率高达97%所致,目前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已经达到47.26%,远远高于省分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控制在8%以内的要求。票据贴现贷款没有不良贷款,余额为6505万元,比年初增加4859万元,增加195%,增加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余额仅占企业类贷款0.68%;质押贷款余额为287922万元,占比为29.95%,不良率仅为2.66%,质量较好。质押贷款主要投向公路行业,贷款余额为218520万元,占76%,没有不良贷款,担保方式是以路桥收费权作为质押。
表6: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方式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占比不良额占比不良率
抵押35694937.13%10757146.82%30.14%
质押28792229.95%76683.34%2.66%
保证24355625.33%8569337.30%35.18%
信用664876.92%2883012.55%43.36%
票据贴现65050.68%0.00%0.00%
合计961419100.00%229762100.00%23.90%
6.贷款规模结构:5000万元以上贷款规模大、质量好;芝麻户贷款质量差
2003年12月底,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只有20户,占贷款户数的0.6%,但贷款余额为43.9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45.7%,不良贷款率仅为5.5%。粤东地区五个分行100万元(含)以下贷款客户2318户,占客户总数的74%,贷款余额为48989万元,不良贷款额41060万元,不良率为83.85%。100万元以下客户由于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100万元至300万元区间贷款客户357户,占客户总数的11.4%,贷款余额为69107万元,不良贷款47819万元,不良率为69.19%,同样也存在笔数多,质量差等特点。
表7:企业类客户贷款规模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区间客户数贷款总额不良贷款不良率
5000万元以上20439142.524132.55.5%
1000万元至5000元(含)582465874539418.4%
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881149893591531.2%
100万元至500万元(含)6431117308326174.5%
100万元(含)以下2318489714106083.85%
三、对盘活回收存量不良贷款的建议
1.推行不良贷款集中经营,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省分行决定在粤东地区成立不良资产粤东经营小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业已无法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余额。第三要做好贷款核销工作,逐步消化不良贷款。
2.提高不良贷款的现金回收比例
从粤东地区五个分行2003年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看,2003年,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减少7.98亿元,其中现金回收为1.76亿元,占22%,现金回收比例仍然不太高。今后,要将现金回收作为不良贷款处置、管理的首要目标加以关注,坚决破除重利息收入、轻本金回收,重增量控制、轻存量消化,重核销认定、轻回收再贷等观念和操作习惯,确实提高不良贷款盘活的实际效果。
3.债务重组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
债务重组盘活不良贷款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债务转移、借新还旧、转贷、修改债务偿还条款、发行可转换债券、减免利息、租赁融资、追加贷款、追加调整担保与抵押等等。从2003年粤东地区不良贷款回收盘活成果看,债务转移和以物抵债共盘活3910万元,仅占2003年不良贷款下降额5%,须加大债务重组手段的直接运用,。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对我分行盘活不良贷款意义重大。目前,由于我分行不良贷款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上差异性较大,各种信贷产品的不良状况又千差万别,同一客户的不良贷款又有不同的贷款方式、期限和品种等特点。因此,新一轮不良贷款回收盘活,必须综合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夺取胜利。
债务重组中要做到:(1)X银行作为债权人时,应坚持将贷款本息的回收作为贷款重组的主要目标,重组要以增强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出发点,从而使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得到提高。(2)在重组手段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债权人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委曲求全,由企业牵着鼻子走。(3)建立自身的重组分类项目库和重组方案库,对重大项目的债务重组方案,必须综合考虑,进行多种设计,从中择优;对其他项目可进行分类,直接从方案库中选择对应方案,提高处理效率。
4.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是决定“以物抵债”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可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采取了抵押或质押。运用“以物抵债”是取得货币资金的一种重要债务重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提高不良贷款现金回收比率具有积极意义。实际上,在实施“以物抵债”时,资产的认定收取阶段就考虑抵债资产的变现价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者并重。
抵债资产收取时,宜尽量接受易保管、易变现的抵债物,同时在估价上要做到:一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被动接受情况;二是防止因评估机构评估不客观,且缺乏制约和救济机制造成的资产高估风险,尽可能确定一些规模大、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作为评估定点单位;三是在法律诉讼手段收回不良贷款过程中,要防止抵债资产的价格被法院提高。
收取抵债资产之后,(1)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管理,适度投入维护性费用,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并尽快进入处置变现环节。(2)抵债资产进入变现环节前,必须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进而确定处置底价。(3)所有抵债资产处置方案未经审批,一律不得处置,处置资产时尽量采用公开竞卖形式,防止场外交易和防范相关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5.加大对单户贷款金额300万元以下贷款的退出力度
截止2003年12月底,粤东地区分行贷款芝麻户情况较为严重,贷款质量差,单户300万元以下贷款金额为118073万元,不良贷款为88879万元,平均不良率为75.3%。对300万元以下贷款客户,应采取包括现金回收、呆帐核销、以物抵债、诉讼催收等强力手段加快退出。
各分行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退出芝麻户贷款。对金额100万元以下贷款或者核准未通过的芝麻户贷款原则上按100%比率退出;对于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应实行有序退出,其中正常贷款到期原则退出比率不少于10%,不良贷款退出比率不少于40%。
6.加大通过法律诉讼回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篇3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篇4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报告质量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41-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360 copi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
ZENG Fan-tao1,XU Yu-hong1,WEN Qing-jun2
(1.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Shenzhen 518033,China;2.Guangdong College of Pharmac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some targets of 360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reports from a hospital in 2006 and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DR,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ADR and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put forward the method to solve the existed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port.Methods:The retrospective research conbined with excel table was used to analyse 360 copies of ADR report from a hospital in 2006.Results:The ordinary ADR report was maximum accounting for 97.77%;ADR mostly occurred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its incidence rate was 39.43%;the main involved system and organ were skin and its appendix accounting for 35.55%,and the digestive system took the second place accounting for 27.22%;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was injected in vein accounting for 65.55%;the antimicrobial drugs accounted for 67.86% and the patients receiving only kind of medicine accounted for 82.78%;about 90.28% of ADR outcomes were cured.Conclusion:Strengthening ADR monitor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 are the key steps in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ublic medication and decreasing the occurrence of ADR.
【Key words】Adverse drug reaction;Statistics;Analysis;Quality of report
分析某医院2006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监测提供依据和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出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建议,提高报告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某医院2006年上报监测中心的36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结合EXCEL电子表格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累及器官,引起ADR的药物类别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分析结果
2.1 ADR程度的分级标准:不良反应报告表上将ADR的程度分为新的、严重、一般这三个等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物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有警戒作用的是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2 结果:360份ADR报告表中,因“新的”ADR分为“新的一般的”和“新的严重的”,所以存在交叉问题,总计为362份。一般程度的病例有353份,占97.77%,新的2例,占0.56%、严重的不良反应7例,占1.93%,与国际标准的≥30%还有很大的距离。
2.3 ADR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儿童比例较大,为22.22%,可能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如医院儿童所占总数的比例大。老年人却占比例少,这存在的客观原因如所查医院所在城市为新兴的移民城市,老年人所占比例低等。21~40岁这年龄段的ADR发生率相对是最高,有142例,占39.43%。这与该年龄段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强及使用抗微生物药品的频率高有关。 见图1。
2.4 家族史和既往史对ADR的影响:有家族ADR史6例(1.66%),无家族ADR史182例(50.56%),不详102例(47.77%)。既往有ADR史18例,无240例,不详102例。
360份ADR报告表中,不详的占47.77%,无的占50.55%。“无”和“不详”占了很大的比率,是不是就真的肯定是“无”呢?可能是医生疏忽,也可能是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对某种药物敏感。 既往ADR史是以前出现过ADR,或患者本身一直都有对某种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以是花粉、酒精。
2.5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皮肤及其附属器(皮疹、红斑、瘙痒、水肿、丘疹)128例,占35.55%,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手脚发麻、精神障碍、失眠)39例,占10.83%,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98例占27.22%,体温调节异常(发热)22例,占6.11%,呼吸系统症状(干咳、过敏性哮喘、气促、呼吸困难)7例,占1.94%,局部反应(局部水肿、疼痛、局部红肿、注射部位风团)16例,占4.44%,循环系统症状(心悸、心律不齐、血压异常)27例,占7.50%,泌尿系统症状(血尿、尿频、尿急、急性泌尿系损伤、肾损害)2例,占0.55%,血液循环系统(白细胞减少、出血)16例,占4.44%,其他(口干、菌群失调)5例,占1.38%。
2.6 ADR发生的时间:360例ADR报告表中,60分钟的有121例,占33.61%,而时间不详6例,占1.66%。
2.7 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360例ADR报告表中,静脉给药有236例,占65.55%,口服给药有76例,占21.11%,肌肉注射有41例,占11.39%,局部外用有7例,占1.94%。静脉给药引起的ADR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是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都容易发生ADR。静脉给药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规给药方法,更应加强用药监护。口服给药因有吸收过程及首过效应,所以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等ADR。局部外用直接接触病患皮肤或黏膜,尽管没有进入循环系统,但也会引起ADR的发生。因此,临床医生应正确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用药者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2.8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品254例占57.86%,神经系统药品24例占5.47%,麻醉及辅助药品17例占3.87%,循环系统药品19例占4.33%,呼吸系统药品8例占1.82%,消化系统药品1例占0.23%,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品4例占0.91%,激素及其有关药品25例占5.69%,维生素类药品3例占0.68%,中药28例占6.38%,酶类及其他生化制剂22例占5.01%,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品4例占0.91%,营养药8例占1.82%,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药品3例占0.68%,抗肿瘤药11例占2.51%,其他8例占1.82%。因存在联合用药的情况,ADR涉及的药品总数为439例。抗微生物药品占57.86%,是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中药引起的ADR占6.38%,但却不能忽视。
2.9 关联性评价(报告单位的评价与省中心评价之间的对比):360例ADR报告表中,“一致”的有146例,占40.55%,“升级”的有191例,占53.05%,“降级”的有23例,占6.39%。要确定因果关系。就需要采用药物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大量人群中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研究,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找出药物与可疑ADR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计算出用药人群对不用药人群的相对危险度,再经过不同时间、地点、人群的反复验证,才能最后确定某药与某ADR之间的因果关系。报告评价前一定要谨慎,必要时可进行再激发给药,并参考ADR数据库中是否有同种药物的ADR,这样才能优化给药方案,减免ADR的发生。
3 讨论
报告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1)基本信息缺失:主要是患者病历号/门诊号、联系方式、体重、出生年月、ADR发生的具体日期和发生ADR的药品的剂型、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的缺失。由于基本信息缺失,ADR监测人员无法进行上报,要退回报告人手上填全后才能上报,这给报告人和ADR监测人员的工作都带来不便。(2)专业术语不规范,“*”出现较多,ADR上报过程中出现“*”是指所上报的内容不规范,ADR名称库中不存在所录入的内容。由于我国同一通用药名往往对应多个商品名,部分报告者分不清药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出现填写错误。另外,ADR监测网络要求原患疾病和不良反应名称等项目采取搜索名称库的方式录入,以求统一、规范。但报告者往往使用习惯方式录入或过于笼统,导致系统无法识别。如原患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写成“SLE”,“上呼吸道感染”写成“上感”,ADR名称中只笼统填写“输液反应”或“胃肠道反应”而不是具体描述出来。(3)ADR/事件过程描述过于简单:360份中有很多报告表存在着ADR/事件过程描述过于简单的现象。缺乏对ADR病情的变化描述、辅助检查、服药情况等的内容。如过程描述只有一句“患者用药后出现全身散在的皮疹”,既没有ADR发生的时间,又没有对皮疹的具体描述和ADR的转归。这直接影响报告的关联性评价,并不能为省级和国家级的ADR监测中心提供有用的数据,体现不到上报这份ADR报告表的意义。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19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现对2010年1~12月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141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收集到的住院过程中发现的ADR以及在门诊用药后出现的ADR报告。
方法:采用对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
结 果
ADR与性别与年龄关系:141例ADR报告中,男78例,女63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年龄98天~81岁。各年龄段发生ADR情况,见表1。
[CSX]
讨 论
药品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的关系:141例ADR报告中,男77例,女64例,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几率较大(35.46%)。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机体的生理机能减退,内环境稳定调节能力降低,用药的依从性下降,对药物常用剂量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可能增加。所以,在工作中,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生化功能变化,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及现有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篇6
居首位(55.34%),其次为中药制剂(17.48%);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主要的ADR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的ADR有10例(9.71%)。结论 医务工作者应重视ADR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统计分析
中国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52-03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害事故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我院于2007年5月正式建立ADR监测网络,并连续3年获得市里ADR监测先进单位,2009年7-12月我院共上报ADR103例,笔者对其进行统计,并分析我院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我院2009年7-12月间收集的103例ADR报告。
1.2统计方法
依照ADR报告表,分别对发生ADR人群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过敏史及合并用药、药品种类、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03例ADR中,男性43例,占41.75%;女性60例,占58.25%。
不同年龄段ADR的发生情况为:≤18岁的16例,占15.53%,19-40岁的30例,占29.13%,41-60岁的36例,占34.95%,≥60岁的21例,占20.39%。年龄最小的1岁零两个月,年龄最大的82岁。
2.2给药途径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为91例,占88.35%,口服给药8例,占7.77%,肌肉注射给药4例,占3.88%。
2.3过敏史及合并用药
患者本人有药物过敏史的15例,占14.56%,有家族过敏史的11例,占10.68%,合并用药25例,占24.27%,单一用药78例,占75.73%。
2.4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见表1
2.6严重的ADR
2009年7-12月我院共上报了10例严重的ADR,共占上报ADR的9.71%。严重的ADR涉及药品及临床表现见表3
3 讨论
3.1ADR的相关因素
一般情况下,女性对药物较为敏感,103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ADR涉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55.34%)。这可能是因为中老年人生理机能降低排泄减慢,其所用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参数也随之改变,使ADR发生率增高,这提示临床应特别关注中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3.2ADR与药物的关系
3.2.1由表1可见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和报告数量最多的为抗菌药物共57例,占55.34%,这可能与抗菌药物的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在103份ADR报告中有25例为合并用药,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尽量减少合并用药,并且应重视对抗菌药物的ADR监测。
3.2.2头孢曲松的ADR发生率最高12例(11.65%),其临床表现多为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临床使用头孢曲松时应注意:①皮试液配置要精确,要现用现配;②皮试结果判断要准确,有疑问要谨慎用药;③即使是连续用药,也须常规观察病人10-20min再离去,以免发生过敏反应而得不到及时救治;④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不用此药;⑤直接静脉推注应慎用,静脉滴注时,刚开始时滴速不应太快、浓度不应太高。另外,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阴性)应重视,在换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有报道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约有10%-30%会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在临床上,即使患者头孢菌素药物皮试反应为阴性,医务人员仍应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中临床表现,如发生ADR应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应注意掌握患者用药指征、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及合并用药。
3.2.3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也不容忽视,103例ADR报告中中药制剂ADR为18例,占总数的17.48%,涉及14个品种。中药制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纯度、稳定性、质量标准等不高。随着中药制剂(尤其注射剂)品种不断增加,引发ADR亦逐年增多,在18例ADR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为14例(77.78%),口服制剂引起ADR为4例(22.22%),涉及的主要药品详见表1,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要求医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①改变中药无毒或毒性小的偏见,提高对中药ADR的重视;②要遵循中药辨证施治原则,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照患者的寒热虚实等情况辨证使用中药制剂,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防止滥用、误用;③尽量避免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减少其相互作用引发的ADR。
3.3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我院103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88.35%,这就提示医务人员应注意合理的给药方式,能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尽量不采用静脉给药,若要静脉给药,在保证注射剂质量的同时医务人员必须按操作规程正确操作,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浓度过高,溶媒选择不当,输液速度过快,配置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引发ADR。国外也大力提倡口服途径给药,即使重症患者使用静脉给药,一旦病情缓解也应采用序贯疗法,改用口服给药,以减少静脉用药并发症及ADR发生的风险几率。同时,不可忽视对门诊患者口服用药的随访工作。因此,我院门诊ADR报告体系有待加强。
3.4ADR的临床表现
在收集的ADR病历报告中,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这可能与皮肤及附件损害在临床上最易发现和观察,且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有关。
由表3可知,我院共上报了10例严重的ADR,其中注射剂9例,为静脉滴注给药,口服制剂1例。7例发生门诊,3例发生在住院部,说明门诊部对ADR的监测任务更重。其中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引发了2例严重ADR,所以对这个品种引发的ADR应重点加强防范与监控。另外,他巴唑片引发的药物性肝损害及参麦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3.5 ADR报告人的职业
我院上报的103例ADR中,其中医生报告77例,药师报告24例,护理人员报告2例,说明我院应加强药师和护理人员对ADR监测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ADR监测制度,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之一。然而,随着左氧氟沙星的大量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曾多次警示左氧氟沙星使用存在安全性问题,在近期的药品不良反应通报(第56期)中再次对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通报。因此本研究对我院发生的31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A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呈报的左氧氟沙星ADR报告共31例。使用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H19990324。左氧氟沙星分散片为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00375。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每例ADR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给药剂量、ADR累及系统、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其转归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本研究31例左氧氟沙星ADR报告,女性19例(占58.1%),男性12例(占41.9%)。患者年龄在21~9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年龄在60岁以上的ADR有13例(占61.9%)。
2.2 ADR与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
31例左氧氟沙星ADR报告,静脉给药28例(占90.3%),口服给药3例(占9.7%)。左氧氟沙星总给药剂量大于0.2 g时引起的ADR共2例(占6.5%),总给药剂量大于0.3 g时引起的ADR共29例(占93.6%)。
2.3 ADR累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本研究31例左氧氟沙星ADR报告,皮肤黏膜症状最常见(11例,占35.48%),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或注射部位红肿;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6例,占19.35%),表现为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再次为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四肢麻木、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其中死亡1例。
皮肤及附件 11 35.48皮疹、瘙痒、注射部位红肿、面部潮红
消化系统 6 19.35恶心、呕吐、腹痛、胃部不适
过敏性休克 5 16.13全身红肿、四肢麻木、呼吸困难、紫绀、窒息、血压下降、心率下降
循环系统 3 9.68心悸、胸闷、血压异常
全身性反应 2 6.45呼吸困难、紫绀、双眼黑朦、舌麻、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药物热 2 6.45寒战、高热
死亡 1 3.23
其他 1 3.23关节痛
合计 31 100
2.4 ADR的因果关联性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中ADR的因果关联性进行评价,31例左氧氟沙星ADR中评价为肯定的2例(占6.45%),评价为很可能的18例(占58.06%),评价为可能的11例(占35.48%)
2.5 处理方式和转归
本次研究的31例ADR,症状在停药后大多自动消失。对一些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可用肾上腺素、多巴胺、氯雷他定、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进行治疗。对症治疗后有29例(占93.6%)好转,1例(占3.2%)治愈,1例(占3.2%)死亡。
本研究结果显示,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更易发生ADR,此结论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结果[1]及文献报道一致[2]。这可能是由于左氧氟沙星静脉注射给药后,不经首过代谢,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峰值,直接发挥抗菌作用所致。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左氧氟沙星的ADR与给药剂量有关,随着给药总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左氧氟沙星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因此建议临床尽量选择低剂量口服给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的31例左氧氟沙星ADR涉及皮肤及附件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循环系统反应、全身性反应及药物热等。其中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占35.5%,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左氧氟沙星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产生活性氧,导致环氧合酶被激活,加速前列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发生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有关[3]。其次,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ADR发生率也较高。本次研究有过敏性休克致死1例,该患者在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4 g后20 min出现呼吸急促、四肢、口唇紫绀等症状,随即停药并给予吸氧、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多巴胺等药物抢救,但最终死亡。另外,左氧氟沙星还会导致关节痛,这可能与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组织细胞转录因子(DCE1)表达不同有关[4]。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左氧氟沙星ADR大多发生在给药后30 min之内。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用药的前30 min应密切关注,一旦出现用药后任何不适,尽快查明原因,必要时立即停药并对症救治。
综上所述,在临床使用左氧氟沙星时应严格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过敏史等合理选用,判断其可能引发的ADR。左氧氟沙星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因此,尽量选择口服给药。确需静脉注射给药的,要严格控制滴注速度(250 ml滴注时间大于2 h,500 ml滴注时间大于3 h),以达到安全、合理使用该药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EB].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2013,8(56).
[2] 杨积顺,徐立平.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应用[J].人民军医,2011,54(10):919-920.
篇8
[关键词]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a)-0080-02
r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of psychiatric drugs in 132 cases
QIU Zhi-heng GAO Pi-yan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Linyi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Linyi 276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psychiatric drugs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32 adverse reaction patients due to administration of psychiatric drugs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2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se cases,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cases was 71.2%,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ones(accounted for 28.8%).The number of patients aged between 31 to 40 years old was at most(accounted for 37.1%),there were 14 kinds of drugs were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and mostly by oral administration(accounted for 95.6%).The top 2 applied psychiatric drugs were risperidone(accounted for 38.6%) and clozapine(accounted for 18.2%),and the least applied drugs were magnesium valproate,sulpiride,carbamazepine,haloperidol and fluphenazine decanoate with the proportion of 0.8% from each drug.The nervous system involved in 41 cases(accounted for 31.1%) was in the first place,which was followed by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32 cases(accounted for 24.2%),and the urinary system involved in least accounted for 0.8%.The data mentioned above all display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
[Key words] Psychiatric drug;Adverse reaction;Analysis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1],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具有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精神类药物由于长期服用以及药物的双重作用[2-3],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致残、致畸,甚至死亡,因此,本研究对本院收集的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9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5±3.2)岁;体重(53.7±7.6)kg,身高(158.2±4.9)cm。
1.2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13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给药次数及剂量、用药病因、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94例,占71.2%;男性38例,占28.8%,女性多于男性;以31~4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49例,占37.1%,各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引起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分布情况
本院共用到14种精神类药品,大多数给药方式都是口服,占95.6%;其中,利培酮的使用例数最多,占38.6%;其次是氯氮平,占18.2%;用得最少的是丙戊酸镁、舒必利、卡马西平、氟哌啶醇和氟奋乃静葵酸酯,均仅占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
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涉及最多的是神经系统41例,占31.1%;其次是心血管系统32例,占24.2%;涉及最少的是泌尿系统,占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监督检验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指标,由于药物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使是质量合格,用量用法正确也有可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严重者致残、致畸甚至死亡,近年来,媒体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药品不良反应成为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潜在危险,为此,我国应该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工作,做到安全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4-7]。本报告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以31~40岁年龄段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占37.1%,可能与这部分人群正处于中年,需要赡养老人,抚育小孩,承受着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工作压力,身体易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增加了用药机会有关[8-11]。本院共用到14类精神类药品,大多数给药方式都是口服,占95.6%,由于精神病患者依从性较差,配合度低,所以大多数都是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静脉给药仅占4.4%,利培酮是本院精神类药物的一线药物,用药量较大,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多,比较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考虑是其有效治疗剂量与其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剂量接近所致;本院精神类药物的品种较多,这可能与本院的用药习惯有关,精神类药物的用药时间比较长,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在用药前医务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在综合考虑个体情况下,科学、安全、合理地用药,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
总之,我国应该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大对《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涉药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12-13],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优化全国检测网络,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送流程,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从而控制药品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Antonuceio DO,Danton WG,DeNehky GY,et al.Raising questions about antidepressants[J].Psychother Psychosom,2009,68(12):3-14.
[2] Starcevic V.Opportunistic rediscovery of mental disordem by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Psychother Psychosom,2011,71(22):305-310.
[3] 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6(1):26-30.
[4] 韩伟,刘瑞丽.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2):77-79.
[5] 王育琴,王力红,王淑洁,等.608例老年感染性疾病死亡病例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35(3):204-206.
[6] 孙忠实.药物代谢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36(1):60-65.
[7] 陈超,刘萍,和培红,等.239例环丙沙星不良反应浅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3):159-162.
[8] 伦新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20-23.
[9] Norrby SR.Carbapenems in serious infections:a risk benefit assessment[J].Drug Saf,2009,22(3):191-193.
[10] 刘兰英,孙浩,杨秀技,等.喹诺酮类药物致老年人精神紊乱12例浅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1):53-54.
[11] 贺密会,周践,周筱青.1534例ADR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3):189-190.
[12] 王树平.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8):l141-1142.
篇9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抗感染药物 中药制剂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005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来自我院ADR监测中心2006~2007年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上报的ADR报告,以其中被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及“可能”的126份报表作为统计资料。
方法:逐项统计ADR报告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及该药物的种类、剂型、用药途径、ADR临床表现、ADR症状分类等,进行频数分析。
结 果
性别及年龄分布:在126例ADR报告中,男性(57.14%)多于女性患者;年龄11个月~82岁的老人。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
药品类型分布:126例ADR报告中,涉及品种62个,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ADR72例,占57.14%,其次是中成药和心血管系统用药。
不同的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92例,占73.02%)。
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在126例ADR中,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48例,占38.10%),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紫癜等;其次是消化系统(22例,占17.46%),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
转归情况:126例ADR报告中治愈70例,好转56例。
ADR报告填写质量评价:在格式方面,填写缺项、填写内容不完整或填写错误等情况较为普遍。在内容方面,常缺少联系方式、患者体重、用药的起止时间、关联性评价等。在阐述方面,对ADR的体征、症状及处理情况的描述过于简单,不够全面。
讨 论
126例ADR报告中,男72例,女54例,比例为1.72:1。老年患者(大于60岁)33例,占26.19%。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肝、肾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合并多种疾病、多联用药使ADR发生率增加,在工作中应加强ADR的监测。
在126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居首位,这与近年我国ADR分析结果一致[1,2]。可能原因是我院抗感染药的使用中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用药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经验疗法,不习惯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选用合适抗生素的准确性不足[3]。
国家ADR数据库中涉及中药ADR的数量和品种逐渐增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尤为突出。中药除制剂质量问题外,可能与中药含有植物蛋白、色素、树脂等有关,作用具有多重性,易引起ADR。长期以来,医生和患者认为中成药药性平和、ADR少,应用较安全,对中药的毒副作用不够重视。
静脉给药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其发生比例过高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内毒素、pH值、微粒、渗透压等有关。利用时间生物学、时间药动学和时间药效学与序贯疗法的关系,设计合理的序贯疗法。选择合适给药方式,既可迅速发挥药效,又可以防止毒副作用的产生。
从ADR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这与上述两种反应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血液系统反应和泌尿系统反应报告最少,可能与发现ADR时,医生未进行血液、尿液及生化检查,或发现患者有血常规、生化指标改变时,有多种情况需进行鉴别诊断有关。
126例中有61例在出现ADR后及时停药,未作其他治疗而自愈。49例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如确定属于ADR后及时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治愈和好转。有些药品可能引起血液系统或神经系统的ADR则较难发现或需和患者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因此可能延误治疗并影响转归。若患者能了解相关ADR知识或发现异常现象后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停止继续用药,就有可能缩短转归时间。
为减少自愿呈报方式所造成的漏报现象,加强对医药护技人员ADR知识宣传,由全院医药护技人员共同组成的ADR监测网络,增强对ADR的监测力度,及时收集ADR信息。在做好ADR监测工作的同时提供合理化用药的服务,确保患者安全用药,提高医院医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峰,张全英.全国690家样本医院2005~2006年用药分析.中国药房,2008,19(17):1293-1296.
篇10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Drug 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中药药剂学》定义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复方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注射剂。本报告选择批准文号以"z"开头的中药注射剂[1],统计分析我院2012~2013年在临床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3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报告类型、ADR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在33例ADR报告中,年龄2~90岁。男性20例,占60.61%,女性13例,占39.39%。6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48.48%,见表1。
2.2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3例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66.66%,循环系统和全身性损伤次之,各占12.12%、9.09%,见表2。
2.3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主要药品 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类别为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共涉及8个品种,其中理血剂占比较大,为26例,占78.79%,见表3。
2.4 ADR发生时间与药品说明书 33例ADR报告中有28例在30 min内发生,占84.85%;其余均为数小时后发生。26例为已知的一般ADR,占比为78.79%,7例为新的一般的ADR,占比为21.21%。随着人们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逐渐重视,有关中药注射剂ADR报的文献道越来越多,但其说明书中不良反应缺项问题仍较严重,如有文献报道40例血必净注射液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的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皮肤及附件、循环系统、全身性损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2]。在表2中可以看出,我院血必净注射液发生6例ADR临床表现与报道相同,而该药说明书中[不良反应]仅标注为"个别患者出现皮肤痒感",这样极易造成临床对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和误用。
3讨论
3.1患者因素 从表1中看出33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分布来分析,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最高,由于老年人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因而理血剂类中药注射剂使用量较大,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受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另外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偏多,临床对症治疗中常常多种药物联用,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大ADR发生几率。
3.2药物本身因素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2011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指出, 2011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97.3%。从表3中看出,我院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类别排序与国家相同,其中理血剂类占78.79%。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加,理血剂类中药注射剂具活血、化瘀、通脉功效,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维持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因此此类药品在我院使用品种较多,临床使用量也比较大,因而相应ADR发生率也明显偏高。
3.3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①联合用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201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药注射剂安全状况平稳。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可能增加安全风险,临床应谨慎使用。3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绝大部分来自住院患者,且在临床治疗中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因此普遍存在联合用药现象,这样加大了ADR发生率。②患者过敏史:报告中有3例患者在病程记录中已明确有过敏史,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治疗。有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多为大分子物质,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过敏反应[4],因此中药注射剂ADR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③特殊人群用药:老人和儿童发生ADR例数占比达66.66%,这类人群易发生ADR,为临床用药中重点监护对象,临床也比较重视ADR的监测报告,另外,临床药师应配合临床,对老人及儿童实施个体化给药,以减少ADR发生率。④合理用药:辨证用药是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ADR的关键。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注射剂经过现代制药工艺加工后,其寒热温凉等药物的属性不变,因此其临床适应症不仅要看其提取的活性成分,还应考虑药物的属性。如儿科常选用醒脑静注射剂对症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等症,按中医辨证小儿急性发热多为表热症,且多风热证,但小儿纯阳之体,热易入里,里热证热入心包,高热烦燥选用该用治疗是对症的,但若用于风热证,患者无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候,使用该药不能表散凤邪,却因大剂苦寒清泻,有引邪内陷之虞,在24 h内会出现体温反弹[5],影响临床治疗,并增加了ADR发生率。
3.4 ADR的临床表现 33例ADR报告中有84.85%在给药30 min内发生,说明大多中药注射剂ADR发生时间快,另有1例ADR报告为患者在输液数小时后,夜间发现皮疹,后自行消失,次日查房时告知义务人员。这提示临床药师可完善对患者及家属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用药教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ADR监测报告工作。由表2看出,涉及皮肤及附件损伤的ADR报告例数占比较大,为66.66%,其临床表现多为皮疹、红斑、全身发红、瘙痒、潮红、局部红肿,这可能是由于大多中药注射剂说明书标注的不良反应项目中以变态反应居多,临床易于观察等因素相关。
3.5 ADR与国家基药使用 《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及云南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本报告中涉及基本药物品种有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粉针共3个,均属于理血剂类中药注射剂,共计发生的ADR例数占比较高,为51.52%。临床药师应积极做好基本药物ADR的监测报告工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基本药物的动态管理提供临床依据,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中"中药注射剂处方点评指南"
[2]洪小凤,林琴,等.血必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0):942.